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技能实训总结

技能实训总结赏析八篇

时间:2022-09-26 14:32:58

技能实训总结

技能实训总结第1篇

[关键词] 技能培训; 考核; 专业素质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2)-02-191-01

近年来,患者对医疗服务需求不断增加,加强护理人员技能操作培训,提高护理人员技术水平的重要性正日益凸显出来,护士没有过硬的技术水平和丰富的理论知识,仅靠服务态度好,是无法满足患者需求的,只有通过提高护士的综合素质,使护士以良好的职业素养和高质量的护理服务,才能让病人满意让社会满意。调查显示,新毕业的护士对技能操作的掌握与临床护理工作的需求有很大的差距,技能操作讲究的是实践性,护士只有在不断的培训及实践中,技术水平才能稳步提高,我院在护士技能培训的过程中,重视对培训模式的思考和探索,尝试进行分层次培训改革,取得一定成效,现介绍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我院共有护士284名,其中副主任护师18人,占护士总数的6%;主管护师50人,占护士总数的17.6%;护师67人,占护士总数的23.6%;护士81人,占护士总数的28.5%;护理员68人,占护士总数的24%,培训对象以护师、护士、护理员为主。

1.2 方法

1.2.1 学时 每月设12学时进行培训。

1.2.2 培训老师及培训对象 培训老师为参加过全区岗位技能竞赛统一培训的技能操作能手,培训对象为全院18个科室,每科2名动手能力强的护理骨干。

1.2.3 培训内容及方式 (1)培训内容:培训内容以《临床基础护理技术规范及考核标准》为主,通过规范的护理岗位技能操作培训,以规范临床护理操作为目标,以贴近临床为原则,共拟定了41项操作作为培训项目,制订培训计划,统一培训标准,提高护士专业技术水平。(2)培训方式:以全院18个科室,每科1-2名接受能力好、动手能力强的护理骨干作为培训对象,于每月中旬全面落实培训计划,通过对培训人员全面规范培训,培训人员回科室培训科室人员的分层培训,以点带面,达到全院操作标准统一规范,全员技能操作稳步提高的目的。

1.2.4 考核 每月中旬结束一次培训,护理部组织考核人员,按照具体评分标准对该操作项目进行考核,培训人员考核合格后,回科室培训科室人员,月底对全院人员进行考核,考核结束后组织培训老师进行分析汇总。例如:我院第三季度技术操作考试,考试内容为:吸氧法、经鼻/口腔吸痰法、双人心肺复苏术、大量不保留灌肠法、患者约束法,面部清洁和洗头、足部清洁7项操作项目,考试采取抽签的方式,每人考2项取平均成绩记入综合成绩,考核中强调操作技能的标准性和理论与操作的结合性,操作过程中注重关爱病人、保护病人及护患沟通技巧,注重人文关怀理念的灌输及护士礼仪的规范。

2 结果 考试成绩:参加技能培训人员共计30人,考试平均分97.6分,合格率100%,见表1。全院参加考试人211人,考试平均分95.2,合格率100%,见表2。

表1 技能培训人员考试成绩汇总表

表2 全院各职称人员考试成绩汇总表

3 体会

3.1 针对护理工作特点进行分层次技能培训 护理技能操作注重的是实践性,医院对护士进行分层次培训,是根据科室病人多,护士工作繁忙,不能完全脱产进行集中培训的特点进行的改进,通过合理的培训计划,培训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针对低年资护士刚踏上工作岗位,理论与实践未能完全结合,接受力强的特点开展分层次技能培训,使她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具体操作中能够掌握操作要点,动作流畅,并对突况有相应的应急应变能力,把护理理论知识融合到实践中,结合具体操作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可进一步的加深她们对该项操作的理解。

3.2 科学合理的安排培训及考核是提高护士技术操作水平的有力保证 首先强调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可以在操作考核中评价理论知识的具体运用情况,关注护士在技能训练过程中的训练效果与表现,使各项操作向规范化、流程化靠拢。

总之,护理技能操作是护士从事护理工作的必备条件和基本功,护理技术操作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护理工作质量,护士要认识到良好的专业技术水平在工作中的重要性,因此,在医院开展专业技能培训,即是护理工作发展的需求,也是护士自我提高的需求,这就需要我们不断的去探索更加合理有效的培训方式,以适应临床工作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曹梅娟,姜安丽.改革护理技术操作考核标准的探讨[J].护理杂志,2006,22(1):89-90.

[2] 吴水琴,姜文莉.《护理学基础》操作技能考核模式改革的效果评价[J].护理研究,2006,20(5):1207-1208.

技能实训总结第2篇

关键词: 汽车电器设备 实训 考核

《汽车电器设备》是高职高专汽车电子专业的重点专业课之一,实践性强是该课程最突出的特点。教学大纲中规定该课程的教学总时数为64学时,其中实训课为32学时,占总课时的50%,同时大纲还明确要求实训成绩单列。因此,在实施实践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训教学环节,规范实训教学管理,推行实训技能考核,制定实训考核标准,显得非常必要和重要。

1实训技能考核的目的与实际意义

实训技能考核是加强实训教学环节、改革实践教学内容、规范实训教学管理的客观要求。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要改革实验和实训教学内容,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和实训,增加工艺性、设计性和综合性的实验和实训。实行实训技能考核,有利于学生明确实训的目的,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规范化、管理制度化的目标。实践证明,《汽车电器设备》实训如不进行技能考核,就会导致实训课出现学生不动脑、个别教师敷衍了事的不良现象,从而难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难以提高教学质量。高职学院要办出特色,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实训技能考核是学生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实现毕业后与工作“零距离”目标的必然要求。高职高专学校学生参加职业技能鉴定的考证通过率,直接影响学生的就业率,也反映出高职高专学校的教育质量。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积极做好职业学校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中指出,要积极面向职业学校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实现学业证书与职业资格书并重的目标,全面提高职业学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因此,高职高专汽车电子专业培养目标中明确要求学生毕业时参加汽车维修职业技能鉴定,考取中级或以上汽车维修工资格证书。多年汽车中级维修工考证的实践证明,《汽车电器设备》实训的内容又是学生参加汽车维修职业技能鉴定的重要内容。《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统一试卷――中级汽车维修工技能考试试卷》2005722-02中共有五道试题,其中“汽车电器维修”、“启动机检修”和“故障诊断(电路部分)”三道题目都是《汽车电器设备》实训的重要项目。可见学生对《汽车电器设备》实训操作技能的掌握情况直接影响学生的考证通过率,当然也直接影响学生毕业后在工作中的适应程度。为使汽车电子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真正实现“零距离”的教育目标,必须十分重视《汽车电器设备》等重点课程实训的技能考核。

2 实训技能考核的组成和具体说明

实训技能考核包括实训纪律、平时实训考查、实训报告、实训操作考核四个部分,总分为100分。

2.1 实训纪律(10分)

纪律是保证实训效果的重要条件,如果实训课纪律相对松散,迟到、早退、乱说乱动现象时有发生,那么实训课的质量就难以保证,因此要提高实训质量必须要有严明的纪律。为此,实训纪律要与实训技能挂钩。

2.2 平时实训考查(10分)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各项技能,明确每次实训的重要性,在每次实训结束时向学生提问本次实训有关的问题或进行技能的抽测很有必要,并告知这与最终考核成绩挂钩,这样学生听课会更加认真,注意力也集中。最终根据每位学生的抽查结果,评出他们的平时实训考查分并记入考核总成绩。实践证明,加强平时实训考查能促使学生多动脑、勤动手、集中注意力,从而提高实训质量,保证实训纪律。

2.3实训报告(20分)

实训报告是检查学生实训效果的重要依据,只有将实训报告作为实训考核的内容之一,学生才会更好地、认真地完成实训报告,从而使实训效果得到巩固。

2.4 实训考核操作(60分)

实训操作考核的目的是考查学生对平时实训操作技能的掌握情况,考查学生是否达到教学大纲中实践教学的要求。考核前,实训室按要求对学生开放,学生根据要求,自行去训练与复习。

3 实训操作考核的内容和评分标准

实训操作考核的内容根据“汽车电子技术专业实践教学项目及评估规范――汽车电器设备”的要求确定考核项目,每位学生抽签决定具体的操作考核内容。考核教师严格按照《汽车电器设备》实践教学项目及评估规范进行评分。因为操作考核内容由抽签而定,具有很大的随机性,所以学生平时必须全面掌握基本操作技能,这符合职业教育中对学生操作技能培养的要求。

3.1 实训操作考核的项目与具体考核内容,见表1所示。

3.2实训考核项目的评估规范与具体要求,以“起动机总成的性能测试”项目为例,见表2所示。

4 实训操作考核的具体步骤

《汽车电器设备》实训操作考核一般安排在该课程实训结束时分组抽签进行。当一名学生进行实训操作考核时,监考教师视具体情况可以叫该组另一名学生协助该学生应考(抄表、测转速等),但不得提及与应考学生考核有关的问题。考核时每组要求有1-2名教师监考,详细记录考生实训步骤的合理性,操作程序的规范性,测试结果、分析处理及口试情况等的正确性,并初步确定该考生的分数,待考核全部结束后,监考教师根据考生的考核情况及实训的难易程度综合评定,确定考生的实训操作考核成绩,并以考核成绩的60%填入表3,最终确定该考生的《汽车电器设备》实训总评成绩。

结束语

实行实训技能考核,可以使学生明确实训的目的和重要性,从而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实行实训技能考核也必将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促进管理规范。

参考文献:

[1]刘振闻, 陈幼平.汽车电器与电子技术[M].北京:任命交通出版社,2000.

[2]编写组.桑塔纳轿车维修[M].北京:任命邮电出版社, 1999.

[3]GB/T18344―2001, 汽车维护、检测、诊断技术规范[S].

[4]劳动和社会保障部. 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考试复习指导书(汽车维修工)[M].北京: 地质出版社, 1999.

技能实训总结第3篇

[论文摘要]广东作为一个经济大省,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进程中,正面临着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的“瓶颈”。要突破这个“瓶颈”,就应以人才集聚优化提升产业,以人才优势催生创新优势,创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技能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行各业产业大军的优秀代表,是技术工人队伍的核心骨干,在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十一五”时期是广东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加强技能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培养,对于推动广东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高技能人才短缺将成为制约广东经济持续发展的“瓶颈”

广东是一个经济大省,在过去的五年中,国民经济发展平稳快速,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一是经济总量大。全省生产总值已由2002年的13502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30606亿元,占全国比重的1/8,经济总量继超过亚洲“四小龙”中的新加坡、香港地区后又超过中国台湾地区。二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2007年广东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增长3.4倍,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1.87万亿元,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0%以上。三是现代产业体系已具雏形,产业高级化和适度重型化趋势明显。轻重工业增加值比例为39∶61,电子信息、电子机械、石油化工等九大产业主导作用增强;第三产业增加值达1.3万亿元;农业增加值达1746亿元。这标志着广东经济增长方式正步入以产业优化升级和科技进步为新驱动力的集约型发展轨道,进入了持续快速发展、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加速完成经济转型的新时期。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及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步伐加快,必然带来就业方式的转变,高技术含量就业岗位的增加要求社会提供更多的高技能人才。为适应这一发展需要,“十一五”期间,广东省委省政府已采取多项措施加快技能人才的培养,使技能人才总量比2005年增加了178万,其中高技能人才比2005年增加了29.05万。尽管如此,由于技能人才总量的增幅与经济发展的需要不相协调,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速度,所以,总量虽然增加了,但占城镇从业人员的比例并没有得到明显提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的现状未能得到明显改善。2005年,广东生产总值21701.28亿元,技能人才总量657万人,占全省城镇从业人员1933.5万人(含个体私营企业从业人员)的33.98%,其中高技能人才98.55万人,占技能人才总数的15%①②。2007年,广东生产总值30673.71亿元,年均增幅14.5%;技能人才总量835.62万(截至2007年上半年)③,占全省城镇从业人员2145.4万人④⑤(含个体私营企业从业人员)(注:在2005年的1933.5万人基础上,加上2006年和2007年城镇新增就业岗位111.9万和100万)的38.9%,比2005年上升了4.92%;高技能人才总量截至2007年上半年,达到127.6万,占技能人才总数的15.27%,比2005年的15%上升了0.27%。根据《广东省“十一五”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的目标,以技能人才占城镇从业人员的比重的42%,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的比重20%来测算,广东目前需要技能人才901万,缺口65.38万;需要高技能人才180.2万,缺口52.6万,占技能人才缺口总量的80%。从广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的《广东省2007年第一季度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状况分析》报告显示,“本季度,具有技能等级的求职者数量为54.08万,分别比上季度和上年同期增长了78.94%和29.39%,但各技术等级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上仍处于供不应求的状况,尤其是高级技师严重短缺。企业对高级技师、技师、高级工、中级工和初级工的需求与市场中求职人员之比分别是3.79、1.91、1.65、2.18、1.83”,均远远高出劳动力总量1.31的求人倍率⑥。

从以上数据的分析,笔者认为,目前广东技能人才的总量、结构和素质还难以满足经济发展需要,尤其是高技能人才的市场供应明显不足,与广东经济发展极不适应,如不能尽快改善,将成为制约广东经济持续发展和阻碍产业优化升级的“瓶颈”。

二、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解决高技能人才培养“瓶颈”的路径

我国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主要来源于三大渠道:一是各类企业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需要培养的高级工;二是各类职业院校、技工学校培养的毕业生;三是各类职业培训机构和就业训练中心培养的高技能人才。高职院校作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要渠道和主要基地,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具有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目前由于不少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传统陈旧,所培养的毕业生大部分只获取中级职业资格证书,这与广东工业化、现代化建设对高技能人才的要求相差甚远。笔者认为,要加快广东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高职院校应发挥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渠道作用,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1.遵循高技能人才成长的规律,确立“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高技能人才最显著的特征是其精湛的生产劳动技艺,能从事技术含量大、劳动复杂度高的工作。因此,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仅靠学校的课堂学习是无法实现的,它必须紧密结合不同职业、不同岗位的技能要求,在实际岗位中进行现场传授和训练,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实践能力,并在反复的训练过程中,运用和验证学习的理论知识,积累经验,掌握技巧,逐渐提升,从“生手”向“熟手”转化,这需要通过师傅带徒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来实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正是基于技能人才成长的客观规律而提出的,以“能力本位”理念为依据,它注重技能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动态性与技能提升的渐进性,是高技能人才成长的必由之路。所以,高职教育者应充分认识并遵循高技能人才成长的规律,确立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将工学结合贯穿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中。

2.完善“双师素质”队伍建设机制,以师傅带徒弟的教学模式催生高技能人才。高职院校要推进工学结合培养高技能人才,必须拥有一支职业培训师式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但非常遗憾,这是所有高职院校最薄弱的环节。要加强“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一是要创造条件并形成制度,让教师定期到企业进行学习和培训,鼓励教师到企事业单位实践,这要求生师比有一定的机动性。二是要加强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建设,逐步完善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网络。三是要鼓励教师取得“技师”或“高级技师”职业资格证书。四是把企业的“能工巧匠”请进校园,鼓励企事业单位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有特殊技能的人员担任高职院校兼职教师。五是要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对各高职院校的评估、项目申报,对教师的职称申报有刚性要求。

3.建立校企融合式实训基地,为高技能人才成长提供“生手”向“熟手”转化的通途。校企融合是工学结合最有效的途径。高技能人才的核心能力是技能,高职院校应在提高学生的技术和技能上下工夫,切实从专业学科本位向职业岗位和能力本位转变,狠抓实践教学,加强校企融合式实训基地建设,为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提供物质保证。校内可建仿真模拟式实训室,营造仿真的工作环境,为学生提供模拟实践平台。除校内建设具有与专业相匹配的实验室外,更多的是要把视觉触及到校外,主动联系企业行业,稳定、拓展校外实训基地,解决、弥补校内实训资源的不足。培养高技能人才应建立校企融合式的实训基地,即学校与企业实行人财物的深度融合,校企双方交叉兼职、专业共建、师资互通、资源共享,实现生产与实训一体化。拓展校外实训基地的关键在于学校与企业要找到合作的利益共同点,实现“互惠双赢”。

4.以项目导向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实现高技能人才的综合能力培养。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是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点和难点,项目导向作为推进工学结合的重要方式,起到了带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改革的引领作用。项目导向是指课堂教学以“项目”为主线贯穿课堂的教学活动。项目导向式教学以职业能力为目标,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整合课程结构体系,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确立实践教学的主体地位,探索以课程为核心、以技能为本位的教学模式。项目导向注重现实情境的创设,把现实生产生活中明显的或隐含的要素应用到情境创设中来,一方面体现不同学科的特有功能,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应用知识的意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创新思维,培养和营造学生主动学习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

5.尽快出台有利于推动“工学结合”的相关政策,调动企业行业积极性,为孵化高技能人才培育良好的政策环境。(1)制定对企业行业有约束力的法律法规,可借鉴国外的经验。(2)制定对企业行业有驱动力的政策导向。一是工学结合成本补偿。对承担工学结合的企业予以税收减免或按企业接纳学生的实际人数拨款的办法,补偿企业因工学结合所付出的成本差。二是政府要为企业提供政策支持和法规、制度保障。对有资格参与工学结合模式的企业给予优惠政策,包括贴息贷款、税收减免、立项优先等;对合作办学成绩显著的企业予以表彰和奖励。(3)制定对企业可驾驭的运行机制。工学结合的实际运作是一种“双元”式。它涉及两个载体,要同时发挥两个载体的作用。一方面要调动企业培养急需人才的动机与欲望,驱动企业利用学校教育资源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调动学校开拓办学渠道和拓宽学生就业空间的动机与欲望,驱动学校利用企业资源的积极性,实现双赢。同时,在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双师”队伍建设、办学条件改善、企业产品推广、企业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是联动和互动的。所以,要制定一种校企双方认可、互惠双赢、企业可驾驭的运作机制,以利于企业在工学结合中的全程参与。

6.加大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投入力度,满足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工学需要。“十一五”期间,广东省财政每年安排2个亿,建设高技能公共实训基地和中职教育实训基地。笔者认为,广东目前对实训基地建设的投入还不够。建议:一是除省财政投入外,各地财政也应加大对本地区实训基地建设的投入。二是挖掘民间资金,调动企业行业积极性,鼓励、扶持他们建设公共实训基地,为政府、为教育排忧解难。三是组织高职院校集体攻关,申报中央财政职业教育专项资金资助的实训基地建设。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EB/OL]./jrzg/2006-06/11/content_306934.htm,2006-06-11.

技能实训总结第4篇

关键词:技能提升 训练方法 创新

纵观整个中职院校旅游专业的教学,西餐宴会摆台技能成为继中餐宴会摆台之后的一项重要技能。国家、省、市各级学校也开始通过举行各种技能比赛检验学生西餐宴会摆台技能训练的成果。如何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技能,提高学生西餐宴会摆台操作技能的质量,是职业院校教学中的重要课题之一。笔者反思个人实践经验,认为在传统的技能训练途径下,应加入创新性的做法,发展综合素质,以培养综合性的高素质人才。

一、西餐技能训练的传统途径

全国西餐宴会摆台的比赛标准,主要包括了技能操作、仪容仪表、英语问答、理论笔试这四个方面的内容,每一个内容都有着自己精确的要求。学生需在较短时间里面完成所有的训练内容,必须要进行艰苦地训练,可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

1.小组合作,分项学习,打破传统理论学习枯燥、抽象的局面

西餐宴会摆台比赛的理论是一本结合岗位实际的理论用书,内容多,范围广。书本中的知识学生已经在《西餐服务》这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接触过。在具体的理论训练过程中,可以将理论知识分解形成项目,进行项目式的小组研讨、总结、小组巩固等。利用第二天训练空闲时间,进行理论知识的辩解和讨论,在争辩中让学生懂得分析,发现自己的软肋,实现知识的学习、创新。同时,定期安排学生的实际操作,将理论中的抽象知识外化为实际的操作内容,对学生进行操作性的考核,巩固学生的理论学习成果。

例如:在西餐早、中、晚摆台程序的理论学习中,让学生自己观看关于理论知识的视频,然后进行重点内容的寻找,将自己不理解的地方进行着重标注;把大部分的理论知识外化成实际技能操作,用学生的表现对理论进行诠释和理解。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细节的强调,以巩固其西餐早餐、午晚餐的摆台基本程序和要求。

2.化整为零,重新起步,分项实现技能完美

西餐宴会摆台从最初的准备到一张完美台面的完成,总共经历了至少十个大小环节,而对一位一次性起托的选手来说,也至少需要十次托盘使用才能完成。那么,如何让学生更有效地掌握整个西餐宴会摆台呢?项目教学法在实际训练过程中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在训练过程中,笔者将所有的技能操作比赛要求立为一个完整的项目,并将其细分为大小不同的小项目,让学生每天进行项目探讨、熟悉、训练,而不是完整的一次性摆齐。将整个西餐宴会摆台台面的摆设过程,分成了托盘、餐巾折花、斟酒、刀叉摆放、中间装饰物、杯具摆放等大小不同的项目。要求选手在某一个特定时间之内尝试某一个项目,根据自己的尝试过程总结困难之处,并在小组讨论中总结归纳最佳的操作方法,实现技能动作完美操作。总之,让学生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地进行落实巩固,步步为营,最终形成一张完整的西餐宴会台面,攻破技能操作繁、碎、难的困扰。

3.联系客观实际,抓住重点,塑造个人魅力

西餐宴会摆台比赛中,对选手仪容仪表的要求极高。西餐本身存在的文化内涵,对选手自身的修养以及气质提出一定的要求。但是,每一位选手的外在是与生俱来的,不能要求大家进行急速整形,只能在有效地训练中培养个人魅力,从而实现质的提升。因此在实际训练中,可以分层次、分重点地进行学生外在个人魅力的训练和培养。针对每一位学生,设法找寻其“闪光点”,秉承“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理念,进行个人魅力的塑造。

例如:选手并不懂得微笑及在微笑中展示个人的自信,那就专门安排 “微笑”练习。让选手对着一面镜子,进行自己的感受、练习、模仿,培养其微笑的自信和真诚。又如:选手在走姿方面存在的“八字”现象,那就专门安排学生在礼仪线上练习走姿,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相互监督,提高训练的质量。始终坚持每日15分钟的原则,让学生在日常训练中渐渐养成习惯,形成良好的个人魅力。

4.创设不同情境,突破英语大关

中职学校的学生,英语基础差,对英语的兴趣不浓。实践中笔者结合西餐技能中对英语的要求,调查了社会岗位实际,收集有关西餐岗位的各种服务性的情境,创作符合情境的英语对话。让学生在训练时可以置身于情境之中,感受语言环境,培养英语学习兴趣。同时,录制西餐服务语言,利用电脑进行不间断的播放,创设熟悉的语言环境,让学生在声情环境中逐步攻破英语大关。

二、传统技能训练实践中的问题

针对传统的训练过程,笔者不断地思考和总结。针对全国西餐宴会摆台比赛而进行紧张训练,虽提高了训练质量,在全国比赛中也取得二等奖的成绩,但不管是在赛场上,还是在具体实践中也发现了一定的问题。

1.依赖考核主体,影响技能训练的准确性

整个西餐宴会摆台技能涉及的项目很多,每一个项目都有着特定的规则和细节要求。刚加入训练的学生并不了解及熟知各项细节,每一个项目的考核和验证都需要教师进行把关、考核。但是目前中职院校的教师并不仅仅专注于技能培训,还需要进行课堂教学甚至是担任班主任,教师把较多的时间花在了教学和学生管理上,对技能训练中的学生并不能真正实现及时考核。在某种程序上也增加了时效性考核的难度,影响了学生所掌握技能的准确度。

2.“一对一”评价机制,进步速度并不快

在实际西餐技能训练过程中,使用了传统的“一对一”指导模式。即:一位教师单独指导一位学生学习,并且进行个体评价。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更是权威的“法官”,说一不二。实践检验证明:这种评价方式导致学生对西餐技能各个小项目的一些评价细节了解甚少,甚至茫然不知,更不用说让学生自己去打分、评价。同时,选手之间缺乏交流和沟通,对他人的优点也没有及时吸收,技能的进步速度并不快。

3.技能训练理想化,缺乏应变能力的培养

传统西餐宴会摆台技能训练,笔者认为那是一个循规蹈矩的过程。在分项目训练过程中,没有思考突发事件的存在,更没有训练如何处理突发的事件。在2013年全国西餐宴会摆台比赛中,笔者学校一位选手将白葡萄酒倒入了红葡萄酒杯中,选手没有及时对第一杯的失误作出反应,甚至一直将错就错、一错到底。对于这样的一幕,历史的教训也说明了传统技能项目中添加“突发事件处理”这一项目迫在眉睫。

三、专业技能训练的创新做法

新课改下职业教育所提倡的项目教学法,符合中职院校学生技能训练的特殊性。若能恰到好处地灵活运用,能够极大地提升技能训练的质量。笔者针对在实践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借助科学技术,及时巩固技能

技能训练的进步是缓慢的,需要进行及时的了解和有针对性的改正。传统的训练帮助学生发现问题的都是指导教师,那么当教师奔波于其他事务的时候,学生就会不知所措。项目教学法中也强调了对成果的考核和对学生能力的提升。所以,灵活运用项目教学法进行技能训练时,应借助科学技术,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巩固各个技能项目的细节要求,提升自身的技能。

例如:可借用摄像机进行操作实况的拍摄,当选手休息期间可以观看自身训练视频,发现问题。同时,每天让学生自己进行操作结果的测量,总结问题所在,书写训练心得,促进第二天训练的进行。学生通过类似的经验总结,也可以见证自己的进步,增强训练的自信心,促进技能训练质量的提高。

2.创新评价方式,促进共同进步

新课改下的项目教学法,提倡的就是创新教育评价机制。为了让学生对评价机制有更深刻地了解,可采用了自评、他评的方式,让选手之间进行相互评价,取长补短,促进共同进步。在训练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尝试着自己成为评委,琢磨评委的要求和心态,从而总结自身训练的努力方向和问题所在。利用小组互评的方式,体会不同性格评委的评价角度,从中找到最佳的得分点及训练突破口,最终进行针对性地训练,进一步训练符合评委口味的操作方式和技巧。

3.创设突境,培养应变能力

任何一种比赛都会存在的不可预测事件,每一个人都不能保证自己能完美地完成比赛。所以,一定要进行应变能力的训练。可以尝试利用项目式理念,在不同项目中巧设突境,激发学生思考能力,培养其应变能力。

例如:在训练中,试着故意将操作中的选手托盘中的胡椒瓶撞到了地上。然后观察学生的反应,收集学生处理突发事件的态度、方法等信息。并借此契机引发讨论,让其总结得出危机事件的最佳处理方法。此外,在实际的训练中也可让学生互相营造突发事件情境,进行小组探讨,继而掌握突发事件的处理方法,提升自身的应变能力,实现项目教学法中对学生主体能力提升的要求。

四、小结

任何一项专业技能都是一项体力和智力的双重训练,要想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必须采用合适的方法。项目教学法,为枯燥的技能训练带来了生气,各种训练措施也提升了训练质量。技能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只要灵活运用项目教学法进行训练,西餐宴会摆台技能训练质量的提升也不再是难于登天之事。

参考文献:

技能实训总结第5篇

关键词 城市圈;农民工;技能培训;供需均衡;匹配度;湖北省

中图分类号 G7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3)07-0066-06

一、引言

“十二五”时期,国家批准实施了一系列区域振兴规划,提出要将武汉城市圈建设成为我国内陆地区最具实力、最富活力的增长极之一。武汉城市圈的资源条件相对优越,加快武汉城市圈开放步伐,对于发挥区域优势,实现中部崛起具有重要意义。唐胡浩指出我国农民工流动虽具有特殊性,但对于实现城市化,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村经济生活水平是有益的。农民工外出务工的原因和动机复杂,但以经济利益为根本驱动力的大量农民工流动,无论对流出地还是流入地都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1]。周小刚、陈东的研究发现,农民工流动受城镇化和工业化水平、城乡收入差距、农业规模经营水平、农民工自身素质、家庭因素、制度因素、社会保障等诸多因素的影响[2]。张笑秋通过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不同流动意愿受不同因素制约,居于主导地位的流动意愿受到更多因素影响。政府可通过完善相关制度的制定与执行、发展农村与农业、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素质为新生代农民工流动意愿选择构建良好的外部环境,以此满足新生代农民工的经济与非经济需要,最终实现新生代农民工流动意愿,促进人口自由流动[3]。沈洊、潘寄青认为,我国处于人口转型及人口红利时期、二元社会结构开始向一元并轨的探索阶段是农民工技能培训研究的背景,为农民工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服务,为农民工技能培训提供财政支持是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必然要求[4]。以上研究大都认为外出务工农民在地区之间的流动对流出地和流入地的经济和社会都会产生重要影响,其流动意愿受不同因素制约,自身素质是重要因素,政府应加强规划和引导,促使外出务工农民合理流动,但现有研究较少结合城市圈建设的现实背景对农民工技能培训的供需匹配状况进行实证研究。

二、湖北省各区县农民工技能培训的供需匹配度分析

湖北省各区县外出务工农民技能培训供需匹配度,主要体现在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人数占外出务工劳动力总量的比例这一指标上,比例越大,说明各市州外出务工农民技能培训供需匹配度越好。各市州外出务工农民技能培训供需匹配度如表1所示,从表1可以看出,供需匹配度处于后3位的从低到高分别是孝感市辖区(4.48%)、曾都区(5.63%)、江陵县(8.27%)。从各区县培训供给对需求满足程度来看,2010年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人数占总外出劳动力总量比重最高的前5个区县从高到低依次为:咸丰县(86%)、红安县(85%)、黄陂区(60%)、房县(49%)、荆门市辖区(49%);比重最低的前5个区县从高到低依次为:建始县(11%)、巴东县(10%)、洪湖市(9%)、宣恩县(9%)、江陵县(8%)。2010年参加过政府举办的技能培训人数占总外出劳动力总量比重最高的前5个区县,从高到低依次为:红安县(28%)、郧西县(28%)、房县(27%)、咸丰县(24%)、英山县(23%);比重最低的前5个区县,从高到低依次为:洪湖市(4%)、崇阳县(3%)、宣恩县(3%)、江陵县(3%)、建始县(0.5%)。2010年持有职业技术资格证书人数占总外出劳动力总量比重最高的前5个区县从高到低依次为:麻城市(34%)、江夏区(25%)、荆门市辖区(23%)、武汉市辖区(22%)、郧西县(21%);比重最低的前5个区县从高到低依次为:黄陂区(3%)、来凤县(3%)、宣恩县(3%)、建始县(1%),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人数、参加过政府举办的技能培训人数、持有职业资格证书人数占外出劳动力总量比例的平均值分别为27%、11%、11%,反映出各区县外出务工农民技能培训供需匹配度还处于较低水平。

表1 各区县外出务工农民技能培训供需匹配度均衡分析

注:D1代表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人数占外出劳动力总量比、D2代表参加过政府举办的技能培训人数占外出劳动力总量比、D3代表持有职业技术资格证书人数占外出劳动力总量比。

表2 各区县外出务工农民技能培训供需匹配度分析描述量

以2010年外出劳动力总量和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人数平均水平为参照,可以作出各区县供需情况散点图,如图1-3所示。根据各区县技能培训供需情况散点图的分布状况,可以将2010年各区县外出务工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状况分为四种基本状态:

一是供需双维较高型,指外出务工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供给强度和需求强度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区县,这些区县包括黄陂、监利、阳新、松滋、新洲等24个,其外出务工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供给和需求都处于相对较高水平。

二是供需双维较低型,指外出务工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供给强度指数和需求强度指数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45个区县,包括竹山、石首等区县。

三是需求单维较高型,指外出务工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需求强度指数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而供给强度指数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5个区县,即大治、洪湖、浠水等。

四是供给单维较高型,指外出务工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供给强度指数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而需求强度指数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3个区县,即汉川、英山、咸丰。

三、城市圈不同圈层各区县经济联系与培训供需匹配度的相关性分析

(一)城市圈不同圈层经济联系的计量分析

本研究引入城市空间引力理论,在城市空间引力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反映不同圈层经济联系状况与经济联系强度的模型(Ri=/,LR=Ri/Ri)。其中,武汉市总人口(万人)、工业总产值(亿元)分别用P、V表示,i地区总人口(万人)、工业总产值(亿元)分别用Pi、Vi表示,数据均从2008~2010年湖北统计年鉴获得,其他城市距武汉市中心的距离从公路里程查询网站(网址为:http:///tools/other/selmile.asp)查询,并用Di表示,数据的计算和分析采用Excel软件。

在以上计算结果的基础上对各市州进行划分,具体情况如表5所示。

表5 2008~2010年武汉市对外经济联系腹地空间划分

注:根据城市圈层理论对经济联系腹地空间进行划分,将各市州划分为紧密腹地(LR>9%)、次紧密腹地(1.5%

基于以上不同圈层各区县所属市、州的经济联系紧密度分类,可以从经济联系紧密度的角度对不同圈层各区县的培训供需匹配度作进一步分析。

1.紧密腹地区域培训供需匹配度分析

属于紧密腹地的区县有28个,各区县外出务工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供需匹配度平均值为26%,最高的区县是黄冈地区的红安县,其外出务工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供需匹配度达到85.16%,该县外出务工劳动力总量并不算多,为12.87万人,但其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人数达到10.96万人,其中参加政府组织的职业技能培训人数仅为3.59万人,说明大部分外出务工劳动力参加的是政府性质以外的其他社会培训。值得注意的是,红安县2011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6亿元,增长16.4%,其传统产业是农业,但该县以现代农业产业化功能区为平台,全力实现农业转型升级,其传统产业逐渐建设成优势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十分发达,正规划建设19个现代农业产业化功能区。正因为该县农产品加工业发达,主动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人数多是其外出务工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供需匹配度处于领先地位的重要因素。紧密腹地外出务工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供需匹配度最低的区县是崇阳县,该区外出务工劳动力总量为9.57万人,但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劳动力仅1.09万人,外出务工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供需匹配度仅为11.39%。崇阳县经济整体实力较弱,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为56.8亿元,外出务工劳动力较多,地方经济欠发达,外出务工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力度不足是其培训供需匹配度处于低位的主要原因。

2.次紧密腹地区域培训供需匹配度分析

属于次紧密腹地区域的区县有29个,各区县外出务工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供需匹配度平均值为26%。其中,培训供需匹配度最高的是荆门市辖区,达48.53%,该区2010年外出务工劳动力不多,仅5.44万人,但参加培训人数达2.64万人。次紧密腹地外出务工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供需匹配度最低的是江陵县,仅为8.27%,2010年该县外出务工劳动力为5.56万人,但参加培训人数仅0.46万人。江陵县经济欠发达,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仅34.35亿元,该县经济不发达,外出务工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力度不足是其培训供需匹配度处于低位的主要原因。

3.竞争腹地区域培训供需匹配度分析

属于竞争腹地区域的区县有7个,其中外出务工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供需匹配度最高的是房县,达49.46%,该县2010年外出务工劳动力为12.96万人,但参加培训人数达6.41万人。2011年,该县实现生产总值42亿元,工业经济增势强劲,2011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5.4亿元,增长46.6%,迅猛增长的工业经济是其外出务工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供需匹配度较高的重要原因。这一区域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供需匹配度最低的是竹山县,仅为16.98%,该县2010年外出务工劳动力11.01万人,但参加培训人数仅为1.87万人。该县经济较为落后,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为35亿元,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9∶39∶32,农业所占比例较高。该县经济不发达,外出务工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力度不足是其培训供需匹配度处于低位的主要原因。

4.边缘腹地区域培训供需匹配度分析

属于边缘腹地区域的区县有8个,其中外出务工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供需匹配度最高的是咸丰县,达到86.18%,该县2010年外出务工劳动力为9.55万人,但参加培训人数达8.23万人,其中参加政府组织的培训仅2.31万人,说明大部分外出务工劳动力参加的是政府性质以外的其他社会培训。与黄冈市红安县相似的是,咸丰县大力发展茶叶等特色农产业,成功创建了“国家有机农业(茶叶)示范基地”和“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茶叶)供应基地”。此外,咸丰县旅游资源较为丰富,是该县的一个朝阳产业。正因为该县农产品加工业和旅游业较为发达,主动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人数多,才使其外出务工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供需匹配度处于领先地位。这一区域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供需匹配度最低的是宣恩县,为8.56%,该县2010年外出务工劳动力为7.13万人,但参加培训人数仅0.61万人。水电、农产品加工、矿产资源开发是该县三大支柱产业,其中水电产业是第一大支柱产业。宣恩县经济落后,2009年全县生产总值仅24.4亿元,特殊的工业结构以及经济不发达是其外出务工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供需匹配度处于低水平的重要原因。

(二)不同圈层各区县经济隶属度与培训供需匹配度相关分析

由于缺乏各区县经济联系量数据,因此将各区县经济联系隶属度类别分别进行赋值(紧密腹地赋值4、次紧密腹地赋值3、竞争腹地赋值2、边缘腹地赋值1),然后对经济联系隶属度与各区县培训供需匹配度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如表6所示。

表6 各区县经济隶属度与职业技能培训供需匹配的相关分析

注:A1代表经济联系隶属度与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人数占外出劳动力总量比重相关分析,A2代表经济联系隶属度与参加过政府举办的技能培训人数占2010年外出劳动力总量比重相关分析,A3代表经济联系隶属度与持有职业技术资格证书人数占2010总外出劳动力总量比重相关分析。

从表6各区县经济隶属度与外出务工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供需匹配的相关性分析可看到,相关系数分别为-0.026、-0.03、0.133,P值分别为0.831、0.757、0.264,均大于0.05,说明各区县经济联系隶属度分别与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人数占外出劳动力总量比重、参加过政府举办的技能培训人数占2010年外出劳动力总量比重呈弱的负相关,与持有职业技术资格证书人数占2010年外出劳动力总量比重呈弱的正相关,经济联系隶属度与外出务工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供需匹配的相关性并不显著。

四、研究结果

从供需均衡角度看,湖北省各区县外出务工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状况主要呈现出以下四个特点:

第一,各区县外出务工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处于非供需均衡状态。由图1可以比较直观地发现,湖北省各区县外出务工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供需强度指数分布在45度对角线附近的较少,而偏离45度对角线幅度较大,这反映出湖北各区县外出务工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供需强度相对不均衡。

第二,供需双维较低型区县占大多数。从“供需模型”给出的四种基本状态看,供需双维较低型区县中,有45个区县(超过半数)的外出务工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供给和需求水平均处于湖北省平均水平之下,反映出湖北省外出务工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总体上处于低水平。

第三,少部分区县外出务工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供需匹配度和供需均衡水平均相对较高,具备了率先发展的条件。供需匹配度较高的5个区县即咸丰县、红安县、黄陂区、云梦县、房县中,供需均衡状态相对较好的有咸丰县、云梦县。

第四,部分市州外出务工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供需匹配度过低,需要加大扶持和引导力度。供需匹配度低于10%的市县包括巴东县、洪湖市、宣恩县、江陵县,其供需匹配度分别为9.56%、8.60%、8.56%、8.27%。因此,这4个区县迫切需要加大外出务工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供给力度并调节供需均衡度。

参考文献

[1]唐胡浩.农民工流动原因探析及对流出地的影响——对坪坝营村农民工外出务工状况的调查报告[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62-66.

[2]周小刚,陈东有.制约我国农民工流动主要因素的系统基模分析及对策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07(8):245-250.

[3]张笑秋.新生代农民工流动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2012(2):12-16.

[4]沈 ,潘寄青.促进农民工技能培训的财政体系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09(5):43-45.

[5]王士君,高群,.城市相互作用关系的一种新模式——近域城市整合研究[J].地理科学,2001(6):558-563.

Study on the Supply and Demand Matching Degree of Skills Training of Migrant Workers and Its Connection with City Circle Layer

——The Case of 77 Districts(Counties) in Hubei Province

LIU Jin-song

(Colleg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Wuhan Hubei 430074, China)

技能实训总结第6篇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IT);培训

近几年来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的相关研究成果颇为丰富,例如培训方法、培训策略,以及培训模式,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可以说已经形成了一个理论体系。文章基于近几年山东省诸城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实践,总结影响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IT capability)培训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和提高技术培训质量的主要方法。

一、影响培训质量的主要因素分析

主要因素我们总结为以下三点,即培训团队,培训内容,培训法则。

1、培训团队

培训教师团队是培训活动的组织者和实践者,他们的教学水平、培训理念和培训方法和手段对保证培训质量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培训工作中一个最为关键的因素。国家建立起一支高水平的、教学能力强、责任心高的教师团队,是提高IT培训质量的关键。信息技术培训旨在培养学员的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和最基本的信息素养,培训老师要注意言传身教。因为培训的主要内容要由高水平和能力的教师团队组织与管理。

2、培训内容

在培训的内容上,第一,IT培训首先要培训老师的信息科学技术学科知识、IT课程知识、信息技术教学知识、信息技术安全知识等等。第二,需要培训老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包括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培训前,老师们需要进行调研,从而明白学员的IT知识和水平,在培训内容设计方面需要考虑培训什么内容(what)和怎么培训(how)的两大问题。

3、培训法则

近年来,对培训方法方面的研究也形成了许多实践和学术上的成果,培训方法主要有:核心培训方式、案例式培训方法、专家引导参与式培训方法、混合培训方法、反思培训、以及校本培训方法等等。其实,大多数培训机构是选择一种培训法则,没有根据学员的学习特点、学习风格、学习起点以及培训内容选择一种或多种模式的混合。

二、目前中小学教师IT能力培训存在的问题

通过前期的文献阅读以及工作阅读,我总结和归纳了如下三个凸现的问题。首先,培训目标、培训过程与评价方式不一致。以往的培训过程只停留在技术层面,如只注重讲授操作技术,并没能关注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来开展学习和教学,更未能告诉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恰当、自如地把教育基本理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融合为一体。目前信息技术被当作一门学科的老办法去教、去学、去测试的现象非常明显。测试是否合格、是否制作课件作为教师是否通过培训的评判标准,这并不能很好体现培训的主要目标。

接着,理论和教学实践相脱节的现象明显。目前的教师培训工作基本上是由校外师资培训机构承担,由于授课教师对中小学教育实际了解并不多,他们也不了解基础教育中各科教学内容及其相互联结,另外,培训课时相对过少,因而在培训中过于强调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知识传输,有些花大量时间讲解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基础知识,其结果并不能提高受训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所学的东西并不能用于教师的教学实践。事实上,只灌输理论,不合乎中小学校实际的培训方式,也不能达到理想的培训目标。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忽视教师现存的教育理念。以往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通常忽视教师已有的教育理念,认为只要将现代教育观念传授给他们,自然而然就能够被大家认同,并成为指导他们教育行为的标准。根据认知的相关理论和法则,真正指导个体认识和行为的还是个体本身内在的认知结构。

三、我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相关措施

由此,根据上面分析的因素和原因,我们提出了三项主要对策。第一,贯穿于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始终的是改变教师观念。对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要注意做好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的更新与转变,使他们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从而掌握先进的、与信息技术相适应的教育科学理论,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让中小学教师真正认识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的优越性。第二,中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基本途径是结合技术培训和教师的教学实践。信息技术培训的关键是培养教师把技术知识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的能力。所以,教师信息技术培训需要把技术知识和教师的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向教师演示如何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使用技术。培训内容的选择应该结合教师教学实际需要,力争做到学以致用,一切为教学服务。第三,为教师建立支持技术使用的社会关系网和学习团体是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成功的关键。同事间的帮助和支持对于教师提高利用技术进行教学的能力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 赵勇,雷静.国外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经验教训及启示[J].中国电化教育.2005,(10).

[2] 宋德如.当前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问题省思[J].电化教育研究.2004,(2).

[3] 李勇帆.论中小学教师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培训的优化策略[J].中国远程教育.2002,(3).

技能实训总结第7篇

深化人事、劳动、分配三项制度改革,创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政策环境。近年来,公司通过深化劳动制度改革,营造“人人都能成才”的良好氛围;通过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加大对人才的有效激励和保障,从而为公司人才成长创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在人才强企战略总体方案的基础上,先后修订完善了涉及领导人员管理、考核评价、竞争性选拔、绩效考核、劳动用工及劳动合同管理和企业负责人酬薪管理,社保管理等二十余项制度。通过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消除制约企业培养、选拔、使用人才的体制机制,通过盘活人才存量,增添企业活力。

建立适应公司发展的领导人员考评体系

公司根据发展需要,不断完善领导人员考评体系,呈现人才辈出、能上能下的良好局面。公司大力实施企业领导人员综合性考核,考核内容综合体现,考核方式综合配套,考核结果综合使用,有力促进了人才质量提高,实现了综合考核效力最大化。

考核内容综合体现。公司对领导班子和领导人员的考核均以四大绩效考核结果为基础;四大绩效考核结果对领导班子的考核权重占70%,另30%为团结协作、作风形象民主测评结果,四大绩效考核结果对领导人员的考核权重占50%,另50%为素质和能力民主测评结果。对领导人员的考核注重被考核人解决工作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破解工作难题的业绩,实现了考核内容的“本土化”,使考核工作更加具有针对性,更加体现服务公司改革发展的需要。

考核方式综合配套。公司对所属企业领导人员采取以年度考核为基础,常态化考核为重点,巡视、审计监督为参考的综合性考核方式。结合巡视、审计监督、竞争性选拔差额人选的考察、干部专项考察、工作调研等工作的开展,多角度地掌握所属企业领导人员的德才表现、主要业绩和履职情况。考核方式的分类实施,配套使用,各有侧重,互相印证,实现了考核工作的多维度、多角度,做到了定性和定量有效结合,保证了考核结果的全面、准确、有效。

考核结果综合使用。四项绩效考核结果与领导人员薪酬激励挂钩;领导班子考核结果与“四好”领导班子先进集体认定挂钩;对领导人员考评结果与干部培养使用挂钩。“三挂钩”实施以来,凸显了重德重业绩重公认的导向,实现了定量与定性的有机结合,并发挥了公司各项考核工作综合效力最大化的作用。

完善选拔培养互为补充的选人模式

集团公司党组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整体考虑、分步实施,按照“两个总体目标,实施三步走,在三个层面进行探索”的工作思路,积极推动选拔培养互为补充的选人用人模式。

实现竞争性选拔的规范化、常态化、科学化。实施过程中,公司不断加大力度,不断完善制度、严密流程、总结经验,实现了组织一次、成功一次,形成了一套具有一定示范性、较为规范完整、操作性强、适合公司需要的竞争性选人用人程序,激发了干部员工对竞争性选拔工作的信心和参与热情。2011年面向华能全系统开展了25个部门副主任级岗位的公开竞聘,是华能有史以来岗位最多、范围最广、职级最高、力度最大的一次竞聘,在华能系统内引起了强烈反响和联动效应。2009年以来,公司总部已开展了4次竞聘工作,49名同志履新,涉及总部部门副主任级、处级和一般员工三个层面。

加强干部挂职、培训。集团公司总部已先后有针对性地选拔、组织了7个批次所属企业干部上挂到公司总部,2个批次总部干部下挂到所属企业的挂职锻炼工作。挂职干部来源基本覆盖了全部京外单位,挂职干部成为了上下沟通的桥梁和纽带,成为了华能企业文化的宣传员和通讯员,实现了总部与所属企业双向有效互动,实现了干部培养、使用与企业发展战略的有机结合,实现了促进总部建设、推动所属企业发展、实现干部提升的“三赢”的良好局面。通过跟踪调研,挂职干部返回后,大部分同志走上了更重要的岗位,为华能事业的发展发挥了更重要的作用。

当前,公司总部及系统各单位,正在创新实践形式,探索领导干部选人用人的典型经验。

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近年来,公司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对于促进公司发展的重要作用,制定出台了人才规划,促进高、中、初级人才梯次发展,推动技术、技能人才队伍整体建设。

充分发挥规划的“龙头”作用。公司以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为目标,确立了以改进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方式为基础,选拔培养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为重点,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为目标,建设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为补充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思路。根据产业门类和专业化人才需求,相应制订了绿色煤电、核电、边远艰苦地区人才援助等一系列重点专业技术人才规划,并初步建成了天津IGCC,山东石岛湾核电、西安热工院、北京淸洁能源研究院等专业技术人才基地,十七大以来累计培训46816 人次,带动了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整体实力提升。

密切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通过承担部级项目、承建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建研发中心等方式,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核心,加大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培养,目前已有两院院士1人,有突出贡献的专家4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贴专家118人,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部级人选6人,中央直接联系的高级专家4人,部级科技奖项负责人11人。

深化技能人才队伍建设。通过用工制度改革,打破传统的“干部”和“工人”之间的界限,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进一步激发技能人才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加强上海电力检修培训中心及其淮阴分部和汕头电厂、威海电厂运行仿真培训基地建设,发挥三级培训体系作用,深入开展了技能人员岗位培训、技能培训、安全培训、班组长培训以及各种适应性培训,不断提高技能人才整体素质。开展技师考评工作,用职业技能鉴定、技能竞赛、技术比武等方式选拔培养高技能人才,目前已有全国技术能手10人,中央企业技术能手29人,电力行业技术能手46人。

围绕战略定位,完善纵向三级管理体系建设

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公司围绕公司发展战略,积极推动人力资源集约化,先后批复设立了陕西、澜沧江、海南等几个检修公司;积极探索电厂基建、生产承包运营模式,落实西宁热电基建和生产委托山东公司总承包;推动边远、艰苦地区人才援助工作,对口援助公司、新疆公司人力资源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

发挥集团公司人力资源调剂作用。公司加强人员总量控制,严格员工录用计划管理,连续两年实现集团公司人员总量负增长。在严控系统外进人的基础上,加大系统内员工调剂和招聘力度,对有员工录用需求的单位加大系统内调剂和招聘的数量和比例,在系统内调剂和招聘条件上予以放宽,促进了系统内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提高了人力资源使用效率,集团总部对系统人力资源统筹调剂的作用有效发挥。

适应市场需求,不断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完成后勤、燃料、煤炭、物资、科技体制改革有关机构重组工作,促进公司产业管理体制机制不断完善。积极落实四川公司对口援助公司、北方公司对口援助新疆公司、西宁热电整体委托山东公司管理有关工作,协调解决委托管理工作中遇到的有关问题。在近几年边远艰苦地区援助工作的基础上,启动和落实对口援助公司和新疆公司人力资源有关工作,组织召开了对口援助公司、新疆公司人力资源专题会;深入调研,重点解决了公司、雅江办合署办公和理顺管理体制、拓宽员工录用渠道、制订公司和新疆公司与院校联合定向委培工作方案等问题;研究制订地区人员交流、人员配备、干部培养、薪酬和津补贴等针对性扶持政策,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对口支援激励机制。

立足工作实际,实现员工培训横向全覆盖

公司不断建立和完善干部培养锻炼机制,建立了分层分类的培训体系。为提高企业领导人员的政治素质、职业素养和治企能力,选派领导人员参加中组部、国资委组织的干部调训。充分发挥华能党校作为干部培训主阵地的作用,在抓好干部进修班、中青班和轮训班的同时,服务公司主营业务,制定并实施了生产副厂长、经营副厂长培训计划,2012年累计培训393名领导人员,公司系统完成各级领导人员培训1605人次。通过“国资委干部教育网”构建集团总部员工网络培训平台,开设了77门专业课程和130门公开课程。将西安热工院作为公司专业技术人才培训主要基地,编制实施了2012年度专业人才培训计划,推动专业人才业务素质和水平的提高,2012年公司系统各单位累计培训23915名专业人才。

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体系初步建立。形成了以上海电力检修培训中心为龙头,淮阴、威海、汕头为补充,专业涵盖电力运行和检修,区域布局兼顾南北的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格局。

技能实训总结第8篇

【关键词】员工 师带徒 技师 团队

企业员工技能是一个关系企业发展命运的系统工程,开展好企业员工技能培训,在企业内部营造学习的氛围,打造学习型、知识型、技能型、研究型和创新型“五型”员工,有利于企业操作技术的传承,有利于企业青年员工的快速培养,有利于企业新老更替的有序衔接。俗话说:“名师带高徒”。而企业中的“名师”做为一个团体可以用技师团队来带表,“徒弟”由是新员工来代表,样一个培训体系即有了教授者又有了受教者,笔者就以下方面,浅谈企业中通过“专家、高级技师、技师”培训团队的建立企业的培训体系。

1 建立、健全企业内部培训制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是企业一切活动开展的依据,建立、健全企业内部培训制度,是企业内部培训团队得以有效动作的根本。针对企业内部的培训制度应涉及:培训意义、目的及范围、操作技能;培训过程实施细则及规范;培训效果评价及奖罚措施等。要做到使整个培训过程有目标,有计划,有实施,有检查,有考核,有奖惩。应从专家、高级技师、技师入手,组织相应的培训机构,针对新、老员工理论及操作技能进行评估,采取以理论与操作相结的形式,有针对性的进行培训。对新员工应以操作技能培训为主,对老员工应以理论讲解为主。对员工进行培训实施后,可以采取年度及半年度的抽查,以作为年度培训工作的审核。

2 以班组为单元,优中选优,加强企业内部培训团队建设

企业中优秀的培训团队与机构,需要企业从上至下建立一支优秀的培训技师阶段伍,是内部培训得以有效实施的保障。首先,企业各二级单位可组织现有的高级技师、技师、高级工组成单位内部的培训团队。形成一支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经验内部培训师团队。其次,以班组为单元,先确定本班组所需候补力量的数量及现有操作内容,再有针对性地按照操作内容立足竟、荐结合,实现系统完善的内部培训机制。同时开展好“专家、高级技师、技师”培训宣传工作,在员工中形成“标兵”意识,以确定员工职业生涯的成长目标。

3 找准定位,明确职责,“师”“徒”要在思想上形成合力

定位,是一个人对自我的清楚认识,也是一个人取得某种成功的可能性度量。找准定位、明确职责,教出效果,学有所成,是企业内部培训团队得以有效实施的前提。刻苦专研,大胆尝试,吸收好前辈们的精华,学有所成,心怀感恩,争做企业合格、优秀的储备力量,是每一位青年员工的自我认识及职责所在;加强引导,注重培养青年员工的感悟、思考、动手和创新能力,以理教导,以情诱导,真情奉献,乐于传道,是现有专家、高级技师、技师基本的定位和职责。专家、、高级技、技师应在基层对新员工应言传身教,从思想意识与行为意识上对员工进行培训,结合“师带徒”形式,采取“一帮一,一对红”等传统方法,对新员工进行传授。

4 签订“师徒合同书”,做好年度检查,确保实施效果

企业内部中专家、高级技师、技师的比重逐渐增加,结合工作岗位,颁发聘书、建立起“专家、高级技师、技师”与“新员工”帮助体系,由企业三级单位进行监督。以季度、年度等形式组织培训工作的考核与检查,同时也可结合基层单位的岗位练兵等活动,对受训员工进行抽查,以检查“师徒合同”的实施效果。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对实施效果显著的“师徒”应加大宣传力度,建立“明星”机制,针对“明星徒弟”可以在下一年度做为“师傅”试带徒,与“明星师傅”进行对比,形成一套完整的培训循环体系。

5 选定培训方案与计划,有条不紊地开展培训工作

各二级单位在每年度可针对专家、高级技师、技师根据工作岗位不同和自己的特色所长详细制定培训方案与计划,然后由各二级单位人事教育部门组织人员按照技能等级要求分类进行分析,整出年度培训计划,作为年度培训工作重点,并有条不紊地遵照实施。计划实施过程中,二级教育人事部门要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的方式对培训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检查,及时了解培训工作进展情况,检查其员工思想定位、工作积极性、操作技能的提升是否有不利于培训开展的变化,帮助其认真查找、分析、解决问题。6 定期进行阶段性的总结、交流和考核

二级单位应该以季度或年度为单位,按照技能等级分类组织专家、高级技师、技师和青年员工召开阶段性总结、交流会。首先,由专家、高级技师、技师等回顾总结此前阶段的培训情况,提出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的整改措施。其次,由“徒弟”作阶段性的学、思想汇报,谈心得,谈体会,找到自己的不足并提出弥补措施。“明星师徒”应做为年度总结工作的重点,切实总结出全员培训亮点。最后,由教育人事部门应根据平时检查的情况,进行量化考核,可采取内部网络与宣传形式通报培训效果。

7 培训结束的理论及实操的检查

季度、年度培训工作的结束,单位教育部门应组织对年初建立的“专家、高级技师、技师”培训机构进行审核,从培训工作内容、质量、人员等方面进行评定,首先由师徒的学习效果合格评定,核查培训效果是否达到制度要求。其次,要针对下一级单位进行专业技术理论考试和实际操作考试。考试、实操合格、表现突出的单位按的规定进行奖励。

8 结论

培训在企业当中牵涉的面较广,培养出具有一定操作能力的员工难度也很大。影响培训效果的因素也很多,实施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处理不好都有可能招致培训的失败,造成企业不必要的人力及财力支出。企业要摆脱“青黄不接”的尴尬局面,培训是必由之路。而专家、技师队伍的作用的发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要想取得优良的培训效果,实施过程要素的准确把握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 张明海最新各类培训中心课程方案设计与编制及成功模式绩效分析考核评估指导手册[M].出版地:北京出版社:石油工业出版社,出版年:2008

[2] 覃峰采油、采气工技术操作规范与关键技能实训手册 [M].出版地:北京出版社:石油工业出版社,出版年: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