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差异化营销论文

差异化营销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21 17:09:46

差异化营销论文

差异化营销论文第1篇

[关键词]零售业差异化营销

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居民收入的持续增长使商品零售商大为振奋,中国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已经连续10年保持了10%以上的增长幅度。然而,随着外商投资商业企业在地域、股权和数量的全面发展,本土零售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死考验。同时,消费者的需求越加多元化,零售业之间的竞争变得日趋激烈,采取何种营销战略将关系到零售业未来的成败。如今的2008年,许多企业走过了风风雨雨,都有了自己独有的一套经营策略,每一个企业都在极力将自己做大做强。我认为其中成功的法则有一条:差异化取胜。

尽管现在零售业业态种类很多,几乎覆盖了每一个层次的消费需求。大中型零售企业进入多店、连锁店甚至多业态组合的发展模式。而且经营的产品可以来自于全国各地。商店的识别将以品牌特色、服务特色来区分。但是这也不能避免零售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新的困难。其中零售业经营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经营观念滞后,许多企业还停留在销售观念这个阶段。通过人员推销的方式来吸引顾客,忽略了顾客真正的需要是什么,顾客想要购买的产品是什么。一些企业对商品的研究很浅,今天卖电脑、软件,明天买锅碗瓢盆,既缺乏专业人才,又无法宣扬商品的卖点,无法整合企业的优势,更谈不上整体的经营定位或营销策略。在这种观念下,必然导致库存大量积压,销售渠道不畅。

2.产权结构不合理,中国的零售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不到位,企业运行机制、经营机制、管理机制就很难跳出原有的框框,企业竞争力很难提高,实现传统百货业向现代百货业的转变也将困难重重。由于所有者缺位,产权残缺(即资产的收益权与控制权脱离),经营者对企业的利益没有切肤之感,或者裹足于既得利益不思进取、行为短期化,缺乏发展的紧迫感、责任感和动力,导致企业对前所未有的市场竞争、市场变化反应十分迟钝。

3.零售业态发展不平衡,外资企业发展过快,许多连锁超市一跃成为零售百强,而对于农村的零售网点的建设和业态形式发展重视不够。农村零售业的发展将影响到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

4.缺乏统一的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是连锁的心脏和大脑,没有它,就谈不上统一配送、统一进货、统一价格,“连锁”降低成本、加强管理、没有库存随时补货上架的理念也就失去了意义。

5.管理手段不科学。当前的管理,层次多,有效管理幅度小,信息反馈速度慢,效率低下。同时零售商较多,人员素质有差异,管理起来较为困难。

针对以上几点,我们可以看到零售企业的未来压力只能是有增无减,为了提高零售企业的竞争力,促进我国零售业的健康发展,可以采取的差异化营销对策有:

(1)转变营销观念,零售企业面对的是消费者,应该深刻知道消费者的需求是什么,零售商就是通过产品去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把顾客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做好这一点,我相信任何的企业都是可以做大的。

(2)加强服务。以服务为中心,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零售商通过恰当的服务定位,确定服务项目和服务水平,就能形成竞争对手无法模仿的服务特色,同时服务对于企业良好形象的塑造发挥着重要作用。

(3)准确定位,特色经营。零售企业是完全可以通过市场细分的,尤其是农村零售企业,采取补缺或避强等定位策略,寻找能发挥企业自身优势的目标市场,创出自己的经营特色。在市场定位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区域定位或层次定位。区域定位就是根据商业区域内的顾客类型、消费需求和购买期望进行定位。层次定位就是根据目标顾客群的需求特征而进行具体定位,也称特色定位。一个新建零售企业的定位,一般包括店址定位、业态定位、功能定位等,而对一个正在经营的零售企业,应通过不断的市场调查,不断对企业的顾客定位、经营品种定位、经营方式定位作出改善与调整。零售企业的特色经营是指零售企业根据本区域和本企业的实际市场竞争与经营情况,在企业发展战略、目标市场、经营内容、销售与服务方式、业态特征和店容店貌等方面,制定出明显区别于同行业企业的发展目标,在经营内容、形式、范围、服务等方面建立起独特的经营领域,树立起独具特色的市场经营模式,一独特的经营管理取得市场竞争优势。经营特色一般包括:业态特色、商品特色、营销特色、服务特色、形象特色和功能特色。特色经营一般应在充分进行市场调查、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才能制定出符合实际的、能够突出本企业特色的经营战略。另外,还应注意投入与产出的关系。(4)发展电子商务,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互联网的加速普及,零售业态应将全面应用电子商务这一技术手段,实现统一进货、统一配送、统一管理、统一核算,为零售业的发展开辟更为广阔的空间。

差异化营销论文第2篇

论文关键词:差异化营销;同质化竞争;差异化竞争优势;品牌竞争;核心竞争力

1 理论回顾和文献综述

发端于20世纪初的营销理论在经历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后,已经从最初的直觉式操作演变为一整套严谨而科学的理论体系和执行规范。集中体现在众所周知的、由美国哈佛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Michael E. Potter)教授概括的三大竞争战略之中:成本领先战略、目标集中化战略以及差异化战略 。波特教授将差异化战略解释为:将公司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标新立异,形成一些在全产业范围中具有独特性的东西。可以说,现代企业的全部运作过程中都伴随着差异化的理想,每个企业都渴望建立起独特的企业文化和产品特色,也就是综合意义上的个性鲜明的品牌。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随着控制市场营销主导权的企业逐渐被剥夺市场主控权,传统市场由营销者来决定何时、何地、何人、以什么方式以及通过什么媒体来达到何种效果的时代走向历史。如果说1.0营销强调以产品为中心,2.0强调以消费者为中心,那么3.0营销最显著的不同是:把营销理念提升到一个关注人类期望、价值和精神的新高度,在这个层面上来提升营销的功能和解决企业品牌乃至战略的突围。在3.0时代,“消费者”被还原成“整体的人”、“丰富的人”而不是以前2.0时代简单的“目标人群”,消费者不应该被当作猎物,企业应该尊重他们除了商品购买之外的其他社会利益 。“交换”和“交易”被提升为“互动”和“共鸣”,要让消费者更多地融入企业,共同发展,相互支撑;营销的价值主张从“功能与情感的差异化”被深化至“精神与价值观的相应”,企业要激发起消费者内心对于企业使命、企业愿景的认可甚至是赞叹。公司要进一步为消费者传递的是人类根本价值观的实践与参与感,在精神层面与消费者结成同盟,在人类所面临的共同重大问题上和衷共济。

因此在3.0的营销时代我们更需要将差异化营销战略吸收并运用到企业之中。正如前文所赘述,将差异化上升至战略高度的学者是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他的著名三部著作《竞争战略:产业与竞争者分析技巧》、《竞争优势:创造与维持高绩效》、《国家竞争优势》奠定了差异化在企业管理中举足轻重的地位,进而确立了差异化在市场营销中的主角地位。差异化思想也贯穿着“现代营销之父”菲利普•科特勒的市场营销理论的始终。科特勒的市场营销著作向来以多产和多样性闻名。他认为,营销传播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实现品牌资产的建造与增值,而差异化是品牌资产四大要素中最为重要的竞争优势。将差异化营销战略作为独立理论体系加以研究的是素有“定位之王”之称的杰克•特劳特和史蒂夫•里夫金。他们在《与众不同——极度竞争时代的生存》一书中集中阐述了差异化创意的实现途径和需要注意的问题。另外一部重量级的专门论述差异化的著作由奥美集团差异化行销的全球总监格斯•哈伯1996年出版,题为《差异化营销》。其核心为研究如何运用市场区隔和广告促销方式获得差异化价值和竞争优势,进而实现最大的品牌获利。但是国内对差异化的崇拜呈现一种几乎疯狂的形态,几乎每个具备一定规模的企业言必差异化。然而理论层面上的差异化思想一般都以营销学或者营销传播学著作中的零散章节中出现,专门研究差异化的著作并不多。

2 品牌时代差异化营销的同质化现象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用品牌理念统帅市场营销传播。营销传播的过程也逐渐等同于品牌资产积累的过程,或者说企业将营销塑造为传播品牌形象、增值品牌资产的手段。早在传统的营销传播年代,科特勒等学者对品牌下的定义是比较基础而浅层的,随着市场营销理论的深入和实践经验的积累,市场营销传播者开始用品牌战略来整合以往的诸多营销传播手段,进而为品牌注入了全面而深刻的涵义,也将品牌的差异化追求推向了更高的层次。具体而言,品牌是承诺和保证,是有效沟通的代码;品牌是形象的象征,用以积累无形的资产;品牌是价值定位的载体,能为顾客提供其认为值得购买的功能利益及附加价值;品牌是关系的契约,反映了消费者对品牌的所有体验。层次是越递进,品牌的差异化追求就越为深刻。任何品牌内涵都必须具有区分的功能才具备真正的价值。正如汤姆•邓肯所说的那样,品牌是客户和其他利益相关者感知一个品牌时所产生的信息和体验的综合,其最直接、最根本的功能指向是产生相对于竞争品牌的区别。

然而,目前市场的实际情况是,在存在竞争关系的几个品牌中,除了某些外在元素比如名称、包装设计、价格等存在区分外,内在的元素比如品牌的承诺与保证、形象与特征、价值定位以及客户体验都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同质化现象,并使得企业的竞争陷入同质化竞争的怪圈。特别是在壁垒比较少的饮料行业、快速消费品行业、运动品牌行业中。

在上个季度的尼尔森的消费者对品牌的关注度和区别度的调研报告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在体育运动产品行业中,高达91%的被访者对11个一线品牌的差异化认知为:“只对某几个品牌的品牌个性有鲜明的感知,余下的大同小异”或者“这些品牌各自的品牌个性较弱,品牌与品牌之间的区分度不够强烈”。其他数据也说明了当今企业正在面临同质化竞争的严峻局面。而导致该现象普遍存在的原因不外乎品牌的差异化竞争只仅限于传播浅层的品牌价值,表现为功利性的金融追求,而缺乏长远塑造品牌的使命感和先瞻意识。在消费者信任缺失的情况下,他们也越来越不相信垂直传播,即企业告诉消费者的信息。同时,他们更愿意相信同类——其他消费者,即相信水平传播的信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社交媒体的出现使得普通消费者很容易在网上沟通和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表达个人的情感,进而形成舆论 。此时的企业不想将差异化仅仅停留在浅层的话,更需真诚地对待消费者,通过各种方法途径听取消费者的意见,打消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顾虑和担心。第二点原因是误读了品牌差异化价值的真正归属,因为差异化价值的真正所有者不是企业而是消费者。企业只有更加重视和深入了解消费者,和他们进行合作和沟通,把消费者当作合作伙伴,共同开发产品,互惠互利才是企业的最终选择的道路。第三点是忽略了在企业内部进行品牌建设和差异化营销传播。企业内部的员工应该是品牌的传播者和塑造者,其一言一行对品牌的维护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然而在中国不少营销人忽略了内部沟通的重要性,因而丧失了由内而外构建差异化价值的宝贵可能。

以上几点原因从操作层面上概括了差异化营销的失效原因从而企业再次陷入同质化竞争的探究。虽然品牌时代的营销手段越来越高明但是被模仿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大,企业如何杀出重围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仍旧值得我们去反思和思考。

3 差异化竞争在品牌时代的新策略

市场营销发展的100多年间,有两次巨大的营销思想变革。第一次发生在上个世纪60年代,动力是市场驱动力由生产商和中间商逐渐向消费者转移,并最终形成了买方市场。这导致了营销传播的根本性变革,当时的市场竞争已经日趋激烈,同质化问题困扰市场,但与今天相比较,当时的同质化问题并不如今日这般严重,只要合理运用差异化战略和营销传播手段,品牌的唯一性差异化价值依旧可以获得。但是在今天的激烈的市场竞争的环境中,同质化产品的种类和信息空前激增,同时大部分市场主体都熟稔地掌握经典的战略手法和营销传播方式,这导致了营销思想正在酝酿第二次变革。蓝海战略、整合营销等营销手段便是第二次变革的典型代表。

哈雷、苹果都是在美国强调自我的时代背景下凸显出来的。从理论角度看,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分成五个层面,即生理、安全、情感和归属、尊重、自我实现的需求。为什么苹果从小众变成了大众,这是因为人们所追求的自我实现的需求能在他的品牌里反映出来。这时候品牌已经成为象征物,当你用苹果的电脑、手机,骑哈雷摩托车,这些产品无不在表达拥有者的人生价值观。因此这样的企业的品牌通过精心打造的契合消费者的营销战略从而真正形成市场区隔,培养消费者对品牌共鸣,使其做到情感忠诚和行动忠诚。

差异化营销论文第3篇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17.010

1引言

随着旅游者消费需求的多元化、旅游市场竞争的白热化,以旅游差异化推动旅游供给侧改革,促进旅游业健康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迈克尔?波特认为产品差异化产生于产品的物理特征和其他市场混合因素,并于1980年提出著名的三大通用竞争战略理论,将差异化界定为企业为顾客提供的独特产品或服务,正式确立差异化战略这一概念。此后,众多学者开始关注差异化的相关研究。国内将差异化与旅游相结合的研究较早出现在饭店业,邹统钎(1993)指出饭店业的竞争战略应针对目标市场的需求,尽量避免单一的价格竞争,努力寻求产品差异化,开展附加值的竞争。旅游差异化既可以来自于产生物理差异的“生产”和服务阶段,也可以来自于产生心理差异的营销阶段。

当前,国内在旅游差异化方面已产生了丰富的研究成果,本文在系统查阅国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从旅游产品差异化、旅游市场差异化营销、旅游企业差异化经营、旅游差异化的竞合分析四方面评述旅游差异化研究进展,以期从中得到有益启发,促进国内旅游差异化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的深入化。

2旅游产品差异化研究

Shaw较早论及产品差异化,在他看来,产品差异化不是为了竞争,而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类的需要。其结果是企业创造了需求,同时产品价格高于一般产品。Chamberlin、Edward H以产品差异化的研究建立了垄断竞争理论,成为产业组织理论的发源之作。早期研究?J为产品差异化来源于产品固有的物理因素、非物理因素和不是产品本身固有的辅助因素。现代产业组织理论将产品差异划分为横向差异、纵向差异和产品特征。在纵向差异中服务差异是一个重要内容。本文把生产和服务阶段的物理差异,即横纵向差异界定为旅游产品差异化,将营销阶段的心理差异,即产品特征,归入旅游市场差异化营销。

旅游产品差异化不足、旅游产品同质化、低价竞争是几个相互关联的概念。低价竞争的主要原因在于旅游产品的同质化,实施产品差异化竞争战略是摆脱单一价格竞争的有效途径。

2.1旅游产品差异化与低价竞争

在旅游产品差异化与低价竞争关系研究方面,产业组织理论和博弈论被广泛运用,且研究对象集中于旅行社,认为创新是实现旅游产品差异化的有效途径。陈青雁(2009)运用产业组织理论的SCP范式以及博弈分析方法,论证差异化竞争战略是当前旅行社应选择的策略方式。杨丽(2010)主要关注了差异化中的增值服务,探究旅行社如何通过增值服务来实现其产品的差异化。关华和赵黎明(2010)针对旅行社产品同质化与差异化的Bertrand价格竞争进行分析,据此提出旅行社实现差异化的策略,即淡化旅游产品的特殊性、细分消费者市场、优化旅游产品结构。

2.2旅游产品差异化不足的原因

对旅游产品差异化不足的原因的探讨,陈志永(2004)做出了较大贡献。他认为导致旅游产品差异化不足的原因有三:一是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二是旅游产品的不可专利性;三是我国当前的主流旅游消费群体和主观偏好尚未形成。特别地,陈志永(2011)还探究了乡村旅游地产品差异化经营不足的原因。研究指出:我国土地资源产权制度的缺失及乡村旅游资源的“公共池塘”资源特征给产品差异化带来了困难,而乡村旅游地的熟人社会关系使差异化经营需要面对高交易成本。

2.3旅游产品差异化个案研究

在旅游产品差异化个案研究方面,韩卢敏等(2008)、王玉英(2012)研究了内蒙古自治区省域、安徽休宁县县域案例地的旅游产品差异化开发;曾建明和肖洁(2010)以农家乐为典型业态对我国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的差异化战略进行了探讨。更细微地,曾敏(2012)认为地域特色与情绪调动力是旅游者购买旅游纪念品的两大驱动力,从一个设计师的视角,针对国内旅游纪念品的包装现状,阐述了“快乐的差异化”在旅游纪念品包装设计中的重要性。

综上,一方面,学者们对旅游产品价格竞争尤其是旅行社产品的低价竞争大为关注,这与旅游市场零负团费顽疾久治不愈的现状密切相关,体现了学术研究源于实践服务于实践的原则。另一方面,现有文献多是重复借用博弈论模型来说明产品差异化不足造成了低价竞争,得出需要实施产品差异化的结论,在论及产品差异化具体策略时,与前半部分脱节。此外,当前主要从横向、纵向两方面定性地研究旅游产品差异化。如何确定差异化投资的临界点、保证差异化的效率,是一个非常值得探索的问题。杨丽(2010)在这方面做出了一定的尝试。她建立了差异化模型,研究了差异化程度如何影响差异化效率,分析了旅游产品的差异化水平。

3旅游市场差异化营销

旅游市场营销要求了解旅游者的需求,旨在通过市场交换活动向旅游者提供满足其需求的产品和服务来实现其经营目标。旅游产品的产品特征主要表现为品牌,广告是加强品牌宣传的重要策略。旅游差异化不限于生产和服务阶段的物理差异,还包括旅游市场差异化营销。STP理论――市场细分(Segmentation)、目标市场选择(Targeting)和定位(Positioning)是战略营销的核心内容。

饭店差异化营销应寻求差异化变量和支持因素,在实施中坚持需求导向、动态均衡、系统操作、全程管理与攻心为上。旅游景区的差异化营销策略选择与组合需要关注从景区产品差异化到选定目标市场、从目标市场到市场定位、从市场定位到营销策略的整合推广三大重要转折,以实现由景区产品向景区品牌的转变。刘晓辉(2003)在做了贵州旅游市场细分与旅游资源SWOT分析后,建议为旅游者提供多层次、差异化、档次不同的旅游产品,实施相应不同的市场营销组合,进行差异化服务。他强调的“差异化”与无差异大量营销相对。在民族地区的旅游营销中必须把民族要素考虑进去,突破常规,差异化思维,最终达成民族利益和经济利益的双赢格局。

张超(2009)构建了旅游产品信息性差异化模型,进而讨论旅游市场上规模经济、游客对产品特征的敏感度、广告技术、基于资源的产品种类分别对广告强度有何影响,体现了在目的地营销过程中,通过、传递产品信息来实现信息性差异化,从而实现旅游产品独特差异化过程的内在机制。

高静、焦勇(2014)在竞争分析框架下探讨旅游目的地如何运用品牌个性实现差异化定位。耿松涛与薛建(2015)开展了海口与三亚旅游形象差异化研究,得出基于遮蔽理论的海口与三亚差异化旅游发展策略是在旅游目的地协作基础上的差异化。

众多学者对旅游企业、旅游目的地差异化营销进行了探索,强调了旅游市场差异化营销的重要性,但对如何具体落实差异化营销却流于表面,对差异化营销渠道的打造关注度不够。没充分考虑旅游产品与一般商品营销的异同,对策缺乏针对性。

4旅游企业差异化经营

差异化战略即企业提供被全行业认可的独特产品或者服务,实施的方法包括独特的设计或者产品形象、技术实力、独特的功能、客户服务、经销商渠道等。日本学者大前研一在他的名著《差异化经营》中提出,差异化有速度和内容两大来源。

董建英和余良(2004)在分析旅游产品特点的基础上,运用波特的行业结构化分析理论,阐述了旅游企业实施差异化策略的优势,强调旅游企业要选择顾客所重视的、有利于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环节实施差异化,在产品、服务、人员、价格、售后服务、过程等环节努力。

波特的“夹在中间理论”认为成本领先和差异化不能兼容。李东娟和熊胜绪(2011)提炼出经济型酒店成本领先战略与差异化战略的耦合因子,认为经济型酒店实现了成本领先和差异化两种战略优化耦合。翁瑾(2008)研究传统旅游热点地区与新兴旅游热点地区的旅游发展路径,探索了规模经济与产品差异化在旅游发展过程中的不同作用。结论表明,极具地方特色的差异化旅游产品的开发与营销以及政府主导下的大规模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新兴旅游集聚中心的形成,这是成本领先与差异化兼容的体现。

关于遗产地差异化,钟士恩等(2015)构建了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成为古镇实现分级、分类评价及其差异化发展路径选择的指引。姚宏和李晓英(2015)以莫高窟为例,发现游客对文化遗产旅游需求具有差异化的特点,并深入分析感知差异的产生原因,提出遗产地景区差异化开发需从展示分区差异化、价值挖掘差异化和产品分层差异化三方面着手。

李东娟(2015)构建了“差异化战略-顾客价值-企业经营绩效”的理论模型,并以在线旅游企业为研究对象,对构建的理论模型并进行了实证检验,从产品差异化、服务差异化和情感要素差异化三个方面探讨在线旅游企业实施差异化战略的路径,同时格外重视控制差异化成本。该研究开发了差异化战略度量量表,是主要创新点。

5旅游差异化的竞合分析

差异化战略作为三大通用竞争战略之一具有个体逐利性,但不能忽视战略的群体互惠增长。旅游差异化不意味着截然不同,差异与同一是联系着的,异中有同,同中有异。旅游产品的差异化、旅游差异化市场营销、旅游企业差异化经营都只是在旅游者关注的某些价值维度的“标歧立异”,旅游活动和旅游产品的共性仍然存在,求同存异为旅游合作创造了可能。区域旅游一体化也需要差异化来避免发展的同质化,为区域旅游注入生机与活力。

旅游差异化的竞合分析研究主要包括差异化下的合作、合作背景下的差异化、差异化与合作的交融三类。崔晓明等(2010)考察了欠发达地区的旅游合作,主张在旅游产品差异化视角下进行区域旅游合作;蒋丽芹和张丹(2012)则尝试从苏浙皖沪的差异和原因出发,借助于必要性和可能性分析,提出实现三省一市区域旅游一体化的对策建议。桓占伟(2009)研究了一体化背景下郑汴旅游文化产业差异化发展,探讨郑汴旅游文化的不同特质、旅游文化产业的同质化困境,倡导差异化发展思路;李洪娜和赵亮(2009)探讨了环渤海地区区域旅游合作过程中避免旅游产品同质竞争应采取的策略。杨丽(2013)将旅游产品差异化贯穿到旅游供应链的合作协调中,在研究产品差异化的同时,考虑到各旅游企业合作协调;在协调各旅游企业合作冲突中,同时考虑如何激励各旅游企业进行产品差异化,提出了基于旅游产品差异化的旅游供应链合作协调策略。

6研究展望

综上所述,国内学者对旅游差异化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不少有价值的成果。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者、旅游企业、旅游目的地争相求新求异。在此背景下,如何正确地实施差异化战略以寻求竞争优势成为摆在广大旅游经营者面前的难题,使得加强旅游差异化的研究显得尤为迫切。在旅游差异化研究中,我们应始终明确旅游现象是复杂的,旅游本质是单纯的。“人诗意地栖居”这一旅游本质不应被旅游差异化所掩盖。未来旅游差异化相关研究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努力。

6.1建立统一的概念体系

现今的旅游差异化研究零散地分布于产业组织、企业管理、人文地理等多个领域,旅游差异化、旅游差异、旅游产品差异化、旅游差异化战略等多个概念之间界定模糊,需要建立统一的概念体系与理论框架,来规范旅游差异化相关学术研究,对已有成果进行整合。

6.2加大?β糜尾钜旎?战略效应的研究

旅游差异化战略的原因与过程,学者们给了大量关注,而对于结果的研究较少。可定量研究旅游差异化战略的实施对旅游企业绩效的影响、对旅游目的地经济社会效益的影响。从效应研究中,明确应如何正确实施差异化战略。

差异化营销论文第4篇

[关键词] 标准化 本土化 全球本土化

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世界各国或各地区的生产、经营活动都将被纳入全球经济之中,全球将形成一个统一的网络化的市场体系,在全球范围内开展营销活动成为了跨国公司的必然抉择。但针对跨国公司营销策略的选择,一直存在着标转化和本土化(差异化)的争论。前者认为企业选择标准化营销战略可以通过规模经济和经验曲线实现成本的大幅度节约;而后者则认为企业选择本土化营销战略是着眼于满足各国、各地区当地市场所特有的需要。究竟这两种营销策略孰优孰劣?跨国公司在实施全球营销时又该如何选择?本文将对此进行探讨。

一、标准化:一种常规的做法

标准化指的是跨国经营的公司在一个国家、地区或全球市场上提供统一的产品。在其他情况相似的条件下,公司通常会选择标准化。有专题研究也表明,公司在海外市场更倾向于营销战略的全部或部分标准化。主要因为采用这种营销策略有如下的好处:

1.获取规模经济,实现价格优势。研发和大批量生产标准化产品会给企业带来产品开发和研究以及制造过程中的规模经济,如果能实现相当程度的规模经济性,则在降低成本的同时也能降低售价,增强企业在全球竞争中的竞争力和推动世界各地顾客接受该企业的产品。如果企业降低成本和价格同时提高质量,顾客将偏好世界标准化的产品。这种成本的节约不仅表现在生产和研发方面,而且表现在采购、分销、促销、广告和物流等方面。另外,标准化能改善计划和控制,更好地利用人员,从而为管理方面带来规模经济。

2.塑造统一形象,形成世界品牌。采用标准化营销的企业通过设计世界通行而且统一的、技术先进、性能功效优良的产品标准,然后为此产品设计一套在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不至于与当地文化发生冲突的品牌名称和品牌标志,采用能被大部分消费群体共同接受的传播媒体,通过周密的CI形象设计,在世界范围内进行信息传播和沟通,从视觉、听觉等不同层面对消费者进行刺激,使消费者对产品形成一个统一的、个性鲜明的、难以忘记的品牌形象,从而增加消费者对该品牌的忠诚度。

当然,标准化营销策略忽略消费者需求的差异性,认为全部消费者只存在一种相同的需求,置个性需求于不顾,把那些对公司来说也许是很重要的细分市场抛在一边,这种做法在为企业带来规模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为企业带来了潜在的危险。毕竟每个消费者的需求是有天然差别的,特别是在当今这样一个崇尚“个性”和“自我”的时代,标准化营销不能满足不同消费者的差异需求正是它的致命弱点。

二、本土差异化营销策略的竞争优势

本土化营销是跨国公司根据目标市场所在地的实际情况实行的差异化营销战略,采用差异性战略不仅可以满足各个当地市场特定的需求,而且能维持企业的差异化竞争优势,实现企业的赢利。具体来说,相较于标准化的营销策略,本土差异化的营销有这样的一些特征:

1.有利于融入当地文化,更好地满足当地消费者需求。文化是一个地区特有的精神财富,是历史形成的特定价值观,消费行为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本土化一方面避免了外来文化的特质差异,尤其是文化差异所形成的隔阂,以及这种文化的强制和侵略。另一方面,营销本土化根据不同市场的状况,从消费者实际需求出发制定营销战略。这不仅符合以消费者为中心的营销理念,而且更容易满足消费者不断改变的市场需求。

2.有利于企业进行全球资源的有效配置。本土化意味着企业高度融入了当地,能充分享受当地市场生产成本和制造成本的优势,同时还可以充分利用东道国的资金、技术和人力资源等,企业通过全球范围内对各类资源进行调配,减少总成本,提高总效益,以至于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占有重要的市场份额。

3.准确把握当地市场需求,获得当地竞争优势。本土化的市场营销策略使跨国公司具备了了解各个市场的能力,从市场角度看,企业的盈利机会都是以消费需求为转移的,所以消费需求的变化必然潜藏商机,跨国公司将世界市场按照国家细分,将市场营销计划的权限下放到各个分公司,根据各个市场中的消费需求情况定制营销计划,所有的行动和手段都合乎当地的需要和偏好,这可以使各国市场中商机得到最大利用。

但本土差异化营销也存在其特有的劣势。首先,实施差异化营销的公司往往很难形成成本优势。由于差异化营销要求公司根据差异化需求制定差异化营销组合,所以公司无法在产品的设计、生产等方面实现规模效应和利用区位优势。其次,本土差异化营销易于导致品牌认知偏差。在不同细分市场中,公司的产品定位、价格策略、分销策略和促销方式等方面的不同容易导致消费者对品牌认知的模糊。最后,本土差异化营销不利于企业在全球的协调控制。为进行差异化营销,分公司需要有较大的自,这虽然有利于发挥分支机构的创造性,但同时也面临着全球协调控制的难度。

三、跨国公司国际市场营销策略的选择

正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现实,跨国公司必然以全球范围作为公司战略决策的出发点,但在具体实施营销过程中,在分析标准化与本土化两种营销手段利弊优劣的基础上,考虑到不同地区的差异情况,跨国公司往往需要综合地使用标准化与本土化的营销手段,并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差异化与标准化的比重。因此,提出了“全球本土化营销策略”的概念,这实际上就是要求公司在“全球化思考,本土化行动”的战略思想下实现全球“全球标准化营销”与“本土差异化营销”的双轨运行。

具体的做法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入手:

1.国际市场宏观细分,各子市场内实行标准化。世界上有众多的国家和地区,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市场需求都有其独特性,并构成一个独立的子市场,尽管无视市场差异会导致营销的失败,但企业也不可能为每一个国家或地区设计差异化的产品和营销计划。折中且有效率的做法是对国际市场进行宏观细分,即根据某种标准将整个世界分为若干子市场,每一个子市场由许多国家或地区组成,它们具有基本相同的营销环境。针对各个子市场的不同特点和需求,企业实行差异化的营销策略,但在每一个子市场内部则实行高度标准化的策略。

2.产品标准化,促销本土化。相对而言,企业在国际促销方面很难实施标准化的运作。这是因为:各国文化背景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而促销是营销组合诸因素中对文化差异最敏感的一个。语言与教育、宗教、审美观、广告媒介甚至政府规定等诸多方面的不同,导致企业更倾向于采用差异化的促销策略。可口可乐饮料在所有国家中的定位都是一样的。它表现了一种开心、美好时刻和享乐的全球形象,有着独一无二秘密配方的产品和红白两色包装。但在国际广告中它不得不考虑各国文化的差异,可口可乐公司一个深受好评的广告表现了橄榄球运动员琼・戈丙尼在艰苦的比赛后把他的运动衫赠给一位给他一瓶可乐的小男孩,但这个广告在北美以外则进行了一些更改。在南美洲,广告的主角换成了阿根廷球王马拉多纳,而在亚洲则使用了泰国的足球明星尼瓦特,到了中国之后则使用了110米栏世界冠军刘翔。

3.产品核心标准化,产品外观或附属特征差异化。技术的发展使得适度的适应战略并不一定意味着失去规模经济方面的优势,跨国公司不断开发出既能不失去规模生产效益又能反映各国消费者特殊要求的生产技术,柔性制造系统使得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需求偏好都可以得到满足,并且基本上是在和标准化产品同样价格、同样效率下实现的。有很多产品其内部构件和基本功能都是一样的,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往往仅体现在产品的外观、式样、牌号、包装装潢或附加功能等产品表象上,而非产品内核上。如美国微软公司的“视窗系列”就是针对全球市场开发的标准化产品,但它随后推出的多种语言版本,方便了各国使用者的操作和运用。

4.品牌形象标准化,产品差异化。品牌是国际市场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它是竞争的利器,是推动企业扩张的引擎。要想在众多的品牌中脱颖而出,企业必须在国际市场上树立统一、独特的企业形象,企业要能通过强烈的品牌意识、成功的CI战略,借助媒体的宣传,使企业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起优异的形象,从而使消费者对该企业的产品发生偏好,一旦需要,就会毫不犹豫地选择这一企业生产的产品。麦当劳堪称这一策略的典范,麦当劳对其标识、广告、店面装潢和布局等进行标准化,无论处在哪一个市场,麦当劳都使用相同的标记、相同的包装容器、相同情调的餐厅格局,并对服务标准进行了统一和规范;而它所提供的食物却因地域而有所不同,在法国有葡萄酒,在德国有啤酒,在巴西提供一种以浆果为主的饮料,在东南亚地区供应一种以水果为主的奶昔等等,但无论产品怎样改变,麦当劳的全球品牌形象却是永远不变的。

四、对实行全球本土化营销战略企业的思考

1.开展有力的全球市场调查和研究。公司的全球市场细分和目标市场定位的有效性依赖于公司得到的市场数据的真实性和全面性,全面正确的了解市场和理解市场才能有效地利用市场和开发市场,所以有力的全球市场调查研究是国际市场营销的基础。正确和全面的市场调查和研究不止有助于全球市场细分和目标市场定位,而且在之后的营销活动中有助于营销计划的当地适应性调整,从而避免了营销计划的错误。

2.从文化境遇中学习,缩小文化差异,增进文化了解。在各国营销环境各要素的差异中最大的差异应该是文化差异,而且文化差异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最深刻、最无形,所以营销管理者应该对文化差异保持警惕,并且从文化境遇中学习差异,缩小差异,增进不同文化的了解。经营者如果能比较快地了解东道国的文化和非文字行为,他就能较快地克服文化冲击。而最佳的学习途径就是集中应付文化境遇,特别是那种在处理营销事务过程中频繁出现的境遇,使营销人员搞清楚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的行为的涵义,换句话说,就是使他能适应各种文化境遇,最终达到跨文化的交流,为他制定营销策略,采取营销措施打下良好的基础。

3.企业组织形式的变迁。全球本土化营销战略既要求全球协调,也要求一定程度的国别适宜性,企业组织形式上也需要全球协调和国别适应性的配合。在这一点上雀巢公司实施的“模块组合营销战略”值得借鉴。雀巢公司设在瑞士日内瓦的总部对生产工艺、品牌、质量控制及主要原材料做出了严格的规定,而行政权则基本属于各子公司主管,他们有权根据各国的差别需求决定哪种产品是否上市。鉴于雀巢公司的经验,跨国企业可以在组织结构上将整个公司的营销部门划分成直接运作于市场的多个规模较小的经营业务部门,灵活运作于所在市场,各个子市场主管有权采取独特的策略,同时又接受公司总部的协调,使企业形成“扁”、“瘦” 型的网络组织,在此基础上,每一个独立经营的业务单位都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利用其外部资源,对外部资源优势进行重新组合,创造出巨大的竞争优势。

4.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配合。公司分布在各个市场中经营业务部门的主管应是该市场的本地人,总公司要让子公司拥有灵活的自主经营权利,从当地选拔人才,总公司仅提供各种服务和协调,促成各地区主管之间的跨国交流,而不完全依靠总部外派人员来加强对分公司管理。在选拔当地人才的同时,总公司应保持公司统一的企业经营文化,对各个子公司主管给予有效的跨文化培训。如果跨国企业可以为其各国或者各文化中的员工安排符合公司经营文化的跨文化培训,那么不论差异如何大的各个市场中的主管和员工都能够有效的将公司统一的市场营销计划和当地市场情况相结合,达到真正在标准化和本土差异化之间实现平衡的国际市场营销策略。

参考文献:

[1]查尔斯・W・L・希尔.国际商务(第5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苏比哈什・C・贾殷.国际市场营销(第6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唐以明:国际营销的两个流派-标准化观点对适应性观点.南开管理评论[J],2002(5)

[4]刘菊华:标准化营销利弊及适用条件[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3(6)

差异化营销论文第5篇

关键词:高速铁路;均衡理论;差异化营销;弹性系数;优化取值模型

引言

我国高速铁路建设和运营起步较晚,多数企业营销手段单一,客户市场细分程度不够,差异化营销措施落后,企业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弹性营销理论的研究表明,基于社会福利和企业利益均衡,根据不同客户群和消费时段的需求弹性进行营销投入,实施差异化营销,有利于提高社会效益和企业利益。因此,定量研究差异化营销取值模型,提出具体营销投入方案,对于企业具有重要意义。国内外差异化营销的研究集中于对客户市场细分、客户关系管理模式和企业营销模型的理论探索,对差异化营销的研究很少。Shultz[1]通过对持续营销的研究提出其最终目的是发展长期关系,提高客户忠诚度,创造双方的关系价值和获得最大经济收益。Peppersetal.[2]就一对一营销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以识别客户、市场细分、营销策略定制化为基础的客户关系管理模式。NagurayA[3]提出了基于需求弹性的多级交通网络营销均衡模型。王韬等[4]阐述了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下,基于企业收益和社会总福利均衡的营销投入取值区间,但没有计算取值结果并给出营销方案。AdrianP[5]就客户、市场细分的客户关系管理营销模式进行了进一步研究。GeorgeA[6]分析了需求估计遵从原来的规则有助于解释后续创新和评估,在这个意义上,可靠性的需求估计数可以作为一种营销工具。OskarF[7]认为高速铁路采取收益管理定价方法可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RongHuaetal.[8]着重分析了不同条件下长途乘客的组织模式选择问题,结果表明模型可以为铁路运营决定提供支持。Panetal.[9]分析了旅游专列的组织和运营现状,建议改进铁路营销战略,通过改进硬件设施,整合和优化铁路资源等,优化铁路运营计划。Rongetal.[10]设计了一种基于灰色关系分析(GRA)理论的非线性回归预测模型,计算乘客需求和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关性,最终预测高铁客运需求量。上述研究提出的差异化营销模型和策略对实践有积极作用,但是没有给出可量化操作的差异化营销模型。少数文献阐述了基于企业收益和社会福利均衡的营销投入区间,但没有给出取值结果和营销方案。本文在对不同客户群进行市场细分的基础上,推导社会福利最大化和企业利益最大化的差异化营销模型;然后建立基于社会效益和企业利益双重均衡的单位营销投入变动的优化取值模型;最后分析了单位营销投入变动和需求价格弹性之间的关系,提出不同需求弹性的次优差异化营销取值方案。

一、高速铁路差异化营销模型的构建基础差异化

营销建立在市场细分理论和弹性理论基础上,对客户资料的科学性、准确性有极高要求。从市场来看,营销行为的变化最终导致的结果是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变化,即产品销售数量的变化。这些营销行为即弹性营销要素,引起销售变化的整个过程称为弹性营销。合理的差异化营销方法将使营销弹性系数增大,为企业带来的收益也就会增加。弹性营销的方法有三种:价格弹性营销、促销弹性营销和服务弹性营销。从产品特征来看,高速铁路运输产品属于日常消费较多的快速消费品,价值相对较高的服务产品,因此价格弹性、促销弹性和服务弹性都比较高,适合采用差异化营销策略。本文模型构建中,涉及了价格弹性、促销弹性和服务弹性三种营销弹性。其中,价格弹性为模型中的需求价格弹性,促销弹性和服务弹性合并为模型中的需求营销投入弹性。需求价格弹性的确定采用回归分析方法。在对日常客流进行抽样问卷调查后,将高铁客户按出行目的分为公务类、通勤类和休闲类。公务类出行目的为单位出差;通勤类出行目的为学校往返、上下班;休闲类出行目的为旅游、探亲访友和其他事务。进一步对调研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分别拟合不同客户的需求函数,得出需求价格弹性系数。由于需求营销投入弹性的确定有一定难度,本文根据高铁具有较高促销弹性及服务弹性,以及促销弹性、服务弹性和价格弹性的一致性等特征[9,11],对不同客户需求营销投入弹性进行了合理假设。

二、高速铁路差异化营销优化取值模型的构建

(一)社会福利最大化营销模型假定高铁企业提供i类席别,i=1,2,…n;分j类客户进行差别营销投入,j=1,2,…m。Ri,Pi、Qi、qi、γi分别为i类席别的收入、票价、年设计运能、年实际客运量和单位作业成本;qij为实行差异化营销后i类席别j类客户年客运量;Q、π,S,W分别为年总设计客运量、年总利润、年总消费者剩余和年社会总福利。设εmj和εpj分别为j类客户客运量受单位营销投入和票价影响的弹性系数,esj代表社会福利最大化下j类客户单位营销投入相对于差异化营销前的该变量,模型条件如下:1.客运量qi受票价Pi和差异化营销投入的影响,不考虑其他因素影响。2.成本计算采用作业成本法,总成本分为作业成本和固定成本[13]。与作业相关的营销费用为作业成本的组成。3.成本计算不考虑机会成本的影响。4.固定资产采用平均年限法分类计提折旧。从社会福利角度看,高铁企业运营目标是实现产出效率最大化,满足社会效益。年社会总福利为企业利润和社会消费者剩余之和,即W=π+S,则有:W=ni=1移mj=1移(Pi-γi-esj)qij-f+ni=1移mj=1移xi0乙P(qij)dqij-Piqij蓸蔀(1)对esj求偏导数,令Wesj=0,得到单位营销投入变动:Wesj=Pi-γi-esj-qij?esjqij=0(2)Pi-γi-esj-esj?1εmj=0(3)解得社会福利最大化j类客户单位营销投入变动esj:esj=(Pi-γi)?εmjεmj+1(4)从式4看出,社会福利最大化时的单位营销投入变动仅受需求营销投入弹性系数εmj影响,与需求价格弹性系数εpj无关。根据微观经济学理论,此时Pi=MCi,即Pi-γi=0,则esj=0,维持原营销投入。因考虑社会利益,票价只能为单位作业成本,不需调整营销费用。

(二)企业利益最大化营销模型设πe为企业实行差异化营销后的年利润,ebj代表企业利润最大化下j类单位客户相对于差异化前的营销投入改变量(简称单位营销投入变动)。从企业利益角度看,高铁运营目标是实现利润最大化,满足企业发展需要,则年利润为:πe=ni=1移mj=1移(Pi-γi-ebj)qij-f(5)对ebj求偏导数得:πeebj=(Pi-γi-ebj)qijebj+qij?Piebj-qij(6)令πeebj=0,解得:ebj=Pi-γi+qij?Piqij-qij?ebjqij(7)进一步计算,由于qij?Piqij=Pi?1εpj;qij?ebjqij=ebj?1εmj,得:ebj=Pi-γi+Pi?1εpj-ebj?1εmj(8)解得企业利益最大化j类客户单位营销投入变动ebj:ebj=Pi(1+1εpj)-γi蓘蓡?εmj1+εmj(9)从式9分析,企业利益最大化单位营销投入变动ebj大小与弹性系数εmj和εpj大小密切相关。εmj取值确定比较复杂,一般来说,合理的差异化营销方法将导致营销弹性系数增大,使消费数量增加,因此客运量与单位营销投入变动为正向关系,则εmj>0,εmj1+εmj>0,故ebj符号方向受Pi(1+1εpj)-γi取值影响。在γi值相对固定的情况下,Pi(1+1εPj)-γi取值受εPj影响。下面对Pi(1+1εPi)-γi不同取值下的营销方案进行分析:令Pi(1+1εPj)-γi>0,得ebj>0。解得:εPj<-PiPi-γi,即εPj>PiPi-γi。此时:εPj>1。令Pi(1+1εPj)-γi=0,得ebj=0。解得:εPj=-PiPi-γi,即εPj=PiPi-γi。此时:εPj≥1。令Pi(1+1εPj)-γi<0,得ebj<0。解得:εPj>-PiPi-γi,即εPj<PiPi-γi。此时:εPj≥1或εPj<1。从分析结果看出,当εPj<1时,客运缺乏需求弹性,ebj<0,应减少营销投入;当εPj=1时,客运具有单位弹性,ebj≤0,应减少或维持原营销投入;当εPj>1时,客户富有需求弹性,应具体分析:当ebj>0时,应增加营销投入;当ebj<0时,应减少营销投入;当ebj=0时,应维持原营销投入。具体εPj值由不同需求函数确定。针对不同需求价格弹性实施不同营销策略,将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目标,详见表1。由式4和式9对比,企业利益最大化下考虑了票价加成1/εPj,而社会福利最大化下并不考虑票价加成1/εPj。这也可看出三级差异化营销是基于消费者需求的营销模式,本质是通过对票价弹性系数加成的调整来实现的。由此可进一步推导社会效益与企业利益双重均衡的营销模型。

(三)社会效益与企业利益均衡的优化取值模型按照微观经济学理论,高铁利润合理范围在社会福利最大化和企业利益最大化之间,因此应优化营销方案。设ej为企业优化取值时类客户相对于差异化营销前的单位营销投入变动,因社会福利最大化esj=0,则ej在式4和式9之间的取值有两种情况:1.当ebj>0时,ej的取值为esj<ej<ebj,即:(Pi-γi)?εmj1+εmj<ej<Pi(1+1εpj)-γi蓘蓡?εmj1+εmj(10)2.当ebj<0时,ej的取值为ebj<ej<esj,即:Pi(1+1εpj)-γi蓘蓡?εmj1+εmj<ej<(Pi-γi)?εmj1+εmj(11)可见,双重均衡的ej大小取决于单位营销投入变动弹性和需求价格弹性,因不同弹性值而异。在单位作业成本γi相对固定的情况下,ej方向取决于需求价格弹性εPj。由于社会效益与企业利益均衡的ej是社会福利向企业利润让渡的营销方案,与企业利润最大化的营销模式相比,区别在于营销投入的多少不同,但单位营销投入的方向一致,即营销取向是一致的。因此,社会效益与企业利益均衡的营销方案可参见表1。

三、差异化营销优化取值模型实证分析

本文以呼包高铁作为算例。呼包高铁全线长165公里,途经呼和浩特东、呼和浩特、包头东和包头。动车组车型CRH5A,一、二等座两类席别车厢容量设计分别为:z1=60座,z2=560座。年总设计运能Q=678.90万人,其中,一、二等座年设计运能分别为:Q1=65.70万人、Q2=613.20万人。日开行频次F=15对,年开行时长t=365天。实证分成本计算、不同类别客户需求价格弹性分析、不同类别客户营销优化取值分析、营销优化取值敏感性分析四部分。

(一)呼包高铁成本计算高铁运输经济要素按与作业量的相关性,分为作业成本和固定成本[12],本文只涉及作业成本的计算。作业成本是各项支出按照成本动因分析,以“作业”为中心归集的人工费、材料费、电力费、维修费、营销费等支出,分为发到作业费、运行作业费和基础作业费等。发到作业费反映车站旅客服务费用和其他间接费用;运行作业费反映动车组发生的乘务人员工资、牵引能耗费、维修费、调度费和其他运行费用等支出;基础作业费反映轨道线路作业、供电及通信作业、车站站舍及服务作业等支出。本文总作业成本按照全年开行动车的不同作业中心归集消耗的资源支出,然后汇总所有作业中心成本形成;单位作业成本将总作业成本除以全年客运班次,再分摊到不同席别计算得出。在此基础上,考虑不同席别的差别服务费,得出单位作业成本最终结果。根据作业特征,呼包高铁作业环节分为发到作业、运行作业、轨道线路作业、供电及通信作业和车站站舍及服务作业5个作业中心。呼包高铁综合运输成本根据中铁工程设计咨询集团有限公司《京包线集宁至包头段增建第二双线可行性研究》中的数据,结合国内高铁成本研究相关资料[13],采用实物模拟法和类比分析法计算。铁路职工年平均工资采用《包头市统计年鉴2014》中2014年国有单位职工平均工资64871元计算。分项计算各作业中心成本见表2。根据表2计算,呼包高铁全年总作业成本为23960.74万元,按照车厢分配一、二等座单位作业成本为:γ1=239607400元/365天/30班/8/60=45.59元γ2=239607400元/365天/30班/8/80=34.19元由于一等座存在差别服务费,为杂志费和免费饮水费70.02万元(2015年投入),因此一等座单位作业成本调整计算为:γ1=45.59元+700200元/365天/30班/60=46.65元

(二)不同类别客户需求价格弹性分析为了调查不同类别客户的出行行为,测算需求弹性,本算例于2015年5月中旬在包头火车站动车组候车室采取有偿发放并现场回收方式,就旅客属性,出行目的,旅客对动车组票价、服务、速度的评价等问题进行了调研,调研对象为动车候车人员。截至5月底调查结束,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985份。利用SPSS20.0进行统计分析,公务类出行占比14.04%,通勤类出行占比26.64%,休闲类出行占比59.32%。可见出行人员构成中,公务类人群最少,通勤类人群其次,休闲类人群最多,占半数以上。以q代表估计值,则回归方程为:q=aPb,两边取对数转化为线性回归方程:Ln(q)=Ln(aPb)=Ln(a)+bLn(P)设:q'=Ln(q),a'=Ln(a),P'=Ln(P),则:q'=a'+bP'。假设三类乘客的需求价格弹性系数为εp1、εp2和εp3,采用最小二乘法回归分析需求函数及需求弹性系数结果如下:1.公务类乘客函数拟合结果公务类一等座函数拟合为:q1=276034P1-2.54,需求弹性εP1=-2.54。公务类二等座函数拟合为:q2=6×106P2-3.412,需求弹性εP1=-3.412。拟合优度分别为:R2=0.8324,R2=0.9397,回归直线对观测值拟合较好。2.通勤类乘客函数拟合结果通勤类一等座函数拟合为:q1=5×106P1-3.208,需求弹性εP2=-3.208。通勤类二等座函数拟合为:q2=7×1010P2-5.185,需求弹性εP2=-5.185。拟合优度分别为:R2=0.8003,R2=0.9062,回归直线对观测值拟合较好。3.休闲类乘客函数拟合结果休闲类一等座函数拟合为:q1=2×107P1-3.375,需求弹性εP3=-3.375。休闲类二等座函数拟合为:q2=4×1014P2-6.997,需求弹性εP3=-6.997。拟合优度分别为:R2=0.8257,R2=0.9836,回归直线对观测值拟合较好。结果表明,休闲类乘客需求价格弹性最高,通勤类其次,公务类最低。

(三)不同类别客户营销优化取值分析目前呼包高铁一、二等座票价P1=58元,P2=48.5元。根据表2计算,全年单位作业成本γ1=46.65元,γ2=34.19元。因高速铁路具有较高的促销弹性和服务弹性,与需求价格弹性取向基本一致[10-11],而需求价格弹性拟合结果为:εp1<εp2<εp3,则假定公务类、通勤类和休闲类客户营销投入弹性递增,εm1=1.2,εm2=1.3,εm3=1.4。连同需求弹性系数εP1、εP2、εP3值代入企业利益最大化式9得到:公务类一、二等座企业利益最大化eb1取值:-6.26元,0.05元。通勤类一、二等座企业利益最大化eb2取值:-3.80元,2.80元。休闲类一、二等座企业利益最大化eb3取值:-3.40元,4.30元。由式4得,社会福利最大化esj取值恒为0,即公务类、通勤类和休闲类有:es1=es1=es3=0,营销投入变动为0。由式10、式11得,双重均衡时次优差异化营销优化取值为:公务类一等座单位客运量可减少营销投入的区间:(-6.26,0)元,通勤类一等座单位客运量可减少营销投入的区间:(-3.80,0)元,休闲类一等座单位客运量可减少营销投入的区间:(-3.40,0)元。公务类二等座单位客运量可减少营销投入的区间为(0,0.05)元,通勤类二等座单位客运量可增加营销投入的区间为(0,2.8)元,休闲类二等座单位客运量可增加营销投入的区间为(0,4.3)元。可以看出,在优化取值下,一等座测算结果为减少营销投入,且弹性值越大,可减少单位营销投入越少,即公务类客户可减少的单位营销投入最多,通勤类其次,休闲类最少;二等座测算结果为增加营销投入,且弹性值越大,可增加的单位营销投入越多,即公务类客户可增加的单位营销投入最少,通勤类其次,休闲类最多。

(四)不同类别客户营销优化取值敏感性分析进一步进行不同类别客户营销优化取值ej相对于需求价格弹性εpj的敏感性分析。假设企业对ej取企业利益最大化和社会福利最大化中间值,此时ej=(ebj+esj)/2,因esj=0,故ej=ebj/2。对休闲类客户测算如表3、表4。根据表3、表4绘制的e3随εp3变动趋势如图1和图2。从测算结果分析,休闲类客户一等座当εp3=5.11时,e3=0,应维持营销投入;εp3<5.11时,e3<0,应减少营销投入。εp3越小,减少营销投入越多;εp3>5.11时,e3>0,应增加营销投入,εp3值越大,增加营销投入越多。休闲类客户二等座当εp3=3.39时,e3=0,应维持营销投入;εp3<3.39时,e3<0,应减少营销投入。εp3越小,减少营销投入越多;εp3>3.39时,e3>0,应增加营销投入,εp3值越大,增加营销投入越多。由于休闲类客户需求弹性系数拟合结果为:一等座εp3=3.375<5.11,二等座εp3=6.997>3.39,因此,一等座营销方案为增加营销投入;二等座营销方案为减少营销投入。四、结论本文以客户市场细分为基础,建立了基于社会效益和企业利益双重均衡的次优差异化营销模型,同时提出了不同需求价格弹性值下的营销方案。在进行客户市场细分和需求弹性拟合的基础上,实证研究了不同客户群单位营销投入变动的优化取值方案,测算了不同客户群营销取值的敏感性和具体营销方案,验证了模型的适用性。但是,本文在假设需求营销投入弹性系数εmj一定的条件下,只研究了需求价格弹性系数epj对单位营销投入变动的影响,没有研究εmj取值及对单位营销投入变动的影响。当考虑εmj和epj的双重影响时,差异化营销方案会发生变化。此外不同客户群需求价格弹性系数epj的取值受调查统计结果影响,当客流量或国民收入水平等显著变化时,应重新进行调查统计,差异化营销方案会发生变化。因此,研究多因素对差异化营销方案的影响,确定科学合理的营销弹性和需求价格弹性取值,是今后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SHULTZDE.Understandingthenewresearchneeds[J].JournalofInteractiveMarketing,1995,9(3):5-7.

[2]PEPPERSD,ROGERSM.Theonetoonefuturebuildingrelationshipsonecustomeratatime[J].Jour-nalofMarketing,1995,59(4):108-109.

[3]NAGURAYA,DONGJ.Amulticlass,multicriteriatrafficnetworkequilibriummodelwithelasticdemand[J].TransportationResearchPartB,2002,36(5):445-469.

[4]王韬,曾小平.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下企业收益和社会总福利均衡[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3,50(4):35-38.

[5]ADRIANP,PENNIEF.Astrategicframeworkforcustomerrelationshipmanagement[J].JournalofMar-keting,2005,69(10):167-176.

[6]PAPACHRISTOUGA.Islotterydemandelasticityareliablemarketingtool?Evidencefromagameinno-vationingreece[J].InternationalReviewofEco-nomics,2006,53(4):627-640.

[7]FROIDHO.Perspectiveforafuturehigh-speedtrainintheswedishdomestictravelmarket[J].JournalofTransportGeography,2008,16(4):268-277.

[8]HUAR,LIUJ,BAOY.AMethodfororganizingLong-DistancepassengersonrailwayPassengerdedi-catedlines[M].TrafficandTransportationStudies,AS-CE,2010:1217-1227.

[9]PANHM.DiscussiononMarketingStrategiesofRailwayTourDedicatedTrains[J].RailwayTransport&Economy,2012,34(10):56-59.

[10]RONGW,LIUD,HEX.PredictionofHigh-Speedrailwaypassengerdemandvolumebasedongreyrelationalanalysis[M].ICTE,2015:173-179.

[11]柏.如何做弹性营销[J].销售与市场,2013,22(8):70-71.

[12]COKINSG.IntergatingtargetcostingandABC[J].JournalofCostManagement,2002,16(4):13-22.

差异化营销论文第6篇

论文关键词:差异化营销差异化战略竞争优势构建特征核心能力

所谓差异化营销就是企业在参与市场竞争时,凭借自身的优势之长,创造出个性突出的产品和服务,比同行竞争者更有效的满足目标颓客的需求。在需求创造市场的大背景下,“差异化战略”一经提出便受到企业的追捧。然而目前很多人只是简单的把差异化战略理解为特色化,或认为差异化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针对这一现象,本文引入战略管理的相关理论对差异化战略进行解释,使企业对差异化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以期对欲实施差异化战略的企业有所裨益。

一、差异化营销战略的内涵

1.环境适应性。

差异化战略作为一种战略,首先是寻求对环境的适应而存在的。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著名管理学家钱德勒在《战略与结构:工业企业史的考证》一书中便提出了“企业经营战略应当适应环境、而组织结构又必须适应企业战略”的主要思想。战略与环境相适应得到了后来学者的普遍认同,它强调了战略决策所依据的环境是一种客观存在,理性的分析技术是基于环境的变量,战略的核心在于对环境的适应,战略能够使组织通过确定外部环境中的机会与威胁,获得组织与环境的协同与适应。

2.竞争位势与定位。

差异化战略是分析企业的竞争位势基础上,选择合适的定位。企业战略的核心应在于选择正确的行业,以及在五种竞争作用力面前寻找进退有据的地位,做出适当的定位。

面对上述五种竞争力,企业可采用三种基本的通用战略应对——成本领先、差异化和目标集聚。其中差异化战略就是在满足顾客需求的全过程的某些环节中形成与竞争对手的差别,形成竞争上的优势。差异化实质上就是追求垄断性要素的一种方式。它可以赢得顾客的忠诚,并在面对替代品威胁时,所处地位比其他竞争对手更为有利。

3.难以模仿性。

企业差异化战略的成功还在于自身不容易被竞争对手模仿。经济学家潘罗斯在1959年出版的《企业成长理论》一书中指出,管理资源是制约企业成长的瓶颈性因素,因此,企业间的差别是一直存在的。由于管理资源产生于团队的互动和通过互动积累的经验,是组织通过长期团队工作、试验、学习和演化而来的组织特殊技能,所以管理资源是在别处无法简单复制的。

核心能力理论对企业的启示是企业在实施差异化战略过程中,要努力培育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使得自身的差异化不会因为竞争对手的模仿或替代而变得“不差异”。

4.动态能力。

由于竞争优势会随时间的发展而被侵蚀掉,企业必须能够使它们的资源和能力随时间变化而改变,并且能利用新的市场机会来创造竞争优势的新源泉。动态能力理论里所讨论的能力已经不同于前面提到的企业核心能力,而是改变企业能力的能力。从本质上来说,动态能力论表现出了一种动态的非均衡状态,认识到在一个变化无常的环境中,企业需要对能力持续不断地维护、培养和开发,从而实现企业持久的竞争优势。

二、差异化营销战略的构建特征

1.环境扫描。

环境扫描是指对企业环境的整体作一般性的监视,它包括外部环境审视,内部优劣势分析以及企业经营目标的确定等。环境扫描的目的在于发现可能影响企业发展的周围环境的变化,包括:政策或政府本身的变化,宏观或微观经济的变化,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等。内部资源评价则包括分析企业的有形资产、无形资产和组织能力,有形资产是指那些很容易计价,可在企业的财务报表中反映出来的项目。无形资产是声誉、品牌、文化、员工知识、专利,以及累计的学习和经验。组织能力是指企业组织调动各种资源,培育出自身不同于其他竞争者的最根本的竞争能力和优势,用以持续的满足受众需求,从而在市场上获得持续竞争优势。

环境扫描和企业战略的形成、方案选择、实施和控制组成一个连续、并行的过程,环境扫描贯穿战略过程的始终。企业应不断根据战略环境的变化来调整以及创新转换,从而动态地形成和实施战略。

2.差异化营销战略选择。

差异化定位就是为顾客提供与行业竞争对手不同的服务与服务水平。通过顾客需求和企业能力的匹配来确定企业的战略方向。差异化战略是以了解顾客需求为起点,以创造高价值满足顾客需求为终点。因此,在决定整体定位差异化的时候,必须要把顾客的需求、企业的核心能力以及竞争对手的服务水平三个要素综合考虑,做到三者的协调统一。

有差异化的顾客就有差异化的需求,有差异化的需求就要提供差异化的服务,因此细分市场,以满足不同顾客群的多样化需求,成了眼下企业经营的着眼点。细分市场的确定,有助于企业找准目标顾客群,并通过差异化的竞争策略来构建自身的竞争优势。

差异化战略可以分为如下三种:产品差异化,指企业的产品在性能、质量上明显优于竞争对手。形象的差异化,企业通过塑造优势的品牌、成功的cI策划,借助公关传播,使企业在顾客心目中树立起优异的形象,从而对该企业的产品发生偏好。市场差异化,指由产品的销售条件、销售环境等具体的市场操作因素而形成的差异,包括在定价、分销、售后服务等方面形成自己的差异化优势。

差异化营销论文第7篇

(一)企业文化营销的优势(Strengths)分析

1.增加产品差异化

随着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的逐渐深入,各厂商在新竞争环境下为取得竞争优势不断寻求增强产品差异化的新途径。产品的差异化主要包括功能差异化、服务差异化、文化差异化。在市场刚刚进入买方市场时,由于科学技术不够发达,消费者需求层次偏低,如果厂商能够生产出新功能的产品,取得产品功能的差异化,该厂商就会成功。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研发时间不断缩短,功能模仿或功能再造所需要的时间逐渐缩短,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厂商要想在功能上实现差异化一方面研发成本比较大,另一方面差异化持续时间不长,这就需要厂商寻求差异化新途径。在新消费环境下企业如果给产品赋予文化内涵,差异化战略就呈现了更广阔的思维空间。文化的各种内容如知识、情感、习俗、道德甚至感觉、体验都能为产品服务创造出惊人的差异,凸显魅力。

2.提升产品价值

产品有价,文化无价。产品整体概念一般由核心产品、基础产品、期望产品、附加产品、潜在产品组成。目前随着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在满足生活基本需求之后更加注重消费品背后的文化价值,消费者对于产品的需求正在由附加产品向潜在产品过渡。企业采取文化营销方式,通过给企业产品增加文化内涵,从精神方面充实和丰富产品价值,能够使产品超越其物质意义,成为某种精神的象征,提升产品价值。

3.增加客户忠诚度

在我国市场供过于求的大环境下,企业仅仅依靠传统产品本身提高客户满意度,增加客户忠诚度,难度相当大。大部分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都是属于感性购买,只有当产品所呈现的某一方面需求能够与消费者的需求﹙功能、价格、款式、服务、情感﹚产生共鸣时,该产品才能够赢得消费者的喜欢,而给产品增添的文化内涵则能与消费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增加客户忠诚度。

4.受众人群广

一方面,文化营销中增添的文化要素一般都是当下的主流文化,这种文化的接受度比较广泛;另一方面,文化传播方式比较多,传播范围比较广,不仅能够跨越一定的地域传播,而且能够跨越一定的年龄阶段传播。

5.先占优势明显

文化先占优势即第一个给产品增加某种文化内涵的企业能够比后续者取得更多的市场份额。由于文化超脱物质领域,是与消费者精神世界的直接沟通,因此第一个触及消费者精神领地的企业能够给消费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即使有后来者模仿增加同样的文化内涵,替代性也不高,文化本身有一定程度的垄断价值。

(二)企业文化营销的劣势(Weaknesses)分析

1.容易导致企业舍本逐末

文化营销注重消费者精神方面的需求,可有些企业往往只重视消费者精神需求,却忽视了消费者最基本的需求。消费者高层次的需求都是以底层需求为基础的,在产品满足不了消费者基本需求时,所有的文化需求都是妄谈。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确有一些企业企图搭上文化的便车,忽视了对产品质量、功能等物化属性方面的把关,造成企业空有文化内涵,失去了产品最本质的、能够提供消费者实际用途的属性。

2.导致感性消费,误导消费者

企业在文化营销中为产品增加的文化内涵都是积极向上的,文化本身具有良好的劝服性。积极的文化劝服性更强,可能消费者对产品本身没有多大需求,但是由于文化的劝服性,容易给消费者洗脑,导致感性消费,这种情况可能会造成产品的闲置,最终造成资源浪费。

3.企业文化营销转型困难并且文化多元化接受度不高

当企业给产品附上文化属性,这种文化内涵将深入人心,不易改变,一旦此种文化不能迎合消费者,企业进行文化转型就不易被消费者接受。另外,如果一个多元化的企业给产品增添不同的文化内涵,易引起消费者怀疑营销文化的真实度,文化穿透力降低。

(三)企业文化营销的机会(Opportunities)分析

1.尊崇消费者主义的选择

彼得•德鲁克早在20世纪70年代曾说过:“市场营销的漂亮话讲了二十年之后,消费者主义居然变成了一个强大流行的运动,这就证明没有多少公司真正奉行市场营销观念。消费者主义是市场营销的耻辱。”营销大师的话给我们以警示:消费者主义是市场营销的核心。随着消费者需求层次的不断提高,产品的物化形态已经再不能够满足消费者,而文化则能够直达消费者的精神领域,满足其日益提升的需求。

2.经济发展的选择

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消费者的生活水平和社会文化在不断提高。2012年,我国人均GDP就已经超过6000美元,处于生存型消费稳定、发展型消费加快、享受型消费启动的关键阶段,也就是说消费者购物不仅考虑商品的使用价值,而且更讲求消费档次和文化品位。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劳伦斯•米勒说:“未来是全球竞争的时代,在这一时代中,能成功的公司将是那些采用文化营销策略的公司。”

3.营销学理论发展的正确选择

市场营销理念的发展经过了生产观念、产品观念、推销观念、市场营销观念、社会营销观念。前三种观念均是以企业为中心的营销理念,后两种观念都是以消费者为中心的营销理念,且所考虑的消费者需求层次有所提升。消费者的文化需求是消费者需求的一个新的发展,因此企业文化营销成为营销学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四)企业文化营销的威胁(Threats)分析

1.社会主流文化的易变性

社会主流文化是指在一段时间内整个社会所推崇的主体文化。在文化营销过程中,企业往往会考虑到当时的主流文化,有的直接利用主流文化,有的将其进行细化或者延伸。但是这种文化有一定的持续时限,文化不断在发展,当文化改变时,企业文化营销效果会减弱甚至会土崩瓦解。

2.消费者文化需求的不确定性

同一时间点上的不同消费者的文化需求不同,不同时间点上的同一消费者文化需求也会有差异,这种文化需求的不确定性会导致企业固有消费者的转移。另外,很大一部分消费者在文化方面的需求比较被动,有时只有通过引导才会产生这方面的需求,所以企业的文化营销策略应当充分重视消费者需求的不确定性。

3.竞争厂家的威胁

文化营销方式引起各界广泛重视,产品文化划分细致,文化泛滥现象弥生,同样的产品附属上不同的文化,给消费者不同的感受,这种感受一定程度上都能够引起消费者某一方面的共振,都有可能诱发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因此,细致划分文化在定位不同类型的消费人群的同时,往往能够减弱某一单独厂家的文化竞争优势。企业在不同时期可能具有不同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综合以上关于企业文化营销SWOT分析,可采取SO战略、WO战略、ST战略、WT战略

二、企业开展文化营销的几点建议

(一)企业应正确认识文化营销

1.提高企业开展文化营销的素养

企业素养直接关系到企业开展文化营销的成败,有些企业文化营销近视现象严重,仅仅着眼于眼前利益,利用文化影响力,过度宣传企业产品却不能保证产品硬性的质量要求,或者运用不相符的文化内涵洗脑消费者造成错误性的购买行为,这样的企业或许能够在短时间内盈利,长期看可能陷入危机。因此企业在文化营销过程中应提高自身素养,真实、真诚地反映产品实质内容,合理、适度地开展文化宣传工作。

2.把文化营销作为一个闭合的系统

惠普电脑的创办人之一大卫•普克有句至理名言:由于营销过于重要,因而营销的任务无法由营销部门独立负责。但在实际操作中,有些企业把文化营销作为一种营销方式,仅仅当作营销部门自己的事,与企业其他各部门不相关。这种观点本身就是错误的,文化营销不同于其他营销方式,只有附加的文化要素与企业产品有一定的契合度时才能够触动消费者需求。企业应该把文化营销看成是一个调研、实施、反馈、纠正、实施的闭合系统。

3.认识文化营销的递进性

文化营销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产品文化营销、品牌文化营销、企业文化营销。产品文化营销是企业文化营销最基础的内容,当产品文化营销进行到一定阶段,能够使得企业产品呈现一定程度的竞争力时,要适时提升文化营销的层次,采用品牌文化营销确立产品品牌,最终实现企业文化营销,实现消费者对企业而不是对产品本身的信赖。

(二)企业应保证自身行为的合理性

1.在STP理论基础上进行文化营销

STP理论中S、T、P分别表示市场细分、目标市场、市场定位。根据STP理论,市场是一个综合体,是多元化、多层次的消费需求集合。任何企业都无法满足所有需求,企业应该根据不同需求把市场分为由相似需求构成的若干子市场,然后根据企业所长选取市场并将产品定位在目标消费者所偏好的位置。应该遵循这一理论,考察消费者,做足市场工作,做足消费者工作。

2.保证文化与产品物化属性的一致性

产品的物化属性包括外形、尺寸、材料、颜色、包装等,产品的文化属性只有附着于物化属性才能够表现出来,如果仅仅给产品增添文化内涵,而物化属性方面不加注意就会使产品显得空洞无力。只有在遵循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对产品的物化属性精心挑选、精心设计,产品的整体表达才能和文化内涵一致,才能获得文化营销的成功。

3.注意产品文化属性与企业行为的一致性。产品的文化属性不仅仅代表了企业的产品,而且象征着整个企业。因此企业在开展文化营销时,一定要注意自身向社会大众展现的形象,只有企业把握整体的一致性,企业文化营销才能够顺利进行。

4.合理运用文化内涵与4P的结合

4P即产品、价格、渠道、促销。文化属性贯穿企业营销的各个方面,企业在营销过程中要注意文化内涵与4P的结合运用,例如企业在选择营销渠道时,要注意渠道文化与产品文化的一致性;在产品定价时要考虑产品的文化定位等。

5.学习标杆企业的文化营销策略

虽然我国文化营销才刚刚起步,但是不乏文化营销成功的典型案例,如红豆集团的“红豆文化”、加多宝的“上火”文化等。学习典型案例文化营销策略,能够帮助企业少走弯路,成功实施文化营销。

(三)树立文化营销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全体员工在创业和发展过程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守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企业文化营销是文化营销的最高境界。企业价值标准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同时也是企业文化营销的核心。在企业内部,企业文化能够团结企业员工,保持企业内部和谐与创造力;在企业外部,企业文化能够树立企业形象,彰显企业诚信。如果企业能够树立文化营销的企业文化,一方面能够使得全体员工意识到企业对文化营销的重视;另一方面,企业文化自身的凝聚功能能够协调各部门相互协作,以保证企业有效开展文化营销工作;最后,企业树立文化营销的企业文化,以文化充实产品内涵的同时充实企业内涵,向社会展示企业优良形象,能够实现最高层次的文化营销。

三、小结

差异化营销论文第8篇

关键词:营销 科特勒 艾尔・里斯 市场定位 一体化

引言

菲利普・科特勒被誉为“现代营销学之父”,其对于市场营销理论的重新定义和系统阐述是对传统“4P”营销理论(Product:产品;Price:价格;Place:地点;Promotion:推销)的突破和创新,科特勒提出“优秀的企业满足需求、杰出的企业创造市场”,这一名言对当代社会营销思想变革具有深远影响。艾尔・里斯是市场定位理论的创始人,其对于营销学理论的创新享誉世界。伴随着时代的变迁,全球范围内发达经济体和第三世界国家的市场环境都有了新变化,科特勒和里斯的营销理论、营销思想在学术界和实践界也逐渐引起了较大的争议,两种营销理论观点究竟是各成体系还是实为一体成为学者和企业家广泛探讨的问题。本文尝试对这两种营销理论的一体化关系进行研究,并从市场定位发展阶段视角论证了研究结论。

剖析科特勒营销理论和艾尔・里斯定位理论

(一)市场竞争视角

科特勒营销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客户和竞争,艾尔・里斯定位理论的核心思想是竞争,因此,对于市场竞争的重视构成了两种营销理论的交集。从市场竞争的本质属性来看,企业争夺市场份额其实就是争夺客户,客户偏好最终决定市场走向,即需求创造供给,任何忽略客户感受的市场竞争战略都是存在缺陷的,无论是零和竞争还是双赢、多赢竞争模式,任何一家企业作为市场中的独立经济个体而获得优于其他企业的竞争优势都建立在对客户群体需求更高满足水平的基础之上(李琳,2010)。

从企业和客户对于竞争的预期来看,二者都希望市场中存在良性竞争,因为恶性竞争一方面会导致对于社会资源的浪费,企业无暇顾及创新产品和履行社会责任,社会商品价格长期低于边际成本;另一方面,恶性竞争的高额成本最终由消费者买单,消费者剩余下降,全社会福利水平降低。此外,即便是在企业群体内部,不同市场地位的企业对于竞争也有不同的理解,小企业或新进入市场的企业更多的是在竞争中扮演挑战者角色,而大企业或领导型企业则更多处于竞争防守地位,引领市场发展、调节竞争烈度才是他们的目标。

但是市场中的企业如何才能取得竞争的成功呢?科特勒从差异化视角给出了答案,即企业和企业战略、产品特色等都要与众不同,满足多类客户需求;艾尔・里斯则对科特勒的观点进行了拓展,认为仅仅靠差异化营销战略不足以支撑企业的优势竞争地位,在某个市场领域取得“先发”优势才是有效竞争的基础(卢泰宏,2008)。

艾尔・里斯提出:“市场定位的意图是强化客户的消费需求,通过人为因素来调动客户的购买意愿,抢占市场空白具有重要意义”。他在《广告的衰落与公共关心的崛起》一书中援引碳酸饮料的例子而做出了解释,指出百事可乐和可口可乐并不存在显著差异,但百事可乐之所以在年轻人群体中获得比可口可乐更高的销量,原因就在于百事可乐率先将产品定位于年轻人群体,抢占了年轻消费群体的专属碳酸饮料市场空白,实施另一种意义的差异化战略。从这个角度看,艾尔・里斯的营销理论观点和科特勒是一致的,二者并不存在显著差异。

(二)客户心理视角

对于客户心理的分析同样是艾尔・里斯市场地位理论的重要研究部分,而科特勒则强调研究客户需求,二人的研究其实是同源而不同表现形式,研究客户心理正是为了更好的满足客户需求。客户心理具有隐性的表现形式,而客户需求则是对其心理活动的外延,具有相对显性形式,因此,艾尔・里斯的研究是在科特勒的基础上更进了一步,由外在观察转为内在分析,从而也更加精细化。定位理论中提到“市场营销战略的制定不能仅仅依靠当期客户的需求情况,同时也要考虑客户的潜在需求”,这就突出了客户心理变化对于营销效果的重要性。

我国学者侯惠夫(2007)对艾尔・里斯的论述进行了分析,他指出,艾尔・里斯的营销心理学观点说明消费者购物心理存在不同的分区,潜在消费心理区域的存在可能连消费者本身都没有意识到,因此,企业通过显性消费需求而制定的营销战略可能并不会收到较好的经济效果,在市场中客户角色愈发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下,企业要兼顾考虑客户的购买、决策、使用以及评价监督身份,重视显性需求和隐性消费心理之间的联系,从长远出发而制定符合市场预期需求变化的营销战略,即统一科特勒需求理论与艾尔・里斯的营销心理观点(郝连才,2012)。

市场定位理论提出企业对于客户的反向控制观点,认为企业营销行为的实质就是管理和控制客户的消费心理。从信息经济学理论视角来看,市场中的企业和消费者存在着信息不对称,企业向消费者传递信息的过程非常复杂,并且消费者对于信息的接受和消化理解程度也存在很大差异,因此,企业组织市场营销绝不是一味的对消费者单方面灌输企业理念和产品信息,否定消费者理性和成熟观点的营销行为都会使得企业陷入“主观营销”误区,随着消费者权益保护意识的日趋增强,艾尔・里斯的营销心理学理论发展空间也会越来越广(杜建刚,2012)。

(三)差异需求视角

科特勒的营销细分理论认为,消费者需求具有时间和空间层次上的差异,因此对应的市场营销行为也要进行细分,通过建立指标体系和区分指标大小来获得对于目标市场的洞察力,进而得到结构营销效率;艾尔・里斯的市场定位理论发现了针对差异化需求而设立的“营销分化”组织途径,即针对客户心理变化而创新产品,目的是为市场引入更多新鲜元素,放缓社会消费心理的变化速度。无论是产品市场还是货币市场,只有具备充分预期性和可测量性,营销行为才可控,科特勒的需求指标洞察力理论和艾尔・里斯的营销分化理论缺一不可。

对于科特勒的营销细分观点和艾尔・里斯的营销分化观点,我国学者唐文龙(2010)以产品品牌和品类的关系进行了补充说明。他认为,产品的品牌和品类之间具有相互融合的关系,企业间同类产品的竞争优势来源于不同的产品品牌,品牌包含于品类。在现代化的商业竞争环境中,品牌效应构成企业竞争优势的较大权重,优质的产品品牌对于具有差异化需求的消费者具有先入为主的影响,对于企业而言,依靠品牌而自发区分消费者的需求差异也是企业优势的组成部分。因此,科特勒和艾尔・里斯的观点也具有互相包容的性质(张玉红,2013)。

(四)营销公关视角

现代市场中的营销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对于企业公关能力的考验,企业采取何种公关方式来吸引消费者注意是众多企业管理者都在积极思考的问题。科特勒和艾尔・里斯在公关营销领域的见解共性多于分歧,艾尔・里斯在《定位:头脑争夺战》一书中这样定义了营销公关的重要性:“公关对于营销就像是马对于骑士,骑士优秀要靠好马,营销成功要靠好的公关”;科特勒在《混沌时代的管理和营销》一书中也肯定了公关对于营销的重要性,认为广告的发展并不能完全取代公关,在实体接触条件下,公关具有比广告更好的营销效果。

论证两种营销理论体系的一体化关系

科特勒的营销理论涉及到市场安排、市场调查以及客户关系管理等多个方面,他始终在试图引领营销学理论向产品与服务发展;艾尔・里斯的定位营销理论则试图以客户心理变化视角来建立企业的预期竞争优势,将营销学向心理学和管理学相结合的方向去进行突破。本文认为,二者之间的关系是“本无超越、实为一体”。证明如下:

(一)市场定位形成阶段

科特勒将产品的市场定位过程总结为四个阶段,即分析企业潜在竞争优势、归纳与市场同业的差异特征、筛选适合本企业的独特竞争优势、完善配套的营销组合策略;艾尔・里斯则将市场定位从对产品本身的关注转移到客户心理上来,认为市场定位就是要强化客户对于企业产品的消费意愿。卢泰宏(2008)对市场定位战略的钻石模型进行了分析,将艾尔・里斯的营销心理分析观点融合进科特勒的营销理论,即企业调研和选择目标市场的行为是对于科特勒四阶段市场进入理论的领先,调研过程即是将客户心理分析领先于制定营销战略的行动,进一步证明了二者之间的紧密联系。

(二)市场营销强化阶段

企业市场营销做好定位即选定目标市场后,既要努力去寻找和突破新的市场范围,同时也要对既定目标市场进行强化,维持对于市场的控制力,在“定位-突破-维持”的营销发展过程中,每一步都不能脱离“4P”营销内涵而独立存在。葛高元(2010)提出,企业进行市场营销首先要以广告、公关以及调研等形式对特定客户群体形成心理冲击,进而利用信息优势而快速占据消费者的潜在消费需求,尽快将目标市场的竞争格局进行划定。在目标市场份额比例界限已经较为清楚的条件下,企业的营销策略就可以向巩固优势和强化品牌效应、经营理念等进行转变。

值得注意的是,科特勒提出“企业在市场营销的任何一个阶段对于竞争优势策略的选择错误都会导致整体竞争的失败”,这与艾尔・里斯的“马和骑士”营销思想是不谋而合的,企业如果在目标市场不具备显著竞争优势,就必须重新定位自己的营销角色,或采用“借牌营销”发展策略,或转移目标市场,固守下去只会最终面临自然退出(葛高元,2010)。

(三)营销发展创新阶段

科特勒的市场营销理论和艾尔・里斯的定位理论都不是静态化理论,2009年5月,科特勒联手约翰・卡斯林共同推出新作《混沌时代的管理和营销》,对于当代营销的创新做出了耐人寻味的论述:“混沌不是失常,它只是常态的新面孔,灾难降临无准备者,机遇青睐有准备的人”,他所说的“有准备的人”就是那些能够迅速处理潜在威胁并积极创新营销的企业。2013年,艾尔・里斯接受采访而发表了如下观点:“市场是不讲逻辑的,营销是占据人们心智的学问,营销创新是对于消费者心理变化的新发现和控制,单纯优化销售网点数量和布局不是营销创新”。从二人对营销发展创新的见解来看,基于企业和需求要素在营销中的作用价值也都是一脉相承的。

结论

科特勒市场营销理论和艾尔・里斯市场定位理论都是营销发展历史中的丰碑,不仅丰富了当代营销学体系,同时也对世界各国内的企业进行科学营销提供了极大的参考价值。两种营销理论不是各成体系的独立理论单元,科特勒致力于实现企业与客户之间的高效率信息传递,以差异化营销实现企业价值,而艾尔・里斯则以企业通过科学定位目标市场来获得营销效率作为研究核心思想,理论之间是平行互通、互相融合的关系,不存在超越与优劣之分,从发展的眼光来看,两种理论在一体化动态发展过程中互相促进,互为依靠。

参考文献:

1.李琳.科特勒全面营销观念解析[J].企业研究,2010(12)

2.张玉红.顾客公民行为理论研究述评与展望[J].当代经济管理,2013(3)

3.郝连才.基于观察性学习的销售促进对客户购买意愿的影响[J].系统管理学报,2012(11)

4.杜建刚.神经营销学研究现状―FMRI成果评述[J].经济管理,2012(3)

5.[美]查克布莱默著,曾虎翼译.点亮社群:互联网营销的本质[M].东方出版社,2010

6.卢泰宏.营销管理演进综述(续)[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