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思想政治课研究论文

思想政治课研究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21 17:09:04

思想政治课研究论文

思想政治课研究论文第1篇

一、中学思想政治课是国家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阵地,政治价值十分突出

国家意识是超越理性的一种政治信仰,它是特定社会集体利益的反映,它对于事物的说明或解释总是受制于某一阶级的利益,以服务于这种利益为最高准绳。处于不同利益地位的社会集团必然会有不同的意识形态,在政治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其意识形态必然居于统治地位,构成社会的上层建筑,即国家意识形态。国家意识形态,象征着国家权威与统一,要求每个公民必须承认它、接受它、信奉它。所以,无论历史上任何社会、任何时代的统治阶级都从未放松过对公民的国家意识形态教育。尽管现今的世界上有多种多样的国家制度,有多种多样的政治意识形态,但每个国家都在通过意识形态来控制社会,巩固统治,培养自己的接班人。所不同的只是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上的差别。但在对公民进行国家意识形态教育的过程中,有一点在各国又是相同的,即以学校教育为主要途径,从统治阶级的利益和需要出发去改造人、塑造人。国家的学校必然和必须灌输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并使国家意识形态,转化为受教育者的信仰。

我国是人民民主的国家,居于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是代表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及其中国化的思想和邓小平理论。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政治性与科学性高度统一的思想理论科学,其内容博大精深,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法律、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宗教、军事、外交、统一战线、政党建设等内容。这些内容对于处于初高中的青少年来说不可能自觉认识。因为他们的主导思维方式处于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向抽象思维、创造思维的过渡时期,理性思维能力不强,国家意识形态的内容只能利用他们可塑性强的特点从外面进行灌输。由此可见,灌输便成为我国意识形态教育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中学思想政治课与其它学科或课程在教育职能上大有区别,它肩负着意识形态教育的使命,它在向青少年灌输国民意志,排斥异端思想,把握舆论导向,提供精神动力,促使社会价值观的终极导向一元化中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政治价值因此显得尤为突出。今天,国际国内环境发生了深刻而复杂的变化,市场经济的重利性、竞争性、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加深,极大地影响着青少年的思想,使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日趋多元化。同时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文化传媒极力向中国灌输自由主义意识形态。这一切使得意识形态与现实分裂所造成的精神危机、价值危机、信仰危机在青少年身上体现得尤为显著。由此可见,不重视思想政治课的政治价值,我们就会犯历史性的错误。重视思想政治课价值,并切实搞好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直接关系着国家的命运。

二、中学思想政治课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在教育改革中有着重要的价值

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的基础教育都面临着学生生存能力不能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要求的问题。传统课程上存在多学科并立、分裂、结构单一化、封闭化而内容上学科之间重叠、交叉的弊病。教育内容扩大化、多样性与教学时间有限性之间的矛盾以及学校教育五天制与家庭社会教育两天制的不合理格局,极不利于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为此许多国家改变了随意增加学科的传统办法,把改革的目光投向学科的融合上。充分有效的发挥各学科课程的整体作用,推进综合课程的课程改革成为世界教育改革的一大趋势。我国教育过去深受前苏联模式的影响,实行的是典型的分科教育,几十年来,虽然为社会主义事业也培养了大批人才,但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学生素质发展不全面,适应面窄,知识结构不合理等弊端在知识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日益突显出来。近年来,我国教育界针对此问题不断借鉴国外中学成功的教学经验,结合我国教育的实际特点,就综合课程的理论与实践展开了积极的研究与探讨。在加大中考、高考制度改革力度的同时积极改革课程体系,重视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并举,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不断加强中学生知识的综合学习,使中学生能够补充分科教学的不足,力图使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知识更新快,教育内容扩大化、多样化的客观要求。现有的教育改革在初、高中虽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但教育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使建立全面合理的综合课程体系仍有很大困难。

中学思想政治课虽不能说就是综合课程,但它的综合性极强。从初中到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设置情况来看,包括了公民常识、社会发展简史、法律知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常识、经济学知识、哲学知识和政治学知识等。其内容覆盖着多门学科,不仅涉及哲学、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政治学、伦理学、法学、心理学、宗教等有关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基本知识,而且还涉及教育科学理论知识、自然科学常识,以及现代高科技方面的知识和文学、历史、地理等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同时,思想政治课还要重点介绍党和政府所制定的现行路线及重大政策,因而它是一门极具综合性特点的学科。思想政治课在对学生实施以国家意识形态为核心内容的普遍的、常用的文化社会科学基本知识教育,扩展学生的知识容量的同时,还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很好地体现了素质教育以全面培养受教育者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以及健康的个性的宗旨。由此可见,素质教育是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基本属性和底色。中学思想政治课的综合性特点代表了以素质教育为目的的教育改革的方向。在教育改革中有具重要的价值。

三、中学思想政治课在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中有其独有的价值

思想政治课研究论文第2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堂文化;学习共同体

近年来思政课的发展中逐渐遭遇瓶颈,而产生原因很大程度上是良好课堂文化的缺失,这成为当前影响思政理论课有效性的关键性因素。因此,对课堂文化建设中学生共同体的运用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学习共同体的相关概述

关于学习共同体,根据学者的研究,将其界定为通过社会协商方法进行学习的团体。从学习共同体特征看,主要表现在:①以促进学习作为愿景。学习共同体中,成员间需进行学习资源、知识经验的分享,通过互助合作达到共同成长的目标。②安全感与归属感较 强。学习共同体中,成员间的关系主要以信任为主,学习者不必担心受到批评或指责,能够真正融入整个团体中,安全感与归属感由此得到增强。③文化氛围浓厚。学习共同体在实际构建中有共同的学习目标,成员间的和谐关系都建立在彼此信任、理解的基础上,凝聚力与感召力较强。由此可见,将学习共同体理念引入教育领域中极为适用[1]。

二、课堂文化建设中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分析

课堂文化是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性因素,将学习共同体引入课堂文化建设中,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第一,是解决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弊端的重要途径。以思政课理论课开展情况为例,传统教学模式下主要以“一言堂”“独角戏”等模式为主,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中营造的氛围紧张,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障。此时,将学习共同体引入其中,师生间的关系将表现在平等、民主等方面,在整个课堂活动中,学生完全可成为课堂的主体,学生参与程度提高。第二,学习共同体是推动课堂文化建设的关键所在。学习共同体本身可作为用于指导思政课教学的教学理念,且其可成为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组织形式,该形式下所构建的课堂文化将表现为:以学生的学作为课堂教学中心;团体合作模式应用;互助合作形式开展。这种课堂文化下,学生可针对思政课理论内容相关的时事热点进行探讨,在获取显性知识的同时,他们的隐性能力如表达能力、情感能力等都可得到锻炼[2]。

三、基于学习共同体的思政课课堂文化建设策略

1.课堂“时空文化”的构建

学习共同体理念指导下,要求坚持以生为本的基本原则,引入对话协商形式以达到构建课堂“时空文化”的目标。其中的“时空文化”主要指在思政课理论教学中,通过对话机制所形成的具有开放、和谐与民主的学习氛围。在实际构建中,首先要求教师应改变以往的师道尊严观念,将自身角色界定在学生的“倾诉者”“引导者”等方面。其次,应注意形成共同的愿景,该过程中可鼓励学生参与到问题设计中。最后,注重对话的有效性。课堂对话过程应贯穿于课堂始终,教师可结合思政课理论内容选取社会中的时事热点,以此吸引学生注意力,在此基础上进行对话,可使课堂互动交流的氛围更加浓厚。

2.生本课堂文化的构建

所谓生本课堂文化,其实质是围绕“学生发展为本”理念而构建的课堂文化,使学生能够在学习共同体中体会到安全感与归属感。这种课堂文化的实现关键在于理论课教学中能够设置较多问题情境,其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思政课理论内容、学生实际情况进行问题的设计,在此基础上由学生进行分析、交流与探讨,并由师生共同做好总结工作。需注意的是在归纳总结中,往往涉及评价内容,教师应选用更多激励性评价语言,这样才可使整个课堂文化更加和谐。

学习共同体的运用是构建良好课堂文化环境的重要途径。实际建设课堂文化中,应正视学生共同体的基本内涵与应用意义,利用其进行课堂“时空文化”与生本课堂文化的构建,确保学生在该文化下能够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思想政治课研究论文第3篇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总体要求 课程内容 关系

投稿期刊 本文系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资助项目“新世纪高校‘两课’教育与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关系研究”(项目编号:2002ZZA-01)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李勤(1983-),女,汉族,四川峨眉人,西南大学育才学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讲师,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硕士毕业,主要从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总体要求和课程设置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2005年、教育部明确提出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总体要求是: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大学生,始终保持教育教学的正确方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坚持开拓创新,不断改进教育教学的内容、形式和方法;力争在几年内,使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状况有明显改善。要形成比较完善的学科体系和课程体系,编写出充分体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的教材,实现教学方式方法多样化、实践教学规范化和教学手段现代化,建立和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和激励机制,确立党的宣传部门与教育部门相互协调、密切配合的宏观管理体制,形成关心和支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良好社会氛围。[1]课程设置为四门,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新课程方案有史、有论、有应用,有利于大学生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基础上,从历史与现实应用的有机结合中,全面地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新课程方案的提出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奠定了基础。

二、四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其关系

科学的课程设置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基本环节。四门课之间的关系从总体上看是一个具有高度整体性的课程体系。其整体性表现在:一,四门课程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编写教材内容的基础,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及其一脉相承的科学理论。二,四门课程是一个互相联系、互为支撑的体系,分别从理论、史实、应用三个角度阐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2]“原理”是基础,“概论”是重点,“纲要”是主线,“基础”是落脚点。[3]“马克思主义原理”是基础课程,讲述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其他三门课程起着支撑的作用。“毛泽东思想概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则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和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的,帮助学生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和基本观点,指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认识和分析问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从历史教育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做到了解国情、国史。认识“三个选择”的必然性和正确性。“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是一门以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为支撑的,开展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理想情操和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时代精神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

教学内容上看,四门课程又各有侧重。“原理”课侧重讲述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偏重于哲学课的性质。“纲要”课则侧重从讲述历史史实当中寻找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偏重于历史学科的性质。“基础”课侧重联系学生生活当中的实际问题,比如理想和信念、人生和爱情、就业与择业等问题展开讲述。“概论”课则主要偏重讲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后形成的重大理论成果,偏重讲述中国革命和建设以及改革、发展、稳定的问题,属于讲述中国政治问题的课程。因此,在讲授过程当中就会各有侧重,但是总体目标上仍然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教学目的。

三、如何有效处理四门课之间的关系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之间是一个相互联系,互为支撑,高度统一又各有侧重的相对完整、稳定的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的课程体系。[4]那么,如何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和艺术上有效的处理四者之间的关系,使之更好的发挥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达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总体要求就成为我们探讨的一个问题。

首先,从教学内容上应该做一定的处理。四门理论课在内容上存在着一些不足和亟待解决的地方。课程内容存在重复,“基础”课中的部分内容可能与“概论”中有关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等内容重复等等,这就要求教师之间必须有很好的沟通和分工,否则难免出现重复讲述一个内容的情况。因此,在某些问题上各门课程的教书应当各有侧重,甚至某些内容若重复性很高就应该主要由一门课的教师主要讲述。

思想政治课研究论文第4篇

关键词: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5-0227-03

近年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深入推进,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加快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关键时期,高校研究生教育发展迅速。随着读研人数不断增加,研究生教育也面临新情况。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作为研究生的公共必修课,担负着培养研究生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任务,同时,为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其创新能力提供理论指导。目前,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已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果,但同时也出现了些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加强和推进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致力于提高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对于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下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1.淡化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识形态性。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的显著区别之一就是有其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意识形态功能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功能,但现实中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识形态性有淡化倾向,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单纯的知识课程,成为人文教育、通识教育,虽然新概念很多,旁征博引不少,但脱离社会实际和学生思想实际,价值取向不明朗,迷失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功能定位。

2.轻视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术性。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一门科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意识形态功能没有科学做基础就没有生命力,要增强思想理论课的实效性和说服力,必须以学术性为基础。而在实际教学中学术含量不足,枯燥无味,照本宣科,概念范畴消化不良、含糊不清或者言之无物,讲大家都明白的空话。不注重学术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空洞无效的,无法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标功能和教学宗旨。大学生反感的并不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的政治色彩或意识形态特征,而是空洞的政治说教。

3.忽视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殊性。由于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都不同程度地受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的教育,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许多内容在初高中阶段,特别是本科阶段已有所涉及,虽然内容有深浅之分,但有相当多的重叠交叉,学生总觉得似曾相似,如不在教学深度上有所区别,学生感觉炒陈饭,就会产生厌食症。如果只是教学生已知道的、教材中写的、媒体中说的东西,肯定对学生缺乏吸引力、感染力、说服力,也使思想政治理论课陷入无奈困境。很多研究生反映这样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上与不上意义不大,为了学分应付过去就行了。

4.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老套。“注入式”教学方法,也叫做灌输式教学方法,它是当下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最常见的教学方法。注入式的教学方法就是把学生比喻成一个空空的瓶子,老师把上课要讲的知识像水一样一股脑地注入瓶中。学生听的越多,老师认为他们所学的知识就越多。在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很多老师就是这样盲目而机械地把知识灌输给学生,多数研究生都是被动地接受这些理论知识,能够掌握的和能够实际运用到现实生活中的少之又少,他们大多都有着思想政治理论课所学不能为之所用的困扰。研究生在思想政治理论学习中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师生间缺乏互动。这也是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的最为棘手的问题。解读“独唱”式教学现象来源于中国传统的教学理念,指的是上课时教师在讲台孜孜不倦地讲,学生在台下一言不发地听讲。在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中,很多知识点是很晦涩的,学生理解起来并不容易。但是大多数老师仍在使用这样的方式授课,他们更多关注的是对思想政治理论的完整性阐述,认为只要阐述完整即达到教学目的,却忽视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同时这种独唱式的授课方式没有师生间的互动和学术交流,课堂气氛僵化,也使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意识减弱,所以在课堂上玩手机和看闲书现象时有发生。

5.教学信息技术运用欠缺。随着当今信息产业的不断发展,我们迎来了网络大规模覆盖的时代,在我们生活和学习环境中网络和多媒体设备无处不在。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来进行多媒体的授课方式是当下最有效和最先进的教学手段。但对于很多高校来说,由于对该门课程的不重视,运用信息技术来上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还是无法实现。我们都知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鲜明特色是与时俱进,我们在学习理论的同时所用的教学设备却没有同时达到与时俱进,这是讽刺性的,也是发人深省的。研究生无法通过更先进的网络信息设备获取更多的理论知识,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进步带来了局限性。

二、提高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对策

1.坚持意识形态性与学术性的统一。克服淡化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识形态性和轻视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术性两种倾向,必须正确把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识形态功能,重视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术支持。意识形态属性是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灵魂。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重要阵地,必须体现鲜明的意识形态性,体现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对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整体导向要求。重视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的意识形态性,就要研究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不断丰富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使其保有生机与活力。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既有政治性又有学术性,只有增强学术性,才能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识形态功能。离开学术性,谈意识形态性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离开意识形态性谈学术性则是南辕北辙。实现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宗旨,必须坚持意识形态性与学术性的统一。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政治性很强的课程,如果能把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出学术性,同样会受到研究生的重视和喜欢。

2.提高研究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识。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是为了提高个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掌握正确的立场观点,在分析社会生活中重大问题的同时解决人生中所遇到的难题,这对于研究生来说可谓十分重要。但是很多研究生对于学校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没有一个积极的认同态度,他们认为很多时候思想政治课只是学生用来拿学分而不得不上的课,而不是为了提高自己思想政治理论素质必须要上的课。所以,如果想要提高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必须首先从研究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知层面来解决。学校应该加强研究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要性的认识,用思想政治理论和实例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说服力,减少学生对于这门课认识存在的困惑和盲目感,增强课程的导向性,激发研究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学习的动力和兴趣。还要坚持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贴近研究生思想和学习实际,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和信念。

3.运用启发式专题式教学方式。研究生的学习不同于本科阶段的学习,应该更加注重学习的理论性、研究性,更加注重在学习基本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增强独立研究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启发式教学就是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知识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采取启发诱导办法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促进身心发展。启发式教学不仅是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教学思想、教学原则和教学观。“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是现代教育的指导思想,如何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关键是学生能否有学习积极性,而学习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有直接关系,启发式教学关键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学习积极性就是强烈的求知欲,表现为兴趣、信念、愿望,而求知欲就是学习需要,学习需要是学生在学习时感到对某种知识欠缺不足,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心理状态。打破一言堂灌输式教学方法,运用启发式教学方式。比如讨论式的教学方式。由老师布置给学生一个问题,要求同学们自己思考并且给出自己的看法。例如对于《共产党宣言》文本的解读,学生可以在读完《宣言》内容之后,查询资料文献并且结合自己对文章的理解总结出对宣言每段话的体会和每个小部分甚至每句话的认识,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堂上每个小组轮流发言。老师在听完每组的讲解之后,做出总结性评价,在肯定学生正确观点的同时指出不足之处,在师生的通力合作下使学生所学知识得到完善。启发式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使研究生广泛地参与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也锻炼了研究生独立思考和与人合作的能力,增强了研究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实践研究能力。学生通过自己在学习中的实践活动更好地掌握了理论知识,提高了对于思政课的兴趣度,找到了自己在思政课上的价值所在和求知的主体地位。

专题式教学。研究生教学要做到既与本科生思政课内容相连接,又要区别于本科生思政所学的内容,打破过去教学注重系统性和完整性而导致许多问题深入不够的弊端。在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角度、深度的把握上要实现系统性和针对性相结合。教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的选择上,如果使用专题式教学方法,把教学内容分为几大专题版块,关注热点、难点问题,使研究生从版块的不同角度来认识问题,辩证地认识专题内容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系,学会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深化教学内容,有利于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和学习兴趣,还体现出了他们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的个性化。在讲授知识的同时向学生提出与课题相关的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样也是消除学生课堂溜号和不专心听讲的有效办法。在提高学生关注度的同时也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4.加强实践性教学。着力培养研究生的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科研实践能力,就要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性教学,注重研究生自我修养与知识的内化,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知行合一。加强实践性教学,可以组织第二课堂开展一些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关的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加。通过开展学生社团活动,建立“科学发展观研究会”等,培养锻炼研究生的思辨科研能力,推动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高潮。加强实践性教学还要组织研究生参与各类社会政治实践活动,如政治热点问题、社会调查等,使研究生与社会广泛接触,在实践性的教学活动中增长知识,提高能力。

5.借助网络信息平台。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展了网络教学。学校通过运用多媒体设备把课堂所学知识便捷、清晰地传递给大家,对于提升教学的效果有很大帮助。这给我们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研究生可以通过学校增设的网络设备查询和了解更多的政治思想理论问题,打开自己的视野。也可以建立QQ群体与个体论坛等,以班组为单位建立一些网络交流社区,在社区里大家可以对上课所学内容进行交流,说出自己对某个理论观点的看法和理解,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并且汇总起来。教师也能更好地了解研究生的思想动态,在参与社区讨论的时候,根据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及时做出相应的解答和指导,既节省时间也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更有针对性。

参考文献:

[1]朱新均.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罗国杰.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4]武晓峰.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做到四个突出[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5).

[5]张静.积极探索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机制新方法[J].中国高等教育,2009,(1).

[6]陈扬.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意识形态性与学术性的结合[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6).

思想政治课研究论文第5篇

一、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实施五步教学法的意义

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五步教学法是指在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按五个教学步骤或环节进行教学的方法。五步教学法旨在创新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模式,寻求一种可行的途径将传统的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转移到重方法、重学生主体性发挥的轨道上来。笔者经过多年的实践发现:五步教学法是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一种创新,是针对长期以来高等学校由教师单向传授灌输思想政治理论的方式、忽视研究生的能力培养而提出的一种教学改革思路。它不仅注重思想政治理论的传授,更注重学生获取思想政治理论方法的传授和多种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它将传授思想政治理论与培养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实施五步教学法后,所产生的效果明显,主要有几个方面的作用:一是能将理论和实际很好地结合起来,有助于增强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能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很好地结合起来,有利于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充分体现“精”而“管用”的基本要求。三是能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起来,将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目标与促进研究生个性张扬结合起来。四是能极大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率,克服课时紧与教学内容多的矛盾。五步教学法既能使研究生在课堂上基本掌握教材内容,又锻炼了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有重点地解决了研究生思想实际问题,使课堂教学效率极大提高。因而,通过在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实施五步教学法,可以实现以下的目标:能够改变长期以来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灌输”的传统教学模式;能够改变理论知识教学和大学生的思想实际严重脱节的现状;能够改变以“一张试卷定高下”的单纯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唯一标准的评价体系;能够改变高校很大一部分研究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冷淡的态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切实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针对性、吸引力和感染力,探索出一种适合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模式,为同仁提供可资借鉴的理论与实践经验。

二、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实施五步教学法的五个步骤

在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实施五步教学法,关键把握五个步骤,实现师生互动,变“一言堂”为“群言堂”式教学。根据实施五步教学法的实践经验,笔者提出了五个步骤,即:

第一步:精讲内容,精心导学。第一步骤主要是教师精讲或串讲教学内容,其目标是帮助研究生学好思想政治基本理论。这是五步教学法得以成功的基础。这要求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课中讲授教学内容时,注重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同时要求思想性、知识性、逻辑性、趣味性的统一。因此,教师在讲课时要抓重点、讲难点,同时注意讲清楚点与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同时,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独特内容决定了在表达方式和讲授技巧上要讲求思想的深刻性、知识的广博性、逻辑的严密性和趣味的丰富性,并将它们完美地统一起来。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课时努力做到:吃透教学大纲,深刻领会主题思想,真正熟悉课堂内容体系的逻辑连接关系以及每一逻辑层次转换承接的基本内涵及其要点,不断增强阐述的严谨性和逻辑性;占有和搜集大量新鲜材料,选取典型生动、形象感人的事例充实论据,加强阐述中的条理性和趣味性;注重课堂上的语言的准确精炼和生动活泼,力戒表情呆板、照本宣科、空洞无物的枯燥说教。

第二步:师生思辨,探讨交流。在第一步骤完成之后,进入教师和研究生以“问题”为中心进行探讨交流阶段,以“思辨”为主要特征。这是五步教学法得以成功的重要环节。这一步骤的实施分两个小环节:

第一个小环节是:教师提问、学生探究。这一小环节主要是教师应精心设置小思考题、让研究生进行思考,研究生谈认识和观点。在教师精讲或串讲教学内容后,教师根据掌握的学生思想状况结合课程内容,提出几个小问题供研究生思考。教师所提的问题既是研究生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和学生喜闻乐见的新鲜话题又要注意与课程的重点或难点内容密切相关,以引起研究生的兴趣。研究生在教师的鼓励下认真探究和思考,既要“研”,又要“讨”,在这一阶段,研究生通过对教师提出的问题的分析和探究,揭示理论问题之间的联系,培养研究生多角度多层次思考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把理论和实际有机结合,培养研究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个小环节是:学生提问、教师解答。这一小环节的任务主要是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依据“学须善疑”的教学原则,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大胆发言、大胆提问。通过教师精讲、提问和研究生探究讨论的过程后,研究生对课堂学习内容的掌握已达到了相当的程度,问题会随之越来越集中。教师应引导研究生把对重大理论问题、对社会问题和现象的疑惑、把研究生自己心中的疙瘩或对某些思想政治理论问题的认识,大胆表达出来。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认真倾听并记录研究生发言内容包括针锋相对的辩论。在研究生提完问题之后,教师对每位研究生的提问,都应作出回答。教师采用启发式手段,点拨诱导学生思维,授之以渔,带着研究生走向知识,走向感知,培养研究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一阶段,教师以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有意识地、有目的对研究生的问题进行释疑。

第三步:教师讲评、学生领悟。在前二个步骤完成之后,教师应对整个讨论予以讲评和分析。这是五步教学法得以成功的关键。教师在每个章节教学、讨论结束之后应做一些必要的讲评,进行正确引导,增强研究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动性和自信心。教师应总结学生讨论中的正确部分和指出不足之处,并分析教学目的或目标的实现程度,提出研究生进一步努力的方向,并适量提供研究生自学参考书目。教师作总结时要做到目的明确,善引博喻;条理清晰,要言不繁;循序渐进,步步深化。通过教师的总结,引导研究生有所悟、有所收获,使研究生树立起社会责任感及优患意识,激励研究生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这对其良好政治素质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四步:自我探究、撰写心得。教师在讲评结束后,要求研究生课后进行自我思考、撰写心得体会。这是五步教学法得以成功的重要环节。一是教师针对课堂讨论的问题,要求研究生自己以书面形式写出心得体会文章,篇幅不宜过长,可就某个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其中包含课程学习后有哪些收获,还存在什么问题等等。二是教师给研究生布置思考题或提出重大理论问题和社会热点问题,要求研究生撰写政治小论文,提出自己的思想观点。三是教师要求研究生利用假期进行社会调查,研究生就某一方面进行社会调查后写出4000字左右的调查报告。无论是心得体会还是调查报告、政治小论文,教师都要求学生谈真实感受,不讲假话和违心的话,并力求将切实感受写得具体一点,避免空发议论。研究生将写好的心得体会、政治小论文和调查报告交给教师。

第五,典型发言,总结提高。在第四个步骤完成之后,进入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作典型发言、总结提高阶段。这是五步教学法得以成功的重要措施。教师应对每篇心得体会、政治小论文和调查报告进行批改,选择其中一些有代表性的心得体会、政治小论文和调查报告,在若干周时间里,在课堂上让学生作典型发言,也可让研究生自由发言,师生一起评论,最后教师作总结。通过这种方法进行回顾总结,使研究生加深对所学思想政治理论的理解及运用。这五个步骤互相联系环环相扣又各具功能,实现教师和学生互动。思想政治课的最终成绩是:学生课堂研讨和回答问题占20%,心得体会或政治小论文或调查报告占30%,期末考试占40%,学习态度等占10%。

思想政治课研究论文第6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提高全省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研究水平,努力推出更多高质量的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成果,为领导决策服务,为三个文明建设服务。

二、课题立项

1、省政研会在调查研究、广泛征集,并经专家论证的基础上,提出每年的研究课题指南。

2、研究课题分为重大课题、重点课题和一般课题,每年评审一次。成果形式为著作、论文、研究报告等。著作完成时间一般不超过2年,论文、研究报告完成时间一般为1年。研究课题以应用性、对策性研究为主。

重大研究课题实行委托研究,组织力量,联合攻关;其它课题一律面向全省公开竞争,择优立项。

3、凡具备研究能力的单位或个人,均可按照自愿结合的原则,组织相应的课题组,经市、行业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推荐,向省政研会申报研究课题;无政研会组织的省直有关部门、各高校和省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专家经本单位同意可直接申报。

4、申报省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课题,需填报统一制定的《课题申请书》。课题负责人须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或党政机关处级以上领导职务。

5、对申报的课题,由省政研会组织课题评审委员会评审立项。

三、课题管理

1、为保证研究课题按时高质量完成,研究课题实行协议立项制。经批准立项的课题,课题负责人与省政研会签订《河北省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课题立项协议书》,《协议书》明确双方的权利与义务,是具有合同性质的文件。

2、课题实行主持人负责制。课题研究工作由课题主持人具体负责,所在市或行业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负责组织协调,省政研会予以督促和指导。每年7—8月份由课题主持人向省政研会和推荐申报单位报送研究进展情况和阶段性成果,课题研究工作完成后报送最终成果。

3、课题经费实行部分资助的办法,不足部分由课题组及所在单位自筹解决,以保证研究课题按时完成。课题经费分为:启动资金、完成研究奖金、成果转化奖金。启动资金立项后一次拨付,其余部分视结项情况相应拨付。

4、课题组应按计划开展研究,推荐单位有责任进行督促。经督促仍不能按计划进行工作的,除特殊原因并经批准外,省政研会可撤销其研究课题,如有经费资助的,予以收回(扣除按计划支出部分),并停止一年申报资格。

5、为科学评估课题研究质量,课题研究成果通过鉴定后方可办理结项手续,并发给《河北省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课题结项通知书》。

6、凡立项课题的研究成果,优先参加河北省思想政治工作优秀研究成果评选,优先推荐参加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优秀研究成果评选,研究成果被省领导批示采用或在大报大刊、重要内参刊物和核心期刊发表,视同省思想政治工作优秀研究成果给予同等奖励。

思想政治课研究论文第7篇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 学科建设 思想政治理论课 互动关系

2005年,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是具有特殊意义的。这一年中有两件重要的大事:一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实施新的课程设置,称为“05方案”;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被增设为法学门类中的一个一级学科。前者构建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新体系,后者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的学科地位,并在高校新增了一批硕士点.博士点。当前,高校面临着全面实施“05方案”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双重任务,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实现两者的互动,是从更高层次上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必须要解决好的问题。

一、从思想政治理论课角度看与学科建设的互动关系

回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发展的历程,从“85方案”、“98方案”到“05方案”,课程设置根据形势发展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要求作了多次调整。与课程设置调整相联系,学科建设的问题也越来越迫切地提上了议事日程。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发展的实践证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需要有学科建设强有力的支撑。

首先,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有学科建设的支撑。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立足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教育,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开展科学发展观教育,开展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教育,开展基本国情和形势与政策教育,不断增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说服力、感染力。落实和贯彻这一指导思想,必须依托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主要内容就是重点开展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这些研究从学科上为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教育教学中的指导地位,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提供基本理论依据。从这一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其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内容向综合性方向的发展,要有学科建设的支撑。“05方案”的课程设置与原有课程设置相比表现出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课程内容的综合性特征日益突出。无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还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某一个学科所能够涵盖的,而是涉及到多门学科的知识。这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能够高质量地开设这些课程,不仅要求编写出能够反映新课程特色的高水平的教材,更需要建设一支能够适应新课程要求,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综合知识的师资队伍。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和师资队伍建设的这些工作,都需要建立在学科建设不断加强和发展的基础上。所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和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必须要做好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再次,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说服力、感染力,要有学科建设的支撑。增强教学的说服力、感染力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从根本上说,说服力、感染力来自于理论的力量,而理论的力量在于它的科学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是一般的宣传,而是要使大学生掌握科学的理论,用科学的理论去影响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形成。因此,科学的理论是管长远、管根本的。要提高理论教育的科学性,基础在于加强学科建设。要从思想认识上确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理论教育,而不是一般的政治宣传的观念,并把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科学性作为着力点,使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说服力、感染力建立在坚实的科学性基础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具有的这一内在联系,决定了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说服力、感染力,最终要通过加强学科建设来实现。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和发展在得到学科建设强有力支撑的同时,也为学科建设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这主要表现为: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的发展以及在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为学科建设和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第一手的资料,使学科建设和研究始终具有新鲜的内容,始终充满时代感,始终具有现实性。二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发展,对学科建设和学科点的发展形成了巨大的需求,使学科建设和学科点培养的人才能够有用武之地,并为学科建设和学科点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基础条件。三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发展,也是学科建设和学科点发展所需要的师资队伍的重要来源。因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学科点的师资队伍在根本上是统一的,而且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学科点的建设,具有更显著的优势。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壮大和发展也就意味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学科点建设队伍的加强。

正是基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学科建设之间的这一内在联系,党中央、、教育部把实施“05方案”与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同步推进。一方面,根据新形势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确立了新的课程设置,使课程体系更具有科学性、现实性另一方面,通过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和增设一批硕士、博士点,把学科建设落到实处,有效地解决了原来学科建设基础比较薄弱的问题,使“05方案”的实施能够得到强有力的学科支撑。这也是“05方案”与以往改革在总体设计和规划上体现的不同之处。

二、从学科建设角度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互动关系

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需要学科建设的支撑,这一支撑的具体体现就是学科建设要把服务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作为首要的任务,这是学科建设必须确立的观念。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提高到一级学科的地位上来进行建设,从根本上说,是我们党为了更好地探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的规律,更好地体现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巩固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而采取的重大战略举措,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发展。对于这一点必须要有充分的认识。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因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服务于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就理所当然地成为其自身的基本功能。具体说,这一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培养师资队伍。由于种种历史的原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学科建设的基础比较薄弱,师资来源的学科专业背景比较杂,从而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和发展受到较大的师资队伍知识结构的制约。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以及相应的二级学科的设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间建立了高度的联系,尽管马克思主义理论各二级学科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设置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但它们之间的内在一致性则是毫无疑问的。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这些二级学科的设立,是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设置基本一致的。这些学科点的建设,在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学科支撑的同时,也将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的主要来源。反思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一条重要的经验就是必须把课程设置改革建立在具有良好师资队伍的基础上。因为教师是改革的主体,也是课程教学的具体实施者,在师资队伍不能适应课程设置和要求的情况下,任何改革都是难以取得实际效果的。正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这一经验的深刻认识,中央把“05方案”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规划,把课程设置改革与学科建设、队伍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使课程改革能够建立在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的基础之上。从这一意义上说,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培养师资队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重要功能和主要任务之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设必须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的建设当作本职任务。

从学科点建设自身的发展来看,也要求把培养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师资作为主要任务。之所以这样认为,有两个理由:一是如果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的建设不把培养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作为主要任务,那么学科点本身发展的空间就会受到极大的限制,直接影响到学科点的可持续发展。二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与新方案的实施,急需大批能够适应新方案教学要求的师资力量,而能够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最直接、最对口的师资力量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这是主渠道,其他社会科学点培养的师资力量则处于辅助地位。如果学科点不能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为自己的主要培养对象,那么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来说,就会因为缺乏师资来源而难以高质量地实现自身的建设和发展。因而,是否把培养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师资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主要任务,可以看作是衡量是否实现了学科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互动的重要标志之一。这实际上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一个基本认识问题,从认识上解决了这一问题,就会始终把握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方向和主要任务。把握好了这一方向和主要任务,也就意味着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同时实现可持续发展沟通了一条良好的渠道。

第二,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研究成果。要不断地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必须加强科学研究,用高质量的科研成果来支撑教学水平和质量的提高。这就需要有更多的科研成果运用到教学中去。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要有丰富的理论研究成果,这是学科建设的优势。利用学科建设具有的这一优势,可以使学科研究中取得的科研成果直接运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这也是学科建设服务于教学的具体体现。把学科建设取得的研究成果运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现实可行性,还在于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师资在整体上是一支队伍,绝大多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骨干力量也是学科建设的带头人,设立了学科建设这一平台,也为广大教师加强科学研究,取得更多的科研成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无论是学科建设取得的研究成果,还是广大教师通过学科建设这一平台取得的研究成果,最终都会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得到运用。因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研究成果,应该是学科建设和学科研究必须树立的观念,也只有当学科建设的研究成果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运用,学科建设的效益和意义才能在更大的范围里被社会认可。

第三,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学科依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和发展显示出一个清晰的趋势,就是课程内容向综合性发展,即课程的设置突破了原来单一学科的框框,实现了多学科的融合。“05方案”中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都体现出多学科的综合性。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改革的这一变化趋势,是符合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发展要求的。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是整体性的,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和把握也应该是整体性的;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是综合性的,对这些问题的解释和分析当然也应该是综合性的;大学生思想上存在的认识问题所涉及的内容是综合性的,解决这些问题也应该用综合性的理论。要适应思想政治理论课由单一性学科向综合性学科发展的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就必须把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研究作为一个重要的方向,以克服原来只注重对单一学科研究所带来的弊端,同时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奠定坚实的学科基础,即加强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和发展服务。

同样,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本身也不可能离开思想政治理论课而孤立地发展。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一个大平台,学科建设离开了这一大平台,其发展就受到了限制,就失去了充分发挥其功能的空间。学科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两者之间互为条件,相互依存,谁也离不开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离开了学科建设,就失去了科学性、理论性的基础,学科建设离开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就制约了其功能和作用的发挥,也不能在更大的范围内充分地体现自身的作用和意义。只有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在互动、互促的过程中实现共同发展。

三、学科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中需要处理好的若干问题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的内在联系,要求把两者作为一个整体来建设,使两者形成互动、互促的良性循环。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处理好以下两个问题:

第一,要避免学科建设队伍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队伍“两张皮”的现象。

就学科建设本身来说,其自身的性质决定了它的内涵和内容不能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划等号,学科建设的重点是学科研究,其教学内容也主要是围绕学科研究展开的。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点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其主要内容是基础理论和知识的教学。这一区别是由学科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各自的性质决定的,对此应该有准确的把握。但是,学科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不同性质并不意味着应该由两支不同的队伍来分别从事两者的建设,不能形成从事学科建设的教师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无关的格局,也不能使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教师不去参与学科建设。如果出现这种情况,无论对于学科建设还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都是非常不利的,这也背离了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一级学科来建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初衷。

尤其应该指出的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过程中,必须要避免这样两种现象:一是要避免在一些学科点的队伍中,过多地存在着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并没有直接关系的教师,或者这些教师本身并不是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教学的,他们都有自己的专业研究,但却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的负责人或主要成员,这样的结果,或者是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本身的要求不相符合,或者是偏离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方向。无论是哪一种情况,都不利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设,也不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和改革。

二是要避免申报学科点的时候整合了全校的力量,师资队伍的实力雄厚,但在建设学科点的时候队伍分散,不能集中全校的力量。这就形成了学科点建设名义队伍和实际队伍的巨大反差。这种情况直接影响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的建设,也使学科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相脱节。

这些情况虽然表现为学科点建设中的问题,但实质是学科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师资队伍没有统一的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好这一问题,必须使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队伍同时也是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队伍,只有在队伍上统一了,才能真正解决好学科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关系,才能把这两者作为一个整体来建设。也就是说,要解决好学科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相脱离的问题,前提是解决好队伍的统一问题。

当然,强调学科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队伍统一,其实质是要使这两支队伍能够更好地融合和贯通,而并不是把两支队伍完全划等号。学科建设更多地是要依靠学科带头人,由学科带头人来规划和组织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是要依靠广大教师,每一个教师都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主体。因此,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来说,必须要全身心地投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中;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术骨干,还必须投入于学科建设,以学科建设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同时又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促进学科建设。从指导思想上理顺了队伍的统一关系,也就为实现学科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之间的良性循环奠定了队伍基础。

第二,要避免学科建设研究方向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相脱节的现象。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是否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安排和教学内容作为重要的研究方向,这是衡量是否把学科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作为整体来统筹的重要体现之一,也是检验学科建设是否直接服务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指标。这一基本思想应该贯穿于学科建设的各个环节,具体主要体现在这样两个方面:一是学科专业点研究方向的设置;二是研究生论文选题的确定。前者关系到学科建设的方向问题,后者关系到学科培养人才的问题。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在这两方面都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从学科专业点的研究方向来看,比较普遍地存在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方向与自身的学科性质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内容相脱节的现象。主要表现为学科点设置的研究方向不合理,不少研究方向的设置比较窄,偏向于其他社会科学的专业,有的专业方向的设置甚至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根本无关。与此相联系的是学科专业点的课程设置也存在着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距离过大的问题,特别是一些核心课程的设置缺乏规范性,不能很好地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基本要求。这样的专业方向和课程设置既不符合学科专业本身发展和建设的要求,也不利于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实际的支持。

思想政治课研究论文第8篇

摘 要: 建国初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材建设的主要特点有:重点集中在教学大纲,教科书的编写则处于起步阶段;大量编译

>> 浅述建国初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材建设的基本历程 建国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建设的基本经验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 高等农业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创新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课程化”建设的思考 浅析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困境原因 浅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方法 浅析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实践教学 以文本为中心解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建设 浅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探析 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换 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教材编写的思考 浅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 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基本特征 论公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结构 公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基本经验 把握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的基本脉络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探究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建设探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06―06―06/2010-

04-25.

[8]转引自刘宝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建立与话语研究(1949.10-1956.12)[D].天津:天津大学,2006.

本文系2010年度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科研创新项目“从CAI到积件:现代教学媒体与‘05’方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教学整合研究”(项目编号:10YZ3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