首页 优秀范文 全科医学的发展

全科医学的发展赏析八篇

时间:2023-05-18 16:58:39

全科医学的发展

全科医学的发展第1篇

【关键词】 全科医学; 全科医生; 发展现状

From actual conditions of our country general medical 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 analysis and the direction of thinking/ ZHANG Yan-yun,LIU Qi-gui,LI Yue-ying,et al.// 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2,9(23):159-161

【Abstract】 Combining our national conditions, through to the general medical developm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analysis, and present to public health care reform in the backdrop, for China to enhance the general medical development level, and to better develop the general practitioner, probing based medical function really effective reform direction to provide ideas and reference.

【Key words】 General practice; General practitioner;  Status of development

First-author’s address: Dalian Medical University,Dalian 116044,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23.105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现代医学科学实现了长足的发展,全科医学作为现代医学发展的新趋势,适应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需要应运而生。经过近三十年的风雨兼程,成为了卫生保健领域的新学科,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尤其近几年来,全科医学的发展受到了国家和医学界的普遍关注和高度重视,以全科医学为理论基础的社区卫生服务模式正以燎原之势在全国普遍推行。发展全科医学、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是深化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加强要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鼓励全科医生长期在基层服务”的政策,每万人口全科医师数达到2~3人,为全科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政策基础[1]。而我国全科医学的发展现状和对其发展需求之间存在着显著的不平衡。那怎样满足国家和百姓对全科医学的发展要求,促进全科医学的科学发展和学科建设,了解全科医学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是基础和前提,故进行如下综述,为将来全科医学的发展提供方向和思路。

1 全科医学的概念和内涵

1.1 全科医学的概念 对全科医学(General practice)的概念,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说法。从我国国情出发,对全科医学的定义较为赞同梁万年教授[2]的界定,全科医学作为综合性的临床二级学科,它整合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以及社会行为科学的相关内容,涉及范围广泛,包括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的各种健康问题。学科以“以人为本”为宗旨,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以人的健康为中心,与现代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医学模式相适应,以家庭为单位,以社区为范围的长期的、连续的、负责式的照护,反映了全科医学工作范围的广度和深度。

1.2 全科医学的内涵 全科医学作为新型学科,是社区初级医疗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科医学不同于专科医学,它的学科功能定位是基本卫生保健服务,提供基本的医疗服务和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1]。但又和专科医学相互联系,相辅相成,是以预防、保健、医疗和康复等相互结合的综合体,全科医学以社区为立足点,服务于健康者、患者、家庭及社会等广泛的服务对象。全科医学服务以连续性和开放性为特征,人的生老病死都是全科医学的服务内容,而全科医学的服务空间不仅局限于社区,还要走进家庭,走到百姓身边,更加注重人格化和人性化。全科医学的服务模式是团队式的服务模式,而全科医生是团队的主体和骨干力量,是实现双向转诊的桥梁,是全科医学专科理论的实践者[1]。

全科医学的发展第2篇

1我校的全科医学教育历程与现状

我校的全科医学教育初始于上世纪90年代末,至今已有近20年的历史。1997年,根据全国卫生改革发展形势和山东省医疗卫生工作现状,山东省教育厅和山东省卫生厅决定将我校作为省内全科医学教育试点单位,探索开展全科医学教育。当年,我校在省内率先设立了三年制全科医学专业方向,开始招收临床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的大专生。根据全科医学的培养目标和全科医生应具备的知识结构与知识技能,在充分调查研究和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我校制订了三年制全科医学专业方向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并不断根据实施情况将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进行调整与优化,使全科医学专业方向的课程设置与课程体系基本满足了地区性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对全科医生的基本要求[1-2]。为了达到全科医学教育的预期目的,我校建立健全了全科医学教育组织和机构,成立了“滨州医学院全科医学教育培训中心”,该中心下设一室三部,即办公室、教学部、科研部、实践训练部,整体负责全科医学专业方向的专业建设、教学计划制定、教材讲义编写、师资培养及全科医学研究等各项工作。为保证全科医学教育质量与水平,同期我校还成立了“滨州医学院全科医学专业指导委员会”,以监督指导全科医学教学工作。1998年,山东省卫生厅在我校成立了“山东省全科医学培训基地”,根据上级要求,我校以“山东省全科医学培训基地”为依托开始探索尝试全科医生在职岗位培训工作,制定出了全科医生在岗培训短训班、专业证书班所需要的教学计划与课程体系,并将其付诸实施[3]。1998年与1999年2年间我校连续举办全科医生与全科医学管理干部培训班3期,共有163人结业,这些学员学成后返回原单位,现已成为滨州、东营、潍坊等地区全科医疗与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骨干力量。2000年,我校全科医学教育已经初具规模。当时,全日制全科医学专业方向(三年制)在校学生已达362名。至2002年,已先后有5届专科毕业生毕业,共计808名。自2003年开始我校又招收临床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本科生,学制为5年,其中3年基础课,1年临床课与全科医学方向专业课,1年实习课,毕业时授予医学学士学位。临床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主要以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备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和全科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疗卫生单位、医学科研部门等从事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和医学科学研究等工作的高级全科医学专门人才为目标。学生所学的课程涉及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全科医学总论及各论、人文社会科学等领域,共计近50余门。学生毕业后可以从事我国大中城市正在蓬勃开展的社区卫生服务及全科医疗工作,也可以在综合医院从事专科医疗或在科研机构从事医学科学研究工作[4]。为适应全科医学教育教学需要,我校于2003年组建了全科医学教研室。该教研室主要担负本科生和成人培训的全科医学教育教学工作;2004年7月,我校又成立了全科医学系,以推动全科医学教育又好又快地发展。此后,我校又陆续组建了社区医学、社会医学、康复医学、老年医学、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等相关教研室,以发展壮大全科医学教育教学力量。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我校已初步建立起了一支以教授、博士为学科带头人,硕士为主体,中青年教师为骨干的全科医学教育师资队伍,这支师资队伍所开展的教育教学工作基本满足了全科医学方向的专业培养要求,保证了全科医学方向的专业培养质量。2008年我校面向全校各专业学生开设了《全科医学概论》选修课程,学生选修率几近100%。许多临床、预防、口腔、麻醉等专业的学生选修《全科医学概论》课程后对全科医学与全科医生产生了浓厚兴趣,并表现出全科医生职业认同及从业选择意向。2011年经教育部批准,我校设立了全科医学硕士研究生学位点。迄今为止,我校已形成了在校学生全科医学教育、全科医学专业方向学历教育、在职培训、转岗培训、研究生教育等多种形式并存的较为完善的立体化全科医学教育体系。

2认识与体会

2.1“提高认识”是搞好全科医学教育的前提建立全科医生制度,推行全科医疗模式,是我国医疗卫生改革的主要内容,是扭转“看病难,看病贵”困难局面的重要举措,也是改善当前医患关系紧张,医疗卫生服务环境恶劣的社会策略。推行实施全科医疗,就必须培养高质量的、居民们信得过的全科医生,就必须大力发展全科医学教育。各级政府与组织,尤其是高等医学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高等医药院校,应该深刻认识开展和加强全科医学教育的重要意义,切实提高发展全科医学教育的自觉性与积极性。这是搞好全科医学教育的思想前提[5]。2.2“领导重视”是搞好全科医学教育的保障在各级政府和组织以及高等医药院校内部,如果没有领导的重视,就很难能够真正开展或进一步搞好全科医学教育。因为全科医学教育需要各种资源,没有领导的重视就不能获得这些资源,开展全科医学教育就只能是一句空话。为了引起各级领导对全科医学教育的重视,全科医学教育工作者、全科医生及其他相关人员要积极向领导者们建言献策,向各级领导宣传开展和加强全科医学教育的重要现实意义,启发各级领导决策层对于开展全科医学教育的意识与积极性,主动做好领导的参谋,帮助各级领导设计、规划和组织实施全科医学教育工作[6]。我校历届各级领导均十分重视全科医学教育工作,校党委、校长班子多次研究商讨全科医学教育事项,为我校的全科医学教育工作策划布置、排忧解难。领导的重视与支持是我校全科医学教育得以良好发展的重要因素。2.3“科学组织与实施”是搞好全科医学教育的关键科学合理的筹集各种教育教学资源,积极探索全科医学教育规律,借鉴学习美、英、加拿大等国家的先进经验,把国外的先进经验与我国医疗卫生实际相结合,对于搞好全科医学教育工作十分重要[7-8]。对外国的全科医学理论与技术要合理的学习、消化、吸收并结合国内实际进行再创新,形成中国特色的全科医学;要不断地总结全科医学教育经验规律,科学的组织实施各项教育教学工作,按照教育规律尤其是按照全科医学教育规律办事,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全科医生,才能培养出符合社区居民健康需求的、受到城乡老百姓欢迎的全科医生[9]。2.4“师资队伍”是搞好全科医学教育的基础发展全科医学必须要有一只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各门课程的教学、学生的教育以及各项技术技能的训练均离不开教师[10-11]。我校采取培养与引进相结合的策略,建立起了一支老中青相结合,学历、年龄、知识、学缘等各方面结构均较合理的全科医学教育师资队伍,为我校全科医学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夯实了坚实的基础。

作者:赵拥军 丛建妮 胡西厚 盖立起 工作单位:滨州医学院社会医学与全科医学教研室 滨州医学院卫生管理学院

全科医学的发展第3篇

关键词:全科医学;人才培养

1前言

随着我国近年来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的主题逐渐成为目前我国发展的主旋律,而卫生医疗事业的发展更是科学规划社会长远发展的重中之重。

2全科医学人才的培养现状分析

2.1国外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的基本现状 全科医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在1970年初正式被确立,全科医学这门学科被北美的一些临床上的医学专家提出。最初,全科医学是一门具有综合性和全面性的临床医学学科。在1968年,医学专家们正式提出了一门具有独立性的学科,它就是家庭医学学科。之后在加拿大、 澳大利亚都陆续开始了与全科医学人才相关的一系列培养项目。1990年,在我国的台湾和香港也进行了关于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的相关工作,现今,全球已经有许多国家和大部分地区开始了全科医学人才的培养工作方案的建立以及一些住院医师学习全科医学技能的培训。

2.2国内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的基本现状 我国的全科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在最开始建立的时候就已经具备了独特的中国特色,我国全科医学人才培养事业从改革开放到可持续发展, 经历了三个阶段,包括建立和弘扬以及发展,随后又经历了改革、 调整及复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突飞猛进以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提出,全科医学人才培养已经成为我国卫生医疗事业的重要部分。

3全科医生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3.1全科医生质量有限 因为我国对于开展全科医学的教育比较落后,全科师资严重缺乏,培训基地和教材不完善,还有一些培训的工作不合理,规范化的培训宣传和普及很艰难,困难重重[1],社区全科医生本科学历以上的人很少,导致目前我国合格的全科医师寥寥无几。虽然有一些通过转岗和规范化的培养,培养了一些专业的全科医生,但目前,仍有较大差距,对于社区卫生发展的要求及居民的需求来说,这很难为社区居民提供高质量高水平的医疗保健服务[2]。

3.2全科医生培养方式不完善 目前提高全科医生医疗质量的先决条件是继续医学的教育,我国在积极实行的"5+3"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模式只解决了这门学科的入门问题,但目前全科医生只能通过参加专科医生举办的继续教育课程来进行继续学习,继续教育还是严重的缺乏,即使到更好的医院进行进修,也还是专科医生来指导全科医生,这样对于那些全科医生来说就缺乏了针对性的培训和指导,所以,对于提供针对全科医生的培训师资和平台,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全科医生继续教育培训体系,全面提高全科医生管理能力和诊疗水平是非常有必要的。

4培养全科医学人才的重要意义

全科医学又叫家庭医学, 是一门新兴医学科学,是医务人员直接进入社会向群众提供医疗协助、 预防疾病的发生、保健身体,还有病后康复这一系列的指导与服务。全科医学人才是居民健康的"守门人" ,主要在基层医疗卫生领域工作,为居民提供良好的医疗服务。

5全科医学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5.1开展全科医学教育研究, 加强全科医学学科建设 全科医学教育是培养全科医学人才必要的途径,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临床、预防、康复和人文等为一体的教育。近年来,学校大力发展全科医学的教育进程和研究,为了进一步了解国内外全科医学教育的发展情况,积极的组织教师学习和培训国家医疗卫生政策,加强对教师积极探索和了解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和全科医学人才的培养的鼓励。

5.2加强临床实践基地建设, 积极开展社区实践教学 医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是实践教学环节,医学生即要有扎实的医学知识基础理论和专业的操作技能,还要有熟练清晰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学校应该建立有利于医学生的一系列的实践操作体系;充分发挥学校和学校医院的教学资源优势,加强理论和临床实践的融合。

5.3培训基层在职医疗卫生人员 当前制约我国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关键是高职称的人员较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生整体学历不高,专业不突出,年龄结构严重老化,重要的是居民普遍对基础医疗卫生的服务和医学技能不信任和不放心的缘故。因此,目前十分迫切的问题就是要强化在职医生的专业技能和知识的培训,提高全科医生的综合素质和诊疗技术[3]。建立全面的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的实训基地和培训人才的实习医院,为一些比较底层的医院的医生和乡镇卫生院全科医生提供全科医师骨干培训以及资质认证等,进一步为岗前培训做好准备,推进对基层医疗服务人员的医疗水平和可信度。

6结论

随着近年来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和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的不断推进,在全科医学的发展和研究上有了很大的进步,在学科教育和医院人才培养方面有了充分的提高和显著的成绩。随着我国提出的现阶段构建和谐社会,加强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推动和不断完善医疗卫生的服务事业,是目前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参考文献:

[1]谢庆文,唐红梅.在校医学本科生全科医学教育的现况调查[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1):10.

全科医学的发展第4篇

课程分化

课程分化主要是《中医各家学说》、《中国医学史》、《医古文》、《中医文献学》等课程为核心的分化。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医史文献学科《中医文献学概论》入选山东省省级精品课程,《中医药信息工程学》、《医学信息学》等6种教材入选教育部“十一五”规划教材暨新世纪高等医学院校创新教材[1]。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医史文献教研室作为副主编单位的《中外医学史》(全国中西医结合专业规划教材),已在全国医药院校中西医结合专业广泛应用,还参编了全国规划教材《实用中医信息学》,创新教材、精编版教材《中医各家学说》和《中医医案学》,并开设了《中医信息学与中医科学数据整理》、《中医信息学与中医科学临床数据整理》、《中医信息学与中医期刊数据整理》和《中医信息学与中医古文献整理标引》等选修课。

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医史文献学科根据不同的目标群体对课程进行了整合与分流,改革并丰富了医古文课程,将单一医古文课程拓展为以医古文本体课程为核心,以面向七年制、本科生的《古汉语通论》、《中医古籍训诂》等拓展型、提高型课程为重点,以面向留学生的《医古文基础课》、《中医汉语》,以及面向本科生的《诗经概要》、《古代文化名著赏析》等外向型、发散性课程为补充,融合古汉语、训诂、目录、版本、音韵、中医文献等在内的中医特色系列课程,并编写、出版了相关讲义和教材[2]。

机构整合

机构整合主要是中医药院校在中医医史文献相关教研室整合的基础上,与中医药院校相关科研机构、中医药院校图书馆、医史馆、博物馆的整合。

辽宁中医药大学就是以中医医史文献研究所为依托,包括两个教研室,覆盖医古文、中国医学史、中医文献学和中医各家学说4个三级学科和中医文献数字化研究室,构成了体系完整的中医医史文献学科体系,其“中医文化研究中心”为辽宁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医史教育博物馆”为辽宁省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科普基地[3]。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医史文献学科以中国医学史教研室、各家学说教研室、医古文教研室(包括中医文献信息室)为核心科室,以中医文献研究所、中医药博物馆、校图书馆为依托,并吸收中医基础理论、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多个科室以及文献研究所的教研人员参加,使科研实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4]。

河北医科大学为增强图书馆的活力,发挥中医文献研究所和中医医史文献教研室、医史馆的作用,正在酝酿图书馆、中医文献研究所、中医医史文献教研室、医史馆的整合。

学科系统

一是中医药院校图书馆、中医医史文献教研室与中医药科研院所、图书报刊出版编辑单位的课题协作、教材编写协作、文献整理研究及其中医医史文献学博士、硕士、学士三级学位教育的精品课程协作,特别是全国中医药学会中医医史文献分会、中医名医学术思想研究分会、中医药文化分会、全国医学会医学史分会、全国科技史分会医学史专业委员会之间的紧密协作,将形成中医医史文献学科多行业、多领域、多方位协作系统。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医史文献学科成立了学科专业委员会,聘请了全国知名专家为学术顾问,在全国较早运用计算机技术开展中医药文献整理研究,直接参与国家和上海市多项中医药数据库及信息网站的建设[4]。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医史文献学科也分别于2002年和2004年参加了全国中医古文献知识库整理标引和国家科技部信息共享网中医药科学数据库的建设。今年还作为全国中医药学会中医名医学术思想研究分会常务理事单位参与全国古今名医学术思想研究,主编《燕赵名医》。

二是中医医史文献多学科知识系统的形成[5]。随着中医医史文献学科课程整合、学科交叉、知识更新日新月异的发展,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也给我们提供了跨越发展的机遇,跨越中医药学、文史学科、信息学科多个领域的知识系统正在形成。

三是中医医史文献学科与临床医学交融系统的形成[6]。中医医史文献学科与临床医学交融是时代的需要,学科发展的需要。文献交流的最高形式是交融,古籍文献与临床医学的交融则是文献交融的最高形式。中医医史文献学科实践活动发展的必然,就是中医医史文献学科与临床医学的交融。现存数以万计的中医古籍蕴涵着千百年医家医学思想、论治经验,期待我们去发掘整理,并向临床提供具有实用和开拓价值的信息。而且,要与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社会文化形成中医医史文献学科与临床医学交融的开放系统。

总之,中医医史文献学科的发展从课程整合到机构整合、系统整合,是中医医史文献学科社会形态发展的必然;从中医医史文献学科交叉复合发展到中医医史文献课程分化重组,中医医史文献学科多行业、多领域、多方位协作系统,多学科知识系统、中医医史文献学科与临床医学交融系统的形成,是中医医史文献学科实践活动发展的必然;从中医医史文献学科知识更新到形成新的学科知识系统,是中医医史文献学科知识形态发展的必然。

摘要:中医医史文献学科的发展有课程分化、机构整合、学科系统三个方面机遇:中医医史文献学科的发展从课程整合到机构整合,是中医医史文献学科社会形态发展的必然;从中医医史文献学科交叉复合发展到中医医史文献课程分化重组,中医医史文献学科多行业、多领域、多方位协作系统的形成,多学科知识系统的形成,中医医史文献学科与临床医学交融系统的形成,是中医医史文献学科实践活动发展的必然;从中医医史文献学科知识更新到形成新的知识系统,是中医医史文献学科知识形态发展的必然。

关键词:中医医史文献学科机遇

【参考文献】

1袁浩.国家重点学科——中医医史文献学科[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封三.

2张亭立,孙文钟.上海中医药大学部级精品课程医古文建设纵横谈[J].中医教育,2008,27(4):20~23.

3刘飞,康健.传承中医文献培养实用人才——发展中的辽宁中医药大学中医医史文献研究所[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3):封底.

4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编辑部.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医史文献学(上海市重点学科简介)[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4):封底.

全科医学的发展第5篇

【关键字】全科医学 教育模式 问题 建议

全科医学是一门研究病人、服务病人、理解病人、满足病人的学科,也是最具有人性化的临床医学学科。全科医学的培养目标是高质量的全科医生,全科医生的培养离不开全科医学的教育模式和体系。

一、全科医学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

1.对全科医学教育观念有待改变。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医疗卫生条件不能很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所以人们缺乏对全科医学的认识,认为全科医学可有可无。并且生病去医院找专业医生的想法已经在人们的脑海中根深蒂固,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全科医生的作用和重要性。并且随着医疗的改革,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也得到了较为迅速的发展,有望在近些年来实现社区卫生服务,这样的话就可以实现大病去医院,小病进社区的目标。但是当前人们对于医疗相关的观念还是非常传统,认为生病应该去专门门诊看专门医生,对全科医生还不是特别认可,对于全科医学教育的重视程度也不够。

2.教学目标不够明确。当前由于开设全科医学教育的学校并不是太多,所以对于全科医学教育也没有太多的经验可以借鉴。只能通过对西方发达国家全科医生的培养模式进行分析,然后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来进行教学模式的制定。这样以来,每个学校的培养模式以及教学目标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许多医学学生对于全科医生的定位都不够准确,学生对于社区卫生服务不够了解。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目标不够明确,许多全科医生不愿意去基层社区进行医疗服务工作,一方面造成全科医学毕业生就业率偏低,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基层社区卫生服务站没有足够的专业人才。

3.教学偏离实际。由于理论与实践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而当前的教育往往都是停留在理论阶段,与实践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造成了全科医学教学过程中,教学偏离实际。通过实习就可以发现,在医学教学过程中教授的内容往往偏重于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对于实际操作以及实际可能遇到的问题分析的则较少。许多学校的教学手段也过于单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全科医学的教学效果。

二、构建全科医学教育模式的建议

1.建立一个完善的全科医学教育体系。想要建立一个有效地全科医学教育模式,就要先建立一个完善的全科医学教育体系。因为全科医学教育不单单是某一个方面的教育,而是全面系统的对整个医学体系的教育,要求被教育者能够有效地掌握与医学相关的所有知识,这样才能更好的完成社区服务的根本目的。全科医学教育体系的建设,必须要尊重医学教育的本质,遵循医学教育的规律,按部就班的通过知识脉络的积累和搭建,来建立一个完整的全科医学教育体系。这个体系要包括学习、实习、考核、反馈等多个环节,将与全科医学教育相关的内容全部都纳入这个体系当中。

2.改变全科医学的观念,加大对全科医学教育的投入。要加大宣传了力度,争取从最大程度上改变人们对全科医学的观念。要让人们明确全科医学的重要性,同时让人们更多地了解全科医疗,通过对全科医学观念的改变来增强对全科医学的重视。政府各部门和相关教育机构也要加大对全科医学教育的投入,通过师资力量的提高来增加全科医学教育的产出。

3.建立明确的教学目标。只有建立明确的教学目标,才能给学生指出学习与努力的方向。当前我国的全科医学教育不仅仅是为了提高社区医疗服务的水平,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我国整体的医疗水平,为广大的人民群众谋福利。对学生的教育一定要从长远的目光出发,通过明确教学目标的设立来为学生指明方向。

4.理论联系实际。任何理论都是需要实践的检验的,同时任何理论也都是从实践中来的。这就需要在全科医学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地理论联系实际,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全科医学的学生不仅仅能够牢固的掌握理论知识,还要具备熟练的动手能力,这样才能更好的为全科医疗进行服务。

总之,在医学院校中开展全科医学教育是我国医疗卫生改革的要求,也是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是社会进步的需要,因此,高校应该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全科医学教育模式,解决当前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培养出更多的全科医学人才,让他们在社会需要的地方发挥光和热。

参考文献:

[1]张晓玲,李红玉.澳大利亚的社区卫生服务模式对中国全科医学教育的启示[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4(20).

[2]王家骥,刘义海,王心旺等.构建广东省全科医学教育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全科医学.2006(09).

(作者单位:1

【摘要】全科医学的提出对我国医学发展历程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全科医学虽然有很大的发展前景,但在发展过程中还是面临很多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人才的匮乏。由于我国高校招生就业的市场化,很多医学院校适应社会发展开展了全科医学教育,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全科医学人才,教育的成果和教育模式之间存在很大的关系,我国全科医学教育模式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影响了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的成果。本文总结了全科医学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解决措施,希望对全科医学教育模式的建立提供有效的建议。

【关键字】全科医学教育模式问题建议

全科医学是一门研究病人、服务病人、理解病人、满足病人的学科,也是最具有人性化的临床医学学科。全科医学的培养目标是高质量的全科医生,全科医生的培养离不开全科医学的教育模式和体系。

一、全科医学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

1.对全科医学教育观念有待改变。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医疗卫生条件不能很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所以人们缺乏对全科医学的认识,认为全科医学可有可无。并且生病去医院找专业医生的想法已经在人们的脑海中根深蒂固,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全科医生的作用和重要性。并且随着医疗的改革,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也得到了较为迅速的发展,有望在近些年来实现社区卫生服务,这样的话就可以实现大病去医院,小病进社区的目标。但是当前人们对于医疗相关的观念还是非常传统,认为生病应该去专门门诊看专门医生,对全科医生还不是特别认可,对于全科医学教育的重视程度也不够。

2.教学目标不够明确。当前由于开设全科医学教育的学校并不是太多,所以对于全科医学教育也没有太多的经验可以借鉴。只能通过对西方发达国家全科医生的培养模式进行分析,然后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来进行教学模式的制定。这样以来,每个学校的培养模式以及教学目标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许多医学学生对于全科医生的定位都不够准确,学生对于社区卫生服务不够了解。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目标不够明确,许多全科医生不愿意去基层社区进行医疗服务工作,一方面造成全科医学毕业生就业率偏低,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基层社区卫生服务站没有足够的专业人才。

3.教学偏离实际。由于理论与实践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而当前的教育往往都是停留在理论阶段,与实践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造成了全科医学教学过程中,教学偏离实际。通过实习就可以发现,在医学教学过程中教授的内容往往偏重于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对于实际操作以及实际可能遇到的问题分析的则较少。许多学校的教学手段也过于单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全科医学的教学效果。

二、构建全科医学教育模式的建议

1.建立一个完善的全科医学教育体系。想要建立一个有效地全科医学教育模式,就要先建立一个完善的全科医学教育体系。因为全科医学教育不单单是某一个方面的教育,而是全面系统的对整个医学体系的教育,要求被教育者能够有效地掌握与医学相关的所有知识,这样才能更好的完成社区服务的根本目的。全科医学教育体系的建设,必须要尊重医学教育的本质,遵循医学教育的规律,按部就班的通过知识脉络的积累和搭建,来建立一个完整的全科医学教育体系。这个体系要包括学习、实习、考核、反馈等多个环节,将与全科医学教育相关的内容全部都纳入这个体系当中。

2.改变全科医学的观念,加大对全科医学教育的投入。要加大宣传了力度,争取从最大程度上改变人们对全科医学的观念。要让人们明确全科医学的重要性,同时让人们更多地了解全科医疗,通过对全科医学观念的改变来增强对全科医学的重视。政府各部门和相关教育机构也要加大对全科医学教育的投入,通过师资力量的提高来增加全科医学教育的产出。

3.建立明确的教学目标。只有建立明确的教学目标,才能给学生指出学习与努力的方向。当前我国的全科医学教育不仅仅是为了提高社区医疗服务的水平,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我国整体的医疗水平,为广大的人民群众谋福利。对学生的教育一定要从长远的目光出发,通过明确教学目标的设立来为学生指明方向。

4.理论联系实际。任何理论都是需要实践的检验的,同时任何理论也都是从实践中来的。这就需要在全科医学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地理论联系实际,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全科医学的学生不仅仅能够牢固的掌握理论知识,还要具备熟练的动手能力,这样才能更好的为全科医疗进行服务。

总之,在医学院校中开展全科医学教育是我国医疗卫生改革的要求,也是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是社会进步的需要,因此,高校应该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全科医学教育模式,解决当前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培养出更多的全科医学人才,让他们在社会需要的地方发挥光和热。

参考文献:

[1]张晓玲,李红玉.澳大利亚的社区卫生服务模式对中国全科医学教育的启示[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4(20).

[2]王家骥,刘义海,王心旺等.构建广东省全科医学教育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全科医学.2006(09).

全科医学的发展第6篇

关键词专科医院建设发展

【Abstract】Thearticlenotonlygeneralizethedefinitionandcharacteristicofspecilaizedhospital,butalsoreviewthebriefhistoryandanalyzethestatusinquoofspecializedhospital.Byexpoundingtheproblemsthatthespeˉcializedhospitalisfacedwithatpresentandthekeyissueswillbeholdinfuture,thearticleofferreferenceforlaterconstructionofspecializedhospital.

Keywordsspecializedhospitalconstructiondevelopment

当前,专科医院的发展日益受到重视,它既是适应医学科技发展的需要,也是满足医疗服务市场的需要,还是加快医院发展的需要[1~6]。

1专科医院(specializedhospital)的定义与特点[1~7]

1.1定义对专科医院的定义与分类各种文献叙述略有不同,多数认为是指专门收治某一类专科伤病员的医院。如传染病医院、口腔医院、结核病医院等;还有一些类型的专科医院,如骨科医院、胸科医院等,是以骨科或胸科等某一专科为主兼有其他科的综合医院,其特点是具有专科技术优势,主要收治专科伤病员,并进行专科的临床研究工作,培养专科医疗技术人员。

另有文献将专科医院如下分类:一是以某一类疾病或某一系统疾病分科的专科医院,如肿瘤医院、心血管病医院、脑科医院、眼科医院、骨科医院、口腔医院等;二是以某种人群为服务对象的专科医院,如儿童医院、妇产科医院及近年来国内外出现的老年病医院等。后一种类型的专科医院实际上还是综合性医院性质,如儿童医院就包括小儿内科、外科、眼科、耳鼻喉科等等。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是否列入专科医院有较大争议,有些将之列入综合医院或单列。

1.2特点专科医院的特点在于医疗技术上的“专”,进而达到诊治等方面的“精”与“优”。医院拥有一大批医疗专门技术人才,可以按照客观需要和专科技术本身发展规律的要求,进行精细分工。以北京肿瘤医院为例,围绕肿瘤疾病的诊治,根据肿瘤部位不同、组织系统不同,其主要科室分为呼吸内科、淋巴瘤内科、消化内科、血液实体瘤内科、肝胆外科、胃肠外科、头颈外科、妇瘤外科等等,这既便于病人的诊治,又有利于专业技术人员在某一领域深入研究。此类专科医院往往医疗经验丰富、专科科研和教学能力较强。目前,我国多数专科医院主要分布在中等以上的城市。

2我国专科医院发展简史

2.1解放前专科医院的发展[8~10]我国最早的专科医院应是秦朝的“疠迁所”———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麻风病隔离医院。至公元2年的汉平帝时期,政府就集中医工(当时的医生之称)专门划地建房,集中隔离治疗瘟疫患者,这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开设的传染病医院。随着西医传入我国,由外国传教医生开设的专科医院逐渐增多,如1590年葡萄牙人卡内罗在澳门创办了麻风病院,1934年由美国人伯驾在广州开办了“眼科医局”(即眼科医院),等等。早期专科医院限于传染、结核、精神病三种,以后陆续有了儿童、妇产、口腔、耳鼻喉、眼科、职业病防治等专科医院。

2.2解放后专科医院的发展[8,10,11]解放初期,全国专科医院数量和种类都较少。由于长期以来我国政府一直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在医院建设上基本是政府投资,规划性很强,全国除少数几个大城市外,各地专科医院很少,大、中、小型医院建设中,专科医院和综合医院的协调、整体发展不够理想,特别是专科医院的发展不够快,质量不高。1983年全国有专科医院974个(不含中医、中西医结合医院),病床192412张。过去我国结核病、精神病的发病率较高,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对结核病、精神病的防治与管理,全国结核病医院和精神病医院发展较快,至1983年统计,全国有结核病院114个,精神病院299个,两者占当时全国专科医院总数的44%。至2001年底,卫生部统计全国共有专科医院1972所,病床283820张,占医院总数的11.8%,占总床位数的12.7%,见表1。

表12001年全国县及县以上医院、床位、人员数(略)注:ˇ全国医院总数16781个,其中县及县以上医院15451个。

2.3我国最早的一些专科医院[9]1935年由国人建立的最早的口腔专科医院是现在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的前身。我国的第一所胸腔外科医院是1957年由著名胸外科专家黄家驷组建的上海胸科医院。1984年建立的北京黄寺美容外科医院是全国最早从事美容外科的医院。1985年开设了全国首家乳腺专科医院———北京济慈乳腺医院。第一家弱智儿童康复医院———河南博爱弱智儿童康复医院。1986年开设以我国第一家儿童外科医院———北京三联儿童外科医院。1990年由著名风湿病专家王兆铭创办的天津市津华风湿类病医院是我国第一所风湿病专科医院。

2.4北京市专科医院的发展[3,7,8,12,13]北京作为首都,政府对卫生投入较多。北京的医疗保健服务需求也较高,专科医院的建设较早受到各级各方面的重视。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北京市在医院建设中便着眼全局、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力争满足需求。在大力发展综合医院的同时,专科医院也得到很大发展,是专科医院发展相对最全、最多的城市,如中国医学科学院下设的肿瘤医院建于1958年,并于1964年成为部级肿瘤研究所;1958年建立的阜外医院是心血管病专科的科研、防治和人才培训基地,也是全国性心血管病的学术、临床交流中心,1962年成为国家心血管病研究所;整形外科医院是我国唯一的大型整形外科专科医院。除了上述中央直属的专科医院外,北京市还有儿童医院、第一传染病院、第二传染病院、口腔医院、结核病医院、妇产医院、精神病专科医院(北京医科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康复专科医院(北京博爱医院)、中奥癫痫脑病医院等。至1999年时,全市共有专科医院37个,极大地方便了专科病患者的医疗需求。

3我国专科医院发展面临的问题[1~6,14~19]

3.1总体数量少如前所述,尽管建国后尤其是近些年来,国家和各地政府用于医院建设的投入不少,专科医院也有明显发展,但与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医疗需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与发达国家在专科医院建设上相

比,除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外,无论是每千人口所拥有的医生数,还是床位数,都存在较大差距。在许多地区,看病难尤其是在技术水平高的专科医院看病难问题依然比较突出。

3.2结构不够合理随着疾病谱的变化和人民对医疗需求的不断增长,过去的一些专科医院已不相适应,比如:麻风病等一些传染病发病率与病死率近年来都呈下降趋势,而艾滋病等新的传染病发病率在上升。近几年,肝炎发病率始终高居传染病首位,2001年发病达808697例,死亡数居传染病第三位,心脑血管疾病、肿瘤在当今发达国家和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都位居前列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代谢性疾病的发病率上升,如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肥胖等等,口腔疾病和牙病的防治也日益为社会和人们所重视,而我国相应的专科医院较少;我国高血压病的患病率为11.88%,现患病例逾1亿,每年新发病例约300万,但我国还没有几所高血压病的专科医院;1994年糖尿病患病率为2%,较1980年翻了两番,且每年还以1‰的速度增长,而北京等大城市糖尿病专科医院也较少,现有资料中只有辽宁省有省级的糖尿病专科医院。需要在技术发展方向上适时调整,重要的是根据医疗需求和疾病流行情况,尽快建设一些新的专科医院。

3.3专科医师人员不足专科医师队伍薄弱,整体素质不高,这是导致我国专科医院发展较慢的原因之一。我国医学院校培养的大多是通科医生,仅口腔等个别专业有专门培养。国家执业医师法对医师的准入制度管理也主要是针对临床通科医生,专科医师多是由医学院校通科学生毕业后在临床实际工作中转变而来。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如何培养专科医师的良性运行机制,包括在校教育、在职培养、专科医师资格认定和晋职等管理办法。美国专科医师与一般医师之比为6:1,而我国2000年分科西医师人数统计,专科医师与一般医师比例还不够1:1,亟需加大专科医师的队伍建设。

3.4政府和各方投入不足在城市医院建设上,多年来政府注重和投入较多的是综合医院建设发展,对专科医院建设的支持与投入不足。由于过去我国长期的计划经济模式,在逐步转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支持专科医院发展的相关政策还没有建立和完善,社会各方对专科医院的建设发展也还没有引起高度关注和重视,投入的积极性还没有充分调动起来。

4发展专科医院需要把握的主要方面[1~6,14~19]

4.1要注重科学规划由于资源的有限性,为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需要,发展多少专科医院、何种专科医院,如何发展,各级政府都需要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制定发展规划,用规划带动建设,在目前实施和加强区域卫生规划时尤其重要。规划要遵循全局性、可行性、先进性、效益性的原则,既要符合地区人群疾病发生、控制的需要,符合医院所在地区人群医疗保健服务的需要,也要考虑专科现有的特色和优势,使有限的卫生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逐步在一定区域、行业范围内,形成比较配套的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如果听凭各医院自行盲目发展,势必造成资源浪费、医疗系统不平衡和不协调发展。对私营、民营、外资的专科医院建设,国家、省(市)也需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宏观规划和正确导向,加强政策支持力度,严格申报、审批,避免专科医院建设的无序和失控,提高专科医院的建设质量。

由于各地经济发展和卫生事业发展的不平衡,人民群众对医疗的需求不同,对综合医院与专科医院的建设也应因地制宜,着眼发展的大前提下科学规划,合理安排。在经济发展较差的地区,如贵州省,其每千人口的医院床位数仅1.54张,距全国平均水平(2.39张/每千人口)还相距较大,这种情况下大力发展综合医院、兼顾专科医院建设,以满足群众基本卫生需求是适宜的;而在一些大城市,每千人口的病床数远远大于国家平均水平,如北京市高达7.16,出现卫生资源相对过剩、专科医院又不足以满足群众需要,这时则应根据不同医疗需求,大力发展专科医院。

4.2加强专科医师队伍培养当今临床医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连续性和群体协作性的特点。临床专科医师培养应根据各学科具体情况,制定统一的不同级别医院医生的培训计划,可在结束临床通科教育后,再进行一定时期的专科培训,完成培训年限和培训内容后,国家对专科医生的准入资格进行考试,对于考试合格、达到专业理论、技术水平和临床能力的医生,发给专科医师资格证书。这些可借鉴国外一些国家的专科医师培训制度。经过这样专科规范化培养的医生也就具有了相当的专科临床工作能力和诊治水平,也只有规范专科技术人员队伍的管理,才能大幅度提高专科医生的整体素质和水平,从而加快专科医院的发展。

全科医学的发展第7篇

学科建设是医院发展的根本,学科建设可增强医院在医疗市场上的竞争力,可直接反应医院的一个整体水平。21世纪医院的竞争就是重点学科的竞争,随着国家医疗体制的改革,加快建设有竞争实力的重点学科,尤其是临床重点学科尤为重要。

一、临床重点学科的定义

学科是医院的基本组成单位,是医院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在一所医院的所有学科中,医学科技水平较高,医疗服务质量较优,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人才队伍梯队结构合理,有较高的学术造诣的学科带头人,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基本条件较好,配套措施扎实,综合实力较强的学科称之为重点学科。重点学科的水平和数量直接反映了一所医院的综合水平和学术地位。近年来,医疗市场前景广阔的特色优势项目作为重点建设项目。邯郸市中心医院内分泌科瞄准了近年来医疗市场上发病率高、各种并发症多、致残、致死率高,给病人造成极大痛苦及沉重经济负担的糖尿病足作为重点,成功开展了自体骨髓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长球囊扩张治疗糖尿病膝下动脉狭窄;糖尿病足局部换药新概念等课题的研究;在全省首家建立了糖尿病足病工作室等新技术新项目,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从中大大提高了本专业医疗技术水平,有力推动了医院重点学科建设工作的开展。

二、加强临床重点学科建设的意义

重点学科建设是体现教学、科研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带动医疗机构整体水平提高的有效途径,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是科学研究的基地。一个医院科技能力和科技竞争力的提高、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的服务质量提升,都有赖于重点学科建设。因此,重点学科建设是医院全面发展的关键,抓好重点学科建设就是抓住了医院发展的关键。我院领导深刻认识到临床重点学科建设,在医院的全面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制订了切实可行的重点学科建设策略,树立龙头意识,充分发挥内分泌科的龙头效应;树立品牌意识,用重点学科辐射和带动相关学科的进步;在全院形成特色优势学科群,使我院由最初1个省重点发展学科、2个市级重点学科发展到目前拥有省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发展学科2个;市级重点学科9个,市级重点发展学科7个;打造了6个区域治疗中心,1个市级研究所;大大促进了医院的全面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因此,在21世纪市场经济的今天,发展建设重点学科尤其是临床重点学科是尤为重要的。

三、发展重点学科建设的措施

1.人才梯建设

学科是基础,人才是关键。学科带头人起着领头羊的作用,一位杰出的学科带头人的水平往往决定了本学科一定时期内的学术地位和水平。因此,学科带头人要具有一定高超的管理能力和技术水平;要有完善各种人才成长的激励机制,为优秀人才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氛围,我院内分泌科学科带头人通过竞争上岗,执行目标责任制,由其承担科室医疗、教学、科研及发展任务,工作中充分发挥其潜能,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性,内分泌科狠抓专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和专业队伍的建设,在做好临床工作的同时,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工作,瞄准医疗市场,把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作为主要研究方向,成功开展了多项新技术新项目,在全省首家建立了糖尿病足病工作室,打造了以内分泌科为龙头的邯郸市糖尿病治疗中心及邯郸市糖尿病研究所;从中选拔和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中青年技术骨干和学科接班人,构建了一支技术水平过硬,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和学历结构合理的优秀学术梯队,从中使学科优势得到发展,医院核心竞争力得到提升。

2.加强科学研究

科研是医院学科建设的动力与源泉,也是医院学科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志,在学科建设与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临床学科的科学研究,要根据医疗市场的需求进行技术创新,以满足人们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临床学科的科研结果要用于临床病人诊断和治疗。我院内分泌科以临床需要为主要研究方向,充分发挥人员和技术优势,有重点的加强临床及基础研究,联和攻关。鼓励全科医护人员积极创新,开展了自体骨髓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及糖尿病足的研究,该研究达省内领先、国内先进水平;同时积极参加国内外高水平学术会议;大力引进国内外先进的临床技术,积极跟踪和发展更高新的技术项目,促进“课题—论文—成果---应用”的有序生成,树立起自己的科技品牌,努力形成具有区域优势和明显效益的技术特色,使学科建设步入良性循环。同时积极完善激励政策,对获得各级不同层次奖项者,给予课题配套经费、通报表彰及金额奖励。鼓励医护人员积极撰写论文,根据水平不同给予50-2000元不等的奖励,极大促进了大家、申报科研的积极性,科研立项和数量大幅增加。近三年全科共100余篇;获得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1项,二等奖1项;从中使学科优势得到发展,医院核心竞争力得到提升。

3.加强学科建设的管理

重点学科是医院开展医疗、科研、教学活动的主要阵地,也是医院经济创收的主阵地,科研成果的主要产地,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主力军。重点学科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医院的声誉,是医院的品牌标志。本着重点学科重点建的原则,我院在重点学科建设中健全管理机制,实行政策倾斜加大资金投入,多渠道筹集资金,满足学科建设的需求;在上级科研经费拨款不足的情况下,加强了自我补偿机制,每年用于重点学科的科研经费占全院科研经费50-60%,集中财力优先保证重点学科有足够的经费进行重大和特色项目的研究。以我院内分泌学科为例,不仅扩建了内分泌实验室,增置了动态血糖监测仪、双向多普勒测定仪、臂踝指数测定仪、糖尿病足感觉阈值测定仪、足底压力感受器等仪器开展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研究;同时购置了流式细胞仪,增建了百级实验室开展干细胞治疗糖尿病及糖尿病足的研究。扩建了内分泌病区,占地面积由原来1100平米增至2800平方米,居全省之最;开放床位由50张增至110张,有效地保证了重点学科医疗、科研活动的物质需求。使重点学科的学科特色日渐突出,科研成果不断增加。

总之,重点学科建设是医院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带动医院医疗技术水平提高的有效途径、是科学研究的基地,是培养人才的摇篮。今后,我们要更好的做好我院重点学科建设工作,以满足医疗市场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刘同亭.综合医院重点学科建设发展主要模式.中国医药导报,2011,8(8):125

[2]雷勇、孙连军.大型综合型医院学科群建设相关因素分析.医院管理杂2008,15(7):649—651

[3]郑承杰.我国医学重点学科建设发展现状与展望.中国临床新医学,2011,4(4):374

全科医学的发展第8篇

中共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特别强调要使“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是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内容,

也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良好的健康素质是指个体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良好状态,它是社会劳动生产力的基础,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也是新时期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的要求。在提高全民族健康素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离不开先进的医学科学和高素质的医学人才做保障。而培养医学人才的主要园地是大学的医学院和医科类大学,他们是医学人才会聚和医学知识创新的重要基地,医学人才素质的高低反映了高等医学教育质量的好坏。因此,高等医学教育在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为社会提供高质量医学专门人才和医学科学知识,提高全民族的健康素质,支持、保护和促进人民健康方面,肩负着重大的社会责任,必须高度重视和深人研究高等医学教育。

同时,从医学教育的重要性来看,重视、改革和发展高等医学教育,提高医学教育质量,使之适应卫生改革发展的需要,适应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对健康的需求,是社会对医学教育的要求。首先,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现有高等医学院校〗90余所(含综合大学中的医学院),占全国I731所(见“教育部2004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普通高等学校的1/9;医学生在校人数达97.6万人(见“2005年中国卫生统计摘要”)。其次,生命科学与医学是21世纪的前沿科学,21世纪高等医学教育培养出来的医学人才不仅要有高尚的医学职业道德、精湛的医学技能、深厚的人文底蕴以及经济、信息管理等方面的能力,还要具备知识创新能力。第三,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的发展将极大地影响到国家的经济建设、社会安全和稳定。作为生命科学重要组成部分的医学科学,通过揭示生命、健康与疾病的奥秘将对人类的健康和整个社会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第四,生命健康是以人为本的,发展高等医学教育,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因此,提高医学教育质量,使之适应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需要,是提高医学人才质量、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

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建国初期,我国高等教育实行院系调整,医学院校从综合大学中分离出来,独立办学,促进了医学教育的发展,加速了医学人才的培养,解决了当时的“缺医”问题,为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为P.生领域输送医学人才、充实卫生技术人员队伍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促进了我国卫生事业稳步、快速的发展,对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据卫生部2004年数据统计显示,我国卫生技术人员从1950年的55.5万人到2003年的430.65万人,增加了近7倍的人数;人口死亡率从1949年的20%c降为2003年的6.4%c;人口预期寿命,1957年对全国11个省、市的70个市、1个县和126个乡的统计为57岁,2000年全国普査为71.4岁。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独立设置的医学教育办学体制,在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方面也逐渐显现出缺憾和问题。从20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进,原来独立设置的大多数重点医学院校相继与综合性大学或多科性大学合并,高等医学教育步人了新的历史时期。院校的合并为医学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也使医学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至2004年底,我国巳有74所综合性或多科性大学中设有医学院系。合并以后的医学院校充分享受了综合大学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学环境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医学生的综合素质获得了提高;同时,医科院校的加人也使得综合大学形成了学科更加齐全、结构更加优化、综合实力更强、办学效益更高的新的发展格局。但是,我们必须清酲地认识到,医学教育还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这些问题有的是由于院校合并后对医学教育的规律性、重要性认识不够所造成的,有的是过去长期存在的问题,有的是扩招后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例如,医学教育管理体制尚未理顺,医学教育学制和学位混乱,医学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缺如,继续医学教育体系不完善,等等。在一定程度t,这些问题既有碍于医学教育的发展,也不利于高校管理体制改革成果的巩固,因此亟待我们进行研究解决。

有鉴于此,教育部、卫生部联合于2003年设立了“中国高等医学教育管理体制和学制学位改革研究”课题。本课题的内容既是当前医学教育界关注的热点,也是关系到我国医学教育长远健康发展的重大课题。本研究课题的设立是及时的和必要的。

2课题的重要性及意义

为了实现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贯彻落实《中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精神,切实保障人民的健康,为社会提供优秀的医学人才,适应医学教育国际化发展的需要,我们把医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分为四个子课题进行了详实、细致、深人的研究。其目的在于更好地促进医学教育的发展,保障医学教育的质量,培养优质的医学人才。

2.1高等医学教育管理体制

在我国高等教育进行重大调整与改革后,特别是我国医科院校并人综合大学后,医学教育得到了长足发展,但就我国综合大学医学教育管理体制总体而言,对医学教育如何依托综合大学的优势健康发展,进而促进大学综合实力的提高还缺少明确的思路;对医学教育规律的认识也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因此,深人、全面地研究国内外综合大学医学教育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找出其中的共同规律和发展趋势;确立适合国内综合大学医学教育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方案;提出既符合中国国情,又符合我国综合大学校情的髙等医学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模式,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这项研究不仅能够为我国综合大学医学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决策提供借鉴,而且也将对促进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发展产生重大、深远的影响。

2.2高等医学教育学制与学位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现有的医学教育学制长短不一,医学人才培养规格多种多样。我国现有培养医生的教育模式主要有三年制医学专科教育(不授学位)、五年制高等医学教育(授予学士学位)和七年制高等医学教育(授予硕士学位)三种,此外,尚有8所院校举办八年制高等医学教育(授予博士学位)。1978年我国建立学位制度后,学位教育中设立了医学学士、医学硕士和医学博士学位。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通过实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后,又将医学学位分为医学科学学位和医学专业学位两种。医学科学学位分为学士、硕士、博士三个层次,医学专业学位分为硕士和博士二个层次。

当前,无论从我国社会、经济、科技发展对卫生事业提出的更高要求,还是从增强我国医学国际合作与竞争力的迫切需要,都要求我们必须有规范的学制学位体系,切实提高医学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中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出了“高等医学教育在坚持现行学制的基础上,逐步扩大长学制教育,并在实践中进一步规范医学教育学制”的目标。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医学教育学制学位体系,以发展长学制为主要内容的高等医学教育学制学位改革势在必行。

2.3终身医学教育体系

医学教育是终身教育、是连续的统一体,国际医学教育界对此早巳达成共识。医学教育连续统一体包括三个阶段医学院校教育(学校教育)”、“毕业后医学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每个阶段的医学教育都承担着各自特定的任务和使命。其中,毕业后医学教育又包括: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住院医师培训、全科医师培养及专科医师培训几个方面。目前,我国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培训相对独立,实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发展不平衡;全科医学教育层次混乱,教育经费投人严重不足;专科医师培训体系尚未建立;继续医学教育项目质量不高。因此,迫切需要建立一种适合我国国情的医学终身教育体系,理顺各阶段、不同层次人才培养的关系。

2.4医学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我国医学教育在教育理念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教学质量保证与运行机制等方面与国外存在着较大的差距。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科技的迅速发展,对医学教育的质量、医学人才的医疗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质量的医学教育有赖于完善的医学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到目前为止,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制定了符合各自国情的医学教育质量标准和相应的质量保证体系,对医学教育和医学生培养质量定期进行评估认证,以此规范医学教育办学行为,保证医学教育质量。同时,医学教育国际标准的出台和世界医学院校注册制度的实施也要求我国的医学教育必须与国际接轨。医学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将对保证和提升我国医学教育质量,增进与国际间医学教育的交流,培养参与国际竞争的医学专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尽快建立我国医学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对医学教育办学机构进行定期认证和质量评估,以此规范医学教育办学行为,这是提高医学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措施,也是促进医学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基本保障。

在医学教育的改革发展中,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刻认识医学教育面临的机遇、形势和任务,坚持全面协调和统筹兼顾,促进综合大学中医学教育的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本课题的研究涵盖了医学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问题,通过课题组研究人员的广泛调研和反复论证,综合和体现国内外医学教育发展规律,课题获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课题组提出的建议将对我国医学教育的改革提供科学依据并指明方向,而且也将对促进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3课题组织机构

本课题在教育部及卫生部的直接领导下,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具体负责组织实施。教育部周济部长、卫生部黄洁夫副部长任课题领导小组组长,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田勇泉副司长任课题研究小组项目总负责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王德炳会长任课题研究小组项目总执行人。课题由国内12所综合大学和4所高等医学院校的60余位医学教育方面的专家共同参与完成。

本课题包括四个子课题,分别为“综合大学医学教育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研究”(负责人为王德炳会长、吉林大学李玉林副校长)、“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学制与学位改革研究”(负责人为华中科技大学文历阳教授)、“医学终身教育体系研究”(负责人为复旦大学王卫平副校长)、“中国医学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研究”(负责人为北京大学程伯基教授)。本课题于2003年4月启动,2005年3月完成,研究时间历时2年。课题组研究人员经过不懈的努力,如期完成了全部四个子课题的研究任务。

4研究方法

4.1问卷调查法

对国内60余所综合大学(含医学教育)发出了有关综合大学医学教育管理体制的调查问卷;对6所医学院校的60名学生发出了关于医学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中有关医学教育标准的问卷。

4.2实地考察法

对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等国家的医学教育管理体制进行了实地考察。

4.3专家咨询法

向全国101所医学院校的680位医学院校领导、医学教育专家、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发出了有关医学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咨询问卷。

4.4座谈、访谈法

协助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举办了‘‘高等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座谈会”,有关领导、政协委员、综合大学和医科大学校长、专家和教授,总共60余人出席了会议。召开了‘‘中国医学教育学制与学位改革座谈会”,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吴阶平,教育部吴启迪副部长,6名院士和20余名专家、教授参加了会议。召开了4次医学教育管理体制专题研讨会。同时,还召开了各类座谈会,如医学教育管理体制课题组先后召开6次座谈会,参会人员达300余人次。

4.5文献查阅法

通过各种途径,广泛收集国内外相关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对比、分析。医学教育学制学位课题组对英、美、法、德、澳、日、韩等国的医学教育学制进行了收集和整理;医学教育质量保证体系课题组对现有世界医学联合会、美国纽约中华医学基金会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英、德、美、日、澳等国际组织和国家制定的医学教育标准和认证制度进行了分析和整理。

5结论

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医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其服务的对象是人,因此,医学教育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在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必须尊重医学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医学教育的特点和规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由于其直接的服务对象是人,因此,医学院校培养的医学生应该具有较高的素质,包括高尚的医德、良好的人文修养、团结合作的精神;同时,也要有深广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基础、生物医学知识;还要有较强的能力,包括独立学习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临床思维能力,临床操作技能,具有竞争、交流、合作的能力和发展潜力。②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强的学科,重视和加强实践教学是培养医学生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因此,要求医学院校应当配备良好的实验设施,完善实验室条件;作为临床教学基地的附属医院应在完成医疗任务的同时,加强临床教学意识,做好对学生的床旁教学工作。③医学教育的连续性决定了医学院校与附属医院是不可分割的整体,附属医院隶属于医学院校对于保证医学生学习的连续性和人才培养质量有着重大的意义。④由于医学教育的成本较高,因此需要国家对高等医学教育在原有基础上加大资金投入比例。⑤要培养具有宽厚的人文知识和扎实的医学知识的优秀医生,不是短期培训就可以实现的,需要长期培养,同时,国外的长学制医学教育也为我国实行长学制医学教育提供了很好的依据。

鉴尸以上医学教育的特点和规律,经过深人的分析、研究,课题组提出如下建议:

5.1高等医学教育管理体制

建夺教#部、H生部有关K学教育的长效管理机制,成立部阮领导小组,K设办公窒,统筹考虑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模式、K学人氺的培养自标和培养模式及医学教育的资源配置,并制定相应的政策,协调处理好学校教育、毕业后教f和继续教育之间的关系,理顺附属医院经费的投人机制。

综合大学医学教育的管理应该实体化,管理上应该条块结合、以块为!:,管理電心在医学院或医学部,赋予医学院相应的自权、经费和其他资源的支配权,统筹医学教育和资源使用。同时,综合大学应该设立-名1-:管医学教育的常务副校K,以全面协调综合大学中的医学教育。

综合大学的附属医院应当隶属于医学部(医学院)管理,以保址:医学教肓理论和实践教学环节的顺利衔接。附属医院的院长人选,应当由医学部(医学院)提名,报大学批准、任命,临床教师的教师资格和岗位也应该由医学部组织评聘。加大对附属医院医学教育、学科建设及教学设施的投人。

5.2高等医学教育学制和学位

5.2.1构建和规划适应我国国情及长远发展的医学教育学制体系根据卫生服务H标和卫生人力现状,我国医生培养的重点应当从数增长型转为质量提高型。学制是保证医学教育稳定和K远发展的重要方面,既要考虑现状,又要着眼于农来。根据调研结果,我同医学教育的学制应为:①修业3年,不授f学位的医学专科教育;②修业5年,授予医学学士学位的医学本科教③修业8年,授f医学博士学位的高等K学教育„三年制高等医学专科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实际工作能力的基层普及型医师,毕业生就业主要面向区县及区县以下特别是农村边远地K的医疗保健机构。E年制高等医学本科教育的任务主要是培养基础牢固、知识较广博、实际能力较强,具有进一步深造条件的高级医学铲门人才,毕业生就业主要面向城市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八年制高等医学教育旨在培养适应我国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具有宽厚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基础、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基础、较强的临床能力、较大的发展潜力、较高的综合素质的高层次医学专人才。毕业生就业主要面向城市大型医院和医学教育及科研机构。

5.2.2进-步规范医学学位体系根据我国国情,参照国际医学学位制度,我国医学学位仍设科学学位和专业学位两种c保学科学学位设学上、硕;博士:个层次,医学专业学位只设博I:个层次。建议八年制医学教育授予医学博士学位;同时,在有条件的院校试行以培养临床医学学科学术带头人为目标的专业博士学位(MD)和科学博士学位(PhD)的双学位教育计划。

5.3终身医学教育体系

引进竞争机制,建立住院医师流动层。住院医师作为流动层成员在培训基地接受规范化培训,不属于单位在编人员,档案关系由社会人才服务机构,打破一次分配就业定终身的弊病。医学毕业生通过国家认可的住院医师培训基地培训,考试、考核合格并取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应阶段的合格证书和任职资格后,面向社会应聘相应的医师岗位。

出台我国的医学临床专科分类目录。构建专科医师的培养体系,建立专科医师的标准、考核和认证制度,建立专科医师培训基地的考核和认证制度。

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全科医学教育体系,制定有利于全科医师培养、考核、使用和管理的相关政策。开展多种形式的全科医师培训工作。以加大政府投人为主渠道,通过多种途径筹集资金,确保全科医师培训经费,鼓励高等医学院校毕业生接受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

实行激励机制,将继续医学教育与各层次卫生人员的晋升、聘用、执业再注册等结合起来,并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将其固定下来。进--步完善继续医学教育。

5.4医学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借鉴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制定的“医学教#国际标准”和发达国家制定的本国医学教育标准,结合我国医学教育评估的实际经验,制定了《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具体包括“毕业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和“医学本科教育办学标准”两部分。同时’制定了《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操作指南》。建议教育部公布《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并选择有关院校进行试点评估。

在全面研究国际医学教育认证制度和总结我国医学教育合格评估、优秀评估、水平评估和七年制评估经验的基础上,制订了《中国医科教育认证办法》,认证结果分为:完全认可、有条件认可和不予认可。建议在教育部和卫生部的联介领导下,设立“中国医科教育认证委员会”,由其负责认证的组织和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