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案例型论文

案例型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23 15:16:39

案例型论文

案例型论文第1篇

关键词:资源型企业 管理案例 特色案例库 建设

一、资源型企业管理特色案例库建设的必要性

1.资源型企业管理具有特殊性

资源型企业是从事不可再生资源开发与加工的企业,具体包括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其他采矿业、煤气生产和供应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等十二个子产业企业。资源型企业具有资源依赖性大、地理性强、在产业链处于上游位置、一般是原料和中间品供应者、对环境影响大等特点。正是由于资源型企业的特殊性,导致资源型企业管理的特殊性。因此,在工商管理案例库的建设过程中,从案例来源以及案例类型对教学的适用性出发,应该开发具有鲜明特色的资源型企业管理案例,这样对于行业性管理人才的培养具有更好的指导性。

2.资源型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

据统计,2011年资源型产业工业产值占第二产业85.5%,占当年GDP的39.86%,就业人口占比29.5%。然而,资源型企业在从事矿产资源的开采与加工过程中,对于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带来了重大影响。在经济全球化和经济转型背景下,资源型企业的经营管理直接关系国家经济安全和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因此,开发资源型企业管理案例,研究资源型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相关问题,对于我国资源型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转型升级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资源型企业管理特色案例库建设的基本原则

1.原创性

原创性是案例开发的核心要素。案例必须取材于实际,是撰写者对企业典型事件的实地调研和访谈的一手资料,不能凭个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杜撰出来。只有根据真实的管理情景编写的案例才能达到案例教学的目的,实现案例教学的功能。案例编写时一般保持客观中立进行实事求是的描述或介绍,但有时为了增强可读性,提高案例学习的效果,可以将有关内容做一定的加工,使案例具有一定的故事情节、矛盾冲突等,以激发读者的兴趣。

2.规范性

目前,在国家MBA教育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由大连理工大学主持的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以“统一规范、分散建设、共同参与、资源共享”为宗旨,推动着我国本土案例开发,实现校间案例资源共享。因此,为了更好地交流和推广,资源型企业管理案例编写要按照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的案例规范要求进行,保证案例完整性。案例基本结构包括案例正文、案例使用说明及附件。案例正文是案例的主体部分,介绍所涉及机构的基本情况、背景信息,以及具体的管理情景、决策环境;案例使用说明是给使用此案例的教师提供的材料,供教师备课参考;案例附件是案例讨论的相关背景资料。此外,还要注意选题的典型性、事实描述的客观性、材料组织的目的性等,便于教师和学生使用。

3.特色性

资源型企业管理本身有其特殊性,在资源型企业管理案例编制过程中,要从资源型企业生产经营过程出发,对探矿权、采矿权的获取、企业并购、合作技术创新、生产活动组织、矿产品营销、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资源节约及环境保护等问题展开研究。特别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资源型企业如何“利用两种资源,开发两个市场”,在经济转型背景下如何循环经济发展,如何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这些问题在资源型企业表现更突出。通过对资源型企业在解决这些方面问题的实践的探讨,对于资源型企业管理改善及其他类型企业节能减排绿色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学生通过这些案例的学习,可以窥见这一方面管理实践的全貌,从而举一反三,知道今后如何处理类似问题。

三、资源型企业管理特色案例库建设的具体路径

1.与企业合作开发

根据教学需要及研究条件的便利性,跟相关企业合作立项,到企业实地调查,撰写案例,这是管理案例开发的重要途径。与企业合作开发案例,必须要解决好企业合作的问题。解决合作问题需要从几方面着手:首先是双赢,特别是企业要有收益。一般来讲,通过案例开发,可以宣传企业,有助于扩大企业知名度,塑造企业形象,把企业公关需求和案例采写要求相结合;通过案例开发,可以为企业提供咨询,帮助企业改善管理。其次,要加强沟通,赢得企业认同与信任。在案例开发过程中,企业需要提供关于市场、销售、财务、组织结构等数据,还要接受调研人员的访谈。但是企业往往不愿意公开自己真实情况,要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使企业认识案例开发对企业经营的重要意义,使企业消除顾虑,接受客观中立的案例采写和调研。

此外,要建立合适的校企合作的模式与机制,使案例开发有机制上保障,也有利于对目标企业管理情况进行长期跟踪,从而更好地挖掘企业管理中存在的经验和问题。一些行业特征比较明显的院校,如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石油大学等院校与资源型企业联系比较密切,有与资源型企业合作开发案例的便利条件,应该建立与资源型企业合作开发案例的长效机制。

2.MBA学员案例研究论文改编

案例研究论文是MBA学员毕业论文中的一种重要形式。每年大部分MBA学员毕业论文都是对所在企业相关问题进行研究,从而完成案例研究论文,其中一些在资源型企业工作的学员也撰写案例研究论文。这些案例研究论文在体例上与教学案例有一定的差异,但是关键问题、主要内容是相同的。案例开发教师可以在学员撰写论文过程中就积极参与,指导学员确定问题及主题,收集资料和实地调研,保证教学案例编制所需要的基本信息。在学员完成论文后,按照教学案例的体例要求改编写教学案例。如果需要,教师可在学员MBA案例研究论文的基础上进行补充调研,完成教学案例。该种途径编制教学案例,具体改编工作由指导教师负责,共同作者为指导教师、原作者。

3.课题成果改编

教学案例的编制也可以在课题成果的基础上改编而成。在课题研究成果报告的基础上,选择相关选题,进行补充调研,根据教学案例的格式要求转换形式,改编成教学案例。改编工作原则上由课题负责人或课题组相关成员负责。如果原课题负责人对教学案例编制不感兴趣,则可由学校MBA教学指导委员会初步筛选,选题信息,相关课程的教师选择改编。共同作者为改编人、原课题负责人。如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自2005年至今,科研立项资源型企业类项目180余项,结合实体企业,通过典型事件分析,在企业文化建设、安全管理、环境管理、企业战略管理等多方面作出了大量研究,并获得了丰富的资源型企业管理实践案例资料,这就是资源型企业教学案例编制的重要来源。

四、资源型企业管理特色案例库建设的保障措施

1.案例库建设需要专门机构负责

为了推动案例库建设,必须有一个由专门人员组成的机构来规划和组织案例库的建设工作,发挥资源的整合作用。这些案例库工作人员的工作范围不但包括案例库的建设与维护工作,而且需要包括其他学校、企业日常联络、交流等工作。有了专门组织机构,才能持续地推动案例库建设。

资源型企业案例库建设过程中要注意几点:一是对案例库的构架。根据课程需要和资源型企业管理特点,要确定案例类型、案例主题。二是对教师进行专门培训。通过定期对教师进行案例开发的培训,提高教师开发案例、使用案例的能力和效率。目前中国管理共享中心每年定期举办案例开发、案例教学、案例研究的培训与交流活动,学校可以依托这个平台来加强对教师案例开发的培训工作。三是要加强案例开发项目管理。案例开发是一项严谨的工作,学校案例库建设机构要制定MBA资助项目申请、审核、中期跟踪、验收程序,从案例选题、案例开发过程控制、案例评估等方面把好关,保证案例开发的质量和数量。

2.案例开发需要有专项资金

由于案例写作是一项耗时耗力又耗钱的工作,经费是阻碍本土案例研究与写作的一大难题,在案例库建设中必须要有专项资金,对案例开发工作给予经费资助。案例开发费用主要包括差旅费、写作人员劳务费,由于案例采编需要到企业多次实地调研,差旅费会比较高,同时,由于案例采编对写作人员素质要求较高,因此人力成本也会高。据北大案例中心测算,一个优秀案例的成本在1万元人民币左右。清华大学案例中心向全国招标的付费标准是平均下来达到了千字千元,即一个长度在1万字左右的案例需要支付作者1万元人民币。中欧工商管理学院则是将案例采写工作量计入教授的整个工作量中,统一考核付酬。

因此,在案例库建设过程中,要设立专项基金,参照科研项目立项的方法,对获得案例研究和开发立项的教师进行分类资助,如某校对案例开发资助方案是:知识点案例(正文1000-1500字),即只涉及到某一门课程中某一特定的知识内容或知识点的案例,资助3000元;课程案例(正文5000-8000字),即只涉及到某一门课程的多方面教学内容的案例,资助6000元;综合案例(正文8000-15000字),即涉及多门课程知识的案例,资助10000元。这样的方案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案例开发的经费需要。

3.案例开发要有激励措施

案例开发是耗时耗力又耗钱的工作,除了给与案例开发所需的经费外,还需要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激励措施是多样的,除了让案例开发教师认识到案例库建设对中国工商管理教育的重要价值、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和案例教学水平提升的支持作用,从而发挥激励作用外,更重要的激励在于成果的认定和保护。目前教师都面临职称评定、晋升等现实问题,若案例编制的成果能像科研成果得到认可,则必然对教师形成强大的激励作用。现实中,一些院校对案例编制认定为院级教学成果甚至不认可,大大弱化了教师开发案例的积极性,相反,一些院校对案例成果高度认可,等同于重要期刊论文甚至权威论文,必将大大提高教师案例开发的积极性。其次,是案例成果的知识产权的保护。教师自主开发的教学案例,具有自主的知识产权,应受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保护,学校应充分尊重并保护教师的知识产权,对其案例的使用或共享应遵循有偿使用的原则,同时鼓励或资助教师把自己的案例开发研究成果著书立说,向全国推广。因此,院校要不断完善案例开发的激励机制,以充分调动教师开发案例、使用案例库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参考文献

案例型论文第2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实践模型;理论导入模型;案例导入模型

作者简介:宋雅杰(1975-),女,河南开封人,河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河南 开封 475001)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1-0090-02

如何有效地开展案例教学是高校管理类课程教学中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尽管很多教师都曾经或者正在尝试案例教学,但相当一部分由于缺乏规范的方法做指导而教学效果不佳。因此,研究案例教学法的合理实施方式,充分发挥案例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的独特作用,使学生能够通过课堂知识的学习,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不断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同时,改进教学效果,更好地实现教育教学目标,是管理类学科教师等教育工作者十分关心的一个问题。本文在对案例教学实施方案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的积累、整理,提出两种案例教学实践模型,并对模型应用于教学的实际效果进行实证研究。

一、案例教学实践模型设计

1.理论导入模型设计

理论导入模型要求教师授课时先对学生介绍本次课程涉及的理论知识,然后再结合具体案例组织学生就相关问题应用所学理论进行分析。其基本实施过程如图1所示。

理论导入模型分两个阶段四个步骤来实现案例教学的目标:一是课前准备阶段,通过提前下发案例资料,布置研讨内容,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借助多种手段收集整理相关资料,找出问题所在,形成观点。本阶段学生所作各项准备工作有利于进一步补充相关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信息收集、分析、处理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沟通、协作能力等。二是课堂讲授、讨论阶段。其中,教师的理论讲授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点的重要途径,而随后的案例讨论和分析总结则巩固了所学理论知识,训练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表达能力和借鉴别人完善自己的学习能力。

2.案例导入模型设计

案例导入模型要求授课时先导入案例,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结合设计的问题进行讨论,层层深入,通过分析,逐步推导出相关理论。其基本实施过程如图2所示。

案例导入模型分两个阶段五个步骤来实现案例教学的目标:一是课前准备阶段,这一阶段与理论优先模型相似,要求学生课前做好充分准备。二是课堂讨论、推导阶段。首先安排学生就案例中部分问题进行讨论,然后由教师结合讨论情况进行引导,指引学生思考方向,结合案例逐步提出和完成对相关知识点的学习,并在此基础上完成后续问题的讨论。问题讨论完成之后,先由学生分析总结整个案例讨论中涉及的知识点,然后由教师补充概括,最终完善需把握的所有新知识点及讨论中出现的新思想、新方法。在整个过程中,同样始终贯穿新知识点的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模型在“运营管理”课程中的实践分析

为了验证两种案例教学实践模型的教学效果,本文在“运营管理”课程的教学中对两个教学班分别采取了理论导入型案例教学和案例导入型案例教学,并对其实施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

1.授课对象的选择

在“运营管理”教学中选择的两个学生班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两个班级年级相同、专业相同、课程相同、教学进度相同、任课教师相同,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实验结果的客观性和可比性。

表1 教学班基本情况表

教学班级 人数 课程 教学方式 实施方式 课时

09工商管理1班 58 运营管理 案例教学 理论导入式 3节/周

09工商管理2班 63 运营管理 案例教学 案例导入式 3节/周

2.课堂教学的组织

(1)管理1班的课堂教学组织。管理1班采用了理论导入模型进行案例教学,提前一周给学生下发案例讨论材料,上课时,由教师先对一次授课所需学习的理论知识部分进行详细讲授,然后再由学生结合案例进行分析、讨论。

(2)管理2班的课堂教学组织。管理2班采用了案例导入模型进行案例教学,每进行到一个新的知识点的学习时,先将与本知识点相关案例发给学生提前准备。上课时,教师先组织学生就案例中部分思考题进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向,结合案例逐步提出和完善对相关知识点知识的学习,在此基础上完成后续问题的讨论。

例如,在学习“运营战略要素与运营战略原则”部分的内容时,对采用案例教学的两个班引入了一个“家庭风味饼干”的讨论案例,并设计了几个思考问题。两个教学班均提前将案例资料发给学生,要求学生分组阅读思考,做课下准备。上课时,管理1班用了1.5个课时介绍运营战略要素、原则与战略构成等相关理论,然后用1.5个课时的时间结合案例让学生就思考的问题进行阐述、分析,并做出总结;管理2班则要求学生先就部分案例问题进行讨论,引导学生的思路,逐步引导出运营战略的几个基本要素与原则,这需要2个课时。在所有问题都讨论完成后,再用1个课时由学生对本章内容做总结,然后教师再进行补充、概括,使学生了解该部分主要知识框架。

三、模型教学效果分析与评价

为了了解两种案例教学模型在实现教学目标方面的效果及教学效果差异,分别从课堂表现和卷面考试两个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

1.课堂教学效果

案例型论文第3篇

Application of teaching case method in pharmaceutical professional degree training

DENG Youcai LI Xiaohui LIN Yongyao LI Jin ZHOU Xing

College of Pharmacy, Thir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38, China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pharmaceutical professional degree trainingis cultivating high-level, applied talentswithstrong capacity of analyzing and solving practical problems to becompetent for drug production, use, circulation, supervision and service. Different from cultivation of traditional scientific research talents, class design for pharmaceutical professional graduate students should be paid more attention on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theoretical knowledgeto solve practical issues. In order to integratethe theoretical knowledge and practice of pharmacy under limited teaching conditions, hot topics in pharmaceutical field were introducedin class forguiding the students to analyze and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by themselves viacomprehensive application of pharmaceutical theories. This teaching method effectively improved the students' understanding degree and applicableability of theoretical knowledge in practice, which indicated that teaching case method is a good way for pharmaceutical professional degree training.

[Key words] Teaching case method; Pharmaceutical; Professional degree; Teaching model

2010年起教育部新增?学硕士专业学位,以适应社会发展对于药学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充分完善了我国药学人才培养体系[1]。传统的药学研究生教育以培养科研型人才为主,而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重心则为培养应用型的药学人才为主,其培养目标是以药学职业实践为导向,培养具有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2-3]。然而,由于我国药学专业学位设置较晚,在教学方法、方式与模式方面仍整体处于探索阶段。如何适应现代化药学的发展需求,其课程设置仍面临诸多改进的方面[3-4]。特别是在现有教学条件下,探索一条连接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的有效纽带对于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方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则十分重要[5-7]。案例教学法是指在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基础上,根据课堂教学目的、内容和要求,引入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基于所学的知识与资料背景就具体问题进行思考分析,并最终解决实际问题,强化操作,以实现学以致用的教学方法[8-12]。为探索案例教学法在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的应用效果,本研究组以新型药物递送系统课程为中心,引入药剂学领域中的热点案例,在案例分析、讨论与总结等各环节中培养学生的文献查阅、理论应用、问题分析、语言交流及问题解决等综合能力。现将案例教学法的优点及应用情况陈述如下,为广大药剂学教育工作者在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时作参考。

1 案例教学法的优点

1.1 启发式教学思路

传统的药学理论课教学大多是教师讲解式的灌输知识,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导致学习热情不高,课堂教学效果较低。而通过在传统的讲解法中穿插与理论知识具体应用相关的案例教学,则可增强理论知识的实践性,启发学生思考、理解和总结所学理论知识的具体含义、适用范围等,从而促进学生对于药学中各项基本理论的理解深度[12-13]。案例教学法将从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式转变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型互动式教学方式,强调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以及师生双方的互动性。不仅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更是促进了其对所学知识的可实践转化性。这将进一步促进学生通过对多学科知识的融合,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而培养了其开拓性思维。

1.2 增强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传统的理论教学在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缺乏关注。而药学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在于培养药学应用型人才,而应用型药学人才的最基本特征之一就是突出的问题分析能力。案例教学法可增强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通过引进实际案例将药品设计、研发、生产与流通等药学上下游活动真实生动的呈现于课堂。而将分析问题与研究对策的空间交由学生,根据案例中所描述的情景现场,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利用所学知识对案例中的情形进行分析判断[13-15]。这将有助于将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进行升华,同时增强学生对药学理论学习的兴趣。

1.3 有助于综合素质的培养

案例教学法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综合素质的重要形式。案例教学法最早应用于管理学的教学中。据报道,哈佛商学院采用案例教学法后,学生毕业后最多经半年实习即可快速进入企业管理者的角色中,这显示出案例教学法在培养应用人才中的突出优势[16]。应用型药学人才必须在文献学、药学、管理学与统计学等方面具有综合型素质,并融合药物化学、药剂学、药物分析等药学各专业的多学科知识。在实际案例中往往涵盖了多学科的内容,需要学生融合所学的多学科知识,进行分析、辨别与融合,从而对案例中的问题进行理解、分析,并结合多学科的知识提出有效的解决策略。而在学生自行对实际案例分析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的同时,还涉及学生查阅文献资料、写作、决策、理解、协调、沟通、管理、说服与演讲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有利于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药学专业应用人才。

1.4 助于教师素质的提高

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对于教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与调整[17-18]。为上好一堂成功的案例教学课,教师在课前需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药学发展动态与理论课要求,从文献、新闻、科研实践与药企车间等多个渠道挑选出让学生感兴趣的案例,并提前对学生可能发散的多个领域进行知识与背景的补充[19];在课间,教师工作更具挑战性,需要随时跟踪学生的发散思维,结合不同学生的思维与反应进行引导,让学生在案例分析中获得知识。整个过程对于教师素质的要求远远超过传统的理论教学,从而在挑战中助推教师素质的提高[14]。

2 案例教学法在药学课程的开展

2.1 案例准备与展示

首先,教师应在相应章节的理论课前2周开始根据学生的背景知识、所学理论课程和药学最新发展前沿遴选并撰写3个合适的教学案例,并于理论课开始前一周将案例内容提前发放给学生,让学生通过投票选择出大多数学生感兴趣的案例作为课堂上案例教学法的主要案例,其余2个案例作为选修案例,课后讨论。在确定主要案例后,在课堂开始前3 d提出学生预习案例的要求。

在正式的案例教学中,教师把精选的案例通过纸质材料、多媒体课件等形式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带着案例情景去探讨问题,将所学理论知识进行融合贯通,或对即将学习的知识进行引导。另外,课前教师还应根据案例与所涉及的理论内容,设置能体现教学重点与难点的思考问题,引导学生在案例分析中探索与运用理论知识,让学生在生动的案例情景中,去深刻理解理论知识,发现案例中的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2.2 案例讨论与对策

在案例教学中,学生对案例理解后的讨论是案例教学的精华部分。在案例讨论后,教师将学生按3人小?M进行分配,提出若干问题,激发学生兴趣,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多学科内容对案例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分析与讨论。在实际开展中,分析与讨论的形式可以多样,如小组讨论、资料查询与集体讨论等多种方式。在学生讨论后,可以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名代表对该小组的讨论结果进行陈述与总结,并在陈述后适当的添加全班讨论与辩论的内容。教师在此期间加以引导与启发,使学生在案例讨论中互相启迪、摩擦火花。

2.3 案例的总结点评

学生与教师互为课堂的主体与主导,在学生对案例中的问题进行讨论、解析并提出对策后,教师要及时的对学生在讨论分析中存在的优、缺点进行评价,并分析案例问题的疑难点,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此外,教师应对学生讨论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点拨,教会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案例中的问题,并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法。教师还要帮助学生包容其他意见,在综合大家的方案中发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从而教会学生有效地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案例中的问题,以助于其分析和解决未来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同时,教师在总结点评中要有目的地涉及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帮助学生将所学的药剂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药剂领域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案例示例

3.1 选题来源

资料来源于公开文献与FDA数据库:

①2006年9月美国辉瑞公司曾首次推出了吸入型胰岛素Exubera。

②2007年10月吸入型胰岛素Exubera在上市1年后惨淡的推出了市场。

③2014年6月27日,MannKind公司研发的新型超速效吸入型餐时胰岛素制剂Afrezza被美国FDA批准上市[19]。

3.2 内容摘要

2014年6月27日,MannKind公司研发的新型超速效吸入型餐时胰岛素制剂Afrezza被美国FDA批准上市。这是自2007年辉瑞公司撤市以来,又一次在吸入性胰岛素制剂方面的重大尝试。相对于皮下注射胰岛素,Afrezza为新一代吸入型超速效人胰岛素,以非侵入性给药方式为亮点,满足了部分需要餐前胰岛素而又不愿意进行皮下注射的患者的需求,不仅和传统的速效胰岛素类似物疗效相当,并且具有模仿生理浓度的优势。然而,Afrezza目前在市场上的表现仍举步维艰[20-21]。本案例将通过探讨吸入型胰岛素制剂的发展与潜力,使学员可以充分认识剂型设计和开发的重要性,提高对剂型设计时所需注意事项的理解,可以获得一次在课堂上灵活运用剂型设计理论,解决吸入型胰岛素制剂困境的机会。

3.3 预习问题

①胰岛素的药理作用及临床使用现状?

②胰岛素临床使用中有待解决的问题有哪些?

③吸入型胰岛素制剂失败的原因及其改善方向?

④你认为胰岛素未来的制剂发展方向是什么?

3.4 本案例的针对性

本案例基于对目前药学领域中最热门、最具争议的胰岛素吸入给药的现状进行分析与探讨,在实际的热点问题中引导研究生自主总结胰岛素吸入给药的优势和缺陷,自主分析胰岛素吸入给药走进困境的内在原因,并引导学生提出解决胰岛素吸入给药困境的新思路。从而让研究生从实际问题中更加深刻理解剂型与药动、药效和安全性的关系,剂型与经济效益,以及剂型与患者依从性的关系;同时增强研究生在未来实践中面对新型剂型设计时对药动、药效、安全性、药物经济学和患者依从性等多方面因素时,通过综合衡量最终选择合理剂型设计的能力。

4 教学效果评估

4.1 学生参与课程讨论的积极性提高

通过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极大的提升了学生对于新型药物递送系统课程的热情。在案例选择上,学生们积极查询资料,相互讨论,在投票中表现出对药剂领域热点案例的关注。同时,由于课前准备充分,已对案例内容熟记于心,并已查询和了解大量的案例背景相关知识,在课堂讨论中表现出较强的自信。学生们争先发言,热烈讨论,课堂气氛良好。此外,通过学习兴趣提升度、知识掌握程度、教学方法满意度等项目做调查问卷发现,学生普遍反映对案例课兴趣浓厚,知识掌握程度高,对案例教学法的运用非常满意。

4.2 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

案例教学法关注于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中运用案例教学法进行讲授后,发现学生表现出更强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能力的提升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在课程结束后学生提交的综述写作中,相比于以往传统教学法的学生,学生在寻找药剂学相关领域的热点问题,在分析该领域发展的前景与困难中均体现出更强的逻辑与总结能力。部分独特的见解令教员们普遍感觉到案例教学法对学生自主学习和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很高的积极价值;另一方面,在企业见习期间,学生主动的发现与分析问题的能力受到企方导师的一致好评。

4.3 案例教学法的不足及注意事项

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案例教学法需为学生讨论提供大量课时。这与有限的课堂时间形成了矛盾,在课堂上无法照顾到每一位学生的意见与问题。其次,对于案例教学法而言,参与的学生与教师均需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教师需要按照课程需要在课前查询大量资料、思考问题来设计案例,保证案例的新颖性、真实性、代表性与理论相关性,在调动学生学习热情的同时还要兼顾案例的理论意义。这就要求授课教师自身在掌握教材基础知识的同时,还需在药学相关学科与研究背景方面具有深厚的知识积淀与热点跟踪。对于课堂中而言,不同于传统教学法以讲授为主,案例教学法对于教师的观察能力、语言能力与发散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讲,还要听学生讲;不仅要自主分析问题,还要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和分析问题。

为保证案例教学法实施的有效性,应将案例教学中案例准备到总结等多个环节进行规范化和制度化,如学生讨论与交流的制度化、案例编写与质量评价的规范化以及相关奖惩机制等。此外,为保证教学质量,也应对案例教学的开展进行适当的教学控制与质量规范,但应注意控制的尺度与方式,以保证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而教师在案例教学实施过程中的引导与监督存在较大的不确定,应成为教学准备中对重点关注的难点。

案例型论文第4篇

关键词:高等教育;工程管理;合同管理;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TU72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52909(2015)04009904

随着现代项目管理理论的发展及工程项目国际化、市场化的趋势,招投标已成为中国建筑市场的主要交易方式,合同管理也成为工程项目管理的核心[1]。工程招投标及合同管理的理论与实践联系紧密、各类标准合同文本的应用普及,具有很强的实际操作性,已成为工程管理人员必备的知识和能力,更是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职业素质的重要体现。工程建设合同管理作为工程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因此,对其进行案例教学改革探索,对于推进工程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有着重要的示范意义。

华北电力大学工程管理专业是部级特色专业和北京市特色专业,该专业教学团队被评为部级优秀教学团队和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工程建设合同管理课程一直是华北电力大学工程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的重点,并成为北京市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子课程。“案例式教学法”是一种围绕既定教学目标,将经过处理、提炼后的实践案例展示给学生进行分析、思考、讨论的教学模式[2]。将案例式教学应用于工程建设合同管理课程,既是课程内容特点的客观要求和专业能力建设的需要,又可弥补学生实际操作和实践经验的不足,帮助学生体验在工程管理实际工作中如何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通过案例经验的积累,内化为对相关理论知识和方法工具的切身体会和实际把握[3]。笔者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重点对工程建设合同管理课程案例式教学的案例准备、教学实施、考核测评工作进行探讨。

一、工程建设合同管理课程案例式教学概述

关于案例式教学法,学术界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定义,但通常的概念描述包含以下要点:一是学生为主、教师引导;二是重视情景建设、环境模拟;三是借助个人分析、小组讨论形式;四是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一般而言,教师首先针对课程教学目标选取具有典型性、实效性的案例进行案例背景和问题情境的构建,引导学生结合理论知识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学生在模拟情境中结合理论知识或提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与方法、或总结实践经验和教训。与传统的填鸭式、讲授式、演示式等教学方法相比,案例教学一方面活跃了以往略显呆板沉闷的教学氛围,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在一定程度上可帮助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活跃气氛、增加授课吸引力;另一方面,可改善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实现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增强知识的实效性,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华北电力大学工程管理本科专业教学大纲,工程建设合同管理课程是学生必修的专业主干课程,也是其它专业学生辅修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之一。目前,该课程在本科四年级第一学期开设,共40个学时,采用中英双语教学,授课班级学生数一般为50~65人。通过学习工程建设合同管理课程,学生应对建设工程招投标及合同管理的基本内容有系统掌握,同时获得运用理论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该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能够把握工程建设合同管理中的各方责任、各项工作流程、风险分析,清楚如何研读、分析合同,如何以合同指导实际工作。教师应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举一反三,使学生通过对工程施工合同、委托监理合同等的系统学习,具备分析其它如委托设计、物资采购合同的能力。学生还应熟练阅读并理解英文工程建设招投标文件和合同范本。

工程建设合同管理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课程,旨在帮助本专业学生将大学前三年所学主要专业课程,如工程项目管理、建设法规、工程质量管理、施工组织、施工技术等课程联系起来,建立工程管理专业所需的技术、经济、管理、法律四个维度的知识架构,达到专业知识及应用的融会贯通。

二、案例教学准备工作

案例式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与学生分享实践经验,巩固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思辨能力。案例的编写和案例库的构建是顺利组织实施案例式教学并产生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此项工作也是教材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着教学基础材料的丰富性、适用性和针对性。教师通常需要针对所教授课程的教学目标、知识内容,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和感悟,进行工程建设招投标及合同管理实际事例和事件的搜集,编写案例教案,形成实用性和质量性并重的案例库。

近年来,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工程建设合同管理等相关课程的教学经验和研究成果,通过调研相关企业的实际操作和经验,精选加工公开发表的典型案例,编制了该课程的教学案例库。案例库注重体现四个特点:(1)专题性,按工程建设合同管理知识体系的不同设置不同专题,选取的案例涵盖合同管理各个理论模块和方法体系,有较强的针对性。(2)实用性,案例选取来自工程实际,多选取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的案例,并注重方法的实用性和先进性。(3)简洁性,在充分、清楚的前提下力求案情描述文字精炼、简明扼要,以使学生在课堂上花尽少的时间了解案例内容。(4)趣味性,案例力求内容生动、有启发性和趣味性,通过案例调动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对该专业学习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工程建设合同管理课程涉及的案例大致可分为操作型案例、描述型案例和分析判断型案例三种类型。

操作型案例是指教师给予学生足够的案例基本背景内容、文本或图表信息和相关材料,并且提出具体的分析操作要求,包括案例分析的内容、结果呈现形式等。例如,在工程招投标管理教学模块中,根据招标和投标流程知识点所使用的案例,要求学生通过对某实际工程施工招标文件的研读和交流,根据招标文件分组编制投标文件,通过投标书制作和投标模拟,掌握如何响应招标文件,如何进行投标书的文件准备、内容组织、文本编写和签署封装等。

描述型案例通常是将实际工程项目运作中关于合同管理和招投标管理部分的典型做法(如要约和承诺的期限、项目承发包模式选择、不平衡报价等案例)抽取出来,编制成文字论述的PPT课件,供学生学习和讨论,并总结经验和教训,帮助学生了解实际工程运行和合同管理的要领。

分析判断型案例是在教师提供的背景资料和具体问题描述的基础上,针对有关案例(如招投标违规操作、合同条款争议、国际工程索赔等案例)明确提出需讨论的问题,引导学生根据案例进行思考、分析和讨论,并提出各自的判断见解和建设性意见,实现理论知识的巩固。

在编制案例库的同时,还需要对教学案例进行形式上的完善,即形成案例教案,以帮助教师把握好案例内容及课堂教学的过程控制。案例教案需要围绕一个预定的教学目标展开,明确案例所涉及的知识点和难易程度。案例教案通常可包括:教学目标、相关理论知识点、案例标题(便于案例分类和识别)、案例正文(包括案例的时间、地点、事件起因、具体内容和争端问题等背景,帮助学生对案例内容及案情有概括性了解)、对案例思维角度的提示(鼓励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开放式思考和不同视角的分析)、教学实施计划、附加的阅读材料、参考分析及评述等。对于较为简单的案例,教师只需向学生展示基本案情和主要数据资料,将大量的问题探索、综合分析工作留给学生;而对较为综合复杂的案例,教师则应提供较为详细的信息材料,引导学生自己进行重点问题的判断和分析[4]。

三、案例教学过程设计

案例教学是对教师教学组织能力的一项考验。考虑到本科生大都缺乏工程实务和管理实践经验,这就要求教师在课程的案例教学组织中,明确教学各阶段的重点和难点,运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技巧。基于案例库的构建和教学内容的模块整合,案例教学的过程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案例教学计划和组织工作。首先,需要教师根据课时计划和目标,选取案例库中相关案例,熟悉案例教案。其次,在人员组织方面,受班级学生数量的限制,结合案例教学的可行性,一般可采用小组演示法,这样既有利于个人观点的表达又方便进行分析总结;教师规定6~10人为一组,学生自由分组、搭配并选出联系人,课程中小组成员不允许变动。

(2)课堂案例展示。首先,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示案例,考虑到学生缺乏实践经验,需要阐释案例深层内涵,补充可能用到的相关信息。然后,教师需要提出案例分析讨论的问题和具体要求,包含涉及的专业理论和知识、案例分析的形式、内容、准备时间等,适当引导学生思考。通常学生会在课后进行有关案例参考资料的查询和分析讨论。

(3)案例分析展示。学生经过课后充分准备,在课堂上进行案例分析成果展示。对不同的案例类型,教师可采用不同的讨论方式。如对于操作型案例,学生课后需要进行充分的讨论和分析,按教师要求形成文本或实物,再在课堂上呈现,宜采用小组演示法。小组演示法可充分利用学生们的头脑风暴、思维碰撞以消减他们实践经验缺乏的影响,但缺点是存在个别学生参与度不高的问题,不能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锻炼。而对于描述型和分析判断型的案例,课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准备,在课堂上则可以采用单独回答的形式进行问题的阐述和分析。在整个过程中,教师需把控好课堂讨论的进度、深度和范围,创造积极的讨论氛围,并及时给予提示和引导。

(4)案例分析总结和评价。教师针对学生们的案例分析情况进行问题及结论的归纳和总结,评价学生表现,提出改进意见。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侧重与理论知识的联系,有意识地进行知识点的回顾以提升学生理论学习的深度和效果。教师可采用分类图、流程图、归纳图等形式理清知识脉络,将内容系统化,使学生既见树木亦见森林[5]。

(5)案例教学总结。对于难度较大、综合性强或可进一步深化的案例,教师可要求学生在课堂讨论之后,上交书面总结。教师还应注意对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总结,以及对暴露出的问题进行思考和改进,并进一步完善案例教学。

四、案例教学课程考核测评

根据案例教学课程特点,笔者对工程建设合同管理课程考核和评价进行了改进和创新,将案例分析考核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主要从理论学习状况、案例分析质量和课堂展示表现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估,如表1。

例如,在招投标管理案例部分,教师要求学生根据某水电建设项目施工招标文件编制

投标文件。首先考察各小组学生对招投标范围、文件、程序等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然后具体考察案例讨论分析的成果,如编制的投标文件是否齐全,是否响应招标文件的要求,文件袋封条和签章是否合格等;在课堂上模拟实际开标过程,教师担当主持人,学生担当投标人和评标委员会,教师在这一过程中重点考察学生模拟投标和评标时的表现。又如,在FIDIC合同国际工程索赔的案例中,重点考察学生对实际问题发现、分析、解决和对知识点的反向捕捉能力,以及清晰表达自我想法的能力。

状况考察学生对于案例涉及知识点的学习是否到位,如能否运用正确适合的理论进行案例分析、讨论和应用,能否综合运用多个知识点对案例进行多角度、多方面的分析。40

分析

质量考察学生对案例问题的分析效果,如能否将理论知识有效应用到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中并提出有建设性的结论或对策建议,能否就案例问题给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方案。40

课堂

展示考察学生的现场表现水平及口头表达能力,如能否将问题和分析论述清晰并重点突出,能否借助多种表现形式(PPT,视频,现场模拟等)进行充分展示并吸引听众。20

五、结语

将案例式教学法引入工程建设合同管理课程是提升教学效果、促进学生专业能力建设的有效途径。案例库的建立、案例教学的过程设计以及对学生的考核测评是做好案例教学的三个重要方面。案例编写和案例库建设重在适用性和针对性,并通过教案为教师提供辅助支持。对于不同类型的案例教学,应科学合理地设计案例过程,充分挖掘授课技巧,使教师更好掌控课堂,保证案例教学启发性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通过改进学生成绩考核方式,将学生案例分析的理论学习状况、案例分析质量和课堂展示表现情况计入成绩,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参考文献:

[1]李启明.建设工程合同管理[M].2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方光秀.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案例教学法研究[J].延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4:315-318.

[3]赵振宇.项目管理案例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案例型论文第5篇

关键词:宏观经济学 案例教学 创新型 应用型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7-140-02

一、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必要性

1.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是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素质教育是指以全面传授更有价值的知识为基础,以促使知识深刻内化为关键,以激活每一位受教育者的个性潜能发展为核心,以促进所有学生共有和特有的精神品质和谐形成与不断提高为目标的整个教育活动。而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正是着眼于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教会学生科学获取、加工、研究和运用知识的方法以及手段,真正贯彻教学相长,鼓励探索精神,拓展思维空间,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促进他们更主动多维地获取更有价值的知识。

2.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是终身教育发展的需要。终身教育是对现行教育制度的超越和升华,终身教育理念强调教育要贯穿人的发展的一生,并覆盖人的发展的全部。每一个人都应该成为终身教育者,没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将很难在未来社会中生存。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建议“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而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可以把各种教育资源有机地整合起来,形成在每个人需要的时候以最好的方式最大程度地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训练,因此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正是适应了终身教育发展的需要。

3.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是学习型社会发展的需要。学习型社会是指在社会提供相应的资源、环境等条件下,个人为了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为了自身的全面发展而主动参加学习与创新,并使学习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社会。因此,学习型社会是学习意识普遍化,学习行为社会化,学习目的创新化,个人学习终生化的社会。国际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中指出,未来的受教育者必须围绕四种基本的学习加以安排:一是学会学习,即掌握认识世界的手段;二是学会做事,即学会在一定的环境中工作的能力;三是学会共处,即能够与他人一道合作;四是学会生存,即充分地发展自己的人格和自主性。因此,未来学习型社会的发展急需培养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应用型人才。

4.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需要。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对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层次创新应用型经济管理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早在2001年就已经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随着与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普遍加强,迫切需要培养大量具有现代经济学理论知识、能面向国际市场、适应国际竞争、富于开拓精神的高素质的外向型、创新型、应用型人才。

二、当前宏观案例教学在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方面存在的问题

案例教学本质上是要改变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继承型教育观念,树立注重培养创新精神的创新型教育观念。案例是开展案例教学的基础,好的案例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并为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提供广阔的天地。因而通过案例教学,紧密联系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学生的创新型思维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为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提供广阔的天地。因此,案例教学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型思维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培养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然而,当前我国高校的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在培养创新应用人才方面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对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的内涵和目标认识不到位。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把案例当作“例子”,因而认为案例教学就是教师在教学中用事件、案例举例佐证某一个原理或用某一理论点评事件。这种教学方式看起来是理论联系实际,讲得也很形象生动,但事实上这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案例教学,会使学生感到没有新意,教学效果不尽人意。事实上,案例教学是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深入角色,分析案例,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探究性的学习,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因此,案例教学的内涵更加宽广,案例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和学生一起互相配合,师生共同参与对实际案例的讨论和分析,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以实现案例教学的最终目标。

2.案例教学不能满足创新型教育的需要。目前,在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中,教师非常重视对某一知识点或某一理论的案例分析,而忽视学生运用所学经济学理论全面分析问题的综合能力,忽视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自己构建案例、创新案例的能力。应当指出的是,知识点的案例教学可以起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某一宏观经济概念和理论的作用,因而进行知识点的案例教学是非常必要的。但是,不能过于强调知识点的案例教学而忽视更为重要的综合案例和创新实验案例的教学研究。因为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要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而综合案例和创新实验案例由于注重考察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因而可以很好地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缺陷,使学生在掌握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综合课程的相关理论以及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水平和创新能力。

此外,现有的宏观经济学理论大都源自于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因而这些宏观经济学理论及其结论成立的一个重要假设前提就是发达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而我国由于还是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只是初步建立起来,离许多发达国家已经建立起来的发达完善的市场经济机制还相距甚远,因此,教师在上课时所列举的西方宏观经济案例都尚未结合我国目前的实际状况作出理论上的创新。

3.传统的宏观案例教学仍然以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在传统的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中,教师仍然是案例教学活动的主体,课堂上的案例讨论也大多是以教师为中心来组织进行。教师主导和控制着从案例背景资料介绍到提出问题、展开分析、得出结论等案例讨论的各个环节,学生只能在极其有限的范围内被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案例讨论,而缺乏案例讨论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无法真正实现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充分交流与良性互动。

4.案例教学忽视定量分析。现代宏观经济学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高等数学在经济学中的应用和采用定量分析方法。这是与现代市场经济的需求分不开的。一个现代企业的发展预测、一个国家经济发展规划的制定、整个经济运行规律的控制等,离开定量分析是不可能的。在当前高校的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中,较为重视定性分析的案例教学,而忽视定量分析的案例教学。这样在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时就会缺乏对实际案例分析过程及其分析结果的直观感和可操作性,无法全面体现宏观经济学的教学效果。其结果是,一方面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另一方面也不能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有效开展宏观案例教学,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

1.正确认识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目标。宏观经济学课程是与经济发展联系最紧密的学科之一。因此,宏观经济学课程的案例教学必须以培养优秀品德、具备扎实的经济学专业知识以及较强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案例教学应当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深入角色,分析案例,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探究性的学习,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因此,案例教学的内涵更加宽广,案例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和学生一起互相配合,师生共同参与对实际案例的讨论和分析,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以实现案例教学的最终目标。

2.大量引用我国宏观经济案例,力争实现本土化。在课程教学中,通过大量引用我国宏观经济的案例进行教学,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中来,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对宏观经济学学习的兴趣,还可以促使其运用所获得的系统化的经济理论知识去分析、探索、解决中国宏观经济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大量引用我国宏观经济案例,从现代宏观经济理论视角观察、分析和解释我国宏观经济现象,力争实现宏观经济案例的本土化。此外,在课堂上也可以尝试同时引用中美以及其他国家的宏观经济现象,并做适当的国际比较分析,以此揭示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一般性以及可能具有的特殊性,帮助学生在比较和鉴别中掌握西方宏观经济学的许多重要假设条件,注意其结论的适用性问题。

3.根据教学需要,开展不同层次的案例教学。在宏观经济学教学中,案例教学法包含以下几个层次的内容:第一,宏观经济学基础实验案例。宏观经济学基础实验案例主要包括学生开始学习宏观经济学这门课程的各主要知识点和基本原理及方法。基础实验案例目的主要在于使学生掌握基本实验技能,加深理解课堂中所学的基本知识;能够评价学生对阶段性知识的理解水平和掌握程度;第二,宏观经济学综合实验案例。宏观经济学综合实验案例主要包括宏观经济学这门课程多个知识点及其相互之间的各种联系。综合案例是在某一章或某几章的理论问题系统讲授以后,有意识选取所涉及问题的跨章节的综合性案例让学生加以分析讨论。综合实验案例是在掌握基础性知识的基础上,综合课程的相关知识点,具有一定难度和复杂度的实验,目的在于体现知识点之间的内在相互联系,是基础实验案例的延伸,用来评价学生的知识融会贯通能力,以及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宏观经济学创新实验案例。宏观经济学创新实验案例是综合宏观经济学各知识点与知识体系的现实性及其应用性意义的研究,具有综合性和创新性的特征,用来评价学生的综合应用水平和创新能力,让学生感受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由教师给出题目或由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自己构建案例、创新案例。

4.加强案例教学教师的培训,完善案例教学技巧。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案例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在案例教学中,教师的能力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因此,为了更好地开展案例教学,尤其应当加强对案例教学教师的培训,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开展案例教学的教师应当非常熟悉宏观经济学的教材、教学大纲与教学内容,必须对宏观经济学这门课程的理论体系及其相关学科有非常透彻的把握;其次,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认真选择教学案例。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不要匆忙选择一些案例,而是首先要确定让学生掌握哪些宏观经济学的重要概念和基本原理,然后再根据教学的需要,认真挑选能够说明概念与基本原理的现实案例;最后,教师还应摒弃“教师就是权威者”的传统观念,与学生一起平等地参与教学实践,认真听取他们对案例教学的不同意见,及时改进案例教学的内容与方法,以便更好地开展案例教学。

5.案例教学中多鼓励学生进行课前小组讨论。课前的小组案例分析和讨论是案例教学模式的重要环节。在案例教学中,先由教师说明案例教学的主要内容和学习目的,推荐相关的参考资料,布置问题,指导学生去详细阅读资料。然后,学生应在课前按小组进行案例分析和交流,然后再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具体来说,小组内的成员还可以进行进一步分工,小组内的每个成员都要在选题范围内积极查找并阅读文献资料,接下来每个学生首先在小组中进行讨论、学习和交流。然后,小组成员通过讨论对要研究的案例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提炼出小组的观点,并派出代表进行课堂发言。最后,通过在课堂上的集体讨论与师生间的互动交流,最终完成案例个人书面分析报告。通过这种分工合作与小组、班级讨论等形式,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还可以锻炼学生团队协作、交流沟通与口头表达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6.鼓励学生主动发现案例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教育的目标应该是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而不仅仅是回答问题。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不应满足于仅向学生提出案例,而应更多地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我国经济生活中出现的典型案例,并鼓励他们自己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做的好处是将案例分析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分析问题,并根据书本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并形成自己的独立观点,从而帮助学生将课堂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更好地应用于实践当中,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此外,通过案例给出的典型实例的确切条件和进程,给学生留下足够的空间进行创造性思维,严格训练与培养学生进行宏观经济分析的科学方法和思维习惯。

7.有效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和各种多媒体教学软件来开展案例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例如采用文字、图表、声音、图像、动画、视频剪辑和教学软件等多种手段使宏观经济学案例内容变得更加形象生动,有声有色,并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起来,共同参与案例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以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本文是中国劳动关系学院2009年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法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G0903)。]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3.刘颂.实践的教学:案例教学的理论与操作[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1

4.王鉴.实践教学论[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

5.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6.斯腾伯格.思维教学:培养聪明的学习者[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7.任明川.哈佛案例教学的“形”与“神”[J].中国大学教学,2008(4)

8.张元鹏,刘元忻.我国理论经济学教学中的案例教学问题研究[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S1)

案例型论文第6篇

关键词:微型视频案例;案例教学;教育研习;教育实习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03-0072-04

一、教师教育与案例教学

1.案例教学及其发展

案例教学最早产生于1870年的哈佛大学法学院,后推广到医学教育,扬名于商学院的MBA教育,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重要影响[1]。简单地说,案例教学是将具矛盾冲突的真实问题以案例形式――以语言和各种视听手段描述的特定情景带到课堂,以便学习者能够站在当事人的角度,对相关教育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其主要有以下特征:案例选择上,必须是真实发生的事件,并且其中存在无可回避的争议与冲突,反映的问题必须具有普遍性;知识来源上,主要产生于生生、师生间的分析与讨论,“30%来源于教师、70%来源于同学”[2];知识性质上,案例教学是一种无结论的课堂,训练的是思考与解决问题的方法;形式上,课前要求学生研读案例,课中分组讨论,教师负责组织与引导。斯皮罗将知识分为良构领域(well-structured domain)与非良构领域(ill-structured domain),前者在概念、规则与原理上具有相对严密的层次性,后者则复杂而不规则[3],在结构上不可预见,要求参与者能够在不确定的情况下作出判断,案例教学是处理这类知识的一种“高级学习”方法。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作为一种典型的非良构领域,于上世纪20年代引入案例教学法[4],在数字视频技术发展之后,形成了教师教育领域独特的案例教学法――视频案例教学。视频案例教学有别于中小学教研活动的“视频案例研究”,后者由“现场观摩课”发展而来,以视频代替现场教学,为研修活动提供时空便利,也使原本转瞬即逝的教学事件得以停留与回放,促进研修活动的深度开展。确切地说,视频案例研究的对象是课例而非案例。在分析方法上倾向于由整体到细节的全面展开。因此,视频案例研究与案例教学有着本质的区别。

2.教师专业发展知识观视域下的案例教学

根据对知识本质认识的不同,研究者们将教师专业发展分为理智取向、实践DD反思取向、生态取向三种途径。[5]理智取向者认为教师专业知识分为学科知识与教育知识,两类知识构成了教师行为变化的基础,通过在掌握知识基础上应用理论,就可转化为良好的实践。实践DD反思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观则认为构成教师知识的,除外部给予的理论知识外,还存在着内隐于教育实践的“行动中的知识”,这种知识有赖于教师个体经验的积累,是一种建立在反思基础上的实践性知识,并且实践性知识的重要性,在教师专业知识构成中犹如冰山的水下部分。然而,实践性知识作为个人意图与社会习性、历史、情境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6],却无法通过诸如理论学习般的简单“传授”获得。生态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观认为,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并非处于孤立状态,也会通过他人学习,个体教学风格的形成更是受到所在群体“教学文化”的影响,正是这种文化,为教师工作提供了意义、支持和认同。

理论假设直接影响着案例的选取与应用。在持理智取向的研究者看来,教师教育效果不佳的原因在于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案例教学的价值在于为教育理论联系实际提供了桥梁,因此案例的选取一定要能反映理论,是“理论的具体化”,案例反映的问题要具有普遍性,否则案例教学就没有意义。然而问题在于,教育理论目前为止并不能说已经是一个非常完备的体系,用托尼・比彻的话讲,学科理论体系“是一件满是补丁的破衣裳”[7],现有理论可能仅是学科知识这座冰山的水面部分。再者,教育实践本身是一个结构不良的领域[8],与理论并不存在着固定的一一对应关系。以这种本身不完善、不具普遍性的理论指导案例教学,会造成两个问题,首先是会把可能有价值的实践案例排除在外,只有那些与现有理论有对应关系的才能被选入;其次是认为案例学习就是对理论的解释过程,而不是从案例中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另一个极端则是忽视理论知识的储备,认为知识全部可由案例教学这一形式得来,造成学生知识缺乏系统性,甚至有学生表示“不知道学了什么”。实际上,案例教学需要以一定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方法为基础,许多原理甚至用讲授方式反而更为高效,这方面经验已经有研究者做了总结[2]。

二、教师教育案例编制

1.从文本案例到视频案例

案例教学的开展有赖于高质量案例库的支撑。首先在案例选材上,要求事件真实,事件中存在不可避免的矛盾冲突,冲突所反映的问题也要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其次在于案例撰写,这被认为是一个超出常规的难题[2],不仅在于撰写人的专业水平与文字功底,更需要撰写人在秉持中立的同时还要恰当表达矛盾双方的观点。哈佛大学商学院设有专门的案例编写小组,除少数案例由任课教师自行编写,绝大部分都由专业人员编制,每个案例的编制费用高达1.5~5万美元。除了案例质量的要求,为特定内容教学所选择的案例总量需要足够大,同时随着时间推移,还存在案例时效性丧失的问题,哈佛大学的做法是许多案例存在A、B、C等若干版本,这是不断更新的结果。

案例库建设的困难阻碍了案例教学在教师教育中的应用,数字视频技术的运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案例撰写人专业水准的依赖,因为视频以镜头而非撰写人“眼睛”表述问题,相对更接近于客观,而将分析问题的视角交还给使用者。文本案例撰写中,尽管要求作者秉持中立立场,仍难免受撰写人价值观、知识背景等选择性影响,将复杂的过程简单化而丢失一些信息。通常情况下要形象、生动、准确地描述一个场景是很难的,有的时候甚至不可能。并且,即使授课教师具有超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可以将一个场景描述的非常生动,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同学生在将教师的语言还原为场景的过程中也会出现偏差。视频不仅能展现更为客观的问题情境,也能容纳更大的信息量。因此,视频极大地减小了案例开发的难度与成本,使得教师甚至学生都有可能参与到案例开发中。

2.视频案例的微型化

案例教学对于教学对象有较高的要求。哈佛商学院的案例教学定位于研究生层次的教育,不涉及本科阶段的教学,对于MBA学生而言,已经普遍具有工作经验,部分人甚至已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因此同学可成为知识学习的重要来源[9]。有学者在面向师范类本科生开设的“教学论案例研究”教师教育专业课中实施案例教学,并进行了为期四年的研究,发现案例教学“并不必然受到学生的欢迎”[10],其问题一是在于学生对“确定性思维”的习惯性追求,认为案例教学没有解决“问题”,没有学到实质性的“知识”,对相对思维、复杂思维与不确定性思维难以接受;二是学生缺乏知识储备,尤其是实践性知识,致使学生无法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讨论之中,讨论也难以深入地开展。除此之外,案例教学通常要求学生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需要在课前研读案例、阅读材料、准备方案,而不止于课堂时间。以哈佛商学院MBA课程为例,学生在课前需要花费4~6小时的准备时间[10]。对于本科教学而言,学习任务繁重,通常会同时修习多门课程,以案例教学这样的时间投入是不可想象的。

那么,案例教学究竟是否适用于本科阶段的教师教育课程?近年来,案例有微型化发展的趋势,微型案例是相对于复杂的综合案例而言的,通常只包含单个问题,内容短小但结构完整,供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学习。[11][12]微型案例为本科阶段课堂引入案例教学提供了可能,精简的体量,使用者在较短时间内就可完成研读,甚至只需在课内完成准备工作,不占用额外时间;同时,微型案例强调集中思考一个问题,有利于案例分析的深入。

三、教师教育实践教学微型视频案例库建设机制

1.实践教学过程――微型视频案例的来源

微型视频案例在师范生培养中既作为例证材料,也为缺乏教学经验的师范生提供了直观的替代性经验。这种案例根据来源可分为两类:一是优秀案例,通常来自优秀中小学教师,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二是实习案例,来源于师范生培养教育实习、研习与微格教学训练等过程,授课者教学水平尚在较低发展层次,在经验丰富的教师看来,甚至问题众多。然而,实习案例对师范生培养却具有特殊价值,相似的经历与发展轨迹,使学习者容易产生心理与情感上的共鸣,案例反映的问题,是学习者同样容易遭遇的,就连案例中的错误,后来者也是那么相似。另一方面,案例中所能达到的优秀水平,也不是那么遥不可及,以师范生现有起点,通过努力是可以达到的,也即发展目标在他们的“最近发展区”。

然而,实习案例的价值得以发挥并非易事,“有用”信息总是淹没于庞杂的原始视频之中。事实上,潜在地包含有用信息的视频并不缺乏,如本研究所在学校为师范生教育实习配备便携式数字摄像机,供拍摄实习课堂与指导教师教学视频,加上前期的微格教学训练,实习实训视频在数量上相当可观。但这些视频重用率极低,主要原因在于内容冗长,视频媒体本身线性的技术特征使之无法通过检索等方式快速定位,也即无法快速地从视频中找到所关注信息。使用者必须看完整个视频,或者漫无头绪地快进、拉动进度条,才能找到重点,这使他们失去耐心。也有教师从中选择典型事例,剪成视频片段作为教学所用,但所提取的数量十分有限,不足以开展案例教学所需。因此,需要设计一种微型案例编写机制,由实习生作为编制者,在不影响甚至能够提高实习效果的前提下,完成微型视频案例的编制。

2.教育研习――从课堂中心到问题中心

传统的教师教育实践环节包括见习、微格训练与实习,近年,包括本研究所在学校在内的许多师范院校加设了“教育研习”课程,旨在通过系统的教学反思活动提升实习效果,培养未来教师教学研究能力。教育研习紧接着实习在大学校内集中开展,以教育实习期间摄制的视频为媒介开展反思活动,指导教师的职责是组织研讨与总结,不进行讲授,活动方式主要参照职后教师“视频案例研究”模式,每堂课安排一位实习生展示课例,先由实习生简要介绍课例设计思路、授课效果及反思,在此基础上全班同学围绕课例开展讨论。[13]然而这种方式没有达到“研习”的初衷,尽管实习生自我感受颇多,但大而全的课例分析方式,受制于实习生发展水平――不同于职后教师来源于丰富经验的敏感性,师范生通常难以找到要害问题,课堂交流易陷入同多异少的模式化,难以引发深入讨论。

因此,有必要调整教育研习课程实施模式,变“视频案例研究”为以微型视频为媒介的案例教学模式,变“课堂中心”为“问题中心”――要求师范生选取自身教学、管理或自我发展中问题为研习内容。围绕着问题,要求预先编制成微型案例,案例以视频为主要媒介,长度通常15分钟以内。以问题为中心的微型案例教学,不仅使问题得以聚焦,讨论容易深入;也节约了案例阅读的时间,留下更多的时间用于交流与讨论。同时,案例编制过程本身更是一种“高级学习”,能有效促进自我反思,增进“教学研究”能力的提升,有师范生针对某个教学问题的理解,总结自身从见习时的“看”、微格教学中的“练”到实习时的“做”等不同阶段的变化,这也正是“研习”的目标所在。

由此,在教育研习课程中,通过师范生编制、指导教师筛选,并以“分数”形式表现于对学生的评价,形成了学生编制、教师审核的微型视频案例编写机制。尽管由教师编制的案例可能具有更好的质量,但成本的高昂使这几乎成为不可能。在现有条件下,这是一种编制教师教育微型视频案例经济、有效的途径。案例的采集,以不影响课程、甚至提高课程效果为原则,在不增加学生和教师负担的前提下开展。若以牺牲实践教学效果、增加教学投入为代价,既违教育伦理,实践中也难以操作。除了以上案例编制机制,也需对整个教师教育实践环节进行有意识地调整,并借助一定的技术手段达成。

3.网络支撑平台与技术培训

从以上分析可知,微型视频案例在实践环节的实施过程中提取,以改进实践环节教学效果、不增加师生负担为前提,使案例采集成为提升教学效果的一种“副产品”,过程如图所示。纵向上为教育见习、微格训练、教育实习、教育研习四个阶段,前三阶段是案例素材的来源,其中以教育实习为主,此时实习生首次以“教师”身份进入课堂,充斥着期望与现实的冲突,是“实践感”形成的时期,在教育研习环节编制与加工案例,最终形成案例库。横向上分别由实施措施与教师教育实践教学网络平台,对实践环节教学实施、资源存储与案例提取提供支持。

建立贯通实践教学各阶段的网络平台,注重案例资源与过程数据的保存。当前师范院校为实践教学提供的数字化设施,如数字微格教学实验室、教学远程观摩系统以及数字摄像机等,为数字案例资源采集提供了条件。然而,产生于实践教学各阶段的资源,分散保存于教师、学生或系统,“过期清空”。因此,有必要建立统一的网络支持平台,不仅作为案例采集的载体,也是个体发展、过程性评价的数据仓库。

以视频为微型案例主要介质,减少了对案例编制者经验的依赖,对视频表现与处理技术则提出了一定的要求,系统的技术与案例编制培训成为必要。培训主要始于教育实习前期,通过“实习动员大会”、“组长培训”、“实习试讲”分层开展。实习动员大会面向全体实习生,阐述教育实习与研习的意义、总体安排与要求;组长培训专门针对实,就教学视频拍摄、摄像机维护、视频处理、网络平台使用等技能进行集中培训,在此基础上由组长组织开展组内培训;实习试讲期间,除开展学科教学训练,指导教师也对实习期间的资源储备提出要求,为研习做好准备。近年技术影响在一些教学活动中有上升的趋势,由以往的边缘性地位――使用了可能可以增强表达效果,不使用也不影响教学活动的开展,发展成为基础性地位――不使用这些媒体将无法开展正常的教育研习活动。这对学生的基本信息能力尤其是视频表现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学生能娴熟地运用视频表达教学信息。技能层次的问题通过相对简单的培训可以解决,但视频表现手法则建立在长期理解与体验的基础上。幸而这种能力对于许多同学已不再陌生,因为用图文、视频表达思想与情感,已经成为现代生活与学习的一部分,也是未来教师信息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手可得的手机使得这种活动甚至不再一定需要专门的影像设备。我们建议在师范生培养早期,如在教师教育必修课程“现代教育技术”实施中就注重相关内容的训练,前期的研究也证明了这种做法的可行性[14]。

四、结束语

教学能力作为一种实践性知识,有别于理论性知识,除需要以自身教学经验的积累为基础,组织文化以及对他人经验的学习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反思能力是生成实践性知识的催化剂,是内隐性知识转化为外显性实践知识的重要手段。[15]教学视频案例是教学经验缺乏的职前教师形成实践性知识的一种有效途径,来自于职前教师培养的微型视频案例,其所反映的问题位于职前教师“最近发展区”,相似的发展轨迹与经历使他们具有情感上的共鸣,微型化的体量则使得这种教学活动适合于职前教师的培养。因此,教师教育实践教学微型视频案例是一种不可替代的教学资源,具有特殊的价值。

为了建立在质量与数量上均能满足开展案例教学所需的实践教学微型视频案例库,应该结合教学改革与技术两种手段,通过教师教育实践环节的实施过程,以学生制作、指导教师审核的方式,形成科学、生态的案例采集机制。在这个过程中,微型视频案例的形成是教师教育实践环节实施的一种“副产品”,案例的采集要有助于实践环节本身教学效果的提高,以此最大限度地避免来自伦理、利益等各方面的障碍,得到来自管理者、教师与学生的支持。微型视频案例制作本身是一种教学研究的过程,是职前教师日后开展教学研究的一种训练。微型视频案例通过教师教育课程或职前教师自助学习得到再次应用,使得后来者能借助于前人经验学习,前人经历将对后人专业发展产生影响,从而形成教师专业发展生态取向者所述的职前教师培养文化。

参考文献:

[1]杨光富,张宏菊.案例教学:从哈佛走向世界――案例教学发展历史研究[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8(6):1-5.

[2]史美兰. 体会哈佛案例教学[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5(2):84-86.

[3]刘儒德.论认知灵活性理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5):61-66.

[4]杨跃.职前教师教育课程中视频案例教学管窥[J].教师教育研究,2010(4): 29-33.

[5]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修订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6]石中英.论教育实践的逻辑[J].教育研究,2006(1):3-9.

[7]托尼・比彻,保罗・特罗勒尔著,唐跃勤等译.学习部落及其领地――知识探索与学科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8]鲍银霞,孔企平.舒尔曼案例教学思想评析及启示[J].教育导刊,2012(7): 15-18.

[9]刘刚.哈佛商学院案例教学作用机制及其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08(5): 89-91.

[10]案例教学法在职前教师教育中的应用探索――一项持续四年的行动研究报告[J].全球教育展望,2013(7):60-72.

[11]吴祥恩.移动学习背景下微型视频案例与其创新应用[J].中国电化教育,2012(6):73-77.

[12]师平.基于微型案例的微型移动学习材料设计与开发[J].计算机教育,2014(10):78-82.

[13]教育部办公厅.浙江师范大学积极构建教师教育实践教学体系[N].教育部简报,2012(11):1-4.

案例型论文第7篇

[关键词]工程管理 案例教学法 案例库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案例教学法在国内开始从商业领域的教学逐渐传播到更多领域的教学中。目前,已存在对于工程管理专业进行案例教学的专门研究,相关文献主要涉及工程经济学、工程项目管理等几门主干课程的案例教学研究,本文主要从从专业教育和人才培养角度系统地研究工程管理专业的案例教学法。

1 对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和意义

1.1 符合工程管理专业的专业性质。根据《工程管理专业本科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本专业旨在培养具备土木工程技术及相关的管理、经济和法律等基本知识,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高级工程管理人才。

1.2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案例教学的实质是通过教师引导、师生互动和学生的主动参与,解决教学案例中预先设置或制造的工程管理实践的问题,这种精心设置问题的情景教学形式有助于激发学生讨论、交流、思考和协作解决问题。

1.3 加深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理论联系实际。案例教学所展示的事件大多是真实的、典型的,反映了工程管理实践中管理者所面临的问题、矛盾、冲突和疑问,它把抽象的概念引向具体背景。学生在案例教学中所面临的不再是枯燥的理论和观点,而是工程管理中现实的问题。

2 案例式教学的体系构建

2.1 案例式教学方法对工程管理专业教学的必要性与适用性分析,围绕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科特点和课程设置进行研究,并探讨案例式教学方法适用课程与内容。

2.2 工程管理专业案例式教学的组织与实施。在借鉴已有的案例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努力探究、创新更多的更新颖的案例教学法,比如:情景模拟、案例启发等。在实施的过程中要考虑到充分调动最广大同学的积极性。

2.3 工程管理专业案例式教学的案例选取与运用技巧。案例式教学中,案例的选取是关键的因素,在原有方法的基础上,探索新的案例来源。在进行案例教学时,注意启发、总结等技巧与策略的运用。

2.4 工程管理专业案例式教学存在的困难及阻碍,鉴于目前的课时分配和学生人数,在实施案例教学时,会出现一些困难,要集思广益,解决问题。

2.5 工程管理专业案例式教学的教学效果评价,包括教学评价的内容和教学评价的方法。

3 案例库的建设

工程管理专业教学案例库建设研究涉及的课程主要有:招投标管理、合同管理、投融资管理和质量与安全管理。案例库的建设拟经历资料搜集、筛选、分类、讨论及教学实践一系列环节。其中,资料的搜集和讨论环节较为重要。资料来源渠道包括:书籍、期刊、相关资格考试资料、网络电子信息和学生的实地考察汇报。书籍和电子网络信息是传统的案例来源,努力扩大期刊和学生的实地考察来源,这两方面信息量大,数据新,且有实际的工程为背景,实用性强。筛选环节主要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将不适合于教学的、存在较多错误的案例剔出,作为进一步整理的基础。分类指的是按课程来归类,把适合于不同课程教学的案例分别挑选出来,判断每一门课程案例的数量,以达到不同课程案例的数量相协调。讨论是决定案例库质量的关键,此环节是将分类选取的案例由教师集体讨论,集思广益,对案例进行评析,实质上是对案例的二级或高级筛选。讨论要做好准备工作,通知课程的相关教师,并且在讨论若干天以前要发放案例材料,并选择适当的讨论方式。最后,案例库的建设需要在教学的实践中进行检验,在教学中进一步丰富案例知识,发现问题和及时的改正问题,使案例库进一步优化。

4 案例教学法中案例的使用

借鉴了河北科技大学的韩利红教授和陈爱祖教授提出的教师主导型、师生互动型和学生主导型的三种案例教学模式,另外,借鉴安徽汪文华老师提出“由例至理,由理至例”的案例教学模式和张民杰出版《案例教学法――理论与实务》一书。进行了分析与整理,认为案例在教学中的使用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4.1 启发和指引型案例。此类案例通常在课程的开始即提出,但并不急于讨论和解答,而是留下悬念,待课程总结的时候在回顾总结或留作作业,他的作用是引出课程的主要内容,激起学生为解答问题而学习的兴趣,例如:在《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案例教学的应用设计中,当节课程复习完,开始讲新课是先利用“发射塔试验基地项目”的索赔案例,即是这种启发和指引型案例,通过案例,指引到本节课要讲授的内容。这种案例要少而短,不占用主体内容的时间、要典型,与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直接联系,要难易适度,不宜过于复杂,否则会或导致学生的恐惧和压力。这类案例属于由例至理,倾向于教师主导型的讲授方式。

案例型论文第8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文化地理学;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0-0261-02

一、引言

作为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文化地理学侧重以文化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分析人文现象的分布演变和空间结构特点,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规律[1]。学科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决定了文化地理学具有地域性、社会性和综合性突出的特点。在课程教学中,单纯的理论知识讲授往往让学生感觉枯燥乏味或抽象难解,而结合适当的案例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客观、辩证地看待事物和分析问题,增强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法起源于古希腊、罗马时代的“启发式问答”,哈佛大学商学院于1870年率先创立实施,获得巨大成功进而风靡全球[2],后被推崇为当代教育改革的成功模式。文化地理案例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要求,选取典型案例作为教学材料,通过师生之间的双向或多向互动去揭示隐藏在案例背后的规律和原理,以达到培养学生独自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文化地理学实施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1.课程特点适于案例教学。作为研究人文现象分布演变和空间规律的学科,文化地理学具有如下突出的特点:其一是地域性,各种文化现象由于受到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条件和政治历史因素等的影响,在空间分布和变化上呈现出明显的地域性特征。以居住文化为例,陕北的窑洞、客家人的围屋土楼、傣家的竹楼、湘西土家人的吊脚楼和嘉绒藏区的碉楼等,均反映出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在教学中注意结合具体案例开展对比分析,将有助于解读不同建筑文化景观的地域分布和空间差异。其二是社会性,文化现象的空间分布不仅是一种地理现象更是一种社会现象。通过案例的呈现和分析,不仅可以直观感知文化地理事象,还可深入探究这些事象生成和发展的社会经济动因。其三是综合性,文化地理学是从地域的角度去研究文化现象,而文化本身就是一种复杂的综合体。这些文化现象内容丰富多样、各具特色,彼此之间及与地理环境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联系,这就要求从整体出发,以地域为基本的研究单元,以案例为素材综合分析各文化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

2.研究主题适于案例教学。文化区、文化扩散、文化景观、文化生态和文化整合是文化地理学研究的主题。其中,文化区是文化地理学研究的核心,是文化现象空间分布的具体表现形式。文化扩散关注文化传播的途径、方式和影响因子。文化景观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地表痕迹,能够直观反映一个地区的文化特征。文化生态涉及文化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双向影响;文化整合强调不同文化之间通过相互吸收、融合和调合而趋于一致的过程。不难看出,文化地理学的研究主题知识性和抽象性较强,教学中不但要向学生讲授有关概念、理论和原理,更要结合具体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评价和归纳总结,方能对区域文化景观与地理环境的双向作用和互动规律有更加深入和全面的认识。

3.教学实施适于案例教学。教学中案例的运用,可以给学生创设形象、生动的案例情境,引导学生从纷繁复杂的文化地理要素中抓住核心内容,探索本质特征,学会综合分析和概括总结案例所蕴含的知识要素和基本原理,并与课本上的基础理论有机结合、融会贯通,深化学习内容。同时,通过案例的分析和评价,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并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地推广运用,这一过程的锻炼不仅有益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可以说,案例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教学理论与教学实际相互脱离的不足,如同一道桥梁一样将理论学习与具体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

三、教学案例选取的要求

1.紧扣研究主题,体现时代特点。教学案例的选择必须紧扣文化地理学的五个研究主题,凸显相关知识要素和基本原理。教师应在熟练掌握教材知识的基础上,围绕教学目标并针对各研究主题筛选出具有代表性的案例。除传统的研究内容外,所选案例还应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体现时代的特点。具体而言,案例可选材于当前的热点论题,诸如信息社会下的文化传播、地区间经济不平衡带来的人才流动、跨国公司的企业文化对当地区域文化的影响等。这类选材新颖的案例不仅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提升文化地理学在实践领域的应用价值。

2.注重典型性和启发性。合理的教学案例应该是教师能够把握,学生能够接受和认同,同时应该是具有科学性和引人思考、发人深省的[4]。所谓典型性,是指案例与文化地理学理论内涵紧密关联,能够最大程度地帮助学生内化理论知识。学生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反演理论的形成过程,揭示地域文化现象背后的人地互动关系和内在规律。此外,案例教学强调的是“问题驱动型”的启发式教学方式,其核心在于以学生为主导、以问题为导向。教师应从具有一定挑战性的现实问题中精练出案例,通过对案例的展示和讲解引导学生对预设的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创造性地加以分析,提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

3.提倡本土化,突出地方特色。除了国外和全球性的典型案例,国内案例的选取应注意文化地理与乡土地理的有机结合,尽量选择贴近学生现实生活,能够引发学生共鸣并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个案。以云南为例,当地不仅有物化天成的自然资源,而且有丰富凝重的历史人文景观。各民族在长期适应和改造自然环境的实践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本土文化,形成具有“云南特色”和“边疆特色”的多种文化类型[5],使云南文化呈现出独特性、多样性和边缘性突出的特点。独特且多彩的文化无疑为文化地理和乡土地理案例教学的开展提供了天然的优势。取材于家乡,贴近生活的案例更能唤起学生的乡土情怀,结合切身体会思考家乡的发展和建设问题,关心家乡和民族的生存与发展,达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的目标。

四、文化地理案例教学实施的过程

文化地理案例教学的模式是由教学内容和目标所决定的,教学过程通常包括如下四个步骤。

1.案例呈现与讲解。教师根据课前精选的案例,设置教学情景,运用文字材料说明、口头描述或多媒体展示等手段向学生呈现案例。教师应尽可能渲染案例所描述的氛围,让学生尽快进入案例情境之中,从而充分感知案例,为后面的“分析”与“探究”做好准备[6]。

2.设置疑问,提出问题。案例的设疑主要围绕以下几方面展开:①案例的中心问题是什么?②案例主要包含了哪些原理?③运用哪些课本知识可以帮助案例的理解?④如何解决案例中的问题?有哪些解决方法?怎么实施?⑤通过案例分析可得到什么结论?这些层层递进的问题,能够不断引发学生思考,把隐藏在案例背后的问题逐个挖掘出来,实现案例教学最初的设想。

3.分组讨论,解决问题。在个人独立思考和充分准备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围绕教师设置的疑问进行深入的分析、探究和讨论。小组成员分工协作,相互补充,集思广益,形成关于案例问题的结论或解决方案,并推选代表参加班级交流。本阶段以学生讨论和交流为主,教师根据需要适时加以引导,帮助学生拓展思路,创造自由讨论的氛围,鼓励学生充分表述自己的观点。

4.教学评价和反馈。通过教学评价和反馈,可以检查前期案例教学的效果,从而对后续教学起到促进作用。评价和反馈主要涉及如下几个方面:①对案例本身的评价,主要围绕案例是否具有典型性和启发性,是否实现了教学目标;②对课堂讨论的评价,主要从学生的参与情况、讨论的焦点和难点问题等着手;③对教师自己的评价,从课前准备、教学设计方案、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反馈等方面进行反思,进而提升专业技能和教学理论。

五、结论

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案例教学遵循问题性、开放性和创造性原则,实现了教学思路由“知识讲解型”向“问题导向型”转变,课程训练环节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课堂教学也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案例教学的科学运用,不仅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利于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同时也有利于教学策略和教学效果的改进。在文化地理学课程教学中,应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的不同,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把理论学习、课堂讨论和具体实践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提高教学效率,实现知识创新和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周尚意,孔翔,朱f.文化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5.

[2]王文福.自然地理学案例教学初探[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1,34(6):11-14.

[3]李德林.案例教学[M].青岛出版社,2006:14.

[4]刘静玲,贾峰,杨姝文,等.环境科学案例研究[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90-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