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本土建筑论文

本土建筑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2-17 11:50:15

本土建筑论文

本土建筑论文第1篇

关键词: 本土文化 乡土建筑生态环境 现代建筑 当代艺术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1. 本土文化和当代建筑现状的分析

1.1本土文化的定义

人在自然的基础上创造文化,人类以文化的方式存在。文化分为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两者是相对的.本土文化是地域性民族的生存状态, 几千年来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理环境沉淀了不同的文化。不同民族、不同时代蕴藏着的不同的审美情趣、审美理想、审美追求,表现出不同的民族性格、民族心理和人们对自我实现的不同追求。本土化符合不同民族,需要民族识别,民族认同的情感要求,是民族表现于不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民族识别的要求表现为不同的物质生活方式,表现为不同的精神生活方式,即不同的风俗习惯、起居饮食、喜庆节日、信仰祭把、婚姻家庭、文学艺术特点等等。民族认同表现为同个民族共同的民族心理素质,即在物质和精神的文化生活中,感觉到大家都属于一个人们共同体的“自己人”这种心理。这种心理强烈而集中地体现在共同的的风俗习惯,情感需求。

所以本土文化对于中国来讲不是封闭的,中国的本土文化是56个民族的融合,是体现中华民族审美情趣的表现,也可以看成是种融合的生存方式和状态.

1.2 中国本土文化在建筑上的困境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在今天出现了文化乃至生活方式的"后殖民化主义”现象这是一个“必然”的结果,既中国人的艺术、衣食住行甚至思维方式沦为西方文明的附庸。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强势文化正以惊人速度进入我们的生活,牛仔裤、T恤衫、可口可乐正成为年轻人的必须品。而中国传统文化对现在的年轻人显的如此陌生。中国的传统本土文化的迷失,具体到建筑与环境艺术方面,突出的状况是粗制滥造的"包豪斯式”建筑遍布,格调低俗的"伪欧陆风情”和"新中国建筑”的泛滥。在文化艺术的角度,中国这样的文明古国于当代却少有属于自身本土文明繁衍出来的建筑环境概念和形式。一时对于西方的盲目照搬就说是当代性;一时屋顶加个大庑盖就说是传统化,诞生了许多“怪胎”.

2.本土文化和中国的乡村传统建筑

2.1中国传统建筑崇尚自然,讲究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这与现代建筑的发展方向相吻合。人类与自然长期共存,其生命活动本能地与自然相互联通。科学证明、一旦失去了良好的自然环境,人就会自律性丧失,生物钟失调,新陈代谢不平衡。在中国,保存了传统建筑环境设计思维与实践的案例,却大多集中在偏僻的乡村,往往保持着一种不为世人所知的地域文化特征。

2.2笔者在今年的下乡写生中走访了云南的一些民居村落,如红河州建水的团山清代汉族民居,大理州的周城白族民居等,非常好的体现了传统的建筑理念,反映民族的本土文化.

譬如:属于第一层面的,传统建筑中本土文化审美的屋顶,斗拱,柱廊的造型特征,诗文书画与工艺结合的装饰形式,和各类特殊含义的装饰纹样;第二层面的,庭院布局的空间韵味,诗情画意的造院艺术,隐喻的象征手法;第三层面的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和"风水术”――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融地理学、气象学、景观学、生态学、城市建筑学、心理学为一体的系统自然科学。

2.3 传统建筑中本土文化的实质,除了在本身建筑形式,空间关系,装饰纹样等之外,在本地域生活习俗,信仰关系,生活方式上,更强调了对地质、地文、水文、日照、风向、气候、气象、景观等一系列自然地理环境因素.这样做出或优或劣的评价和选择,以及所需采取的相应的规划设计的措施,创造适于长期居住的良好环境。也就是说,中国传统乡村建筑环境设计思想上体现的本土性在某种意义上具备了实用思想与文化因素的双重内涵。这实际上正符合设计在当代社会中体现出的复杂性――它既是商业现象又是文化现象.

3. 本土文化的时代转换---当代艺术

3.1当代艺术与本土文化的关系

在当今社会多元化艺术生态中的样板核心是本土化(传统性,地域性),而本土化所面对的尖锐的问题是时代化(当代性,国际性).随着时代的进步, 世界的交流平台越来越公共化,越来越同步化,电视,卫星,互联网等等时代的产物让我们形成了地球村.因此,当代艺术代表的公共性和本土文化代表的地域性就发生了冲突和整合.一方面,在面对时代的今天,对本土文化的保存,拯救和继承是必然也是必须的;另一方面文化艺术的发展必然要符合时代的要求.那我们是为了迎合艺术的当代性来继承本土文化,还是在发展本土文化的基础上来表现当代艺术呢?回答不是绝对的.因为在我看来,即便是在两者有矛盾的今天,本土文化是基础,当代艺术是发展,,本土文化可以是当代艺术的素材,元素,甚至是表现方式,和载体.在这点上继承和发展永不矛盾

.

3.2 本土文化在建筑当代性上的表现

作为中国乡土建筑在本土文化上的代表理论,风水术恰好暗合于当代设计中的生态建筑学的概念。按照生态建筑学的创始人美国学者麦克翰所说,生态建筑学是立足在研究自然界生物与其环境共生关系的生态学思想与方法上的建筑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从生态角度讲,建筑是生态系统中人的元素组群的外延。由于人的非凡能动作用,从自然生态系统其它元素组群中解脱出来的元素,在人的元素组群外延构成了一个新的组群,这个组群在人的观念下实施建立,用以满足人的活动之场所或空间的需要,被称之为建筑。而风水术理论的基本取向,也特别关注于人――建筑――自然的关系,即"天人”关系。在风水理论看来,人类生存基本行为之一的居住环境经营,概称为"宅”,其为人与自然的中介,"宅是外物,方圆由人,有可为之理。”(《答辩难宅无吉凶摄生论》)。宅居环境的经营,最根本的就是要顺应天道,以自然生态系统为本,来构建宅的人工生态系统。

3.3 中国当代建筑艺术的在本土文化上的发展

从新中国成立起,在建筑艺术上的探索从50年代的“民族形式”建筑,到后来的“民族风格,地方特色,时代精神”建筑的提法,直到“85思潮现代实验艺术”影响后的90年代实验建筑,是在对本土文化上的探索研究,虽然出现了各种问题,但日益在大背景下有了好的势头. 各种建筑思潮互相碰撞,成为当代中国建筑文化最真实的纪录,在建筑主流之外,还有一批青年建筑师在进行着边缘与主流的对话,也从一个侧面体现着当代建筑艺术的创造性思维多样化。

今天,有一批青年建筑师开始对城市空间和建筑空间进行重新诠释。如张永和在建筑设计中对现代空间和传统语境的把握,汤桦关于建筑和构筑的诗意的表达、赵冰有关书道与佛学的系列设计,王澍的带有中国乡土意味和古典园林的探索,刘家琨、朱文一、徐卫国、罗瑞阳、李巨川、董预赣等人的实验性建筑设计等,都为当代建筑艺术创作赋予新的意义。

4. 在本土文化和当代艺术中寻求现代建筑艺术价值

在这里我们可看到,传统乡村建筑的本土文化与现代设计理论的融合,当代艺术也一直在以本土文化为基础而发展.要做到传统向当代的转换,前提是传统本土建筑文化的留存。传统的消亡使当代的建筑无从谈起。因而必须有完善的政策保障,使各处有代表性的本土建筑文化不为现代建筑环境所遮蔽和破坏,保留文化资源的原貌。同时,当代建筑艺术的确定也不能是对原资源的粉饰和照搬,"假古董”永远难以与当代社会需求相容。在本土文化和当代艺术中找到切入点,确立既符合中国特殊国情,彰显本土文化特点又能于当代艺术的形式风格和设计理念形成一体的当代建筑艺术.

参考资料:

《景观建筑学、生态建筑学与风水理论辨析》 戚珩 丹宇

《乡土生态建筑与室内设计的生态解析》 周浩明

《生态建筑环境观的当代价值》傅雁

本土建筑论文第2篇

关键词:福建土楼;夯土营造技艺;传承与保护

中图分类号:F590.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4-0171-02

土是一种非常古老的建筑材料,早在石器时代的人们就掌握了基本的生土建筑的营造技术,根据考古发现距今六千年前的半坡遗址中就有大量的以生土为材料的建筑。生土建筑由于材料来源较为便捷而且稳定性良好,直到现在仍然运用广泛。本文要讨论的福建土楼就是典型的夯土建筑,那个时候客家的先民为了躲避战乱居家南迁,并在当地就地取材建立起了自己的家,这就是福建土楼发展的基本历史成因。福建土楼的营造技艺在明清时期到了发展的巅峰,其主要的建筑特点是墙体称重量大、工期长,相对于水、竹、石头等建筑材料其土墙材料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一、福建土楼夯土营造技艺综述

一个地区建筑文化的形成是地方历史文化的沉淀和自然地理环境相互影响、作用的结果。从建筑技艺上讲,传统的土楼构筑技术主要是靠夯土版筑,即通过夯杵等工具将黄土进行夯实并且干燥后来构筑墙体。福建土楼的土楼外墙使用的土配方非常的复杂考究,不仅是建筑材料,其营造技术还特别注意夯筑的工序,除非土质非常好或者天气好,否则夯筑的过程必须坚持一天只行墙一周的原则,等到夯好的土楼质量达标才能进行第二圈的夯筑,每一圈行墙之间的连接处要一定要保证密闭性,必须使用泥刀、竹片进行修正。

从文化意义上讲,土楼围屋建筑的向心性、对称性特点及聚族而居的特征,可谓是儒家文化和宗族精神的缩影。所以说,土楼营造技艺的建造与延续,不单单是出于生存、防御的需要,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对理想精神家园的追求与渴望。钱程、尹培如(2014)提出,夯土技术在新时展过程中创新的思维和方向。根据保护的不同等级的要求,在原始复原、改良维护、保护探索三个层面进行研究。刘托(2012)指出,随着全球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提速,我国文化遗产的存续受到猛烈冲击,包括营造技艺在内的一些依靠言传身教进行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迅速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传统建筑营造技艺面临现代建筑思想和建造方式的巨大冲击而目益萎缩,已至濒临失传的境地,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刻不容缓。

二、福建土楼营造技艺保护现状

(一)保护现状

据一些建筑土楼的老师傅介绍:土楼的选址有以下几个主要的参照标准:一是要选择向阳避风,靠近水路地方,从而有利于生活、生产和出行。二是要按照“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传统风水文化,实际来看就是左侧有流水,右边有山坡,前方有开阔,后方坚实的外部环境,从科学的角度来说,这样的地势不但能避开凛冽的北风,同时能获得最佳的光照、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以及开阔的视野。三是要根据山势的高低、坡度的缓急来选择楼址,使土楼与山体,山势相呼应,配比适当,和谐统一。

历史的经验证明,做好土楼的保护规划,最为根本的一条就是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努力留住原住民。只有留住原住民,方能保护好土楼,保护好土楼的历史文化。此外,在原有研究的基础上,深入开展土楼的文化研究、强化对土楼和土楼群周边的环境保护,确定土楼保护的有效技术措施,做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制定激发土楼原住民保护热情和资金投入的政策措施,编制土楼保护与新区建设的规划设计等。

(二)相关影响因素

福建土楼申遗成功,更引起国内外众多游客的兴趣,土楼的旅游观光热潮正在兴起。按照《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的有关规定,珍贵的文化遗产有着向公众进行展示的要求。因此,利用土楼开发旅游产业,也就成为促进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和土楼保护的有效途径。

1.地理因素。福建属多雨、潮湿、温热地区且多白蚁,土木结构的建筑由于缺乏妥善维修保护,会出现老化、腐烂,如何采取措施进行有效维护已迫在眉睫。土楼没有垂直的排水系统,只在一层地面有排水沟槽,卫生、洗澡和厕所的问题无法解决。许多原汁原味的土楼客栈因为这个问题而失去了接待游客的竞争力。

2.旅游业发展因素。土楼旅游虽然吸引游客,由于景区交通及服务等问题,令人遗憾的是,众多旅游者来去匆匆,尚未能做到留住来客和招揽回头客,因此也就尚未能发挥土楼应有的作用。为此,在土楼的旅游产业开发中,为避免粗放型的无序发展和超容量开发,应根据土楼保护优先的原则,做好开发富有创意性土楼文化特色的旅游产业规划。

三、基于保护原则的福建土楼营造技术思考

(一)原始原貌恢复

我们上文探索了福建土楼详细的营造技艺,在核心保护区要完全地按照传统的方式对进行修旧如旧,严格地逐一进行标记。邀请当地善于传统建筑的工匠参与到文物保护当中,对土楼的修复尽量使用传统技艺。

(二)改良研究传统的工艺

要求对原有的土墙进行保护,对于风化现象较为严重的墙体要根据传统的方式进行修补。在缓冲地带的维护中没有必要严格的按照传统的营造技艺,可以对传统的营造技艺进行一定的改良,主要的目的是真实地还原建筑的风貌。主要的改良方向有以下几点:强化墙体的耐久性;适当使用现代机械,减少人力投入;适当增加土墙的渗水性避免脱落;在墙体外侧增加一定的色彩和质感变化,保持艺术性的前提下做到美观。

(三)保护性探索和研究

周边的环境协调区可以基于保护性原则进行适当的研究和改造,一般有两种思路:第一种是不改变土质的原料,也就是说,在原材料不断的情况下对其加工的过程进行探索和创新,例如利用泥土装袋化、统一配料、标准施工等多种方法提高土质的加工过程,将传统的土材料的加工变成现代化的加工运作方式,并且严格控制泥土生产的温度、湿度等条件,运用统一装配的方法来建造生土建筑,极大地提高了土墙建筑的效率。第二种思路是保持其外形的情况下,对泥土生产的过程进行改良。这个形是保持其风貌的关键所在,由于周边的环境协调区的保护原则没有那么严格,因此在保证其原始风貌的前提下对内部的材料和结构进行大胆的创新。考虑到保护区是不允许出现于原始建筑风格相差很大的建筑的,而且为了旅游以及文物展示的需要,必须要在其原始的外观下对建筑的内部进行创新。

华侨大学的研究生团队对福建省土楼建筑区中周边环境保护区新建建筑进行了研究,经过试验和调查发现这些可以量化生产的面砖能够在非常好地还原原始风貌的情况下保持建筑的坚固性和耐用性,而且其表面的土质纹理也非常的逼真,并且这种技术也在后来经过了加工和改良,这种探索的成果也逐渐转化成了实际的工程应用,将普通居民建筑或者店铺建筑的外部做成了非常好的土质感,并与保护区内部的土楼建筑形成视觉上的统一。

(四)传承的载体

有调查发现,目前拥有土楼营造技艺的能工巧匠屈指可数。土楼维修之以所工匠难寻,一是因为会修土楼的人少之又少;二是因为这个维修活危险系数大;三是因为报酬低。目前懂得土楼营造技艺,掌握了核心技术的人数少且年龄又大,最小的都已近60岁。老师傅曾带过的几十个年轻徒弟这几年也都转了行。如果个人无法承接工程,土楼营造技艺也就没了传承的载体。这些“祖先留下的珍贵财富”虽然历经百年风雨屹立不倒,但是如果没有日常维护保养,也易损易坏,这就需要培养一批能工巧匠去维护它、修缮它。所以,还需要政府或企业牵头,集中老匠人,成立项目部。只要有工程,土楼营造技艺也就有了传承的载体,那么,无论是师傅还是徒弟,参与土楼维修也就有了报酬,这才有可持续发展性。古建筑营造技艺传承中存在着各种障碍,通过建设实训基地、开展技能鉴定、培训和专业建设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也是古建筑营造技艺的保护方法,立法保护、书面传承将是更进一步的探索。

四、结语

2015的第十个文化遗产日,主题是“保护成果 全民共享”,旨在宣传文化遗产保护的成就,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惠及民生的实践,提高全民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福建客家土楼建筑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不仅如此,其营造技术也体现着当地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我国传统建筑的典型代表,土楼建筑蕴含着天人合一的思想集合居住、方位、生产生活等各种需要为一体,其营造技艺的继承和发扬工作非常的重要。本文详细地分析了传统的福建土楼营造工艺,并且以保护性为原则分析了营造技术的传承和改良思考,对此类传统建筑的保护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1] 张.土楼建筑与文化[J].中外建筑,2006,(6).

[2] 李俊杰.永定土楼世遗地景观中客家文化的保护与传承[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3] 刘托.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整体保护[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12,(4).

[4] 韩洁.谈建筑遗产保护与开发中的环境价值认知――以“福建南靖土楼”为例[J].中外建筑,2008,(5).

[5] 孙大章.中国民居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6] 卢丽华.永定客家土圆楼“和谐”美学特征研究[D].成都: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本土建筑论文第3篇

关键词:岩土;勘察工作;浅析

中图分类号:TU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岩土勘探是一项复杂的作业工程,它不仅是一项实践工作也是一项严谨的理论研究,因此,必须树立起严谨的工作和勘探态度,重视勘探作业中的细节。以上的论述主要集中讨论了在岩土勘探中尤其应该注重的重要细节,在实际的工作中,勘探者还应该及时的与建筑投资单位以及建筑设计人员进行沟通,以便在工作中分层次将重点,同时还应该根据建筑施工的实际特点明确划分勘探的等级和具体的轻重点等等。总之,为了提高岩土勘探工作的质量,广大勘探工作者应该注重工作中的细节,做好细节的工作。

1 岩土勘探的概念

岩土工程勘察就是根据建设工程条件,查明、分析、评价建设场地的地质、环境特征和岩土工程条件,编制勘察文件的活动。但是通常意义上的“岩土工程勘察”其主要内容是指民用或工业用建筑工程的勘察。其勘察的主要内容有:勘探及采土试样、工程地质调查和测绘、室内试验、原位测试、现场检验和检测,最终根据以上手段,对场地工程地质条件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评价,编制满足不同阶段所需的成果报告文件。

2 岩石勘探工作的注意事项

岩石勘探工作是一项复杂系统的作业工程,需要工作人员在实际施工中遵循一定的工作程序,同时注意相关的事项,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岩石勘探的质量。

2.1明确岩土工程勘察的目的和任务

岩土勘察的目的是按照场地不同勘察阶段的要求,为工程的设计,施工以及岩土体治理加固、开挖支护和降水等工程提供地质资料和必要的技术参数,对有关的岩土工程问题做出论证和评价。一般具体任务如下:

2.1.1 对于将要施工的场地进行实地的地质勘查作业,重点分析不符合建筑要求的基本要素以及影响建筑施工的关键问题,并根据数据的汇总,通过对不良因素的综合分析,明确最终稳定建筑地基地质的评价;

2.1.2 对于建筑施工场所以及周边的地下水的基本特点、地下水的水流类型、地下水的基本含水量等基本数值进行勘探,通过综合数据的分析和研究,对未来地下水流通可能给建筑物带来的腐蚀和破坏值作出评价;

2.1.3 在岩土工程方面对主体结构的抗浮措施做出评价,提供合理的基础抗浮桩方案建议;

2.1.4 评价场地与地基的地震效应,提供场地类别、土质类型、特征周期和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对拟建场地软土震陷和相对应的深度范围内的饱和土液化情况进行评价。对场地的适应性还有稳定性要进行细化评价;这项评价工作对于地震灾害频发的地区至关重要。

2.1.5 对于拟建场地的成桩可行性要进行评价,建筑施工在实际的操作中可能受到周边环境的影响,比如多雨环境、风沙环境等,都可能影响工程建设的进度,在岩土勘探工作中应该对相关的环境影响进行相应的评价和分析,并结合实际做出一定的整改方案。

2.2 强化理论与建筑经验的结合

岩石勘探是一项地质工程的基本研究对象,作为基础的理论其成熟于建筑施工的经验积累之上,同时又对于建筑施工的实践进行指导,所以为了保证岩石勘探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应该强化其理论与经验的有机结合。从理论层面来看,我国的乡镇建筑模式基本是五至六层的矮建筑群体,由于其高度要求比较低,所以可以采用砖混建筑材料。通常情况下,该种矮层建筑如果地址基本条件良好,一般勘探孔深15m就可以基本满足要求,而跟其一样高度的框架结构商场,由于柱网的基础面积大,柱荷载大甚至有一定可能要采用桩基础,则勘探孔的深度依然为15m,这样一般是不能满足其要求的。此种情况,应先找到持力层,再以超过持力层为终孔标准。从建筑经验层面来看,在勘察过程中,遇到埋藏较浅且工程地质性质好的密实碎石土及岩石基地,勘探孔深度可稍浅,在具体的施工中,对于勘探孔深度的更改应该申报相关部门批准。而遇到工程地质性质差的淤泥、淤泥质土及松散填土地基,勘探孔深度要深,直至达到要求。综上所述,一个基本准确的岩土勘察作业应该是理论与实践经验的完美结合。岩土勘探主要以专业技术人员的固有专业基本理论为支撑,但是,在实践的工作中难免会遇到与理论有偏差或者是突发的异常状况,此时技术勘探人员应该走出理论的框架,具体的结合以往的工作经验或者成功的案例,必要时结合主观的准确判断,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实现岩土的勘探作业完成。所以,对于岩土勘探工作来说,一名优秀的技术人员应该是具备足够的理论知识以及丰富的勘探经验丰富这就是说,岩土工程问题大部分的解决过程,都是一个由理论知的过程。但是,在我国的传统勘探作业中,片面的依赖于具有工作经验的“权威”专家,而忽略了对具有相关专业知识的人才的培养,同时对于经验丰富的勘探工作人员也没有进行必要理论培训,长此以往,勘探团队的整体质量明显下降。

2.3 岩土勘探应该重视经济性

建筑施工是一项多方盈利的建筑工程,无论是建筑投资方还是建筑施工单位都追求建筑利益的获取与较低成本的投入,而作为建筑施工的一个基础环节,岩土勘探工作也应该考虑到其经济价值,努力以最低的勘探成本获取最高的勘探价值。提高岩土勘探工作的经济性需要一定的先进设备和先进勘探技术的支持,同时与勘探工作人员的勘探技巧密不可分。同等任务条件下,能够运用最低的经济成本而实现最高的勘探效果的工作者,必然是勘探行业中的佼佼者。我国目前的建筑受到经济因素的制约,部分施工单位调拨给岩土勘探的经费低,勘探的经费严重不足,为此,岩土勘探工作更应该结合工作的需要全面提高其经济性。例如:对“一般性的桩基础孔,延伸到桩端以下4~6倍桩径,且不小于4m,而对于过大直径的桩则不能小于5m”这一要求,如果勘察方案中一般场所布置的孔为50m,按照控制性孔的资料来看,这样不但能够满足桩基的设计要求还可以良好的分布桩端持力层处于40m处。这样,负责项目人在现场可将一般用于50m的勘探孔调整为45m,这样就节约了不少工作量。而土工试验项目的选取,也同样是一条实现经济勘察的重要途径。

2.4 坚持原则,避免返工

当勘探孔深度或数量不够时,很容易造成以下后果:(1)孔的深度不够,设计人员无法了解下面地质的情况以及此地基的持力层有多厚,从而无法进行桩基的沉降计算;(2)因为孔数太少,尤其顶面起伏较大的持力层时,设计人员没有办法确定桩长;

一项合格的岩土勘探工作应该根据勘探地质的实际特点进行科学的探孔深度以及数量的确定。勘探孔深度不够,勘探孔数量不足等都能够造成勘探结果不准确,不能为建筑施工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影响建筑工程的总体质量。但是目前,施工单位和施工投资方,从经济利益角度出发,忽略了建筑质量问题。为了节约成本和建筑资金拨发少量甚至是不拨发资金给勘探部门,因此勘探工作进行难度大。同时,部分施工单位为了节省资金,硬性的规定了勘探孔的深度和数量,这些文件的规定没有实际的参考标准和科学依据,严重的影响了勘探的结果。如某地质上面全部为软土,埋置较深且顶面坡度较大,深度约为20m~45m,下面直接为基岩的项目。根据地质情况及上半部份的荷载,推荐使用钻孔灌注桩方式比较合理,但是受到建筑进度的影响,施工单位为了按照合同规定能够及时竣工,获得剩余工程补偿款,一定要采用预应力管桩来缩短工程时间。勘探单位在不负责任的前提下,只能按照施工单位的实际要求进行违规作业。虽然最后还是经多方论证后,再次决定采用钻孔灌注桩,避免了错误勘探现象的发生。但是勘察单位的这种单方面满足甲方要求的行为,造成勘察单位只得重新编写勘察报告的被动局面,这并不是我们想要看到的。

3 结束语

建筑施工是一个综合系统的项目工程,为了保证建筑施工的基本质量安全,需要在施工前对其进行科学的岩土勘察工作。岩石勘察工作需要具有专业知识的人员进行实地的土质考察,并经过系统的数据分析,最终得到详细的岩石报告说明。因此,这是一项具有高度责任和技术要求的工作,尤其重视细节的处理,为此,本文将重点分析岩石勘探工作中的细节因素。

参考文献:

[1] 周德泉, 彭柏兴. 岩土工程勘察技术与应用[M]. 北京: 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8.

本土建筑论文第4篇

关键词:工业建筑,新型材料,智能皮,发展

 

0引言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迅猛,各种多功能的建筑材料被研发出来,而这些材料对于我国工业建筑的实现与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发展。

1新型建筑材料的研究与应用

1.1新型混凝土材料的应用

1.1.1清水混凝土施工技术

朴素的建筑语言清水混凝土体现的是“素面朝天”的品位。但建筑师们认为,这是一种高贵的朴素,看似简单,其实比金碧辉煌更具艺术效果。,发展。“清水混凝土”一直是国内建筑领域少人涉足的一片神秘之地。,发展。虽然,它与生俱来的厚重与清雅是一些现代建筑材料无法效仿和媲美的;而其施工难度之大,可变因素之多,又使其始终难以被国内的业主和建筑师所采用,更鲜有成功的范例。

20世纪初时,混凝土因其力学特性开始广泛应用于建筑施工领域,到20世纪中期,建筑家们逐渐把目光从混凝土作为结构材料的具体利用转移到材料本身所拥有的柔软感、刚硬感、温暖感、冷漠感等材质对人的感官及精神的影响和刺激上,开始用混凝土作为结构材料与生俱来的装饰性特征来表达建筑传递出的情感。

首都机场新航站楼采用的就是清水混凝土技术。据该工程技术负责人介绍,新航站楼共有65万方混凝土浇灌任务,其中有一半以上将采用清水混凝土,这种技术将主要在候机大厅和公共大厅外部结构采用。这种新混凝土没有色差、气泡和裂纹,也不用进行刷漆装修,完全是自然灰色调,非常质朴,目前国内只有香港机场采用过此项技术。

1.1.2高性能混凝土

高性能混凝土(>40MPa)首先用于30层以上高层建筑物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因为这种建筑物下部三分之一的柱子,在用普通混凝土时断面很大。除节省材料费用外,与钢结构相比,加快施工速度也是采用混凝土结构的重要特点。

高性能混凝土是一种新型的高技术混凝土,是在大幅度提高常规混凝土性能的基础上,采用现代混凝土技术,选用优质原材料,在妥善的质量控制下制成的。除采用优质水泥、集料和水外,配制高性能混凝土还必须采用低水胶比和掺加足量的矿物细掺料与高效外加剂。

我国高性能混凝土的研究、应用发展迅速。我国是生产和使用混凝土的大国,混凝土的质量在不断地提高。随着高性能混凝土的优越性不断地得到认可,混凝土应用技术的进步,城市建设速度的加快,高性能混凝土获得了迅速发展。

1.2新型绿色环保装饰材料的发展

建筑装饰装修材料是应用最广泛的建筑功能材料,深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关注。随着人们牛活水平的提高和环保意识的增强,建筑装饰工程中不仅要求材料的美观、耐用,同时更关注的是有无毒害,对人体的健康影响及环境的影响。“ 智能皮”是由美国费城的建筑师斯蒂芬·基兰和詹姆斯·廷伯莱克研究发明的一种建筑新材料。

“ 智能皮”是包在铝框架外面的一层膜,就象包在帐篷支架上的尼龙布。,发展。是由两层叫做聚乙烯对苯二酸酯(PET)的聚酯膜组成的(PET也是用来制造汽水瓶的塑料材料),这种设计理念是利用这种薄而柔软的膜作底层,把照明、供暖、能量储存甚至信息显示屏等微元件都“印”在上面,就好像用墨水在纸上写字。其结果是可以提供无限个性化的廉价电子墙壁,既可用于工业生产,也可用于住宅。人们可以自己设计住宅,例如,可以把起居室的一面墙作为内置电影屏幕,而按一下开关,整面墙都可以变成窗子。,发展。

智能皮的两层PET之间有两英寸厚的空间,内层贴有气凝胶衬垫。而两英寸厚的气凝胶衬垫的绝缘效果跟用聚本乙烯绝缘材料浇灌的17英寸厚的水泥砖墙完全一样。PET的外层涂有包含用相变材料制成的微胶囊状透明树脂,可以在白天吸收周围热量,并在晚上温度下降时释放热量,从而使墙壁本身变成一个调温设备。

2工业建筑设计的发展环境与趋势。

2.1工业建筑设计的节能省地趋势

工业建筑在节能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工业建筑设计历来就很重视设备节能,利用自然通风,利用自然采光。,发展。

2.2生态化发展趋势

进入工业社会以来生产力发展、工业建筑蓬勃发展、必须考虑与大自然和谐共生与可持续性发展,新的绿色工业将是自然循环的整体部分,甚至在用了能源之后还在生产新的能源,它不破坏自然,它的废弃物将是自然成长的营养而不是污染环境的毒物。新的绿色工业建筑的生态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工业建筑的城市环境设计、节能、节地、环境保护与防止污染等问题给予了极大重视,在实践中得到应用。面向新世纪运用生态学中的共生与再生原则,结合自然并具有良好的生态循环方面将是工业建筑的发展方向之一。

2.3工业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在工业建筑中,也存在着对历史建筑的保护问题,任何有价值工业建筑,慎重对待拆除和改造,避免单纯大拆大盖,适当保留可以延续历史记忆,为企业留下深厚的企业文化、为后代留下文化遗产。

3结束语

工业建筑发展迅速,他给我们的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他对于我们的环境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我们必须引导工业建筑向着绿色,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马维生.我国建筑施工技术的发展概况[J].经济管理,2009(05)

[2]周铁军,袁渊.现代工业建筑高技术化设计趋势研究[J]工业建筑,2006,(11).

[3]汤雪飞.现代工业建筑发展趋势[J]河南建材,2008,(05).

[4]周铁军,张洁,袁渊.我国现代工业建筑设计应对策略[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6,(02).

[5]邓钊.浅谈污水处理厂建筑物设计的特点及发展趋势[J]山西建筑,2009,(04).

[6]柳彩虹.对原有化工建筑设计的几点改进[J]甘肃科技纵横,2008,(02).

[7]陈海.对当前工业建筑设计及发展趋势的探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21).

本土建筑论文第5篇

【关键词】建筑垃圾 价值 生态文明 建筑景观

一、建筑垃圾在我国的基本状态

(一)建筑垃圾在我国的处理方式

目前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蓬勃发展,大量的建筑垃圾越来越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构成威胁。这主要是我国对建筑垃圾的处理率还不达5%,未处理的垃圾绝大部分为掩埋或者沉海。其中石灰、混凝土、石渣等会占用国家土地资源,而建筑塑料、漆等化学制剂则可能污染水资源,更甚至引发环境连锁反应。

(二)建筑垃圾的分类

在我国建筑垃圾分类多种多样,本文仅引用将建筑垃圾分为可利用和不可利用两类。不可利用垃圾主要是指混凝土、砂浆这类一次性材料,以及建筑材料包装,他们连回填基础都是被明令禁止的。

可利用建筑垃圾,又分为经处理,可回收利用的建筑垃圾,如拆除废旧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废旧砖混结构中的砖,拆除的模板等。顾名思义这一类材料是清洁的,但在建筑过程中没有使用完,其本身使用价值基本不变。

同时有一种建筑“垃圾”介于可利用建筑垃圾中两种形态之间,它的价值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项目决策者的创造力与智慧。这就是本文讨论的重点:如何创造特殊建筑垃圾的价值。

二、特殊建筑垃圾的介绍

(一)特殊建筑垃圾的特性

关于这种建筑垃圾,我们举土、石为例子。它们本身不对环境构成任何威胁,但是在整个工程施工过程中又不可避免的改变它们的原始状态。

(二)特殊建筑垃圾的产生

这类建筑垃圾的产生,有着多种原因,主要有:现今建筑形态的影响、施工工艺的影响、施工地理环境的影响还有就是决策因素。

1.现今我国大中城市很多地方,政府已不再批准一般多层建筑的开发,因此导致了高层建筑的兴起。提起高层建筑,特别是混凝土结构高层建筑,我们的一般理解既是:筏板、地下室、深基础。这就造成大量的土方开挖,一些交通状况较为严峻的城市,甚至要求新开发房地产楼盘必须房产和停车位数量1:1。同时狭窄的地面空间,就把停车位挤到了地下。于是出现了一些小区整个地下就是一个巨大的停车场。那土方开挖量可想而知,同时这些土石几乎无法回填,因为地下已经被安排成空的了。

2.在建筑被迫大开挖的情况下,目前施工队的施工工艺无疑又会导致更多土方余土的。在一些新施工的道路发生塌陷的时候不难想象,那数十米深的基坑紧靠表面灰土和表面打夯是多么的不堪一击。

3.在我们通常的决策中,似乎在第一意识形态下就会设想在平面上建造一个或一系列建筑物,而余土则为了场地看起来更加整齐,而被运往别处。设计者、施工者的工作惯性,肯定会让这一切稳定的发生,而这些司空见惯的浪费,似乎很难得到改善。这就需要在项目本身决策阶段就做好整个项目,乃至运营阶段的全部设想及对策。

三、特殊建筑垃圾的价值及建议

(一)利用价值

这一类建筑垃圾的价值可以主要表现在,原地处理的经济价值、建筑景观的制作、一些建筑材料的制作等方面。

1.这种特殊材料本身洁净,是否在原地处理对自然环境并没有实质性的危害。影响原地处理的主要因素还是建筑处在的地理位置,要是荒郊野外,处理起来相对简单。

2.建筑景观包括的内容比较广泛,但是土石的作用基本上局限于假山和土丘的制作,同时这也是最简单的处理建筑“垃圾”的方法。如果外运至市郊处理,按照河南的土方外运价格,大概在20-25元/平方米(30公里之内)之间。一个小区保守估算10000立方土方外运,其中40%作为土丘制作,则会导致近百万的成本节约。

3.一般建筑材料的制作这一点还是土方回填和灰土的制作。对于石头,似乎没有太大的利用价值,因为这些石头基本上都是碎的。那是否可以用作混凝土粗骨料,答案是否定的。

(二)合理利用建议

1.决策阶段:作为对建筑后续工作产生最主要影响的阶段,决策者必须清楚本身要建造一个什么样建筑,建造地点的状况如何,对建筑群的整体效果有什么要求。

由于现今工程土方量较大,场地平整几乎成为了一个多余的步骤,更多的余土出现在了土方回填之后,那么这些余土可以堆积怎样的景观,也是需要考虑的,毕竟大量的土如果堆积在了市区,势必会对市区沙尘提供强有力的支援,一部分土还是要运往别处的。

2.勘察设计阶段:当决策者明确了建筑群的完整布局之后,勘察设计部门就可以设计各个细节,这个时候建筑群的理想状态与现实将会更进一步。

3.施工阶段:在施工组织设计中,施工单位应该把一部分土方当做建筑材料堆积在指定区域,而不是像建筑垃圾一样不进行任何标注,随便堆置在一临时地点,时刻准备着清出场外,为下一步施工提供空间。同时在土方回填的过程中,还是应该按照标准实施,拒绝省工、料,并且不用怕土不够制作建筑景观,因为现今的情况,无论怎么回填,余土都会是一个庞大的数字。

四、结论

通过文章的分析,发现这一类建筑垃圾在创造价值方面比较被动,其价值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决策者的创造力。无视他们,会导致经济效益流失,利用它们会场创造财富,而在这单纯经济效益的此消彼长之间,又对环境社会、生态文明做出了出乎意料的贡献。希望,不久的将来在这混凝土的森林之中,为孩子们重现绿荫环绕的风景线。

参考文献:

[1]李广清.建筑垃圾在园林建设中的再生利用研究[J].广东林业科技.2010(04).

本土建筑论文第6篇

理也存在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这直接关系到建筑工程的整体施工质量,因此应该引起相关单位和人员的高度重视。本文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对建筑施工技术进行了简要介绍,对当前建筑施工技术管理过程进行分析和探讨,并提出了改进施工技术管理的种种对策方法。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及措施

随着当前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产、生活中对各种建筑物施工过程以及施工质量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因此,积极采用科学先进的建筑施工技术、不断完善施工技术管理就成为当前一项十分紧迫和现实的问题。特别是随着近年来由于施工技术管理不到位而引发的建筑工程质量问题也不时发生,这无疑更应该为我们关注施工技术及其管理活动敲响警钟。从当前的文献资料来看,在建筑施工技术及其管理这一领域中已存在一定数量的研究成果。例如:黄振兴(2009)在《对施工技术管理的探讨》一文中指出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借助于科学的方法和管理的职能去促进施工技术的开展,并通过论述管理的重要意义以及不注重施工技术管理的危害这一角度,系统阐述了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重要性和作用。李俊杰(2010)在《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一文中认为,无论是对于降低施工成本、提高工程质量,还是提高建筑企业效益、减少施工安全隐患等方面而言,建筑施工技术管理都起着重要影响作用,并结合实际建筑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对如何改善施工技术管理活动进行了论述。此外,顾义(2010)在《论建筑工程的施工技术管理》一文中也论述了类似的思想。钟凯鸣(2010)在《浅谈建筑施工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一文中提出,我国建筑施工行业近年来已经取得了快速发展,在施工技术总体上也已经逐步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并在文中对我国建筑施工技术的发展现状和趋势、以及发展的对策等问题展开论述。何福贵、唐亮(2010)在《论建筑工程施工技术》一文中则系统阐述了施工技术在建筑行业中的重要性和意义,并简要介绍了建筑项目中主要施工技术的操作方法。等等。可见当前关于建筑施工技术与管理的研究相对而言各有侧重,本文则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建筑施工技术与管理问题作进一步探索。

1 建筑施工过程中涉及的主要技术

从总体上看,整个建筑施工过程中涉及到的施工技术主要可区分为基础施工技术、混凝土施工技术、钢结构技术、建筑防水技术、建筑装修技术等等。并且,随着近年来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普及,信息化管理技术也日益成为建筑施工中的重要技术支撑。

1.1 基础施工技术

在基础施工技术中,重要的内容有两个,一是桩基技术,目前应用最多的是混凝土灌注桩、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此外,国内目前在这一领域中还发展应用了灌注桩桩底后压浆技术等新的技术方法,从而有效降低了成本,并提高了施工质量。二是深基坑支护技术。目前这一技术应用较多的有SMW工法、地下连续墙、土钉墙、逆做法施工工艺、内支撑等国内先进的止水围护有TRD工法、等。

1.2 混凝土施工技术

混凝土是各种施工中必不可少的建筑材料,在我国建筑项目施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混凝土在使用中常常会因为潮湿或者配比不科学而出现问题,因此注重混凝土施工技术的科学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混凝土施工技术中,常用的包括混凝土预拌和传送技术、大体积混凝土浇注、高层墙柱混凝土标号比梁板混凝土标号高的施工技术、钢混劲性结构施工技术、预应力混凝土技术、模板工程施工技术等等。

1.3 钢结构技术

钢结构可以说是建筑物的“钢铁骨架”,对于建筑物的质量强度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目前,在建筑施工的钢结构应用发展方面,除了原有的钢结构安装、钢材焊接技术、高强度螺栓施工技术等等外,发展较快的还有预应力钢结构技术,特别是随着近年来国内大跨度建筑的广泛兴建,预应力钢结构技术也日益得到重视和使用。

1.4 防水和装修技术

近年来国内建筑物方面的防水材料技术发展同样十分迅速。根据相关建筑施工管理部门的发展规划,建筑防水方面重点发展的材料技术包括BAC自粘聚合物改性沥青、SBS和APP沥青防水卷材、EPDM和PVC高分子卷材、聚氨酯和丙烯酸酯类防水涂料及密封材料、防水保温一体材料等等。而在建筑物装饰技术方面,像幕墙专业技术水平等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特别在保温、节能方面的施工技术,并且新的装饰材料也不断得到发展和应用。

2 加强和完善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方法

从目前建筑施工过程的实际情况来看,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存在的不足还十分普遍,有待于进一步加以完善和规范的地方还有不少。因此,为实现国内建筑施工技术管理水平的提高和发展,应进一步做好这样几个方面的内容。

2 . 1 完善施工准备阶段的技术管理能力

施工准备阶段为正式建筑施工过程创造基础条件。因此,做好施工准备阶段的相关技术管理就有着显著的意义。结合实际的建筑施工过程,本文认为施工准备阶段的技术管理相关内容主要包括完善技术管理的制度规范、确保施工图纸的科技含量、明确施工责任等方面。制度规范是建筑施工的重要保证,能够确保施工技术准确、有效的实施,而建筑图纸则是工程施工据以展开的核心依据,因此技术管理方面一定要做好施工图纸的会审工作。此外,还要明确责任落实,对施工技术不到位或不足引起的责任问题,应坚决予以纠正和处罚。

2 . 2 提高正式施工阶段的技术管理水平

在工程正式实施阶段,做好技术管理工作是保证施工顺利进行和建筑物整体质量的关键。在这一阶段上,技术管理涉及的方面主要有技术交底、进度与成本控制、施工质量控制等等。技术交底是保证施工质量和进度的关键。在建筑施工中,各分部、分项工程应及时进行技术交底,对于那些特殊和隐蔽工程项目,技术交底应突出易发生施工问题的方面、质量控制点、新的技术要求等等,并在技术交底的基础上,根据实际的施工过程做好质量控制,并对施工进度和成本支出进行实时监控。

2 . 3 注重把握竣工阶段的技术管理控制

建筑项目竣工阶段的技术控制主要是对前一阶段技术管理内容的辅助和补充。包括对建筑物的合理检验和总体评定、配套施工的技术管理控制等等。建筑施工主体项目完成后,对于后面的配套工程建设也不应忽视,在技术管理方面可以按主体施工的步骤和方法进行,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予以变化。

参考文献

本土建筑论文第7篇

【关键词】 土建工程 造价管理与控制 方法分析

当前,在土建工程建设的趋向复杂性的背景下,普遍存在建筑工期长、超预算的现象,土建工程造价管理中决算超预算、决算超预算和预算超概算的现象比比皆是,这是建筑工程行业由土建造价引起了一系列的成本控制问题,严重影响着建筑行业的经济效益和行业的健康发展,这些问题解决的好坏直接影响建筑行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1 加强土建工程造价管理控制的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民居生活的提高,促进了我国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建筑行业经过数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成熟的建筑造价管理体系,是工程建筑的计算成为标准化和程序化。这种标准化的建筑造价为建筑业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实现了建筑造价的透明性和管理的科学性。

土建工程的造价管理对建筑商的施工决策、施工设计、建筑施工和后期评估起到了一个控制的作用,是各个环节的工作严格参考造价标准实施。土建工程管理控制不仅可以根据项目设计和制定预算方式,把成本严格的框在预算控制的范围之内,而且可以帮助将项目资金分配到项目中的各个子工程中,保证资金的科学分配和正确使用,以便是资金的使用效率最大化,项目资金的节约促进了行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2 在土建工程造价管理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三超”现象严重。建筑行业的“三超”是一个很普遍的问题,主要的原因是:(1)部分建筑行业为了获得建筑项目,在立项阶段为了通过审核,故意降低概算成本,对工程故意突显资金短缺,压缩建设成本的投资;(2)建筑商在建筑材料和设备的采购上,往往高于市场价格进行采购,而且项目施工的设计上也存在着许多的漏洞,致使设计达不到国家的要求。(3)在项目实施中,由于各种原因使施工成本超出设计的标准,从而导致费用高涨,如办公设置面积和装修等。

设计阶段的工程造价控制不严。项目设计是整个项目的前提,是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与控制的重点。设计阶段是:再确认项目投资计划后,将资金与技术结合,土建工程造价管理要求设计的图纸使要精确和全面。但是部分建筑商在实际的建筑造价管理中控制不严格,导致在后期的施工过程中预算不足。

土建施工阶段对工程造价控制不够。由于地质环境的复杂性,在建筑施工中难免会遇到复杂的地质环境影响工程的进度与质量,这就要求设计部门在设计阶段会通勘探部门认真把关,尽可能的避免施工中更改设计方面的事情发生,以免工程预算出现跟变,需要更变的时候要严格控制,严格控制变更的幅度。同时,发包商与承包商之间保障双方的平等互利,严格履行合同。

工程竣工结算阶段的工程造价控制不力。对于工程造价控制来说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建筑工程竣工决算,建筑工程竣工决算不仅能反映承包商的工程造价管理能力而且也能真是体现出整个工程的实际造价。在工程竣工决算时要确保整理分析工程竣工图、鉴证材料以及设计变更图等资料的真实、有效。很多资料设计图纸必须要有原设计单位设计人员的签字确认和相关印鉴,现场监理的文件签字页必须得到相关设计人员的认同以及工地负责人的签字确认。

3 土建工程造价管理控制方法

高度重视对建设工程项目的论证。对于建设项目要选择合适的建设标准,根据其标准进行科学性、经济性的研究论证。根据其论证的结果选择适合的材料、设备。经济论证在项目的投资决策阶段对工程造价的影响高达80%以上,所以尤其要加强对项目的经济论证、经济评价。承包商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根据所调查论证资料制定相应的项目计划书。

准确编制概算。精确的概算对于工程造价的影响不言而喻,在项目设计的初步阶段,承包商要实行设计招标,引进竞争机制,并实行设计监理,确保设计的精确、全面。

严格规范招标投标行为。在工程招标投标阶段,承包商要按照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遵循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在投标的过程中,规范投标行为,合理设置企业自身的标底。在承包合同的签署中,尽可能的减少制定分包项目,以减少可能产生的费用变更。

4 加强施工阶段的成本控制

在施工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控制中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项目成本目标,生产要素的控制。

(1)项目目标成本的确定。成本控制的关键是制定科学合理的控制目标,通过施工单位的怒路可以实现的控制目标,项目合同条件、施工现场周边环境、设计图纸的变更、地区的气候天气、监理人员、业主人员及项目部人员的素质高低等因素都可以形象制约项目目标。

(2)生产要素的控制。首先是要加强人工费的管理,在中国建筑业,人工费平均约占整个项目造价的比重的18%,由此可见人工费对于项目成本控制有着重要的意义,其次是材料费用的控制,材料费在工程造价中的比例是最高的,约占整个项目造价的67%,材料费的控制的成败直接决定了项目能否进行有效的成本控制。在材料费的控制上要加强对供货商材料的验收检查,确保材料的合格。

5 结语

土建工程造价管理控制的实质,就是在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运用经济手段和技术原理,解决在工程建筑中经营与管理,技术与经济的问题。只有在项目建设中采用科学的编制预算,并且在项目建设过程中采用科学合理的控制手控制,才能最终达到造价管理的目标,为建筑单位赚得更多的利益。

参考文献:

[1]陈丽.浅析土建工程造价管理控制措[J].现代商业,2007(13):45-46.

[2]李翠月.浅析土建工程造价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风,2011(23):129-130.

本土建筑论文第8篇

建筑是文明的重要载体,通过建筑来考察东西方文化是很自然的事情。然而想在同一坐标系中,梳理出东西方不同时空的建筑谱系,论述其精髓,需要对两种文化都有深刻的认识和思考。国内的建筑史学论著虽丰,这类通论性作品却不多见。汉宝德先生对中国建筑、园林,以至山水环境都有独到的研究,他曾在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攻读建筑、艺术学位,对西方建筑有密切的接触;他本人既是建筑史的研究者,具有理论深度,又是建筑设计的实践者,拥有从业经验。这使他成为一名理想的人选,他的《东西建筑十讲》正是这样一部融会东西方建筑文化的贯通之作。

《东西建筑十讲》面向的是关心建筑的知识分子与普通公众,因此很重视通识性。但这部书的底子,是作者在大学主讲过的“中国建筑史”“西洋建筑史”和“近代建筑史”,因此又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十讲的内容里,前面七讲为古代部分,后面三讲为现当代部分,基本的纲要虽以年代为架构,具体的论述则围绕文化变迁展开,从灿若繁星的中外经典建筑中精选出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鉴赏解读并论述其背后的文化基因,使这部著作超越了一般的建筑史教材,更具有文化人类学的视野。

书中第一讲题为“中西建筑分道扬镳”,可以说,从一开始中西建筑便走上了不同的道路。汉先生认为,这是由于两大文明的先祖面对不同的地理环境,选择了不同的建筑材料。两大文明“都是雨量适中、林木繁茂、适于居住的地方,可是对于建筑的创立,最重要的是地质构成。地中海东部沿海的山岭是石材构成,而黄河上游则基本是黄土堆积而成”,因此西方建筑选择了石,东方建筑选择了土。这两种材料构成了不同的建筑,也塑造了不同的精神。石材与土木的区分是20世纪中西建筑争论的重要议题,梁思成、童[等第一代学者都曾提出精辟的见解,《东西建筑十讲》以此开篇,为后续的讨论奠定了基础。

接下来的各章对于东西建筑的叙述,并非从物质或技术层面出发,而是将建筑看作反映文化的明镜,从中窥见不同阶段的社会精神。中西建筑在材料上“分道扬镳”之后,在公元前后的五个世纪,不约而同进入了帝国时代,第二讲“壮丽的帝国建筑”即由此展开。但东西方的政治背景虽然相近,文化根基却有差异:东方建筑的成就主要是宫殿和陵墓,体现了帝王的强力征服;西方建筑的成就主要是浴室和剧场,反映的是市民的福祉。同样的,第三讲“宗教建筑形式的开拓”也具有相似的时代背景,即“东、西两大帝国都是在柔性的宗教力量下瓦解,开启了一种新的世界”,但两个世界的命\却截然不同,东方的佛教被人民和平地接受,西方的基督教则经过激烈的冲突和抗争,由此影响到建筑传统的连续或断裂。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高明之处:他善于从文化的高度把握东西方历史进程的相似点,进而从中拈出关键性的差异,将其落在建筑实体的解读上。因而作者能够做到在讨论文化的同时,兼顾造型、结构、装饰等技术性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