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翻译英语毕业论文

翻译英语毕业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22 17:36:05

翻译英语毕业论文

翻译英语毕业论文第1篇

论文关键词:翻译,异化,归化,伦理

 

1、引言

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 1953~ )美籍意大利学者,首次提出“异化”和“归化”两个概念,并引入翻译学研究中。异化翻译是一种保持原有的“异国情调”和道德伦理价值,风俗或习惯,尽量贴近原作者的写作目的,以及所在国家的意识形态等。归化翻译是一种为了适应本国的价值取向或本国读者群体,而采用一种符合本国的意识形态和伦理价值观,尽量使用本国的通俗易懂的本国语言的表达方式翻译外来作品,往往这些国家在经济、政治或军事上处于霸权地位,导致文化上也处于权利优势。这在20世纪初尤为明显,当时英美国家使用的英语语言处于话语霸权的位置,所以在全世界范围来看,从外文译成英文书籍数量之少,简直和英语译入外文的书籍无法媲美,只能是望尘莫及。这就体现出翻译中的文化霸权地位和话语权利的问题。而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在翻译外文时采取归化翻译策略,目的就是体现出本国的价值观和伦理观,让英语处于绝对的优势地位,体现的是一种“民族中心主义”。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甚至一个译者,在不同时期为了不同的目的会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异化或归化的翻译策略就是最好的例证。

2、翻译与伦理的关系

伦理何为?“伦理”一词在中西方出现的时间各不相同。从英文词源来看,ethics来自希腊文ethos,是品性、品格以及风俗习惯的意思,内在意义是关于人的行为规范和原则等。直到公元前4世纪,伟大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创立了研究道德品行的学问英语专业毕业论文,称之为伦理学。后来,西方伦理学看作哲学的一个分支,并加以科学化,主要研究探讨什么是好的善的,什么是坏的恶的,及关于一个人的行为是正确的或错误的一个道德标准。对于西方的伦理,可以这样理解:“言乎风俗习惯,略近吾国所谓礼,言乎品性气禀,略近吾国所谓性;曰伦理学,曰道德哲学,殆犹吾先哲之互理学道学。”[1]在中国,伦理思想更是源远流长,伦理思想从先秦开始萌芽,到西周时期中国伦理思想正式诞生,再到秦汉时期伦理思想进一步强化和发展,以至于后来伦理学又经历了魏晋玄学、儒道佛相争,宋明理学等发展,中国的伦理思想体系进一步深化和系统。以中国古代儒家为例,从孔子提出的“仁”开始关注道德的原则和规范,孟子将仁义作为道德的根本准则,提出“五伦”,到董仲舒的“三纲”等,无不涉及伦理道德的问题,有人说中国的哲学的核心思想就是伦理,所以也可以说中国哲学就是伦理哲学。

翻译是什么?许多学者曾给出翻译这样的定义。尤金A奈达(Eugene A. Nida)和查尔斯R 奈伯(Charles R. Taber)将翻译定义为原语中的信息在译入语中找到最贴切的自然对等,首先是意思对等,其次是风格对等论文格式范文。[2]奥廷格(Oettinger)把翻译定义为把一些符号或文字表达转换为另一些符号或文字表达的过程。[3]约翰C卡特福德(John C. Catford)则认为翻译是用一种语言中的对等文本材料去替代另一种语言中的文本材料。[4] 而这些定义只是从文本层面看待翻译,没有看到翻译的真正本质特征。直到近代,许多学者发现翻译不仅是一种简单的语言的转换过程,更多的是一种文化的交流。翻译不仅承载着文本意义,更多的是一种伦理的价值观的问题。翻译活动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一种在社会各个要素的影响下的社会活动。在翻译过程中,承载着不同文化伦理价值的语言文字不仅仅面临着意义的转换,也必然面临着不同伦理价值体系的冲突和融合。[5]既然翻译不是简单、单纯的语言符号转化的过程,而是在一个大的社会文化背景下的文本操作的过程,包括译本的选择、译者的心理因素、出版者的干预和读者的接受与否等等因素。翻译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会受到文本内和文本外各种因素的限制。吕俊曾就翻译发表过这样的言论,他认为,翻译活动必定包含着准则和规范,有道德和义务的要求,所以翻译是伦理的具体体现。同时翻译活动还是文化和语言之间的交换活动,由于涉及语言和文化的差异以及文化地位的差异,使翻译需要伦理学的指导,也是翻译活动本身对伦理学的需要。另一方面,语言本身也存在伦理因素,因为在长期使用一种语言过程中,人们的习惯和伦理的关系也必定沉淀在语言当中,既然翻译是以语言为媒介的活动,那么势必要考虑伦理的因素。[6] 伯曼认为英语专业毕业论文,翻译要回答三个问题,即为什么翻译,翻译什么,如何翻译,这些问题是翻译理论史最中心的问题。[7]既然翻译是一种在语言信息甚至是文化的交流转换的活动,势必涉及到翻译什么,为什么翻译,翻译采取何种策略,什么决定译者采取何种策略等等问题,上述翻译概念都是无法回答的,只有翻译伦理可以解释和回答。由此可知翻译与伦理学关系密切,而作为翻译中的两种策略方法---异化和归化,与伦理学之间的关系更是千丝万缕。

3、异化和归化翻译中的伦理思想

异化和归化作为翻译的两个策略,译者是翻译实施过程的主体。韦努蒂认为必须把翻译与特定的文化环境相联系,与外国文学的接受情况的具体时期相联系,或与本土价值体系相联系,才可以界定“归化”或“异化”(Venuti,1995a:272)早在德国浪漫主义时期,德国的译坛就逐渐分化为两派:一派是归化派,即路德式翻译传统,注重译语的通俗和流畅,以易于被大众接受为翻译标准;另一派是异化派,即浪漫主义翻译传统,注重艺术的理性探讨,坚持精英主义的立场以“诗化”和艺术化为翻译的最高境界。这个时期有许多的理论家提出的理论都涉及到这两种策略。庞德的自主性翻译论,庞德认为翻译的自主性一般表现为两种形式:“阐释型翻译”和“其他类型”,前者是异域文本的“伴随物”,而后者则具有一定美学独立性,这里的“其他类型”是指译者完全创造出了一首新诗,甚至是某种程度上的原创型的写作(Pound,2004:86-96)。又如施莱尔马赫的二元论,1813年,在拿破仑战争时期间,施莱尔马赫在柏林发表了“论不同的翻译方法”的演讲,其中提出了著名的二元翻译论:“翻译只存在两种方法:要不译者尽可能让作者安居不动,把读者领向作者;要不译者尽可能让读者安居不动,把作者领向读者。两种方法可谓完全迥异,译者采用其中之一时必须严格遵守。若将两种混合,则会产生混淆,则会产生令人难以置信之后果,作者与读者可因此而终不得相见(Venuti,2004a:48)下面主要是讨论译者在这两种翻译方法中的道德伦理反映。在翻译的过程中,采取什么样的翻译策略,“异化”或“归化”,译者除了受到自己的道德伦理价值思考的影响外,还受到中间人(赞助人、出版商等)和译本读者的影响。

译者是文本选择中起决定作用的重要环节。一个译者必须能够很好的判断作品;他不仅应该确定原文的文学质量,而且也应该确定它在道德上的严肃性。[8]译者本身采取何种翻译策略也与译者的伦理观息息相关。一方面,译者出于某种政治心理,一味的迎合、追随主流意识形态的归化,可以说是趋炎附势的表现,导致瓦解和消除了主体性,以主体性的灭绝为代价,寻求与译入语体系规范的一致。但另一方面英语专业毕业论文,作为归化的主体,译者面临不至于使文化或意识形态冲突表面化的任务。(孙艺凤:《翻译规范与主体意识》,《中国翻译》,2003年第3期,第3-9页)异化翻译就是保留异国情调,但是不可避免的会有些异域特色与本族语言、文化及伦理价值观的冲突和矛盾,也不符合本族读者的阅读习惯,语言习惯以及道德习惯。这样的译者一般是处于文化劣势的地位,属于弱势文化的一方。但是为什么译者还要采取这样的翻译方式呢?而归化翻译就是根据自己的目的和愿望,用一种合乎本族道德伦理价值观和符合本族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方式,对原文会做出删除或增加,但是势必不利于本族文化、社会的发展,无法注入新鲜的活力来促进其发展。不论是采用异化的翻译方式还是归化的翻译方式,一定有其目的性论文格式范文。

在我国,翻译出现过三大高潮期,即公元2-7世纪的佛经翻译;16世纪的西方基督教文化的传播和19世纪的西方思想的传入。这三次翻译浪潮中都是或是采用异化翻译法或是采用归化翻译法,而译者、中间人和读者都是有什么目的呢?在这之中,起到主要作用的当属译者和中间人。在这个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采用的是归化法,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国盛力强的时代,对于周边的一些小国无论在军事还是文化上都占有绝对的优势,引译佛经完全是统治者为了禁锢百姓思想,奴役百姓意识,为了更加巩固国家的统治,采用归化法把佛经按照本国的伦理价值思想,译者完全也是按照统治者的意愿翻译佛经,达到国家机构统治民众的目的。统治者作为中间人,决定了译者的地位,按照归化的方法翻译译本,按照当时中国的道德伦理规范翻译作品,从而达到译者也就是统治阶级的愿望。后两个时期采用的是异化法,当时的中国处于四分五裂或是处于外忧内患的时代,中国处于劣势地位,一些仁人志士为了挽救国家存亡,当时的道德伦理要求他们必须这么做,爱国情结激发他们运用手中的笔杆。唤醒人民大众学习西方的反抗精神,团结一致抵御外来侵略,促进国家的统一富强,他们采用异化的方法,保留原文本的异国情调,让本族的人们学习西方的先进思想和知识,正是引进这些异国的陌生性,让我们看到了以后的新中国。又如,当代翻译理论家严复,翻译《天演论》时,对于进化论的理解和诠释明显受制于自己个人的伦理价值影响,他认为进化论可以解释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相信只要通过自己的奋斗和努力,就会“人定胜天”。他当时翻译的主要目的就是开启民智,救国兴邦英语专业毕业论文,所以采用异化的方式,在翻译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伦理价值观和理解,进行了合理的删减,增添,吸收外来异域文本中积极的精神,鼓励国民学习效仿。类似的还有民国时期的洋务派、维新派的翻译策略等等。无不彰显着不同时期的译者采取不同翻译策略的伦理价值观。上述举例例证了无论是译者采取何种翻译策略,我们都无法评论那种是“好”的翻译或“坏”的翻译,因为他们都是一个人根据自己的伦理价值观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从而达到一定目的,或有利于国家民族的发展,或彰显自己的思想意识,因此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去衡量异化或归化翻译的好坏与否。

4、结语

在翻译过程中,承载着不同文化伦理价值的语言文字不仅仅面临着意义的转换,也必然面临着不同伦理价值体系的冲突和融合。[9]译者处于何种地位何种身份何种国家意识形态决定了其采取相应的何种翻译策略。无论是异化还是归化翻译,当中无不渗透出关于道德伦理的价值规范,译者或是中间人,甚至是读者,都会有不同的道德伦理价值体现。归化为了维护话语权利,国家统治稳固或文化霸权地位,异化为了彰显“异国情调”,学习外来先进思想,有什么样的道德伦理规范决定什么样的译者行为规范及翻译策略,由此采用不同的异化或归化翻译策略从而达到不同的目的。所以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对于异化和归化这两种翻译策略的讨论还会继续,相信会有更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建中:《比较伦理》,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8页。

[2]E.A. Nida & C.R.Taber: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Brill, 1969, p.12.

[3]A. Oettinger: AutomaticLanguage Translation Lexical and Technical Aspects, with Particular Referenceto Russian,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0, p.104.

[4]J.C. Catford: Alinguistics Theory of Translation,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5,p,20.

[5]彭萍:《伦理视角下的中国传统翻译活动研究》,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年,第5页。

[6]吕俊:《跨越文化障碍---巴比塔的重建》,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270页。

[7]Antoine Berman: TheExperience of the Foreign: Culture and Translation in Romantic Germany, S. Heyvaert, Albany, trans: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1992, p.41.

[8]刘重德:《英国彼得纽马克谈翻译理论与技巧》,见《西方译论研究》,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年,第15页。

[9]彭萍:《伦理视角下的中国传统翻译活动研究》,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年,第5页。

翻译英语毕业论文第2篇

【关键词】岗位需求 商务英语 翻译能力 翻译教学

中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外贸人才的需求增长,但目前高职商务英语毕业生不能完全满足岗位能力要求,这其中的原因是企业的用人需求与学校的培养目标不同而造成的。

一、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就业岗位分布情况

分析最近几年湖北省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主要分布在湖北武汉、广东东莞、浙江义乌、深圳、珠海等省市的外贸行业及相关企事业单位。其工作岗位以外贸业务为主,包括外销员、外贸跟单员、电子商务专员、国际商务单证员,其次是服务岗位,包括文员、行政助理等,再次是管理岗位,有少部分从事教育培训工作。毕业生基本在民营企业从事外贸、服务或基层管理工作,其中绝大多数是外贸岗位。

二、基于岗位的商务英语翻译任务及知识构成

课题组历时二个月,对武汉商贸职业学院2011届及2012届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了调查,对涉及到外贸岗位的毕业生(62人)及相关部门负责人进行了访谈和问卷调查,收集了他们工作中涉及到的主要翻译任务,提炼出主要内容和知识构成。

如表1所示,高职商务英语毕业生在工作中接触最多的是商务信函的翻译,他们往往需要将往来信函翻译后送交到相关生产,管理部门。信函翻译的内容非常广泛,包含整个外贸流程,同时也可能包括了产品介绍,企业宣传和合同翻译等。其次,产品介绍及宣传册的翻译占很大比重。商务合同,广告和公司网站的英文翻译也是外贸岗位的日常工作职责。此外,常见的口译任务主要有接待来访的外国客户,在展销会上陪同老板或主管进行商务谈判等。

三、高职商务英语翻译能力构成分析

由上述主要翻译任务及其所含的内容和知识,课题组分析了外贸业务及相关岗位对于商务英语翻译能力的要求,其构成比重如下表:

从岗位需求的调研结果来看,翻译能力主要包括相关行业专业用语的掌握,商务专业知识技能及外贸流程的运用,英汉双语的理解表达能力和一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高职商务英语毕业生所从事的并非专业翻译工作,对英语语言能力的要求并不特别高,译文以简明扼要为主,对商务专业知识技能及外贸业务流程的掌握更为重要,而相关行业的专业用语是翻译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

四、调研结果分析

目前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在私营企业从事外贸业务及相关工作,由于学历及语言能力的限制,他们几乎不会从事专门的翻译工作,相关企业也没有专门的翻译岗位,翻译是其日常工作内容的一部分,翻译能力是工作中的重要能力。翻译任务笔译以产品翻译,信函翻译,合同翻译及商务广告和企业宣传等内容为主;口译部分包括会展翻译,来访接待等。翻译质量标准以简洁明了为佳,不会过分强调语言水平,但熟练掌握外贸业务流程和所在行业的专业用语对于翻译任务的顺利完成尤为重要。

五、对教学的几点建议

1.明确高职商务英语翻译人才培养目标,适应社会需求。从上述分析可知,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并非专门的商务翻译人才,企业对其要求是熟练掌握外贸业务流程,精通本行业的专业用语和产品知识,具有一定的双语沟通交际能力。

2.增加学生翻译实践经验,增强岗位意识。为了让高职商务英语毕业生胜任外贸岗位及相关工作,具备相应的翻译能力,学校应该让学生通过在企业的实践实训,熟悉外贸业务流程,经历真实的工作情景,从而培养学生的岗位意识。

3.模拟商务场景,推进教学改革。当前高职商务英语翻译的课堂教学中,理论多于实践,教材内容仍然为传统的理论加翻译技巧讲解,强调语言层面的词,句,篇的理解和翻译技巧,以真实的商务场景作为翻译任务的教学内容不多。教师应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和教材教法,模拟真实的商务场景,将学生的翻译表现与企业的岗位要求结合起来进行评价考核,培养真正符合企业需要的人才。

4.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从本文实施的调查分析来看,适应岗位需求的商务英语人才必须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包括商务专业知识和技能(如谈判技巧,贸易实务操作,单证制作等),英汉双语综合能力以及计算机运用能力和电子商务平台操作技能,学校应在课程设置上形成科学合理的体系,加强跨学科多课程的联合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增强其就业竞争力和岗位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翻译英语毕业论文第3篇

关键词 英语专业 毕业论文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A Tentative Study of the Dissertation Innovation of English Undergraduate

PAN Qinfen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angzhou, Zhejiang 310023)

Abstract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English undergraduate dissertation is not so satisfying. The main problems include the lack of innovation in choosing the topic and the related materials, the lack of logic in organizing the structure, the lack of fluency in using the language and the inconsistence of the format.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possibility of dissertation innovation of the English undergraduate from the viewpoint, material, and the form and suggests that the innovation ability of the English undergraduate be developed through the cooperative work of the authorities, the teachers, the student staff as well as the students.

Key wordsEnglish major students; dissertation; innovation

毕业论文写作是英语专业培养计划中必不可少的实践环节,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规定的大学本科教育的必要环节,可以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评估其学业成绩,其主体实践者是学生。从论文的选题,可以考察学生在专业知识领域的创新能力,从论文的结构,可以考察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论文的写作,可以考察学生的基本语言能力。毕业论文也是考察教师教学成败的有效手段,是最为直观的检测教学成果的方式。

毕业论文是展示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窗口。早在2000年制定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就已经十分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把创新能力作为重中之重来强调。在人才培养目标中,明确提出要注重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对于毕业论文,“评分时除了考虑语言表达能力外,还应把独立见解和创新意识作为重要依据。”《高校外语专业教育发展报告(1978-2008)》也指出“切实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技能,有效改进教学方法,着力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今后数年摆在英语专业面前的主要任务。”

1 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现状

毕业论文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历时长,跨度大,包括选题、申报、开题、初稿、修改、定稿、评阅、答辩、归档等环节,在教师指导学生毕业论文写作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诸如选题鲜有新意、材料拼拼凑凑、结构不甚合理、语言错误百出、格式不一而同等问题。究其原因,不难看出,除了语言因素,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欠缺,仍是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主要问题。除此之外,没有围绕所学知识进行相关的实践活动,或者说没有理论联系实际,也是造成毕业论文人云亦云,没有新意的一个原因。没有心得,当然不可能写出有新意的文章。最后的结果是,毕业论文成了他人观点的堆砌和拼凑。对学生来说,毕业论文成了没有办法、仓促应付的环节。而对于指导教师来说,毕业论文成了费时、费力,却收效甚微的教学环节。这不符合《大纲》中关于重视学生能力培养的精神。

2 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创新

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本科教学评估方案(征求意见第三稿)中,学生的毕业论文被划入到了检验教学效果下的反映学生创新能力的一栏里。可见,毕业论文不该只是资料的整理和重排,而应该反映学生对相关问题的一定的独立见解和创新。毕业论文在内容上可以有所创新。论文所讨论的“相关问题”能反映社会和时代特征,具有理论价值或实践意义,这是创新。从不同视角、不同观点来讨论毕业论文中的“相关问题”,这也是创新。毕业论文写作中使用实践中新发现的材料,这同样也是创新。

不仅如此,毕业论文在形式上也可以有所创新。根据不同类型高校的英语专业、不同专业方向、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尝试不同形式的毕业论文。毕业论文的新模式是对课程改革的延伸。以翻译方向为例,翻译课改的直接好处是学生参与大量的翻译社会实践活动,获得第一手材料。而毕业论文形式上的创新正是以大量的翻译实践活动为基础,使学生有机会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杜绝了抄袭的现象。

对于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论文的撰写形式,教育部学位办[2007]78 号文件对《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有以下规定,MTI 学位论文除了研究论文形式外,还可以采用项目、实验报告等形式。项目主要指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选择中外文本进行翻译,字数不少于10000 字,并根据译文就翻译问题写出不少于5000 字的研究报告。实验报告指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就口译或笔译的某个环节展开实验,并就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写出不少于10000 字的实验报告。

那么,本科学生的毕业论文是否也可以借鉴以上的两种形式呢?以浙江工业大学为例,英语专业的高年级段开设有翻译理论与实践(英汉、汉英互译)、口译、实用翻译等翻译方向课程,翻译课程已形成体系,而且翻译理论与实践(英汉、汉英互译)课和口译课都进行了教学改革。此外,我校英语专业学生还有短学期做翻译大型练习的传统,每年有“翻译大赛”, 暑期有全省英语纠错活动,高年级的同学还成立了翻译社团,积极参与翻译社会实践活动。所有这些,都为学生毕业论文新模式的尝试提供了扎实的基础。

3 实现创新的举措

有一个现象值得大家反思:有些同学学习成绩不错,但毕业论文却写得不怎么样。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创新能力不足。因此,要实现毕业论文的创新,首先必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的培养,除了学生自身的努力,还需要教学管理者、论文指导教师、学工人员的联动配合。

3.1 从教学管理者层面

首先,教学管理者要根据《大纲》要求,合理制定培养计划中的课程及专业实践设置。课程设置可以针对培养目标进行拓展,增加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领域的知识,以拓宽学生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术研究热情,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专业实践设置要以课程为基础,可以针对各个方向课程设置短学期大型作业或者专项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并允许学生以社会实践活动为素材,开展毕业论文的撰写。其次,要加强对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选拔,推进导师制的实施,并且严格控制指导学生人数,保证指导时间和指导质量。建议在大三年级实行导师制,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选取相应学科的导师,在专业知识及相关课程上予以指导。第三,要开展各种学术交流活动,使学生有机会拓宽视角,开阔眼界,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

3.2 从教师层面

授课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考试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倡导自主学习、研究型学习,采用开放式、合作式、发现式、研究式等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除此之外,论文指导教师还要加强自身的学术修养,熟悉学术前沿,引导学生开展毕业论文的创新。

3.3 从学工层面

学生工作管理者要积极配合专业,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通过让学生成为老师的教学助手、科研助手等形式,锻炼学生的能力。要积极动员学生参加学校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并把课外实践、研究、创新等活动纳入综合考评体系,鼓励学生进行创新。

除了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推进学生毕业论文创新,还要做好毕业论文的动员、组织和指导工作。各院校的英语专业要设立毕业论文领导小组,制定工作细则,完善规章制度,解决疑难问题。在毕业论文撰写的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论文进程,尽量减少学生的考研、专八考试、实习、求职等对毕业论文的影响,保证学生有充裕的时间查找资料,与指导教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并选取自己感兴趣而又切实可行的方向或选题。为避免毕业论文选题重复,缺乏新意,还要严把选题关。可以公布近几年的学生论文题目,要求学生不得重复选题,在此基础上,再请指导教师、学科方向负责人等把关,督促学生开展毕业论文创新。除此之外,对论文的评定也要做到科学、合理。要注重学生论文写作的过程,把论文开题报告和文献综述、论文写作和修改以及答辩情况等纳入学生毕业论文成绩评定体系,以保证论文的质量和创新。

4 结语

英语专业毕业论文的创新,是撰写毕业论文的意义所在,为此,广大外语教师和英语专业学生付出了很多努力。英语专业毕业论文无论在视角上、观点上、材料上还是在形式上,都可以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教学管理者、教师、学生工作管理者和学生四者联动,缺一不可。在强调毕业论文创新的过程中,指导教师有时也会面临各种困惑。比如“如何衡量本科学生毕业论文的创新”,“创新能力与语言能力哪个更为重要”。要解决这些困惑,需要我们外语教育工作者不断地探索并为之做出不懈的努力。

本文为浙江工业大学教学改革项目JG0836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翻译英语毕业论文第4篇

关键词:翻译教学 必要性 可行性 措施  

 

 

1.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现状 

新建本科院校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地位很低,这从指导大学英语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就可以看出。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的进程中主要有四部教学大纲:即1985年版《大学英语教学大纲》、1986年版《大学英语教学大纲》、1999年版《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和2004年版《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在上述四部教学大纲中,1985年版《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指出大学英语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一定的听和译的能力,并根据大学英语教学基础阶段和专业阅读两个阶段的差异,对学生在翻译能力方面给出了具体的规定。然而,1986年版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则只是强调语言基础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听的能力,而对学生在翻译方面的能力却没有提出任何要求。1999年版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在其教学目的中重新提及了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其重点仍然为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一定的听、说、读、写、译能力,在翻译能力方面它要求兼顾到学生英译汉和汉译英两方面的能力。其中一个突出点是针对大学英语教学的不同的阶段对学生的翻译能力提出了不同的具体的要求。2004年版《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的教学目标集中在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方面。它与1999年版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在对学生翻译能力培养方面的一个共同之处就是根据大学英语教学的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等三个层次的不同分别提出了不同的具体要求。 

新建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学主要是围绕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进行的。目前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题型中,翻译只占了五个小题,即要求对五句话中每句话的一部分进行翻译。而且对近几年的翻译考题进行分析就可以发现,翻译题型的目的只是要求学生掌握英语学习中的重要句子结构、常用的词及短语。以四六级考试为指向的新建本科院校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现状就可想而知了。翻译教学的主要内容就是针对精读文章的重要词句进行英翻汉及汉翻英的练习,老师一般也不专门进行翻译理论和技能的讲解及练习,很多时候是老师直接将翻译过来的句子写出来或念出来,学生抄下来就算完成翻译练习。从严格意义上说,这并不是翻译教学。 

与此同时,在笔者所进行的有关翻译的调查中,有66.8%的学生认为翻译是重要的,他们认为大学英语教学中应该开设翻译课程。许多非英语专业大学生想学翻译,但是苦于无门,只能到社会上花高价去学习翻译,特别是在毕业之后。 

2.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必要性 

2.1 社会和时代的需要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尤其在中国加人世贸组织后,对外交流已经扩大到社会各个层面,深入到经济、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如今,外国人直接到中国来办公司、开银行以及进行各种科技文化活动,英语不仅在对外合作交流、学习借鉴国外科技和研究成果等方面,而且在日常工作和生活方面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社会要求大学毕业生能够直接用英语进行交际、用英语开展工作。就翻译涉及说和写的综合交际能力来说,越来越被社会看重。目前参加各种等级翻译考试的人数呈逐年递增的趋势,而其中很多是非英语专业的在校或已经毕业的大学生。既然社会需要具有翻译能力的学生,同时又有这么多在校大学生到社会上学习翻译、参加翻译考试,那就说明我们的大学英语课程,没有在切实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上满足他们的需要。笔者所在学校的约30名08届英语专业毕业生到灯塔软件(成都)公司从事科技翻译。据毕业生和该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英语专业毕业生极度缺乏其他专业知识,用人单位非常需要非英语专业的翻译人才,虽然后来曾在笔者所在学校举行专场招聘会,却没有招到一名符合用人单位要求的非英语专业的翻译人才。而新建本科院校在培养非英语专业学生的翻译能力方面几乎没有作为。出现用人单位招不到翻译人才就不足为怪了。 

翻译英语毕业论文第5篇

关键词:高职英语 翻译教学 基本策略

英语翻译教学是高职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翻译的独特性和时代的需要要求大力加强高职英语翻译教学。高等职业教育属于职业教育类型中的高等教育层次,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要求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许多高职院校为了主动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逐步开设了英语翻译课程。

一、培养高职学生英语翻译能力的重要性

1.高职教育培养人才的内在需要

在高职教育兴起的同时, 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渐渐成为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然而我国目前社会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除了应该具备娴熟的专业技能外, 还要有一定的外语应用能力。英语教学要以实用为主,以应用为目的。高职学生毕业后主要会从事一些具有一定生产、服务技能的工作,而当今社会对外交流越来越广泛深入, 与职业相关的业务活动中英语口头和书面交流的基本技能也越来越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对应用型技术人才的要求。比如学市场营销、酒店管理、机电、文秘等专业的高职学生毕业后难免会处理英文材料, 诸如产品介绍、广告、说明书、电子邮件、业务往来信函等,这都需要英汉互译的能力。翻译是进行交流的重要方法,因此高职英语教学中翻译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

2.高职学生英语水平与学习习惯的迫切要求

高职学生有来自普通高中毕业的,也有从技校、中职毕业来的,其英语水平普遍较低,又习惯了中学时的为升学的灌输式教学方式,把老师给的参考答案视为唯一正确的,一直都采用“听讲—记笔记”的学习模式,所以要培养高职学生的翻译能力以适应将来的工作需要是迫切而又艰巨的任务, 正因如此我们更有必要加强翻译教学。

二、高职英语翻译教学的基本策略

1、词汇学习作为英语翻译教学的铺垫

在实际英汉翻译实践过程中,翻译的关键环节在于从汉语或英语中选择并确定恰当的译词,来表达原作中的词义。在英语词汇中,一词多义,一词多用的现象比较普遍,在不同的词义和语用中选择最确切、最适合的一个是理解原文的基本环节。

一般说来,词义的理解和选择,要结合上下文和语言环境,有时还要根据词类、词的搭配、特定句子的结构及词在句子中的功能等因素来确定; 有时还要将词义适当地延伸,即根据该词所处的语言环境,从意义上、习惯上、逻辑上引伸出能表达该词的内在含义的新词义。因此,将高职英语精读课的词汇学习与翻译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可以使翻译能力培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翻译技巧的训练反过来又可以巩固英语精读课的词汇学习。

2、帮助学生了解中西文化差异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同时它又承载并反映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说,语言学习也是一种文化的学习。文化差异是我国学生翻译能力提高的一大障碍,由于英汉语言分属于两种截然不同的语系,两种语言在语音、词汇、语法、语义等各方面差异很大。因此,在语言的学习和翻译中,很多问题往往不是语言本身造成的,而是文化差异造成的。因此,高职英语教师要帮助学生了解中西文化差异,从而增强他们对语言和文化的敏感性,使译文最大可能地符合原文的风格和意境。

对高职教师来说,英语翻译教学是一个从语言到文化到交际的教学实践过程,文化的融入能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使教师能够更加生动地释义文本内容,实现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结合。因此,高职院校教师要把文化的学习穿插在每一节英语课中,将历史背景、生活环境、、礼俗规范等作为文化渗透的内容,从而做到翻译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同步。通过这种方式的进行,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学生了解到英汉两种语言在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审美观点等方面存在的巨大差异,从而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意思和意境。

3、根据学生实际调整翻译教学内容

高职院校翻译教材虽种类繁多,但大多偏重理论。高职英语翻译课尽管不回避翻译理论的重要,但却更重视翻译技巧技能的训练。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实际应用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教师应根据实际工作需要提炼和组织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和岗位工作尽可能紧密结合。

实际上,在高职英语翻译教学中,外贸专业的单证、商务信函、报关业务涉及的翻译; 工程技术专业的英文产品说明书、操作规程的阅读和翻译; 酒店管理专业的服务约定与承诺、电话预约等等,都可以作为最好的翻译教学内容。这些内容不仅使学生尽快接触岗位工作,而且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可以看出,高职非英语专业学生工作岗位涉及的英语既不是文学翻译,也不是纯粹的科技翻译,内容比较杂,又有大量的科普和商务方面的翻译。在具体教学内容可以根据行业特点大量引用工作中的实列,以增强针对性、实用性,主动适应市场需求,从而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以及岗位适应能力,同时极大地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

4、确定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有意识地精讲一些实用的翻译知识和翻译技巧,这是提高翻译水平的前提; 其次,为了使学生顺利完成翻译练习,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对翻译对象就语境,语义、语言风格以及内部结构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在用词上面进行选择。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启迪者,主要是通过学生的思考和自主学习,通过课堂上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讨论等形式,使学生获得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翻译英语毕业论文第6篇

【关键词】高职;实用英语;翻译

一、职业实用英语翻译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英语作为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语言,它是打开世界先进技术宝库的金钥匙,它在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中显得越发重要。我国已成为世界工业品生产的最大加工基地,高职教育必然要参加到国际教育竞争与合作当中,并在其中发挥积极的作用。这一切对高职英语教学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过去不少企业在涉外商务场合中都会配备相应的专业翻译员,这些翻译往往是本科院校的毕业生,他们对专业方面的知识并不熟悉,往往词不达意。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必须提升学生的职业英语能力,优化高职英语教学模式,这其中,职业实用翻译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包括英语口译、笔译,以及应用文写作等内容,都对职业实用英语翻译技能有强烈的需求。

二、职业实用英语翻译能力培养现状

1.翻译是英语教学最直接的目的之一,同时,职业英语翻译能力是高职专业学生,尤其是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最重要的英语技能之一。通过调查,走访和分析,发现目前高职院校比较重视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而相对比较忽视专门性、系统性的职业实用翻译能力提高。毕业生英汉双语之间翻译能力的不足切实影响了英语应用能力。如《商务英语》课程中让学生做一些顺带的翻译练习作为讲解课文难句的辅助手段,或者在课后练习中做一些停留在句子层面上汉译英及英译汉部分,这种传统的做法不能从根本上系统地起到培养学生职业翻译能力的作用。因此,急需要制定相应科学的、系统的教学规划,从职业技能的角度来对学生的职业英语翻译能力提升进行探索和实践。

2.在对以前毕业生回访中经常发现这样的情况:用人单位在引进人才时,非常注重考察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有时直接让学生当场进行与职业岗位有关的笔译或口译测试,如当场翻译一份导游词等。毕业生虽然经过三年的学习,在这样的环节往往还是存在很大的问题,做笔译的时候依然存在语法错误或专业词汇跟不上,在口译的时候则会出现听力和口语跟不上的情况,甚至存在恐惧心理说不出话的情况。这些都是今后教学设计中要引起注意和要解决的问题。

三、学生职业实用英语翻译能力提升的方法

1.改进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与企业的联系和毕业生的调查,从一线搜集企业对于人才的职业翻译能力需求,从而教学内容能更具科学性和实用性。根据学生的理论水平、操作水平和前期英语水平制定相应课程的教学目标,根据岗位需求确定能力培养目标。同时制定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设定的岗位,以及对应的能力培养目标要求,收集资料进行整理,以制定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块和教学手段,以项目为载体分阶段实施教学目标。教学中,结合职业常见情景实际深化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贯彻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工作目标为导向的宗旨。

2.考核形式。翻译类课程的考核形式应该改变传统的知识考核,变为真正的职业能力考核,注重实践操作。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发现,必须真正改革翻译类课程的考核方式,考核也以工作任务的形式出现,科学考察学生职业实用英语翻译能力水平。平时成绩可由小项目、小组合作,以及集中实训之外的实训项目等形式构成。

3.能力贯穿。职业实用英语翻译能力的提升也不是光靠这几门翻译课程就能完全解决问题的。将课堂内的任务型教学与课堂外的实训环节有机融合,其他的教学环节中也会贯穿这一能力的培养。如何在专业课程和课外的实践环节更好地穿插职业翻译能力的培养过程,也是我们需要思考的。在相关课程翻译能力的培养方面,如何将职业实用翻译能力的培养贯穿其中,也涉及课程内容的整合和修改。

4.提前进入角色。在工作岗位当中,如果能有机会直接进行英语翻译的操练,并且得到单位老员工的指导,比学校教师的教学更加有效,同时对于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也是很好的锻炼。因此鼓励高年级学生在校外实习单位进行相关专业工作岗位的实习和兼职。只有在实践中锻炼和体验,学生才能深刻地体会到职业实用英语翻译能力的重要性,才能更加主动地进行学习和操练。

四、结论

通过对高职学生职业实用英语翻译能力的研究,以及对企业的跟踪调查,我们了解了企业对毕业生职业翻译能力的需求。通过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方面的改革,可以发现学生学习的目的性更强,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课程考核的改革也让学习的评价更具科学性,更好地提升了学生的翻译能力水平。我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与实践,我们的高职生会更多的出现在翻译岗位上的。

参考文献:

[1]梅德明.英语培养人才模式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2]徐小贞.高职英语教育理论与方法[M].北京:高教出版社,2004.

翻译英语毕业论文第7篇

关键词: 大学英语教学 英语翻译 科技翻译

一、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现状

在英语“听、说、读、写、译”五项基本技能中,“听、读”属于语言的输入(input),“说、写、译”属于语言的输出(output)。“译”虽然被排在末尾,且常常被忽视,但它却是在其他四项基本技能基础之上英语能力的综合运用和升华,并且是除了英语综合能力考试之外唯一单独有全国统一资格考试的。从全国来看,20世纪20年代以后到1949年以前,大学里的公共英语课把提高学生的阅读和翻译能力作为主要任务,以语法翻译法为主要的外语教学法,翻译只是用作外语学习的一种主要方法和检查学生外语理解程度的手段,很少有专门的、正规的翻译教学(穆雷,1999:9-10)。人们并没有把翻译当成一门学科,而更多的是当成一门“艺术”。不掌握翻译方法和技巧,只是作为辅助练习,不能解决问题,最好能开专门的翻译课,因为学生的听、说、读、写最后都归结到“译”的能力上来。

作为沟通的一种手段,翻译作为显得越来越重要。通过对翻译不断的探讨和研究,翻译工作者将对翻译有更深入的了解。翻译是使用不同语言的人们之间进行沟通的桥梁,是利用一种语言对另一种语言的内容进行准确而又完整的表达。

我们来看目前国内高等教学中翻译专业的学科设置。从定性方面来看,“翻译理论与实践”专业是国内培养硕士或博士研究生的专业名称,列在文学门类的外国语言文学之下,与“英语语言文学”和“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等专业并列。到目前为止,以“翻译理论与实践”为硕士点的正式名称也被合并到外国语言文学的应用语言学里去,翻译专业硕士和博士研究生都是在语言文学专业下的翻译方向上培养的,这种状况与中国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发展是极不协调的。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可以发现以下奇怪的现象:学生明明已经弄懂单词、词组和整句的意思,可一旦翻译成另外一种语言,就前言不搭后语,甚至不知从何下手。不少非英语专业学生坦言,大学时花在英语上的时间和精力不可谓不多,可翻译文章时,还是经常遇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尴尬。究其原因,不外乎如下几点。

(一)缺乏扎实的英语功底,未能透彻理解原文。翻译要求译者对源语“透彻地理解”,再用译语“准确地表达”。正确理解是翻译表达的基础。译语要恰如其分“达意传神”最起码的前提是理解原文。要做到这一点,译者需要有较扎实的英语功底。如果译者没有掌握英语词法、句法、习惯表达和相当的词汇量,那么翻译一定是困难重重。在翻译选修课中,学生由于英语功底欠佳,未能透彻理解原文而造成的误译、错译问题较为普遍。

例①The lawyer will take the cases of the poor for nothing.

误译:这位律师无缘无故地受理穷人的案件。

改译:这位律师免费为穷人打官司。

律师的职能不是受理案件,原译有误解。另外,“for nothing”有两个意思,一是“无缘无故”,二是“免费”,译文应取第二义。

例②He is the last person to tell a lie.

误译:他是最后一个说谎的人。

改译:他最不可能说谎。

last除了有“最后的”意思外,还有“极少可能的”、“最不愿干的”等意思。在本句里last的意思应为后者。

(二)缺乏基本的翻译技能,硬译、死译现象严重。所谓硬译或死译指的是,学生在做翻译练习时,虽然能够看懂原文,但由于缺乏基本的翻译技能,译文过于拘泥于原义形式,一味追求形式的对等,置翻译效果于不顾,因而晦涩难懂,甚至不知所云。比如:

Rocket research has confirmed a strange fact that had already been suspected there is a "high temperature belt" in the atmosphere,with its center roughly thirty miles above the ground.

学生的译文:用火箭进行研究证实了人们早就有过怀疑的大气层的一个中心在距离地面约三十英里的高空的“高温带”的这种奇怪的事实。

改译:人们早就怀疑,大气层中有一个“高温带”,其中心在距离地面约三十英里的高空。利用火箭进行研究后,这一奇异的事实已得到证实。

英语常用定语从句,而且定语从句有时很长,但汉语没有定语从句,也不习惯用长定语,如把英语长定语也机械地译成汉语长定语放在中心语的前面,既不符合汉语习惯,读起来也会感到非常别扭。所以,较长的英语定语从句往往须用拆分法来翻译。再比如:I have something important that I want to tell the manager himself.我有件重要的事情,要告诉经理本人。(原译:我有件要告诉经理本人的重要的事情。)

二、开设大学英语翻译选修课的必要性

翻译是一种技能,又是一门科学,不是英语学到一定水平就可以自然掌握的。在大学英语界始终存在一种观点,认为只要通过阅读分析,理解能力提高了,英译汉自然就解决了;只要通过阅读,有了足够的语法知识和词汇量,汉译英表达就不成问题。一句话,只要抓住阅读,输入足够的语言知识,翻译自然不难。但学生翻译中反映的问题和教学实践证明情况并非如此。所以,开设大学英语翻译选修课是十分必要的。

(一)开设翻译选修课是对大学公共英语教学有益的补充和延伸。

由于受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及教学目的的限制,大学公共英语教师除了完成正常的教学外,其主要任务之一是帮助学生通过四、六级考试。所以教师和学生一起成了应试机器,教师的教学内容自然而然也就围绕着应试重点讲解词汇,重点练习听力,大量进行阅读理解的训练,而课文中的翻译练习要么忽略不做,要么留给学生做课后练习,与翻译有关的翻译知识、技巧及方法就会受到冷落。开设翻译理论与实践,如英语翻译技巧、文化与翻译、英汉语言对比等选修课程,不但会引起学生对翻译的重视,而且能弥补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中在翻译方面的不足。

(二)开设翻译选修课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随着“英语热”的一再升温和就业市场的日趋激烈,不少大学生不再满足于英语学习停留在词汇的积累和语法的掌握及四、六级的考试过关上,他们需要有更大的发展(比如近年大学生考研人数激增就是明证)和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给公外大学生开设翻译这门应用能力选修课程有助于拓展学生的基础知识领域、培养学生的应用综合能力。通过翻译选修课,学生可以提高翻译技巧,了解文化与翻泽,了解英汉语言对比。另外,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一些常用词及惯用法,尤其是多义词的理解,提高对语言的洞察力和理解力,以及灵活的表达力和创造力,从而进一步促进英语学习,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开设翻译选修课是时展的要求。

当前,国际交流空前频繁,交通和通信工具飞速发展,地球已经变成一个村落(global village),“globalization”(全球化)已变成一个频繁使用的新词。随着现代科学和经济的迅速发展,各门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的趋势日益明显,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也在急剧增长。形势的变化、时代的发展,社会对翻译交际能力的需求再也不是少数外语学院/系的毕业生能够满足了的,它要求一大批有这种应用能力的人才,翻译课不应只是专业外语的专利。所以,开设大学英语翻译选修课程也是社会和时展的迫切要求。

三、科技翻译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随着中国外语教育事业的发展,外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已经从单纯的语言文学扩大到文化、经贸、外交、新闻、法律、宗教、经济、军事、医学、科技等领域,不少外语院系根据各自不同的培养目标,在保证学生语言技能达到一定要求的前提下,开设了上述各领域的课程,使学生在掌握一门外国语言的同时,学会一门专业技木,以适应人才市场对复合型外语人才的需求。

在翻译人才培养的机制方面,我们可以现有的翻译工作者的队伍来分析:在全国翻译队伍中(包括业余翻译),科技翻译工作者队伍庞大。科技翻译作为国家科技信息事业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播全球科技信息、科技技术知识、科研成果的重要途径,对科技发展起着桥梁和纽带的重要的作用。

四、科技翻译人才培养的机制

一个世纪以前,马建忠就建议设立翻译书院专门培养翻译人才。我国国内可以借鉴一些发达国家(地区)的经验。参照香港的经验,可以把翻译教学分成两大类,一类以职业翻译教学为主,如科技翻译等,重点学习每个专业特有的语言和文体;另一类是通才翻译教学,重点学习两种语言和两种文化的对比,了解文学翻译和各类职业翻译的特点。经过科技职业翻译培训的学生,可以更快、更好地适应实际工作需要,成为合格的科技职业口笔译人员;经过通才翻译培训的学生,则可以进一步深造,或从事文学翻译,或从事翻译教学,或从事翻译研究。

我国的科技翻译工作,参加的人员相当广泛,但主要是由两种人来做的,一种是外语院系的毕业生,一种是理工科专业毕业生。这两类毕业生都需要经过较长时间才能逐步适应工作,且不论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都难以满足对外交流和引进科技成就的需要。根据调查,科技翻译队伍存在着年龄层次不合理,年纪偏老,面临断层;结构不合理,呈橄榄型,初级人员缺乏;学科分布不合理,工科占绝对优势;总体人数太少,只能翻译科技文献中很少一部分等严重问题(倪传斌,1998年)。

进入大学后,外语专业的学生不用学习数理化和科技知识,理工科专业的学生无须学习文史知识,这些学生毕业后若从事科技翻译工作,都需要补课,学外语的学生补习理工科知识十分吃力,理科学生补习外国语言和文化知识还比较顺利,但也要一定的时间。因此,这种补习是漫长而痛苦的,要花费许多时间和精力才能适应工作需要。国外不少培养翻译人才的机构,在大学一年级或二年级前都不分文理科,从二年级或三年级的学生里经过考试选拔双语基础都好的学生进入翻译系学习。国内有些理工科大学的科技外语系,从理科考生中经外语口笔试选拔学生,或者干脆从学完两年基础课程的理工科学生中选拔双语基础均佳者送外语院系插班学习(如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和华东石油学院等)。实践证明,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接受能力强,不仅语言基础能很快跟上外语院系的本科生,而且比他们逻辑思维能力强,科技知识丰富,能够出色地承担起科技英语教师和科技翻译的工作。

因此,要培养科技翻译或科技外语人才,①应选择文理科基础和双语能力俱佳的学生,最好是一二年级学习其他文理专业,然后再进行选拔;②要在三四年级加强科技知识的学习。

五、结语

我国90%以上的大学生都是非外语专业的学生。翻译需要多方面的知识,而我国国内学翻译的绝大部分是外语专业的学生,没有或者缺乏非外语方面的专业知识;即使是翻译专业的研究生,因其毕业论文为理论性文章,故其专业技能和实际翻译能力也会打折扣。把翻译教学纳入大学英语教学内容,制定统一的教学大纲,让非英语专业学生有机会学习翻译技巧,无论是对于培养科技翻译人才,对于翻译学科和经济社会的长足发展,都是极其重要的举措。

参考文献:

[1]穆雷.中国翻译教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9-10,175,182-183.

[2]倪传斌等.论中国科技翻译新体系的建立.语言与翻译,1998,(1).

[3]刘传珠.翻译理论教学的几个认识问题[J].国外外语教学,2004,(01).

[4]Holmes James S.Translation theory,translation theories,translation studies,and the translator[A].J.S.Holmes.Translated! Paper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on Studies [C].Amsterdam:Rodopi,1988:93-98.

[5]李奕.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浅议[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01).

[6]廖慈惠,黄忠廉.中国科学翻译研究五十年[J].甘肃社会科学,2006,(02).

[7]Odlin,T.Language Transfer.Cambridge.N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

[8]Robinson Douglas Kugelmass.Translator――Some Thoughts on Translation and Its Teaching [A].Bush,Peter;and Kirsten Malmkjaer(eds).Rimbaud’s Rainbow [C].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8.

翻译英语毕业论文第8篇

关键词:复合型翻译人才;高职高专;学生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7-0147-03

一、引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和科技文化的不断进步,我国加紧了融入国际大家庭的步伐。各类国际性会议、会展和商务活动在我国举办,使得社会对高层次翻译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目前本科院校的英语翻译专业正为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复合型英语翻译人才进行积极探索,旨在构建复合型翻译人才的培养模式。而高职高专英语翻译专业目前处在比较尴尬的境地。与本科院校相比,由于培养目标、生源情况的不同,高职高专必须依据实际情况摸索出有自身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实践能力较强的复合型翻译人才。

二、高职高专英语翻译专业尴尬的现状

(一)没有教学大纲可循

迄今为止我国尚未制定翻译专业本科教学大纲。这说明我国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尚处于探索阶段。2012年7月,《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本科教学要求(试行)》(以下简称《试行》)新鲜出炉。《试行》吸取国内外翻译教学及语言教学大纲设计理念,经过来自全国主要翻译院系的专家反复论证及逐条讨论,充分吸取了相关院校的办学经验,最后由教育部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教学协作组审定通过。对各类高等学校的翻译专业本科教学均有指导作用,各学校应参照本书,制订具有本校特色的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翻译专业本科教学可以根据《试行》的指导,进行课程设置、教材编写、能力测试、教学评估、师资培训。

然而高职高专开设英语翻译专业就无本可循了,只能根据当前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翻译专业的特点,参考本科院校模式,制定出具有特色的高职高专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毋庸置疑,这一模式要在实践的检验中不断更新完善。这是尴尬境况之一。

(二)生源现状

总体来说,高职高专学生往往英语基础较差,自信心不足,有自卑心理,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课堂活动参与热情不高,心态方面需要积极的引导。这使得我们在参照本科院校培养复合型翻译人才的做法时要慎重考虑。

《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若干意见》指出,复合型外语人才正在试验的模式有5种:(1)“外语+专业知识”,(2)“外语+专业方向”,(3)“外语+专业”,(4)“专业+外语”,(5)双学位。这些方式对少数成绩优秀的高职高专学生来说能够做到,但是对于大多数专业基础薄弱的学生,是没有余力花大力气学习第二专业的。这是尴尬境况之二。

(三)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庄智象指出,翻译人才素质不高、水平不够的呼声不绝于耳;翻译质量下降、高级翻译人才后继乏人的事例常见诸报端。这是目前国内翻译市场普遍存在的问题。对于高职高专英语翻译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情况更加不容乐观。毕业生能找到与英语有关的工作已经不多,从事与跟翻译相关的工作的更是屈指可数。专业不对口的现象极其普遍,在就业市场上缺乏竞争力跟毕业生翻译能力不强有直接关系。这是尴尬境况之三。

三、高职高专英语翻译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面对高职高专英语翻译专业所处的困境,要培养符合社会期望,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翻译人才,必须对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职业证书课程培训,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重新审视,以便探索出系统化、专业化的翻译人才培养模式。

(一)人才培养目标

当前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职业能力,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等应用型技术人才。复合型人才是指掌握两个或两个以上专业(或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人才。

参照这两个标准,高职高专英语翻译专业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复合型翻译人才。既掌握翻译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有较高英语水平和一定的中西文化知识,具备较熟练的翻译能力,又获得另一个或两个专业的职业证书,掌握一个或两个专业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翻译人才;能够在外事、旅游、经贸等部门从事翻译工作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课程设置

合理的课程设置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途径。为达到翻译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将翻译英语专业课程分四大模块,分别是:基本素质模块、职业核心素质模块、职业素质拓展模块,文化修养素质模块。基本素质模块包括开设综合英语、英语语音、语法、听力、英语写作、英语阅读等课程,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语言基本功,夯实语言基础。职业核心素质模块包括笔译理论与技巧,口译理论与技巧等翻译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课程,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翻译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有较熟练的翻译能力。职业素质拓展模块包括开设广告英语,商务英语,旅游英语,文秘英语,科技英语、公关英语等专业英语课程,为的是拓宽学生的专业口径和知识面,形成知识交叉,完善知识结构,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文化修养素质模块包括跨文化交际,英美国家概况等课程,提高学生修养,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只有配套相应的课程设置,才能保证培养目标的完成。

(三)教学内容

与本科教学不同的是,高职高专的教学重“实用”,而非重“研究”。多年来,英语翻译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还是围绕语言打转,普遍忽视其他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等相关学科的内容。翻译材料多以文学为主,应用文翻译,文献翻译训练不足,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欠缺。导致学生在学校学的知识在实践中不够使用。毕业生往往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不能胜任翻译工作。其次在注重理论知识“必须”,“够用”的同时,注意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在授课时,教师要以“必须”、“够用”为度来讲解理论,选择应用性较强的材料让学生多练习。理论和练习做到合理分配。

(四)职业证书课程培训

我们早已看到本科院校用翻译专业与其他专业结合的5种基本方式培养复合型英语翻译人才。但这对于高职高专的英语翻译专业来说实行起来有些困难。首先学生在校的时间是5个学期(第6个学期实习),这就很难保证学生在修完翻译专业的学分后有时间再修完另一专业所需的学分。其次,高职高专的学生入校时英语基础相对较薄弱,以上5种培养模式的任何一种都不太适合。因此,鼓励学生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报考职业证书是比较切实可行的做法。比如教师资格证、BEC证书、秘书证、导游证等。在准备考证的过程中,学生提前思考自己的就业方向,做出符合自身情况的职业规划,同时刺激学生多学知识,拓宽学生的专业口径和知识面,增强适应能力。获得职业证书能够增强毕业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学校可以针对不同的职业证书开设培训班,由学生自愿报名参加培训,为学生顺利通过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提供帮助。

(五)师资队伍建设

不能否认,目前许多外语教师自身也是单一的外语人才,只会外语,没有专业。“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只有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才能保证教学模块的有效实施。解决的办法不仅要引进双师型人才,更重要的是提高自身的造血功能。所以,从事翻译教学的教师应该建立终生学习的观念,涉猎不同领域,以满足教育的要求。另外,鼓励教师到相应的企业挂职一段时间,让教师除了拥有书本知识外,还掌握第一手材料,便于教学内容更贴近社会的实际要求。当然,提高师资水平需要时间,要给年轻老师时间和政策、资金支持,鼓励他们自我完善和提升。

四、结语

高职高专在培养复合型的翻译人才上有自身的特点。本人认为采用“专业+职业资格证书”的培养模式是高职高专在培养复合型的翻译人才方面走出的一条有特色的发展道路。总而言之,复合型的翻译人才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顺应外语教学发展的潮流。

参考文献:

[1]武光军.复合型翻译人才:我国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改革[J].外语界,2011,(3).

[2]尹朝.翻译课程建设与复合型翻译人才培养[J].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