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留守儿童心理论文

留守儿童心理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2-09-16 08:57:01

留守儿童心理论文

留守儿童心理论文第1篇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美术心育策略研究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我国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他们在为城市创造大量财富的同时,也为广大农村带来了我国现时期特有的“留守族”和“留守现象”。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特征

留守儿童在情绪问题、自卑心理、逆反心理三个方面与非留守儿童相比有着较大的差异,因缺少父母的引导、关爱和教育,心理上大致有以下问题:柔弱无助、自卑闭锁、寂寞空虚、逆反心理,对父母怨恨与情感隔膜。这种现象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是非常深刻而复杂的。由于得不到及时的引导、纠正,便形成了留守儿童一些明显的心理与行为问题。

二、美术心育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治疗”

1.美术与心育

美术作为美育的主要实施途径,不仅要进行美术知识的传授和美术技能培训,同时也肩负着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教育任务。美术教学活动,可以消除学生心理上的紧张、焦虑、冲突等精神压抑,使各种心理功能趋于和谐,并获得放松、乐观的心理状态,进而为实现“完整的人”奠定基础,这就是说美术和美术教育同样具有心育治疗作用,同时也为人类治疗心理疾病、保障心理健康发展提供了一种方法。通过美术活动及美术心育治疗模式,为我们从事探索、分享与回馈,促进留守儿童在心理、行为等方面健康发展提供另一种可行途径。

2.美术心育治疗对策研究

美术心育治疗是一种特殊的心理治疗方法,即利用美术媒介、美术创作来帮助个人或团体达到身心整合目的的一种艺术疗法。治疗的重点在于创作中内心历程的探索,通过治疗的过程、方式、内容和联想,显示出个人的人格发展、人格特征和相关的潜意识。作为一种“非语言的心理治疗”,美术心育治疗可以从他们的创作中了解和排除各种心理疾患,并借助创作走进留守儿童的内心世界,疏导焦虑情绪,改善儿童的心理状态。

(1)美术创作中的心育治疗

儿童在美术创作中流露出他们内在的潜意识情感,在不知不觉中把内心深层次的动机、情绪、愿望投射在作品中。教师要从中细心观察,通过美术作品深入儿童内心世界。一旦发现了学生的不良情绪应该争取多接触他们,与他们达成心理沟通,在充分尊重其个性表现的同时,帮助他们走出心理的隐患,通过自由创作,使内心的冲突投射在作品中,使心灵得到“净化”。我们应该尽可能让这些学生画出心中的恐惧、焦虑和不快,宣泄郁积于他们心里的伤痛。当这些留守儿童表达和宣泄心中的不快时,内心激烈的焦虑能通过绘画宣泄和释放,以维持心理的平衡,从而矫正异常心理。

(2)团体活动中的美术心育治疗

在团体活动中,教师应注重对留守儿童加以引导,通过团体生活,使他们学习如何与同伴交往及进行各种美术实践活动,在活动中要融合游戏的竞赛机制,培养他们的个性化审美趣味和敢于尝试的精神。通过手工制作、构建等活动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创造力,在合作中形成尊重、关怀、友爱等品质,使他们的能力和人格都得到和谐发展,以达到协调、整合其身心的治疗目的。

采取不同的方式让留守学生融入生活,如激励和引导他们参加各种形式的社区活动、美术展览、美术兴趣小组、校园美化活动等,增加学生交往、协作的机会,有助于学生增强群体意识。在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中,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平等、信任、爱心、责任感等社会性情操内容得到极大扩展,学生之间产生感情上的共鸣。研究表明,在实践中进行团体治疗有很多优势,当事者在活动中宣泄潜意识,取得成功的体验,教师可以在活动过程中获得心理活动信息便于引导和治疗,当事者在活动中不知不觉获得了治疗,从而让他们获得稳定的心理支持。

(3)艺术活动评价中的美术心育治疗

信心是孩子社会性发展的一种重要品质,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非智力因素。美术心育疗法提倡从表现性评价和档案夹评价两方面来实施。

在美术情境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发现留守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对他们实施适度的鼓励性评价,维护和强化他们学习的内驱力,使教学活动和评价活动高度融为一体;通过激励,帮助他们树立在美术活动中的自信心;教师不仅可以通过学生作业或课堂表现进行评价,还应调动学生的自评和互评的积极性,从多方面、多角度完成表现性评价。

美术活动档案夹评价是一种在学生美术学习全过程中,重视学生自主评价的形成性评价方式,旨在帮助学生成为对自己美术学习历史具有思考评价能力的人。美术档案夹的评价特别注重学生艺术学习的探索过程,注重学生心理与教学活动和艺术实践的有机联系,学生自身就是艺术档案夹内容和形式的决策者和建设者。

通过制定美术成长过程的资料夹,在学习美术的探索过程中,注重学生心理与教学活动和美术实践的有机联系,促进学生美术学科的主体性发展。而美术活动档案夹评价的主要意义就在于留守儿童作为档案夹创造、开发、评估的参与者,使他们能够学会自己判断自己的进步,从而使他们的创造力和自信心得以提高。

结语

美术这种安全的自我表达方式不仅有助于儿童宣泄情感,更有助于提升其独立性和满足感,从而更好地适应环境和社会。美术教育工作者在美术教学过程中,从美术创作、团体活动、艺术活动评价三个方面探索消除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办法和措施,培养与增强留守学生的自我调节、自尊、自信等良好的心理,使其焦虑、自卑、偏激等心理得到矫正。因此,渗透美术心育艺术治疗的方法能够进入留守学生的心灵世界,使其达到心理上的完善,能有效地减少留守儿童的不良情绪和行为,提高留守儿童与周围环境相处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陆春燕,张威林.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对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留守儿童心理论文第2篇

留守儿童问题是当前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一个独特问题。近年来,关于留守儿童的调查研究较多,其中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也倍受关注,本文通过查找近7年研究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期刊论文,并对符合要求的论文进行筛选,在此基础上进行文献计量分析,以期较为客观全面地了解我国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研究现状、特点及发展趋势,同时为后绪研究提供参考。

2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法。

2.1取样

在中国知网上,以留守儿童(包含“心理”)为主题,通过精确查找,搜索“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上的论文,主要分布在2005—2011年间,一共检索到404篇(搜索时间为2012年8月13日),删除文题不符的文章、字数不足1500字摘要类文章,合并重复发表的文章,综述类文章,剩398篇。

2.2编码

对398篇文章从“研究主题”和“研究单位”两个方面进行分类统计。

2.3资料处理

运用SPSS17.0对398篇相关文章按照上述分类标准进行频数统计。

3研究结果

3.1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数量的变化

统计结果显示,2004年以前,几乎没有研究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文章,2005年相关研究开始出现,2005年至2011年的7年间,呈逐年上升趋势。

3.2留守儿童研究主题的特点

将文献资料的研究内容概括为3个主题,相关研究主题的统计数据见表2。在3个研究主题中,改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不良状况的对策最受关注,在398篇文献中,有53.01%的研究者进行了对策方面的探讨;其次是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的研究;而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分析相对较少。

3.3留守儿童心理研究主体的特点

留守儿童心理研究的主体主要集中在四类单位。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4.1.1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现状

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留守儿童理健康问题从2005年起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有不少研究者对这一问题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主要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非留守儿童。何资桥(2006)等[2]人在对湖南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时发现,性别不同的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学习因子和自责上存在差异,女生较男生而言更为敏感,学习焦虑高于男生。段成荣等[3]人(2005)通过对留守儿童比较多的江西省修水县墨田村留守儿童的调查表明:农村留守儿童易出现性格孤僻、胆子较小、缺乏安全感等心理问题。吴承红等[4](2005)研究指出,农村留守儿童由于亲情关怀缺失,导致抑郁、不安、惆怅等情绪问题,与父母之间的沟通障碍致使他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表现出性格孤僻、不合群、敏感,甚至产生过激情绪。刘建波等[5]人(2011)通过对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镇儿童的基本情况和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发现留守儿童的情感抑郁总分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存在严重问题。也有研究认为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并不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岳慧兰等[6]人(2006)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测量浙江湖州的留守儿童,结果显示8个内容量表的平均分均在正常范围,表明所调查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总体上是正常的。任运昌[7]认为目前存在人为扩大留守儿童负面特征的倾向,对此他发出呼吁:高度警惕留守儿童的污名化。钱洁、齐学红[8](2011)运用内容分析的方法,通过让留守儿童自我言说来证明这样一个观点:留守儿童并不等于问题儿童,他们中有79.9%的孩子不赞同“留守儿童人际关系差”,62.6%的孩子不赞同“留守儿童性格孤僻”,赞同和不赞同“留守儿童内心孤独”的比例相当,75.6%的孩子不赞同“留守儿童意志薄弱”。参加“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援助研讨会”的代表强调指出,目前的研究对于父母外出对孩子行为的负面影响强调过多,事实上,孩子因为父母不在身边独立性有所增强就是最突出的正面影响。

4.1.2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分析

综合学者的研究成果,认为以下因素是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①性别:崔丽娟[9]的研究认为,男性和女性留守儿童只是在自尊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在社会适应性各个方面并没有显著差异;岳慧兰等[6]的研究认为,男留守儿童的孤独感要高于女留守儿童,而在恐怖倾向、学习焦虑、对人焦虑与自责倾向方面女生比男生更加突出。在对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分析上,主要有以下观点:王东宇等[10]的研究也认为留守男孩的心理健康水平要高于留守女孩。②年级:崔丽娟的研究得出了年级影响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的结论,认为在自尊水平上低年级留守儿童要高于高年级留守儿童,在社会适应性上,在人际关系和情绪控制上,高年级要好于低年级留守儿童;殷晓旺等[11]通过对江西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发现,不同年级的留守儿童在强迫症状因子、偏执和抑郁因子上存在着显著性差异,在适应不良、情绪不平衡、焦虑、学习因子、心理不平衡和人际关系紧张或敏感及健康总均分上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即高年级学生的问题更加严重。③留守时间及与父母联系频率:崔丽娟的研究表明,留守半年的儿童在自尊水平上、情绪控制方面与非留守儿童存在着显著差异。王东宇等的研究得出如下结论:与父母分离时间不同的各组留守孩的心理健康状况均存在显著差异,与父母分离时间越长,留守孩的心理健康水平越低,各种心理问题越突出。申继亮等[12]运用质化和量化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得出:留守时间在5年以上的儿童的心理失衡得分显著高于留守时间为1~2年、3~4年的儿童,而后两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崔丽娟的研究认为与父母经常联系的留守儿童在自尊上具有明显的优势。殷晓旺等的研究认为,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的沟通情况对心理健康造成的影响最为显著,即经常与父母进行沟通的孩子的心理健康水平高于偶尔和从不进行沟通的孩子。④监护人情况:王东宇等的研究认为监护人教育能力低、教养方式不当、监管不力是导致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高亚兵[13]的研究认为隔代监护和上代监护的留守儿童的问题较多,这与监护人教育内容狭窄、文化水平低、与留守儿童不能做到及时和有效的沟通有很大的关系。郑同刚等[14]的研究也证实了上述观点。李永鑫等[15]的研究认为照看人不同的留守儿童在心理弹性方面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照看人为母亲的留守儿童心理弹性最高,照看人为爷爷、奶奶等亲戚的留守儿童次之,照看人为父亲的留守儿童最低。

4.1.3改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不良状况的对策

已有的研究大多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角度提出改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不良状况的对策,但具体方式上存在差异。兰燕灵等[16]运用实验的方法,证实了团体心理辅导对于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的抑郁水平,提高其自尊有良好的效果。古吉慧等[17]提出要创造条件促进留守儿童同伴之间的交往,促使他们结成同伴群体,从而获得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促进留守儿童自我概念的建立、人际交往技能的提高。王希海等[18]运用问卷法调查出留守儿童更易受生活压力事件的影响,因而建议学校尽量创设良好的环境、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干预等。张佩云[19]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提出要从做“减法”转向做“加法”,即重视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从而抑制心理问题的发生。段宝霞[20]认为要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政府要加大投入,探索农村办学新模式,净化学校四周文化环境,构建农村社区教育监护体系。周宗奎等[21]建议务工人员要携带子女进城上学,认为这是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重要措施。

4.2建议

留守儿童心理论文第3篇

论文关键词 社会学习理论 电视媒体 留守儿童 成长。

社会学习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阿伯特·班杜拉(a.bandura)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主要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这一理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相互作用论、观察学习理论和强化理论。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笔者以永州市东安县紫溪镇中心村的留守儿童为调查对象,设计了一套关于电视媒体对农村留守儿童成长影响的调查问卷。

一、问卷发放和回收情况

本次调查问卷分为两大板块,根据调查对象的不同分为:留守儿童卷与监护人卷。其中,抽取紫溪镇塘夫中心小学的100名小学生,发放问卷100份,收回100份,其中有效问卷98份,有效回收率为98%。抽取紫溪镇的100名监护人,发放问卷100份,收回97份,其中有效问卷92份,有效回收率为92%。本次参与问卷调查的留守儿童中,男性46人(46.9%),女性52人(53.0%),男女性别比例基本平衡。在所抽取的留守儿童中,父母都外出务工比例较多,占42.9%,由于在中国人的传统思想:男主外女主内,因而调查中父亲一方外出打工(40.8%)的情况较多,母亲一方外出打工仅占总体的16.3%。所调查的留守儿童有很大一部分是与(外)祖父母(73.5%)或者母亲生活在一起。紫溪镇中心村的电视普及率较高,有线电视的质量较好,频道数量较多,留守儿童能与电视媒介进行较充分的接触。本次调查的留守儿童大多每天观看一个小时以内的电视节目占32.7%或者一至两个小时的有24.5%,两个小时以上的有31.4%;同时,把观看电视作为课余时间的休闲活动的留守儿童占30.6%,由此可见,留守儿童与电视媒体的接触在日常生活中是很普遍的。从监护人的调查问卷得出的数据显示,有52.2%的留守儿童有沉迷于电视节目的现象。

二、运用社会学习理论解读电视媒体对留守儿童的影响

(一)运用相互作用理论分析电视媒体对留守儿童造成的不良影响

在班杜拉的研究中,环境和行为会相互影响,环境又有潜在和实际之分,潜在环境对每个人都是一样的,实际环境则是个体本身的行为创造出来的。家庭、学校和社会是影响儿童健康成长的三大因素,而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本身处境则是更为恶劣:一方面家庭父母关爱的缺失,另一方面农村学校所提供的教育环境较为恶劣,同时农村社会环境也给留守儿童造成诸多的不良影响因素。根据调查数据反应,有52.3%的留守儿童将课余时间花在看电视上,减少了学习与外出活动的时间,一方面不能够保障学习的任务的顺利完成,另外一方面,长时间呆在家里看电视,而较少出门活动的时间,缺乏必要的运动,对留守儿童的身体发育不利,同时,因看电视而缺乏与同龄人之间的交流,会对留守儿童的交际能力有一定的影响。笔者将选择课余活动为看电视的留守儿童与选择看书和看报的留守儿童之间进行外出活动情况比较,宁愿在家中看电视经常不愿意外出活动的留守儿童(28.6%)所占比例远远低于课余活动为看书和报纸的留守儿童(71.4%)。由此可见,电视导致了一部分留守儿童放弃了外出的机会,或者是减少了外出活动的时间。留守儿童的课余时间一般都在家中度过,所调查的留守儿童有很大一部分是与祖父母(73.5%)或者母亲生活在一起,母亲在孩子心目中一般是慈祥的、温柔的,是一个呵护者,父亲则更多的是一个严厉的管教者,家庭中父亲角色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成长产生很大的影响;隔代的教育也存在着较多问题,祖父母年事已老,不论从身体上还是精神上都跟不上孩子的步调,加上大部分被调查者自身的文化水平不高,对孩子进行不了良好的家庭教育。由此可知,留守儿童的家庭环境和教育的缺失促使了他们将大部分的课余时间用在看电视上。为使留守儿童健康快乐的成长,父母亲或监护人要努力创造和保持一种和谐美满的家庭环境,养成生活有规律有秩序的良好行为习惯。

(二)运用观察学习理论分析电视媒体对留守儿童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影响

观察学习理论说明:榜样在形成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上的起着重要作用。观察学习理论着重强调榜样示范和社会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形成和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认为人们既可以通过直接经验达到学习的目的,也可以通过观察所获得的间接经验引发学习,学习程度由浅入深,从动作的模拟到语言的掌握,从态度的习得到人格的形成,都可以通过观察来完成。留守儿童处在模仿能力强的年龄阶段,他们对外部世界充满好奇,会在自觉或者不自觉的情况下模仿一些行为,电视中的部分行为成为留守儿童们模仿的对象,通过调查显示部分留守儿童会特意模仿电视中的形象,也有些留守儿童把自己化身为自己喜爱的动画人物,模仿其动作与话语。那么,电视节目内容的选择对留守儿童身心健康成长有着重要影响。电视里是一个流光溢彩的世界,有积极向上的也有消极萎靡的,接触不同的电视节目内容,会对孩子们产生不同的影响。据调查,有34.8%的留守儿童经常和监护人一起观看电视节目,有39.1%的留守儿童偶尔与监护人一起观看,也就是说,将近四分之三的留守儿童是在监护人的陪同下观看电视的。孩子们除了观看动画片之外,还会看和家长一起观看一些如:《西游记》等神话剧(87.0%)、爱情剧(8.7%)和部分综艺节目(4.3%)。在良好的环境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它能给留守儿童以正确方向和巨大力量,引导他们积极向上。因此,父母或监护人要为留守儿童在电视节目选择上给予指导和关心,选择的节目要有利于留守儿童的成长,有利于他们去模仿和学习好的语言和行为习惯;同时,家长也要严格要求自己,通过对某些电视节目的学习来改变自己生活中的不良的习惯,营造出一个“相互尊重、相互谦让、与邻里友好相处、关心别人”的温暖和谐的家庭氛围,这样更有利于留守儿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运用强化理论巩固电视媒体对留守儿童的所形成的良好行为习惯

留守儿童问题是在社会的发展中所产生的,其主要成因是父母的社会流动,这种社会流动不仅对个人具有意义,而且对整个社会结构也会产生影响。农村留守儿童能否健康成长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和谐与发展,如果他们在成长中偏离正轨,势必增加社会的负担,影响社会前进的步伐。因此,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体系,帮助留守儿童全面健康成长刻不容缓。根据班杜拉的强化理论,强化分为外部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三种,而外部强化的作用最为明显,在行为习惯的形成过程中,正确地采用适合的强化手段能巩固已形成的良好行为习惯。笔者认为,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去做工作:

第一,政府及有关部门应该出台和采取相关的政策和措施来保障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各级政府部门应该积极完善和落实各项政策措施,切实关爱农村留守儿童,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如为留守儿童提供与父母亲团聚的方便。各级政府及基层单位应该合理的运用农村书屋这一资源,建立完善的借阅机制,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良好文化休闲场所;同时与部分高校进行长期合作机制将各类图书进行回收再利用。

第二,营造全社会共同关爱留守儿童的舆论环境,全面客观地报道留守儿童问题。首先,各电视台以及各大媒体可以策划相关节目,为留守儿童提供关怀,起到媒体的舆论作用,以营造全社会共同关爱留守儿童的舆论环境。其次,开展和倡导以帮助农村留守儿童为主题的义务支教活动。在面向农村、以大学生为主题的义务支教活动组织中,招募一些富于爱心、乐于助人、有一定心理学知识的大学生们组成专门面向留守儿童的义务帮教队伍,给留守儿童和家长提供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方面的辅导。

留守儿童心理论文第4篇

【关键词】 情绪;精神卫生;对比研究;儿童

【中图分类号】 R 179 B842.6 R39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01-0010-02

留守儿童是指双亲或单亲在外打工而被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的18周岁以下的儿童[1]。由于家庭生活和教育等方面的缺陷,留守儿童具有乐群性低、情绪不稳定、自卑拘谨、抑郁压抑、冲动任性、紧张焦虑、孤独、情感冷淡和神经过敏等心理问题和不良人格特征[2-3]。

江西省是一个农民工输出大省,随着农民工的大量离乡进城,留守儿童的数量也愈来愈多,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程度也越来越高,尤其在心理健康方面,留守儿童在自尊和社会适应水平方面低于非留守儿童,并容易产生焦虑等情绪问题[4-7]。笔者于2009年1月对江西省吉安市留守儿童的情绪特征进行了调查,为留守儿童的教育提供理论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从江西省吉安市选取3个乡镇的3所中学,9所小学,共1009名儿童;其中留守儿童450名(男生238名,女生212名),非留守儿童559名(男生302名,女生257名);小学生764名,初中生245名。留守儿童中,只有父亲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共有289名,只有母亲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共有41名;双亲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共有120名。单亲外出的留守儿童中,多数是由母亲监护的,共277名,占单亲在外打工人数的83.9%。

1.2 情绪特征调查 本文采用陈文锋、张建新(2004)在Bradbum量表的基础上修订的积极/消极情感量表[8],分别评定留守儿童的积极(如愉快、轻松等)和消极情感(如孤独、沮丧、烦躁等)。该表共包括因子负载较高的14个项目(积极情感8个条目,消极情感6个条目),要求被试根据自己实际情况逐项评定,并选出1个最符合自己情况的选项,共4级评分[1]。

1.3 统计分析 采用SPSS16.0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t检验、方差分析及多重比较(LSD法)。

2 结果

2.1 留守与非留守儿童积极和消极情感特征分析 将儿童分为父亲在外、母亲在外、双亲在外的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4组,分别对4组儿童的积极和消极情感得分进行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结果发现,留守儿童积极情绪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双亲在外的留守儿童的积极情绪显著低于父亲在外和母亲在外的留守儿童。单亲在外的留守儿童在消极情绪上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双亲在外的留守儿童在消极情绪上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而单亲在外和双亲在外的留守儿童在消极情绪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父亲在外和母亲在外的留守儿童的积极情绪差异无显著性 。见表1。

2.2 不同性别儿童情绪特征差异分析 不论积极情绪、消极情绪,还是留守、非留守儿童,男生的情感变化均小于女生。为检验不同性别留守与非留守儿童积极和消极情绪的差异,进行独立样本的t检验,结果表明,非留守男生与女生在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留守男生与女生在积极情绪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但两者在消极情绪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双亲在外的不同性别留守儿童的消极情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母亲在外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2.3 不同留守类型儿童情绪特征的年级差异 见表3。多重比较表明,在积极情绪方面,初中年级和小学高年级留守儿童显著高于小学低年级;在消极情绪方面,初中年级显著高于小学高年级,小学高年级显著高于小学低年级;非留守儿童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随年级的变化趋势也相同,初中都显著高于小学儿童。

3 讨论

影响儿童发展的家庭背景特征中,家庭结构是很重要的因素。家庭教养方式、情感氛围等的改变会引起儿童在许多相关方面发生变化,父母外出打工带来的亲情缺失破坏了儿童生活的情感环境。已有研究发现,家庭亲密度与个体情绪体验之间存在显著相关[4]。家庭亲密度指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结程度。如果家庭关系和睦,情感联结亲密,个体就会体验到更多的积极情绪和更少的消极情绪[9]。在本研究所考察的4类儿童中,非留守儿童情绪最积极,其次是单亲在外打工的儿童,最后是双亲在外打工的儿童。这说明父母在外导致留守儿童的家庭环境发生了实质性变化,儿童与父母之间的交流很少,儿童得不到应有的情感支持,亲子关系生疏,体验到较多的消极情绪和更少的积极情绪[8]。

儿童产生消极情绪的原因可能有很多,该研究中,留守儿童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留守会引起积极情绪的变化,特别是留守女生的消极情绪明显增加。一些研究发现,面临困难,不同性别学生所采用的应对方式有所不同。男生倾向于独立解决,而女生则易于求助他人[10]。积极情绪的提高和消极情绪的改善有助于儿童自身的心理健康、与人之间的交往及其生活质量的改善,因而留守儿童需要来自家庭更多的关爱,尤其是留守女生。

在本研究中,初中儿童的积极和消极情绪都显著高于小学儿童。对于初中生而言,家庭的关注和亲密度尤为重要。初中生已经进入青春期,这个年龄的孩子同伴交往增多,情感体验深刻,因此比小学生表现出更多的情绪特征[1]。

4 参考文献

[1] 池瑾,胡心怡,申继亮.不同留守类型农村儿童的情绪特征比较.教育科学研究,2008,8(9):54-57.

[2] 范方,桑标.亲子教育缺失与“留守儿童”人格、学绩及行为问题.心理科学,2005,28(4):855-858.

[3] 陆建兰,陈国鹏,陆家海.河池地区农村留守儿童人格特征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8,29(1):48-50.

[4] 梁静,赵玉芳,谭力.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功能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中国学校卫生,2007,28(7):631-633.

[5] 高亚兵.不同监护类型留守儿童与普通儿童心理发展状况的比较研究.中国特殊教育,2008,7:56-60.

[6] 黄艳苹,李玲.不同留守类型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比较.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2(10):669-671.

[7] 周宗奎,孙晓军,刘亚,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l:7l-79.

[8] 陈文锋,张建新.积极消极情感量表中文版的结构和效度.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11):763-766,759.

[9] 马颖,刘电芝.中学生学习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的初步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21(1): 74-79.

留守儿童心理论文第5篇

方法 采取整群抽样原则,选取308名农村留守中小学生和278名农村非留守中小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使用Y-G性格测验和应对方式问卷。结果 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Y-G性格测验的抑郁性和自卑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人格;适应,心理学;对比研究;儿童

【中图分类号】 R 395.6 B 84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08-0956-02

Relation Between Personality and Coping Style for Left-behind Children/ZENG Hong*,HUANG Wen-geng,LI Guang-ming. *Jiang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Hospital, Nanchang(330045),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left-behind children' personality, and to explore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ir personality and coping style. MethodsAbout 586 students including 308 left-behind and 278 non-left-behind children from four middle schools in Jiangxi province were selected to fill out the Y-G personality test and Simplified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 ResultsFor Y-G personality test, thinking tropism, Coordination, Social tropism, Depression and Inferiority of left-behind children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non-left-behind children(P

留守儿童是指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经商或进行其他活动而长期由长辈、亲属或他人代为照管的未成年人。第5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14岁以下的留守儿童已经接近2000万人[1]。如果不能较好地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有可能成为我国新的不稳定因素。因此,留守儿童的良好适应能力和发展状况对国家稳定、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解决他们的适应问题已经迫在眉睫。

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流动人口的大量增加,留守儿童问题的严重性日渐凸显,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高度关注。特别是2002 年以后,研究者对留守儿童问题作了大量的相关研究[2-6]。为探讨在面临不协调的亲子关系时留守儿童采用何种应对方式及不协调的亲子关系对留守儿童不良性格的影响机制,笔者对留守儿童人格特征与应对方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取整群抽样原则,选取江西省4所农村中小学,共抽取10~16岁儿童586人作为被试。其中留守儿童 308人,非留守儿童278人。

1.2 工具 Y-G性格测验[7,8]。Y-G性格测验是由日本京都大学教授矢田部达郎于1957年根据美国的吉尔福特(Guilford)的个性量表修订而成的。在我国于1983年进行了修订,制成了中文版。Y-G性格测验兼顾了类型论和特质论两者的优点,突破了各自的局限,信度和效度都较高,反映了12个特性,每个特性构成一个分量表,由10道题组成,12个特性分别是:抑郁性、情绪变化、自卑感、神经质、主客观性、协调性、攻击性、细致性、活动性、思考的向性、支配性、社会的向性。12个特性又可归纳为3个方面,即情绪稳定性、社会适应性和向性。通过Y-G性格测验不仅可以显示出被试的性格特质,而且还能进一步评定被试的性格类型。

简明应对方式问卷[9]。简明应对方式问卷由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2个维度(分量表)组成,包括20个项目。问卷为自评量表,采用4级评分。量表的重测相关系数为0.89,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0。

1.3 研究程序 采用集体施测,在任课教师的协助下由同一主试(作者本人)进行,在课堂上向学生发放问卷并要求他们当场填写。在量表施测的同时获得被试的一般人口统计学资料,如性别、是否留守儿童等。剔除无效问卷,共获取有效问卷586份。全部数据采用SPSS11.5软件包进行统计处理与分析。

2 结果

2.1 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 Y-G测验人格特征比较 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Y-G性格测验上12个人格特征的得分结果见表1。

表1 Y-G测验人格特征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得分比较(x±s)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人格特征留守儿童非留守儿童t值P值

抑郁性3.69±0.883.14±0.872.2310.042

情绪变化2.96±0.833.01±0.78- 1.4010.142

自卑感3.42±0.833.25±0.962.1080.050

神经质3.20±0.953.19±0.880.3890.708

主客观性3.28±0.973.31±0.89- 0.3270.736

协调性3.05±0.753.68±0.81-3.8200.004

攻击性2.78±0.932.73±0.890.7860.453

一般活动性2.29±0.872.30±0.86- 0.5090.540

粗犷细致性3.33±0.673.34±0.69- 0.1560.877

思考的向性3.01±0.873.37±0.86-3.6910.005

支配性2.46±0.702.47±0.630.5340.682

社会的向性2.10±0.862.34±0.87-3.3700.008

表1结果表明,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抑郁性和自卑感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值均

2.2 留守儿童Y-G测验人格特征与应对方式的相关分析 Y-G测验的情绪稳定性因子(包括抑郁性、情绪变化、自卑感和神经质)与消极应对方式相关较高,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表2 江西留守儿童应对方式与Y- G性格特征的相关分析

应对方式抑郁性情绪变化自卑感神经质主客观性协调性攻击性一般活动性粗犷细致性思考的向性支配性社会的向性

积极应对0.120.150.160.200.38**0.29**0.32**0.48**0.230.120.160.19

消极应对0.45**0.46**0.56**0.28**0.150.140.200.170.140.160.190.21

注:**P

3 讨论

从测试结果可以看出,留守儿童较非留守儿童更为抑郁、自卑、内向、不信任他人、人际关系较差。在人格发展过程中,儿童早期的环境和家庭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因素,有研究表明,家庭关系和亲子关系在儿童最初性格形成和心身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不协调的亲子关系在子女不良性格、不良行为的形成过程中有重要作用[10-11]。而留守儿童出现的更为内向、不轻易表露内心的想法和情感负性特点主要是由于与父母交往减少而使亲子关系的失调、父母榜样作用的缺失和父母监控机制的弱化所导致的。亲子关系不良或被人为剥夺,儿童缺少父母的热情与关爱,就难以获得自我的良好感受,产生安全感和自尊心的缺失,从而导致心理上的敌意和焦虑。许多留守儿童因为父母在外,亲子关系相对疏远,长期分离使他们对关怀的渴求得不到满足,缺乏感情交流,一些不良情绪如抑郁、自卑、焦虑、担忧等得不到排解,长期积累从而形成了留守儿童孤僻、内向的性格倾向。同时在与他人交际过程中,由于没有得到良好的亲子沟通,人际交往时不愿信任他人。

从留守儿童Y-G性格与应对方式的相关关系可以看出,一些Y-G性格与应对方式存在密切相关。分析发现,主客观性、协调性、攻击性和一般活动性性格的留守儿童在积极应对方式上相关较高,表明这些性格的留守儿童以积极应对方式为主,反映出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对应对方式产生正向作用。但是抑郁性、情绪变化、自卑感和神经质性格的留守儿童在消极应对方式上相关较高,表明这些性格的留守儿童以消极应对方式为主,反映出不良情绪稳定性对应对方式产生负向作用。提示一些出现抑郁、自卑、内向等不良情绪的留守儿童更应该值得关注。

4 参考文献

[1] 叶敬忠, 詹姆斯.关注留守儿童.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4.

[2] 范方, 桑标.亲子教育缺失与“留守儿童”人格、学绩及行为问题. 心理科学, 2005, 28(4): 855-858.

[3] 程纪奎, 袁长江, 陶芳标.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卫生问题和伤害. 中国学校卫生, 2007, 28(7): 652-653.

[4] 王锋生, 孙业桓, 杨林胜. 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问题与健康危险因素. 中国学校卫生, 2009, 30(2): 188-190.

[5] 蒋平.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基本缺失的问题及对策. 理论观察, 2005(4): 79-81.

[6] 范先佐.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5(7): 78-84.

[7] 孔克勤. Y-G人格测验及其应用. 应用社会心理学论文集.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9:127-135.

[8] 金瑜. 心理测量.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145-147.

[9] 肖水源.社会支持评定量表.//汪向东, 王希林, 马弘. 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 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 1999: 127-131.

[10]LYTTON H. Child and parent effects is boys'conduct disorder: A reinterpretation. Dev Psychol, 1990, 26(5):683-697.

[11]BEZIRGANIAN S, COHEN P, BROOK JS. The impact of mother-child interact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Am J Psych,1993,150(12):1836-1842.

留守儿童心理论文第6篇

关键词:留守儿童 情感关怀 用品设计

一、留守儿童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留守儿童的数量也随之加大。在这种状态下国家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也上升了一个新的阶段。针对于留守儿童出现的一系列社会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发现了诸多问题。首先,留守儿童平时所用的产品存在着种类比较单一,功能上缺少趣味性与互动性,虽然有些产品暂时能给儿童带来快乐,但他们需要得更多的是到情感上的关怀,所以设计的产品在心理情感关怀方面存在这不同程度的缺失;其次,很多留守儿童没有很好的娱乐场所和产品,尤其是欠发达的地区,大多数的留守儿童经济生活水平并不高,所以在选择儿童产品的时候一般会考虑到价格的因素。因此,价格也是留守儿童选择的因素之一;再次,很多的家长在日常生活中都很重视孩子情商、智商以及各种兴趣的培养,但是没有考虑到留守儿童作为“社会人”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另外,据统计大部分留守儿童属于隔代教育,由于思想及文化的差异,在儿童产品的使用上,表现出疑惑,导致留守儿童产品没有很好的被重视。

二、情感关怀的儿童用品设计表达

(1)人性化设计是现代产品设计的基本要求,把情感关怀因素纳入留守儿童用品的设计之中是人性化设计的重要手段之一。本课题试图以情感体验为切入点,结合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对留守儿童用品设计提出新的要求。分别从情感体验的三个层次,即物境状态、情境状态、意境状态分析,采用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运用儿童心理学等相关理论对用品设计进行研究,从而设计出具有情感关怀的留守儿童用品。

(2)产品的互动性是留守儿童产品设计的重要要素。由于留守儿童增多,缺乏与父母和心理年龄相适应的沟通语言、游戏伙伴,而容易形成孤独感和失落感的现状,我们可以设计出增加留守儿童与父母的联系的亲子式的通讯设备,通过用品的外形、声音、表情和图像等形式的设计使其与儿童沟通,且在设计当中加入群体性娱乐玩法的产品,满足儿童的情感需要,促使他们的心理向积极的方面发展,达到情感的互动。

(3)情景体验的表达。把情感关怀因素纳入留守儿童用品的设计之中是人性化设计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设计实践中,进一步分析情感关怀要素与留守儿童用品设计的契合,通过分析情感化的表现形式,例如形态的同构、情境的同构、装饰手法、和系列化等,并将情感关怀体现在留守儿童的生活用品设计、学习用品设计、玩具设计等等;最后通过整合,将情感关怀与留守儿童用品进行创新设计的体验,包括拓展用品的功能,将产品外形与心理情感相结合,玩具用品与通讯技术相结合,对具有群体合作性的用品设计进行创新研究等,通过综合分析来设计出具有情感关怀的留守儿童用品,来最大程度满足他们的需要。

三、情感关怀的儿童用品设计原则

(1)安全性原则

产品的安全性设计是留守儿童用品最基本的原则,父母外出务工最担心的就是孩子的安全问题。安全性设计是儿童在正常使用产品的过程中,不受到来自产品方面的任何伤害,即使在无意识中进行了错误的操作,也能将伤害降到最低限度,从而保证儿童的安全。大多数留守儿童生理、心理发育尚不成熟,对事物的认知也不完全,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他们在使用产品时,任何潜在的问题都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安全性原则是留守儿童产品体现情感关怀的首要条件也是最基本的条件。不论是留守儿童产品在造型上、色彩上和材料使用上,都不应该给儿童造成任何身体上或心理上的伤害。

(2)趣味性原则

对于大多数留守儿童来说,产品的趣味性是仍是设计的重点,因为儿童产品开发初衷都是抓住儿童好动且注意力易涣散的特点,将趣味性有效的融于产品设计当中,增加产品与人的情感互动。群体的娱乐更是缓解孩子孤独心灵的重要方式,要想让孩子身心愉悦的在产品中找到乐趣,不但要求产品外表有足够的吸引力,更重要的是和小伙伴一起互动,一起玩耍时的快乐心境。另外,据儿童心理学专家研究;95%的儿童均能在玩耍娱乐的氛围中领会更多知识。由此可见,留守儿童产品设计的开发应讲各领域知识巧妙的融入结合,使寓教于乐中,并分享快乐(如图1,图2)。

(3)体验性原则

体验性是指通过儿童产品让其肢体和感官积极参与活动并得到相应的锻炼,通过产品让留守儿童的社会性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在进行留守儿童用品设计师不仅要考虑到满足他们的好奇心,以此打开新鲜知识的大门,还要通过合理科学设计,使留守儿童能够在娱乐游戏中体验到合作互助的群体乐趣。

童年是在各类过家家游戏中度过的,他们会模仿各类生活场景,并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和模仿力,设计一些具有“玩伴参与性”或者“生活情境性”的设计产品,以供留守儿童共同合作完成,是培养孩子作为“社会人”的重要方法。“怀抱?细语”椅的设计(如图3),以现代社会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缺乏的情感交流为出发点,作品意于改善子女与父母之间的情感缺失,模拟父母在家时的情景体验,设计亮点有,一是椅子外形以拟人化的形体,正是父母与子女间缺失的温暖怀抱;二是椅子上三个音响的设计,椅子的系统可录入子女对老人的“细语”,父母对孩子的“细语”,在思念的时刻,体验在“怀抱”中爱感觉。

结束语

随着社会对留守儿童的高度关注,其使用产品也收到人们的重视,当留守儿童情感产生缺陷时,此时作为从事设计的人员也有责任来帮助和解决社会上存在的问题,这是作为设计师应有的社会责任,因为设计不仅是解决某种生活方式,更是解决社会中出现的问题;设计不仅是一种文化,更对一种对人类尤其是弱势群体---留守儿童的关怀和尊重,设计不仅是为一种个人行为,更是全体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留守儿童的身心会得到更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文佳,基于儿童心理特征的亲子产品设计原则,中国知网

[2] 罗仕鉴,《儿童产品设计》,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09

[3] 朱娜,基于情绪体验的亲子产品设计研究,中国知网

留守儿童心理论文第7篇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3.8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0-0084-01

全国妇联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已达2000万人,并呈继续增长的趋势。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总数中所占比例已高达18%至22%。[1]。留守儿童由于长期被托养或寄养,缺少父母之爱容易导致心里缺陷,由于老人溺爱或亲友疏于管教而缺少正确的价值引导。

基于这种现象,我对农村的一个小学的学生心理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过程如下。

1研究对象

某村一所小学的300名学生,年龄6-12岁。

2方法

给每个学生发放一份心理问卷调查表,让他们按要求填写后全部收回。调查表以选择题的形式,内容涉及学习态度、人际关系、家庭关系等,同时结合学校提供的相关信息。

3结果

300名学生中有95人是留守儿童,显示有心理问题的留守儿童25人,即将近20%的留守儿童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包括:厌学、沉迷游戏、自卑内向、冷漠孤僻、叛逆等。

4结论

4.1农村留守儿童普遍存在心理问题,分析可能的原因。留守儿童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经济不发达。据调查统计分析,留守儿童数量的增长与经济增长成反比,经济越发达,外出务工的农民越少,留守儿童数量就越少;经济越不发达,外出务工的农民越多,留守儿童数量越多[2]。其他相关原因如下:

4.1隔代教育的缺陷:留守儿童家庭隔代教育占43.5%[3],由于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50岁左右,且祖辈大都文化程度偏低,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观念与孙辈有很大差距,难以与孩子交流沟通,更谈不上文化教育,使得儿童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导。

4.2亲情缺乏:亲情关系对孩子的行为习惯、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有直接而重要的影响。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和关怀,往往感到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长期与父母分离,他们的性格往往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留守儿童父母在外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子女,平时与子女缺少沟通,疏于管教,即使打电话,关注焦点是孩子的身体状况和学习成绩,很少关心孩子的思想和心理健康,造成亲情淡漠,孩子缺乏安全感。留守儿童由于在情感上缺少健全的关爱和沟通的环节,容易产生心理障碍。

4.3学校教育措施不力:农村基础教育比较薄弱,教育资源匮乏,教育观念陈旧,不能有效地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关怀的不足。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大多不好,对学习缺乏热情和进取心,甚至有的厌学、辍学,是老师眼中的“双差生”和“问题儿”。

4.4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不够:调研发现,当前政府各部门以及社会对留守儿童的问题的研究仍是空白。当前社会的一些不良习气严重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留守儿童年幼无知,又常处于无人监护状态,使犯罪分子有可乘之机,导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的安全事件时有发生。相关部门对一些娱乐场所不能有效管理,在互联网、电视、电影、录像、影碟、书刊等文化传播媒体中,有的商家为了追逐市场卖点,牟取暴利,渗入不少庸俗、低劣、暴力、色情等腐蚀内容,对缺少亲情关爱、性格孤僻、苦闷无聊的留守儿童具有腐蚀性和诱惑力,也使一些留守儿童沉迷其中而不能自拔。一些留守儿童甚至逃学光顾电子游戏室,痴迷电游,看碟片,那些不加限制的媒体如凶杀、等镜头将会极大地影响他们人格的健康发展。

4.5对策:强化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的过程是孩子与父母互动的过程,双方应共同参与。家长要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明确教育子女的职责,注重文化教育的同时应加强道德教育,更多地满足孩子的精神需求。使孩子成为一个正直、善良、诚实的人,并养成良好的习惯。外出打工的家长要通过各种途径加强与孩子学习、心理等多方面的沟通。

完善学校教育:加强农村中小学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学校应成立留守儿童管理领导小组,明确学校各部门及班主任、任课教师的责任,形成校内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各学校应专门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卡,全面掌握其数量、家庭及监护人、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学习态度等情况。除此之外,学校还要注重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社会重视:党委、政府、市妇联应对留守儿童给予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毛柳燕,杨发荣.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文献研究述评[J].湘潮(下半月),2011.3

留守儿童心理论文第8篇

关键词:城郊;留守儿童;现状;对策

在留守儿童的大概念之下,城郊留守儿童,特别是“父母白天进城务工但夜间伴宿、祖父母隔代监护或由亲友临时监护的城郊留守儿童”显然是一个特殊群体,甚至一些保守统计未将这部分儿童纳入留守儿童范畴。为此,本文针对该类儿童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分析。

一、城郊留守儿童生活教育现状

1.城乡结合的“尴尬”

据初步统计,80%以上的城郊留守儿童是由祖父母隔代监护和亲友临时监护,隔代祖辈大多年事已高、文化素质较低,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和监督孩子学习。学校针对留守儿童的需求提供特殊有效的教育和关爱力不从心,学校与家庭之间缺乏名至实归的沟通交流。加之城市发展的冲击力,城郊留守儿童对新事物接受程度普遍较高,敏感性较强,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呈现出“生在农村、处于城边,父母流动、缺乏监管,心理失衡、问题层出”的尴尬。

2.健康成长的“困惑”

由于父母仅限于“夜间伴宿”,缺乏必要的交流和呵护,儿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祖父母及亲友监护呈现出“袒护下的照顾,松懈式的尽责”,安全成长是最大的问题。城郊留守儿童存在一定程度的攀比、孤僻、偏激、不团结、特敏感等不良心理问题,为形成问题儿童乃至人格扭曲埋下隐患,并且极易产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甚至犯罪的倾向。

3.家校联动的“短路”

经初步调查,绝大部分城郊留守儿童父母,在儿童教育上对学校和教师期望值较高,但是城郊学校与城市中小学相比,在师资队伍、教学理念、教育环境等方面有诸多差异和差距。家校联动短板,儿童兴趣培养、心理疏导等家校共同监管要素逐渐滑坡,加之大多数“留守儿童”在学习上自觉性差,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自控能力差的“留守儿童”比自控能力强或者一般的“留守儿童”在情绪、情感、学习心态和行为方面更易产生不良的心理问题,影响其人格的健康发展。

二、对策建议

留守儿童问题备受社会各界关注,但营造全社会关注关心留守儿童的舆论力量,推行行之有效的措施,有效破解形成长效机制任重道远。2016年2月,国务院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从宏观上对做好留守儿童相关工作进行了全面安排部署,但在微观上和具体操作中,尚需我们积极努力和探索。

1.全面建立“留守和”档案,运用现代化媒介强化沟通

每学期建立健全完善留守儿童档案,将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学习情况、父母务工工作情况及联系电话等记录在案,加强家长与监护人的联系,特别是要充分运用现代媒介技术,建立班级老师与儿童父母之间的qq群、微信群,及时班级动态、学生在校表现等相关信息,随时提醒父母和监护人对子女从学习、生活、思想上进行教育、管理、监督,及时发现孩子的一些不良倾向,对子女进行思想教育,加强心理疏导。

2.全面完善共同监管机制,采取多元化措施弥补责任缺失

学校将留守儿童纳入班主任管理考核范畴,争取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给予支持,结合实际制定必要的奖惩措施。推行留守儿童走访交流活动,做到孩子有安全问题时必访、情绪不好时必访、生病时必访、有不良倾向时必访、成绩下降或上升时必访、家庭有重大困难时必访、多次有迟到早退等现象时必访,通过家访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积极开展亲子交流、校园开放日等系列活动,引导家长经常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弥补父母不在身边给孩子造成的不良影响。

3.加大社会宣传动员力度,催生全方位监管体系自然生成

以教育主管部门为主体,全面宣传关心关注“留守儿童”舆论,争取同级政府支持,给予经费保障。以学校为主体,开足开齐“心理健康课”“综合实践活动课”等课程,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及时化解“留守儿童”在学习、心理等方面遇到的困惑。学校倡导、家长共造,打造家庭监管平台,通过儿童在校结对子帮助,实现留守儿童家庭和非留守儿童家庭互帮互助,有效解决留守儿童在家学习等相关问题。

“留守儿童”问题不是单纯的教育问题。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帮助“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改善他们存在的心理问题,使其身心能够积极健康阳光地发展依然任重道远,不仅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研究和关注,更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关爱。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