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形势与政治课论文

形势与政治课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21 17:09:05

形势与政治课论文

形势与政治课论文第1篇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课;规范化;制度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3-0060-02

2004年11月17日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中强调,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1]为了进一步规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组织管理,教育部于2011年1月19日又印发了《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暂行)》(以下简称《标准》),其中明确指出形势与政策课要根据教育部下发的教育教学要点来组织教学。[2]然而,通过调查问卷发现,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经过多年建设尽管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仍然未能跟上其他几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发展步伐,其课程规范化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3]基于此,拟以《通知》和《标准》为依据,来讨论“形势与政策”课规范化建设的基本要求。

一、教学内容的合理化

合理化的教学内容是高校“形势与政策”课规范化建设的基本要求。只有科学编选适宜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作为教学内容,才能达到“形势与政策”课的教育教学目的。

目前,教育部已经加强了高等学校“形势与政策”课教材和教学资料的建设。每年制定两期“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要点,并于春、秋两季学期开学前将教学要点印发全国各地教育部门和高等学校,作为教学参考资料。与此同时,教育部在每年两期“形势与政策”课骨干教师培训班上,聘请国内专家就相关专题作报告,从而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的选取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素材。此外,教育部还组织编写制作了及时反映国内外形势最新动态的《时事报告大学生版》(含VCD)作为学生学习辅导资料。可以说,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的选取方面,教育部已经有了很好的指导和规范,各高等学校应该根据、教育部的要求,结合本地本校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和思想特点,合理取舍。

笔者认为,就具体内容来看,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应该涉及:国内外时事政治、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其趋势、国内外形势与发展趋势、始业教育、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教育、行业形势教育、就业指导等。就理论形态来看,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应该包括三个部分:一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二是国际与国内形势教育;三是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与政策等政策教育。

二、师资队伍的多元化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规范化建设的根本保证是打造一支理论功底扎实、专兼职结合的多元化师资队伍,即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为骨干,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为主体,以其他领域的专家、学者为兼职。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是“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骨干和中坚力量。“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及方法论来分析国内国际的热点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理所当然应该成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骨干和中坚力量。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主要由学校相关领导、行政党群职能部门领导、院系党总支书记及学校辅导员教师组成。最后,“形势与政策”课内容的多学科性、宽领域性、广范围性的特点要求其他领域的专家、学者为兼职队伍,根据形势的需要,定期或不定期的对学生做形势与政策讲座,不断增强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三、教学安排的常态化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规范化建设的首要前提是教学安排常态化,即教学任务有计划、教学活动有场所、教学时间有保障。首先,将“形势与政策”课列入教学计划,公布教学计划进程表,并纳入学籍管理。“形势与政策”课应该合理规划学分和学时,制定具体的教学计划,根据教学计划进程表来规范完成“形势与政策”课的理论教学及实践教学。[4]其次,教学活动有场所。主要包括多媒体教室、实践教学环境、多功能报告厅等。应该依托学校和教师资源,建立形势与政策教育基地,组织学生在学校大礼堂、专门教室集中观看专题影视,组织学生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参观考察,引导学生到企业或社区进行专题调查,加强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的理解。最后,教学时间有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计划安排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完成“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任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与学生接触的时间较多,应该保障实践教学的时间。建立定期学生形势报告会制度,提前安排好专家学者的专题讲座时间,使教学时间得以保障。

四、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规范化建设的重要保障是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一是系统讲授与形势报告、专题讲座相结合。形势与政策的基础理论具有系统性、连续性、宏观性等特点,要从宏观上把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基本内容,应该系统讲授。针对社会形势的热点以及学生关注的焦点问题,还可以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党政领导来校举行专题讲座,并且建立定期形势报告会制度,与课程教学内容形成互补。

二是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请进来”就是有计划、有针对性地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党政领导、先进集体领导干部等到学校给大学生做形势政策的报告和讲座。“走出去”就是授课教师结合“形势与政策”课的内容和要求与当今社会热点问题、本地的经济社会实际情况,有组织、有计划的进行实践考察,在实践中了解国情,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三是课堂教学与课外讨论、交流相结合。对于“形势与政策”课基础理论内容,需要通过课堂教学来系统的学习,课堂教学可以让学生掌握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同时课外讨论、交流,特别是数字化互动交流对学生的形势与政策观有重大影响,是“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不可缺少的教学方式。

四是正面教育与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教师要联系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的实际,及时对大学生进行正面的形势观和政策观教育,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同时,通过积极组织和引导学生自主收看电视、读书看报、座谈和网络学习等,引导学生自主关注国内外形势与政策,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补充作用。

五、教学考查的科学化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规范化建设的必要环节是采取科学的考核方式,即将传统的综合性试题考查与撰写专题论文、报告会心得、社会实践调研报告等形式相结合。

第一,传统的综合性试题考查。将开卷考试与闭卷考试相结合,作业考核和命题考核相结合。重点考查学生分析国内外形势与政策的能力及理解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能力,考查学生宏观把握“形势与政策”课基础理论的情况。

第二,专题论文考核。根据“形势与政策”课的基础理论内容给出选题范围,鼓励并指导学生把课堂教学内容作为论文撰写的理论基础,引导学生结合国内外形势与政策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等问题撰写论文。

第三,报告会心得体会考核。在学生听取报告会前,教师指导学生重点记录“形势与政策”报告会的主题、思路、报告方法、切入点、解决的实际问题等。报告心得体会考核,可以综合了解学生的整体素质,能够提高学生的知识理解与运用能力。

第四,社会实践调研报告考核。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到社区、农村、企业进行实地调研考察,并设计合理的问卷调查,用实证的方法获取第一手资料,并对调研考察过程进行总结,最后形成调研报告。

六、教学管理的制度化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规范化建设的内在要求是制定和落实相关的教学管理制度,即以制度作保障,以管理作依托,对整个“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过程进行监督和控制,以保证教学秩序有条不紊地进行。

第一,加强各个教学环节管理。一是建立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讲课质量评估制度,规范提高任课教师的教学质量。二是建立定期进行教学检查和督导的工作,对教学环节进行监督。通过有着丰富经验的专家们对“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工作进行监督、及时反馈教学各环节存在的问题,对提高“形势与政策”课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会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第二,加强教学保障管理。包括:完善教师准入制度和教师培训制度;建立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制度;建立教材建设的质量制度;建立教育经费的投入制度;建立形势报告会制度;建立实践教学制度等等。

第三,加强考试环节管理,即构建完整的“形势与政策”课考核评价制度,完善细化考试环节,避免考试考核的随意化。这就要求明确“形势与政策”课的考核原则、考核目标、考核内容、考核方法和考核结果,建立试卷考核、论文考核、实践考核相结合的综合考察制度。

七、教学研究的专业化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规范化建设的驱动力量是加强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研究工作。教育教学研究的专业化,有利于增强“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的敏锐性和时效性。

教育教学研究是规范“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研究既有利于教师把科研成果直接转变为教学内容,又有利于教师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这不仅能够提升“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的理论深度,而且能够增强“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效果。因此,高校“形势与政策”课任课教师应该重视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研究,通过学术研究活动来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科研素质,以达到以科研促进教学、以教学带动科研的目的。学校应该鼓励和组织“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开展科学研究,为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研究提供必要保障,如把“形势与政策”课纳入学校学科建设体系规划中,设立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研究的科研项目等等。

总之,“形势与政策”课规范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构建一套成熟稳定的综合性机制与结构性范型。[5]只有实现了教学内容的合理化、师资队伍的多元化、教学安排的常态化、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教学考查的科学化和教学管理的制度化,才能说“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真正走上常态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N].人民日报,2004-12-18(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暂行)[EB/OL].[1998-08-16]..

[3]文军.普通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发展情况的调查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6).

形势与政治课论文第2篇

关键词:民办高校 网络平台 形势与政策

一.重基础建设,为“形势与政策”专题教育提供有力支撑

“形势与政策”专题教育对老师有很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政治理论修养,具备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形势与政策”专题教育对于帮助学生坚定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作用毋庸置疑。正因如此,“形势与政策”专题教育需要有高度责任心、爱岗敬业的老师去讲授。同时由于“形势与政策”专题自身的特点,需要有一批具有高度敏感性、有知难而上的勇气和创新意识并能驾驭多领域复杂问题的老师去讲授。坦白说,这往往不是一个教师所能完成的,即使这位教师经验丰富、知识渊博。它需要一支高素质的教师团队:在这样一支团队里。教师拥有共同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有互补的知识结构等等。每每遇到国际、国内热点和难点问题时,这支团队又可以演变成一支快速反应部队,做出教学内容的调整。在教学实践中对学生进行现实有效的引导。

我院领导高度重视政治理论课基础建设和“形势与政策”专题教育。我院政治理论课部作为学院二级机构,主要职责是统一管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负责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和相关管理工作,负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教学科研梯队建设等工作。我院政治理论课部直属学院领导,学院为政治理论课部配备了与专业院系同等教学设备,包括办公室、计算机、打印机等。在学科建设上,直属领导模式保证了教学资源的优先分配和教学组织的统筹规划,我院推进“形势与政策”专题教育的教学是在院党委领导下,成立了政治理论课部、教务部、学工部及各学部学工处参与的“形势与政策”专题教育领导小组,统一组织、协调全院学生的“形势与政策”专题教育教学工作。针对大班教学管理难的问题,在校级层面进行制度建设,建立班级导师参与的教学管理制度,充分发挥班级导师的监督、管理职能,以达到“形势与政策”专题教育效果的最优化。

二.接地气,案例选材特定化

民办高校的大学生是不同于普通公办高校大学生的特殊群体。在政治理论课的网络课程教学中,他们常常自我约束、自我学习的能力不强。所以在教师层面上,尽量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主题制定教学内容,在课件的准备工作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制作出图文并茂、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富含时代气息,体现社会焦点、难点的PPT、影音资料,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努力拓展网络互动环节和多样化的课堂活动,适时采取案例、专题、设立网络讨论区、学习QQ群、微信群的方式活跃学习气氛,引发学生共鸣。

我院思想政治理论课部每学期都会组织多次集体备课、学习,收集大量关于“形势与政策”内容的文字教案、文字教学案例、电子教案、电子教学案例、相关影音资料。我们从三本和高职学生特点出发将教学从单纯知识的传授转向重视对学生认知、情感和能力的培养上,将思想政治教育从知行分离转向知行合一,学以致用,努力突出思想性、实践性。教学中努力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一切从满足学生的成长成才需要出发,一切以促进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提高及个体的和谐发展为目的,从知、情、意、行等方面磨练并培养学生的政治素质和综合素质。针对民办大学生未来主要面向生产建设和管理服务一线,我院“形势与政策”专题案例选材遵循“精”、“新”和“管用”原则,精心厘定教学内容,使其充分体现政治性、科学性、时代性。。严格依据民办高校学生特点精心选择的特定案例与其他院校相比较具有“接地气”,更易被学生接受的特点。在实践教学中也得到了学生们的良好评价。

政治理论课责任重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把“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确立为重大“课题”。

“形势与政策”专题教育要注重把平时宣传教育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培养大学生爱国情怀,要把近现代史教育、国情教育、民族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融入教学之中。通过对国情、历史的全面深入了解,认识中华民族的伟大和民族精神的崇高,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在历史比较、发展比较和中西比较中,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中国青年报,2004-10-15(4)。

形势与政治课论文第3篇

关键词:地方高校;地方特色;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101(2016)05010504

才。地方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主体部分[1]。我国目前共有2 800多所高校,其中绝大多数是地方高校。如安徽省的105所高等学校中有103所是地方高校(除了中国科技大学与合肥工业大学外)。

安徽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 “三个强省”、加快建设美好安徽的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安徽省地方高校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与使命。地方高校在培养大学生扎实专业基础的同时,必须培养大学生为地方服务、为基层服务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必须按照“顶天”、“立地”的基本原则,更加注重“接地气”,既要培养高层次的科技人才,更要培养基层科技推广人才;既要培养善于创新的人才,更要培养敢于创业的人才;既要培养具有世界眼光的人才,又要培养脚踏本省实际的人才。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在地方高校人才培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必须始终坚持探索地方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特色化教学改革,实现形势与政策教育与地方特色的功能衔接。

一、精选地方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特色化教学内容

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应融合地方特色。丰富完善的教学内容是提高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效果的必要条件。一般而言,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基本包括以下内容:一是经教育部社科司审定并组织专家编写的每学期“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它是教学的根本依据,可指导和帮助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认识和把握形势的主流和本质,认清其变化发展的规律。二是党和国家的内政外交的各项政策、重要会议文件等,了解国情和国策,这是教师备课的主要依据,引导学生提高政策水平和拥护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的自觉性。三是理论界学术界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大学生普遍关注的国内外热点焦点问题,这对学生颇具吸引力,是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重要内容。四是地方特色的教育资源。它们就在学生身边,离学生最近,是他们能够真实感受得到的内容,是理论联系实际教学环节的直观生动的教学内容[2]。而正是这部分内容即能体现地方特色的教育资源是以往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所缺乏的。安徽省属中部省份,经济社会发展与沿海东部省份有一定的差距。但地域文化特色明显,皖北是老庄哲学、中医药文化的发源地,皖南有与敦煌学和藏学并列的中国三大走向世界的地方显学之一的徽州文化,皖东有全国农村改革发源地凤阳小岗村,皖西则有革命老区红色文化。对这些地方特色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能够丰富充实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而且能够让学生有切身感受,从而爱上这里的土地、爱上这里的人民、爱上这里的文化,立志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中应体现学校特色。安徽省地方高校在立足专业特色,融合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中逐步找寻到各自的价值追求,形成个性鲜明的办学理念及缤纷多彩的特色。如,安徽农业大学自1984年以来,学校从最初单纯的大别山区科技扶贫逐步走出一条面向“三农”、面向安徽、面向未来的科教兴农、科教兴皖、服务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别山道路”;安徽大学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形成了“敬业乐群、追求卓越“的文化精神,形成自己独特的办学理念;等等。安徽厚重的历史与时代精神相契合,使每一所大学都积淀、建构出各具独特形态的文化品格。将形势与政策课与学校办学特色紧密结合,有利于培养高校为地方建设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还应结合学生特色,联系学生实际。 地方高校学生90%来自本省,但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异性,许多学生对本省各地区文化的了解程度不一;学生的年级、专业等不同需求也不同。要将学生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融入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之中,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进行教学,具有针对性、实效性,能增强形势与政策教育的说服力与感染力。

总之,将地方特色资源融入形势与政策课内容中,既可以保证完成教育部下达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任务,同时又能照顾到地方特色和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将国家的要求、地方的关注、学生的需求等有机结合起来,使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既视野宏大,同时又富有特色,内容丰富。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马克思主义的形势观和政策观要求形势与政策课必须结合世情、国情、省情和时代特点,针对大学生思想实际进行教学,使之真正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优秀课程。地方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则必须将地域历史文化、地方风土人情等融入教学中。但地方特色必须掌握一个“度”,选择的案例等必须具有代表性、典型性,要利于地方特色资源的传承、创新与发展。

二、凝练地方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特色化教学方式方法

形势与政策课和其它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一样,教学方式可以分为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两种基本方式,前者主要是解决“懂不懂”的问题,后者主要是解决“信不信”的问题[2]。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特色包括以下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课堂教学。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本,按照学生是否欢迎、是否满意来设计和选择互动式教学法,如学生分专题讨论、演讲、辩论、案例分析、角色演练、专题报告等等方式,侧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形成互动。多媒体演示教学法,可以促进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人境互动;案例分析研讨式教学法,可以促进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演讲、辩论式教学法,可以促进教学过程中的生生互动、人境互动[3]。

第二个部分是课外实践教学。由于形势与政策课绝大多数班级学生人数在一百人左右,而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在课堂上教师无法接触每个学生,也无法逐一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及存在的疑惑。将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从课堂内延伸到课堂外,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通讯技术,依托学校网络宣传教学平台,组织学生通过发飞信、QQ、微信,通过电子邮件或微博等网络工具进行答疑、交流、讨论,将现实课堂与网络课堂相结合,并指导学生参加人文社科方面的各种活动,如“人文周”活动,“思政杯”辩论赛,“中国梦,我的梦”演讲比赛,“新农村理论与实践研究会”等社团活动以及各种讲座、征文比赛等,形成跨越时间空间的师生、生生互动及人机互动。

第三个部分是社会实践。马克思主x学院与校团委、学生处配合,组织学生进行“三下乡”等社会实践以及社会调查,充分利用学校校外的实践基地,辅助教学。形势与政策课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得非常紧密的课程。国家的大政方针贯彻落实的成效,学生只有通过亲身观察体验才能感受深刻。每年暑假,各高校的团委、学生处和各个学院都要组织学生进行“三下乡”社会实践。从选题论证、调查问卷设计、项目遴选答辩,到带领学生进行实地调研考察,再到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调研报告的撰写修改,每个环节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特别是形势政策课老师)都参与其中,给学生以指导、帮助。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眼看、耳听、口说、脚行、脑思、手写,对形势与政策课内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与理解,同时也坚定了为建设家乡贡献青春的理想与信念。

这三部分中,课外实践教学是课堂教学的补充,是对课堂有限教学时间内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延伸。这要求教师要充分调动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探索、研究多种切实可行的互动教学方式方法;另一方面,需要全体同学的积极配合和参与教师组织的各项活动,使全体同学共同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及提高他们的实践和创新能力,真正达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使政治理论和政治信念真正进入大学生的头脑,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社会实践是课堂教学效果的检验。学生通过社会实践能对课堂教学的内容有切身的感受,真实的体验,从而真心地相信、真正地喜爱这门课程。

三、打造地方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特色化教师队伍

由于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内容每半年更新一次,没有统编教材,没有充足课时 2004年11月,、教育部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教社政[2004]13号)明确规定:“形势与政策课 按平均每学期16周,每周1学时计算。本科四年期间的学习,计2个学分;专科期间学习,计1个学分。”,给备课、教学、工作量计算等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而且这门课的管理由校党委宣传部、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务处、各学院(系)等多部门齐抓共管,造成这门课很多专职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不愿意代,多数学校主要由各学院(系)总支书记和辅导员承担教学任务。辅导员具有自己的优势:与学生离得最近,对学生了解最全面。但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在对教学内容的把握上、对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可能存在一些短板,特别是在省情教育方面。所以,打造地方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特色化教师队伍,首先需要建立一支省情调查研究宣讲队伍:将省内省情研究最新资料和成果补充进高校形势与政策资料库供教师查阅;请校内外具有广博省情知识并有宣传鼓舞能力的专家对教师进行培训或做专题报告,扩宽师生视野;积极参与省市政府项目、省社科规划项目和省社科联课题及相关部门的省情研究项目,抓住不同时期省情研究教育的侧重点,推进省情资料收集和研究;不断创新宣传渠道,培养省情校情宣传宣讲骨干,采取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激发师生建设本省本市的热情。

其次,打造地方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特色化教师队伍,需要打破地方高校之间、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之间各自为战的格局,使教师之间差异互补、优势互取,形成一种合力。这就要求各门课程的教师之间多开展协作性教研活动,如集体备课、集体研讨与学习等,以提升每一位教师的教学理念;同时应经常组织地方高校各课程之间的老师进行示范观摩教学、听课说课等活动,提高教师集体教学水平,如“同城高校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讨”、“长三角地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竞赛”。各课程的老师之间应相互协调、互相合作、互为评委和互提建议,取长补短,扬长避短,使该课程教师之间形成一种合力,最终使每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形成高效、科学的教学体系[4]。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设法使学生能够将形势与政策课的学习同其他几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四、小结

以上几个方面的内容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一方面,地方特色和学校特色为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特色改革提供了充实的教学资源,使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能够言之有物,言之有据,言之有理;同时,地方特色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形势与政策课的实践教学也提供了鲜活的教育内容,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提供了案例载体,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另一方面,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特色改革使得地方特色与学校特色生动起来、真实可信而易于被学生所接受。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中,在师生、生生的互动中更加容易激发学生的自豪感,这不仅会增加教学的亲和力、说服力、感染力,赋予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以新的时代内容,而且能够使学生更加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从而增强他们建设家乡、振兴中华的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第三,师资队伍的建设为特色内容的精选和特色方法的凝练提供了人才保障。拥有一批具有深厚理论功底、正确指导思想、较高专业素养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可以不断地深化和发展地方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育形成一批地方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特色精品讲座,推进地方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健康、持续、全面发展。

总之,针对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实际特点,地方高校需要着力加强形势与政策课的特色化教学改革研究。积极推进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与地方高校办学特色紧密结合,积极推进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与地域特色文化紧密结合,积极推进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与特色教学方式方法紧密结合,坚持将形势与政策课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平台建设,按照统筹大思政、搭建大平台、推进大教学、实现大教育的基本思路[5],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网络教学等多维教学形式积极做好形势与政策教育“三进”工作。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优化资源、创新机制,激发活力、提高实效,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地方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新思维、新途径、新办法,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实效性。

当然,地方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特色化教学改革不仅仅是以上所述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以及教师队伍这几个方面,还必须推动地方高校形势与政策课规范化建设。加强地方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必须把规范化建设制度化管理作为根本抓手。除了在在教学内容上融入地方资源、教学方法上增强师生互动、队伍建设上注重专兼结合之外,在考核方式上注意机动灵活;申报校级及以上级别的精品课程;以科研教研促教学,要及时总结积累经验,创新教育理念。地方高校之间也要积极配合:除了形势与政策课教师之间的网上网下交流如听课说课、介绍好的经验外,还要在编写具有地方特色的教学资料、教师培训、教学观摩、教学竞赛、社会实践、教研科研课题的申报等方面进行卓有成效的合作与联合。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地方所属高等学校[EB/OL].http:///link?url=VFlAJzz5meR4LZZX7rd

n5Fqfo4vMsDwBAD3O4.

[2]刘武军.“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开发利用地方特色教育资源的思考[J].百色学院学报,2009(1):93-96.

[3]言意文.高职思想政治课大班多元互动教学模式探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33):45-46.

形势与政治课论文第4篇

【摘 要】《形势与政策》课程面对新形势、新问题,积极探索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从课程管理体制、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评价及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开展研究和实践探索,为形势与政策教育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实现课程教学的科学化、规范化。

关键词 形势与政策;教学;现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05-0033-02

作者简介:苗国厚,男,电子科技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高校党建与网络思想教育。

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独具特色,举足轻重。加强形势与政策的教育学习,有助于大学生理解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客观科学地看待形势变化和社会发展,有助于培养造就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是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文章对《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研究现状作一梳理。

一、研究的背景

自1987年教育部首次将《形势与政策》课程设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修课列入大学教育全过程以来,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学科定位、教学原则、课时设置、教学安排、授课形式、考评规则、师资建设、经费支持等问题在全国高等院校早已得到普遍的贯彻落实,形成了独特的“三结合”教育模式,即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可以说,经过二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我国高校的形势与政策教育已经初具规模,为培养一代又一代优秀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和教学效果表明,形势与政策课在大学生心目中的认可度其实并不高,属于比较边缘化甚至可有可无的学科。进入21世纪后,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和渠道更加多元、畅通和便捷,这门课程的边缘化趋势就更加明显和突出,面临着严峻挑战。不仅如此,作为受教育者的新一代大学生,他们都出生于改革开放以后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里,且大多是独生子女,思维活跃、个性张扬、特立独行,这也给形势与政策教育提出了许多新课题和新要求,这就要求我们正视新形势、新问题,积极探索新思路、新方法,不断发展和创新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模式,为形势与政策教育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进一步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

200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即中央16号文件)出台,对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建设和改革做出了重大决策,并对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改革进行具体部署,要求建立大学生形势政策报告会制度,定期编写形势政策宣讲提纲,建立形势政策教育资源库。与此同时,、教育部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教社政〔2004〕13号),再次强调了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重要意义,明确了“形势与政策”课的课程地位、指导思想、教学内容、教学管理等,并强调要加强高等学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研究工作。自此,关于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和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研究开始蓬勃兴起,相关的学术研究成果也是蔚为大观,占1994年以来全部研究成果的86%以上。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中发〔2004〕16号(中央16号文件)和教社政〔2004〕13号两个文件精神,自2007年7月到2008年2月,教育部社科司和时事报告杂志社联合在全国高校开展了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优秀论文征集活动。征文集中反映了全国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工作的状况和取得的显著成效,并从课程建设的不同方面总结了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成功经验。这次征文活动极大地推进了当前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研究与探讨。

2011年5月,全国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分教学指导委员会在北方工业大学举办了一场全国高等学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与教学研讨会,会议的主题是总结交流经验,研讨形成共识,深化课程建设,增强教学实效。这次会议总结了全国高校多年来在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中取得的成绩,指出形势与政策课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相比有两大特点:一是教学内容动态性强,二是教学任务十分艰巨;会议还分享了各地的成功经验,指出了当前形势与政策教育中存在的普遍问题,进一步凝聚了共识,那就是:必须以改革创新的精神不断探索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在教学体制机制、教学内容方法、教学模式等方面深入研究,不断创新。

二、研究现状综述

1.从总体上把握《形势与政策》课改。谭来兴、刘社欣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中指出,必须在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等方面进行改革。就教学内容而言,必须凸显其现实性、保持其连续性,并将稳定性与创新性相结合;就教学方法而言,要做到“四结合”,即系统的课堂讲授与重大事件的教育相结合、系统的课堂讲授与专家讲座相结合、教师讲授与学生主动参与相结合以及课堂讲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就教学手段而言,要实现课堂教学多媒体化、充分发挥电化教学的作用和利用信息网络进行教学等。郭瑞燕、闫海玉在《〈形势与政策〉课“2+1”教育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中指出,“形势与政策”课“2+1”模式从该课程时效性、导向性、现实性强的特点出发,通过专职教师系统讲授、专家学者专题讲座、组织学生讨论和收看《新闻联播》的融合,切实增强“形势与政策”课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吴云志、刘伊娜在《“形势与政策”课多维教学模式建构的理论与实践》中指出,必须加大改革力度,抓住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多个环节,努力建构新时期“形势与政策”课多维教学模式。罗英、何玲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模式探索》中指出,通过规范教学管理制度、专兼职相结合的师资队伍、扎实的课程建设、创新教学管理模式、突出特色教育、完善实践教学,提高“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质量。顾晓英以上海大学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为例,实践得出:形势与政策教育本质上是一项实践性的教育活动。上海大学在形势与政策课堂教育教学之余,还利用夏季学期进行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形成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二位一体的系列载体。朱绍友在《对构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新模式的探讨》中提出,积极探索课堂讲授、专题讲座和实践教学“三位一体”的教育教学新模式,努力提高《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质量。上海交通大学黄苏飞副教授主编的《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创新研究》,从“综合研究”、“课程体制研究”、“队伍建设研究”、“教学方法研究”、“教学实效性研究”五个方面来论述高校形势与政策的教育教学。

2.重点对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张勋宗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模式探讨》中提出,专题负责制教学模式,每个老师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研究方向,选择相应的专题内容进行理论思考并深入研究。考试采取随堂测验与期末考察相结合方法。孟照伟、王丙辰、孙倩在《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中提出,系统讲授与重点深入分析相结合、理论讲授与启发互动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后辅导相结合。崔海英在《高校形势与政策课问题探讨式教学方法研究》中提出问题探讨式的教学方法,旨在使每个学生都成为学习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现“教”与“学”的有益结合,在师生互动中达到教书育人的实效。李学保在《关于改进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的思考》中提出,灵活采取集中授课与形势报告会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努力破解教学难题。

3.重点对实践教学模式研究。苑方江、苑爽在《实践教学是解决“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矛盾的有效途径》中指出,实践教学可以巩固“形势与政策”课的独立课程地位,解决与其他课程内容重复问题,有效地解决形势与政策本身的发展规律与学生对其认知间的矛盾,是解决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相脱节矛盾的有效途径。余精华在《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模式探析》中提出成功开展这一教学,需要建立“123”模式,即需要“明确一个宗旨、选择两种渠道、搭建三个平台”。其中,两种渠道指现实性和虚拟性两种渠道;搭建三个平台指固定的实践教学基地、借助有组织的学生社团、利用广阔的社会平台。麦达松在《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性教学探讨》中指出,高校“形势与政策”实践教学应该不断优化对学生造成影响的环境,积极营造有利于学生思想观念成熟发展的氛围。孙安宁在《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研究》中提出,按照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进行全面培养的要求,以“系统化、长期化、实用化”为目标,进一步整合校内外资源,构建以责任教育、文化活动和就业教育等三个模块为主的实践育人平台。

4.《形势与政策》课程网络教学研究。何广寿在《网络环境下“形势与政策”课三位一体模式的构建》中提出,提升教学质量,完善课后教育系统,在网络环境下,高校可以开辟形势与政策的主题网站。黄昕、李晓衡、高征难在《“形势与政策”课网络教学的策略探究》中指出,高校要精心建设课程网站,开辟网络课堂,借助网络实现师生教学互动,利用网络开展课程考核。王萍霞、肖华在《〈形势与政策〉全程网络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中认为,建立网络课堂,搭建师生教学互动平台,提高了教师利用网络技术手段和网络资源优势实施教学活动的能力,增强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生动性、多样性和实效性。张亚军在《论网络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新模式的构建》中提出,从教学环节来看,教学模式分为:“课堂教学”、“网络教学”和“实践教学”三个部分。南华大学李晓衡教授主编的《“形势与政策”网络课程的建设与应用研究》,总结了高校“形势与政策”网络课程研发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和体会。

从以上的研究我们发现,《形势与政策》的教学有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效果,从单一的理论教学,逐渐向实践教学、网络教学拓展。《形势与政策》课程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一门课程,具有自己的学科基础和定位,作为一门必修课程,按照规定列入教学计划,排入课表,有学分。积极开展《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工作,并从《形势与政策》课程管理体制、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评价及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开展研究和实践探索,实现该课程教学的科学化、规范化。

参考文献:

[1]全国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优秀论文征集评审情况综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5).

形势与政治课论文第5篇

【关键词】政治社会化 《形势与政策课》 关系 启示

大学阶段是青年学习政治文化、完善政治人格的重要时期。世界各国普遍重视本国国民特别是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我国高校《形势与政策课》主要承担对大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的教育、进而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近年来,由于国际国内环境的复杂性,国内高校在社会转型变革的客观环境中,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工作理念、工作方法遇到了挑战,西方国家通过各种途径影响着我国公民特别是大学生的政治认同。面对这样的挑战,高校应当借鉴西方政治社会化理论及实践提升《形势与政策课》的有效性。

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内涵

“政治社会化”的概念源于美国,西方学者对政治社会化的定义主要从“过程”的角度去把握,认为政治社会化是公民学习获得的,对政治世界形成一定认识的过程,是将其政治标准和政治信仰从一代传给下一代的方式。我国学者借鉴西方学者的研究,提出了比较公认的政治社会化的内涵,只是说法略有差异。比较有代表性的如李元书、杨海龙认为:“政治社会化是社会个体在社会政治互动中接受政治文化教化、学习政治知识、掌握政治技能、内化政治规范、形成政治态度、完善政治人格的辩证过程。”①

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属于政治社会化的范畴,同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刘世丽和马莹华的定义具有代表性,他们认为,“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是个体逐渐接受现存政治制度所肯定的政治信念和规范,形成特定的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并积极参与社会政治活动的过程。”②这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也是从“过程”的角度去把握其内涵,而另一种观点则从“结果”的角度作定义,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张雪梅的论述,她认为,“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就是指大学生学习并内化政治主导文化,逐步成为具有稳固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态度、政治价值观、政治信念等一系列反应和倾向的政治人。”③这两种观点,是目前学术界比较主流的观点,看似重点不一,却都强调大学生与社会的双向共同互动的过程,即大学生认识政治、形成政治人格与社会对大学生进行政治塑造两个方向运动过程的辩证统一。

借鉴西方和我国学者的代表观点,笔者认为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就是大学生按照社会的政治规范要求,内化为自身的言行规范,逐步成为合格的“政治人”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大学生作为个体与社会这个整体进行双向互动:一方面,社会将政治信仰和政治标准教化给每一个大学生个体;另一方面,大学生个体能动地接受政治舆论、形成独立的政治信仰并以实践的方式反作用于社会这个整体。就是在这样的双向互通过程中,完成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这一过程,实现整体与个体的辩证统一。

大学生政治社会化与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关系

两者的联系。首先是对象相同,都是在校大学生。在校大学生生理年龄已经成年,然而他们中的绝大多数还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完全成熟的关键时期,求知欲最为旺盛,可塑性也最强。这些特点为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提供了施展的空间,也为《形势与政策课》取得实效提供了可能。

其次是性质相同,都具有阶级性。两者始终贯穿着统治阶级的意志并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都通过特定的方式和渠道将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传播给大学生个体,教育和引导他们成为符合统治阶级要求的、合格的“政治人”。

最后是目的相同,都具有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这一目的。将大学生通过一定的政治思想加以教化,教育和引导其掌握必要的政治知识和政治技能,从而具备一定的政治参与能力,最终认同本国的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自觉成为统治阶级的接班人和建设者。

两者的区别。一是范围不同。《形势与政策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组成部分,而思想政治理论课又从属于思想政治教育这一范畴,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范围主要在学校,辅之以校外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这一过程里,其范围涵盖了整个社会,即除了学校这一主要场所外,社会也是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关键期作用的环节。

二是方式不同。《形势与政策课》主要以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一般采取知识点传授、社会实践、参观考察、主题演讲、主题辩论等手段进行,延伸到整个学校的文化环境。而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所采取的方式更为广泛,除了上述方式、手段外,还有诸如面向全社会成员的大众传媒、国际互联网,甚至手机短信、公益广告等其他方式。

三是目标不同。开设《形势与政策课》,是教会运用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观点来分析问题,以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而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目标,主要是通过间接的、隐性的方式来改变大学生的政治态度及行为。在这一点上,《形势与政策课》的目标更为高远。

两者的辩证统一。两者有着相同的对象、性质和目的,在社会主义国家都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都统一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而正由于两者在实现方式上的不同,才为《形势与政策课》的课程建设提供了有价值的借鉴。认识到两者的辩证统一关系,有利于我们理解两者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区别:在理论研究时,应当将他们作为辩证统一的整体加以研究,这样才能从整体上去把握;而在实际运用中,应当借鉴政治社会化的理论及实践成果为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特别是为提升《形势与政策课》实效,做到为我所用,服务于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个大局,服务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现实需要。

西方政治社会化理论及实践的几点启示

我国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目的在于,把社会主义政治规范内化为大学生的政治信念,使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政治觉悟、政治情感及政治行为习惯,从而推进大学生从“社会人”向“政治人”的转化。在此背景下,研究政治社会化对于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借鉴意义,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这一传统优势,具有时代意义。

充实教学内容。教育部在每学期开学前出台本学期《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对全国高校的授课内容作指导性规定。各高校根据这个《要点》制定本高校的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计划,这就为借鉴政治社会化理论、最大程度地充实《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提供了可能。就西方学者研究的政治社会化主题而言,涵盖了政治社会化个体的微观研究、宏观系统的研究、政治社会化介体的研究、公民教育的研究、女性政治社会化的研究等等。单就政治社会化的内容来说,还包括用政治学的理论培养人的政治认同、政治意识和政治经验,以公民教育的内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法制教育和素质教育,这些内容都可以充实到《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当中,取其所长、为我所用。

改进教学方法。当前,或者由于高校职能部门甚至主要领导主观因素的影响,或者出于高校硬件设备、教学资源的限制,大多数高校至今仍采取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上仍限于传统的“灌输法”甚至能引起学生反感的“填鸭式”教学,这对这门课程的实效性提升大为不利。应当对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课桌上听”进行升级改造,采取诸如主题演讲、课堂辩论、座谈交流的方式,让学生们参与进来,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阐明自己的观点,老师则可以在此基础上作点评。可以按照专题授课的方式,确定好每个专题的重点内容,对涉及到的知识点以延伸阅读的形式进行拓展,力求将知识点讲实在、讲透彻,并在潜移默化中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

拓宽教学途径。学校教育是政治社会化的重要途径,而在信息化时代,大众传媒在政治社会化中的作用就越发显得重要起来。要想提升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实效性,除了巩固学校教育这一传统途径外,家庭和社会的力量也不能忽视。应当摒弃《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另起炉灶”的做法,即把它游离于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只是采取参观、考察、访谈等简单的“游览式”教学模式,不仅起不到应有的效果,还会浪费人力物力,甚至催发学生的逆反情绪。一方面,可以通过“中秋节”、“春节”、“清明节”等中国传统节日开展还能爱国爱家教育,另一方面还要组织学生走出校园、走上社会,以社会实践、参观考察等方式融入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洪流之中,还可以邀请社会各方人士走进校园、走近学生,以演讲、座谈的形式开展各种互动,全方位拓宽这门课程的教学途径。

【作者单位分别为南京工业大学党委宣传部,南京工业大学城建学院;本文系南京工业大学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重点课题“基于大学生政治社会化促进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创新升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SZZD2012011】

【注释】

①李元书,杨海龙:“论政治社会化的一般过程”,《政治学研究》,1997年第2期。

②刘世丽,马莹华:“当代中国青年政治社会化效果分析”,《青年研究》,2001年第11期。

形势与政治课论文第6篇

>> 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几点思考 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思考 如何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效果 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对策研究 试论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提高 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提高的策略 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途径 关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效果的思考 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效果的思考 关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思考 提高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几点思考 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教学模式的几点思考 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效果探讨 论如何提高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 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效果探析 谈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效果 高职院校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研究 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之探究 运用案例教学法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应用博客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效果的实践探索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EB/OL]. .

[3]潘立勇,薛会生.略论省情教育与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J].社会科学论坛,2006,(5):155-157.

形势与政治课论文第7篇

关键词:高职;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

一、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政策依据

20世纪80年代,教育部就决定在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程中设置“形势与政策”必修课,要求各高等院校将“形势与政策”列入教学计划,以开设常规性课程为主要方式,辅之以其他教学形式,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教社政〔2004〕13号),进一步对“形势与政策”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等方面做了一系列具体的规定。之后又下发了《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教社政[2005]9号)的文件精神,大学生的形势与政策教育开始成为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形势与政策》课作为一门必修的课程开始得到了各高校的重视。2011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印发《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暂行)》的通知,进一步从具体的建设标准上规范和强调了形势与政策课程的组织开展以及课程建设,进一步强化和规范了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存在的问题

形势与政策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大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高校开设的一门必修课,也是高校德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但是,作为高职类院校,学生的形势与政策教育工作相对还是比较薄弱。尽管按照文件精神和上级的要求,各学校也在不同程度地开展这方面的工作,但离中央的精神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而且在实际的教育效果方面也是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1.对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不到位

(1)领导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有些院校领导仅仅是口头上重视,没有实际行动;有些领导没有注意到这项工作的复杂性,往往忽视了对各个部门的指导和协调;有些院校缺少在这方面的精力和财力的投入。只有原则上授课的要求,而没有周密的计划和系统的教学安排,随意性和变动性较大。个别学校甚至只是文件上落实和安排,实际执行中几乎为零。

(2)学生的认识比较消极。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的认识,影响着他们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态度,也直接关系着形势与政策课教育的成效。大多数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开设的必要性缺乏主动学习积极性,不了解这门课到底是为了什么,能解决什么问题。当然,这些消极的认识应该和学校领导的重视,各部门的精心安排和组织,教师教学态度的严谨性以及教学水平的高低等有直接的关系。

2.多数院校没有建立形势与政策的实践教育基地

学生希望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形式多样化,不仅只是局限于课堂,而是要多进行社会实践或社会调查,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来感受祖国的变化。

三、解决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教育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形势与政策教育是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形势与政策教育,要充分认识形势与政策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要结合高职学生思想实际,创新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内容并采取有效途径来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1.优化师资结构,不断深化教学改革

建立一支以专职为骨干,以兼职为辅助,专兼结合,相对稳定,水平较高的教师团体是学校加强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的关键。形势与政策课的特点决定了课程改革的必要性。首先,要加强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其次,要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切实有效地深化理论学习。第三,要加强考核环节的改革,积极探索与教学目标相适应的考核方法,把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日常德育表现、社会实践等情况综合起来考核。

2.打造形势与政策的大讲堂

充分利用第二课堂这一思想政治教育传统阵地,打造以“时事大讲堂”为代表的形势与政策教育品牌活动,通过聘请校外专家学者、校内学院领导以及学生广受欢迎的老师集中开展第二课堂的大型讲座课,逐渐形成德育大课堂的浓厚学术讲座氛围,培养学生的上课热情以及学习的主动性。通过举办大量富有政策性、思想性和时效性的形势政策报告会来逐渐打造各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课的品牌,使形势与政策教育成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大块政治和教学资源,切实成为一个思想政治教育的品牌教学活动,为我们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培养真正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形势与政治课论文第8篇

关键词:政治课;形势与政策;运行状况;教学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9-0256-02

1987年,国家教育部决定在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程中设置“形势与政策”课程,并将其作为必修课要求各高等院校列入教学计划,以开设常规性课程为主要方式,辅之以其他教学形式,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进一步对“形势与政策”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等方面做了一系列具体的规定。这一系列政策文件充分显示了教育部门对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重视程度。

一、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体系的运行状况

按照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要求,必须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视野,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进教材是基础,进课堂是关键,进学生头脑是目的。在教学中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地位,切实把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实践工作中。

(一)教学情况

作为公选课,“形势与政策”课程在河北农业大学已经连续开设7年多,并已被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体系。教研室不断解决形势政策教育中的存在的问题,推进课程内容体系和教学模式的建设和发展。教研室就认真研究学习教育部《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领会中央精神,统一思想认识,以此为纲,统领教学工作实施;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任课教师提前集体讨论确定教学内容、教学难点和教学重点,保证教学内容的时效性与稳定性、连续性相结合。结束第一个学期的课程后,课题组对“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效果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在所有接受调查的同学中,认为课程建设规范、实施效果很好的同学的比例高达90.3%。课题组成员还参与教改项目5项,发表与教学相关内容十余篇,其中5篇发表在核心期刊上。

近年来,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意识形态的斗争形式出现了异化,由激烈的对抗逐步转向东西方文明、价值的冲突,从而也导致了国人对意识形态的淡化。这些变化对我们开展形势政策教育都是挑战。应对这一挑战,需要寻求“形势与政策”教学内容与模式的创新和整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课堂。但是,目前在许多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存在三大反差:第一,“形势与政策”课程的重要地位与学校重视程度的反差;第二,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程教育的迫切需求与教学实际效果之间的反差;第三,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与传统教学模式落后之间的反差。

针对以上问题,“形势与政策”课程教研室通过对“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内容与模式的创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全过程,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根据新世纪新阶段面临的新问题,及时回答学生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使“形势与政策”课程更加贴近学生实际,使我们的课程教学既把握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开拓了大学生的视野,又使核心价值观真正深入学生的头脑。

(二)教学重点与改进

第一,选题内容上的创新――强化“六个贴近”的教学理念。在“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工作中,实行认知与行为相统一的原则,从教学内容有针对性、课程运行确保有效性、教学效果有实效性的角度出发,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这一主线,立足于当前国际、国内的发展形势,专注于学生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就业、分配、稳定等问题。在具体的内容选择上,要实现贴近世情、国情、省情、民情、校情、生情等“六个贴近”。“六个贴近”把握了时展的趋势,体现了大学生的自身实际和身心发展需求,激发了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第二,教学模式上的创新与整合。“形势与政策”课程内容多、课时少、时效性强等特点,高校应当充分利用和调动好各种教学资源,明确学科性质和指导思想,遵循教育教学的规律,理清体系,建设课程,不能用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来取代专门课程。教研室优化教学方式,激发同学们的主体意识。教学方式的种种优化与创新,核心是为了激发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意识。“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方式的优化,特别是探索尝试课堂互动讨论的方法,能够形成大学生最充分的独立思考和学习空间,让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地学习知识、掌握分析“形势与政策”的方法论,养成关心国家大事、关注社会现实的良好习惯,从而达到课程的教学目标。

二、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模式创新的情况与路径

创新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内容与模式,正确处理好思想性和知识性的关系,把思想性作为教育的优先目标,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把知识内化为能力和素质,提高学生对国内外形势的关注度和敏感性,帮助学生养成关心时事的良好习惯,掌握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把握形势的方法,激发爱国主义热情,拓展国际视野,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一)国内外对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模式创新的探索

目前,我国高校都设立了形势与政策课程,但如何在实际教学中既体现该课程的导向性、政策性和时效性,又做到内容生动鲜活、形式丰富多样并非易事。大部分有关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的研究便集中于此,特别是探讨关于课堂形式和所讲内容上,由此产生了诸如模块教学法等。由于形势与政策课程是一项极具中国特色的政治类课程,所以,在国外基本没有研究关于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的文献资料,但国外很多国家都有类似的政治类课程,如公民与社会、国际关系、地区政治等,可以说是将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授课内容分解成为了若干学科进行教学。

(二)教学模式创新探索之一:素材库建设

“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素材具有更新速度快、需求量大的特点,虽然其素材来源相对广泛:电视新闻、报纸、杂志、博客、论坛等,但其甄别工作却异常复杂。此外,“形势与政策”课程具有思想政治公共课属性,其素材要求有较高的政治性、正确性、导向性和正面性。因此,“形势与政策”课程多媒体课件与教学案例素材库建设这一项目准备建设一个“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素材库,该素材库主要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多媒体课件素材库。该素材库包含“热点问题课件素材库”和“突发问题课件素材库”。前者主要有、问题、新疆问题、南海问题、反恐问题、就业问题、中美关系等课件组成;后者主要有伦敦奥运会、埃博拉病毒防治、十八届三中全会、十八界四中全会等课件组成。

第二部分,教学案例素材库。教学案例素材库是对多媒体课件的一种补充和辅导教学材料,主要包括朝鲜核问题、当代日本军事大国动向、国际反恐合作、美国意识形态外交、利益集团对中美关系的影响、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回顾与反思、中东问题、伊朗问题、基督教对当代政治影响和国际关系中的主要思想、流派等。

(三)教学模式创新探索之二:师生协同创新

2012年5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启动了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即“2011计划”)。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状况和未来趋势看,协同创新是适应我国大学办学要求的新理念,是优化大学发展总体设计、深入推进大学职能集成开发、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开创高等教育发展新时代的精神指南。运用协同创新理念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日益得到广泛重视,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迫切需要面对的问题。

第一,师生协同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实践活动方式。课程应当采取大众参与和精英参与的结合方式,即开展学生论坛、辩论比赛、模拟联合国、课题分组讨论、暑期的“故乡调研”活动等,不同的学生参与不同项目,做到人人有项目可参与,人人都有实践的机会。

第二,师生协同创新的有效方式。除进行实践活动外,师生协同创新还可以有许多其他的方式,如加强课外的师生交流。特别是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时刻牢记政治教育不仅是一种课堂教育,更多的是生活教育、人生教育,功夫更多是在课堂之外。

第三,实践活动和教师参与的改革模式。改革的模式应当采用有效试点的方式,在一定范围内选取一部分学生先行先试,得出数据和结论后,再进行改进,然后逐步推广,不要想当然地破坏原有的教学模式,特别是新的教学模式还没有有效地建立起来。

第四,实践活动和教师参与效果的评价方式和方法。评价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应当基于项目最终调查的数据和学生的反应,最终应该做到三个满意,即教育管理部门满意、教师满意、学生满意。

参考文献:

[1]梁长坤,闻竞.高校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J].军事交通学院学报,2011,13(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