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技能测试论文

技能测试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23 15:13:53

技能测试论文

技能测试论文第1篇

关键词:市场需求;软件测试;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14-3353-02

Course System Research of Software Testing Technology Based on Demand of Talent Market

ZHENG Hao, LIU Jian-fang

(Pingdingshan University, Pingdingshan 467000,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 the actual needs of talent market at first, and then set up the Curriculum system based on the software testing theory and technology. Paying more attention on the application, we want to construct course system to meet the market, which has deep foundation and strong skills. All of these promote the quality of the professional course.

Key words: Market requirement; software testing; Curriculum system

最近的年度软件测试行业专项调查报告显示,社会对软件测试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可人才市场提供的人力资源、实际能力却不能满足这种需求。目前国内对测试人才职业化培养体系还不够充分,现行的传统教育体制重学历教育,轻职业技能培训,导致了软件测试人才告急。如何结合人才市场的实际需求,构建适合的课程培养体系,成为软件测试课程改革迫在眉睫的问题。

1中国软件测试行业的市场需求分析

在我国,软件产业的兴起和发展也就是这短短十几年。在前面的兴起和发展壮大阶段,一般的软件公司都是重开发轻测试,甚至存在把测试工作都放在用户那里去做的错误思想;追求眼前功能的实现,开发软件追求“短”、“平”、“快”。不太考虑性能和功能的优化。软件测试以往一直被中小IT企业所忽视,只有一些知名企业才有专门的软件测试人员。

现在,更多的国内企业认识到测试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国内测试人才的储备相对较少,据国家权威部门统计,中国软件人才缺口超过100万人,其中很大一部分为软件测试人才,缺口达到30~40万。但由于软件测试的重要性是近几年才被充分认识到的,高校教育和企业培养都还没有跟上,致使软件测试需求严重供不应求。

分析年度软件测试行业专项调查报告,目前对测试人员的素质和要求逐步提高,测试人员不仅应掌握相关计算机知识背景、软件工程基本知识、熟悉项目编程语言、熟悉项目技术架构及需求内容,而且要求工作有责任感、独立分析能力及团队精神等方面。其中“动手能力”和“实际经验”是软件企业在招聘软件测试人员时最为看重的,而这也恰恰是很多求职者的“软肋”。

2现有软件测试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2007年,我校软件学院认证管理中心被授予计算机软件测试人才培养基地。软件学院软件工程专业以及软件技术专业均开设有软件测试相关课程。由于软件测试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采用精讲多练的原则开展教学,即学生通过大量的上机实践,循序渐进地提高自身的软件测试用例设计、开发、执行能力以及软件测试的管理能力。但在具体实践教学组织中,教师普遍感觉有许多不如意的地方,具体存在的问题有:

1)对实践课程的认识程度和重视程度不够,软件测试开展的不够彻底,测试过程中存在大量的不规范性;

2)缺乏合适的教材,同时教师缺乏相应的实战经验,导致教学上知识结构不合理,教学内容与具体应用脱节,尽管教师都能很好的讲解软件测试理论知识,但却由于缺乏合适的测试案例,没有将理论教学内容和最新相关技术结合,使得学生思维局限性大,并没有真正提高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3)教学方法和手段因循守旧,学生对软件测试职业存在一些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理解。

3基于人才市场需求的《软件测试技术》课程体系研究

基于人才市场需求的软件测试技术课程体系研究主要是分析目前人才市场对软件测试行业人才的岗位需求,掌握软件测试人才需要具备的职业素质,同时调查研究在学生对前续课程的掌握情况,以及目前所具备的相关职业素养的程度,计划从技术、沟通协调能力、经验和技能、综合素质能力等方面分别对岗位需求和学生水平展开调研。

3.1课程体系目标定位

我校软件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具有扎实的计算机知识基础,掌握软件工程领域的前沿技术和软件开发方法,具有较强的软件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备较强的软件项目的分析、设计、开发和维护能力,能够按照工程化的原则和方法从事软件开发和管理的应用型人才。

作为该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为构建厚基础、强技能、注重技术应用的适合应用性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将以软件技术为基础,测试理论与技术为核心,进行课程体系设置。理论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深刻理解软件测试思想和基本理论;熟悉多种软件的测试方法、相关技术和系统地软件测试过程;会熟练编写测试计划,测试用例,测试报告,并熟悉几种自动化测试工具,从而从工程化角度提高和培养学生从事大型软件的测试技术和能力。

同时在实践环节,要求学生通过实验学习,培养与提高项目测试过程中采用的主要技术、设计测试用例、编写测试总结报告等能力,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具体应达到下列基本要求。1)使学生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技巧,通过具体实验使学生掌握常用的黑盒测试技术、白盒测试技术、自动化测试工具。2)让学生了解测试流程,掌握测试总结报告的编写。通过实验使学生理解软件缺陷的描述,并能结合项目设计出较完善的测试用例。

3)了解Web系统的测试范围,使学生能在应用场景下联系实际和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缩短理论和实践的距离。

3.2课程教学内容选取

结合课程体系目标定位,该课程在教学内容选取上主要是基于人才市场需求,厚基础、强技能、注重技术应用。总学时共72学时,其中理论和实践各36学时。结合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软件测试技术课程包括以下几部分:

1)软件测试基本理论及方法:包括软件测试的概念、测试的原则、用例的设计、各种测试方法及技巧,测试策略。同时通过实验掌握软件测试的步骤、方法及常见问题的处理。

2)测试流程及文档写作:软件测试流程、各阶段的文档编写;书写测试计、测试用例、测试报告、产品安装手册、产品使用手册。在实践环节,通过SATM系统让学生掌握软件测试流程各个阶段的相关技术、测试相关文档的写作技巧。

3)系统学习软件测试的各种工具,包括:自动测试工具WinRunner;压力测试工具LoadRunner;测试管理工具Testdirector;流程管理工具CVS;JAVA单元测试工具Junit。要求学生掌握自动化测试理论与方法,熟练使用常见测试工具。

4)软件过程控制与质量保证:软件质量的概念及软件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测试项目的范围管理、人员组织结构、理解测试的配置管理、风险管理、成本管理等。

5)项目实训:引入具有真实企业背景的软件测试案例,充分考虑人才市场的需求,突出强调工学结合的重要性。通过实际项目掌握实际工作中开发和测试的流程,使用相关工具,完成各种测试目标,实现软件测试实践环节单项专业知识与整体技能综合运用的目标,提高测试能力和积累相关经验。

3.3课程教学方法设计

为构建厚基础、强技能、注重技术应用的适合应用性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把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有机结合起来,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突出强调职业岗位针对性。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和技术创新能力。在教学方法设计上做了一下改进:

1)突出工学结合:在讲解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引入具有真实背景的软件测试案例,并结合理论知识讲解将案例进行改造,使案例的分析应用与理论知识相呼应。目前市场上IT公司在招聘测试人员时按照所需技能的不同,将测试人员分为三个等级,分别为初级测试工程师、中级测试工程师和高级测试工程师。分析不同等级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针对初级和中级的技能要求循序渐近的展开教学。使通过此教学改进,既弥补了教师缺乏实战经验带来的不足,也使学生能较真实的接触到实际应用,从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接轨。

2)强调团队合作:在教学过程中实施“1-7”模式,即在实验课教学中,采用团队合作的方式,分组完成各项任务。在实验初期由教师合理分配各团队成员间的任务,培养学生的基本岗位技能。经过两个实验任务的完成,每个团队挑出一名同学为项目组长,模拟公司招聘的形式,招聘4~6个组员组建自己的团队。后期实验任务的分工由团队组长负责项目进展、分工协作、制定测试计划等工作,其他小组成员则按要求完成自己的工作,如编写测试策略、设计测试用例、撰写测试报告等,教师主要起引导作用,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主体。为了全面培养学生,在不同的任务中,组员通过角色互换,充分发挥其沟通能力及综合技术能力。在学期末,通过团队评比,以提高平时成绩的形式对表现优秀的团队进行奖励。通过此教学手段,可以培养加强学生面试技巧、沟通能力、团队意识、竞争意识等职业素质的培养。

4结束语

基于人才市场需求的《软件测试技术》课程体系研究定位在对人才市场的实际需求分析之上,针对软件测试人才的特点要求,把行业、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转化为教学中的具体目标。构建厚基础、强技能、注重技术应用的适合应用性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朱少民.软件测试方法和技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2]古乐.软件测试案例与实践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马民生,马友忠,任刚.以就业为导向的软件测试实践课课程改革[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4):241-242.

[4]刘伟.独立学院软件测试课程的教学探索与实践[J].广西教育.2009(24):31-33.

技能测试论文第2篇

关键词: 完形填空测试构念 综合语言能力观 低层次语言技能观 低层次语言技能的综合运用

一、引言

构念,最早作为一个心理学概念,指的是“对某一学科研究领域内的模糊或抽象因素进行概括或概念化之后而产生的一种理论构想或心理特性”[1]。在语言测试的领域中,构念指“关于语言能力理论所假设的能力或特征”[2]。与此相关的另一概念――构念效度指“测试成绩与我们基于能力理论或构念所作出的预测相一致的程度”[3]。要确保一项语言测试具备构念效度,首要前提是要给它所要测量的特定的语言能力下一个可操作化的科学定义,这对于语言测试的合理设计和语言教学的有效开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主要探讨完形填空测试的构念。完形填空测试“要求测试者补全某个语篇中被以任意比例或固定比例删掉的词或短语”[4]。一开始它是作为一种测试文章可读性的手段,而如今已广泛应用于各项语言测试中。完形填空测试衡量的是什么能力,这个问题一直是完形填空研究的中心议题之一。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其作出了理论阐述,主要有两种理论模式:综合语言能力观和低层次语言技能观。本文对这两种模式逐一介绍,并对各自的优缺点加以评点,最后就完形填空测试构念的正确理解提出看法。

二、综合语言能力观

自从Taylor于1953年引入完形填空这一全新测试方法以来,很多研究者展开了针对完形填空测试信度和效度的实证研究。多数研究得出相似结果,即完形填空测试同标准测试及其各分项测试如听力测试、阅读测试、写作测试和口语测试之间存在高相关性[5]。因此,基于完形填空测试与其他效标量数之间的高度相关性,不少研究者提出完形填空是一种“衡量语言整体能力的综合测试”(an integrative test of overall language proficiency)[6]。Oller认为完形填空受语句范围以外的制约,其衡量的是高层次加工能力,因此体现的是综合语言能力[7]。

区别于衡量确定性单一能力因素的测试项目例如听力测试、阅读测试或写作测试,完形填空测试涉及的能力构成相对复杂,难以把握。该观点为其提供了概括性的理论阐释,并且解释了完形填空测试与其他效标量数之间的高度相关性这一现象。然而,该观点却没能提供一个关于完形填空测试构念的可操作化定义,过于模糊和抽象,不易具体把握和实际操作。比如,所谓的“综合”到底涉及多大的范围和何种表现形式。因此,测试工作者将会因为缺少一个详细的构念解释分析细则框架作为参照,而难以设计出合理有效的完形填空试题。

三、低层次语言技能观

在综合语言能力观日渐盛行的同时,另有研究者[8][9][10]通过研究测试方法变量如篇章难度、挖空比率和评分标准对完形填空测试的影响,发现这些变量对完形填空测试效度有显著影响。例如,完形填空受挖空比率的影响,说明其同样受到语句范围以内的制约。因此Alderson得出结论,完形填空测试本质上受语句层次的制约,衡量的是低层次技能比如语法和词汇[8]。Purpura通过分析完形填空测试的内在结构发现,其大部分题项考查的是词汇意义,通过实义词和功能词分别考查语法意义和语法形式,通过情态动词和逻辑连词考查语法意义和形式。因此他得出相似结论,认为完形填空衡量的是“语句层次内以及超语句层次上的语法知识中两个相互独立又紧密联系的成分――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10]。基于Purpura提出的语法知识模式,Saito将完形填空测试涉及的能力因素划分为四个模块[11],依次如下:

1)词汇形式(lexical form):“帮助我们理解且运用那些为语法编码而不是标明意思的词的特征”[10](P25),简言之有关“词的语法结构”,比如词的拼写、词性、不规则词形、构词方式、可数性、性别限制、同现限制和惯用语等。例如:

Mary gets along with her roommates well.

A.of B.for C.with D.to

2)词汇意义(lexical meaning):有关“词的字面意思”。例如:

He must use the sounds of speech to identify the words spoken.

A.locate B.identify C.reveal D.discover

3)衔接形式:(cohesive form):“帮助我们运用语言的音位、词汇和形态句法特征来理解并表达句子层面和语篇层面上的衔接关系”[10](P27),比如逻辑连接词、代词指称对象和省略表达等。例如:

Language is a means of communication,but it is much more than that.

A.so B.but C.or D.for

4)衔接意义:(cohesive meaning):“通过衔接形式而指明的同一语境中与之相联系的指称意义”。例如:

...It is an immensely complex process that we take for granted...

A.prospect B.progress C.process D.product

该观点基于实证研究结果,将完形填空测试涉及的技能因素分门别类,提供了完形填空构念的可操作化定义,使其易于把握和操作,有利于提高构念效度且便于分析评估。具体来看,该观点以意义和形式为范畴的分解方法体现了完形填空重在考查篇章内容和内在关系的特点,其中意义类题目测的是词汇的字面意义和指称意义,即实词,与文章传达的内容有关;形式类题目测的是词汇形式和衔接形式,即虚词,与文章里传达内容的语句之间的关系有关。然而,该观点对于各项技能要素的作用范围并未作解释。Oller提出“预期语法”[7],认为受试在做完形填空时会根据原有的语言规则知识对文章的内容和内在关系作出预测从而补全空格。因此,这一过程既涉及技能要素在语句范围内的低层次加工,又涉及它们在语句范围之外的高层次加工。确切地说,完形填空测试展现的是低层次技能要素(语法和词汇)的综合运用过程。

四、结语

以上主要从综合语言能力观和低层次语言技能观两个方面探讨了完形填空测试的构念。前者认为完形填空是一种衡量语言整体能力的综合测试,侧重过程;后者认为完形填空衡量的是低层次技能即语法和词汇,侧重要素。二者各有优缺点。相对来说,由于低层次语言技能观实际操作化程度高,实践中更适合作为完形填空测试的构念。然而,从根本上来看,完形填空涉及的是一个多技能要素参与的复杂过程,因此其构念可以理解为低层次语言技能的综合运用。

参考文献:

[1]Mueller,D.J.Measuring Social Attitudes:A Handbook for Researchers and Practitioners[M].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Press,1986:58.

[2]Hughes,A.Testing for Language Teacher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26.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3]Bachman,L.F.Fundamental Considerations in Language Testing[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255.

[4]Henning,G.A Guide to Language Testing[M].Boston,MA:Heinle & Heinle,1987.

[5]Hinofotis,F.B.Cloze as an Alternate Method of ESL Placement and Proficiency Testing[A].Research in Language Testing[C].Ed.J.W.Oller.Rowley,MA:Newbury House,1980:121-128.

[6]Oller,J.W.Language Tests at School[M].London:Longman Group Limited,1979.

[7]Oller,J.W.Evidence for a General Language Proficiency Factor:An Expectancy Grammar[A]. Issues in Language Testing Research[C].Ed.J.W.Oller.Rowley,MA:Newbury House,1983:3-10.

[8]Alderson,J.C.The cloze procedure and proficiency in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J].TESOL Quarterly,1979,(2):219-227.

[9]Markham,P.L.The rational deletion cloze and global comprehension in German[J].Language learning,1985,(35):423-430.

[10]Purpura,J.E.Assessing Grammar[M].Cambridge,U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

技能测试论文第3篇

关键词:软件测试;企业需求;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TP311.5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4—0000—02

随着软件产业迅速发展,软件产品的质量成为人们共同关注的焦点,软件测试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显得突出,它是软件产品质量控制的具体实现环节及其根本保证[1],社会对软件测试人才的需求量剧增,对软件测试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

但由于我国的软件测试技术起步比较晚,并由于主客观方面的种种原因,在大学计算机教育中,软件测试教育存在很多问题,无法达到《软件测试》课程教学的目的和要求,也无法满足业界对软件测试人才的需求。

一、教学现状

在目前的教学环境中,虽然《软件测试》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专业课,但大多数院校在教学过程中,仍会忽视强调测试理论和相关基础的重要性。在理论教学过程中,不重视测试的基础教学,在培养过程中更多地停留在知识传授,忽视软件测试职业素质的培养,实际上,一个合格的测试人员除了具备测试专业知识外,严谨的工作习惯、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也是软件测试人员所必需的[2]。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一味依赖教材的理论内容,忽略思考的智力技能培养,所设计的实验内容不符合现实需求,软件测试的实践教学存在同社会脱节。在教学方法方面,传统教学方法形式单一,学生学习兴趣很低,自主学习能力较低。本文针对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教学方法三个方面,对软件测试人才的培养总结一些思考和心得。

二、思考和实践

(一)重视并渗透理论教学

重视软件测试课程的理论教学,基础的扎实与否直接影响了能力的可持续发展性。在制定课程大纲时,加大理论课时的分配,使学生从根本上认识到理论在课程学习中的重要性,不再简单的认为软件测试只是简单的“点击”等操作,而是一门对思考和逻辑要求很高的课程。好的软件测试人员拥有高敏感能力,高发散能力,高分析能力,而这些都是以扎实的理论基础为前提的。并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以教材为理论传授基准,应结合项目中的实际测试场景和案例,加深对各个理论点的理解和运用,以树型结构串联零散的知识点,注重知识的内部体系结构,使学生系统的掌握测试的理论知识,锻炼思维发散和思考能力,从而引导学生对知识和技能进行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迁移。

将软件测试的思想深入广泛地渗透到所有的专业课程中。例如在各类程序设计语言基础课程中引入单元测试的思想,在软件工程课程中,强调软件测试的重要性,增强软件质量管理意识,在面向对象的分析和设计课程中,强调测试和开发并行并重的思想[3]。

(二)以企业需求作为实验教学的目标

1.以企业项目为教学内容

在传统教学中,软件测试实验的内容通常只单纯的利用教材上介绍的不同测试方法来“设计”实验,所设计的实验内容泛泛化,不仅不符合企业的需求,而且不符合项目测试中的完整性和规范化。在实际工作中,一个项目中所涉及到的测试技术和方法,以及这些技术的重难点,都很难在现有的实验教材中得以体现。而以项目为实验教学的方法,是以企业的需求和实践流程为出发点,在实验的教学过程中以项目为主线展开,以测试的流程由浅入深,把相关知识点融入到项目的各个环节中去,将项目完整的进行剖析,循序渐进[3]。

2.重视文档和流程

在企业的实际测试工作中,文档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以一个符合现实性的完整B/S模式的“图书管理系统”作为测试案例,该项目涵盖课程的主要知识要点和基本技能,项目大小和难易适中,提供给学生系统的代码、需求分析、概要设计书、详细设计书等必须文档[4],只有具备以上资料,才可真实的模拟实际工作模式。通过文档,使得学生明白所测软件提供什么功能?是否符合用户的需求,设计是否合理,结果与设计是否一致,通过文档,使得学生一边熟悉系统一边思考软件研发者在设计过程中的遗漏点。文档,不仅是测试人员与开发人员之间沟通的直接桥梁,而且这种彼此的不断沟通以及思考,直接影响了软件测试的最终质量。同时,除了以项目为教学的基本单位,并强调文档在项目中的重要性,还要严格按照工作中的实际情况,将学生分成若干个项目组。项目组分别设置测试经理、测试负责人、测试组员等角色,各尽其责。这种强调文档,各尽其责的项目教学方式,更加符合企业的实际需求,并有效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技能测试论文第4篇

关键词:软件测试;教学方法;教学改革;课程建设

随着软件产业迅速发展,软件测试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地位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软件测试人才需求量剧增,职业价值日益提升。然而在作为软件人才的主要培养渠道――传统的大学计算机教育中,软件测试教育存在很多问题。

首先,在很多高校软件工程相关专业中,没有开设专门的软件测试技术课程,软件测试技术只是作为软件工程的一部分被提及,还有一些学校只是把软件测试技术作为选修课,课时较少,则侧重理论讲解和测试方法介绍,忽视了极为重要的实践环节[1]。而软件测试课程的实践性很强,如果没有实验实训环节支持,只是枯燥地讲解测试理论和方法,会使学生产生抵触和厌学情绪,影响教学效果。同时,测试工具和测试对象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软件产品,实践课程的组织和实施有较大的难度。由于缺少基础理论知识和系统训练,很多高校毕业生虽然想从事测试工作,却离软件公司对测试人才的要求差距较大,从而被拒之门外。

其次,缺乏讲授软件测试课程的教师。高校软件工程的主讲教师能很好的讲解软件测试理论和测试方法,但缺乏较好的软件测试案例和软件测试经验,而这正是讲授好软件测试课程的关键所在,也是很多老师不愿意上该课程的原因。

第三,学生对软件测试的认识也直接影响他们对软件测试技术的掌握。一些不规范的软件公司往往让新进人员和编程能力较差的人员从事软件测试,这让很多学生片面地认为不会编程序的人才从事软件测试,从而不重视软件测试技术的学习和训练[2]。

在这种情况下,为培养应用型、技能型软件测试人才,我校计算机与信息学院自2005年就在软件工程本科专业中开设了软件测试技术以及相关实践课程,并将其作为该专业的主干课程来建设,在课程的建设方面做了一定的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

1突出培养目标,完善课程内容新体系

作为一般本科院校,我们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输送应用型高级人才。针对软件测试技术课程,教学目标是通过对软件测试技术的理论学习和系统训练,使学生了解软件测试在软件开发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理解软件测试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掌握软件测试技术和方法,能运用软件测试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并了解软件测试职业特点及软件测试人员素质要求。按照这一培养目标,我们结合实际,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探索。

1.1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软件测试技术课程内容应体现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重视能力发展,其结构要与学生认知结构相统一,应以软件测试基本理论为基础,引入案例教学,辅以讨论、报告会等方式,突出实践教学环节。

我们把教学内容分为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和课程设计三大部分,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教学,并增加配套实验和课程设计学时。其中课堂教学在软件工程概论课程结束之后开始,安排在第5学期进行,包括软件测试基本概念、各种测试技术和方法、测试用例的设计、软件测试项目的组织和管理等,共32学时;实验教学同步安排,主要是一些基础实验,包括白盒测试、黑盒测试等,通过学习实践,让学生掌握软件测试最基本的一些方法,共16学时;课程设计安排在第6学期后半学期集中进行,学生自由组合为小组,分角色进行,课程设计强调学生的综合设计和运用能力,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各种测试方法在大型项目中的应用,熟悉测试项目中的管理,感受大型测试项目的工作流程,共32学时。

这样安排的课程内容体系,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比例达到1∶1.5,加强了实用性,使教学内容以应用为重点,循序渐进,深入浅出,课程结构更加合理。

1.2编写多种教学辅助资料,完善配套教学资源

软件测试技术不断发展,课程讲授的内容应该与时俱进,我们不能只局限于教材内容,应在讲解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的同时,注意增加一些前沿技术的介绍。同时,为配合课堂教学,加强课后指导和实践环节,我们编写了《软件测试技术实验指导》和《软件测试技术课程设计指导书》等内部资料。通过这些资料,巩固、深化课堂教学,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动手能力,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此外,为了增大课堂信息量、提高教学水平和效果,我们精心制作了全新的多媒体课件,在授课时充分结合现代教育手段和传统板书,做到重点突出,直观易懂,使课时利用率大大提高;同时还向学生提供大量相关电子文档资料、参考文献和参考网站地址等,使学生可以进行主动性学习。另外,为了便于教师和学生检验学习效果,我们还建立考核系统和题库,搜集了丰富的各种类型题目,并进行了汇总和整理。

2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软件测试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有效的实践教学是促进知识理解,培养创造力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实践教学中,我们重点做到“两有、两严、一宽”。“两有”即:有指导,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首先对上机内容进行分析,然后做出合理设计;有目标,对每一部分内容,都有培养学习能力的具体目标。“两严”即:严格要求学生自己动手设计方案并调试,杜绝个别同学拷贝的现象;严格验收和检查,要求学生编写规范化文档,并结合演示,随机抽取提问等手段,使学生在思考―实现―再思考中真正得到提高。“一宽”即为学生提供宽松的学习气氛,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1以提高应用能力为出发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设计实验内容

软件测试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内容众多,包括多种软件测试方法和测试工具的使用。为了保证教学效果,我们按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安排了基础性、综合性和设计性3级实验的方案。

其中,基础性实验是较简单操作性实验,主要包括白盒测试和黑盒测试,共8学时,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软件测试的一些基本方法,加深对理论的理解。综合性实验是对各知识点的综合应用,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软件测试技术和各种具体的测试方法在项目中的应用,感受软件测试项目的工作流程和实施细节,共8学时。基础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穿插与理论课同步进行,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勇于创新,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效果。最后32学时的设计性实验是本课程最高层次的应用性设计实验,需要学生自主设计、自主管理,分组进行,安排在暑假前的两周集中进行,目的是使学生体会软件测试的规律,熟悉软件测试项目中人员、产品、测试用例及缺陷的管理,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通过3级实验的安排,让学生感受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培养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彻底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学实践表明,学生通过3级实验,更牢固地掌握了理论和技术,有效提高了工程设计能力。

2.2建设实践教学案例库,扎实执行实践训练

为了保障软件测试课程的教学水平,提高教学效果,我们采用了案例教学法。以可操作的软件测试案例为中心,让学生能在教学和实践的过程中体会实际的测试过程。为了保证案例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以便在课堂教学中取得应有效果,我们收集建设了实践教学案例库。这些案例有的是从软件企业中收集,有的是从学生毕业设计和上机作业中收集,还有的是从教材及网上收集[3],另外也有教师自己设计开发的。有了这些教学案例,大大方便了学生的实践训练。

2.3搭建实验平台,实施开放式实验教学

为了引导学生重视所学知识与行业发展、市场需求的结合,以便在今后的就业中更具有竞争力,通过比较和论证,我们最后选择了大多数企业测试部门最常用的一些测试工具,包括WinRunner、LoadRunner、JUnit、Rational工具、Bugzilla等,对于大多数被测软件来说,这些测试工具完全能够支撑整个软件测试过程。

在搭建实验平台的同时,全面实施开放式实验教学,通过软件工程实验室,学生能全天候进行实践,老师能随时指导学生做设计,以及回答学生的提问,使学生的实验时间更加充分和自由。

3提高教学效果,加强师资建设和培养

要培养合格的应用型学生,首先应培养合格的教师。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院经常选送任课老师到正规软件公司的软件测试部门实习,学习企业的软件测试管理和开发过程,并在企业许可的情况下,收集测试案例,丰富实践教学。另外还派遣任课教师到优秀的软件测试培训机构进行培训,以及攻读博士学位等,在教学中结合项目实践,将第一线的技术、信息带进课堂,通过培训和项目实践,进一步丰富了实践经验,促进了教学手段、方法的改进。此外,我院还经常不定期地邀请企业的业务骨干和行业专家为师生开设专题讲座,传授最新业务知识,开展技能培训等。

4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软件测试技术和软件测试职业

软件测试人员不仅要掌握软件测试技术,还要具备软件系统分析、软件系统设计和软件编程等方面的能力。由于软件测试人员的工作是找出软件中错误,并经常同系统设计者和编程人员交流,因此严谨的工作习惯、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也是软件测试人员所必需的。而学生对软件测试技术的重要性和就业前景的了解,是激发和促使他们主动学习的重要推动力。为此,在教学过程中要予以适时介绍,同时邀请经验丰富的工程师来校报告,使学生清楚地了解职业要求和广阔的发展空间,正确认识软件测试技术和软件测试职业。

5结语

软件测试技术是软件工程专业的重要课程,通过对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使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主动思考问题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也得到提高,为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教师们也普遍反映软件测试技术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得到极大的提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摸索和积累了一些经验,以期对其他专业的教学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李亚. “软件测试”教学探索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8(6):31-32.

[2] 胡宏银. 软件测试课程教学方法探讨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7(12):11-13.

[3] 钟元生. 软件测试实践教学特色的构建实践[J]. 电化教育研究,2006(10):62-65.

Reform on the Course Construction of Software Testing

WANG Shuai, ZHU Bin, LI Li-ping

(School of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Shanghai Second Polytechnic University, Shanghai 201209, China)

技能测试论文第5篇

【关键词】软件测试 教学方法 实践 探索

【中图分类号】G623.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1-0220-02

1.软件测试课程开设的背景

随着软件的规模和复杂性与日俱增,软件缺陷导致的各类损失不断增加,甚至带来灾难性的后果,软件质量问题已经成为所有软件使用者和开发者关注的焦点。作为软件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的有效手段,软件测试愈发体现出其自身的重要性,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1-2]。

国外的软件厂商极为重视软件测试,在欧美等软件产业发达国家的软件企业中,测试人员与开发人员的配置比例一般已达到或超过1:1,而在国内被调查软件企业中,能够基本达到该比例的企业仅占22%[3]。由于我国企业对于软件测试在软件质量保障中的重要作用认识较晚,导致软件测试人才的供需之间存在着巨大缺口。据国家权威部门统计,我国软件人才缺口超过100 万人,其中很大一部分为软件测试人才,缺口达到30~40万[4]。为缓解高端技能人才紧缺问题,原信息产业部将软件测试工程师列为国家紧缺型人才,并于2004年联合五部委颁布的124号文件中强调要“加快培养软件测试人才,开展软件评测技术的研究”,为软件测试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政策支持。

2.软件测试课程的教学目的

我们是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进行软件测试课程的教学,而不是进行软件测试专业人才的培养,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至少能熟练掌握一至两门软件开发语言,熟悉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等的基本知识,能从事对应的程序开发工作。所以本课程教学的目标主要有三点:其一,帮助学生掌握规范化的软件开发流程,熟练掌握软件测试的基本理论;其二,能进行一般的软件测试,能设计测试方案,编写测试用例,至少能掌握一种软件测试自动化工具;其三,让学生了解软件测试行业的特点,了解软件测试职业和职位,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开拓就业方向,为有志于进入软件测试行业的学生提供一定基础。总的来说就是让学生成为初级软件测试人才,为学生进一步成为中、高级软件测试人才提供坚实基础。

该课程需掌握的知识主要包括:

1)掌握软件测试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包括熟悉黑盒测试技术、白盒测试技术、基于缺陷模式的测试技术等等,熟悉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回归测试、性能测试、功能测试等测试方法。

2)能进行测试方案的设计,测试计划、测试用例的编写。

3)至少掌握一种软件自动化测试工具的使用,能进行测试环境的配置,并能了解其它自动化测试工具。

4)能进行测试结果分析以及编写测试总结报告。

3.软件测试课程教学中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定位不明确

随着软件测试行业的兴起,许多高等院校认识到软件测试人才培养的重要性,纷纷开设软件测试专业或者软件测试课程,但是如何专业的培养软件测试人才还没有一个完整的体系。在我校,因为没有开设软件测试专业,软件测试课程应该作为专业必修课、限选课还是选修课一直存在争议。目前作为一门专业限选课程,授课内容和授课的形式也存在一些争议。在授课内容方面,目前的软件测试教材大都是近几年出版的,内容安排上基本是按照测试理论、测试技术、测试工具、测试实践、测试管理的顺序依次展开。内容上“面面俱到”,如何在教学过程中“面”与“面”之间取舍、平衡,使之达到软件测试课程设置的目的还不是特别明确。

(二)课程教学方法单一,缺乏教学互动

虽然目前市面上已经有大量的软件测试教材,但是基本上以理论居多,教材中案例的例子也不多,导致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常只是凭自己以往的教学经验,利用传统方法简单地讲解,不能通过师生和谐的双边活动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或者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另外,由于是一门新兴的课程,既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非常缺乏,因此教学方法和手段难免因循守旧,教学过程开展得不够深入、彻底,存在大量的不规范性和随意性。高校中虽有讲授软件工程的主讲教师能很好的讲解软件测试理论和介绍软件测试方法,但缺乏较好的软件测试案例和一定的工作经验,因此很难出现生动活泼的教学场景,与学生的互动鲜有显现。

(三)课程实践环节薄弱

《软件测试技术》课程作为一门新兴课程,具有理论性抽象,实践性强的特点。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这不仅要求讲授的教师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更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实际软件项目测试经验,同时也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程序编写能力和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但现实中高等院校严重缺乏这类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也缺乏对教师进行相关的培训工作,另外大多数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编程能力也比较薄弱,这些都是实践教学中遇到的现实问题。除此之外,软件测试这门课需要适当的软硬件投入,尤其是软件,目前市面上比较好的测试软件都不是免费的,建一个专用实验室动辄就要几十万甚至几百万,普通高等院校很难有充足的经费专门为一门课程建立一个专用的实验室,这也是实践环节的现实问题,因此我们只能选择一些开源的免费测试软件进行教学工作。

4.教学方法探索与实践

(一)激发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

培养学生对软件测试课程的兴趣,是成功教学的第一步。课程的开始可以通过列举历史上许多经典案例,如“千年虫问题”、“美国火星登陆事故”、迪斯尼公司的“生病的狮子王”等等来说明软件测试的现实问题和重要性;然后介绍软件测试行业的发展,人才需求等情况,鼓励学生对软件测试行业的就业倾向。

(二)运用案例进行教学

在讲解理论知识的同时,使用案例来进行分析及表现理论知识的运用,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例如在讲解黑盒测试的等价类划分方法时,引用经典的三角形问题案例;在讲解边界值分析方法时,引用加法器案例;在讲解决策表方法时,引用NextDate函数案例等等。运用案例进行教学,学生一方面能够理解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能学习理论方法的具体运用,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同时也为学生进行测试用例的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进行案例教学时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比如在课堂开始不要急于讲解理论知识,而是先引出案例需要解决的问题,引领学生去思考,带着问题去学习,这样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加强理论讲授与实践环节的互动

由于软件测试课程实践性强,在课程设置上采用理论授课与上机实践相结合的授课方式。在我校,采用2+2的教学模式,即每周2节理论课与2节实践课同时进行且必须是同一个教师授课。这样在讲解理论知识时,可以将学生在实践中使用的方法、步骤及遇到的问题拿到理论课中进行讲解,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的依据来源于哪些理论知识,如此可以使学生深刻理解理论知识的重点。另外在上实践课时,教师用约三分之一的实践时间先行讲解实验目的、内容、方法及步骤,讲解的过程中,教师不能只为做实验而实践,必须讲清楚这个实验来源于哪些理论知识,哪些已经学过,哪些还没有学,学过的知识需要再简单口述一遍,没有学过的也要简单的介绍一下知识要点,让学生有初步的了解。这样一来,理论课与实践课就可以形成良好的互动,知识要点有一定的重复率,学生也勤于思考,积极动手,学得明白,有很强的收获感,越学越有劲。

(四)开放自主互评式教学

为了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本课程的教学与实践中,可以让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互换,进行开放式学习实践,学生可以从探索知识的奥妙中获得成就感,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集体协作精神。

(五)适当进行阶段性考核

在一个学期的教学过程中,一般有18周,时间跨度比较长,而实时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非常重要,一个重要的方式就是进行阶段性考核。约每隔6周进行一次阶段性考核,了解学生对前一阶段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还能了解学生前一阶段的知识难点、学习态度等问题,可以进行重点、个别指导。阶段性考核的次数不宜太多,一个学期大约进行两次。每次时间也不宜太长,一个课时的时间就可以了。主要考核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不宜考核一些偏、难、怪的内容。按照经验,进行阶段性考核,对学生的考核结果进行公开评价,可以发现学生之间的差距,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态,有效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有力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5.总结

软件测试在国内软件行业正越来越受到重视,社会需要大量的软件测试人才,许多高校因此开设了软件测试课程。但软件测试人才的培养才刚起步,需要学校、教师、学生和公司共同努力,才能培养出社会真正需要的软件测试人才。本文就我校开设的软件测试课程作为专业限选课,以拓展学生知识面为目的,对进行的教学活动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从近三年的教学结果来看,经过不停的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在试卷难度相当的情况下,学生的平均成绩从最初的65.3分提高到83.4分,取得了一定成效。今后将进一步探索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增强实践教学,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以期达到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柳纯录,黄子河,陈渌萍.软件评测师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赵翀,孙宁.软件测试技术:基于案例的测试[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3]武剑洁,石桂玲.软件质量与测试教学内容改革的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0(20):30-37.

[4]宋建伟,刘小平.软件测试培训课程体系浅析[J].信息安全与技术,2010(10):94-96.

技能测试论文第6篇

论文关键词:软件测试,知识管理模型,知识地图

论文摘要:在软件测试组织中,对测试过程中的知识进行有效的管理,是提升组织整体测试水平的关键。一个重要的研究问题是怎样将知识管理过程与软件测试过程有效集成,从而促进知识资产在软件测试组织中的传播与重用。给出了软件测试领域知识管理子系统的体系结构、主要功能以及使用流程,对一些关键技术进行了探讨。最后,给出了知识地图模块的设计与实现,验证了本文所实现的软件测试领域知识管理系统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知识管理的本质是一个管理问题,但是知识管理的各种功能及服务最终都还得依靠知识管理技术来实现。可以说,没有强大的知识管理技术支持,企业将很难有效实施知识管理,它是构建知识管理系统的基础,也是实现知识管理的强大推动力。从广义的角度看,知识管理技术并不局限于it技术,但现代信息技术才是知识管理得以有效实现的基本前提。十多年的知识管理研究使得相当一部分的知识管理it工具已经推向商业市场,但是这些已有的产品并不都是和企业的具体需求结合在一起,特别是在特定领域的应用,这种脱节表现尤为突出。

软件测试是一个知识密集型的活动,测试人员都属于知识工作者,他们的工作不仅仅是依据测试计划对软件进行测试,与测试相关的知识、技巧、经验和灵感在测试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测试人员如果没有开阔的思路,没有丰富的测试经验与测试技巧,测试的质量将无法保证。此外技术的飞速发展,不断出现的新的待测软件产品,常使软件测试人员感到压力重重,力不从心,他们有探寻新的测试知识和技术的紧迫需求。而知识管理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新方法,但是软件测试有其自身的特点,虽然现有的通用知识管理理论及技术已或多或少触及了某些问题,但我们更需要用一种与本领域结合更紧密的理论和技术,来重新思考和审视我们的问题,以便寻找出一种解决问题的更有效的方法。

本系统是目前北航软件所的一个软件测试管理平台qesuite2.0项目中的一个子系统,该项目是北航软件所承担的某型号任务的一个子课题。目前,该系统已经完成了原型系统的构建,全部模块及功能已经实现,并在实际工作中试用,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1软件测试领域的知识管理

1.1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外在软件测试领域内实施知识管理的相关研究很少,迄今为止并没有找到在软件测试中实施知识管理的实例。国内知识管理的研究起步晚,同时专门从事软件测试的企业又很少,在测试领域内实施知识管理的需求刚刚出现。

到目前为止,虽然没有发现国外针对软件测试领域实施知识管理的研究和案例,但是从事各领域通用的知识管理的研究已有了很多年的历史,像ibm,microsoft这样居于软件行业领先地位的公司,已经投入了相当规模的资金与人力来进行知识管理的研究,提出了一整套的知识管理理论并开发出相应的软件产品。

此外,国外在与软件测试最相近的软件工程领域对知识管理也有比较深入的相关研究,已经发表了相当数量的论文并开发出了一系列的软件支持工具。目前,每年都举行专门的基于知识的软件工程年会(kbse knowledge-basedsoftware engineering conference),探讨知识管理在软件工程领域的最新进展。

进行软件测试领域知识管理的研究实际上是一个知识管理思想在软件测试领域的it实现问题,也就是开发出一个软件平台来支持软件测试中的知识管理活动。根据gallupe在2000年对现有知识管理系统平台、理论、案例等相关信息的较大范围的研究,现有知识管理系平台要真正实现有效的知识获取、编码、存储和搜索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

1.2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作者在北航软件所参与的软件测试项目工作经验,同时结合知识管理的基本原理分析国际上主流软件测试过程,认为目前在软件测试过程中存在五大问题:

1)软件测试知识重用率低。目前,软件测试过程中公共测试知识的积累未能有意识地大规模开展,虽然企业内部有一些用于测试知识和经验积累的数据库,但大多数员工忽视其存在,造成测试知识资源的闲置,导致测试知识和经验的重用率低。

2)软件测试知识传递不畅。现有测试知识的保管模式使得知识的传递不畅,测试知识被动地等人来阅读,而使用者则在知识海洋中苦苦寻觅他所需要的知识,员工无法快速掌握新的测试知识。

3)软件测试知识共享环境差。企业内部尚没有正式的、专用的、有组织的知识共享场所,员工之间缺乏相互沟通与交流的机会,沟通与交流的体制也没有建立起来,软件测试过程中的知识共享氛围也有待于培养形成。

4)软件测试知识流失严重。许多专门经验和技能只是少数人所拥有,没有真正成为企业的公共知识,这不仅使测试知识传递不畅,而且在人员变动时,这些测试知识会随之流失,使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因人员流动而发生波动,给企业带来严重损失。

5)无法快速实现测试组织中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知识管理是人、过程、技术的有机集成,其中人是最主要的,企业的管理者无法对组织中的人员技术特长、知识分布了如指掌,在遇到新的测试项目时,无法根据员工特长,快速搭建出最优的项目团队,从而无法实现组织中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造成了软件测试企业的生产效率不高,对市场的整体响应速度慢,应变能力不强。本人认为以上问题的出现是源于在当前的软件测试过程中缺乏对知识的科学管理,因此在该领域内实施知识管理就显得很有必要。

2系统体系结构及工作流程

北航软件所(sei/buaa)在多年从事软件测试领域的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对知识管理在测试领域中的应用进行了大量深入的调查、研究,提出了一套针对软件测试领域实施知识管理的思想和方法。

由于软件测试领域的知识管理目前的研究甚少,特别是现成的软件测试知识管理系统更是一片空白,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只能参照通用的或相关领域的已有研究进行。观察国内外知识管理平台的研究,尽管提出的模式纷繁复杂,但基本上每个模式中都包含着诸如知识产生、分类、积累、共享、重用这样的基本流程。

2.1系统体系结构

qesuite2.0在结构上采用的c/s方式,可支持群组协同工作,其中数据收集和分发的部分使用ejb实现,容器使用jboss。qesuite2.0的框架基于插件开发的思想创建,利用多态特性声明可扩展的接口。框架与插件的连接、子类别的实例化过程则利用解释引擎(也称作连接器)在运行时动态完成,框架即可根据模板进行统一调用,具有良好的封装性和可扩展性。基于测试管理平台的以上特点,软件测试过程知识管理系统的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本系统基于j2ee开放式架构,是一个面向软件测试过程的架构弹性的知识管理平台。系统依循知识生命周期管理,利用软件测试组织中的知识文档,有效帮助企业存储、管理、搜寻、分享各种知识,并通过组织中的知识地图,有效地评估员工的知识程度,使知识地图成为知识型员工的地位象征,并通过统计工具对拥有知识的员工进行肯定,从而促进知识共享的企业文化。

2.2系统工作流程

系统的工作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如图2所示。

(1)首先对本子系统进行初始化,在本系统预定义的基础上,允许用户对软件测试知识分类、知识程度、组织职位定义、项目规模进行自定义。

(2)在交流库中添加文档,用户可以直接编写文档提交交流库,或者在交流库中提出问题,交流库是整个系统的知识文档来源。交流库中筛选出的技术含量较高文档,由知识分析员进行知识分类后,提交知识库。

(3)用户可以自行对知识库中的知识文档进行评估,同时根据知识分析员对文档的评定,以及作者的知识程度、文档的链接程度等加权实现对文档的评定。

(4)知识分析员可以根据组织讨论的结果直接设定组织成员的知识等级,也可以通过编辑组织成员的项目经历,来自动设置成员的知识等级,或者通过成员在组织中发表的知识文档来自动设置成员的知识等级。

(5)知识检索,主要包括知识文档检索和专家检索,通过知识文档元数据可以任意检索知识文档,当用户无法找到需要的知识文档,可以通过专家检索来告诉用户组织中能够解决问题的人。

3几个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3.1基于本体的软件测试领域知识表示方法

本体(ontology)起源于哲学,是关于存在及其本质和规律的学说。在近一二十年,本体被计算机及建模领域所采用,用于知识表示、知识共享和重用。本体论是对概念化对象的明确表示和描述,是对客观世界存在的现实系统化的描述。从本质上讲,本体是一个或几个领域的概念以及反映这些概念的关系的集合,关系反映了概念的约束和联系,而关系本身也是概念,关系之间也可能构成新的关系。

我们以本体来对软件测试领域知识进行表示,描述领域中相关的概念、属性,及其关系。这些本体概念、概念之间的关系定义在文档、参考文献、项目、人员、知识程度共5类本体中。根据以上属性,软件测试领域知识本体如图3所示。

3.2软件测试领域知识管理模型的提出

在针对软件测试过程的知识管理中,需要实现积极、主动的知识传递,建立起组织级的人员之间沟通和交流的渠道,根据软件测试活动中的知识需求,及时地实现相关知识的传递,通过有效的知识传播来改善和提高知识的重用效果。由于组织所需要的知识处于动态变化中,因而需要通过一个有效的基础设施,来满足以上功能需求。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提出了一个面向软件测试过程的知识管理模型,如图4所示。本模型的要素是“测试组织人员”、“测试组织知识资产”、“测试组织交流场所”。基本思想是在软件测试过程中,建立一个交流场所,记录成员的提出的问题和问题解决过程,以及各种文档。

3.3软件测试领域知识地图的构建方法

知识地图,或称知识分布图(又称作知识黄页簿)是知识的库存目录。知识地图所显示的知识来源,可能是部门名称、小组名称、专家名字、相关人名字、文件名称、参考书目、事件代号、专利号码、或知识库索引等,但却不包含知识的内容本身,它是指南和向导,用以节省员工追踪知识来源的时间。

一个优秀的软件测试知识管理平台软件还应当能够提供强大的软件测试知识分类的能力。根据工程实践经验及swebok分类方法,我们对软件测试领域增加了5大知识域:开发语言、数据库、操作系统、软件测试工具、测试项目相关知识。我们的知识地图中,每一种能力都有5级知识程度:了解、熟悉、熟练、精通、专家级。每一级的程度定义都有描述,务求清晰及易于评价,并避免主观的误差。每个员工的实际能力也依此标准衡量,评估过程应由员工、小组、经理及知识分析员互动完成。

3.4基于本体的知识文档智能检索和排序方法

本体在知识检索子系统中主要扮演知识库的角色,即首先对软件测试领域的概念分类、建立概念之间关系约束的描述,然后以此为基础构建详细的软件测试领域知识库,主要包括软件测试领域的具体概念、概念之间的属性、概念之间的关系以及实例等知识。在知识检索时,根据用户请求的关键词来查找相应的概念或属性,并以此为出发点来检索某条本体信息是否与这些概念或属性相关,从而实现支持逻辑推理的智能检索。

在知识文档检索子系统检索出结果后,必须首先研究检索出来的文档应该按照什么样的顺序进行排列。影响排序的因素有很多,根据研究,我们认为有5类因素是影响排序结果的关键:用户对知识文档的评价、知识分析员对文档的评价、作者的知识程度、文档的链接数,以及文档的打开次数。这五类因素的权值是按次序递减的,可利用递减加权公式来计算各因素的权值。下面是递减加权公式:

知识文档的重要性按下公式来进行计算:

知识文档的重要性=p1×用户对知识文档的评价+p2×知识分析员对文档的评价+p3×作者的知识程度+p4×文档的链接数+p5×文档的打开次数。

通过计算出来的知识文档重要性结果,然后对所有文档按降序排列,就可以将最有价值的知识文档排在前列。

4系统实现

限于篇幅,整个系统各个模块的设计以及实现,这里不做详细介绍了。下面以简单图示的方式给出本系统的核心模块——知识地图模块的类设计和实现界面。知识地图模块分为两个部分:专家网络和搭建测试项目团队。普通用户在该模块可以编辑自己的项目经历,在编辑时可以选择项目导人数据,如果项目不存在,则可以自己编辑项目,然后导入项目数据,再编辑自己的项目经历,包括使用的技术、工作时间,项目职位、项目规模等等。知识分析员有权限选择其他用户编辑项目经历。在项目经历编辑完成之后,系统会根据用户对某些技术的使用时间来自行定义用户在这些知识点的知识程度,但是用户的知识程度最多达到熟练级别,要想达到精通和专家级,必须由知识分析员来编辑用户的知识程度。图5是系统中专家网络定义模块的编辑用户知识程度活动图。

知识地图模块的客户端的设计类图如图6所示。在知识地图模块的客户端中,负责界面消息事务处理的类有三个:edittechdialog,workingexperiencedialog,findpersontostartproject。edittechdialog这个类用来编辑用户的知识程度,只有知识分析员才有权限来调用这个类。workingexperi—encedialog是普通用户可以使用的一个类,用来显示用户的工作经历。类findpersontostartproject是管理人员,通过输入一些数据来得到组织中比较适合新项目的人员,通过类findresultdialog来显示查找结果。

结束语

技能测试论文第7篇

【关键词】高压电气设备 检测技术 在线检测 绝缘

中图分类号:F40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腾飞,科技不断的进步,高压电气设备应用越来越多且作用越来越大,比如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电气化铁路的普及。因此高压电气设备的运行状态已经深刻的影响到了人们的生活。本文所说的在线检测是一种比较新型的检测方法,其原理是利用高压作为检测的电压,但是高压必须是运行中的高压,采用这种方法对高压电气设备进行在线检测,了解其性能。这种在线检测是在不停电的状态下进行的,这样可以有效的减少对对设备运行的干扰。不仅效率高而且还可以准确的掌握设备的性能状态,提高设备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当前的在线检测技术大量的采用了高科技技术,利用高科技技术能够有效的提高检测速率和准确性,使我国的高压电气设备在线检测技术更上了一个台阶。

二.电气设备高压测试

高压电气设备主要包括高压熔断器、高压隔离开关、高压负荷开关、高压断路器、高压开关柜和电力变压器等。电气设备高压故障的产生原因有很多,通常包括控制回路电器老化损坏、性能下降、保护失准、误动作;控制电源电压严重下降、元器件误动;控制纷路受潮、破损、老化击穿短路;负载及电缆绝缘下降、击穿短路;严重超载热击穿短路等。

三.高压电气设备检测技术

1.绝缘检测与诊断

电力系统中的高压熔断器、高压隔离开关、高压负荷开关、高压断路器、高压开关柜和电力变压器等高压电气设备,其首要任务是安全可靠的运行,任何故障的发生,都会影响到企业生产的正常进行,甚至给国民经济造成巨大的损失。目前,绝缘故障的发生是高压电气设备的多发故障,因此,绝缘检测与诊断是电力设备检测中最重要的方面。对设备进行绝缘检测与诊断则是其中必不可少的试验项目,以下几种情况均必须进行试验:

①对于高压电气设备的制造厂,必须对其生产的所有原材料、产品定型和出厂进行试验。其目的是检验新的高压电气设备是否符合有关的技术标准规定。

②对于正在运行中的电气设备,则需要定期进行全面的预防性试验,电力设备以及电缆的现场试验最重要的是耐压试验。

③对于大修后的设备进行绝缘试验,其目的是判定设备在维修、运输过程中性能是否发生变化,是否出现绝缘损伤,以及修理部位的质量是否符合原来的标准。

2.在线检测技术。

随着技术的进步,我国高压电器逐渐普及,其高压电气设备正在向着高电压以及高容量的趋势发展,为了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所以为了适应技术的需要在线检测技术才应用而生。这项技术是科研人员长期研究的结果,学者在研究时发现:在高压电气运行的状态下,对其绝缘状态进行实验检测,是一种有效反映电气设备绝缘状态的科学方法,这就是本文所探讨的在线检测法。需要强调的是这种检测是在不断电的状态下进行的,实施证明试验是在运行的电压下实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也是以后绝缘检测技术发展的趋势,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高压电气设备在线检测技术具有的优点

①这种检测方法在不停电的状态下进行,检测时设备可以正常的运行,这样可以减少停电对客户的影响,节省了人力物力,大量的减少了工作量,提高了安全度,具有很强的优越性。

②在检测时可控性强,可以针对需要随时做出调整,有效提高检测的灵敏度,缩短了检测周期,提高了检测的有效性。

③通过在线检测,可以得到大量的检测数据,并且及时的对数据进行分析,为检测提供了客观依据。不仅仅提高了可靠性还为企业节约了成本。

斯二十一世纪是信息时代,计算机网络技术有了飞速的发展,且使用范围十分广泛。当前的高压电气设备在线检测工作与计算机网络相结合,大大提高了检测速率和准确性。

3.在线监测技术

我们知道在当前对于高压电气设备维修多半还是采用的定期检修方法,这种方法是带电检测方法,是对离线检测的升级方法,将监测技术升级为在线的检测,也就是带电的检测,这样的话在监测的工程中,电器设备是正常运行的,不会影响到设备的正常工作,其相对于在线监测技术离线监测技术还是有很多不足的地方需要我们改正,其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①离线检测检测时设备不能工作,影响了设备的效率,造成停工,必须承担停工素损失。

②离线监测具有盲目性,目标不明确,导致设备可能存在隐患,有太多的不稳定因素。

四.高压测试要求

1.对测试平台的要求

①测试平台应选择一个员工常规工作行动的地方,测试区用清晰的图案标识,上面标明“危险—高压勿近!”等警示信息。建立测试平台,除了警示标志外,还应装置一个可以关掉所有电源的开关。

②只能用不导电的工作桌或专用工作台做测试。把测试者与被测产品之间的任何金属物体移开。没有与DUT 接触的其他金属物体全部接地。在测试区用绝缘的安全垫垫在地面上,使操作者与地面隔离,如果仪器可以通过遥控开关操作,可考虑两个开关同时控制。耐压测试仪必须良好接地。

2.测试操作要求

面放好绝缘垫,并在测试前认真设备检查。检查仪器的各个连线是否有破损等,如果有则不能进行测试,必须先进行维修;如果仪器完好,则将0.7 MΩ标准电阻的一端连接耐压仪的地线;接通电源,将仪器、报警漏电流设定在5 mA;开启仪器,用测试棒击标准电阻另一端,调整电压在3 410~3 590 V 内仪器发出报警,则判定该仪器处于正常工作状态,若不在3 410~3 590 V范围内仪器自动报警,则仪器工作不正常。

七.结束语

当代的高压电气设备的在线检测技术,是电气设备检测技术的一大突破,它克服和完善了传统检测方法的不足,加之当今是信息时代,计算机网络技术高度发达,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在线检测技术的有效结合,更加强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在线检测技术的发展。在线检测技术能够非常及时的检测出高压电气设备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故,是我国电网系统正常运行的得力保证,但是其检测技术也存在一些瓶颈,相信通过不断的努力探索,高压电气设备的在线检测技术会越来越完善。

参考文献:

[1]刘平甘 陈洪波 刘凡紫外检测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及其展望 [会议论文],2009 - 中国电机工程学会高电压专业委员会2009年学术年会

[2]吴栩 冯鹏英 高压电气设备的在线检测技术 [期刊论文] 《中国房地产业》 -2011年8期

[3]张川 刘乃涛 贺福敏 李林 李成龙 高压电力设备的在线绝缘检测技术 [会议论文],2011 - 中国石油和化工自动化第十届年会

[4]曾晓晖 聂端 基于绝缘在线检测技术的状态维修 [期刊论文] 《中国农村水电及电气化》 -2005年9期

[5]陈伟球 在线检测技术可行性分析 [期刊论文]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09年31期

[6]文江林基于光纤荧光的电力设备温度检测系统的研究 [学位论文], 2005 - 沈阳工业大学:检测技术及自动化装置

技能测试论文第8篇

测试技术是一门技术基础课,在前置电工电子、控制工程基础等课程的学习基础上,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能合理选用测试装置并初步掌握进行动态测试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进一步学习、研究和处理机械工程技术问题打下基础[1]。该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对于课程是理论与实践教学安排,国内外存在很大不同;通过互联网查阅国内代表高校的机械楼专业培养计划,发现不同学校之间也存在学时多少和实验占比的很大差别。该文在概述现有测试技术课程实验教学研究现状基础上,结合该校的实际情况,论述了测试技术课程实验教学的改革措施。

1 测试技术课程实验教学现状

1.1 测试技术实验教学改革研究进展

焦敬品等[2]通过互联网、电子期刊等途径广泛收集教改信息得出:测试技术在美国定位为实验课,教学目标是通过实验环节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教学法上实行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并重;测试技术在我国定位为专业技术基础课,课程教学目的以向学生传授知识为主,教学上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中心,有少量的验证性实验。王清[3]将测试技术实验项目安排为基础训练性、创新设计性和综合性等三类实验项目,以改变传统验证性实验为主的教学模式。张欣悦[4]提出应把传统的测试技术实验设备与虚拟仪器技术结合,大大提高了测试技术课程实验系统的功能和柔性,从而使得教授的测试技术课程内容和国际新技术接轨。刘吉轩等[5]将测试技术教学实验划分为基本实验、综合实验和探索实验等三个层次的“层次化”实验。亢银霞等[6]指出了测试技术课程实验存在的具体问题:实验学时有限,实验项目设置少;实验过程中缺少主动性和创新性;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实验的考核方式不能反映学生的实验能力,并针对所述问题进行了相关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史荣等[7]指出在测试技术课程试验内容上要增强工程性,实验室要对学生进行开放,给学生提供更宽松的实验环境与更长的实验时间。张双双等[8]结合机械专业的实际情况,针对“机械工程测试技术”课程现状,构建了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的教学体系。

1.2 本校测试技术实验教学现状分析

1.2.1 多专业多层次化教学需求

南通大学机械类专业包括机械工程、机械工程及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四个机械类专业,近几年招生计划是一本、二本、三本同时招生,且存在逐年动态调整招生专业和层次的现实。测试技术作为一门机械类专业的专业技术基础课,是面向四个机械类专业3个层次学生同时开设的课程,南通大学机械类专业的现行招生计划对测试技术提出了适应多专业多层次化教学需求。

1.2.2 教材内容多与课时少的矛盾

目前该校机械类专业授课选用教材为熊诗波等主编的《机械工程测试技术基础》教材[1];教材内容包括信号及其描述,测试装置的基本特性,常用传感器与敏感元件,信号的调理与记录,信号处理初步,位移测量,振动测试,声与声发射测量,应变、力与扭矩测量,流体参量的测量,计算机测试系统与虚拟仪器等十一章,内容全面且丰富;而本校规定测试技术理论教学时间为32学时,存在着教材内容多与课时少的矛盾。但由于教学计划给定的学时有限,授课理论教师不可能安排全部内容,而是挑选了测试技术基础部分内容讲解,主要是测试技术概论和教材前五章内容,最后简单介绍教材最后一章计算机测试系统与虚拟仪器简介,培养学生基本测试技术知识,而教材中间各种物理量的测量五章内容由学生课后自学为主;理论教学学时不足,实验教学学时更不可能充足,传感器的种类、信号分析方法、需要测量的物理量较多, 由于课程学时又不允许,在有限的6学时内,仅安排了金属箔式应变片性能及电桥特性、差动变压器的特性及应用、电容传感器特性3个实验。

1.2.3 课程实验教学高度集中

南通大学机械类专业测试技术课程教学计划安排在本科生第七学期第1~14周,每周一次课,每次授课3个学时,理论授课时间有序。而实验课通常要安排在理论课的基础内容讲解之后,一般要集中安排在第10~12周,实验授课时间相对集中。此外,本校机械类专业一个年级通常有10个班级,所在学院会安排多位老师开展理论教学,每周按计划上课即可;但仅安排一位实验教师负责该课程的实验教学,包括:安排实验、通知学生、组织和开展实验、批改实验报告、以及实验考核全部实验教学流程。实验指导老师一个人要在3周内完成10个班级30个批次60学时的实验教学工作,任务高度集中,工作强度大。

1.2.4 多厂家多型号设备共用

实施教学改革前,测试技术实验室硬件条件一般,测试技术实验室的教学设备主要依托浙江大学CSY10型、CSY10A型和CSY2001B型老中新三代传感器实验台,配套信号测试分析设备有宁波中策和江苏绿杨两个厂家的双踪示波器,一台演示实验用计算机,万用表等。多厂家多型号设备共用于测试技术课程实验教学,针对传感器设备要讲三种型号设备的基本注意点,针对双踪示波器要讲两个厂家设备的基本操作方法,设备基本讲解占用时间长,而每个实验仅有2学时共80 min时间,从而导致学时动手做实验的时间不足,常常出现拖堂现象。

2 测试技术课程实验改革初探

实验教学相对于理论教学具有直观性、实践性、综合性、设计性与创新性等特点,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与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具体从实验室建设、实验指导书修订、实验项目体系、实验考核机制、实验教学法等五个方面实施了有益的改革和探索。

2.1 测试技术实验室建设

近几年,经过学校与学院的资助建设,南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测试技术实验室”实现了主体设备的更新与换代,彻底摆脱了多厂家多型号设备共用问题。测试技术课程实验主要依托设备“传感器系统综合试验仪器”,由三代同堂使用的状况,逐渐改善到目前的全部使用最新一代产品“CSY2001B型传感器系统综合实验台”实现实验教学;与此同时,辅助信号测试分析设备“示波器”也得到了全面更新与换代,全部使用江苏绿杨公司YB4328型双踪示波器;计算机也实现了全面配置,三台主要设备达到了1∶1标准化匹配,共计16套,基本满足了每班一批、两人一组的实验教学需求。

2.2 测试技术实验指导书修订

学生专业培养方案限制了测试技术课程的授课学时和实验学时,课程授课教学大纲决定了测试技术的授课内容和实验内容安排。通过测试技术实验室建设,设备得到了更新换代,同时试验仪器的外形、模块等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原有的实验指导书无法匹配全新的实验设备,因此,根据新设备的特性及教学大纲的要求,综合考虑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重新编写测试技术课程的实验指导书,主要内容仍由金属箔式应变片性能及电桥特性、差动变压器的特性及应用、电容传感器特性3个实验组成,增加了前言 “实验操作基本注意事项”,以及附录“实验仪器简介”,解决目前测试技术课程实验指导书陈旧的问题。

2.3 实验项目体系的改革探索

根据实验教学经验及新设备特性,对3个实验开设的先后顺序进行了调整,将操作相对容易“电容传感器特性”提前至第1个实验,为首次实验项目留下了充足的讲解时间,以便清楚讲述各实验设备特性和功能,同时为3次实验提出总体要求。通过第1次实验,不仅让学生了解电容传感器特性,而且让学生建立测试系统的总体框架(如图1所示)概念,明确后续实验要求学生课前完成预习和实验方案设计工作;第2次实验安排金属箔式应变片性能及电桥特性,让学生掌握金属箔式应变片性能,充分认识信号处理电桥的特性,建立测试系统微观电路的意识;第3次实验安排差动变压器的特性及应用,让学生掌握差动变压器的特性,并实现应用,从而培养学生测试系统搭建与实现的技能。

2.4 实验考核机制的探索与建设

在改进和完善实验考核机制方面,改变以往考核中采用的“粗线条”式考核方法,采用“分类细化”式的考核方法,减小考核过程中带来的不公平不公正现象,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提高学生的实验创新能力。改革前,主要以实验报告为实验评价依据,实验操作过程中经常出现一组同学做,多组同学观望的现象;改革后,构建了上课考勤、随堂操作、实验报告三方面的考核体系,如图2所示,上课考勤占比20%,随堂操作占比40%,实验报告占比40%。

2.5 实验教学法的改进与实践

首先,立足工程实践,采用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方法指导实验教学,嫁接“测试技术”领域工程项目开发经验,把实验项目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其次,倡导学生热爱思考、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勇于创新,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科学素质以及交流协作的能力。对于第1个“电容传感器特性”实验,主要是在实验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按照实验指导书上的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仪器、实验步骤等完成实验,实验的难度不大,实验结果一致性较强。接下来第2个实验“金属箔式应变片性能及电桥特性”,采用启发式和探究式教学方法,要求学生实验前完成测试系统设计,操作过程中完成测试系统的搭建和数据测试。最后一次实验项目,结合教师在“测试技术”领域工程项目开发经验,让学生掌握差动变压器的特性,并实现应用,从而培养培养学生合理选用测试装置并初步掌握测试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此外,在实验过程中,要求随堂操作检查合格的同学及时整理实验台和离开实验室,打断其他组同学观望的念头,充分调动学生做实验的积极性。

2.6 测试技术实验教学改革效果分析

通过近几年的实验室建设,彻底更新了相关实验设备,为测试技术实验教学构建了良好的实验平台。通过测试技术实验指导书的修订,紧跟设备更新换代的步伐,为测试技术实验教学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指导素材。通过实验项目体系的改革探索,优化了测试技术3个实验的先后顺序,明确了各个实验的教学侧重点,为学生在规定的课时内完成实验项目提高了必要的条件。通过实验考核机制的探索与建设,构建了相对科学的实验考核体系,为实现公平公正考核学生实验成绩提供了可行的机制。通过实验教学法的改进与实践,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实验前、实验过程中及实验后三方面的积极性,为到达测试技术实验教学质量要求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3 结论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