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全科医生驻村工作计划

全科医生驻村工作计划赏析八篇

时间:2022-11-24 11:39:31

全科医生驻村工作计划

全科医生驻村工作计划第1篇

在黔南州瓮安县中坪镇高枧村,提起张杰,老百姓赞不绝口。不过,此张杰非彼张杰――就连村里的年轻人首先想到的也不是那位80后著名歌手。因为在大家心目中,办了许多实事好事的“明星”,是来到高枧村的驻村干部――贵州省公路局农村公路处处长张杰。

2015年3月,40岁的张杰来到高枧村担任驻村干部。近一年来,他关心教育和医疗等问题,并与当地干部群众一起大力改善交通条件,铺上脱贫致富路。11月,张杰被确定为贵州省直机关“榜样青年・第一书记”主题宣传活动典型青年。

“书生”粘上泥土芬芳

戴一副眼镜,说话慢条斯理,举手投足间,尽是书生气――这是张杰一年以前给人留下的印象。

“第一次接触我时,多数人会认为,这人常年坐在办公室,这是一个不接地气的人。”张杰自嘲道。

而今,张杰的皮肤略显黝黑,精神抖擞。看得出来,这是在农村历练过,常常被太阳晒的结果。

张杰坦承,虽说自己在贵州省公路局是负责农村公路建设和管理养护方面的工作,但在驻村以前,自己真正地接触农村,真正“与泥土打交道”的机会极少。

他在城市出生长大,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城市工作。这一次,领导安排他到农村驻村挂职,并对他寄以厚望。

张杰既激动,又忐忑。激动之处在于,这是一个非常难得的学习锻炼机会;忐忑之处在于,自己毫无基层农村工作经验。

为此,驻村之前,他还特意去请教父亲。“父亲是上海人,18岁来到贵州支援建设,同样也是交通人,也为贵州的交通建设做过不少事情。后来在贵州成家,并‘成为’贵州人。”父亲语重心长对他说:务必要“粘上泥土的芬芳”,真正融入基层,多为百姓办事。

张杰牢记单位领导重托和父亲的嘱咐,来到瓮安县中坪镇高枧村担任驻村干部。

高枧村由原石马、天安、高楼和养马四个村合并而成,辖33个村民组,1300多户6000余人。其中,空巢老人270多人;全村有700多名学生,其中留守儿童40多人。

高枧村存在哪些问题?该如何解决?初到高枧村,张杰就开始不断思考这些问题。

――高枧村不少青壮年常年在外打工,春节才回家团聚一次。由于缺乏沟通和交流,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越来越生疏。

――高枧村医疗条件不足,乡亲看病不容易。

――要让当地人走上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交通问题可谓重中之重。

关注教育医疗

2016年元旦假期,高枧村的孩子们在“亲情联络室”通过网络视频跟远在广东和浙江一带务工的父母聊天,笑声不断。

“远在沿海,近在咫尺。”村里的留守老人对网络视频聊天这一交流方式赞不绝口:“这多亏了我们的驻村干部,给我们建了这个亲情联络室。”

去年,为方便留守老人和儿童与外出务工的亲人联系,张杰特意为村里建了“亲情联络室”,配备6台电脑,还拉上了宽带。

农村孩子除平时需要跟远在外地打工的亲人沟通和交流,以增加感情之外。同样需要拥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为此,张杰把关爱儿童成长作为驻村工作又一重点。去年5月27日,他协调贵州省公路勘察设计院开展了六一儿童节“牵手红领巾 、放飞五彩梦”捐赠活动,为当地小学捐赠电脑、复印机、篮球架,乒乓球桌、书包、文具等价值8万元的物资。“通过这次活动,孩子们不仅度过了一个欢快、难忘的儿童节,而且对孩子们认真学习起到一定助推作用。”一位小学老师说。

农村医疗,是张杰驻村期间重点关注的另一个问题。去年10月29日,张杰协调省公路局及省交通医院组织儿科、中医科、中医骨伤科、内科、外科、检验科、妇产科、五官科等多个科室的16名专家和医务人员前来开展“送医下乡”巡回医疗服务义诊活动。

活动中,一名曾因务工伤了腰,每逢阴晴天气就会疼痛的村民,听闻此次义诊有中医骨伤科专家,就前来就诊。在医生给他做了一系列的检查并开出药方之后,他激动地说:“我们要的就是这样实实在在的关心,这种义诊活动对于我们来说很实在,希望以后多开展这样的活动。”

义诊过程中,主办方免费为村民发放了价值为3万元的常用药品,让600余名群众直接受益,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和称赞。

为百姓办事,张杰从来不嫌苦,从来不喊累。他在工作日志中这样写道:“亲近群众,与群众打成一片是驻村工作的重要一步。既然来到高枧村驻村,我会认真贯彻落实关于扶贫开发工作系列重要指示,大力倡导‘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精神和‘四下基层’‘马上就办’作风。”

为脱贫攻坚铺路

贵州省公路局驻瓮安县同步小康驻村工作队副队长,瓮安县委常委、挂职副县长――这是张杰除了蹲点驻村干部之外的身份。

尽管驻村工作成绩不俗,但张杰并不满足于既得成绩。他要结合自己的梦想,作出更多的事情。

张杰说,他最幸福的时刻,就是行走在风景如画的乡村公路上。这,跟他的职业有关,也跟他的年少理想有关。

张杰犹记得,小时候,在交通系统工作的父亲常常带他到乡下检查公路建设。“那时候我想,长大了我也要为贵州交通建设做贡献。”

“要致富,先修路。”张杰认为,只有把瓮安的路修好了,瓮安县的脱贫攻坚才能更好地进行。

永和镇观塘村通组公路上有一座作为必经之路的危桥,由于缺乏资金,多年来未得到改造,严重影响当地一千多户五千多人的出行安全。张杰了解情况后,迅速请来县交通运输局技术干部对该桥进行测量设计,并积极向贵州省公路局有关部门汇报,争取到了资金20万元对这座危桥进行改造……

张杰充分发挥派驻单位的行业优势,除全面了解高枧村的发展需求外,还重点了解瓮安县在公路交通方面的需求,与其他驻村队员共同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和方案,通过“指导编制规划、积极争取资金、完善基础设施、增设安保工程”等方式,协调解决瓮安县农村公路建设和改造资金共计8161.5万元,协调了通村沥青(水泥)路、县乡道改造、油路大中修、安保工程、公路灾毁等建设项目,极大地改善了瓮安县及帮扶点的交通状况。

2015年是“十二五”的收官之年,张杰与瓮安县交通运输局班子成员和业务技术干部认真总结了全县“十二五”农村公路建设和管理养护工作,根据与上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工作对接的情况,围绕可能争取到国家和省对农村公路的投资政策,合理编制了全县“十三五”农村公路发展规划。

对于在建项目,张杰总会抽出时间到农村公路建设现场实地查看建设进度和质量,并从专业的角度进行指导;对于乡(镇)、村里提出的道路建设的问题,如高枧村、水耳村提出了部分通村、通组公路硬化,他也到现场逐一研究解决。

“敢问路在何方――”,走在已经竣工的乡村公路上,张杰信心满满:“路在脚下。”

对话张杰:

记 者:驻村工作中体会最深的是什么?

张 杰:对村民的诉求必须事事有回应。答应的事情,一定要办好;哪怕由于客观因素暂时办不了的,也要及时解释清楚。

全科医生驻村工作计划第2篇

按照《中共广宗县委组织部关于做好2020年度驻村帮扶和结对帮扶考核工作的通知》文件要求,我校认真开展干部驻村帮扶年度自评工作,现将自评情况报告如下。

一、自我评价

东召村现有人口2733人971户,土地4470亩,党员81人,是个传统的农业村,群众思想古朴,2014年确定为贫困村,2016年实现脱贫出列,现有建档立卡户78户,172人,已全部脱贫,现有低保户82户,117人,特困户14户,14人。按照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我校2020年扶贫工作开展以来,我们坚持把精准扶贫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统一思想认识,强化组织领导,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要求,全面动员,迅速行动,各项工作顺利开展、有序推进,圆满完成了的年度帮扶目标任务。

二、具体成效和做法

(一)强化组织领导,形成工作合力

开展干部驻村帮扶是新时代改革创新农村扶贫开发机制的重要举措,是深入实施“精准扶贫”方略的“管道”。其中,强化组织领导又是开展驻村帮扶工作的重要基础。

具体工作中,认真落实领导分管及具体承办部门。学校领导高度重视,认真贯彻落实干部驻村帮扶工作,一把手亲自抓,多次将驻村帮扶精准扶贫工作纳入党支部会讨论议题,研究驻村帮扶方案的制定及实施。

学校构建干部驻村帮扶工作联动机制,明确党支部书记全面负责学校驻村帮扶工作,确定党支部办公室为具体承办科室,统筹推进落实干部驻村帮扶工作,并指定一名专门人员为帮扶工作联络员,负责日常联络工作。一把手多次听取驻村帮扶工作汇报,及时了解工作情况,主动关心指导我校驻村干部,切实帮助解决实际困难。

(二)采取有力措施推进驻村帮扶工作。

校领导强力推进驻村帮扶工作。选派了政治思想觉悟高,工作能力强的三名同志到东召村开展驻村帮扶,并把驻村帮扶工作纳入学校的党支部会议事议程,定期研究,组织和动员班子成员献计献策,齐心协力做好此项工作。多次与驻村干部的沟通和交流,及时了解驻村干部工作、生活动态,推动驻村干部生活补助、差旅费用等待遇的落实,关心、帮助其解决具体问题和困难。

在前期调研摸排工作基础上,还结合东召村和学校实际情况,制定了学校2020年驻村帮扶工作计划,明确了驻村帮扶工作具体举措。

(三)认真落实驻村干部待遇和工作保障。

学校认真落实帮扶工作队员各项待遇。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帮扶工作,加强沟通与交流,深入了解其工作和生活情况,帮助解决工作、生活方面的实际困难,并按照县委组织部要求,认真落实各项待遇。每年给工作队安排1万元工作经费并及时划拨。对6名帮扶责任人从学校到派驻村往返交通费用和补助,按县规定据实予以报销。

(四)制定东召村帮扶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并认真组织实施。

为科学、合理地制定东召村“帮扶”实施方案、帮扶规划及年度工作计划,学校帮扶责任人和驻村工作组走遍了东召村,实地查看了所有帮扶家庭的生活环境、基础设施、了解了家庭的基本状况及面临的困难,实地调研了村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并对重点贫困户进行了重点走访,详细了解其家庭成员构成情况、经济收入状况、劳动力情况、适龄儿童入学、对脱贫的需求等情况。

扎实开展贫困户结对帮扶,并建立了专卷,实行一户一卷,对他们的人口信息、劳动力状况、文化程度、是否参加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等情况都进行了详细的记录,每户贫困户都确定帮扶责任人。

(五)积极发挥行业优势,在送温暖和教育扶贫方面为东召村、贫困户提供支持帮助。

学校在扶贫工作中,领导高度重视,从项目、资金、人力物力等方面进行支持,发挥教育行业的特点,开展以教育扶贫、为重点的扶贫工作。我校主要开展的工作有:一是我们针对不同的致贫原因,制定了不同的帮扶措施,低保五保托底,残疾人让其享受其生活补贴,护理补贴,上学的实行“两免一补”“三免一助”“雨露计划”等缺资金的想法实行小额贷款,缺技术的实行技术培训等,经过几年的努力,使贫困人口的人均收入均达到六千元以上,实现了全部脱贫。二是实施过的扶贫政策和项目:东召村实施过的扶贫政策主要是,低保托底政策,危房改造政策,关于残疾人的帮扶政策,教育上实施“两免一补”“三免一助”“雨露计划”小额贷款政策,医疗救助政策等,实施的项目主要有:分布式光伏发电,金猪分红,温室大棚,冷库分红,这些政策却是由县、乡、村三级政府逐步落实,驻村工作队监督落实到户的。三是宣传党的扶贫政策和精神,特别是的系列讲话精神。规划好年度计划,较好的完成了年度脱贫计划。四是每月学校开展“五个一”行动。

三、存在问题

一是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弱。东召村经济结构单一,无龙头企业,能人大户带动和辐射作用发挥有限,持续增收能力不强。农村留守人员老人居多,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贫困总户数比例高。思想观念陈旧,科技意识不强,缺乏致富能力和发展门路。

二是个别帮扶户的在扶贫工作中还存在懒汉心态,还有“等着送小康”“靠人来救济”的思想。

三是存在研究政策不精,未能形成精准扶贫的凝聚力,对扶贫措施不知所云,落实起来很被动。

四.帮扶工作建议

一是加大扶贫政策措施的宣传力度,把扶贫政策的宣传工作纳入脱贫攻坚考核指标体系,确保贫困群众知晓党的扶贫政策,清楚政府的扶贫措施。

全科医生驻村工作计划第3篇

该局由党组书记、局长余祖华任包村扶贫和干部驻村联户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向组织部推荐局主任科员陈传雨任边山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副主任科员潘求才任泉波村党支部第一书记,严格落实干部驻村制度,各股室轮流驻村。驻村工作队积极同村组干部交流沟通,找准该村致贫原因,及时调整包村扶贫及干部驻村联户扶贫工作计划,切实落实精准扶贫工作。同时,工作队按要求走进贫困户家庭,认真摸清致贫原因,为每个贫困户建档立卡,填写入户调查表。

一是宣讲扶贫帮扶政策,提高扶贫开发思想觉悟。扶贫驻村工作队与镇、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分别在泉波村和边山村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认真宣讲区级部门驻村工作队驻村开展扶贫工作的重大意义和工作措施、“五个一批”扶贫对象认定、“十三五”规划等扶贫政策。特别是针对精准扶贫,要求广大村民要踊跃发言、热烈讨论,认真分析提出特贫困户、贫困户的建议名单,以这样倒推的方式核定帮扶对象,使真正贫困的家庭列为2015年帮扶对象。要求群众代表抢抓机遇,推动扶贫开发。既要争取政策,又要自力自强;既要理解困难群众,更要帮扶困难群众。

二是领导带头深入村社,准确核定建卡贫困户。领导带头深入村社,走进农户家中,和群众拉家常,详细调查群众的生产生活,对家庭人口、耕地面积、种养、务工、住房、收入、致贫原因、需求、脱贫计划等各方面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摸底,并听取他们的愿望诉求,分析他们的发展前景,与其共同商讨家庭发展路径。在领导干部的示范带动下,全局干部职工24人对联系所涉及2个村共32户贫困户挨家挨户,走访调查,力求情况明、底数清,全面掌握群众贫困情况,做到帮扶单位和帮扶干部联系的贫困村、贫困户不脱钩。

三是启动跟进机制,保障措施落实。精准扶贫工作启动后,该局迅速对工作思路做出调整,决定启动跟踪审计监督机制。把扶贫政策的落实情况和扶贫资金的使用情况纳入常态化监督范围,实施全过程监督和绩效评估。今年下半年,将开展好两项审计工作。一是开展专项审计。将对财政部门安排的扶贫救助帮困预算资金、民政部门管理的救灾资金、人社部门管理的医疗救助资金、教育部门管理的助学资金开展专项审计,严格监督这些资金筹措到位、使用得当,让困难群体真正受惠受益。二是做好政策跟踪审计。将对本轮精准扶贫政策落实情况、扶贫资金管理使用情况进行动态跟踪,力求及时发现并纠正问题,维护政策的严肃性、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和受益人群的公平性。

全科医生驻村工作计划第4篇

北京中关村在吸引集聚高层次人才方面,主要采取如下策略:

一、大力建设人才特区

为了聚集和培养一批优秀创新创业人才,特别是产业领军人才, 2011年7月,北京市委、市政府制定了《加快建设中关村人才特区行动计划(2011―2015)》。计划用5年时间将中关村建设成“人才智力高度密集、体制机制真正创新、科技创新高度活跃、新兴产业高速发展”的改革示范区。《行动计划》提出了人才特区建设的主要任务:一是大力聚集拔尖领军人才与科技创新要素;二是搭建高层次人才的自主创新平台;三是建设高层次人才的创业支持体系;四是创建具有国际水平的产业环境。将中关村示范区率先建成部级人才特区。中关村建设人才特区,就是在特定区域实行特殊政策、特殊机制、特事特办,率先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构建与国际接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人才体制机制。

二、认真实施特殊政策

为吸引集聚高层次人才,中关村认真实施13项特殊政策。包括在重大项目布局、境外股权和返程投资、结汇、科技经费使用、进口税收、人才培养、兼职、居留和出入境、落户、资助、医疗、住房、配偶安置等方面的政策。国内的高层次人才,可跨越户籍限制,直接落户北京;不需为看病麻烦,特区的高层次人才专享医疗待遇,可持特发医疗证,到指定医疗机构方便就医;需要住房的可定向租赁。高校教师、科研院所研究人员可以创办企业或到企业兼职,开展科研项目转化的研究攻关,享受股权激励政策;在项目转化周期内,个人身份和职称保持不变。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到高校兼职,从事专业教学或开展科研课题研究。

三、多方拓展引才途径

(一)实施 “人才计划”引进人才

中关村创新平台积极开展中央“”、北京市“海聚工程”申报工作和中关村“高聚人才”认定工作,同时充分发挥“”“海聚工程”“高聚人才”对海外高层次人才的感召力和影响力,推进实施引才、引智工作。

(二)按照用人单位需求引进人才

2011年中关村的高校、科研院所、企业、金融机构等单位都提出高层次人才岗位需求。中关村人才特区按照用人单位需求,引进和聚集100名左右创业类海外高层次人才。

(三)构建人才载体引进人才

中关村科学城、未来科技城、创业孵化服务体系都是中关村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的重要载体。中关村管委会充分发挥各载体的作用,加强引才工作。以搭建创业孵化服务平台为抓手,建立了由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孵化器、留学人员创业园、小微企业创业服务楼和各类协会、商会、组织等100余家机构组成的创业孵化服务体系,孵化总面积超过136万平方米,在孵企业4000余家。

(四)组建海外联络处引进人才

中关村已建有驻硅谷、华盛顿、伦敦、多伦多和东京5个海外联络处,2011年组建了驻德国慕尼黑人才联络处,面向海外学人提供政策咨询和联络服务,增强对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

(五)与驻外机构合作引进人才

中关村管委会与教育部、科技部、国务院侨办、外国专家局的有关司局建立了信息沟通机制,争取其驻外机构的支持,帮助中关村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

(六)创建网站吸引人才

中关村管委会创建了“海外人才在线”网站,为示范区的大中型企事业单位、驻海外联络处与海外人才之间建立起便捷、高效的供需桥梁。

(七)组建创业投资机构吸引人才

中关村通过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等各类创业投资机构、国内外知名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选才”“引才”。通过开展“高聚工程”、支持天使投资发展等措施,形成了创业投资机构聚集的局面,吸引并支持创新创业人才入驻。

(八)借助平台吸引人才

中关村管委会利用校友会、校庆等平台和机会介绍中关村创新创业环境,宣传中关村人才政策。大量接待海外高层次人才考察中关村创新创业环境,其中包括北京海外人才交流大会中关村海归团、美国硅谷工程师协会代表团、英国华人学人学者联合会高层次人才代表团、清华百年校庆海归团、哈佛大学汤玫捷团队、荷兰华人青年企业家协会的留学生等。积极与北京海外学人中心沟通,利用海外学人中心的引才荐才渠道,推荐各类高层次人才落户中关村。充分发挥归国人才的引领作用,通过引进一个领军人才,再吸引若干顶尖专业人才,聚集一批高层次人才,形成团队创新创业的新局面。

四、着力优化人才服务

一是成立了中关村人才特区建设促进中心,对高层次人才、团队创业及项目进展提供全方位、全过程服务。二是为重点人才回国创新创业提供“一条龙”服务。中关村创新平台人才工作组牵头,组织创新平台相关工作组、中关村发展集团、留学回国人员创业园等单位多次以座谈会形式解答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人才工作组定期跟踪项目进展情况,并及时反馈高层次人才(团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协调相关部门加以解决。三是开通了中关村高端领军人才专业技术资格评价绿色通道,试点高端领军人才高级工程师(教授级)职称评审“直通车”,适时在中关村人才特区全面推行。四是大力加强培训,进一步提高中关村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的理论水平和创新能力。五是加大对建设人才特区相关政策的宣传力度,了解企业需求和问题,帮助解决与政策有关的问题。

五、大力开展战略合作

近年来,中关村人才特区加大了与国内各省(区、市)的合作力度,支持中关村企业向外发展。截至2014年上半年,中关村已经与全国21个省(含香港)的54个地区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开展科技、人才和经济的实质性合作。覆盖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东北老工业基地、中西部及重点援建区域。同时加强“以才带才”,实现对外辐射,更进一步加速了高层次人才在中关村聚集。中关村是我国技术创新的源头和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支撑,大量由中关村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所创办的高新技术企业立足首都,通过跨区域的产学研合作、科技专项和产业化成果的全国推广等方式,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有力地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很多高端人才担任国内高校、科研院所的兼职教授、学术带头人和重大科研项目参与人,促进了相关学科和产业的发展。

全科医生驻村工作计划第5篇

2008年,李源潮同志指出:要“建设一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把这些基地办成出人才、出机制、出成果的人才特区”。2010年,在北京市委市政府统一安排下,海淀区人民政府、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北京科技大学(以下简称“合作三方”)结合中关村科技园区产业和人才发展实际情况,共同筹建全国首家高端人才创业基地(以下简称“创业基地”)。作为中关村人才特区建设的重要抓手,“创业基地”一是聚集高端产业,旨在为园区战略性高端产业发展提供项目和企业孵化服务,通过引导技术产业化促进产业升级,推动园区战略性高端产业发展;二是聚集高端人才,通过优质服务加强对国内外“”、“海聚工程”、“高聚人才”等高端产业人才的吸引和聚集;三是提升高端创业服务,在传统孵化运作模式的基础上,定位于“高端人才、高端项目”,为高端人才创新创业活动提供人才、科技产业促进、企业投融资和企业培育等创业服务,促进入驻企业快速成长,逐步实现抢占战略新兴产业制高点的目标。

“创业基地”位于北京科技大学天工大厦,地上21层,地下 3 层,总建筑面积103780平方米,拥有良好的办公、研发环境,配备举办各类会议、培训的公共服务区域,以及商务服务、员工餐厅、停车场等配套服务设施,是学院路地区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也是北京科技大学目前体量最大、投入最大的单体建筑。

多部门协同推进

“创业基地”筹建工作

在“创业基地”筹建过程中,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管委会、北京科技大学相关领导给予工作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合作三方”成立了以各方高层领导为核心的“中关村高端人才创业基地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并签订《中关村高端人才创业基地合作共建协议》,通过工作联席会协同推进工作。工作协调领导小组下设“中关村高端人才创业基地管理办公室”,负责“创业基地”的政策落实、准入管理、申报审核、租金补贴、企业服务等工作。针对“创业基地”建设工作中遇到的诸多棘手问题,海淀区政府本着特事特办的原则,协同区工商分局、消防支队、园林局、东升镇、学院路街道等部门,妥善解决了入驻企业注册和消防手续审批、天工大厦西门开启、大厦周边五道口服装市场拆迁等问题。

按照《中关村高端人才创业”创业基地”共建合作协议实施细则》,海淀区政府对管理办公室给予一次性开办费、基地运营费用等补贴总计700万元。海淀园创业服务中心作为海淀区首批部级创业服务中心、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创业基地、国家留学人员创业园示范建设试点单位,在高端人才创办企业孵化方面具有丰富经验。除解决大厦的环境问题和给予资金支持外,海淀区政府采用输出服务的模式,指派海淀园创业服务中心相关人员担任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参与研究、制定“创业基地”管理办法和工作流程,遴选了首批入驻企业。

2012年5月3日,“创业基地”正式揭牌成立。

多机制营造企业发展环境

按照高端产业定位,“创业基地”吸引了一批“”、“海聚工程”、“高聚工程”等优秀创业创新人才、产业领军人才及创业团队所创办的企业入驻。为了更好地促进入驻企业成长,“创业基地”建立了三大机制。一是政策“直通车”机制。充分利用中关村人才特区进口税收、人才培养等政策、“1+6”先行先试政策、海淀区“1+10”产业发展促进政策等优惠政策,开通政策服务“直通车”,构建一个全方位的优质服务政策环境。二是重点企业培育机制。按照《海淀区促进创业孵化机构和大学科技园发展支持办法》,两年来海淀区人民政府安排企业房租补贴、机构运营补贴3000余万元;同时多方协调资源,构建了一个从企业注册、科技融资、项目申报、市场推广和人员培训的全方位的培育体系,加速推进高端人才企业发展成长。三是产学研合作机制。关注入驻“创业基地”的高端人才企业需求,借助北京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和新兴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已有平台,向“创业基地”入驻企业开放专业实验室、工程中心、中试测试平台以及大型仪器设备,为企业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提供支持;为企业提供校企合作、政策咨询、宣传等各类服务,邀请企业参加市、区相关部门召开的调研会、座谈会,为企业搭建与政产学研各界沟通的渠道。如:战略合作方面,北京科技大学先后与生物制药领域、信息领域“”获得者创办企业签署了校企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人才培养方面,聘请“”入选者为学校兼职教授和博士生导师,推荐优秀毕业生到企业实习实训,为北京凯英信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洋浦伟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公司推荐几十名主要从事Android手机安全软件系统开发等研发人员;项目推进方面,加大产业技术研究院对“创业基地”企业研发项目的关注度,对涉及学校优势学科、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产业化项目进行跟踪等。

多平台促进企业成长

作为高端人才服务机构,“创业基地”与北京市相关机构和部门建立畅通渠道,完善信息传送、反馈机制,围绕“高端人才服务”、“产业促进”、“投融资”、“企业培育”等核心工作,打造了多个专业化服务平台。一是人才服务平台。依托园区“三站”(企业院士专家工作站、企业博士后工作站、企业博士后(青年英才)创新实践基地工作站)工作平台,陆续为入驻企业搭建高端人才资源对接和培养平台,如:为满足北京安科兴业科技有限公司对高端人才的需求,2012年破格为企业建立了博士后工作站分站;推荐高端人才参与“”、“海聚工程”、“高聚工程”等高端人才计划项目申报,为入驻企业引进各类高端人才;通过组织实施《海淀区促进人才创新创业发展支持办法》(即海淀区人才聚集和培育计划,简称“海英计划”)促进高端人才创新创业。如:协助北京海外学人中心等部门落实创新创业政策,解决了安进医疗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出口退税问题,通过海淀区协调解决人才子女入托入学问题。二是产业化服务平台。了解掌握企业工作架构、项目、知识产权等相关情况,把企业需求及时反馈主管部门,并解决实际问题;协助各级政府落实产业化支持资金,形成中关村高端企业从孵化到产业化的发展链。三是融资服务平台。引入专业投融资机构及天使投资人提供债券、股权融资服务,为上市企业提供绿色服务;将政府资金与社会资金、股权融资与债权融资有机结合,促成投资、担保、贷款联动,形成分阶段连续支持的资金扶持机制。四是专业服务平台。针对企业存在的共性问题,探索并提供以企业需求为核心的解决方案。企业发展咨询方面,建立“创业基地”企业评估系统,分析企业发展阶段性问题,制定解决方案;企业知识产权服务方面,设立“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办公区”,解决企业在法律、行业情报分析、竞争情报解读、专利交易、授权及鉴价、专利地图的应用等领域问题。五是综合服务平台。设立“企业之家”QQ群,入群企业人员近百人,提供各项服务信息百余条;及时开展统战工作,组织留学人员参加由海淀园工委主办的“海淀园新社会阶层代表人士理论研修班”,指导企业建立基层党政工团组织。

高端人才、高端项目

聚集效应凸显

揭牌成立以来,“创业基地”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创业服务,引进了一个从事国际前沿科学技术研究、带动新兴学科发展的杰出科学家和研究团队,聚集了一批熟悉国际市场、具有广泛国际联系的产业领军人才和创业团队,吸引了一批知名科技中介机构,打造了一个专业周到的高端项目孵化、高端人才培养平台。2013年8月,“创业基地”被市科委评为“北京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成果转化创业基地”。

截止到目前,“创业基地”共进驻企业67家。入驻高端人才中, 9人为“”入选者(其中1人入选“顶尖”),2人为“海聚工程”入选者,5人为“高聚工程”入选者,10人入选 “海英计划”;入驻企业中,“”入选者创办研发机构及企业9家,“海聚工程”、“高聚工程”、“瞪羚计划”企业14家。企业业务领域涵盖了移动互联网和下一代互联网、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节能环保等多个产业方向,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如:入选中组部首批“顶尖”的王中林院士,筹建“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纳米系统研究所”,致力于功能纳米材料的研发与应用研究;“海聚工程”入选者张健博士,创办万若(北京)环境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致力于为中国城镇化开发一种国际领先的以资源回收为导向的排水排污系统技术及产品,多项产品获得北京市《自主创新产品》认证;“高聚工程”入选者赵伟博士,创办安进医疗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致力于微创手术及内窥镜手术领域的用于脑、脊椎肿瘤治疗等高精密手术的新型手术设备电磁刀产品、以及物联网医疗应用的人体传感器及传感网络产品的研发,都取得了良好的进展。2012年,入驻企业从业人数3000多人,共申请专利123件,获得批准69件;总产值18.64亿元,利税1.38亿元。

全科医生驻村工作计划第6篇

一、开展的主要工作

在团省委机关各部室、保山市、昌宁县、大田坝镇等的帮助支持下,主要开展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深入学习,统一思想。通过自学、培训、交流讨论等方式认真学习掌握中央、省市县关于精准扶贫的各项重要政策和要求,认真学习了解村情民情,尽快进入角色。为确保扶贫攻坚“挂包帮”“转走访”工作各项切实落到实处,工作队共召开8次座谈会,向农户宣传扶贫工作的意义、政策、目标和方式;与村领导班子及工作人员研究讨论致富增收方法;并不定期到各村民小组与群众拉家常,了解群众的真实想法;在村公所附近悬挂张贴扶贫攻坚工作相关宣传标语;主动转换角色,主动融入群众,虚心向村领导班子、党员和农户学习请教,自觉接受镇、村党政的领导,与县、镇各级有关部门及时汇报沟通,争取政策支持,为深入开展精准扶贫工作打牢基础。

二是深入调研,掌握情况。通过座谈、走访等方式,深入了解每户贫困户的实际情况和特殊需求,工作队完成了两轮入户调查工作,全村217户贫困户已全部走访完毕,并走访其他农户62户。在走访中,向贫困户发放驻村扶贫工作队队员联系卡,认真填写访谈问卷,详细记录致贫原因和脱贫需求,听取群众意见,全面掌握村、组、贫困户基本情况,认真分析致贫原因,研究脱贫措施,制定脱贫计划,做到精准扶贫,提高扶贫实效,全面解决群众实际困难,推动精准扶贫各项措施落实,确保帮扶工作见实效。

三是建章立制,制定规范。在深入学习政策、了解情况的基础上,结合派出单位和文沧村实际情况,与村领导班子认真研究,报镇领导同意后,制定了《文沧村扶贫工作计划》、《文沧村扶贫计划推进时间表》、《文沧村驻村扶贫工作队管理规定》、《文沧村驻村扶贫工作队作息时间安排》和《文沧村驻村扶贫工作队安全规定》,对驻村队员驻村期间的工作、生活、学习和作息进行严格的管理。工作队内部定期召开工作会议,进行学习交流和讨论。

四是开展项目,逐步推进。协助村里做好安全、森林防火等工作。争取村容村貌整治经费10万元,用于改造村公所的局部环境,建设文沧村农副产品集贸市场,为村民提供交易场所。开展种植、养殖项目的前期工作。积极协助推进竹洼码头建设项目。争取到省移动公司电商试点村项目和保山学院实用技能培训支持。争取陈家寨自然村列入省级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全程参与文沧村两委换届相关工作,召开两次全村党员大会。推动筹建文沧小学团支部。认真落实“爱心励志基金”无息贷款项目和“希望工程1+1学生资助项目”,通过深入农户家,与农户面对面交流,成功动员19户贫困户申请贷款;上报学生助学金名额100个。

全科医生驻村工作计划第7篇

【关键词】 城乡医院;对口帮扶;角色定位

在城乡医疗机构对口帮扶中,县级医院既是城市医院结对帮扶的受扶方,又是帮扶乡村医疗机构的施扶方,扮演着“受人帮扶”与“帮扶别人”的“双重”角色。如何使县级医院在城乡医疗机构对口帮扶中找准定位,抢占先机,进而在受扶中强壮筋骨,在施扶中助推发展,已成为摆在县级医院管理者面前一个十分严肃的问题。

近年来,灌云县人民医院针对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医疗设施相对落后,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缺乏,特色专科层次不高、亮度不够等实际,抓住大医院对口帮扶我院和我院对口帮扶贫困卫生院这一有利契机,大力实施“科技兴院、人才强院”战略,筑巢引凤,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共谋发展,较好地缓解了我院发展瓶颈。2012年5月,一座占地108亩、拥有床位1000张、建筑总面积10万平方米、总投资3.5亿元的新院区已竣工并即将投入使用,科技化、人文化、智能化程度有了质的跃升;一批医技高、医德纯、医风正、群众满意的医疗骨干队伍正在形成,其中24人被列为省“333”工程、市“521”工程重点人才培养对象和市、县科技拔尖人才;一批科研成果相继问世,其中《GPBB、CTNI、NSE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中的临床意义》等4项科研成果获市科技进步奖;一批特色专科正在发挥优势,其中麻醉科、神经内科被确定为市重点学科,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原有基础上有了新的提高。

1 扮好受扶方角色,合力寻求援助,在跟班实习中培养人才

我院抓住南通大学附属医院、苏州大学附属医院对口帮扶这一难得机遇,结合院情实际,认真排查薄弱点,找准困难点,分析增长点,借助帮扶单位的技术优势、人才优势和经验优势,选派中青年技术骨干跟班实习,不断拓宽人才培养渠道。

1.1 开展临床示教 运用典型病例、特殊病例开展临床示教,是当今医学条件下一项既实际又实用又实效的好办法。在得知通大附院医学博士来院指导的消息后,院方迅速成立课题攻关组,选派中青年技术骨干跟班学习,与医学博士一起查房,一起分析讨论病情,一同制订手术方案。遇到特殊病例时,院领导亲自主持召开病情分析会,邀请医学博士讲授疾病机理和诊断标准。在施行甲状腺癌根治术、复杂性肝内胆管取石术时,医学博士除上台主刀外,还向课题组人员详解操作要领和工作流程,手把手地指导医务人员手术。受援期间,通大、苏大附院派驻人员共开展和指导开展眼外伤修补、白内障摘除和人工晶体植入、口腔粘膜病中西医治疗及胶质瘤切除术、乳腺癌根治术等适宜技术56项,参与抢救急危重病人200余例,有力地推动了全院医疗工作的开展。

1.2 创办特色专科 针对我院特色专科不明显的实际,通大附院派驻人员群策群力,热情支持,与我院医务人员反复讨论,认真选题,扎实制定创建计划。在创办心血管病专科过程中,通大、苏大附院派驻人员精诚合作,就心血管病专科创建中出现的技术难题进行合力攻关。目前,已成功开展二尖瓣球囊扩张术10例、心脏起搏术60余例。

1.3 申报科研课题 通大、苏大附院派驻人员从普及实用知识与实用技术出发,利用幻灯、电教片、图板教学等形式,定期举办医学讲座,面对面地解答问题。先后举办《乳腺癌保乳术的研究和进展》、《胃癌外科治疗中的若干问题探讨》等专题讲座60场次。在此基础上,积极指导和帮助我院开展医学科研工作,先后与我院副主任医师赵建中合作完成《小儿支气管肺炎患者中性粒细胞吞噬及细胞内杀菌功能与脂质过氧化关系的研究》,与主管检验师王绪山合作完成《GPBB、CTNI、NSE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中的临床意义》等一批科研课题。

2 扮好施扶方角色,全力实施援助,在带徒送教中磨练人才

在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工作中,我院注重发挥全县医疗行业的龙头作用,贯彻“扶贫在扶智,输血更造血”的育人理念,着眼于提高基层卫生院素质,大力实施帮带工程。

2.1 履行带教职责 根据卫校教学需要,每年挑选10余名中高级医技专家、骨干,担任临床课、基础课教学老师。同时,利用卫校这一培训基地,常年为全县乡镇、村级医疗机构培训实用人才。年举办乡医培训班、轮训班15期,培训乡村医生1000余人次。每逢乡镇卫生院遇到诊疗难题时,我院总在第一时间派出相关专家前往会诊,有效地提高了基层应对能力,减少了医疗事故和纠纷的发生。

2.2 普及实用技术 针对乡镇卫生院工作实际,我院精心组织晋升中高级技术职称的医务人员,到最偏僻的乡镇卫生院去,到最缺医少药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去,到老百姓最需要的地方去,普及实用技术,指导开展常见病、多发病防治,共同探索疑难病防治途径。支农期间,院方派驻人员共为基层卫生院授课40余次,开展示范查房、示范病历、示范手术180余次。

2.3 倡导健康行为 借助《今日灌云》,每两周举办一期健康知识宣传,现已举办100余期。与电视合开办50余期《健康之友》栏目,就季节性卫生保健常识和人民群众关心的健康问题进行解难释疑。每逢元旦、5.8世界红十字日、5.12护士节、国庆等节假日,我院还组织医疗专家和青年志愿者上街咨询,开展义诊活动。先后20余次到扶贫点—龙苴镇嵇岭村,东王集乡元邦村、韩圩村,伊山镇张湾村开展送医送药活动,发放健康宣传资料2万余份,免费赠送药品30万余元。

3 扮好主办方角色,倾力保障援助,在优化环境中激活人才

在城乡对口帮扶工作中,我院始终以主人翁姿态,全力扮好主办方角色,确保帮扶工作既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

3.1 强化组织领导 我院成立以党政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政工领导任副组长,党办、院办及相关职能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对口支援工作领导小组,分工一名业务院长专抓专管。在实际工作中,坚持把帮扶工作纳入年度目标,扎实制订帮扶规划和年度计划,明确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

3.2 搭设智力平台 坚持以学习力提升服务力,围绕争做学习型干部,争当学习型医疗专家要求,院领导先后选派5批、20多名中青年医疗骨干到通大、苏大附院进修学习。2006年8月至今,还先后将12名护士长、50名骨干护士送到附院相关科室跟班学习,进一步开阔了视野,增长了才干。

全科医生驻村工作计划第8篇

1、基本情况

驻马店市是一个人口大市、农业大市,全市总人口840万,其中农业人口667万,占总人口的80%,面积1.5万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329万亩,占全省的12.3%,居全省第二位,人均耕地1.59亩。(数据来源:《2006年度驻马店统计提要》)。2008年,全市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5.6亿元,增幅达到20.4%,增幅居全省第7位,其中税收收入占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达到73.8%。但是,从总体上看,驻马店作为典型的人口大市、农业大市、产粮大市的地位没有改变,沉重的人口包袱,相对匮乏的资源和脆弱的生态环境,依然制约着全市的发展。因此,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黄淮四市发展若干政策的意见,站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高度,加快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尽快缩小我市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是摆在全市人民面前的紧迫任务。

2、作为农业大区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驻马店市作为传统农业大区,作为河南省黄淮经济板块的一员,近年来虽然发展较快,但同全省竞相发展的大格局相比,同全省平均水平和其他经济板块城市相比,依然存在着较大差距。我市在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2.1经济总量小,层次低,综合竞争力不强。2006年,全市总人口为840.25万人,占全省的8.6%,GDP总量为570.81亿元,仅为全省总量的4.6%;人均GDP为全省平均水平的51.3%,第一产业比重高于全省15.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发展落后,低于全省14.7个百分点。同时,全市限上工业增加值、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在全省处于靠后位置,其中生产总值、限以上工业增加值、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在黄淮四市处于末位。

2.2农民持续增收难度较大。驻马店市气象灾害类型多、频率高,从1979年至2005年26年间,粮食因灾减产的年份有11次。农业基础薄弱,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差,农田基本建设乏力,大部分水利设施不能运行,60%以上的农田排灌设施不配套。目前,全市尚有600万亩中低产田,占耕地面积的50%,有效灌溉面积仅占耕地面积的60%,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各种水库166座,都存在一定的隐患,急需除险加固。种植结构调整缓慢,农业平均产量继续增长的空间有限,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带动能力不强。全省23家部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中,我市没有1家。全省128家省重点龙头企业中,我市仅有2家,全省最少。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低,不能适应市场对农产品日益多样化、优质化和精细化的要求。农村富余劳动力数量多,但经过技能培训的少,生产技能不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民增收。

2.3工业规模小,带动能力弱,中小企业发展举步维艰。与发达地区相比,驻马店市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主要是起步晚,技术人才匮乏,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层次低,没有形成大规模的工业基础。近年来,由于中小企业发展缺乏相应的配套扶持政策,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担保体系不健全的问题比较突出,有些国家政策扶持的项目,由于地方不能及时进行资金配套,致使项目难以落实,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快速发展。

2.4科技事业发展滞后,严重制约城乡经济发展。以农业科技为例,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投入为1.21%(2003年数字),农业科研投入强度仅为0.31%。在这种宏观政策影响下,城乡科研投入微乎其微,科技队伍势单力薄,科技服务网络很不健全,特别是县、乡农业科技机构人、财、物均显不足,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不高。

3、促进农业大区发展的财政对策和建议

3.1牢牢抓住工业发展不放松,千方百计提升工业化水平。一是要立足于传统农业大区的实际,充分发挥农副产品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优势,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大力发展优势工业、特色工业。二是用好省财政对黄淮四市贷款贴息、财政补助和电价优惠等政策,加快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工业园区建设,集约化利用土地,推进工业集聚发展,重点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支柱产业。三是要清理整顿现有规章制度,大力改善软环境,总结推广对外来投资实行政府、保姆式服务的做法,便利外来资本投资办厂,使招商引资项目引得进、留得住、能发展。四是要用好上级关于鼓励科技创新、技术更新的政策,引导企业加速折旧,足额提取科技研发基金。五是在吃透政策、吃透市情的基础上,及早谋划,千方百计抓好项目建设,保持适度投资规模。六是在工业发展中着力发展循环经济,注重生态保护,加大污水处理费、垃圾处理费、有毒有害固体废弃物和放射性物质处理费征收力度,推进污水、垃圾处理产业化,建立有效机制调动社会资金参与环保事业。

3.2牢牢抓住农业结构调整不放松,千方百计加快农业现代化、产业化进程。一是抓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机遇,运用好上级有关优惠政策,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力争成为全省现代农业发展的基地和示范区。二是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大力发展规模养殖,积极扶持标准化畜禽养殖小区建设。三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稳定发展棉花、油料、烟叶等大宗经济作物,加快发展果蔬、畜禽、中药材、食用菌等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认真落实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税收、信贷、用地、用电等各项政策,采取贴息、补助、信贷担保等方式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壮大,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四是加快农业科学技术推广。继续组织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加快实施科技入户工程。

3.3牢牢抓住新农村建设不放松,千方百计提高社会公共事业保障能力。一是抓住上级财政降低(或取消)黄淮四市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配套比例的政策机遇,加大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强力推进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农村沼气建设和农村公路建设。二是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落实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的政策,提高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全面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加快乡镇卫生院和贫困县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改造步伐,开展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试点,提高农村医疗服务水平。三是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农村低保制度,基本做到应保尽保,做好农村五保供养工作,加强敬老院建设。做好救灾应急预案,抓好受灾群众的生活救济和灾区倒房重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