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自然课堂论文

自然课堂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22 17:40:15

自然课堂论文

自然课堂论文第1篇

一、过多强化“主体”作用,弱化教师主导作用

新课标倡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一些教者就盲目地“一窝蜂”似的让学生“合作探究”。于是,只要一走进我们的语文课堂,就会发现“四人小组讨论”。看似课堂满是探究的“学者”,实则是“热热闹闹”的“蛙声一片”。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往往没有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倒是滋长了一些孩子学习语文的浮躁心理,学生根本不愿意去思考,而乐于“夸夸其谈”。教师本应该牢牢掌控好课堂,如今却成了一名无聊的看客。当然,我们不能因噎废食,讨论是必要的,合作学习也是必要的。笔者认为,首先可由教者列出讨论提纲,让学生围绕提纲进行讨论,做到讨论“有纲有目”;其次,讨论小组要形成讨论的结果,并以笔记的形式简单地呈现出来,以便汇报“成果”时有理有据,做到讨论有始有终而不流于形式。老师要巡回查看学生们讨论的结果,起码让那些“自得其乐”的“旁听生们”“无路可走”而“有事可做”了。

二、过分重视“主体”能力,忽略文本精神内涵

新课改赋予了阅读教学新的思维: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读者个性化的行为,是富有创造性的过程。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一样,人们总是在自由愉快地阅读中享受再创造的。由于学生在阅读中并没有把握住文本的精神内涵,于是,语文课堂上便有“愚公真愚,他怎么就不会搬家呢”“杨白劳欠帐就应还帐”等忽视文本精神内涵的学生“阅读体验”。笔者曾参加了一次大型新课改语文课观摩会,会上,一位年轻活泼的语文教师在给孩子们上《如果人类也有尾巴》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深入讨论,学生讨论问题的时间远比体味把握课文的时间要多得多。不可否认教者的设计费尽苦心,但这样的语文课显然不能算一堂成功的语文示范课。笔者认为,成功的语文课应该多给学生一点与文本对话的时间,让学生在朗诵体味中去把握作品,从而获得愉悦的审美体验,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我们所需要的语文素养。

三、过分注重课前设计,缺乏课中自然生成

自然课堂论文第2篇

关键词:熵;负熵流;课堂管理

熵理论的主要思想:历史上最早引入“熵”概念的是德国物理学家克劳修斯(Clausius)。1854年他发表《力学的热理论的第二定律的另一种形式》的论文,给出了可逆循环过程中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数学表示形式■■=0,从而引入了一个新的态函数。1865年他发表《力学的热理论的主要方程之便于应用的形式》的论文,把这一新的态函数量正式定名为熵。从微观上说,熵是组成系统的大量微观粒子无序度的量度,系统越无序、越混乱,熵就越大。

课堂是学校的一个重要的子系统,课堂教学质量与外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教学环境、学生本身、授课者等多少都存在着联系。因此,课堂是一个十足的开放系统。要使这个开放系统变得有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保证知识的无误传递,教师向学生输出了负熵,学生得到了负熵,从而使学生的认知混乱度减少。课堂除了是教学之外,很大程度上还依赖于课堂管理。

课堂同时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课堂与外界时刻进行着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可以用熵来分析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课堂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子系统,且是最重要的子系统,它主要致力于四大目的:对学生课堂学习的管理、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发展学生的个性、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在课堂上所获得的正确知识以及其他的正能量,比如,知识的获得,课堂创新思维的引导,积极活跃的课堂气氛等。为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我们将熵理论与课堂管理有效地结合起来,积极尝试下列实践。

一、熵理论与学生缺陷

熵增加原理是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又一种表述,它比开尔文、克劳修斯表述更为概括地指出了不可逆过程的进行方向,同时,更深刻地指出了热力学第二定律是大量分子无规则运动所具有的统计规律。从熵的角度出发,各种无规则无序的信息显然让学生对生活、对科学缺少淳朴直接的理解。大人们越来越忙,考试必然走向机械化,丰足的物品扰乱了学生脑子里的单纯的头绪;那些智能手机和新媒体所带来的风险和负面效果让家长惶惶不可终日,学生一样置身其中,再加上由于脱离生活而产生的学习困难、商业渗透和对未来的恐惧,促使家长将孩子交给学校。但事实上,愈来愈多的学生走进教室,其结果却是他们更远地走出生活,开始了一轮又一轮的恶性循环。如果这种教学模式、教育理念、社会形势、消费主义、盲目崇拜的思想不扭转,要在这个过程中找出一个学生群体、学校单位或者教师个人作为替罪羊并加以制裁都会增加熵,只会带来更大的混乱。

因此,无效或低效课堂教学行为的增加必然引起课堂有效教学行为的耗散。从熵的统计意义的角度看,熵最大就是事物状态的丰富程度自动达到最大值,而事物总是在约束下争取(或呈现)最大的自由权。所以,学生方面显然仅在于了解学生的缺陷:一些学生是想学习但因基础差而导致有放弃学习打算的;一些学生是产生了“知识无用论”的思想而事先准备好要放弃学习了;一些学生是因为思维惰性而不善于思考的;一些学生是偏向个别特长而忽视该门课学习的。那么,这类孩子显然属于落后生,从熵增加原理不难解释,他们的心理和思想是痛苦的,而且孩子们的痛苦不是源于某个课外班、某个考试,或者某个局部政策。他们身上所反映的,或许是整个社会愈演愈烈的忙乱状态。

二、熵理论与课堂管理

值得肯定的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熵的认识已经远远超出了分子运动领域,被广泛用于任何做无序运动的粒子系统,也用于研究大量出现的无序事件。熵已成为判断不同种类不可逆过程进行方向的共同标准。熵增加原理突出了世界的演化性、方向性和不可逆性,深化了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使“演化”和“发展”越来越成为新自然观的主题。这也是我们将熵理论引入课堂管理的主要依据。

熵理论通俗地讲:一是局部和整体的关系,越是追求局部利益,越是会带来整体的损失;二是熵增加有快有慢,我们使用的手段越先进、工具越高级就越是会强化局部利益,加大整体的混乱。因此,倡导有效教学管理有其坚实的熵理论基础。首先确保学生明确教师的期望,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教学目的。其次要让学生知道在课堂上如何获得帮助,我们通常用奖品或学分来鼓励学生执行课堂教学规则,实质上就是帮助他们主动获取知识。再次,随时注意并总结学生在课堂上的不良现象,要多鼓励学生课堂发言,尽量避免当众责备学生,帮助学生形成持续学习的能力,尽量帮助和引导每个学生成为课堂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员,切忌让学生感到压抑,学生感受到的应该是安全有序的教学环境。当然,课堂管理方面需要老师的智慧,在课堂上必要的惩罚是要有的,对不同程度地扰乱课堂秩序的行为要有相应的惩罚措施,但所有的惩罚都应该适度,以不伤害学生的自尊为主。最后,每堂课有清楚的教学目的,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做出积极评价和负责任的承诺。只有师生的行为自由与思维自由达到有机统一的课堂才是高效和有序的课堂。相反,则是低效和无序的。

熵理论作为有效教学研究中的一种理论支撑,是一种新理念,新视角。把握熵理论的开放性特征、非平衡特征和自组织现象进行课堂管理,相信必能进一步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积极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进程。

有人毫不讳言地指出:“在当下的教育体制之下,依然能够保持身心无恙,健康成长,那不是这种教育的成功,而是孩子们抵抗这种教育的成功。”正是基于这一点,无论外部世界怎样,我们总还是有选择的可能性,哪怕一点点。作为领导,你不可能改变当下中国的整体教育格局,但在自己的权职范围内,你可以为学生的身心成长给予相对宽松活泼的环境,让学生蒙受外界的伤害小一些;作为老师,尽管不能改变社会的大环境和单位的小环境,但对自己班级还是有一定主导力量的;作为家长,要清晰地看到工业文明体系的问题,尽可能成为孩子的保护伞而不是恶劣教育的帮凶,则会让孩子更加幸福,也会给孩子以更好的未来。从信息熵的角度看,知识是一种信息,当教师将知识授给学生,或学生自主获得信息时就获得了负熵。这些负熵的输入使学习者认知结构的熵减少,从而使负熵增加。有效的课堂教学必须最大程度地产生信息负熵流,以减少教学系统熵的增加,实现学生思维的有序化发展。

应用熵理论研究课堂管理,是为了建立一个协调、成功、高效的课堂教学系统,使教师明确其行为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以及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从而促进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观念的转化,为创造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有序的新型课堂,造就学生的完满人生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咏鹏.奥数是个替死鬼:别让一代更比一代累.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07-01.

自然课堂论文第3篇

一、构建语文高效课堂的主体是学生的自主学习

语文新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里面着重谈到了一点:那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建立并尊重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这样做很难么,不难!很容易么?也并不容易;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习惯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滔滔不绝和侃侃而谈,大多数时候,在我们大多数语文教师看来,这样的不间断讲诉是对于自我能力与魅力的展现,这样上课很舒服;至于学生能不能理解,能理解多少则不去关心,课堂变成了教师“独奏”的舞台,学生变成了没有选择的“观众”。语文新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让我们必须颠覆这一切,教师从讲台上站下来,停止滔滔不绝的讲授,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让学生自己来讲去讨论,进行自主学习。学生的自主学习我们可以大概分为三个板块:也就是课前自主预习、课堂协作讨论、课后练习拓展。课前自主预习是对于课堂教学的前置准备,这是自主学习的关键,因为真正课堂时间是有限的,不进行课前自主预习,是无法进行有效的课堂协作讨论的,自主学习的效率就会十分地下,重视学生的课前自主预习,让学生们在预习中发现问题,明确问题,带着对于本课时文本的深度问题进入教室,进行课堂协作讨论,这样有助于课堂教学节奏的有序展开;课堂协作讨论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主体组成部分,我们时常强调的语文新课程改革就是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就是体现在用大部分课堂时间花在让学生自主学习协作讨论上,这个时候,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角色的转换实际,只在一旁给与必要的学习方向性引导,不得过多干涉学生们的讨论过程,充分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体现语文学科教学的包容性和发散性,让学生感受到自主学习氛围的轻松与愉悦,也使得学生们能够看到教学模式的转变,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与兴趣,从以往压迫式学习中解脱出来,能够以一种自信自觉的学习态度进入学习者角色,进行由内而外驱动的自主学习。学生在进行课堂协同讨论学习的时候,要通过导学案,结合教师预设的课时文本问题及自己在预习中发现的问题,带入讨论学习中区,集思广益,讨论得出问题答案;对于广泛不能通过讨论解决的共性问题,教师要在学生自主讨论学习的后半段及时地收集汇总,进而进行有效的讲解反馈,这个时候的讲解答案应该是灵活包容的,不应该把问题的答案绝对化,用一个“哈姆雷特”扼杀在学生们心中的那九百九十九个不同的“哈姆雷特”,这需要技巧,当然我们也相信,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是能够处理好这个问题的。

二、适度练习和测试是对自主学习成效的保证

学生自主学习的模式是有计划有节奏的“精放”,把课堂时间放给学生,同时也把课堂学习的主动权放给学生。既然有“放”,也要有“收”,做到“收放自如”,这个“收”就体现在课堂时间后半段要适度地根据导学案的安排进行一定量适度的练习和测试,这个是对于学生自主学习成效的检验及保证。一节课的小组协作学习讨论的结果需要教师基于专业知识能力素养做出评价,通过随堂适度练习和测试有助于教师发现学生们在自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汇总这些问题,课后仔细分析这些问题,为下个课时导学案的设计编写提供学情参考。语文新课程改革里面对于高效课堂的构建实现途径,最主要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行为习惯,对于语文课堂教学实践活动而言,是事半功倍的事情,如何达成这样一个学生的学习能力目标,是我们作为教师,应该积极思考并着力解决的事情。

作者:王琴 单位:贵州省思南县第五中学

自然课堂论文第4篇

关键词:课堂氛围;导入;提问;审美体验

课堂氛围关系到教师、学生、课堂效率等方方面面,任何负责任的教师都想要有一个和谐、活泼、高效的课堂氛围,但是,如何才能做到呢?对于这个问题,笔者从实习中总结出了一些经验教训,并广泛阅读了名师的课堂实录,从而得出关于课堂氛围的思考结果:

一、课堂导入要生动活泼

笔者实习期间一共上了三节课,作文讲评课的导入类似于自我介绍,《动物游戏之谜》的导入是直接进入教学内容,《宇宙的边疆》用视频导入,但它们的效果都不是很好,学生反映平淡,这些导入都没有起到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效果。

实习队的另一个同学讲《老人与海》,第一课时还没上课的时候播放《老人与海》这首歌,效果超级好!同学们都很活跃,而且这种活跃一直持续到这节课结束,下课以后有很多同学对她说,“老师你讲得太好了!”“老师你的课讲得绝了!”这样的成果当然与其教学内容密不可分,但课堂导入也功不可没。

小结:关于课堂导入,要生动活泼、要能充分调动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播放视频、歌曲之类的,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把学生带入到这节课的学习氛围中,如果不能达到这个目的,那任何花哨的手段和华美的导入词都是过眼云烟、华而不实、无法深入人心,进而也就无法起到导入的作用。

二、课堂提问要收放自如

(一)、课堂提问要“放得开”

新课标提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特别要重视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努力提高组织教学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质量”。

为了响应新课标的理念,教师们也日益意识到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性,因此,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可是,就目前我国的授课情况来看,是教师先把教学内容转化为教学过程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如此说来,学生始终是被动的。

作为实习教师,笔者积极把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在课堂上让同学们充分的自主探究。但结果并不是太好。

现在想来,与其这样,当初不如直接先让同学找出文中属于议论与抒情的句子或段落,然后让学生谈对这些句子的看法。学生是有能力找出它们的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看法、以及它们没有干扰议论。笔者是为了降低问题的难度、把一个大问题化解为几个小问题、希望按部就班、一点一点全部按照自己的思路来解决问题。可事实上,不同的学生对同一问题可能有不同的看法,这样一个一个小问题问下来,很容易偏离你事先设定好的轨道。总的来说,就是:这样的课堂由以前的“满堂灌”变成“满堂问”,教师的提问细碎而简单,答案单一而明确。教师不断的提问,学生不断不假思索的回答,长此以往,会最终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

对于以上问题的解决对策,我认为,要想课堂提问收放有度、课堂氛围和谐、轻松、又不失紧凑、高效,教师提问的问题要符合以下三点:

1、能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能引发学生的思考。不能过于简单、无聊。

2、得是学生愿意思考、乐于参与的,最好是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话说才好。不能提一些学生毫无回答兴趣的问题。也不能提过于难的问题。

(二)、课堂提问要“收得住”

综上所说,课堂提问要“放得开”。与此同时,更重要的是,还要“收得住”,比如,笔者在讲《动物游戏之谜》的时候,讲完动物游戏的类型及假说以后,让同学们讨论:你同意哪一种学说?如果都不同意,你还可以提出自己的假说。

这次实习讲完课之后,空闲时间比较多,而且明显感觉到自己实际教学经验的不足,所以笔者看了很多名师的课堂实录。其中,郑桂华老师的《双桅船》课堂实录让我感触颇深。

郑桂华老师在课前的气氛活跃放松后,直接切入课文,让同学们“把你以前读诗时的感情唤醒起来,仔细体味此时你心中涌起的是什么想法”,然后让每名同学说一个想法。然后让小组合作讨论,要求:一、哪个想法比较好,说出理由或依据;二、还原这个想法的思维过程。然后让一名同学复述教师的要求。学生开始了热烈的讨论,教师巡视,并和同学们一起讨论。当声音渐渐微弱下去的时候,要求停止讨论。

教师让一名同学复述教师要求这一做法非常值得借鉴!慢中有快,要求明确。另外,小组讨论板书的想法,是迫使同学们对自己以及同伴们的想法进行反省,这不是简单问题的流水账,也不是过于疑难的问题,而是探究性学习的源动力。

学生在筛选、比较、分析之后,并未达成共识。这可以说是必然的。所以,郑桂华老师做了及时的引导:“到现在为止,我们好像越来越糊涂。我们第一遍获得的阅读感受都很好。那我们再换个角度也许会有新的认识。我们之所以会有这么多的看法,是因为我们关注和联想的是不同的意象。但作为诗歌整体,我们应关注最主要的东西。这首诗的主要意象是什么?我们凭什么判断这是主要意象?”

“收”是一种技巧、一种能力,是考验教师驾驭功底的试金石。先有了一个成熟的、有价值的开放性问题、然后又“收”的好,这才会有和谐、开放、轻松的课堂氛围。

三、语文课要有审美体验

语文课堂,除了注意导入要生动活泼、提问要收放有度之外,还要注意,语文课要有感性的审美体验。正如上文中的一个例子,经验不足的自己把“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而其实,教师预设的很多教学内容,根本用不着讲同学们就已经掌握了。

当代著名作家陈建功也说:“我读屈原,感到自己的卑琐;我读陶渊明,感到自己的势力;我读李白,感到自己的狭窄。”在阅读中,学生进行审美体验也是如此与文本产生精神层面的对话。

因此,我们大可不必以教参上的标准答案代替学生的审美体验。而且,学生的感情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与交流从而获得的审美体验已经可以上升为一种审美享受。

我们如果连这种审美体验都无法让学生感受到,那还谈什么创新?谈什么享受学习?良好和谐的课堂氛围就更无从谈起了。所以,一定要注意语文是一种审美体验,要让学生沉浸在作品之中,自己去感受体验。语文课上,一定要给学生以静心读书的时间。

综上,结合所学知识和实习经验,笔者认为,要想营造良好和谐而又高效的课堂氛围,最起码要做到三点,分别是:生动活泼的课堂导入、收放自如的课堂提问、必不可少的审美体验。(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开东,《非常语文课堂》,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第一版。

[2]袁卫星,《听袁卫星老师讲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2月第一版。

[3]王荣生,《高中语文新课程课例评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7月第一版。

自然课堂论文第5篇

关键词:精彩;“学讲”课堂;语文教学;困惑;思考

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科技的不断发展,现代教育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这就让很多奋斗在教育一线的教师有了一个共同追求,那就是让“学讲”课堂不断深入人心,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一起努力,一起推广,让“学讲”课堂能够走得更远。在以往的语文课教学中,老师总觉得自己不讲课,那么学生就不会主动学习,就不能完全理解课本中的知识,更不用说体会文章的用意。所以我们语文教师总会在课堂上讲很多知识。大量的实践证明,老师在课堂上一直讲课,会让学生感到厌烦。而我们现在所倡导的“学讲”课堂会改变原有的教学方法,它明确指出教师只需要在课堂上起辅助作用,让学生成为整个课堂的主人。现在的学生并不喜欢老师讲什么他们就学什么,也许他们成绩无法提高的原因就是他们想按照自己的学习方法去学习,他们有求知的欲望也有表现的欲望,所以“学讲”课堂的推广并不是一件坏事。语文课堂就应该充满活力,让学生都能够参与进来,做回自己,踏踏实实学习,把自己所知道的知识大方得体地讲出来。

一、语文教学中的困惑

1.学生不知道如何去合作,虽然教师都分好小组,也安排了需要完成的任务,但是学生之间无法产生领导者,就导致不能出色地完成任务,最主要的是学生对于合作学习感到很陌生,小组讨论学习的方法就无法发挥作用。

2.有一部分学生很喜欢语文课上的合作交流学习,但是他们不能完全融入其中,有很多学生的注意力根本不在讨论的问题上,所以浪费了大量时间。

3.课本要求掌握的内容无法按时完成。语文课最重要的就是带领学生品读文章,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果重点过多,涉及讨论的问题就会变多,一节课时间根本不够用。

4.对于语文课难点问题把握不到位,有时候讨论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就会浪费半节课的时间,而对于一些较难理解的思想感觉却没有很好地教给学生。

5.讨论结束后每组会派一个学生说一说自己组讨论的结果,但是很多学生不太善于表达,语言表达能力极差,讨论半节课的时间只能用三言两语概括。

6.老师对学生的鼓励不到位,使得学生之间出现了争执现象。

出现了这些问题并不可怕,只有解决了问题才能让“讲学”课堂更好地推广下去。

二、对语文教学的思考

1.对知识点的把握一定要准确。按照课文的难易程度设计相关问题,问题不需要多,最重要的是问题要涉及整篇文章。对于一些简单的问题而言,不需要在课堂上讨论,安排在课外或者课前完成就可以。教师只需要在课堂上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两三个问题去开展教学工作,学生通过分组讨论问题,最后得到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如何思考,这样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就不再会感觉课堂时间不够用。

2.学生分组学习的分工要明确到位。因为一个班的学生之间存在着很大差异,有些成绩优秀的学生不具备组织领导能力,分在一起交流学习就会出现严重的问题。经过长期观察,我发现要想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小组中的每一个人员都要进行明确分工。每个组的组长负责组织讨论学习;记录员要记录好整个小组的过程和结果;计时的学生要提醒大家注意时间观念,效率一定要放在首位。最后发言的学生负责把本小组讨论的结果与老师和其他同学一起分享进行明确分工后,学习效率明显提高。

3.自主预习内容要清晰。刚开始推广“学讲”课堂时,总会担心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差,总会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先预习,所以计划总是无法完成;慢慢地开始尝试把预习放在课外,让学生在课前就主动预习,但是无法保证每一个孩子都进行预习。所以要想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就应该熟悉掌握教材内容,掌握好重点难点,给学生布置相应的课前预习作业,这样一来课堂活动就会轻松很多。

现代化教育就要求语文课要有新的理念作为引导,“学讲”在语文课堂上的推广,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语言表达能力在不断提高,学生的合作精神也在不断培养。

参考文献:

[1]陈矛矛.从导课到结课: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艺术[J].学科教学,2014.

自然课堂论文第6篇

[关键词]有效教学;精心预设;合理安排;精炼提问;真实评价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35-0036-02

[作者简介]顾萍(1982―),女,江苏南通人,本科,江苏省南通市龙潭小学教师,小学一级。

新课程在经历了追求浮华表面的探索历程后,逐渐回到追求价值本身中来,然而,四个“满堂”――“满堂问”“满堂动”“满堂放”和“满堂夸”的现象还是屡见不鲜。不少教师重外在形式,轻“双基”训练,导致语文课活而不实;重个性阅读,轻教师引导,使阅读教学走入误区。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探求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应该是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

一、有效教学植根于精心的预设,切勿“满堂放”

新课标指出,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但一些教师矫枉过正,把课堂完全放手给学生,忽视了自己引导者的身份,以至于课堂上经常出现如下场景:放弃预设,任意生成,语文课变成品德课、科学课;抛开已定学习目标,放任课堂,导致无谓争论,语文课堂变成辩论会……

案例:一位教师在执教《花瓣飘香》一课时,有学生提出“小女孩摘花瓣送给妈妈是不爱护花草树木的行为”。此时,教师并未从文中“我舍不得把整朵花都摘了”这句话加以引导,而是对学生勇敢提出这一观点大加赞赏,并打乱教学计划,即兴让学生参与这一话题的讨论。一堂课下来,非但没有完成预定学习目标,连文本中小女孩对母亲的爱也被搅得荡然无存。

反思:新课标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于是语文课堂上经常会出现“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为大家朗读”“你想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你是想自己读呢还是和你的好伙伴一起读”等语言。这些教学语言往往扰乱了课堂,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却不能切实增加教学效果。这种“放羊式”的课堂教学形式看似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发展,实则是信马由缰,缺乏目标,导致学生只能原地踏步,并未真正得到提升和发展。新课程改革强调动态生成,并不是抛弃传统预设,而是需要教师更加全面仔细地揣摩文本,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提炼出最主要的导学目标,于无形中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有效的课堂生成,植根于精心的预设,一切矫枉过正的行为都是要不得的。

二、有效教学滋润于精彩的讲授,切勿“满堂动”

新课标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教师要讲得少而精,要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去探究。但有些教师矫枉过正,认为“讲解”是“陈旧教法”的代名词,干脆不讲或讲得很少,甚至那些有难度的课文也不做必要的讲解,语文课由过去的满堂灌变成了现在的“满堂动”。

案例:一位教师执教《莫高窟》一文的第三自然段时,让学生自由组合,讨论以下两个问题:1.找出文中描写彩塑、壁画的句子;2.反复练读,说说自己的感受。在小组内交流后再全班进行交流。教师话音未落,学生们便一阵忙碌,花了很长时间才确定自己的小组,然后开始读书、画句子、讨论,还有的学生未参与,做着自己的事情,教师则在一边站着。

反思:小组合作探究是新课标所提倡的,这种合作学习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营造一个活力四射的课堂。但是合作学习要有固定的分组,组内的每个成员要有明确的分工,小组长、记录员、主要发言人、补充发言人等应各司其职。合作教学中,教师也要做好引导和指导工作,而要合作探究的问题必须是教学重难点,并不是任何问题都需要拿出来讨论。案例中的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一目了然,读了课文就知道答案,根本不需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组织讨论;第二个问题是主观题,每个人的见解不同,何必往一块儿凑,若改成用写的方式,岂不更好?阅读与写作结合,既给了学生充分安静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又锻炼了他们的动笔能力,一举两得。可见,有效教学来自合理的教学安排,只注重形式上的合作与探究而花费大量无谓的时间精力是得不偿失的。

三、有效教学成长于精炼的提问,切勿“满堂问”

“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要不得,于是有教师把传统教学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把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

案例:一节《学与问》的语文公开课。这篇课文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提问与思考。然而一节课下来,听课者仔细数了数,发现整节课教师连续问了78个问题,而学生整节课的任务就是忙着为教师的78个问题寻找答案。课后,执教者在说课时认为自己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设计,实现了与学生之间的充分对话。

反思:初看,这种“碎问碎答”式的课堂,似乎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启动了学生的思维,其实不然。“这个词用得好不好啊?”“好!”“这段话写得美不美啊?”“美!”这类不需经过大脑思考的问题充斥整节课,长此以往,学生少了与文本的对话,不能深入理解文本,思维能力得不到训练。如此,我们语文课堂最终只能培养出来思维层次肤浅、毫无创造能力的学生。因此,有效教学成长于精炼的提问,教师应当根据所定学习目标、教学内容来精心提炼问题,万万不能为了提问而提问。

四、有效教学收获于真实的评价,切勿“满堂夸”

在“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一新课程理念的倡导下,语文课堂变得热闹起来。一段时间里,课堂上形式多样的奖励、频繁廉价的表扬之声不绝于耳,课堂评价出现了虚浮和无效的现象,缺乏评价的真实意义。

案例:教师让学生想象狂风吹过的情景。学生尽情想象,有的还摇头晃脑,两三分钟后,一个学生回答:“一阵狂风刮过,树梢轻轻摆动,几片树叶慢慢地飘落下来,花儿向我们点头微笑,湖面上泛起阵阵涟漪。”教师听了,带头鼓掌,不假思索地夸道:“你真棒!真会想象!”

反思:新课标指出,“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确实,激励性的表扬等积极的评价能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能体现教师尊重学生的理念,但一些教师并未真正吃透新课标的精神,完全不分对象、不看实际情况,一味称赞。如案例中所述,教师完全不顾学生的回答严重脱离生活实际,完全不顾学生的思考是否到位,便不假思索地给予表扬,这种盲目的表扬只会让学生辨不清方向。一位伟人说:“人是要被欣赏和信任的。”但是,凡事物极必反,过了头就不好了。在当前语文课堂教学中,“好”“很好”“真聪明”“你真棒”等空洞的评价语言不绝于耳,这样的表扬听多了,相信学生也会觉得索然无味,毫无积极性可言。久而久之,他们只会变得浮躁、麻木,还会在乎表扬吗?相反,还会导致学生形成随意应付的学习态度,抑制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对学生充满激情、充满赏识,他的课堂常常响起这样的评价语言:“读得很好,好在声音响亮,这是自信的表现!”“同学们能提出这个问题,真是了不起!”可见,高效的语文课堂对学生的评价应准确而客观,它需要教师关注课堂上学生语文学习的状态,给予实事求是的分析,要找出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给出真实的针对性评价。

参考文献:

自然课堂论文第7篇

一、教学设计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深化课堂教学

当前的中学语文教学,我们不难发现仍然存在着许多旧的观念,无法摆脱旧的思想、习惯势力、旧的传统的影响,注重45分钟课堂知识的讲授传播,而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开发。语文科的本质属性,就是语言的学习和应用,而语文课是多种因素的综合,读写、听、说、修辞、逻辑等等,每节课就不可能面面俱到的讲授,只有集中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符合学生的学习能力,这样才能让学生获得实效。高中语文教育指向“人的发展”。因此就要求我们,高中语文教学必须联系生活实际,注重语文实践,能力训练,要以语文知识为基础,做到切实有效,课内课外有机结合。但我认为,无论课内课外,都必须围绕一个核心、两个基本点,也就是围绕“能力训练”这个核心而展开,两个基本点就是课内与课外。课内注重于练习,课外致力于阅读,课内课外相互结合,不拘泥于教材内容,而延伸到课外阅读教材,并穿插一些课外读物,这样课堂教学气氛就比较活跃,对深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起到很好的作用。

二、教学设计必须体现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变被动为主动

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注重了语语知识的传授,始终让学生在课堂上都是被动的接受,而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提高高中学生的语文素质,就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挖掘学生的潜力,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课堂上有自主的学习与思考的时间与空间,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比如每节课在课堂上我都让一两个学生上台发言演讲,然后再请一两个学生上台针对同学演讲发言,发表评价。还有在自读课文的教学中,尽量以问题形式让学生充分讨论,共同解决。这样就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有主体参与的感觉,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充满着活跃的气氛,个个踊跃讨论,积极发言。但在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让学生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掌握阅读分析的方法要领,改变旧的学习状态,不是被动地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而是主动地掌握和运用知识。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学生只要掌握了科学的有效的学习方法,才能融会贯通,终身受益。

三、教学设计要少一些空泛的表演,多一些扎实的训练

课堂教学中,有时根据教材的特点针对某个环节进行相关的表演,这无疑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课堂教学,把主要的时间让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思想。但如果不顾文本内容,就是单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把表演当成课堂时尚的道具,那么这种做法就很值得商榷了。在设计课堂表演这个环节中,老师应该先思考这样一些问题:首先想一想让学生表演的目的是什么,不能为了表演而表演。我个人认为能不表演就不表演,因为表演毕竟一种辅助手段,而且年级越高越要摒弃。如果学生能透过语言文字在头脑里表演岂不是更好?然后要想你如何让学生表演。我认为应该把表演简单化,情景化,语文化,最好是和语文基本技能的训练结合起来。课堂表演不是万能的钥匙,过多的课堂表演必然使课堂流于浮华,它更不能代替必要的语文训练。与其课堂上让学生脱离文本浮于表面地演一演,空泛地说一说,走马观花地看一看,到不如为学生多创设一些听、说、读、写的机会,多给学生提供口头表达和书面练笔的机会。没有扎扎实实地“双基”训练,怎么能切实地提高语文能力呢?只有少一些空泛的表演,多一些扎实的训练才能使语文学习摆脱表面的浮华热闹,回归本源。

四、教学设计要少一些合作讨论,多一些朗读品味

自然课堂论文第8篇

那么,怎样才能使课堂达到高效呢?我认为好习惯可以成就高效课堂。下面我从课前预习习惯、课堂的讨论交流习惯、课后的复习、积累习惯三方面加以阐述。

一、课前预习是高效课堂的前提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一节有效的课堂必须要有扎实的预习做基础。有些老师就问了:一年级的小孩,他会预习什么呀?这种想法固然是对的,一年级孩子本身确实是不会预习的,这就要靠我们老师的指导,每天要详细指导孩子预习什么,怎样预习。第一学期时我要求我们班的学生每天把课文读五遍,然后在课文中圈出一类字,划出二类字,并把生字读会,说两个词,这些作业要求家长监督完成,并在书上签字读了什么,哪些还不会。这也让家长明白了孩子该干些什么,应该怎么干,避免了家长的盲目性。第二天上课前,先由组长检查预习,然后教师抽查,这样在课堂上既轻松地学习了课堂内容,又突破了重难点,达到了高效的要求。到了这学期,我增加了预习难度,除了认字、读文,还要标出自然段,并且说一说你的识字方法,这样的预习既注重了基础知识,又提高了学生的识字能力,为提高课堂效率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如果没有课前的预习,学生会很茫然,而教师则抓不住重点,课堂效率就可想而知了。

二、“议一议、评一评”是高效课堂的关键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会孩子如何学习是高效课堂力求的目标,让一节课的效率如何不断地提高成为老师努力的方向。“听、说、读、写”是语文课堂必不可少的环节,但是要想提高课堂效率,仅仅做到这四样是不够的,还要培养学生“议一议、评一评”的好习惯。

1.议一议

就是我们说的讨论交流,低年级学生年龄小,语言表达能力不够完善,但这都不要紧,我们一定要鼓励学生大胆、大声地发言,即使说错也没关系。有时我们提出一个问题,可是学生没反应,就认为他们不会讨论,其实不然,这说明我们老师问问题的方式不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比如,在学习“特别的作业”这一课时,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让他们讨论:小丽的作业有什么特别之处?小组讨论好长一会儿,我让他们说一说,可是每个组都不太会说。我很着急,让他们再讨论,再说,还是不行。后来我换了个方式问:小丽的作业和其他小朋友的作业有什么不一样的呢?小组讨论再来说,这一下他们的话匣子打开了,书上有的,没有的,他们说了很多。从中我明白了,学生会不会讨论交流,关键看老师问问题的方式,不在于学生的年龄,越小的学生越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所谓“童言无忌”就是这个道理。如果低年级养不成交流、讨论、发言的习惯,到高年级学生就更不敢发言了。

2.评一评

即我们说的评价,一节课的评价可以是多种多样的,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价等,不管何种评价,都要及时准确,既要活跃课堂气氛,又要激发学生积极性。特别是学生互评的方法,教师要经常指导,如:声音是否洪亮,语句是否通顺,读文是否有感情等等,这种简单的评价既评价了别人,也要求了自己,不断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鉴赏能力,提高了课堂效率。另外,我还对学生家长的做法给予评价,作业本、卷子上对学生的表现要及时写出来。同时家长会上,我把学生在学校的表现一一细化,如“管理之星、书写之星、发言之星、文明之星、读书之星、积累之星”等等,对每一个学生的优点毫不保留地给予表扬,这样的评价对家长是一种肯定,也是一种激励,让他们更有信心配合老师管理自己的学生。总之,不管是何种评价,都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

三、课后复习、积累是高效课堂的保证

北师大版低年级语文,重点培养学生积累、识字、阅读的习惯,课堂上的识字量很大,所以课后必须要及时复习、巩固。另外,除了课堂上的阅读、识字、积累之外,课外积累也是必不可少的。所以,一年级第一学期我要求学生每天至少读十五分钟书,积累认会五个字,一学期下来,课外就能认600多字了。这学期我让他们每天继续读课外书,每天积累五个词语,一学期下来就能积累600多词了,这样的积累让学生都瞠目结舌了。经过一年的日积月累,我们班的学生从不会阅读到自己主动阅读,养成了良好的习惯,保证了课堂的效率。

总之,要想提高课堂效率,就要养成课前预习,课上讨论、交流、评价,课后复习、积累的好习惯,因为好成绩只代表一时,而好习惯可以受益终身。让我们从小抓起,从细做起,培养学生的好习惯,为高效课堂搭桥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