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中医诊断学论文

中医诊断学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21 17:10:46

中医诊断学论文

中医诊断学论文第1篇

2003年2月国家中管局制定了《中医药基础发展研究提纲》,提出未来十五年中医药基础研究的发展目标,其中首要的任务是“开展中医药理论概念内涵的系统深入整理及规范化研究,逐步形成专业术语统一,概念内涵清楚,理论层次明确,表达严密的规范化中医理论。”可见,对中医理论的概念进行研究,是一个非常迫切的课题。而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理论,研究诊察病情,辨别证候,判断病种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从这个概念来看,本门学科包括中医诊断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两大方面,而中医诊断学的基本理论主要是研究诊察病情一察症;辨别证候一辨证;判断病种一断病三方面,尤其偏重“症”、“证”的研究。正因为如此,在中医的教学科研、临床诊疗及学术交流中就必然涉及大量的中医诊断学科范围的“症”、“证”、“病”及相应的学科范围的的名词术语概念。为此,根据现代术语学的原理与方法,我们对认为可以构建中医诊断学术语概念体系的术语资料进行了初步的搜集和规范。由于以上的一些问题,现探讨如下:

一、规范的意义 “概念是反映对象的特性(以及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不同学科对概念内涵界定的要求是不同的,哲学对概念的要求是宽泛的;自然学科中医学科和社会文化的双重局限性,因而在规范化研究中就存在着不同于其它学科,尤其是现代自然学科则要求概念的内涵是明晰、具体,界定十分清楚。中医学作为自然学科的分支,由于其形成背景的缘故,使得作为中医学重要分支的中医诊断学,其名词术语大多形成于古代,有的甚至有几千年的历史,并构成自己的术语体系,多为古代汉语,有的字即是词,更有古今词义的演变。古文的现代表述,还有人文哲学对中医学的渗透,使其具有浓郁的人文色彩和古代的哲学特征,导致了中医诊断学的理论既复杂又特殊的特性,而且几千年来一直指导着中医I临床的辨证施治。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医学模式的转变,疾病谱的增宽,这种既特殊又复杂的中医诊断学理论,愈来愈显出其既宽泛又局限的特性,缺乏自然科学对概念的属性要求。

目前,对中医诊断学名词术语的规范研究虽不断在加强,但尚欠成熟与完善。加之,中西医两种医学诊断体系的相互渗透与矛盾,虽然在研究的思路和方法等方面具有一定有益的启迪与借鉴,但也更增加了规范的难度。另外,由于中医诊断学的各版教材、中医诊疗术语和标准及各种中医词典所列病症具体内容的不统一,又出现了新的不规范。即使是适应教学科研、临床诊疗及学术交流,但用现代术语学的标准来衡量,仍不能适应现代科技迅速发展的需要,特别是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中医交流的速度和范围不断扩大,因而中医诊断名词术语规范化研究对于促进中医诊断学的现代化和国际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存在的问题 综上所述,症、证、病等中医诊断学的基本概念,由于古今的演变,现实的复杂,以致对古代含义的理解仍有差异,对当今约定的含义尚未认同,即使承认也远未恪守,因而当前有关症、证、病等中医诊断的基本概念的表述和应用仍欠规范,更未形成现代术语学意义上的中医诊断学术语概念体系,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部分中医诊断学的名词术语文学色彩较浓 因与中国语言文学的关系深远密切,主观感情色彩较浓,与科技术语的简洁单义性相违背。

2、同一概念所具指称太多,即一义多词;同一指称代表不同的概念即一词多义的现象严重。

3、中医诊断学名词术语的定义尚欠规范。

①定义界定模糊:表现在一些术语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不太一致,界定不太清楚。

②定义不准确。

③没有定义:望神中有关精神异常方面的术语诸如抑郁、焦虑、恐惧等缺乏明确的定义。

4、症名、证名、病名相互夹杂的现象,仍有存在 从词义变迁的角度讲,传统的中医“证”,“症”是互为通假的,证状=症状。随着时间的推移,词义的变迁,中医的证、症不仅是字形的改变,而且有了各自的含义。目前,中医的证、症已有明确的概念区分。但症病名、证病名相互夹杂的情况,依然存在。

5、中心术语与边缘术语区分不清。

6、新术语增添不够。

中医诊断学论文第2篇

【论文摘要】目的增强学生对中医望诊的直观认识。方法根据教材编排体例,分章节收集相关病理图片1630张,采用MicrosoftPowerPoint文件格式制成电子幻灯片,存储于计算机,让学生自主的点击文件,观察常见病症的形态学特征;并拍摄名老中医临证视频10例患者,动态记录其诊疗过程。结果提高了中医望诊的课堂教学效果,使学生视觉在病理图片中得到客观训练。结论本系统对强化中医诊断技能训练,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有一定辅助意义。

1引言

中医的实验教学究竟应如何完善?至今尚无统一的标准。在望诊的课堂教学中,仍是以老师讲、学生听为主,对中医望诊之病变形态学的描述,往往是教师讲得绘声绘色,口干舌燥,学生则听得云里雾里,不得要领。缺乏一种生动具体、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为解决中医望诊教学“光说不练”的窘境,我们研制了“中医望诊训练系统”(国家专利申请号200820053104.9),旨在加强学生对中医望诊的直观感觉能力,为今后的临床诊疗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具体方法报告如下。

2研制方法

2.1研制目的

该系统研制的目的就是希望学生通过观察常见病变之部位、形态、颜色、范围等直观视觉变化,掌握中医望诊的主要内容,从而达到提高病症望诊的识别水平。

2.2研制手段

按“十一五”《中医诊断学》(新二版)教材体例[1],采用目录分级方式,将“望诊”分五个一级目录文件名、二十二个二级目录文件名,一级目录文件包括全身望诊、局部望诊、望排泄物、望小儿指纹、舌诊,在一级目录文件下,根据教学内容又分若干个二级目录文件,在二级目录文件下,还可再分若干个三级目录文件。如局部望诊(一级目录文件)——望头面、望五官、望躯体、望四肢、望二阴、望皮肤(二级目录文件)——望头部(三级目录文件)——头颅、囟门……。将教学内容分解成为相对独立的部分,各部分通过点击目录的方式进入,各部分的结尾均有链接点可以顺序进入下一个部分。学生可依自身的需要任意点击进入,既可按照教材顺序进行,又可灵活调整顺序。

2.2.1素材库的建立

典型图片的收集:用数码照相机拍摄医院临床实际病例的图片;或在相关书籍进行图片扫描;或在医学影像资料中抓拍图片;或在网络中找到相关的图片资源。其中跟踪拍摄住院患者的舌象的动态变化,从治疗前的焦黑苔、治疗中的厚黄苔,到治疗后的薄黄苔,加之对应的病证的变化,使学生对舌的动态变化的认识不仅仅局限于抽象的理论,而是更加形象化和具体化。

诊疗视频的拍摄:为了使学生真正理解中医的生命力在于临床疗效,在征得全国名老中医——郭振球教授的同意下,每周在郭老门诊期间,跟踪拍摄郭老临证实况,从接诊时的医患问答、望闻问切,到写病历、开处方的全过程,实时录音录像。包括初诊、复诊、再诊多次全程记录,通过患者服药治疗后的病症变化,以及通俗的语言表达,来反映中医诊断的客观可靠性。从而解决新校区上基础课,学生见习难的困绕。有助于学生动态、直观地认识疾病的症状体征。临床资料直接来源于临床,不仅真实可信,而且能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

2.2.2图片的处理

收集到的图片素材在归入素材库之前,要用图像处理软件进行色阶、亮度、对比度等的处理,以取得最佳效果,在MicrosoftPowerPoint中直接插入图片,另加一段20字以内的文字说明。

3应用情况

3.1学生每三人一组,共用一台计算机,改变教师采用多媒体组合同步教学方法,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按照教学内容编辑图片,展示各种病态特征。采用望诊真实图像,直观与思考相结合的形式,使学生在真实生动的教学中领会要领,增强记忆,开阔思路,使得望诊内容更具客观化,在模拟的临床背景下回答问题,用量化的分数来评价学生的临证能力,解决了临床考核的量化问题,对提高学生辨证思维能力和临床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3.2考核评价方法的改革中医诊断学是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的桥梁课程,教学中的“三基”(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运用显得十分重要。以往单一的理论考核方式,重理论轻实践,既不能全面客观测量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基本技能,也不能指导学生更有效地进行学习。因此改革为综合性考核,理论测试占80%,操作训练(包括实验、四诊操作)占20%。从多方面评价学生,以促进学生向创新型、能力型的转化。

4讨论

4.1教学模式的转变

中医实验教学总体上仍处于探索和完善阶段。如何培养出较高素质的学生,是中医医学教育的新问题。中医望诊教学应强调直观性,将单一的课堂讲授为主,转变为以课堂形象教学、师生互动、教与学相结合的训练型教学模式。将一些语言描绘很难准确表达的病证体征,用医学图片的形式展现,使学生的感性认识与识别能力得以提高。

实施“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使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得以激发,由单纯“被动实验”过程变为“积极思维”创造的过程教学。为加强实践环节,强化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对技能培养体系进行了优化,将原附属于理论教学且较为松散的实验教学(理论教学90学时,实验教学18学时)改为集中地、系统地进行专业技能训练,并实行单独综合设课——《中医诊断实验方法学》课程,单独考核。

4.2教学方法的改进

通过中医专业技能的专题训练,使之尽快完成从“学”向“用”的过渡。以学生为主体的实验教学,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望诊的识别内容模糊相近的困惑,如面色淡白与面色苍白、腐苔与腻苔等,需不断强化训练,才能达到“学以致用”之目的。现有的多媒体课件,多为教师单向演示,缺乏互动功能,难以强化对学生动手能力、场景的训练。中医望诊训练系统的图片直观性强,可以增强视觉效果,从而准确地表现望诊中的望神色形态及望舌;视频录像可以展现名老中医的临床诊疗全过程,将临床示范病例与临床见习相结合,展现了形象、动态、直观的特点。

4.3实验教学的探索中医诊断的主观因素较多,缺乏统一的客观标准,因此,训练学生的临床辨证思维能力有一定难度。我们以具体病案为中心,在名老中医与患者之间的望、闻、问、切四诊过程中,通过视频、音频、图片形式,引导学生去思考,去争辩,充分调动学生求知的主动性。形成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导学结合,启发式、探究式的新型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用创新的教学理念,以素质教育为目的,正确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在临床辨证的准确率。

5结语

中医望诊训练系统的研制,使传统的中医诊断学与现代教学技术手段有机结合,弥补了传统教学方法中信息量少的缺陷。既有利于调动教学双方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还可规范教学与考试,提高教学效果,对优化中医诊断学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过程,深化教学改革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也存在资料更新的问题,如非典型性肺炎、手足口病、艾滋病等中医诊断未纳入的新型传染病,临床客观存在,古籍未有记载,是否也要纳入“中医望诊训练系统”的素材库?是个值得商榷与更新的问题。

中医诊断学论文第3篇

[关键词]急诊医学;病例讨论;八年制教学

临床医学八年制专业是一种精英教育模式,实行“八年一贯,本硕博融通”的原则。本校自2004年开始招收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员,教学中既强调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基本医学素质培养,同时也强调临床实践能力、独立解决临床问题能力的培养。临床病例讨论教学是一种特殊的PBL教学法,可以激发学员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明显提高教学效率;有助于培养学员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本校从2012年开始,在急救医学中试行临床医学八年制病例讨论教学法,取得了较满意的教学效果。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本院2008级八年制学员29名,大学第五年,已完成基础课程和内科学、外科学等大部分临床课程学习。

1.2方法

①病例选择:由教员负责选取病例,选择病情危重、诊断难度大、有明确病理结果的病例进行讨论,主要来源于曾在本院做过尸体解剖的疑难案例。

②资料准备:选定病例后,教员整理出完整的病史资料,包括患者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体格检查、辅助检查结果、患者整个治疗经过和病情演变以及最后的患者抢救经过。

③实施方法:29名学员每4~5人一个小组,提前一周开始准备材料,查阅文献,并做成PPT。汇报时每组指定一名学员上台汇报,每组限时8分钟,汇报的内容包括归纳病史特点,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中存在问题和改进措施。最后,教员总结,公布病理检查结果,点评学员分析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2结果

病例讨论充分调动全体学员主动学习的热情,所有小组利用课余时间查阅资料,上网搜索文献,并相互交流讨论,完成了PPT的制作,积极上台发言。

2.1病史特点的归纳总结

每个小组都完成了病史特点的总结,小组间的差别不大。

2.2诊断和鉴别诊断

各小组在诊断上的分歧较大,仅有一组学员列出的诊断完全符合病理检查结果,但是所有小组的鉴别诊断分析较为全面。

2.3教员点评

各组学员都认真准备,积极参与,主动学习的意识较高,临床思维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但是个别同学对临床过程中的细节重视不够,没能得出正确的诊断。

2.4反馈结果

期末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所有学员均认为有必要在急救医学教学中开设病例讨论,有27名(93%)学员认为病例讨论课比传统大班课的收获大。

3讨论

临床病例讨论教学是一种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法,可以让学员在了解临床诊断与治疗过程的同时,主动查阅课本和文献资料,并逐层分析、深入理解,学习常规技术、新技术、新进展,明显提升学习效率。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激发学员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

医学课程大部分都是讲座式的教育,即由教员讲解专科理论知识,学员被动的听讲。由于教员讲授的内容大都是课本知识,部分学员认为可以通过课后自己看书来记忆,所以上课时积极性明显不高。而在病例讨论过程中,选取的病例是临床中的实际案例,大都是疑难病例,由于诊断困难造成患者死亡,后期有病理解剖结果明确诊断结果。由于疑难所以学员的好奇心和积极性被激发出来,主动去查阅文献,并且相互分析讨论,这样的学习过程既可以深刻掌握疾病的相关基础知识,也可以扩展前沿知识,了解该病例相关的一些国内外研究进展。有学者在医学生中做过有关病例讨论的问卷调查,发现全部学生赞成病例讨论的教学方法,并且有98%以上的学员认为有较大收获,主要体现在有助于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并且对疾病的认识增强了[1]。也有学者做过对照研究,发现临床病例讨论教学法可以明显提高学员的考试成绩[2]。

3.2提高学员的临床判断思维能力

临床判断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临床医师成长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只有对病情做出准确的诊断,才能够对症下药,使患者得到合理的治疗,而一个诊断的正确与否,取决于是否有正确的临床判断思维能力。八年制学员由于其培养时间相对紧凑,临床实习时间有限,在独立接诊患者时,面对大量的临床信息,容易出现主次不分、忽视重要细节等情况,造成诊断困难。再加上平时依赖带教教员,很少独立思考疾病的病因分析和诊断。实施临床病例讨论,完全脱离对上级医师的依赖性,完全靠自己去分析总结病史特点,各小组内相互讨论分析,促进学员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最后老师再结合病例的最终结果剖析学员诊断思路的优缺点,引导启发良好临床思维习惯的养成,学员间也可以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有利于临床思维能力的提高。

3.3锻炼学员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

临床医学八年制的是一种精英教育模式,学员毕业后两年就可以晋升主治医师,而医院对于主治医师的要求是不仅要完成繁重的医疗工作,还必须承担教学、科研任务,尤其是在大医院。并且主治医师还要负责指导、培养下级医师的医疗工作。这就要求主治医师不仅要有娴熟的诊疗技术,还要善于表达,会把自己的知识经验传授给下级医师。但是,在八年制学员的授课计划中,没有专门设置培养训练授课方法技巧的课程。在临床病例讨论过程中,学员的角色发生转变,从被动听讲转变为主动准备PPT,并上台演讲表达自己的观点,从一定程度上培养主动讲授的习惯,锻炼语言表达能力。病例讨论教学法为学员以后走上讲台提供很好的锻炼机会。

【参考文献】

[1]王小莉.病例讨论法在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南方医学教育,2014(4):34-35.

中医诊断学论文第4篇

【关键词】教学改革;西医诊断学;中医院校

【中图分类号】R44【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4)19-0028-02

西医诊断学是运用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对疾病进行诊断的一门学科,是连接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1]。因此,诊断学的学习至关重要。诊断学的教学效果将直接影响学生对本门课程的掌握。如何进一步提高诊断学的教学质量,增强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已经成为诊断学教学过程中需迫切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在中医院校,培养学生现代临床诊断思维和临床动手能力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们针对目前中医院校诊断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改革教学方法和模式,将整合理念融入到诊断学教学中,加强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联系,使医学生的医学知识结构化,系统化,从而构建自己的医学资源框架,更好适应临床的需要,现进行如下总结。

1中医院校诊断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学生动手能力差由于课时设置时间较少,教学内容较繁杂,以致于教师只能在课堂上选择性的讲授,许多内容不能进行深入讲解。且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临床实践,使课堂讲授的基础知识不能灵活的应用于临床,从而导致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相脱节。

1.2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由于诊断学是连接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课程,因此在诊断学的学习过程中,扎实的基础知识至关重要。基础医学包括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解剖学、生物化学、组织胚胎学、微生物学等。在诊断学教学过程中,多是基础医学知识在临床中的综合运用,如果基础医学知识掌握不牢固,将很难保证的诊断学的顺利学习。

1.3教学模式过于传统在中医院校中,诊断学教学模式大多是采用传统的讲授法,对学生进行灌输式教学,且讲授内容更新较慢,学生不能积极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造成学生对学习内容不感兴趣,创新能力及综合能力不能被很好的开发。加之考试的内容以笔试为主,学生学习的目的只是为了取得高分而死记硬背,从而使所学的基础知识不能很好的应用于临床实践。

2整合理念在诊断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2.1基础知识与临床实践的整合诊断学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临床诊断思维。正确的临床思维是确立正确诊断的基础。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和辅助检查是确立正确诊断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在诊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整合医学基础知识,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的生理、病理、免疫、生化、病理生理等知识,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对典型症状、体征及理化异常的原因进行分析和推理,学会将基础医学理论知识与临床异常情况的出现进行有机的整合贯通,加深学生对其异常情况出现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例如在讲授发热症状时,通过天气炎热出汗这一现象,引导学生复习体温调节的生理机制,在体温调节失衡的状态下,引导出发热的发生机制。然后通过发热临床病例分析,讲述发热的病因、热型及伴随症状。最终对发热症状全部内容进行综合,给出临床病例的最终诊断。

中医诊断学论文第5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中医诊断学课程;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教学管理实施、教学质量评价、教材编写的重要依据,是组织教学、制订课程考核标准的指导性文件,是执行教学计划、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最基本的纲领性文件[1]。应构建科学性、合理性、实用性的课程标准,保障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2]。中医诊断学是论述中医诊断的基本理论、方法、技能的学科。根据中医诊断学的课程特点,要求在培养学生学习基本理论知识能力的同时要培养学生职业、岗位基本技能,教学方法上应重视理论教学,也要突出实践教学,并制定与其人才培养方案相符合的中医诊断学课程标准[3]。

一、课程培养目标

(一)知识目标掌握诊法的基本内容、基本方法、临床意义,八纲辨证、病因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及其他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的基本证候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临床意义;熟悉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主要内容,学习中医诊断学的基本方法;了解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原则,诊法的概念、注意事项,辨证的概念。(二)职业技能目标能够熟练运用中医诊断学知识诊断常见疾病及指导临床实践,能够灵活地将中医诊断学知识运用于本专业的临床实践之中。(三)职业素质目标培养学生职业、岗位敬业精神和职业、岗位服务意识,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严谨、求实的职业态度,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勤于思考的职业素养,培养探索、创新、创优意识。

二、课程设计

中医诊断学的课程设计,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秉承“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课程教学理念,实现课程教学与职业资格(执业技师)考核标准相对接,采取项目化、模块化教学模式,教材内容要突出实践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践操作能力,以提高学生职业、岗位能力。通过实施院(校)内“理实一体化教学”与校外“临床教学医院、实训基地实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4],采取校内实训、校外实习的方式,实现理论教学符合职业、岗位所需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强化学生专业基本技能、专业综合技能的培养,实现高职课程标准与职业、岗位技能标准对接[5]。

三、课程内容

中医诊断学课程内容涵盖了中医诊断学发展史,主要内容及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原理、基本原则、基本方法,其中以诊法、辨证的基本理论知识为重点。中医诊断学课程设置在授课学期的第二学期,总学时为48学时,授课方式采取理论讲授结合实训教学,其中实训教学内容主要是“四诊”基本技能实训操作及典型病案分析讨论。

四、课程实施

(一)课程教学实施方案中医诊断学课程讲授要结合临床实例,加强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培养。对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及理论讲授环节应多结合临床实例;实训教学环节应实施“医教结合”的教学模式,学生在临床实际岗位多实践、多操作,强化对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加强学生专业基本技能、专业综合技能的培养[6]。(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1.教材编写教材作为实施教学的主要工具,其类别、内容必须适应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需求。要以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为方向,坚持以“必需、够用”为原则[7],制定符合职业、岗位核心能力培养目标的课程标准;根据专业的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的需要,构建与专业相衔接的高职中医诊断学课程教材体系;通过分析现行教材的使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重新制订教材编写大纲并拟定教材编写内容、体例等。在教材编写上应突出基本理论知识、实训操作及病案分析等内容,既要强调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也要体现高职教育科学性、启发性、先进性、适用性的教育理念。2.开展网络教学及课程资源局域网建设建立院(校)局域网,可在网上查阅万方数据库内与中医诊断学课程相关的全部医学期刊及书籍;设置课程资源网络教学平台,中医诊断学教学相关的课件、教案、影像资料等课程资源,便于学生网上学习。(三)课程教学评价建立院(校)内、职业资格(执业技师)考核标准、实习单位、社会等多要素结合的课程教学评价体系,构建科学、完善的课程教学评价指标,采用理论教学评价与实践教学评价相结合的课程教学评价方式。一是院(校)内课程教学评价方式,主要采用系(部)二级教学督导评价、同行评价和学生评价[8]。系(部)二级教学督导评价指标主要包括教学资料、教学态度、教学效果等;同行评价指标主要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堂管理等;学生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基本理论知识讲授、实训能力培养、教学方法等。二是按职业资格(执业技师)考核标准评价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掌握情况,评价学生的综合职业、岗位技能、素质水平。三是实习单位、社会等多方面评价并提出反馈意见,以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加以及时完善、改进。(四)课程考核中医诊断学课程考核应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进行综合考评,考核标准可设置为过程考核和终极考核,采取动态化、多样化的方式,即平时考核、理论考核、实训技能考核。平时考核成绩占总评成绩的10%,考核内容包括学生课前研讨、课堂纪律、课堂提问、学习态度、考勤情况等;理论考核(笔试)成绩占总评成绩的70%,考核内容为中医诊断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实训技能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20%,考核内容包含“四诊”基本技能实训操作、典型病案(情景模拟)分析讨论等。

参考文献:

[1]楼美云,刘鲁平,张雁平.高职教育课程标准开发的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08(17):19-20.

[2]王联晓.理性构建高职教育中的课程标准[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08(2):105-107.

[3]徐雅娜,闰丹.基于动态性原则建立高职教育课程标准的思考[J].辽宁高职学报,2008(10):41-43.

[4]闫志.浅谈医学影像专业临床基地建设与实习管理[J].实用全科医学,2007(9):801-802.

[5]张圣喜,贺军,李喜梅.高职院校工学结合课程标准制定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9(27):110-111.

[6]刘玉娟.论高职教育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关系[J].河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3):7-8.

[7]丁立明.高等职业教育教材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2006(27):65-66.

中医诊断学论文第6篇

诊所在我国的作用十分显著,由于我国农村人口较多,分布不均匀,大型医院满足不了数量如此之多分布区域如此之广的农村人口。今天小编给大家整理了中医个体诊所年终工作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医个体诊所年终工作总结范文一武昌余谨文中医内科诊所,又称为昱仁堂,一年来,诊所在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下,认真做到依法执业,为群众提供优良的医疗服务。认真学习贯彻“”精神,高举“理论旗帜”,坚持以“”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扎实做好诊所的各项工作,积极参加卫生部门的各种岗位培训,努力发扬中医的特长,为地区的卫生事业作出了贡献,现将诊所年度工作总结如下:

一、我诊所《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核准的执业科目是中医内科,在开展诊疗活动中,能够严格按照核准的诊疗科目执业,没有超范围行医,没有违法开展静脉用药。

二、诊所现有执业医师2人,已经办理执业注册手续,取得相应的执业证书。

三、诊所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完善,并按照要求上墙公布。制定有医师和护士岗位职责,制定有诊疗、护理技术规范。

四、热情周到为病人服务,关心病人疾苦,耐心细致询问病情,认真进行检查、诊断和治疗。全年诊疗患者没有发生医疗差错和医疗事故。

五、能够按照规定使用医疗文书,配备有门诊日志、处方、门诊病历、转诊登记本、对就诊病人进行登记,书写门诊病历,用药开具有处方。

六、加强自身药品采购和保管工作,使用的药品全部从具有药品经营资质的企业购进,购进药品有票据。不向非法企业和个人购买药品,不使用假冒伪劣药品和过期、变质药品,确保临床医疗用药安全。

七能够按照上级要求开展卫生知识宣教活动,结合日常诊疗工作,向患者宣传卫生防病知识;上级下发的卫生知识宣传资料,能够张贴在诊所进行宣传。积极参与社区组织的爱国卫生运动,平时做到经常打扫诊所内外环境卫生,保持诊所环境整洁。

中医个体诊所年终工作总结范文二__年-20__年是实现“十一五”规划的关键之年,对实现和谐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好我区全年的医疗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本人的个体中医诊所在市卫生局及区卫生局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下,认真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高举“理论旗帜”,坚持以“”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扎实做好诊所的各项工作,积极参加卫生部门的各种岗位培训,努力发扬中医中药的特长,为地区的卫生事业作出了贡献,现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思想教育,提高服务质量。

在市区卫生局及有关部门的领导下,积极参加各种卫生系统政治思想教育,认真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高举“理论旗帜”,坚持以“”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执业医师法的有关内容,高度重视个体医疗在医疗活动中出现的医疗纠纷问题,按医师法的规定的范围进行行医,不超范围行医。全面按照市区卫生局的精神进行各项工作。在工作中视患者为亲人,急患者所急,想患者所想,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__年-20__年救治患者达千人,无一例医疗纠纷发生,并且受到患者的一致好评,使患者就诊量在不断增加。

二、加强中医理论学习工作,充分发挥中医服务作用。

自己在工作中,不断的研究中医学理论,并且与实践相结合。在近40年的医疗工作中,中医强调的是要达到内部肌体功能的自身协调平衡,增强免疫力,削弱和排除致病的不利因素。激活有利的内因,调解平衡状态,消除疾病,保持健康。本人能够很好运用中医为广大患者服务,充分挖掘和发挥中医药“简、便、验、廉”的特色与优势,努力为群众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在治疗慢性疾病中充分发挥了中医的特色,治愈患者达数百人。并在工作中也感到了中医的博大精深,自己深深的体会要为患者更好的服务就要不断的加强医疗理论的学习。

三、加强继续教育工作,严格依法行医

本人持证上岗,按执业范围行医,并根据继续教育相关规定及要求,执业医师执业范围管理办发,本人定期参加呼伦贝尔市,满洲里市举办的各项培训工作。__年-20__年在市医院,防疫站等会议室,学习了肺结核、乙肝,非典,手足口病,爱滋病,鼠疫等传染病的防治管理办法及医药管理质量的报告。培训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诊断治疗水平得到了提高。

__年月9月13至__年年9月16日,由区卫生局、区防疫站4人组成的医疗检查小组,对全区个体医疗诊所进行了全面检查,检查中发现的主要问题:一是个体医疗诊所医药处方填写不完善。二是对中医诊所的药品进行质量检查。三是中药饮片质量把关不严。通过检查,有效地促进了中药饮片的管理,和处方填写的不足,使区个体医疗诊所在管理方面及药品质量当中得到了提升。本诊所发现的问题,即时整改,杜绝一切隐患。

本诊所还存在不足,房屋布局不合理,中医和中医药知识的宣传不足,今后在工作中,大力推动传统中医的健康发展,并且为广大患者提供质量好,价低廉的医疗服务,争创合格优秀的个体诊所。

中医个体诊所年终工作总结范文三张道才中医诊所在市区卫生局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下,认真学习医疗法律法规,紧紧围绕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扎实做好诊所的各项工作,积极参加卫生部门的各种岗位培训,努力发扬中医中药的特长,为社区的卫生事业作出了贡献,现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思想教育,提高服务质量。

在市区卫生局及有关部门的领导下,积极参加各种卫生系统政治思想教育,认真学习贯彻“”精神,高举“理论旗帜”,坚持以“”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执业医师法的有关内容,高度重视个体医疗在医疗活动中出现的医疗纠纷问题,按医师法的规定的范围进行行医,不超范围行医。全面按照市区卫生局的精神进行各项工作。在工作中视患者为亲人,急患者所急,想患者所想,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年救治患者千余人,无一例医疗纠纷发生,并且受到患者的一致好评,使患者就诊量在不断增加。

二、加强中医理论学习工作,充分发挥中医服务作用。

自己在工作中,不断的研究中医学理论,并且与实践相结合。在30年的医疗工作中,充分挖掘和发挥中医药“简、便、验、廉”的特色与优势,努力为群众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在治疗慢性疾病中充分发挥了中医的特色。并在工作中也感到了中医的博大精深,自己深深的体会要为患者更好的服务就要不断的加强医疗理论的学习。

三、争创合格优秀的中医诊所

近期本诊所进行了全面检查,检查中发现还存在不足,从现在开始积极加以改进,在诊疗中,大力推广中医特色,为广大患者提供高超技术,优质服务,低廉价格医疗服务,争创合格优秀的中医诊所。

中医诊断学论文第7篇

[关键词] 误诊;病例;临床诊断;思维

[中图分类号]R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4(c)-109-02

医生对疾病的诊断过程是在正确的思维方法指导下,运用已有的知识,对疾病的现象再认识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如何正确地进行科学的思维,提高诊断水平,减少误诊是十分重要的。笔者试从《新医学》杂志“临床常见诊疗错误汇编”专栏272~283期所发表的64例误诊误治病例中寻找原因,其中误诊与不正确思维有关的占40%。某院分析了与医生有关的102 起医疗纠纷,其中因临床思维错误所导致误诊误治的纠纷则有60 例(58.8 %)[1]。复习文献及有关资料,以往误诊原因多从加强责任心、提高技术水平方面查找,很少对诊断思维方法进行讨论。本文拟从以下几方面谈一下对临床诊断思维的粗浅认识。

1临床诊断常见的不正确的思维倾向

1.1思路狭窄,缺乏分析

现代医学分科越来越细,这是医学科学发展的必须,医生在熟悉本科疾病的同时很容易忽视整体及各系统间的相互联系,诊断思维上形成了解不正确的思维倾向,表现在重视局部,忽视整体;只注意常见病,忽视少见病;治疗无效不及时反思,一味坚持原诊断,思路狭窄等。如:1例52岁男性患者2 h前无明显诱因剑突下隐病,发展为阵发性绞痛样发作伴胸闷。余无不适。自诉既往有“冠心病史”。入院检查:体温36.2℃,脉搏60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30/80 mmHg,心率60次/min,律整,无杂音,心音弱,肝脾未及,莫菲征可疑阳性,余(-),心电图正常。即按冠心病、心绞痛常规治疗,患者症状未见好转。先后两次复查心电图,心肌酶谱均正常。转上级医院经十二指肠检查发现胆总管十二指肠开口处有蛔虫附着,确诊为胆道蛔虫症。本例误诊原因,初诊者思维局限,单凭自述有既往史就诊断心绞痛、冠心病,忽视了与其他疾病的鉴别,对临床表现缺乏全面的分析,满足于剑突下疼痛,胸闷,自诉有“冠心病史”就用不典型心绞痛来解释,以致误诊,实不可取,引以为戒。

1.2拘泥现象,忽视本质

事物的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其本质。疾病更是如此,其现象表露于外,容易被医生察觉,若满足于已知现象,不深入剖析,透过现象深入本质,容易产生拘泥于现象的思维倾向。如:1例24岁女性,发热及左侧胸痛、胸闷两天。查体:体温38℃,气管轻度右偏,左侧,左下肺呼吸音消失、血白细胞14×109/L,其中,中性细胞占71%,淋巴细胞占29%。胸透:左侧胸腔中等量积液。胸腔积液常规检查:属渗出性胸腔积液,以“结核性胸膜炎”抗结核治疗。第二天,病情加重。急诊转院查血及胸腔积液,淀粉酶均显著增高,确诊“急性胰腺炎并发左侧胸水”。本例误诊原因为没有认清胸腔积液的本质。满足于胸腔积液这一表现,对引起胸腔积液病史、病因缺乏全面分析研究,思维简单,以致误诊。

1.3思维片面,依赖仪器

科学的飞速发展,现代检查仪器不断涌现,弥补了医生感官的局限性,大大丰富和增强了医生对疾病的认识能力,但依赖仪器检测结果的片面思维倾向明显增加。如:1例54岁男性患者,半年来反复发作颈背疼,多于情绪激动或活动量增大时发作,持续10 min左右或休息后缓解。颈椎摄片示:颈椎骨质增生。一直以颈椎病治疗。后因健康体检,心电图诊断:心肌缺血型改变。考虑冠心病,心绞痛,经扩张冠状动脉,抗心绞痛药物常规治疗,上述症状消失。本例误诊的原因,依赖X线片诊断,以颈椎病为老年常见病的惯性片面思维方法,没有认真分析颈部疼痛的诱因及疼痛的性质,更未考虑到疼痛发作时间短,且自行缓解的非典型心绞痛的特殊表现这一特点,以致误诊半年。

2 现代临床论断思维的特点

临床诊断思维的过程,与其他事物的认识过程一样,都要经过调查研究,综合分析,抽象概括,推理判断,最后得出符合实际的理性认识[2]。但是,对疾病的认识过程又有其不同的特点。

2.1严格的时间限制

危重症患者就诊时,医生要对患者争分夺秒地作出判断,不容许有足够的时间采集病史,化验检查,综合分析等有序地进行。“时间就是生命”,这就是医生临床诊断的时间特点。

2.2临床资料的完备性

临床疑难患者的诊断,所需资料是大量的,涉及范围是广泛的,又由于病情紧迫,按部就搬地等待资料完备再作出诊断是不现实的。临床检查资料繁多,所需时间不尽相同,病情变化随时出现,更不能等待资料完备而延误病情。所以临床医生是在病情变化多端,所需资料不全,时不我待的情况下,努力作出符合实际的印象诊断,这是临床诊断思维的又一特殊性。

2.3诊断思维的模糊性

当医生接诊患者,倾听主诉,询问病史,体检后所选择检查项目是在印象诊断的的情况下进行的。这只是临床诊断的线索的出发点,通过分析检查结果,缩小诊断的范围,作出初步诊断。特别是少见的疑难疾病,是在边治疗边检查的过程中根据疾病的发展变化,治疗效果,进一步系统分析,最后才明确诊断。所有这些体现了临床诊断常常带有某些模糊性的特点。

3 现代临床诊断的思维模式

著名医学家张孝骞[2]曾经意味深长地说:“临床医师在诊治每一名患者时应当谨慎严肃,时刻警惕着自己的判断或措施是否尽职、是否有疏漏或缺失,其心情就像古人所说的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及医学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医学信息呈指数倍增,文献资料浩如烟海,诊察技术指标日新月异,疑难重症疾病更为常见,临床医生更需保持这种十分可贵的态度。医生的思维方法不断更新,思维水平不断提高是时代的需要。详实的病史资料,可能的发病因素调查,科学的实验室和物理化学检查是现代临床诊断、认识疾病的重要途径。但疾病产生的原因,发病环境千差万别,有时很难找到实验室和其他实证科学指标。如神经官能症就找不到检查的阳性结果,不承认是疾病显然是错误的。但一遇到疾病就要“拿证据来”的这种“试管里面出诊断”的思维方法是偏颇的,再先进的设备也不能代替医生的临床思维。治疗方面更是如此,慢性肝炎患者,医生若把眼睛盯在治疗上,只顾观察治疗效果,但愈治愈重,后来死于肝硬化。为什么?原因是患者在院外嗜酒如命,每每狂饮,医生忽视了病人的不良嗜好对疾病的影响。询问病史的时候,也同样存在一个很重要的思维问题,若在与患者的在交谈中,一个思维水平高的医生,既能避免病人漫无边际的诉说,又能让患者从容不迫地、客观地、条理清晰地把病史说清楚,准确地把握疾病的来龙去脉,为有的放矢地选择检查项目提供了有利的前提。

综上所述,科学地临床思维就是把询问病史、物理检诊、实验室检查的结果,结合患者的心理状态、生活习惯、社会环境影响等进行深入分析,获得初步理性认识,并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地辩证地综合分析,从中得到本质性的结论[3]。

4诊断思维能力的培养

思维模式的转变需要多学科的认识和临床经验的结合。思维能力不是先天就有的,是在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的积累过程中,总结、提高逐步培养起来的。培养诊断思维能力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4.1具备广博的科学理论知识

现代医学突出的表现就是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同时它正成为包含几百个分科的庞大知识体系,其主体分科上百个,并在继续分化和综合中,所以现代医学不仅要有雄厚的专业论论基础,还要涉猎其他与医学有关联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等广博的科学知识。只有知识渊博,视野才能开阔。医学家吴介平教授,是世界著名的泌尿外科专家,而他对基础医学、社会科学、教育学也都有较深的的造诣。所以新世纪的医生只有精专博学,多学科互相渗透,在临床难点问题上思路开阔,思维活跃,少走弯路,才能随时把握临床诊断思维的主动权。

4.2坚持实践第一

临床医学是实践性极强的一门科学,没有临床实践就没有临床思维的产生。丰富的知识固然重要,没有艰苦细致的临床实践,就不能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所学理论就得不到丰富、发展、提高。患者的症状体征千差万别,单纯的理论得不到满意的解释,也不能作出肯定的诊断,容易误诊误治。每个临床医生还要善于利用前人的经验,亲自到实践中去,增强和丰富感性认识,使诊断思维建立在自己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提高临床思维的正确性、准确性。

4.3全面掌握临床资料

临床诊断是建立在详实的病史,认真地体验,准确的实验室及物理检查的基础上,临床资料越全面,越丰富,才有思考问题的余地,才能有正确诊断的前提。同时临床资料的参考价值要经过认真的思考和分析。如对发病的原因,症状体征的相互联系,药物的疗效,实验室检查结果的变化,这一系列复杂的过程,进行反复地科学分析,从中抓着典型的症状体征和有意义的诊断依据,才能确立正确的诊断。对于典型症状体征的分析避免以偏概全。如:上腹疼,发热,黄疸被临床上称为胆道疾病“三联症”,但某些肝癌患者的早期也可以表现上述而就诊。因此在占有临床资料时,应辩证的分析,即使是常见的典型症状体征,也均需认真思考慎密对待。

4.4透过现象深入本质

临床医生最先接触的是病史,症状体征,检查结果,这些都是疾病的一些现象,是疾病本质的外部反应。因此,在认识疾病的过程中不能把思维的目标局限在对疾病现象的认识上,应通过现象,深入到本质。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有时会产生一种假相,相对疾病来说,也是一种表现,它是疾病在特殊情况下的一种反面表现。如一些全身严重感染性疾病造成的脑膜性刺激症,此种症状不伴有脑膜炎的病理改变及脑脊液异常变化,临床称虚性脑膜炎,此时,按脑膜炎治疗势必造成误诊误治。所以对具体的疾病和患者的问题,考虑得越周密,体会就会深刻,认识就越正确,临床思维水平就能得到较快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经建,曹冠东. 我国误诊学研究的进展[J].中华误诊学杂志,1997,1(1):2.

[2]张之南, 单渊东. 内科疑难病诊断-协和医生临床思维例释[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7.

中医诊断学论文第8篇

关键词:认知规律 诊断学 课程设置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临床诊断领域高新技术的不断引入对疾病的诊断具有寻找科学依据的重要作用,然而,很多医务工作者却忽略了临床诊断最基本技能在临床诊断中的重要作用,致使临床误诊率居高不降。据有关报道80%的误诊病例与问病史及体格检查相关,严重影响了医患关系。究其根源是诊断学课程设置与认知规律存在矛盾,使临床医生在医学教育阶段就出现临床基本技能培养问题。为了从源头上解决此问题,强化临床诊断基本技能的培养,构筑好医患关系,提高临床诊疗水平,合理选用大型现代医学诊断检查,我们于2005年向湖南省教育厅申报了“诊断学实验教学改革探讨”,此课题实行一个阶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临床诊断基本技能与现代诊断技术的关系对临床诊断的影响。诊断学课程教学是合格医生培养的初级阶段或启蒙阶段,此阶段的教学对一个医生毕业后的医学生涯有着重要影响,对国家实行人人享有医疗卫生保健的政策、降低医疗成本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一点将是国内乃至国际最后都要达到的共识。在当今,临床诊断技术之先进,诊断的手段之多,本应使临床医疗差错、事故大幅度减少,可为什么反而居高不下呢?究其原因,其一就是临床医生不知道临床诊断基本技能与现代诊断技术二者是相辅相成,前者是建立临床经验,后者是验证经验的科学性,有相当一部分临床医务工作者认为只要有现代检测技术便可诊断疾病,殊不知临床诊断基本技能是临床诊断的重要基础、是前题。如果连基本技能都没有,如何来选择现代诊断技术?何况现代诊断技术也有不完善的地方,现在心身、身心疾病患病率的上升更是如此。其二,诊断学课程教学未按诊断学课程的认知规律、学生认知水平设置,使临床医生培养输在临床诊断学习的起跑线上,致使临床医生在医学启蒙阶段概念不清、技术上无能,学业完成后没有达到应有的技能标准。受目前普遍存在的急功近利思想影响,人们只知道经济利益,而忽视了一个医生应具备的基本职能的作用――诊断疾病的基本技能,没有认识到诊治疾病各种技术的性价比的社会效益,故而使原本应信任医生的病人对医务工作者产生信用危机,使本来自古和谐的医患关系受到严重冲击。待有些疾病需要做一些必要的现代诊断技术来明确诊断时,结果病人不愿接受,这主要是因为信用危机所致,还不是经济问题,这种结果和现象怎不影响临床诊断呢?如果一个临床医生基本临床诊断技能好,面对病人能运用简便快捷的临床诊断基本技术,当基本技能无法明确诊断时再启用现代诊断技术手段时,病人怎会拒绝呢?医患关系又怎会不和谐呢?医生随着从医的时间推移,临床诊断技术能不提高吗?随着现代诊断技术的合科应用诊断水平不提高才怪呢。所以说,临床诊断基本技能与现代诊断技术是提高诊断水平、减少临床误诊不可缺少的一个技术两个不同方面,缺一不可。由此,诊断学课程教学应如何来围绕提高医学生临床诊断基本技能这一中心教学点至关重要,要想达到启蒙临床医生培养初级阶段临床诊断基本技能的目标,就必须按认知规律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来设置诊断学课程的教学。

2、学生的认知水平与诊断学的认知规律。认知能力的概念就是指接受、加工、储存和应用信息的能力。知觉、记忆、注意、思维和想象的能力均被认为是认知能力。美国心理学家加涅(R.Mgagne)提出3种认知能力:言语信息(回答世界是什么的能力);智慧技能(回答为什么和怎么办的能力);认知策略(有意识地调节与监控自己的认知加工过程的能力)。医学生在学习诊断学时就开始临床医学教育的启蒙阶段,这时建立临床诊断的正确认知水平对学生终身临床医疗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这个阶段的教学主要是回答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问题,也就是解决概念、原理及作有关技能的问题,而有关诊断疾病的概念问题对临床诊断非常重要,很多临床疾病的诊断就是概念不清而造成误诊。例如,有的临床医生看到心电图上出现ST段改变就认为是冠心病,认为出现胸痛就是心绞痛或者就是冠心病,这些均是对冠心病、心绞痛的内涵与外延未弄清所致。究其原因是由于诊断学教学、某些临床课程教学未弄清,教师只是停在教或者机械性的教,学生机械性的学。因此,诊断学教学过程中应将临床上许多共性的症状、体征及临床表现讲清楚,引导学生理清概念中的内涵与外延,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临床现象的基本概念。另外,诊断学不但要解决这类临床现象的认识问题,还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会出现此类现象及应如何证实这类现象,并提出初步的判断问题。解决为什么的问题是为了引导学生在日后的临床面对一个活体病人时,便于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地思考问题的方法。而诊断学解决怎么办的问题主要解决医学生学会和会用各种诊断技术证实临床上所面对的问题――诊断的问题。但是,这个阶段的学生对诊断学认知水平是处于何种状况呢?根据我们多年的教学研究摸索,当临床医学生学完基础后,对临床医学有着较高的认识,学生均知道这是专业学习的开始,对诊断学充满好奇和兴趣。然而,因诊断学是对临床各科规律的总结,具有着实践性、理论性很强的特点,是临床医务工作者经过几代甚至几十代努力而总结的一门临床诊断的一般性知识、理论、技能学科,具有抽象性、理论性、归纳性,不但学生不好学,就是一般的教师也不好教。然而,学习这门课程如果有较好的实践作为基础,学生就不会感到枯燥。学生这时处于一种有兴趣但又没有实践基础的学习阶段,需要逐步学习诊断学的知识、技能、原理、思维方法,我们的教学过程就必须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概念,解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问题,帮助他们提高认知策略和临床诊断的认知能力,这就要弄清诊断学认知规律――诊断学的客观性、反复强化性、稳定性、自循环系统可生成性。一句话就是感性与理性、理性与实践性的辩证关系,就应按照人的认知规律去设置课程。

3、按认知规律与学生认知水平设置诊断学的课程。

3.1 按认知规律设置诊断学的课时。诊断学是一门实践性、理论性极强的课程。美国的医学教育中就没有这样一门临床重要的基础课,而我国临床医学教育中一直设置了诊断学,这种设置是符合临床医师培养规律的。因为诊断学实质上是临床医学各科的一个规律总结,在临床医学教育中进行临床诊断最基本规律教学有助于临床医生后续临床思维水平的提高,其主要教学目的是培养临床医生最基本的诊断技能,包括收集资料、分析资料、提出对就诊者的基本判断并认知如何验证判断的准确性。因此,这门课程课时的设置是否科学、是否按学生的认知能力与

水平来设置直接关系到诊断学课程教学能否从实质上达到教学目的。我们根据多年的教学研究与临床实践认为缩减理论课程的教学、增加实践性教学更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及认知规律。因此,我们将理论授课与实践授课设置为O.9-0 8:1.1、1.2。经过6-7年的实践,我们认为在总课时(总128学时)不增加情况下,这种设置较为科学合理。

3.2 按认知规律设置诊断学教学内容。根据认知规律中只有客观物质世界中具有存在,才能转换为光波与声波信号,刺激人的大脑形成相对应的微粒物质的理论,将诊断学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分层划分,一般我们分为技能性(主要是动手操作性技能)、理论性(概念、原理、知识、思维基本原则)两个部分,也就是临床的资料收集部分与临床思维判断部分。技能性部分教学内容与理论性教学内容处于同等重要教学地位,甚至更为突出其重要性,因为其在临床诊断中是前题,没有前题,后续的判断推理无从谈起。我们又将技能性的教学内容又分为:体格检查、临床诊治性穿刺、临床诊断辅助检查的科学选择、问诊及病历资料的书写及最后综合运用。这部分内容是独立进行教学,主要在实验室、培训中心、临床病房来完成。而理论部分的教学就不重复这方面的内容,只是引导学生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根据认知规律的反复强化性的原理,我们打破原有诊断学技能性教学以验证教学为主的理念,将其做为一种能力突出来培养,应使学生会学、学会、会用。因此,我们诊断学学完的下一个学期安排学生开放性的自主学习,教师指导为主,以达到反复强化及形成学生的稳定性的结果。诊断学理论教学则只解决概念的内涵外延、为什么(原理)、怎么办的问题,思维部分按学生认知规律以质疑、查询、讨论、小结发现的教学方法完成。

3.3 按认知规律设置诊断学课程的教学方法。

3.3.1 以探究、指导、验证的方法进行检体诊断的实验课程教学。打破诊断学的先理论后实验的教学模式,我们将体格检查安排在理论课前进行实验教学,学生上课前预习《临床诊断基本操作技能》一书中实验课的内容、方法步骤,教师质疑、重点指导,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分组练习。在学生将本堂课学习内容基本完成后,教师又以问题方式组织学生将正常人的检查结果进行汇总并作简要的讨论。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健康的正常标准值的来源及其正常范围的差异,同时帮助学生发现有些正常标准是无法用语言及数字描述,必须从实践中体验感觉在大脑中形成模糊的参数。通过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正常标准,建立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标准化病人的病理体征体验,将正常与异常进行对比分析,并通过理论课的点化,使学生模糊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3.3.2 以动手、导学、发现、验证的方法进行心电图的教学。心电图的学习是学生实验课程学习中的一个难点,我们主要运用的是开放性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两两相互在自己的身上进行心电图测量实操,并记录图纸,将心电图的报告纸发给学生,要求学生按照心电图报告的要求将自己操作好的图纸进行测量,并将测量的数据填写在心电图的报告上,而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简要的总结,根据学生的所测得的结果进行正常心电图及测量的指导,通过讨论让学生自己得出正常人心电图图形的特点及范围。常见异常心电图及心肌梗死的图纸分析均以此方式为主,让学生自己在标准化智能病人身上测量体验、汇总、总结,最后教师指导,学生体验并得出异常心电图上的特点及结论。

通过上述教学方法的改进,使学生真正认识健康的正常标准,再经过反复强化,使学生大脑中形成稳定健康人正常标准的物质微粒,这样有利于学生毕业后在临床上较为准确地发现就诊者不健康的临床表现,以减少临床误诊。当学生深刻认识到这一点时,主动学习、积极探究的激情就被点燃,学生自觉与不自觉就将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3.3.3 按学生的认知水平设置诊断学的问诊。问诊是临床医生最重要的一项基本技能,是临床医生和医学生的难点,难就难在学生们尚未进入临床,对临床的知识体会不深,不好把握。临床医生的问诊与其具备基本临床各病知识的情况有密切关系,医生有了一些疾病的基本知识及经验、掌握基本问诊的技能后才能在临床中较好地询问病史。基于这一临床规律,学生必须先具备症状学、临床各病的相关知识,才能在问诊见习中体验问诊技能的学习。因此,我们对问诊的临床实践教学进行了改革,问诊的理论课排在症状学后,问诊的实验课则安排在诊断学课程教学最后。首先教师带领学生在床旁示范性问诊,主要使学生了解问诊的方法、内容及与病人沟通的方法与策略,然后再每5个学生一组组织他们独立对同病不同体的病人进行问诊。问诊基本完成后,由教师组织所有学生汇总问诊的情况,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同一个病在不同个体中却有不同主诉及不同的现病史,使学生能从实践中体会到某一个病的各个表现,将书本的教条性学习变为灵活变化性学习,认识疾病的变化性、多样性,从而培养学生临床思维的多维性、全面性。在临床各科学习各病时,再进行相关问诊见习,将问诊的实验内容深化,培养学生良好的问诊习惯,提高问诊实验教学的效率。

经过如此设置诊断学实验教学方式将原有的验证性学习变为发现性学习,被动性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整个实验中的每个环节,教师注意对学生人文主义的教育,指导他们与被检者和谐沟通及配合的方法。

3.3.4 按认知规律组织诊断学的理论教学。诊断学理论教学因有诊断学实验做先导,学生具备一些正常人健康标准的体验后,按照学生认知水平由简单、一般到复杂、特殊的规律进行诊断学的理论教学,特别强调教师的主导,通过质疑、学生自学思考、组织汇总讨论、教师最后精典的总结,从概念、原理、临床上所见疾病可能性等方面对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同时教师注意引用临床上一些实例来说明有关问题,以加强学生认识、记忆与理解的能力,主要以设问、思考、解决问题的学导法去完成有关诊断理论的教学。(学导法:就是突出学生主动学、会学、会用,教师引导的一种教学方法。)

4、按认知规律设置考核评价机制。根据认知规律自我保护第一选择的原理,就必须运用一种机制来激发教师与学生的激情。教师与学生的动力才是提高诊断学教学水平的保证。不管进行什么改革,都是要促使教师愿教、研究性地教、主动地教,学生愿学、研究性地学、主动地学,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教”与“学”杠杆的最大作用。如果教师不愿教或不愿研究性地教、不研究学生、不研究所教内容,而学生不愿学、不会学、不主动地学,又如何来谈整体教学水平呢?基于这种思想,我们在考核考评机制上进行了改革,主要体现在考评机制中注意公平、公开、科学的原则。首先将学生进行科学的分组,相对固定带教教师,学期实验课程学完后,对学生、教师进行多方位的考核(主要对学生实验课学习态度、到课率、实验报告和体格检查等操作技能的动手

动脑能力进行考核),考核后对结果进行评价,三项考核成绩进入诊断学课程的总成绩(占总成绩的30%)。考核完毕时对结果进行科学分析和总结,对操作技能考核不及格的学生预以免费补考,学生通过补考又一次得到教师手把手的指导。与此同时,根据实验课程考评结果进行科学分析,了解实验教师在实验教学中教学方法是否科学、教学内容是否准确、教学态度是否积极,督促教师改进不足。如果有两次考评不合格则暂停其实验课的授课。这样,既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到课率、实验报告的质量、操作技能水平均大幅度提高,强化了学生的纪律性,提高了学生自我培养的能力,突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治学工作作风。因此,我们认为这是一个非常有效的考核考评机制。

5、诊断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效果。经过上述一系列诊断学实验教学改革,收到较好的效果,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动手能力强,学生毕业后在就业、面试时,体格检查(心肺)较其他院校更占有优势,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增强了就业竞争的能力,学生的自信力得到提高。当学生下到生产实习单位时,因动手能力强,得到带教教师的高度好评,并且也得到带教教师的大力指导。现将诊断学技能操作考核与期末理论考试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试验班与对照班操作技能考核成绩如下

从上述结果说明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改革有效。对诊断学实验教学的改革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符合教学实际,可在实际教学中运用与推广。

从生产实习单位的意见也说明经过上述改革学生的动手能力有较大的提高,生产实习单位反映较好,认为学生较以前动手能力有所增强。经调查,学生也认为经过上述教学方法自我学习能力得到培养,主动性增强了,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学习方法得到改进。

讨论:多年来,各医科院校诊断学课程均采取先理论后实验的方式组织教学,我们认为此教学方法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因为,人类认知规律首先是先有感性认识,然后再有理性认识。教材及教学大纲的内容均是各医学专家经过实践的感性认识后,才总结出的抽象理性认识(教材、著作、教学大纲),既然认知规律是如此,为何在教学上要先理性认识再感性认识,增加学生学习的困难呢?因此,我们将诊断学实验教学内容进行较为合理的科学设置,打破原有教学顺序及模式。从改革的效果来看,试验班与对照班的考核成绩具有统计学的意义。这项改革在认知上更符合学生的规律,避免了学生有依赖性、不主动学的弊端。无论哪一种教学改革,只要学生的主动性增强就是成功的,因为主动性是学习的动力,有了动力,就不怕克服不了学习困难。当然,减轻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负担也是教学中必须面对的实际问题。医学的学习内容多,负担重,特别是理论性的东西抽象、看不见、感不到,难以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神经元印记,而人类的认知是由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本实验改革目的就是以学生为本,回归大自然的属性,将本不难的事回复到自然的事物,不必将看得见、摸得着的知识变为看不见、摸不着,为难学生,正因为基于此点,实验改革达到预期效果,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益,得到教师的认可和学生的喜爱。

诊断学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还任重道远,我们只是做了一小部分的改革,虽然有所收获,但还需进一步努力实践完善与扩大。实验改革使我们深刻认识到诊断学是源于临床实践总结出来的一门方法学科,要使学生花最少的时间将其变为学生自己的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不将诊断学复原到人类认知规律去,是无法实现诊断学的教学目标的,因此,诊断学课程教学应按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规律来设置才能达到事半功倍地提高医学院教学效果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来自http://wwv.省略/wiewthread.php?tid=3124

2.刘剑萍、郭皖北等,《临床诊断基本操作技》,中南大学出版社,2006

3.陈琼、张桂英等,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诊断教学与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3(13):21

4.李伟、刘国庆,临床诊断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中国误诊学杂志,2006,04,第6卷,第8期:1609-1610

5.倪金良、于莲珍、施瑞华、林琳、陈晓星,诊断学理论教学改革探讨,医学信息,2006,04,第19卷,第4期:597-598

6.李梅、吕卓人、韩丽,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实验诊断学教学改革的关键,中国高等医学教育,1999,第1期:47-4 8

7.何晓峰、张存泰、刘文励,赵建平、魏信艳,电子标准化病人教学系统在诊断学教学中的应用,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6,01,第16卷,第1期

8.李伟、邱凤岐,诊断学教学应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技能的提高,2005,11,第5卷,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