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水质管理论文

水质管理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30 11:29:39

水质管理论文

水质管理论文第1篇

2002年水环所共承担地调、科研、自然科学基金及社会项目共37项。其中地调项目8项,部、省科研项目22项,国家自然基金6项,社会项目1项。新上项目8项,其中地调项目为3项,其它项目5项。2002年度获得7项国家、省部级二等以上科技成果奖励,其中有2项成果获国土资源部科技成果二等奖,作为参加单位有2项获国土资源部二等奖;1项获国土资源部一等奖。《亚洲水文地质图》荣获河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并由河北省推荐报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我所参加的“燕山地区花粉与植被关系的研究”项目,获河北省2002年度自然科学三等奖。根据中国地质文献检索机构统计,水环所2001年检索论文数量在我部系统列第四位,说明我所的科研创新实力有明显进步。2002年发表学术论文数量有较大增长,共在公开发行的科技期刊上发表科技论文43篇,其中学术会议论文集发表3篇,核心刊物发表了29篇,SCI论文3篇。2002年由水环所负责的首批地质调查项目《华北平原宁晋泊第四纪全新世标准剖面》、《大都市地下空间开拓的地质环境效应预研究》、《北京市垃圾处置的地质--生态环境评价》、《华北平原1:25万天津幅地下水资源潜力调查试点》等四个项目通过了由中国地质科学院组织的专家验收评审,综合评价等级为三个优秀、一个被评为良好。

2002年地调项目取得的主要成果简介如下:

一、全国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评价

“全国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评价”项目,在部环境司的领导和监测院、地科院的协调组织下,通过全国32个省(市、区)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工作者的大力配合和努力,经过2年多的艰苦工作,取得了如下重大进展:

1.本次全国地下水天然补给资源评价面积为914.97万km2,地下水天然补给资源总量为9234.72亿m3/年,其中淡水资源8836.5亿m3/年。全国地下淡水可开采资源量评价面积为619.34万km2,地下淡水可开采资源总量3527.78亿m3/年。

2.与第一轮(1984年)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成果相比较,地下水资源量变化有如下特征:

(1)全国地下水资源总量较1984年略有增加;

(2)北方地下水资源量减少,南方地下水资源量增加;

(3)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减少,山区地下水资源量增加;

(4)新增加评价了深层承压水和微咸水、半咸水资源。

3.资源量发生变化的原因主要是:

(1)评价精度明显提高;

(2)评价面积有所增加,特别是可开采资源评价面积明显增大;

(3)区域降水量发生变化;

(4)人类工程活动使地下水补给量减少,尤其是北方平原区;

(5)对水文地质参数进行了必要修正;

(6)评价方法有所改进;

(7)可开采资源量评价充分考虑了维护生态环境的需要。

4.1999年全国地下水开采量达到1116×108m3/a,全国平均开采程度为29.9%,其中河北省、天津市、北京市全境超采。近20年来,地下水占总供水量的比例一直呈增加趋势,已从1980年的14%增长到1999年的18.7%。农业用水量呈递减趋势,从80年代的88%,逐渐下降到1999年的61.6%,而工业用水量和生活用水量的比例却明显上升,80年代工业和生活用水量的比例为12%,1999年工业用水量比例上升到18.6%,生活用水量比例上升到19.8%。

5.根据国家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在全国地下水资源中,95%的地下水质量可用作生活饮用水水源及工农业供水。其中80%的地下水可供直接饮用,大于10%的量为适当处理后可供饮用,5%为不宜饮用但可直接为农业和部分工业利用,另有不足5%的地下水资源因遭受污染等的影响,需经处理才可利用。南方地区地下水质量优良,大多地下水可供直接饮用,其中江西、福建、广西、广东、海南、贵州、重庆等省区市,优质地下水分布面积占全省面积90%以上。北方山区及山前平原地区水质较好,中部平原区较差,滨海地区水质最差。全国31个省(区、市)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与饮用水水质有关的地方病区。尤其在我国北方丘陵山区较普遍地分布着与克山病、大骨节病、氟中毒、甲状腺肿等地方病有关的高氟水、高砷水、低碘水和高铁锰水等。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5000多万人仍在饮用不符合(饮用水)标准的地下水。

6.全国已形成区域地下水降落漏斗100多处,面积达15万平方公里。河北平原深层地下水已形成了跨冀、京、津、鲁的环渤海区域地下水降落漏斗。全国有近50个城市由于不合理开采地下水而发生了地面沉降,其中沉降中心累计最大沉降量超过2米的有上海、天津、太原,天津塘沽个别点最大沉降量已达3.1米。在河北平原、西安、大同、江苏的苏、锡、常等地区,过量开采地下水已导致了地裂缝。沿海地区的大连、秦皇岛、沧州、青岛、北海、海南新英湾等城市和地区地下水位的下降,引起海水入侵,导致地下水水质恶化。其中,胶东半岛、辽东半岛海水入侵严重。

7.本次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编制了全国性图组10幅,包括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势图、中国降水量图、中国干旱指数、蒸发量图、中国水系图、中国水文地质图、中国地下水资源分布图、中国地下水化学图、中国重点城市供水中地下水所占比重图、中国地下水环境图。

编制了地区性图组21幅,包括黄河流域、西北地区、黄淮海平原、松嫩松辽平原、三江平原、南方岩溶石山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下水资源分布图、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图、地下水环境图。编制了分省性图组96幅,包括各省的地下水资源分布图、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图、地下水环境图。本次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完成了数据库建设,包括原始数据建库、计算过程数据建库、分省图件建库、各省评价报告、总报告建库、技术分档建库等。

二、华北地下水可持续开发利用前景

由水环所组织实施,河北、北京、天津、河南、山东等省(市)地调院参加,在项目组全体成员的不懈努力下,取得重大进展。

1、通过对钻孔资料的研究分析,将华北平原第四纪下界统一到世界较为认可的2.58Ma,确定了华北平原第四纪各时代下界的区域埋藏深度。

2、提出了深层地下水的补给模式。现代地下水分布在山前平原,是局部直接入渗补给。中部平原深层地下水是末次冰期补给。天津一带滨海平原地下水推测为末次冰期间冰阶补给。

3、碳14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华北平原区域地下水存在三个流动系统:

(1)来自太行山前的水流系统;

(2)来自燕山山前的水流系统;

(3)来自鲁中山区的水流系统。

区域地下水总体上具有活塞流的特征,三个区域水流系统集中流向中部平原,最终在天津一带排泄入海。三个水流系统中,以太行山前的水流系统影响强度较大,鲁中山区水流影响较小。

4、根据水文地质、同位素资料,绘制了石家庄-衡水-沧州-天津-渤海的地下水同位素剖面。受地下水开采的干扰,山前平原局部水流已经不明显,衡水形成了一个局部水流系统,上部浅层地下水明显向下流动。在东部沧州和滨海平原,地下水形成以漏斗为中心的局部水流系统,区域流被截断,但更深部的区域流尚未受到影响。

5、初步查清了华北平原浅层地下水位和深层地下水位分布现状和变化情况,以及地下水漏斗的分布。浅层地下水降落漏斗分布于山前沿线中心城市;深层地下水头整体大幅度下降,致使华北平原大部分深层地下水头低于海平面,以地下水封闭的“0”m等值线圈定的低于海平面范围为76732km2。

6、通过综合研究得出华北平原深层地下水环境约束条件的临界界限值为水位埋深50米,并将70米作为严格控制界限,以防止地面沉降等环境问题的加剧。目前华北平原深层地下水头埋深大于50米的面积已有32106km2,大于70米的面积7145.34km2。

7、详细调查了华北平原地下水开采量,2000年华北平原地下水开采量为211.98×108m3,浅层地下水开采量为178.40×108m3,占地下水总开采量的84.2%,多集中在全淡水区。深层地下水开采量为33.58×108m3,占地下水总开采量的15.8%,主要集中在咸水区。

8、华北平原地下水评价结果表明,华北平原地下水天然资源为220.78×108m3/a,其中矿化度小于2g/L的地下水天然资源为175.48×108m3/a。浅层地下水开采资源192.54×108m3/a,其中小于2g/L浅层地下水开采资源171.36×108m3/a;深层地下水可采资源24.23×108m3/a,其中小于2g/L深层地下水可采资源24.19×108m3/a。从华北平原整体来看开采程度为108%,仅超采16.42×108m3/a,整体上基本处于采补均衡,但是开发利用在平面和垂向上分布极不均匀。

三、宁夏地下水(含地热)资源评价

与生态环境建设示范

“宁夏地下水(含地热)资源评价与生态环境建设示范”项目,是中国地质科学院与宁夏回族自治区科技合作项目。项目按照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的方式,形成了由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宁夏地质工程勘察院、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技术方法研究所、宁夏地质调查院和宁夏物探勘查院等科研生产人员组成的项目组。

下设五个课题,通过课题组成员的努力,均取得重要成果及认识,现分述如下:

(一)宁南水资源综合评价与合理开发利用

1.在开展工作过程中,始终以地下水系统理论为指导,无论从控水分析、含水层结构分析、地下水补径排分析,还是地下水质和量的分析上,均按照地下水系统理论,对其进行整体系统的研究,使目标从一个目标趋向于多目标,利用模型功能向多功能方向发展,在考虑不确定因素的基础上,通过智能型水资源支持系统,用模型系统取代整体模型,解决地下水系统划分中的实际问题。在调查评价地下水资源形成演化工作过程中,将地下水质量、数量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综合研究,把地表水和地下水、不同含水介质中的地下水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进行分析,利用水循环理论,不仅分析地下水补径排特点,还对其已经发生的变化及可能发生的变化进行调查研究,突出了动态调查评价的新思路。

2.通过对不同含水介质岩相古地理、时空分布的分析和研究,尤其是地下水资源形成演化的探讨,对白垩纪沉积盆地、第三系地层和第四系地层对地下水数量、质量的控制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分析了高氟水、苦咸水成因进行了深入探讨,尤其分析了对现代生态环境的影响作用,从而将岩相古地理-地层时空分布-地下水循环演化-地表生态环境等作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进行了调查评价,取得许多新认识。

3.在对宁南地区弧型构造形成演化机理进行分析基础上,结合岩相古地理分析,首次对旋卷构造、拉分盆地、环状构造等不同构造类型对含水层的时空分布、地表水系的分布及地下水资源形成演化作用进行了系统分析,提出了构造控制不同含水介质地下水作用规律。

4.通过大量的综合地质-水文地质调查及物探、钻探调查评价工作,对整个宁南地区控制地下水时空分布的边界条件进行了调查,明确了控制地下水时空分布的边界位置和性质,查明了不同时空条件下地下水补径排变化规律及相互独立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内在因素,从而第一次对整个宁南地区地下水系统进行了划分。尤其是在南北古脊梁地区各种边界性质及位置进行了深入勘查,对该地区地下水资源时空分布及其形成演化规律进行了系统性研究,划分了该区地下水系统,对该区特殊的地下水水质类型形成原因进行了初步研究,对该区地下水资源进行了系统评价,对该区三大泉域成因进行了分析从而形成了具有突破性的认识和成果。

5.通过地下水分布规律和地下水资源形成演化的调查评价,对宁南地区找水方向给出了明确的结论性认识,认为以清水河沉陷构造为界,东部地区以寻找基岩裂隙水和深部岩溶水为主,西部则应以第四系孔隙和浅层地下水为主。

6.宁夏同心县下马关地区是历史上严重缺水地区,我们通过大量的地面综合调查和物探等工作,认为下马关白家滩-了马山地段是一富水地段,可以布置一个探采结合孔,课题组成员在老专家的指导帮助下,通过精心工作,2001年探采结合孔施工完毕,经抽水实验和水资源评价结果是地下水出水量可以达到3000-5000方/天。经验收认为:勘查区是一个严重干旱缺水山区,在该地区找到丰富的地下水,这是对该区水文地质认识的重大突破。

(二)宁夏河套灌区灌溉方式优化配置实验示范研究

1.通过示范区野外调查、监测和水土样品的采集分析,查明了浅层地下水位动态变化特征、包气带水盐运移过程与种植结构及引黄水量的相关关系。在示范区,近10年来人口、耕地与引黄灌溉水量同步增长,增幅在30%以上。地下1.2m以浅土壤样品可溶盐(离子)含量分析表明,土壤水盐运移聚集变化主要受引黄灌溉、降雨和蒸发的影响,季节性变化明显,年际变幅不大。引黄灌溉水量的增加导致排泄不畅部位地下水位抬升,蒸发加强,局部土壤盐渍化呈加重态势。结合课题的问卷调查显示,村民最关心的是降低水位有利于耕种,对渠井联合灌溉方案表示支持。

2.在深入分析浅层地下水补径排条件基础上,建立了研究区的水文地质模型和数学模型,对模型和参数进行了识别与勘察模拟。在此基础上,对优化灌溉配置管理模型和约束条件进行了研究、对示范区渠井灌溉优化配置模式进行了多方案的研制与开发,用响应系数矩阵把地下水流模型与多目标规划模型有机地耦合求解,以2000年的水位和农田布局及不同灌溉用水条件,得出向后30年、控制地下水位埋深在不同深度的计算结果。如果控制浅层地下水位埋深不大于2m,在现状条件下,示范区引黄水量可减少1/5,每年可开采利用浅层地下水70万m3,引黄河水255×104m3/a。考虑目前黄河流域水资源紧缺状况,如果进行节水灌溉,节省1/3灌溉用水,需水量减少到217×104m3/a,控制潜水水位埋深在2m以内,可开采利用潜水48×104m3/a,引黄河水169×104m3/a。

3.对银川平原浅层地下水开发利用潜力进行了初步分析。银川平原浅层地下水主要补给源是引黄渠系及田间灌溉入渗,补给丰富,据计算每年天然补给资源量约21亿m3,可开采资源量约16亿m3。利用示范区的研究成果,对银川平原渠井优化灌溉模式应用前景进行了分析,在现状条件下得出了概算结果。目前浅层地下水的开发利用程度很低,从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长远利益出发,应加强开发利用浅层地下水,推行渠井结合的农业灌溉方式与节水灌溉的措施等。

(三)宁南典型地区生态环境调查与生态建设模式

1.将宁夏南部山区的彭阳县(古城乡、王洼乡、罗洼乡)、西吉县(城郊乡、马建乡)、泾源县(东峡乡、白面镇)划分为阴湿土石质山区、半阴湿土石质黄土梁峁区、干旱、半干旱黄土梁峁区三个不同的气候地貌类型,并完成生态环境地质调查1087.17km2,查明了工作区地质生态环境背景,及相关基础图件编制。

2.分析了现有生态模式及产业特征,总结了现有模式的优劣,为今后产业结构调整,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

3.在彭阳县王洼乡高建堡小流域实施了GPS监测土壤侵蚀动态监测,监测面积15.1km2;建立典型地段监测控制网,进行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分析总结了不同地形、地貌条件下水土流失规律,以及不同工程措施、生物措施水土保持条件下水土流失治理效果。

4.对已实施的退耕还林工程效果进行跟踪调查分析,研究提出了存在的问题、改进方向:退耕还林应根据地质、气候特征采取不同措施,山区以水土保持涵养林为主,黄土梁峁区生态林与经济林并重;增加草地比例,发展隔坡梯田;发展优良果树品种,走规模化、产业化道路;对山前覆盖层薄的地区应优先退耕,以免造成土壤层彻底破坏;根据当地恶劣的生态条件,适当增加退耕还林扶持年限。

(四)宁夏特色作物农业地质背景调查与利用研究

1、查明了枸杞、葡萄的果实中化学成分中酸性和碱性二类组分,前者是以总糖为代表的碳水化合物、粗脂肪等。后者是以甜菜碱为代表的含氮化合物,主要包括粗蛋白、氨基酸、粗纤维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用酸碱二类组分的含量及其协调关系,同时参考农业部门的质量标准作为评判内在品质的依据。优质枸杞子的定义是:在一定糖含量的基础上,总碱应与之协调平衡。其化学本质为在一定酸性组分(总糖)含量水平上,酸碱二类组分适度平衡。

2、通过糖(酸)碱图的分析对比,找到了品质优良的枸杞的原因,从而得出如下结论:糖(酸)碱比位于0.3-0.6之间时为最优。

3、初步探讨了矿质营养元素在剖面中的运移特征,找到了影响枸杞、葡萄品质的特征元素组合,为改善它们的品质提供了新的思路。

4、元素在不同的土壤类型中具有不同的含量,不同的土壤类型具有不同的自然肥力。根据土壤肥力的高低划分了优越型、中等型、较低型和极低型。枸杞一般都在土壤肥力优越型的土壤中品质最好。

5、总结出了枸杞、葡萄的生产酸碱平衡的规律。

6、首次建立了特色作物生长的农业生态地质模式,并对不同的农业生态地质模式提出了特色作物的可栽培性。

(五)宁夏地热远景调查及银川平原地热资源评价

1、通过野外调查,在南部山区初步发现了2个地热远景区:泾源县黄花乡楼房沟,泉水温度为23℃,为断裂带出露的上升泉,有臭鸡蛋味;固原县双井子乡双井子村,南水泉群的水温26℃。若按当地年平均气温加10℃计算,此两处均属明显异常区。

2、通过地质、构造、地球物理特征及地热井和温泉的稳定同位素、年龄同位素和水化学特征分析,阐明了地热水的来源和成因,进行了热储层温度估算和潜力分析,并进一步确证了前期野外调查初定的2个地热异常区,提出在同心县新庄的太阳山泉和青铜峡市庙山湖清凉寺的庙山湖泉所在地区存在地热异常的可能性。

3、预测了三个地热远景区,并根据研究程度采用不同方法分别评价了地热资源量:

(1)银川平原地热资源最有利的区(Ⅰ)

采用热储法估算得知:在银川平原热储面积2514.86km2范围,3000m深度内>40℃热储层蕴藏的热能储存量980.31×1014kcal,地热水储存量为4193.93×108m3,地热资源潜力巨大,为宁夏地热资源远景最有利区。

(2)卫宁平原地热资源远景有利区(Ⅱ)

1988年,宁夏地矿局矿调所在卫宁北山黄石坡沟金矿勘查中,先后在ZK9102、ZK9301和ZK8901三个钻孔中发现了地下热水,孔深分别为310.74m、298.54m和243.70m,水位埋深分别为127m、147m和205m,地下热水储存于泥盆系东西向构造的破碎带中,出水温度32-41℃,单井出水量360-768m3/d,矿化度>5g/L,水化学类型为SO4·Cl-Na·Ca水。该地热显示的发现,预示着卫宁平原及卫宁北山地区将成为宁夏地热资源有利区。

(3)六盘-龙首断裂带地热资源远景较有利区(Ⅲ)

在断裂带及附近出露多处温泉,水温>20℃的温泉有楼房沟泉、双井子泉、太阳山泉、鸽子山泉,4处温泉的天然放热量为1721.82×104kcal/a,预示着该地带将成为宁夏地热资源远景较有利区。

四、黄河中下游主要环境地质问题调查评价

由我水环所负责组织实施,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四省地调院参加。

1、完成并查明了河龙段9.7万km2(1/25万)岩土侵蚀的环境地质背景、岩土侵蚀的种类、分布规律、典型地段的岩土侵蚀的发育机理,认为区域构造格局、新构造运动、地层岩性及其组合、地形地貌等是河龙段岩土侵蚀的主要环境地质背景,控制着岩土侵蚀的强度、类型、速率和发育程度。探索了利用遥感技术(RS)及地理信息系统(GIS)定量评价岩土侵蚀的方法。为河龙段的岩土侵蚀或水土流失治理积累了资料和提供了科学依据。

2、重点解剖了劈砂岩地层性质、地层的岩性组合、劈砂岩的裂隙等对岩土侵蚀的影响。认为劈砂岩地层的强烈的岩土侵蚀现象主要是由其内在的因素如岩石的力学性质、水理性质、矿物组成、化学成分、矿物结构特征等所决定;地层岩性组合加重了劈砂岩的岩土侵蚀;劈砂岩的垂直裂隙不都是由于构造运动所引起,还存在由于岩土侵蚀所造成的次生构造裂隙。

3、首次利用GPS精确测量技术和GIS的分析功能相结合,对黄河中游劈砂岩分布地区的沟边坡重力侵蚀量、淤积坝的泥沙淤积模数进行了定量评价探讨,并摸索出了利用精确测量的GPS技术在野外调查中的有效应用方法。

4、完成并查明了下游近8万km2(1/25万)区域环境地质条件、河道带环境地质特征,评价了悬河稳定性,对危险地段进行了预警,从地学角度提出了防洪减灾的8种对策。

5、基本查明了断流区地下水开采资源量为148亿m3/a,地下水开采资源潜力总量为50亿m3/a;地下水漏斗区调蓄库容73亿m3、可调蓄水资源6亿m3/a;与80年代比较,黄河对地下水的补给量减少了5亿m3/a,约减少48%,浅层地下水开采资源量减少了4.76亿m3/a,约减少3.3%。

6、对中游的岩土侵蚀、下游悬河稳定性和水资源短缺的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及黄河水沙的变化趋势进行了研究。初步认为中游地质环境控制着岩土侵蚀的发生和发展,下游的悬河稳定性受到中游岩土侵蚀及下游地质环境的制约,人类活动对岩土侵蚀及入黄水沙产生了较大影响,黄河水沙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呈逐年代减少趋势。

五、鄂尔多斯白垩系自流水盆地地下水赋存规律研究

1.配合“鄂尔多斯白垩系自流水盆地地下水勘查”项目的进行,先后沿东胜梁两侧、鄂托克旗~跨毛乌素沙漠~乌审旗的剖面、青铜峡~盐池~靖边沿白于山的东西剖面、泾源~平凉~庆阳剖面和沿南北方向布设的横跨库布齐沙漠、毛乌素沙漠、白于山和黄土地区的剖面等进行了调查,2000-2002年采集氢氧同位素(D、18O)样品126组,同位素分析数据同位素T样品126组,碳-13、碳-14同位素样品67组,地下水化学分析样品126组,按实施项目要求,完成了地下水同位素研究报告初稿;

2.通过对该区以往研究资料系统收集、2000-2002年野外调查及所采样品的综合分析,对鄂尔多斯白垩系自流水盆地地下水形成过程的认识上取得重要进展。该区地下水同位素年代分层和分区明显,浅层地下水年龄多小于5000年,从地下水样普遍含有一定量的氚来看,水的更新过程比想象的要快。深层地下水是在过去两万多年的时间里形成的。地下水的水质变化主要受地区岩相古地理条件和两万多年来气候干旱化过程所控制,人类活动是这一地区水环境条件恶化和复杂化的重要因素。

3.鄂尔多斯白垩系自流水盆地地下水的同位素调查表明盆地不同层和不同区地下水及其与地表水的同位素组成差异明显,环境同位素技术是进行盆地地下水研究可依赖的重要手段(方法可行)。不同层地下水同位素组成和地下水年龄的分布特征可作为水文地质分区及地下水分层的基本依据或主要证据。地下水14C和T的分布及其关系证实白垩系地下水在某种程度和一定深度内是可更新的,可以作为重要水源予以开发利用。地下水年龄的测定和地下水氢氧同位素的分析结果表明,该区的气候变化和环境演化,特别是晚更新世以来的干旱化过程是影响地下水质量及其分布变化的最重要影响因素。白垩系自流水盆地循环深度小于100米浅层水,主要是近几十年来大气降水补给形成的,北部由东胜-四十里梁-盐池分水岭向东西两侧径流排泄;陇东黄土高原区地下水主要接受区域大气降水和来自六盘山一带的侧向补给;深层承压水的年龄(大于300米埋深)多大于1万年,最大可达2万多年,为全新世以前补给形成的水,水的氧-18贫化特征明显,地下水的含盐量普遍较低,与当时的气候较寒冷气候密切相关。

六、我国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研究

1、完成了“我国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研究”报告

总体报告从三个方面论述了我国地下水资源现状、问题和前景。第一部分:在阐明全国地下水资源状况的前提下,论述了我国地下水资源的现状、特征与特性;第二部分:分析了我国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研究国民经济发展对地下水资源的需求形势。用可持续利用的观点,阐述了地下水资源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战略地位。综述建国五十年来,在地下水勘察、研究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的前提下,阐述由于不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而引发的影响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问题;第三部分:提出了我国带有普遍性的和典型地区的地下水可持续利用战略。

2、开展了华北和西北重点地区的综合调查与研究工作

充分分析了近20年、尤其是近年来西北找水特别计划、国土资源大调查中地下水资源调查成果和新一轮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资料,重点对西北、华北地区地下水环境进行了调查,研究了这些地区由于地下水开采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对我国地下水资源数量、分布及其开发利用情况及地下水开发利用战略进行了分析,认为:

(1)地下水是我国尤其是我国北方地区的主要水源,是支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支柱,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998年全国地下水在总供水量的比重,华北最大,其中河北75.1%,北京、山西在60%以上,河南52.7%,山东、辽宁、陕西等省都超过40%。北方地区70%的生活用水、60%的工业用水和45%的农业灌溉用水均依靠地下水。

(2)供需矛盾日益加剧。目前全国600多座城市中有一半左右的城市不同程度的缺水,年缺水60多亿方,每年因缺水影响工业产值2300亿元;农业灌溉年缺水300亿方,受害面积3亿亩,影响粮食产量250亿公斤;现在全国有7300万人需解决饮水问题。

(3)工业生活用水利用率低。1997年全国万元产值用水量136方,是发达国家的5―10倍;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比发达国家低35―45%;城镇居民用水浪费损失率超过20%。

水质管理论文第2篇

1.1建立施工质量各项检查制度

工程建设单位要做好质量检查相关制度的建立。作为工程业主,也就是项目第一责任人,必须加强关于施工质量各项检查制度建设工作,从而使得工程质量的检查与复核及认可能够得以实现。如此,既能够有效确保项目业主的合法利益,同时又可以促使建设单位做好项目质量管理工作的改进与完善,有利于水利工程最大程度上实现其合法效益。项目建设主体单位必须付出相应的精力按照相关制度规范的要求做好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与检查工作,从实际出发,承担起对工程建设在质量上的监管工作,并采取合理科学的管理方式,促使水利工程施工质量得到有效的提高。

1.2施工质量的管理在项目管理中的核心位置

不断完善水利施工质量管理,可以进一步指导水利工程施工企业正确开展施工行为,同时提高水利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通过质量管理制度的建设和加强,可以有效地实现工程建设的“三控制、两管理、一协调”。监理单位在具体施工管理中,利用长期在工程建设实践中所形成的工作经验,建立起一套完整严密的组织机构、工作制度、控制程序和方法,加强对工程质量的控制,构建工程建设项目的质量控制体系,强化工程质量的管理。因此,必须深化对水利施工质量管理核心地位的认识,从而增强对工程质量的监管,推动水利工程建设。

1.3勘察设计的质量管理

在水利工程施工中,勘察与设计是其中的两个关键基础与前提,其质量效果将对建设工程的使用及功能都产生直接的影响。设计工作与勘察工作质量的保证是工程项目质量的重要基础,也只有确保设计与勘察成效的高质量,才能够建设出质量优上的水利工程,进而有效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为人民的正常生活提供保障。因而,水利工程设计与勘察工作必须引起各方重视。

1.4政府部门对于水利项目的质量管理

政府部门的质量监督工作必须坚持贯穿于整个建设活动过程当中,并不是仅仅局限在某个方面或者某个阶段范围内。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我国政府在建设工程的质量监督管理上必须加强工作力度,并且要建设相应的管理机构或者相关部门委托给监督机构,实施对建设项目的质量监管等。所以,政府单位对于水利项目质量管理单位管理工作的加强能够有效保障质量管理相关单位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确保质量管理单位运作的规范性。

2关于增强水利项目质量管理相关措施的建议

2.1加大监管力度,落实终身责任制

我国工程建设实行“政府监督、社会监理与检测、企业自控”的质量管理和保证体系。政府部门对建设工程的管理主要从行政上对建设工程进行管理,必须建立和完善工程质量管理法规、建立和落实工程质量责任制、建设主体资格管理、工程承发包管理和工程建设程序管理。加强建设工程项目的质量监督,水利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制定质量监督工作方案,严格检查施工现场工程建设各方主体的质量行为,检查建设工程实体质量,监督工程质量验收。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应该先落实水利工程各单位、部门和各个项目负责人以及各具体工作人员的责任,做到责任终身制,从而加强水利工程管理中的监管力度,提高质量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质量管理单位和政府相关单位应该加强质量教育,促进员工和社众质量意识的增强。因此,要强化培训力度,分级分层对各类人员的质量意识和质量管理知识定期进行专门培训,并建立和完善质量管理的激励机制,积极开展群众性质量管理和合理化建议活动。

2.2项目工程施工设备及材料上的把关工作必须加强

从内容上分析,把关工作主要有:材料采购与材料检验;处理剩余材料;选择工程机械设备;对施工设备进行维护、保养等。例如,在钢筋进入工程现场时,必须对其检验报告、合格证及进场的复验报告进行检查;在水泥进入场地时,要对等级、品种、出厂日期、包装等进行仔细的检查,做好关于安定性与强度等性能指标的复验工作。工程材料与设备的把关工作必须严格贯彻相关标准与规范,与此同时,相应的质量管理机构需对监督控制的方式进行不断的改进,有效提升检测水平。小型的水利项目检测还有很多处于目测阶段,其主观性更强,因而工程质量的评价过程中不够规范。为了让质量检测的水平有效提高,基层部门必须做好一些必要的检测、校验设备的配备工作,对施工质量及项目所需材料进行全面的检查。

2.3对工程技术相关资料与工程质量检查工作需加强

在工程施工及安装进行过程中,质量资料详细记录了施工阶段各项质量控制的全过程,是质量控制活动实施的重要记录。其不但对于施工期间的工程质量控制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并且在项目竣工投入使用之后,为工程建设质量情况与工程管理、维修的了解与查询工作提供了丰富且有力的信息依据。在项目施工或者安装阶段之前,施工单位与监理方共同列出施工对象质量资料各项清单,并且随着项目施工进度的发展,施工单位要不断地对构配件、材料、施工作业各项活动的相关内容进行填写和补充,将新情况记录下来。施工质量的记录资料必须完整、真实,有关的各方必须签字完备且结论清楚。在工程效果验收过程中,如果建立机构发现资料不全或者有缺少部分,则可以拒绝验收工作。通常,对于复杂度较高且规模较大的工程,在实施资料管理的工作中可以多配置一名或多名业务能力较高的管理人员,对于规模较小且资料并不繁复的工程,可以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指定一位熟练资料管理,受过相关业务培训的工作人员来进行资料的管理。

2.4相关管理人员在技术素质方面的培训必须加强

工程施工方必须加强对质量管理相关人员的技能、素质培训并严格考核内容与标准,让质量管理工作人员的技术素质与专业技能得到不断提升,增强质量管理意识。以此提升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水平,促进项目进度,确保工程质量,做到安全施工、文明施工,降低项目事故发生率。当前,各小型的水利工程在质量管理上出现问题相对较多,究其原因,主要还是由于基层的水利人员在综合素质上不高,且质量管理的能力还存在不足之处。为了能够从根本上解决以上问题,各级与各部门对基层水利相关专业人才及人才队伍建设必须高度重视,有计划、分批次地要做好人才选拔与深造工作,最大程度上适应岗位需求与市场标准。

3结束语

水质管理论文第3篇

水工建筑物是社会各建筑群体中的一类,多以清水混凝土本色为主,以其独特的风格展现在世人面前,也是建筑物所在地环境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建筑物外形是否美观,与周围环境是否协调,建筑物外表是否整洁等等,在社会的发展进步中已成为不可忽视的内容。

一、外观质量的内容及控制措施

外观质量作为工程建设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体现建筑物运行功能和特色的外观设计质量,二是体现建筑物实施效果的外观施工质量。前者一般是基础,后者常常又是关键,必须根据其所处的不同范畴,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1、设计质量控制措施

(1)构思开阔,设计意识超前

设计部门编写设计文件过程中,在体现水工混凝土建筑物结构特点的同时,应体现时代建筑水平,并广泛征求建设单位等相关部门的意见;在进行外观轮廓构想时,应增强建筑物美感、提高外观设计品质。

(2)风格上满足特殊需要,兼顾地方特色

在保证运行功能和投资条件许可的前提下,应综合考虑建筑物的风格,以及有无仿古、旅游开发、城市规划等要求,力争设计成具有一方特色的形象性建筑、标志性建筑、景点性建筑。

(3)方案上消除设计隐患,适应施工发展水平

合理的设计布局及构件外形,有利于进行施工分割。还应从管理的角度出发,增加维护设施的设计。避免因结构上的缺陷导致的裂缝、施工缝、撞痕等现象。在进行设计方案拟订时,应考虑施工技术的发展水平,使得工程实施中能尽量采用先进可行的施工工艺,将设计目的更好地体现到结构中去。

2、施工质量控制措施

水工混凝土建筑物一旦浇筑成型,将无法或较难弥补施工留下的外观缺陷。实施过程中,必须完善相应控制体系,并对直接影响建筑物外观成型效果的各种要素,进行事先控制。

(1)完善组织保证体系

①建立以树立企业形象为宗旨的内部行政管理体系,明确外观质量目标。在制定管理制度时,施工企业应明确外观质量管理思路及发展目标,并建立各职能部门联动、分工明确的内部行政管理体系,从技术论证、物业、财力等方面予以保证。具体工作中,应做到如下几个结合:一是数量与外观质量的结合,处理好外观和进度的关系;二是生产要素与科技含量的进步,靠技术更新改进生产要素,提高外观质量;三是企业效益与外观质量投入的结合,投入的加大,提高了产品质量,必然给企业带来良好的市场契机。

②引进由业主、监理单位参与监督的外部督察体系,提供外观质量保障。建筑市场的日趋规范,工程建设“三制”的推行,为建设工程提供了外观质量保障。投资者以合同条款的形式,明确施工单位所建设工程的质量要求;监理工程师则是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及行业技术规范要求,对工程各环节、各工序进行全过程监督。两者的外观质量行为完善了实施工程的外部督察体系。

③落实具体负责实施的现场执行体系,履行外观质量控制职能。班组内执行“三检”(自检、互检、交接检)及“三验”(初验、复验、报验)程序,履行外观控制职能,并贯穿于施工的全过程,是工程外观质量的基本保证。

(2)控制影响观感的要素

①人员素质。通过岗位培训、技术交底、经验总结和岗位责任制的落实等手段,规范操作行为,明确外观质量标准,从而杜绝外观隐患的发生。

②材料质量。混凝土结构中各种材料质量的优劣,不但影响结构运行和设计标准,同时还会影响外观。故在满足建材试验规程的前提下,必须选择性能良好、色泽稳定、质地坚硬的材料。

③施工工艺。对直接影响混凝土成型效果的各种工艺,宜进行统一的设计。

模板的选型及架立:作为混凝土外观质量的重要保证,表面光洁、吸附力小、平整度高、拼缝严密的模板要求,是施工时所必须考虑的因素。模板制作应考虑拆卸方便,不刮碰结构棱角;同时,为保证整体刚性,模板安装必须有足够的对销拉件或支撑。所有这些,都为成型构件表观平整、棱角分明、线型顺直流畅奠定良好的基础。

混合料的配制及浇捣:对浇筑过程中的配料、拌和、送料、导料、振捣等环节进行统一设计,根据施工量的大小合理划分作业区,避免因疏漏和操作差异而引起混合料的不均匀性和浇灌缺陷。

④机电物业。浇筑前,应对各类搅拌、振捣及输送机械等进行调试运行,以保证其工作状态正常,避免因施工中断时间过长而出现施工缝和蜂窝等现象。

二.常见外观质量缺陷的形成原因及防治办法

1、蜂窝麻面

①形成原因:模板孔眼或接缝附近浆液在振捣时溢出,并形成空隙或泛砂;粗骨料粒径过大,导致混合料不能完全填充钢筋保护层;配比中砂率偏小,粗骨料含量偏大;漏浆部位上端掉浆,引起“月牙形”水浪缝;振捣半径过大、振时过短或漏振;浇筑高度太高、导料人仓措施不到位,引起粗骨料与砂浆离析。

②防治办法:提高模板拼装精度,并宜将拼缝形式设计成企口;根据不同振捣设备合理布设浇筑振点,防止漏振,严格控制振捣时间;优化施工配合比,并选用粒径适宜的粗骨料;浇筑高度超过2m时,必须辅以串筒、溜槽等导料设施;控制好水灰比,保证砂浆稠度;采用大块件拼装模板,减少接缝数量。

2、色泽不一

①形成原因:混凝土强度较低、成型界面的隔离剂使用不到位,致使局部浅层砂浆薄层在拆模瞬间脱离母体,形成局部浅层剥落;模板隔离剂掺杂,涂抹厚度不一;模板表观糙率不一,反光效果不同;人仓混合料的骨料清洗不净,拌和质量控制不一。

②防治办法:在保证拆模强度的基础上,适当延长拆模时间,并以混凝土表面乳化膜形成后且不粘模为宜;各类界面隔离剂必须纯净并涂抹均匀;改进模板制作方式,接触表面必须使用同类和同等加工条件的材料;严格控制拌和料的人仓配比及拌和时间;重视粗骨料的清洗和细骨料的筛滤工作。

3、气泡偏多

①形成原因:模板表面油性隔离剂配制过稠、涂抹过多,致使拌和料人仓振捣时,隔离剂在表面张力的作用下,沿接触模板的混合料表面出现浸润现象,并包裹其内的气体形成气泡。此部分气泡在振捣过程中大多逐渐溢出并变小,剩余部分因油性隔离剂的黏稠度较高而继续吸附于模板表面,较难溢出仓外的气泡,在混凝土凝结后形成气泡空隙;浇筑层厚度过大,气泡的溢出行程过长,也易引起气泡偏多的现象。

②防治办法:采用稀释剂如柴油等,降低隔离剂稠度,相应减少封闭气泡的吸附力;减小涂抹厚度,并以润湿模板表面为宜,由此减少浸润气泡数量及浸润膜厚度,便于其内气体在振捣时破膜而出;适当延长模板附近振点的振捣时间,以帮助此类气泡溢出;调减浇筑层厚度,以缩短模板表面气泡的溢出行程;使用适量的减水剂,增大和易性,提高气泡的振升速率。

三、外观质量控制中其他几点相关事项

1、表面施工滞留物的清除及孔眼的封堵、修补

对施工过程中可能滞留于混凝土中而无法拔出的拉杆、撑件等必须予以割除,后与孔眼一起进行封堵、修补;同时,为减小色差,建议在进行连接层处理后,用原施工配合比及各类组料拌制混凝土修补。

2、混凝土成型构件的维护

构件成型后,必须进行维护。拆模过程中,应将模板沿接缝逐一取出,避免硬敲引起成型构件碰损、掉角;拆模后的结构物,不得作为物品的集放处及其他构件的架模支撑点,不得让油渍、砂浆等杂物飞溅、挂溢其上。同样,应做好工程运行管理阶段的维护工作。

水质管理论文第4篇

项目管理体系的要素是构成体系的基本单元,项目管理体系的要素包括组织机构、策划活动、职责、管理、程序、过程和资源,各个要素有不同的内涵。而且要素间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表现为既相互支持、又相互制约的关系。施工企业在建立项目管理体系时,全部制度都要经过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反复评审,确保有效衔接和无缝对接,形成一个闭环的体系。系统规范工程项目管理标准。工程项目是个“系统”,对“系统”的管理必须明确标准、制定规范、建立流程。系统化、流程化、表格化的规范项目管理,目的是确保管理制度的可操作性和有效运行。因此,施工企业在编制《项目管理手册》时,就要按照系统化、流程化、表格化的管理要求,以项目管理为主线,将项目管理中的施工调查、组织管理、进度、安全质量、技术、物资设备、劳务分包、合同、资金、责任成本等重要环节联为一体,建立一套管理脉络清晰,内容明确具体的操作规则,作为加强项目管理的规范和标准。这样形成的《手册》才能具有生命力。注重加强管理制度学习宣贯。

企业管理制度出台后,关键就在于落实,强化制度的学习宣贯是落实项目管理制度的重要手段。广泛宣传造势。要充分利用企业的各种宣传阵地,采取各种宣传形式和手段,大造声势,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宣传学习制度、落实制度、规范管理对于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搞好培训考试。要有计划的组织企业各系统、分专业的举办各类专题培训班,进行集中培训,企业领导和各业务部门负责人亲自授课。同时对培训效果要组织考试,考试成绩予以通报,奖优罚劣,营造氛围,检验效果。选树推广典型。坚持全面推进和重点引导,积极培养和选树项目管理的先进典型,发挥先进典型在企业管理中的示范作用。要通过调研及时发现和总结好的做法和经验,不断推出专业特色明确、制度落实有力、管理成果突出的先进典型,广泛宣传推广,使企业和员工学有榜样、赶有目标,推进管理制度的落实,提升项目管理的整体水平。

项目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企业要抓住主要矛盾,突出重点,在关键处着力。在项目管理上要突出三项原则,即:突出流程管理,确保落实标准不走样;突出问题管理,确保形成闭合不反复;突出安全质量管理,确保在建项目不失控。同时,在施工组织、安全质量和技术管理上,还应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促进项目管理水平的提升。在施工组织上,突出抓好监管落实。搞好项目前期策划。项目策划是工程项目成功的前提和基础。施工调查是项目策划的一项内容,搞好施工调查,首先要熟悉合同条款和设计文件,在此基础上,才能编制出施工组织设计,合同、责任成本书的签订才能落实。同时要搞好项目管理交底,管理交底的内容应该延伸到施工方案、变更索赔、项目风险分析等方面,指导项目尽快走入正轨。实行项目直管人制度。企业可以根据工程项目的产值大小、难易程度、风险源高低,对重点项目实行项目直管人制度。

项目直管人可以由企业副职及三总师副职担任,生产系统负责人等担任协管人。实行项目状态分级管理。施工企业可以根据项目现场管理情况及风险管控情况,定期公布在建项目状态级别,对项目管理状况进行动态管理,对隐患排查整治实施重点监控。在安全质量上,突出抓好责任落实。建立健全安全质量责任体系。通过层层签订安全质量责任书,使安全质量责任层层分解,逐级落实到项目的每名管理、作业人员,并根据工程的类别、规模、特点,约定向劳务队伍收取安全质量风险抵押金,促使其责任落实。完善安全质量监督机制。针对工程项目流动、分散、管理跨度大的特点,施工企业要成立稽查大队,分区域组建稽查队,有效开展安全质量稽查。重点抓好对旁站监督、跟班作业的检查督导,督促各项目将旁站监督、跟班作业作为加强安全质量监管的重点,将重点部位、关键工序、隐蔽工程全部置于监控之下。优化安全质量奖惩机制。要实行安全质量一票否决权,对各项目在安全生产、工程创优过程中涌现出的“安全标准化工地”和“精品工程”及时进行嘉奖;对达不到安全创优标准的工程坚决推倒重来,以此激发项目安全生产、追求精品工程的内在动力。要建立安质人员岗位津贴制度,以提高安质人员的荣誉感和责任意识。在技术管理上,突出抓好方案落实。技术管理是项目管理的基础,是保障安全质量、提高管理效率、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狠抓施组和技术方案的评审和执行。重大技术方案要邀请专家组织研讨,施工组织设计要确定总体思路,按照项目风险等级,分级组织审批,征求多方面的意见,以达到优化方案的目的。施组和技术方案,一经确立,要求项目部必须严格执行。狠抓工程测量和试验检测工作。监控量测是地下工程安全管理的重要防线,要落实测量复核计划和试验检测检查计划,督促项目做好原材料的检测、重点工程部位的检测和工程产品的试验,定期通报,推动项目质量管理的规范化。开展科技攻关,总结科技成果。要充分发挥企业技术优势和公共资源,开展横向联合,依托工程项目开展科技攻关。对于科研课题,要超前谋划,深度指导,做好研究策划和过程管理,及时收集分析,总结提炼成果报告,提升科技成果质量。要加强工法、专利开发,注重科技成果的积累,增强科技研究的系统性和专业性,逐步形成企业的产品优势和技术优势,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满足企业长远发展需要。

加强过程精管严控,及时进行纠偏,是保证项目管理效果,提升企业效益和水平的重要途径。抓好责任成本下达监控。企业要本着全员、全过程动态管理的原则,建立健全责任成本监控体系。提高责任成本编制的质量。加强对企业、项目部工程经济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指导督促各成员企业本着“合理、节约、实际”的原则,及时编制责任成本,做到依据充分、资料详实、贴近实际。及时下达责任成本。项目情况有变化,可以中间做调整和修改,充分发挥责任成本的约束作用。加强成本检查与预警。企业要建立项目季度毛利率动态报表,按季度对项目责任成本执行情况进行检查考核。强化经济活动分析制度。经济活动分析是企业了解和控制项目运行、管理情况的重要方式。严格经济活动分析的频次。施工企业每年至少召开两次经济活动分析会,下属成员企业每季度召开一次,项目部每月召开一次,对经济运行进行过程控制、纠正偏差。#p#分页标题#e#

水质管理论文第5篇

对于灌浆施工工作来讲,它主要是把流动性的以及固定性的两类液体按照比例混合,然后使用设备压入建筑体或是其缝隙里面。项目的注浆技术也是指灌浆技术,其原理是把液体灌到建筑里,让其冷却扩散,在冷凝之后我们就会得到固化的建筑结构,此时的建筑就能够发挥防渗的意义。不过因为灌浆工作牵扯的内容非常多,所以想确保施工顺畅开展就需要注意方方面面的内容。在具体开展灌浆活动时,先要选择适当的参数,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后续的灌浆工作能够正常开展。

2.水利水电工程灌浆孔钻孔施工工艺

2.1灌浆孔钻孔斜率要求

在开展灌浆工作之前,先要对结构钻孔处理,在钻孔时不但要确保孔壁竖直,还要确保直孔竖直,孔间距恰当,尤其是针对帷幕深孔来讲,如果间距较近的话,工作者必须要测斜。

2.2水利水电工程的灌浆孔钻孔顺序

在开展灌浆工作时,必须按照要求的步骤来开展。先灌注一序孔,然后再进行第二三孔的处理,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通过前面的孔来检查后面的孔。检查的时候还要进行压水测试,而且还要检查孔吸水是不是正常的,这主要是因为只有当吸水性达标之后,后续的灌注工艺才能够顺畅开展。

2.3水利水电工程灌浆孔钻孔和裂缝的冲洗

一般来讲,在开展灌注工作之前,工作者先要清理灌注孔以及缝隙,其冲洗的措施非常多,比如使用高压喷洗,低压多次冲洗等。为了避免其中有灰粉之类的残留,工作者要结合具体的情况选取恰当的冲洗措施,这样就可以确保浆液能够有效的和岩石贴合。且在灌浆孔冲洗的过程中,可通过钻杆原理用压缩空气和压力进行循环吹洗。若灌浆孔的结构较完整或裂缝较少的岩层面,对其进行低压冲洗即可。

3.灌浆施工浆液材料基本要求

我们常用的灌注液体是由很多材料配比得到的,比如水泥以及添加剂和水等,同时还可以适当的添加一些膨化材料,这样就能够避免液体发生收缩现象。当液体制作好之后,要进行为期一周的养护,而且要将抗压强度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浆体长度为7.07厘米,浆体宽度为7.07厘米、浆体面积为7.07厘米等要求,要达到规定的标准。与此同时,浆体还要有一定的可泵性、和易性保水性等特性的标准。在灌浆的过程中流动度要控制在26秒之内,若水泥浆没有加入减水剂的,其流动度要大于16秒,对于加了减水剂的水泥浆流动度为12秒,但浆体的流动度不能太小,一般都是控制在20-30秒之内,因此在浆体中加入减水剂是最好的制作方案。

4.水利水电工程灌浆方式

4.1循环式灌浆方式

在实际的灌浆工作中,我们常常使用两种措施来开展灌注工作。一种是孔内的循环,另一种是孔口的循环。其中前者主要是对管中心的空白区域开展注浆工作,而后者主要是对液体开展的一种纯压力的活动。在开展灌注工作的时候,使用循环措施能够确保孔内的液体流动,这样就可以防止颗粒下沉,进而避免了颗粒堵塞管道的情况发生。

4.2纯压式灌浆方式

在水利水电工程灌浆过程中,采用纯压式灌浆方法,可以把浆液沿灌浆管直接压入钻孔,无需进行循环灌浆。若层面裂缝较大时,就很适合纯压式灌浆法,但要注意灌浆孔一般在10-12米之间,不能太深,在灌浆的过程中要选择较浓的浆液。虽然说纯压力灌注措施的优点非常多,不过它也存在一些缺陷,会导致浆液不能有效的冲突缝隙,进而严重的干扰到灌注活动的速度,导致项目无法在规定的时间之内完成。

5.水利水电工程的灌浆方法

5.1自下而上分段灌浆法

自下而上分段灌浆法,主要是按3米-5米的距离进行分段灌浆,若采取分段塞孔灌浆的方式,必须要有灌浆塞,且要确保灌浆过程中下段和上段要连续进行,使其可有效的节约灌浆机械设备搬运的时间,从而可加快水利水电工程灌浆施工的速度。但自下而上分段灌浆法只适合岩层坚硬和岩层倾角不大的情况使用,因此灌浆施工的质量就会受到不好的影响。

5.2一次灌浆法

水利水电工程灌浆法中,运用的一次灌浆法,主要是对灌浆孔一次性完成灌浆。因此,施工人员要保证灌浆孔的深度至少是10米以下的深度,且还适合对裂缝小的层面和透水性小的运用。若是灌浆孔内的压力各不同,施工人员切不可使用一次灌浆法,可选择分段灌浆法进行灌浆工艺。

5.3自上而下分段灌浆法

水利水电工程的自上而下分段灌浆法,应采取较高的压力进行灌浆,适用于岩层比较破碎的区域使用。在进行自上而下分段灌浆法时,孔钻到3-5米深度时,施工人员要对其进行清洗,并确保上段浆液凝固后,才可进行下段的钻孔和灌浆工艺。自上而下分段灌浆法在施工时容易浪费时间,且相关灌浆机械设备移动次数较为频繁,从而就会影响到水利水电工灌浆施工的进度。

5.4灌浆技术实施的注意事项

在具体的开展灌浆工作时,要确保灌注孔的数量充足,通常要确保在4个左右,而且还要检查混凝土的规模,以及缝隙的大小和设备的运行情况等。而且还要确保孔和灌浆嘴的尺寸合理。在具体的灌注的时候,要沿着沉降明显的区域到不明显的区域进行。

6.水利水电工程灌浆施工中的质量控制

6.1进行灌浆压力控制

在控制灌浆压力时,我们常用两种措施,分别是一次性升压和阶段性的升压。前者常用到那些不是很透水,而且缝隙不大的情况中,在具体的落实的时候,工作者要认真的检查孔的深度,要将其控制在十米之下。对于后者来讲,其主要适合用到透水严重,缝隙较大的情况中,此时工作者要将压力分成阶段,只有这样才可以确保压力合乎规定。通过合理的掌控灌浆压,才可以保证灌浆工作开展顺畅。

6.2水利水电工程灌浆施工的质量检验

由于此类工作在完工之后无法通过外在查看,所以为了保证品质,工作者必须认真的分析有关资料内容,还要检查灌浆孔,并且开展压水测试,检查液体的胶凝状态。在开展单孔压水测试工作的时候,要分成三个步骤开展。只有按照科学的步骤开展灌浆工作,才能够明显提升灌浆工作的品质。

7.结束语

水质管理论文第6篇

1.1水文地质资料的分析和绘制

这一功能主要是分析各个观测孔不同时间段观测水位的变化趋势、各个矿区的突水点的变化趋势、各个矿区的具体涌水量的变化趋势、各个矿井的历年的降雨量的变化趋势等,并绘制相关的曲线图、直方图等图件。

1.2水文地质资料的输出

数据输出是数据库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数据处理的最后过程。此系统在数据输出部分包括两部分内容,即备份数据库数据和输出成Word表格。当前面对矿井生产管理标准化的要求,为了实现对矿井水文地质资料的有效管理,设置水文地质资料的输出功能,用户就能够按照自身的具体需要,对使整个数据库中的数据信息进行相应的输出。

1.3水文地质资料的维护

对水文资料进行维护主要是对数据资料进行备份,这样如果原始数据有所损坏和丢失的时候,还有备份的资料可以运用。

2矿井水害预测系统的总体设计和功能分析

矿井水害预测系统的总体的目的在于,利用水害预测进行水害的防治,加强水文地质的技术工作管理,确保生产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这个系统主要是采用GIS的技术来设计,并选用的是MicrosoftSQLServer2000的数据库平台进行管理。GIS的技术的优势在于能够统一管理空间以及时间属性,并实现信息共享、异构数据可以实现互访。

2.1GIS的基本功能

2.1.1对地图进行的操作GIS的这一功能是用来操作相关的空间数据,其内容有以下几点,放大和缩小地图,设置不同地理要素的颜色、线型、填充、符号,显示全图等。

2.1.2对地图进行编辑地图编辑技术设计,主要是输入图名、图廓、图例以及点状符号、线状符号和面状符号,可以用文本作为输入的标记,还能对图形进行修改、删除、复制、剪切、粘贴、地物旋转,为编辑数据提供了方便。

2.1.3数据的导入和导出由于地质信息十分复杂、多态,在采集空间数据时,无法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大量的工作,通常会出现工作效率不高的现象。因此,需要提高空间数据采集的有效性,尤其是对于数据格式不同的空间信息来说,如何高效的利用就显得十分的重要。数据库的设计者在一开始就对这方面的问题有相当的了解,而且在设计时非常注重对空间西你想进行整合与协调,使系统能够导入常用的那些空间数据,并导出现有的数据。

2.2矿井的水文地质主要数据的管理

水质管理论文第7篇

1.1施工质量管理意识比较淡薄

市政给排水工程从某种意义上讲具有一定的公益性,其是为城市的发展提供水资源的重要工程。在给排水工程施工中,一般都是由国家或者地方政府进行财政划拨,由于这方面的原因,建设单位在职能部门的设置方面比较混乱职责不清,质量管理意识不高。而施工单位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违背施工规范要求,为了降低施工成本,随意更改管线布置,偷工减料,严重影响到工程的质量。因为质量意识比较淡薄,所以没有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对于工程的施工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

1.2质量责任制落实不到位

给排水工程的顺利完成需要完善的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在施工中能够有据可依。但是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由于施工单位质量意识不强,所以没有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也没有健全的质量管理规章制度,没有成立质量管理项目小组,所以相关的权责不清,出现问题找不到负责人,导致工程存在质量隐患。

1.3施工材料管理不规范

施工材料是市政给排水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直接影响到整个工程的施工质量,所以要对施工材料严格把关。在实际施工的过程中,由于施工单位缺乏质量管理控制体系,所以在施工材料的质量控制方面缺乏规范性。比如对于管道的强度、防腐性以及表面质量没有进行严格的把关,在进场前没有进行严格的检验,存放不符合规范要求。而管道是施工中的重点,由于管道的质量不合格,所以直接影响到给排水工程的施工质量。

2加强市政给排水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与控制的措施

2.1提高质量意识

加强给排水施工单位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让施工单位意识到市政给排水设施属于城市体系当中的一个成员,如果缺少了这名成员,城市就会残缺不全,如果出现质量问题,就会为国家和百姓的财产造成无法想象的损失;施工单位要通过学习不断累积施工质量的工作经验,尽可能做到完善自我、提升质量水平,加强人员方面的管理;通过反面材料,不断提醒施工单位的工作人员,一旦不认真执行操作会引发的严重后果,为给排水施工单位工作人员的质量把控意识敲响警钟。

2.2做好施工材料质量的验收工作

在给排水管道的质量问题,比较常见的是管道的防腐性、抗压性、抗渗性不符合规范标准的要求,在管道表面存在裂纹、脱皮、蜂窝等现象,如果应用到实际工程的施工中,肯定会对工程的施工质量造成很大的影响。所以要加强对管道的质量验收工作,在采购阶段,要对生产厂家进行严格的筛选,一定要选择具有生产资质、具有良好信誉度并且综合实力强的厂家。在施工材料进场时,要进行严格的质量检验,发现不符合质量标准的一律不得入场。材料入场后,按照型号或者规格分类存放,并且做好防潮防雨措施。只有保证施工材料的质量,才能够为给排水工程提供有利的条件。

2.3强化给排水施工管理

2.3.1强化现场的管理

相关的负责单位一定要强化施工现场的管理工作,协调工作任务,将具体的施工时间、地点、人员、质检等工作落实下去。负责单位对所有施工单位进行统一调度,各施工单位要在同一时间内做好各自的任务,尽可能按时、按计划完成施工。负责单位对施工单位的用水、用电以及汛期的防洪排涝进行统一调度,并确保施工道路的通畅。

2.3.2强化安全管理工作

强化安全管理工作应当从以下内容入手:在施工阶段必须在各个施工单位的施工现场进行检查指导,不可以进行违规操作;各个施工单位在进行开挖管沟时一定要提前上报总承包单位进行断路,负责单位要通过市公路线的布置环境,统一进行安排,让几个施工单位可以在同一条路线、同一个时间内在不同处进行开挖管沟的工作,并加以时限恢复道路交通;凉水塔的安装要以防火为主,在施工顺序上进行合理的安排。

2.3.3强化质量的管理

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里,应当同房地产开发商以及各施工单位的质量监督部门,依照质量的管理规划,对施工质量进行管理。针对工程施工的整个过程执行暂停、检验、再次检验的制度。在施工到质量控制点时,就要暂停施工,通过施工单位的质量监管部门对质量进行计检验,在检验合格后告知总的承包单位的质量管理部门在施工现场进行再次检验,只有在检验通过后才可以进入到下一个工序当中;针对给排水系统里较易出现的问题,以及较易损坏的位置进行科学判断,通过合理的方法进行维护。

3结束语

水质管理论文第8篇

芜湖位于安徽省东南部,下辖4个市辖区、4个县,2个部级开发区,境内河道纵横,湖泊众多,沟塘密布,有各级河道50余条,大小湖泊20多个,河道总长度869km,总水面面积478km2,水面率为14.4%,主要河道有长江、青弋江、漳河、水阳江等。水利工程质量监督从无到有,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2008年底,为集中工程质量监督技术力量,进一步加强芜湖市工程质量管理,根据芜湖市编办文件精神,市级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站与市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市交通基本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合并,实行一个机构,三块牌子,受市住房城乡建委、水务局、交通运输局委托,实行对全市水利工程、建设工程、交通基本建设工程质量全面监督管理,实现了人员专业化、队伍固定化、资源共享化、部门统一化,进一步加强了水利工程质量监督力量(设立水利工程监督科,直接从事水利工程质量监督工作5人),市级水利工程质量监督工作迈进了一个崭新的阶段。然而县级水利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建设明显滞后,下辖的4个县,虽均成立了县级水利工程质量监督机构,但受制于地方编制、经费和人员制约等因素,仅无为县地方编办下达了县级水利工程质量监督机构的编制并正式开展工作,其余各县(区)涉及防洪、排涝安全的基建项目仍由市级水利工程质量监督机构承担质量监督工作,而如小型农村水利、农村饮水安全、节水灌溉等小型水利工程往往仅由各县(区)水务(农水)局负责建设管理,存在“监督盲区”。

2存在的问题

2011年中央1号文件实施以来,随着芜湖市大建设、大发展,水利工程项目建设大幅增加,重点水利工程青弋江分洪道、芜申运河、鲁港闸(桥)、荆山大型排涝泵站、漳河一级蓄水闸等和民生水利工程中小河流治理(38条)、小水库除险加固(53座)及泵站更新改造(44座)相继开工,水利工程建设进入全面实施和加速推进的重要阶段,工程项目点多面广、量大分散,并且新增工程数量仍呈上升趋势,市级水利工程质量监督机构虽取得不错的成绩,但全市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市、县二级联动质量监督体系未建立健全,具体如下。2.1市级站面临的困惑与压力。市级水利工程质量监督机构监管项目过多、战线长、时间紧、任务重、强度大、人员少,质量监督人员承担的工作压力之大可想而知,常常疲于应对各类检查、质量考核,且新形势下水利工程建设对质量监督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质量监督人员担负的责任也越大,如质量监督工作已越来越细,监督的范围包括对企业资质及人员资格的复核,参建单位质量体系建立及运行情况,原材料、中间产品、金属结构及机电产品质量,重要隐蔽(关键部位)工程联合验收情况,工程实体质量,以及工程质量评定资料等,几乎囊括了一个工程产品生产制造的全过程,工作量巨大。这与工程建设、勘测、设计、监理和施工等单位投入大量的人员、费用和物资等相比,质量监督工作任务远远超出了质量监督机构的投入和人员能力范围。所以让市级质量监督机构最大程度地得到风险的分解和下移,可以减轻市级站的责任压力和工作量压力,更好地发挥在行业和市场中的指导作用。2.2县级站存在的突出问题。(1)机构不健全。四县虽成立了县级水利工程质量监督机构,但仅无为县开展了相应水利工程质量监督工作,且仍然存在编制不足、经费缺口、专业技术人才不足、检测手段单一等状况,监督人员调动较频繁,混编混岗现象时有发生,导致政府监督与项目法人组织建设项目管理中的质量管理角色混淆不清,往往有时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从而导致项目法人质量责任不清,意识不强,游离于监督管理之外。(2)质量主体意识不强。未开展水利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的县(区)水行政主管部门存在少数人员质量意识淡薄,认为工程质量好坏都是质监站的事,质量检查、考核也都是你质监站的事,有问题找质监站,对监督检查发现的问题认为是故意找茬、刁钻,质量主体意识不强。所以落实分级管理就是责任、权力和风险的相应转移[2],质量监督的责任再也不是上级质监站而是自己的事了,可以强化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质量责任意识。(3)监督方式老套。县级水利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在监督过程中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凭借个人经验开展监督工作的现象比较普遍,监督的工作方式多还是在走老中医式“望闻问切”的路子,依靠“手摸、眼看、敲击、估计”等简单的方式进行质量监督,此类监督工作的随意性较大,没有采取科学的检测手段进行监督管理,无法真实、有效、科学地反映工程质量的实际情况。(4)监督人员素质不高。基层质量监督人员的素质亟待提高,水利工程质量监督工作涉及多方面法律法规及规范标准,要求监督人员不仅要具备较强的专业技术知识和综合协调能力,而且对基本建设程序、质量监督程序等更要熟悉掌握。目前,县级质量监督机构存在混岗混编现象,部分监督人员专业不对口、缺乏工作经验,仅凭短期的“抱佛脚”式的培训仍与当前水利工程建设发展形势对监督人员素质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

3对策与建议

3.1完善联动机制,保证“三专”落实。市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应以水利部水利建设质量考核为契机,积极向地方政府及相应水行政主管部门强调成立县级水利工程质量监督机构的必要性,严格落实各级质量责任制,推进县级水利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建设,按照事权划分原则建立健全分级管理的联动机制,保证“三专”即专业机构、专职人员、专项经费的落实[3],让工作经费和专项检测经费纳入当地财政预算,努力实现全市水利工程质量监督全覆盖,不留盲点。3.2转变思维方式,增强质量监督力量。在大力推动县级质量监督机构建设的同时不妨转变思维方式,可尝试实行监督机构垂直管理,提高县级监督机构的实效和权威,更大地发挥县级监督部门的力量;或可参照芜湖市级质量监督机构建设的成功做法,将县级建设、水利、交通基本建设工程三站进行整合,集中质量监督力量,统一管理,杜绝以往的混编混岗现象,专职负责水利工程质量监督工作,放下包袱,轻装上阵,使水利工程质量得到有力的保障。3.3落实主体责任,树立质量意识。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应严格贯彻落实水利工程质量责任终身制,落实主体责任,不管是参建单位还是政府质量监督都应具体落实到人,谁出问题谁负责,以检查促宣传,在水利系统树立全面的质量意识,普及质量知识。3.4以监督抽检为抓手,落实“四级检查”制度。以质量监督抽检为抓手,通过对原材料、重要隐蔽(关键部位)及工程实体进行监督抽检,为掌握在建工程质量状况和质量核定(备)工作提供数据支撑。通过项目法人竣工检测、施工单位见证取样检测、监理单位平行检测和质量监督部门监督抽检“四级检查”制度的开展,系统地、全过程地掌握在建工程质量状况,更好地保证工程建设质量。3.5加强信息化建设,规范监督管理。推进质量监督信息化建设,在“以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的大背景下,逐步建立健全水利工程质量监督信息化工作平台,利用信息化手段有效推进水利工程质量监督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管理,促进质量管理水平的提升。3.6创新监管方式,提高监管效果水利工程质量监督应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创新监管方式,如聘请“群众质量监督员”,让老百姓参与监督,建立畅通的质量投诉通道,使社会监督形成威慑、警示作用,从而促进参建单位重视质量,强化质量,提高监管效果。

4结语

水利工程建设事关国计民生,事关群众切身利益,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建立健全责任明确、权责一致、上下协调、运转高效的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监督工作机制,落实质量分级管理,推动县级水利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建设至关重要,各级质量监督工作人员须坚持质量第一的底线思维,以如履薄冰的精神状态,高度负责的责任感,从严从实把好质量关,真正做精品工程、放心工程。

作者:商兆涛 王君 单位:安徽省芜湖市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站 安徽省芜湖市铁路项目建设管理处

参考文献

[1]水利部.关于进一步明确水利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监督责任的意见(水建管[2014]408号)[Z].2014-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