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驱动式教学论文

驱动式教学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23 15:12:22

驱动式教学论文

驱动式教学论文第1篇

关键词:案例―任务驱动;计算机程序语言;教学模式

在高校计算机教育中,教师讲授程序语言类课程时,一般是在课堂上进行知识点的介绍、举例、讲解、分析、总结等,学生被动地听讲并记忆,在上机实践环节中,学生提前不做什么准备,上机就是在集成环境中输入并运行笔记或教材上的例题,或是自己参照例题完成课后练习,有错误也不求甚解。绝大多数学生普遍反映计算机程序语言难学难懂,学习效果不甚理想。

找到一种新颖的教学方法,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重知识传授,轻编程实践”的矛盾,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程序设计教学模式势在必行[1]。案例教学和任务驱动式教学都是极具发展潜力的教学方法,能很好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所以本文从案例教学和任务驱动式教学的结合入手,来探索案例―任务驱动式教学在计算机程序语言类课程中的运用,推动计算机程序语言类课程教学的发展。

1案例―任务驱动式教学

案例―任务驱动式教学是在任务驱动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教学方法,结合了两种方法的优点。教师在讲授课程前先设计、选择一个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联、与教学内容相一致、功能相对完整的案例程序,然后根据每次的讲授内容,将案例分割设计成多个具体且相对简单的实例程序分析

讲解。每次课程完毕后,教师将所有学生分成不同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分配不同任务,并提供参考书籍,使每个小组的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达到教学目标。在此教学模式下,学生在真实的集成环境中认真研究和模仿案例,分析与此相关联的任务,分组讨论和交流,在学习过程中建构知识体系,掌握操作方法。案例―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由教师“教”为主转化为学生“学”为主,在选取和呈现案例程序时遵循案例教学的特点,充分体现案例的作用;在学习中强调任务的实现过程,在有针对性地完成任务的同时锻炼学生的能力。

案例―任务驱动式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教材。传统教学使用的是多年一贯制的固定教科书,而案例―任务驱动式教学的教材是对特定教育情景和实际教育教学活动过程的描述,更适合变化快的计算机课程及应用灵活的计算机编程语言。

二是授课方式。传统教学法是教师讲,学生听,课堂讲授是教学的重点和中心。案例―任务驱动式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一起,共同对实际案例和任务进行讨论和分析。案例构成课堂讨论的基础,组织好案例讨论是教学的中心环节,在实践在中完成任务是教学的基本目标。

基金项目:洛阳理工学院09院级教研项目(09-JY119)。

作者简介:张松敏(1977-),女,河南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程序语言类课程教学。

三是教师的角色和责任。传统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只要熟悉教材,讲解清楚,就算尽到了职责。在案例―任务驱动式教学中,教师是指导者和推动者,要领导案例及任务讨论的全过程。其责任包括课前要有针对性地选择典型案例、在课堂上要讲解案例分析任务、在上机实践中要及时指导学生的任务完成、在课后要负责案例更新。

四是学生的角色和责任。在传统教学中,学生是听讲者和知识接受者,完全处于被动地位。在案例―任务驱动式教学中,学生必须扮演一个积极参与者的角色,根据教师呈现的案例认真分析和思考,据此做出决策并得出结论。学生是教学的主角,既可以从自己和他人的正确决策和选择中学习,也可以从错误中总结经验。这样,学生学到的就不再是教材上的教条,而是活的知识及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

两种教学方式的区别如表1所示。

表1案例―任务驱动式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比较

教学方法 教学目的 主体 学习内容 学习方法 特点

案例―驱动式教学 培养能力 学生 理论与实践

相互渗透 主动参与探究分析总结发现 学思行结合答案多元

传统教学 传授知识 教师 固定的知识 被动接受理解记忆独立学习 讲学记结合结论唯一

2案例―任务驱动式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通过上述对案例―任务驱动式教学的理论基础分析,可知案例―任务驱动式教学不仅影响学习者的学习,也影响教师的教学,促使教师思考课程的架构与组织、案例探究与课程的连结性等问题。任何教学方法都有自己的适应范围,它只能在一定范围内发挥优势,并不能适应任何范围内的教学。本文主要从教学内容、目标和方式三个方面分析说明案例―任务驱动模式在计算机程序语言设计教学中的适用性。

(1) 教学内容:案例―任务驱动式教学适用于复杂专业知识的教学。对复杂知识的学习,学生在传统教学中只能实现记忆再现,难以真正理解掌握,但通过案例学习,学生在任务实现中学习了复杂知识,在亲自参加讨论、分析中将新知识融入原有知识结构,建构新知识结构。通过引入教学案例和学习任务,学生不仅快速理解对应的知识点,而且为实践环节提供了大量素材。所以从教学内容来看,案例―任务驱动式教学是适用的。

(2) 教学目标:案例―任务驱动式教学适宜培养学生能力的教学。案例―任务驱动式教学具有鲜明的教学目标,模拟真实的问题,让学生利用所学综合分析,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促进了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发展,反过来又进一步提高学生在新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计算机程序语言设计不仅要使学生通过学习掌握编程语言的知识、编程技术和基本算法,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掌握程序设计的思想和方法,具备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灵活运用高级语言进行程序设计[2]。通过案例―任务驱动式教学,学生自己体验和领悟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并通过应用进一步加深概念的理解和技术的掌握。所以从教学目标及综合能力的发展来看,案例―任务驱动教学是比较适宜的。

(3) 教学方式:案例―任务驱动式教学适用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计算机程序语言课程分为理论与上机实践两部分。理论教学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方式,以呈现案例和讲解与案例相关的知识点为主。每节课后半段为学生分析和讨论时间,学生带着任务在课堂外的时间自主学习,不同组学生讨论和互相交流。上机实践前,学生已经做好了充分准备,教师也不放松指导工作,与学生共同讨论并熟悉学生的学习情况,检验讲课效果,为下一次授课提供素材。下一次讲课前,教师就共性问题进行分析总结,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总之,不论是从案例―任务驱动式教学来看,还是就计算机程序语言课程而言,教师不仅要教导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思考的方法。案例―任务驱动式教学的理念是培养活用理论的实践家及具备反思能力的决策者。学生需要的不仅是成堆的概念知识,更需要活用概念知识的能力,教师应帮助学生思考,发展他们的决策能力,帮助他们成为更好的实践者。计算机程序语言教学最终要把理论运用于实践,而案例―任务驱动式教学刚好起到桥梁的作用。

3案例―任务驱动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案例―任务驱动教学实施一般包括以下阶段:精选案例、呈现案例、分析任务、探究任务和总结评价[3]。总结为两个大方面即案例―任务驱动教学的准备、案例―任务驱动教学的实施方法。

3.1案例―任务驱动教学的准备

在案例―任务驱动教学中,案例是教学起点,对教学效果有很大影响,因此案例选编是至关重要的,教师要重视此环节。由于案例―任务驱动教学不具备系统化特点,打乱了课程体系,所以案例既要侧重某―部分的知识,又要融会贯通基础知识,教师要对比学生难以理解的概念,进行系统讲授和强调解释,同时用其他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

对计算机程序语言教学而言,选取案例还要注重典型性和实用性,并具有一定的扩展性。学生掌握的是开发一个实际工程的基本流程和软件的算法结构,几个好的案例就能给学生真正的实践指导。在选取案例时,要根据语言本身的特点精选有代表性的3~5个案例,并且在功能和知识涵盖面上都要有可扩展性。

3.2案例―任务驱动教学的实施方法

在计算机程序语言教学中,实施案例―任务驱动教学分两大步骤:一是案例讲解,用于通常的课堂教学,一般是在理论知识讲授之后辅以案例讲解。选择恰当的案例是案例讲解法的关键,应遵循典型性或相似性原则。二是任务分析,也叫任务讨论,目的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也就是培养学生在给定任务的前提下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4]。

另外,学生对案例的理解、任务的分析和完成及创新是需要时间的,只靠短时间的课堂学习和不多的上机实践很难达到教学效果,所以学生既要把握好课堂的案例分析讨论和学习,又要通过课外辅导和学生自主探究来学习。案例―任务驱动式教学在计算机程序语言课程教学中的具体流程如图1所示。

4结语

综上所述,案例―任务驱动式教学重视学生的参与性与主动性,结合分阶段教学促进群体思考和主动学习,把枯燥的计算机程序语言学习变成生动的学习,提高教学效率。学生通过学习,提高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科学探究和解决问题等能力,学会学习、学会沟通、学会合作。教师必须对教学内容熟练掌握,对计算机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都有清楚的把握,具有为教育事业献身的崇高品质和自主学习的能力等。同时,教师必须善于观察和思考,能有理性地思考并归纳总结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将其升华为理论,指导自己的实践,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教学水平,不断更新现有的知识。

总之,案例―任务驱动教学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把传统教学中以教师、教材为中心改变成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形成了协作学习、自主探究学习的氛围。

参考文献:

[1] 张 ,金正理.“案例+任务驱动”在提高大学生主体地位教学中的优势和实施[J]. 杭州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1, 21(2):56-57.

[2] 高应波.“计算机软件技术与应用基础”教学中案例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应用研究[J]. 教育技术导刊,2007(2):24-25.

[3] 周应强,易俗,田宝勇. 案例―任务式教学模式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9(13):167.

[4] 袁媛. VB案例―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应用及VB案例程序库的构建[D]. 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7.

Research of Case-task Driven Mode in Teaching of Computer Programming Language

ZHANG Song-min, WANG Guo-qiang

(Department of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Luoy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Luoyang 471003, China)

驱动式教学论文第2篇

论文关键词:任务驱动,以学定教,教学改革,多媒体技术及应用

 

1、引言

《多媒体技术及应用》是非计算机专业的选修课程,课程内容多、课时少,实践性和应用性强。传统的“教师讲解”一一“教师演示”一一“学生上机练习”教学方式,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任务驱动”(TBL,TaskBased Learning)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任务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以任务驱动学生学习,有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任务驱动”教学法适合于实践性和应用性强的课程,正好与《多媒体技术及应用》课程特点相吻合。本文旨在介绍将任务驱动教学法有机切入《多媒体技术及应用》课程的教学改革。

2、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任务、教师、学生三者的互动,即“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教育论文,学生为主体”, “任务”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课堂教学以“任务”为主线,师生间围绕“任务”互动,整个学习以“任务”完成为标志。“任务驱动”的教学流程包括五个环节:教学准备、设计任务→创设情境、提出任务→接受任务、分析问题→自主学习、完成任务→评价任务、归纳总结,其教学流程图如图1所示。

图1 任务驱动教学流程图

3、《多媒体技术及应用》课程的特点

《多媒体技术及应用》的教学目标不仅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多媒体软件的操作技能,还要求学生能灵活运用多媒体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课程内容涉及:文本、音频、图形、图像、动画、视频、应用系统等内容的理论教学与软件操作。

《多媒体技术及应用》课程教学目前面临着:内容多、学时少、考查课程、实践性和应用性强、技术更新、软件升级等情况,在作为考查课学生重视程度不高的背景下,教师要在有限的学时内结合新技术和软件的发展讲授大量的理论知识和软件操作,同时学生要在有限学时内实践完成多种多媒体作品制作。如果继续延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将严重影响教学效果,降低教学质量,最终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因此,对《多媒体技术及应用》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将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引入《多媒体技术及应用》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改变以往“以教定学”的被动式教学模式,创造“以学定教”,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学习的新型学习模式,目前该教学改革已获省教育厅教学改革立项。

4、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实践

本文拟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对多媒体技术的“音频”内容进行案例教学,按任务驱动的五个教学步骤有序开展。

4.1 教学准备、设计任务

任务设计阶段属于课前的教学准备,“任务”是任务驱动教学的关键。设计的任务分为封闭型和开放型,前者任务简单,后者综合性强小论文。“任务”来源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世界,有利于激发学生对任务的兴趣,使之产生探索的欲望,因此“音频”章节的任务是:录制个人音乐,内容积极向上,歌曲不限。

教学目标:

1)掌握Audition软件的操作,掌握音频的第三方特效控件操作

2)了解歌曲录制的一般过程,学会录制个人音乐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加学生的音乐素养

任务设置:

1)下载各自喜欢的歌曲伴奏

2)利用Audition软件跟随伴奏录制歌曲

3)对录制的歌曲进行后期加工和处理教育论文,如:降噪、混响、均衡、修饰、振幅等

4)利用第三方特效控件加强歌曲的特效处理

5)加入歌词,合成个人音乐

该任务目标明确,操作性强,且切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

4.2 创设情境、提出任务

精心创设教学情境,自然真实地引出任务,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任务的理解,明确学习目标。音频章节拟向学生展示优秀的音乐合成作品,如:音乐专辑、诗歌朗诵,然后提出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4.3 接受任务、分析问题

学生授受任务后帮助分析任务,针对任务中涉及的音频原理、音频数字化处理、音频常见格式、音频压缩、Audition软件操作等理论知识做详细讲解。

4.4 自主学习、完成任务

具备相关理论知识后,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自主学习,完成任务,这是任务驱动教学过程的核心阶段。在录制个人音乐的过程中,对于下载伴奏、录制歌曲等封闭型任务,教师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对于歌曲后期加工、特效处理等开放型任务,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并引导学生协作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创新,积极思考。该阶段学生不断地分析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突出了学生的主动性。

4.5 评价任务、归纳总结

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将学生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以及科技创新纳入到成绩评定,由单纯结果性评价转向形成性评价,注重学习方法、学习过程的评价。教师采用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对录制个人音乐的任务进行评价。

最终成绩 = 课堂考核*? +封闭型任务考核*? +开放型任务考核*? +测验*?

--其中?是各考核情况所占的比例因子,开放型任务考核包括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

教师组织学生对最终作品和制作过程中的学习认识、学习感受进行自我评价,在自我评价过程中归纳总结所学知识,培养学生自我反思能力。学生的自我评价以评价问卷的形式开展,自我评价结果也可促进教师对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的不断调整和完善。

4.6 教学成果

2005年,学校开设《多媒体技术及应用》课程之初教育论文,仅3个班选修。近几年笔者与课题组成员不断对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引入任务驱动教学方法,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2010年选修班级数达85个,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同时,《多媒体技术及应用》课程的教学改革也获得学校重点课程建设立项、学校重点教改立项、省教育厅教学改革立项,课程的理论教学课件、实验教学课件分别作为学校多媒体课件重点项目结题。

5、结束语

对《多媒体技术及应用》课程进行任务驱动教学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不仅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还提高了学生的技能性、思考性和创新性。但是,还是存在一些不足以待改进,首先,随着选修班级和人数的快速增长,机房现有设备数量严重不足,急需补充设备保障实验的正常开展;其次,缺乏符合教学实际的“任务驱动型”教材,笔者与课题组成员正着手编写教材,以解决“任务驱动型”教材缺乏的困境。

参考文献:

[1]薛为民.多媒体技术与应用[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9

[2]唐新国.《多媒体技术及应用》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探讨[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4(1):79-82

[3]胡晓红.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提高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的研究[D].硕士,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5

[4]许晓东.基于建构主义的计算机任务驱动式教学法[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5,19(2): 178-180

驱动式教学论文第3篇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与科技的快速发展,计算机信息技术在社会的发展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计算机行业的发展也需要各种层次的计算机人才,因此,中职信息技术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在阐述中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特点的基础上,分析了中职信息技术课中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提出了在任务驱动教学中使用分层递进策略的措施。

关键词 :信息技术任务驱动分层递进

一、中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的特点

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当前的教育使命。中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应建立在素质教育的基础上,提高每一个学生的计算机技术素养,是中职信息技术教学的目标。学生应在学习信息技术及其应用的意识、知识、技能和相关理论问题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

现阶段我国中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时代性。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是我国当代教育的任务,在中职教育中显得尤为突出,信息技术教学应该根据现代的教学模式,采用现代的教育技术展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面向时代,坚持以人为本。二是科学性。中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应该符合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教学模式,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模式,使教育模式建立在教学规律的基础上。三是突出教学能力。教师的教育模式应该适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自学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该明白,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是培养学生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手段和工具。

二、中职信息技术课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1.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介绍

任务驱动教学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最早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被称为“范例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就是教师主要根据较清楚的、较好的、有代表性的事例来进行教学。一般情况下认为,任务驱动教学是构建理论在教学中的一种具体应用,是建立在构建主义理论之上的一种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教学提倡教师把教学任务隐含在一个或者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任务中,把完成任务当做教学活动的中心。

2.任务驱动教学的特点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任务驱动教学可以概括为:(1)以学生为主体。在学习中,学生是信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任务驱动教学可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2)以教师为主导。从教师的角度来说,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之上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发生了改变。在这种模式中,教师的主要角色是任务的设计者、任务情境的设计者、学习平台的提供者、任务的评价者、课堂的控制者。(3)以任务为主线。在教学中,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核心是教学任务的设计。

三、信息技术任务驱动教学使用分层递进策略的措施

1.教师要充分备课

在任务驱动教学中,教师要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在备课时,教师要仔细分析教学大纲、教材、学生的学习特点,确定教学内容,分析教学目标、分析学生,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从而设计课堂教学的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其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例如,教师在备课时,不仅备教材,还要备学生,要考虑到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将会遇到的问题。

2.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实施动态分层

教师在实施分层递进教学时,不仅要考虑到学生的差异,还要认识到信息技术课与其他课程的不同。不同学生的家庭背景和生活环境各不相同,一些学生接触计算机可能比较早,但是有些学生接触计算机比较晚,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对接触计算机较晚的学生有所关注。例如,教师可以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各方面的差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分组,保证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层次的学生。

3.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

教师在运用分层教学方法进行信息技术教学时,要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学习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例如,对于那些接触计算机较晚、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可以采用模仿性学习作为主要教学模式,使这些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其中的规律;对于学习基础、学习能力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采用驱动教学方法进行信息技术教学。

四、小结

综上所述,要较好地实施中职信息技术任务驱动教学中分层递进策略,教师就必须在充分理解驱动教学内涵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中有所收获。

参考文献:

[1]郭林涛.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的构建[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3(3).

[2]张屹,祝智庭.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信息化教育[J]. 电化教育研究,2002(1).

驱动式教学论文第4篇

关键词:一体化;教学;“教、学、做”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6-023-01

为适应社会及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近些年来,我国越来越注重职高学校的建设。职高学校主要以培养高素质及高技能人才为主,其教学模式直接影响着其教学效果,而其教学效果又直接影响到其是否能为社会及市场提供符合其需求的人才,因此各大职高学校都非常关注教学模式的选择。经过长期的实践与应用,人们发现“教、学、做”一体化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可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锻炼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1]。

一、“教、学、做”一体化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的基本概念及特点

“教、学、做”一体化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是由我国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提出来的。简单来说,“教、学、做”一体化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就是指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生产及技术服务融合为一体,从而打破传统的单独进行理论或是实训课程的教学模式,旨在通过锻炼学生动手能力而提高其素质及专业技能[2]。

“教、学、做”一体化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是职高学校培养高素质及高技能型人才的最佳教学模式。总体来说,“教、学、做”一体化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教师一体化,也就是专业理论知识的授课教师与实践指导教师构成一体,教师从原来的“单一型”转变为现在的“行为引导型”,其不但授予学生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当中;第二,教材一体化,也就是说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指导教材构成一体,使学生不仅掌握理论知识,而且还可将实践应用能力提高;第三,教室及实验室一体化,其主要是指将理论教室与实训基地构成一体,延伸课堂,使学生能在实践中掌握理论知识;第四,学习的主观体与客观体构成一体,也就是说学生既是教学的主体,也是教学知识的接受者,而教师只是教学的引导者与组织者,其所起的作用主要是引导学生锻炼其动手能力,将“教”、“学”、“做”三者融为一体;第五,教学手段一体化,也就是由传统的“粉笔+黑板”的模式转变为如今的网络化教学方式。

二、“教、学、做”一体化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的构建

“教、学、做”一体化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不是简单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与“做”结合起来,其是指在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基础上注重学生的“做”,其核心是“做”,要求教师在“做”中“教”,要求学生在“做”中“学”[3]。在具体的教学过程当中,不仅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而且也要肯定教师的引导作用。下面以电子类专业为例来说明构建“教、学、做”一体化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的具体方法。

电子类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在教学的过程当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及应急能力。为适应这种需求,职高学校可采取“教、学、做”一体化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进行分段式任务驱动型教学方式,通过锻炼学生动手能力以提高其专业技能。比如说电子专业当中的电子产品的焊接组、照明电路的接线以及布线的工艺要求等,像这些具体的实践操作技能都是需要学生反复训练才能真正掌握的[4]。若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因其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独立是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的,而“教、学、做”一体化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则可解决这个问题。“教、学、做”一体化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主要包括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教师的“教”,即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室等将所选择的教学项目当中所要用到的相关原理及操作方法讲解给学生;第二阶段是学生的“学”,即学生利用教师所准备的实验器具或是利用相关计算机软件进行模拟演练;第三阶段是学生的“做”,即学生进入实训基地利用真实的或是仿真的模拟器进行实训操作,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及对专业技能的掌握程度。比如说电子专业的照明电路的安装与连接,其可分以下三个阶段来实施:第一阶段,教师利用专门的多媒体教室将室内照明线路的组成部分及其工作的相应原理,还有安装与连接的具体操作方法讲解给学生,同时布置第二阶段的任务――安装室内吸顶式白炽灯;第二阶段,让学生在专门的计算机房通过相应软件或是教师所准备的电线及低压电流来进行模拟操作训练,使学生能够明白如何将线路进行分布,又如何适当安装类座、挂线盒、开关、插座等零部件,最终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锻炼而明白白炽灯发光的原理及其安装方法;第三阶段,让学生进入与学校合作的电子产品加工厂进行实训操作,让其通过小组合作真正利用平时日常的家用电流以进行排线等工作,以使学生能够进行真实的操作训练,最终明白安装吸顶白炽灯的方法。值得注意的是,要与相关部门事先沟通好,以保证学生的安全。学生在通过前两个阶段的学习,既有了相应的理论知识,同时也有了熟练的操作技能,相信通过实地训练,学生必能全面掌握此项专业技能,加强了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了其实践应用能力。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教、学、做”一体化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是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结合,同时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做”,让学生在吸收知识的同时也让学锻炼了其动手能力,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当中,使学生能更深刻地掌握所学知识,不仅提高了教学质量,而且也提高了学生专业技能水平及创造性思维能力。但要注意的是,要想充分发挥“教、学、做”一体化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的作用,学校就需完善相关的基础设施,为“教、学、做”一体化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的构建提供平台,同时还要建立“双师型”的教师队伍,以保证“教、学、做”一体化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的顺利实施[5]。

参考文献:

[1] 曾小山.关于“教学做”一体化教室建设的思考[J].科技信息.2012.(36).

[2] 陈伟珍.做学教一体化教学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J].职业技术.2009.(2).

驱动式教学论文第5篇

【关键词】任务驱动 高职 网络 计算机文化基础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有别于传统教学的新型教学方法。所谓“任务驱动”就是教师把要完成的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或多个具体的任务,让学生通过完成这些任务来掌握教学内容,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根据学生水平的不同设计出不同的教学任务,与传统的“一刀切”的教学模式有着很大的不同。“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主要特点是“任务驱动,注重实践”,很适合计算机类课程特别是《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学习。另外,“任务驱动”教学法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相互协作的能力,这些都为学生今后的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 高职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特点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大一阶段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是一门知识性、实践性和实用性都很强的课程。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对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兴趣,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素质,为将来应用计算机知识与技术解决自己专业实际问题打下基础。高职教育以“培养高等技术型应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因此,高职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培养目标应是工作在企事业单位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动手能力强、利用计算机作为工具来处理各类信息的应用型技术人员。高职教育强调的是技能培养,要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就必须改变旧的纯理论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在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的同时,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学生个体与能力的全面发展。而“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正好符合这个要求。因为“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是一种“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指导和激励学生,给学生提供解决问题所需的资料和方法;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逐步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与他人协作的能力,这些都是高职生最应具备的能力。因此,在高职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是时代所要,课程所需,是一个非常好的有益尝试。

2 网络环境中“任务驱动”教学的实施

网络为“任务驱动”教学提供了良好的环境。网络资源十分丰富,形式多种多样,功能齐全,能为学生创设理想的学习情境;网络搜索的方法简便,学生在网络环境中能更多、更好地获得解决问题所需的资料;网络还是一个十分开放的环境,学生在网上可随时获得他人的帮助,与他人进行交流、讨论,加深对问题的理解,有助于“任务”的顺利完成。网络环境中“任务驱动”教学课分以下几步:

2.1 设计任务

任务驱动教学法“任务”的设计很关键,它决定了学习者学习的有效性。由于网络资源的优势,对学生因材施教就成为可能。因此教师在设计“任务”时可以充分考虑学习者个体差异,给每个学习者相应的学习任务,并借助网络发达的通讯能力,及时监控和调控任务的实施。

例如在学习Word2003这一章时,在讲到“版面设计”这个内容时,根据学生的水平不同,可以设计出不同的任务。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设计出如下的任务:

以好人好事为主题为班级办一次小报,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做出尽可能精美的报纸,但要求完成下列操作

(1)本期报纸的3个标题文字分别设置为:

真人真事:方正舒体、三号字、阴影

趣人趣事:华文新魏、四号字、阳文、红色

好人好事:华文行楷、四号字

(2)在第一行插入自选图形“横卷形”,并设浅灰色底纹,添加文字“星星之火”。

(3)插入一个竖排文本框,并设浅灰色底纹,在其中插入“好人好事”文字内容,文字设置为幼圆五号字,文本框边框为无线条颜色。

(4)插入一个横排文本框,并填充双色底纹,在其中插入“趣人趣事”文字内容,文字设置为宋体五号字。

(5)在文中左边插入一个图文框,在其中插入图片“Scn-fall.wmf”。

(6)在“真人真事”文章处插入“Wenznuc.wmf”,设置为水印。

这几个题目有一定的难度,但又都是我们所学范围之内的知识。对于基础较好的同学,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把他们所掌握的知识最大限度的应用到本设计中,使他们对此任务产生浓厚的兴趣,能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对于基础中等甚至稍差的学生,可以设计出如下的任务:

根据教师给出的文章,完成下列操作

(1)将文章的标题设为隶书三号字并居中放置

(2)给第一段字加上阴影,小三,并设置“赤水深情”动态效果

(3)把第二段文中第一个字设为上标

(4)将第二段的行距设为1.5倍行距

(5)将第二段文字内容分为两栏设置。

(6)将第一段文字左缩进6个字符,右缩进6个字符。

这几个题目都是最基本的,操作比较简单,但又都是这一章的重点,对于基础较差的同学,通过自己的能力,可以做的很好。这样可大大增加他们的自信心,也有利于后续课程的学习。

2.2 指导学生完成任务

教师在设计任务之后,采用多媒体演示或讲解的方法,给出完成该任务的思路或是对学生完成任务的要求以及给予学生的提示等信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指导学生完成任务。

2.3 效果评价

尽可能在学生完成任务后对学生的成果进行点评。教师可以把优秀的或有缺陷的作品挑选出来,进行广播演示。演示好的作品,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学习同学中好的设计构思,提高他们的水平;另一方面,也是对部分学生成绩的肯定,大大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演示一些有问题的作品,可以在同学们面前暴露问题,让大家共同分析,提出修改的建议,可使大家共同提高。

3 结语

任务驱动教学是一种“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已被越来越多的教育界人士所认可。在高职院校中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一方面比较适合高职生的年龄特点,另一方面也可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他们的协作能力,为他们以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在高职院校中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在提高网络教学的质量方面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参考文献

[1] 朱云霞.“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计算机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电化教育,2002,5.

[2] 张红.网络环境下“任务驱动”教学的探讨[J].电化教育研究,2004,6.

[3] 郭广勇,朱海军.网络环境下任务驱动式自主型学习[J].教育信息化,2005,3.

驱动式教学论文第6篇

关键词 多媒体技术 应用课程教学 任务驱动法 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任务驱动法教学是相对于传统灌输式教学而言的一种新型教学手段,主要以“任务”设置的方式将教学知识点展示给学生,教师辅助提供完成“任务”的方法、途径或思路,引导学生以自主学习为主,通过理论指导实践,再以实践论证理论的方式完成教学目标。此教学方法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被动接受教育的方式,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实际操作能力。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体,教师则是引导者、辅助者。此法能够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和实践的积极性,在不断提高自学能力的同时掌握理论联系实际的多种应用型学习方法。

1多媒体课程教学中任务驱动法应用现状

长期以来的传统教学模式及教师对任务驱动法认识的局限导致不少教师仍然习惯性地沿用老一套教学手法,通过大量灌输教材知识点并以教师演示为主、学生象征性地跟随完成各个教学任务。这种“新瓶装旧酒”式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尽管接触了大量的“任务”式教学实例,却并未从根本上掌握完成“任务”的方法,因此不会举一反三,遇到现实中需要完成的真正任务时不知从何入手;其次,学生没有得到自主学习与实践的锻炼,无法从理性和感性两方面充分融合图片、音频、视频处理及动画制作等应用工具的使用,缺乏对理论知识点的有机整合及创新应用能力,有时为完成“任务”只能从网上选取一些似是而非的素材充当学习结果,导致整个学习过程不伦不类,无法体现任务驱动教学法从根本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动手实践能力的初衷。

2多媒体课程教学中使用任务驱动法的意义

多媒体课程教学是一门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对实际动手能力要求较高的学科。该学科作为典型的应用型专业学科,要求学生在熟悉并掌握各类多媒体应用工具的同时能够学以致用并有所创新和发展;另一方面,多媒体专业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术在信息时代具有升级快、更新内容多等特点,要求学习者具备高超的自学能力以应对不断变化的专业发展情况。故,多媒体课程教学必须采用强化学生动手能力的教学模式,而任务驱动法恰好适应了这一要求。任务驱动法教学侧重于以任务驱动学习实践的教学形式,其教学手段以研讨式、探索式教学为主,教师通过布置教学任务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开展学习;学生则通过自己动手进行实验性、自主性学习摸索出一套适合各自特点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办法,循序渐进地掌握诸如图片、音频、视频处理及动画制作等应用工具的使用,并在不同类型的“任务”学习中综合应用这些多媒体软件与工具,最终掌握多媒体专业知识和实操技能。

3多媒体课程教学中任务驱动法的实际应用

3.1全面导入任务目标

多媒体专业作为信息技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要求学习者对不同知识点的学习能够全面了解和掌握,这需要教师在每个新知识点教学开始前能够全面导入学习任务的目标,使学生能够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感性认识,否则将阻碍学生主动参与探索式学习的积极性,影响最终的学习效果。教师在正式开始布置任务前应首先对知识点的结构进行适当分析,导入本知识点的学习目标,使学生在后续实践过程中不至于过于偏离学习的大致方向,从而提高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的效率,达到最优学习效果。

3.2适当调整教学顺序

作为应用型专业学科的多媒体教学而言,在教学开始前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使后续教学实践得以顺利开展,因此不宜在教学初开始时就罗列过多的任务要求、计划、程式等抽象理论,让枯燥的概念、定义熄灭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应适当调整教学顺序,比如先与学生共同开始一个实操型的初始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逐步提炼出对应的知识点,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得到理论指导,使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达到最终的教学目的。例如学习Flash制作课程时,教师可以先和学生一起共同制作一个Flash的片头,然后放手让学生开始自主实践完成后续的内容,在学生遇到阻碍和困难时以答疑解惑的方式适时引入各个理论知识点,既避免了单纯讲解理论知识引来的枯燥乏味感,又能使学生产生深刻印象,学会在遭遇同类问题的时候举一反三、创新应用。

3.3适当分解任务

对于完成一个完整的教学任务而言,由于其中往往囊括了不止一个教学知识点,若一次性将整个任务尽数交给学生自主式探索完成,难免给实践经验不足的学生带来相当的学习压力,甚至产生畏难情绪。教师应根据任务具体情况适当分解任务,使一个大任务分解为若干易于完成的小任务,再辅助学生逐一完成,最后实现完成整个学习任务的目标。仍以完成一个Flash学习任务为例,可以将一个Flash任务分解为图片任务、视频任务等,在完成图片任务时引入photoshop工具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学习,在完成视频任务时引入“绘影绘声”工具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学习等等。当一个个小任务完成后,整体的Flash任务基本成型,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回顾每个小任务完成的过程,总结其中遇到的问题或困难,再提炼出其中的每个知识点,然后回溯到任务要求、计划、程式上。学生经过一系列的任务实践已经形成了相对完整的感性认识,再结合系统的理论指导,其综合应用能力自然得到极大的提高。

4结语

对于多媒体教学这类强调动手能力的学科而言,采用任务驱动法能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实现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目的。教师应当针对不同知识点设计不同的学习任务,既遵循教学大纲的指导要求,又要紧密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通过不断创新任务内容与形式帮助学生提高自主学习与实践的能力,培养具备一定综合学习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范文佳.浅谈“任务驱动法”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2008(2):48.

驱动式教学论文第7篇

关键词:货代英语 高职教育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6-0025-01

1 任务驱动型教学方法的构建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鉴于此,也是备受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大多都是关于课堂教学模式、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变革的研究。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是师生共同完成现实任务而进行的以工作过程为学习过程的教学活动。现实任务是指与现实生活、生产实践岗位对接的真实的任务,即这些任务都是真实存在的而并非那些虚拟的任务。在高职英语教学应用过程中,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由步骤安排、师生交往系统、反馈方式、支持系统四个部分构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外语教学新模式,要认识到作为英语学习需要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来提高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能力。采用任务型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的英语教学模式,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得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从而达到教师作为指导者、组织者,引导学生体验学习过程,活跃课堂气氛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

2 任务驱动型货代英语教学尝试的过程

在讲到合同条款的拟定——装运条款这一环节时,对任务驱动型货代英语教学做了初次的尝试,学生的积极性高涨,教学效果也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下面对这一过程进行描述。

步骤一,教师按照任务驱动型的教学模式从实际出发将海洋货物运输项目中的子项目合同条款的拟定这一学习任务进行分解,确定海洋货物运输任务,并合理分解任务。在充分考虑到学生现有的认知能力等特点,将整个课程分解成班轮运输、租船运输、操作技能训练三个任务,再将每个任务合理地分解成一些具体的小任务。

步骤二,创建情景,导入案例。这个过程主要是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运用英语对已有的知识进行复习和巩固,这部分的教学可以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情景模拟进行教学,教师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通过英语设计个个问题,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和回答。

步骤三,进行任务,教学内容设计包括组织教学、复习提问、讲授新知识、小结答疑、布置作业。在课前组织教学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提出复习问题带领学生回顾之前的相关知识后开始进入新课程的学习讲授新知识。通过项目引入作为拓展知识使得学生融入任务中并带着任务进行项目分析,学生若要完成该项工作,就必须具备国际货物运输的相关知识,特别是海洋货物运输的相关知识,从而具备拟定运输条款的能力。因此,将项目的相关知识分解为三个学习任务,即:

结合一票业务中的价格条款及有关资料,小组详细分析讨论海洋货物运输的类型、特点及运费构成,掌握运费核算的基本方法。介绍班轮运输的教学内容包括班轮运输的特点、班轮运费的构成、班轮运费的计算步骤;租船运输的特点、方式、装卸费用(定程租船)、滞期费和速遣费;为了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的训练加以操作技能训练就运费报价的核算;并设计模拟合同中的英文装运条款。

步骤四,展示作品,学习英文装运条款的表达,订正答案。在学生独立完成英文装运条款后,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部分优秀学生的作品,大家一起进行评价。另外还可以采取各小组交互评价。

步骤五,课后巩固,安排学生课后就本章节的专业词汇和常用表达式的英汉互译和情景写作练习。

3 货代英语课程教学方法的积极影响

总之,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运用是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在教学中的实际应用,一方面可以提高教学工作的针对性,另一方面也确保了所讲知识有实际的应用性,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使得学生来获取与岗位相近的新知识,有助于日后更快的适应实际工作岗位上的各项工作任务。这样的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岗位任务相贴近,在操作中学习技能和理论,将理论涵盖在技能之中,技能又得到理论指导,使学生动手能力强,适应能力也就提高了。以上是任务型驱动型教学在高职经管类货代英语教学的初次尝试,它是适应当前高职学生英语学习现状,符合高职英语教学培养目标的一种教学模式,也是适合高职英语教学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高职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以及专业能力。

参考文献:

[1]劳景联.职业任务驱动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科技信息,2011.

[2]马琼.高职英语任务驱动型教学法的实践与探索[J].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3]王雪.高职英语课改中任务驱动型教学与岗位对接初探[J].价值工程,2011.

[4]张志俊.高职教学中任务驱动型模式探讨[J].科技信息,2010.

[5]周晓红.基于多媒体的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在综合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文汇,2010.

[6]梅君芬.对英语任务驱动型教学方法的认识与思考[J]. 江西教育科研,2004.

[7]高海燕.王燕惠.任务驱动型教学法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研究,2012.

[8]张集.如何在中职英语教学中实施任务驱动型教学[J].教学探索,2010.

[9]左显兰.任务驱动型高职经贸类外贸英语函电教学的有意尝试[J].消费导刊,2008.

驱动式教学论文第8篇

关键词: 输出驱动假设 大学英语 翻译教学

一、翻译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大学非英语专业学生毕业后很少有人从事专职翻译工作,但绝大多数人在工作环境中或多或少都会使用英语,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人们在世界经济环境下使用英语的机会更多,因此对他们来说,英语与母语之间的双语转换能力非常重要。过去我们强调的是阅读、听、说能力,而对语际转换能力要求甚少。在全球化经济环境中,翻译活动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寻常,双语转换能力已成为所有职业人士必须具备的能力。既然英语教育是为社会、为市场服务的,那么翻译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地位和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

翻译是检验学生对知识理解及掌握程度最直接、最简便、最有效的手段。翻译能够帮助学生对原文的理解,同时为写作能力打下坚实基础。将翻译有机融入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可以真正使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得到提高。翻译能力与听、说、读、写能力是密切相关、相辅相成的,学生通过大量的翻译练习而获得大量的语言知识,并通过翻译过程中两种语言的转换,在熟练汉语思维的同时,也熟练地运用英语思维,从而提高听、说、读、写能力。翻译能力还直接影响准确信息的获得、明确思想的表达及对原文的正确理解。

二、目前我校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文化融合的进一步深入,世界各国的交往和交流范围日益广泛,从而社会对翻译的需求也逐渐增多,这就给大学英语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目前我校翻译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学生入学时的语言基础较薄弱,高考的英语成绩普遍偏低。鉴于教学时间和课程设置的限制,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常常被忽略或不重视,学生很少有机会接受翻译理论知识和技巧方面的学习,因此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相对薄弱,甚至面对段落翻译觉得无从下手,翻译过程中经常出现不顾文化背景和语言内涵生搬硬套的现象,翻译出来的句子面目全非。另外,我校的公共外语课堂都是大课堂,人数超标,直接影响翻译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对课后短语或难句进行简要分析,或者只是针对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做些应试辅导,教学方法相对单一,重输入轻输出。教师在课堂上把精心准备好的内容传授给学生,如简单的思考模式、翻译方法等,学生被动地接受所讲内容,缺乏独立思考机会,缺乏独立实践能力,因此语言输出能力欠缺。

三、翻译教学中“输出驱动假设”的实质

文秋芳教授提出的“输出驱动假设”认为学习者的输出过程对其外语能力发展的驱动力比单纯的输入过程更大,“输出驱动假设”包括三个子假设:第一,从心理语言学角度看,该假设认为输出比输入更能对外语能力的发展产生驱动力。一个没有输出驱动的学习过程,即便有高质量的输入,其习得效率有限,难以形成语言能力。第二,从职场英语需要出发,该假设提出培养学生的说、写、译表达性技能比培养听、读接受性技能更具社会功能,尤其是口、笔译技能,将语言的社会功能与作用凸显出来。第三,从外语教学角度看,该假设认为以输出为导向的综合教学法比单项技能训练法更富成效,更能满足市场对高端外语人才的需要。

翻译本身就是语言输入和输出两个过程的结合,输出便是检验学习结果的最终形式,提高学习者对语言形式的注意,给学习者提供反馈信息,可以优化学习者的语言输入,并形成输出自动化,因此,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利用“输出驱动假设”将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输出驱动假设”强调内驱力,来自学生内外各种各样的刺激是产生内驱力的重要源泉,如表现欲、读书欲等,还有教师、同学课上发出的声音,卡片、图片、课件、板书等的直观刺激,语言活动等的刺激。新奇性也是刺激内驱力产生的因素,如老师的一次表扬,开口独立用英文表达、思考回答的过程,以及挫折等都是基本的内驱力源泉。因此学习活动本身具有引发动机的一些特性。内驱力源泉的丰富性使教学活动的方式方法具有多重性和灵活性。内驱力是学习动机的必要条件之一,作为学习者的内部因素而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影响。在教学中科学地运用这些因素,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内驱力,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同时,不同学生个体内驱力结构的差异,对教学活动提出挑战。

文秋芳教授提出的“输出驱动假设”理论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具有很强的理论指导意义,翻译是语言输入和输出活动,是将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没有语言输出的驱动,就没有学习者对语言假设的检验和反思,翻译能力就无法提高。

四、“输出驱动假设”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驱动”是至关重要的环节,首先,教师在翻译教学过程中要有的放矢地进行兴趣的培养,增强课堂教学驱动力。在教学中,引导提高学生对翻译的兴趣,让他们在翻译中寻找动力,只有这样翻译教学质量才能有效提高。对大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的相关性调查结果表明:对某一学科的学习兴趣越高,成绩越好。对翻译兴趣的培养,要由简入难、循序渐进,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因材施教,从简单的翻译练习做起,并渗透简单的翻译方法和技巧,在材料选择上尽量选择趣味性强或应用性强的资料,学生会比较感兴趣,开始轻松地完成任务后,逐渐就会对学习采取主动态度,学习积极性会逐渐提高。

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找一些短句,通过教师提问、学生间互动的形式,激励学生用口头表达将听到的内容翻译出来,这种口语表达的翻译形式会加深学生对语言的正确理解,增强翻译的趣味性,对落实到笔头的翻译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依据“输出驱动假设”理论,在英语课堂教学实践中,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有利于输入与输出的巧妙结合,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学习能力、沟通能力的同步发展。

其次,增加教学投入,增加学生课堂和课下锻炼的机会。教师在课前要精心选材,内容力求精益求精,语言教学就是在实践中学习、反复训练,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作为主体,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训练者,重视学生参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结合目前大学英语教学学时减少的状况,翻译训练应采取课堂和课后训练相结合的方式,课堂上可以传授翻译方法和技巧,让学生比较和评论译文。比较和评论译文可以训练学生评析译文的能力,从而提高翻译水平。具体做法是给出不同译文让全班学生比较,找出其不同之处,比较其优劣高下,找出恰当的译法。这样就摆脱了学生以往依赖教师给出正确译文的老办法,培养了学生动脑筋实践、评析译文的能力。将大量的练习放到课后完成,学生可以分成不同小组,通过小组活动完成各项任务,语言能力较弱的学生可以分配相对简单的练习材料,学生间实行互评,教师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监督。小组为单位的翻译训练目的在于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提供相互沟通的开放环境,让学生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而不受限制,有助于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这样不仅让学生放下思想包袱,还可以促使他们畅所欲言,进行充分交流。在大量的翻译实践输出力量的驱动下,学生将积累的知识及时内化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并再次通过翻译实践进行输出。苗菊指出“在翻译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将学生的注意力由翻译结果转向翻译过程、思维过程、决策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策略能力、专业操作能力和心理素质,是学生在翻译实践中,体会认识自己运用的知识、采取的方法技巧、发挥的创造力,即综合获得的翻译能力”。

再次,改革评价形式,构建新型多元化的翻译教学评估体系。教学评价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的教学评价理论与方法对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推动教学改革有日益显著的作用。目前我校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没有独立的测试形式,只是大学英语教学的一部分,测试只是在大学英语期末试卷中占有很小的比例,对于独立的没有语境的短句做翻译练习,对学生的翻译水平并不能全面评估,这种围绕课程展开的翻译测试只针对学生的学习结果,忽略了学习过程,这种一元化和静态化的评价模式难以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翻译评价体系应更丰富、更饱满,平时监测应占有较大比例,成绩评估可采取师生讨论、小组评估、教师总结等相应的形式,将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进步程度纳入评估标准。教师还可以考虑鼓励学生通过参加各种比赛、考级考证等方式来替代课程考试或计入部分成绩的方式。这种形成性评估有利于及时了解教学活动进展并做出调整,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对学生输出表现给予有针对性的反馈,确保学生语言能力的逐步提高;有利于监控学生某段时间内学习情况和努力程度。

五、结语

在“输出驱动假设”理论的指导下,把提高学生的翻译技能、拓宽知识面、培养思维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融合在输入、输出的学习过程中,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为他们语言能力的发展获得更广阔的空间。语言学习一方面要学会利用语言材料建构话语,表达思想,另一方面要从话语中学习新的语言材料,通过大量的翻译课程模块的输入与翻译技能的产出,构建学生独特的语言知识结构体系,进行更规范的输出。“输出驱动假设”凸显输出,并不是不要输入,也不是认为输入不重要。毋庸置疑,输入对学生的英语学习很重要,而且是至关重要的,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和一系列的听力活动,能够不断地接触外语,获取外语知识。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输入就没有输出。现在的问题是高校学生,在英语技能课程设置上仍以接受性训练为主,在表达性技能课时安排上仍存在不足的问题,高校英语教学重输入轻输出的理念要改变、要创新,坚持以输入为前提、为条件,以输出为目标、为终结。输入服务于输出,并要凸显输出在英语翻译教学中的积极作用。要改变过去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在翻译教学中提倡翻译过程教学法,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自我培养意识,培养学生的综合翻译能力,让学生记录自己的思维过程,参与过程,评价过程,不断获得语言输出的驱动力。坚持强化以学生的输入为前提,培养学生的应用输出为翻译教学目的,将学与用紧密结合,真正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

参考文献:

[1]文秋芳.输出驱动假设与英语专业技能课程改革[J].外语界,2008,2.

[2]苗菊.翻译能力研究――构建翻译教学模式的基础[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