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中医针灸论文

中医针灸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29 09:22:01

中医针灸论文

中医针灸论文第1篇

【关键词】 针灸 医学史 文献 综述

近五年来关于针灸医学史的研究,涉及针灸的经络、腧穴、针灸的技法、针灸的处方与取穴、针灸的临床、针灸的医家、针灸的医籍、针灸的教育、针灸的中外交流等方面,其中以腧穴、灸法、处方与取穴、临床、医家、医籍研究比较多。通过这些研究,可以勾划出 目前 国内针灸医学史的研究方向与水平。

经络与腧穴方面的研究

这几年来,一些研究探讨了经络与腧穴的起源、 发展 过程。曹铁军等探讨了经络及腧穴起源及其意义[1],华萍等归纳、 总结 经络研究的各个流派[2],常小荣等论述了腧穴学的 历史 发展过程[3],谭奇纹对汉代以及汉代以前经络腧穴文献进行全面系统考证[4],黄龙祥研究了腧穴主治的演变[5],刘立公等对古代文献中三焦经及其腧穴主治进行统计[6],崔孟镐选取腧穴 理论 组成部分之一脏腑俞募穴的 内容 进行研究[7]、黄思琴等对古代文献中百会穴的记载进行研究[8]。

在针灸铜人方面,黄龙祥对东京国立博物馆针灸铜人的外形特征、经穴数量、穴名书写特征、经穴归经以及经穴定位特点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考察[9],黄龙祥等还在系统考察明代正统铜人沿革的基础上,确认了现藏于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艾尔米塔什博物馆的针灸铜人为明正统铜人,同时确认正统铜人的性质是仿宋天圣铜人,可视为宋代国家针灸经穴标准《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文本的权威解释[10]。

针灸技法与取穴方面的研究

针灸技法的研究主要是在灸法方面。于赓哲对唐宋民间医疗活动中灸疗法的浮沉作了的 时代 背景 分析 [11],杨威等总结出清朝灸疗的发展状况、分析了清代灸疗的发展特点[12],箱?大昭通过日本灸法历史资料的回顾以及 现代 灸法文献的研究,系统地展示日本灸法的发展历史、源流以及演变过程[13]。田纪钧总结了刃针疗法的历史渊源[14]。

黄涛研究了古代文化因素对针灸选穴的 影响 ,并且还分析针灸方的演变及选穴 规律 [15~16],杨兆民探索了古今针药并用的源流[17],樊旭通过对古今针灸 治疗 泄泻病的文献的整理及分析研究后总结出针灸治疗泄泻病的常用处方及配穴规[18],张瑞峰等研究了古代针灸防治“中风”处方规律[19],富作平通过对古今文献的分析及研究,总结出针灸治疗中风病的高频次处方[20],郭向军等总结出针灸治疗哮喘病的主要穴位、归纳出哮喘病针灸常用处方及其配穴原则与规律[21]。

针灸治疗疾病史

针灸治疗疾病史方面主要集中在内科疾病方面,比较突出的研究是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刘立公等人运用 计算 机对多种古医籍中使用针灸 方法 治疗各科疾病的内容进行统计方面。刘立公等对古医籍所载有关针灸治疗消渴、瘟疫内容进行整理研究[22~23],王妮探讨了哮喘病的针灸防治规律、以及各种方法和临床证型之间的选穴配穴规律项等[24],王全林分析归纳了宋代针灸补肾法的基本特点[25],李永宸等总结了岭南医家采用针灸治疗鼠疫、霍乱的经验[26]。在外科方面,刘立公研究?瘕积聚、瘤核赘突的古代针灸治疗特点[27~28],李云等总结了古代针灸歌赋治疗痛证的特色[29]。五官病方面,韩红探讨了五官病针灸用穴的技法[30]。另外,王宇恒等从历代文献中对针灸疗法禁忌症的论述进行整理[31],李戎分析针灸“人神禁忌”学说中的“尻神”辨误[32],贺小英评述针灸时间疗法的发展历史及现代临床运用[33]。赵诚基还探讨了古代医家创立针灸“治未病”方法的学术思想、理论基础、以及探索针灸“治未病”规律[34],武晓冬等探讨了古代针灸文献中有关症候群鉴别方法[35]。

医家与医籍方面

对针灸医家的研究大部分是对古代医家的研究,对近、现代的医家研究相对较少。魏稼、王家骜、王红云分别研究了张仲景的针灸学说、针灸特色及其对针灸学的贡献[36~38],黄晓菁、安贺军、曹中兵等分别研究了孙思邈的针灸学术成就、总结了孙思邈对外科灸法的贡献,及其对诸风病的治疗[39~41],严善馀探讨了王国瑞对针灸学的贡献[40],王千怀等总结了王执中对针灸临证方剂的贡献[43],严善馀探讨了窦默针灸学术思想[44],袁宜勤对徐凤的针刺调气说、治病八法说、子午流注针法说、灵龟飞腾八法说等针灸学说展开研究[45],余雪琴、高希言等分别总结了杨继洲对灸法的贡献[46~47],俞昌德等总结了楼英的针灸学术思想[48],袁宜勤等探讨了吴昆的针灸学术思想[49],赵欣纪等总结了近代医家陆瘦燕对针灸学术的贡献[50]。

与针灸相关的古籍研究除了经典著作如《内经》、《伤寒论》、《针灸甲乙经》外,对金元时期的《标幽赋》以及明代的针灸医籍的研究也比较多。李广钧、白云来、王小平、徐晖分别对《内经》中的经络学说、针灸的时间疗法、针灸调经原理、刺禁展开研究[51~54],刘智斌、薛西林、贺君、訾明杰分别对《伤寒论》的针灸疗法、针灸 应用 特色、针灸的应用规律作了探讨[55~58],李福芝、赵忠顺分别研究了《伤寒论》中针灸在六经病中应用、太阳病桂枝汤证针灸配穴特点[59~60],顾一煌等分析《伤寒论》用灸规律[61]。李素云等对《黄帝明堂经》腧穴主治内容的构成特点进行分析 [62],王家骜等探讨了马王堆医书针灸学术成就[63]。张宝文、张胜春、纪军、李戎、刘建民分别研究了《针灸甲乙经》与《太素》互校内容、处方用穴特点、处方配穴的特点、禁针禁灸腧穴、妇科疾病的治疗[64~68]。 冯禾昌通过《太平圣惠方·针经》总结唐代针灸医学特点[69],万文蓉、李万庆分别探讨《千金要方》哮喘选穴配方特点与针灸禁忌[70~71],王天生等探讨了敦煌遗书《灸经图》治疗五劳七伤特点[72]。严善馀总结了王执中《针灸资生经》对针灸学的贡献[73]、任玉兰等探讨《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腧穴归经的方法及其对后世的影响[74]。周鹏等总结了《玉龙歌》的针刺治痛特色[75]。王雪苔对金代佚名氏《针经》进行考证[76],苏春梅、杨俊生分别探讨了《标幽赋》的语言特点、对针灸的贡献、学术思想[77~79],严善馀总结了《卫生宝鉴》针灸学术特点[80],韩秀珍、邹敏分别研究了《针灸聚英》的学术思想及其对火针的贡献[81~82],张芙蓉等对《琼瑶发明神书》成书年代及作者考进行考究[83],金亚蓓探讨《奇经八脉考》对奇经理论的贡献[84],肖元春对《针灸集书》进行了系统的文献整理研究[85],王继等探讨杨继洲《针灸大成》四篇“策问”的学术价值[86]。刘立公等总结了张镜的《刺疔捷法》在临床上的经验[87]。武晓冬采用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考据学等传统的文献整理和史源学的研究方法,结合了计算机信息处理等手段,对《存真环中图》进行全面、高效的辑佚和考证[88]。另外,李相昌对朝鲜太医许任的《针灸经验方》进行研究[89]。

其他方面研究

1.针灸的通史或各时代的研究

针灸的通史研究方面,比较突出的是黄龙祥主编的《

29 李 云,查 炜.古代针灸歌赋论痛症[j].黑龙江中医药, 2002,(6):41.

30 韩 红.五官病针灸用穴技法五谈[j].吉林中医药,2006,26 (4):12.

中医针灸论文第2篇

中图分类号:R 245文献标识码:A

[摘 要] 指出目前针灸临床存在的重治疗、轻诊断,且针灸治疗简单化的倾向,就中医诊断的重要性、中医临床结合西医诊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提高针灸临床诊断水平的方法进行了探讨。提出提高针灸临床诊断水平至关重要,直接影响到针灸学科的发展和针灸疗效的提高,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并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

[主题词] 经络穴位诊断;中医临床学;思考

Thinking of importance of increasing clinical diagnostic level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and the methods

SHA Yan (Section of Acupuncture & Moxibustion, China-Japan Friendship Hospital, Beijing 100029, China)

ABSTRACT It is indicated that at the present, paying attention to treatment and underestimating diagnosis exit in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clinic, with the tendency of simplification in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treatment. The importance of TCM diagnosis and combined diagnosis of TCM clinic and western medicine, and the methods for increasing clinically diagnostic level were studies. It is put forward that increasing clinical diagnostic level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is very important, which directly influences development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sciences and increase of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so ought to pay great attention to and actively probe effective resolving methods.

KEY WORDS Meridian Acupoint Diagnosis; Clinical Medicine (TCM); Thinking

近年来,随着针灸事业的不断发展,针灸疗法的适应范围在不断扩大。至今为止,可用针灸治疗的病种已达数百种之多[1]。在病种数量不断扩大的今天,如何提高针灸治疗的水平,保持针灸学科的可持续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不可忽视的问题之一。

影响针灸疗效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主要有3个方面:一是诊断是否正确;二是治疗是否恰当;三是与患者的机能状态有关。以往的研究对针灸的选穴配伍、施术时机、操作方法以及患者的机能状态论述颇多,现笔者就提高针灸临床诊断水平的问题略抒己见。

1 针灸临床存在的诊断问题

曾几何时,针灸在国内被人们视为简、便、廉、安全有效的疗法,“小小银针治百病”几乎尽人皆知。针灸治病的严肃性、复杂性、有限性及危险性均被忽略了。有些人学习了简单的针灸治疗技术后便持针上阵,在对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预后都不甚了解的情况下便给人治病或自治。目前一些人出国开业,更有许多外国学员来到中国学习针灸,其中不乏没有医学背景或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员,经过短期培训即结业开诊,使得针灸临床从业人员的素质水平良莠不齐。因此在有些国家,针灸医师的地位一直得不到承认,有些西方国家的西医就以中医师不懂西医诊断为由,要求患者先由西医诊断把关,然后才能被推荐用针灸治疗[1]。笔者并不否认在国内外普及针灸教育带来的积极性的一面,但是,针灸作为正规的医疗手段,应该具有它的严肃性和科学性,尤其是国内正规医院的针灸从业人员更应该具有良好的医学素质和道德修养,不断提高医疗技术水平。

在临床上,针灸医师的工作有其特殊性的一面。首先因没有内、外、妇、儿、五官等专业的限制,治疗对象涉及综合医院多个科室的患者,治疗对象的广泛性,给针灸医师对各个专业的深入研究造成了困难;其次,治疗任务繁重。许多病人寻求针灸治疗以前,都或多或少接受过西医或中药治疗,由于一些病收效甚微便将希望寄托于针灸治疗。针灸医师每日需要动手治疗大量患者,面对繁忙的治疗任务以及近些年来的经济效益问题,有些医生的诊疗过程日益简化,常常演变成为医生及其助手、学生的流水作业形式,难于全面细致地掌握患者的诊断治疗情况。有的针灸医生更是闻听西医诊断便动手扎针,将中医诊断置于可有可无的境地。有些短训班及其外国留学人员,由于没有扎实的中西医基础知识,只是跟在老师后面死记硬背,热衷于学习针灸治病的秘方奇穴等简单招数。久而久之,针灸临床不免会出现重治疗、轻诊断,且针灸治疗简单化的倾向。

笔者认为,针灸学科要保持可持续发展,针灸医师要想成为高水平的医师并不简单。提高针灸治疗水平,需要诊断治疗两手抓。正确的诊断与对病情准确的评估是进行合理治疗的前提,在临床上应充分重视诊断意识的培养。否则在不久的将来,针灸医学的分量将有可能大打折扣,剩下的恐怕只是简单化了的针灸疗法了。

2 中医诊断的重要性

中医诊断的过程,即是通过四诊收集病人的病况信息,而后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进行分析、辨别,最后综合判断出疾病名称和证候类型的过程。其中,辨病是对疾病整体本质和发病全过程病变规律的认识;辨证是对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机特点的具体认识。由于从病辨证使患者就诊时段的病理机制更加具体化,因此辨证也就成为中医临床论治的重要依据。

有人认为,针灸治疗不同于中药治疗,不需要辨证论治,笔者认为这种观点不符合中医学的指导思想。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虽然辨证论治一词作为中医学特指的专有名词出现较晚,但是这种学术思想一直在指导着中医数千年的临床实践活动。针灸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临床行为自然也离不开中医理论的指导,只是在具体的辨证方法上应该突出自己的特点而已。事实上,针灸临床除少数经筋病症外,绝大部分病症的选穴组方、补泻手法的使用、刺激方法的选择、刺激量的大小等等,都需要在辨证诊断的前提下进行抉择,也就是说,治疗措施的恰当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医者认证诊断的准确性。在这一点上,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就已提出,用针之时,需明辨证诊断。如《灵枢・根结》说:“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与阳,调阴与阳,精气乃光,合形与气,使神内藏。故曰上工平气,中工乱脉,下工绝气危生。” 《灵枢・九针十二原》说:“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凡将用针,必先诊脉,视气之剧易,乃可以治也。”可见古人对用针者辨证论治的重视程度。

历代医家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创立了多种辨证方法,这些方法各具特色,指导着中医各科的诊断治疗。在针灸临床诊断方法上,常用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经络辨证及气血辨证等综合辨证方法,尤其是经络辨证,对于针灸临床的诊断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灵枢・经脉》早就指出:“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说明了对经络学说的高度重视。然而就目前针灸临床的状况来看,应当承认,我们对于经络的生理功能和经络辨证诊断的研究,尚未做到系统完善,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适应现代针灸临床的辨证诊断体系还没有很好地建立和发展起来,现行的针灸教材显然对此论述不够,许多辨证诊断内容与内科及其他科雷同,没有能够很好地突出针灸的特色,很大程度上脱离了针灸的临床实际[2]。周恩华等[3]检索了2001―2003年的主要针灸临床文献,发现其中涉及经络辨证施治内容的文献所占比例很少,说明目前针灸临床不重视经络辨证的现象比较严重,存在着一味追求西医标准的倾向,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笔者曾在全国高级针灸进修班多次聆听著名针灸专家王居易老师授课并随其门诊,感触颇深。王老师认为,特效穴、经验穴不能治百病。同一种疾病治疗选穴可以是多样化的,而同一个穴位又能治疗多种疾病,这就需要辨证,尤其是经络辨证必须学好,否则便会成为“扎针匠”。王老师在针灸治疗前,首先进行中医四诊,尤其注重体表经络、腧穴的诊察,通过审、切、循、按、扪法了解经络的变化情况,寻找病症的客观指征,在此基础上,结合临床症候分析,辨别病症所在的经脉及经脉的标本虚实缓急,再根据经络理论和脏腑功能的相互影响,选择目前最需要调整的经脉,最后选穴配伍,治疗疾病。由于王老师辨证诊断仔细,选穴配伍精准,故虽用穴很少却常能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此外,著名中医针灸专家管遵惠老师临床治病,也非常注重辨证诊断,在明确辨证的前提下,决定选穴组方,指导针具手法的应用。管老师临证审病,注重切脉,强调望神、察气、观色。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对经络辨证进行了深入研究,总结出循经辨证为纲,十二经病候为纬,重视奇经辨证,重视皮部、经筋理论临床运用的一整套辨证方法。在经络辨证的同时,紧密结合脏腑辨证、八纲辨证、气血辨证等多种辨证方法,全面细致地认识疾病,体现出辨证论治的完整性和灵活性。管老师临床辨证明晰,取穴精少,手法独到[4-5],为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如何提高针灸临床的诊断水平,怎样提高针灸治疗的质量,王居易老师、管遵惠老师等许多著名针灸专家的经验可以从一个方面给予我们很好的启示。他们的经验告诉我们,高级的针灸医师需要有系统扎实的中医基础理论,日积月累的临床实践功底和孜孜不倦的研究探索精神,诊断治疗缺一不可,绝非简单浮躁可成。另一方面,除了传统的中医诊断方法外,我们还可以引入现代科学技术的检测手段对经络腧穴的异常变化进行探察,在这方面,已有不少学者进行了积极的探索[6],值得进一步关注。

3 中医临床结合西医诊断的重要性

中医学与西医学同为研究自然界人体生命现象的学问,只是观察事物的角度和研究问题的方法不同。中医学以整体观念作为研究的前提,西医学以还原论作为研究的基础;中医注重宏观系统,西医注重微观局部;中医注重临床经验,西医注重分析实验,2种方法具有各自的优势与局限性。尤其是在近现代,西医学借助了近现代科学技术的鼎力支持,发展迅猛。面对此种局面,中医学将向何处发展?有识之士各抒己见,争论之声不绝于耳。其中就中医诊断方法而言,思考者众多[7]。笔者认为,完整的中医诊断应当包括辨病与辨证两个方面,但近现代中医临床总的趋势是强调辨证论治,而对于病的研究一直未能深入进行,原有的中医病的概念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今日临床发展的需要。再者,中医无论是辨病还是辨证,都是在传统中医理论指导下,从整体观念出发,通过四诊合参,从分析人体各个组织器官及各个组织器官之间机能失调的角度,得出诊断结果的,其中必然缺乏客观具体的解剖实体本身生理病理变化的诊断。因此,现代科学技术产生的医学影像学及多种实验室检查手段难以为中医理论服务。要完善发展中医的诊断方法,需要从改变中医的理论框架入手。我们希望出现既能体现中医的理论观点又能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现代针灸医学,但是任重道远,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现阶段临床上切实可行的是中医诊断结合西医诊断,这样可以弥补中医微观诊断的不足。当然中医病的研究、中医诊断方法的研究不能因此而停滞不前,学习西医不是要用西医代替中医,而是要更好地完善和发展中医。笔者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认识到,针灸医师在学习和掌握扎实的中医知识基础上学习基本的西医诊断方法是非常必要的。下面举一笔者亲历的典型病例加以说明。

患者,女,65岁。主因“右下肢麻木1周,左侧口眼歪斜13小时,右侧肢体无力4小时”收住中医科。既往有高血压病、颈椎病史。入院诊断:西医:脑梗死,高血压病Ⅲ期,颈椎病;中医:中风(中经络),肝风夹痰型。入院后予改善血循环、保护脑细胞、扩血管、降血压、中药息风化痰等治疗,患者右侧肢体活动有所改善,但左侧面瘫状况仍较严重。后请针灸科会诊协助治疗面瘫。会诊查体见:左耳及乳突部压痛,左侧面部呈周围性面瘫表现,右上下肢肌力Ⅴ-级,左上下肢肌力Ⅴ级,双侧病理反射未引出。头颅MRI示:①双侧基底节、放射冠区及顶叶皮层下多发性脑梗死;②左侧乳突内异常信号考虑为炎性改变。追问耳部病史,诉左耳听力下降已多时,未予检查治疗,近日耳周疼痛。根据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考虑此次面瘫用脑梗死不能解释,可能与耳部疾患有关。遂请耳鼻喉科会诊,经专科检查及颞骨CT证实,为胆脂瘤型中耳炎继发周围性面瘫。因保守治疗已不能解决问题,遂行手术治疗。术后恢复良好,面瘫症状改善。以上类似情况在临床上并不少见,笔者在病房、门诊工作中还曾见到一病人因右侧腰腹部疼痛行针灸治疗,后确诊为腹主动脉瘤;另一病人因左侧动眼神经麻痹接受针灸治疗,后发现为颅内动脉瘤;还有因右侧胁肋部疼痛予针灸治疗,后确诊为胸椎管内肿瘤;因腰痛予针灸治疗,后发现为癌症骨转移等。如此这些病例均是结合了西医诊断才获得确诊并得以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中国针灸》杂志2004年第3期发表的“针灸临床误诊病案4例分析”以作者的亲身经历告诫大家,首诊负责制对针灸医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全面细致地采集病史和分析病情,尽可能地借助现代医学影像学和多种实验室检查手段,提高针灸适应证的鉴别诊断能力,防范针灸失误的发生[8]。笔者对此深有同感。

大家知道,针灸治病的作用机制与药物疗法不同,它是人体接受针灸刺激后,激发机体固有的自我修复能力,通过自身有关系统的良性调整作用,改变病理状态,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因此针灸治病是通过自身调节完成的。由于人体的自身调节能力是有限的,所以针灸的治疗作用也应该是有限的,它将取决于机体的机能状态和疾病的严重程度。针灸不能包治百病,低估和夸大针灸的治疗作用都是不切实际的。这就要求针灸医师要本着对病人高度负责的态度,提高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力,掌握针灸疗法的适应证,使患者能够得到及时的检查和恰当的治疗。来者不拒,盲目施治,不是科学的态度。应当承认,针灸的治疗作用是有限的,针刺疗法是有一定风险的,针灸医生治病也不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那般简单,如不同时具备中西医诊断知识和治疗知识,恐怕难以发现某些问题的症结所在,难以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法,难以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甚至贻误病情。

要解决好这个问题,笔者认为针灸医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受教育水平,中医界的各级领导也应该加强对针灸医师的培养力度,要树立全科意识。针灸医生可向全科医生发展,参加全科医生培训,或在有条件的医院进行多个科室轮转,也可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进行专科进修,向某一专科深入发展。在大型综合医院,可以考虑与有关专业科室合作,开展专科专病治疗以及科学研究活动。通过这些措施,有助于提高针灸医生临床的诊断水平,进而全面带动针灸的临床、教学和科研活动更上一层楼。

综上所述,提高针灸临床的诊断水平至关重要,直接影响到针灸学科的发展和针灸疗效的提高,应当引起针灸学界的足够重视,并应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

4 参考文献

1 王雪苔.针灸的国际化与现代化.中国针灸,2004,24(2):75

2 刘保延.关于建立针灸临床诊断及疗效评价体系的思考.中国针灸,2004,24(4):223

3 周恩华,邓柏颖,粟胜勇,等.近3年针灸临床经络证治文献的分析.中国针灸,2005,25(1):41

4 郭翠萍,丁丽玲,管遵惠.学习管遵惠老师经络辨证经验体会.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2,23(2):1

5 丁丽玲,王雪松,管遵惠.管遵惠老师针灸临证特色初探.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4,25(5):1

6 史江峰,孙英霞.针灸临床常用诊断方法概述.江苏中医,2001,22(2):43

7 邸若虹,李永健,崔花顺,等.辨证论治的困惑与思考.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5,11(4):259

中医针灸论文第3篇

[摘要]本文通过对清代主要的灸疗专著和记载有灸疗内容的针灸学及综合性医书的介绍,大致勾勒出清朝灸疗的发展状况,分析了清代灸疗的发展特点,指出灸疗发展至清代,实践充分,灸法丰富,理论水平有所提高,但仍给后世留有很大的发展余地。

[主题词]灸法/历史;医学史,清朝

StateandCharacteristicsofDevelopmentofMoxibustionTherapyinQingDynastyYangWei1,

MaXiaoli2(DepartmentofTCMandAcupuncture,BeijingTongrenHosptital,Beijing100730,

China;2.BeijingUniversityofTCM)[Abstract]Thepresentpaperdepictsroughlydevelop

mentstateofmoxibustiontherapyinQingdynasty,analyzesandexpounds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ofmoxibustiontherapyinQingdynastyandindicatesthatmoxibustion

therapytilltheQingdynastyhadgotfullpractice,plentifulmoxibustionmethodsandsomeen

hancementinthetheoreticallevel,butstillhadaverylargespacefordevelopmentinlaterag

es,bymeansofmainmonographofmoxibustiontherapyand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science

sandcomprehensivemedicalbooksrecordingmoxibustiontherapy.

[Keywords]Moxibustion/hist;HistoryofMedicine,QingDynasty

灸疗是我国最古老的疗法之一,关于灸疗现存最早的文献记载见于《左传》:晋侯有疾,医缓至曰:“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据晋朝杜预注解:“攻”是指灸,“达”是指针刺,说明当时灸疗已被使用,并且是帝王将相治病的常法。灸疗曾在历史上占有很显著的地位,《汉书・艺文志》中记载我国古代治病四法“箴、石、汤、火”,其中火灼就包括灸疗。其后,《黄帝内经》中有近一半的内容阐述针灸,并对灸疗的起源、适应症、处方及禁忌多加论述,奠定了灸疗的理论基础。随后,诸代有增,逐渐发展成熟。然灸法起于先秦,兴于唐宋,于明展至颠峰,至清朝中后期却由于西学东渐和封建礼教的束缚及统治者的偏见等诸多因素,出现渐次衰落的趋势。1822年,清王朝取消太医院中的针灸科,致使我国针灸学发展进入缓慢、停滞的阶段。但是,灸疗作为一种简单易行、安全效佳、经济实用的疗法,却因其旺盛的生命力,在民间广为流传,不仅没有失传,反而有所发展,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兴趣[1~5]。

1清代的灸疗论著

明代由于考据风盛行,涌现了大量的针灸著作,由于历史的原因,清代的针灸著作数量没有前代,特别是明代的作品多,内容也多以继承和整理以前的文献、总结临床经验为主,不过在灸疗方面却有所发展与创新,并且涌现出一些有价值的作品。

《神灸经纶》:清・吴砚丞编撰,4卷,约20万字。其书总结了清以前的灸疗学的成就,是我国针灸史上比较全面、系统地论述灸法的专著之一。全书详列蓄艾、用艾、灸忌,并采用歌诀记载十二经及奇经八脉循行径路,附有图画。吴氏阐发了灸疗学的理论,强调灸疗也应重视候脉、辨证,并注重“审穴”,对灸治方法采用按病分类。他治学很仔细,前人虽有提出施灸艾绒,陈久为上,但吴氏论述最为详尽―――“艾性纯阳,新者气味辛烈,用以灸病,恐伤血脉……”。同时,他提出灸疗禁忌症,强调四肢的部位宜少灸,认为会“脱人真气”,令人“四肢消瘦无力”。对灸疮候发和发后调护方面,提出具体详细的治法,并附有灸疮膏药处方等等。该书论述深入浅出,既立足实践非常实用,又有扎实系统的理论分析,是灸疗学中不可多得的一本实践与理论并重的好书[6]。《罗遗编》:清・陈廷铨编。全书3卷,详论经络,即“究心于大经小络之辨”,突出奇穴施灸,介绍了66个奇穴的定位、主治及施灸方法,记载了50多个病症的灸疗处方。上卷包括禁灸、针灸后调理等,其中所附禁灸穴歌中记载灸穴47个,后为《医宗金鉴》转载而广为流传;下卷中列举了各科灸法治疗,配穴简单明了,颇为实用[7]。《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清・吴谦。本书用歌诀形式表达刺灸内容,其中灸法歌诀22条,配合插图及注解,绘有不少精彩图案,如“灸难产”“灸疝气”“灸反胃”等,以及灸疯犬咬伤,灸蛇、蝎、蜈蚣、蜘蛛咬伤等,一目了然,便于初学记诵,因此为习医者所喜用。书中重点介绍19种病症的施灸处方和操作方法,内容简明扼要,符合实际,所记载的灸法处方小而精,多为1穴,并记载禁灸穴47个。该书不仅重视普及内科、外科、危急症、难症的灸疗,而且对传染病也提出了用艾灸治疗的方法。

《采艾编》:清・叶广祚著,后叶茶山补辑校正、重刊出版《采艾编翼》,将前书加以完善。全书分为3卷,卷一为十二经循行歌诀,以及头颈、胸腹、手臂、足膝等部位的循行图谱,十四经分经图说和经脉主治要穴;卷二为大人科、妇科、外科、及救急诸科证候的取穴处方及灸法要则,每症必配以方药;卷三为搜集外科验方百余首,疑为后人掺入。该书强调灸法与针刺药物并用,所录为山野医生的临证经验,有浓厚的地方特色,特重诊断部分,在灸法的辨证论治方面有诸多发挥,具有较强的临床实用性,使灸疗的研究及应用进一步深入。

《针灸集成》:清・廖润鸿编。4卷,包括制艾法、作艾炷法、发灸疮法、发后调护法、同身寸折量法、诸病针灸处方等等,并提出禁灸穴49个,但由于历史的局限性,认为“针灸不可并施”,值得商榷。卷一中又有“每月诸神值日避忌旁通图”及“针灸吉日”和“针灸忌日”等内容[8]。《针灸逢源》:清・李学川撰,分为6卷。此书非独言灸,卷一到卷三撰辑《内经》中针灸要旨及历代针灸专著中精华论述,以详明针灸源流;卷四考证校订铜人经穴,续补经外奇穴缺略;卷五列举40余种病症之针灸治疗取穴法;卷六剖析各科病症因由,并附部分汤药处方以济针灸。《针灸逢源》是一本总结并加以校正清以前针灸成就的著作,其中记载经穴数目361个,迄今仍以为宗。

《针灸易学》:清・李守先著。分上下2卷,上卷辑录针灸源流、手法、认症、奇经、络脉及各家治疗经验和歌诀等;下卷记载寻穴、穴目及十四经腧穴、经外奇穴等。全书附有大量图画,形象生动,虽长于论针,却将针灸两法视为各有所长的治法,强调针刺不能治疗的疾病,可用艾灸,针刺取效迅速,却不如灸法稳当,此种思想在当时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灸疗中有一种有名的灸法叫“雷火针”,来源于艾卷灸,始见于《本草纲目》卷六。此法是将药物研末,加入艾绒中,制成艾卷用于灸疗,因其力强又按压于穴位之上,类似针刺,故又名为“雷火针”或“雷火神针”。清代医家将其中的药物加以改变,又创制了“太乙针”或“太乙神针”,并出现很多专著论述其药物组成和制法,如韩贻丰的《太乙神针心法》、松亭居士的《太乙神针》、范毓奇的《太乙神针》、周壅和的《太乙神针附方》、孔广培的《太乙神针集解》和雷少逸的《雷火针法》等等,计10余种图书,20多种版本,发展了艾灸疗法,扩大了艾灸的治疗范围。现代的艾卷灸法和药条灸法正是在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此外,还有《灸法秘传》、《灸法心传》、《灸法集验》、《灸法纂要》、《经验灸法独本》等等有关灸法的专著,在不同方面不同程度丰富了灸法的内容,更有大量关于灸疗的论述散见于清代的医学综合著作和医籍中。而在清展完善的温病学派中,诸如叶天士等温病名家也积极地使用和推广灸法,在叶桂的《种福堂公选良方》就记载有“阴症散毒针”“百法神针”“三气合痹针”诸名,对所治的不同病症,加入不同的药物进行灸疗。

2清代灸疗的临床运用特点

(1)灸疗强调穴法穴法是指临床选用穴位的不同,也包括对穴位主治作用的不同看法。穴法一直为针灸家所重视。但从辨证取穴到辨时取穴,从十二经穴到经外奇穴,一般人都只在针刺疗法中较为关注穴法的应用。吴亦鼎所撰《神灸经纶》,则强调灸亦应注重穴法。吴氏云:“灸法亦与针并重,而其要在审穴,审得其穴,立可起死回生”。而其审穴的主要内容是辨明经络所属脏器及身体部位,如“属胃,属肝”“小腿肚属足太阳膀胱”。只有将经络所属脏器及身体部位搞清楚,在此基础上辨证取穴才可能有效,吴氏因此也刊定了一些简单易行的点穴方法,为后世针灸医家所喜用[6]。

(2)丰富的灸法隔物灸始见于葛洪《肘后备急方》,之后历代皆有发展,特别是元代朱丹溪和明代薛己对其颇多扩大应用,直至清代,隔物灸的应用达到顶峰,隔蒜、盐、椒、面以及黄蜡等等,其间所隔药物遍及植物、动物、矿物、器皿等,数10个品种,举不胜举,隔物灸法至此臻于完善。

艾卷灸法在这一时期也得到长足的发展。艾卷灸始见于明初,后《本草纲目》中加以改革制成“雷火神针”,其在清展旺盛,并改革制成“太乙神针”,制法类似“雷火针”,而所用药物,不似“雷火针”多蜈蚣、全蝎、乌头等峻烈毒物,皆纯正之品,适应症更为广泛,并涌现大量专门的著作。在清及民国初年,广泛传播于全国各地“水陆舟车、客途旅次、以及穷乡・302・中国针灸2002年3月第22卷第3期

僻壤无药之处”,疗效神奇,深受欢迎,被誉为“庶几家有是针,病无不治”,在中医灸疗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9]。药锭灸,是清代独创的灸法,制作用药多以硫磺为主,配以朱砂、麝香、蟾酥、硼砂等药研末制成药锭,贴在穴位上,使用时火燃烟熏,利用硫磺等药的药力,治疗寒湿气、体表痈疽流注、风痹、小儿搐逆、口眼歪斜、妇人心腹痞块攻痛等。叶天士在《种福堂公选良方》卷二用到的“香硫饼灸”、赵学敏所创“救苦丹”(见《本草纲目拾遗》卷二)、《医宗金鉴》卷六十一中记载的“阳遂锭灸”等等,均是药锭灸。

药捻灸,是清代独创的灸法,是指用多种药物粉末用紫绵纸裹成药捻以施灸。使用时,将药捻粘于皮肤上,用火点着。如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卷二记载的“蓬莱火”,即由西黄、雄黄、乳香、没药、丁香、麝香、火硝各等份制成,去西黄,加硼砂、草乌也可,主治脘腹胀满、水肿、风痹等。

(3)多种灸疗器械的出现器械灸,最早见于鲍姑,她发明了瓦甑灸。其后《古今医鉴》中记载用铜钱作灸器。至清,《针灸易学》中李守先使用泥钱作灸器,后又有人使用灸板、灸罩,至叶香岩则使用面碗或银制灸器等等。灸器的品种日益增多,多种灸器的使用,说明灸疗在临床已有广泛应用,为更方便使用,医家发明了丰富的灸疗器械以辅助治疗,而现代使用的灸盒、灸筒等很多灸疗器械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综上所述,灸疗在清代有一定的发展,在临床应用方面创新较多,特别是太乙神针的创制和应用,理论方面虽也有所进步,但相比于清代整个医药学的发展而言,仍迫于大形势未有重大突破。这一方面反映出灸疗具有切实可信的疗效,生命力旺盛;另一方面又说明其仍有很大的研究和发展空间,为我们临床和科研工作提出了新任务,即如何继承、发展艾灸这一古老而神奇的治病方法,为现代人类的健康服务。

3参考文献

1魏稼.各家针灸学说.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3

2张吉,张若若.针灸学发展的断代分析.中国针灸,1996;16(8):46

3黄建军.明清时期灸法的发展与应用.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5;18(6):22

4邵虹.灸的历史研究.新中医,1983;(4):36

5张奇文.中国灸法大全.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9

6清・吴砚丞.神灸经纶.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83:3

7清・陈廷铨.罗遗编.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84:1

中医针灸论文第4篇

针灸治疗学是是针灸推拿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1],是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于临床实践、从理论向临床过渡的重要科目,在培养学生针灸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方面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如何使学生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技术、经络腧穴理论、针灸操作技能等一系列中医知识运用于临床针灸疾病诊疗是目前针灸教学面临的一大难题,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临床诊疗思维,塑造合格的针灸人才非常重要。

临床案例是医生治疗疾病时辨证、立法、处方的真实记录。早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就有医案记载,战国时期扁鹊治疗虢太子尸厥。汉代名医淳于意记载了自己治疗的二十五例医案,当时称为《诊籍》,为后世针灸学子留下宝贵的学习资料。1990年后我国开始广泛探究临床案例在教学中的运用,并得到迅速的发展。要使学生系统掌握针灸治疗的理、法、方、术,就必须重视针灸案例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近10年来,临床案例解析在针灸教学中开始得到运用,左政[2]浅谈《针灸治疗学》的教学体会,他强调教学中应注重相关理论知识的重现及掌握,在涉及临床各科必须突出针灸特色并兼顾其它,必须理论联系实际以临床实例带动学习兴趣。

1 临床案例是针灸治疗学在临床的运用体现和经验总结

针灸临床案例是针灸治疗学在临床经验总结,具有说服力强的特点,可为临床教学提供有依据的、实践有效的诊疗方案,为针灸学生临床诊疗奠定良好基础。历代医家对临床案例非常重视,余震曾云:“成案甚多,医之法在是,法之巧亦在是,尽可揣摩。”(《古今医案按・序》)王燕昌亦云:“盖临证多则阅理精,练事深则处方稳,此前贤医案所以可贵也。”章太炎先生[3]曾说:“中医之成绩,医案最著。欲求前人之经验心得,医案最有线索可寻,循此钻研,事半功倍。”张山雷在《古今医案评议》中说:“医书论证,但纪其常,而兼证之纷淆,病源之递嬗,则万不能条分缕析,反致杂乱无章。惟医案则恒随见症为迁移,活泼无方,具有万变无穷之妙,俨如病人在侧,馨咳亲闻。所以多读医案,绝胜于随侍名医,直不啻聚古今之良医,而相与唔对一堂,从上下其议论,何快如之?”其言发自肺腑,颇为真切。针灸治疗学是建立在系统学习中医基础知识、经络腧穴学、刺法灸法学上,学习具体疾病的辨病、辩证与治疗。临床案例是临床医家在系统学习针灸知识后,临床运用的经验结晶,也是祖国医学伟大瑰宝,目前针灸本科教育主要通过老师在课堂上以全国统一书本为模板,规范化、标准化的形式教学,学生从未接触过病患,在短时间内学习复杂、深奥的中医针灸知识,掌握疾病的诊断、辩证、针灸处方及施术,具有一定得困难,通过临床案例在教学中的运用可使学生更好的吸收与理解理论知识。如有一“小儿泄泻”医案:李某,男,6岁,家长代诉:反复泄泻6个月,加重3天。伴腹部冷痛,舌淡,苔白腻,脉细弦等等(具体略)。讲解时可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病因、不同的兼证以及不同的大便性状来辨证;根据大便次数及精神状态等来辨轻重;根据病程长短及其他兼证来辨虚实。后确定辩证分型,并依此制定相应的治疗原则、选用正确的刺灸方法及处方。通过此医案,使学生对疾病的诊治有较为系统的认识。

2 临床医案有利于在规范化教学基础上与临床实际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临床诊疗思维

针灸治疗学是一门临床实践性强的课程,掌握知识必须理论结合临床实际,在传统的规范化、标准化教育模式,疾病的诊断,处方、施术都是固定模式,而中医精髓在于辩证论治,因人、因时、因地而异,抽象、空洞、西医模式化的教学方式不符合中医学特点,使临床证治粗糙和呆板,也无法学习到中医精髓,更无法成为一名合格的针灸医生,在教学中结合临床案例进行详细的解析,可以使所学内容印象深刻,易于理解,引导学生把理论用于临床,培养学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当代针灸流派众多,呈现百家争鸣的景象,临床许多名家特色有效的方法并未纳入规范化教学中,通过临床案例的教学可从疾病的诊疗上系统学习针灸的临床运用,并可丰富临床知识。例如在讲述“蛇串疮”的针灸治疗时,除了教科书中的刺灸法外,再举以下3个医案,医案一:以电针结合火针治疗;医案二:以围刺结合铺棉灸治疗;医案三:以壮医莲花针拔罐逐瘀法结合药线灸治疗,并讲述以上疗法的具体操作。通过以上的医案,大大开扩学生的视野,也提高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3 临床案例有利于增强学习的积极性与趣味性

针灸起源于原始时代的氏族公社时期,针灸理论体系的形成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其中融合了中华名族的传统文化,针灸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运用经络、腧穴理论和刺灸方法以防治疾病的一门学科,针灸理论知识深奥、难懂,学生在学习中会觉得枯燥乏味,失去学习的积极性,无法形成良好的临床思维,更无法掌握好针灸临床常见疾病的理、法、方、术。老师在讲解理论知识后,挑选名家名案及自己在临床上的诊治案例,向学生进行案例解析,或者采用师生互动方式,老师提供病例后由学生进行分析,并确定诊疗方案,即可调动课堂趣味性和学生学习积极性,也可使学生学习到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基础上提高辨证论治技能,开拓临证思路。

4 小 结

针灸治疗学是一门将理论知识运用至临床的过渡学科[4],中医针灸理论知识与临床实际结合至关重要,在几十年教学中观察,老师在课堂上通过临床案例解析,培养了学生的临床诊疗思维,并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趣味性,在临床实习中发现,与既往接受刻板教学方式学生相比,经过临床案例教学学习的学生更快适应临床疾病诊治,综合能力更强。这表明临床案例解析法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成果显著,达到了其预期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 王启才.《针灸治疗学》[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

[2] 左政.浅谈《针灸治疗学》的教学体会[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119(23):42.

中医针灸论文第5篇

关键词:数字教材;针灸教学;多媒体;功能设计;特征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8-0075-03

《针灸医籍选读》是针灸专业的必修理论课程,以培养学生阅读古籍能力、提高针灸基础理论知识为主要目标,属于针灸学高年级层次的专业拔高课,由《内经》、《难经》、《甲乙经》、《针灸大成》等医籍中有关针灸基础理论和临床知识构成[1]。由于经典原文古奥难懂,《针灸医籍选读》一直是针灸教学中的难点,但是对于经典原文的学习可以了解古代针灸的学术成就,挖掘针灸临床技术,是提升针灸专业水平的重点,所以对该学科的掌握成为针灸学习中的重中之重[2]。传统教学采用“灌输式”的课堂教育方法,这种被动式的教育模式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再加上经典原文枯燥乏味,学生单靠死记硬背的方法去记忆,并未能完全理解和掌握原文真正的含义[3]。随着社会进步,科技迅速发展,数字化教材的融入为《针灸医籍选读》注入了新鲜血液,让原本枯燥难懂的课程变得生动形象。

数字化教材又称之为电子教材,它有别于传统教材,主要以传统纸质教材为依托,丰富了传统纸质教材内容,增加了大量多元化素材,转化为适用于各种多媒体终端的互动性教材[4],具有个性化、情境化、模块化与动态化等特征[5]。它是一类符合教学大纲编排要求、遵循学生阅读规律、增添大量教学以及W习工具、从而达到老师教学目标并完成学生学习要求、具有图书风格的多样性电子教材[6]。数字教学核心为课程教学增加了书本上的难点和重点,构建了电子教学资源库,缩减了时间成本,达到了资源共享、师生互动的目的。

一、《针灸医籍选读》数字化教材特征

《针灸医籍选读》数字化教材,融合了文字、教学工具、PPT、音频、视频、图片及动画等元素,使表达更具有渲染力,让老师能从多方面进行施教,让学生能从多角度进行学习,加强了师生间的交流,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和多样性,打破了呆板而陈旧的单一授课模式,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7]。

(一)以纸质教材为蓝本,使纸质教材数字化,丰富教材内容

数字教材的最基本特征就是将纸质教材转变为电子教材,严格依照纸质教材章节进行转化。《针灸医籍选读》纸质教材章节选取和排序需按照教学计划来编排,从古到今、由整体再延伸、由基础理论再到临床知识的过程,是教学工作者几十年来的经验总结,充分考虑到了学生学习的规律以及教育教学的原则,形成了比较科学的教学框架和体系。如:《针灸医籍选读》上篇医经选是为针灸学提供理论基础的《内经》、《难经》;中篇医论选《内》、《难》以后的医家对针灸理论做了进一步阐发;下篇歌赋选,对针灸理论的传播至关重要;最后附篇医案选,医案提供各医家诊疗方案,为学者提供思路[8]。所以电子教材需继承纸质教材科学的教学模式。《针灸医籍选读》数字教材在遵循科学的教学模式前提下,还丰富了纸质教材内容,如:注释内容做了进一步拓展,按语分析更为详细,降低了学生对原文理解的难度。另外,增加了大量的教学工具和教学资源,让老师能快速引导学生在短时间内击破难点和重点。

(二)构建多媒体数字教材资源库

多媒体数字教材就是多媒体电子教材,由PPT、音频、视频、图片及动画等多种元素融合而成。多媒体资源库属于数字教材的配套资源,是以电子课本为大背景,然后在课本中设置不同的图标,点击图标即可以获取配套的多媒体资源[9]。如:第一,在《针灸医籍选读》原文中标有注解图标,点击图标,注解便会弹出;第二,由于经典原文中生僻字与通假字较多,易读错,课堂上又未能及时掌握,所以录制有原文诵读音频,帮助学生在课后进行预习或复习;第三,每个章节的重点和难点处配有针对性讲解PPT,点击PPT图标,就会呈现在屏幕前;最后附篇医案选中,根据医案制作成动画,动画还原医案真实场景,更能加深印象,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轻松学习。多媒体数字教材让课本上原本呆板的文字立刻就活灵活现起来。多媒体资源库的构建是数字教材的一大亮点,《针灸医籍选读》大多由经典原文组成,多媒体元素的融入打破了传统教材枯燥乏味的编写模式,多元化素材的增添使课程更加生动形象。

(三)打破传统教材局限,增加互动环节

21世纪就是互联网的时代,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大大缩短了世界各地交流和互动的距离,能够在最短时间内达到信息互通以及资源共享[10]。数字教材以网络为媒介,有效实现了师生交互、学生交互和人机交互,大大缩短了时间成本,构建了一个现代化的课程学习环境。《针灸医籍选读》的课程内容较多,且学习难度较大,对阅读和理解能力的要求较高,在单一的课堂教学环境下大量内容很难被完全掌握和吸收,且课时有限,所以很多同学的疑难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针灸医籍选读》数字教材的融入解决了这个难题,给老师和学生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老师可以借助网络平台给学生解答问题,同样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与体会,师生相互交流能够提升教学与学习效率。《针灸医籍选读》题库的融入给学生提供了自测的机会,可以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也给老师提供了检验教学情况的指标,便于及时调整教学方案[11]。

二、《针灸医籍选读》数字教材的功能设计

《针灸医籍选读》数字教材的构建打破了局限性的教学模式,构建符合现代化教学模式的新型教学体系,达到高效教学,快速学习的目的。数字教材由电子课本、多媒体资源库共同构成,以纸质教材为基础,不断延伸和发展,增加其多样性、趣味性和互动性。多媒体资源库的构建是数字教材的重点,它打破了陈旧教育模式的重要环节,其中包括音频、视频、图像、动画、PPT等内容方面设计。

(一)子课本

纸质课本具有携带不便、难以保存、成本较高的局限性[12];电子课本以网络为平台,只需账号登陆就能随时随地一键阅读;教学工具的添加可以简单存档学习进程、记录学习笔记及心得体会,关键词搜索能迅速翻到想要学习的章节,提高学习效率,节约学习成本。

(二)多媒体资源库

1.PPT制作。《针灸医籍选》每个章节都配有PPT讲解,点击PPT链接即可进入,对原文剖析深刻,还增加了一部分拓展内容,供学生学习思考和提升。每个章节中针对重点难点单独设计有PPT,老师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教学,学生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学习。

2.音频导入。《针灸医籍选读》由大量针灸经典原文构成,对经典原文的诵读有利于增加阅读和理解能力;但是由于古文拗口难读,生词较多,且每个学生知识面以及接受能力各有差别,无疑给老师的教学增加了难度,如果每个词都需要带读,则会影响整体教学进程,原文音频的导入正好充当了跟读辅助工具这一角色,学生可以课后自主学习,通过音频的反复播放也可加深对原文的记忆,提升课堂效率。

3.视频、图像、动画融入。《针灸医籍选读》就是医古文,是医学中最乏味的课程,大部分内容必须靠死记硬背去记忆。而视频、图像、动画的设计增加了趣味性与多样性,在大量的文字中,如果出现图片和视频的调节,可以降低视觉疲劳和加深学习内容的印象。医案和动画的完美结合,用故事的形式叙述医学诊治疾病的经过,使书本上的人物栩栩如生,让学生寓学于乐,让老师有更多的教学素材。

三、《针灸医籍选读》数字教材的发展趋势

数字教材是数字化时代的新兴产物,它的发展之路应该在传统教材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突破创新,逐渐从稚嫩走向成熟,实现从量的积累达到质的飞跃。随着科技迅猛发展,社会步入了数字化时代,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数字产品日益普及,促进了电子阅读业的发展。电子阅读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逐渐成为一种主流的阅读方式,从而把电子书的发展推上了快车道。数字教材作为一类面向教育教学的特殊电子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与关注。数字教材将学习教育与电子时代接轨,大大提升了教学效率。《针灸医籍选读》数字教材紧跟时代步伐,设计了具有多功能、多元化、多层次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库,让老师和学生可在多种电子终端上进行学习与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的目的,让学习变得轻松快捷,让教学变得生动有趣,让原本枯燥乏味的课程变得妙趣横生。

总之,《针灸医籍选读》数字教材的发展无疑将引领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工作方式的大变革,发展针灸学术,有利于构建学生的知识体系,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不断推动针灸教育事业的前进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耀帅.浅谈针灸医籍选课程的教学方略[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育,2015,24(13):104-105.

[2]高希言.《针灸医籍选》教材建设的探讨[J].中医学报,2009,24(5):109-110.

[3]金洵,张树剑,董勤.成教《针灸医籍选》网络助学平台的构建[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1(13):89-90.

[4]毕海滨.数字教材特征分析及其功能设计[J].科技与出版,2012,14(7).13-15.

[5]胡畔.数字教材的形态特征和功能模型[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2).93-106.

[6]李达.论数字教材的影响[J].博士论坛,2014,22(4):32-34.

[7]陈朝军,武世奎,王荣雁.医学专业数字教材研究介绍[J].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2012,37(S2).187-189.

[8]王耀帅,张建斌,张树剑.以学生为中心的针灸医籍选教学模式与实践[J].中医教育,2016,35(4):26-28.

[9]张亚琴.医学数字教材前景[J].科技传播,2015,(2):189-190.

[10]郭炅,王晶晶.面向1∶1数字化电子化教材设计与开发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5,(3):90-96.

[11]孙竞争,汤丽娟,戴长春.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云模式数字教材的设计[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6,24(3):42-50.

[12]黄应慧.教学设计思想与数字教材开发――以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为例[J].中小学教材教育,2015,(6):25-28.

中医针灸论文第6篇

针灸医学是中国古代医学家在长期医疗实践中的经验总结,千百年来不仅为中华民族的健康作出巨大的贡献,也逐渐为世界各国人民所接受。特别是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针灸医学以其简便效廉等优点,正越来越受到高度重视,目前己有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应用针灸疗法,并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对针灸机理和临床进行了广泛的研究,针灸成为非主流医学系统中最为辉煌的部分。进入21世纪以来,针灸学在日益国际化和现代化的同时,发展也面临着机遇和挑战。针灸学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针灸专业人才。针灸高等教育50余年来所培养的一批批针灸专业人才已成为针灸专业各领域中的主力军,促进了整个针灸事业的发展。但是针灸高等教育还不能满足针灸学科日新月异的发展,因此针灸高等教育,要紧跟时代变化,

1.明确培养目标,探讨针灸人才培养模式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师资梯队,完善教学模式,改革课程体系,以繁荣发展针灸事业,培养合格的高素质综合型、创新型、应用型人才。明确不同培养目标,探讨针灸人才培养模式:1998年世界高等教育大会通过的《世界高等教育宣言》指出:高等学校要适应、促进和指导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市场和社会需求的的各类不同层次的人才,随着教一育内涵的扩大,传统教育、现代化教育、成人教育、终身教育将共同构筑起21世纪高等教育的现代教育学体系。针灸高等教育与教学改革必须具有更强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紧跟时代步伐,适应社会发展。

1.1因材施教,明确不同培养目标新世纪对针灸人才的需求有不同层次的要求。针灸医学的发展,一方面要突出特色,发扬优势,面向传统,继承前人的经验,发掘古代针灸文献中的精华:另一方面要与时俱进,面向现代医学及相关科学,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研究针灸,推动针灸医学的现代化进程。因此,针灸人才的培养,不仅要注重不同层次的本科生、研究生培养,更要注重“因材施教”培养。针灸医学发展既需要从事针灸高等教育、普及教育的教育人才,从事针灸现代研究的科研人才,从事针灸医疗为主的临床人才,也需要从事继承发扬传统针灸医师经验、古代针灸文献资料的传统人才,从事对外交流、有较高外语水平的外向人才,更需要综合型、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因此针灸高等教育必须应对社会需求,制定相应培养目标,针对不同培养层次、方向,注重一专多能的训练,以适应社会各类各层次对针灸人才的需求,进一步推动针灸医学的发展。

1.2探讨针灸人才培养模式遵循针灸教育的规律,培养创新型中医针灸人才,一直是针灸教育研究的目标。近年来,各个院校进行了针灸人才的培养模式的探讨,一些院校提出了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结合、导师制与班级制互补的模式培养,既适应现代高等院校的办学模式,又兼顾中医传承学习认知的规律。这一培养模式的探讨提供了良好的开端,探索了中医针灸教育的规律和创新中医针灸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人才问题上主张熏陶成人、培育成才,以建立中医针灸思维(熟读经典和导师指导贯通)、培养中医针灸人才综合素质(科学和人文相融)、提高临床动手能力(理论与实践结合)等为培养目标,培养学生有自主创新意识、自主学习能力,具体来讲,培养学生能在教师帮助下自主学习针灸经典理论、针灸临床技能和科学研究方法,对针灸学科知识具有融会贯通的批判性思考能力,善于发现问题,能通过合作交流、团队协作动手解决问题。上海中医药大学针推学院还探讨了中医针灸经典、临床、实验二位一体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果。针灸高等教育,应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符合中医针灸教育规律、适用性广、多样化的针灸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新一代具有传承精神和创新思想的针灸人才。

2.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梯队

《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与发展根本大计。”振兴针灸,关键在教师。50余年来,针灸高等教育教师队伍不断优化,现在全国各中医院校都具有水平较高,结构较为合理的针灸学科师资队伍。针灸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极强的学科,针灸教育要求从事课堂教学、临床带教的教师,具有同等的专业技术、理论水平、操作技能,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直接影响到不同层次的培养目标。因此建设高素质、多技能、稳定的师资队伍是保证向社会输送全面的针灸人才的先决条件,故今后针灸高等教育必须进一步强化师资队伍建设,采取多种措施,增加激励机制,鼓励针灸学科教师不断学习新知识,通过外出进修、学术交流、科学研究、在职培训等各种途径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高等教育对师资要求数量上有保证,质量上严要求,这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针灸高等教育必须根据社会日益扩大的学习需要调整教育机构,教师要能重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掌握多种学习手段的培养,形成一种新的“以学为主”的风气,就必须首先提高自身的素养和知识水平,不断获得新的信息、,更有效地充当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因此,培养针灸人才的教师也必须掌握深博的中医理论知识,具备丰富的医疗经验及相应的科研能力、外语水平,并且能帮助学生在信息高速公路上行驶,跟上时代步伐的高级人才。

3.完善教学模式,改革课程体系

3.1.编写、出版全国通用教材,规范针灸专业课程建设:高等中医院校是培养针灸专业人才的摇篮和基地。20世纪60年代,《经络学》、《输穴学》、《刺灸法》、《针灸治疗学》相继出版,成为针灸专业的基本教材,以后随着针灸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针灸医籍选》、《实验针灸学》等教材相应出版。近50年来,教材几经改版,增加了一些新内容,补充了许多新的且得到学术界认可的研究成果。但是针灸高等教育的课程体系几十年变化不大,现行教材不能满足创新性、实用性的要求。集全国针灸专家统编的教材并在全国内通用情况并不理想,许多中医院校仍然使用自编教材。针灸学科目前尚没有适合于本科、专科、进修生、研究生以及外国留学生等不同层次、不同专业方向的专业教材,今后应该根据不同层次、专业编写、出版全国通用教材,以供不同层次、不同方向教学使用;并鼓励编写自编教材,以突出地域特色,增强中医经典课程,强化中医思维,补充新的研究成果,介绍针灸理论研究的突破、针灸治疗手段的创新。课程建设是确保人才培养质量最重要的教学基本建设环节之一,是优秀学科建设的标志,是全面提升教学水平、体现教学成就的重要举措。2003年起教育部开始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了一批部级精品课程,极大地推动了高等针灸教育的发展。上海中医药大学《针灸学》于2004年评为部级精品课程,是针灸学的第一门部级精品课程。各地针灸学精品课程建设也获得全面发展,许多课程列入省市级和校级精品课程。但是,针灸学科课程建设仍需进一步改进,现在针灸学科课程设置上仍然存在内容重复多、课堂讲得多、实践机会少、临床涉猎面窄等现象。近几年来,随着培养专业方向的整合,教学内容中西医比例重新调整,课时压缩,而教材改变没有跟上变化,加重了学生学业负担;此外,专业课程设置全面统筹安排不足,出现课程厚薄不均,影响学生知识的拓展、智能的开发川。因此,要培养适应21世纪针灸学科发展的针灸人才,不能忽视教材、教学内容、方法方式等方面的改革。故今后高等中医院校的首要任务是围绕教育目标的调整而进行课程结构、教学计划、教学方法的创新及改革,从而使课程体系一体化、系统化、立体化,公共基础课要体现基础性、渗透性、宽广性;专业课要体现传承性、前瞻性、应用性;教学计划要体现不同层次、不同专业方向的学习要求;教学方法应当在突出针灸医学传统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灵活多样、符合当代大学生思维特点、认知能力的创新。

3.2教学内容的媒体化、网络化研究:20世纪90年代以来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教育事业开拓了全新的领域,同时也对传统的针灸教学理论、教学观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思想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全国各中医院校在这一方面均作出了有益的尝试,研制开发了包括经络学、经络输穴学、刺法灸法学、针灸治疗学、针灸名著选读、实验针灸学等针灸学多媒体网络版和英汉对照版教学软件,并开展了多门课程的网络教学。这些自行开发的多媒体教学软件丰富多彩,极大的丰富了教学手段,起到了良好的辅助教学作用。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应用局限,与传统针灸教学方法的结合运用还不够完善,网络教学开展不足。为了适应信息化时代,推进针灸的现代化、国际化,针灸学科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应当注重多样性、直观性、实用性,针灸学科的网络教学必须以校园网络为基础,尽快建立能够通过互联网进行的针灸远程教学,建立针灸资讯网站,扩大针灸教学范围,使更多的人士能够通过利用现代媒体了解、学习和掌握中国针灸,这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的必然趋势。

中医针灸论文第7篇

【摘要】

目的掌握古人对周围性面瘫这一病症的认识,探求古人治疗该病的常用有效方法,剖析古人治疗该病的选经用穴及刺灸法规律,为周围性面瘫的针灸治疗提供古代文献学支持。 方法选取自先秦至清末有代表性古医籍,运用人工与计算机结合的方法检索其中关于周围性面瘫的文献条目,建立数据库并进行录入,设计数据库提取程序对相关信息进行提取、分析、综合,探讨古人对针灸治疗该病的规律。 结果共检索得涉及周围性面瘫的针灸处方文献194条,统计出治疗该病的用穴频次、经穴关联、针灸治法为规律及古人对该病病程疗程的认识。结论古人治疗该病以取阳经穴位(尤其以阳明、少阳、督脉)为主,治疗方法针灸并用,且多用局部或穴位敷贴疗法,对病程也有一定的认识。

【关键词】 周围性面瘫 针灸 古代文献

周围性面瘫是常见的神经内科疾病,也是针灸临床治疗有效的病种[1,2]。了解古人对周围性面瘫这一病症的认识,寻求古人治疗该病的有效方法,剖析古人治疗该病的选经取穴及刺法灸法规律,可以为当今针灸临床提供有益的参考,为在推进针灸治疗规范化的同时又不失针灸个体化、多样化的治疗特色提供有益的借鉴。故我们查阅了古籍中有关周围性面瘫这一病症的治疗条目,建立数据库并进行录入,设计数据库提取程序对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相关信息进行提取、统计,并对古人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规律进行了探讨。

1 文献检索和数据提取方法

1.1 检索书目的选取确定检索范围为自先秦两汉至清末(1911年)这一时段的代表性针灸医籍、综合医著及眼科专著。检索书目的确定,主要参考了《中国针灸文献提要》[3]《中国医籍大辞典·针灸类》[4]及《中国针灸荟萃·现存针灸医籍》[5]三部医籍目录书,对其中介绍的著作进行比较、筛选,选取影响范围较大、传播范围较广的著作,并选择专家推荐的可靠版本。共确定检索书籍63部。

1.2

数据检索范围及筛选条件确定检索式之前,参考了《急病针灸典籍通览》[6]《中国针灸证治通鉴》[7]《中华大典·针灸分部》等针灸证治条目中关于周围性面瘫的病名记载,以口/歪、口僻/噼、斜、口眼/歪斜等作为检索词,采用手工与计算机结合的方法,在上述书籍中进行检索。将检索得的条目严格筛选,并滤出其中相当于现代医学中枢性面瘫、癫痫等非指向周围性面瘫的文献条目。于44部古籍中检索得口眼斜的相关治疗条目194条,基本符合周围性面瘫的病症特点。

1.3 数据的录入及提取建立数据库并进行录入,设计数据库提取程序对相关信息进行提取,并结合人工分析的方法,对相关信息进行分析、综合,总结古人对该病的病因病机、针灸治疗的认识及运用规律。结果详述如下。

2 古代文献中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用穴规律

2.1 治疗原则 针对“风邪入中”这一病因,《针灸资生经》[8]《针灸摘英集》[9]《卫生宝鉴》[10]《针灸大成》[11]等书认为治疗应“取尽风气”,即治疗该病以袪风为主。

2.2 所选经络《灵枢·经筋》[12]篇指出“口目僻”这一病症为阳明与太阳经筋为病。后世有些文献沿袭了《灵枢》这一说法,其余文献则极少提到治疗该病取何经脉,多直接给出穴位。这些穴位的经脉归属见“2.3”项。

2.3 所用穴位我们将所检索的44部古籍中的治疗面瘫的文献条目194条录入数据库,对所用穴位的频次进行统计,得出下结果:出现于古籍口眼斜针灸治疗条目的穴位共计68个,416穴次。

2.3.1 穴位的使用规律使用频率由高到低的穴位依次是:地仓(57次),颊车(46次),水沟(28次),合谷(26次),承浆(22次),听会(17次),翳风(12次),太渊(11次),列缺(10次),大迎、颧髎、上关(各9次),承泣(8次),巨髎、完骨(各7次),百会、冲阳、下关、二间、内庭、偏历、瞳子髎、龈交、迎香、足三里(各6次),风池、禾窌、间使、四白、通谷、行间(各4次),强间、曲池、十宣、手交脉、通天(各3次),承光、和髎、肩髃、人迎、丝竹空、太阳、外关、温溜、照海、中指节上(各2次),尺泽、大椎、耳门、发际、风府、风门、风市、后顶、环跳、绝骨、劳宫、曲差、商丘、上星、申脉、素髎、太冲、委中、阳陵泉、鱼际、攒竹、肘头(各1次)。

2.3.2 经脉的使用规律统计所用穴位的经脉归属,可见古人常用的经脉及穴位如下:

足阳明胃经穴位11个共157穴次,按出现的频次依次为:地仓(57次)、颊车(46次)、大迎(9次)、承泣(8次)、巨髎(7次)、足三里、内庭、冲阳、下关(各6次)、四白(4次)、人迎(2次);

手阳明大肠经穴位8个共55穴次,按出现的频次依次为:合谷(26次)、二间、偏历、迎香(各6次)、禾窌(4次)、曲池(3次)、温溜、肩髃(各2次);

督脉穴位有9个共48穴次,按出现的频次依次为:水沟(28次)、龈交、百会(各6次)、强间(3次)、大椎、风府、后顶、上星、素髎(各1次);

足少阳胆经穴位8个46穴次,按出现的频次依次为:听会(17次)、上关(9次)、完骨(7次)、瞳子髎(6次)、风池(4次)、风市、商丘、绝骨(各1次);

手太阴肺经穴4个23次,按出现的频次依次为:列缺(10次)、太渊(11次)、尺泽、鱼际(各1次);

手少阳三焦经穴位5个 19穴次,按出现的频次依次为:翳风(12次)、丝竹空、外关、和髎(各2)、耳门(1次);

足太阳膀胱经穴位7 个13穴次,按出现的频次依次为:通谷(4次)、通天(3次)、承光(2次)、曲差、申脉、风门、攒竹(各1次);

其它经脉:任脉:承浆(22次);手太阳大肠经:颧髎(9次)。肝经:行间(4次)、太冲(1次)。

2.3.3 穴位所处部位规律其中,36个穴位位于头面部,占总穴位数的52.94%,共288次,占总穴次的69.23%。但如果计算所用10穴次以上穴位(共9个),则头面部穴位(共6个)占66.67%,且所用频次最多的穴位为地仓、颊车穴,说明古人治疗该病仍以头面部局部取穴为主。四肢部取穴多取四肢远端穴位,且以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阴肺经、足阳明胃经为主。

2.3.4 辨证用穴规律古籍文献中对该病的辨证取穴未有记载。

3 古代文献中周围性面瘫的刺灸法应用分析

在检索得的194条文献中,标明使用针灸方法的、或通过上下行文可以确定针灸方法的有63处。其中应用灸法的有46处,针法20处,其中针灸共用的3处。

3.1 灸法

3.1.1 灸法种类古籍中实际所指为“麦粒灸(小艾炷灸)”的有9处,此外,还有特殊灸法,其中 “苇茼灸”(《针灸大成》亦称为“笔筒灸”)5处,该法首载于《备急千金要方》[13]。其余灸法则未标明种类。

如在《备急千金要方》卷八中载苇茼灸灸法:“治卒中风口方:以苇茼长五寸,以一头刺耳孔中,四畔以面密封之,勿令泄气,一头内大豆一颗,并艾烧之令燃,灸七壮即瘥。患右灸左,患左灸右。千金不传。耳病亦灸之。”后被《外台秘要》[14]《针灸资生经》《针灸大成》《勉学堂医学集成》[15]等书转载引用。

古籍中治疗该病的灸法中,小艾炷灸亦多有描述。如在《备急千金要方》中有“中风口,灸手交脉三壮。左灸右,右灸左,其炷如鼠屎形,横安之两头下火”的记载;《扁鹊心书》[16]《卫生宝鉴》中都明确提出小艾炷灸(艾炷大如麦粒)灸法。

3.1.2 施灸部位 施灸的部位有面部的穴位,如地仓、颊车、人中、瞳子髎;头部的穴位,如百会;也有耳部的穴位,如翳风、听会;而苇茼灸的施灸部位即耳孔;另外,还有医家灸治四肢远端的穴位:如手交脉、手中指节上、间使、合谷等。

3.2 针法

3.2.1 针刺种类 《灵枢·经筋》篇中载可用燔针焠刺法治疗寒邪所致“口目噼”:“焠刺者,刺寒急也。热则筋纵不收,无用燔针。名曰和季冬痹也。足之阳明,手之太阳,筋急则口目为之噼,眦急不能卒视,治皆如右方也。”除此之外,其它书籍中未标明针刺种类,从文字看似乎用的是毫针。

3.2.2 针刺方法其中有8处标明了补泻方法。其中,7处认为针刺应用泻法,即“左泻右,右泻左”, 只有在《针灸集成》中提出左右两侧补泻兼施的针刺方法:“左,泻左补右;右,补左泻右”。其中5处标明应用透刺法,均为地仓与颊车的透刺。如在《针灸大成》卷五杨氏治症中颊车穴下说:“此穴针入一分沿皮向下透地仓穴”,《医学纲目》[17]中也说:“颊车沿皮向下地仓,左泻右,右泻左,针透亦无害”。

3.3 外治法检索针灸医籍及综合医籍针灸卷部分,所得外治法有25处,包括膏摩法、穴位贴敷法、局部药物贴敷法,《银海精微》[18]上还提到刮痧疗法。

4 关于此病疗程与疗效的记载

虽然古籍上有“取尽风气”“以口眼正为度”(《针灸摘英集》《古今医统大全》[19]《卫生宝鉴》等书)的记载,但对于确切的疗程和痊愈时间,少见具体说明。

4.1 疗程多数医家只在医籍中写“以口眼正为度”,对具体的针灸疗程描述极少。如《针灸摘英集·治病直刺诀》:“治中风口眼斜,……宜频针灸以取尽风气,口眼正为度,针入四分。”《针灸资生经》中说:“宜灸左,左灸右,炷如麦粒,各二七状,频灸取尽风气。”也有文献明确提出针灸治疗的刺激量,如《备急千金要方》记载苇茼灸的疗程时说:“以苇茼长五寸,以一头刺耳孔中,四畔以面密封之,勿令泄气,一头内大豆一颗,并艾烧之令燃,灸七壮即瘥。患右灸左,患左灸右”

4.2 病程古籍是对该病病程少有记载,然而在《扁鹊心书》说:“当灸地仓穴二十壮,……一月全安”, 与今天针灸疗法对周围性面瘫的病程大致相似。在《银海精微》中提到该病的预后说:“近患者易治,若年久难治”,也是与今天对周围性面瘫的认识相符的。

5 结论

通过以上对古籍中周围性面瘫针灸治疗规律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古人治疗该病以袪风通络为原则,穴位应用多以手足阳明经、督脉、足少阳经穴为主,且重视头面部穴位的应用;治疗方法为针灸并用,且多用灸法,尤以小艾炷灸常用;对于辨证取穴、病程及疗程少见具体论述。

我们应用数据提取的方法统计出了古人用经取穴及治疗方法的频次,间接反映了古人对针灸疗法中有效要素的认识和应用。如此结论是因为有效的穴位和治法在针灸学术的历史传承中必定会得到较为广泛和长久的顺沿。当然,我们也应该重视古人治疗该病取经用穴、所用治法的广泛性和灵活性,不能单纯以使用频次定位所用穴位及治法的有效程度,从而忽略了有价值的、独特的治疗经验。

【参考文献】

[1] 梁繁荣,余曙光,李 瑛,等.针灸治疗贝尔氏麻痹临床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研究[J].中医杂志,2004,45(8):584.

[2] 何 俐,周沐科,周 东,等.针灸治疗Bell's面瘫疗效的系统评价[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5,5(2):106.

[3] 王德深.中国针灸文献提要[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4] 裘沛然.中国医籍大辞典[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5] 郭霭春,石琢堂.现存针灸荟萃·现存针灸医籍[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6] 刘立公,顾 杰.急病针灸典籍通览[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0:87.

[7] 邓良月,黄龙祥.中国针灸证治通鉴[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5:150.

[8] 黄龙祥.针灸名著集成·针灸资生经[M].华夏出版社,1996:302.

[9] 黄龙祥.针灸名著集成·针灸摘英集[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971.

[10] 元·罗天益.罗天益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69.

[11] 黄龙祥.针灸名著集成·针灸大成[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971.

[12] 田代华注校.灵枢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6.

[13]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8.

[14] 唐·王 焘.王焘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359.

[15] 清·廖润鸿.勉学堂针灸集成[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31.

[16] 宋·窦 材.扁鹊心书[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2:39.

[17] 明·楼全善.医学纲目[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6:177.

[18] 明·李时珍.银海精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0.

中医针灸论文第8篇

关键词:针灸教学 中医针灸学

【中图分类号】R―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879(2010)02―0032―01

针灸治疗学是针灸推拿本科专业的核心课程,是研究如何运用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技术、经络腧穴理论、针灸操作技能等一系列知识治疗疾病的一门学科,也是针灸推拿专业的必修课。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让学生掌握涉及内、外、妇、儿、骨伤、皮肤、五官、急症等科近50种病症的针灸治疗确实是教师需要反复琢磨的问题,本文就作者多年来针灸教学的体会写出来与大家探讨一下。

1 在针灸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生对中医的理解程度不同,学习的目标和要求也各有差异,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当站在一个全局的角度,充分把握教学的各个环节,包括教学内容、教学进程、教学活动的开展形式等。在带教中应尽量多给他们提供临床治疗的机会,并详细分析讨论病例,阐述辨证施治,动态跟踪病人,观察治疗效果。在诊疗过程中指出其辨病取穴与处理操作中的不足和缺陷,从而提高他们的诊疗水平。

2 加强实践与引导,以有效激发兴趣

中医针灸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理论与实践基础,涉及到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多个方面,是一门动手能力很强的学科。有的人对中医针灸的疗效不甚了解,心存疑虑。所以在教学中要适当介绍中西医结合理论研究的技术与方法,以及新成果、新进展,并让学员了解中西医结合研究成果并非都出自中医专业人员,而很大一部分是西医专业从事中西医结合的研究者,使学员认识到中西医结合的发展前景、增强对中医理论的学习兴趣。在临床实践中,首先让学员在自己身上实践,体会得气的感觉,如让学员自己针刺合谷穴,强烈的酸胀感使他们亲身体验到了针刺的效应,正是这种得气效应,能够疏通经络、调理脏腑。再让他们观看针灸效果可立竿见影的典型病例,如急性腰扭伤的治疗,完全不能弯腰活动的患者,在针刺双侧腰痛穴,配合医生指导的腰部活动后,马上能弯腰自如;持续数日顽固性呃逆的患者,在针刺攒竹、翁风穴后,呃逆声立刻停止。这些神奇的疗效,往往使学生们惊愕不已,兴趣倍增。

3 突出教学重点,灵活教学方法

在向学生介绍中医、针灸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时,使学生有了一个总体认识之后,应当突出重点,对一些重点内容详细讲解。如经络、腧穴是针灸理论的核心部分,是指导临床实践的基础,在讲解中要将各条经络,各个重要穴位的针灸知识讲深讲透.每条经的起始点、循行路线、主治及特异性都要讲到,并通过图示实例,让学员熟悉经络与腧穴。学员一般思维活跃,喜欢提问题,而中医知识相对晦涩难懂,因此在教学中应采取灵活的教学形式,如启发式、提问式、比喻式、归纳式等,经常提问学生腧穴的归经、主治,使他们反复思考,牢记在心;同时对学生提出的关键性问题,作详细分析和解答,解决他们的疑点与难点,强调学生把所学的针灸基本理论与针灸临床实践结合起来,提高辨证思维能力。要求掌握经络、八纲、脏腑辨证在临床的实际运用,尤其应掌握十四经穴常用穴和主要经外奇穴的取穴方法、主治作用,掌握传统针灸和各项具体操作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