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绿色化学与生活论文

绿色化学与生活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27 16:41:23

绿色化学与生活论文

绿色化学与生活论文第1篇

关键词:零售业;绿色经营;三维分析

绿色经济的形成基于绿色产业的发展——绿色农业、绿色制造业、绿色服务业。

绿色商业(包括零售业)是绿色经济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经济、技术的原因,发达国家更早一步地将环境保护与商业经营紧密结合在一起,认为绿色环保与商业经营同等重要。环境责任与商业模式的整合也成为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之一。近几年来,国际零售业的绿色浪潮更是一浪高过一浪。以“沃尔玛”为代表的跨国公司更是在东道国实施全面的绿色行动。“沃尔玛”正在从传统零售商逐步向绿色零售商提升;正在由世界上最大的零售商向世界上最环保的企业发展。[1]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零售企业就开始了不同形式、不同内容、不同程度的绿色经营活动,主要表现在:一是积极经营绿色商品(如绿色食品、绿色用品已经进入许多超市与商场);二是积极建设绿色商店(如深圳拥有28000平方米的生态型购物中心——怡景中心城);三是积极开展绿色商业运动(如上海市2000年就展开了“绿色营销工程”活动)。随着零售绿色经营实践的发展,绿色经营成为业界和学者共同关注的话题,有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零售绿色经营的研究与探讨中,产生出一定的研究成果。

总体看,国内学者对商业领域绿色经营的研究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90年代——2006年)。这一阶段是随着绿色经济、绿色营销在国内的兴起而逐渐介入与展开的。如1998年3月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就出版了罗国民等人著的《绿色营销——环境与市场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的刘凤军曾在教育部博士点基金的支持下系统研究了可持续发展与企业的绿色营销。1998年9月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申根荣编著的《绿色营销管理》。之后,一些学者开始从商业领域的特性出发进行营销与经营的研究与探讨。如曹静(2000)进行了“商业绿色营销市场分析”;吉福林(2002)做出“论商业企业的绿色经营”的思考;[2]张叶(2002)根据绿色经济标准的原则,把绿色经济运行细化为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企业与绿色消费,但只从生产角度解释了什么是绿色企业。熊凯(2004)明确提出了绿色商业的内涵,但仅从商品及销售配套设施、商流与物流、营销三个方面进行了解释。

第二阶段(2006年—)。2006年以来,国内学者对商业绿色经营(或绿色商业)的研究有了新的发展,体现在开始比较深入地进行有关问题的研究。如柴艳萍等(2006)从环境伦理和商业的角度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构建与自然相和谐生态商业的设想;上海商业经济学会朱成钢(2006)提出应该“建立与绿色消费相适应的商品流通业”。尤其是2006年底中国商业经济学会与商务部流通产业促进中心共同组织的“中国绿色商业发展战略”课题的研究,将更多学者的眼球迅速吸引到这一方面。随着“中国绿色商业发展战略”课题研究中延伸出的一系列全国范围的绿色商业发展研讨会的举行??①,国内学者对绿色商业相关问题的关注与研究越来越多。

绿色经营是商业(包括零售业)面临的一个新的课题;发展绿色经营也是商业企业需要完成的重要任务与使命。虽然学者们已经从不同角度与层次探讨(这可以从发表的学术论文、出版的著作、研究课题等方面得到证实)了商业绿色经营(或绿色商业)有关的问题,但商业领域绿色经营依然是一个谈得少而不深入、系统研究不够的命题,研究成果还远远不能满足零售业实践发展的需要,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尤其是急需进一步清晰“绿色商业”、“零售绿色经营”等基本概念、含义的界定。

一、对零售绿色经营的界定

绿色经营(greenoperation)一般指企业适应社会经济可持持续发展的要求,把节约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与环境、有益于消费者和公众身心健康的理念,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以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增长,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保效益的有机统一。20世纪90年代初,为了解决环境污染、能源危机和资源枯竭等环境问题,一些发达国家开始把环境作为经营的重要内容。具体来说,进行绿色经营的企业在处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时,以保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追求经济效益;在处理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时,以长远利益为重;在处理局部与全局利益的关系时,以全局利益为重。因此,绿色经营服从于全球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绿色经营所提倡的是既要相对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发展构成危害,并为其发展创造优良条件为宗旨的经营活动,这也是企业的永续性经营活动。

对零售绿色经营的界定就是要在全球绿色经济发展的环境下,分别从零售企业的绿色经营理念、绿色经营方式以及对绿色商品的经营这三个方面进行细致地考察。本文认为,对零售商绿色经营的界定应该从三个维度进行:一是经营绿色商品,这绿色经营的基本特征与业务活动,也是考察零售商绿色经营的基本指标;二是以“绿色”方式从事经营活动,即以保护环境、保护消费者安全为核心进行营销与管理活动,包括售前环节绿色供应链的建立、对供应商提高环境效率的激励、对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教育,售中对绿色商品销售的促进、对环境负面影响较小的服务方式的采纳等等;三是以“绿色零售商”的身份从事经营活动,绿色零售商的核心是在根本上拥有绿色经营理念,并将绿色理念贯穿到企业的文化与一切业务活动中。

如果用一幢房子来形容零售绿色经营,三者的关系是:(1)经营绿色商品是“房顶”,它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也是显见的企业活动;(2)以绿色方式进行经营是“围墙”,它是房顶的支撑,因而也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如果没有按绿色方式从事经营活动,也很难做好绿色商品的经营;(3)绿色零售商则是“地基”,它是整幢房子的基础与根本。如果零售商不能从战略的、生态的角度塑造自己,就难以长久地做好绿色经营活动。

零售绿色经营的三个维度也是零售绿色经营发展的三个阶段。国外零售商绿色经营的发展与国内零售商绿色经营的实践都表明了这样的发展轨迹,即引进绿色商品探索绿色方式经营打造绿色零售企业。“沃尔玛”就是先从经营绿色商品入手,逐渐向绿色零售商转变的典型代表:2004年在美国一家山姆俱乐部销售用有机棉花制成的19万套瑜伽运动服;在达拉斯的一个超市经营着四百种有机食品;有机婴儿服、有机海鲜鱼类和有机蔬果等也都已经纳入了沃尔玛的视线;在与供应商的合作中,积极支持有机产品,并在供应商中推广对环境友善的生产程序等。2005年沃尔玛提出了在三年之内每年投资5亿美元开发“绿色建筑”,以减少商店能源使用量30个百分点,减少能源浪费25个百分点。按照公司的计划,2005年7月20日沃尔玛在德克萨斯州麦尼金市的达拉斯郊区,开设了一家基于可持续发展和绿色科技为理念的大型超市,超市的建筑设计采用了20多种以绿色特征为目标的措施;如沃尔玛(中国)也积极采取措施,以保持室内26度恒温、使用红外线空气幕、采用T5节能灯、分阶段除霜;等等。2005年底以来更是积极携手政府、媒体和社会组织进行了许多环保活动;积极捐赠环保项目,与社区共同开展可降解购物袋与旧电池回收、捡拾垃圾、植树等环保社区活动。而且将环保议题融入到业务中去,全面树立绿色企业形象。如2008年3月13日,在沃尔玛芜湖的购物广场举行了“绿色生活2008公益活动”。向顾客免费赠送了3000个绿色环保布袋。②

二、对零售绿色经营的三维分析

零售绿色经营的研究是应用型研究。对零售绿色经营的界定与研究,首先应该从零售绿色经营的实践出发,并紧密结合有关理论。本文认为,环境伦理学理论、产业生态学理论、战略营销理论可以从不同侧面解释零售绿色经营的三个维度,因而可以成为研究零售绿色经营的理论基础。

(一)环境伦理学分析

从环境伦理学分析,是要解释“树立怎样的经营理念”。伦理学的基本问题之一是利益与道德的关系问题。它体现在经济利益与道德的关系;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的关系两个方面。[3]环境伦理学(environmentethics)关注的焦点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对于自然资源的依赖性、发展需求扩张下的自然资源的稀缺性、以及自然资源禀赋和利用特点等引发的人与人之间或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矛盾与冲突问题。[4]日本一桥大学社会学系岩佐茂认为环境伦理学的建设不仅仅是提出与传统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工业化模式相反的理念,关键还在于企业道德、技术工作者道德、消费者道德、行政道德的建设。[5]

用伦理学理论分析零售经营,是环境伦理学在零售经营中的具体应用。零售经营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进行的。从环境伦理学角度看,零售经营中始终需要处理好两个关系:一是零售商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也即企业利益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二是零售商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也即企业利益与社会公众的利益关系。因此,所谓零售绿色经营,从根本上说首先应该是绿色理念的建立以及在经营过程中的贯彻,包括:(1)注意环境保护。即在经营的过程中,将环境保护意识纳入实际操作过程中,如企业文化中要有一定的环保理念;企业的运营文件中要有“关注环保”的字样;各个层次的员工都有一定的环保意识;实行“不过度包装”。(2)注意消费者人身安全。即以适当的方式销售安全的商品。(3)注意经营活动中的人文关怀。即以消费者为本开展营销活动。在满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基础上实现企业的合理利润,在兼顾节约资源的情况下满足消费者对绿色商品的消费需求。

(二)产业生态学分析

从产业生态学理论分析,是要解释“以怎样的方式经营”。产业生态学是研究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科学。它探讨产业系统与经济系统及其同自然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产业生态学的关键问题包括:现代技术循环是如何运作的?它们有什么环境影响?人类文化系统中涉及资源的组成部分是如何运作的?它们有什么环境影响?技术-环境关系未来将如何演变?如何具体地界定和实现可持续性,它与负责人的环境表现有什么区别?[6]而产业生态学实践者界定的产业(industry)的外延非常广泛,包括了采掘业、制造业、农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能源生产和使用业、消费者和服务提供商对产品的使用以及废物处置等活动。[6]从产业生态学思考零售商的绿色经营问题,实际上涵盖了对上游的供应商、对零售商自身、对下游消费者所进行的不同的环保措施与行动。

(三)价值迁移理论分析

从价值迁移理论分析,是要解释“经营怎样的商品”。价值迁移(valuemigration)是战略营销中重要的理论。原意为“顾客从原有的已经过时的业务设计所提供的产品的购买转向能够为他们提供优异价值产品购买的过程”。[7]譬如顾客原来购买普通彩色电视机,而现在则转向购买液晶电视机。人们虽然对看电视节目的需求没有改变,但对电视节目载体的需求发生了变化,即液晶电视能带给人们更舒适、更美观的感受;譬如顾客以前购买传统食品,而现在则转向购买“有机食品”、“绿色食品”。人们对食品本身的需求没有改变,但对食品的安全性有了新的要求。

价值迁移理论告诉我们:第一,顾客需求是动态变化着的。顾客所追求的“价值”是随着环境和条件的变化而不断改变的。因此,顾客的价值迁移是一种常态,其根本原因是产品利益与顾客需求之间的不协调。顾客价值迁移总是伴随着经济发展、科技进步而进行的。经济发展导致人们收入增加,为顾客价值迁移产生了内在动力;而科技进步,又使得新产品、新技术不断涌现,为顾客价值迁移创造了实现的条件。第二,顾客价值迁移的过程其实也是消费升级的过程。在收入水平较低的情况下,顾客只能购买过时的业务设计所提供的商品。但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水平的提高,顾客产生了对优异价值(绿色环保)商品的需求,具体可以表现在:一是在原有商品(或服务)上增加对商品的新的要求,即要求商品达到一定的生产和销售条件标准,希望购买的商品不仅能满足物理上的需求,而且还能避免商品的消费带来的负面影响。随着绿色商品出现,人们的视线逐渐从普通商品专向同类绿色商品,绿色食品、绿色家电等绿色商品的畅销就是很好的证明;二是在原有商品(或服务)领域增加对新品种的需求,即希望购买和消费更利于健康、更利于环保的新产品;三是对新的消费领域的商品(或服务)的需求,即希望购买和消费更多新的符合健康和环保要求的商品与服务。[8]

三、结语

我国零售业绿色经营起步比较晚,实践中还有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理论研究中也有需要不断深化的方面,例如对“沃尔玛”的绿色经营进行系统的案例分析;对地方零售业绿色经营的实践进行对比研究;尤其是建设基于环境伦理学、产业生态学、战略营销学基础上的、符合绿色经济发展要求的、结构完整的、对实践有明确指导作用的零售绿色经营教材。

注释:

①2006年中国商业经济学会确立了“中国绿色商业发展战略”课题;2006年11月在北京举办了“第一届绿色商业发展论坛”;2006年12月13日在西单召开了商品流通论坛,20多位国内的流通专家就发展绿色商业进行了问题探讨;2007年5月在河南郑州举办了“第二届绿色商业发展论坛”;2007年5月在商务部流通产业促进中心举行了课题研究研讨会;等等。

②芜湖:“绿色生活2008公益活动”——责任消费、环保沃尔玛[EB/OL].

参考文献:

[1]赵亚平,李萍.从顾客价值迁移考察沃尔玛的绿色经营[J].生态经济,2007(9):140.

[2]吉福林.论商业企业的绿色经营[J].商业研究,2002(11):63-65.

[3]杨通进.对伦理学基本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化[EB/OL].[2008-06-10].

[4]李真真,杜鹏,黄小茹.环境伦理的实践导向研究及其意义[EB/OL].[2008-06-04]

[5][日]岩佐茂.研究环境伦理学的基本视角[EB/OL].

[6]T.EGraedel.B.R.Allenby.产业生态学(第二版)[M].施涵,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19,21.

绿色化学与生活论文第2篇

关键词:绿色MBA;培养体系;北京林业大学;研究生教育

作者:余吉安,陈建成,徐宇沛

绿色发展是当今世界所倡导的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是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党的报告明确指出“生态环境任重道远”,提出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推进绿色发展,着力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建设美丽中国”,显示了我国政府对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高度重视。早在1990年,多所大学共同发起签署了《塔罗礼宣言》,提出了提高可持续发展意识、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制度文化、培养大学生对环境负责的公民意识等十点行动计划。、国家环保总局、教育部联合编制并于2001年5月31日的《2001—2005年全国环境宣传教育工作纲要》指出,要在全国高等院校逐步开展创建“绿色大学”活动。党的报告进一步提出要开展创建绿色学校的行动。绿色人才培养已经成为“绿色大学”创建的根本目的和评价标准。“绿色大学”的含义之一,就是要用“绿色教育”思想培养人[1],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高素质人才[2],党的报告更是提出要创建“绿色学校”,这对传统的工商管理理念与模式提出了新的变革要求。作为响应生态文明建设的创新模式,以绿色行政为保障、以绿色管理为方向、以绿色战略为抓手的绿色组织管理体系必将成为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组织实现基业长青的理性选择。

北京林业大学作为“绿色高等学府”,肩负着“绿色教育”的职责。学校自开办MBA项目以来,专业方向的设置就以社会需求为导向,MBA项目的定位就是绿色MBA(GreenMBA),旨在培养“绿色经济与管理”人才,相应的培养方案、教学组织等也奉行“绿色”导向,遵循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客观规律和基本需求,从师资培养到课程体系建设、从教材编著到案例选择构建了富有特色的绿色MBA培养体系。美国绿色MBA项目的繁荣发展也为我国开办绿色MBA项目提供了借鉴[3]。

一、绿色MBA的背景及内涵

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模式导致资源和环境出现严重危机,生态受到严重挑战。1987年4月27日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orldCommissiononEnvironmentandDevelopment)发表了《OurCommonFuture》的报告,首次提出“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Development)”理念,绿色与可持续发展成为国际共识。在中国,“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已经成为全国共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国家基本韬略,被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还专门出台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以“加快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增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总书记明确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推动经济和社会绿色发展成为时代呼声,全球绿色治理行动已经在展开。这需要大量的具有绿色理念、掌握绿色技术和绿色管理技能的绿色人才。绿色教育是培养绿色人才的主要途径,是推进绿色发展的重要方式。国家环境保护局、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教育委员会于1996年联合印发的《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1996-2000)》指出,环境教育的内容包括环境科学知识、环境法律法规知识和环境道德伦理知识,是面向全社会的教育。绿色教育的目标是让人们了解和关切环境问题,使人们掌握绿色知识、技能,并有态度和意愿解决环境问题[4];把以生态环境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升级到以人类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5];鼓励焕发学生生命力的教育,让学生生命充满生机活力、自由生长、不断超越[6]。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绿色MBA应运而生。

绿色MBA是将经济、环境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传统工商管理项目[7],是绿色观念与工商管理结合的产物,不仅是创建“绿色学校”的重要举措,也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创新,旨在培养具有绿色理念、熟悉绿色技术、掌握管理技能的专业性管理人才。绿色MBA的提出与实施,必定会在未来管理和绿色发展过程中产生重要影响。绿色MBA通过培养绿色管理人才,将绿色理念应用到管理中,积极采用绿色技术,运用绿色管理技能,践行绿色生产方式、绿色生活与消费方式,是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策略。

二、绿色MBA培养体系的构建及其国际化

创办绿色MBA,就必须使MBA保持坚定的绿色方向和定位,以便于统筹使用校内外的各种资源来发展绿色MBA。而且,由于MBA教育具有较为通用的国际评价体系。因此,绿色MBA培养体系要从国际视野来构建。

1.绿色MBA培养体系的构建

师资培训是绿色MBA开展工作的前提。课程设计是核心,主要包括选取适用的教材,在课堂上学习学科理论,进行案例分析讨论。然后分研究小组讨论,进行反转课堂,由学生组织进行自选角度的专题讲解,最后完成课堂作业及论文。那么这就需要选择合适的案例或者进行案例开发以供教学之用。经验交流主要包括举办绿色论坛和讲座,开展专业性绿色讲座,相互进行交流等。实战演练就是让MBA学员通过社会实践来提升绿色管理实际技能。经验交流和实战演练是将知识与社会实践进行融合,升华绿色理念和技能。由此,绿色MBA培养体系构成主要有6大部分:师资培训、课程设计、教材编著、案例选择和开发、经验交流和实战演练,如图1所示。

(1)建设“绿色”师资团队。师资团队是教学开展的基础。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中心,教师的自身素质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为了更好地开展绿色MBA课程和加强师资团队绿色意识的建立,教师应该通过参加教师培训、研讨会等活动,强化绿色观念,丰富绿色学识,构建绿色思维,并对备课方式、教学方法、作业布置、学期考评等方面进行绿色化的调整。同时,在构建了师资团队绿色教育思想之后,要注重对课程规划、师生沟通方法等进行一定的革新与优化。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加强与学员的交流互动,充分了解学员对于绿色理论的体会,收集学员产生疑问的地方对症下药,增强课堂活力与趣味性,以此来调动学员的学习兴趣,提高学员的学习效率,提升学员的课程参与度,并吸引更多对商业、管理、企业社会责任、可持续发展和环境责任等有兴趣的学员加入绿色MBA。

此外,社会提高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度,高校增加对环境教育教学研究的关注度,教师加强对绿色观念、环境教育的传播程度,只有这样,绿色MBA才能高效地开展,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有社会责任、注重生态环境的绿色观念管理人才。

(2)设计绿色课程体系。构建完善合理的课程体系是学科建设的关键。绿色课程是实施绿色教育的主要途径[8,9],绿色课程体系是绿色教学的骨架,课堂设计是核心。这就要重视第一、第二课堂教育,采取课程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方式[10],提升学生的“绿色素质”[8]。

width=245.25,height=230.25

图1绿色MBA培养体系的构成

第一,开发绿色课程。除开设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规定的核心课程之外,绿色MBA项目还须突出绿色经济与管理等前沿系列专题特色课程的教学,同时与其他专业合作开设公选课。如把绿色观念与其他专业相融合,开设绿色建筑、绿色管理、绿色会计、绿色创业等公共选修课,这样有利于增强学科间的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也有利于选课学员获得一个可以进行多元思考的角度和进行相关绿色创业的方向。通过建立多元化的课程体系,从多个角度全面深入学习绿色MBA的知识,与相关学科合作,立体化管理学习。课堂教学要做到:夯实学科理论基础在案例分析中强化理论理解组织研究小组讨论反转课堂课程作业及撰写课程论文。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做到在理论基础学习方面全面且细致,案例分析方面丰富且易懂,反转课堂方面和论文撰写方面确保学员积极参与、认真讨论。

第二,夯实绿色管理理论基础及案例分析。在日常教学中,从课本出发,详解学科基础理论,逐步为学员搭建理论框架,初步建立学员的绿色管理理念。为了不仅仅局限于课本上的知识,选取多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并充分鼓励全体学员共同参与案例分析。通过研究讨论、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点评讲解等环节丰富案例分析的过程,让学员活用课堂所学的知识进行案例中的管理决策,让课堂更有吸引力,学员有更高的参与度。

(3)编著绿色教材。教材是课堂教学的关键。如果课堂教学是构建学员理论基础、形成绿色观念的第一个过程,那教材编著就是构建理论框架的第一块砖。而编著绿色教材是开展绿色MBA教育的第一块砖。①绿色MBA可从现有的绿色管理类教材中进行选取。目前有清华大学出版的《国际著名企业管理与环境案例》、浙江大学出版的《企业的绿色责任和绿色战略》等优秀书籍可供选择。②为了更好地结合学校自身的特色,可不拘泥于现有的书籍,教师可考虑自行开发特色教学材料,并运用自身丰富的专业知识、较高的业务水平、理论修养和科研技术等,结合绿色管理观念,有效地整合课程资源,进而编著绿色教材,以达到提升课本品质的效果。

(4)选择和开发绿色案例。为了优化课堂教学体系,充实教学内容,仅仅依赖于书本理论知识是不够的,选择优秀案例进行教学能够引导学员从案例中抽离出理论,然后又用理论指导实际工作,深化对于绿色管理理论的学习。案例教学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模式,学员在参与案例讨论、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点评分析的过程中,将自己在书本中学到的理论知识具体化,理论结构框架立体化。为了让案例分析发挥出更好的作用,选择案例是关键,选择适合的案例能做到事半功倍。

第一,可利用已出版的优秀案例书籍,如刘静玲、贾峰的《环境科学案例研究教师手册》、杨志峰的《环境科学案例研究》和贝迩(BELL:Business,Environment,Learning,Leadership)项目使用的《中国企业可持续发展案例集》等,这些优秀书本为绿色管理的发展提供了很多适用的优秀案例。

第二,为适应绿色MBA的教学需求,还可以从案例库选择相关绿色主题的案例,如从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选取优秀案例。针对教学中的一个理论点选取一到两个相应案例的方法,整理排版收集到的优秀案例,装订成集,这样就能确保每个案例都贴合绿色MBA教育的需要。

第三,开发绿色案例。将开发出的案例与教学活动配套使用,推动绿色MBA课程良好发展。教师根据研究方向和任课要求,深入企业和社会进行调研,提炼总结绿色实践的做法、经验或教训,并运用绿色发展理论来分析和揭示绿色实践中的冲突焦点,引发学员对绿色发展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

(5)经验交流与学习。经验交流是学员加强绿色管理观念,深化绿色管理思想,培养绿色管理技能的重要环节。通过交流讨论的方法,让学员意识到绿色管理的重要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以及企业的社会责任,以期学员在未来的企业管理中注入绿色、可持续、保护环境的元素。

第一,聘请绿色企业家为导师。高校为每个研究小组选聘绿色管理领域的专家作为研究顾问或导师,为学员营造专业的学术氛围,学员在日常学习研究过程中有任何问题都可以与顾问联系并随时请教。这种方式有助于学员的思辨及解惑。

第二,定期邀请国内外来自政府、非政府组织、企业的知名专家、学者和企业家们前来开展讲座。这些专家、学者、企业家们能够与学员分享自身长期研究的成果或亲身实践经验。这样的专业人员参与和他们所讲述的实践经验将提高绿色MBA课程的含金量,并开阔学员的视野。

第三,参加或举办论坛,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同时学习他人的实践经验。通过论坛、案例大赛或者绿色管理知识竞赛等多种方式,使更多学员获得绿色创业和管理的经验,能够让学员了解到学科前沿的案例,在竞争与学习中深化学员对于绿色管理的记忆。

第四,运用微信等公共平台。可建立微信公众平台,每天为学员推送一个优秀案例和一个问题并进行讨论,以达到及时复习知识点和开阔视野的作用,还可以通过学员的转发推送把绿色管理的理念扩散到人群中去,让更多的人了解绿色MBA,了解绿色管理理念。

(6)绿色实战演练。在课堂教学中,虽然能够增加趣味性的反转课堂等环节,但学员对绿色知识的学习很大程度上仍局限于课本分割的模块和章节,他们很难将分割的知识整合运用。为了学员更好地掌握绿色管理技能,更好地传递绿色管理理念,高校应与绿色企业紧密合作,让学员提前接触到具体实际的工作,为学员提供多元化的实战演练。通过绿色创业辅导、案例大赛、实习实践基地建设等不同于课堂教学的多元方式,让学员将理论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打开学员关于绿色管理的新视角新方向,拓展学员思想的广度及深度。

第一,建设绿色实习实践基地。高校与绿色企业进行战略合作,建设实习实践基地,让学员有机会进入绿色企业进行实习,在现实的企业日常工作中实地感受绿色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保护生态环境的具体行为事项,通过接触到的实际工作,使课堂教学中绿色理论知识具体化。

第二,开展绿色创业辅导。与高校创业协会、大学创业园区进行合作,通过建设交流中心、组织宣讲会等方式,对学员进行绿色创业辅导,培养学员的绿色创业观,向学员传授绿色创业知识,培养学员的绿色创业技能,激发学员在创业途中识别机遇、直面挑战的能力。还可邀请优秀的创业成功的毕业生回校进行演讲,讲述自身经历体验,分享创业心得体会,传授创业技能及创业重要注意事项。

2.绿色MBA培养体系的国际化

经济全球化使企业管理者不仅需要国际视野也需要处理本土化问题。中国自2001年加入WTO后,国际交流和国际贸易更加广泛,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也将有更多的中国企业走向世界。“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需要更多的具有国际视野的专业管理人才。MBA培养体系需要放眼全球,建立国际化培养体系。

绿色MBA是绿色与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的专业学位项目,其背景本身就是国际化的。而且西方发达国家目前在绿色治理方面还有比较先进的技术和经验,这也需要从全球角度构建绿色MBA培养体系。

绿色MBA培养体系的国际化,不仅具有国际定位,还要在实施过程中引入更多的国外师资,变革教学方式和引入国际教材,从理念和内容上体现国际化。同时还要积极推动MBA教育国际认证,以MBA认证来促进绿色MBA培养体系标准化、国际化、特色化,防止绿色MBA同质化。

三、北京林业大学绿色MBA培养体系建设及经验

1.北京林业大学绿色MBA培养体系的建设

北京林业大学绿色MBA构建了较为完备的培养体系,从绿色师资的培养到绿色课程的精心设计,从教材编著到案例选择的恰当性到实战演练的实际性,都紧紧围绕MBA学员绿色理念和价值观的树立、绿色管理技能的培养以及绿色视野的开拓而展开,使北京林业大学MBA项目成为名副其实的“绿色项目”。

(1)建设绿色师资团队。北京林业大学先后制定了师资队伍建设的总体实施意见和建设规划,针对MBA项目成体系推送教师培养培训工作,实施了一系列提升教师教学和案例开发能力的措施,其中有针对绿色主题方面的专门措施。北京林业大学MBA教育中心非常重视并积极组织师资和管理人员参加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组织的各类培训和交流活动,同时也注重吸收各兄弟院校的成功经验,辅以针对性强和形式多样的校本部培训以及国内外交流与访学、企业挂职锻炼等,建立了学校宏观引导、学院和中心两级实施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MBA教育中心累计推送50余人次参加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组织的教学培训,包括全部核心课程教师在内的百余人次参加进修、交流或校际课程研讨活动;为核心课程教师组织了课程组,定期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并有明显成效。学校还形成了定期输送任课教师到欧美国家和地区商学院研修的制度。每年还会组织两次MBA教师教学研讨会,旨在总结教学方法和提升教学效果。通过定期开展教学研讨活动,北京林业大学MBA任课教师的教学水平得到了提升,授课方式愈加适用于MBA教学,MBA教学和培养质量由此得到稳步提升。

同时,MBA教育中心还引入海外教师授课和做专业讲座,拓宽MBA学员国际化视野,提升MBA学员的国际化水平。

(2)设计绿色课程。在课程体系方面突出绿色经济的特点,在教学中开设特色前沿系列专题,如绿色经济前沿、绿色经济实践与发展。在“创业管理”中专门开设了绿色创业的专题,在“营销管理”中有绿色营销的内容,在“战略管理”中有专门的绿色战略的篇章。通过课程设计,使更多课程含有绿色案例或者理念,通过开设“绿色管理能力提升”课程提升学生绿色管理的实际能力[11]。

(3)编著绿色教材。2013年10月开始,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林业大学MBA教育中心陆续组织编写了系列教材——《绿色MBA教育丛书》,包括《绿色行政》《绿色管理》和《绿色战略》等。该丛书的编著,为稳步推进北京林业大学绿色MBA建设奠定了基础。还有教师开发了绿色战略课程英文教材,有效拓宽了MBA学员的知识面。绿色管理教材的编写和出版,奠定了北京林业大学创办绿色MBA项目的基础。

(4)选择和开发绿色案例。MBA教学以案例教学为主,案例教学是一种价值教育、自由教育和启发思维的教学方式[12],教师可以融合情景模拟,从案例选择、情境创设、任务设定、角色扮演、过程控制、点评讲解等方面进行设计[13]。北京林业大学MBA授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入绿色管理的案例,使绿色理念能够更具体、生动地融入学生价值观中。在教学中从多个案例库选择绿色管理的案例,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经济·管理案例库中关于“绿色管理理念引领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案例——《宛西制药“绿色管理”7部曲》,介绍了河南宛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在追求利润的同时,以绿色管理理念引领可持续发展步伐,最终抢抓绿色消费创造的市场商机的实践过程。引导学生意识到在全球性的以保护人类生态环境为主题的绿色浪潮中,在人们绿色消费欲望日益强烈的背景下,建立绿色管理理念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必经之路。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案例库中关于“传统重工业绿色企业建设”的案例——《华电灵武的绿色企业建设之路》,回顾了2006~2015年,以煤电为主的发电企业华电宁夏灵武发电有限公司在不断变化的政策环境、行业环境、市场环境条件下,在企业社会责任驱动和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下,展开的以绿色电力为中心的绿色企业建设工作。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绿色企业的概念,熟练掌握绿色企业特征及绿色企业建设的驱动因素,启发学生思考和探讨如何建立绿色企业。

北京林业大学MBA授课教师不仅开发了一般的教学案例,还先后开发了多个与绿色相关的系列专题案例,如《会计准则修制定的动因与影响——以IASB对生产性植物的修订为例》《“活的”与“不动”:生产性植物资产会计规范的选择》被纳入MPAcc教学案例库,《福建金森生物资产计量模式及财务影响》还获评为MPAcc优秀教学案例;《“归真堂”IPO风波的法律与伦理之争》《嘉汉林业被浑水猎杀事件背后的商业伦理探析》也获得“伟创力商业伦理案例写作大赛”的奖项。

(5)学习与交流绿色实践经验。除了设置的绿色课程,在其他课程中也需要渗透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内容,实际上是隐性的绿色教育课程[14]。在“移动课堂”上也注重绿色理念,“绿色经济与管理”课程的实践环节都要带学生参观访问北京东升科技园,由MBA任课老师带队,参观智慧农业,使MBA学员了解“绿色经济和绿色发展”,了解全智能的农业生产,了解中国农业的科技化和可持续发展。

举行绿色讲坛,邀请在绿色创业和管理方面有建树的企业来MBA教育中心介绍经验,使学员学习他人绿色实践经验。举办论坛能够让学员了解到前沿的案例,能够极大地丰富学员的知识,为他们打开新的思路。2015年11月,MBA学员还参与了“美丽中国生态科考”。该活动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中国国家委员会,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贵州省委宣传部、省林业厅、省工商联共同主办。我校MBA教育中心支持的“自然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高端论坛”也在贵州省时迁县举办,旨在传承与保护原生态民族文化与生态文化,发展生态旅游,实现城市发展。

(6)绿色实战演练。通过聘请企业高管作为社会导师,为有绿色创业意向的学员进行创业辅导,包括创业机会的识别与把握,创业团队的构建,创业的商业模式的梳理和优化,实施步骤及资本来源等。MBA教育中心也要求社会导师和创业企业家提供创业经验中“干货”,力求真实反映情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传授创业技能,也切实提高了学员绿色创业成功的可能性。部分学员(10位)走上了绿色创业之路,有部分学员(8位)在绿色企业中走上了高管岗位。

为夯实实践教学的基础,MBA教育中心积极开拓社会实践教学资源,与相关企业就实践教学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如与吉林森工集团等10余家企业建立了MBA教育与教学实践基地。学员通过实际参与企事业单位绿色环节实践活动,加深对绿色管理实践的理解,提升绿色管理技能。

2.北京林业大学绿色MBA培养体系建设的经验

绿色MBA项目的创办旨在把可持续发展观念和社会责任、环境责任等因素融入工商管理硕士教育中,培养拥有绿色经济发展技能的人才,推动我国节约资源、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通过实践,我们总结出如下经验:

(1)学校高度重视绿色教育。特色MBA的建设需要从学校层面加以重视。为给MBA项目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北京林业大学成立了“北京林业大学MBA教育发展委员会”,校长担任MBA教育中心首任主任,对北京林业大学MBA项目的发展方向、定位与目标、校内资源协调、外部资源引入等给予指导和支持。召开全校MBA教育工作会议,校长和主管校领导协调全校资源,人事处负责制定教师技能的提升与激励政策,研究生院负责协调招生指标的落实和规范MBA的办学,总务处负责协调硬件环境建设,经济管理学院负责教学实施和各项管理工作。同时,学校对MBA办学经费给予倾斜和支持。MBA教育中心每年召开一次MBA发展专题研讨会,就MBA办学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研讨,并将困难反馈给学校,学校给予了极大支持,得以使绿色MBA项目建设进展顺利。

绿色化学与生活论文第3篇

关键词:园林城市;绿色空间系统;规划设计。

创建"园林城市"要求城市生态环境、景观风貌、城市文化等方面的综合改善和提高。"园林城市"建设是一个宠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先行制定科学有效的规划设计。

一、创建"园林城市"需要切实有效的规划理论和方法。

现行城市规划理论、方法在指导"园林城市"创建中具有局限性。

(一)"园林城市"建设规划非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所能替代。

首先,当前城市总体规划对绿化环境研究局限在绿化用地系统,易忽视其它用地绿化环境。我国城市园林绿地相关指标均远低于世界有关组织推荐的合理指标。鉴于我国城市用地紧张,城市内增避大片绿地是不可行的,为创建"园林城市"而占用郊区耕地的作法也得不偿失。因此,必须挖掘城市绿化空间潜力和提高绿地综合效益。其次,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理论对城市绿地作为居民主要游憩空间功能的认识不足。城区绿地的主要功能是调解城市生态环境和作为居民接触自然的游憩空间功能。

(二)园林绿化、城市规划、环境工程等专业应加强相互渗透、协调。城市空间规划时常出现以下现象:(1)绿化规划设计缺乏艺术文化特色和供居民游憩利用价值的植被空间;(2)囿于场地铺装图案、雕塑小品造型和建筑立面装饰设计,而缺乏环境保护规划缺少对空间机能和绿化调节效益的考虑。

(三)现有城市规划设计理论对城市居民室外休闲生活内容、规律和活动空间的研究不够。当前,人们发展已改变原有单纯的"家庭--工作单位"式空间流动模式,并热切于走出居室、走向充满绿色和阳光的大自然--游憩、娱乐、运动和交流。加强对人类活动与城市环境相互影响机制的了解,加强对社会休闲生活与社会文化建设相互影响机制的认识,城市由物质文明观念向生态环境、精神文明观念转变的人文主义思想。

综上所述,城市环境综合建设需要探索和运用具有操作性的理论和方法,对城市园林绿化、城市环境卫生、居民活动、景观风貌、城市文化等各方面进行系统研究。

二、城市绿色空间系统概念的建立。

我们认为城市绿色空间系统是以绿色植被为特征,要求环境优美、空气清新、阳光充沛、人与自和谐相处的人工自然环境,是城市居民进行室外游憩、交往和交通集散的城市空间系统。它具有以下涵义:

(1)可持续发展观念:"绿色"作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词、被国内外普遍认可,相对于"森林"、"田园"等提法,确切地表明了现代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理念。

(2)是城市工业、商业、基础设施、交通、仓储等城市设施集中的用地空间以外的开放型用地空间。

(3)人文主义思想;绿色空间系统包括绿化、自然环境和空间内人群行为的双重意义。

(4)整体环境观念:对城市环境各种要素(物质、形式、精神)的整体综合研究。

a、物质要素--植物、阳光、空气、水、设施、人;

b、形式特征--形状、大小、规模、质量、功能;

c、精神风貌--艺术、气质、文化意韵。  (5)系统观念:相对于现行城市绿地规划理论中的"点、线、面"用地概念,针对城市空间不断立体竖向发展的态势,提出"点型、带型、场型"空间概念。并将各种类型空间作为有机联系的大系统,综合运作规划学、园林学、环境学、建筑学、生态学、行为学、社会学、美学、工程技术等学科理论知识,对城市空间进行系统研究和规划设计。

城市绿色空间系统规划是在城市发展战略或城市总体规划纲要指导下相对独立的规划体系,和城市总体规划同步进行,与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环保环卫规划、风貌特色规划、城市设计构成互补关系。从宏观到微观可分为城市绿色空间系统规划、绿色空间系列规划和环境环境设计三个层次。每一层次含空间性质、功能、生态质量、绿化、环保环卫、人群行为、艺术特色、景观风貌等研究。其规划内容包括以下八个方面主要内容:

(一)制定城市绿色空间系统建设总体目标。在调查研究基础上,制定城市空间系统在不同发展时期的生态环境质量、绿化水平、社会服务、特色风貌等目标。借助"3S"等新技术,在定性基础上逐步高度定量化,使目标体系具有可操作性。

(二)城市人群休闲行为的研究与预测。对城市居民和外来旅游者,进行调研和趋势预测:

(1)价值观、心理需求、文化取向;

(2)人口规模、人口特征(年龄、职业、性别、消费等);

(3)人群在城市绿色空间系统中流动、集散、停留时间等规律;

(4)休闲方式选择与休闲文化取向。

(三)绿色空间序列规划。对城市空间进行调整,形成"点型、带型、场型空间"相结合的空间系统。绿色空间包括;公共绿地、城市滨水地带、运动场、游乐园、城市广场、主要街道、大型建筑庭院、居住区绿地、防护绿地、生产绿地等。规划要从用地规模、空间规模、空间序列组织、空间视线、环境效益等方面综合研究,做出定性、定量规划。

(四)绿色空间功能规划。绿色空间功能规划包括生态效益功能、活动利用类型(游憩、娱乐、运动、集散、停留、展示、分隔、交通)、和人群交通、文化艺术表述等各项功能。规划要对城市各主要空间作出系统的主次功能认定。

(五)绿色空间系统特色风貌规划。在总体特色风貌目标控制下充分考虑绿色主要空间进行艺术风格、文化主题等方面规划。

(六)绿化规划对"点、带、场"空间进行全面的绿化指标控制。基于各空间功能、生态指标、建设条件确定各空间绿化指标时效要求。绿化指标包括绿化覆盖率、绿地率、绿视率、郁闭度、叶面积系数等。绿化规划要对各主要空间植被特征加以规划定。

(七)空间环境规划。对城市主要绿色空间环境的人口容量进行测算,制定小生态环境目标(空气、湿度、温度、土壤、尘、噪音、风等)和环境保护治理措施。

绿色化学与生活论文第4篇

【关键词】绿色大学生态德育路径研究

我国早在1994年3月发表的《中国21世纪议程》中就明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可持续发展是一场深刻的变革,是人们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变革,也是人们行为方式的变革。为了实现这种变革,必须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与环境教育。”“教育是促进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以及解决与发展问题能力的关键。教育对于改变人民的态度是不可缺少的,对于培养环境意识和道德意识、对于培养符合可持续发展和公众有效参与决策的价值观与态度、技术和行为也是必不可少的。”为此,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和教育部在1999年联合颁发了《2001-2005年全国环境教育宣传教育纲要》,提出要在全国高校中逐渐开展创建绿色大学活动,以创建绿色大学为目标,开展绿色教育。发展绿色科技。毋庸置疑,开展生态道德教育,培养一批批具有“生态意识、生态情感、生态智慧、生态能力”的新型人才,是绿色大学所赋予的重要使命。

一、生态德育――绿色大学的一个基本内涵

绿色大学是以培养大学生树立节能环保观念和意识为核心,以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为基础,以建设环境友好和生态文明的校园为示范,传播绿色文化。构建绿色消费,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到教育教学全过程,把高等院校建设成为环保教育的先导区。推动科技创新的引导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区。因此,创建绿色大学的基本任务与目标是:一是开展绿色科技研究和技术创新,为推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技术支撑;二是打造绿色校园,包括校园环境的绿化、资源共享及合理利用等内涵,藉此平台辐射生态理念、生态科技、生态技能;三是开展生态道德教育,培育一批批具有生态人格的理性“生态人”。所谓“生态人格”就是指将生态意识、生态道德逐步内化为人的道德观、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后所形成的一种道德人格样态,是一个人对待人与自然之间的道德关系、生活方式所持的具有个性特征的确定的态度和立场,它是道德人格的一种新型要求。而大学传统道德教育所强调的是如何处理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它的基本教育价值取向就是“学会生活、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对于涉及人与自然之间的道德关系问题,传统道德教育一般仅停留在环境教育上,尚未上升到生态道德高度,甚至仅有的环境教育也流于形式,所涉及的内容更是“蜻蜓点水”式的,没有进行深八剖析。所以,传统道德教育缺乏全面系统的生态道德理论知识体系,无法从伦理道德上解读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更无力承担培育与塑成“生态人格”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基于绿色大学视阈下的生态道德教育既是对传统人际道德教育的继承,更是人类社会进化到现阶段顺应时展要求所提出的一种新型的德育活动。也就是说,教育者从人与自然持续生存、和谐发展的生态道德观出发,倡导大学生尊重大自然、尊重生命。承认主体价值与权利,将自然纳入道德关怀对象,将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观念贯彻到高校教学与实践环节。培养具有生态智慧、生态情感、生态道德、生态能力的大学生的一种新的德育活动。这包括对大学生生态道德善恶观的确立。生态道德意识的唤醒,生态道德责任的强化,生态道德能力的培养。总之,增强大学生的生态道德和生态意识,培养新一代具有生态智慧和能力的生态人。是绿色大学生态道德教育的终极目标。

二、绿色大学视阈下生态德育的路径选择

1.强化课内生态教育。塑成学生生态价值观

生态价值观就是处理生态与人之间关系的观念。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强调要充分尊重自然的价值和权利。认为“不仅人类能创造价值,其他生物、生态系统也能创造价值,而且后者更为根本。不是我们创造了它们,而是它们创造了我们人类。”因此,通过课堂系统地传授生态知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是生态德育的一个基本途径。为此。绿色大学至少需从三个方面进行考量:①构建以生态学概论为基础。以生态伦理思想为核心的课程体系,为开展生态道德教育奠定基础;②可以考虑将《生态伦理学》、《普通生态学》等有关的生态道德课程作为公共基础必修课,对学生开展系统、全面的生态知识及生态伦理思想教育;③在其他学科教学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譬如,在讲授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等内容时,可以运用生态学的相关知识开展这方面的专题讨论教学,帮助学生树立的正确生态观,提升学生的生态能力;又如在管理学教学中,可以运用生态系统理论,进行决策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生态决策能力,等等。

2.打造新闻舆论阵地,强化学生生态意识

社会舆论环境对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意识和提高生态道德素养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有学者认为,“道德行为通常发生在社会或团体背景之中,背景则深刻地影响个人的道德决策。”另据调查统计,有63,26%的同学把大众传媒(即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网络等)作为获取生态环境保护信息的第一途径。所以,绿色大学应充分利用院报、宣传橱窗、网络等媒体。打造新闻舆论阵地,加强生态道德教育,增强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意识。这可采取的措施有:一是利用“世界环境日”、“世界地球日”、“世界水日”、“世界气象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等特殊纪念日,开展专题新闻宣传报道,激发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情感,培养他们的生态道德情操。二是可以利用绿色大学已有的绿化环境设施以及所倡导的绿色生态理念,进行生态道德学生民意调查,开展生态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活动。三是可以开设校园生态德育网站,借助论坛、BBS、博客等渠道,引导大学生在网络中关注、讨论、研究生态道德教育,以深化他们对生态伦理道德的认同和实践这一理念的自觉性。

3.营造校园生态文化,培育学生生态情感

营造一个“环境优美、功能齐全、文化浓厚、恬静雅致”的绿色生态校园环境是创建绿色大学的题中之义。大学生在这种绿色生态环境中学习、生活,耳濡目染,自己的生态意识、生态情感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形成、提升。为此。绿色大学可以首先通过创建绿化广场、培育绿化草坪、种植绿化树木等途径来改造校园绿色环境,营造校园生态物质文化。其次可以借助校徽、校训、校风、校歌等特有标识性符号融入绿色生态元素,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感观它们,通过视觉、听觉、感觉的反复接触、碰撞,逐步地将这些生态元素内化为他们的潜意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再次可以开展学生认养树木,种植青年友谊林等活动,使大学生通过实际行动来认识到自己在创建绿色大学中的责任与使命,激发他们的生态道德情感;通过这些校园绿色生态示范工程,引发学生生态心理共鸣,辐射生态观念。

绿色化学与生活论文第5篇

【关键词】高中化学 绿色化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3.100

近年来我国大力倡导进行素质教育,同时环境问题也成为影响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问题,将绿色化学教学理念引入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已经得到广大教育者的普遍认可。所谓绿色化学教学理念是指将环境保护理念有效渗透到化学教学之中,学生在获得化学知识的同时还能够有效提高环保意识,最终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世界很多国家的化学课堂教学中,都已经开始对学生进行绿色化学理念渗透。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是学生打好化学基础的关键时期,在高中阶段对学生进行绿色化学理念渗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一、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进行“绿色化学”理念渗透的重要性

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老师不仅要对学生有效的进行知识的传授,同事也要注重通过化学教学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老师既要对学生进行基本的化学定理、实验教学,还要引导学生将化学学习与实际生活有效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进行的化学学习不应该仅仅是对知识本身的学习,还应该让学生形成系统性的知识结构,让绿色化学理念成为学生的一种意识,植根于学生心中,不仅对学生的化学学习产生重要影响,而且能够更好地指导学生走好人生道路,将绿色化学理念落实到工作与生活中。

将绿色化学理念引入高中学生的化学学习,使传统的化学教学格局发生一定的变化,化学教学由原来的应试教学变为应试和环境保护两个部分,通过绿色化学理念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渗透,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得到有效提升,使学生能够对环境问题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事物的能力,对生态环境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为学生的化学学习提供不竭的动力。

二、将“绿色化学”理念渗透到高中化学教学中的有效途径

1.通过实验进行“绿色化学”理念渗透。

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也是化学学习的灵魂,不管是哪一化学结论,都是经过无数实验得出来的,只有实验数据才最有说服力,如果能够将绿色化学理念有效渗透到化学实验之中,那么将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传统化学教学中老师进行化学实验,目的一般有两个:一种是为了对某一化学结论进行验证,另一种就是通过实验进行化学探索。众所周知很多环境问题都与化学有十分紧密的联系,例如化学工业排放的有害气体等,都会给环境带来很大的危害,而学生在认识环境问题的时候,一般都是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很少从化学的角度出发去考虑环境问题,因此,老师将绿色化学理念有效容融入化学实验教学之中,将有助于学生从根本上去认识环境问题。老师将绿色化学理念有效融入实验教学中,能够将有害气体产生的全过程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亲身体验有害气体对环境将造成什么样的危害,加深了学生的印象,更有助于学生环保意识的树立。

随着实验的重要性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学生进行化学实验的机会也越来越多,在化学实验过程中也会产生一些污染环境的物质,因此,老师将绿色化学理念渗透到实验教学之中,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还能够有效解决化学实验过程中的“三废”现象,减小了化学实验给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

2.将化学理论与生活实际有效结合起来。

高中学生虽然已经有了自己独立的思考能力,对社会上的一些现象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但是学生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的能力还不强,因此,老师应该把课堂教学与生活实际有效结合起来。尤其是通过化学课堂对学生进行绿色化学理念渗透,更需要将学生绿色化学意识的培养与实际生活有效结合起来。

生活中的很多实际例子都对提高学生的绿色化学意识有很好的教育作用。例如:近年来人们越来越感觉到空气质量的下降,很多人出行时都会带防毒口罩。老师可以将这一现象与化学知识有效结合起来,同时再渗透绿色化学理念,让学生体会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不断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老师不仅要将生活中的例子与化学知识有效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还要注重从化学的角度对这些环境问题进行分析,提高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

3.将绿色化学理念的渗透与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结合起来。

要想使绿色化学理念真正扎根于学生心中,成为学生的一种意识,就要将绿色化学理念的渗透与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有效结合起来。高中化学是一门相对比较枯燥的学科,大量的理论知识往往使学生应接不暇。绿色化学理念的根本目的就是将化学教学与环境保护有效结合起来,环境问题的介入改变了化学课堂枯燥无味的现状,使学生的化学学习更加丰富多彩。老师可以有效利用绿色化学理念的这一重要特征对学生进行施教,有效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在兴趣的引导下,学生更容易接受绿色化学理念的一些指导思想。

例如:为了有效培养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走出化学课堂,让学生深入大自然、深入实际生活,对一些环境问题进行实际考察。在考察过程中老师要将造成污染的原因对学生进行详细解释,让学生进行仔细的观察,同时,老师还要能够为学生设下悬念,让学生从已经掌握的化学知识出发,找出能够有效解决污染问题的方法,实现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的接轨。这些都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改变学生对化学学习的态度,同时也起到了增强学生环保意识的作用。

绿色化学与生活论文第6篇

关键词: 绿色教育 思想政治理论课 价值研究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把他们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着力开展四个深入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1]

绿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崭新形式。在2001年11月23日开幕的“中外中小学校长论坛”上,我国著名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作了题为《现代教育:绿色人文科学》的主体发言,提出了绿色教育这一新理念[2]。他率先提出的“绿色教育观”不仅直接指导我国高校文化素质教育,而且具有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蕴涵。

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绿色教育的价值研究

(一)实施绿色教育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要求。

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十七大报告的一个亮点。继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之后,生态文明的提出,使得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越来越清晰、内涵越来越丰富。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社会发展目标中统筹考虑。建设生态文明,这是中国共产党对子孙后代和世界负责的庄重承诺。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所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与长期以来所提倡的环境保护、污染防治、清洁生产等概念相比,生态文明概念具有更深刻、更丰富的内涵,对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的重塑具有更鲜明、更广泛的导向性。通过变革经济领域的生产、消费、贸易方式,转变精神领域人的世界观与价值观,创新政治领域权力运作方式,生态文明将多层次、多角度地指引中国实现发展方式的历史性转变,这必将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当前我国生态形势严峻,森林减少、植被破坏,物种灭绝、土地荒漠化、环境污染、水源枯竭、灾害频发、气候变暖等生态问题已成为全球性的共同问题。大学生作为年轻一代,是我国未来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在主导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上具有影响力和话语权的优势。因此,担负为社会发展培养人才重任的高等教育,在重视知识传承和创新的同时,必须重视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的提高,将生态文明思想贯穿于高等教育的全过程,让生态文明价值观扎根大学生思想,进而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行为。

(二)实施绿色教育是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必然要求。

杨叔子界定“绿色教育”是指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交融而形成一个整体的现代教育,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绿色教育”作为全面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3]。

高职院校绿色教育的本质是在教育全过程中体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包括有利于大学生成长的基础教育、创新教育、心理健康摘 要: 党的十报告关注生态建设,首次提出建设美丽中国,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迎来了新机遇。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践行绿色教育,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必然选择,是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内在要求。

关键词: 绿色教育 思想政治理论课 价值研究念,把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标准,在培养大学生应用能力的同时,注重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最终达到培养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目的。

(三)实施绿色教育是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必然要求。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继承优良传统和改进创新相结合的原则。在继承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优良传统的基础上,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增强实效性。”[4]

绿色文化资源真实、生动,具有较强的感染力,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优质的教育资源,完全可以成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与新方式。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绿色教育应切实做好顶层设计、坚持科学协调统一地开发利用绿色文化资源的总原则,区别不同类型、层次与地域特点的资源,根据两门课程的不同要求,有的放矢、分类分层、分工协调地充分发挥绿色文化资源的功能。在具体方针上,坚持解放思想、注重实效、推动教学内容充实调整;在教学方式上,大力推动专题式、案例式、访谈式、体验式等教学方法改革;在实施步骤上,找准两门课程利用绿色文化资源进行教学的侧重点与切入点。

05方案规定,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两门必修课,课程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绿色教育的主渠道。

绿色化学与生活论文第7篇

【关键词】高职高专 环境教育 作用 策略

党的十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新路径,这是共产党创造性地思考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问题最新的理论成果。

一、高职高专环境教育的作用

(一)促进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的教育。学校作为社会存在的一个细胞,以它特有的存在形式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了知识和智慧的源泉。学校的环境建设跟社会整体不可分割。可以通过对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进行环境教育,来培养学生的一种生态文明意识,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丰富课堂教育教学。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是推进学校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渠道,应该充分利用起来,在学科教育中对学生渗透环境教育。教师在其中充当重要角色,他们根据各科的教育内容和学生想获得更多环保信息的追求特点,巧妙地运用各种有效的趣味教学方法,恰当地加强环境德育知识的渗透。譬如在文史类课程中,通过描述奇妙景色来抒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怀,讲述身边的自然景观以及动物保护的情况,讲述自然的历史变迁,增强学生的环境忧患意识,充分利用多媒体、幻灯、电脑和插图等形式,增强现场感,引导学生自觉保护生态环境。

(三)培养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学校是学习和积累知识的阵地,是人生投身社会大熔炉的基础准备。环境知识的培养和环保习惯的养成在学校阶段理应基本建立。坚持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需要在学生中要有一定程度的精神落实,使他们进入社会具有改革和创新意识,赶超时代的发展步伐,推动中华民族的复兴,圆一个中国梦。环境教育的创新也如同其它门类的创新一样需要在学生时代有目标有步骤地开展起来,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能力。

二、高职高专院校环境教育建设的策略

(一)构建系统化的环境教育思想体系。高职高专院校要进行学生的环境教育,首先要构建一套系统化的环境教育的思想体系,先要在思想上树立一种环境教育观。高职高专院校的管理模式,首先应该树立一种环境教育观,以身作则,在整个学校的管理中树立环境教育。另外,在高职高专院校的环境教育中,应该建立一套科学的环境教育的思想体系,只有有了一套科学的思想体系,才能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环境教育,才能真正起到环境教育的作用,而不仅仅是把环境教育作为一门课程或者让学生看做一个混学分的考试科目。

(二)创建丰富多彩的高职高专环境教育课程体系。制定全面的绿色教育计划,如在原有的教学计划基础上,增设环境教育校选课,逐步形成具有特色的环境教育课程模块。针对目前环境类选修课程存在开课数量少、学分学时不够等问题,可以积极发展环境类课程体系建设,可以考虑开设全校的环境教育的选修课,对于部分专业可以考虑开设环境教育的必修课程,并构建不同层次的高职高专环境教育的课程体系。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合作精神,注重课时合理安排,课堂气氛活跃,课堂内容丰富,既通俗易懂,又不失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努力提高课堂环境教育效果。通过不断完善的绿色课程体系及不断充实和更新的环境类教学资源,引导所有教师都拥有实施环境教育的自觉意识和知识储备,保证全体学生都能受到良好的可持续发展与环保意识的教育,从而使生态环境知识成为学生基础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达到培养大学生综合环境素质的基本要求。

(三)建立多元化的高职高专环境教育的实践体系。积极开展绿色教学实践活动、绿色科研实践活动和绿色社团实践活动。绿色教学实践活动是指大学专业教学计划以内与绿色主题相关的课内外实践性教学活动,如课堂绿色学习实践活动、课外与绿色主题相关的实习、见习活动环节以及相关毕业论文选题等;绿色科研实践活动是指大学专业教学计划以外与绿色主题相关的实践性科研活动,如与绿色主题相关的个体性研究性学习活动、科技创新活动、社会调查活动以及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活动等;绿色社团实践活动是指大学生参与由学校学生会、共青团、学生社团以及班级所组织的绿色主题相关社会实践活动。如学生会组织的环境文化周系列活动、共青团组织的“三下乡”环境调查宣传活动、环保协会组织的系列环保宣传服务活动以及班级开展的资源问题辩论赛活动等。绿色实践活动是深化大学生绿色知识、强化绿色意识、调动绿色行为的重要途径,大学绿色实践活动开展的数量和参与绿色实践学生的比例,是衡量一所绿色大学实际绿色度的重要指标。

综上所述,高职高专的环境教育有着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的教育,丰富课堂教育教学,培养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的作用。可以通过构建系统化的环境教育思想体系,创建丰富多彩的高职高专环境教育课程体系,建立多元化的高职高专环境教育的实践体系来发展高职高专院校环境教育建设。

参考文献:

[1]姚从容,陈魁.环境意识与第三部门[J].理论与现代化,2005(3):20-23.

[2]李天煜.大学生环保社团在培养大学生环境意识中的作用[J].高教论坛,2008(1):147-150.

[3]李云.高职高专学生学习现状研究. [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02

[4]林玉莲 胡正凡. 编著 环境心理学. [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5]理查德·瑞吉斯特.生态城市.[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绿色化学与生活论文第8篇

在1972年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上提出了“绿色学校”的概念,引起了世界上很多高校的广泛关注。2008年,我国的32所“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联合了《建设可持续发展校园宣言》,宣言中提出倡议,要在大学的校园中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与高校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紧密结合,将绿色理念的教育贯穿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将环保意识渗透到校园建设与校园管理的各个层面。

一、绿色校园的概念

绿色校园是指在满足日常教育教学的基础之上,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思想,将绿色发展、环境保护意识融入到教学中,通过开展环境保护教育活动、营造绿色环保的校园文化,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从而将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植入每个学生的内心,促进其带动身边人加入到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行列中。

二、推行高校绿色理念教育的重要意义

积极进行高校绿色理念教育,努力构建绿色校园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一)有利于将绿色理念变成自身的习惯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高校成为了一代又一代青年人的培养基地,对于这些国家建设的接班人,让他们在怎样的环境下成长、对其进行怎样的教育,甚至直接关系到祖国未来的发展。创建绿色校园,营造绿色环境,将可持续发展理念纳入教育课程和课余活动中,培养学生将环保理念、绿色发展形成自身的习惯,试想,祖国未来的人才全都以此为习惯和本能意识,我国的绿色可持续发展工作必将迈上一个新台阶。

(二)有利于影响更大范围的人群

大学生充满活力,具有思维活跃、爱好多样、交际广泛的特点。构建绿色校园,开展绿色教育,使青年人具有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可以达到“以点连线,以线带面的”的效果。一个接受了绿色教育的大学生,可以很快将绿色理念消化,甚至创新,从而能够在他的交际圈里起到很好的宣传作用,带动周围的朋友、身边的家人,都加入到环保的行列中来,以此类推,一传十、十传百,不论是现在身处校园中,还是未来的工作岗位上,其影响都是十分广泛和深远的。

(三)有利于优化高校的育人环境

马克思、恩格斯说过,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罗伯特・欧文也曾提出,环境决定着人们的语言、宗教、修养、习惯、意识形态和行为性质。身处的环境也深深影响着大学生的成长。营造绿色校园文化,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与人的公平性,引导良性竞争,让学生在良好的校园氛围中成长,能更好的促进其健康生活、绿色发展,达到更好的育人效果。

三、做好高校绿色理念教育的对策和建议

(一)绿色教育在校园

将绿色教育纳入高校教育之中,可以直接利用学校现有的师资、设备等各项教育资源,直接将环保课程纳入教学大纲,运用已有的教学运转模式,稍作安排即可立即运行实施,简便快捷,同时高校中众多已有的社团也是进行绿色教育的天然资源,可以充分利用社团活动等,无需从零开始,进行资源配置和整合等,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这本身也是绿色发展的一个体现。

(二)绿色教育进课堂

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优势,把环境保护、绿色发展教育纳入正规课程,让学生了解我国环境、生态、资源等方面的现状,结合一些环境问题,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保护环境、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性和环境、资源问题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为学生列举和讲解保护环境的方法、措施,并对比其他国家的环保工作展开讨论、研究等,让学生充分接受绿色理念。

(三)绿色教育入培训

将绿色发展理念纳入对在学生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的成员培训中,如学生干部、入党积极分子和党员的培训等。这样的培训比一般的课堂教育更有效、更有针对性。其一,这些学生是广大学生中的先锋者,对于知识、理论的接受能力,和应用能力较好,能更好的吸收绿色发展理念,并将其应用和执行。其二,这些学生在广大学生中所起到的模范带头作用能帮助绿色发展的理念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带动更多的学生加入到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行列中。

(四)绿色教育重考核

有学习、培训,当然就应对所学内容、培训内容配套实行考核,以此来验收学习和培训的效果,同时起到督促学生认真学习的作用。考核可以针对不同人群采取不同的形式和方法,对于日常的绿色教育课程可采取与其他教学课程相同的期末考试来达到考核的目的;对于学生干部的绿色理念培训,可在培训后进行考核,将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干部的标准之一。对于一些学生组织也可在换届时设计到绿色理念方面的考试题目;而对于入党积极分子可以将绿色理念的考试成绩综合到党员发展考核的笔试的题目中,或者在面试中询问其参与过哪些绿色活动以此进行考察。如此,通过种种方式考察学习和培训的成果,提高课程和培训的效果。

(五)绿色教育走出去

组织开展社会实践、外出调研等活动,引导学生走出校门,将所学的环保知识应用于实践,与其他高校同学进行交流,走进工厂、企业进行实地调研,走访社区展开宣传,与居民一起研究环保方法、居家节约小窍门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有所学、有所收获,对其所学的环保知识、绿色理念有新的补充和认识。

进行高校绿色理念教育和建设绿色高校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要让绿色理念真正进入每个学生的心里,成为一种生活习惯,进而将绿色的发展方式传播给更多人,带动整个社会。但也正是因为其可带来的广泛、深入影响,使其成为倡导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

参考文献

[1]万冬朝,杨明,陈明华.高校构建节约型校园的对策刍议[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7(5):91-93.

[2]施建军.以绿色大学理念创建低碳校园[J].中国高等教育,2010(12):21-22.

作者简介

陈建鹤(1992―),女,北京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学生,专业:会计学。

基金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