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绿化教育论文

绿化教育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4-21 18:30:15

绿化教育论文

绿化教育论文第1篇

我国是人口超级大国,同时也是资源丰富的国家。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必然带来资源的高消耗,人口数量的不断提升,人们所能占有的资源也是屈指可数。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摆在我国面前最大矛盾就是:通过对生态环境的“牺牲”来换取经济的“腾飞”,还是更好的限制人均资源的消耗来保护目前的生态环境,最大限度的降低破坏。工业在我国占据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而其中我们所熟悉的化学工业为其他行业持续不断的提供更多的科学服务和产品支持。但是,我们不得不面对在追求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整个大自然也受到了空前破坏的问题。生态失去平衡和环境受到严重污染制约了经济的发展,也影响了人类的日常生活、健康,不断加深社会各个领域的矛盾,出现更多的问题。面对这种现状就必须让我们通过改变研究模式来改变生产模式,将“绿色化学”的理念融入到化学工业中,将能从源头控制和防范污染。绿化化学无疑是“无害”为基础的环境化学,通过化学的先进技术和手段更大限度的消除或者降低有害于人类健康、生态环境的原料、产物、副产品、催化剂、溶剂等生产和使用。绿色化学的核心理念是倡导不要使用有害、有毒的物质,更加不能产生过量的废弃物,不合理的处理废弃物。这是一门从源头加强防范和控制污染的化学,或者说这是一个更有层次的化学理念。从绿色化学的定义上我们就能看出它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而产生的理念。绿色化学理念引导人们更加重视环境。早在1996年美国就以“总统绿色化学挑战奖”作为美国绿色化学挑战计划中的主要内容,通过这个奖项的设立,其目的是为了鼓励人们敢于探索绿色化学,积极使用和推行绿色化学的科研成果。在上个世纪90年代我国的主要力量还放在经济发展上,也在1996年举行过以“工业生产中绿色化学与技术”为主题的研讨会,通过这个小小的研讨会也体现了我国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对绿色化学工业成果研究和开发。后来的一年,在香山会议上宣布了我国以“可持续发展问题对科学的挑战——绿色化学”为主题的研讨工作机构。从这些资料来看我们在进行高校化学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将这些思想体现出来,做到更好的借鉴。

二、绿色化学理念在高中化学教育中作用的研究

绿色化学理念在化学教育中有助于培养辩证统一的良好思想绿色化学以全新的方式颠覆了“先污染再治理”的思想,需要从源头抓起,才能避免污染和破坏,是一门以源头为基础进行治理的无害化学。而且要特别强调了,对绿色化学全新理念的推出并不是要全部否定传统的化学,而是以客观为基础,坚持唯物主义的观点,将传统化学的精华发挥的淋漓尽致,将对人类健康和生存环境有危害的因素消除,这才能更加突出绿色化学的核心理念。

绿色化学理念有利于加强学生更加爱护生命最近几年,根据资料显示,我国食物中毒人数已经达到了4万人,而且这个数据只是所有发生事件中的一小部分。经过分析导致人们食物中毒的主要原因有:过量农药杀虫、剧毒残留等等。在高中化学教材中涉及到了部分农药,例如我们非常熟悉的DDT、六六六、有机磷农药等等,根据目前农业的快速发展,以实现绿色产物为目的,全方面的对农药进行评价。例如:六六六和DDT具有很高杀虫性的同时,也会严重的污染其环境,而且具有很高的毒性,对人类与牲畜都的健康具有很大的威胁。而这些具有危害性的农药正逐渐被植物生长调节剂与以内源性的昆虫激素等具有生态意义的农药所替代。这类新型的农药不但高效、而且不会污染环境,降低了毒性不会危害到人类和牲畜的健康。最大限度的避免了因为农药的滥用而出现大量鱼类、益鸟益虫的死亡的现象。为学生举出绿色化学具体教育实例,从而加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积极主动的去倡导和爱护我们生存的环境。绿色化学理念有利于培养正确的发展观

高中化学教育工作者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先进观念,将绿色化学的理念渗透到整个化学教育过程中去。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要重视对绿色化学原则进行体现,将绿色化学的相关知识做到更好的渗透。让学生知道在发展的同时不能以牺牲环境作为代价,地球上的能源和物质都是有限的,要善于应用和珍惜。例如:学习“烯烃与溴的亲电加成”相关知识时,以往基的烯烃与溴的加成反应逐渐连结吸电子所取代,在麦克尔受体的作用下烯烃在阳光引发下与溴进行自由基的加成反应。而这里的能源绿色化就体现在对太阳辐射能的直接利用,它为解决目前化学能源的污染性、有限性以及温室效应等能源问题开辟了更多的出路。通过以上绿色化学的实际例子进行教育,让学生明白和关心生态环境、珍惜能源等问题,逐渐加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绿色化学理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绿色化学理念是对传统化学一次全新的改革。可以通过以化学理论课为基础,融入绿色化学理念培养创新意识,并得到实践和强化。例如:在高中有机化学教材中,介绍浓硫作为酸催化剂的时候,只介绍了酯化反应。但是浓硫酸作为催化剂的时候存在诸多问题:对设备进行腐蚀、产生大量的无机盐废弃物、收率低等。这样可以对学生进行引导从多个角度来提升产物收率的方法。学生进行资料手机和查阅提出了一些方案:一是用高效催化剂替代,可以用杂多酸、固体超强酸、无机路易斯酸等;二是建议使用绿色溶剂:三是用微型实验进行替代。从实际情况出发,鼓励学生敢于亲自动手操作进行验证,这样开拓了学生的研究,培养了学生的绿色化学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绿化教育论文第2篇

论文关键词:绿色教育,可持续发展,现状,途径

 

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是当今社会最为关注的问题。自1992年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由多国首脑参加的“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21世纪议程》以来,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未来文明社会的象征和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

实施可持续发展是人们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一场深刻变革,也是社会行为方式的变革。科技和教育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只有依靠科学技术发展和进步,才能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做到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减少环境污染和改善生态环境。而可持续发展教育与环境教育则不但涉及到生态环境、社会、经济、资源等学科的新综合和新发展,而且涉及到对科技发展和应用方向的理解和把握。高等院校作为培养各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基地,在宣传、普及、贯彻环境保护以及可持续发展思想和战略中是一块重要的园地。因此,“大学绿色教育”在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中应运而生,是未来教育适应时展的一种新理念。

一、绿色教育的内涵

“绿色教育”的“绿色”二字取自于西方国家60年代末兴起的“绿色运动”,其原意为“生态’或“环境保护”。按照我国现代环境伦理学研究著名学者余谋昌先生所说,绿色教育与当今倡导的绿色文明相一致,充分体现了人类文化的三个发展阶段的特点:黄色文明、黑色文明与绿色文明.我国的绿色教育目前以创建“绿色学校”为具体体现,其目的在于加强对在校学生的环境保护教育与环境意识培养,从而树造一代具有良好环境道德修养的“绿色”新人。

清华大学校长王大中院士指出:“绿色教育是全方位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意识教育,即将这种教育思想渗透到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人文和社会科学等综合性教学和实践环节,”总体上看,绿色教育内涵大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教学和科研中,充分休现“绿色”思想现状,用绿色观念教育人;二是建设绿色校园,形成绿色校园文化,用绿色环境培养人。

二、开展大学绿色教育的必要性

1、绿色教育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

21世纪的大学生将是国家建设和发展的主力军,其绿色教育水平将直接影响国家战略规划,当代大学生能否接受绿色教育,是否具备绿色意识,将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与否的关键性因素。开展大学“绿色教育”同时也与我国高校自身可持续发展紧密相连。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也只有所培养的人才被社会所接纳,大学才能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而今,国际国内环保技术蓬勃发展,环保产业欣欣向荣,社会所需要的正是具有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高素质人才,由此便确定了大学教育的目标和方向。

2、绿色教育是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它要求大学的素质教育必须将经济效益观、社会效益观与环境效益观统一起来,这是当代大学生应该具有的一种基本素质,只有具有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观念,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进行绿色教育是大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

3、绿色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绿色教育是以先进的文明和崇高的审美理想来建设人类客观世界的全新教育,它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绿色教育是衡量社会进步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新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我国大学绿色教育现状

我国大学绿色教育发端于清华大学。1998年6月,清华大学校长王大中院士提出要在21世纪把清华大学办成一所“绿色大学”,首次提出了“绿色教育、绿色科技、绿色校园”的重大构想。近年来, 虽然部分高校提出创建“绿色大学”的设想,,组建了环境教育中心,开始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和探索,但由于起步较晚、受重视程度的高低、经济实力的差异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各高校间的绿色教育水平仍参差不齐,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还相差甚远。

1、对实施绿色教育的重视性认识不够

我国高校绿色教育虽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大多数高校还未能将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普及教育提到战略的高度来重视,没有把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作为培养目标,也未将环境教育列入议事日程,更没有将环境教育课程列入必修范围,以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为主的绿色教育还没有达到应有的地位,把其设为所有专业的必修公共课程。对实施绿色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重视程度不够。

2、绿色教育体系不完善

环境教育应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从家庭绿色教育、学校绿色教育到社会绿色教育。但纵观我国现行学校教育体制,中小学着重应试教育现状,无暇顾及绿色教育,成人教育在绿色教育方面更是一片空白,大学绿色教育自然成了众望所归。专业分布不尽合理,学科分类局限,使大学生很难受到系统、深入而又科学的绿色教育训练, 这就极大地制约着环境知识的普及,更谈不上较高层次的环境思维、环境意识、环境观念和环境素质的形成和提高。政府投入不足、绿色教育师资严重匮乏, 教材建设相对落后等等现实矛盾使大学绿色教育有负重望。

3、大学生环境意识淡薄

所谓环境意识, 是指“在一定哲学理念指导下的环境素质,包括理论认识和实践要素。”调查显示,当前大学生的环境和生态意识淡薄,对环境科技知识了解掌握不够,对环境科技常识仅停留在“听说”层面,缺乏系统、全面、深入的认识,可持续发展理论知识严重缺乏,在行为上表现出环保参与意识较为淡薄,对自己的作用及所应承担的责任认识不清,在“知”与“行”上有着较大的差距。

4、对绿色教育的投入不够

我国高校绿色教育总体上投入不足,除表现在师资队伍严重匮乏,教材建设相对落后外,在校园环境建设上也不甚令人满意,缺乏长期投入和长远规划,建筑拥挤,参差不齐,布局紊乱,绿色少,垃圾多,破坏环境,浪费人力、物力现象普遍。目前大学的管理和服务大都遵循传统的模式,学校的管理和服务质量有待提高,,管理和服务过程中绿色服务体现得不多。

5、忽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绿色教育是一个包含环境意识教育、人际关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环境意识教育被广大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普遍认知,并付诸实践,人际关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往往被人忽视,久而久之,便成了绿色教育过程中的薄弱环节。特别是在当前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随着社会的急剧变化和就业压力的增大, 也带来人际关系、心理健康方面的诸多问题,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人际关系良好, 是对其实施生态环境教育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同时, 大学生心理状况与其人际关系密切相关, 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四、实施高校绿色教育的途径

加强绿色教育要求在教育思想认识和教育实践上实现突破。只有改革教育思想现状,更新教育观念,树立现代教育观,才能实施全面素质教育。只有全面理解绿色教育的深刻内涵,才能使社会、学校、家庭各方面共同关心学生成长中的三大关系的和谐问题,才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可持续发展观,构建学生良好的心理基础和人际关系网络,从而通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社会实践创造出巨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1、改革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形成绿色教育的共识

一定的实践总是来自于一定思想观念的指导。改革陈旧的教育思想,更新不合时宜的教育观念,以达成全社会共同推进绿色教育的共识,树立可持续发展教育观,才能使高校的决策者、师生形成共同愿望,齐心协力地促进高校绿色教育的开展。组建专门的绿色教育机构,制定绿色教育计划,并立项研究;让周围更多的师生参与进来,培养他们的绿色意识,指导学生选择绿色生活方式,并用自己的行为去影响周围的人,形成辐射效应。

2、深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的改革,实施开放式的教学方法

让绿色教育计划走进课堂,将绿色教育覆盖所有教学过程和一切领域。为此就要建立灵活的综合化课程体系、实施开放式的教学方法。有目的地建构一系列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具有宽泛性、交叉性和时代性特征的课程,形成高质量的课程群,以利于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在教学中重视学生主体性地位,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和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开动脑筋,独立地思考和探索,养成对问题和新知识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并增加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课程和讲座培养学生对于生命与自然的宽容、博爱精神。

3、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强化教师的绿色思维

高校绿色教育开展得成功与否,直接取决于教师的素质。为此,教师自身先要有绿色意识和绿色思维。要在教师中积极开展各种绿色教育培训与研讨会,以提高教师的科学文化素养、思想情操和敬业精神。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具有环保意识的师资队伍现状,使教师的科研和对学生的毕业设计的指导转向绿色科技选题、研发与创新,积极开展环境理论和生态伦理学的研究。

4、建设绿色教育培训基地,实行绿色管理,造绿色校园氛围

建议高校成立绿色教育培训机构,承担全校学生的环境教育、省内企业管理人员的培训政府公务员的环境意识培训、大中小学环境教育师资培训,充分发挥高校的辐射作用,传播绿色意识、知识、技术和生活方式,为提高民族素质发挥应有的作用。对高校校园进行绿色规划设计,相关部门统一实行绿色管理,利用丰富多彩的校园绿色文化和学生绿色活动,营造绿色校园氛围,使学生所学知识直接运用于实践,将绿色观念落实到行动中,促进高校的绿色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5、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和人际关系教育力度

人类追求自然界的可持续发展是为了满足人类及人个体更好的可持续发展。人类及人个体可持续发展是以自身健康为条件的,学生既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又学会与别人共同生活、融洽相处、学会生存;既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又具有实施这一理念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既为当今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又为后人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空间。高校应培养大学生获得心理方面的保健知识,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来适应社会与生活的快节奏。

绿色教育代表了一种教育革新的力量, 我国应在可持续发展观的指导下,用“绿色教育”来培养“绿色学生”和“绿色人才”,开展全方位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教育,把这种观念深入人心,使大学生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之中自觉运用“绿色”观念,以达到教育促进人类生存环境改变和美化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海坡.绿色教育:21世纪大学教育发展的方向[J].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2]徐俊,黄金华.新时期高校绿色教育探讨[J].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3]杨叔子.绿色教育: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交融[J].教育研究, 2002(11

[4]孙萍等.大学绿色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 .中国高等教育研究, 2001( 11) : 65- 66.

[5]高伟云.浅论高等院校的绿色教育[J]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2( 1) : 113- 115.

[6]王宁等.保护人类共同的地球[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绿化教育论文第3篇

我校2002年6月,根据国家环保局、国家教委、中央宣传部《关于环境教育行动纲领》的要求和国家环保总局《绿色学校指南》,结合学校实际,学校将创建省级绿色学校纳入了学校工作目标,启动了学校创建省绿色学校工作。三年多来,学校在市环保局、教育局具体指导下,扎扎实实地开展了创建工作,制定并严格实施了创建工作方案。学校的创建工作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根据《江苏省绿色学校评估验收标准》,我校进行了认真的自查,自查得分为97分。现将学校的创建工作和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学校的创建工作

(一)创建工作的指导思想与目标设定

1、指导思想

我校创建省级绿色学校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主动参与社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揽学校工作大局,以进一步深化学校课程改革、全面提高环境教育质量和努力打造人文化校园和绿色生态校园,扩张学校品牌优势、提高办学效益为核心,以“绿化校园、美化环境、强化环保教育,开发隐蔽课程,浓郁育人氛围,增强教育效果”为主题,确保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基础教育中实施环境教育和绿色教育的典范。

2、工作目标

(1)创建省级绿色学校的总体工作目标

以绿色教育为抓手,全面实施人文管理,实现和谐教育,进一步推进课程教学改革,把学校建设成环境优美、文化高雅、质量优秀、素质全面的省级实验小学,高标准地通过省级绿色学校评估验收,为学校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学校创建工作的分期目标

到2002年6月,编制完成学校创建绿色学校工作意见,分解学校创建工作职责。

到2002年底,完成校园环境和文化整改,为创建省级绿色学校奠定坚实的基础;

到2002年8月,完成学校厕所改造。

到2003年8月,完成学校食堂改造工程。

作好省级评估验收的所有准备工作,力争高标准通过省级绿色学校的评估验收,为学校发展目标的实现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创建工作思路与行动规划

1、基本思路

创建绿色学校的总体思路是:负重自强,抓住机遇,创新思维,创新体制,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协调推进,做精做强,持续发展。

2、行动规划

(1)统一全校认识,形成集体意志

通过全校大会、专题研讨等形式,进一步宣传、学习、讨论,提高对创建绿色学校重要性和急迫性的认识,要充分认识到:在新的形势下,创建绿色学校,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的明智选择;是加快学校发展,提高教育整体水平和教育质量的重大举措;是以改革、创新和发展为动力,促成学校以创建工作为契机,全面反思办学实践,总结经验的有效途径;绿色的灵魂是持续发展,绿色的内涵是人与人、人与自己、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绿色的标志是人文化。要将创建省级绿色学校作为近期建设和发展的重要目标,深入人心,成为集体的意志和行动的共同准则。

(2)落实德育首位,改善人际关系

以德育系统科研为先导,进一步完善学校的育人模式,进一步拓展学生成才途径,成立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和指导小组,切实加强对德育工作的领导和指导;进一步完善学校全员育人制度和运行机制,统合学校德育资源,充分发挥其德育功能;加强和学生家庭及社区的联系,创新学校德育工作网络;分解学校德育目标,构建德育目标体系;提高“三自教育”的层次和水平,凸现德育工作特色;改进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和方法,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人、才、物投入,着力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3)夯实特色基础,增强学校个性

围绕“一主两翼”的办学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力打造一流的数字化校园,使信息技术渗透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全面推进信息技术教育,全员提高师生员工的信息素养;总结科技教育的成功经验,创造科技教育教育的新业绩。进一步开发科技教育和绿色教育的校本课程,推进学校课程改革。

(4)推进课程建设,提升办学档次

加强对新课程实施的组织领导,建立新课程推进的一把手责任制;进一步充实学校课程改革研究力量,加强对课程开发和实施的指导;走校本培训之路,开展教师新课程全员培训;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按照部颁标准开齐开足上好各门课程;主动参与地方课程建设,发挥学校各种资源在地方课程建设与实施中的积极作用;大力推进校本课程建设,完成“小学科技教育研究性学习”和“科学教育---做中学”课题研究,构建绿色教育研究体系,将人文教育和环境教育作为重要内容加以凸现。

(5)挖掘社区资源,建设人文校园

我校低处国家优质种子基地、风景秀丽的省属练户农场,独特的地理优势、优越的环境资源、丰富的文化积淀,为我校开展环境教育,构建校园绿色文化,提供宝贵资源。学校积极参与农场绿色生态建设,以“爱我农场、美化家乡”为主题,参加农场生态林、观光林、经济林建设,并实施保护。通过参观生态农业基地,初步感受资源循环利用的过程和稻鸭共养技术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在学校管理中实施人文校园建设,学校既重视制度建设,更侧重人文关怀,既追求教育质量,更注重精神文化,努力把学校建设成陶冶心情的花园、增长知识的乐园、事业发展的家园。

二、学校自查情况

(一)自查得分和结论

根据《江苏省绿色学校评估验收标准》,比照我校创建工作实际,自评最后得分为97分。

自评结论为基本达到了市级绿色学校的评估验收标准。

(二)自评要点

1、学校加强对市级绿色学校创建工作的组织管理

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任组长、副校长任副组长、中层干部和学科教研组长及骨干教师为成员的环境教育领导小组。在学校近期、中期和远期发展规划和学校年度工作计划、学期工作计划中对环境教育都有明确的表述或具体的工作安排,学校以创建人文化校园和绿色生态校园等作为校园建设及学校其他工作的目标。学校制定并严格实施了《练湖中心小学绿色教育工作意见》,配套制定和实施了环境教育的检查、督导制度,学年初有计划,学年末有总结。加强对分管领导和骨干教师绿色教育的专题培训,他们先后参加了2002年—2004年由省环保局组织的环境教育专题培训。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各学科教研组和年级备课组就环境教育学科渗透、学生环保社团活动开展等进行学习研讨和教学研究。学校有包括环境教育在内的专题教育宣传橱窗,定期更换宣传内容,少先队每学年配合环保纪念日等至少安排两期环境教育专题黑板报。学校在宽敞、醒目的位置设置了激励师生努力工作、勤奋学习、珍惜时间等内涵的警示语,配合环境教育活动,阶段性地张贴或悬挂主题标语,学校干道旁、大楼上均布置有绿色环保警示语和教育用语。学校在环境日、地球日、生物多样性纪念日、植树节等环境节日以倡议书、国旗下的讲话、手抄小报、环保征文等形式开展了全校性的主题宣传活动。学校环境教育的资料较为齐全。学校购置有开展环境教育的报刊、图书若干册和一批音像资料。

2、大力加强课内教育

学校2002年制定和实施的《绿色教育工作意见》对学科渗透环境教育有明确的规定,各学科渗透环境教育较好,各学科做到每学年有1—2次环境教育研究课,学科渗透环境教育贴切、自然,教育效果好,普遍受到学生喜欢,学科考试试题有环境保护的内容。少先队、学校兴趣小组的各项活动中环境保护内容体现充分。每学年各班至少有环境教育主题班会。环境教研组及其教师的教学计划、讲义或教案详实。

3、形式多样地开展课外环境教育活动

学校有“环保志愿小队”和“班级环保小组”等学生环保组织,均配有指导教师。学校“环保志愿小队”和“班级环保小组”常年有计划地开展环保主题活动。学校近三年来坚持实施“学生全员管理校园”办法,校园内辟有班级绿化区和卫生包干区,全校师生参与了校园的净化、美化和绿化活动。学校“环保志愿小队”参与社区环境状况的调查,多次参加市、区和学校组织的环保宣传活动。学生通过环保手抄小报、环境征文、环保黑板报等形式参与环境教育活动的普及率98%以上。学校环境教育层次丰富,形式多样,学校组织师生参加各级组织的环境教育活动,组织全校性环保活动,有全校性师生郊游性活动,有学科环境教育的渗透,有环保主题班会等,均有活动方案,活动效果良好。

4、不断加强校园建设

学校可绿化地段均得到了绿化,绿色生态校园初步建成,学校有植物一百余种,利用丰富的植物资源初步开发出切合学校课程理念的校本教材。学校校园绿化率达45%以上,校园的净化、美化不断加强,教学楼窗明几净,学生食堂一级食堂,厕所干净,无异味。学校采取了一系列的环境污染控制措施,符合环保要求。学校实行了生活垃圾和教学垃圾等的分类处理,全面实施了袋装垃圾处置办法,对垃圾及时进行了无害化处理,对校园和周边环境不产生污染。

5、环境教育成果显著

学校对教师有系统的环境教育内容及相应的配套措施,教师的问卷测试合格率应该达到100%。学校长年注重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形式多样的环境教育活动,学生环保知识教全面,环保意识强,环保行动坚决,学生问卷测试合格率应该达到100%。学校师生环保意识强,行为习惯好,学校是无烟学校,公共场所无吸烟现象,校园整洁,学生无乱丢、乱吐、乱写、乱画等不良行为。师生消费观念科学合理,学校对食堂的食品、用具、用品均有明确的环保要求,学校实行严格的门岗制度,严禁师生将严重污染环境、不易降解和能耗高的商品带入学校。学校师生环保参与意识强,通过参加社区公益活动、环保宣传活动、家长会议等形式对社区、家庭改善环境质量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学校有近几年参加环保小论文、环保手抄小报、教学论文、绘画等均有获奖。近三年,教师论文、教案、经验总结等受到各级表彰、奖励。

(三)存在问题

绿化教育论文第4篇

【关键词】化学教学 绿色化学教育 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9-00173-02

各学校在开展化学教学时,必须要站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上,同时也要涉及到当今世界环境问题。化学在推动社会发展时,也对社会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破坏作用。因此,在开展化学课程时,必须要开展绿色化学教育,以此提高学生保护环境思想意识。在文章中,可以就绿色化学教育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全面的分析,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护自然环境。

一、化学教学中开展绿色化学教育的重要性

1.在化学教学中开展绿色化学教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绿色化学教育主要是为了防止污染,在开展绿色化学教育时,必须要提倡绿色环境,从根本上防止出现污染现象,促进人们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化学教学中融入绿色化学思想,提高了教学水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加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在化学教学中开展绿色化学教育,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满足素质教育的需求。绿色化学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关键知识,能够有效的体现知识素质,同时也可以全面体现综合素质。当今中学生普遍都存在着较低的保护环境意识,因此,帮助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是不可忽视的。所以在化学教学中开展绿色化学教育,是至关重要的。

二、化学教学中开展绿色化学教育的实践方法

1.提高各学校教师可持续发展思想意识。在开展绿色化学教育时,必须要保证化学教学中能够将绿色化学的内容全面体现出来,防止环境污染,减少化学污染物,提高化学品安全性等内容进行讲解。教师在树立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后,教师可以相应的利用化学课程中一些知识进行绿色化学的开展,从而提高学生的绿色化学思想意识,加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合理使用化学教材,有效开展绿色化学教育。普通化学教材在很大程度上不适应绿色化学教育的开展,因此,需要对化学教材进行适当的改革,可以在教材中相应的添加一些绿色化学的理论知识,国内外对绿色化学的研究内容和成果,同时可以相应的利用一些先进的案例。同时,教师也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随时的完善和更新,从而保证化学教材内容具备先进性和准确性。

3.在化学理论课堂上有效的添加生活案例,以此促进绿色化学教育。在化学理论课堂上,要将教师的教学思维和方式进行有效的改善,要有效的拓宽自身的绿色化学知识视野,不断的阅读国内外相关的资料和书籍,树立绿色环保思想意识。同时在教学时,要有效的添加一些具体的生活案例,以此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在绿色化学教育时,可以适当的添加一些生活案例,比如讲解添加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将化学因素所带来的污染进行全面的分析,并对光化学烟雾产生的过程进行分析,同时在此基础上找出预防和消除光化学烟雾的相关措施方法。

4.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有效的开展绿色化学实验。在化学实验课程中,要有效的创新化学原料的性质、实验方法、条件和目标。在绿色化学实验中,要尽量减少使用和产生有毒物质。比如在对我国燃料电池进行研究和发展中,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引出清洁燃料和绿色能源,尤其是在废弃电池中,所包含的铅、镉以及汞等重金属会对环境产生影响,因此不需要随意丢弃电池,要进行合理的回收利用。在开展绿色化学实验时,要尽量减少实验的时间和药品,同时也可以降低污染环境,提高化学实验的安全性。在开展化学实验时,通常会出现一些有毒气体、液体和固体,这时,教师就要帮助学生学会处理和回收这些有毒物质。另外,在实验时,采取全封闭实验系统,以此防止空气出现污染。其次选用组合式化学实验。在开展绿色化学实验时,要重新组合各个实验之间的相关性,以此形成新的实验方案。最后要采取先进的多媒体技术以此提高实验教学水平。在绿色化学实验中,可以适当的利用多媒体技术,从而提高绿色化学教学质量。利用多媒体教学实验,可以相应的减少药品使用次数,这样可以降低出现药品污染的现象,同时也可以减少有毒物质的产生。在利用多媒体进行一些具有较大的污染性、危险性和复杂性实验模拟时,可以将实验过程较为生动逼真的体现出来,并向学生清晰的体现出来。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化学实验模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化学课堂内容。另外,可以利用先进仪器,以此为开展绿色化学实验提供有效的技术保障。在实验教学中,利用超声波等设备,超声波可以有效的利用空化作用,从而增强化学反应速率。利用先进的仪器设备,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降低环境污染机率。

5.实际应用中开展绿色化学教育。在化学实际应用中,必须要保证学生在熟练掌握绿色化学理论知识和操作技术水平基础上,学校就可以开展一些实际活动,让不同专业的学生可以在相应的生产第一线进行化学实践。从而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对绿色化学的理解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帮助学生树立环境保护思想意识。

三、总结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有效的开展绿色化学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开展绿色化学教育实践中,首先要提高各学校教师可持续发展思想意识,合理使用化学教材,有效开展绿色化学教育;其次可以在化学理论课堂上有效的添加生活案例,有效的开展绿色化学实验,并在实际应用中开展绿色化学教育,从而防止环境污染,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1]唐娜,毕坤鹏,尹韶.青学校化学教学中绿色化学教育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37(13):156-158.

绿化教育论文第5篇

关键词: 绿色体育 东西方 体育理念

体育的起源与发展,实质上是一部绿色体育史。东西方人类创造并需要体育,是因为体育对人类自身、人类社会有积极的推进作用。以绿色作为人类体育的冠词,一是因为绿色自然是体育运动的摇篮和载体,二是因为体育给人和人类社会以生机、活力、和谐、友爱、和平,这是绿色的最好象征,三是因为现代体育的进步发展过程中,遭受体育公害的污染日益严重,时代呼唤着绿色体育思想理论的建立和实现。

1.绿色体育的源流

绿色自然是人类体育的摇篮。人类的一切文化行为,唯体育行为与绿色自然最有共息的亲缘关系。人类为消除现代社会生态环境的破坏、人口膨胀、能源危机的恶性效应,以及运动[1]不足的“文明病”,掀起了回归自然的运动热。绿色桂冠是体育的最高奖赏,古代奥运会冠军最初获得的最高奖赏就是绿色橄榄枝编制的桂冠,现在奥运会奖牌上一直刻有橄榄枝的图案,因为它是智慧女神奉献给人类的宝物,寓意为人类绿色和平的象征。古代奥运会的“神圣休战”,给干戈不息的古希腊诸城邦带来最长可达3个月的安宁与和平,促进了当时体育和社会的发展进步,现代体育正努力继承发扬这一理想。

2.绿色体育及其内容

绿色象征着蓬勃的生机、旺盛的活力、绵延的生命,象征着理解、宽容、善意、友爱、和平和美好,之所以用绿色体育来指称,是为了突出人们对体育的根本追求和体育精神价值的高扬。绿色体育的内涵可理解为:为体育的无公害、公正、纯洁、科学、进步和发展,为人类社会的文明、和谐、和平、发展而设想、创造并使之产生积极成果而进行的体育。围绕这一宗旨的体育思想理论,即为绿色体育理论。绿色体育的内容是:以体育全面协调的思想和手段,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自身三大关系和谐在内的整体动态和谐,以使现代体育在“和谐世界”的绿色文明道路上前进,这是现代东西方体育的共同目标,是东西方体育精神的结合点,是人类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必然。

3.绿色体育的潜在危机

自1980年《奥林匹克》删去业余的规定后,以奥运会为核心的现代体育的职业化水平越来越高,商业化速度越来越快,这标志着一个新的发展期,促进现代体育以其独立的文化形态创造性地开展活动,在更大的时空中创造着和谐的时代文明。但负面效应是无限追求金钱、名利,导致体育精神堕落,产生人态危机、心态危机,危害着三大关系和谐,造成绿色体育的潜在危机。

4.实现绿色体育的对策

(1)强化体育教育思想。顾拜旦认为现代生活中最重要的是教育,他倡导奥林匹克运动不是去推行竞技运动,而是把竞技运动纳入教育体系,把体育纳入一般教育体系,进而把一般教育纳入人类文化的生活中。国际奥委会百年大会把伦理道德、人格教育列为议题,鼓励运动员参与奥林匹克援助计划、慈善比赛、捐助等活动。教育思想一直贯穿在东西方体育史中,教育运动员追求高于物欲的精神价值,使体育真正成为现代社会中精神健康的必需品。

(2)协调统一管理。奥林匹克组织与东西方各单项体育组织协调统一管理是抵御危机,实现绿色体育的保证。

5.结语

东西方在不断创造人类体育文明的过程中,实际上已划出了一个人与自然、人与人、人自身的原始和谐到和谐危机、到需要创造高度和谐的螺旋或圆圈,这便打下了绿色体育的实践基础。绿色体育反映出东西方体育的整合态势、根本追求,是东西方体育精神的结合点。人类体育的产生发展带有鲜明的民族性,而绿色体育则具有显著的全人类性。东西方体育的发展,既适应社会环境,又以它独立的文化形态创造性地开展活动,积极促进社会的进步。绿色体育理论,就是二者的最好体现和结晶,是东西方体育发展的方向和归宿。

参考文献:

[1]肖复兴.叩问体育[M].新体2010,5:42-45.

绿化教育论文第6篇

一、“绿色”课程研究的内涵

习惯一般是指常常接触某种新的情况而逐渐适应,习惯成自然;二是指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一个孩子自幼养成的习惯,将直接影响到他一生的命运。专家研究表明,3~12岁是人形成良好行为的关键期,良好习惯就是做有益于自己、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会的事,并长期坚持,直到成为习惯性的行为。

时代呼唤绿色,在“十三五”五大发展理念提出“坚持绿色发展”,而我园的绿色行动是指从我做起,带动家庭,养成一种有利于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保护生态平衡的生活习惯,让幼儿保护绿色生命,充分认识保护生存环境的重要性、必要性,明确其迫切性和与我们每一个人的密切关系,让幼儿体会自然生命的可贵,护绿化、保护小动物的小卫士,感知生命的可贵,学会关爱与感恩。

绿色课程核心理念是“感恩生命、快乐成长”。实施课程的目的是幼儿在生活中体验快乐,在游戏中感受快乐,在学习中理解快乐,在感恩中分享快乐,凸显“遵循幼儿成长规律,培育人格健全、习惯良好的快乐幼儿”的育人目标。

我园所倡导的绿色涵盖三层寓意:其一,生活的绿色:生活指为生存发展而进行各种活动。生活的绿色是指与幼儿的生活、游戏、学习等活动紧密联系,让幼儿感受绿化环保、绿色生命重要性的校园物质文化。其二,文明的绿色:文明是人类所创造的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是人类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总称。文明的绿色是指促进幼儿个人仪表、社会化行为和意识的良好习惯的养成。其三,成长的绿色:成长是个体自身不断变得更好更强的过程。成长的绿色是指幼儿园将在幼儿成长过程中,为幼儿的健康、能力的成长提供呵护、支持、鼓励的教育思想文化,促进幼儿快乐、全面发展。

二、“绿色”课程研究的内容

绿色课程通过三年的研究,学习和运用叶圣陶“养成良好习惯”教育思想,围绕3~6岁幼儿的年龄特征与成长规律设计、整理出一整套具体的“四习目标”健康习惯、做人习惯、学习习惯、生活习惯:锻炼身体素质,身心健康;提高孩子学习品质,学会学习;培养孩子做人品质,学会做人;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学会生活。

研究内容有三点:1.确定适合在学龄前儿童时期养成的良好习惯,包括做人习惯、健康习惯、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等;2.研发养成良好习惯的“四合”绿色生命课程,包括教育的目标与幼儿生命成长吻合;课程的构建与幼儿生活活动融合;教师的追求与办园教育理想契合;校园的文化与自然人文环境相合;3.运用量表检测法、父母访谈法、直观显示法(包括自画像法、涂鸦、书写和绘画案例法、声音或影像资料法)和轶事记录法等4种评价方法建立起一套具体的幼儿良好习惯评价体系。

三、“绿色”课程研究的实施

(一)精心策划,迈出坚实步伐

首先成立课题核心组,多次召开核心组成员会议,进行组内分工,查阅文献资料:叶圣陶著《论“养成良好习惯”》《习惯成自然》,虞永平主编《学前教育学》,李向红著《成就孩子一生的好习惯》,卢梭《爱弥儿》,通过文献和网络对“绿色生命”“良好习惯”进行理论检索,以此论证课题的价值和内涵,完成初稿;其次聘请市教科院专家指导课题申报方案,针对专家提出的建议,反复修改方案。在此过程中,课题组成员学习相关理论,召开座谈会,进行核心组内培训,统一课题研究构想,形成课题研究合力,课题申报方案顺利通过立项。

(二)精细管理,形成科研氛围

我们通过三层研究的平台:基础层:教师团队,采用“自主交流”,第二层:科研核心,采用“专题研讨”,最顶层:专家引领,采用“整合研讨”来开展研究。确定课题研究核心组成员,形成科研管理网络,建立大科研和核心组、课题小组模式展开研讨。

(三)精当操作,实践探索历程

围绕四习目标、四合课程、四种评价,我们从理论研究、环境研究、活动研究、幼儿案例、教师行为、家园同构六方面进行了实践探索研究。

第一,理论研究。(1)通过“画生命”“话绿色”“绿色家园”“头脑风暴”“教育研究实践”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加深了对核心概念的认识,明确了理论基础和研究思路。(2)围绕“绿色生命”分别对家长、老师、幼儿进行访谈、调查,并对研究结果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试图梳理出“家长、幼儿、老师”们共同的、不同的希望。

第二,环境研究。(1)开展班级环境创设调查研究,每学期班级教师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记录班级环境的创设实情,并进行环境与“绿色文化”核心价值观相关性的反思。(2)逐步进行校园物质文化研究,门厅、廊道、活动室、办公区文化元素的形象设计,提炼出“绿色文化”统摄下的环境文化关键要素。

第三,活动研究。(1)“文星里的实习场”,在幼儿园活动室场中,构建幼儿有需要、有兴趣、有发展的实习场主题游戏活动,构建幼儿自发生成的学习活动。(2)“文星里的节日”:以“一年”为一周期,在四个不同的季节里开展丰富多彩的文星游戏活动节系列活动,即“春之韵――绿色科技节”“夏之梦――心理关爱节”“秋之旅――文明礼仪节”“冬之恋――感恩亲子节”四大绿色主题系列活动,积极地发掘周围各种有效资源,调动社区、家庭、幼儿园的全方位参与,逐步形成幼儿成为小当家的活动体系。

第四,幼喊咐。(1)选择不同类型幼儿的样本:家庭、性别、基础、性格。采取案例跟踪的方法,以量化和语言描述的形式观察记录绿色课程实施中幼儿的表现。初步制定出案例研究的表格、量表。(2)依托幼儿在园一日活动载体,分别观察记录晨间锻炼、生活活动、教学活动、游戏活动、课间活动中幼儿个性化、普遍化的案例,进行前后对比分析,解读幼儿在绿色课程中成长因素。

绿化教育论文第7篇

申奥成功、《北京奥运行动规划》正式公布、“绿色奥运”理念的确立,为北京的城市建设带来了更大的机遇和挑战,加快构筑良好的首都生态环境,将北京建成拥有青山、碧水、绿地、蓝天的一流生态城市,已成为风景园林界共同的历史使命,而生态教育作为基础性工作日益受到更多关注。

一、生态教育与绿色奥运

1、生态教育

生态教育是以生态学为依据,传播生态知识和生态文化、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及生态素养、塑造生态文明的教育。它体现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各个方面。生态教育的目标是解决人与环境之间的矛盾,调整人的行为,建立环境伦理规范和环境道德观念,教育人正确认识自然环境的规律及其价值,提高人对自然环境的情感、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为每个人提供机会获得保护和促进生态环境的知识、价值观、态度、责任感和技能,创造个人、群体和整个社会环境行为的新模式。为实现人口增长的节制稳定、资源的综合永续利用、环境资源价值的量化,经济发展的持续性、城市建设的生态化打下基础。

2、绿色奥运

1999年10月,国际奥委会在巴西召开的环境保护会议上通过了《奥林匹克21世纪议程》,把“体育、文化、环境保护”作为奥运会的三大支柱,要求所有奥运会必须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内举办。2000年的第27届奥运会,悉尼据此提出了“绿色奥运”的口号。北京在申办2008年奥运会中,根据国际奥委会的要求,结合北京的实际情况,借鉴悉尼经验,将“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确定为2008年奥运会的三大主题。

《北京奥运行动规划》将绿色奥运定义为:“把环境保护作为奥运设施规划和建设的首要条件,制定严格的生态环境标准和系统的保障制度;广泛采用环保技术和手段,大规模多方位地推进环境治理、城乡绿化美化和环保产业发展;增强全社会的环保意识,鼓励公众自觉选择绿色消费,积极参与各项改善生态环境的活动,大幅度提高首都环境质量,建设生态城市。

北京绿色奥运的总目标是实施国际奥委会指定的《奥林匹克21世纪议程》,在以生态建设保障绿色奥运的同时,以绿色奥运促进人、城市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北京绿色奥运的国际目标是通过绿色奥运,促进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友谊和团结,激励拼搏竞争的生态奥运精神,将东方自然生态、经济生态和人文生态天人合一的生态哲学融入21世纪的新奥林匹克精神;促进以体育运动为先导的国际技术和文化领域的合作以及人类从工业社会向生态社会的转型。北京绿色奥运的国内目标是通过绿色奥运促进人的观念改变,全民生理、心理素质的提高和全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城市环境的快速改善、城市生态资本的快速积累和区域生态服务功能的快速加强;激励城市产业的生态转型、城市经济的健康运行和社会的可持续能力的培育[1]。

体会生态教育和绿色奥运的含义不难看出:绿色奥运的定义决定了实现绿色奥运的每个环节都需要以人们具有高水准的生态素养为保障,这进一步加剧了生态教育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绿色奥运目标清晰地体现了生态教育的方向和目标。因此可以说:生态教育就是绿色奥运的一部分,也是实现绿色奥运的基本保障。然而,生态教育的现状,却远远满足不了绿色奥运的要求。

二、生态教育的现状与分析

1、生态教育现状

目前,生态教育主要有四种主体在做:国家政府部门、风景园林系统、学校、社会团体和民间环保组织。国家政府部门主要是利用大众媒体进行生态理念和基本概念宣传;风景园林系统主要是依托公园、植物园、动物园、公共绿地等特有资源,进行物种识别、自然体验的教育;学校主要是在课程教学中渗透生态知识和理念,个别学校利用公园、植物园进行体验性和实践性的生态教育;社会团体和民间环保组织大多是利用讲座、媒体宣传以及到实地体验自然的方式做科普宣传。从整体上看,我国的生态教育还停留在初级阶段,普及范围小;生态教育中介绍环境恶化和生态危机多,讲解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方法途径少;教育方法偏于简单、粗放,理性说教多、情感体验少。实际上很多人未得到应有的生态教育,少数得到生态教育的人,又大多停留在对零星地认知生态知识的层面上,由知识到行动的转化率很低。参照德国相关的研究数据,学校传授的生态环境知识,大约只有10%可以转化成环境意识,而生态环境意识又只有大约10%转化为对环境友好的行为。同时,由知识到行动的转化率因学习方法不同而大有差异:阅读可以转化10%,听可以转化20%,边听边看可以转化30%,讨论可以转化50%-60%,动手去做可以转化75%,向别人讲述可以转化90%[2]。

风景园林系统作为生态环境建设的主力军和群众文化教育的重要基地之一,在生态教育工作中,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不可多得的优势。生态健全的风景园林绿地,本身就是最好的教师和教具。大量接受过规划设计、植物繁育养护、风景园林绿地管理等不同专业培训的工作人员,构成了具备较高生态素养和良好知识结构的团队,为开展综合性的生态教育,准备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2、现有生态教育后果分析

目前,我国生态教育还存在很多欠缺和不足,致使整个社会生态知识贫乏、生态意识淡薄,突出表现在几个方面:

1) 与生态建设相关的法规、政策、技术标准体系和生态城市的规划方案不健全。城市建设中不能实施生态优先原则,常常是建筑优先、绿地填空,甚至出现各类建筑活动蚕食绿地的情况。

2) 城市园林绿地系统不完善。园林绿地系统作为城市中惟一具有自净能力的系统,没有得到足够的建设。现有的人均绿地率低、绿地结构趋向简单化、“绿量”不足、植物种类单一、避灾的广场绿地不够、园林风景区人满为患。

3) 风景园林设计中生态设计采用少。设计常常过分强调外部形式美,忽视形式与内容、结构和功能的统一,不能很好地满足公众需求和发挥绿地的生态作用。

4) 公众的生态素养较低。与一些国家相比,我国公众大多不具备参与生态城市建设方案决策、监督生态建设进程及保护生态建设成果的能力,甚至缺乏参与生态建设的意愿。对城市绿化及其生态效益了解少,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弱,为满足个人需求而损坏绿地的行为仍然存在。

5) 城市未来的主人生态素养亟待提高。青少年作为城市未来的主人,面对生态问题,缺乏足够的危机感和责任感,缺乏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已经构成未来生态环境最大的潜在威胁。

总之,生态教育不到位,人的观念偏差和行为不当,逐级引发了一系列具体问题,最终综合体现于城市生态环境恶化。如:风沙天气增多,沙尘暴肆虐,大气污染,噪声污染、水资源严重缺乏,热岛效应显著等等,以至于现在的北京,与绿色奥运的要求相区较远,开展生态教育、把生态理念贯穿到每个人的思想意识和行动中去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三、加强生态教育的几点建议

生态教育涉及的内容广泛、对象众多、方法灵活,在宣传生态形势、普及生态知识、提高生态意识、加强生态素养、建设生态文明的共同目标下,应该针对不同的教育侧面,设计教育内容和方法。其中应该重点做好几方面的工作:

1、普及生态基础理论,增强政策控制力度

普及生态学基本理论、建设生态城市的基础理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原则,宣传风景园林在城市生态系统中不可替代的作用。为相关部门建立健全法规、政策及技术标准体系,提供理论依据,从根本上保障规划建绿、依法治绿的实施。

2、更新景观规划设计方法,推广生态设计

以生态文化为核心组织风景园林职业教育和专业培训,宣讲当代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基本任务、规划原则及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结构功能。帮助规划设计人员在工作中作到“理解人、尊重人、规划人的体验;理解自然、理解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尊重自然过程;理解景观规划设计的社会环境,尊重人类文化,提高景观设计的认同感[3]”,进一步完善首都绿地系统规划。

贯彻和普及生态设计原理及生态建设原则,在生态设计中遵循“强调地方性、保护与节约自然资本、让自然做功、显露自然的原理[4]”,使生态建设符合“保护原则、自然环境修复原则、生态绿地系统格局原则[5]”,提升设计人员生态素养,促成生态设计的实施。借助生态设计作品帮助人们看见和关注人类在大地上留下的痕迹,让复杂的自然过程可见并可以理解,把被隐藏的看不见的系统和过程显露出来,强调人与自然尚未被认识的联系[4],以实物教育民众。

提倡和推广公众参与设计。如果没有公众参与,规划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只有通过生态环境教育,才能使公众“自然地”关心环境,才能使普通民众把地球当成人类的家园[5]。公众参与设计是生态教育的一个很好的途径。

3、利用风景园林系统优势,开展全民生态教育

生态城市的建设只靠政府和专家是不可能实现的,只有公众共同参与和支持才能完成,公民生态意识已经成为生态环境状况的决定因素之一。为此,风景园林系统可以依托自身优势做很多工作,包括:

健全风景园林绿地的生态结构和功能,加设各种生态说明牌、标牌、警示牌,播放生态科教广播及影像、举办生态展览、报告会、咨询会,通过实物和宣传工具,介绍生态形势、普及生态知识、宣传生态文化,培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的生态意识;设计并带动公众参与各种实践性和体验性的教育活动,提升教育效果。通过有专业人员辅导的参观、生态旅游、种植实践、绿化设计及家庭养花实习等活动,帮助人们丰富自然体验、建立热爱自然和关怀生态的态度、学习改善生态环境的基本技能;在有条件的地方组建生态教育中心、生态博物馆、儿童园艺活动中心、爱好者俱乐部,配置生态宣传车,开展各种综合性教育活动。

发挥专业优势参与社会生态科普工作。承担各种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医院、绿色企业、绿色机关、绿色商店建设活动的专业指导;配合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媒体,组办生态教育专栏及网站,开办“绿色论坛”和绿色咨询服务等等。广泛地开展国民生态教育。

4、加强对下一代的生态教育,保证生态建设的可持续性

孩子是未来的主人也是家庭的核心,他们的生态素养水平决定着未来社会的形态、影响着每个家庭的生态行为模式,因此,对儿童和青少年的教育已经成为生态教育的重点。风景园林单位,可以在广泛科普的同时,重点联合就近的学校、幼儿园,分享教育资源,组织多种形式的生态教育项目。如:在风景园林绿地内给学生提供活动和实际参与的场所,让孩子来参加实践、观看实物、动手操作,千方百计地让孩子们更好的观察、触摸和感知动植物;邀请学生做生态教育志愿者,创造一些学生能承担的生态宣传或生态保护活动;向高年级学生介绍生态建设原则及原理,请他们参与一些风景园林绿地的建设或改造方案的讨论工作;还可以派人到学校,帮助学校进行绿色校园建设,帮助学生了解本地生态问题,引导学生关心身边的小生态环境并自己动手去改进它,等等。通过多种方式带领孩子们欣赏自然、认识自然环境的规律和价值,帮助他们建立与自然为友同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观念,教给他们保护及改善生态环境的技能,全方位地培养下一代的生态素养。

总之,生态教育是实现绿色奥运的基石,绿色奥运为生态教育搭建了巨型讲坛,也为风景园林事业创造了绝佳的契机,让我们一起为把首都建成一流的生态城市和成功地举办一届历史上最出色的奥运会而耕耘吧!

[参考文献]

[1]王如松,王丰年.北京绿色奥运的生态学研究.生态环境与保护,2001.8

[2]马桂新.欧洲环境教育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环境教育2001.6

[3]刘玉杰.现代景观规划设计诠释——由西蒙兹的《景观设计学》谈起.中国风景园林2002-1

绿化教育论文第8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 建构 绿色教育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008修改稿)明确指出: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语文课程应该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深化改革,与时俱进,着力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思想道德修养,为培养未来公民生存与发展的能力,提高国民素质发挥奠基作用。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应以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汲取当代教育科学理论的精髓,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通过对这纲领性语言的品读,我们明确了:初中语文课程就是为现代社会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现代公民,这是社会的需要也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初中语文教育必须是“绿色”的,即教学的内容是“绿色”的(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应以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教学的手段及方式是“绿色”的(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汲取当代教育科学理论的精髓,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不难看出,只有我们真正建构了语文绿色教育,才能实现初中语文教育既为社会也为学生服务的宗旨和目标。

那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怎样才能真正地实现初中语文的绿色教育呢·

1.教师“绿色”的思想是基础

思想指引行动是毋庸置疑的。苏格拉底曾说,没有审视的生活不能过。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我们选择了教师这一份职业就选择了这一种社会角色,进而就选择了这种生活方式。稍作审视就不难发现,作为一个语文教师,要完成它社会所赋予的职责,真正担负起培养社会的建设者的历史责任,从社会外显性特征及语文教育的内隐性要求来看,教师都必须具有高尚的人格。语文教师的人格魅力又源自他的“绿色”思想。这些思想是语文教师实施初中语文“绿色”教育教学的基础。

从社会外显性特征来看,语文教师同其他教师一样,必须牢固树立“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思想。这是社会对教师职业要求的高度概括。我们语文教师必须不断审视自己:我的学高了吗,我的身正了吗·通过反省,找出差距,用行动来弥补不足。但凡把教书作为谋生的手段,把它看成职业和工作的教师,一般来说,是不会有什么作为的,因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对他来说,是被动的是一种束缚;我们选择了教书,就应该把教书当成自己的事业,这是对“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要求的愉悦性诠释,二者的本质就是思想境界的差别。“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在语文教育这片广阔的海洋中驰骋奋进,也才会在工作实践中真正放下对考核评价的顾虑,凭着自己的良心为孩子们的未来而教。这一思想直接决定了语文教师的教学方向及路径,也是实施语文“绿色”教育的基础之一。

从语文教育的内隐性要求来看,语文教师必须要有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的思想。这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也做了明确的要求: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他们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使他们具有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促进其德、智、体、美得和谐发展。这其实也是初中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有了此思想,我们才会追求语文教育自身的“生态平衡”,教师才不会简单地把知识直接传递给学生,而是成为孩子们语文知识建构的亲密伙伴、友好合作者、高级引导者,确保初中语文“绿色”教育的实施。

2.“绿色”的教育教学内容是根本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也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这要求我们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对实施语文教育教学的内容严格把关,对其进行“净化”。“净化”当然首先指其思想的健康性,它不仅能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可持续发展”;“净化”它还指教师应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对社会生活及课本资源进行甑别,筛选出健康的语文材料对学生进行语文教育,让孩子们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知识及规律,而不刻意去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性。只有“净化”了教育教学内容,才能保证初中语文“绿色”教育的有效性,我们的语文教育才可能和谐、健康。总之,语文教师心中有了照耀学生的干净的阳光,我们的教育教学内容才可能呈现“绿色”的生机。当然,初中语文“绿色”教育的实施,也会不断提升教师的人格魅力,提高我们语文教育教学的悟性及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