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结构职称论文

结构职称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23 15:13:16

结构职称论文

结构职称论文第1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教育教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8-0026-03

一、河北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基本状况

根据河北省教育厅2010年对各高校的调查数据和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2011年对各高等学校贯彻落实《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暂行)》的普查情况显示,全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总数为2145名,专职教师1625名,兼职教师520名,专兼比例约为3.13∶1;其中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为897名,占41.8%,专职教师845名,兼职教师52名,专兼比例约为16.25∶1;思想品德课教师1248名,占58.2%,专职教师780名,兼职教师468名,专兼比例约为1.67∶1。

1.职称结构:教授195名,占专职教师总数的12%;副教授611名,占专职教师总数的37.6%;讲师546名,占专职教师总数的33.6%;助教273名,占专职教师总数的16.8%。

2.学历结构:博士104名,占专职教师总数的6.4%;硕士507名,占专职教师总数的31.2%;双学位13名,占专职教师总数的0.8%;学士624名,占专职教师总数的38.4%;无学位377名,占专职教师总数的23.2%。

3.年龄结构:30岁以下者338名,占专职教师总数的20.3%;31~35岁者312名,占专职教师总数的18.8%;36~45岁者767名,占专职教师总数的46.1%;46~50岁者78名,占专职教师总数的4.7%;50岁以上者169名,占专职教师总数的10.2%。

4.性别结构:男性494名,占专职教师总数的30.4%;女性1131名,占专职教师总数的69.6%。

5.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与思想品德课教师队伍构成对比情况(见表1、2、3,以专职教师为例)

总之,通过上述资料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出,河北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已经跨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就其整体来看,不仅教师队伍进一步壮大,而且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和年龄结构也在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已经初步形成一支专兼结合、职称结构和学历结构以及年龄结构日趋合理的教师队伍。但是,我们在肯定成绩和主流的同时,也必须看到它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譬如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两支教师队伍的发展不太平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数量和素质还不能很好地适应新时期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需要;各个高校之间、各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之间教师队伍的状况参差不齐,发展很不平衡;部分教师缺乏坚定的政治理想和人生信念,导致教学主题不突出,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发挥不充分;特别是许多高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支持薄弱、教学科研组织亟待规范等问题。

二、河北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专职教师数量结构性不足,专兼比例不合理,教师的教学负担较重。近年来,尽管河北省多数高校都在按照《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的不低于1∶350~400的师生比例配备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教师队伍在不断扩大。但是不同高校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的教师队伍仍然存在不同程度的缺编现象(有些高校的师生比例高达1∶410~650),特别是各门课程教师之间结构性缺编问题较大,一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实际人数与定编人数相差很大。从总体看,专兼职教师比例也不尽合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专兼职比例16.25∶1,兼职教师比例过低;思想品德课教师专兼职比例1.67∶1,专职教师数量不足,兼职教师比例偏高。这种情况下,为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只有超负荷工作,难以参加进修学习,补充新知识,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另外,为了效益和弥补教师不足,大多数高校现在都采用合班授课,一名教师面对几百名学生上课,很难在授课时师生互动,只能单向输出知识,这种状况势必影响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2.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不尽合理,优秀的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缺乏。从整个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结构来看,其学历结构与高校其他专业课教师队伍相比,平均学历层次偏低,高学历人才少。这不仅严重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而且也制约了对一些高深难科研课题的研究和马克思主义学科的建设。在职称结构与梯队建设上,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师资队伍,还是思想品德课师资队伍都不尽合理,表现为两头小中间大,即教授和助教人数少,分别为12%和16.8%,尤其缺乏学术造诣深、创新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的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而副教授和讲师的比例较高,形成了“瓶颈”。因此,反思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历史过程,要想在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方面上台阶,就必须走教师高学历、专家化的道路。上述这些情况在思想品德课教师队伍中更为突出,例如具有博士学历的仅占3.3%,73.4%的教师没有硕士及硕士以上学历,正高职称教师更少。

3.年龄结构和性别结构不尽合理,高学历高职称的青年骨干教师缺乏。年龄结构是优化教师队伍的一个基本要素,反映教师队伍的教学科研能力与水平的现实状况,也预示着整个教师队伍的发展潜力和趋势。河北省高校的调查统计数据显示,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中一度存在断层、后继乏人的现象已经得到了很大的缓解。但是,在青年教师中学历和职称偏低,却是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从表3中可以看出到,35岁以下年轻教师的比例平均为39.1%,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为36.9%,思想品德课为41.3%,这说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存在不尽合理的“年轻化”倾向。同时,在今后的职称晋升、学习进修、福利分配等方面,同一年龄层次的教师之间有可能形成激烈的甚至不合理的竞争,使他们的积极性受到挫伤。再从36~45岁和46~50岁这两个年龄段的教师来看,36~45岁的教师占54.5%(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为58.1%,思想品德课为50.8%),比重偏高,而46~50岁的教师仅占4.7%(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为6.2%,思想品德课为3.2%),比重太低,说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中年富力强、教学及思想政治工作经验丰富、学术造诣深的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相对缺乏。

4.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组织机构不规范,管理体制不合理。根据“河北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检查情况登记表”显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组织机构设置很不统一,大致可分为三种情况:第一种,符合教育部规定的标准,设置了独立的组织机构,统一管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科研工作,但仅占所登记高校的21%,且机构名称不统一。第二种,只是在学校的某一个学院或系设置相对独立的机构,负责管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机构名称更是复杂多样,这是目前比较普遍的现象,占所登记高校的64%。第三种,没有组织机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分散在不同的专业院系,甚至有许多教师作为第二职业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占所登记高校的15%。总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组织机构设置比较混乱,名称五花八门。这种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弱化和边缘化甚至是瓦解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势必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5.教学管理制度不健全,教学活动不规范,经费不足。资料显示,由于一些学校不同程度地存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组织管理薄弱等问题,因而不能严格按照要求规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或者教学计划规定的教学学时不能完全落实。另外,还有许多高校没有按照教育部规定,按照本科院校不低于每生每年20元,专科学校不低于15元的标准提取用于教师学术交流、考察的专项经费。致使许多学校教师难以参加学习进修、社会考察和学术交流活动,更难以设立专项经费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问题进行专项研究。

三、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几点建议

1.把教师队伍建设提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理顺组织管理体制。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高校教师队伍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加强这支队伍的建设,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因此,在新形势下,各有关部门、各高校首先应当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问题提高到更加突出的位置重视,强化“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强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和师资队伍的建设。其中首要的问题就是建立健全组织机构,理顺管理体制,尽快解决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机构设置比较混乱的现状。因此,各高校应当尽快把分散在不同专业院系的思想政治课组织机构和教师剥离出来,建立独立的、直属学校领导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组织机构,统一管理,规范机构名称。其次,各高校党政领导应当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把它作为高校党政领导班子的一项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统一领导,促进各部门间的协调合作,完善师资队伍和课程建设机制。学校党政主要领导和分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的领导,应当经常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督查、调研、听取工作汇报,到课堂听课,共同探讨改进措施,着力解决实际问题。这应成为常规,坚持不懈地进行。

2.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针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现状,我们建议通过以下的措施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升整体素质。①要严格按照、教育部规定的不低于1∶350~400的师生比例核定并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的总量缺编和结构性缺编现象,适当减少思想品德课兼职教师,解决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师专兼职比例不协调的状况,更好地满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工作的需要。②在职称结构中适当提高教授的比例,鼓励支持那些学术造诣深、创新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的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尽快地晋升为教授,这样既可以为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增强力量,还可以缓解副教授比例太大的超饱和状态,同时还能够调动中青年教师的积极性。③加快学历教育的进程,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一方面,对于新进入、新上岗的年轻教师,应当要求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和相关专业硕士以上学位或中级以上职称;另一方面,要鼓励支持在岗教师脱产或在职攻读博士、硕士学位,努力提升现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学历层次。对此教育部今年6月25日下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培养规划(2013―2017年)》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各高校应当抓住这一时机,争取每年都有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攻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硕士或博士学位,力争经过3~5年的努力,使全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中具备硕士以上学位的达到80%以上,具备博士学位的达到30%以上。④高校应当制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继续教育计划,加大经费投入,确保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能够边工作边提高,使他们有充足的机会和条件进修深造,深化专业知识,提升教学科研水平。

3.强化教师队伍管理,规范教学活动。①要严格教师任职资格准入制度,不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任职资格的,不得聘用。新任教师必须先培训后上岗,未经岗前培训考核合格的,不得讲授思想政治理论课。②要充分发挥学校“思政课教科部”教研组织和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建立健全集体备课、听课制度。通过集体备课、教学观摩、学术研讨以及导师制等,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师培养培训工作,努力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③高校各有关部门应当积极协调,改善教学条件,优化教学环境,严格控制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人数,保证每班不超过100名学生。积极创造条件实行小班教学,切实保证课堂教学效果。同时,还应切实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时数,不得以任何理由和方式减少或变相减少教学时数。④高校各部门应积极协调合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供坚强的领导保障、政策保障、经费保障和资源保障,促使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断深化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完善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实现教学方式方法的多样化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获取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⑤为了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管理,规范其教学活动,应当建立专门的省、校、系(学院)三级教学督导机制,健全考核体系,加强对教学内容、教学质量的统一管理和监督。同时还要加大省、校两级精品课建设的力度,努力建设部级精品开放课和部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4.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增加教育教学的科研含量。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与建设,是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一个关键环节。作为一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讲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就必须把科研搞上去,在学术上有所研究、有所创新,增加课程教学中的科研含量。因此,要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建设,就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重新定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形象,促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觉进入学科建设,尽快找到自己在学科建设中的方向,明确自己在学科建设中的科研任务,通过学科建设的科研成果支撑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从而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逐步建设成一支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高、思想政治坚定、教学业务精湛、师德修养高尚、结构合理、“让党放心、让学生满意”的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Z].教社科2008]5号.

[2]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暂行)[S].教社科[2011]1号.

[3]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培养规划(2013―2017年)[Z].教社科[2013]4号.

结构职称论文第2篇

【摘要题】学校体育

【关键词】普通高校/师资队伍/年龄结构/……

如何适应21世纪的需要,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不仅关系到新世纪初能否实现教师队伍的新老交替,而且关系到高等教育事业的振兴和发展。目前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师资队伍,不论是综合素质还是数量上,都无法满足新时期发展的需要。因此,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结构,刻不容缓。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全国86所普通高校的2012位体育教师。

1.2研究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和逻辑分析法对我国普通高校的体育教学部领导发出问卷调查表100份,收回有效答卷86份,有效回收率为86%;此外还咨询了十几所高校分管师资的负责同志,同时查阅了有关的文献资料,对所得数据材料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年龄结构(见表1)

表1全国86所普通高校体育师资队伍年龄结构分布情况

类别教师人数人数比例(%)

51-60岁34317.04

41-50岁49624.65

31-40岁77138.31

30岁以下40219.98

总计2012100

从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师资队伍年龄结构分布情况不难看出,目前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师资队伍年龄分布为:30岁以下的教师(402人)占总人数的19.98%,31-40岁的教师(771人)占总人数的38.32%;41-50岁的教师(496人)占总人数的24.65%;51-60岁的教师(343人)占总人数的17.04%。从总体上看,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师年龄结构正逐步趋于合理,年龄老化问题有所好转。40岁以下青年教师所占人数最多(1173人)比率最大(58.30%),是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师资队伍的生力军。随着青年教师数量的增多,为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保证。41-50岁的中年教师所占的人数次多(496人),其比例为24.65%,他们是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师资队伍的中流坻柱。如果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力量,则师资队伍将失去主心骨,对事业将会造成全面性的损害。而51-60年龄段的老教师人数(343人)所占比例为17.04%。他们大都有高级职称,其中许多人是学科带头人,具有较广泛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如能继续发挥其潜力,他们将为青年教师的发展提供巨大帮助。

2.2职称结构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师资队伍职称结构经过10多年的职称改革有了明显改善,职称结构趋于合理(见表2)。

表2全国86所普通高校体育师资队伍职称结构分布情况

附图

这次被调查的2012位普通高校体育教师中,高级职称的教师(727人)比例较高,达到36.13%(其中教授144人,占7.16%;副教授583人,占28.98%);中级职称的教师801人,占39.81%;初级职称的教师484人,仅占24.05%。

高、中、初级三者职称结构比例已经初步形成卵状结构,这有利于培养大批学术带头人和形成系统的学术梯队。高职称教师队伍年龄老化情况客观存在,他们中的许多人将在今后10年内相继退离工作岗位,急需补充培养中青年教师,继承他们的事业。从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师资队伍职称结构中反映出来的业务水平的断层,其严峻性远超过年龄结构的断层。退休的教师多数具有高级技术职称,包括许多在教学上和学术界有很大影响的教师。如果不在较短时期内培养和扶持中、青年教师,迅速提高其业务水平,充分发挥其才能和优势,使尖子人才挑起工作的重担,那么整个师资队伍很有可能“滑坡”,甚至于出现“恶性循环”。

2.3学历结构(见表3)

表3全国86所普通高校体育师资队伍学历结构分布情况

附图

调查结果表明,普通高校教师队伍中本科学历(1702人)比例较大,占84.59%(其中33.25%是40岁以上的教师);近年来拥有研究生学历(141人)的教师比例有所增加,占7.01%,这可能与我国体育研究生教育发展规模有关。

3结论与对策

3.1结论

(1)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师队伍整体年龄结构正逐步趋于合理,但各年龄段教师数的分布十分不均衡,需要进一步调整。

(2)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师队伍职称结构正逐步趋向合理,与目前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承担的任务基本吻合。但高级职称群体老化、教授比例偏少的现象普遍存在,应当引起重视。

(3)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师队伍学历偏低,因此,不断提高青年教师学历,应成为师资管理的重点。

3.2对策

(1)重视学科梯队建设,培养学科带头人。对部分思想素质较高,有一定学术造诣,肯于钻研和善于团结人的普通高校中青年体育教师,充分培养与扶持。

(2)统一认识,改变现状。要重视目前普通高校师资队伍的“断层”危机,增加解决问题的紧迫感和实际措施,确定师资队伍建设的战略方针,培养一批政治思想好,爱岗敬业的高层次、高素质、高水平的中青年体育教学科研骨干和学术带头人。

(3)提供良好条件,优化成才环境。在教师职称评定工作上,尤其在评审高级职务上,要打破论资排辈的思想,鼓励中青年教师脱颖而出,积极申报高级职称,促使我国高校体育教师队伍的学术梯队尽快形成,解决好学术年龄断层问题。

(4)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由教学、科研及教书育人等方面经验较丰富的老教师组成教学研讨班,带领中青年教师切磋教学技艺,营造重视教学的良好风气。

【参考文献】

[1]叶长文,孙月霞.普通高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现状分析与对策[J].体育学刊,2000(6):102~103.

[2]阎书波.浅谈河北体育学院师资队伍建设[J].体育研究,1996(2):32~34.

结构职称论文第3篇

社会艺术培训教育机构师资管理一、我国艺术培训教育事业发展的现状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各行各业为了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逐渐意识到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的竞争。对于人才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面对着人才激烈竞争的大环境,我们的传统学校教育培养的学生已经无法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大多数毕业生毕业就失业,高校开始围绕着“人才培养目标”,针对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怎样培养人等问题进行科学、全面、系统的研究。为了平衡市场所需人才的供求关系和缓解毕业生的就业压力,社会培训教育事业逐渐兴起。与此同时,2012年11月8日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十报告”明确指出“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随之而来的培训团体、机构、中心、学校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了,如辽宁省沈阳市注册的艺术培训机构就有上千所。

然而,任何一个社会艺术培训教育机构的生存与发展都离不开师资,师资队伍的质量优劣,素质高低直接决定着社会艺术培训教育机构的生存和发展。经过走访和调研,师资质量差,素质低,师资匮乏是社会艺术培训教育机构普遍存在的问题,并已经成为社会艺术培训教育机构生存、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社会艺术培训教育机构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

(一)师资质量差

目前,社会艺术培训教育机构中因教师的学缘结构不合理造成师资质量差。分别表现为:

1.缺少教师专业技术职称认定的标准和专业评审机构

专业技术职称的认定是对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的肯定,同时也是教师自我价值实现的途径,更是衡量教师教学质量高低的标准。教师专业技术职称认定的标准关系着师资质量的好坏。教师专业技术职称认定的标准需要具有相关资质的专业机构进行审核来确保教师专业技术职称认定的公平、公正。

以沈阳地区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刘宁钢琴学校为例,刘宁钢琴培训学校分为沈河分校、皇姑分校、铁西分校、大东分校、大连刘宁钢琴艺术培训学校分校等共七个校区组成。据不完全统计,这是所全国现有最大的私立钢琴专业学校,同时这也是一所商家联盟机构,是一所中央音乐学院在沈阳设定的唯一考级培训基地。学校的办学宗旨是为国家培养优秀的钢琴人才和为钢琴音乐爱好者提供学习机会。刘宁钢琴培训学校的教师的专业技术职称在教师入职前,根据教师在面试和专业技能水平考核中的表现及学历和曾经的教学经验来确定教师的专业技术职称。入职后根据教师的工作年限、授课人数、课时以及给培训机构带来的经济效益决定教师专业技术职称的晋升。普通高校教师的专业技术职称的评定,是通过校专业评审委员会对符合条件的教师上交的材料进行审核并由省教育厅或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进行最终认定。如助教的评审条件为本科学历,在校见习满一年,校专业评审委员会审核通过并由省教育厅或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进行最终认定下发助教证。讲师的评审条件是本科学历,助教教学满5年,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本专业领域的学术论文二篇,具有相应的计算机技术等级证书,校专业评审委员会审核通过并由省教育厅或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进行最终认定下发讲师证。研究生学历毕业的在教学岗位上工作满3年,校专业评审委员会审核通过并由省教育厅或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进行最终认定下发讲师证。副教授、教授依此类推。与高校教师专业技术职称认定对比得出,社会艺术培训机构教师专业技术职称认定缺少评审条件即标准和专业评审机构,无法保障教师专业技术职称认定的公平、公正,因此导致师资质量差。

2.缺少中坚力量的中年骨干教师

中年骨干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科研能力较强,体力充沛等优势,是从事教育事业领域中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现社会艺术培训教育机构的教师来源不同,一是来自小学、中学、高中、各大高校的教师,利用业余时间以第二职业在培训教育机构做兼职教师,教师的年龄在40~55岁左右。二是来自各国的专家、学者(人数极少)以第二职业在培训教育机构做兼职教师,教师的年龄在40~55岁左右。三是来自从职高、高校刚刚毕业的学生以谋生、积累经验为目的在培训教育机构做专职教师,教师的年龄在20~30岁左右。

从教师的年龄结构来看社会培训教育机构缺少30~39岁左右的中年教师。同时,因我国教育部下发相关文件禁止在职教师到社会培训教育机构做兼职教师,所以大多在社会培训教育机构做兼职教师的基本是从学校教育领域退休的老教师,年龄在55岁以上。显而易见社会艺术培训教育机构缺少中年骨干教师。然而因缺少中年骨干教师导致社会培训教育机构师资质量不高,缺乏生存、竞争、发展的空间。

3.师资的学历层次良莠不齐

师资的学历层次是确保师资质量的基本条件。现社会培训教育机构师资存在学历层次良莠不齐的问题,表现为现社会艺术培训教育机构的教师学历层次分为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等相关同等学历四个方面,显而易见这是造成师资质量有高有低、有好有坏的问题。

(二)师资素质低

教师的能力、职业道德修养直接决定着师资素质的高低。教师的能力指应具有一定专业技能、教育教学能力、科研能力。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指教师具有较高的思想觉悟,能履行教育教学职责,勇于承担教书育人、培养人的重任,同时热爱这一职业,愿意为这一职业奉献的崇高精神。

1.艺术类教师具有的能力的特殊要求

根据各中小学、高中、大学学校对艺术类教师具有的能力的要求得出艺术类教师具有的能力的特殊要求如下:

4.“三证”结合,建立科学合理的职业技能考核与评价体系

职业教育最突出的特点是强化技能的培养,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因此,在制订职业技能考核与评价标准时,应将技能考核与鉴定与国家职业技能鉴定中的最新职业标准和考试大纲引进专业建设、课程标准及教学评价体系中,实现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有效接轨。既要关注学生的职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同时不能忽略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院校应改进以笔试为主的传统考核模式,加大实践考核所占的比例,同时融入学生在考核过程中的表现,包括吃苦耐劳、公平正直、敬业爱岗、团结协作精神。在考核过程中,除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考核外,同时还应观察学生在考核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职业意识,三项都合格后才能颁发“岗位技能操作合格证”。为更好地对人才培养质量把关,我院对药学专业学生实行“三证”制度,即所有药学专业学生必须获得“岗位技能合格证”“职业资格证”,此外还应完成规定的学分和合格的毕业设计(论文),最后才能获得毕业证。

5.点面结合,积极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活动是学生应用专业知识服务社会、培养职业能力的重要载体。学校可利用课余时间及寒暑假,根据药学专业特点,按照点面结合的原则,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如以学生社团为单位,开展大学生送科技下乡或志愿者服务活动。我院每年寒暑假都组织一次学生到周边地区宣传医药保健知识,提供用药咨询服务,宣讲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法规。除此以外,我院还要求每一位学生在假期中应至少参加一次社会实践活动。其目的是让学生在专业服务的了解职业特点,同时也缩短与社会的心理距离,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6.校企对接,大力营造校园职业文化氛围

在学校教育阶段,既要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和专业技能的培养,还应提前将医药企业的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及现代药学人员的职业素质渗透到校园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的全过程。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可通过组织学生进入企业参观或对企业进行调查等形式,引导学生了解企业文化,感受企业工作氛围,强化职业意识。还可与企业合作开设冠名班,定期对学生进行企业文化宣讲或让学生参与企业培训等活动,更直观地让学生了解企业文化,感知企业精神,培养职业习惯和职业情感,提升职业适应能力。

除此以外,还可广泛开展创业政策宣传和创新创业典型事迹展,或通过举行创新创业征文评选、专家讲座、创业论坛,表彰、扶持大学生优秀创业计划项目等活动,大力营造就业创业氛围,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意识。

7.加强指导,做好毕业设计(论文)工作

毕业设计(论文)是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部分,是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过程。毕业设计(论文)过程可以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训炼学生掌握查阅资料、获取专业发展前沿信息的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药学专业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方式和独立思考的习惯。毕业设计(论文)是学生积极探索和创新精神的养成训练过程,对学生综合知识应用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和社会责任意识的全面提高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加强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是帮助学生顺利走向工作岗位重要手段。

三、结语

总之,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应结合药学专业学生特点和医药企业发展及人才需求,通过多途径、多方式,渗透到课堂和课外的任何教育教学和管理环节。职业素质的培养需要教育管理者、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职业素质培养的途径和模式尚需完善,其评价体系构建和成效验证有待进一步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张莉,郭艳平,李书林.职业院校素质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职业,2012,(3):125.

[2]杨青利,张淑春,李红侠.从四个维度看中国药都高技能人才素养培养的实效性[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1,13(4):90-92.

[3]吴晓明.探索药学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新世纪高等药学人才[J].药学教育,2004,20(1):1-5.

[4]赵健.药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J].药学教育,2004,(3):22-23.

结构职称论文第4篇

关键词:培养 引进 高素质 卫生人才 医院发展

一、队伍规模得到有效控制,卫生技术队伍稳步增长

2009年12月卫技人员占人员总数77.5%(183/236)人,2012年12月卫技人员占人员总数83.7%(288/344)。卫生技术人员增长有显著性差异(χ2=3.50,p

二、年龄结构层次调整显著,改善明显

2009年12月,30岁以下、31-35岁、36-40岁、41-55岁、55岁以上分别为60、36、37、36、14人,至2012年12月调整为154、37、33、55、9人。卫生技术人员年龄结构变化有显著性差异(F=0.083459,p=0.0169)。主要表现为年轻医务人员的引进力度和效果明显,但中青年骨干人才引进力度不大,效果不明显。

三、队伍知识层次得到较大幅度提高

2009年12月尚无博、硕士研究生,至2012年12月博、硕士研究生均实现零的突破,分别为1名、2名;此外,本科、专科、中专学历人员分别从41、87、41人增加到96、124、58人,增幅分别达134%、43%、41%。卫生技术人员学历层次变化无显著性差异(F=-0.88,p=0.20)。尽管本科生引进力度和效果明显,但专科学历比例过大,导致学历结构没有质的变化。

四、职称制度改革不断深化,专业技术职务结构比例改善

2009年12月尚无正高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至2012年12月,正高职称实现零的突破增加为2人,副高级、中级、初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分别从12、53、112人增加至23、63、179人,增幅分别达92%、19%、60%。高中初级专业技术职务比例由12:53:112变化为25:63:179,中高级职称比例显著增加,整体结构比例得到优化,而且均为金字塔型,表明总体结构分布比较科学,但卫生技术人员职称结构变化无显著性差异(t=-0.5246,p=0.309337)。主要为初级职称人员晋升比例较大,中高级职称所在比例较小,表明中高级医务人员的引进和晋升均存在问题。

五、专业结构、岗位分布更趋合理

2009年12月至2012年12月,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注册护士、药剂人员、检验人员、医学影像、其他专业分别由72、10、60、16、10、6、9人调整为87、5、138、18、13、14、13人。卫生技术人员专业、岗位结构变化有无显著性差异(F=0.29,p=0.079983)。

六、业务总量和人均工作量有较大增加

2012年与2009年相比,门急诊人次、出院人次、病人住院床日数增加显著增幅分别达88.9%、139.7%、165.1%,其卫技人员人均门急诊人次、人均出院人次、人均病人住院床日数增长明显,增幅分别为19.9%、53.6%、68.6%(具体见表2)。卫生技术人员工作总量和工作效率量变化有显著性差(F=146.4938,p=0.00678)。尽管门急诊总量增加明显,但门急诊人均的工作效率低于住院部。

七、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第一,卫生人才总量有质的增长(p0.05)。学历、职称结构优化滞后,不能适应单位整体发展进度和需求。建议加大与本科以上高职称的中坚技术人员的引进力度。特别是35-45岁之间的技术骨干的引进力度。

结构职称论文第5篇

关键词:三级医院;医师职称;综合评价

中图分类号:R9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8-0162-02

一、构建医师职称晋升综合评价体系的政策背景

“建立和完善医生的评价体系,是落实卫生人才发展规划的重要任务,是创新卫生人才评价工作的迫切需要。”[1]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其中明确提到,“合理设置职称评审中的论文和科研成果条件,不将论文作为评价应用型人才的限制性条件。”而目前三级医院医师职称晋升评价体系中普遍存在注重量化评审、忽略内涵质量;注重论文数量,忽略医疗业务能力评价等问题。为了适应新形式下人才评价工作要求,充分发挥人事政策的导向作用,鼓励三级医院专业技术人才既潜心临床实践,又开展医学研究,让有能力的人才能够得到相应的职称和待遇。本文提出了构建一套较为科学合理的临床医师能力综合评价体系。

综合人才评价体系是医院科学化管理的平台,只有将医务、教学、科研融入到综合评价体系之中,才能综合客观全面评价一个人才;只有通过这种政策导向,才能使医疗质量得以提高、使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以发挥、使得团队建设更进一步。

综合人才评价目的就是要倡导正能量,对医院发展有贡献者都应该得到尊重和重视,形成积极向上的风气和文化氛围,使职工感觉到多干与少干不一样、干好和干坏不一样,使得有作为者能够得到晋升,以此鞭策激励业绩平淡者,促进公立医院健康发展。

二、三级医院医师职称晋升综合评价实证分析

本文以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为例,从实证的角度创新人才评价体系,加大专业技术水平和岗位胜任能力的评价权重,引入民主测评和大科主任测评的评价方式,运用信息化手段综合判断晋升者的医疗业务能力、科研能力、教学能力、医德医风指标,目的是克服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倾向,从全方位多角度评价人才。

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采用了多部门综合评价,不局限于文章及科研,加入了医务、教办、党办、科技科对专业技术能力的综合评价。职能科室主任、大科主任及学术委员会对医院的职称评审细则和评分标准做了细致的修改完善,加大了专业技术水平和岗位胜任能力的权重,引入了民主测评和大科主任测评的方式,使医院的职称内部评审体系科学化、系统化,形成了综合评价体系,有利于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

(一)制定完善量化评审标准

在征求临床科室主任、职能科室主任、学术委员会、职代会等各方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完善院内医师职称晋升量化评审标准,并在院内进行公示。

(二)多部门协作进行资格审查

人事科负责对照省市的申报条件,对申报人员进行资格审查。其中基本条件、学历资历条件(含破格、转评、免试)严格按照当年湖北省、宜昌市职改办颁布的职称文件精神执行。人事科分专业分科室编制《申报人员明细表》并发送到各相关职能科室;各相关职能科室依据评分标准对严重违规违纪人员实行一票否决,并将结果报至人事科;人事科将一票否决的人员从申报名单中剔除。

(三)临床科室民主测评医德兼顾

人事科分科室编制《临床科室民主测评表》,并将《民主测评表》送至各申报人员所在大科及科室;各临床科室对本科室申报人员进行量化评分及推荐排序,必须有三分之二以上本科室职工参加。测评前由申报人员本人围绕思想素质、医疗服务、专业水平、岗位胜任能力、教学能力、日常工作等方面填写申报表,并对医疗事故、教学事故、指令性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说明;科室负责人及大科主任审核并签字;申报人现场述职后进行民主测评(总分100分);科室负责人将测评结果报大科主任汇总分析。

(四)大科综合能力测评确定推优名单

结合各科室民主测评结果,对大科内申报同一级别的人

员进行评分排序。大科主任结合医务、质控、教学、年度考核等综合情况确定20%的优秀人员及一票否决人员。对申报同一级别的人员,评分要有差别,以便排序,排序前20%的职工将作为职称晋升优秀人员报人社局。这个环节产生上级部门批准的职称数的20%的人员名单,剩余80%的职称晋升人员名单的产生需要进入下面的环节。

(五)职能科室量化评审做到客观和公平

各职能科室参照《高级职称院内量化评分标准》分组对每位参评人员进行业务能力综合评价打分,按照各项评分权重进行汇总。其中,个人基本资历占30分。科技成果占30分,医疗业务占20分,教学占10分,附加分正负10分,总分100分。

量化评审标准在以往科研论文40分的基础上降低了论文权重,科研论文成果目前占30分。“当然,从另一个角度,这种变化也同时巩固了整个评价体系中突出临床实践能力的导向性。”[2]人事科与监察室共同对职能科室量化打分及排序进行汇总。启用“科研能力登记系统”根据职工审核通过的资料自动量化打分,包括论文、著作、科研、专利、新业务新技术(专利、实用新型)分数,在此基础上加大人工审核力度,确保科研分数准确无误。

(六)召开学术委员会集中测评

由院领导、大科主任、部分科主任组成学术委员会,进行业务实践能力综合评分。召开学术委员会进行集中评分时,由组长介绍本组人员综合情况,学术委员会根据综合业务能力按上级部门下达的指标数投票推荐,结合参评人员的业务实践能力对各参评人员进行综合评分和投票,并最终给每个测评者打分,总分20分。同等条件下做到五优先:长期在临床一线工作,并做出突出业绩的优先;科技成果转化为效益显著者优先;长期坚持值晚夜班的优先;长期在急诊、重症医学科、儿科、产科、江南院区工作的优先;有支农、支边、援疆、、援外工作经历的优先。

(七)做好公示及监督工作

由监察室、人事科共同将职能科室、学术委员会打分及投票情况进行汇总排序。将综合排序、学术委员会测评及一票否决情况提交医院党委会研究决定,在医院职称控制数的范围内,推荐产生出医院参加省市评审的拟上报人员名单。将院班子会研究同意的拟上报人员名单在医院公示,公示期满后向市人社局、卫计委推荐上报。

三、构建医师职称晋升综合评价体系对策

(一)完善院内职称评审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用人导向

根据省市职称政策,广泛征求意见,完善评审细则,加大专业技术水平评价权重,重视同行测评,引入第三方评价方式,并将医疗质量、服务态度、团队协作精神作为重要内容纳入职称晋升考评体系,将医疗质量与职称晋升紧密相联,引导职工注重医疗质量,实现工作实绩与职称晋升之间的融合。

(二)重视医教研综合指标量化评价

片面的评价模式已经被实践验证具有弊端。“有一些具有实力的年轻人也因受资历的影响难晋升高职称,而一些才干平平在高级别单位的人却能轻松地拿到高职称享受高待遇。有的被评上高职称的人其实际能力可能不及低职称的人,甚至有些投机取巧的人得到了职称和相应待遇。”[3]“出现了重科研轻教学的评价导向,评价者偏重于临床科研成果的数量和级别,忽视了临床带教过程中付诸的心血和努力。”[4]因此,要在重视医疗质量的基础上,从医教研三方面全面评价一个人才。

(三)以信息化手段做支撑,提高评价效率

注重病历质量,从病案首页提取数据,引入DRGs信息化评价手段。“对临床医生诊治过的病例采用DRGs分析,产生的总权重数、病例组合指数(CMI)等指标,可以量化评估其所诊疗疾病的种类、严重程度、工作量等信息,从而客观反映出该临床医生的临床技术水平。”[5]

同时,对积极采用临床路径、单病种管理、自体输血等诊疗手段的医师给予一定的分值;引入第三方评价,对电话回访中患者满意率高的医师也赋予一定的分值。让真正付出劳动者能够得到晋升。评价内容包括主动服务、全程服务、健康宣教服务。运用信息化手段评价中应注重能力业绩,鼓励突破创新,向急危重症科室适当倾斜,坚持客观公正,实行末尾淘汰,确保评价质量。

结语

从全方位多角度评价人才,构建科学合理的临床医师能力综合评价体系,有一个核心主旨,即坚持能力导向,坚持以用为本,突出贡献,突出业绩,发挥人事政策的导向作用,探索建立符合医师岗位特点和专业要求的分类评价机制,引导医师钻研业务、奉献一线,不断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通过实证分析构建公立医院医师职称晋升综合评价体系,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了阐释,即要做到不断更新评价标准、依托信息技术手段引入社会评价、合理设置医教研评价权重。这些做法在实践中确实起到了较好的导向效果,也充分说明只有创建公平、公正、透明、有序的医师综合评价体系,才能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综合评价体系构建的宗旨是以病人为中心,提高医疗质量,确保医疗安全;改善服务态度,方便病人就医;打造优秀医疗团队,提高医院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刘江彬,陶红兵,金玉善.医师评价体系的研究及对策分析[J].中国医院管理,2016,(3):64-67.

[2] 何珂,叶蓓,许铁峰,汪玲.加快建立临床系列高级职称全行业评审标准的椎闼伎[J].中国卫生资源,2013,(6):376-379.

[3] 马宝成.事业单位职称制度改革应克服的倾向[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6,(12):32-34.

结构职称论文第6篇

关键词:高职教师; 职称评定; 问题与对策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和普通高等教育同属于高等教育范畴,但其类型特征是职业技术教育。它与普通高等教育在培养目标、教学模式、服务方向、生源质量等各方面都有着本质的区别,因而对作为高职教育教学实施者和高职教育特色体现者的高职教师的素质也有着与普通高校教师不同的要求。但是,作为主要评价手段的职称评定,却套用普通高校的标准和办法,显然与高职教育的性质不相适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积极性、创造性和奉献精神的发挥,影响了高职教师队伍建设乃至高职院校的发展。

一、高职教师职务评定过程中的问题

1.高职教师职称评定套用普通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机制,忽视了高职教育的特殊性。

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教学模式、办学层次、生源质量等很多方面具有与普通高等教育不同的特点。在培养目标上,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应用型人才,普通高校的目标是培养研究型、知识型人才;在教学要求上,高职教学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注重操作技能的培养,普通本科教育注重理论知识传授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在专业设置上,高职教育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市场发展变化为信号,其实用性、针对性明显强于普通高校;在培养目标的实现途径上,产学结合是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学历层次和学制上,高职教育学历层次从整体上低于普通高等教育学,高职教育的主体是专科层次,学制一般2~3年,普通高校的主体是本科层次,学制4~5年;在生源质量上,高职生源的文化基础低于普通高校。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差别,决定高职教师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及采用的教学方法等与普通高校教师也有差别,其职称评定的标准和方法也应有差别。可是,目前高职教师的职称评定却与普通高校一起进行,同一标准,忽视了高职教育的特殊性,没有突出高职教育的办学理念,也不利于形成正确的办学导向。

2.缺乏高职教师职称评定的单独标准,不能客观公正地体现高职教师的能力和水平,不利于充分发挥高职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才智。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过程,是以职业岗位要求为主导、以应用技术和职业技能为核心、以产学研相结合为途径的教学过程。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强化操作技能培训,在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实现中起着关键作用。高职教育要求高职教师具备“双师”素质,尤其是专业课教师既要具有教师资格证书,又要具有职业技能证书。这就是说,作为教学组织者、指导者、实施者的高职教师,既要储备厚实的理论知识、宽泛的专业常识,更要有很强的操作技能,有解决技术问题和开发完成项目的能力。如果高职教师职称评定完全套用普通高校教师评定标准,忽视技能等级,显然不能整体地反映高职教师的能力和水平,起码没有承认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甚至是人为地加重了高职教师的负担,拔高了高职教师的评定标准。高职教师的技术能力在关系到他们切身利益的职称评定中被忽视,就是其劳动付出和劳动成果得不到承认,不利于高职教师工作积极性和才智的发挥,特别是会挫伤他们提高业务水平尤其是实践水平的积极性。

3.在职称评定上,用普通高校的科研标准要求高职教师,会形成错误导向,既不利于高职院校科研特色的形成,也不利于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结构的优化和优良学术风气的形成。

首先,高职院校的科研具有地方性、应用性等特点,侧重于应用技术研究和技术成果的推广,而普通高等教育的科研重点是基础理论研究,如科学发现研究、应用理论研究等,它们的成果和产出形式有很大的不同,存在诸多不可比因素,如果在职称评定上,用普通高校的科研标准来要求高职教师,势必形成误导,迫使高职教师把目光放在“理论研究”上,会迷失高职科研的方向,丧失服务社会的功能。二是普通高校特别是科研型高校和科研教学型高校的工作重心在科研,而高职院校属于教学型高校,教师用于科研的时间和精力相对有限。如果用普通高校教师的科研标准要求高职教师,会引导高职教师放松本职,或只是应付当前的教学任务,腾出时间去拼凑论文,以凑足晋级所需的论文数量(这些论文很可能与教学无关),以便能顺利评上职称,也难免使一些教师在物欲名利驱动下,无视道德和责任,降低教学质量跑“项目”、买“成果”,甚至用抄袭、剽窃等手段来达到目的,危害校园清正的学术风气。目前高职院校师资队伍职称结构很不乐观,副高以上职称太少,有的学校存在无正高职称的状况,形势非常严峻,离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水平评估指标体系》中有关师资队伍的达标条件相差甚远,一个重要原因是科研瓶颈。高职院校教师在自身科研素质、科研课题申报机会、科研工作条件等方面和普通高校存在着较大差距,因而在开展科研工作、取得科研业绩、发表科研论文方面存在着相当大的难度。而现行的职称评定办法与标准导致转型类高职院校教师在职称过渡中,因缺少论文论著等理论成果不能平稳实现职称过渡。在正常晋职中,科研更是高职院校教师职称提升的主要制约因素。

4.现行职称评定政策不注重育人标准,与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和培养体系脱节。

职业生活只是人生的一部分。在学生进行技术准备的过程中,同时构建起丰富的精神世界,培养热爱生活、承担责任、文明知礼、和谐发展的人也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使命。学校要从这一目标出发,既重教书又重育人,要为育人目标的实现设置理想的职业培养环境,建立职业知识、能力、素质培养体系,并将其贯穿于整个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在日常学生管理中,也要体现职业培养特色。这就要求高职教师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在教书育人特别是在指导学生实训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职业理想、职业责任感、劳动态度和敬业精神、法纪意识、职业道德情操、团队意识和吃苦耐劳精神。现行职称评定政策对教师的任职年限、学历学位、外语水平及学识水平、业务能力、工作业绩等都有具体的规定或明细的量化标准,但在高职教师的育人要求及其标准上,只笼统体现在政治条件或师德表现中,不明确,不具体,比较弱化。会导致高职教师对培养对象的品德素养和综合素质的忽视,不利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全面实现。

二、高职教师职称评定的对策

应该高兴地看到,人们已经逐渐认识到了单独设立高职教师职称评定标准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但到目前为止,我国仍然没有出台高职院校教师评定的统一政策和指导意见。在评定过程中,虽有口头安排,但没有执行标准。政策和制度是重要的指挥棒,它引导社会资源的流向和人们的价值取向。因此,加快改革步伐,建立客观、合理、公正、公开的高职教师职称评定机制,发挥职称评定的正导向作用,促进高职教师队伍的建设和高职教育的发展。

1.改革高职教师职称评定机制,实行高职教师与普通高校教师职称分开评定。

一是要切实解决好转型类院校教师职称由中职系列到高校系列的转评问题。从中职升格为高职的转型类学校,其教师的职称都有一个转系列的职称过渡问题,可是,在突如其来的转评面前,很多教师因缺少高教系列标准中的论文、论著等“硬件”而搁浅。事实上,这批教师因技术娴熟和经验丰富,在目前和今后一个长时期里,在高职院校都是挑大梁、当骨干的中坚力量。要从实际出发,尊重历史,尊重事实,理顺关系,采取单设标准、单独开评的办法,解决一大批“转型”类学校教师职称转评搁浅的现实问题,以使他们安心本职工作,逐步实现自身知识结构的优化,专业技能和教学水平的提高。二是独立设置高职教师职称评定系列。我国现有三十八个职称评定系列,划分不同系列的依据是行业职业的不同工作性质和特点。其中教师这个称谓的职称评定就按层次、类型分成了六个不同评定系列,并有不同的评定标准和办法。目前初、中级教育均按类别分开评定职称,唯独高等教育合并开评,且适用相同标准,很不合理,改革势在必行。三是改革职称评定的办法,实行集中学术评审与现场操作考核相结合,既将高职教师参评职称的学术水平材料集中上报到相应职称评审机构,由专家统一评审,以保证高职教师作为高等教育施教者应有的学识水平;对高职教师的操作技能采取现场实地操作的方法,组织行业专家评定,更能反映高职教师实践技能的真实水平。还可以探索评定高职教师职称评定的量化考核办法,使职称评定更具针对性、实效性,更加客观公正。四是要进一步完善高职教师职称评定的监管机制,如建立评委库前公示制度、评委承诺制度、评委考核制度,同时坚持评委随机抽签制度和评定复审制度等。

2.尽快出台高职教师职称评定的标准和条件。这是高职院校教师职称改革的核心问题。

高职教师的职称评定标准,除在任职年限、外语水平、计算机能力、普通话等常规性要求上执行国家有关政策外,在论文、论著、科研成果、表彰奖励上要体现高职教育的特色。高职院校教师评聘制度要破除论资排辈观念,革除只重科研,轻视教学的思想,在参评资格上,要兼顾教师资格和职业技能资格;在教学能力上,要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从课堂教学与实训指导两方面综合评价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在科研上,不能只以论文数量、级别论短长,不能只以有无论著作取舍,高职教师根据区域经济特色和教学需要开发的校本教材能贴近实际,有效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同样予以承认;高职教师服务经济、进行技术成果的应用和推广,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也是成果。对于双师型教师,特别是能工巧匠,在学历学位上应适当降低条件,对实绩突出的“双师”型教师要设立破格评定标准。笔者认为,高校教师资格证书只是进入高职教育领域从业的“门票”,并不能代表其学识水平、业务能力和贡献;将高职教师的专业技术职务名称变更为行业技术资格证书的主张也是有失偏颇的,这不仅会降低高职教师作为高等教育工作者应有的条件和水准,而且会丢弃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特定职业性。

3.改变重能轻德观念,注重实训环节的育人功能,强化育人标准。

一是要克服高职教师职称评定中重专业、轻素质,重教育、轻德育的现象,强化和细化高职教师的政治要求和师德表现,使有关条件和标准更加具体,更具操作性和可比性。二是在评定标准的制定和评审过程中,强化实训育人的功能和标准。高职教育的实训教学环节在育才和育人方面有着特殊重要的作用,实训不仅给学生传授技术,而且是培养学生坚定的职业理想、高度的职业责任感、勤奋的劳动态度和敬业精神、严谨的法纪意识、恪尽职守的职业道德情操、友好协作的团队意识和吃苦耐劳的意志的最好手段。三是要把教师培养人才及其效果的状况作为职称评定的主要依据,对专业理论课教师和专业技术课教师尤其要把科研成果转化、技术改革、操作创新和指导学生实践的效果放在第一位,真正体现公开、公正与公平。要把学生满意率、组织学生参与技术创新和获得发明专利、指导学生参加各项技能大赛成绩、为企业和社区服务的成效等作为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定的重要条件,要将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评价列为教师职称评定的参考依据,从而促使高职院校教师殚心竭力、专注本职,为社会培养大批品行优秀、理论够用、技术娴熟、敬业有为的职业人。

参考文献

[1] 周建松.关于高职教育目标定位和办学模式的思考.中国高等教育,2005.20

结构职称论文第7篇

【摘要题】学校体育

【关键词】普通高校/师资队伍/年龄结构/……

如何适应21世纪的需要,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不仅关系到新世纪初能否实现教师队伍的新老交替,而且关系到高等教育事业的振兴和发展。目前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师资队伍,不论是综合素质还是数量上,都无法满足新时期发展的需要。因此,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结构,刻不容缓。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全国86所普通高校的2012位体育教师。

1.2研究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和逻辑分析法对我国普通高校的体育教学部领导发出问卷调查表100份,收回有效答卷86份,有效回收率为86%;此外还咨询了十几所高校分管师资的负责同志,同时查阅了有关的文献资料,对所得数据材料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年龄结构(见表1)

表1全国86所普通高校体育师资队伍年龄结构分布情况

类别教师人数人数比例(%)

51-60岁34317.04

41-50岁49624.65

31-40岁77138.31

30岁以下40219.98

总计2012100

从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师资队伍年龄结构分布情况不难看出,目前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师资队伍年龄分布为:30岁以下的教师(402人)占总人数的19.98%,31-40岁的教师(771人)占总人数的38.32%;41-50岁的教师(496人)占总人数的24.65%;51-60岁的教师(343人)占总人数的17.04%。从总体上看,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师年龄结构正逐步趋于合理,年龄老化问题有所好转。40岁以下青年教师所占人数最多(1173人)比率最大(58.30%),是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师资队伍的生力军。随着青年教师数量的增多,为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保证。41-50岁的中年教师所占的人数次多(496人),其比例为24.65%,他们是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师资队伍的中流坻柱。如果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力量,则师资队伍将失去主心骨,对事业将会造成全面性的损害。而51-60年龄段的老教师人数(343人)所占比例为17.04%。他们大都有高级职称,其中许多人是学科带头人,具有较广泛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如能继续发挥其潜力,他们将为青年教师的发展提供巨大帮助。

2.2职称结构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师资队伍职称结构经过10多年的职称改革有了明显改善,职称结构趋于合理(见表2)。

表2全国86所普通高校体育师资队伍职称结构分布情况

附图

这次被调查的2012位普通高校体育教师中,高级职称的教师(727人)比例较高,达到36.13%(其中教授144人,占7.16%;副教授583人,占28.98%);中级职称的教师801人,占39.81%;初级职称的教师484人,仅占24.05%。

高、中、初级三者职称结构比例已经初步形成卵状结构,这有利于培养大批学术带头人和形成系统的学术梯队。高职称教师队伍年龄老化情况客观存在,他们中的许多人将在今后10年内相继退离工作岗位,急需补充培养中青年教师,继承他们的事业。从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师资队伍职称结构中反映出来的业务水平的断层,其严峻性远超过年龄结构的断层。退休的教师多数具有高级技术职称,包括许多在教学上和学术界有很大影响的教师。如果不在较短时期内培养和扶持中、青年教师,迅速提高其业务水平,充分发挥其才能和优势,使尖子人才挑起工作的重担,那么整个师资队伍很有可能“滑坡”,甚至于出现“恶性循环”。

2.3学历结构(见表3)

表3全国86所普通高校体育师资队伍学历结构分布情况

附图

调查结果表明,普通高校教师队伍中本科学历(1702人)比例较大,占84.59%(其中33.25%是40岁以上的教师);近年来拥有研究生学历(141人)的教师比例有所增加,占7.01%,这可能与我国体育研究生教育发展规模有关。

3结论与对策

3.1结论

(1)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师队伍整体年龄结构正逐步趋于合理,但各年龄段教师数的分布十分不均衡,需要进一步调整。

(2)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师队伍职称结构正逐步趋向合理,与目前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承担的任务基本吻合。但高级职称群体老化、教授比例偏少的现象普遍存在,应当引起重视。

(3)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师队伍学历偏低,因此,不断提高青年教师学历,应成为师资管理的重点。

3.2对策

(1)重视学科梯队建设,培养学科带头人。对部分思想素质较高,有一定学术造诣,肯于钻研和善于团结人的普通高校中青年体育教师,充分培养与扶持。

(2)统一认识,改变现状。要重视目前普通高校师资队伍的“断层”危机,增加解决问题的紧迫感和实际措施,确定师资队伍建设的战略方针,培养一批政治思想好,爱岗敬业的高层次、高素质、高水平的中青年体育教学科研骨干和学术带头人。

结构职称论文第8篇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师资管理;问题与对策

一、 中等职业学校师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招聘指导理念落后

“思想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有什么样的思想观念,就必然有什么样的行动”。当前中职招聘中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与其背后指导理念有密切的关系。也就是说招聘理念中存在着问题,这是导致当前中职招聘存在的首要问题,也是中等职业院校师资管理存在的首要问题。据笔者深入调查了解当前中等职业院校在招聘理念中存在着招聘理念落后的问题。具体表现在招聘过程中注重学历文凭,用学历文凭作为招聘唯一依据,不可否认学历与学校出身与学生的能力有一定关系。但是学历与学校出身不错的就一定能够胜任中等职业学校的师资吗?这是一个值得让人深思的问题。这种落后的招聘理念必然导致中等职业院校在招聘过程中出现务虚不务实的,不能够招到真正符合中等职业院校发展的人才等问题。

(二)既懂理论又精通实践的双师型教师招聘数量不足

中等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从事社会某一行业的专门技术型人才,而要成为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新型专门技术型人才,就必须既懂理论又懂实践。“要培养这样符合社会需要的学生就要求中等职业院校有一支庞大理论扎实技术过硬的既懂理论又懂实践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地实现培养出符合中职培养目标及其符合上一等级职业院校要求的教师。当前中等职业院校理论的知识与专门实践完全分开,之所以这样是由于中职招聘过程中很少招到或者根本没有招聘到既懂理论又懂实践操作的双师型教师所造成的。缺乏双师型教师使得中等职业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陷入职业教育“两张皮”的境地,双师型教师招聘不足也就是中等职业院校师资管理中的重要问题。

(三)教师职称结构不合理

当前中等职业院校师资管理过程中还存在问题,就是职称结构不合理。据了解当前中等职业学校职称评定不合理,体现在高级职称教师所占比例太少,绝大多数中等职业院校教师的职称都集中在初、中职称,这种职称结构的划分很显然不利于中等职业院校的中青年教师迅速成长为骨干教师。“中青年教师能否顺利的发展成为骨干教师,对中等职业院校的长远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甚至还影响到中等职业院校师资队伍的流动状况及中等职业教师队伍的稳定。因此职称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也是当前中职师资管理亟待解决的问题。对于中等职业院校发展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是制约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障碍。

(四)在职培训机制不健全

“对教师进行在职培训教育也是中等职业学校师资管理的重要环节”,当前中等职业学校师资管理的培训环节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就是培训机制不健全。表现在中等职业学校的培训目的不明确,培训对象的选择有偏差,培训内容不符合中职要求,培训效果缺乏具体的规章制度,没有规章制度做保障的情况下,当前许多中等职业院校的教师把培训看成仅仅是提供带薪休假的福利,或者视作自己评定职称的敲门砖。这固然与教师本人关系密切,但是不能不说这和培训机制有着重大关系,中职培训偏向于那些经验丰富、业务能力强的老教师,而真正渴望提高自身的青年教师被拒绝门外,而把培训视为对教师提供的一种福利。从某种程度上讲正是培训机制不健全,所以培训机制不健全也是中职师资管理中的重要问题。

(五) 激励方式单一

“教师激励对于师资队伍的稳定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教师激励对于教师价值追求及进行自我教育有着主要的推动作用”。教师激励这么重要,在师资管理中对于教师激励就不得不足够重视。反观今天的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激励工作,很容易发现教师激励方式单一的问题。具体表现在当前中等职业院校对于教师的激励就是冷冰冰的物质激励,用无任何生命的几个数字作为绩效考核的依据对教师进行物质奖励。当前中等职业院校用不科学的绩效考核作为对教师进行激励而且仅仅是物质激励自然是有问题的。目前中等职业院校教师激励存在的问题除了方式单一,还有就是不懂灵活变通。

二、中等职业院校师资管理的对策

(一)改进更新招聘理念

招聘理念落后是当前中等职业院校师资管理中存在最核心最首要的问题,思想认识问题的解决必须从思想认识入手改进更新招聘理念才能解决招聘理念落后的问题。有关部门进行组织对中等职业院校招聘部门进行最新招聘理念的培训,通过外部培训这种方式使得中等职业院校从事招聘的相关人员认识到改进更新招聘理念的重要性;中等职业院校有关招聘人员应该学会更新招聘理念的自我教育,可以通过学习网上先进的招聘理念,进行自我反思教育,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不断加强自我反思,通过这种不断的反思提高自己思想认识。总之,思想教育的途径无非就是内外这两种途径不断地进行改进更新。

(二)扩宽双师型教师来源

针对当前中等职业院校师资管理中存在着双师型教师招聘不足的问题,可以通过内部挖潜的方式,对于中等职业学校内部有培养成双师型的青年教师,进行专门的在职培养教育,如果他们是缺少理论就进行理论培训,缺乏实践就进行专门的实践教育,这种内部挖潜能够一定程度地缓解中职双师型教师不足问题;坚持以实力、能力、需要三者结合为标准,进行中等职业院校教师招聘,只有按照这样的标准进行教师招聘,才能够走出教师招聘的误区,招聘出符合学校需要的双师型教师;另外可以通过学校教师推荐或者社会人员自荐等多种形式扩宽双师型教师。

(三)改进完善职称结构

针对当前中等职业院校师资管理中存在着师资职称评定结构不合理,不能够有利于大量青年教师迅速成长问题。改进完善职称评定结构。首先探寻调查中职教师职称评定要求,通过制定问卷或者访谈获取本校教师群体的职称评定要求,调查了解学校的广大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对职称评定的需求,需要说明这里只是了解情况,在问卷的制定、访谈尽量要做到客观公正的记录,问卷或者访谈的答案,为后面进行相关分析奠定基础;其次分析讨论这些要求,在此过程中可以征询有关专家的建议,让专家参与到分析讨论之中;最后按照讨论的建议制定出合理的符合学校需要的职称评定结构。当然职称评定结构的合理还离不开有关部门的支持与配合,只有形成一股合力一定能够促进中等作业院校师资评定结构合理。

(四)建立健全培训机制

笔者以为可以通过下面几种具体的途径。首先进行教师职业培训意识教育,也就是说让培训人员明确培训的目的,使得其树立为了提高自身能力水平,进而确立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奉献一生的信念;其次通过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确定培训对象的x择,真正选择出那些具有培养前途而且愿意进行培训的教师作为在职培养的对象;最后加强中等职业院校教师培训效果监督评价制度,也就是对培训的效果进行跟踪的评价,不能评价完了就不闻不问,这是不行的。只有加强培训效果的监督,才能够督促培训人员进行认真培训。从培训意识、培训对象、监督评价入手就一定能够建立健全培训机制。

(五)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激励

针对当前中等职业院校师资管理过程激励方式单一,而且激励的依据不科学的问题,解决之道就是选择较为科学的依据,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激励。教师工作许多是复杂的不可以量化的,这就需要改变目前对于教师依靠数字绩效考核做为依据,而是应该向定性方面转化。对于教师的激励方式也不应该单纯的依靠物质激励这种方式,而是应该向精神激励方向转化,通过深入调查的方式了解需要,然后依照需要对教师进行激励,而且还应该依据性别、年龄阶段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激励,对教师多一些人文关怀、弹性工作时间等方式进行激励,不能够拘泥于某种具体的激励方式,而是应该依据教师的合理需求进行激励,以达到最大程度激发教师工作热情为最终的目的,只有围绕这目的进行激励才不会走错方向。

参考文献:

[1]李梦卿,杨妍F.“双师型”视阈下职业院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工作的研究[J]. 教育发展研究,2013,19:5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