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翻译工作经验总结

翻译工作经验总结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02 15:05:14

翻译工作经验总结

翻译工作经验总结第1篇

[关键词] 中国;译者素质;译者素养;译者能力

【中图分类号】 H31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6-120-1

译者素质、译者能力、译者素养三个概念的内涵和支撑条件不尽相同,呈现出一定的层级性和关联性。译者素质是指译者从事翻译活动必需的生理、心理、语言等主观条件,主要由陈述知识和以陈述形式表征的程序知识构成,是译者能力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译者素质的培养是翻译教学关注的基础问题。译者能力是译者素质的外化,主要体现为译者应用程序知识解决翻译问题的思维和行为过程,也是译者将静态知识转化为动态知识的一个过程,更是译者逐步形成翻译思维和积累翻译经验的一个过程。译者能力是一种动态结构,而不是静态结构,与翻译的行为过程有着直接关系。译者素养指的是译者在特定社会、文化情境下创造性求解翻译问题、生成翻译产品所需的自主意识及其实践,具体包括学习者语言、知识、策略、数字、批判和社会诸方面的素养。译者素养是译者素质和译者能力综合发展的结果,主要表现为译者根据翻译情境和目的建构翻译的自主性、灵活性和创造性,是译者形成专家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主要标志。译者素养应是译介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指向。

一、高阶思维能力

译者能力是指译者以内部知识与外部环境交互认知框架表征源语文本世界所需的一系列高阶思维能力。译者能力的核心是解决翻译问题所需的高阶思维能力,这种能力实质上存在于由环境、译者、知识等要素交互的多维空间,是译者依托翻译问题求解空间不断养成高阶思维能力的过程。培养译者的翻译思维能力是从事翻译活动的关键,培养有思想的译者应成为译者素养的目标指向。

二、扎实的语言功底

作为一名合格的译者,应对不同语言交际情境具备解释、协商、构建、表达知识和经验的实践能力。应在平时训练中加强英汉两种语言的修养。拓宽知识面。要努力提高汉语的修养,多读经典著作,学习地道规范的汉语。要多看一些我们称作“平行文本”的英汉对照的文章。

三、广博的言外知识

作为一名合格的译者,应积极了解知识结构与外部世界的建构。具备获取、类化、加工、重构、应用和管理不同知识的自主意识极其实践能力。翻译界有句俗话说得好:“A translator has to know everything of something and something of everything.” 翻译过来就是:“笔译人员对有些事情要无所不晓,对所有事情又要略知一二。”

四、敏锐的感受能力及甄别力

作为一名合格的译者,应具备对自有知识与外部知识是否一致关系的批判能力。对已有知识和经验能阐释、判断、评价信息。具备正确观点、决策及译品的甄别能力。

五、敬业乐业的社会素养

作为一名合格的译者,应认同自我身份与社会网络的协同关系。在翻译环境下能在自我定位、项目管理、协作学习、职业规范、社会责任等方面具备相应的能力。

六、丰富的实践经验

古人云:“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好的译者一定是能在实践工作中高水准地完成各种翻译任务。而科学的翻译理论是前人翻译实践经验的总结。译者通过实践总结出自己的翻译经验,形成新的科学的翻译理论,又反作用于翻译实践。

七、严肃认真的态度

翻译工作是一项艰难的工作。鲁迅先生谈到翻译工作的甘苦时曾经说过: “我向来总以为翻译比创作容易,因为至少是无须构想。但到真的一译,就会遇着难关;譬如一个名词或动词,写不出,创作时候可以回避,翻译上却不成。也还得想,一直弄得头昏眼花,好像在脑子里面摸一个急于要开箱子的钥匙,却没有。”这话不仅说出了翻译工作的艰难,更反映了鲁迅对待翻译工作严肃认真的态度。我们应该学习鲁迅坚忍不拔、不畏艰难的革命精神,和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

总而言之,历史的车轮已把我们带入了一个崭新的世纪。这是我国全面振兴的世纪,重铸辉煌的世纪,是中华文化同世界各族文化广泛交流、共同繁荣的世纪,同时也是翻译职业的黄金时代。这些年来,我国同世界各国开展了全方位、多层次的交流,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世界,也让世界更好地了解我们。翻译已成为中外交往必不可缺的中介。今日的中国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需要一大批合格的,德、智、体全面发展,能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及提高国家国际竞争力需要的专业译员和兼职翻译来共筑与加固对外交往的桥梁。而培养高素质素养能力的翻译专业人才更成了教育机构的重要任务。这已是时代的需要、国家的需要、市场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王翡.对高职高专翻译专业教学若干问题的思考[J].才智,2011,(20).

[2]翟清永,宋燕.翻译人才培养的新阵地――大学英语分级教学中的翻译模块探索[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10).

翻译工作经验总结第2篇

    1.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或技能建构必要的条件之一是问题解决性的学习环境。问题解决性的学习环境,能够调动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有效激活学习者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结合新的知识和经验,用于解释和分析当前的问题,从而形成新的假设和推论,并做出检验。这一过程为新知识和技能的建构提供了理想的路径。前期一些建构主义研究对于问题解决式的学习环境要素进行了相关描述,理想的载体要素为“真实任务”,学习目标要素必须符合“清晰明确”的条件。而广泛运用于职业教育领域的项目教学作为一种问题解决式的学习途径,为学生的能动建构提供了极佳的学习情景、载体和问题学习型的情景。职业教育课程中的“项目”指的应当是有结构的项目,即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客观存在的工作任务模块。商务英语翻译项目也是有一定结构的项目,特别是源自真实工作中的翻译项目,不仅具备真实性的特征,反映了社会和学习的真实需求;此外商务英语翻译项目具有清晰明确的目标指引,译文必须符合一定的翻译标准、能完成特定的交际功能,必须遵守国家公布的《翻译服务规范》,具体的翻译项目产出的译文还应适应具体的翻译生态——含译者、读者、委托人、社会文化因素等在内的翻译生态整体。从项目教学、国际翻译教学发展现状来看,真实情景商务英语翻译项目不仅符合最新的教学发展趋势,也为翻译课堂中学生的能动建构提供了极佳的问题解决性的情景。2.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或技能建构的有效条件之一是合作性的学习环境。在建构过程中,学习者作为学习的主体应围绕当前问题获取有关的新知识和新信息,同时又要不断运用个体“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建构不仅仅是个体行为,群体行为对学习者个体的有效建构有着积极的意义。通过问题解决过程中学习者团队合作互动,相互学习,共同协作,引发学习者个体不断反思,促进个体主动内化,最终在解决问题中完成“意义建构”。在真实的商务英语翻译项目中,翻译学习者团队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协作的形式自觉主动地分析翻译项目中需解决的问题,解读源语项目文本,通过查找翻译工具、网络资源获取背景知识、平行文本等,选择合适的翻译技巧和策略,完成译文初稿,共同按照翻译的标准、发起者的意图、目标语读者的语言习惯检查润色译文初稿,最后完成翻译项目,并完成交稿。在合作完成翻译项目的过程中,通过与他人的合作和交流,学习者个体的认知结构也得以重构,所建构的翻译知识、技巧和经验也将更加完善。

    二、教学实践

    1.以真实项目为载体,促进学生主动建构。从教学内容上看,通过项目教学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翻译知识和技能,体现了商务英语翻译教学从结构走向建构的趋势。传统教学体现的是一种传授知识的倾向,要培养学习者的翻译能力和素质,通过简单的语言对比、知识传授、技巧讲解是远远不够的。而真实项目为载体的商务英语翻译项目教学能更加有效地将学生置于问题解决的情景之中,能体现翻译学习者目标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涉及翻译学习者思考、协作、翻译和决策的过程,需调动翻译学习者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等,能使相关的知识和经验内化为学习者自身知识体系的一个部分,完成学习者能动建构。在商务英语翻译项目内容的选取上,应特别特别重视内容的针对性、典型性、实用性、真实性和实效性。因此,需广泛开展企业单位对翻译人才具体需求的调研、毕业生跟踪问卷调查等,确定课程的项目。基于广泛扎实的调研,针对大部分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选取贴近实际生活、贴近实际工作的项目。鉴于以上考虑,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商务英语专业现已编写并使用了《商务英语翻译实务》项目教材,主要涉及商标商号、商务名片等13个翻译项目。在项目来源方面,商务翻译教学团队还可以通过行业兼职教师咨询、专职教师实践等途径获取真实翻译项目。例如近年来,来自金融、商务、旅游等行业的资深行业兼职教师参与我院商务英语翻译教学,也为翻译课程带来最原始的翻译项目教学材料;同时,我院还通过虚拟实体的翻译社“金苑翻译社”对外承接学院内外一定量的翻译业务,这些翻译业务经过委托人的允许也可以作为商务英语翻译项目教学的材料。此外,教师在开展翻译项目教学的过程中,可通过以上途径对项目不断更新,以保证翻译项目的时效性。项目要素把握方面,根据德国翻译家斯蒂娜·莎弗纳的“模仿真实情景”教学法,真实翻译项目教学中再现必须具备项目中翻译情景的各个要素,如翻译项目的发起者(翻译社、企事业单位等),译文使用者(英美游客、某产品的外国使用者等),译者,翻译目的(某文本翻译需达到的目的)等。这些要素将为翻译项目学习者进行学习时提供学习情景,同时也是学习在解决问题完成翻译项目过程中必须兼顾的因素。2.以过程性为导向,引导学生能动建构。依托真实项目的翻译项目教学中,翻译学习者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也是他们主动建构的过程。可见在项目教学中,应以过程为导向,参考经验译员工作过程的典型工作阶段,将项目任务分解为不同的阶段或者环节,让学习者按照工作环节解决翻译问题。国内外翻译研究已经对翻译的过程有较多的研究,大体将翻译过程分为理解阶段、重新表达阶段和检查核实阶段。但是这种划分具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无法体现e时代下翻译工作者的工作环节中某些信息化的元素。例如在完成某公司简介汉译英的项目中,译前查找国内外类似企业的公司简介译文,作为平行本文进行参考,将对翻译项目起到很大的作用。这个环节就没有被归纳在传统的“三阶段”之中。此外译前对翻译生态的解读,译中翻译决策和网络等资源的使用,译后反思总结,都成为了译者翻译过程中重要的环节。如何科学合理地将这些具体内容与传统翻译过程进行整合是翻译项目教学的重点所在。我院商务英语翻译教学中首创性地将传统译论中的三阶段论和行业资深译者的经验相结合,形成了特色的PWP模式教学模式。PWP分别代表译前(pre-translating),译中(while-translating)和译后(post-translating)三个阶段。课程的内容组织以课程组自编教材《商务英语翻译实务》中的13个商务英语翻译项目和PWP的翻译过程为两条交叉的主线,将翻译技巧和翻译理论渗透在这两条主线之中。在某一个项目教学中,PWP项目教学中以过程为导向,让翻译学习者能在翻译学习中针对翻译项目的每个阶段,通过翻译小组成员合作,完成主动建构(如下表)。3.以多样的教学形式,促使学生互动建构。为了促进学生主动建构,教学中利用多种教学形式,如采用工作坊、头脑风暴赛等开展教学。教师是课堂的设计者、组织者、监控者,翻译学习者成为课堂的中心,通过合作学习的形式,相互协调、相互沟通,共同完成翻译项目。(1)翻译工作坊。翻译工作坊是指类似于商业性的翻译机构,由若干名翻译者共同完成翻译项目的形式。在翻译项目教学中,可以将学生分为5~6人的小组,即虚拟的翻译社,并让各组为自己的翻译社命名。在商务英语翻译实训中,根据真实翻译项目需求的情况,每个小组成员内部进行讨论分工。每组一名同学担任项目经理,负责将翻译项目分解分配给小组各个成员,联络项目需求方,并完成最终交稿。每组中翻译水平相对较好的同学负责后期统稿和审稿。在完成某一翻译项目的过程中,小组成员不仅共同完成了最终的翻译项目译文,且共同讨论、协作,与需求方进行交流,工作坊的形式能够促进翻译学习者就当前的翻译项目进行沟通和学习,促进学习者个体在互动中进行建构。(2)头脑风暴。头脑风暴法是一种集体开发创造性思维,集体主动建构的方法。在商务英语翻译课中,可以运用全班或者小组的形式进行相关的教学活动。在翻译项目教学中可以采取这种形式,尽可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尽量多地收集同一项目的不同版本的译文,并向学生展示,让全班同学畅所欲言,对译文的优劣进行点评,最后共同分析总结和反思。笔者曾使用商号翻译、商标翻译等进行尝试,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4.以丰富的教学资源,支持学生主动建构。商务英语翻译项目往往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学生在翻译中常常有畏难的情绪,导致学生不能全身心地投入,进行主动建构。教师在设计项目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为项目教学的每个环节或阶段设计和准备丰富的教学资源,对学生的项目学习起到一定支柱作用,同时学生也在完成任务时进行有选择的学习,利用相关资源进行知识构建。例如在安排学生进行某公司简介翻译项目学习时,教师为学生提供以下资源:公司简介翻译常用词组列表,公司简介常用句型列表,平行文本等,甚至可以提供专业词汇对照列表。这样就能有效降低学生完成翻译项目的焦虑度,支持学生主动建构。5.以多元的考核方式,激励学生主动建构。课程的考核方式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学习的导向。因此在项目教学中可采取多元化的考核方式,激励学生主动建构。首先,注意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将学生平时在项目学习中的参与度、个人表现、小组表现都纳入考核范围内,激励积极进行项目学习的主动建构,促使学生重视项目学习过程和小组合作;在终结性考核中体现项目考核的导向,避免学生死记硬背。其次,注意教师评价和同伴评价的结合,让小组间进行项目作业互评,通过互评促进学生进一步反思和总结,主动建构。

翻译工作经验总结第3篇

摘要:本文从现代高等院校项目化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入手,结合全球经济发展的趋势,具体论述了国内外在项目化教学改革方面所取得的研究和成就以及有待解决的问题,分析了商务英语翻译课程的项目化教学研究与实践的实施前提和改革发展目标,同时解读了商务英语翻译课程的项目化教学研究与实践的具体的研究内容,以及可行有效的研究思路和科学系统的研究方法。此研究以有效地提高和促进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商务翻译实践能力为目标,服务于高职项目化创新型教学改革与实践的深化和发展以及高职商务英语翻译课程建设,致力于培养社会亟需的应用型商务翻译人才。

关键词:商务英语翻译课程;项目化教学研究与实践;应用型商务翻译人才

随着现代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发展,商务英语翻译作为沟通世界贸易的有效桥梁,在国际贸易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些年来,无论从功能对等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到诠释学派、操纵学派、文艺学派、符号学派等,都是针对商务英语翻译教学的理论研究。但从国际贸易的具体客观实际出发,任何商务翻译理论都必须随着国际商务贸易实践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地发展变化。大量的商务理论和实践,语言的专业性极强也是商务英语翻译的另一显著特征。而高校商务英语翻译普遍的 “重记忆,轻实践”的被动接受式学习遏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散以及动手翻译技能的提高。因此,商务英语翻译课程的项目化教学研究与实践就提上了议事日程。

τ诟咧霸盒I涛裼⒂镒ㄒ档难生而言,扎实的职业技能和实践操作能力是未来就业的优势和特长,因此无论是在商务英语翻译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应该打下坚实的基础,应着力解决知识能力短板问题,从而拓宽他们的未来就业渠道,为社会输送一批亟需的商务英语翻译应用型人才。

一、国内外对于项目化教学的研究现状

国内商务英语翻译课教学研究以纯定性研究为主(91%), 如对教学经验的总结、对课堂教学的设置等,定量研究所占的比例相当低(9%),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可以实现不同的研究目的。但是, 实证性研究在国内外应用语言学的研究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运用。所以,对于商务英语翻译课程的教学研究,以系统的统计数据为基础的实证性研究应该引起更多的关注和运用,项目化教学就能实现这一特征。近些年国内很多高职类院校多年来致力于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研究和教学改革,全面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创新创立很多诸如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等实践教学模式。各个学校的校企合作和实训基地的建立,这些都为商务英语翻译课程的项目化教学研究与实践提供了良好的研究平台。

国外对于语言的项目化教学研究已久,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英语教学界(ELT)就认同了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原则,强调协作学习和通过实施任务而学习,并认识到具体项目任务对于促进有意义的语言互动具有巨大的潜力。对于实践性很强的商务英语翻译课程而言,项目化教学的实施就尤为必要。

二、商务英语翻译课程的项目化教学研究与实践的实施前提和预期目标

商务英语翻译课程的项目化教学研究与实践的实施对象是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参与指导人员应该是具有多年丰富教学经验的一线商务英语专业教师,这些教师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商务英语专业或翻译方向教学,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对任务式项目化教学有自己的独到的见解,为项目的研究和实践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同时,商务英语翻译课程的项目化教学研究与实践要能积极听取来自具有代表性的外贸企业相关业内人员的建议和意见,并且让业内人员参与到具体项目指导和实施,这些都能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客观条件保障和技术支持。

商务英语翻译课程的项目化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研究目标就是科学合理地构建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教学平台,找到不断提升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的方法和技巧,让具体的项目化教学实践为学生未来就业服务,从而让学生不断积累项目实际操作经验,不断拓宽他们的未来就业渠道,进一步达到培养社会亟需的应用型商务翻译人才的目的。同时不断丰富发展诸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功能对等翻译理论等相关理论。在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可以用格式塔心理美学相关理论进行尝试性指导。

三、商务英语翻译课程的项目化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

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的指引下,商务英语翻译课程的项目化教学研究与实践的内容应该着眼于具体研究商务英语翻译课程的项目化教学的实际培养和操作模式,找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商务英语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法技巧。另外借助校企合作的有效平台,在具体项目化任务实践和实施过程中不断发现和解决人才培养中的问题,积累项目化教学研究与实践的实际操作经验,并且不断完善校企合作各项机制,在具体实践中去检验和丰富相关指导理论。

商务英语翻译课程的项目化教学研究与实践的具体的研究思路应该是首先深入调查研究,发现现行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此基础上制定项目具体实施计划;通过实证研究分析和比较研究,发现存在问题,确定项目具体实施计划;通过深入分析存在问题,对商务英语翻译项目化实施方案进行不断修正;在此基础上进行第二次实证研究来提高研究的科学性;进行问卷、访谈等方式,整理分析搜集的数据和研究结果,进一步得出结论,从而找到有效培养途径。在此过程中应当把传统教学和项目化教学的优势有效结合,积极做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四、商务英语翻译课程的项目化教学研究与实践的具体的研究方法

融合了经济贸易常识、心理学和哲学思想的格式塔整体性原理可以对商务英语翻译课程的项目化教学研究与实践有积极有效的指导作用。格式塔心理美学观指导下的商务英语翻译课程的项目化教学研究与实践是个认知的动态的过程,在整个商务英语翻译教学中需注意突出整体性、培养学生翻译的情感因素、拓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等因素,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商务英语翻译水平的目的。在格式塔心理美学的角度来解读商务英语翻译课程的项目化教学研究与实践,可以通过具体的实践方式,如企业参观与实习、具体商务翻译项目实训操作、外贸企业人士参与讲座与实践教学、校企合作以及商务翻译实训平台的建立等来探索研究商务英语翻译项目化教学的具体实施途径。从作为商务英语翻译主体的学生角度研究。格式塔心理美学提倡把直接经验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自然观察。这对商务英语翻译教学的启示就是加强实践学习。例如专门安排课时,让学生去相关的外贸企业或机构去实习,从而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的商务运行基本流程,掌握更多的商业术语,并且了解其确切的使用语境。同时,应该不断地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并将格式塔心里美学的整体原则应用到实际的实践教学研究之中。商务英语翻译教师应该用自己不断完善的经验和理论来指导学生的翻译行为,而学生的翻译行为是基于自身对于商务实务的实践认知过程。应该安排该课程教师进行实地调研,用不断更新的商务英语发展的实际情况来丰富理论和指导教学改革。在商务英语翻译课程的项目化教学研究与实践中遵循一定的格式塔心理美学指导原则,针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采取相应对策和措施,对于培养商务英语翻译的实践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商务英语翻译课程的项目化教学研究与实践的具体的研究方法应该在具体实践中不断检验和修正。总的来说,首先应采用文献研究法,搜集、整理和运用当前国内外在项目化教学发面所取得的成果和最新研究,并且对国内外的项目化教学模式进行归纳总结,进行分析研究;其次采用比较研究法,对比商务英语翻译课程的项目化教学研究与实践前后差异,从而根据客观具体情况不断调整具体项目任务实施方案;继而采用行动研究法,项目研究者均应为多年从事一线商务英语教学工作的老师和具有丰富外贸工作经验的外贸企业业内人士,在此项目研究中可以结合自身教学工作经验,对所总结和检验的理论和实践进行科学性地改进修正,并探讨其落实于具体项目工作的相关策略方法;再次采用实证分析法,针对具体的项目实例进行分析,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发现问题,提出其合理之处。并对其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这为后期不断调整项目实施方案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最后采用问卷调查法,项目实施过程中提出的许多检验指标与项目参与者的自身体验紧密相关,因此需要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予以验证,避免出现经验性错误或总结性失误。

五、结语

奈达曾经说过优秀的翻译是一种创造性的艺术,由于商务英语翻译课程本身所具备的特性,更能体现创造性这一特征,而创造性只有在具体实践中才能被理解和挖掘出来。因此应该通过商务英语翻译课程的项目化教学研究与实践,找到服务于深化高职项目化创新型教学改革与实践、高职商务英语翻译课程建设、以及培养社会亟需应用型商务翻译人才的有效途径。同时让新时期的商务英语教育改革紧跟经济和时展步伐,为高职学生未来就业起到强大助力作用。

参考文献:

[1]丁艳.项目课程模式下商务英语翻译教学改革探析[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

[2]段梦敏.现代商务英语翻译策略[J].中国科技翻译,2005(3).

[3]蒋阳建.商务翻译项目化教学设计[J].上海翻译,2005(3).

翻译工作经验总结第4篇

关键词:模拟课堂;条件;设计;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03-0034-02

随着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不断发展,两国在政治、外交、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全方位合作与交流也不断扩展和深化,近年来我国积极倡导文化产业及文化服务走出国门,建设文化大国的新战略,特别是“一路一带”战略的提出和落实,需要大批各层次俄语翻译人才和懂俄语的技术人才。所有这一切都迫切要求高校俄语专业教学解放思想,革新教法,拓宽思路,切实提高翻译教学水平,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能够服务国家战略目标和社会现实需求的高水平翻译人才。

然而,我国高校俄语专业长期以来对俄语语言、俄罗斯文学、俄罗斯问题、俄汉互译等方向不加区分,笼统地放在俄语专业里一起培养,只是在培养的过程中开设与这些方向相关的课程。就翻译方向来说,学生只能凭个人的喜好在这个方向多花一些时间和精力,靠自学去了解一些翻译理论,靠自悟得出一些道理和技巧,靠自觉完成一定量的翻译实践。但在这种前提下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不成体系,翻译实践的量极为有限,加之无人校对和评点,翻译水平很难得到有效提升。鉴于此,黑龙江大学俄语学院于2010年在全国率先开设了本科翻译(俄语)专业和开展了翻译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俄语口笔译)的招生和培养工作,把俄语翻译人才的培养作为一项专门的任务来对待,按照翻译人才培养的自身规律设置课程。

一、新的探索――模拟课堂

模拟课堂是俄语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中一项有益的尝试。那么什么是模拟课堂呢?顾名思义,模拟课堂就是在翻译课堂上模拟一些真实的生活或工作场景,由师生共同完成这种模拟交际任务,解决任务过程中随时出现的具体现实疑难问题。

(一)开设模拟课堂的必要性

1.用人单位一般不会把较为重要的外事活动的翻

译任务交给在校大学生或研究生去做;2.在校大学生和研究生由于学力尚浅和缺乏经验,没有勇气承接较为重大外事活动的翻译任务。如此便形成一个真空地带。模拟课堂填补的正是这样一个真空地带。实践表明,在这个地带学生拥有了模拟实战演练的机会,心理素质得到锻炼,翻译技巧和水平以及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提高了。

(二)开设模拟课堂的可能性

开设模拟课堂要求教师必须有丰富的翻译实践经验,既可以驾驭生活工作场景中的双语翻译,还要处理执行翻译任务中出现的无法预见的各种复杂问题。黑龙江大学俄语学院在这方面具备以下条件。

1.拥有一支口译经验丰富的教师团队。邓军、赵为教授均是全国知名的优秀口译译员,曾多次担纲国家、省、市等各级部门重大对俄活动的主译工作;吴迎春、于洪声等一批中年教师有着长年在国外生活和工作的经历;贾旭杰、白文昌等一批中青年教师多年从事翻译实践工作,一直活跃在黑龙江省对俄活动的翻译舞台上,他们能很好地胜任模拟会议课堂所需要的训练任务。特别可喜的是我们自己培养的韩博文、徐美玲、黄雅婷等一批高翻专业硕士毕业生(在读博士)目前也走上了教学岗位。另外,还有徐睿、王骁骞等在俄罗斯长大的青年教师,假以时日,他们必将成为该专业教学的中坚力量。

2.广泛的社会联系,大量的翻译实践。黑龙江大学俄语学院MTI方向的师生曾为上海合作组织、大庆油田公司、国家档案馆、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等许多单位翻译过大量的材料,为上海合作组织、中俄立法会议、中俄博览会、哈科会、中俄高层经贸论坛、城市建设规划国际论坛、世界冰雪旅游组织、世界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等国际、国家、省、市各级大型活动承担口译(含同声传译)工作。通过这些活动,教师积累了大量的语言材料,也熟悉了组织这些会议的一般程序,为开设“模拟会议翻译”课程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3.拥有精通汉语的俄罗斯籍外教。俄语学院的俄罗斯籍教师一直保持在5―10名,他们当中有2名在中国工作的时间已经超过10年,而且还攻读了中国的法律和哲学专业博士学位,也是黑龙江省对俄活动翻译舞台上的积极分子。这又为开设“模拟会议翻译”课程提供了难得的优越条件。

4.大批通晓汉语的俄罗斯留学生。在黑龙江大学学习的俄罗斯籍留学生近500名,其中不乏汉语水平很高而且对翻译,特别是口译很感兴趣的学生。他们的加盟增加了“模拟会议翻译”课程的真实度。

5.有口译工作经历的学员。俄语学院的MTI研究生中有许多长期从事翻译(含口译)工作的学员,如省市外办、各单位外事部门的译员等。这些学员的参与既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课堂,也带动了其他学生的积极性,使模拟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6.大量的“观众”出席。模拟课堂是一门开放的课程,除了本年级MTI口译班的学生,还有不少其他方向的研究生和本科生,甚至还有部分其他学校的学生和教师也以观众的身份列席模拟课堂。他们的列席增加了该课堂“模拟”的真实度,使学生真正感到了“大场面”的紧张度。

7.同声传译实验室。黑龙江大学拥有一间设备先进的同声传译实验室,该实验室有正式席位40座、译员间8个和相应的软硬件设施,完全可以满足举办小型国际会议的需求。这是保障模拟课堂的物质条件。

二、模拟课堂的实际操作

(一)本科“经贸俄语”之“索赔”

教师提前7天指定三名学生作为买方代表充分论证索赔依据,另外指定三名学生作为卖方代表与之合作,就买方所提索赔要求一一表态:驳回或认可;双方就索赔问题达成共识,形成决议。在课堂上由教师随机为买卖双方各指定一名翻译。谈判开始后,教师和其余学生以旁观者身份跟进谈判过程。在此过程,教师根据实际情况适时暂停谈判:指出译员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也可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还要掌握时机,在恰当的时候指定新一轮译员,使更多的人得到实际操作的机会。谈判结束后,教师和学生们一起总结课堂过程,肯定成绩,指出不足,征求意见,为上好下一堂课做好准备。

(二)MTI研究生之“会议翻译”

教师提前一周告知会议题目,如“中俄教育改革的成绩与问题”;指定两名会议组织者:一名主持人、一名译员。要求每位学生设定自己的身份,如俄远东大学校长、黑龙江省教育厅副厅长、大学教师、学生家长等等,并以该身份撰写发言稿。学生应在课前将自己的身份和发言题目报给主持人。在课堂上,主持人按照一般会议的程序主持会议进程,教师随机为每个发言人指定翻译。每位发言人结束发言,也就是每个译员结束翻译后,教师请学生们评价该学生的翻译质量,最后进行点评和总结,肯定成绩,指出不足,并布置下一课内容。

本课堂模式可以推广到各种类型的会议口译活动中:如领导会谈会晤、学术研讨、项目推介和论证、成立国际组织、商贸谈判、大型会展和庆典等活动。课堂教学的几个关键环节都是按照实战要求设定的。(1)课前准备。提前一周布置会议主题,让学生自行分配角色,准备会谈(演讲、报告、发言、推介)内容。提前布置主题符合实际举办会议(会晤)时译员事先知晓会议主题的事实,学生准备发言也使他们可以提前了解相关主题的知识和词汇,类似于实际翻译的准备工作。(2)随机组合。在模拟课堂上,由学生扮演不同身份的参会者进行发言,由教师随机为发言者指定译员为其翻译。发言者和译员的随机组合模拟了实际开会时发言人临时调整讲话、即兴发挥等常见场景;角色分配使得每个人都有机会以主持人、领导、组织者、专家、贵宾等身份参会,这就为他们尝试各种风格的发言和翻译提供了机会。(3)讨论评点。教师密切关注课堂训练过程中的每个细节,在每两位学生发言/翻译之后引导全体学生讨论。此时的讨论,特别是中俄师生一起参与的讨论针对性极强,既能及时解决很多翻译问题,又能扩展每位学生的思路,效果极佳。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应该主导讨论的方向和用时多少,并在讨论后及时进行评点和总结。(4)专家评点。模拟会议可以根据实际条件不定期邀请资深专家和有经验的译员参与教学,由这些专家对学生的翻译质量、心理状况、疑难处理等情况进行评点,也可请专家现场示范。(5)实战演练。在开设模拟课堂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条件带领学生参与一些真正的大型国际会议翻译活动,让学生观摩真实的会议翻译过程,也可以创造条件让个别优秀的学生进行适当的实战演练。(6)课程考核。“模拟会议翻译”课程结束后,要举办一次比较正式的模拟国际会议,由学生现场翻译,采取评委打分的形式进行考核。

经过六年的探索和实践,模拟课堂教学模式在翻译人才培养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学生在接受了模拟课堂训练后,自信心大大提高;(2)一部分学生在模拟课堂之后,承接了部分重要外事活动的同传工作;(3)黄长梅、刘丹慧两位学生的同传质量得到我国前驻俄罗斯大使李凤林、商务参赞孙敏教授的赞许。赵鹏翔学生的翻译得到教育部国际合作司于继海副司长的好评;(4)黑龙江大学“模拟会议”翻译课受到俄罗斯学生的欢迎,还吸引了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等外校中俄学生的参与。

三、“模拟课堂”的发展前景

翻译工作经验总结第5篇

关键词:电视剧;汉藏翻译水平;提升策略

电视剧汉藏翻译水平提升策略,不仅对翻译工作至关重要,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整个电视台工作成效,理应加强和注意。当前阶段,有关电视剧汉藏翻译的研究,相对较少,并且现有研究对集中于翻译特点和翻译教学,对策略关注度不够。本研究立足于具体工作实践,从四个方面进行策略性探析,以求为后续工作或研究提供启示和借鉴。

一、总结规律,注重时间

电视剧汉藏翻译过程中,需要通过合理及时的总结,进行规律探寻。本研究认为翻译工作有着三个基本的规律:一是要认真选择较为适切的语言、词汇、语气和语感来进行相关内容的翻译,进行贴切表达;二是要学会用高度浓缩的语言进行翻译,同时这一能力也是一种概括能力,借助较高概括水平的言语归纳和梳理,在较短的时间内表达出较为完整的意思,让观众较为深刻的明了和领会;三是掌控好_词等内容翻译的音节、字数,按照原有语序进行翻译,追求自然程度的有效提升,同时,该部分能力的提升需要尊重原文,在此基础上注重汉语、藏语两种语言发音中口型的协调性。

时间在电视剧汉藏翻译中是非常重要的元素,对时间的掌控,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决定了翻译工作的整体效果。在这一方面,需要注重两个重要因素:一是时间在话语体现上的长度问题。翻译者在译文中的实际用字数与原文字数不可相差太大,否则难以保证双方时间长度的协调性。二是时间在话语体现上的表达速度问题。演员在朗读台词中的速度是不一样的,而汉语和藏语有着鲜明差异的朗读速度,这就需要翻译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把控好速度差异,在立足译文准确性的基础上,尽量结合实际,缩小差异。

二、提升素养,健全机制

电视剧汉藏翻译,需要较高的翻译素养,翻译者需要借助多种综合举措,积极提升自身翻译等各方面素养。具体来讲,翻译者需要达到三个方面的素养:一是基本的语言翻译素养,要具备较为扎实的翻译能力,尤其是汉族和藏族翻译词汇的学习和掌握。二是要具备积累翻译经验,在不断积累中实现自身汉藏翻译素养的不断提升。三是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既可以反映文化,又需要文化作为背景资料进行支撑,因此,做好汉藏翻译,需要翻译者对汉族文化、藏族文化较为熟悉,这是做好汉藏翻译的重要影响因素。

电视剧汉藏翻译,不仅仅需要翻译者自身的努力,更需要管理机构建立相关举措,对翻译者形成激励鞭策机制。一方面,管理机构要设置相关翻译工作标准,明确提出翻译成效的要求,对汉藏翻译着进行积极鼓励,通过物质奖励、精神奖励等手段和方法,对达成翻译成效的翻译者给予激励性举措。另一方面,管理机构要健全考核机制。可采取两种方式:一是定期考试。考试是促进个体学习的最有效方式,不仅可帮助翻译者进行知识积累,更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翻译者的意识强化。二是积极进行考评机制,具体考核方式要多元化,如开卷闭卷、现场翻译竞赛、翻译文化辩论赛等等。

三、积极培训,营造环境

社会经济迅猛发展,汉藏翻译出现了诸多新的要求,其形式也愈加多样,汉藏翻译者必须进一步加强学习,不断适应翻译工作的新形式、新变化,努力提升自身翻译水平和适应能力,及时了解电视剧汉藏翻译的最新动态,紧跟该项工作的时代步伐。翻译者要积极参加相关培训,尤其是专家讲座和翻译工作思辨交流会,在此基础上进行自身翻译思维的革新和翻译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实践是培训的另外一种形式,翻译者要进一步加强自身实践,通过实践经历增强自身翻译能力。要积极参加相关翻译活动,翻译竞赛、翻译知识讲座等,通过知识积累和实践学习,为汉藏翻译工作的顺利开展积累基础。同时,注重日常积累,可建立“心得本”,对日常活动中瞬时出现的翻译心得进行及时记录,在不断总结中获得进步。

要努力营造良好的汉藏翻译环境,这一目标的达成,需要个体和单位的共同努力。个体层面,要自觉遵守翻译准则,用切身行动维护汉藏翻译工作的有序性、合理性,同时积极参加和响应单位组织的相关环境营造活动。单位层面,要积极打造汉藏翻译学习平台,如建立汉藏翻译图书屋、定期召开交流会等。同时,需要制定和完善汉藏翻译评价方案,认真考虑综合情况,为电视剧汉藏翻译从业者营造良好的、合理的、公正的制度环境,用良好的翻译环境促进电视剧汉藏翻译水平的提升。

四、强化团队,借鉴模式

需要进一步加强汉藏翻译工作团队建设。电视剧汉藏翻译从业者要将真切进行自身定位,将自己的工作前景与汉藏翻译事业的前景紧密结合起来,视自己为汉藏翻译工作团队的一份子,不断强化自身效能,致力于为团队建设贡献自身力量。同时,单位和社会层面,需要关心汉藏翻译工作者的生活、学习现状,针对其出现的问题和困难,给予适切解决,帮助汉藏翻译者将全身心精力投入到电视剧汉藏翻译工作中。此举意在强化团队建设,通过汉藏翻译团队建设,进一步增强电视剧汉藏翻译水平的提升。

电视剧汉藏翻译工作,有着自身的翻译特性,必须予以重视,但作为所有翻译工作的组成部分之一,其也有着与其他翻译工作相通的共性,因此,在电视剧汉藏翻译工作中要积极借鉴较为先进的翻译模式,进行适应性改变,将其“本土化”,帮助自身汉藏翻译工作的开展。具体来讲,可采取两个策略:一是成立专项工作小组,进行汉藏翻译工作模式的研究,为汉藏翻译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在此基础上指导实践。二是积极进行电视剧汉藏翻译人才的培养,可借鉴优秀培养单位的相关经验。

总体而言,电视剧汉藏翻译水平的提升,需要从多方面着手,积极开展相关工作,致力于个体效能的提升。同时,我们必须从另外一个角度着手,积极进行辅提升,即:积极进行团队协同能力的构建,用良性团队的力量来进一步增进个体翻译工作的效能和水平,彼此促进,追求共赢。

参考文献:

翻译工作经验总结第6篇

当今社会,计算机技术迅速发展、网络得到广泛普及。这给高校教育教学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同时也给教师带来巨大的挑战。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的应用和普及极大地改变了翻译工作者的翻译环境、提高了翻译工作者的翻译效率。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有必要深刻探讨如何将网络运用于翻译课程,提高教学效果。在此,以商丘师范学院日语专业两年来的试行为依据,主要探讨翻译工作坊和网络在翻译课,特别是在笔译中的应用问题。口译与翻译工作坊的结合再另文探讨。

一、何谓翻译工作坊

翻译工作坊起源于美国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翻译培训班”(Translation Workshop),是一种类似于商业性的翻译中心,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译者集中在一起进行的翻译活动。将其运用于翻译课堂的教学,则是成为作坊式翻译教学法。实质上,它是一种合作学习,通过互相合作提高学习的效率和积极性。

运用这种翻译教学法时,可以由教师精心挑选合适的文本,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综合水平进行合理分组,一般三到四名同学一组,两人分别负责翻译,一人为主译,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主译可互相讨论、商量或利用网络寻求帮助,然后由另外的两人分别负责一审和二审的审校,最后由组内同学挑选或修正出最佳译文,并总结翻译方法和技巧,交给教师,由教师做终审。教师在终审时,挑出班内的最佳译文,并在课堂上讲解,指出学生翻译的优点和缺点,解决学生的在翻译中存在的共同问题,总结翻译方法与技巧。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体,主要起向导和监督的作用,学生则变为主体,参与翻译实践、总结翻译方法。它加强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强化了学生在翻译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突出了翻译教学的实践性。

二、如何使翻译工作坊与网络的结合

教师提前,比如前两周下达翻译任务。任务可以是校外承接的真实项目,也可以是网络中的资源。学生根据各自的角色,完成各自的翻译任务,进而完成整个翻译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担任委托方的角色,提出相关的翻译要求。学生根据要求,上网搜相关平行文本,分析其特点,寻找、总结相关文体的写作或翻译翻译技巧,解决翻译中可能遇到的困难。然后根据角色分配进行模仿翻译。笔者在实践过程中一般要求对一个文本,每名学生都需进行翻译,然后由组内其他同学负责其一审、二审,最后组内讨论挑选出最佳译本,交给客户(教师)完成翻译任务。

完成后的翻译成果,可利用多媒体,制作成课件在班内进行展示。此过程不仅是展示结果,更重要的是运用相关理论由老师和全体同学一起讨论各个翻译成果的优缺点、总结翻译技巧。

笔者于2011年在商丘师范学院2008级日语专业一班的学生中试行,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为了比较教学效果,将2008级本科生1班作为实验班,采用以组单位的作坊式翻译教学法,以2班为对照班,采用传统的翻译教学方法。一班36人,二班38人,日语水平相当,均有2年的日语专业课程的学习,且修完一学期的日汉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经过半年的试行,实验班的1班的翻译水平明显高出对照班的2班。现在商丘师范学院的日语翻译理论与实践课基本上按照以上的程序、采用翻译工作坊式与网络的相结合的形式进行的。

三、翻译工作坊与网络结合应用于翻译课的反思

(一)莫忽视理论教学

翻译工作坊式的教学法是一种以实践为导向的教学法,对翻译实践有较强的指导作用。但是该教学法的创始者们对翻译理论的教学不够重视,甚至公开声称“反对任何理论的束缚”,片面强调实践。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向学生传达一种错误信息:翻译理论及翻译课的无用性。这就使学生更加忽视翻译理论的学习。实际上,任何理论都是源于实践的,并对实践起指导作用。翻译理论当然也不例外,著名翻译理论家刘泌庆曾说过,理论教学的目的在于提高实务的操作能力及对译作的评析能力。

因此翻译课教学一定不要忘记理论教学。理论教学可根据情况,由教师讲解,或由学生在翻译实践中总结并有教师指正,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利用相关的理论进行翻译实践。

(二)翻译文本要多元化、多层次

教师在利用浩瀚的网络资源寻找与大纲要求一致的翻译文本时要注意文本文体的多元化。同时,在教学中要遵循由短到长、由简到难的原则,其总体难度应保持在让学生在现有水平之上跳跳脚就能够得到。对一些难度较高或陌生领域的文本,教师应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进行文本分析、介绍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文化背景。

此外,教师在寻找教学资源时,最好还要了解学生的就业趋势,并据此有所偏重的选择一些翻译文本。我想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为他们以后的职业生涯奠定一定的知识储备。

(三)加强督导减依赖,纵向比较添自信

翻译工作坊的翻译课中,教师成为翻译课的组织者、督导和顾问,学生成为整个翻译课程的主体,是实际的参与者、实践者。但是翻译工作坊的教学只是类似于商业性的翻译中心,不是实际的翻译中心,缺乏竞争机制,可能会存在一部分同学过分依赖教师、同学,甚至将自己的任务委托其他同学的情况,这就需要教师加强督导作用。笔者的办法是每个学生都要进行初译,互相进行校审。同时,也会有部分语言基础较差的同学面对翻译束手无策,缺乏自信。对这些同学,笔者多是纵向比较,比较其以往的翻译表现,表扬其今天优于昨天的地方,提高其自信心,提高翻译 积极性。

四、结语

翻译工作坊的教学实质上是合作式的互助学习,学生可以分工,互相配合完成某项翻译任务。网络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教育教学也受到深刻的影响。翻译工作坊与网络结合应用,不但丰富了教学内容,还使翻译课更富有实践性。同时,学生互相合作进行学习,合作意识加强,提高了学习效率和积极性。

一种教学方法总是不断地改进、改良,将翻译工作坊与网络结合的教学法也是如此。对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要积极的进行反思,使这种新的教学法更好地应用于教育教学。

[参考文献]

[1]郭健种.当代翻译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42.

[2]刘泌庆.翻译教学:实务与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07:257.

翻译工作经验总结第7篇

【关键词】英语翻译 探析 英译汉 技巧

1. 前言

随着中国在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同国外交往的增多,特别是WTO实质化阶段的到来以及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和上海2010年世界博览会的筹办,中国翻译产业正迎来一个黄金发展期。 近年来,翻译已经从原来的政府和事业单位、科研机构的工作发展成为专门职业。翻译服务作为新兴的现代服务产业,正成为文化经济中仅次于教育行业的又一新兴产业。我们以英译汉来进行探讨。

2. 英译汉技巧

(1)主语分句汉译技巧。

A man spending twelve days on the moon would find ,on returning to the earth ,that a year had passed by already.

一个人如果在月亮上度过了十二天,回到地球以后就会发现一年已经过去了。

(2)谓语分句汉译技巧。

It goes without saying that oxygen is the most active element in the atmosphere.

不言而喻,氧气是大气中最活泼的元素。 

(3)定语分句汉译技巧

He managed to raise a crop of 200 miracle tomatoes that wEighed up to two pounds each.

他居然种出了二百个奇迹般的西红柿,每个重达两磅。

(4)状语分句汉译技巧

Sunrays filtered in wherever they could ,driving out darkness and choking the shadows.

阳光射入了它所能透过的地方,赶走了黑暗,驱散了幽影。

(5)同位语分句汉译技巧。

Mary normally a timid girl ,argued heated with them about it.

玛丽平常是个腼腆的姑娘,现在也热烈地和他们辩论起来。

3. 英语翻译带来的思考

英语翻译可看作一门科学,它有着自己的内在科学规律;英语翻译也可视为一门艺术,因为英语翻译好比作画,先抓住客观人物的形态和神态,然后用画笔把它惟妙惟肖地表现在画面上;英语翻译还可认作一门技能,因为就其具体操作过程而言总是离不开方法和技巧的。但是总的看来,英语翻译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因为它集语言学、文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人类学、信息理论等学科之特点于一身,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已经拥有了它自己的—套抽象的理论、原则和具体方法,形成了它自己独立的体系,而且在相当—部分的语言材料中这些方法正在逐渐模式化。可以肯定,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英语翻译这门综合性的学科必将在理论和实践等方面变得更加完善。

英语翻译是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方式,是各国进行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内容交流的重要手段。外语教学少不了英语翻译,比较文学离不开英语翻译,比较语言学也需要英语翻译。英语翻译不应仅仅看作是一套规则和方法的集合体,而应看作是一门学问。这门学问有着自己的理论体系和规律,它们是前人翻译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掌握它们有助于我们进行翻译实践时少走或不走弯路,而翻译实践反过来也有助于我们加深对翻译理论和客观规律的领会。因此任何轻视翻译理论学习的态度都是不可取的;同样,任何空谈理论而忽略必要的翻译实践的做法也是应该予以反对的。理论和实践不可割裂开来,只有将二者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才是学好英语翻译的正确态度。

英语翻译是“把—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既要忠实又要通顺,决非易事。因为语言是最难掌握、最难精通的东西。一个作者只需熟悉一种语言,译者则受精通两种语言,并要善于克服两种语言巨大的差异所造成的困难。茅盾说道:“精通本国语文和被翻译的话文,这是从事英语翻译工作的起码条件……”。鲁迅曾经说过:“我向来总以为翻译比创作客易,因为至少是无须构想。但到真的一译,就会遇着难关;譬如一个名词或动词,写不出,创作时候可以回避,翻译上却不成,也还得想,一直弄得头昏眼花,好像在脑子里面模一个急于打开箱子的钥匙.却没有。严又陵说,“一名之立,旬月踌躇”,是他的经验之谈,的的确确的。鲁迅和许多翻译大师的经验之谈告诉我们,英语翻译工作是一项十分艰难的工作。英语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问题,每个国家的文化有差异,如何找到一个恰当的词来表达很不容易;而译作到了外国编辑那里,还有一个他们是否理解和认可的问题。因此,做好英语翻译工作要求译者具备一定的素质。

参考文献

[1]吴丽君. 论大学英语教学中翻译教学的重要性[J].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 2006,(09) :115-117

[2]尹祥凤, 罗凌云. 大学英语教学背景下的教学翻译与翻译教学[J]. 兵团教育学院学报 , 2009,(01) :45-48

[3]秦君婵.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翻译教学探讨[J].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 2006,(04):123-125

翻译工作经验总结第8篇

【关键词】文化转向;翻译理论;翻译实践;关系

一直以来,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的关系都是在翻译学领域备受关注的话题,针对二者孰高孰低、孰本孰末、孰先孰后的问题争论不休。笔者结合个人的翻译学习经历和实践经验,从文化转向的视角,对于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之间的关系发表个人见解,希望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实现对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关系的再认识。

一、文化转向的内涵

自上世纪90年代起,翻译学研究领域出现了“文化转向”。在文化转向出现之前,翻译理论一直占据主导地位,然而近年来人们开始更关注翻译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人们开始认识到,翻译并非是语言之间的机械转换或文本之间的对等翻译,而是在一定社会历史背景下跨语言的文化交际活动,受到意识形态、风俗习惯、社会环境、历史文化等多种文化因素的影响。此后,翻译学领域的专家和学者开始将研究的内容在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基础上加入了文化音素,将文化理念注入到翻译理论研究与翻译实践工作当中,使翻译学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步,筑起了翻译学的又一里程碑。在随后的一段时间,诸多专家学者都尝试通过自己的理解,阐述“文化转向”的概念,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法国翻译学家亨利梅肖尼和奥地利翻译理论家霍恩贝的论述。亨利梅肖尼认为:从文化的角度审视翻译的研究,重视文化在翻译中的地位和作用,就是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霍恩贝认为,把“文学因素”与“翻译的选择及其在文学系统中的作用方式”联系起来研究,就是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两人的观点都强调了“文化”对于翻译的影响及其作用。

二、文化转向后的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的关系

在文化转向之后,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尝试打破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的框架,根据具体情况作出具体翻译

在文化转向之前,翻译界往往倾向于翻译理论优于翻译实践的观点,认为翻译理论是从多次翻译实践中提炼和总结出来的普遍规律与统一原则,译者在掌握了翻译理论之后,就可以按照规定的翻译程序和技巧从事翻译工作,也就是说,翻译理论对翻译实践起到规范的作用。中国近代的翻译学家严复提出的“译事三难:信、达、雅”的翻译理念,就分别强调了翻译过程中的准确性、顺畅性和文雅性。然而出现了文化转向之后,发现这种理念有失偏颇。

在文化转向之后,人们开始关注文化在翻译中做起到的作用和影响,发现语言翻译不是数学公式,不能通过简单的套入与代换来完成,也就是说,翻译理论并非“金科玉律”,在具体的翻译实践过程中,]有一套翻译理论是“放之四海而皆准”。于是,人们在认识到传统翻译理论框架的局限性之后,开始尝试打破这种刻板框架,用动态化、情景化、开放化的姿态看待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之间的关系,倡导在遵循基本翻译理论的同时,根据具体情况作出具体的翻译判断。针对这一观点,还形成了一个全新的翻译流派――文化派。他们认为,翻译实践应该在关注语言与文本的同时,还要关注宗教、饮食、历史、思维等诸多文化因素对翻译活动的影响。“文化派”的理论将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的关系由完全的“服从”演变成了“启示”。

(二)翻译实践对翻译理论不再是单纯的参考数据,而是发挥修正作用

曾经有很多长一段时间,翻译界都陷入到“理性主义法则”当中无法自拔。人们认为,翻译理论是理性思维的结果,是对翻译实践的提炼与升华,而翻译实践是感性思维的结果,是对翻译理论的实验与践行。无可否认,“理性主义法则”曾经为翻译学的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但是它也存在严重弊端,将思维与物质隔绝开来,否定物质对于思维的决定作用,是其最大的问题。比如,我国近代的首位翻译家林琴南,他就是“理性主义法则”的忠实拥趸。在他的译作当中,完全忽略了英美国家的思维习惯和风俗习性,彻彻底底以一个中国人的视角来描述英文国家发生的故事,这导致他的译文毫无原作的特色与神韵,读者难以从译本中领略到故事中一丝一毫的异域风情。

随着文化转向的出现,人们开始重新审视“理性主义法则”,并开始承认,翻译活动是伴随人类语言自然出现的,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翻译理论形成之前,翻译实践就已经存在了。基于此,人们开始意识到,翻译实践不仅仅是为翻译理论提供参考数据,供专家学者进行研究与总结那么简单,相反,翻译实践具有独立于翻译理论而存在的可能,且能够反过来影响翻译理论,对翻译理论有着完善与修正的作用。例如,现代著名翻译学家林煌天曾经在《中国翻译词典》中指出,“一般来说,真正在一线从事翻译工作的人,都习惯性地重视实践、轻视理论。对于翻译工作者来说,重视实际工作中的翻译经验的积累,这是值得提倡的,但是重视实践经验并不意味着一定要轻视理论研究……事实上,任何一个从事翻译工作的人,都有意或无意地受到某种翻译理论的影响或指导,或者是受到某种翻译观的支配”。他的这番话,强调了理论对于实践的重要意义。而郭建中在他的著作中,对于这句话进行了更为深入的阐述,“更有益的做法是既重视实践, 也重视理论。把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 用理论来指导实践, 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两位学者的观念合二为一,就恰恰印证了文化转向之后人们对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的新思路:重视实践,但也要重视理论,更要重视从实践中提炼提论,对理论进行修正与完善。

(三)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不再是分离或竞争关系,而是相互影响与依存的关系

一直以来,翻译界对于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之间的关系的思考与讨论从未停止,且愈演愈烈,大体上可以分为“倾理论派”、“倾实践派”、“理论与实践相离派”和“理论与实践相合派”四个流派。 文化转向之前,前三派的理论分别盛行一时,甚至还出现过“三足鼎立”的局面。在文化转向萌芽之际,“理论与实践相合派”加入“战斗”开启了翻译界“四派混战”、“各自为政”的局面。在漫长的翻译学发展时期,各门各派中都涌现出一些代表人物。例如,绝对的“理论派”代表人物曼里乌,他曾经提出过“宁要内容准确,不要风格优雅”的“直译论”,还要求翻译者要“放弃主观判断权”;著名学者斯坦纳是比较坚定的“实践派”的代表,他曾经说过,“现代语言学所掌握的证据远远没有达到科学所要求达到的可靠性,而仅仅是一些支离破碎的数据,一些互相竞争的假说,一些全凭直觉而来的推测,以及许许多都的印象”,他基本上完全否定了翻译理论的意义和价值,倡导在实践中摸索经验和方法;事实上,无论是“倾理论派”还是“倾实践派”都可以被归结到“理论与实践相离派”当中,不过,除了这两派之外,还有另外一些学者,既不倾向于理论,也不倾向于实践,单纯是旗帜鲜明地倡导理论与实践二者分离。只不过这一派别缺乏代表人物和鲜明观点,故在翻译学发展史上没有产生如前两个派别一样重要的影响;而“理论与实践相合派”作为文化转向之后的主流派别,则可谓硕果累累、影响颇深。

在文化转向之前,人们对于翻译的理解无非是找到两种语言之间的共通之处,将一种语言转换成另外一种语言的过程。当时人们倾向于在“文本”上寻求共通之处,实现语言符号的“转码”。而在文化转向之后,人们开始重视翻译活动中的文化因素,认识到不同的语言“种子”在不同的文化“土壤”中会结出不同的“果实”。于是,人们开始尝试在“文化”上寻求共通之处,主张结合、历史文化、思维方式、风土人情等文化因素,寻找两种语言之间的契合点,实现意境、内涵、风格与特色的“集体转码”。如此一来,单纯奉行理论主义或单纯奉行实践主义就都行不通了。人们必须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和文化背景,对文本进行加工修饰,才能真正体现文本的原有内涵及意境。于是,自此之后,“理论与实践相合派”占据主流。例如,奈达就大胆提出了用交际的方法来处理翻译中的问题的观点。他将现代语言学应用于翻译学当中,改变了传统翻译中将一种语言代码转变成另一种语言代码的方式,从跨语言文化交H的层面,确立交际学理论,实现翻译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融合。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翻译界出现文化转向后,翻译研究与翻译实践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在文化转向的影响下,人们开始摆脱传统翻译学中单纯偏重理论或者单纯偏重实践的狭隘思想,开始重视“文化”音素对于翻译各方面的影响和意义,并以此为契机,将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重新结合,更高程度地实现二者的相互融合。本文谨以笔者个人的翻译学习经历和实践经验为基础,对文化转向出现后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发生的变化及其关系发表见解。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述,为广大翻译学习者和研究者提供新的方向和思路,实现对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关系更深层次地认识。

参考文献:

[1]孙圣勇.西方翻译研究的文化取向、文化初识与文化转向[J].外语学刊,2010(04).

[2]程悦,王少凯.文化转向之后的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4).

[3]曹明伦.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及其结合的方式[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1).

[4]史丹丹.翻译等值理论和变译理论视角下的翻译实践报告[J].西安外国语大学,20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