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网络流行语论文

网络流行语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22 17:37:46

网络流行语论文

网络流行语论文第1篇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话语;民意表达;特质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1)07-0100-02

中国网络流行语的形成与传播是2000年以来的网络现象。2002年,网络上开始出现现在仍在流传的“偶”、“斑竹”、“灌水”、“弓虽”等流行用词。发展至今,经过时代的磨合与种种事件的催化,网络流行语已在形式与内容上渐臻成熟。“年度网络流行语”是在网络流行语基础上经数据统合而成的网络流行语排行。作为民众认可的、识别率高的网络热门用语,通过人际与影视文化传播迅速向日常生活渗透,对大众生活用语与思维方式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年度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民众主要的网络话语行为,显示了多层面的民众精神结构与意识表征。其中的民意表达意涵与倾向尤为值得关注。笔者主要选择排名前十的“年度网络流行语”作为样本加以分析。其中,2001~2008各年度研究样本来源于论坛和网站转载率高、网友普遍认可的流行语使用排行。2009年样本源于《2009年十大网络流行语盘点》(艾瑞网行业新闻2009年12月14日;2010年年度研究样本来源于《新闻晨报》(2010年11月24日)。

话语分析法是本文具体采用的研究方法。“话语分析”作为一门新的学科是从20世纪70年代起步,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语言学、社会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哲学、人类学等众多学科的理论精髓”。[1]那么,何为话语?必须坦言,话语作为术语在话语分析中使用十分混乱。本文无意更无法穷尽话语的定义,在此仅对本文是在何种意义上使用该词加以说明。本文关注具体的话语过程及其社会意涵。因此,话语在本文中被限定为社会环境中人际交往所使用的言语行为或者个人发表言论的工具。它通常以口头或书面形式存在于社会活动中。话语分析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和多元化的价值层面。本文的话语分析方式更接近于诠释学的理解,即将研究关注投入在具体的话语过程及其社会意义的建构上。对于大历史进程中的语言实践或者整体意象以及纯语言学方面的工作仅作必要涉及。

一、时代语境下透视网络流行语现象

现今中国的城市生活已经全面迈进媒介融合的大时代。传统媒体与网络、新媒体的作用不再单一地、明显地有所标示;全媒体环绕下的社会与人群正迅速地被传媒的综合力量所深刻影响。在此种传媒语境下,探讨任何社会现象或问题都应将目光投射到复杂多变的整体生活的真实上去。明晰社会文化生活的实质与否,决定着研讨传播现象的有效性。网络语言现象既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产生与发展的,同时也是反映与集中展示的所在。本文将从传播学视角切入该社会现象,作出概括性的梳理。

(一)年度网络流行语的类型与结构

网络流行语通常是该年度众多网民广为使用并传播的语言。2000年以来,网络日渐成为中国一般民众意见集聚与传播的主要渠道。网络语言历经十年变迁,发展出特有的表达方式。其中,最基本的文字类型发展出网络自造字系列,如“濉钡然鹦俏模煌嘉谋砬槔喾⒄钩鲂涡紊色的有情节的短片式表情;网络书写体式发展出特有文体类型,如咆哮体等。以内容出处而言,网络流行语“一种是源于新闻事件中当事人的原话,比如‘躲猫猫’、‘欺实马’、‘很黄很暴力’;一种是网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出来的,例如‘被XX’、‘杯具’、‘楼歪歪’;还有一种是从热点事物的既有名称中衍化而来,如‘蜗居’、‘潜伏’、‘微博’等。[2]从词语结构上看,“网络热词大致又分两种:纯属戏谑逗乐的,偏向针砭讽喻的,前者如‘濉等火星字,后者以‘欺实马’、‘被XX’为例。[2]网络流行语产生于网民口口相传而形成的“口碑效应”,无论是在论坛发帖灌水,还是使用聊天工具时进行人际沟通,亦或是大家共同参与某个热门活动,都能够产生一定的话语集合效应。很多情况下现实中的新闻事件也同样会成为互联网上使用频率高发的语汇,因此,网络流行语的来源渠道是开放且多元化的。

(二)年度网络流行语的生成与演变

年度网络流行语大部分衍生于舆论话题热点、成型于如“猫扑大杂烩”、“天涯论坛”等大型综合讨论社区。部分网友先就身边之事或某帖子、某新闻迅速进行短暂的讨论,形成压倒多数的意见后,产生持久的效应,被其他人甚至媒体转引、传播,造成较大影响。其生成可简括为自发讨论――形成亮点说辞――迅速广为传播――最终定型(经媒体改造或简化)的系列过程。这一过程的发声并非线性移动,而是在各个环节的交织共进。比如在网友自发讨论时就有可能有媒体的参与,而媒体的参与同时也是在为该讨论造势,从而使形成于这一讨论的某些亮点说辞成为关注度极高的网络表达。这其中既有如“濉闭庋以单个汉字的个体形象与人的情绪相关联性一炮而红的,也有从关注度较高的影视作品中摘录下来的经典名句,更存在某些无名网友独家创造的语录体。这些都反映了网络社群的集中意见或集体情绪,代表了时代性的“大众想法”与“共识”;作为社会语境下的一种心理暗示,其构架和内涵是较为复杂的。在话语构词方式与意见表达方面,近十年来的“年度十大网络流行语”具有代表性,也反映出的网络受众的意识观念的转变。仅以2003~2010年排名前三的网络流行语内容加以分析,可见网络流行语的变迁。网友对网络语言的使用越来越倾向于“原创性”、“草根性”而非直接传播影视剧台词或摘录新闻媒体的报道用词。

2003~2010年排名前三的网络流行语(根据各年度流行语排行整理)

回顾网络流行语的演变历程,从最初网友利用拼音、外语进行简单的造字游戏,到逐渐与社会各方面热点问题相联系。网络覆盖了几乎所有的社会层面,不同社会身份的人开始不约而同地以积极的姿态投入到对网上流行文化的制造与追捧潮流中去。

二、年度网络流行语的话语特质:显现民众力量

首先,应当指出,网络话语所显现的民众力量并非都是关切现实社会的矛盾与发展的,网络流行语也并不等同于传统社会语境中的公民意见表达。网络流行语的话语虚拟性、民众传播中的娱乐色彩始终都是网络话语本质的一部分。这种现象并不是因为当时的论坛里缺乏有力量的新话语的注入,也不是因为当时国内没有重大新闻事件。一般的娱乐调侃性话语能够压倒更具现实价值的热词的原因与当时的网民素养和传统媒体的参与度的关系更大,但也说明了一般网民对于流行语的选择仍然是以娱乐为主的。这也就可理解今天的“微博”信息超载。人们以为“微博”很给力、无数人开始“围观中国”时,还是有大多数人将兴趣与力量到“神马才给力”,这样的“造词运动”上去。而这种心态与造星、追星的心态难道有实质的区别吗?笔者以为,在早已“娱乐至死”的时代,这才是常情,这才是公认的社会情绪的表达。而这种倾向使得网络话语不可摆脱与现实生活的裂痕,这种与生俱来的“虚拟性”才是网络话语的本性。同时,也应看到,部分网络流行语并非只为喧哗取闹于互联社区,它们能够得到认同的原因来自于自身的舆论倾向性。在传统媒体上的“串烧”使用,让很多流行语触发爆炸式效应甚至左右某事件的进程,影响政府决策。网络流行语的“传唱”简单快速,迅速融入大众生活,影响大众的价值观和意见表达。网络流行语汇聚起的沉郁的民间力量显示了它的舆论意义。对新闻热点事件的持续关注、对国计民生重大议题的热切讨论都以流行语的方式获得越来越多的力量。这是民众意见表达的精华所在,是中国老百姓的心声。尽管它高度浓缩甚至语焉不详,但是“你懂的”,那种或“明曲折实直白”的说话方式、那种或戏虐调侃却焦虑怨怼的曲折表达与中国的多元文化都是契合的。“我爸是李刚”、“”、“算你狠”、“花你钱”的诙谐与反讽中显现的平民智慧;“逵猩瘛薄“躲猫猫”、“楼歪歪”的百姓伤痕都让网络流行语映射出当下中国民众的所思所想、所愿所求。可以说,“网络话语涵盖了对现实中幽暗面的抨击,对政治、文化伦理失节的焦虑,对权利‘增肥’的吁求,又有对市场逻辑下公共空间中物欲泛滥、道德滑坡的忧心,对文明建构的期许等等”,它们是“普遍化的现实愤懑,或寂寞无味的文化表情;同时它与意识形态脱缰,以自由解构的精神瓦解着正统腔调的严肃性,挑战权力阶层的话语霸权。因而大众化、颠覆性,网络热词兼而得之。”[2]

三、结语:网络流行语的生命力

截至2010年上半年,中国网民人数已突破4亿大关,而且手机网民成为拉动中国总体网民规模攀升的主要动力,达到2.77亿人。[2]网络流行语借助网络媒体与手机等新媒体的传播速率更加迅猛,对社会文化生活的影响亦愈加深广。从新近上映的电影《里约大冒险》的翻译中便可窥见这股潮流。该片的中文译制大量选用网络流行语,让中国观众瞬间找到贴近感;在整体语言风格方面,该片也处处充满网络痕迹,诙谐、调侃都不缺乏,如“不该派猴子去办鸟事”等,引发观众会心笑声与强烈共鸣。这些现象都反映了中国当下的社会存在,是当代中国人心理的真实映照。这些多元化思想、多民族语言、多阶层智慧的融合集聚成人民的集体记忆。现阶段,中国网民已经将目光更多地投诸自身,开始在网络世界里发挥个人的魅力和创造性。于是,未来的网络舆论潮流也必然不能为一两个社会事件所左右,而是集众人之智,创造出属于网民自己的世界。对之进行有利引导,让这个开放空间的话语讨论不受不必要的束缚而更加自由、让民众发声、让观点浮现,让这个社会的管理者听到并思考,这才是网络流行语的话语生命力所在。因此,网络话语要避免因过度娱乐与无聊导致无奈空洞的“集体失语”,网络语言、网络文化的传播不应该陷入被动的漩涡。

参考文献:

网络流行语论文第2篇

关键词: 网络流行语 网络舆论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一、 校园网络流行语与高校网络舆论

随着社会发展,新事物和新现象不断出现,相应会产生一些新的词语。而大学生容易接受新知识新鲜事物,喜欢追新求奇,校园流行语也就应运而生了。校园流行语是大学校园生活的真实记录,在丰富校园话语空间和汉语词汇内容的同时,也折射出了校园生活的动态变化和大学生文化心态的变迁。

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新兴的语言形式迅速发展起来。语言与社会发展存在着一种"共变"的关系,社会的每项细微的变化和发展都会在语言中以及时而适当的方式表现出来。[1]因此,网络流行语往往反映了网络舆论形成与发展的一些基本规律与特点,并进而映射出社会变迁中最敏感最活跃的部分,校园网络流行语尤其如此。

纵观最近几年校园网络流行语,其呈现的特点是由自我表达向关注社会热点事件转变。伴随着一些网络热点事件的出现及对当代大学生的冲击影响,再加上网络交流对话的方式经济直观,简单快捷,易于接受,大学生使用较多,被作为校园流行语而效仿。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校园网络流行语是高校网络舆论的直接反映,是高校网络舆情的“晴雨表”。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是大学生的思想及与思想密切联系着的行为,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实践活动对其思想和行为进行塑造和改造,高校网络舆论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风向标,会直接影响和决定思想政治工作的进展和效果。

二、 高校网络舆论对思政工作的影响

高校网络舆论引导是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途径。网络舆论形成后,如果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向一致,就会促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反之就会削弱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从这个意义上说只有充分引导好网络舆论,才能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一)积极影响

1.增强大学生主体意识

大学生作为语言运用主体可以依据个人喜好获得知识和信息,自由开放的互联网恰好给他们提供了一个脱离社会常理或权威进行独立判断或选择的空间,这便有力地提高了大学生的主体意识。若在此过程中融入积极能动的因素,其功效将是巨大的。

在此基础上构建的积极网络舆论作为大学生表达的新窗口,有利于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就是以人为核心,改进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2]在网络平台上,大学生通过自我需求、感受和想法互动的表达,使自身的主体性得到教育者的尊重和理解。只要教育者用正确的观点把握网络舆论的导向,以人为本,就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此外,积极网络舆论有利于大学生扩大对公共信息的知情权。网络信息量大且来源广,每一次网络舆论的形成往往都伴随着激烈的争论,虽会存在一些不和谐的现象,但网络舆论的产生不亚于一次大规模的知识宣传。大学生在关注一种舆情时,都会对正反双方论点和论据进行仔细阅读,这样既可以从中了解大量的信息,又可以增长相关的知识。

2. 创新思政工作途径

思政进网络早在十几年前就开始实施,但究竟以何种有效的形式深入网络却是值得探究的,高校网络舆论可以为思政工作者开辟一个新的信息渠道。在网络平台上,很多大学生参与其中都是匿名登录的,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人们在隐匿、陌生的环境中更愿意流露表达自己真实的内心想法。大学生不再是舆论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成为舆论信息的参与者,许多大学生主动积极对舆论发表看法,提出意见和建议。这为我们创新思政工作的教育方式提供了新的路径,在网络中可以通过平等对话的路径来改变传统思政工作自上而下的灌输式、权威式的教育方式。

通过网络舆论,高校思政工作者还能及时了解和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有的放矢,据此确定和调整工作内容和方法,使工作内容更加充实具体、更加贴近实际,增强针对性。我们可以以平等主体身份参与网络人的交流,在平等交流过程中展开积极的引导,使用与之熟悉的网络流行语,针对偏差给予分析,明确利害关系,并在可能的范围内提供问题解决途径。一种语言融会了一种思想和生存,校园网络流行语折射出的各种问题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紧密相关。

(二)消极影响

1.异化学生主体

网络流行语运用主体因其在互联网的匿名行为,迎合了个性张扬的言语人不受时空限制、不受言语责任的心理需要,但缺失思考和规范,久而久之便导致了自己言语行为的失范。互联网的开放性,使得每个言语者都享有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任何一种媒介形式都更充分广泛的信息自由权利。中国传统文化推崇言语的“礼、仁、忠、信”恰恰是网络流行语所没有彰显而急需输入的言语表达原则和规范。

由此造成的高校消极网络舆论影响极大,一方面会使部分大学生理想信念模糊、道德观念偏激,加之各种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价值规范、思想观念也随着网上信息进行传播,尤其是当下一些不当言论和思想以华丽的辞藻和标新立异的观点吸引大学生的眼球,在满足大学生求新求奇、叛逆需求的同时,也带来了错误甚至反动的认知。一些大学生辨别能力不强、自控能力差和思想意识还不够成熟,无法完全正确地自主认知事物和判断是非,不利于大学生正常接触社会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2.异化信息功能

网络舆论“失真”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反向性作用。网络舆论中不时出现一些虚假信息和谣言,经过网络的放大效应使得网络谣言的传播效果危害性极大,网络谣言是网络舆论信息功能的异化,当大学生接触到这些信息时,其错误的舆论导向无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使还处在成长关键时期的大学生难以辨别周围世界。

负向网络舆论还使部分大学生出现信任危机。信任是凝聚力的基础,然而互联网并没有在言论自由的基础上产生一种共同的价值理念,它在逐步消解已有信任和认同感的基础上,没有催生一种现代民主基础上的信任,在互联网我们看到更多的是一些非理性的争论,更有一些人参与网络争论并不是为了通过争论明辨事理,完全是为争论而争论。

三、借助校园网络流行语强化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校园网络流行语是大学生当下生活和思想观念的反映,通过特殊的形式和内容既展示了大学生的与众不同和文化底蕴,又折射出了他们的文化心理和内心世界。我们应当认识到校园网络流行语的存在充实大学生的文化生活,调节社会心理,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适时地加以正确引导,为创建大学校园文化发挥积极作用。

对高校思政工作者来说,首先应当跟上社会发展趋势,针对新事物、新现象及时调整知识储备和教学内容,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互动;其次加强对校园网络流行语的引导,充分利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流行语充实内容,尝试将其引入思政教育的课堂教学,将思想、道德、政治、法制观念等融入其中,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大学生素质。针对不良因素,我们应采取积极的措施来化解,积极引导消极影响的转化,创新工作机制,强化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注释:

①王春.试论网络流行语中的“貌合神离”现象[J].现代语文,2006,(2).

②杨安民.高校网络舆论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效能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5).

参考文献:

[1]杨安民.高校网络舆论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效能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5).

[2]张颖.网络舆论的影响力及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J].科教导刊,2011,(4).

[3]任永辉.校园流行语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J].现代语文,2007,(4).

[4]杜群尔,何海翔.高校BBS语言的特点及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J].文教资料,2007,(4).

[5]王婷婷,黄铁流.网络语言的成因及语用分析[J].现代语文,2007,(8).

网络流行语论文第3篇

【关键词】互联网 网络语言 网络交际话语

一、语域

韩礼德(halliday)把语域(register)分为三类:话语方式(mode of discourse)、话语风格(tenor of discourse)和话语范围(field of discourse)。

1.话语方式

聊天语言在同一时段里是双向的,即接收信息和发出信息是发生在同一时段的一个连续不间断的过程。与传统的面对面交流不同,网络聊天的交流双方需要讲话者通过键盘录入文字,可以用文字的形式记录人类瞬息万变的不稳定的思维活动,使之表达准确清晰且易于记忆,这使它具有了书面交流的优势;又由于它的时效性强,随意,语法结构自由,因而又具有了口语交流的长处。这使得网络聊天同时兼有书面语和口语的双重特征,模糊了人们对口语和书面语的传统认识,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现象。所以,有人把网络聊天称为“书面口语”(written speech)或“交互式书面会话”(interactive written discourse)(allen&guy,1974)。

2.话语风格

在网上,人们几乎不采用拘谨体和正式体,偶见商谈体,更多的是随便体和亲昵体。这从网络交际“进入”和“退出”的方式上就可体现出来。常用的“进入”方式有:“hi!”、“hello!”、“r u free (are you free?)”、“chat?”等等。而对方一句“ok”,双方即可进行随便、亲密的交流,婚姻家庭、个人隐私无所不谈,这在实际的生活中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到的。“退出”的方式也很简单,有时甚至很突然,常有这种情况,两个人正聊得很投缘,一人有事要走,他只一句bye就可以离开了,并不需要解释什么,而这在现实生活中恐怕不妥。

3.话语范围

网络交际语言显然多属于非专业性语言。这是因为网友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从事着不同的职业,很难有共同的专业性语言。另外,网络交际内容的“随意性”和行为的“不专一性”也决定了其话语范围属于非专业性语言。再者,在网上进行交流的人们往往不专一,如一边看电视一边交流,也有的人同时与几个人交流,这些都决定了网络交际语言的话语范围是非专业性语言。在网络交际中,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以电脑和因特网为载体和技术基础。如电子邮件、bbs、在线聊天等,既可以是同步交流,也可以是异步交流;既有单向交流,也有双向交流。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交际方式的不断丰富和多样化,以适应人们实际交流的需要,单就网络聊天工具而言,已从最初的msn、icq发展到现在的oicq、yahoo、skype等等,其功能也从最初的只能文字交流到后来表情符号的添加,再到现在的语音、视频聊天,多样化的选择也满足了广大网民求新、求快、求异的心理。

二、话轮

网络空间是一个以技术为基础的数字化的虚拟社会,网络用户群活跃在虚拟的网络空间,通过网络获取信息、交流思想、传达感情。在这些交际活动中,他们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交际方式,和传统的面对面的言语交际手段相比,网络交际对网络技术具有很强的依赖性。网络交际中,交际双方所有的交流信息都是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传递的。当发话人发话后(往往是通过键盘输入的文字信息),信息由计算机进行编码后通过网络传递出去,对方电脑接收后进行解码还原,受话人通过阅读获得发话信息,这个过程往往有时间上的延迟。由于网络状况、电脑运行速度、交际双方操作电脑的熟练度不同等因素的影响,这个延迟的时间变得较长。因此,便出现了网上会话殊的话轮转换。

a:你在干吗呢

b:吃饭了吗

a:吃了,你呢

b:在写论文呢,愁死我了。你现在哪呢

a:我也吃过了,别急慢慢写,在宿舍

……

可以看出,该例子中不再遵循一问一答的规则。网络交流打破了日常会话中的话轮规则,形成了网络交际独有的两条话语主线交叉并行的局面。

三、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

在网络交际过程中,由于不同于日常交流的参与角色和交流方式,对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的遵守和日常交际也不尽相同。简单地说,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在网上聊天中仍然存在,但是被遵守的程度与现实生活中不一样。

例1:影子:

草尉剑侠:在

影子:论文

影子:电影

草尉剑侠:写论文呢

影子:ok,你忙,cu

草尉剑侠:c u

这样的对话一方面减少了自己的负担,另一方面也使“听话人”在最短的时间内迅速明白了自己的意思。这就说明了合作原则中的经济原则在网络交际话语中同样适用。

例2:月影沙秋:你在阿

草尉剑侠:是啊,你也来了

月影沙秋:恩,你的论文写完了吗

草尉剑侠:呢,正在写呢,你的呢

月影沙秋:一样

草尉剑侠:问你个事啊

月影沙秋:说吧

草尉剑侠:是你的论文写是关于什么的,我想借鉴一下

月影沙秋:便写写得,关于语码的问题。

草尉剑侠:语码?

月影沙秋:恩

草尉剑侠:什么语码?

月影沙秋:语码就是语码阿,嘿嘿。

草尉剑侠:不懂,赫赫

以上的对话是围绕话语分析的学期论文这一话题进行的一段在网络上的对话。当草问及月的论文内容时,月只是泛泛的说明了一下,这就使草明白月不想告知草有关他的论文内容,也不想让草参考。月违背了合作原则中的数量原则,也就是没有给草提供更多的有关他的论文的信息。

网络交际参与者双方在非面对面的交际环境中,交际者往往为了交际速度,采取最直接的表达方式来进行交际活动,其礼貌程度低于日常言语交际。但是,不礼貌的交际话语未必违反网络交际的礼貌原则,这与网络交际的礼貌程度较低和礼貌原则适用范围宽泛等因素有关。有些看起来很不礼貌的话语,不一定会导致不好的交际效果。

张:?

张:说话……

张:每次跟你说话都不理我,太不道德了

张友:猪头……

李:你才是猪头呢,我忙啊,别烦我。正写论文呢我

张:常有理——胡说八道

李:不信拉到,88。我要赶论文了回头聊鸟人。

“不道德”、“猪头”、“胡说八道”、“鸟人”都是不礼貌的交际话语,但是在这个地方,词语本身的意义弱化,只是表达了“不满、不快”的情感意义。这些交际话语仍然在网络礼貌原则的规范之内,只是礼貌程度很低。

四、结语

网络语言是一种充满活力的语言变体,它有着无限的创新性,给现代汉语来了一股强烈的冲击波,有人称之为“第三次语言革命”。然而,网络语言从词语和使用都没有一整套规范来加以约束,存在着不少缺点。有的网络语言品位不高,造成一些负面影响。所以,对网络语言的规范也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网络流行语论文第4篇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网络舆论场;集体行为

中图分类号:C91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1-0041-02

从社会学的意义上来说,语言的变化本质上折射着社会的变迁。流行语无疑是最显在地表征语言与社会关联性的符号系统。近年来,我国网络流行语不断涌现,其传播范围广、速度快、影响大,成为描述社会发展进程的重要现象,也成为考察网络舆论场的独特视角。那么,网络流行语的产生留有多少社会因素的痕迹呢?从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可以看到网络舆论场具有哪些特征呢?

一、社会境遇的独特表达:网络流行语的产生

最早的网络流行语,是一些简单并且没有深层含义的称呼问候类、简写符号类词汇,是人们在交流过程中普遍认为好玩、生动、个性的基础上产生的。但是,近些年来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及其流行,被赋予很强的社会属性,是网民对复杂的社会境遇的独特表达。主要有以下几大类型。

第一类:一般网络用语。主要是以谐音、象形、比喻、缩写等方式表达某种特定意义的词汇。例如,“鸭梨”、“杯具”、“神马都是浮云”、“蛋定”是“压力”、“悲剧”、“什么都是浮云”、“淡定”的谐音,网民通过谐音的修辞表达方式,烘托出诙谐、自嘲的娱乐精神。“”是以象形的方式,表现了一个人愁眉苦脸时的表情,苦闷的情绪。“悲催”则是“悲惨得催人泪下”的缩写,带有较强的戏谑意味。“宅女宅男”、“丝”、“高富帅&白富美”作为一类人群的专指名词,都是网民自创、流传甚广的网络新词语,用来调侃一些社会现象。

第二类:网络俗语。这类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形式多样,但都被约定俗成地赋予特定的意涵,得到广泛的使用。来源于现实人物的某些说法,如打酱油、叉腰肌、羡慕嫉妒恨等。也可能是无厘头的说法,如“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等网络流行语。也可能源于主流大众媒体,如“嫁人就嫁灰太狼,做人要做懒羊羊”、“不差钱”、“你幸福吗”、“元芳,你怎么看”等都是语出电视节目,成为网络上公众表达诉求或质疑等的惯用语。

第三类:与社会公共事件相关的网络流行语。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集中突发,成为网络流行语产生的触发点。例如,直接抽取事件中新闻当事人的说辞或言论中的某一个词语或句子。“我爸是李刚”、“70码”、“非常艰难的决定”、“我反正信了”都出自事件当事人之口,后来被作为事件的代名词,饱含了浓郁的讽刺意味。网民对新闻事件过程的某些信息点进行解读、提炼、重组之后创造出来的词语。如“俯卧撑”、“躲猫猫”等,反映了网民们对某些违反常规的政府相关部门的解释所持有的不信任、甚至是质询的态度。还有,反映社会民生的一些问题现象。例如,“蒜你狠”、“楼脆脆”,表达了大众对社会公共问题的关注以及无奈的情绪。

第四类:格式框填模式。这类网络流行语的构成模式包括两部分,即不变的“框”以及变化的“框”中充填的内容。例如,“被……”“……Style”、“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等网络流行语以及凡客体、甄体等。这些模式出现后,一发不可收拾,有网友模相继仿,出现了各种相关的变体,内容更是五花八门,是大众社会心理的某种反映。

从社会语言学的发展角度看,以上网络流行语,为公众提供了一个情绪表达、发表看法的路径,反映了公众对一些社会问题的态度,是网民对社会境遇的表达。而这些由特定信息所诱发的网络流行语,在不断传播的过程中,从特定场景束缚中解脱出来,增强了话语的泛化程度,使得网络流行语背后所蕴含的舆论场的“口碑”效应凸显出来。

二、网络舆论场:“口碑效应”的形成

网络流行语是如何在网络空间中“口口相传”,形成“口碑效应”呢?事实上,伴随网络流行语产生,网络舆论场也在形成。网络舆论是指在互联网中传播的针对某一话题或议题的比较一致的综合性评价意见[1]。网络流行语形成“口碑效应”实质上就是把网络空间作为公共领域,针对某些事件、人物等形成具有公共性、一致性、持续性的集体认识和看法。显然,隐含在这种网民的集体认识背后的是舆论形成的过程。

网民的集体认识,可以从美国社会学家帕克提出的“集体行为”概念中获得理解。他认为集体行为是在集体共同的推动和影响下发生的社会互动。波普诺明确指出集体行为通常是指“在相对自发、不可预料、无组织的以及不稳定的情况下对某一共同影响或刺激产生反应的行为。”[2]一般来说,社会学研究认为“集体行为”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互动,是在某种特殊场合下会发生的一种无规则的、以当时的场景为基础的互动现象,如时尚、赶时髦、骚动等。

把网络流行语纳入到集体行为的视野中,是因为话语言说本身就是一种行为方式。通常,网民在缺乏组织控制下,受到某一因素的刺激或影响,以跟帖、转贴、使用、创新等形式,在短时期内不断刷新新词的“点击率”。这个过程集聚了众多网民的集体心理和共同行为。当然,这种行为与引发社会运动的集体行为无论是在集群形式还是行动内容方面都有很大差别。但是,透过网络流行语的产生,我们可以看到网民是一个复杂的能够被动员的群体力量。

那么,参与集体行为的网民具有哪些群体特征?这恰是互联网媒体带来的新变化。互联网所具有的新的技术特征,使得网络传播平台呈现一种多面向的开放式结构,网民们能够便捷地参与到各种讨论中去,他们是网络流行语产生的制造者和传播者。普莱斯曾针对集体行为的参与者提出三组概念:公众(public)、群众(crowd)和大众(mass)。“公众”表现出理性思考和他人说理的能力,“群众”因有着相似的情感和经验而集结,“大众”由匿名的个人组成,成员之间几乎没有互动和交流。

显然,参与网络流行语生产的网民是介于三者之间的群体,他们以匿名方式参与集体行为过程,通过跟帖、转帖等网络传播方式,表达了自己的情绪情感,反映了自己的观点看法,这种过程可能是无厘头的,就像“贾君鹏,你妈妈叫你回家吃饭”一样,掀起的只是让人不得其解的一场网络狂欢;也可能是理性思考的结果,正如对“俯卧撑”、“躲猫猫”等相关事件的理法分析。因此,这种集体行为背后复杂的群体背景,使得网络舆论场是各种利益和权力角力的公共领域。哪些网民参与其中、表达何种观点、代表哪些利益,这些都伴随网络流行语的生产,以话语的形式呈现出来。

斯梅尔塞关于集体行为的要素解释模型,为我们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网络流行语的“口碑效应”提供了思路。他认为集体行为过程极其复杂,是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环境条件、结构性诱因、催化因素、宣传鼓动、普遍情绪、社会控制[2]597-598。网络流行语催生网络舆论场的形成,也是在各种因素的参与下建构起来的。

“网络流行语”之所以流行,环境条件得天独厚。套用斯梅尔塞的话,互联网建立了一个传播环境。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催生了虚拟的网络社区,为网民们就热点事件、帖子、新闻迅速进行自发讨论搭建了平台,一些说辞能生动而个性地表达规范化语言无法表达的东西,符合网络语言流行特征,在被不断转引、传播过程中,“口碑效应”就形成了。

结构性诱因是对一种说辞究竟为什么会引发集体“追捧”行为,所进行的宏观层面的解读。任何流行语都会折射出一定时期人们的文化心理和社会心态,敏锐地反映社会变迁。社会转型是当代中国的社会境遇,这一过程孕育了更为急剧的利益分化、价值冲突等,成为引发各种社会问题的深层原因,部分网民的宣泄、戏谑、调侃,实际上是对社会境况的回应。

参与流行语制造的催化因素往往是一些社会公共事件,抑或是无厘头的戏谑,引发网民对热点说辞的集体“追捧”。按照舆论生成的规律,事件频发冲击公众的切身利益,就易于成为舆论的激发点。

网络空间中是最不缺乏宣传鼓动者的。一些旁观者正是经过跟帖、转帖等虚拟空间特有的传播方式成为实际参加者。网民以匿名的方式解读社会事件时,他们的社会意识更易得到相似群体的认同,从而渲染出了一种普遍情绪或集体反映,如愤怒、悲伤、失望、兴奋、恐慌等。这种普遍的情绪“感染”容易引起更大范围的共鸣。

斯梅尔塞关于集体行为的“社会控制”,提出了两种减轻集体行为的方式:通过弱化诱导和压力来阻止集体行为的发生;集体行为发生后采取打击。当然,社会控制的执行并非都是有效的,某些情况下这些行动反而会引起激化甚至发生暴力活动。网络流行语以话语存在方式生产、传播,本身不会以激烈的行动方式发生,但其引发的舆论效应却可能会在社会范围内产生剧烈的连锁反应,把虚拟空间中的话语行为转化为现实空间的社会行为。网络流行语通常是在没有计划、没有合谋、没有控制的情况下发生,并且随着相关事件的发展而进入流行语的高潮阶段,当相关事件热度过后,大多走向沉寂,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这样一种看似“自生自灭”的现象,使得人们不禁要问:网络流行语的集体话语效应是可以控制的吗?甚至是需要控制的吗?这对分析网络舆论场现象至关重要。

通过网络流行语,我们看到了网络空间的群体力量,以及在话语制造方面的集体行为。对网络流行语的关注,不仅在于探究其语言的构成上与日常生活语言的变异,同时,通过层出不穷的语言变化,分析话语制造“集体行为”的结构性诱因及催化因素,从而更深入地解析社会转型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以及网络舆论场的特征,是挖掘网络流行语“口碑效应”的社会学意义所在。

三、话语权力:网络舆论场的焦点

网络兴起之前,只有权力阶层和其所控制的主流媒体拥有话语权。正如拉什指出的,此时的媒体社会是一个“被信息蒙蔽的社会”[3]。网络这种新兴媒体的出现,能够改变话语权力的配置状况吗?生产网络流行语的集体行为真的能够制造强大的舆论力量,从而表达相关群体的利益吗?

网络流行语迅速融入大众生活,本身的新奇性、娱乐性只是其流行的必备要素之一,而不是全部。大多数流行语都直接或隐喻地陈述了社会发展中的某些问题,网民们不再被动地接受来自新闻媒体的报道,倾向于自主思考事件的逻辑,大胆质疑官方与媒体的言论,放大事件中的关键点及不合理之处,以戏谑、调侃的话语方式掺杂了复杂的集体情绪,成为公众情绪宣泄、阐明观点、表达态度的一个出发点和突破口,引起了更多人的集体关注。有些流行语触发爆炸式效应,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甚至推动着社会公共事件的进展以及影响着政府决策行为。因此,网络流行语的权力指向及其引发的舆论力量是不可忽视的现象。

猫扑、网易、天涯等网站社区以及微博、微信等成为网上公共领域,提供结交朋友、交流信息的平台,也是很多网络流行语的生产地。应该说,网络虽然是虚拟空间,但却是现实世界的反映。网络社区是由具有共同兴趣及需要的人们组成的,更深入集中地反映了这类群体的现实生存状态。关于网络社区中权力问题的相关研究表明:人们在虚拟网络社区环境下的互动交往与现实社区的人际交往一样,在人际互动交往中具有权力分化、权力关系和权力结构[4]。显然,流行语的产生一定程度上是网络社区中网民集体行为的表现,是对自身话语权力的一种主张。

网络舆论的形成,尤其符合“舆论波”传播方式的特点,就如水中掷了一块石头激起圈圈波纹一样,一层一层地向四周扩散。社会转型时期,新闻热点事件、社会民生重大议题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当某一个别事件,触动公众敏感的神经,以流行语的话语方式,获得种种响应、关注,说明网民们对这类事件的关注度非常高。因此,社会舆论在网络流行语的发酵下,更加凸显话语的存在意义。

姜盛洪的《当前我国网络流行语中的舆情分析》以2009年度网络语言中影响力较大的网络流行语为研究对象,认为网络流行语不仅描绘出人们深处的“权利焦虑”,而且流露出网民对公权的质疑和讽刺,以及对关乎公共利益的真相的期盼和渴求[5]。

每一年的流行语层出不穷,每一年的网络流行语所折射出来的社会现象是不同的,人们关注点也是不同的,它的具体内容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地发展变化。通常来说,社会舆论具有两面性:既有可能形成强大的舆论力量,凝聚起强大的民意,也有可能导致网民的情绪化宣泄和盲从,而某些商业利益驱动和支配更是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网络话语要避免因过度娱乐与无聊导致的“集体失语”。未来的网络舆论潮流也必然不能为一两个社会事件所左右,而是集众人之智,创造出舆论张力,让这个开放空间的话语讨论,能够以自身的独特性反映并参与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聂德民.对网络舆论场及其研究的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2013(2):189.

[2]戴维・波普诺.社会学[M].李强,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594.

[3]司各特・拉什.信息批判[M].杨德睿,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223.

网络流行语论文第5篇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8-0150-02

网络流行语产生于社会现实,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性,大学生作为网络使用的主要群体受其影响非常大,网络流行语中传播的价值观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他们的价值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必须扎根于社会现实,才能真正发挥其思想教育的功能。因此,二者具有融合的必然性,同时网络流行语的流行也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

一、网络流行语的流行原因

(一)个人原因

1.网络流行语符合大学生追逐时尚,释放压力的心理。当代大学生受到新的社会思潮的影响,他们崇尚自由,追求个性,紧跟时尚,而网络流行语新奇、简约、幽默的特点正好符合了他们猎奇的心理。例如,“给力”“我和我的小伙伴都惊呆了”等网络流行词汇已经成为了一种青年流行文化,这种特定的网络交流语言已经成为了一种时尚的标志。

2.网络流行语满足了大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的需求。高校大学生是充满热情的一个群体,求知欲旺盛,参与感强烈,他们渴望了解社会、参与社会,网络流行语来源于社会现实,成为了他们了解社会、参与社会的窗口。近年来,网络流行语中如“我爸是李刚”“范跑跑”等的流行,体现了大学生对当今社会热点事件的关注,以及他们强烈要求参与社会的要求。

(二)社会原因

1.良好的语言可以有效地促进人际间的交往,网络语言源于网络交际的需要,“需要”是语言产生的土壤,语言只有满足人们的沟通需要才会被广泛使用和流传,网络流行语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网络流行语具有非常强的时效性,充满感彩,人们可以用简单的语言表达更丰富的意思,或者用隐晦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绪。

2.“当社会生活发生渐变或激变时,作为社会现象的语言会毫不含糊地随着社会生活进展的步伐而发生变化。”网络流行语产生于我国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激发,利益诉求不同,大量的负面情绪积累,在这种情况下,公众需要渠道来表达、发泄自己的情绪,网络的“自由”就成为了人们的首选。

二、网络流行语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性

(一)二者都与社会现实紧密相关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立足于社会现实才能发挥其育人的本质作用。思想政治教育从产生开始就与社会现实密不可分,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根植于社会现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绝不是简单的理论知识的宣传与灌输,而是一个将理论知识与社会现实相结合的过程,不论在任何时代、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脱离社会实际,脱离了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得不到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新时代的大学生支持与响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立足实际,思考现实,解决问题,才能有效发挥其真正的效果。网络流行语是随着网络的兴起,由网民根据社会热点事件演绎、改编而来的一种风靡于网络甚至社会的一种网络语言。网络流行语一般都来源于社会现实,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它表达了人们对社会现实的一种看法或者控诉,从“蒜你狠”“豆你玩”到“表哥”等的出现,都表达了人们对社会热点事件的关注。所以,网络流行语是一种另类的反映社会现实的表达方式。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流行语都有着深刻的社会基础。

(二)二者都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价值意识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灵魂和核心是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大学生在思想政政治教育课堂上接受思想理论教育,同时受到家庭、社会等因素的影响,逐渐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说明,我们的阵地如果无产阶级思想不去占领,非无产阶级思想就必然去占领。”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就是帮助高校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价值意识,所以,思想政教育内容必须要激发大学生的热情和兴趣,让他们怀着热忱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作为网络使用群体的大学生,他们可能既是网络流行语的创造者、使用者,也是其传播者,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他们对网络流行语的使用、信任以及认可直接影响着他们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从“高富帅”“白富美”到“■丝”“矮矬穷”,无不体现着其背后的心态和价值观。因此,网络流行语和思想政治教育共同影响着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

(三)网络流行语推进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变革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形式是理论灌输,这样的方式严肃呆板,无法融入实践教育,更加无法引起大学生的兴趣。一直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革方向就是改变现有的僵化模式,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网络流行语根植于社会现实,有着深刻的社会基础,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实践结合的桥梁。

当代大学生已经步入了网络时代,网络流行语中折射出来的多元的价值观已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价值观,如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这种情况下不能及时掌握这些网络流行语的含义及背景,沉浸在传统的方式中,就会造成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话语上的差异,降低思想政教育工作的成效。因此,如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够通过网络流行语所反映的价值观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将社会热点事件引入思政课堂,用学生愿意听和听得懂的话语把问题讲清楚,消除两者之间的隔阂,用新话语讲新故事,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

三、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网络流行语

(一)营造良好的网络用语环境

网络是一个开放的平台,人们可以在这里自由的交流,发表言论,没有现实中的规章制度来约束。但是因为这个虚拟的世界太大,缺乏管理,造成了很多不健康甚至恶俗的语言的出现,对于世界观、价值观尚在变化之中的大学生带来了巨大冲击,原本一个良好的互相交流的环境变成一部分人传达不良信息的场所,这无疑是让人可悲的。一些低俗语言的出现给网络环境造成了极大破坏,影响了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因此,必须要给大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网络用语环境。要建立一个健康有序的网络用语环境,首先必须要从自身做起,做到文明上网,说文明用语,树立良好的上网习惯和思想行为习惯,有强烈的网络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自己做到不使用、不传播不良网络用语;同时,国家要大力推进网络管理制度建设,“打铁还需自身硬”,网站、平台也需要建立常态化的信息审核、过滤和巡查制度,加强自省自律,做到客观公允、真诚回应,增强社会公信力;学校也应该加强对校园公众平台咨询的审查和筛选,营造和谐健康的网络用语环境。

(二)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心理动态

网络流行语来源于社会热点事件,每一个网络流行语背后都有着一定的特殊意义,甚至承载着一定的价值观意识,这些背后传达的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体现了当代大学生的真实想法,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如2010年10月16日李某驾车撞死一路人后,不仅不配合警察调查还叫嚣着“我爸是李刚”,此事一经曝光迅速发酵,“我爸是李刚”很快成为盛行一时的网络流行语。随之社会上又出现了“恨爹不成钢”“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等一系列“拼爹”类网络流行语;又如在某知名相亲节目马某发出的“宁愿在宝马车上哭,也不愿在自行车上笑”的拜金言论,此类网络流行的盛行折射出了大学生对“官二代”在社会上任性跋扈的痛恨,但同时也揭示了当代大学生对道德、社会公平的蔑视和对金钱、权力的渴望。因此,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及时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动态,要引导他们正确看待这类网络流行语背后所承载的背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

(三)弘扬社会主旋律,唱响时代最强音

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我国作为拥有6亿多网民的国家,已经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网络舆论场所,这就要求我们要高度重视对网络平台的管理。网络流行语来源广泛,承载着多元的价值观,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面临这样的挑战和困难,必须坚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社会主旋律,传播社会正能量。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应该旗帜鲜明地宣传主流声音,理直气壮地批驳错误观点,春风化雨般地疏导社会情绪,努力成为传播网络正能量的主力军中的一员。在实践中,应该积极开展网络流行语主题研讨会,对网络流行语中传达的价值观进行正确的引导,鼓励大学生多阅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减少对不良网络文化的追捧和依赖,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依赖于教育工作者能够从社会现实中抓取热点,能够与学生消除时代隔阂,网络流行语恰好为思想政治教育搭建了一个这样的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重视网络流行语的价值,将网络流行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去,让大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当中学习思想政治。

参考文献:

[1] 申亚妮.网络流行语探析[J].新西部:理论版,2009,(8).

[2] 卢姗.浅析网络语言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J].经济研究导刊,2009,(13).

[3] 胡侠.网络流行语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1).

[4] 陈向阳,等.网络文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9,(4).

网络流行语论文第6篇

韩礼德(Halliday)把语域(register)分为三类:话语方式(modeofdiscourse)、话语风格(tenorofdiscourse)和话语范围(fieldofdiscourse)。

1.话语方式

聊天语言在同一时段里是双向的,即接收信息和发出信息是发生在同一时段的一个连续不间断的过程。与传统的面对面交流不同,网络聊天的交流双方需要讲话者通过键盘录入文字,可以用文字的形式记录人类瞬息万变的不稳定的思维活动,使之表达准确清晰且易于记忆,这使它具有了书面交流的优势;又由于它的时效性强,随意,语法结构自由,因而又具有了口语交流的长处。这使得网络聊天同时兼有书面语和口语的双重特征,模糊了人们对口语和书面语的传统认识,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现象。所以,有人把网络聊天称为“书面口语”(writtenspeech)或“交互式书面会话”(interactivewrittendiscourse)(Allen&Guy,1974)。

2.话语风格

在网上,人们几乎不采用拘谨体和正式体,偶见商谈体,更多的是随便体和亲昵体。这从网络交际“进入”和“退出”的方式上就可体现出来。常用的“进入”方式有:“hi!”、“Hello!”、“rufree(Areyoufree?)”、“Chat?”等等。而对方一句“OK”,双方即可进行随便、亲密的交流,婚姻家庭、个人隐私无所不谈,这在实际的生活中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到的。“退出”的方式也很简单,有时甚至很突然,常有这种情况,两个人正聊得很投缘,一人有事要走,他只一句bye就可以离开了,并不需要解释什么,而这在现实生活中恐怕不妥。

3.话语范围

网络交际语言显然多属于非专业性语言。这是因为网友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从事着不同的职业,很难有共同的专业性语言。另外,网络交际内容的“随意性”和行为的“不专一性”也决定了其话语范围属于非专业性语言。再者,在网上进行交流的人们往往不专一,如一边看电视一边交流,也有的人同时与几个人交流,这些都决定了网络交际语言的话语范围是非专业性语言。在网络交际中,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以电脑和因特网为载体和技术基础。如电子邮件、BBS、在线聊天等,既可以是同步交流,也可以是异步交流;既有单向交流,也有双向交流。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交际方式的不断丰富和多样化,以适应人们实际交流的需要,单就网络聊天工具而言,已从最初的MSN、ICQ发展到现在的OICQ、Yahoo、Skype等等,其功能也从最初的只能文字交流到后来表情符号的添加,再到现在的语音、视频聊天,多样化的选择也满足了广大网民求新、求快、求异的心理。

二、话轮

网络空间是一个以技术为基础的数字化的虚拟社会,网络用户群活跃在虚拟的网络空间,通过网络获取信息、交流思想、传达感情。在这些交际活动中,他们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交际方式,和传统的面对面的言语交际手段相比,网络交际对网络技术具有很强的依赖性。网络交际中,交际双方所有的交流信息都是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传递的。当发话人发话后(往往是通过键盘输入的文字信息),信息由计算机进行编码后通过网络传递出去,对方电脑接收后进行解码还原,受话人通过阅读获得发话信息,这个过程往往有时间上的延迟。由于网络状况、电脑运行速度、交际双方操作电脑的熟练度不同等因素的影响,这个延迟的时间变得较长。因此,便出现了网上会话殊的话轮转换。

A:你在干吗呢

B:吃饭了吗

A:吃了,你呢

B:在写论文呢,愁死我了。你现在哪呢

A:我也吃过了,别急慢慢写,在宿舍

……

可以看出,该例子中不再遵循一问一答的规则。网络交流打破了日常会话中的话轮规则,形成了网络交际独有的两条话语主线交叉并行的局面。

三、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

在网络交际过程中,由于不同于日常交流的参与角色和交流方式,对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的遵守和日常交际也不尽相同。简单地说,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在网上聊天中仍然存在,但是被遵守的程度与现实生活中不一样。

例1:影子:

草尉剑侠:在

影子:论文

影子:电影

草尉剑侠:写论文呢

影子:ok,你忙,cu

草尉剑侠:cu

这样的对话一方面减少了自己的负担,另一方面也使“听话人”在最短的时间内迅速明白了自己的意思。这就说明了合作原则中的经济原则在网络交际话语中同样适用。

例2:月影沙秋:你在阿

草尉剑侠:是啊,你也来了

月影沙秋:恩,你的论文写完了吗

草尉剑侠:呢,正在写呢,你的呢

月影沙秋:一样

草尉剑侠:问你个事啊

月影沙秋:说吧

草尉剑侠:是你的论文写是关于什么的,我想借鉴一下

月影沙秋:便写写得,关于语码的问题。

草尉剑侠:语码?

月影沙秋:恩

草尉剑侠:什么语码?

月影沙秋:语码就是语码阿,嘿嘿。

草尉剑侠:不懂,赫赫

以上的对话是围绕话语分析的学期论文这一话题进行的一段在网络上的对话。当草问及月的论文内容时,月只是泛泛的说明了一下,这就使草明白月不想告知草有关他的论文内容,也不想让草参考。月违背了合作原则中的数量原则,也就是没有给草提供更多的有关他的论文的信息。

网络交际参与者双方在非面对面的交际环境中,交际者往往为了交际速度,采取最直接的表达方式来进行交际活动,其礼貌程度低于日常言语交际。但是,不礼貌的交际话语未必违反网络交际的礼貌原则,这与网络交际的礼貌程度较低和礼貌原则适用范围宽泛等因素有关。有些看起来很不礼貌的话语,不一定会导致不好的交际效果。

张:?

张:说话……

张:每次跟你说话都不理我,太不道德了

张友:猪头……

李:你才是猪头呢,我忙啊,别烦我。正写论文呢我

张:常有理——胡说八道

李:不信拉到,88。我要赶论文了回头聊鸟人。

“不道德”、“猪头”、“胡说八道”、“鸟人”都是不礼貌的交际话语,但是在这个地方,词语本身的意义弱化,只是表达了“不满、不快”的情感意义。这些交际话语仍然在网络礼貌原则的规范之内,只是礼貌程度很低。

网络流行语论文第7篇

关键词:网络课程;德语课程;德语教学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习者通过网络环境进行学习成为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网络环境大大丰富了学习资源,突破了传统学习的时空限制,学生的自主学习成为主要的学习手段。随着课堂教学面授学时的压缩,以现代信息技术为辅导手段的网络外语教学成为时代所需并渗透到教学各个环节。

一、网络课程教学的优势意义

目前许多高校已经开始实施基于网络与课堂的外语教学模式。该模式充分发挥网络优势,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特点、水平和时间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以作为课堂面授的补充。这种模式注重调动师生双方的积极性,特别是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把现代信息技术与德语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德语教学改革在一个较高的水准上推进,就是要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把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作为促进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促进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改革,发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在学生主动学习、主动研究、交流合作等方面的优势,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德语的水平。

二、网络课程教学的建设设想

根据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我校几名德语教师积极探索德语网络课程教学平台的搭建。

我们对于网络教学平台的设计主要涉及教学、训练、反馈、管理几方面。具体包括学生对于课程的网络学习、训练自评、教师在线辅导、对学生学习管理等模块。这样一个网络课程教学平台是一个较为完整的、面向学生的、包含丰富多样且具有难度各异学习资源的网络学习平台。在这样的一个平台中,学生首先进入的是课程教学区。德语教师可随时随地将要教授课程的内容于这一区域中。这些教学内容如:下次课程要使用的课文、训练习题,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视频和音频,学生感兴趣的与德国有关的课外资讯等各种文件。学生可以任选时间和地点来获取学习资料,以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教师可以根据当时的课程进度安排网络课程教学内容,并选择在适当时间上传资料,指导学生学习课程。如在教授第三单元的前一周,教师可将第五单元的多媒体版的课文上传至网络。这种版本的课文可根据鼠标的指定区域进行原声朗读,学生在有网络的地点便可对课文进行提前预习。在每次面授课程后,教师可将训练作业布置于网络平台,学生可在提交完成的作业后自动获得系统评分,并及时了解到相关答案及解析。教师还可根据学生的实时反馈对课程的内容安排及难易度进行相应的调整。除了相应的课程内容外,网络课程平台还可提供各类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多媒体资料,如第三单元讲述的是德国的饮食,那么教师可将与德国饮食相关的图片及视频资料上传至平台,使学生能更好地了解相关背景知识。通过这样的安排与管理,使学生通过网络课程平台进行自主地预习与复习,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多样化、时尚化的学习模式。

同时,这个网络平台还可以安排在线交流功能。如,设计一个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板块,教师可以通过这个板块与学生进行及时的学习交流,帮助学生进行答疑解惑。具体到每个属性明确的交流区,可以将其分为如语法讨论区和课文讨论区等,学生可一目了然地进入相应讨论区进行提问。讨论区可分为即时与延时讨论区,即时讨论区定时安排教师与学生进行交流,而延时讨论区可让学生将所要交流的问题暂时提交,教师将在特定时间内回答相应问题。除此之外,讨论区还可建设一个学生交流区。学生交流区又可分为学习问题交流区和口语练习区。这样的板块可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学习,提高空间的开放性和交互性。

在这样的网络课程教学中,教师是网络平台的设计者和指导者,学生是网络平台的探索者与合作者。在课堂授课时教师可利用平台中的多媒体资料进行教学演示,在课后可对学生的学习疑问进行指导并对训练作业进行监督。而学生在课堂教学之后,还可以通过网络接触到学习内容,并及时对所学知识进行预习与复习,还可与教师及同学进行学习交流,弥补了课堂教学时间与空间上的限制,扩大了学生自己学习德语的自主能力与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武法提.网络教学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07.

[2]张红玲,朱晔,孙桂芳,等.网络外语教学理论与设计[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10.

网络流行语论文第8篇

论文关键词:网络用语;信息交流;信息传播

信息交流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基本现象,是人与人相互作用与联系的一种方式。它是不同时间或不同空间上的认知主体之间相互交换信息的过程。语言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交流工具。网络全新的交流环境与独特的传播方式,造就了具有鲜明个性的网络用语。网络用语是人们在互联网上广泛应用于信息交流传播的一套信息符号。广义的网络用语包括和网络有关的专业术语,如硬件、病毒;网络有关的特别用语,如网民、闪客。狭义的网络用语主要指网民用于网络聊天或发表个人观点的用语…。本文讨论的对象主要是狭义的网络用语。网络用语近年来迅速壮大和发展,据西华大学武小军教授在2005年所做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66.87%的人在接收email时使用过或较多使用过网络用语,23.45%的人在日常交流中经常使用并在影响其他人群。可见网络语言的使用目前已十分普遍。网络用语的存在和发展对信息交流和传播有很大的影响。

1网络用语的主要类型

网络用语的分类标准有很多,从词汇的结构组成与用语含义内在联系这个角度出发,网络用语可分为如下主要类型。

1)符号图形类。主要由非文字的特殊符号组配而成,部分与文字组合来表达含义。其最大的特点是用于表达人类各种表情。例如由冒号和右括号组成的“:)”,好比一个人的笑脸,“:一d”表示非常高兴地张嘴大笑,而由字母t和下划线“一”组配的“t—t”就好像泪水从脸颊流下来的样子。wWW.133229.coM这种网络用语比起传统的文字能更加生动活泼地表达人们各种情感,在信息交流效果上容易产生共鸣。

2)谐音类。这类网络用语主要使用发音相近的字词甚至是数字来表达一些传统用语中的书面字词。如大侠被写成了“大虾”,版面的主人被写成了“斑竹”或“班主”,哭泣如“呜呜呜”的声音被写成一串“555”。这类网络用语存在的争议性最大,因为它们很可能会导致错别字的泛滥。

3)缩略词类。这类网络用语通过组合原来要表达字词的拼音或者单词的首字母来表达含义。如妹妹哥哥被表达成“mmgg(拼音meimei和gege的首字母缩写),甚至是一些短句如英语常用的byhteway也被缩略为“btw”。

4)旧词新义类。这类网络用语赋予一些传统语词新的含义,常用于表达与网络交流主体或者网络行为相关的含义。如“潜水”是指长时间泡在论坛或者网络聊天情景中却一言不发,而“马甲”是在网络交流环境中隐匿真实姓名的用户名。

5)引申类。这类网络用语依然沿用了传统语词的含义,但在网络环境下,引申出了与网络行为相关的特定含义。它们往往精简短小,常用的如:“顶”是指在论坛bbs中把帖子通过回复把帖子顶上显眼位置,后来引申为支持;“汗”引申为敬畏或无奈,源自漫画家经常采取漫画人物流一两滴汗来反映人物的敬畏或者无奈的心情。

6)新词类。这类用语是在互联网信息交流和传播过程中诞生的,主要用于表达与网络交流主体或网络行为相关的含义。如在网民中较为流行的“灌水”是指在网络交流环境中经常发表没有实质意义言论的行为;“小白”是指在网络论坛bbs中,经常浏览他人言论却极少做出回应的人;“牛人”是指拥有某方面出色能力的人;“楼上楼下”是指上面或下面相连的文章等。

7)数字代码类。数字再普通不过的是阿拉伯数字,用到网上则有不寻常的意义。如“886”是“bye—bye”;“7456”是“气死我了”;“8147”是“不要生气”;“4242”是“是哦是哦”,等等。这些数字不但输入简便,而且谐音易记,被广泛使用和传播。

2网络用语在信息交流过程中的特点

1)简洁性。网络信息交流的即时性要求在最短的时间内传递最大的信息量。讲求效率是网络用语十分重要的一个特点,故网络用语具有大量缩略形式存在。汉语在输入方式上不及英语方便快捷,相比之下,一些数字符号字母的录入更加方便。网络用语还尽量突破原有书写符号的局限,改变现有语言中某些词语形音义方面的约定俗成,创制了新的形音义的结合体,并靠这些简单的符号传达丰富的思想感情和内涵,缩短信息交流的宝贵时间。为了提高交流速度,网民很少运用复杂句子,省略现象极其普遍,这反映了网络用语经济性的特点。可见,网络用语最大的特色在于它的简洁性,几个字母和符号就能真实而传神地表达复杂的想法,这适应了快节奏的网络信息交流,实现多人的交互性信息交流,同时也节省了时间和费用,提高了信息交流的效率。

2)区域性。与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方言类似,网络用语也有其区域性。但是这种区域性更多的是以虚拟社区交流主体为界限的。因此,网络用语的研究离不开虚拟社区。网络用语在网络论坛或bbs更为兴盛,传播范围更广,传播速度也更快。我们所看到的流行的网络用语一般都是综合性词汇。然而在不同类型的虚拟社区中,也会流行不同的网络用语。一些网络用语甚至在某一类型的虚拟社区非常流行,而在另外一种类型的虚拟社区中却无人知晓。例如在学生求职类型为主的虚拟社区流行着“面霸”(指投递简历命中面试机会高的人),“霸王面”(没有接到公司邀请,仍然前去毛遂自荐,期望获得额外面试机会的行为)。在一些针对性更强的社区,网络用语对于外行人来说更显深奥,例如以动漫为主题的虚拟社区中,“loli”(动画漫画中可爱的小女生形象)是一个常见用语,但是对于不懂动漫的人来说理解便非常困难。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尤其是web2.0的出现,网络社区的互动性、群体性进一步加强。用户通过如头像图片、签名档等方式加强自身在虚拟社区中的标识。网络用语的区域性表明了当今的虚拟社区受众的归属依赖感加强。

3)生动性。在人际信息交流体系中,语言充当着信息载体的角色。传统上,人们把语言划分为口头用语和书面用语。口头语最大的特点是包含很多语气词和助词,形式比较随意,通过互动对话往往能迅速清楚地表达复杂的信息。其中,信息发送者的语气、表情、音调、姿势等等都能使信息接收者更好地认识信息发送者的态度,加深对接收信息内容的理解。书面语讲究逻辑规范,重视修辞手法,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种规范,然而进入某种规范就意味受规范的约束。由于这种规范尚且不能直接捕捉信息发送者提供的额外信息,信息接收者未必能像两者对话那样迅速理解接收的内容。网络用语虽然以书面形式表达,内容上却更接近口头用语,随意活泼,生动形象,尽可能即时传递出表情、语气、姿势等等的感情因素。网民们充分发挥自己丰富的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抽象的内容更加人性化、形象化,更带有丰富的感情色彩这种特性反映了网络受众要求被认同以及渴望交流的心理,希望通过网络用语能使交流双方变得更加亲近,更好地把自己的信息与情感传递给他人。

4)动态性。网络用语属于流行语,具有一定的流行周期。网络用语的不稳定性体现在其频繁的更新换代。因此,网上的流行语可能随着新一代网民的成长和加入而不再流行,有的会被慢慢淘汰,如过眼云烟。任何富有个性和联想能力的网民都可能提出受欢迎的网络用语,大大加快了网络用语产生的速度。另一方面,网络用语主要流行于年轻一代,他们喜欢追求新异,因而进一步加快网络用语更新的频率。据2006年的《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的调查,网络用语几年前大量出现,近年增长速度趋缓,一些曾经被各种媒体反复使用的代表经典网络用语词汇,如“大虾(大侠)、菜鸟(新手)、酱紫(这样子)”等使用频率均没有超过0.2%,而“沙发”等后起之秀不断涌现,以前说美眉,现在就说mm了。相比起传统的口头用语和书面用语,网络用语的发展变化相当迅速。

5)非规范性。网络语言使用形式纷繁多样,不拘一格,求新求异,表达另类。各种文字符号交叉使用,表现手法灵活多变。由于网络是个开放的虚拟的世界,网民的身份、职业、文化程度也各有不同,作为思想载体的网络用语当然也是泥沙俱下,良莠不齐。粗俗、错别字层出不穷,例如“米国”,并不是生产大米的国家,而是指美国。有很多根本就没有遵循汉语规范,这种现象日益成为一种网络文化,会给民族语言带来冲击,也给信息交流带来一定障碍,甚至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3网络用语对信息交流的主要影响

1)丰富了信息交流载体种类,提高信息交流的效果语言是最重要的信息载体,它使得信息发送者和接收者之间的思想得以交流。网络用语虽然是一种书写语言,却有着自身鲜明特色,并不能简单地将其归纳为书面用语或者口头用语,它是一种新的信息载体。这种信息载体之所以被人们接受,一个重要原因是其清新独特的表达风格,它可以用文字的形式形象表达人类说话的动作、语气、音调、姿势等等,即时传递情感,也经常以一种诙谐的比喻形容某种网络行为,加深人们的印象,从而愉悦了信息交流的双方,营造良好的信息交流氛围。

2)简化了信息的传递过程,提高了信息交流效率。网络用语是一种被高度缩约化了的语言,由于交流双方不是面对面交谈的,而是通过在键盘上敲打字符来表达信息,这个特点决定了交际双方要尽快地把自己的信息发给对方,并对对方传来的信息尽快做出反应。网络用语往往精小简短,在2006年网络用语排行榜前20名中,最长的网络用语ding(“顶”的拼音的形式)也只有4个字符。缩写类的网络用语占的比例最大,覆盖率为40%。许多网络用语能通过生动形象的借代来简短表达,因而使得信息长度变短,在有限的时间里向信息接收者传递尽可能多的信息。由于信息传递过程是一个编码、解码的过程,为了用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收效,所以其编码工作总是简约的,以最少的语言符号来突出最大的表现力。

3)交流主体容易在虚拟社区中获得认同,使信息交流趋向个性化。网络信息传播的交互双向性使人们已不再是以往的受到限制的受众角色,每个用户都可能成为信息的接受者或传播者,信息交流开始转向交互式、去中心化个性化、自由化的信息模式。由于网络交流双方可以互不认识,也可以未曾谋面,所以交流的内容就具有很大的随意胜。为了显示与众不同,突出自我,吸引更多的注意力,网民便刻意去追求表达的标新立异,从独具个性签名档就可以窥见一斑。由于不同的虚拟社区会有自己独特的网络用语,而使用者处于网络人际交流状态时,普遍具有的心理状态便是被认同和渴望交流。和其他网络主体交流时,便能产生认同感,而特定社区特定的网络用语是取得这种投契的基础。因此,部分网络主体使用网络用语的原因是希望自己尽快融人这个网络社区,能顺畅地和他人交流。网络用语的熟悉能使得这些新进群体更快地在虚拟社区中获取认同。网络用语的传播特性反映了这样一个观点: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虚拟社区中人们的情感归属感越来越强。

4)缺少标准规范,造成信息传播的障碍。网络用语是一种口语化的语言,本身就缺乏一种严谨的语法,带有相当大的随意性。有人称网络用语是一种杂合性语言,甚至认为网络用语=数字+符号+字母+错别字…,这些观点反映出了网络用语不够规范。从信息交流角度来说,网络用语最大的消极影响便是构筑了信息传播的壁垒。在一些虚拟社区中,经验丰富的交流主体通常大篇幅地使用网络用语,形成信息交流障碍,而信息接收方,尤其是那些不经常使用互联网的人和虚拟社区的新来者未必能理解形形色色网络用语的含义,有时候甚至会产生歧义,结果导致了信息传输的失真和交流的障碍。

4提高网络用语信息交流效果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