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本土音乐文化论文

本土音乐文化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29 09:21:32

本土音乐文化论文

本土音乐文化论文第1篇

论文摘 要:我国当下的音乐教育存在本土化音乐教育体制欠完善、音乐教育理论与观念整体滞后等问题,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就是要确立中国音乐学派思想,充分认知中国本土音乐文化的独特价值和核心价值,构建和完善中国本土音乐教育体系。

自从20 世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新成就。音乐学院从过去的不到10 家发展到目前有各类音乐学院名称的学院三、四百家。音乐教育事业有了前所未有的起色和发展。像谭盾、郎朗、宋祖英等活跃在世界舞台上的中国音乐艺术家的身影也逐渐增多。出国留学深造音乐,以及与各种国际音乐文化交流活动也都十分频繁。音乐基础教育也在新课程标准的引领下,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大规模的音乐教育教学改革。青少年业余音乐文化生活的热情也在空前高涨。

然而,像我们中国这样具有悠久文明和历史的伟大国家,却没有自己的核心音乐教育理论,不能说不是遗憾的、或者说是悲剧性的。换句话说,中国没有自己原创的、独立的音乐教育理论是既制约了音乐教育的发展,又阻碍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本土音乐教育理论”,不仅是指中国民间音乐教育及其理论,而应是指具有中华民族主体性格和民族音乐智慧的音乐教育之理性主张与系统思想。

中国本土音乐教育理论即中国全部音乐教育智慧的系统集成。因此,决定当下与未来中国音乐教育能否有效快速生长的关键,是看能否探究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教育思想。探究中国性格的音乐教育理论,是目前与未来中国音乐教育学术的重要任务,是中国音乐教育持续生长的保障。那么,如何在多元化的背景下,挖掘和建设中国本土音乐教育理论呢?

一、要确立中国音乐教育学派的思想。

如果缺失探究构建中国音乐教育学派的意识和观念,必将影响人们主动探究中国音乐教育理论的行为。只有当有了构建中国音乐教育学派思想的引领,才有可能积极主动地研究和构建起中国音乐教育的系列学理。

中国音乐教育体系应该以“生活世界”为基础,这个基础就是中国各地域各民族音乐文化的生活形式和生活世界,而“体系音乐学”也要放到工业化和理性化时期的生活世界来评价,正如胡塞尔讲科学世界也要放到生活世界来评价是一个道理。今天,人类已经处于后工业社会生活以及生态文明的生活世界,我们需要重新评价工业文明时代音乐生活世界的有效性和有限性,以及重新建构后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时期的音乐生活世界。在此基础之上,构建中国音乐教育学派思想体系。

二、充分认知中国本土音乐文化的独特价值

如果想要真正构建中国音乐教育的理论,当然是千万不可忽视中国本土音乐文化的价值。音乐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标志,是一个国家形象的象征。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音乐总是会呈现出具有这个民族和国家特色的音乐文化印记和共同特征。中国音乐是中国人民的精神文化产品。中国本土音乐文化是随着中国人民求生存求幸福历史演进发展的结果,展现出了中国人民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因此说,中国本土音乐文化既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传统的表征,也是中国本土音乐教育理论形成与实践的基础。所以,在谋求中国当下与未来音乐教育和新生长点的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和发掘中华民族的音乐智慧和已有成果。这样才能避免构建中国音乐教育理论的无根行为出现。

转贴于

三、全方位构建中国音乐教育理论

现在的社会是一个更加注重多元文化价值的时期,谋求中国音乐教育理论,还应该有广博的视野和心胸。也就是说,要在多元文化视野下,充分理解和尊重人类其他民族的音乐文化形式和内涵,比较和吸纳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财富,为我所用地促进中国音乐教育理论的完善形成。我们强调探究建构中国本土音乐教育理论,不是排外的、狭隘的民族主义者,而是要在保护与发展本土音乐文化的前提下,在多元开放的文化视野下形成本土音乐文化特色、形成本土音乐教育理论,这样的理论才是兼容博大的,才是更具生命力与指导意义的。

四、构建和完善中国本土化音乐教育体系

探究构建中国本土化音乐教育理论的目的,是要完善构建中国本土化音乐教育系统。因此,在研究构建本土化音乐教育理论的基础上,还必须花大力气探索和构建中国本土化音乐教育体系和模式,这样才能真正促进中国音乐教育的有效生长。

把本土音乐文化引入实践教学环节,有利于发挥本土音乐文化的教化引导作用。本土音乐作品真实地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状况、生产劳动经验、情感变化和审美价值,对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和文化活动具有很强烈的示范教育作用,引导着人们确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风俗习惯和正确的审美趣味。

本土音乐文化引入实践环节具有很强的现实利用价值。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本土音乐文化的社会价值被重新认识,呈现出其顽强的生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因此,高校学生必须走出课堂,走进广阔的本土音乐文化的环境中去,让学生在本土的音乐文化中思想得到提高,审美得到健全,传统的道德观念得到巩固和强化。

总之,挖掘和建设中国本土化音乐教育理论,就是确立中国音乐教育学派思想,认知和突出音乐教育的本土音乐文化的特色,突出中国本土音乐教育的文化内涵,这是我国现在与未来音乐教育生长的系列关键要素点。发现和找准中国音乐教育在当下和未来的核心生长点,是促成完善建设具有中国学派的中国音乐教育体系,迎接未来音乐教育更大发展的必由之策。

参考文献:

1.王耀华,杜亚雄.中国传统音乐概论[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

本土音乐文化论文第2篇

[关键词]音乐教育;本土化;多元化;世界化

[作者简介]黄薇,广东金融学院公共课基础部讲师,广东广州510521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0)07-0202-03

文化的全球化和本土化或者说国际化与民族化两股力量形成两股风潮,席卷着中国文化的各个领域。音乐教育领域也展开了关于国际化与本土化的探索与研究。这种研究的目的,主要在于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如何解构长期以来以西方音乐文化为主的教育模式,进而解决长期以来音乐教育中存在的一系列中西问题;第二,如何建构基于西方教育模式中的中国民族音乐教育模式,进而复兴中国音乐文化;第三,在国际化与民族化观念夹击之下的专业音乐院校、师范院校以及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如何定位和建立自身的教育理念,进而更好地、各司其职地有效推进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复兴进程。

我国高校非常重视音乐教育的本土化。具有标志性和里程碑意义的当属2009年在杭州举办的首届“全国高校民族音乐教学与区域音乐文化研究”学术研讨会。这次会议的召开意味着,无论是宏观的本土化研究还是微观的本土化探索,都走进了整个学术界的视野。基于此,本文拟对当前高校音乐教育本土化的目标定位、音乐教育本土化的意义等进行探索。

一、高校音乐教育本土化的目标定位

由于目前国内音乐实践的复杂性,以及世界化的冲击,本土化必须分为宏观的本土化与微观的本土化。只有这样,才可以更加合理地对当前的复杂的音乐现实进行合理的诠释。所谓宏观,具体指中国传统音乐如何与国际接轨,如何应对世界化;所谓微观,具体指中国区域音乐如何面对现代化的进程,如何保护与传承。当前世界的特点是文化的多元化和全球化。全球化其实质是一种多元化而非一元化。全球化带来了世界文化的频繁交流和对话。作为全球化的对立面――“本土化”以独特的生命力与之抗衡。世界文化将是全球化与本土化的互动和对话。西方学者罗兰・罗伯森创立的“全球本土化”(Gloealization)一词,反映出全球化进程中本土文化的抗争促进了文化的多样性发展。同样,在这一背景下音乐教育也面临自身的“全球本土化”的机遇和挑战。音乐教育全球本土化要求我们重新认识本土音乐在世界音乐文化中的地位,增强对本土音乐的认同和归属感,彻底摆脱西方音乐中心论的控制,探寻适合本土音乐教育环境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等,并为世界音乐教育之林贡献力量。

世界各国对于本土化音乐教育都非常重视。本土化音乐教育就是要使学生树立文化多样性的概念,培养学生作为社会本土一员所应具有的对本土音乐的认同、接纳和归属感,强化学生与本土音乐文化难以割断的文化和心理联系。我们强调本土音乐教育就是要打破以西方音乐本体结构为标准的认识框架、课程体系和教学法的制约,进行本土音乐语言智力结构、文化结构的探索,建构自己独立的、系统的课程体系。

二、高校音乐教育本土化的意义探寻

世界上不存在一种普遍有效标准来衡量所有文化和判断它的高低。各地都有自己独特的音乐文化,本土的音乐文化传统就是组成世界音乐文化的一部分。作为本土知识,是由本土人民在自己的长期生活和发展过程中所自主生产、享用和传递的知识体系,与本土人民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及其历史密不可分,是本土人民的共同精神财富,是本土人民实现独立自主和持续发展的智力基础和力量源泉。由于本土知识与本土生活方式密切结合,深深扎根本民族文化,包含着真正的生存智慧,对于解决本土问题是一种真正有效的知识,也是他者所不能给予的。西方文化之所以可贵在于它的独特性,而不在于它的普遍性。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许多国家的音乐教育都在思考全球化语境中的音乐教育。多元文化的音乐教育已成为国际音乐教育的主流。要意识到世界音乐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接触到来自世界各地的丰富的音乐,认识到音乐文化的多样性,同时还使学生认识到世界各地音乐文化价值的平等性,西方音乐也是世界多元文化中的一元。所有的学习者都应该有机会参与学习他们自己文化的音乐。

音乐教育全球化就是要求人们去理解、学习不同的音乐文化以促进世界的理解和交流。这就要打破欧洲音乐中心论的旧有观念,理解并学习世界各国、各地、各民族的音乐,它们是组成世界音乐文化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国的音乐教育长期受西方音乐中心论的影响。分不清西方和中国,教育内容还是以西方音乐特别是欧洲音乐为主,如西方的乐理、美声唱法、和声学、视唱练耳、钢琴等,而中国音乐史、民族民间音乐概论等内容少,非洲和拉丁美洲的音乐以及我国少数民族的音乐教育内容更少。长期以来,失之偏颇的音乐教育理念,使得一些人对我国丰富多彩的民间音乐文化资源有着肤浅的甚至是错误的认知。好像只有外国的音乐及其教育手段与理念才是世界的、先进的,一提到中国的民歌、戏曲,似乎都是“土气”、“简陋”、“下里巴人”的,有的甚至从骨子里就瞧不起它们,认为是落后的、没有价值的,因此有必要采取措施扭转这种不利于中国音乐教育、不利于世界音乐多元化的局面。

音乐教育有利于我们摒弃西方音乐的先进和本土音乐落后的这种二元对立的认识观念。值得一提的是已连续举办三年的“2010上海世界音乐周”今年将正式移师世博园内,全世界约23支表演团体集中亮相,在世博园内最大的户外舞台“博览广场”演出55场,“世界音乐周”可谓一次名副其实的“音乐世博会”。曾经参演音乐周的贵州黔东南侗族大歌,此次将有150位来自贵州山区的侗族人民,在世博园区内向全世界观众展示中国复杂的多声部复调合唱,传递侗民族的真实生活。来自上海的青年二胡演奏家赵磊将携手中、法民族音乐家推出作品“二胡无限动”,以展示中国民族音乐的无限想象和即兴旋律。而非洲布隆迪的国家鼓乐团将再度亮相世界音乐舞台,在世博园区内呈现令人炫目的非洲打击乐的震撼之声;“上海世界音乐周”聚焦“世界音乐”这一主题,以更集中的视角、全开放的形式,引领游客欣赏来自世界各地的民族音乐,其中不乏世界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中国本土音乐和世界音乐交融的盛大集会,也是世界音乐多元化的集中体现,这将为我国本土音乐的发展构建更高更好的模式,也将为我国高校本土音乐教育提供丰厚的养料。

三、推进高校音乐教育本土化的措施

首先,教育者应接受多元化音乐教育,对学生的民族属性和民族文化影响予以重视。课程设置

和教材编写中不仅应包括主流音乐文化,还应当体现非主流音乐文化的内容和特征,建立以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的多元教育评价体系。其目的旨在培养学生互相尊重和理解异域音乐文化的多样性,挖掘本民族的艺术宝藏,彰显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并在全球一体化“和而不同”的共融文化环境中具有平等交流的话语权。毋庸置疑,多元化音乐教育是达到跨文化理解的有效途径,也是人类交流的一种基本形式。

其次,加强对中国本土音乐的教育。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拥有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因此,在高校音乐课中要合理安排中国本土音乐在教学中的比例,要增加中国音乐史、民族民间音乐内容,开设中国民族音乐、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等讲座。通过这些课程,使学生们更多地了解中国音乐文化,进而达到正确认识和赞赏中国文化的目的。同时,还可以充分利用当地广阔的民族音乐环境和丰富的音乐实践,选择当地优秀的民间歌舞体裁作为实践课的内容;聘请有成就、有修养的民族艺人和从事本土音乐文化研究的专家来校任课或讲座,并举行相关的艺术实践活动;开展民族音乐精品课程的建设等。

再次,普通高校可以开设《世界音乐》使学生在了解欧洲音乐的同时了解亚洲、非洲及拉丁美洲等地的音乐,给学生更广阔的视野,让学生认识到世界音乐的多样性。目前我国高校已开设《世界音乐》的仅限于少数音乐院校。当然,要实现这一目标,师资队伍建设及收集有关世界民族音乐的音像资料是一项重要的任务,也是能否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因此,应定期进行师资培训,改变我国图书、音响出版公司大量出版和重复出版西欧作曲家作品的现象,促使其出版世界民族音乐的图书、音乐资料。

本土音乐文化论文第3篇

【关键词】全球化;本土化;全球本土化音乐教育;本土知识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3)01-0030-2

现今随着经济的频繁往来和信息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一系列全球问题的产生使人们越来越密不可分。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角度也变得全球化了。全球化作为目前最流行的术语广泛运用于各个领域。世界文化在全球化进程中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象征,文化的交流也成为各国际关系的重要方面。西方学者罗兰・罗伯森全球本土化(Glocalization)概念的提出正是作为一种文化上的对策和设想,认为全球范围的思想和产品都必须适应当地环境的方式,全球文化是以多样性和差异性为标志。作为全球化的对立面本土化以独特的生命力与之抗衡,世界文化将是全球化与本土化的互动和对话。音乐在文化中的特殊地位。使之也深受全球化的洗礼。全球本土化也给予音乐教育以重要启示。要深入理解音乐教育的全球本土化须从对全球化的认识开始。

一、全球化与本土化的互动和对话

全球化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涉及到不同的学科和领域。邬志辉教授在《教育全球化――中国的视点与问题》中归纳了五种界定模式(传播学的界定模式、经济学的界定模式、文化学的界定模式、生态学的界定模式、政治学的界定模式),认为全球化是一个多纬度的发展过程,各纬度在表现上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全球化是一个不平衡的发展过程,对不同国家来说,全球化的意义可能是不一样的:全球化是一个矛盾性的发展过程,单一与多样、特殊与普遍等矛盾和悖论都同时并存与全球化的结构当中。音乐教育属于文化范畴,所以在这里重点看看文化学的界定模式:“就文化的全球化而言,它不是一个日趋同质化(homogenization)和一体化(unification)的过程。相反,它是一个全球化和逆全球化(deglobalization)、文化多样性与文化普遍性、全球化和地方化之间矛盾公生并在全球背景下凸显强化的过程。”可见全球化在文化领域更多的是一种全球与本土文化的交流和对话,没有差异就没有交流的必要,没有交流就不会与进步,因此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是世界文化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从观念上,全球化并不是一个同质化过程。至少对现在来说,那种认为非西方世界最终将因循一个单一发展模式的合流观念是过于简单化的。他没有考虑到各种全球化趋势中的复杂性因素。……因此,当今世界成为这样一个竞技场,全球化和它的对立物――本土化――各擅胜场,正在同时对个体和群体产生巨大的压力。”(杜维明《对话与创新》)著名文化理论家野健一郎也认为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各种文化之间的接触越频繁,文化越趋多样化”。世界文化的多样化发展同样也促进了各本土文化之间的交流,可以说没有全球文化只有本土文化,各本土文化构成了世界文化,未来世界文化朝着“全球本土化”发展。

在音乐的“全球本土化”中,印度小提琴音乐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例子。小提琴是欧洲音乐的重要乐器之一,大约在两百年前传入南印度宫廷,现在南印度音乐会几乎离不开小提琴了。从音乐风格到演奏方式,印度小提琴音乐与西方小提琴音乐都有着极大的不同。相信也听过印度小提琴演奏的人肯定会为它们完全不同的音色留下深刻的印象。为适应印度音乐的要求,印度人把小提琴改为c、g、c、g定音,席地而坐演奏,把琴放在胸前和右脚之间。风格模仿印度的歌唱,演奏多滑音。他们采用自己的方式改进小提琴。使小提琴成为了印度人自己的乐器。现在印度小提琴音乐受到了世界各国的热烈欢迎。印度传统音乐做到了真正的“全球化”,在现代世界中保持了自身的整体性和独立性,成为音乐的“全球本土化”的典范。

二、音乐教育的“全球本土化”

在全球化进程中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这一时代背景又向教育提出了挑战。我国音乐教育领域对全球化问题的反应慢一拍。缺少音乐教育基本理论的全球性思考。当看到音乐教育全球化这一概念时难免会误解为全球音乐教育的趋同,甚至是全球音乐教育的西化。这显然是对全球化这一概念的片面或不深刻的理解。由此引入音乐教育的全球本土化以更好的理解全球化语境下的音乐教育。音乐教育的全球本土化是指所有全球共同认可的音乐教育思想和制度都必须适应本土的音乐教育环境,以体现本土人民的主体性:所有有建树的音乐教育思想和制度总是有地域性的,总是产生于特殊、具体的音乐教育环境.总是由解决具体音乐教育问题的人创造的,而后才具有了一般性并被全球的“他者”广为借鉴、学习和再创。音乐教育的全球本土化包括以下特征:

1.音乐教育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音乐教育的普遍性体现为各国、各民族和各种不同文明体系之间在音乐教育思想、制度和方法上的某种趋同。如音乐的终身学习和把音乐视为文化,理解不同民族和国家的音乐等观念正被世界各国所接纳:对话式教学正取代灌输式教学已成为全球音乐教学认可的方法等等。音乐教育的特殊性体现在虽然各国音乐的终身学习等观念已被接纳,但各国的接受程度、范围各有不同:各国的教学方法也各有不同的运用。

2.音乐教育的一体化和分裂化的统一

音乐教育的一体化体现在国际性音乐教育组织的建立,如1953年成立的国际音乐教育学会(ISME)等。这些国际组织在全世界、在国家之间乃至在地区之间发挥的作用日益增大。如ISME在半个世纪来纠正了全球普遍存在的欧洲文化中心论,正式提出了世界音乐(Word Musics)教育的概念。“多元文化教育”、“世界音乐”、“全球观点”等成为学术界讨论的焦点。就在全球音乐教育一体化的同时,各国、各民族、各地方的独立性不断加强,珍视民族优秀音乐文化传统以及保护和促进音乐文化多样性的努力,不仅是各民族国家,也是国际性音乐教育组织的一种追求。国际性音乐教育组织的成果正是各国、各民族乃至各地方共同努力的结果。

3.音乐教育的国际化与地方化的统一

为了便于交流、沟通和比较,国际社会越来越采用为世界各国所共同接纳与共同遵守的标准与规范。但音乐教育的国际化并不是绝对的和单一的对应。如在一些术语概念上,由于语言文化和理解方式的不同则应慎重的理解和运用。

三、音乐教育全球本土化的几点建议

1.重视世界音乐的教育

全球化语境下人类利用先进的通讯技术、交通工具克服了自然地理因素的限制。各地区、民族和国际组织的相互联系乃至相互依赖增大,使全球范围内的自由交往更频繁:世界经济市场化使资源得到全球性配置,促使地区乃至国家经济的依赖增大,经济往来密切:全球化带来的全球问题如生态失衡、环境污染、资源问题、人口问题等也把世界人民紧紧的联系在了一起。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人与人紧密联系密不可分,都是组成这个世界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从文化的角度看,经济的密切往来必将促进文化的交流、依赖。作为人类文化不可或缺的音乐文化也是人类相互理解的纽带。

音乐教育“全球本土化”话语中的世界音乐指的是世界各国本土的音乐,是为了增强世界各国的相互理解为目的,这就要打破欧洲音乐中心论的旧有观念,理解并学习世界各国、各地、各民族的音乐,它们是组成世界音乐文化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音乐从属于文化,世界各地都有自己的文化千差万别、种类繁多,每一种音乐文化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音乐教育全球本土化就是要求人们去理解、学习不同的音乐文化以促进世界的理解和交流。我国的音乐教育长期受西方音乐中心论的影响。分不清西方和世界,教育内容中世界音乐所占比重几乎为零。西方音乐只是沧海一粟,是世界音乐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成功也正是在于它的特殊性。世界音乐给了我们更广阔是视野,使我们可以从更多角度认识到自身的独特性,在保持自身独立性和整体性的情况下获得新的发展。

2.重视本土音乐的教育

正像前面指出的音乐是文化的一部分。各地都有自己独特的音乐文化,本土的音乐文化传统就是组成世界音乐文化的一部分。近年来“本土知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学术界也开始了广泛的研究。石中英在《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中将“本土知识”定义为:“由本土人民在自己的长期生活和发展过程中所自主生产、享用和传递的知识体系,与本土人民的生存和发展环境(既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社会和人文环境)及其历史密不可分,是本土人民的共同精神财富。是一度被忽略或压迫的本土人民实现独立自主和持续发展的智力基础和力量源泉。”并且他还详细论述了“本土知识”在内在发展中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由于本土知识与本土生活方式密切结合,深深扎根本民族文化,包含着真正的生存智慧,对于解决本土问题是一种真正有效的知识,也是他者所不能给予的。

音乐教育全球本土化要求我们重新认识本土音乐在世界音乐文化中的地位,增强他们对本土音乐的认同和归属感,彻底摆脱西方音乐中心论的控制,探寻适合本土音乐教育环境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等,并为世界音乐教育之林贡献力量,以达到“对话”的最高境界。外来文化要在本土得到发展必须适应当地环境和各种条件,也是本土文化对外来文化再创造的过,成功的本土化成果又可以作为“他者”推向世界。音乐教育必须有这样的视野才能使更多的人们在多元文化并存的今天用于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并进一步把自己音乐文化发扬光大。

3.让音乐教育回归生活

当代哲学大师胡塞尔从现象学的角度指出了欧洲“科学世界”的危机,并提出走向“生活世界”的超验现象学,为我们理解“生活世界”与“音乐教育世界”的关系奠定了基础。生活世界是一切教育世界的根基与源泉.教育的有效性与意义最终要回到生活世界。而我们的音乐教育世界渐渐淡忘了这一源泉,处在一个所谓西方科学的音乐技术和理性符号覆盖的异化了的生活世界。学校音乐教育成了纯粹知识的灌输,远离了生活世界得以课堂、教材为、教师为中心的封闭式教育。音乐本身就源自于生活,也是一种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音乐教育全球本土化要求我们摆脱原有的教育模式.重建音乐教育的观念,在生活中交流、学习和理解音乐,最终走向生活。生活中存在多种多样的音乐。“佛罗里达州奥兰多的迪斯尼乐园中的世界民族村。围绕着中央大湖.依次有墨西哥、挪威、中国、德国、意大利、美国、日本、摩洛哥、法国、英国、加拿大、以色列等十二个村,其中不少都有音乐歌舞表演。……英国的世界巡回艺术团、印度古典音乐协会、皇家非洲协会、亚洲音乐巡回演出团和伦敦共同体学院艺术系常在那儿举行演出或举办综合艺术节,如1995年举办过印度、巴基斯坦、加勒比和西非等艺术节。五花八门的街头广场音乐是西方城市一景,也融入了世界音乐。如旧金山鱼市码头前。秘鲁流浪艺人的排箫与吉它二重奏。”(汤亚汀《走向现实生活的世界音乐》)这些音乐都是来自本土源于生活。并让人们在生活中感受音乐、学习音乐、理解音乐,看到本土音乐的独特性,看到世界音乐的异彩纷程。

四、结语

本土音乐文化论文第4篇

【关键词】本土音乐 文化传承 高校音乐教育

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全世界文化呈现同质化的趋势,在上个世纪“欧洲中心论”的影响与支配下,我国音乐教育长期以来以单文化发展模式为主,这种欧洲一体化的音乐教育模式使我国传统音乐受到了很大冲击,本土音乐处在边缘化地位。当前的现状就是,西方音乐独占鳌头,传统音乐日渐衰退,以至于谢嘉幸教授呼吁让每一个学生都会唱自己家乡的歌,就是缘于传统音乐所面临的严峻形势所提出的命题。

高师教育作为当代教育的一部分,有其特殊的教育使命、教育对象和教学目标,其不仅是本土音乐文化的重要依托,更是本土音乐文化最重要的传承领域。我们在吸收、借鉴和传播外来音乐文化的过程当中,更应重视本土音乐文化的学习和传承。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和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的世界音乐教育发展的重要态势下,如何保留和发扬本土音乐文化的形式和精髓,凸显民族特色和文化特色成了高师音乐教育中一个亟待解决的命题。

一、树立民族音乐文化的本土意识,增强学生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音乐教育几乎全盘西化,民族音乐一直处于从属地位,没有取得本土音乐应有的地位,这样无形之中就影响了本土音乐的继承和发展。以多元文化、本土音乐母语文化为基础的音乐教学是当代国际音乐教育发展的总趋势。要使本民族音乐文化更好地传承与发展,首先得扎根于自己的传统,树立以本土音乐教育为本的理念。如果离开本土音乐文化这个根去谈发展、谈传承、谈创新,其结果只能是自我的迷失。所以应让学生认真学习本土音乐,学生只有在接触本土音乐文化的过程中,才能够了解本土音乐文化的丰富性和独特性,进而领略到本土音乐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实质。从而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树立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忧患意识及其多元音乐文化的观念。

二、改革现有的课程设置以实现多元音乐文化教育

在多元音乐文化背景下,改革旧的课程设置,建立科学合理的音乐课程设置,进而建立符合现代教育需要的高师音乐教育理论新体系。我们理应坚持以本土音乐文化为课程建设主体,增加民族音乐在高师音乐教育中的分量,对已经开设的课程进行总结和巩固,对与之相关的系科和课程进行建设和规划,加大力度增设民族音乐课程、科目,一旦加大本土音乐文化在课程上的分量,能极大地丰富与发展高师音乐教育的课程设置,更好、更快地实现多元音乐文化教育。这种新的音乐课程设置的建立,使得本土音乐传承机制走向系统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三、打破欧洲音乐一体化的局面,坚持以本土音乐文化为主体,丰富高师音乐教学内容

长期以来,我国音乐教学内容基本以欧洲音乐为主,乐理学的是西洋大小调式,音乐史学的是肖邦、贝多芬,乐器学的是钢琴等。所以有很多专家学者高声呼吁:西洋乐不是我们音乐教育的主旋律,悠久、丰富而又经典的民族音乐才是学校音乐教学的重点。这就要求我们现今的授课内容需进一步完善和更富本土特色,授课教师应担负起传承本土音乐的重任,因为这些音乐教师在本土音乐文化的保护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他们既是本土音乐文化的接受者,又是本土音乐文化的传播者。在高师音乐教育中融入本土音乐,在教学内容上是对现有音乐教育教学内容的一种补充和丰富,更是对本土音乐文化的一种肯定和传承,意义重大而深远。

四、拓展与创新民族音乐文化

通过本土音乐文化在高师音乐教育中的传承,传授者和学习者便能了解、熟悉和掌握本民族音乐母语、音乐语法、音乐特征及其特定的调式调性等。我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民族众多,不同的民族之间有不同的音乐文化,不同的音乐文化又有不同的音乐母语、音乐语法和音乐特征,只有通过学习本土音乐文化,才能领略我国音乐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们应拓展思维,用开放的继承与视野来传承我们的本土音乐文化。我们更应站在一个新的历史的高度,将我们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让全世界各族人民领略我们有着5000年积淀的音乐文化的独特魅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继承、创造、拓展我们的音乐文化。

总之,高师音乐教学是本土音乐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具有保存、精炼和整合音乐文化的作用,其为本土音乐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一个新的范本和模式。在高师音乐教育中融入本土音乐,在教育理念、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是对现有高师音乐教育教学的一种补充和丰富,而本土音乐文化的传承借助于高师这一平台,在探索高师音乐教育的视野、途径、思路上也是对民族音乐传承的一种极具现实意义的实践与创新,两者实为双赢关系。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和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的世界音乐教育发展的重要态势下,我们应积极努力地拓展与创新我们的本土音乐文化,让我们的本土音乐文化享有与西方音乐文化同样的话语权。

(注:本文为湖南省“十二五”科学规划课题《本土音乐在高师音乐教育中活态传承研究》基金项目,编号:XJK012CTM025)

参考文献:

[1]乔建中.传统能给我们什么?――关于中国专业音乐教育教学改革的再思考[J].中国音乐,2004(4).

[2]樊祖荫.传统音乐与学校音乐教育[J].音乐研究,1996(4).

[3]冯光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学校音乐教育[J].音乐教育研究,2003(1).

[4]周卉.学校教育对传统民间音乐传承的促进与影响――以福建泉州南音乐社和师院南音系考察为例[J].商业文化,2007(9).

[5]陈吉风.融合地方地域特色推动传统音乐传承――谈地方艺术院校在教学中对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12(2).

本土音乐文化论文第5篇

【关键词】音乐教育本土化乐教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7-0063-02

在多元化音乐文化的趋势之下,中国本土音乐文化一直处于不被重视的状态。匈牙利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柯达伊曾说:“我们不能靠外在的装饰物、摇动国旗来表明我们是匈牙利人。它应该表现在灵魂深处。而灵魂深处恰恰是音乐的领域。如果我们高举着国旗,却在用外国音调歌唱爱国歌曲,这是毫无意义的,表明我们的精神仍然是由外国统治着。这种民族再生的过程应该从学校教育开始。灵魂不能用行政法令来重新塑造,要用美和知识重新塑造。”

一 一份调查问卷引发的思考

柳琴戏是山东临沂地区的一种传统戏剧,起源于清乾隆年间,距今约二百多年。2006年5月20日,柳琴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国务院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非常重视对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关于柳琴戏在中小学的传承情况,笔者曾在临沂歌舞剧院看见这样一份调查问卷。调查人员播放一段柳琴戏《老来难》,结果只有5%的人知道这是柳琴戏,这些人基本上都是从家人那里知道的,学校根本没有任何关于柳琴戏的内容,许多学生对柳琴戏非常陌生。在“你会主动去学习柳琴戏吗?”有75%的人认为不会,在“你为什么不喜欢柳琴戏”中,有80%的人认为柳琴戏“太土了,过时了,落后了”。在“你认为音乐有先进和落后之分吗?”有75%的人认为有先进和落后之分,在“你认为西方的交响乐可以代表音乐发展的最高水平吗?”有83%的人认为可以,通过以上调查可以看出,柳琴戏在临沂中小学的音乐教育中处于边缘位置。事实上也是如此,临沂没有柳琴戏音乐的乡土教材,许多教师并不熟悉柳琴戏。另外,学生对音乐的价值判断也令人深思,至今还有许多人认为音乐有先进和落后之分以及西洋音乐优于中国音乐,甚至在教材中也说:“最能启发人们思想,最能够反映人们的精神世界,同时又能够震撼人们心灵的典型音乐是交响乐。”

音乐家无论是创作还是表演,都要以己乡或他乡的音乐素材作为依据去进行艺术创作。没有乡音、没有国籍、没有母系的“作品”不是“创新”,世上没有无根之木,也没有无源之水,只有民族的,才是国际的。

中国近现代的音乐教育的确是建立在一学堂乐歌的基础之上的,由于当初特殊的历史环境,学堂乐歌主要以传授西方音乐理论为主。上世纪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率先进入现代化,使得在一般大众的心理总会认为西方社会的经济和文化是先进的,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西方的价值观被认为是进步的,甚至有人对本土文化传统全盘否定。在西方,韦伯和列文森认为,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已丧失了引导中国实现现代化的能力。这是多么荒谬的言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没有任何一位人物能像孔子那样对中国文化产生如此深刻久远的影响。没有任何一门学说能像孔子所创立的儒学那样占据国家社会意识形态主导地位两千多年而不衰。“乐教”是其教学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千多年来,孔子“乐教”思想不仅主宰了中国整个封建时期的音乐思想,而发展中的孔子音乐教育思想对中国当代音乐教育也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当今日趋强大的中国,万万不能在“华丽的的外衣”下包裹着一颗“西方文化的心”。寻求本土音乐的立足之路迫在眉急。

二 本土音乐在多样性文化中所体现出的价值

早在远古时期,各民族大都把音乐作为人与神、人与人交流情感和沟通信息的行为方式,它承担着传授知识、风俗礼仪、宗教活动、择偶求爱、娱乐游戏、社会交往等多种功能。当社会保持传统的农业形态时,这种原生形态的音乐文化活动仍然十分活跃。本土音乐的创作方式、传承方式以及独特的音乐符号系统,比起艺术音乐有更多的文化意义。波兰音乐家卓菲娅•丽莎描述民歌的形成过程: 一部民间音乐产品的最初形态产生于某个个人的冲动。但是在这之后它经过了集体过程中其自身特性的积累,经过了无数次的演唱和许多不同人们的锤炼润色才逐渐形成。因此它是集体的产物,是群众的表白,它并不具有一部音乐作品所具有的那种个人的不变的性质。它的变体性、非同一性正是由此而来的。被乐谱记录下来的民间歌曲同口头流传的民间歌曲之间的区别在于,前者已经是代表着某种稳定的东西,而后者还在继续经历变化,这种变化的根源不仅在于人类的记忆力不可靠,更主要地还在于人们的活跃的音乐想象力。杜亚雄曾在在民族音乐学一书中指出,音乐的抽象形式(音调、调式、调性、节奏、和声)超稳定地凝固了人类最基本、最自然的某些文化状态,如人种的特点、语言的特点、人类心理结构模式的特征,甚至自然气候对人的生存方式的影响,都会在抽象的音乐形式中反映出来。

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指出:“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现代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所形成的。它的主流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一体。”相对于大传统文化,本土音乐保留着明显的区域与民族的特征,是构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它以鲜明独特的个性体现出大传统文化的共性。

三 本土音乐在音乐教育中体现的重要性

我国的音乐教育多年来以欧洲音乐体系为重,中国音乐为辅。音乐教育应该加强本土音乐教育的学科建设,本土音乐蕴含着丰富的大众情感元素,又因其旋律节奏与当地自然环境、语言和风土人情的有机契合而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研究地方特色音乐,揭示其间的内在联系,汲取其中丰富的营养,将直接为新音乐的推陈出新提供新鲜素材和生活源泉,教师也必然能从其中得到生活的启发,获得教学、创作的灵感,推动音乐教育再上一个新台阶。对此,给出如下建议:(1)在课程设置上要摈弃以西方音乐理论为基础的理念。我国本土音乐包含汉族以及其他55个少数民族的音乐,如此丰富的音乐资源,我们没有理由搁置一旁,不闻不问。在当今多元化文化大背景下,许多人喜欢用“西方论”来解读本土音乐,而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西方话语在中国语境中是没有办法完全复制的。(2)把握好本土化、西方化、全球化的关系。只有以本土化为主,吸收西方化的精华,才能达到全球化的目的。如今各高校音乐教育已慢慢朝这一方向迈步。如我校音乐学院在不断引进西方高校来我校交流演出的同时,并派校民族乐团前往澳洲交流演出,让西方人领略中国民族音乐的魅力。这种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交流方式,无疑推动了本土音乐向更大的舞台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铭铭.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M].北京:三联书店,1997

[2]王耀华、伍湘涛.音乐鉴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3]杨燕宜.审美教育理论指导下的联邦德国音乐教育[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8(4)

本土音乐文化论文第6篇

传统文化的保护不是一项简单的、短期性的行为,而是高层次的、长久性的文化活动。随着现代文明的涌入,传统、原生态的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鉴于此,国家提出大力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故此,在民众中扩大、普及原生态音乐文化教育,增强人民群众本土文化自觉意识,是保护、传承和发扬本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有效途径。

一、将传统音乐文化引入高校音乐教育教学体系的必要性

传统艺术、本土民族民间音乐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化,如何将其进行弘扬与传播,长期以来一直是音乐理论界关注的问题。无论科技如何发展,影音资料也无法把鲜活的、只在自然环境中由传统音乐家体现出的无形的力量和围绕着他们的文化环境表现得淋漓尽致。虽然相关音乐家也试图尝试再现过去的传统音乐,但只能是在形式、音符等外在因素上再现,根本无法表达出传统音乐文化原有的特殊内涵。因而,只有真正继承衣钵的艺术传承才能将本土音乐存留下来。在以往的传统文化整体发展过程中,各自独立的音乐团体或音乐工作者,通过下基层、采风挖掘整理而成的资料大都只在音乐理论中体现;但在我国,音乐文化主要是以学校教育为主渠道来传播,可以说,没有传承就没有传统音乐的延续。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需要以人为载体,教育才是传承的重要手段。因而,重视高校音乐教育中的本土少数民族音乐教学,已成为传统音乐文化发展的一个刻不容缓的任务。尤其在新时期新的高校音乐教育改革潮流中,本土民族文化作为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推动中国及世界音乐教育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越来越引起世界各国教育领域的高度重视。

因此,在高校音乐学院中设置民歌课,由有采风经验的专业教师授课,定期安排学生进行田野考察。使学生通过亲身所见、所闻,从实践中真正去体会民歌的鲜明特色和艺术魅力,并辅以理论分析学习,使学生体会到中国音乐文化的精髓。

二、传统音乐文化引入课堂对保护与传承音乐的贡献

在国际化的语境中,本土化问题越来越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地处祖国边陲的黑龙江省并不因其偏远而在文化积淀及文化根源上有丝毫逊色,黑龙江流域地域广阔,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自然资源极其丰富。同时,这里又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域,这些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背景形成了一系列具有黑龙江地方特色的本土民族音乐,而这些独具特色的本土民族音乐是我们应该认识并深入了解的。可是,就我国当前的音乐教育整体而言,仍是沿袭了学堂乐歌以来的“西乐”之路,对中国音乐,尤其是对种类繁多的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就其深度与广度的研究可谓凤毛麟角,更极少被纳入音乐教育的课程体系之中。故此,这对推动本土少数民族音乐的发展也带来极为负面的影响。

中国音乐教育协会会长谢嘉幸曾提出“让每一个学生都会唱自己家乡的歌”的观点,但针对这一命题进行的相关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其“不知道”“没兴趣”现象严重。这一答案把一个严峻的现实摆在我们面前,使我们意识到,本土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的传承与发展刻不容缓,认识和了解本土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已经成为当代音乐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

学校教育在传承本土音乐文化方面究竟具有什么样的责任、义务和功能?

通过本土音乐赖以生存的原生态社会文化背景去理解、分析和感受此音乐,并从中了解、体验这种文化,是当前国内外贯彻于音乐教育中的重要途径之一。仅民歌这一种音乐类型就反映着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劳动的、宗教的、游戏的、爱情的等。在如此浩如烟海的音乐类别中,学生可以针对自己的擅长和爱好,选择自己喜爱的种类,进行收集、学习、研究,使其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有音乐基本技能及知识的积累,更能形成自己的个性音乐与追求,进而在音乐实践中归纳完善对本土音乐的认识。

三、本土音乐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1.定位准确,方法得当

建立一套研究型学科体系,把本土音乐在高校音乐课程定位在研究型课程上,使该课程与其他的学科相区别。在学习实践过程中,学习方式可以采用田野采风、分组学习、资料分析整理、分类汇总等多样学习方式。在师生共同实践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在实践中真正去认识各民族音乐的类别与其表现形式的各异。

2.积累素材,发展创新

学生积累一定的音乐素材,根据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发展创新本土音乐。将本土音乐渗入到音乐教学中,加强本土音乐与其他相关教育课程的联系与结合,创作出一种将音响作为传播媒介,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里创造形象、叙事、达意、娱情的艺术。直接诉诸观众感官的视听综合影像,是区别于文学(文字间接形象)、造型艺术(纯视觉形象)、音响,把音乐的视听语言的运动性和时空自由转换,又使它突破了同为“综合艺术”的戏剧和戏曲的舞台局限。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定期安排田野考察的实践课。一方面由专业教师带领学生去民间采风,将所学知识与音乐实践相融合;另一方面,让学生对自己熟悉的家乡的某种音乐做田野调查,并收集相关资料。

本土音乐文化论文第7篇

【关键词】本土音乐;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传承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2-0052-01

对本土音乐资源的开发利用,满足了地方音乐课程改革的需要,促进了地方高校音乐教学的系统化、合理化。值得我们思考的是怎样在音乐教学的具体过程中将这种思想贯彻进去。作者长期从事地方高校音乐教育工作,在这一问题上初步地进行了教学和科研过程的探索。

一、加强对本土音乐的收集整理工作,充实和丰富本土音乐文化

作为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挖掘、整理、保护濒危的本土音乐这一文化遗产,是地方高校音乐教育工作者的重点工作。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十二木卡姆,是一种融合了舞蹈、文学、音乐、民俗的艺术种类,具有曲调色彩变化多样的特点。这种口传心授的民间文化遗产由于歌词冗长难记,正在地区和民族中逐渐消失,那么对于本土音乐文化的保护、收集整理就变得十分重要,刻不容缓。

“艺术教师应充分利用和开发本地区、本民族的文化教育资源”是《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年―2010年)》中明确要求的,对于地方大学生来说,传唱本土音乐是一种义务也是一种责任。课程教学实施的水平和范围是直接取决于课程资源是否丰富的,那么本土音乐文化资源的丰富可以让地方高校在教学过程中营造出健全和教学体系和优化的音乐结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先让大学生学习本土音乐,然后再加入民族音乐,最后是对外国音乐的了解。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可以通过多种方法丰富对本土音乐文化的认识,增强自己整理音乐信息的能力,认识到它的独特性和丰富性,提高审美能力,促进可持续发展。

二、重视本土音乐教材的编写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完成教学魔表,教材是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很多地方高校充分利用了地域条件的优越性,对优秀的、具有代表性的民间音乐作品进行收集整理,结合本地区音乐的特点,编写了适合本地音乐教育的教材。

在编写教材的方面,我们应该给予高度重视,以本校学生的非专业学习的实际情况为依据,充分考虑到地区以及民族之间的差异性,要与当地的风俗、文化有着合理结合,让教材通俗易懂。将本地区主要的民族音乐作为教材的主要部分,在其中加入民歌、民族舞蹈、民族器乐、地方戏曲等元素,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音乐素材,编写适合地方大学生使用的教材。在我们的高校教材中融入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思想性很强的民歌、戏曲、民族器乐、曲艺、创作歌曲等音乐形式,这样我们可以利用高效平台对本土音乐文化进行传承,我们可以传承和弘扬本土音乐文化。将地方音乐信息编入教材中,可以让社会、个人以及现代教育的需要得到满足。

三、重视本土音乐教育课程的建设

本土音乐课程的教育体系的完整性,能够直接影响到地区教育及地方高校受教育者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因此在地方高校的音乐教育课程建设过程中,我们要对西方音乐和本土音乐的关系作出正确的处理,将当地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作为主要部分,让地方高校大学生们通过对本土音乐课程的学习,可以进一步了解本民族的音乐风格和音乐形式,并且将长期大杂居、小聚居生活模式中形成的共享文化的各种因素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独特因素先进性比较,在传递知识的时候,还能够利用高校平台创造和拓展本土音乐文化。

教学过程中,若是教师具有渊博的文史知识和扎实的本土音乐基础,就能够通过规范的教学方法对本地区的民族音乐发展史形象的讲述出来;介绍民族器乐的时候能够进行示范演奏;将本土音乐文化的背景故事告诉学生,让他们产生学习本土音乐的兴趣和热情,提升教学效果。除了提高自身的能力之外,地方高校音乐教师还可以要轻本土艺人走向大雅之堂,他们在保护、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走向高校的音乐继承者们有着强烈的使命感和自豪感,可以将本土音乐带入课堂,还能够在社会上产生良好的影响。音乐界的同仁们的努力,利于增加全社会对本土民间音乐文化的关注,促进民间音乐的生存和发展,强化了对本土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

参考文献:

[1]棘彦焱.论高校音乐教育中流行音乐的应用[J].大众文艺,2015(22).

[2]苑丁.浅谈互联网+时代的高校音乐教育[J].音乐时空,2015(24).

[3]陈婷婷.高校音乐教育中急需展开多元文化音乐教育[J].北方音乐,2015(19).

[4]纪志丹.浅谈高校音乐教育与文化市场的对接策略[J].通俗歌曲,2015(11).

[5]张盛.论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改革[J].大舞台,2014(10).

本土音乐文化论文第8篇

关键词:小学音乐课堂 乡土音乐资源 教材建设

柯达伊·佐尔坦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凝聚了人民多少个世纪的才智和观察力。在经过千垂百炼的雕琢后,今天留给我们的几乎都是具有永恒魅力的音乐。”“首先,世界上的许多民族都有他们特殊的音调体系。……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和分析不同国家的音乐家所演奏的作品。就不得不承认,它们都有着不同的、深厚的民族文化根基。”这两句话正说明了最民族的才是最世界的,如果音乐艺术丧失了民族特色。就无从走向世界。

由此看来,本民族的乡土音乐资源对音乐教育资源是有着不可替代的支撑。所以我们必须知道,在我国农村小学音乐课堂上,乡土音乐资源的引入,在音乐资源丰富的农村地区开发乡土音乐教材。是我们当前必须深入的一个课题。

一、乡土音乐教材编写的三点建议

1.把关教材质量、实行三查制度

所谓三查制度,就是指教材的审查需过三道关,即国家和省级、地方三位一体。审核者应该是具备较高音乐教育专业修养,掌握一定音乐课程教育理论的人。这是乡土音乐教材质量得到保证的大前提。

2.多方搜集,“择优录取”

乡土音乐资源种类丰富,在资源选择过程中,应多方采纳意见,比如地方民间艺人、地方音乐老师以及科研人员,在此基础上。再更具国家的有关条例和管理办法,进行筛选,“择优录取”。

3.认真审核,保质保量

在多方统一编写完教材后,地方教研室教研员对所写教材按要求进一步审定,同时还要和主管教育部门联系。请乡土音乐资源专研人员进行审定,有一部分还请省级教委、市教育局进行审阅,从中总结各方的宝贵经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保证乡土音乐教材的质量,提高乡土音乐教材的使用价值。

二、教材内容编写要真实合理

乡土音乐教材所占学校音乐教学内容的比重以不超过20%为宜。所以我们在编写时,应首先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其次就应该选择那些价值高的精华音乐资源。

乡土音乐资源的源头本身就是朴实的、可贵的,所谓实事求是,就是指我们在编写教材的时候需要在体现其特色的基础上,保证其内容的朴实无华,只有这样的乡土教材才能最经得住时间的考验,才能让孩子们能够接触乡土音乐最真实的一面。

三、科学、趣味和可表演三位一体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的教学形式仍以课堂教学为主,但考虑到乡土音乐来源于民间,为了更真实地体验乡土音乐。我们也要充分运用课外音乐活动丰富我们的教学。在教学内容保证了科学的前提下,我们可以做到灵活多样的形式。有趣地体验和真实有效地表演,以便教学活动能充分做到因地制宜,保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避免与传统音乐教材的冲突

我们不能因为乡土音乐教材的建设而打乱现有的小学音乐教材系统,乡土音乐教材是农村小学音乐教材的补充。所以它一定不是主体。我们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能颠倒主次,把乡土音乐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而忽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

所以,乡土音乐教材的讲授应该要与传统音乐教材内容有机结合。避免冲突。发掘它们之间的有机联系。务必做到互相渗透,相得益彰。对于那些在传统音乐教材中提到的乡土音乐内容,要适当的延伸。以增强学生对本地区音乐文化的了解,陶冶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操。

另外,教学内容要得到真正落实。教育行政部门就应规定小学音乐课考核中一定要考查一部份有关乡土音乐知识,以平衡师生忽视乡土音乐教学的偏向。保障乡土音乐教学的正常进行。

五、做好音乐教材的发行工作

从各地乡土教材的音乐教学看,目前存在许多问题等待解决,建议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能给予重视。其头等大事就是乡土音乐教材的发行。各部门应做到上下积极配合,正确看待乡土音乐教材的地位,并且能多途径地给予相关的经济支持,为农村小学音乐教学内容、设备、场地的配备提供经费。另外,学校也可腾出一定的场地,先开展投资少、见效快的乡土音乐活动内容。

另外还可以划取部分开展得好的学校作为乡土音乐资源学习的实习基地,让农村外的大学生们也能接触和学习到真正的乡土音乐。对于乡土音乐资源而言,也更多了一种传播途径。这是一个双赢的举措。

六、沅陵乡土音乐教材构想

根据沅陵县地方乡土音乐资源的储备情况。在内容和框架的设计上。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单元入手:

1.戏曲单元:从泸溪浦市镇发源而来。只因流行于沅江中上游的支流辰河一带,故名“辰河高腔”。辰河高腔是从弋阳而来,属戏曲四大声腔弋阳腔范围。它的曲调,是以三眼板为节奏口传授教的。《自叹》、《黄金印》、《红袍记》、《一品忠》、《琵琶记》、《装疯油锅》是现存完好的几部剧目。

2.傩戏单元:巫傩艺术有着”封闭式”的历史,互相很少进行横向交流。均以当地语言为其舞台语言。因此,强烈的地方性就成了它的重大特征,虽有局限性。但体现了他丰富多彩的音乐性。

沅陵辰州傩戏分为“上河教”和“河南教”两大教派。辰州傩所包含的傩祭、傩戏、傩技及其面具艺术是中国古老而神秘又极富特色的一种民俗文化。堪称中国丰富多采的民俗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

傩坛正戏:《搬先锋》、《搬师娘》

傩堂小戏:《三妈土地》、《梁山土地》、《蛮八郎买猪》

傩堂大本戏:《孟姜女》、《龙王女》、《七仙女》

3.民歌单元:沅陵山歌起源于原始农耕生产时期的生产劳动的民间音乐形式。流传于沅陵县域各乡镇。2006年,沅陵山歌被确定为湖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沅陵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为该项目的保护主体。其中山歌代表曲目:《盘歌》、《八许》、《一路同伴往前行》、《简二郎》;号子代表曲目:《酉水号子》、《盘木号子》;小调代表曲目:《溜溜歌》、《十想》。

通过乡土音乐教材的编写。我农村音乐教学内容得到丰富,它同时也推动了学校音乐教育改革和地方音乐资源的发展。另外。通过孩子们对乡土音乐的学习,激发了他们热爱家乡,建设家乡和传承家乡乡土音乐的热诚。为此我们应将乡土音乐教材的建设更深入系统地开发下去。

参考文献:

[1]管建华.世纪之交中国音乐教育与世界音乐教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谢嘉幸.让每一个学生都会唱自己家乡的歌[J].中国音乐,2000,(01).

[3]教育部.义教音乐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教育部.音乐课程标准研修[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吴贡山.关于编写《吉林地方音乐》教材的几点思考[J].吉林师范学院学报,1998(05).

[6]王耀华.根,扎根于中华文化的土壤-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J].乐府新声,1996,(01).

[7]黄钰婷.弘扬当地音乐文化创新民族特色音乐教学[J].艺术教育,2010,(08).

[8]李介.民间音乐与校本课程开发.中小学音乐教育[J].2006,(03).

[9]曹凤南.小学乡土教育的理论与实际[M].上海:中华书局,1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