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德育论文参考文献

德育论文参考文献赏析八篇

时间:2023-04-20 18:01:28

德育论文参考文献

德育论文参考文献第1篇

弘扬中国精神论文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5.

[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

[3]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2,6.

[4]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1997,党建,(10),4.

[5]徐惟诚.中国梦:中国精神的百年凝聚[J].道德与文明,2013,(4).

[6]齐延平.和谐人权:中国精神与人权文化的互济[J].法学家,2007,(2).

[7]梁瑞英.西柏坡精神――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力量[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2013,(5).

[8]蔡毅强,朱志明,朱贝妮.以弘扬中国精神激励大学生实现中国梦[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10).

弘扬中国精神论文参考文献:

[1].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18(1).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中共中央宣传部.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思想政治工作[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0.

[4].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5-05(1).

[5]鲁迅全集[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6):118—119.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1):433.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681.

[8]列宁选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62.

[9]刘少奇选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上):335,319.

[10]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上):650.

弘扬中国精神论文参考文献:

[1]王松泉,王伯勋,王静义.中国语文教育史简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28.

[2]王德峰,熊思东.通识教育与中国大学的文化自觉——王德峰教授在复旦大学的讲演[N].文汇报,2009-01-14.

[3]费孝通.费孝通论文化与文化自觉[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7:190.

德育论文参考文献第2篇

参考文献是帮助作者自己学术观点和引用文献作者的学术观点更好的进行区分,作者在引用了他人的劳动成果却又不列出参考文献只是一种剽窃或者是抄袭他人研究成果的体现。下面是学术参考网的小编整理的关于武术论文参考文献,欢迎大家阅读欣赏。

武术论文参考文献:

[1]李吉远,谢业雷。“文化生态”视阈下传统武术的传承与保护[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9(2):190-193.

[2]范铜钢。传统武术传承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D].上海体育学院学位论文,2013.

[3]张云崖,牛爱军,虞定海。传统武术的非物质性传承研究---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角[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7):54-57.

[4]王岗,朱佳斌。传统武术保护与传承的实施路径[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4):292-295,312.

[5]牛爱军。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对“传统武术传承人”保护问题的探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10):52-55.

[6]洪浩,胡继云。文化安全:传统武术传承人保护的新视阈[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6):53-58.

[7]彭荔丽。浅探传统武术传承内容流失[J].搏击·武术科学,2014(5):41-43.

武术论文参考文献:

[1]王艳丽.从武术与跆拳道的对比探寻武术发展之路[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10,4(2).

[2]罗远东,李海英.武术与跆拳道普及程度差异原因探析[J].湖北体育科技,2006.

[3]刘卫军.跆拳道[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4]潘晓波.从跆拳道的普及看中国武术的发展[J].成都:成都大学学报,2007,(2):82-84.

[5]崔浩澜.“韩流”对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冲击与反思[J].体育文化导刊,2007,11(3).

[6]郭玉成.跆拳道、空手道、柔道传播对武术传播的启示[J].上海: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4,(4):44-48.

武术论文参考文献:

[1]马勇,王宇。《“人文奥运精神”与北京奥运赛场文化建设相关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8,22(3):73

[2]李剑。《对CBA职业联赛赛场文化系统结构剖析》[J].体育与科学,2010,31(4):83

[3]郑李茹。2010年的亚运会赛场礼仪和赛场文化建设探析[J].内蒙古体育科技,2009,22(3):28

[4]王伟博,林宏伟。奥运赛场的观众道德建设[J].体育科学研究,2008,12(1):11

[5]沙莲香。社会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220.

[6]杨芳芳。赛场观众行为失范的成因与道德行为重塑[J].安徽体育科技,2011,32(4):21

[7]李富刚。当代中华武术传播发展的新途径-以《武林风》为例[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0,26(4):17-18

[8]胡玉玺。武林风栏目对武术在当今社会传播与发展的启示[J].中州体育·少林与太极,2010,1(1):5-8

[9]张铁刚,陈阳光。从武林风探析如何提高武术散打的观赏性[J].搏击·武术科学,2010,7(8):45-46

[10]任占涛。电视节目形态创新研究[J].大舞台,2008,4:34-35

[11]柳杰。浅析武林风对武术国际化传播的影响[J].搏击·武术科学,2013,10(1):16-18

[12]张尚松。散打运动员在比赛中情绪控制中的研究[D].吉林:吉林体育学院,2012:7-24

[13]曲润杰,肖丹。散打裁判员注意品质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1,30(3):130

[14]刘振平,王琛林。论武术散打裁判员临场执裁能力的培养[J].搏击武术科学,2011,8(2):65

[15]胡平清。散打运动服装的现状和设计对策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8:20

[16]王秋月。河南省青少年传统武术锦标赛看台文化调查研究[D].河南:河南大学,2010:21

德育论文参考文献第3篇

一、20XX年的重点工作:

(一)学校职代会的组织建设工作。年内将进一步完善教代会制度建设,不断完善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的形式,精心组织好教代会,充分发挥教代会在学校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评议中的作用。继续推行以无记名投票表决方式履行教代会的审议通过权。年内学校出台的重大决策,规章制度、教师绩效工资等方案都要通过职工代表大会表决通过。要继续实施教代会重要议案“票决制”,保障教职工在改革中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不断增强代表民主参与意识,提高代表素质,正确行使代表职权。

(二)学校“职工之家”建设。进一步加强基层工会的组织建设,工会工作的重点在基层。要切实加强工会的凝聚力、吸引力,不断提高工会工作的整体水平。在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参与到学校各方面的教学改革、教学活动、教学研究。突出抓好为职工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大力推进基层工会群众化、民主化、法制化建设,努力把基层工会建设成为组织健全、维权到位、工作规范、作用明显、职工信赖的“职工之家”。

(三)开展职工教育教学竞赛活动。教育工会工作要始终围绕教师队伍建设,积极配合党政,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敬业奉献的教师队伍。坚定不移地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年内将开展中小学教师书画基本功大赛。大力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有效提升广大教职工的整体职业道德水平 以“群体师德创优”为载体,紧密联系教工队伍的思想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行之有效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年内请柳州二职校礼仪教师到我县进行礼仪轮回讲座。加强师德师风教风建设,使广大教职工认清形势、明确使命,增强责任意识,强化争先意识和危机意识,当好主人,为三江教育事业建功立业。

(四)积极参加工会组织的大讨论,大调研活动。根据柳州市教育工会提出“大讨论、大调研”活动要求,年内将认真组织各基层工会参加工会理论研究参考课题讨论,结合农村教育教学、职工利益为主要内容,积极撰写各种理论调研文章,发挥工会督政作用,真正体现出工会的工作的强大动力。继续组织论文评选活动,实施论文奖励方案,调动广大职工积极参与意识。

(五)关注特困职工生活,做好帮扶献爱心活动。广泛开展“情系教工、服务会员”活动。关心教职工生活是教育工会义不容辞的职责。群众利益无小事,凡是涉及到教职工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情,再小也要竭尽全力去办。工会要主动做教职工的贴心人,履行好基本职责。必须围绕教职工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来落实。做群众的第一之情人,第一爱心人、第一奉献人,把群众的疾苦时刻记在工会的心里,成为群众最信赖的工会群众组织。

(六)维护女教职工的权益,保障女教职工的特殊权益。鼓励女教职工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方面为社会作表率,争做事业家庭双兼顾的新女性。动员广大职工参与到工会的各种活动,加强女职工业务和健康培训,在政策许可情况下,多为女职工提供更多的便利。

(七)动员职工参加医疗互助保障,建立职工健康防线。我们必须明确参保不是为了获取,更重要是为献爱心,为了帮助真正困难的职工获得利益。工会是互助保障的主体,工会互助保障是自治区总工会为全区工会会员做的一件好事。我们各级工会组织必须要认真动员全体职工积极参加保障活动,年内我们要求全县的教职工纳入互助保障之内,各基层工会组织要认真做好宣传动员工作,县教育工会将参加保障活动列入年度考评的重要内容来抓,保证我县全体职工都能够参加到医疗互助保障。

(八)积极做好工会工作的宣传报道。工会是群众自愿参加的群众组织,工会要尽力做好自己的宣传报道工作,要多从正面宣传我县系统工会的先进典型。年内立足在区级、市级、县级的宣传媒体都有我们工会的声音和文字,用良好的形象来激励我们工会工作。

(九)开展丰富多彩的工会文体活动。20XX年我们继续将不懈的努力,积极开展工会文体活动,活跃职工生活,凝聚职工活力,年内将主要“打好一个球(分区分阶段开展全县气排球竞赛)、练好一个节目(在教师节前举办全县文艺汇演比赛)、写好一笔字、画好一副画(钢笔字、粉笔字、毛笔字,从3月——8月底评比结束,组织获奖作品在教师节展览、并出版一本《三江教师书画册》为建党90周年献礼)”,为主要的活动。为教职工搭建文明健康丰富多彩的活动平台。

二、工作措施

(一)抓工会组织建设,提高工会领导整体素质

1、要充分认识工会组织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艰巨性和长期性,工会组织建设好坏是体现出党对工会工作的重视,体现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为根本的指导思想,全面加强基层工会组织建设,最广泛把职工群众组织起来,最充分地把基层工会的活力激发出来,努力把基层工会建设成为组织健全、维权到位、工作活跃、作用明显、职工信赖的群众组织,在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中充分发挥工会的组织作用。

2、年内继续组织工会干部参加区、市、县的培训,加大工会干部培训的经费预算,采取多种形式和方法,增强对基层工会干部培训力度,探索工会干部工作机制,不断提高工会干部素质,以创新的工作方式,充分发挥工会干部在学校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3、工会干部要主动向党支部汇报工作。多方面争取党政对工作的重视。同时,工会工作要有目标,有思路,有创新,有成效,充分得到党政部门的重视,保证工会活动能正常开展。

(二)抓工会的创新发展,提高主人翁的地位

学校工会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力军,团结广大职工以主人翁的姿态投身于教育教学改革,为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为文明富裕新三江作出贡献。一是积极开展教学创新活动,推动“有效教育”活动的开展,把“有效教育”贯切到教学各个学科之中;二是动员和组织广大职工,开展教学竞赛活动,积极报名参加县教育工会组织的书画基本功大赛,这是面向全体职工开展的一项劳动竞赛平台,对学校教育教学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三是积极投身到学校的民主管理,从源头参与到学校教学管理当中,把职工的利益放在首位。

(三)抓职工思想稳定,提高工会会员的凝聚力

教育工会工作要始终围绕教师队伍建设,积极配合党政,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敬业奉献的教师队伍。

1、年内积极参加县教育行政组织的各种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培训,不断提高教师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请有关教授到我县进行师德礼仪讲座。不断提高教师职业水平。

2、每年不少于二次集中学习《教师法》、《义务教育法》、《中小学教师职业规范》等有关法律法规,以师德建设为核心,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广大教职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自觉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学内容和手段,不断增强创新意识,深入、持久地开展“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工作,“树师表形象、创文明校风”为目标,不断提高教师的道德修养,

3、维护稳定,化解矛盾。学校稳定是基层工会的一项重要工作,义务教育段教师绩效分配制度已经建立,新矛盾新问题也会不断出现,各学校基层工会要全面了解职工的思想状况,要及时做好各方面问题的排查工作,各种突出的矛盾要消灭在萌芽状态,各种问题要及时化解,杜绝群体上访事件的发生。

4、抓住全党开展的创先争优的机遇,通过党建带工建,切实履行工会是困难教职工第一知情人、第一报告人、第一帮扶人的职责。要把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贯穿到工会工作的各个方面,发挥群众组织的特点和优势,调动教职工教书育人的积极性。要开展“学校所需、教职工所求、工会所能”的创新活动。

5、要特别维护女教职工的权益,保障女教职工的特殊权益,鼓励女教职工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方面为社会作表率,多为女工开辟各种活动渠道,多为女工做事实好事。

(四)抓好工会活动,推动全体会员的身心健康

工会要精心组织文体活动,提高工会的凝聚力。职工的身心健康是关系到教育事业的大事,工会要积极组织正确引导开展更多的有益于教职工身心健康的文娱体育活动。要积极组织动员教职工参加校园文化艺术体育活动,坚持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每天锻炼一小时,工作幸福一辈子”是关心教职工的生活和身心健康的大事。因此,在县教育工会的指导下,各学校基层工会每年不少二次的工会文体活动,以活动推动健康,以健康推动促进教育教学的开展。年内我们将开展“打好一个球”“练好一个节目”为主要活动载体,从现在开始各学校会员要积极投身到活动之中,多方面多层次的开展文体活动,调动广大教职工工作积极性,保证每个职工都有良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教育教学改革之中。为构建和谐校园,作出贡献。

(五)抓好学校工会考核,完善工会管理制度。年内各级工会组织要认真学习《20XX年学校工会工作考评》,各基层工会组织要通过自评来完成好工会工作,年内继续组织分片考评工作,年初学校基层工会按标准对照检查,逐项落实,争取在新的一年全面完成教育工会的各项工作。

三、 工会工作时间安排表

一月份

2、参加市教育工会评选活动;

3、配合县总工会做好困难职工的慰问工作;

二月份

1、各学校做好春节退休教师的慰问活动;

2、编制20XX年教育工会经费预算;

三月份

2、召开全县教育工会女工委代表座谈会及活动;

3、在洋溪中学召开筹备榕江片、东北部、县城学校基层工会气排球预备会议;

四月份

1、配合县业余文艺队在良口中学开展中小教师参加书画启动仪式;

2、下乡指导各学校筹备召开职工代表大会工作;

五月份

1、组织开展学校基层工会气排球赛活动;

2、试点学校召开职工代表大会,组织有关人员参加观摩活动;

六月份

1、准备材料组织全县工会主席培训班;

2、做好工会调研活动;

七月份

1、举办全县中小学教师文艺汇演比赛;

2、组织工会会员撰写有关工会调研论文;

八月份

1、组织工会主席工会理论培训,外出考察学习活动;

2、开展全县中小学教师书画评比活动。

九月份

1、配合教育行政做好教师节表彰大会及文艺演出活动;

2、各学校做好困难职工调查工作;

十月份

1、组织评审、推荐论文参加市教育工会比赛;

2、组织有关专家到各中小学校进行教师礼仪教育;

十一月份

1、做好困难职工材料的上报工作;

2、检查各学校开展职工代表大会及校务公开情况;

德育论文参考文献第4篇

关键词:雷锋精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7-0266-03

党的十报告中明确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立德树人首先是要培养人的精神,提升人的精神品质。雷锋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典范,是在实践中被一代代中国人传承、丰富和发展的文化精神,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表征。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中指出:“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采取措施推动学习活动常态化。”高等学校肩负着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的使命,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也是高校传承雷锋精神的主阵地。为了培育大学生雷锋精神,实现高校学雷锋活动常态化,必须把雷锋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之中,真正让雷锋精神入学生心、入学生脑。

一、雷锋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意义

1.是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需要。伴随着时代车轮滚滚向前,雷锋精神历久弥新,彰显出无限的活力和与时俱进的生命力,它坚持和倡导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马克思主义人生观;坚定了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奋斗的理想信念;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融入了符合时展需要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体现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道德境界。雷锋精神最为丰富、直接地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是引领社会主义道德风尚的航标灯,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面旗帜。因此,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传承雷锋精神为切入点,以高校思政课教学为载体。大学生对雷锋精神的认可度和理解度远远高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把雷锋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从当代雷锋式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所表现出来的伟大精神中,让大学生全面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涵,从而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使大学生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鲜活力,激发大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目的。

2.是引导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需要。当代大学生正处于成长成才的关键期,他们思想活跃,易于接受新事物,但辨别是非的能力相对较弱。面对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多元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还没走出校门的大学生们难以判断和选择,人们对金钱、名利、权势、享乐以及个人利益的追逐,使一部分大学生价值观扭曲,思想道德素质下滑。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利己主义等错误思想的影响,有的学生变得功利、世俗和浮躁,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大学生中不同程度地存在只讲索取不讲奉献,缺乏刻苦钻研、无私奉献和艰苦奋斗的精神,理想信念弱化、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失、团结合作意识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这些问题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极为不利。雷锋精神是社会道德风尚的标杆,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资源,高校必须发挥思政课的德育学科优势,实现雷锋精神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让雷锋精神成为大学生普遍认同并在实践中努力遵循的价值观念、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通过思政课教学传承雷锋精神,就是在传递一种正能量,就是要教育和感染大学生自觉克服错误的思想观念;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3.是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需要。雷锋精神是大学精神的重要体现,是影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发展的深层结构要素。思政课是把雷锋精神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渠道,广大师生是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者和实践者。通过思政课教学加强对广大师生进行雷锋精神的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循循善诱、潜移默化,从而坚定师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践行雷锋精神的自觉性。雷锋精神一旦成为校园精神文化中的一种主体精神文化,就可以引领广大师生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判断;通过各种校园文化活动把雷锋精神内化为高校师生的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从而更好地规范自己的言行,形成积极向上、求真务实的校风;以雷锋精神所包含的无私奉献、干一行爱一行的精神帮助广大教师形成崇德敬业、为人师表的教风;以雷锋精神所包含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感染和熏陶学生形成勤奋好学、脚踏实地的学风;以雷锋精神所包含的助人为乐、团结友爱的精神引导学生形成文明进取、和谐友好的班风。雷锋精神是高校校园文化的灵魂,是激励高校广大师生奋发向上、开拓创新的精神力量,是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精神支撑。

二、在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中传承雷锋精神

思政课的教育教学目标是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服务,加强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大学生提升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因此,教师在遵循现有的思政课教学规律的前提下,应进一步创新教学思路,从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入手,传承雷锋精神,努力实现“五个结合”。

1.教学内容上,实现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相结合。结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重点突出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把雷锋精神的主要内容融入教材的相关章节,教育大学生形成与雷锋精神相契合的思想品质和道德情操,例如雷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助人为乐、团结友爱的精神;感恩社会、爱岗敬业的精神;艰苦创业、勤俭节约的精神;言行一致、自强不息的精神等,把雷锋精神融入大学生的道德实践和日常生活,增强大学生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践行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构建新型人际关系的自觉性。结合《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重点突出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师可以采用专题讲座的形式讲解雷锋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联系,使大学生懂得雷锋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动诠释。在传承雷锋精神的课堂教学中,使学生能更加全面、鲜活、生动地理解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和价值观,自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2.教学方法上,实现教师专题讲授和案例教学、学生课堂讨论相结合。教师在深入挖掘教材和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应大胆创新思政课教学方法,开设专题讲座,把雷锋精神讲深、讲透、讲精彩,使大学生系统、准确地理解雷锋精神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基本内涵、精神实质、现实意义以及与时俱进的品质,推进雷锋精神的理论升华。在专题讲授的基础上,教师要尝试结合案例教学和学生的课堂讨论,在教学方法上逐步实现从教师单纯灌输、讲解问题向师生共同探讨、研究问题并得出正确结论转变。首先是启发案例式教学,结合身边发生的学雷锋先进事迹和当代雷锋的先进人物,吸引学生注意力,启发学生思考,使学生直观立体地感受雷锋精神,轻松愉快地接受雷锋精神教育。其次采取参与互动式教学,组织学生课堂讨论,由教师提前布置问题,例如当代大学生如何弘扬雷锋精神?市场经济条件下雷锋精神过时了吗?让学生课下时间准备,课堂学生代表发言,教师最后总结,让学生在参与课堂讨论的过程中慢慢体会出雷锋精神的强大生命力和当代价值,并在实践中自觉践行和弘扬雷锋精神。

3.在教学途径上,实现雷锋精神的课堂教育和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雷锋精神既蕴含着高层次的道德标准,又是现实和具体的行动。因此,在强调通过课堂教学培育大学生雷锋精神的同时,不能忽视实践育人对大学生所特有的外化渗透作用。首先,利用第二课堂,开展形式多样的学雷锋实践活动。如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自愿捐款、义务献血、勤工助学;暑期青年志愿者活动等。其次,开展有意义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唱红歌比赛、雷锋故事的演讲、征文比赛;雷锋事迹图片展;学雷锋主题班团活动等。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学校校风、学风和班风建设,开展好学风评比活动、评选道德示范班、好学风班集体、先进团支部、学雷锋先进个人等,引导学生养成勤奋学习、积极向上的学习风气。此外,教师还要充分利用当地的人文教育资源,组织大学生参观雷锋精神教育基地、收听先进事迹报告、观看相关的教育影片等,让学生在参与各种学雷锋实践活动中亲身感悟雷锋精神,使学生的思想行为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实现大学生自我教育,自觉做雷锋精神的传承者和践行者。

4.在教学方式上,实现学生教育和教师自我教育相结合。教师在传承雷锋精神的教育教学中,应改变教学观念和思维方式,树立榜样意识、自律意识、创新意识和责任意识,做践行雷锋精神的表率。在教学方式上,努力实现由教师单纯传授知识的过程转向师生在教学中共同学习、平等交流思想感情、共同受教育的过程。高校思政课教师是雷锋精神的传播者和践行者,更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教书者必先育己,育人者必先自律。因此,在教育学生的同时更要加强教师的自我教育,注重提高教师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努力做到言行一致,只有教师“真懂、真用”雷锋精神,才能以情传情感染教育学生。教师的人格魅力、思想道德品质以及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能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5.在效果评估上,实现教学考核和学生日常行为表现相结合。传承雷锋精神需要注重对教育效果的评估,不能只停留在口头和表面化的学雷锋活动,更不能单纯地考核学生对雷锋精神理论知识的记忆和掌握,而应当让雷锋精神在走进大学生的课堂的同时,也走进大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当中,成为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努力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教师可以通过常规的教学考核方式,如让大学生写心得、讲雷锋故事、谈感想、参加辩论等方式考核教育的效果,同时更要结合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在具体的学习、生活中观察学生的思想情感、学习态度、为人处事的方式,对学生中表现出来的勤奋好学、积极向上、助人为乐、勤俭节约等好风气好习惯及时给予表扬和奖励;对自私狭隘、懒惰厌学、不思进取、考试作弊、追求享乐等错误的思想行为给予及时的批评和纠正。只有抓好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示范行为,高校学雷锋活动常态化才能真正落实到实处。

参考文献:

[1]李效武.雷锋精神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传承研究[J].社科纵横,2012,(8).

[2]刘欣竾.当代大学生雷锋精神教育的若干思考[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8).

[3]裴正轩.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7).

[4]陈飞.论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的传播途径[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9).

德育论文参考文献第5篇

关键词 体育 德育 健康 关系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1研究方法

1.1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知网,以“体育与健康”、“体育与德育”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共阅读相关文献660余篇,并参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原始资料,结合国家学生体质最新动态。

1.2逻辑分析法

通过分析体育与健康的关系,找出心理健康对学生的重要性,再通过德育的研究,找出体育与德育的关系。

2相关概念界定

2.1体育

(1)以发展体力,增强体质为主要任务的教育,通过参加各种运动来实现,在活动的过程中以锻炼人的身体为目的。

(2)指体育运动。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各种活动,包括田径、体操、球类、游泳等各种项目。

2.2健康

不仅是没有疾病,而是身心健康,社会幸福的完美状态。是指人在身体、心理、社会适应和道德等方面处在良好和谐的状态,该状态是不断改变和发展的

2.3德育

狭义:称“小德育”,坚持认为德育即道德教育。

广义:称“大德育”,认为德育即是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教育等方面的总称。

3体育与健康

3.1体育的功能

3.1.1增强体质,强身强国

“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人民体质”这正是体育的独特之处,也是体育区别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点,并且具有不可替代的特征。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指出,“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

3.1.2培养人们勇敢顽强、克服困难、超越自我的意志品质

人们在进行体育锻炼的过程中,要克服不同运动项目带来的身体要求,才能够体验到正常条件下不可能获得的身体感受。这也是人们在从事其他活动过程中很难体会得到的身体感受。它能够强筋骨、强意志、调感情,对一个人的内在意志品质具有特殊地培养和陶冶作用。

3.1.3培养人们竞争、团结、协作的社会意识

体育有利于人的“社会化”。没有强烈的胜利欲望和良好的团结协作精神,在体育竞赛中不可能取得胜利。体育竞赛,特别是在集体项目的竞赛过程中,要想取得胜利,不仅要有力争胜利的顽强竞争意识,又要懂得与同伴和队友的团结协作,才可能达到目的。而体育的这种“模拟社会”的功能,是体育运动所独有的。

3.1.4丰富个人和社会的文化生活,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人们通过参加体育运动不仅能增强体质还能够愉悦身心,丰富文化生活。各种不同形式和类型的体育竞赛,以它独有的形式和方式为人类社会生产出丰富的精神文化食粮,也提高人类的生存和生活质量

3.2健康的分类

(1)生理健康

生理健康是指人体各器官组织结构完整,发育正常,功能良好,生理生化指标正常,没有检查出疾病或身体不处于虚弱状态。

(2)心理健康

(3)社会适应健康

社会适应,也称社会健康,指个体与他人及社会环境相互作用,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实现社会角色的能力。

(4)道德健康

道德健康主要指能够按照社会道德行为规范准则约束自己,并支配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有辨别真与伪、善与恶、美与丑、荣与辱的是非观念和能力。

3.3 体育与健康的关系

3.3.1 体育促进着德育

德育的目的在于提高人的思想道德品质,增强人的积极性以及培养人的创新性。体育教学过程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内心沟通,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彼此信任,能够促进个人心理的健康,以一个健康的身体和精神为社会服务,也能够按照社会的规则从事活动,为德育的进行提供了有力的基础保证。

体育教师在体育教育课上的严格要求,一些不苟,言传身教,身先士卒;课后和蔼可亲,讲友情。这些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使体育教师成为高校校园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播者。

3.3.2 德育相辅体育

道德的本质就是尊重别人,关心别人,为别人着想,通过养成这种互爱的方式,在体育运动的过程中,体育参加者就会遵循比赛道德,很好地享受运动带来的乐趣,促进心理的健康和道德的健康,所以德育进行有利于健康,从而间接地促使人们从事体育运动。

参考文献

[1] 赵克.现代体育思想与校园文化建设[J].体育学刊,2007(5).

[2] 王爱华.论高等学校校园体育文化环境建设[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9).

[3] 李亚敬,吕冬生.发展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促进大学生德育发展[J].学理论,2010(16).

[4] 任丽萍.新时期学校体育与德育教育的研究[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6).

[5] 张尚晏.早期体育思想对学校体育的启示[J].体育文化导刊,2007 (11).

德育论文参考文献第6篇

目录(黑体小二号,加粗居中)

中文摘要与关键词……………………………………………………………………1

一、教育成本的含义………………………………………………………………1

二、电大系统进行教育成本管理的意义…………………………………………1

(一)教育成本应是合理确定学费标准的依据…………………………………2

(二)建立教育成本核算管理制度是降低成本开支的保证……………………2

(三)电大办学方式的多样化决定了进行教育成本管理的必要性……………2

三、电大系统教育成本管理的方法探索……………………………………………3

(一)教育成本管理必须遵循的原则………………………………………………3

1.成本管理原则…………………………………………………………………4

2.成本分配的原则………………………………………………………………4

(二)电大系统教育成本管理方法选择……………………………………………5

1.有条件的部门可实行企业化管理……………………………………………6

2.在全校范围内大力推广目标经济责任制……………………………………7

参考文献………………………………………………………………………………8

(内容黑体小四号,行距1.25,由论文的摘要与关键词、章、节、条、和参考文献组成,序号采用数字为:一级标题“一、”;二级标题“(二)”;三级标题“3.”)

[摘要]随着教育市场竞争机制的日趋完善,“以质论价”、“成本核算”,这些反映市场规律的名词,如今也走进了学校,走近了教育。如何加强高校教育成本的核算,必将成为高校财务管理的重点。作者认为要加强教育成本管理,必须遵循以下原则:1.成本管理原则;2.成本分配的原则。文章认为应区分不同的情况实施不同的管理办法,即有条件的部门可实行企业化管理,同时在全校范围内大力推广目标经济责任制。总之,要想降低教育成本,就要树立成本意识。

[关键词]电大系统;教育成本;成本管理;成本意识

([摘要]和[关键词]均宋体小四号加粗,内容宋体小四号,1.25cm)

(纸张为A4纸,页边距上2.5cm,下2.5cm,左3.0cm,右2.5cm;装订线0.5cm)

论文题目××××××标题:黑体二号居中,上下各空一行

广播电视大学的主要任务是举办现代远程高等专科、本科教育和中等专业教育,×××××××××××××××××××××××××××××××(正文:小四号宋体,每段起首空两格,回行顶格,行距为多倍,1.25)

因此,对成人教育而言,这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成人教育的发展必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决定了成人教育更加社会化和市场化。

一、教育成本的含义(一级标题格式:序号为“一、”,小三号黑体字,独占行,起首空两格,末尾不加标点)

(一)教育成本的含义(二级标题格式:序号为“(一)”,四号宋体,加粗,独占行,起首空两格,末尾不加标点。)

广义的教育成本,是指投入教育的总成本。××××××××××××××××××××××××××××××××。

××××××××××××××××××××××××××××①××。

(二)教育成本划分

教育成本可按用途不同或投入途径不同分类××××××××××××××

1.按成本的用途划分学生所放弃的收入。学生为了×××××××××××××××××××××××××。(三级标题格式:序号为“1.”,起首空两格,空一格后接排正文,小四号宋体,加粗)

(1)教学成本。它是指××××××××××××××××××××××××

(2)学生生活成本。它包括学生×××××××××××××××××××××××××××××。(四、五级标题序号分别为“(1)”和“①”,与正文字体字号相同,可根据标题的长短确定是否独占行。若独占行,则末尾不使用标点,否则,标题后必须加句号。每级标题的下一级标题应各自连续编号。)

2.按教育成本投入途径不同划分按教育成本分担者不同(即投入的途径不同),教育成本又可分为以下四类:

(1)社会直接成本。主要包括××××××××××××××××××××××××××××××××××

(2)个人直接成本。它指学生×××××××××××××××××××××

(3)社会间接成本。×××××××××××××××××××××××××

(4)个人的间接成本②。××××××××××××××××××××××××××××××××××

(三)教育成本的××

×××××××××××××××××××××××××××××××××××××××××××××××××××××××××××××××××××××××××××××××××××××××××。

二、电大系统进行教育成本管理的意义

(一)教育成本应是合理确定学费标准的依据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高校已逐步转入由政府、社会、学生家长或个人对教育成本合理分担的机制。虽然目前情况下,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仍然××××××××××××××××××××

为了加强成本管理,建立全额成本核算是高校会计发展的必然,但在目前的高校会计制度中没有设置教育成本核算的科目,高校会计界对教育成本的核算也尚在探索中,对教育成本核算没有规范的标准。但作者认为要加强教育成本管理必须遵循以下两个原则:

1.成本管理原则为了更好地反映成本管理成果,本着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开展成本核算工作。×××××××××××××××××××××

(1)统一领导、分级管理。×××××××××××××××××××××××××××××××××××

(2)逐步建立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和实物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3)鼓励各部门在有关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遵循谁受益谁承担费用的原则。×××××××××××××××××××××××××

(4)正确处理压缩成本开支和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的矛盾。××××××

2.成本分配的原则[1]注释(根据需要):正文中需注释的地方可在加注之处右上角加数码,形式为“①、②……”(即插入脚注),并在该页底部脚注处对应注号续写注文。注号以页为单位排序,每个注文各占一段,用小5号宋体。

成本分配也要讲究成本效益比,即成本分配本身也是有成本的,而成本分配所带来的效益要远大于成本分配的成本才行。××××××××××××××××××××××××××××××各项成本费用分配给受益对象,反对将本应在上期或下期分配的成本费用分×××××××××××××××××××××××××××××××××

(1)受益性原则

成本分配的受益性原则可以概括为两句话,即谁受益、谁负担;负担多少,视受益程度而定。这一原则,要求选用的分配标准能够反映受益者受益的程度。

(2)及时性原则

是指要及时将各项成本费用分配给受益对象,反对将本应在上期或下期分配的成本费用分配给本期。不及时分配成本费用必然会影响到成本的及时计算和计算结果的准确性,也必然会影响成本信息的质量,造成经济决策的失误。

(3)基础性原则

成本分配要以完整的、准确的原始记录为依据,不能凭主观臆断乱分配,更不能故意搞乱成本分配秩序,制造虚假成本信息。×××××××××⑤×××××××××××××××××××××××××

论文中的图、表、公式、算式等,一律用阿拉伯数字分别依序连编编排序号。序号分章依序编码,其标注形式应便于互相区别,可分别为:图2.1、表3.2、公式(3.5)等。

[参考文献](五号宋体加粗)

[1]陈素雅.体育教育专业改革应注重调整培养目标[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2.2:26-28(五号宋体)

[2]严元章.中国教育思想源流[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93.11:137-141.

[3]朱小蔓.关于学校道德教育的思考[A].二十一世纪中国德育改革与创新[C].银川:学苑出版社,2002:121-133

[4]鲁洁.关系中的人:当代道德教育的一种人学探寻[A].二十一世纪中国德育改革与创新[C].银川:学苑出版社,2002:3-4

[5]张春兴.教育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5:140

参考文献应是论文作者亲自考察过的对毕业设计(论文)有参考价值的文献。参考文献应具有权威性,要注意引用最新的文献。毕业论文作者应在选题前后阅读大量有关文献,文献阅读量不少于5篇。

参考文献的表示格式为:

著作:[序号]作者.译者.书名.版本.出版地.出版社.出版时间。

德育论文参考文献第7篇

学校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1]陈向明.学校发展计划与学校自主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冯大鸣.英美澳教育管理前沿图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3]黄灿明.学校发展规划个案研究[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

[4]布伦特.戴维斯Brent.学校发展规划[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5]陈建华.中小学发展规划[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6]杨天平.教育战略规划与管理[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

[7]倪梅.参与式规划与学校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8]陈向阳.学校发展计划基本原理与操作规程[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9]李泽林,何龙,吕晓娟.《重塑学校新家园:学校发展规划与实施》[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

[10]教育部发展规划司.教育规划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6.

[11]吴清山,林天佑.教育新辞书[M].台北:高等教育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6

学校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1]雷云飞.学校发展规划研究——以湖南省长沙市第十九中学为例[D].湖南师范大学,2010

[2]童康.学校发展规划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

[3]王天晓.学校发展规划问题研究——以战略型领导为视角[D].首都师范大学,2007

[4]张敏.学校发展规划执行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

[5]俞伟娟.学校发展规划与学校发展的个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

[6]曹鑫海.中小学发展规划制定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

[7]王俊霞.“学校发展计划”的实施及其效果研究——以积石山县农村小学为个案[D].西北师范大学,2005

学校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1]拱雪.SWOT在北京市小学学校发展规划制定中的应用[J].基础教育,2010(7):22-26,41

[2]张凤山.编制学校发展规划的原则[J].山西教育(教育管理),2008(6):21-23

[3]高厚荣.从组织环境谈高校后勤文化建设[J].高校后勤研究,2012(5):100-101

[4]许小华.关于学校发展规划的思考[J].青年文学家,2013(2):218,220

[5]楚江亭.关于制定学校发展规划有关问题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5):24-26

[6]王俏华.国外学校发展规划功能及过程研究[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3(7):40-43

[7]谌启标.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规划[J].教育导刊,2005(4):4-6

[8]张作功.加强学校发展研究促进学校持续发展[J].当代教育论坛,2008(3):8-10

[9]李家成.论学校发展规划在学校变革中的价值实现[J].当代教育科学,2004(16):28-30

[10]邱向理.破解学校发展规划制定之难点[J].中小学管理,2010(12):17-18

[11]赵德成.区域行政推动下的学校发展规划[J].教育研究,2013(3):54-58

[12]李雯.如何制定学校发展规划?[J].中小学管理,2005(11):10-12

[13]赵德成.实践中的学校发展规划问题与建议[J].中小学管理,2010(11):4-6

[14]姚美琴.学校发展规划:问题与对策[J].中小学管理,2005(11):8-9

[15]孙军.谈学校发展规划的文案设计[J].教学与管理,2012(5):17-20

[16]陈玉.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与管理优化[J].北京教育,2012(6):16-17

德育论文参考文献第8篇

关键词:高等教育社会主义义利观经济伦理

经济伦理是人们在经济制度安排、经济活动中产生的道德观念、道德规范以及对社会经济制度和经济行为的价值判断和道德评价。[1]其教育的目的是通过教育来规范主体的经济行为,保证市场经济健康有序运行。正确的经济伦理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可发挥重要的社会功能。开展经济伦理教育,充分发挥伦理道德在经济生活中作为市场、政府调节之外的第三种调节力量的作用,能为我国新时期构建和谐社会及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提供重要的保障。然而,我国目前的道德教育中,经济伦理教育仍然是相当欠缺,甚至是被忽视的,这直接导致我国道德教育滞后于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因此,经济伦理教育已成为当前重要的时代课题。高校作为培养市场经济活动主体的重要阵地,在经济伦理教育中理应发挥先锋作用,在大学生中开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伦理教育,其意义非常深远。

1 高校开展经济伦理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市场经济是效益经济,也是德性经济。现代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运行,除了用相应的法律、制度来规范市场主体的经济行为,也对市场主体的伦理道德有基本的要求。经济伦理可发挥伦理道德在经济生活中的调节作用,而它的作用的发挥是建立在人们了解、接受市场经济伦理原则、规范的基础之上。所以,开展经济伦理教育有其必要性及紧迫性。高校作为“准”市场经济主体的培养基地,更应重视并加强经济伦理教育。在新形势下开展经济伦理教育将有助于加强和改善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

1.1 高校开展经济伦理教育是培养市场经济健全主体的内在要求

市场经济是利益驱动性经济。市场主体参与市场活动的目的,无疑是获取利益最大化。毕业论文但市场主体的利益必须通过市场交换才能实现。交换必须遵循等价、自愿的原则。这两条原则使得经济主体在追求自身利益时必须考虑满足交换另一方的需要,把自利性与互利性、趋利性和服务性结合起来。市场经济的良性运行一方面依赖于经济制度伦理,另外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经济个体伦理,即参与经济活动的个体在经济活动中的自我约束和道德激励。这说明经济伦理与经济道德在市场经济运行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高校学生作为“准”市场经济活动主体,能否具有“效益”和“道德”统一的健全市场主体意识,能否做到“经济人”与“道德人”的统一,对市场经济健康运行的作用不可小视。

中共中央、国务院最近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强调指出:“要深入进行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引导大学生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结合实际,笔者认为深入开展经济伦理教育是培养市场经济健全主体的内在要求。一方面,可培养学生勤俭、公平、平等、守信等传统道德品质;另一方面可培养大学生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价值取向和道德标准。

1.2 高校经济伦理教育存在某种程度的缺失

在国家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社会变革时期,多元化的思想道德观念对社会主导价值系统的挑战和冲击使大学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常面对着道德困惑。众所周知,市场经济伦理讲求利益导向、公平竞争、效率优先原则。作为反映人们经济生活、政治活动规律的经济伦理在充分肯定人们追求正当利益合理性的基础上认为,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凡是基于公平原则、等价交换的获利行为都有其道德合理性。[2]如市场上的投机行为,只要不违反市场交易原则,也是经济伦理所肯定的。

而社会领域的道德伦理则要求奉献精神、利他主义。显然这在经济伦理中得不到认同。这说明,硕士论文 同样的事从不同的角度按不同的伦理要求会有截然不同的评价。然而,目前高校并没有针对这两种适用领域不同的伦理原则的价值矛盾进行教育,接受的往往只是理想化的一般的社会道德观念和规范的教育。这导致当代大学生道德理想、道德行为显现出多元化、实用化和功利化的倾向。

如现今大学生中的诚信意识缺失、责任意识淡薄、泛“功利化”倾向突显等现象,严重影响着高等教育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

2 高校开展经济伦理教育应遵循的原则

近年来,经济伦理教育是学术界研讨的热门话题,不少学者发表了许多颇有价值的见解,但至今仍未完成其自身知识体系的建构。与此同时,如何把理论研究的成果纳入道德教育,尤其是作为道德教育主渠道的高校道德教育中,实际的努力也是远远不够的。

如何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伦理精神、市场道德规范进行提炼和概括,形成反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经济内容,医学论文并通过对高校这一重要阵地进行教育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高校开展经济伦理教育应遵循以下原则。

2.1 坚持奉献伦理教育与功利伦理教育相结合

确认社会主义功利伦理在我国当代社会道德生活中的地位,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性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决定的。[3]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承认社会主义功利伦理道德上的正当性,注重物质财富,肯定正当利益。即肯定以效益为追求目标,以勤俭为活动核心,以自尊为心理基础,以竞争为实现手段,以互利为社会前提,以法律为行为基准的基本伦理规范。

但应认识到,肯定社会主义功利伦理的个人利益因素,并不等同于肯定极端个人主义的“自我中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职称论文要明确社会主义功利伦理的地位——经济生活中道德建设的起点。我国市场经济的伦理精神和道德生活的基本格局是功利伦理和奉献伦理的结合,两者相辅相成,构成有机的统一整体。社会主义奉献伦理是一种以社会主义价值观为指导,以全面实现社会进步为追求目标的伦理规范,占据主导地位。由于经济伦理反映和调整的是人们经济活动的行为规范要求,具有明显的功利主义色彩,因此在开展高校经济伦理教育中必须和体现社会主义本质与目的的集体主义、奉献利他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奉献伦理相结合,引导学生超越功利伦理的局限,升华为注重社会、追求共同富裕的伦理精神。

2.2 坚持理论教育与行为教育相结合

经济伦理的核心是经济发展与人类存在方式的关系的深入思考和系统审视。它关注的是人类如何不以自身异化为代价发展经济并在经济过程中实现人自身的全面发展。[l]这要求在高校经济伦理教育中始终把道德教育放在重要地位,绝不可松懈。发挥“主渠道”德育课堂的教育作用,传授相关道德理论知识,通过座谈会、交流会等方式传授给学生。但是,道德教育具有知行统一的特点,传授道德知识是其第一步。而更为重要的是如何在行为中实践,如何将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出来,将外化的道德教育内化为其行为本身,真正以合乎市场经济、社会伦理的道德标准在学习、生活中运用于实践。因此,高校开展经济伦理教育应以理论教育为主导,兼顾行为教育。

通过开展创业实践、家教等行为活动,将理论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去,以理论指导实践,进一步从实践中升华体现理论的价值。

2.3 坚持有意识教育与无意识教育相结合

一个人的思想觉悟不是白发产生的,而是必须有一个从外面系统灌输进去的过程。要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伦理观深人人心,很大程度上要靠有意识教育,靠坚定不移地进行灌输,即第一课堂“主渠道”教学。但是,一个人的道德情操、道德信念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它既依赖于有意识教育,又离不开无意识教育。无意识教育即教育者按照预定的教育内容和方案,自觉地在受教育者周围设置一定的生活环境和文化氛围,引导受教育者去感受和体味,使他们在满足美的需求和兴趣爱好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4] 它把教育的意识、目的渗透到与之相关的活动或环境中,可增强伦理教育的渗透性和感染力。

高校经济伦理教育的目的之一是通过教育使学生了解如何规范自我在市场经济中的行为及明确市场经济的道德性与非道德性,与市场经济及社会伦理有着密切的联系。开展高校经济伦理教育应坚持有意识的“主渠道”教育与无意识的氛围影响相结合,以期达到最佳的教育目的。

3 新形势下开展高校经济伦理教育的有效途径

高校学生的经济伦理教育应结合高校实际,在教书育人中重点引导学生对经济生活的目的、市场经济的道德性和非道德性、效率的道德论证、分配正义、交易伦理、消费伦理、生态伦理等问题作些深入全面的探讨与学习,以启迪大学生对经济伦理的觉悟。

笔者认为,应以“以人为本,合力育人”为教育指导原则,探索具有时代特点,符合新时期学生的教育方法,通过搞活“四个课堂”、优化“四个环境”、整合“四种媒体”、实行“四级推进”,努力构建“大教育”格局,不断提高学生对经济伦理的认识及效果。

3.1 延伸教育时空,搞活“四个课堂”即主课堂、第二课堂、家庭课堂、社会课堂

经济伦理同整个社会发生着经济学和社会伦理角度的联系。开展高校经济伦理教育,应将课堂带到社会、家庭、校园文化活动中去。主课堂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基本形式,在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科学理论和先进思想灌输中始终发挥着主阵地作用。课堂教育应以开放、互动的教育模式,进行经济制度伦理与经济个体伦理的教育,通过讨论、辩论等形式提升对经济伦理的认识。广泛开展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第二课堂”活动,通过举办大学生创业活动、知识竞赛、演讲赛等活动,丰富学生业余生活,陶冶情操,提高觉悟。构建“学校一家庭一社区”三位一体的模式,将经济伦理教育延伸至家庭、社区,寓教育于生活,增强教育的渗透力与感染力。通过假期社会实践、参观先进企业、人文景观等“社会课堂”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

3.2 营造教育氛围。优化“四个环境”即学习、经济、政治、文化环境

在当前社会处于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社会舆论和高校都赞成大学生适当地参与一些不影响学业为前提的经济活动,留学生论文 如家教、推销、勤工助学等。既锻炼他们的能力,也对他们健全的人格形成极有益处。然而,目前高校当中出现了一些大学生为了实现“自我价值”,而去参加非法传销组织等行为,甚至贪图享乐、难耐清贫等思想在某些大学生中颇有市场等消极现象。这说明,优化学习、经济、政治、文化环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显得尤为重要,营造严谨求实、勤奋求知、民主开放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的经济行为,营造诚实守信、公平正义的经济环境。充分认识到市场经济的道德性、法律性,营造民主、法治、和谐的政治环境。建立健全的文化活动机制,使活动经常化、制度化。活动方式上,开展主体文化、节目文化、广场文化、共建文化、课余与假目休闲文化等鲜明的校园文化活动,并使之延伸到校园的各个角落,渗透到人才培养的各个方面。

3.3 丰富教育手段,整合“四种媒体”即报纸、广告、电视、网络

21世纪是人才竞争的时代,也是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报纸、广告、电视、网络是当前主要的信息载体。其提供的信息对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发展方向具有牵引作用。大众传媒直接面向大学生,传播信息直接迅速,在大学生中有着广泛的影响力,是学校理论建设、文化建设、思想建设、道德建设的有力工具和重要渠道。大众传媒提供的信息具有形象性、隐藏性、权威性等特点。重视大众传媒作用,把其提供的信息变为舆论导向,会对学生的言行起到“软约束”作用。发挥大众传媒在教育中的牵引作用,是让学生及时了解党的现行政策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面貌。应及时组织学生收听、收看《经济道德》、《道德与观察》、《今日说法》、《焦点访谈》等栏目,引导学生对市场经济主体的正确认识与评价。

3.4 适应成长规律,实行“四级递进”

根据青年学生在校四年学习成长不同时期的思想和心理状况,工作总结 搞好分级递进教育。第一年主要抓好树立正确义利观的奠基教育。义利观问题,归根结底是道德伦理与经济利益的关系问题。它是经济伦理的核心。由于义利关系贯穿在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到一些具体的经济伦理问题,因而是一个不可回避的基本经济伦理问题。因此必须首先抓好树立正确义利观的奠基教育。反对“唯利无义”的思想观念。第二年主要抓好立身做人的导向教育。是否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做人的准则直接影响到高校经济伦理教育的效果。通过思想品德教育、艰苦奋斗、遵纪守法、心理健康等系列教育,引导学生懂得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走好人生之路。第三年主要抓好职业道德的定位教育。职业道德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随着现代社会分工的发展和专业化程度的增强,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整个社会对从业人员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纪律和职业作风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职业道德教育理应成为高校经济伦理教育的重要一步。第四年主要抓好奉献社会的爱心教育。市场经济伦理讲求利益导向、效率优先,而社会道德伦理要求奉献精神、利他主义。在新形势下,在肯定个人物质利益的同时,更应强调奉献,通过开展“爱祖国、爱人民、爱专业、爱岗位”的“四爱”教育,激发学生的奉献精神。

经济伦理教育是人类文明的成果。新形势下,高校大力开展经济伦理教育是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和改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参考文献

[1]郑美琴.论市场经济的经济伦理[J].经济评论,2001(6).

[2]王淑芹.论市场经济与道德对立经济统一的条件性[j].道德与文明,2000(3).

[3]陈泽环,方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