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留守儿童家访总结

留守儿童家访总结赏析八篇

时间:2023-05-08 18:24:37

留守儿童家访总结

留守儿童家访总结第1篇

留守学生家访工作总结一

为贯彻落实梅州市教育局《关于开展梅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千名教师大家访活动的通知》(梅市教基[XX]41号)精神,对照县教育局下发的《平远县开展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千名教师大家访活动方案》,结合坝头学校的实际,对此项工作,学校领导精心组织,认真部署,做好留守儿童家访工作,解决好新时期出现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让留守儿童在学校的正确引导下健康成长。现将我校留守儿童家访工作总结如下:

一、建立领导机构

为使留守儿童家访工作落到实处,不走过场,抓出成效,学校成立了关爱工程领导小组,由校长负总责,日常工作由团少部负责组织实施,具体计划及留守儿童家访工作方案由团少部负责人余生龙老师制订。

二、宣传发动家访

10月19日上午,学校组织召开了一场行政扩大会议,会上校长传达了上级通知精神及指示,要求各位领导组织召开各类会议,逐级向下传达上级通知精神及指示,思想上要高度重视,行动上要周密安排。

三、摸底确立目标

为使家访对象明确,清楚掌握家访对象详细情况,10月22日,团少部下发留守儿童统计表及信息表至各位班主任,要求各班主任上报留守儿童名单及家庭详细情况,以便下一步家访工作安排。

四、安排家访工作

根据各班主任统计的留守儿童名单,于10月23日至25日,团少部组织落实家访大行动,要求家访老师利用中午及傍晚两个有效时段(根据农村实际,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在这时候应该在家),以班主任为主、落级领导为督、科任教师为辅,家访留守学生,向临时监护人汇报该生的在校表现,认真听取临时监护人的意见,详细了解实际情况,并做好留守学生家访登记表。

五、梳理家访问题

10月26日上午,团少部组织相关人员收集学生家访登记表,并对登记表中反映的问题进行了逐一梳理,发现留守学生存在有如下问题:1、缺少关爱;2、性情孤僻;3、家庭教育不协调;4、家庭生活较艰辛。

六、出台教育对策

团少部梳理问题上报学校后,10月26日下午,学校再次组织召开行政扩大会议,校长通报家访情况后,针对留守学生的问题,大家认真讨论,研究对策,最后初步形成留守儿童教育措施:

1、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制度。加强学校与学生家长及其监护人的联系,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网络,建立每个留守儿童的档案和联系卡。

2、实施教师结对帮扶留守儿童制度。 每班推荐12名留守学生与教师结对,每位教师结对12名学生,帮扶教师要经常找留守儿童谈心,随时把握留守学生的思想动态,定期家访、关心生活、指导学习,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建立教师关爱留守儿童的成长日记,让留守儿童在集体中成长,以对他们缺乏家庭教育进行补偿,使他们走出孤独和忧郁。

3、开展文体活动。为了留守儿童也能像普通孩子一样健康成长,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学校要求在周一至周五的午间和下午课后,由结对老师在学生活动室或操场组织安排文体活动。如:拔河比赛、球类活动、游戏活动等。

3、发动社会力量,共同关心留守儿童。关爱留守儿童仅仅依靠学校是不够的,可以发动村干部、相关政府人员、村委会成员以及退休老师一起加入到关爱行动中来,担当 家长的角色,与孩子们一道,迈向新的明天。

4、拟成立留守儿童资助金。发动师生或社会热心人士捐资,成立留守儿童资助基金,对家庭生活特别困难的给予经济上资助。

5、拟创建视频聊天室。学校设立一间视频聊天室,专门为那些父母长年在外或者回家很少的留守儿童提供视频聊天,让他们在网络上见面、沟通,感受父母之爱,感受家庭的温暖、关爱。

总之,留守学生需要全社会共同关心、关爱、关注。我们要努力探索留守学生健康发展的工作思路,对他们要严慈相济,使留守学生享受到同其他学生一样的教育和关爱。锻炼他们的意志,培养坚韧、独立的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促使他们健康茁壮的成长。

留守学生家访工作总结二

单亲家庭,这就是我班谢宇思小朋友的家,他们所住的房子是租来的,因为岁数小,身体差,不忍心寄读在学校而她自家的房子有离集镇太远,家里有年迈的爷爷、奶奶,父母在她刚出生那年就离异了,为了生计,父亲常年在外打工,家里和孩子全部由俩个老人家管理。家中只有一张破旧的床,一个房东留下的旧电视机和一张崭新的儿童课桌。那天我们去她家家访,家长对我们的到来感到很欣慰,忙的不知所措。

家长向我们反映,孩子很懂事他知道我们家里不是很富裕,从来不像我们提出过份的要求,就连零食都很少吃,她在家能把老师今天教的东西,全讲给我们听,还经常学老师的模样管其他孩子,马上孩子要上小学了,我不知道怎样去教他,不知道要教他学些什么?

我们就孩子教育的问题与家长进行了深入的沟通,并给了家长一些教育孩子的方法的介绍,让家长了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长对我们的到来表示了感谢。孩子的头脑不差,可是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没有良好的教育使得认知有限,习惯很差,很孤僻,有时爷爷带她走亲戚她都不肯去,照理说五岁的孩子应该是最喜欢跟着家人出去玩的啊。可是在她身上却与众不同,在那里我与孩子的爷爷奶奶交流了很长时间,爷爷不时的诉说着她在家里的表现,他希望老师帮助好好教育。通过此次家访活动,家长了解到了幼儿在园的真实情况,并在一定的基础上提醒了家长应试在家庭内部也要有意识的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幼儿来说终生受益,让家长了解到了好的学习习惯培养的重要意义。当老师和家长谈到小宇思在幼儿园的一些情况时,家长不停地说谢谢老师,小宇思的进步真的很大,小宇思也知趣地走到我身边,扯着我的衣角笑眯眯地看着我。

对于家长的肯定我顿感欣慰,也倍感羞愧。欣慰地是:我们的老师为孩子的成长不离不弃,用自己的爱心赢得了家长的尊重和信任。羞愧的是:我为宇思做过了什么呢?够了么?是啊,单亲家庭的孩子最缺少的是父母之爱,缺少的是亲情。我感受到家长对孩子都寄与了厚望,只是缺少了正确有效的方法,使得一些孩子的教育效果不甚理想。因此,教师要以情感教育为依托,充分的利用各种教育因素,为其创设良好的心理情境,使其发现自我的价值,唤起他们对生活的热情和信心。

首先是尊重。这些单亲家庭的孩子由于自卑,总担心同学老师看不起她。因此,常做一些让老师和同学刮目相看的事来,那怕换来的是老师的批评和同学的白眼,他们也不在乎,因为她可以借此引起大家对他的重视。面对这些学生,如果教师一味的严厉批评,所取得的教育效果是微乎其微,甚至是零教育。这就需要教师把握好学生的脉搏,知道他们需要什么。

留守儿童家访总结第2篇

关键词:教育公平;留守儿童;思想品德;现状调查;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2)04-0016-04

“留守儿童”是农村流动人口(主要是农民工)在户籍地以外谋生时,把其未成年子女留置在家而产生的一个特殊群体。特殊的生活境遇和教育环境除了引发留守儿童在学习、安全、心理等方面的各种问题以外,还可能对他们的思想品德发展产生诸多影响。本研究试通过实证调查,在对西南地区某市农村儿童思想品德现状进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就留守儿童思想品德培养模式进行探索。

一、农村地区留守儿童思想品德现状调查

(一)调查方法

本调查以某市市委研究室“农村留守儿童培养模式”教育实验项目为平台。笔者以研究者的身份于2010年2月下旬到4月下旬采用问卷、访谈和现场观察等方式对两所实验学校开展了一系列调查和研究工作。

问卷调查对象为小学四到六年级学生,问卷答卷率为100%,有效率为99%,有效问卷总数为254份。问卷以单选为主,附加3道问答题,具体内容除了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荣辱观、集体观、学习观、劳动观等以外,还涉及对学校德育课程的喜欢程度及对父母、老师关心自己的认知、感恩程度等。分析主要采用百分比数据和主题词频率计算方法。

访谈对象包括学生、学校领导和老师以及各级相关部门负责人。对学生的访谈根据问卷内容进行整理。对各级相关部门负责人的访谈主要围绕政策法规建设和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进行。对学校领导和老师的访谈围绕五个方面进行:教育实验取得的成效;目前留守儿童在思想品德方面存在的比较普遍和突出的问题;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在思想品德方面的差异及程度;列举比较典型的个案,对其家庭情况、思想品德表现、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说明;留守儿童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中遇到的主要困难,对加强留守儿童思想品德教育的途径、政策等的意见和建议。

观察对象采用点面结合的方式获取,即在总体扫描的基础上聚焦典型个案。对原始记录采用质性分析方法进行总结。

(二)结果分析

1.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在思想品德方面总体上积极向上,且群体差异不明显

从问卷调查样本数据来看,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在思想品德方面总体而言是积极向上的,且群体差异不明显。比如就学习态度而言,对“你喜欢学习吗”的回答,表示“非常喜欢”和“比较喜欢”的儿童合计占全体样本的比例为96.45%,占留守儿童的比例为98.60%。留守儿童的比例略高,笔者推测主要是因为留守儿童父母大多在发达或较发达城市打工,这对留守儿童产生了某种积极的效应,比起父母都在家乡务农的非留守儿童而言,他们对学习产生了更高的期望。即使这种推测有待验证,这一数据也至少可以说明“留守儿童大多不爱学习”的说法是值得怀疑的。再如,在“当中国运动员在国际比赛中获得第一名,五星红旗在赛场上冉冉升起的时候,你感受如何”一题中,选择“非常激动,为祖国感到骄傲”和“为自己是中国人而自豪”的,虽然在留守儿童中的比例比平均水平低2个百分点,但都超过了93%,表示“有一点高兴,但说不上激动”在全体学生中只有6.3%,留守儿童则为8.4%,只有2名留守儿童表示“没什么感觉”。可见,无论是留守儿童还是非留守儿童,都具有比较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2.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在某些思想品德方面存在一定问题,且具有群体的共性

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在思想品德方面存在的共同问题,主要表现在价值认同的多元化和复杂化趋势上,最突出的是儿童对雷锋精神的态度。在“你怎么看雷锋精神”这道题中,虽然选择“应该发扬光大雷锋精神”的占了一半以上,但选择“雷锋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但我自己很难像他一样”的达到了32.68%,26.57%的留守儿童也作出了同样的选择,这说明今天的儿童虽然多数能认同雷锋精神的价值,但真正实践的却不多。这一点在对“当你看到一位陌生的老奶奶提着很重的东西一个人吃力地上梯坎,你会怎么做”一题的回答中也可以得到印证,选择“我很想去帮她,但又有顾虑”的占全体学生的25.59%,占留守儿童的25.17%。我们在访谈中发现,实际上对这一假设的情境,持“我很想去帮她,但又有顾虑”心态的儿童比例比问卷反映出的比例还要高。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存在的这一共性问题与时代变迁的社会大环境是密切相关的,也折射出当今人们对乐于助人这一优良道德品质所持的复杂心态。

3.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在某些思想品德方面具有显著差异,留守儿童两极分化突出

虽然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的思想品德总体上群体差异并不明显,但这并不否认两类群体在思想品德的某些方面存在比较显著的差异。尤其是留守儿童中两极分化现象比较严重,也就是说,留守的经历要么使儿童更加懂事、独立和积极向上,要么使儿童更容易以种种消极的方式应对特殊的环境。比如在金钱和消费观念上,部分留守儿童具有金钱至上和不懂节约的不良倾向,这可能是因为留守儿童父母双方或一方在外务工挣钱,其家庭经济状况总体而言并非最困难。再加上外出父母又常常出于一种愧疚和补偿心理,对留守的孩子舍得金钱投入,从而导致留守儿童崇拜金钱并热衷于攀比消费。比如在“你上学读书是为了什么”一题中,选择“为了以后赚很多的钱”的留守儿童占了71.43%,在“新学期到了,如果很多同学都买了漂亮的新文具盒,看着自己已经很旧的文具盒”这一假设的情境中,选择“吵着让大人也给自己买”的儿童中,留守儿童占了85.71%。

另外,留守儿童在心理品质和人际交往中也更多地表现出消极的人格特征,例如在“如果你考试考得很糟糕”一题中,选择“很沮丧,对自己失去信心”的儿童中留守儿童占了66.67%。在“本班同学与别班同学发生了严重冲突,眼看就要打起来,你会怎么做”一题中,有60.14%的留守儿童选择“立即告诉老师,让老师及时制止”,比总体样本高出近7个百分点,而选择“劝告同学,缓解矛盾”的比例却相应下降了5.68%,这说明小学生在面对同学打架事件时普遍倾向于报告老师,而不是选择积极劝告同学,缓解矛盾。这在留守儿童中表现更为突出,反映出部分留守儿童在同伴群体交往中的孤僻和退缩性格。与此对照的是,部分留守儿童在性格上则表现出情绪化和进攻性的特点,在“如果你违反了纪律而被老师批评”这一情境中,虽然选择“承认错误,接受批评”的留守儿童略高于非留守儿童,但选择“表面一声不吭,心里很恨老师”和“当面顶撞,和老师对着干”两项合计,留守儿童占了83.33%,这说明留守儿童两极分化比较突出。

二、农村地区留守儿童思想品德问题成因分析

(一)价值多元化时代社会环境影响

总的来看,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在留守儿童心目中仍然具有相当高的地位。但需要说明的是,这一调查是在留守儿童教育实验项目推行一段时间后进行的,说明留守儿童是一个极易受到感染的群体,学校大力推行的唱红歌、诵经典、“亲情聊天室”等教育活动是可以取得积极教育效果的。不过即使如此,时代变迁和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对留守儿童的思想品德还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如前所述,受拜金主义等不良风气影响,留守儿童中金钱至上和攀比消费的观念也开始滋生并日趋突出。此外,流行文化对留守儿童产生了很大的冲击,无论是在问卷还是在访谈中,很多留守儿童都表示非常崇拜影视明星和歌星,《爱情买卖》《老鼠爱大米》等流行爱情歌曲受到他们的追捧和喜爱。

(二)家庭德育弱化

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缺少可以模仿的清晰的榜样形象,当他们在复杂的道德情境下产生认识上的困惑和强烈的情感冲突时,当他们在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中面对复杂的道德判断难以取舍时,面对的往往是与自己有着较深的代沟、观念较旧、知识不足的祖辈代养者和疏于或不便管教的代养亲戚,这让留守儿童很难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判断。在对留守儿童的前期访谈中,问及父母时,他们的反应多是回避、沉默甚至淡漠。在“你认为父母对你最大的希望是什么”一题中,选择“学习成绩好”和“健康、安全”的占了压倒性的优势,只有13.27%的留守儿童同时选择了“不要学坏”。可见,在外务工的父母牵挂更多的是留守孩子的学习成绩和健康安全,这一点在访谈中也得到了印证。这种家庭德育和监控功能的双重弱化导致留守儿童思想品德发展长期处于放任的状态,其许多过错行为和错误认识不能得到及时纠正和制止,继而发展成为较严重的思想品德问题。

(三)学校德育边缘化

从问卷调查的情况来看,在“你对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的感受是”一题的回答中,选择“我们很少上这门课”的儿童超过了34%,在“下列人物对你影响最大的是”一题中,无论留守儿童还是非留守儿童,选择比例由高到低的依次是“父母”“模范人物”“同学和朋友”“老师”。其中“老师”所占的比例,无论是在留守儿童中还是整个样本中,比例都没有达到9%。这说明学校对学生品德的培养重视程度不够,教师对留守儿童思想品德的影响程度也比较有限。从访谈的情况看,多数农村学校没有专职德育教师,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两门课的教师一般都同时任教一至两门甚至三门以上学科。不仅如此,小学品德课还常常被占用。而思想品德教育的复杂性,尤其是留守儿童教育的艰巨性,让很多教师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从而追求“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只要不出大乱子就行”的低层次管理型教育,德育实际上被很大程度地边缘化了。这种情况在全国具有普遍性,例如一份来自福建关于农村小学品德教学现状的调研报告也显示,“绝大多数任课教师为兼职,专职教师极少”,“没有开齐开足课程,周课时数缩水严重”,“兼课老师在学科知识结构上‘先天不足’,加上培训不到位,造成‘后天营养不良’和专业水平偏低,难以适应教学要求”[1]。

三、农村地区留守儿童思想品德培养模式初探

基于上述分析,笔者试提出“留守儿童思想品德‘三维四爱’培养模式”的初步方案。“三维四爱模式”是以资源开发为平台,以活动课程为阵地,以教师教育为支撑,以“四爱教育”为核心的一个德育系统,其中资源开发、活动课程、教师教育三个维度构成留守儿童思想品德教育的前提条件。以“四爱教育”为核心内容的留守儿童思想品德教育即在三维条件的共同推动下螺旋式向前发展。

(一)以资源开发为平台

资源开发包括硬件和软件两方面。硬件主要指学校教育教学环境建设和设施改善,可以采用政府牵头,整合社会力量多渠道进行。环境建设和设施改善要根据实际情况步步推进,以切实改善目前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和受教育的条件,确保留守儿童在健康、安全的环境中快乐地学习和生活。软件主要指政策法规的完善和课程资源的开发。政策法规的完善指根据中央《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以及其他相关文件的精神,从制度层面保证留守儿童思想品德教育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课程资源的开发应在现有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开发出符合留守儿童实际情况的教育读物,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二)以活动课程为阵地

以活动课程为阵地,一方面要努力挖掘课堂教学和学校组织化团队活动中蕴涵的德育因素,使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有机地渗透“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开发课外活动课程。学校可以精心组织住读的留守儿童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使思想品德教育像“随风潜入夜”的春雨,融入到儿童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中,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使留守儿童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教育。其中,尤其值得重视的一项工作是为留守儿童和远在外地的父母搭建起亲情交流的平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留守儿童缺失的亲情,从而减少或消除“留守”带给儿童的孤独感。此外还可以通过精心组织的活动对留守儿童进行感恩教育,让部分留守儿童从对父母的淡漠甚至怨恨转变为对父母的体谅和感恩。

(三)以教师教育为支撑

就留守儿童思想品德培养来看,教师知识和能力素质固然重要,但教师对思想品德教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才更为关键。不过,我们不能用一种高高在上的态度对教师进行批评和指责,而应该在充分听取教师苦衷和所面临困难的基础上用疏导、鼓励和信任的方式最大限度地激发教师自身的教育激情和潜在的能力,并提供切实的支援帮助和卓有成效的培训指导。

(四)以“四爱教育”为核心

“四爱教育”指对留守儿童进行“爱自己、爱他人、爱社会、爱祖国”的教育。四爱教育应由近及远,逐步推进。我们可以说,人性中有两种对立统一的基本情感,即利己情感和利他情感。道德发展就是个体在利己情感得到合理满足的前提下发展利他情感并主动采取利他行为的过程,即以“被爱”为基础,以“爱他人”为前提。前者恰如弗洛姆所说的“童稚的爱”,即“我是因为被爱而爱”;而后者则如其所说的“成熟的爱”,即“我因为爱人所以被人爱”[2]。以“理性人”假设为前提的博弈论也主张,儿童的“自我中心状态”常常使其出现自利的表现,但儿童在人际博弈中逐渐会从自利走向互惠互利和他利[3]。

教育留守儿童爱自己,就是要让留守儿童走出被留守带来的阴影,懂得关爱自己、善待自己,以阳光的心态健康地生活。教育留守儿童爱他人,就是要教育儿童关爱、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以感恩和宽容的心态快乐地生活。教育留守儿童爱社会和爱祖国,就是要培养儿童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儿童继承和发扬优良的民族文化传统,以主人翁的心态积极地生活。

参考文献

[1]高本光.农村小学品德教学与评价现状调研报告[J].中小学德育,2011(9):21-22.

留守儿童家访总结第3篇

社会中地区的不平衡的发展,许多的农民到经济较为发达的地方去打工,但孩子又无法跟着走,就留下了一部分孩子在家中.这部分孩子我们称为留守儿童.学校要求对这部分学生要给予特别的关注.先就将我们近期的关爱留守儿童活动总结如下:

一、 校内留守儿童现状

我校入学适龄儿童502人,其中留守儿童54人,这些孩子都有隔代监护或者寄居在亲戚家中,这些儿童整年甚至几年见上父母一面,在长期缺乏父爱、母爱的环境中成长,这些孩子大部分都具有以下特征:

1、营养不良,性格孤僻。

2、成绩落后、厌学,甚至逃学。

3、身心发育不健康。

为了外出务工的家长放心,全心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上,同时也让留守儿童感到社会的关爱,让这些孩子身心健康快乐的成长,我们校在校委的领导下,成立“寸草心”留守了儿童关爱小组,并且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关爱活动。

二、留守儿童工作开展情况

1、成立关爱小组。

对全校的留守儿童进行摸底登记,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在德育处左少冲主任的指导下,成立的关爱小组,巾帼自愿者,成立“寸草心”留守儿童之家,建立了留守儿童“一帮一”帮扶委员会。

2、开展形式多样的关爱活动

(1)开展“我们的节日—清明节”我校学生通过主题班队活动、国旗下讲话等一系列活动,孩子们的心灵又一次受到了启迪,培养了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激发了强烈的爱国热情,让学生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生活,踏着革命先烈的足迹,更加主动、勤奋地投入到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去。

(2)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锻炼活动。留守儿童之家为儿童购买篮球、乒乓球、军旗、象棋、羽毛球、五子棋、跳绳等体育器材,让儿童随时能到家园借器材参与体育锻炼。家园还适时开展一些比赛活动,评出优胜者给予奖励,提高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让所有的儿童在学校中能锻炼出健康的体魄。

(3)认真开展家园序列活动。让检察院辅导员为他们讲法律知识、安全常识、社会规则等;我校内的辅导员胡老师也经常给孩子们讲解卫生知识,或让儿童们自由讨论活动的内容,自己主持活动;或让儿童在辅导员的陪伴下借书看书;或参与体育锻炼活动等,让每一次活动的丰富多彩,让儿童参与其中,快乐其中。让留守儿童通过给父母的一封信活动,给在外务工的家长,送去节日祝福,还有世界读书日、植树节、学雷锋日等活动。让孩子在节日庆祝中明白节日的意义,同时鼓励孩子让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4)认真开展“一帮一”帮扶活动。“寸草心”家园成立爱现帮扶小组,简历服务职责,落实了具体服务项目,成员由学校教师等担任爱心辅导员。每位爱心辅导员负责一至两名儿童的帮扶,通过与儿童一起活动、交流、走访儿童家庭等形式及时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及心理状况,及时为需要帮组的孩子提供帮组。爱心辅导员必须一个月走访儿童两次,并及时填写走访记录。

留守儿童家访总结第4篇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育策略;有效性研究

研究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众多文献,提出很多对策。但这些对策的有效性如何,就鲜有后续研究成果。为了更为有效地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有效性的实证研究,课题组成员在阅读大量心理健康问题研究文献的基础上,遴选出较有代表性的5个方面共20条措施,编制成问卷,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措施有效性评价的调查研究。

1 调查对象

1.1 对象概况

随机抽取陆河县农村两所中学、两所小学,共向初一、初二和四年级、五年级学生发出问卷1800份,收回有效问卷1507份,问卷有效率83.72%。其中:留守儿童897人,占样本学生数59.52%;小学留守儿童145人,占留守儿童数16.16%;初中留守儿童752人,占留守儿童数83.84%;男留守儿童391人,占留守儿童数43.59%;女留守儿童506人,占留守儿童数56.41%。

向四所学校教师共计发出问卷222份,回收有效问卷219份,问卷有效率98.65%。其中:小学教师37人,占样本教师数16.9%;初中教师182人,占样本教师数83.11%;学校或部门领导16人,占样本教师数7.31%;班主任88人,占样本教师数40.18%;一般专任教师115人,占样本教师数52.51%。

1.2 对象界定

本研究所指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从农村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的农村地区,并因此一年中,半年以上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

2 调查方法与工具

2.1 方法

以问卷调查为主,以心理健康测验和访谈为辅。

2.2 工具

2.2.1 问卷调查使用自编问卷。问卷内容包括:学校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制度机制建设措施,学校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具体措施,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家校联动共育”机制建设措施,家长加强家庭亲情教育措施,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自助措施等五个问题,每个问题呈现A、B、C、D四项备选措施,要求被试针对每个问题就四个备选项中选出一项“最有效的措施”。

2.2.2 心理健康测验。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该测验具有良好的信效度指标(折半信度为0.91,结构效度大于0.516),适用于小学四年级直到高中三年级学生。本测验共有100个项目。除总量表分外,还包括8个内容量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和冲动倾向)和1个效度量表(即说谎量表)。心理测验采用整群抽样、集中施测的方法进行,测验所得数据使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3 调查结果分析

3.1 学校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制度机制建设措施调查结果分析

调查发现,学校和部门领导选择人数最多的是A(具体措施的四个选项依次为A、B、C、D,下同),班主任和留守儿童则为C。(见表1):

表1 学校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制度机制建设措施调查结果

在对“是否有特别要好同学或同伴”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测验结果作t检验发现,有特别要好同伴留守儿童(n=797)在总量表分和对人焦虑、孤独倾向内容量表分上得分低,其中在孤独倾向(t=-4.65,P=0.000)因子上差异极其显著(差异显著:p

3.2 学校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具体措施调查结果分析

调查发现,不同对象的措施选择人数前两位的都依次是C、B,并且超过31%的领导还选择了D。(见表2):

表2 学校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具体措施调查结果

在对“是否经常参加课外活动留守儿童”心理测验结果作t检验时发现,经常参加课外活动留守儿童(n=244)在总量表分和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身体症状等4个内容量表分得分较非经常参加课外活动留守儿童,其中,孤独倾向(t=-3.96,P=0.000)差异极其显著。

3.3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家校联动共育”机制建设措施调查结果分析

调查发现,在加强家校联系方面,50%的领导、36%班主任选择A;有44%留守儿童选择D。(见表3):

表3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家校联动共育”机制建设措施调查结果

3.4 家长加强家庭亲情教育措施调查结果分析

调查发现,不同对象的措施选择人数分布较分散:超过56%的领导选择A,超过42%的班主任和留守儿童以及超过31%的领导选择了D,超过27%的班主任选择了B,超过25%的留守儿童则选择了C。(见表4):

表4 家长加强家庭亲情教育措施调查结果

在对与父母一方一起生活和未与父母双方一起生活心理健康测验结果作t经验发现,在总量表分和学习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等6个内容量表上得分低,但未达统计学上的显著水平。

3.5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自助措施调查结果分析

调查显示,不同调查对象都有超过53%的人认为A是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自助最为有效的措施,同时,还有超过28%的班主任选择了C。(见表5):

表5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自助措施调查结果

在对“是否经常和父母联系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测验结果作t检验时发现,经常和父母联系留守儿童(n=491)在总量表分和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等5个内容量表上得分低,其中在孤独倾向(t=-2.83,P=0.005)、身体症状(t=-2.39,P=0.017)因子上差异达到显著以上水平。

4 讨论

主体间性理论认为,教育过程是一种“主体(教师)――客体(教育内容)――主体(学生)”交往实践关系[2]。学生的主体间性具有交互性,师生在相互作用、影响、认可、理解的关系中不断重构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情感、观点与行为。师生或基于以往经验、或基于理性思考、或基于情境诱发,面对备选策略四选一,如果更多的领导和班主任与更多的留守儿童作出的策略选择一致,我们就可以据此认为该策略有可能是最为有效的策略。

4.1 关于学校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制度机制建设措施调查结果的讨论

结果显示:56.25%领导认为成立专门机构、组织专门队伍加强管理最为有效,且31.25%领导认为配备专职教师和专业设施最为有效,这与当前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普遍未建立留守儿童心理援助机制,缺乏必要设施与专业教师,导致留守儿童心理援助工作必须做、愿意做,但力不从心的困难现状有关。

结果显示:班主任和留守儿童分别有44.32%和46.6%认为“建立教师指导下的同伴帮扶制度”最为有效。心理学研究证明:同伴关系在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中起到成人无法替代的作用[3]。对儿童人格健全发展影响深远。教师指导下的同伴帮扶,有利于促进积极同伴关系的形成。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测验也证实“有特别要好同伴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在总体水平和对人焦虑、孤独倾向方面好于其他留守儿童,尤其是孤独倾向焦虑水平显著低于其他留守儿童。

4.2 关于学校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具体措施调查结果的讨论

结果显示:领导、班主任、留守儿童以认为“丰富有益心理健康的课外文体活动,培养留守儿童积极心理品质”最为有效的人数最多,分别达到37.5%、56.82%和46.6%。健康的课外文体活动有利于促进人际交流、增进友谊、培养归属感,有益于缓解焦虑。

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测验结果表明,“经常参加课外活动留守儿童”在总量表分和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身体症状等内容量表得分低于其他留守儿童,尤其是孤独倾向焦虑水平显著低于其他留守儿童。

4.3 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家校联动共育”机制建设措施调查结果的讨论

结果显示:在加强家校联系方面,50%的领导和36.36%的班主任选择了“通过家访”这种直接的方式,但44.37%的留守儿童却选择了“通过社区”的间接方式。访谈发现,现在的农村中小学,家访已经很少了,教师“无事不登三宝殿”,找上门来,就是学生出问题了。

4.4 关于家长加强家庭亲情教育措施调查结果的讨论

结果显示:56.25%的领导认为家长主动寻求学校支持以加强家庭亲情教育最有效;42.05%的班主任和43.03%的留守儿童认为,家长多与孩子团聚最有利于加强家庭亲情教育。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测验结果表明,至少“与父母一方一起生活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与其他留守儿童相比,差异虽不显著,但也表明跟父母在一起,有利于缓解留守儿童心理焦虑。

4.5 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自助措施调查结果的讨论

结果显示:75%的领导、53.41%的班主任和59.31%的留守儿童认为“主动与父母交流,积极面对留守生活”最为有效。心理具有主观能动性,只有那些为留守儿童所认同、接受并愿意努力付诸实践的教育影响,才有可能在他们身上发生预期的观念与行为变化。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测验结果表明,“经常和父母联系留守儿童(n=491)”在总量表分和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等5个内容量表上得分低于其他留守儿童,其中,孤独倾向、身体症状焦虑水平显著低于其他留守儿童。

5 结论

建立实施教师指导下的“同伴帮扶”制度机制,丰富课外活动、培养留守儿童积极心理品质,家长争取更多时间与子女共同生活,留守儿童主动与父母联系、积极面对留守生活,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三育”联动共育机制等,是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

参考文献

1 中小学心理测评系统指导手册[M].北京.北京华夏赛科技术发展有限公司.88~107

留守儿童家访总结第5篇

关键词:留守儿童 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6.170

由于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留守儿童”比例居高不下。仅以我地任家桥村小为例,该校小学班5个,教师8人,小学生共有89人。全校89名学生中,其父母外出经商、务工,父母病故、离异,学生由公婆、亲友代管的“留守儿童”多达68人,占学生总数的76.4%;单亲外出的学生10人,占学生总数的11.24%;双亲在家的学生仅11人,占学生总数的12.36%;“留守儿童”68人中,靠祖辈监管的64人,占“留守儿童”的94.12%;靠亲友监管的4人,占“留守儿童”的5.88%。近年来,我们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的现状进行了考察,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我地“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第一,家庭教育的缺失,有的“留守儿童”性格缺陷,人格发展不健全。“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常年不在身边,缺乏家庭的亲情温暖和良好的家庭教育,使得其形成了典型的个性特征和行为缺陷,表现为任性、冷漠、自卑、失望、孤僻、敏感、胆小等。

第二,家长教育意识淡薄,教育观念陈旧,不重视学生的学习,造成“留守儿童”的厌学,很多学生学习成绩滑坡大,学习成绩差。

第三,受社会不良风气的诱惑和影响,缺乏监护人的有效监护,有的“留守儿童”不良嗜好增多,养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留守儿童”中违纪行为趋多。

第四,由于代养人文化素质低下,缺乏家庭教育技能和方法,使代养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走上了放任自流和娇宠溺爱两个极端,造成部分“留守儿童”我行我素,不孝敬老人,好逸恶劳,自私放荡,品行恶劣,道德品质差,导致部分“留守儿童”出现道德发展的严重危机。

2 我校加强“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的有益探索

2.1 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建立机构,加强领导

我校建立了“留守儿童”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具体抓好“留守儿童”的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工作。学校党政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纳入了学校工作的议事日程,做到了每周有研究、有布置,平时有检查,期末有总结,年终有考核。学校狠抓了班主任工作,要求各班班主任在每期开学学生报到注册时,将父母双方的外出务工情况、“留守儿童”监护情况、家庭成员情况,通讯联系方式、方法等进行登记造册,从而掌握了“留守儿童”有关信息,便于我们有的放矢地开展教育和管理工作。

2.2 建立规章,落实责任,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工作做到经常化、制度化

第一,我们坚持了定期召开“留守儿童”监护人会议制度。每学期,学校分季度召开两次“留守儿童”监护人会议,组织监护人学习有关法律法规,指导教育方法,交流教育经验,交换“留守儿童”在校内校外的思想、学习、生活、表现等意见,使学校和监护人双方充分掌握“留守儿童”的思想行为动态,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工作。

第二,落实了“留守儿童”的定期家访制度。各班班主任和科任教师按学校规定对“留守儿童”每月家访一次。通过家访,了解和掌握“留守儿童”的思想品德、学习、生活、表现等情况,发现其思想行为中的闪光点进行表扬,发现其缺点及错误等不良行为,给予及时的批评教育和科学的引导,使他们能健康幸福的成长。

第三,对“留守儿童”中的学困生,学校实行了包干负责制。学校将各班“留守儿童”中的学困生包干到教师人头,制定教育目标,并登记造册,学校定期检查教育效果,通过对学困生的重点教育,重点帮助,突出了重点,促使学困生转变,使其不断进步。

第四,落实了考核奖惩制度。学校每期期末,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工作逗硬考核,分项进行量化评分。每期考核后,及时总结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中成功经验和不足,表彰“留守儿童”中的品学皆优的学生和成绩显著的优秀教师、优秀监护人。对工作无进展、教育效果差的教师和监护人,学校与其共同查找原因,并对症下药,立足不放弃每一个“留守儿童”,使其共同前进。

2.3 切实加强团队工作,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结合实际,切实开展好对“留守儿童”的关爱活动

第一,学校少先队总部和团支部写出了《致“留守儿童”家长的一封信》和《致“留守儿童”的一封信》,信中体现了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并对“留守儿童”的思想、学习和行为提出了要求,对监护人明确了职责,要求履行好监护人的义务,担当起监护人的责任。

第二,针对“留守儿童”中的特困生,学校开展了“献爱心,送温暖”活动。全校师生积极为特困生捐款捐物,帮助他们解决了学习上和生活上的困难。

第三,针对“留守儿童”中的学困生,我们在学生中开展了“手拉手,一帮一,一对红”的互助活动。这一活动的开展增进了同学之间的互相交流和了解,弥补了亲情的不足,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第四,针对“留守儿童”中有的行为不良和个性强、脾气怪、不孝敬长辈、自卑孤僻的个性特征,我们在师生中广泛开展了《学守则、守规范》活动和“五心”教育活动。通过这一活动的开展,使有不良行为和性格缺陷的学生改正了错误,规范了行为。

第五,针对“留守儿童”中的违纪违法行为,我们坚持开展了“遵纪守法”、“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等教育活动。我们坚持上好朝周会课、品德课、法制教育课和心理健康课,使学生受到了遵纪守法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做到了学法、知法、守法。

2.4 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共同教育和管理好“留守儿童”

由于“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综合性的社会问题,需要各部门的积极配合、协调努力、齐抓共管,才能取得好的成效。

我校领导经常到新区党委、政府和社区去汇报“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工作,一起研究“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受到新区党委、政府、社区领导的大力支持。新区领导、部门领导通过各种节日以多种形式慰问“留守儿童”,使“留守儿童”生活上得到了关爱,心灵上得到了温暖。

留守儿童家访总结第6篇

2016年2月1日-2月3日。

二、地点

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滨北办事处北卜村、李马夫村、北刘村。

三、实践目的

本次社会实践的目的主要是研究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发现社会现象背后的原因,并试着探索有利于农村留守儿童发展的路径。

四、实践过程

在寒假放利用3天的时间,分别走访了北卜村的留守儿童妞妞、李马夫村的留守儿童小伟和北村刘的留守儿童丽丽。在这些村子里有不少的父母都外出打工,留下子女与爷爷奶奶相依为命。这些孩子有的上小学、初中,有的才上幼儿园,甚至还有的不满3岁。这就是社会上常常被提及却又常常被忽略的农村留守儿童现象。由于正处寒假期间,这些留守儿童都没有上学,而是在村子里到处跑着玩耍。

五、实践形式

我向当地村民了解到,这几个村子里有1/3的家庭都是父母外出打工,子女留守家中,跟随爷爷奶奶一起生活。为此,我特意走访了其中的三家,其中包含一名幼儿(妞妞,3岁),一名小学生(小伟,8岁),一名初中生(丽丽,14岁)。下面是我的访谈过程。

访谈1:

【时间】2月1日

【地点】北卜村 妞妞家

【访谈人物】妞妞 妞妞奶奶

【访谈过程】

本人:妞妞,你的爸爸妈妈呢?

妞妞:去上班,挣钱给妞妞买洋娃娃。

本人:爸爸妈妈去哪里上班了,妞妞知道吗?

妞妞:(摇了摇头)

妞妞奶奶:他们去上海打工了。

本人:那妞妞小朋友,你有多久没见过爸爸妈妈了?

妞妞:好久好久了。

妞妞奶奶:他们一年回来一次吧,工地上活紧。快过年了,妞妞天天盼着他爸妈回来。

本人:那妞妞会想她的爸妈吗,想的时候会怎样呢?

妞妞奶奶:怎么不想啊,经常拿着她爹妈的照片看,孩子一周的时候,她爹妈就去上海打工了,一走就两年多了,中间就见过几次,孩子都快不认识他们了。

妞妞:想爸爸,想妈妈。

本人:我想妞妞的爸爸妈妈肯定也非常想她吧。平时他们多久打一次电话呢?

妞妞奶奶:一个礼拜打一次吧,俩人又那么忙,晚上也总加班。

本人:那有没有其他的联系的方式,比如写信,视频什么的。

妞妞奶奶:写啥信啊,我也不认字,更不会玩那高科技。

本人:那妞妞的爸爸妈妈准备一直在上海打工吗?有没有计划回来,或者把妞妞带走。

妞妞奶奶:他们是去打工的,又不是去享受的,带孩子去多受罪啊,在村子里又没有什么副业,单靠地里微薄的收入是不能正常维持生活的,这不是没办法的办法啊。

本人:那您二老带妞妞还习惯吗,妞妞以后上幼儿园怎么办呢?

妞妞奶奶:我们带着还行,就是她爷爷太宠着了,要啥给啥。上幼儿园不着急,等四五岁再上也来得及。反正幼儿园也不学东西,都是带着玩。

结束访谈之后,我跟妞妞玩了一会,教她画画,教她唱歌,妞妞开心地说,爷爷奶奶从来不会教她这些。要走的时候妞妞不舍地看着我,眼里噙着泪水。

访谈2:

【时间】2月2日

【地点】李马夫村 小伟家

【访谈人物】小伟 小伟爷爷

【访谈过程】

本人:小弟弟,你的父母是做什么工作的?

小伟:不知道。

本人:你有多久没见过爸爸妈妈了?

小伟:反正很久了,过年他们走了之后就没见过了。

本人:那你想他们吗?

小伟:不想。

本人:为什么呢?

小伟:想也没用。

本人:那你有没有想过去找他们呢?

小伟:我才不找他们呢,他们又不管我。

小伟说完跑了,于是我与他的爷爷进行了访谈。

小伟爷爷:孩子你别生气,小伟就是脾气倔,任性。

本人:小伟和父母之间的关系怎样?

小伟爷爷:这孩子就是从小没跟大人在一块,生分了。

本人:他的父母平时工作很忙吗?

小伟爷爷:他爹妈在城里开了个小饭馆,一天到晚忙得不行,有的时候洗着洗着脚都能睡着。

本人:那小伟爸妈平时会过问小伟的学习情况吗?

小伟爷爷:顾不过来,一年回来一次,过年在家也只呆了一个礼拜。

本人:那小伟的学习成绩怎样呢?

小伟爷爷:期末考试考了个倒数第三,这孩子,太淘气,不学习。

本人:那您平时也辅导他或者监督他学习吗?

小伟爷爷:我小学才上了三年,可辅导不了他啊。

本人:那小伟的爸妈注重他的学习吗?

小伟爷爷:他爸妈倒是想叫他考大学,不过我看这孩子天生就不是这块料,每次开家长会,老师都跟我告状,我这老脸都没地方搁。你看看这个孩子的作业本(小伟爷爷拿出了小伟的作业本叫我看),上面都是x,这还考啥大学啊。

访谈3

【时间】2月3日

【地点】北刘村 丽丽家

【访谈人物】丽丽 丽丽叔叔

【访谈过程】

本人:丽丽同学,你读初几了?

丽丽:初二。

本人:放假作业很多吗?

丽丽:这作业不就是这回事啊,到了临开学再做也来得及。

丽丽叔叔:我们丽丽啥时候都是临开学前一天写作业。

本人:马上就要过年了,你父母快回来了吧。

丽丽:我爸说今年过年不回来了,厂子里给三倍工资呢。而且他们厂里招聘兼职工,过两天我就去。

本人:这么小就去打工,你受得了吗?

丽丽:我们农村人不比城里人,不累怎么挣钱啊。

本人:你小小的年纪,挣钱干什么呢?

丽丽:上学为了啥,不就是为了将来找个好工作,挣更多的钱啊。

丽丽叔叔:丽丽是个特别懂事的孩子,虽然人不大,但是已经开始琢磨着赚钱了,她每周末都编织渔网拿到镇上去卖,还攒了一些钱。

本人:那不耽误你的学习吗?

丽丽:不耽误,我的学习成绩一直很稳定。

丽丽叔叔:就是,丽丽从来都是倒数第一,对吧丽丽。

丽丽:我不是学习的那块料,我想着上完初中就去跟我爸打工呢,我爸说城里可好了。

六、实践结论

通过对这三个村不同年龄阶段的留守儿童的访谈,笔者发现农村留守儿童身上普遍存在着以下问题:

第一,缺乏父母关爱。

父母远在几百、几千里地之外,打工任务繁重,因此常常会忽略对子女的关爱,导致这部分留守儿童或者缺乏安全感,或者产生叛逆心理,或者过于成熟,失去了少年儿童应有的纯真。

第二,监护人素质欠缺。

妞妞的奶奶、小伟的爷爷都是文化水平极低的老人,他们对于留守儿童的关爱仅仅停留在生活方面,而对于他们的心灵则很少能予以关怀。而且由于隔代教养,容易造成溺爱等问题,使留守儿童产生任性、内向等心理问题。

第三,学习素质偏低。

农村留守儿童缺乏父母在学习方面的辅导与监督,很容易放任自流,对待学习常常抱以一种“满不在乎”的心态,所以无论是小伟,还是丽丽,他们的学习成绩常常会比较落后。而且通过与丽丽的访谈,笔者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对于学习的态度并不端正,所以辍学打工的现象也并不罕见。

七、实践心得

留守儿童家访总结第7篇

一、调查与方法

1.调研对象。云南省马龙县通泉第二小学1——6年级的留守儿童,采取非随机抽样的方式选取样本。年龄6——13岁,共抽取121人。另外采取访谈的方式与部分通泉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监护人、校长、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进行了座谈,选择后四者的原因在于,他们是留守儿童的重要关系人,一般对留守儿童的情况都比较熟悉,可以从各个侧面各个角度了解到通泉留守儿童的具体情况。选取了2个家庭,从每个家庭中的留守儿童、看护人的途径详细了解留守儿童的情况。其中访谈了2个家庭的留守儿童及其他们的父母和看护人。访谈记录2300字。

2.调研方法。以问卷法为主,个别访谈和集体访谈为辅。

二、结果与分析

1.留守儿童交往能力的横向比较。与非留守儿童相比,大部分留守儿童在交往问题特征的得分上明显偏高。两类儿童在交往问题的得分上存在显著差异。在选择交往对象上,留守儿童依次选择的是:爷爷奶奶、兄弟姐妹、外公外婆、同学、教师、其他亲属;而非留守儿童的选项依次为:父母、兄弟姐妹、同学、教师、其他亲属。在交往问题上,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交往面狭窄、缺乏交往技巧、被动交往、自信心不足等。

2.监护人情况。78.9%的留守儿童是属于隔代监护(与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10.1%的留守儿童属于上辈监护(与姑妈、舅舅、姨妈等亲属一起生活),由于这些亲属也有自己的孩子,对留守儿童缺乏足够的监督与呵护;5.9%的留守儿童由留在家里的单亲(父亲或母亲)监护,情况明显好转;2.8%的留守儿童由哥哥姐姐照顾,2.3%的留守儿童独自生活。

3.外出父母回家频率及其与留守儿童的交流情况。从回家频率来分析,57.8%的父母一年或者一年以上回家一次;17.7%的父母半年或者半年以上回家一次;23.7%的父母两个月回家一次;6.8%的父母则是每一个月都回家。从父母与留守儿童联系的频率来分析,1个月内与留守孩子联系1次的父母比率为12.3%;半个月与留守孩子联系1次的父母占36.5%;一个星期与留守儿童联系一次的父母是38.6%;每一天都与留守儿童联系的父母占10.5%,几乎从不与留守孩子联系的父母有2.1%。留守儿童与父母的练习方式主要是通电话,每一次电话联系的时间为1~15min左右。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在外打工的父母回家频率普遍偏低,与留守儿童缺乏密切的联系,亲子关系比非留守儿童淡漠。亲子交流沟通是儿童交往健全发展的基础,具有其他交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儿童成长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表现为:首先亲子交流方便无隔阂,父母可以通过言传身教,潜移默化提高儿童交往的能力,为他们讲解为人处世的道理;其次父母可以交给孩子一些交往的原则,如:诚实、守信、自信、真诚、宽容、与人为善、守时、信任、妥协、谅解等。教会孩子交往的价值原则;再次,父母是孩子的启蒙教师,父母良好的交往榜样作用能够支撑起孩子交往成功的大厦,孩子通过模仿父母的交往情形,学会交往的要领,掌控交往的影响因素,比如:父母对长辈尊敬、对邻居关心、对同事亲切,这一切都能够给孩子良好的示范作用,而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一方或者双方离开家庭外出打工,在儿童成长的关键时期,缺少这种引领者的作用,重要榜样力量的缺失,导致儿童交往的价值观空缺或者发生错误的价值观,交往能力的成长受到严重挑战。尽管有些父母也会在电话中传递一些交往信息,但由于时间的限制,非常有限。监护人由于自身素质和精力的影响,不可能对留守儿童的交往进行全面引导。

4.外出父母与留守儿童交流的内容。大多数留守儿童(79.9%)提到父母每次电话联系时首先会关心学习,询问留守儿童听课情况、作业完成表现,考试成绩、分数高低、班级排名等,要求留守儿童好好学习,听老师的话,听监护人的话,注意安全,不要调皮捣蛋,不要惹是生非,关心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人际交往和品德发展的只有极少数(13.3%),能够为孩子讲解谈及为人处世道理的仅占7.8%。访谈中,很多留守儿童表示,每个月极少的电话交流远远不能满足自己和父母的沟通,他们希望能够更多地和父母交流,他们内心的渴望、烦恼、将来的理想、生活中的苦闷只有和父母讲,而且是面对面地讲,才能够一吐为快。

5.临时监护人与留守儿童的交往情况。72.4%的留守儿童表示很少与监护人交流,21.3%的留守儿童有时会与监护人沟通,只有6.3%的留守儿童经常与监护人谈心。这一情况说明,留守儿童和监护人存在沟通上的困惑或者问题。在父母外出务工期间,绝大多数的留守儿童与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隔辈老人由于精力、能力的限制,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往往力不从心,主要要求是让孩子吃饱穿暖,成绩优秀、不生病、不要惹是生非就可以了,对孩子的社会交往、情绪变化、心理发展等就是有心无力。留守儿童的祖辈们对他们的照顾虽然说是尽心尽力,但是总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因为他们毕竟文化水平低,观念也落后,容易产生“重养轻教”、“重满足轻管束”的倾向,对孩子的全面成长方面更很少能有帮助。此外,由于年老体弱,祖辈在情感上表现出明显的空虚感、寂寞感、焦虑感、衰老感和怀旧感等特征,这些消极的情感往往会通过观察、模仿、强化等方式潜移默化的传染给儿童,使其形成沮丧、孤独、焦虑等不良情绪情感特征;老人抚养下的儿童对父母缺乏依赖过程,亲情难以产生,他们不能理解父母外出,容易对父母情感疏远,甚至产生怨恨;而父辈看护人则偏向于一种“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理,对留守儿童的物质要求基本都能满足,但对留守儿童的管束不严,以致容易使留守儿童产生自我中心、自私自利、胆小怕事等心理特征从而回避交往,被动交往。寄养在姨妈、舅妈、姑姑、等亲戚家的留守儿童,交往发展也非常不利,因为亲戚多数情况重视留守儿童的安全和学习,听不听话、懂不懂事等,对留守儿童的内心世界、社会交往方面听之任之;还有,留守儿童在亲属家里一般会有寄人篱下的感觉,自卑、胆怯融入这一家庭,他们往往看亲戚脸色行事,缺乏良好的沟通氛围,很难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和需求。这也使得留守儿童难以从亲戚那里获得社会交往能力的成长和发展。

6.老师与留守儿童的交往状况。34.6%的留守儿童选择认为教师从来没有家访过,也没有与家长电话联系过;43.3%的留守儿童反映教师很少家访,22.1%的留守儿童以为教师有时会去家访。由于父爱或者母爱的缺失,留守儿童存在更多交往上的困惑,作为老师更应该主动与留守儿童多交流,经常做走访工作,和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积极进行沟通,关注留守儿童的内心世界、情绪发展和心理需求,激励他们主动和老师沟通,与同学交往,参加集体活动,并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通过老师、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留守儿童交往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留守儿童内心的孤独,提升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培养他们乐群、合群、乐观的性格,让他们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找到生活的乐趣和自己的价值。

7.留守儿童交往伙伴状况。3.4%的留守儿童认为自己没有伙伴,19.9%的留守儿童反映自己有一个伙伴,43.2%的留守儿童有几个伙伴,31.8%的留守儿童伙伴很多。在成长阶段,同伴交往是留守儿童交往的重要力量。很多心里话无法对父母说出口,但是可以向同伴倾诉,同伴与自己年龄相仿,经历相似,知识经验差不多,从同伴哪里可以获得一些交往的经验,尤其对父母不在身边的留守儿童来说,伙伴对他们更重要。

三、对策

1.选择恰当的监护人,并提高监护人的素质。父母外出打工一定要为留守儿童选择称职的监护人,具备一定文化素质,对孩子有爱心,具有一定的教育能力和教育水平,心地善良,具备同情心,语言表达能力好,为人诚实,作风正派,勤劳善良,善于与孩子沟通,严格要求留守儿童,观察能力强,能够及时发现留守儿童的交往缺陷并及时纠正。

2.学校教育要重视交往能力的培养,提高教师素质。学校应该选派有责任心的教师专门负责留守儿童的教育,成立一个相应机构,专人负责,每一个留守儿童有成长的档案袋,详细记录留守儿童的情况,包括学习成绩、交往情况、平时表现、课堂纪律、活动参与、表彰奖励、家庭情况等,对负责的教师进行培训,让他们拥有高素质,能够引领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快乐交往、阳光交往。

留守儿童家访总结第8篇

【内容摘要】留守儿童问题如今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性问题。基于课题需要和我们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我们针对留守儿童问题在新乡市延津县魏邱乡朱寨村进行了实地的调查和走访。在当地人民,老师和政府的配合帮助下,我们的实践队员与孩子们进行了面对面的交谈和沟通,并深入到典型留守儿童家中进行家访,同时到村里和村民家中走访。通过对留守儿童个案的调查以及网上收集的关于留守儿童的原始资料,我们掌握了他们的一些共性,也对他们的家庭教育问题有了清楚的了解,并撰写出调查报告。

【关键词】基本情况、原因、问题、建议

一、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朱寨村是一个经济相对落后,交通便利(有一条连接市区与村的主干道),以外出打工,种植业为主要经济来源的较为特殊的农村。该村有1000人左右,外出务工人员占百分之五十,留守儿童占儿童总数的百分之五十七。农民土地较少(每人约7分地),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放弃了种田而选择出外谋生,因而当地留守儿童的现象十分普遍。

本次调查的目的是以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为视角考察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即透过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折射出该地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生活状况、心理状况。在调查的基础上,本文分析了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需求,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解决提出合理建议,以期为我们国家未来的发展和建设尽绵薄之力。

二、“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原因

1、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以及城乡二元分割的教育制度是产生“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原因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出现根本原因在于城乡二元结构管理带来的深层次矛盾。随着工业和第三产业的飞速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向城镇转移,与国家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政策相矛盾的是我国长期以来实施的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和义务教育制度,进城务工农民虽然在城市工作、居住和生活,但享受的是与城市居民完全不平等的待遇。所以这样直接导致务工农民会把自己的子女留在农村,由老人看管。

2、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为情感方面。父母与子女长时间分离,导致他们之间产生交流障碍。这是产生“留守儿童”问题的直接原因。

许多“留守儿童”在幼年时期就被迫与父母分离,他们早期无法与父母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在长期与爷爷奶奶或其他亲戚生活的过程中,他们的需要、情感常常无法得到亲人的反馈,这必然对他们的亲社会行为发展产生不良影响,也易使他们产生诸多心理问题。而一些家长因为长期在外务工,对子女心生愧疚,往往通过钱、物等大量的物质满足来补偿对孩子的精神关爱,而这些孩子在花钱方面又缺乏有效的指导和监督,极易使他们产生错误的价值观而误入歧途。

三、“留守儿童”成长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们发现在调查中的留守儿童一般都具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无人看管,缺乏监护;二是家不完整,缺少家教;三是远离父母,缺少关爱。

一是生活方面:与其他孩子相比,他们缺少父母的照顾,容易在营养状况、身体健康等方面受到影响。特别是在年幼的阶段,孩子的养育、保护显得更为重要,如果不能与自己的父母在一起生活,问题容易出得多一些。现在大部分留守儿童是由自己的亲戚或隔代老人看管,有的留守儿童甚至实际上就没有监护人。

二是心理问题:由于得到的亲情、情感和心理关怀的缺少,许多孩子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又很少与外界接触。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这些孩子其实特别想和家人在一起,这是他们最大的心愿。由于不能和父母一起生活,久而久之,有的孩子就与家人产生了隔膜和陌生感,内心的封闭、情感的冷漠、甚至行为的孤僻等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容易出现性格上的缺陷和心理上的障碍。

三是教育问题:在我们走访中得知,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家务劳动甚至一些农活都落在了留守儿童身上,不能保证孩子们的学习时间,学习成绩因此而有些下降。临时监护人对孩子学习的督促帮助不够、方法不当,甚至有的监护人放任自流这些孩子,最终使这些孩子产生厌学,弃学的心理。农村孩子中留守儿童的小学阶段入学率相对高一点,初中阶段则呈下降趋势。更有孩子产生只想读完初中的想法。

四是道德问题: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家长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往往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儿童的许多行为习惯、道德素养都是在家庭中形成的。由于不能和父母在一起,缺乏及时的指点和帮助,一些错误行为和做法不能及时得到纠正,容易养成一些不好的习惯和道德品行。该地留守儿童比例达百分之57,这是一个很大的隐患。

四、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建议

1、家庭方面

加强父母与孩子的沟通,尽可能多和孩子在一起,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不仅是满足孩子物质上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科学的生活习惯、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要单方面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更要注重孩子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针对农村留守儿童中单亲监护和隔代监护情况严重的问题,向家长宣传正确的教育观念,家长学校要适应形势的发展,开办临时监护人培训班来加强家庭教育指导。

2、学校方面

(1)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档案。

及时向监护人和外出务工家长通报其成长情况,形成学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教师应承担起家长或监护人的部分责任,多与留守儿童交流谈心,提高亲密信赖程度,给予更多关爱和正面引导。

(2)为与留守儿童沟通提供方便

可开通亲情热线电话,为为外出务工家长与子女沟通提供方便,权衡利弊,最好能建立起封闭式教育。

3、社会方面

净化社会环境,加强对学校周边环境的监管力度,尤其网吧、游戏厅、录像厅等。这些不良社会环境对自制力较差的儿童存在着很大的吸引力,容易误入歧途。

总之,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综合的问题,既牵涉到教育方面,也关乎心理、社会、法律、经济等方面。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影响的不仅仅是孩子的成长,同时也影响到他们的父母能否在外安心工作,更远的会影响到社会的安全,稳定隐患。因此,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及成长的根本出路就在于全社会能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和重要性,从而使大家由自发、自觉到有组织地来关爱、帮助、支持留守儿童,提高农村教育水平,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让祖国的花朵饱含着生机,期待着怒放的那一天。

郑璐

【内容摘要】留守儿童问题如今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性问题。基于课题需要和我们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我们针对留守儿童问题在新乡市延津县魏邱乡朱寨村进行了实地的调查和走访。在当地人民,老师和政府的配合帮助下,我们的实践队员与孩子们进行了面对面的交谈和沟通,并深入到典型留守儿童家中进行家访,同时到村里和村民家中走访。通过对留守儿童个案的调查以及网上收集的关于留守儿童的原始资料,我们掌握了他们的一些共性,也对他们的家庭教育问题有了清楚的了解,并撰写出调查报告。

【关键词】基本情况、原因、问题、建议

一、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朱寨村是一个经济相对落后,交通便利(有一条连接市区与村的主干道),以外出打工,种植业为主要经济来源的较为特殊的农村。该村有1000人左右,外出务工人员占百分之五十,留守儿童占儿童总数的百分之五十七。农民土地较少(每人约7分地),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放弃了种田而选择出外谋生,因而当地留守儿童的现象十分普遍。

本次调查的目的是以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为视角考察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即透过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折射出该地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生活状况、心理状况。在调查的基础上,本文分析了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需求,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解决提出合理建议,以期为我们国家未来的发展和建设尽绵薄之力。

二、“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原因

1、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以及城乡二元分割的教育制度是产生“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原因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出现根本原因在于城乡二元结构管理带来的深层次矛盾。随着工业和第三产业的飞速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向城镇转移,与国家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政策相矛盾的是我国长期以来实施的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和义务教育制度,进城务工农民虽然在城市工作、居住和生活,但享受的是与城市居民完全不平等的待遇。所以这样直接导致务工农民会把自己的子女留在农村,由老人看管。

2、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为情感方面。父母与子女长时间分离,导致他们之间产生交流障碍。这是产生“留守儿童”问题的直接原因。

许多“留守儿童”在幼年时期就被迫与父母分离,他们早期无法与父母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在长期与爷爷奶奶或其他亲戚生活的过程中,他们的需要、情感常常无法得到亲人的反馈,这必然对他们的亲社会行为发展产生不良影响,也易使他们产生诸多心理问题。而一些家长因为长期在外务工,对子女心生愧疚,往往通过钱、物等大量的物质满足来补偿对孩子的精神关爱,而这些孩子在花钱方面又缺乏有效的指导和监督,极易使他们产生错误的价值观而误入歧途。

三、“留守儿童”成长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们发现在调查中的留守儿童一般都具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无人看管,缺乏监护;二是家不完整,缺少家教;三是远离父母,缺少关爱。

一是生活方面:与其他孩子相比,他们缺少父母的照顾,容易在营养状况、身体健康等方面受到影响。特别是在年幼的阶段,孩子的养育、保护显得更为重要,如果不能与自己的父母在一起生活,问题容易出得多一些。现在大部分留守儿童是由自己的亲戚或隔代老人看管,有的留守儿童甚至实际上就没有监护人。

二是心理问题:由于得到的亲情、情感和心理关怀的缺少,许多孩子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又很少与外界接触。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这些孩子其实特别想和家人在一起,这是他们最大的心愿。由于不能和父母一起生活,久而久之,有的孩子就与家人产生了隔膜和陌生感,内心的封闭、情感的冷漠、甚至行为的孤僻等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容易出现性格上的缺陷和心理上的障碍。

三是教育问题:在我们走访中得知,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家务劳动甚至一些农活都落在了留守儿童身上,不能保证孩子们的学习时间,学习成绩因此而有些下降。临时监护人对孩子学习的督促帮助不够、方法不当,甚至有的监护人放任自流这些孩子,最终使这些孩子产生厌学,弃学的心理。农村孩子中留守儿童的小学阶段入学率相对高一点,初中阶段则呈下降趋势。更有孩子产生只想读完初中的想法。

四是道德问题: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家长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往往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儿童的许多行为习惯、道德素养都是在家庭中形成的。由于不能和父母在一起,缺乏及时的指点和帮助,一些错误行为和做法不能及时得到纠正,容易养成一些不好的习惯和道德品行。该地留守儿童比例达百分之57,这是一个很大的隐患。

四、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建议

1、家庭方面

加强父母与孩子的沟通,尽可能多和孩子在一起,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不仅是满足孩子物质上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科学的生活习惯、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要单方面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更要注重孩子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针对农村留守儿童中单亲监护和隔代监护情况严重的问题,向家长宣传正确的教育观念,家长学校要适应形势的发展,开办临时监护人培训班来加强家庭教育指导。

2、学校方面

(1)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档案。

及时向监护人和外出务工家长通报其成长情况,形成学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教师应承担起家长或监护人的部分责任,多与留守儿童交流谈心,提高亲密信赖程度,给予更多关爱和正面引导。

(2)为与留守儿童沟通提供方便

可开通亲情热线电话,为为外出务工家长与子女沟通提供方便,权衡利弊,最好能建立起封闭式教育。

3、社会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