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辅导教学论文

辅导教学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4-06 18:39:38

辅导教学论文

辅导教学论文第1篇

(一)辅导员肩负着大学生法制教育的职责

辅导员的首要职责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法制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辅导员也是大学生法制教育的重要的实施主体。辅导员能够利用自身优势将法制教育渗透到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日常管理中去,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学法、守法和用法,进而更好的实现德育目标。

(二)辅导员是大学生法制教育的间接受益者

辅导员的工作纷繁复杂,内容多,范围广,变数多。辅导员每天面对的是思想各有不同、行为各有差异的众多学生,大到人生规划、小到生活琐事,这些在学生的大学阶段,都属于辅导员的工作内容。法制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树立遵纪守法的良好意识,提高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能力,从而减少违纪违法行为的发生,减轻了辅导员工作的负担,提高了工作效果。这也说明了法制教育与辅导员工作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既有助于提高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实效性,也有助于减轻辅导员工作的压力。

(三)辅导员有介入大学生法制教育的便利条件

辅导员是大学生在校期间直接接触最多的老师,也是学生与其他学校管理者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最贴近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最了解学生的思想状态和成长需求。由于各高校辅导员队伍多以年轻人为主,辅导员往往与学生之间的年龄差距不是很大,这也使辅导员更加便于与学生进行沟通,更容易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正是辅导员与大学生之间的这种密切关系,使得辅导员在大学生法制教育中具有独特的优势,能够起到其他教育主体无法起到的作用。

二、高校辅导员介入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有效举措

(一)高校辅导员自身法律素养的提升是有效介入

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前提辅导员自身法律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其介入法制教育的效果。在现实中,多数辅导员并非法学专业出身,因此,辅导员在介入大学生法制教育的过程中,应当注意加强自身法律素养的提升,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得心应手、从容不迫。首先要树立学习法律的意识,认识到提高自身法律素养的重要性。在学习法律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法律实践,如将所学用于解决学生中发生的纠纷和矛盾,用于处理突发事件等,在学中用,用中学,做到学以致用。其次要知章守纪,坚决维护规章制度的严肃性,自觉依照规章制度履行工作职责,在工作中注重过程的规范性和程序性,以自身的实际行动影响和带动学生,为学生树立榜样。

(二)将法制教育融入到辅导员日常工作中,培养大学生的法制观念

辅导员应将法制教育融入到日常工作中,通过具体的学生管理活动实现法制教育功能,重点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点:一是学生干部的选拔。学生干部的选拔过程是渗透大学生法制教育的良好契机。辅导员按照公正和公开的原则确定学生干部的选拔规则,让学生们全程参与、监督实施,可以为学生提供直接体验和践行程序价值和法治正义的机会,增强法制观念。二是奖贷助优对象的评选。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和各种优秀学生荣誉的评选都是关系到学生切身利益的事情,在这些评选制度的实施过程中,辅导员往往都是直接组织者和执行者。辅导员通过班会等方式将评选条件和评选办法传达到学生中间,并严格依照学校和院系的评选规定,成立评选小组,经过严格的选择程序评选出最符合条件的人选,这一过程能够很好的培养学生依规办事的规则意识。三是考风考纪教育。辅导员可以将法制教育与考风考纪教育结合起来,通过主题班会、个别谈话等形式坚决维护考试纪律,使学生树立对考试纪律的尊重,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素质。

(三)将法制教育贯穿于班级建设,增强学生的民主意识和权利义务观念

良好的班级文化对学生的影响不容忽视,将法制教育融入班级建设,使其成为班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在班集体的熏陶中,不断增强民主意识和权利义务观念。辅导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指导班级建设:一是让学生参与到班级各项规章制度的制定中来,使学生亲自体验一项制度的酝酿、讨论、起草、表决、、实施、反馈和修订的全过程,充分发扬民主精神,使学生行使自己的参与权、提议权、变决权等权利,同时遵守各项规章制度规定的义务。这样既能促进学生对法律规范的理解,也能提高学生的自觉守法意识。二是在班级活动的筹划和组织过程中,充分听取全班同学的意见,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形成决策,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和集体归属感。三是主动联系学校法律援助中心或者法学专业教师参与到班级安全法制教育班会中来,通过专门的针对性教育提升学生的法律意识。四是成立班级法律兴趣小组,举办各类法律学习和普法活动,以点带面,促进整个班级学生法律素质的提高。

(四)将课堂学习与课外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提高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实效性《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非法学专业大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重要途径,辅导员应当督促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学习,并经常向任课教师了解学生学习状况,将学生关心的法律问题及时搜集起来,主动与任课教师进行沟通,以帮助任课教师更加有针对性的进行课堂教授,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辅导员可以通过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与课堂教学相呼应,提高法制教育的实效性。如参加普法宣传教育活动、组建模拟法庭、参观监狱、开展法制专题社会调查,还可以创作演出法制教育情景剧、举办法制征文比赛和法律知识竞赛等,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课外生活,而且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接受了法律教育,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引导学生积极利用大众传媒提高自身法律素质

辅导教学论文第2篇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提高中下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中下生是由于学习目的不够明确,学习不专心、不用功、欠自觉,或学习方法不恰当,怕动脑理解和记忆所学的知识,跟不上教学进度,在学习中经常碰到困难,对学习失去信心而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根据中下生这些特点,我在平时的教学中,一方面,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和他们谈话,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与他们一起分析导致学习成绩差的原因所在。另一方面,由于中下生在心理上有自卑感,大多数中下生都不敢向老师请教学习上的问题,怕老师说自己蠢、笨等。所以,我在教学辅导中,做到关心热爱他们,态度和蔼,从不责骂他们,说他们懒、蠢、笨等,消除他们怕问老师的心理,使他们感到老师的亲切。然后引导他们大胆提出问题,从而了解他们在学习上的知识缺陷,做到有的放矢地辅导他们。同时在教学中尽量发现他们的优点,当他们成绩有进步就及时在班上表扬他们,使他们感到在学习上有成功和希望,增强了对学习的信心,有效地提高了他们对学习物理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加强中下生的课前提问和考查,及时进行补缺补漏。

初中物理每周的节数较少,一般隔一天才有一节物理课,学生在学完某节知识后,如果不及时复习、理解和记忆,到下一节上新课时,上节的内容都差不多遗忘了,这样对学习新知识是不利的,特别是自觉性较差的中下生。根据这种情况,我每节在讲新课前都把上一节的主要内容编成填空、选择或问答的方式进行考查,以提问中下生为主,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给一个恰当的分数,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使学生在思想上引起重视。同时,从学生的回答中了解他们对上一节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结合在作业中的存在问题,及时进行补缺补漏。这样,既促使了他们能自觉把当天学过的物理知识利用课外时间认真进行理解和记忆,并在下一节上物理课前再次自觉复习和记忆上一节的主要内容,又能通过补缺补漏正确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扫除学习新知识的障碍,容易接受新知识,进一步提高了学习的效果。

三、加强实验教学,激发中下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中下生在学习中,由于学习目的不明确,自觉性较差,所以,在上课中经常开小差,注意力不集中,不积极思考问题,人在心不在,对所学的知识无兴趣。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加强实验教学,加强教学的直观性来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演示实验的教学中,我每个实验都注意通过提问的方式要求中下生回答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或结果,促使中下生集中注意力观察老师做实验的步骤、方法和实验现象,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从而加深了对实验的理解和认识。在分组实验中,我有意识地把中下生与中下生组成一组,而不是优生与中下生组成一组。因为优生与中下生组成一组,往往是优生在做实验,中下生在旁边记录数据或闲着观看,使中下生不能直接参与实验,不能享受到物理实验中获得知识的兴奋与喜悦的心情,打击了中下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达不到教学目的。而中下生与中下生组成一组进行实验,能使中下生亲自动手做实验,有利于教师在旁进行实验指导。这样,既提高中下生动手实验的能力,也提高了观察、分析和归纳的能力,使中下生享受到实验的成功,享受到获得物理知识的喜悦,从而激发了他们对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

四、传授正确的学习方法,是中下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物理是一门知识广阔、内容丰富的学科,具有启蒙性。从学生开始学物理就必须指导起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尤其是中下生更为重要。因为中下生对知识的学习习惯于死记硬背,捉不住问题的中心,不知道怎样去预习、复习,不知道怎样去理解概念、规律和公式的物理意义,做作业时,不是先复习所学的知识,遇到困难不动脑思考就去抄别人的作业,学是处于被动状态,得不到成功的满足和喜悦,因而没有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我在物理教学中,首先要求中下生彻底改变“死记硬背,不求理解”的坏习惯,并积极引导他们课前根据学习目标预习教材,学习概念、规律及公式,要在理解含义的基础上熟记。在做实验时,要在掌握原理、步骤及注意事项的基础上进行操作,注意发现引起变化的原因和条件,通过分析得出结论。在做作业或练习前,要先复习所学的知识,在掌握教材概念和规律的前提下进行解题。在解题过程中经过思考还不懂的要及时请教同学或老师,把所学的知识弄懂。在解题之后要注意总结解题方法,并把解题方法及时理解和记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我为了培养中下生养成独立思考,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在解答中下生提出的问题时,耐心地启发他们,不给出现成答案,随时纠正他们在分析问题中出现的错误,有意识地培养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对中下生的作业我尽量当面批改,并向他们讲清为什么错,然后让他们重做或做类似的习题,加以巩固,使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

五、在平时的教学中,采用“以优带差”的方法,对中下生进行经常性辅导和督促检查。

辅导教学论文第3篇

〔关键词〕专业能力;发展路径;心理辅导教师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09)09-0007-03

教师专业能力发展是教师专业化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兴起了研究的热潮。2001年,叶澜等学者提出“从总体上看,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已走向成熟”的观点。[1]但在教育实践中,对于特殊学科教师专业化的研究实际上还有很大空间。本文就学校心理辅导教师专业能力结构、内涵与发展路径进行论述,希望将教师专业化研究引向纵深。

一、学校心理辅导教师的专业能力构成

学校心理辅导教师的专业能力是一种特殊能力,与顺利完成学校心理辅导活动相关,直接影响到心理辅导的效果。目前,对于学校心理辅导教师的专业能力,没有形成一致的观点。不同的心理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心理辅导教师的专业能力进行了界定。王科成认为,心理辅导教师的专业能力包括四种:教育教学能力,心理辅导和简单的心理治疗能力,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策划、组织能力,较强的科研能力。[2]贾晓波认为,学校心理辅导教师的专业能力应包括与不同类型学生沟通、建立关系的能力,对学生发展中心理问题进行科学诊断的能力,团体辅导,个别辅导,沟通协调能力五种。[3]雷五明将心理辅导教师的专业能力分为四种:建立咨访关系的能力、会谈能力、影响与干预能力、结束能力。[4]笔者在2006年四川文理学院学报上也曾经进行过相关探索,认为心理咨询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包括五种:建立咨访关系的能力、资料收集、心理测验操作、诊断能力、咨询能力。[5]综合以上各种观点,考虑到学校心理辅导工作既有一般学科教学的特点,又从根本上与一般学科教学有很大区别,笔者认为,学校心理辅导教师的专业能力应由四种基本能力构成:建立咨访关系的能力、诊断能力、个别和团体辅导能力、心理辅导科研能力。

二、学校心理辅导教师的专业能力内涵

1.建立咨访关系的能力。辅导教师和来访学生建立真诚、信任、接纳和坦率的合作关系是心理辅导的第一步,也是整个心理辅导过程中需要时刻维护的内容。良好咨访关系的建立关键在辅导教师。辅导教师必须对学生表现出无条件的积极尊重、精确的共情和真诚。特别强调与不同类型的学生,如有问题行为、学习成绩较差、和教师关系不太融洽的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建立彼此信任和谐的关系。

对来访学生无条件的积极尊重表现在心理辅导教师能无私地关爱学生,完全接纳学生;精确的共情表现在心理辅导教师能站在来访学生的立场去感受、理解学生表达和尚未表达,感知和尚未感知的内容,同时还能用自己的语言和非语言方式反馈给学生;真诚使心理辅导教师能开诚布公地与来访学生交谈,直截了当地表达想法,表里如一,真实可靠。

2.诊断能力。诊断是医学中的一个重要术语,代表了人们基于不同理论对疾病不同水平的认识。心理辅导中的诊断远比医学诊断复杂,除了考虑来访者病态的心理特征之外,还要考虑来访者自身的发展潜能,促进其人格成熟,一般应从生理、认知、情感、行为四个层面入手。如今,以分类和描述为基础的各类诊断标准(如ICD、DSM、CCMD等)为诊断提供了必要的框架,是从事学校心理辅导需要掌握的手段之一。由于不同的心理辅导理论差异巨大,对诊断的理解和侧重也各不相同,这也是心理辅导教师应当准确把握的内容:行为诊断要确定异常行为即“靶行为”,认知心理学诊断要找出来访者错误的认知结构,家庭治疗则需要将来访者个人问题延伸至家庭系统中去寻找根源,精神分析关心的是来访者的潜意识、内心冲突、防御机制及早年经历中的“创伤”。作为当代的学校心理辅导教师,更强调以“整合”和“系统”的观念进行诊断,将心理诊断看作一个不断发现、探索和自我成长的过程。

3.个别和团体辅导能力。学校心理辅导的部分工作是以会谈的方式进行个别辅导。会谈过程既是诊断过程,也是辅导过程。要求心理辅导教师选择适宜的语言和非语言表达方式获得最佳的辅导效果。会谈的基本技能包括:增强谈话动机的技能(说明谈话的意义、及时强化鼓励等);减轻来访者焦虑的技能(对谈话内容保密、告知会谈方式、尊重和接纳来访者等);提问技巧(逐步缩小会谈范围、带领式提问、嵌入式提问等);确保会谈流畅的技巧(重复来访者某段话或几个字、深入了解学生的感受或想法、感情移入等)。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纲要》指出“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学校教育活动中……在小学以游戏活动为主,在初中以活动和体验为主,在高中以体验和调适为主”。[6]这里的“活动”主要就是指各种团体心理辅导,包括心理训练、问题辨析、情境设计、角色扮演、游戏指导和心理知识讲座等。心理辅导教师的团体辅导能力包括:制定团体辅导计划、确立辅导目标、组织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对心理辅导进行评价等。

4.心理辅导科研能力。学校心理辅导是一个全新的领域,许多方面还需深入研究,比如学校心理辅导的目标、内容、模式、方法都未形成比较一致的看法,这势必影响心理辅导的有效性和有序性。由于我国地域辽阔,文化背景差异极大,学生又有不同的心理基础,只有不断探索适合本地区、本学校文化背景,适合学生个别差异的心理辅导理论与技术,才能把心理辅导工作落到实处,做出特色。根据一般教育科研的属性,学校心理辅导教师的科研能力应当包括心理辅导研究的抽样、观察、调查、测量、实验、预测、文献研究,以及资料整理、数据统计分析、研究报告撰写等方面的能力。

三、学校心理辅导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路径

1.专家指导。当前学校心理辅导教师比较缺乏,多由学校团干部、思想教育教师或班主任兼任,专业能力参差不齐。[7]寻求心理辅导专家指导是迅速促进心理辅导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专家的指导应坚持理论适度够用,强调技能培养的原则。以行为主义、认知心理学的理论技术为主,精神分析、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为辅。在指导过程中,强调“整合”和“系统”的观念在辅导中的重要性,突出建立咨访关系、诊断、会谈的基本技能。还要对教师研习状况进行全程关注、及时指导,对教师个别辅导、团体辅导和研究能力进行前后评估,确实了解教师的学习需要和收获。专家指导的形式以现场培训、召开专业会议及定期访学、专家督导为主。

2.临床实践。临床实践是心理辅导教师专业发展最重要的途径。无论心理辅导教师的知识多么丰富,如果不经过临床操作,根本不可能形成较强的心理辅导能力。临床实践的内容应当包括对来访者的资料收集、诊断分析、制定辅导措施、个别会谈、团体辅导、参加科研活动等。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发现问题,深入理解理论,发展能力。

3.合作。心理辅导教师的合作是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地生成的一种相互开放、信赖、支持性的人际关系。既包括与专家的合作、与同事的合作,也包括与学生、家长的合作。全面的合作有助于教师发展意愿的激发与增强,有助于教师能力的提高。合作方式以寻求专家督导,与同事交流、讨论,备课,相互听团体辅导课,参加课题研究等方式为主。在这种合作关系下,教师对心理辅导中的失败不再采取防卫性的态度,而是相互援助,以集体的智慧共同面对问题,相互讨论,追求在心理辅导价值上的广泛一致性,但对于辅导理论、辅导技术等的不一致则保持宽容。

4.反思。英国哲学家洛克认为,反思是把心理活动作为认识对象的认识活动,是对思维的思维。对反思作出了比较系统研究的是杜威,他认为反思是“对任何信念或假定的知识形式,更具支持它的基础和它趋于达到的进一步结论而进行的积极的、坚持不懈的和仔细的考虑”。[8]心理辅导教师在职业活动中的反思对于自身的发展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心理辅导教师的反思应包括两方面:第一,反思心理健康辅导案例。心理辅导教师在工作中经常遇到关于学生学习、人际交往、环境适应、就业等各方面的问题,他们也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反思、研究。如果这一过程逐步变为“理性的自觉”,将有助于心理辅导教师逐步摆脱固有理论、技术的禁锢,获得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自我超越的能力。对案例的反思包括通过集体讲座,个别、团体辅导,撰写案例等方式有目的地对辅导案例加以评析、再认,重新思考自己作为辅导教师的理论基础与辅导技能,追问自己在案例中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应当吸取的经验与教训。在促进教师能力发展的初步阶段,这是一种有效的途径。第二,反思心理辅导过程。心理辅导教师的反思不仅针对某一辅导案例,还应在辅导结束后对整个辅导过程进行全面的分析、评判。他们每天从事繁杂的工作,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很容易疏于思考,容易将生动鲜活的辅导过程变得机械化、程式化。对看似平常的辅导过程进行反思,对习惯了的程式加以怀疑、批判、审视,以积极的心态分析过程与结果的意义与价值,反观自己的辅导理念与行为。比如:在辅导过程中是否流于习惯,过多地进行指导、说明、解释,而非真正的“助人自助”?是否囿于某种理论、技术,而非以“整合”“系统”的观念对待辅导?是否沿袭西方理论而忽视西方理论的本土化?来访者产生阻抗的原因究竟在哪里?如何真正做到感情移入性理解……这样对辅导过程的反思,能逐步克服惯性的、直觉的、例行的心理辅导行为,渐渐成为理性的、自觉的、反思的学校心理辅导实践者。

5.校本教研。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朱慕菊指出:校本教研是“以学校为本的教研”,是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面临的具体为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理论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既注重实际问题,又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规律的探索和教师的专业成长。[9]今天,校本教研已上升为国家对学校教师的教育教学的政策性要求。心理辅导教师的校本教研主要针对学校辅导过程中的理论与实践进行深入研究:心理辅导理论、技术的本土化问题,不同类型学生的辅导策略,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创设,心理辅导技术的整合与优化,甚至对学校心理辅导中的任何疑惑都可以开展研究,对任何经验教训都可以进行总结。(稿件编号:090611005)

注释及参考文献:

[1]叶 澜.中国教育学科年度发展报.2001[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29.

[2]王科成,肖建平.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问题思考[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6(9):4~6.

[3]贾晓波.当前学校心理辅导教师的专业成长[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上半月刊),2008(5):4~7.

[4]雷五明.论心理咨询员的素质结构与个人成长[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6(1):4~7.

[5]王燮辞.高职高专心理咨询学生操作性实践能力培养刍议[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6(2):50.

[6]《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教育部文件,基教1999[13]号.

[7]王慧婷.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3(12):52.

[8]熊川武.反思性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48.

辅导教学论文第4篇

关键词:辅导员;实践型;实践研究型;转变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3-0128-02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规定:“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像重视业务学术骨干一样重视辅导员……”鼓励和支持高校辅导员进行学术研究,是促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有关文件的重要举措。

一、辅导员的工作现状

经过不断努力,高校辅导员队伍不断壮大,角色定位不断清晰,为高校人才培养、校园稳定、建设和谐校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随着高校不断发展,学生状况不断变化,当前,高校辅导员存在一定的困境。

1.对辅导员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在高校中,教学、科研室主旋律,学生的日常管理和思想教育还处在一种辅助、附属的位置,辅导员的工作常常被边缘化。在实际工作中,绝大多数辅导员与教师地位差距较大,处于高校低层人群。

2.辅导员工作职责不明确。在学校,只要涉及学生的事情,都直接找辅导员,辅导员工作的领域远远超过了职责范围,工作重点也偏离了岗位要求。每天单纯处理事务性的工作已让多数辅导员喘不过气,能与学生做思想工作的时间相对较少,与学生谈话的时间就更较少了,根本无法全面掌握学生的状况。对于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参加学习,提升学历,提高职称的时间更是少之又少。

3.辅导员管理和保障制度不能完全落实。高校不断扩招,大学生数量增多,使得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强度和难度不断加大。根据教育部明文规定:“高等学校总体上要按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本、专科一线专职辅导员岗位。”但根据一份调查显示,有近三分之一的高校没有按照教育部要求配备辅导员。高校对辅导员的业绩不能进行有效考核,奖励和惩罚机制不健全,导致辅导员政绩难以体现,职业成就感低,造成岗位发展空间有限,队伍不稳定。

二、辅导员由实践型向实践研究型转变的重要性

基于以上现状,我们有必要考虑辅导员的角色定位、职业生涯发展。在日益要求辅导员专业化的呼声中,辅导员由实践型向实践研究型转变的意义显得尤为重要。

1.实践研究型辅导员发展的必要性。因为选拔机制的原因,普遍辅导员都欠缺思想政治专业背景。辅导员当中较少同志系统地学习过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而教育学和心理学等学科也就在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时学习过。短暂的学习,难以提高辅导员的理论水平。另外,学生工作的内容是非常细分化,也很独立化,在这样的情况下,更加的要求提高辅导员对相应事务的专业化。辅导员必须走实践研究型的路线。

2.实践研究型有利于提高辅导员的从业素质。教育部颁发的相关文件明确指出一名合格的辅导员必须“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硬”。辅导员作为高校学生工作的从业者,必须具备相应的基本从业素质。辅导员应从“实践型”向“研究实践型”进行学术转变,提高自身对学术理论要求的水平,对不断提高自身从业素质有积极的意义。

3.实践研究型有利于提高辅导员的工作技能。辅导员需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与工作技能。就与问题学生谈话而言,简单的感情问题、厌学逃课、择业压力大等谈话,都需要辅导员掌握并应用一定的心理学的知识技能与之交流沟通。关怀特殊困难学生,更是需要一定技巧才能帮助他的同时也保证他的自尊心不受伤害。若能有计划地把在学生工作实践当中出现的热点、重点、难点问题确立为研究课题,着手研究这些难、重点在学生工作过程所起的关键作用,寻找其在学生工作中的规律或法则。

4.实践研究型有利于提高辅导员的工作实效。辅导员开展深入细致的学生工作时,需要一定的理论支撑,这样才能真正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在《辅导员工作100个怎么办》中,辅导员李广面对学生认错中的“伪善”现象,就提到了经济学中的理论“博傻理论”、“破窗理论”。这些理论的掌握和运用,使得一个不守纪律的坏学生改变伪善态度,虚心接受教育。因此,我们要有意识地学习借鉴一些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理论知识,把零散的事务性工作升华到系统完整的理论,在学生工作实践过程中创造性加以运用,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工作实效。

三、辅导员提高实践研究能力的对策与建议

高校辅导员提高实践研究能力,一方面需要高校管理者提供开展学生研究必要的平台和支持,要改变自身对高校辅导员的认识和定位的偏差;另一方面,辅导员月要从新审视自身的专业化发展的期望和要求,转变思想,切实认识到开展学术研究的意义和重要性。

1.高校管理者要重视辅导员实践研究能力的提高。①落实政策支撑:学校应结合实际,明确好辅导员的工作职责与工作范围,以保证常规工作任务的基础上安排相应的科研任务与理论学习时间;定期委派辅导员在外参观学习;多尝试网络教育学习方式,打破时间与地域的局限性;结合工作实践和理论热点,为开展学术研究提供理论支撑;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对辅导员提拔的相关政策与措施;制定绩效考核激励制度,激励自身学术研究,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积极性;完善职称、职级制度,使辅导员有明确清晰的职业发展方向和目标。②提供环境支持:高校应积极推广学术建设,多鼓励辅导员结合专业背景,针对思想政治教育、就业创业等相关学科立项或课题申报,加强辅导员对创新性工作实践研究的热情。加大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建设的宣传力度。

2.辅导员自身要明确定位。政策支撑和环境支持均属于外部条件,能否推动辅导员从“实践型”向“研究实践型”转变发展,做好学术研究的关键还是在于自身。在探究自己的研究方向和道路之前,应认识到做好学术研究对于个人职业发展的重要性。首先是增强自身学术意识,主动参与各种相关的学术讲座、报告等活动;其次是加强自身理论学习,提高理论素养;再次是辅导员之间进行互相交流,组成辅导员学术团队,开展交流,可以结合工作实际案例进行沟通,实现互补和提升。

职业化、专业化是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必然趋势,提升辅导员专业知识、从业素养的重要途径就是使辅导员由实践型向实践研究型转变。总之,辅导员在开展日常教育管理工作的同时,必须重视自身的学术发展,开展一定的理论研究,并将成果运用在工作中,才能真正的提高自身的研究能力。

参考文献:

[1]高志军.辅导员工作100个怎么办[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2011,(08).

[2]张光宇.高校辅导员现状与职业化建设构想[J].高教研究与实践,2009,(3-4):80-82.

辅导教学论文第5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高校辅导员素质;方法探析

Abstract: college counselors play a leading role in theoverall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has a direct impact on the growth of College students. Although thebackbone of counselor team has been positioned in the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but due to various effects brought about profound changes in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team construction process inmany not smooth factors, lead to college counselors carry ou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more and more difficult, even for the work effect impac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college counselors to carry out basic factor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fluence, on strengthening methods of College Counselors in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quality, in order to improve the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quality of college counselors, reach a benign developmentobjective.

Keywor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quality of college instructors; methods;

中图分类号:D432.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0引言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明确指出: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辅导员按照党委的部署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由此明确了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日常思政教育及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作内容就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学校中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意见》同时也明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要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武装大学生,深入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为了切实提高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要求:“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要求,着力建设一支高水平辅导员队伍”。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市场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时代的到来,同时高等教育飞速发展,各个高校招生规模也不断扩大,学生情况发生深刻变化,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环境、任务、内容和渠道都在发生很大变化,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意见》规定的辅导员的作用,决定了其自身的素养和能力可以直接影响到高校学生工作的成效,特别是高校辅导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将直接影响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积极探索和开展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素质培养已经刻不容缓。

1 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困惑

纵观各高校,辅导员多是刚毕业的大学生。既有应聘而来,也有因为表现优秀而留校的,部分辅导员不是中共党员,除少部分是思想政治教育相关专业毕业生外,大部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党的基本知识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理论没有深入系统学习领会,思想政治理论基础差,且基本没有学生管理经验和思想政治教育背景。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建设刚刚起步,辅导员的培养教育、职称保障等机制尚未进入正规化阶段,加之社会处于急剧变革阶段,同时各高校扩招带来学生数量剧增,人员素质良莠不齐,思想意识形态各异,都影响到了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其主要因素有:首先从外部环境上来讲,改革开放的快速深入发展带来的一些负面因素由于网络化时代的到来,被无限制的放大和快速传播。国外的意识形态、生活方式和国内的、环境污染等问题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在网上大肆传播,扰乱了很多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而辅导员面临新的形势变化,既由于能力、经验不够,又不能及时深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革、创新教育理念、更新教育内容、改进教育方法,导致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不强,时效性降低;其次从高校层面上来讲,由于各高校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建设刚刚起步,对辅导员的聘任、使用、奖惩、职称聘任等与辅导员自身利益息息相关的制度、规范都不成型,各校自成体系、不够顺畅,这也直接导致了辅导员工作安全性差、流动性大,工作缺乏积极性和连续性。再从辅导员自身角度来讲。一是政治理论素养不高。很少辅导员大学期间是思想政治教育相关专业,且部分辅导员不是中共党员,没有系统的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等重要思想,有的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信仰信念淡漠缺失,个别辅导员受社会上某些不良因素影响,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偏向。二是辅导员年龄偏小。缺少社会生活经历和思想政治工作经验,工作方法单一,不能将思想政治理论很好的穿插在学生工作中,不能很好地解答学生提出的政治问题,不能有效地教育学生树立马列主义科学世界观、人生观,无法正确引导学生理性看待和分析社会问题。三是辅导员承担其他事务性工作多,导致辅导员没有精力和时间耐心的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部分。

因此,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依靠辅导员,但同时要客观分析影响其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因素,改善条件,提高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和综合素质,提高其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2 提高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素质的方法探析

2.1 重视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素质提高工作,加强组织领导

首先高校应该高度重视辅导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培养问题。辅导员与学生接触较多,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影响更直接,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情操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示范引导作用,换句话说他们的工作效果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校育人工作的成败。其次建立健全高校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针对当前高校扩招带来的师生比不对称的状况,各高校对辅导员工作的定位不仅仅是思想政治辅导员,还是综合科科员,有些辅导员甚至肩负一些课题的研究工作。只有党政都来关心解决辅导员工作和生活上实际困难,帮助其解决入党、住房、收入、子女入托入学、职称评聘等实际问题,努力搭建青年教师成长发展平台,才能促进其良好有序发展。为让辅导员快速实现思想政治素质提高、工作方法科学规范,老教师与青年教师“结对子”,不失是一种好的解决办法。

2.2 加强理论学习,构建完整的思想政治理论体系

作为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辅导员要从传统的管教填鸭式转变为服务启发式工作思路上来,要注意增强自己的非权力影响力,以“身教”促“言传”、以“人格魅力”胜“权力影响力”。高校辅导员要实现以上目标,必须加强理论学习,并积极向党组织靠拢,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及业务素质,努力将其溶解到日常工作中。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及党的基本知识从理论角度讲非常枯燥,辅导员如果有了系统的学习领会,并有坚定地马列主义、共产主义政治信仰信念作保证,遇到问题善于应用辩证唯物主义、“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来分析、解决,并努力完成工作范畴从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转向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向帮助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职业发展规划、就业指导等多个领域扩展,做学生的贴心人、知心人,这样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效。

2.3 掌握新理念,学习新方法,开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

在不断变化的新形势下,辅导员应该清醒地意识到自身所承担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到第一位的位置上来,掌握新理念,学习新方法,增加工作内容,利用新媒体,开创新局面。首先,辅导员应该掌握和更新教育理念。德育为先,以人为本不只是表现在口头上的理论,而是应该贯穿于学生工作全过程的理念。切实树立服务理念,紧紧围绕教育大学生“怎样成人”和“成为什么样的人”问题,把德育的思想理念贯穿教育的每一个环节,尊重学生、关爱学生、理解学生、教学生做人、构建学生的完整人格,充分利用当代青年学生思想活跃、独立性强,思维敏捷,对新知识新技术求知如渴的特点,引导学生发挥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大学生勤于思考,把教育学生“学会做人”放在“学会做事、学会生活”的首位,把要求内化为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使思想政治教育入脑入心,关注学生学习、工作、就业等实际问题,让学生健康成长成才,成为新时期辅导员应该坚定地理念。现阶段,要将“中国梦”贯穿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过程,重点用中国梦打牢广大学生的共同思想基础,用中国梦激发广大学生的历史责任感,要积极为广大学生实现梦想提供服务。其次,辅导员应该针对不断变化的形式,发挥新媒体作用,学习创新工作方法。当前世界正处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化时代,辅导员要努力实现思想观念现代化,即要具有全面开放观念、科学发展观念、多元化观念和创新观念,不断研究信息网络时代文化特征,加强大学生网络法律规范、网络文明和网络文化教育,不断地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改造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传播媒体和传递途径,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现代化的环境、场所、设备、手段和氛围。只有走进学生内心,增加和学生的共同语言,教育才能落到实处,学生才易于接受。再有,辅导员要努力提高自身人文素质,拥有多元的知识结构。人文素质是指做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核心是贯穿在人的思维与言行中的思想信仰、理想、人格模式、审美情趣、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能力等,具体表现在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健全的心理素质、高尚的人格魅力、强烈的创新意识、较丰富的组织协调管理方法和经验、良好的言语表达艺术和沟通能力等。“亲其师,信其道”,方法对头,深入人心,势必事半功倍,工作效率提高,自己也就从繁杂的事务中解脱了出来。多元的知识结构和精深的专业知识是高校辅导员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石,“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辅导员没有广博的知识是不行的,要努力打造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领路人和专业学习指导者双重身份。

5月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来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参加“实现中国梦・青春勇担当”主题团日活动时发表的重要讲话,对广大青年提出了殷切希望和要求。广大青年辅导员们一定要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勇于创新创造、矢志艰苦奋斗、锤炼高尚品格,扎实做好本职工作,教育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人民,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坚定跟着党走中国道路,创造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局面。

参考文献:

[1]朱书全.高校辅导员政治素质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北京教育,2010(5).

[2]陈林,王祖荣.加强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意识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09(8).

[3]唐凤霞,王江.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几点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10(2).

[4]史美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辅导员素质探析[J].时代经贸,201l(02).

[5]雷志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辅导员素质建设[J].思想教育研究,2010(02).

辅导教学论文第6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作为主渠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下文简称,思政教师)和作为中坚力量的辅导员队伍各有其用。然而,目前,高校中两支队伍处于一种割裂状态,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的形成起着严重的制约作用。鉴于此,本文将重点探讨高校思政教师和辅导员的合作机制问题。

一、高校思政教师和辅导员合作的必要性

在高校,思政教师和辅导员分属于教学系统和学生工作系统。由于教学系统和学工系统有着不同的运行方式,所以思政教师和辅导员在实践中基本没有发生直接联系。长期存在着这种现象不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合力的形成。加强思政教师和辅导员的合作尤其必要:

(一)稳定辅导员队伍,促进其专业化、专家化的必然要求

目前,随着党中央国务院对于辅导员队伍的重视,队伍的稳定性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辅导员队伍不论是规模,还是学历构成方面都取得了不俗成绩。然而,辅导员因工作性质和特点,多半忙于应付各种事务性工作,几乎成为学生工作的“办事员”、“勤杂工”、“消防员”。此外,辅导员的职业发展方向狭窄、出路不理想是影响该队伍稳定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一般而言,辅导员的职业发展有三个方向:获得“提升”,走上行政或党务领导岗位;转入专职教学岗位;在“困扰”中坚持,即继续做辅导员工作。这三个方向都存在诸多弊端:获得“提升”的机会很少 (毕竟高校的领导岗位有限);转入专职教学力不从心 (专业在从事辅导员工作期间基本荒废);在“困扰”中坚持心有不甘,影响工作的积极性。这样不仅造成许多人把担任辅导员当做过渡性工作,致使辅导员队伍非常不稳定。

辅导员兼职承担思政课的教学可以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条可行且有效的途径。一方面,辅导员大都具备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力和水平,如果给予相应的培训,他们是能胜任思政课的教学工作的。另一方面,辅导员兼职承担思政课教学,台上一日功,台下十年功,会使其格外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授课机会,他们会结合自己的辅导员实践经验,不仅可以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而且还为他们提供了崭新的学术研究平台,促使他们将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教学、研究工作有机的结合起来,增强他们的学科归属感,体验到事业的成就感,从而稳定高校辅导员队伍。

辅导员承担思政课的教学工作,可促使他们自觉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的学习和研究,从而提高他们的工作技能和水平,有利于他们更好地履行其对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即使他们不想转岗,深耕辅导员工作,对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专家化的建设是有益无害的,因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专业化是辅导员队伍不断提高的基础,专家化是是辅导员队伍稳定发展的保障。

(二)深化思政教师队伍,促进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作为高校思想教育主阵地、主渠道的思政课教学,因为多数教师从学校毕业后即马上到学校任教,自身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及对社会问题的深刻认识和分析,在教学中照本宣科,理论和实践脱节,教学内容空洞乏味,把思政课教学内容过分政治化,几乎成了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翻版,导致学生对思政课教学产生逆反心理。

只有让思政教师担任兼职辅导员工作,才能有效防止高校思政课教学“空对空”现象,切实解决说和做严重脱节,教育和管理不协调的问题,才能强化政治课教师自觉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责任意识,积极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真正发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德育功能。

思政教师兼任大学生辅导员,意味着他们不得告别一上完课,甩手就走人的局面,意味着他们要经常跟大学生接触,交流,要经常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等情况,要密切关注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在与学生打成一片的时候,他们一定会对于教法,教材内容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而不是一味照本宣科,成为泛政治化的代言人,而是寓育人于无形之中,这样很大程度上就会减少教学的空洞性,有利于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真正帮助大学生解决一些实际思想问题。同样对于思政教师的成长,专家化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

二、高校思政教师和辅导员合作的可行性

(一)思政教师与辅导员的目标一致

思政教师与辅导员的目标均在于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价值观,把大学生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合格人才和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思政教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精神文明的传播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其职责是通过课堂教学主渠道引导学生,着力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理论素养,即通过提高教学水平,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各种社会思潮,把他们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辅导员,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 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 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其首要工作任务是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即在日常管理工作中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形势政策教育、道德法纪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在潜移默化中完成育人任务。

思政教师与辅导员都是为把大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在育人目标上的一致性决定了两者应该而且必须良性地互动。

(二)思政教师与辅导员的压力相同

首先,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与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各种思想观念、意识形态、精神力量相互交织,一些错误的、落后的、敌对势力的思想与价值观也借助现代化的手段得到广泛传播或渗透,这些都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增加了难度和挑战。

其次,我国正处于一个社会转型期,一系列社会问题不断出现,比如:贫富差距日益拉大,屡禁不止,各种时有发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为部分群众带来了消极影响,使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偏差。以上这些消极影响必然渗透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产生诸多不利影响。

因为上述主要因素,导致我们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

虽说大学生在理想信念、道德品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与社会大背景影响直接相关,却是思政教师与辅导员必须直面的问题,其实效性和针对性的要求是共同的。思政教师与辅导员的压力是相同的。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比如: 学校思政课实效性不强,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思想实际结合不紧,学生管理工作与形势发展要求不相适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亟待加强等。这说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因此,思政教师与辅导员必须采取积极而卓有成效的措施以便进一步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三)思政教师与辅导员互动有着相关法律法规的支持

推进思政教师与辅导员互动,不仅符合、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政课的意见”的要求。目前,很多高校思政教师师生比失调,思政教师教学任务严重超标。为解决这个问题,通过考核,选拔有相关专业教育背景的辅导员担任一定的思政课教学,成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渠道,这对解决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数量不足等问题,落实“辅导员、班主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在辅导员职业化制度正式实施之前,工作一定年限后转任思政课教师也是高校解决辅导员出路的渠道之一,现实中也不乏辅导员由此实现成功转型的实例。

而目前专职辅导员以1:200的配备,数量难以配齐,其精力有限,学生中大量的日常性事务和学生学习问题、心理问题、奖助贷问题、就业问题占去他们大部分精力,全方位的、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少有时间去做。吸纳一些青年教师尤其是思政教师兼任辅导员符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精神:“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担任大学生辅导员工作,并以此作为晋升高一级技术职称的重要条件。”目前也被一些高校所倡导推行,并收到良好的工作成效,不少学者还专门对此进行了理论探讨,他们认为高校思政教师兼任辅导员是把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政课教学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有效模式。

三、思想政治课教师与辅导员合作的思路及构思

如何使思政课进一步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作用,如何更进一步发挥好辅导员队伍的作用,如何使思政课教学与辅导员工作良性互动?这是值得高度重视和深入探讨的一个问题。

作为主渠道的思政课和作为中坚力量的辅导员队伍各有功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各部分只有各司其职,良性互动,才能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取得理想的实效。基于上述论证,推进思政教师和辅导员的互动是切实可行的。为此,必须把推进这两支队伍的合作提到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上,积极创造条件,在实践中推进两支队伍的结合。

1.注重制度建设,以完善的制度保障辅导员与思政教师的互动

在当下中国,领导重视是关键,为此学校应成立由分管领导牵头的包括:思政课教学部(宣传部)教务处,学生处,人事处,财务处等部门领导参与的领导小组,制定辅导员兼任思政课,思政教师兼任辅导员的任职条件、资格审定、协调对其培训、考核、奖惩等工作。

要建立健全符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考核评估体系,完善考评制度,将考核结果与职务聘任、奖惩、晋职定级密切挂钩。评价和考核辅导员工作时要尽量减少一些即时性的可量化考核指标,少从显性效果方面考核辅导员工作,重点从他们的工作热情、工作态度、敬业精神、付出的实际劳动及学生的满意度等方面来考核,为他们营造良好的人文关怀氛围。

高校应健全辅导员与思政教师合作的合理薪酬激励机制,不仅要把辅导员的业绩与津贴挂钩,另外还可以设立专、兼职辅导员专项津贴、奖励基金、思想政治教育专项基金和辅导员科研基金等,用于辅导员队伍建设和相关表彰奖励;要在岗位津贴、通讯经费等方面制定相关政策,为辅导员的工作和生活提供必要保障。我们要通过政策设计、制度设计和机制设计,搭建思政教师与辅导员队伍发展的“立交桥”,形成促进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成长的良好环境和氛围。

2.注重合理用人,使思政教师与辅导员各显神通,各尽其才

笔者认为思政教师与辅导员的合作,即思政教师和辅导员兼任对方部分工作任务,是克服思政教师和辅导员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缺陷,实现两支队伍结合的双赢途径。思政课教师兼任辅导员工作, 能促使其从思想上、生活上较为全面去了解学生,关心学生,贴近学生,从而及时准确地把握学生思想动态,有利于他们在课堂教学中因材施教,增强教学的针对性,解决困扰多年的“两张皮”问题。而辅导员兼任思政课教学任务,不仅可以缓解思政课教师师资不足问题,而且能发挥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优势,同时还能有效推动他们完善知识结构,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拓展辅导员职业发展渠道,促进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家化建设。当然,辅导员与思政教师不应全员推进,而是有选择地渐进实施。在思政教师兼任辅导员工作上,可以挑选那些事业心、责任感很强的年轻教师;而辅导员兼任思政课教学,应充分考虑其专业教育背景,并加强课堂教学技能的培训。同时,推行其合作,其所兼任的工作也应有所侧重。如思政教师兼任辅导员工作,其主要职责应侧重于思想理论教育的深化;而辅导员兼任思政课教学,则应选择担任诸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理论性不太强的课程教学。

3.注重队伍建设,着力推进思政教师与辅导员的快速成长

大力推进思政教师与辅导员集体备课,集思广益,调动双方积极性,在合作中共同成长。一方面思政教师有政治素养和理论基础,兼任辅导员又锻炼了他们的组织管理等多方面的能力,为校内外不同岗位培养了高素质的人才,也是为我们的事业培养高素质人才。另外一方面,要像重视业务学术骨干的选拔培养那样重视辅导员的选拔培养,像关心业务学术骨干的成长那样关心辅导员的成长。要建立辅导员与思政教师合作,上岗培训、专项培训、在职进修、出国研修等多层次、多形式的培养体系,为辅导员与思政教师能力提升创造有利条件;建立辅导员与思政教师的职业分流机制,打通辅导员与思政教师不可逾越的壁垒。努力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使辅导员兼任思政课,思政教师兼任辅导员工作有条件、干事有平台、发展有空间。

总之,高校思政课在提高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方面的作用,是其他任何学科无法比替代的。目前,尽管高校辅导员兼任思政课教学,思政教师兼任辅导员,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两支队伍应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认识到所肩负任务的光荣性和艰巨性,充满信心,勇于创新,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工作手段,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就一定能够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政治教育的水平与效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出更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王民朴.对高校辅导员兼职承担思政课教学工作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10(6):

42-44.

[2]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政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Z].

[3]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Z].

[4]蒋占峰.高校思政教师兼任辅导员的几点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9):88-91.

辅导教学论文第7篇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培训

目前,中国高校有在校大学生2500万人,高校辅导员的队伍也多达十余万人。辅导员队伍作为中国高等教育中一支重要的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承担着特殊的使命。《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文)和《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政〔2005〕2号)文件明确指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后者将早期“政治辅导员”的称谓改称为“辅导员”,并且首次提出了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和“专业化”。随后,教育部办公厅于2006年制定并下发《2006-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计划》,中共教育部党组于2013年印发《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规划(2013-2017年)》。这一系列密集的政策不仅体现了国家对高校辅导员工作的重视,也为高校辅导员培训指明了工作方向。本文指出目前我国高校辅导员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简要分析。

一、高校辅导员培训存在的问题

1.高校辅导员培训相关制度不完善

由于中国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起步晚,辅导员队伍建设、角色定位、培训、晋升及考核激励机制等都不完善。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文件,从制度上保障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建设。尤其是《2006-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计划》已经指导辅导员培训工作取得了很多成就。但是,高校在具体制定的校级辅导员培训相关制度存在问题。

(1)培训制度不健全,缺乏与高校辅导员培训相关的时间、经费保障机制。由于学生管理工作的特殊和复杂性,辅导员培训工作一般不会安排在日常工作时间中,更多的是集中在假期进行。辅导员培训所需经费高校也没有明确的制度保障。另外,缺乏科学的培训考核评价机制及相应的奖惩机制。

(2)培训制度缺乏可操作性。由于学生工作具有复杂性和特殊性,各高校在制定培训制度时往往对其重视不够,导致学校制定出来的培训制度仅仅停留在文字上,不接地气,缺乏可操作性,难以具体执行。

(3)缺乏培训监督和反馈制度。接受培训的辅导员自身缺乏学习积极性,培训单位的培训质量参差不齐等各方面原因极大地影响着培训的效果。这就需要强有力的监督与培训信息反馈机制。培训单位将学员的学习情况真实有效地反馈给学校,学员对培训单位的教学质量给出公正评价。培训单位与学员互相评价,高校根据培训过程中各方的反馈信息综合评定,不断地提升培训质量与效果。

2.高校辅导员培训形式单一,课程不系统

目前高校培训采取的主要还是传统的课堂教学的形式。这种方式虽然有助于加强广大辅导员的理论知识学习,但是也存在很多弊端。课堂理论讲授往往重理论,轻实践,理论与实践相差太远,很难激发辅导员的学习兴趣。而网络培训、挂职锻炼实践教育、国内外考察培训等灵活的培训方式还没有被广泛应用。

高校辅导员培训的内容包括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专业素养提升、职业能力培养三大部分。由于高校辅导员所读的专业各有不同,所以每个辅导员的理论功底、专业素养、职业能力本身就会有很大的差距。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的辅导员对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的掌握会比其他专业的辅导员要好,心理学专业毕业的辅导员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比其他专业的辅导员更有优势,软件专业毕业的辅导员对于处理学生工作时所用到的办公软件及程序编写具有很大优势。但是在辅导员培训过程中,往往是一个学校甚至是一个省的辅导员培训同样的课程。对不同基础、不同专业辅导员的培训并没有区别对待,影响培训效果。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专业素养提升、职业能力培养三大部分涉及不同学科的知识,所以在课程设置与教材编写方面,需要吸收国内外研究最新成果,并且结合具体的学生管理工作的有益经验。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起步较晚,所以目前精品系列教材和课程还不完善。

3.高校辅导员学历,科研水平提升困难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规划(2013―2017年)》明确规定:各地各高校要将辅导员在职攻读学位纳入教师培训计划,享受有关鼓励政策。近年来,我国辅导员队伍学历结构呈现高学历化的趋势,但是学校现任具有本科学历的辅导员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具有博士学位的人则是少之又少。本科学历的辅导员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科研训练,而具有博士学位的辅导员的缺乏导致很难组建具有不同梯次成员的科研团队,进而难以产出重要的科研成果。辅导员渴望提升理论水平,但纠缠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参加学术会议及学术交流的机会很少,根本没有多少时间和精力学习理论知识及开展研究工作。

4.高校之间培训教学资源共享水平低

各省、高校之间的教学资源共享水平低。由于受时间与地点的限制,很多辅导员培训都是由各个学校自己组织本校专家在校内完成的。这样不仅会导致工作思路狭窄,更会浪费非常宝贵的教学资源。通过聘用全国各地高校的优秀辅导员培训教师来完成各种校内培训,不仅能够充分地利用教学资源,而且对于促进高校间的互相学习交流具有重大的意义。目前,各省、高校之间辅导员互相交流培训机制不完善,很多优秀的管理经验得不到广泛传播。

二、高校辅导员培训改进建议

高校辅导员培训工作可以加强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提升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为全面提升辅导员服务高等教育质量和促进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1.完善并创新培训相关机制

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相关文件,但是高校是具体执行这些政策的主体。各高校可根据自身办学特点创新培训相关机制,不仅要从健全培训制度入手,更要完善与培训相关的考核、奖惩、监督和反馈、职业生涯规划等制度,将这些制度有机地融为一体,制定出符合高校自身办学特点的科学、创新、可操作性强的制度体系,从制度上切实保证高校辅导员培训工作顺利进行。

2.培训形式多样化,大力强化学网络培训

高校辅导员培训的内容包括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专业素养提升、职业能力培养。这些培训内容包含多学科知识教育,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难以提高辅导员综合素质和能力。网络培训、挂职锻炼等社会实践教育、国内交流、国内外考察培训等灵活的培训方式,可有效提升高校辅导员的综合素质。

打造网络培训教育平台,促进教育资源高效利用。由于学生管理工作的特殊和复杂性,辅导员很难有集中的时间与空间学习培训课程。网络培训课程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无论何时何地,辅导员可自由安排培训课程的学习。网络培训可覆盖全国约十万辅导员,全国的优秀辅导员培训课程都可纳入其中。任何一门培训课程都可被全国辅导员学习,全国每一位辅导员都可与培训导师进行交流与评价。无论导师还是学员,每个人既是网络平台的参与者也是建设者,集全国高校辅导员培训相关力量提升高校辅导员培训质量。

3.提升高校辅导员学历与科研水平

近年来,我国辅导员队伍学历结构呈现高学历化的趋势,但是学校现任具有本科学历的辅导员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具有博士学历的人则是少之又少。通过选拔优秀的骨干辅导员读硕士、博士研究生,接受系统的科研训练,不仅可以提高辅导员队伍的学历,更能有效提升其科研水平。有计划、有目的地组建具有不同学历水平的科研团队,强化科研团队的梯队建设,能提高广大辅导员队伍在高校的整体竞争力。另外,考虑到辅导员与所带学生的专业吻合度问题,很多高校招聘辅导员的专业并不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相关专业。这种情况就造成了这部分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水平不高,所以这部分辅导员继续读硕士或者博士时,可选择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相关专业,有效提升理论水平,以更好地完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胡建新.高校辅导员培训的现实困境和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08(162):42-45.

[2]王民忠,赵锋,彭庆红.高校辅导员培训工作调查与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07(146):42-44.

辅导教学论文第8篇

(成都文理学院 学生工作部,四川 成都 610101)

摘 要:高校辅导员是人文素质教育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和参与者,肩负着教书育人的社会重任。当前,高校辅导员人文素养不尽如人意,直接影响了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在人文素质教育背景下,研究提升辅导员人文素养的途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成都文理学院为例,从四个方面探讨了提升高校辅导员人文素养的途径。

关键词 :人文素质教育;高校辅导员;人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4-0236-03

基金项目: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厅 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西南交通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高校辅导员专项)《高校辅导员人文素养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CJSFZ14-023)研究成果”

一、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纪念五四运动95周年北大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教师要时刻铭记教书育人的使命,甘当人梯,甘当铺路石,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①高校辅导员兼具教师和管理者的双重身份,肩负教书育人的重要使命,要深入到学生之中,以自身广博的学识、优良的道德情操和独特的人格魅力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使学生成长成才。

(一)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组织者、实施者

人文素质教育旨在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使其能独立思考人生,完善自我人格。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是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根基,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首要任务就是要抓好当代90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辅导员处于学生工作的第一线,他们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学校教学管理的重大举措,落实有关人文素质教育的具体规划和培养方案。辅导员凭其自身工作的特殊性,紧密联系学生,在人文素质教育工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指导者、参与者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主阵地,是人文素质教育的主渠道。目前,部分高校已尝试由辅导员参与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授课工作。辅导员在讲授此类课程时,深入挖掘人文精神要素,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教育有机结合,借助新媒体创新教学模式,有效开展课堂互动,将人文精神传递给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第二、三课堂的指导者原本就由辅导员担任,辅导员能指导各项人文类社团活动和社会会实践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为其展示才能搭建平台,使其在各项活动中发展个性特长,进而培养人文精神。

二、高校辅导员人文素养现状分析

当前,社会各方高度重视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辅导员的学历学位层次得到明显改善,职业技能水平得到显著提高。但也存在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尤其是高校辅导员人文素养现状不容乐观,开展思政工作的经验欠丰富,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能力不足。

(一)部分辅导员自身的知识结构不尽合理,文化底蕴不深,综合能力不强

辅导员若要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除了具备一定的思政专业的知识外,还应了解文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和管理学等多学科知识。目前,高校辅导员趋于年轻化,大部分是刚刚从学校毕业,缺乏社会实践经验。以成都文理学院为例,在专职的78名辅导员中,年龄在20-30岁的有67人,占总人数的85.9%;30-40岁的有11人,占总人数的14.1%。他们之中,大学期间主修思政专业仅3人。大部分辅导员在自身的专业领域展现出了较强的实力,但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却略显不足。有的辅导员老师鲜有读书的习惯,对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似懂非懂,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有的辅导员没有经过系统的教育管理、心理学知识的培训,在思政教育中和人文素质教育中力有不逮。

(二)部分辅导员思想政治素养不高,政治敏感性不强

辅导员是思政教育的实施者和指导者,要“积极引导学生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使他们中的先进分子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②目前,部分辅导员对党的理论知识、重要思想的学习不够深入,较少关心国家时政,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时缺乏理论基础,进而造成工作的被动;有的辅导员政治敏感性不强,面对突发事件组织协调和处理能力不足,易造成严重后果。

(三)部分辅导员行为示范作用差,缺少人格魅力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高校辅导员若要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必须在个人行为方面做好表率,展现出良好的人格魅力,以真正感染和引导学生。目前,有的辅导员为人师表意识淡薄,在工作中不注意个人形象,举止轻浮;有的辅导员过于看重利益得失,自我评价偏高,自控能力不强,角色定位不准确。这些行为均严重损害了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形象,造成了不良影响。

(四)部分辅导员缺乏敬业精神,育人意识淡漠

“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是对敬业精神最好的诠释。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有的辅导员缺乏职业理想和立业意识,过分注重自身利益,强调个人发展,仅把在高校工作当做是职业跳板或谋生手段,甚至把主要精力放在个人“第二职业”上,没有真正认识到教书育人的重要意义;有的辅导员责任心不强,工作上敷衍懈怠,遇事只一味抱怨,不讲奉献;有的辅导员在工作中缺乏耐心和爱心,对学生的事情漠不关心;有的辅导员工作经验不足,创新意识不够,工作方法欠妥。这些表现,直接影响了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效果。

三、提升高校辅导员人文素养的重要意义

(一)提升高校辅导员人文素养是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需要

《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中对高校辅导员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所具备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经济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此,辅导员应根据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要求,不断提升个人综合素养,才能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人文素养是其个人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或缺。辅导员只有展现出过硬的思想素质、扎实的人文素养、优良的工作作风和阳光积极的心态,才能触及学生心灵,深深感染和打动学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提升高校辅导员人文素养是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

开展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为了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最终目的是希望通过一系列人文教育,使学生能吸收有益知识,内化于心、外践于行,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完善自我人格。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教育逐渐向大众教育转变,仅靠专业知识参与就业竞争已日显单薄,严峻的就业形势对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辅导员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其人文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人文素质教育的效果。目前,辅导员的人文知识结构不尽合理,智能品质和情绪调控能力较低,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能力亟待增强。

(三)提升高校辅导员人文素养是坚持以生为本、建设服务型高校的需要

辅导员的人文素养,对于坚持以学生为本,建设服务型高校,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为此,成都文理学院强化了“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否有利于学生的个性特长发展、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③的教育教学评价标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儒学推崇的“仁爱”思想,对于辅导员树立“以生为本”的意识能起到积极的作用。辅导员是与学生联系最紧密的高校管理者,这要求其在管理学生过程中坚持“以生为本”原则,关爱每一名学生;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把学生利益和学校、国家的整体发展作为工作的中心。

四、提升高校辅导员人文素养的途径探索

提升辅导员人文素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长期积累。在提升辅导员人文素养的途径探索方面,首先要转变观念,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尊重知识、人才的前提下,将内在努力与外在支持相结合,才能逐步提升高校辅导员人文素养,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顺利开展。

(一)高度重视辅导员的选拔、任用和培养,建立健全辅导员管理和培训机制

1.《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中对从事辅导员职业应具备的基础知识和能力特征做了规定:“具备宽广的知识储备,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政治学、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伦理学、法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具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关学科的宽口径知识储备。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及教育引导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等。”④高校应高度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把好入口关,在辅导员的选聘和考核上,不仅要考察其道德品质、业务能力和理论水平,还要考核其人文素质。同时,建立起人文素质考核选拔机制,将良好的人文素养作为上岗的要求之一。

2.管理机制是决定管理功效的核心问题,辅导员管理机制构建问题关系到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全局。因此,要提升辅导员的人文素养,首先应根据《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等文件要求,结合高校自身实际,逐步加快辅导员管理运行机制的建设和完善。例如,高校可制定《辅导员选拔条例》、《优秀辅导员评选办法》、《辅导员奖励实施办法》、《辅导员工作考核办法》等,在绩效考核的基础上完善辅导员工作激励机制。科学合理规定薪资标准,做到工作量与待遇挂钩,能者多劳,多劳多得;对考核优秀的辅导员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引领作用,从而增强辅导员的荣誉感、成就感。

3.高校要建立科学化、系统化的培训机制推动辅导员人文素养的提升。通过老带新、召开交流会、举办学术讲座、专题培训、外出培训和学习深造等途径,提升高校辅导员的组织、管理和沟通能力。以成都文理学院为例,学校每年组织新进辅导员参加全省高校师资岗前培训,定时选派辅导员参加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的轮训,定期组织校内学生工作专题培训。由于该校辅导员承担了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教学工作,为拓宽辅导员的文化知识,提高其教学水平,学校素质教育教研室还专门为辅导员开设了人文知识的专业培训,邀请各类专家学者为辅导员授课,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辅导员队伍整体文化水平的提升。同时,为了增强辅导员的能力建设,学校开展了辅导员职业技能大赛,开设主题演讲、学生辨识、主题班会和基础知识测试等,通过以赛促学的方式提升辅导员的综合素质。

(二)强化辅导员自我认识,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多措并举提升自身修养

1.坚定信念,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养。辅导员要明确自身职责,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意识,坚持政治立场和信念;具备较高的从事思政教育的理论、政策水平,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2.乐学勤思,提高文化水平。当今社会是学习型社会,辅导员须自觉学习文、史、哲、教、管等相关学科的知识,不断完善人文知识结构。同时,还应养成阅读的习惯,读一些人文经典,特别是传统文化经典,从而丰富自身文化底蕴,为更好地开展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3.在工作中锻炼自己,增强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高校辅导员应把学生工作当做学问去研究,创新工作理念;把学生工作当做事业去发展,立志成为思政教育管理的专家、行家。

4.增强责任意识,展示人格魅力,强化敬业精神。辅导员要培养和建立健康完善的人格、高尚的人文情怀和强烈的责任意识,力求以自己崇高的思想境界、高尚的道德情操去感染学生,引导学生塑造良好的人格。

5.心态阳光,心理素质过硬,增强心理辅导能力。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辅导员应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首先,辅导员要心理素质过硬,找准自我定位,做到心态阳光,兴趣广泛,意志坚强,这样才能发挥好自身的作用,解决工作中的矛盾。其次,通过借助心理学相关知识和积累心理辅导经验,增强心理辅导能力,在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及时干预。

(三)营造浓郁的校园人文环境和氛围,潜移默化地提升高校辅导员人文素养

辅导员的成长变化是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自身修养的提升,离不开外部良好环境的推动。大学校园浓厚的文化环境本身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渗透力,它潜移默化地传递着人文精神,促使辅导员将人文精神内化为个人品质。

1.加强校园人文环境资源,营造浓郁人文氛围。高校可根据自身实际,在校园内悬挂为人图像,修建名人雕塑,建设文化长廊,展示传统文化、风俗人情。以成都文理学院为例,该校校园内有多座名人雕塑,教学楼公共场所随处可见名言警句,有传统和现代结合的文化艺术墙,有广集古今书法大师精品的书法长廊,有特色鲜明的音乐楼,有供教职工休闲娱乐的阅览室、音乐展示室等,是一所集“书香、墨香、花香”为一体的现代园林式学府。

2.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丰富辅导员的文化生活,陶冶情操。如开展教职工讲课比赛、课件比赛、演讲比赛、辩论比赛、书画比赛和文艺演出等活动,丰富辅导员的文化生活,在参与活动中将人文知识内化为自我品质。在成都文理学院,辅导员积极参加学校工会组织的教职工足球、篮球、羽毛球比赛;在一年一度的科技文化博览节上,辅导员参加教师讲课比赛和课件比赛,获得了不俗的成绩。这些活动均有益于辅导员的身心健康,对提升其人文素养具有积极的作用。

注 释:

①.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5-5.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24号《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gov.cn/gongbao/content/2007/content_705523.htm.

③卢铁城.校园文化建设和大学制度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4.

④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的通知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060/201404/xxgk_167113.html.

参考文献:

〔1〕简福平.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应着力把握好的几个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10).

〔2〕神彦飞,杨伟宾.高校辅导员知识与能力结构探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10).

〔3〕武军莉,范严伟,何晓霞.加强高校辅导员人文素质的思考[J].甘肃科技,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