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思维能力论文

思维能力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30 11:29:38

思维能力论文

思维能力论文第1篇

所谓“外语思维”是指能否将所学到的外语知识付诸实际应用的前提和关键。马克思在论述学习外国语的方法时曾强调说:“Whenpeoplearelearningaforeignlanguage.Theyshouldnottranslateeverythingintotheirownlanguage.Iftheydothis,itshowstheyhave

notmasteredit.Whentheyusetheforeignlanguage,theyshouldtrytoforgetallabouttheirown.Iftheycannotdothis,theyhavenotreally

learnedthespiritoftheforeignlanguageandcannotuseitfreely.”。

依据上面的这段话,我们认为学习外语的目的在于应用。而要达到应用自如,首先要在外语思维能力的培养上下功夫,排除母语的干扰。如果在外语学习中不能排除母语的干扰,外语的实际水平也不会有真正的提高,外语的实际应用能力也不会产生质的飞跃。在短期内培养和造就外语实用型人才也只能是纸上谈兵。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外语思维能力,尽快地培养出外语实用型人才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分步实施:

一、狠抓语音语调的基础训练,培养良好的语音面貌

语音语调教学是语言教学的重要阶段。如果语音语调不正确,学生就不敢轻易张口,会严重影响听、说能力的提高。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不厌其烦地把正确的语音语调传授给学生。要求他们大胆地张口,大量地模仿和练习。重点解决学生发音中普遍存在的长音不长,短音不短和重音掌握不好的问题。真正做到发音准确,语调自然。在打下正确坚实的语音,语调基础之后,结合语法教学展开第二步的培养外语思维能力训练。

二、以实际应用为基点、强化句型,词汇及词组的训练

在良好的语音语调基础上,全面突出句型,词汇及词组训练。这个阶段的教学要加大听、说的力度,尽量减少语言互译。教学中一是要鼓励大家多听、多讲。二是要注意结合实物、实景,使尽可能多的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实践中,忘我地进入实际角色,也叫情景语言训练。对学生的要求是:摆脱母语、进入角色、认真模仿、反复磨炼。在机械训练阶段,要强调模仿和记忆的作用,对实用的句型,词汇和词组要用心记,反复练。通过大量的演练增强记忆,再通过记忆提高演练效果。我们在训练指导中应注意将所讲的内容分门归类,适时加以扩充和展开,使学生的知识视野不断地拓宽。让大家感受到自己所学的语言知识得到了实际应用,提高了兴趣,觉得自己的语言知识即有用,又不够用,从而激发起更大的学习热情。教师要掌握的一点是要求大家能用外语表达的,就不用母语讲。在课堂上,形成一种习惯。使学生对外语的应用逐渐由被动变为主动。由不自然变成自然,熟巧程度不断提高。三、安排好课外活动,巩固课堂学习成果

在课堂训练的基础上还要加强课外外语实践活动。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好学习、训练内容并组织好学生的课外活动。使学生做到学有目标、学有内容、学有压力和学有动力。在训练中,应注意安排学生由浅入深,由少到多地扩大机械记忆和背诵的范围,从单词、词组、短语、习语到句子、段落甚至整篇文章,对一些实用有趣的内容,应做到倒背如流。在此基础上布置学生模仿原文,用外语写有关的文章或段落,并能熟练地脱稿口述。课外活动内容应避免干枯。要多安排情景性语言会话内容,结合学习内容组织学生到相应的场所,如车站、银行、商店、饭店、邮局、办公室等场所进行实地的语言训练,以增强趣味性和真实感。让学生的外语思维能力在实际应用中产生、发挥和提高。逐渐培养成外语习惯性思维,而不是先由母语转化为外语。

坚持课内、外训练内容和目标的协调统一,有助于加快培养学生外语思维能力的步伐。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外语实际应用能力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感到自己不是单纯的为了考试而学习而是为了实际应用去学习外语。从而摆脱学习的被动状态。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应利用音像设备进行跟踪录音和拍摄,对每次的课外语言实践活动情况进行研究和总结,从中找出不足,再加以改进和提高。

总之,外语思维能力的培养是需要多方面的努力才能够实现的。它是外语人才培养的关键。只要做坚持不懈的努力,我们的目的就能够达到,教、学双方的水平都会有更明显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肖礼全.走出中国英语教学的历史误区[J].外语教学,2004;(1):67—71

思维能力论文第2篇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及内部的规律性。所谓数学教学中实现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指学生在对数学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运用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思维的基本方法,理解并掌握数学内容而且能对具体的数学问题进行推论与判断,从而获得对数学知识本质和规律的认识能力。数学思维虽然并非总等于解题,但我们可以这样讲,中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是建立在对中学数学基本概念、定理、公式理解的基础上的;发展学生数学思维最有效的方法是通过解决问题来实现的。然而,在学习数学过程中,我们经常听到学生反映上课听老师讲课,听得很明白,但到自己解题时,总感到困难重重,无从入手。事实上,有不少问题的解答,学生发生困难,并不是因为这些问题的解答太难以致学生无法解决,而是其思维形式或结果与具体问题的解决存在着差异,也就是说,这时候,学生的数学思维存在着障碍。这种思维障碍,有的是来自于我们教学中的疏漏,而更多的则来自于学生自身,来自于学生中存在的非科学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模式。因此,研究中学生的数学思维障碍对于增强中学生数学教学思维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中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方法呈现

1.注重数学思想方法体现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总称。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知识与方法形成的规律性的理性认识,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根本策略。数学方法是解决问题的手段和工具。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精髓,只有掌握了数学思想方法,才算真正掌握了数学,才可以为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因而,数学思想方法体现必须成为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现行教材中蕴含了多种数学思想和方法,在教学时,我们应充分挖掘由数学基础知识所反映出来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设计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目标,结合教学内容适时渗透、反复强化、及时总结,用数学思想方法武装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的主人。

2.注重探究方式运用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数学探究性教学,就是教师引导学生以探究的方式学习数学。这种教学方法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从而主动地获取知识并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目的是使学生在思维能力培养方面得到发展。而教师引导学生探究的首要任务就是如何创设探究学习的情境。在数学教学中,探究情境的设计应充分利用外在的物质材料,展示内在的思维过程,揭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应具有促进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还应使问题情境结构、数学知识结构、学生认识结构三者和谐统一,促进数学知识结构向学生认识结构的转化,既要创设与当前教学要解决的问题,又要创设与当前问题有关,并能使学生回味思考的问题。

3.注重教学方法优化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教师的教法常常影响到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事实上,富有新意的教学方法能及时为学生注入灵活思维的活力。特别是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导入出新,它也可以被理解为引人入胜教学法。如通过叙述故事、利用矛盾、设置悬念、引用名句、巧用道具等新颖多变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及早进入积极思维状态。为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教师必须着重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基础知识状况,尤其在讲解新知识时,要严格遵循学生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特点,照顾到学生认知水平的个性差异,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动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同时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数学学习有了兴趣,才能产生数学思维的兴奋灶,也就是更大程度地预防学生思维障碍的产生。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的目的性,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分别给他们提出新的更高的奋斗目标,提高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4.注重主体活动参与中培养学学生思维能力

由于数学教学的本质是数学思维活动的展开,因此数学课堂上学生的主要活动是通过动脑、动手、动口参与数学思维活动。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参与,而且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才能使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数学活动的开放度。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主动参与条件,提供充分的参与机会。学生活动参与过程中,我们要特别注意运用变式教学,确保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持续热情。变式教学是对数学中的定理和命题进行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情形、不同背景的变式,以暴露问题的本质特征,揭示不同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的一种教学设计方法。通过变式教学,使一题多用,多题重组,常给人以新鲜感,能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其产生主动参与的动力,保持其参与教学过程的兴趣和热情。

5.注重主体阅读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诚然,阅读是学生自主学习获取知识的一种学习过程,是人类汲取知识的主要手段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但是,迄今为止,对于阅读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研究尚未有明确的定论,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以及通过研究学生思维发展模式清楚地发现,数学教学中科学引导学生阅读文本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大有裨益。诚然,数学是一种语言。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说过:“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而语言的学习是离不开阅读的,所以,数学的学习不能离开阅读,阅读能使学生的思维发展严密,显得有逻辑。因此,数学教学中应将阅读引入课堂,并纳入到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中去,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进行积极思维,对教材中提供的原材料主动进行逻辑推理,通过发现与文本下文所给结论相同或相似的结论,体验发现者的成就感,培养推理与发现的思维,从而提高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总之,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因此,我们要充分重视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摘要】数学是思维的体操,从这个角度讲,数学本身就是一种锻炼思维的手段。我们应充分利用数学的这种功能,把思维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关键词】数学教学思维品质能力方法

思维品质的优良与否是国民素质的重要决定因素,为了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我们必须高度关注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必须研究思维活动的发展规律,研究思维能力的培养方法。

参考文献:

[1]田万海.数学教育学.浙江教育出版社.

思维能力论文第3篇

想象力是进行一切创作的重要来源,也是加强学生自身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想象力并不是没有目标的进行胡思乱想,而是需要在掌握了一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知识内容的拓展,并提出自己新的看法和观点,这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心理过程。在高中的政治教学中,需要教师不断开放自己的教学内容,不能仅仅局限于教学课本中的理论知识,可以加入一些新鲜的内容。例如,在高中政治社会主义发展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建国大业》等历史电影,在电影的欣赏中学生能够摆脱教材中理论知识的各种束缚,发挥自身的想象力,有效的促进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高中政治中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有效措施

(一)培养学生拥有较强的创新意识

社会在不断的发展进步,这也导致在现代的企业人才中思维能力的强弱成为评判个人能力的重要标准,拥有思维创新能力成为衡量人才的重要参数。在高中政治的教学中,教师需要不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让学生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从精神上不断端正学生自身的思维现状。在高中政治教学中不断培养学生自身的思维能力,需要教师不断研究相关的理论知识,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政治具有的深厚文化内涵,挖掘政治中的闪光点,并在高中政治的学习中不断完善自身的人格。例如,在高中政治讲述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时,教师需要正确的引导学生感受时代的精神,深入的体会马克思主义对时代思想发展的重要作用,让学生在政治的学习中体会到民族精神,并在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有效的提高学生自身的思维能力。

(二)引导学生不断深入的探索

我国重点发展教育事业最重要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有利于社会发展建设的人才,并满足时展不断学习的需求。这就需要培养学生拥有较强的探索精神,主动思考努力探究。在高中政治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利用政治相关的理论知识充分激发学生自身的求知欲,例如,为学生创造自主探索知识的学习氛围,提出适当的教学问题,引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创新传统的教学方式,带动学生积极参与到各种教学活动中。在高中的政治教学中,教师为学生设计的思考问题应该具备一定的教学价值,根据学生具体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的内容,将更多的时事热点融入到政治理论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兴趣研究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真实的案例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最终提高学生自身的思维能力。

(三)接受学生提出的个性化见解

每位学生自身拥有的成长环境,拥有的认知能力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面对同样的问题,不同的学生会存在不同的见解,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并表现出不同的观点。学生具体的思维结果也是学生拥有思维能力的重要表现,教师需要足够的重视和尊重学生不同的政治看法,积极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提倡学生进行思维的创新。例如,在高中政治讲述内外因对于个人发展产生的重要影响时,可以引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名言,并且,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故意表示这一观点非常正确不存在任何的错误,并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一些思维比较活跃的学生就会产生质疑,同时带动全班同学重新进行思考,最后通过教师正确讲解,鼓励标新立异的思维,提高了教学的效果。

三、结语

思维能力论文第4篇

肿瘤学近年发展迅速,新的药物、新的临床研究结果不断出现,新的诊疗指南内容不断更新。由于教科书内容往往落后临床进展,当出现书本与临床实践不一致时,往往让学生感到无所适从。

2如何培养和提高临床思维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需要带教老师放弃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营造开放自由的学习气氛,鼓励学生大胆反思,提出问题,探查假设,寻求合理的解决方案;要让学生乐于独立分析判断,不再盲目接受别人的观点。通过形式和内容的创新,在教学活动中,老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每个人都贡献自己的智慧,让不同的观点进行交锋,在发现问题———试验性解决———批判性检验———产生新发现的过程中,不断锻炼、提高思维能力。

2.1改进病例讨论的形式和内容病例讨论不能选择单一的病种,不能从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到治疗方案的顺序,按照教科书重复课堂上已经讲解的内容。这种“正向”思维并不符合工作实际,因为大多数患者事先并没有明确的诊断。应该按照临床工作需要,由症状体征、检查结果开始,最后到疾病的方式,“逆向”分析和思维,综合以往所学的知识,并从中做出筛选,提出合理的诊断和处理。例如:在病房选取“淋巴瘤合并发热”的病例,以病例讨论的形式,安排学生进行分组,分别针对肿瘤、呼吸、心血管、风湿免疫、感染性疾病等学科进行文献学习和深入地分析,然后提出各自的诊疗意见。通过准备,可以引导肿瘤组发现淋巴瘤是一种全身性疾病,淋巴瘤本身可以导致发热,但也常合并细菌感染,并结合文献阐述该病的病理特点、疾病转归预后和治疗方案;呼吸组可以分析发热的热型,提出淋巴瘤患者发热,可能合并肺结核、支气管内膜结核、肺炎、霉菌感染等情况;心血管组可以针对感染性心内膜炎,败血症等病变进行鉴别诊断;风湿免疫组应该排除红斑狼疮、成人Still综合征、干燥综合征等结缔组织病;感染性疾病组可分析合并伤寒、副伤寒、非典等可能。每个小组都进行发言,每个人都从别人的观点中得到新收获,使得整个讨论充满活跃的气氛,扩宽学生的思路,不再局限于简单的退热处理和化疗,将多个学科的内容融合在一起,使学生对疾病的认识不再局限于一个器官或一个学科,诊断和鉴别诊断的能力得到提高。在讨论结束后,通过追踪病情的转归,还可以进一步验证讨论的结果,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临床工作的成就感,更加热爱医学工作。

2.2改变教学查房模式教学查房是培养临床思维的典型模式,但是在传统的教学查房过程中,老师讲得多,学生忙着记;老师提问的少,学生主动提出疑问的更少。教学查房应该以学生为主导,老师可以先提出诸如“胃癌术后患者出现呕吐的原因”等开放性问题,让学生进行分析讨论,自由发言,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不同的外科手术方式有何异同,是否有术后并发症;手术是否完全切除,是否有残留,是否复发;术后影像学有没有改变;有没有梗阻可能;有没有药物影响;有没有脑转移;有没有合并糖尿病,电解质紊乱等等。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后,分析不同情况的判断依据,寻找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依据,通过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器械检查,来验证自己的观点,并给出处理方案。

2.3加强文献学习文献学习绝不是就某篇文献是否读懂为目的,而是要通过不同文献的对比分析,了解学术观点不断演变的过程,发现专家学者如何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如何创立自己的学术观点。这不仅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的发展,也为今后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例如:通过检索webofscience数据库,组织学生探讨“肺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kinaseinhibitors,TKI)治疗的由来”。指导学生在文献检索中追溯TKI药物的研发过程,对比不同时期临床试验的研究目的、实施方案和研究结果,分析其中的局限性和创新点。学生可以从中发现TKI治疗的机制,TKI应用的局限性,如何筛选优势人群,如何确定优势人群是由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引起的,如何应对TKI治疗耐药,EGFR突变检测手段的优劣性等等。还可以让学生比较不同年份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指南关于TKI治疗策略的变迁,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临床研究如何影响并改变临床实践,如何给患者带来实实在在的获益。

2.4参加患者健康宣教活动参加健康宣教活动,是学生与患者及家属接触、交流的绝好机会。通过给患者及家属举行健康宣教活动,例如提供“癌痛治疗”的用药指导,消除患者使用止痛药物的恐惧心理,教会患者评估疼痛,合理调整药物剂量,及时处理爆发事件,及早发现不良反应并进行预防。通过患者现场提问,学生现场回答的方式,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现场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分析和解释的过程中,提高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活动组织能力;让学生在行医之初就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日后能更好地处理医患关系。

思维能力论文第5篇

传统教育思想中的师道尊严观念使学生经常会产生消极、紧张和恐惧的心理。学生在这种状态中进行学习,思维就会逐渐僵化,心理发展也会受到极大的束缚。因此,我们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及时地去改变原有的思维习惯,给学生创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地对教师进行质疑和提问。同时,我们还可以让学生直接参与教学的管理和设计过程,让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中有平等的地位,把课堂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学生只有感受到了自己是课堂的主人,才会积极地参与进来,其思维的活跃程度也会大大提高,这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和掌握。

二、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推动学生间的思维互动

我们经常说的合作学习就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性学习。学生们在合作学习中主要采取小组合作形式来共同完成一个课题或解决一个问题,当然也可以以小组辩论、比赛和游戏等方法进行互动。教师可以作为旁观者或者裁判参与学生的互动,但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参与的过程中要敢于放开学生、包容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学生的思维会得到最大程度的激发,这样会使问题的展开更加全面和开放,使问题的深度和广度比我们想象的要“深”和“宽”。同时,在合作的过程中,我们也可以清晰地观察到学生对知识理解存在的问题,也可以从侧面了解到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在这种多变互动的活动中,让学生陈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不但可以扩大学生的信息量,而且会很好地激发和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三、有效利用直观教学,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在生物教学中,直观教学是一项最基本的教学手段。因为直观教具的使用会在很大程度上加强学生的视觉效果,强化学生对事物的感性认识。很多生物知识都是通过观察和演示得来的,因此,我们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制作各种直观教具,包括挂图的使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实物标本的制作展示、显微镜的观察使用、生物实验操作等多种手段。我们可以根据课程内容的要求运用各种直观教具。直观教具的使用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把比较抽象的东西直接展示出来,这些丰富的表象有助于学生对生物现象的直接认识还有助于学生思维的拓展,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

四、创设问题情境,活跃学生的思维

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中思考,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在正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前对课文内容中的一些具有较高思考价值的问题进行处理,将其设计成学生比较喜欢的问题,并且提前设计好预案。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指导学生去观察、讨论、推理,把解决问题的过程抛给学生并不断地对其进行有效引导,让学生的思维经常处于积极思考和探索的过程中。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会变得异常活跃,课堂氛围也会变得活跃起来。

五、在实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性比较强,很多问题都要通过实验来解决。在实验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要求的不是学生动手,而是要让学生先动脑。这就要求学生在实验之前要先设计好实验的各个环节,其中包括对问题的解读、实验目的的确定、实验过程的设计、实验结论的假设和推理。在设计这些活动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直接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所以,教师应该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在设计实验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要容许学生对实验进行创造性的改造,以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具体的,我们可以把教学中的演示内容变为学生实验,对于一些比较开放性的实验,我们可以让学生来设计,实验步骤和过程可以多种多样。因为观察角度、认知水平和动手能力有所不同,所以学生得出的实验结果和实验现象会有差异。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怀疑精神会得到激发,而且,学生在质疑精神的指导下再次进行探索,这将会更好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思维能力论文第6篇

关键词:思维培养趣境疑境佳境

培养学生的能力是现代素质教育的任务之一,其中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各种能力培养的核心。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呢?每一位科学教师都在思考这个问题。我个人认为巧设“情境”是一种有效的途径。笔者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与做法。

一、挖掘兴趣因素,创设“趣境”

1、巧创奇境,以奇制胜。

实践证明:采用新颖、奇特、生动、惊险的实验,有利于学生萌发热爱科学的情感,产生旺盛的求知欲,有着明显的激发兴趣的功能。例如在讲“大气的压强”一节时,我一进教室就演示了这样一个实验:在一只大试管中装上水,又将一只口径略小的试管压入大试管中并倒过来,小试管不但不会掉下来,反而徐徐上升。现象妙趣横生,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学生为了弄清其中的奥秒,听课精力特别集中。利用好实验,它会象“魔术”一样的引人入胜,这样就收到很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又如在学习《脑和脊髓》这一节时,一上课,我先当场取一只活青蛙,去掉头保留脊髓,几分钟后,用镊子夹一下蛙腿的皮肤,青蛙发生屈腿反射,同学们都惊呆了,去掉头的青蛙还会“动”?再用针刺破坏青蛙脊髓,用镊子再夹一下蛙腿皮肤,青蛙无屈腿反射。这一情景学生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能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2、巧用变式,以反辩正。

在科学教学中,人们常喜欢运用正面强化的方式,对学生给于明确的、强烈的刺激。而心理学研究表明,变化很小的反复刺激不一定能引起学生的重视,有时反而会造成思维的疲劳。因此教师应善于运用变式,给学生提供变化的刺激方式,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达到以变激趣的目的。例如:在学习《摩擦的利和弊》这节内容中,在教学过程中介绍了摩擦力,我提出了一个猜想请大家思考,“如何没有摩擦力,世界将变成怎样?”一个个大大的问号,点醒了一些同学,他们试图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于是很多答案都出乎我的意料“假如没有摩擦力,开动的火车永远也停不下来,只能永往直前;假如没有摩擦力,支撑架散开,钉子会从墙上掉下来;贴在墙上的画会飘下来......”我充分地感受到学生的思维的活跃以及那种创新的精神和丰富的想象力。学生也在猜想中更深的领会了摩擦力的深层含义,开拓了学生的思维。

3、自主学习,以人为本。

一切教育教学行为必须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因此教育必须精心创设自主活动的情境,使学生在活动中动手实践,大胆尝试,学会学习,享受成功的乐趣。比如在新授“密度知识应用”一节时,可改变过去讲例题后做习题的教法,而是在课前发动学生因地制宜选备器材,课上引导学生自选研究课题,分组拟订实验方案。在开展实验研究后,各组依据实验过程及记录,自编习题并解答,最后全班交流、教师总结。实践证明,这种习题应用课,学生自主性强,课上积极主动、思维活跃、兴趣浓,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制造认知冲突,创设“疑境”

认知冲突是一个人的已有知识、经验与布临的情境之间的冲突或矛盾。这种冲突会引起人们的新奇、注意和惊愕,从而产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的行为。

1、设置悬念,引发“冲突”。

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义地是问号。”学贵有疑,疑问是培养学习兴趣的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因此在教学中通过巧设疑问,在学生思想上产生悬念,以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在九年级《动能和势能》一节的教学中,我事先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机动车要限速行驶?为什么在同样的道路上,不同车型的限制车速不一样?进入建筑工地又为什么必须戴安全帽?让学生带着悬念进入到下面的学习中。又例如,在浮力教学中,教师可提出问题“为什么有时浮力大的可以浮起一艘万吨巨轮,而有时小到却托不起一枚铁针。”简单一句话,却可以引发学生的疑问并进一步提出问题,物体的浮沉到底由什么决定的?“浮力大小究竟跟哪些因素有关”,提出可能影响浮力大小的一些因素,引发学生激烈讨论,开拓了学生的思维。

2、巧设陷阱,引发“冲突”。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一个重要的职能是将学生的无意注意转变为有意注意,不能满足于表面浮躁的热烈气氛。笔者认为,适当地构思、设计一些易使学生上当受骗的陷阱,能唤起学生有意注意,产生渴望解决问题但又感到仅用现有知识无法解决的心理矛盾,从而有效地掀起思维冲突的狂澜。例如,学习燃烧的三个条件时,由于在学生的头脑中有一思维定势:水能灭火,因此水火不相容。所以学生便会产生一种错误的认识“白磷在水中自然不会燃烧”。如果能够将上述实验加以设计改进:等铜片上的白磷燃烧后,教师适时提问:如果我用一导气管将氧气通入沸水中与白磷接触,白磷是否会燃烧起来呢?(学生都会认为不会)。这时用一导气管将氧气通入沸水中与白磷接触,同学们就能看到白磷在水中燃烧起来。大大出乎学生的意料。因此,巧妙地设置陷阱,通过鲜明对比,学生产生了激烈的思维冲突,有效地激发了学习动机,开拓了学生的思维,达到了最好的教学效果。:

三、策动师生共鸣,创设“佳境”

在课堂教学中,当教师的“策动频率”与学生的“固有频率”相耦合、相协调,也会引起师生共振,产生共鸣,这时师生融于一体,同流、同向、同舟;彼此协调,彼此信任尊重;教师举一,学生得三;教师解剖了一只麻雀,学生则能理会了鸟类。

1、课堂教学须与学生认知规律相一致

我国现代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学生的认知顺序,一般来讲要经历“感知——理解——应用”这一过程。在材料感知、知识储备情况提供相应的学习材料,以唤醒学生的个体经验,使之与学生的原有知识有机地联系;进入理解阶段,教学节奏要及时,避免定义、结论得出“过早”与“过迟”;应用时重视抓好“审题”,通过联想引导学生提取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知识,并培养学生将当前的问题纳入同类事物的系统中,进行问题归类,解决问题,形成新的知识结构。

2、课堂教学须与学生思维活动规律相谐振

初中学生在课堂45分钟内的思维活动是有一定规律的,一般来讲,前10分钟为思维的启动阶段,在新课引入时,应根据初中生好奇、好问的特点,做到新颖别致,创设扣动人心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上课10--30分钟为思维敏捷、快速,处于一节课的最活跃状况,教者应抓住此时“高强度”特点,将重点内容的教学,以高旋律的节奏,与之相匹配,师生共建课堂活动的“谐振腔”,产生放大的疚。在课的最后约一刻钟是学生思维的疲劳阶段,兴奋正在消退,教者应根据初中生好动的特点,围绕课题组织一些活动,进行必要的练习,适当降慢教学节奏,尽可能让学生各种器官参与,精心设计课堂结尾。

3、课堂教学须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

进行情感共鸣的有效做法是以情传情,就是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如讲上《常见的酸》这一节时,可引用诺贝尔获奖者玻尔的故事,进行情感渲染:二次大战中,丹麦著名的物理学家玻尔被迫离开被德国占领的祖国。玻尔为了表示他一定要返回祖国的决心,决定将自己的诺贝尔金质奖留下来。玻尔是怎样将这枚奖章藏起来呢?他把奖章溶解在一种液体里,装在一玻璃瓶里,放在桌子上。后来,纳粹分子窜进玻尔的住宅进行搜查,那瓶溶有奖章的溶液就在他们的眼皮底下,他们却一无所知,也一无所获。战争结束后,玻尔回到了祖国,从溶液中重新提取出了金,并铸成奖章。重新铸成的奖章显得更加灿烂夺目,因为它凝聚着玻尔的智慧,凝聚着他对祖国的无限热爱。通过教师的艺术渲染,学生被玻尔的聪明和爱国之情深深打动,师生达到情感共鸣,使教学产生小高潮,同时开拓了学生的思维。

总之,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是一下子就能形成,要从小的时候,经过一个漫长的时间,反复的训练,才慢慢形成的。教师要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尽量给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让学生进行练习,促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为教学做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实验教学与装备2005、2《优化实验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吴坤林

思维能力论文第7篇

生之问、学生之间提供了一个双向的、平等的交流平台。而今,思维能力的培养成为素质教育的主要目标。探索在现代教育技术背景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是每个教育工作者不可回避的课题。本文试从多媒体计算机的特点入手,结合教学实际,探究运用计算机辅助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关键词:多媒体数学教学思维能力培养

思维能力的培养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通过思维,不仅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内在联系,而且要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它给人们带来新的、.具有社会价值的产物,它是智力水平高度发展的表现。在高科技迅猛发展并日益渗透于教育又改变着教育的今天,我们应怎样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来培养学生的思维呢?这已成为每个教育工作者不容回避的探索课题。本文试从多媒体计算机的特点入手,结合教学实际,探究运用计算机辅助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一、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直观性,启迪学生立体思维

学生在学习中经常会遇到困难,思维也受到阻碍。小学阶段由于刚刚接触立体图形,空间想象能力较差,这时运用现代媒体手段,充分挖掘教材,有利于丰富表象,引发联想,启发思维,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启迪学生进行全方位、立体的思维,展开想象的翅膀,从而突破思维障碍。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体积后,讲解这样一道题:把一个棱长为4厘米的小正方体表面全部涂上红色,然后切割成体积是l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一共可切多少块?其中一面、二面、三面有红色的各有几块?还有几块一面红色也没有?由于解答本题要有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学生解答起来很困难,而教师利用教具进行引导理解又存在着诸多不便。如果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利用屏幕上的“切割’’、“旋车’’、“提取’’等动态演示,既可以使学生顺利地突破思维障碍,又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再如,在学完立体图形体积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题:把一个长5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以长方形的长所在的直线为轴旋转一周,所得的旋转体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由于学生缺乏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想象不出所得的旋转体是什么,直观教具演示也很难帮助学生形成具体的表象,解答起来比较困难。这时多媒体课件便发挥它的优势,通过Flas演示,显现出长方形旋转时的轨迹,从而,唐动学生思维的闸门,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使学生迅速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形象性,激发学生主动性思维

主动性是思维形成的基础和前提,人们在开展启动思维的时候,必须首先具有一种强烈的内部动力。对儿童来说,主动性表现出一系列特征: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浓厚的兴趣等等。而多媒体计算机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它的形象性。教学信息的多媒体化一一文字、图像、图形、声音、视频图像、动画等等,形象逼真,生动新颖,从而为学生创设多

样化的学习情境提供了强烈的外部刺激,使学生处于一种强烈的感受之中。正是这种形象性,使学生产生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并迅速转化为一种求知欲望,转化成一种进入创造学习的主动性。

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教师利用多媒体软件DIROTER、FLAsH制作课件,创设了如下情境:在优美的轻音乐声中,在风景秀丽的花果山上,猴王带着三只小猴子在玩耍。不一会儿,猴王拿着三个大小一样的饼,对三只小猴说:“孩儿们,你们今天真乖,我要奖饼给你们吃’’。它先把一个饼平均分成四块,分给最小的猴一块,中猴说:“我比它大,我要两块’’,猴王就把第二块饼平均切成八块,分给中猴两块。最大的猴更贪心,它说:“我最大,我要三块’’。猴王就把第三块饼平均分成十二块,分给最大猴三块。同学们,你们说哪只猴分得多?聪明的猴王用什么办法既满足了小猴子们的要求,又分得那么公平呢?你们想知道吗?学习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就明白了。紧接着,学生主动地投入到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之中,并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学生学习的这种主动性正是建立在课件鲜艳的色彩、生动逼真的动画、引入思考的有趣提问的基础上。因此,从这个角度说,运用多媒体计算机的形象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三、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模拟现实特性,发展学生扩散性思维

创新思维对问题的解答方法不限于只有一种,通常有多种多样的办法,或者有多种多样的演绎和推导,这就是思维的扩散性。而多媒体计算机为我们提供了培养学生发散性恩维的广阈空间,尤其是它可虚拟现实的特点与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一拍即合,学生在计算机前操作,可自由地将各种媒体进行组合、扩充、整合,也正是在各种组合、扩充、

整合过程中,学生发散性思维得到培养。

例如一年级学生学习了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以后,开始学习拼组图形,老师针对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利用多媒体技术在计算机上设计了大小不同、放置的方位不同、颜色不同的三角形2O个,长方形15个,正方形15个,圆15个。要求学生选择上述图形,在下面空白处任意组合图形,看谁组合的画面想象丰富?学生兴趣盎然,充分发挥想象力,在屏幕上拼出了一幅幅闪烁着智慧的图案。

最后,每个学生还给自己拼出的精美图案取上富于创意的名字,如:“欢乐鸟”、“圣诞树’’、“智慧屋’’、“知识房’’等等。在学生的自学中,学生的思维的发散性充分表现出来,而这种发散性正是藉助于多媒体电脑可组合、可扩充的显著优势。

四、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培养学生独创性思维

多媒体计算机的又一明显特点是教学过程的交互性,计算机可以进行人机交互,而且具有丰富的交互界面,充分利用这种交互特性,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选择适合自己学习的内容,安排学习进程,独立地解决计算机提出的各种问题,从而培养自己的思维的独创性。

如教学《平均分》的内容,教师在电脑屏幕上出示了动脑筋爷爷和一个长方形的用意是什么?学生立即议论开了,有的说:“这动脑筋爷爷一定和长方形有什么关系’’,有的说:“可能是动脑筋爷爷今天要告诉我们学长方形呢!”有的说:“这长方形里一定有许多秘密,老师是要我们动脑筋解开它的秘密’’。“说得好!今天我们要动脑筋解开这个长方形的秘密’’。我接着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用一条直线把这个长方形分成一样大小的两部分,怎样分?听完老师的问题后,学生们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很快投入电脑操作。他们力图找到独创的方法,有的学生还把已画出的图形在电脑上予以移动、组合……突然一个学生高兴地大叫起来:“老师,我发现了!我发现了!只要通过长方形最中心的那个点画一条直线,都可以把长方形分成同样大小的两半。’’我将他画在电脑上的图调到投影幕上,并示意他陈述自己的理由,演示自己的操作过程,学生清楚地看到他独特的思维过程。

他解释说:“我是通过把几种图形在电脑上予以重合,发现无论哪条线全都交在一点上。通过交叉点的直线都可以把长方形分成一样大小的两半,有无数种分法’’。全班同学用羡慕而又喜悦的眼神看着他,可以看出他们心里在想:要是我们也能发现这一点,多么好啊!

思维能力论文第8篇

关键词:公安法律文书;逻辑思维;训练方法

中图分类号:D631.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7)29-0040-02

作者简介:章锦(1962-),女,湖北通山人,湖北警官学院,副教授,从事文书写作、逻辑学研究。

一、逻辑思维训练的作用

多年来,笔者在公安法律文书教学中始终关注教学效果,为了提高学生的文书写作能力,不断对教学模式,训练方法进行改革,但教学效果仍不尽如人意。有的学生虽然较好地掌握了公安法律文书写作的基本知识、规范和技巧,在写作中仍难免出现用词不准、语义不明、条理不清、表达不畅,说理不充分等问题。笔者经进一步研究认为,提高逻辑思维能力是提升学生写作水平的关键。

逻辑思维是人们在认识过程中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来反映客观事物,科学认识客观事物的性质特征、事物之间的关系及事物存在发展规律的思维。逻辑思维能力就是指人们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收集材料,识别信息,处理信息,并据此和已掌握的知识进行分析、推理和论证的能力;包括识别、分类、比较、分析、综合、判断、归纳、支持、反驳、评价等能力。公安法律文书是在公安实践中办理刑事案件和行政案件时所使用的文书。公安工作中办理案件的过程,就是收集证据材料,分析证据材料,综合归纳,根据案件事实和有关法律得出处理意见的过程,公安法律文书是对这一过程的科学再现。公安法律文书写作始终以概念、判断、推理作为主要的思维形式,以分析、综合、归纳、演绎为主要方法。学生只有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掌握逻辑思维的方式、方法和规律,做到概念明确,判断恰当,推理正确,论证严密,才能在公安法律文书写作中做到事实清楚、重点突出、条理分明、表达通畅、说理充分,写出高质量的法律文书。因此,在公安法律文书写作教学中,要着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法律文书写作能力。

二、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

逻辑思维存在于公安法律文书写作的整个过程中,在公安法律文书的主旨提炼,材料选择,结构安排和语言运用各个方面,都是逻辑思维起着主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可以结合写作过程的不同环节,训练学生的逻辑技能。

(一)训练概括主旨的逻辑技能

公安法律文书的主旨是指文书表达出来的看法、主张、结论、请求事项、呈请事项等等。例如:刑事法律文书中诉讼类文书的主旨是犯罪嫌疑人有罪无罪、罪轻罪重、是否应该追究刑事责任等;呈请类文书的主旨是有无犯罪事实,是否立案、立为什么性质的案件、对犯罪嫌疑人应该采取什么强制措施等等。公安法律文书主旨的要求是正确、鲜明。写作过程中,学生经常出现的錯误是定性不准,主旨不明。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案件材料进行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真正把握案件事实的本质。对于呈请类文书,如立案阶段的文书,因为初步获得的材料往往是鱼目混珠、零散杂乱、真假相间的,需要识别哪些是虚假的,哪些是真实的;分清有无犯罪事实,有什么犯罪事实,进而预判案件性质,在此基础上呈请批准立案;对于诉讼类文书,如提请批准逮捕书、起诉意见书等,则要分清有罪无罪,此罪彼罪,做到定性准确。要训练学生对获得的各种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然后通过缜密推理和多种逻辑方法给案件定性。在准确定性的基础上,结合有关法律法规,提出案件的处理意见,形成明确的主旨。

(二)训练选择材料的逻辑技能

材料是文书的基本要素之一,公安法律文书的材料包括案件事实材料和有关的法律法规等。公安法律文书写作过程也就是用事实、证据证明犯罪(或无罪)的过程。所以,公安法律文书写作中在选择材料时要遵循逻辑论证的规律规则,要保持论题的同一、保证论据的真实性,充足性。要训练学生学会选择真实、准确的材料,围绕主旨选择材料。怎样保证选择材料的真实准确?同样需要遵守逻辑规律规则,要选择经过调查核实的、有证据证明的、相互印证的材料。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将侦查假设当做事实材料,必须经过调查核实,取得相应的证据进行验证;材料与材料之间不能有矛盾,材料与证据之间不能有矛盾。围绕主旨选择材料,首先是材料与主旨相切合、相一致,不能矛盾;同时,选择典型的、反映案件本质的、有证据证明的材料。这就要学生学会对材料进行分类、分析,鉴别,找出最具证明作用的材料,剔除与证明犯罪(无罪)无关的材料,从而有力的表达文书主旨。

(三)训练安排层次结构的逻辑技能

文书结构解决的是言之有序的问题,公安法律文书总体结构是固定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比较容易掌握。主要问题一是笔录类文书,如现场勘验、检查、复验复查、侦查实验、搜查、辨认、提取等笔录,过程记录层次混乱,结果记录不明。二是叙述性文书在案件事实材料和证据材料的写作上,容易出现层次混乱,条理不清,因果关系不明,证据列举主次不分等问题。这都是文书写作的“序”的问题。要解决写作上的“序”的问题,关键还在于构思上要有“序”,思维要有“序”。归根结底是要正确认识事物本身的“序”,即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及发展规律。客观事物总是相互联系的,时间上有先后,空间上有内外,数量上有多少,性质上有轻重,意义上有大小,程度上有低高,距离上有近远,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训练学生学会正确认识客观事物的联系和规律,并且按照从先到后,从外到内,从少到多,从小到大,从低到高,从近到远,由主到次,由重到轻,或由因及果,由果溯因……的“序”来安排文书的层次结构,就能做到结构合理,层次清楚,条理分明、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如:笔录类文书在写作时可按时间的先后,空间方位的变换、采取的方法、以及取得的结果的“序”进行记录。叙述性文书对于案件事实的叙述,都要反映案件本身的情况,案件的发生发展过程,有时间的推移、空间的变换、罪责有轻重、责任有主次、事件有因果。首先分清时间的先后、空间的变换、罪责的轻重、前因后果,然后据此采取横式结构、纵式结构或者纵横交错式结构,科学安排文书的结构。在证据的列举方面,则要训练学生根据证据的不同分类,分清主次,合理排序,进行列举。

(四)训练语言运用的逻辑技巧

作为实用性文体,公安法律文书的语言必须准确、规范、精炼。学生写作中出现的用词不准,语义不明,表达不畅的问题,本质上还是逻辑思维能力低下的问题。语言表达思维,语言形式与逻辑思维形式相互联系;语词表达概念,语词表达判断,句群或语段表达推理。语言表达上的问题,一方面是概念不明确、判断不恰当、推理不正确造成的;另一方面是没有准确把握语言形式与逻辑思维形式之间的关系。所以,在教学中,既要训练学生掌握明确概念、恰当判断、正确推理的能力,又要训练其把握语言形式与逻辑形式之间的区别,选择恰当的语言形式来进行表达。要明确概念,就是要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明确概念的确定含义,进而选择恰当的语词来进行表达,这样就能做到用词准确;判断要恰当,就是准确反映各种不同的事物情况,然后选择恰当的语句进行表达,做到语义明确;推理要正确,就是推理准确反映事物之间的推导关系,从而做到因果明确,表达顺畅,论证严密。

三、逻辑思维训练的其他途径及保证

(一)多渠道多方式拓展,加强课外学习和训练

在课堂教学中进行逻辑思维训练,时间有限,效果也有限。因此,要引导学生在课外多读、多说、多写,多方式、全方位进行训练。

1.多读。首先,读逻辑书。要提高逻辑思维能力,最根本、最有效的方法是系统掌握逻辑思维的基本知识、方式方法和规律,要引导、鼓励学生阅读逻辑学著作,仔细体会逻辑知识在法律文书写作中的作用。其次,品读名家演讲词,辩护词。这些著作大多富有很强的逻辑力量,能在阅读中领悟论证的方法和技巧。第三,阅读主流媒体的评论性文章,这类文章语言规范,论证严谨,观点正确鲜明,贴近生活,不但能使学生在阅读中形成严谨的思维模式,而且在思想素质上得到提高。第四、读法律文书典范文本,通过阅读分析,找出写作逻辑思维的规律和技巧。

2.多说。要“会说话”,就必须首先会思考。开展各种形式的演讲活动,目的是让学生多开口说话。一是课前五分钟演讲活动是行之有效的训练方式,按学号顺序,每节课由2到3名学生进行演讲,一学期下来每个学生都有几次演讲的机会,可以最大范围的保证学生的参与度,使训练效果最大化。课前五分钟演讲活动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就某个话题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且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理,这就促使学生在语言形式和材料选择上下功夫,既做到语言精练,又做到材料典型,论证严密。二是演讲比赛。可以是班级、年级、校级的比赛,先在班级“海选”,逐级选拔,做到人人参与,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此外,还可以组织各种形式的辩论活动。逻辑本是随辩论而生并在辩论中发展,辩论活动是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方式。

3.多写。写作训练是通用的教学训练方式,让学生多写,就是要以写促“思”,在构思和写作的过程中锻炼逻辑思维能力。

(二)提高教师逻辑思维能力,强化教师的逻辑训练意识

首先,授课教师要提高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具备一定的逻辑知识,掌握逻辑思维的方法,并且自觉运用于教学过程中;在教學中做到概念明确,判断恰当,推理正确,表达严谨。这样既能保证逻辑思维训练的有效实施,还能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其次,要强化教师的逻辑训练意识。只有教师有意识、有计划、有步骤的对学生进行训练,才能保证训练目标的实现。

[ 参 考 文 献 ] 

[1]张靖.法律文书制作精解[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