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项目管理研究生论文

项目管理研究生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21 17:08:30

项目管理研究生论文

项目管理研究生论文第1篇

原作者:汪小金

一、确定项目目标

把论文写作当项目来做,就必须要为它确定明确、具体的目标。按项目管理的要求,项目的目标必须要包括时间、成本、质量和范围这四个基本要素。通常,学校对完成论文的时间有明确规定(可能有伸缩余地),对质量也有基本要求,而对成本和范围则不做硬性规定。

在开始论文写作的研究工作之前,学生应该认真考虑自己的论文写作项目的时间、成本、质量和范围要求:

时间:何时开始、何时结束?可以在学校规定的时间范围内,给自己规定一个硬性的结束时间,只能提前不能拖后。给自己施加压力其实是激励自己的最好办法。

成本:用多大的代价完成论文?外在的、经济上的代价不难确定,比如调查研究费、书费及其他费用等。论文写作项目的另一大块成本是你自己的努力程度,即:你愿意付出多大的精力来完成这个项目?你应该在保证身心健康的情况下尽可能多地投入精力。

质量:论文写作项目的质量标准是什么?它直接决定着你所获得的学位的含金量。学位的含金量主要不是取决于授予学位的学校,而是取决于你的论文的质量以及你在整个撰写论文的过程中所学到的知识与锻炼出来的能力。质量可以用多种标准进行界定,比如:论文评阅人对论文的评阅意见,论文答辩顺利过关,在同行审议的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学会了发现问题、定义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自己的相关知识和能力有了较大提高等等。

范围:完成符合质量要求的论文必须要做哪些工作?比如学习研究方法,进行广泛的文献搜索,选题,编制研究计划(开题报告),设计研究工具,收集数据,分析数据,进行讨论,撰写论文等。如果应该做的工作没有做,就会影响到你的项目的质量。

作者在国外攻读博士学位的第一学期就对论文写作的目标做了明确规定:从1999年3月至2001年7月、用比学校规定的6个学期少一个学期的时间完成博士论文;把论文写作所需要的调查研究费用控制在3000澳元以内,以追求学习效率和效果的态度,尽最大努力经历学习研究方法、选择研究题目、进行文献搜索、实施研究和撰写论文的全过程;不仅要完成优质的博士论文,而且要培养自己发现问题、定义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优秀能力。这其中包括了时间、成本、范围和质量四个方面的要求。作者对质量还确定了一些比较具体的要求:

撰写论文参加(美国)项目管理协会的国际研究生论文比赛;

在美国projectmanagementjournal和英国internationaljournalofprojectmanagement上发表学术论文;

成为导师的最优秀的学生之一,为导师和学校带来一定的声誉。

二、初步选题和工作分解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知识结构和兴趣等确定选题领域。任何一个领域都有需要研究的问题,但是学生一定要注意选择自己比较感兴趣和熟悉的领域。

选题领域确定以后,就可以对论文写作项目编制工作分解结构。工作分解结构(wbs)是项目管理中的基本技术之一,用来把大的工作任务分解成便于管理和控制的较小的工作任务,并据此确定应该提交的各种工作成果和安排实施计划。论文写作项目的工作分解结构及其底层的要素应该提交的工作成果。

在工作分解结构完成后,学生可以根据其中底层的要素和相应要提交的工作成果来编制论文写作项目的进度(时间)计划。

三、论文题目与研究目标确定

项目管理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微观层面的管理,强调目标的具体性、可衡量性和可操作性。大而泛的目标不仅不便于衡量和操作,而且对人们起不到应有的激励作用。比如:

􀁺“为客户提供一流的服务”就是一个不便于衡量和操作的目标;我们需要把“一流”的标准定下来,包括用什么指标来衡量,在这些指标上要分别达到什么水平才是“一流”的。

􀁺“把办公室油漆成很漂亮的颜色”,这也不是一个具体的、可操作的项目目标。我们可以把它具体化为:用1000元在8小时内完成4面墙的油漆任务,质量要达到国家白颜色墙的2000标准。

项目管理的这种要求,也应该在学生的论文题目和研究目标中得到体现。好的论文题目应该是比较具体的,直指论文要回答的问题,让读者明白论文的研究内容,要包括论文的几个核心的关键词。当然,论文题目必须简明扼要。为了便于学生理解,表1举例说明“好的”和“不好的”论文题目。

与论文题目一样,论文的研究目标也必须是具体的,直接提出论文要解决的问题。目标越明确、具体,就越容易采取合理可行的对策和实施过程。对研究目标的描述,可以采取下面这种形式:先用一句话描述出项目的总体目标,再具体列出有关的几个分项目标(可衡量、可操作的)。比如:

本研究旨在鉴别和确认项目管理文化的关键特性,并调查和评价项目管理专业人士围绕这些关键特性的工作价值观和信念的现状。本研究的具体目标为:

􀁺跨组织和行业调查项目管理专业人士的工作价值观和信念;

􀁺在上述调查的基础上,鉴别和确认项目管理文化的关键特性,建立项目管理文化的模型;

􀁺在调查结果和所建模型的基础上,分析和评价项目管理专业人士围绕项目管理文化关键特性的工作价值观和信念。

四、项目实施与监控

在制订了工作分解结构和论文写作进度计划之后,学生就应该严格照此执行。学生如果能够按照计划认真完成前文所列举的工作成果,不仅最后的论文的质量可以得到保证,而且能够保证学生经历一个比较完整的研究过程,学会规范的研究方法,极大提高发现问题、定义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是来学习的,不能以“走捷径”的方法来完成学位论文,必须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地经历研究的全过程,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完成学位论文。省略其中的任何环节,即便不会影响学生获得学位,也一定会影响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的提高,使学生得不到应有的锻炼。

任何项目在实施过程中都会出现或多或少的问题。项目管理要求人们以积极、主动的心态去对待这些问题。与其他项目不同的是,对学生来说,论文写作项目实施中出现问题是好事。每出现一个问题都是学生的一次极好学习、提高的机会。学生应该在解决问题当中不断学习,朝自己的项目目标迈进。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的过程中,甚至有意采取了“创造问题”的做法,以便“通过问题学习(learningbyproblems)”。作者深刻体会到:没有问题便没有学习(noproblem,nolearning);每克服一个问题,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就会提高一步。

项目管理强调按计划的均衡生产,不提倡大赶工和大会战。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需要动态地检查、监督项目的实施情况,发现与计划的偏差,找出偏差的原因,并及时加以纠正。在论文写作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应该定期检查各阶段要做的工作有没有按期完成,要提交的工作成果有没有按期提交出来。学生特别要注意某些自己不能控制的外部事件对项目进度的影响,比如问卷调查表不能按期收回、导师出差、社会活动等。这些外部事件是项目的风险,必须要加以有效管理。学生如果能按计划均衡地实施和监控论文写作项目,就不会出现在交论文之前的一段时间拼命赶工的情况,可以保证论文写作的进度和质量。

项目管理强调计划是需要在项目实施的整个过程中逐渐细化和不断更新的,因为许多情况是逐渐明了和不断变化的。在论文写作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需要对计划阶段编制的技术路径进行明细化。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的过程中,就曾经对文献搜索编制了图2所示的“文献搜索路径图”。

五、项目团队建设

撰写学位论文是一件困难的任务。更糟糕的是,不少学生认为自己是孤立地在从事这项任务。既然把论文写作当项目来做,就要按照项目管理的要求依靠项目团队来完成论文写作项目,避免“孤军作战”的局面。

项目管理中所说的团队是“大团队”,即:任何能对项目的成功施加影响的人都是项目团队的成员,都是重要的项目关系人。项目要取得成功,必须做好项目关系人的管理,搞好项目团队建设,充分调动积极因素,化解消极因素。也许某些项目关系人并不认为他们自己是你这个团队的成员,但至少你自己必须把他们看作是团队的成员,并且按团队成员对他们加以管理,使他们为你的项目服务。

撰写学位论文,表面上看起来是学生一个人的事情,其实也是有一个团队的,只是这个团队不像其他团队那样明显。除了学生本人以外,团队成员至少包括:指导老师、相关同学、其他相关老师、家人等。如果要进行社会调查,就会涉及到更多的人。在团队建设中,学生一定要了解相关人员在自己的论文写作项目上的利益领域和影响领域及其利益和影响力的大小,以便采取适当的管理措施。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的过程中,就特别重视与导师、相关同学之间的团队建设。指导研究生进行论文写作,老师最主要的利益追求不是经济方面的,而是学术声誉、学生的成就。与导师进行团队建设最好的办法就是当一个好学生,让导师看到你的努力、你的成绩、你的培养前景,同时你必须对导师的指导给予承认(但是不需要送礼)。与同学之间,则要经常交流与沟通,互通有无,建立起相互支持的关系。作者的导师在作者完成博士论文后给予了作者这样的评价:他善于把导师的每一建议付诸实施,并且不断地对导师的指导给予承认和感谢。作者的导师还曾经说过:“当一个好导师是很容易的,如果你有好学生的话。”作者希望把这句话送给正在或将要撰写学位论文的研究生们。如果你想要有一个好的团队来帮助你成功完成论文写作项目,你首先必须是一个好学生,是一个好项目经理。

六、结语

项目管理研究生论文第2篇

[论文关键词]管理科学与工程 选题方向 研究趋势

一、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选题方向分析

近年来,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研究生教育发展非常迅速,其中,硕士研究生已成为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研究的重要力量之一。硕士研究生在完成基础课和管理类必修课学习后,根据社会需求和个人志愿可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程管理、物流工程等领域选择研究方向,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学习。

本文依据《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检索,该数据库是目前国内相关资源最完备、高质量、连续动态更新的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至2010年11月1日,累积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文献87.5万多篇,文献的来源是全国530多家硕士生培养单位的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本文统计出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2000年——2010年论文选题的主要方向,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输入榆索控制条件。“发表时间”输人从2000年1月1日一2010年10月l8r:t,“学位单位”输人模糊,“优秀论文级别”输入不限,“作者”及“作者单位”输入模糊。第二步,输入内容榆索条件。“主题词”输入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方向,如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等,点击“检索文献”。第三步:按文献分组排序方式选择文献。文献分组点击“学科专业”在下拉菜单中选择“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即可。其统计结果如图1:

从图可以看出,物流、项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是2000年~2010年管理科学与t程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的研究方向,说明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热点越来越受到信息技术、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的影响。出现这种格局的原因是由于信息技术的深远影响和国家的信息化战略已得到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界的重视,并日.在企业信息化、决策支持系统和政府信息化等方面已能与实践很好的结合,产生重大的经济效益。

目前,在物流管碑研究方向中,循环经济与绿色物流的发展、以信息技术构建传统物流业的核心竞争力体系、物流系统优化的工具化与工程化、物流金融的合作与创新是研究热点。在项目管理研究方向中,供应商和项目外包管理项目成为焦点,高级管理层更加接受项目管理和项目群管理的价值,在金融危机之后要追求项目的项目组合管理得到重视。在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方向中,心理契约与员丁绩效、组织公平感与组织绩效是研究热点。

二、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趋势分析

根据以上二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选题向的分析,可以看出:

1、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趋势越来越受到信息技术的影响

由于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和计算机科学的快速发展所带来的管理变革,管理科学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主要研究领域集中在电子商务、管理信息系统、物流管理等方向。信息技术是利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讯手段获取、传递、存储、处理、显示信息和分配信息的技术。信息技术的研究包括科学、技术、工程以及管理等学科以及这些学科在信息的管理、传递和处理中的应用,相关的软件和设备及其相互作用等方向。当今世界,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对整个人类社会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所以信息技术和知识资奉的发展,不仅丰富了管理科学的研究内容,也给管理科学研究提出了许多新课题:

2、管理科学与一f程的研究趋势越来越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由于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生产与流通的变革而产生了如供应链管理、物流管理、服务管理等研究领域与-向。物流管理和供应链管理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我国学者在营销与运作的整体优化、多渠道供应链管理、综合物流等方向已做出了重要的研究和应用成果,并且未来一段时间还将是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的热点。

3、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趋势越来越向知识经济的影响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作为一种新的资源的观念已经逐渐为人们认识和接受,知识管理成为最为关注的话题。当前,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创新的速度越来越快,所以企业必须不断获得新知识,并利用知识为企业和社会创造价值。知识管理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新的途径。知识管理包括几个方面工作:建立知识库;促进员工的知识交流;建立尊重知识的内部环境;把知识作为资产来管理等。在未来几年知识管理的研究将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知识本身的特征;知识管理效益的定量分析;新知识产生知识在企业间的传播机制;个体知识与组织知识的相互作用关系。

4、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越来越侧重系统管理理论和方法的研究

用复杂性科学的方法探索管理问题成为研究的热点。复杂系统管理理论基础包括:从确定性到不确定性;从线性到非线性非线性理论,其中的非线性理论涉及到耗散结构论、突变论、协同论、混沌动力学以及分形理论;从他组织到自组织;从时间的可逆性到不可逆性;从简单性到复杂性;从复杂系统到复杂网络;从硬系统到软系统方法,这里主要指的是钱学森的综合集成方法;从单元系统到系统集成。例如,运用复杂性科学的方法从组织内部的各组元间以及组织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中寻找组织发展和进化的动因和规律,以使组织能适应社会、经济及技术的迅速发展。

5、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趋势越来越向低碳管理方面发展

项目管理研究生论文第3篇

[关键词]项目管理 知识管理 项目知识管理 文献综述

[分类号]G203

1 引 言

项目管理和知识管理都是近年来管理科学中发展比较迅速的分支学科。这两个热点研究领域,虽然彼此之间具有独立性,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前者虽然已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学科体系,但因项目管理实践性较强,在实施过程中未融入知识管理理念而导致失败率较高,项目管理流程本身蕴涵知识管理因素;而后者一般不能脱离组织的业务流程而独立应用,项目管理恰恰为其提供了很好的应用平台。项目管理和知识管理之间存在的强交叉性引发了一个与两者密切相关、本身却作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的新概念,即项目知识管理(Project Knowledge Management,PKM)。本文将对国内外关于PKM的代表性研究进行综述,梳理其研究进程脉络,并对该领域研究的发展方向提出建议。

2 项目知识及知识管理的提出

最早关注项目知识问题的是美国学者Srikanth,1991年他提出知识在项目活动中有重要的传承作用,并建议用知识战略来进行项目管理,以控制项目“孤岛”现象。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随着知识经济序幕的拉开,Tesoriero R,、吴之明等开始认识到项目知识积累及经验总结对提高项目管理能力的重要性,但尚未提出项目知识管理概念,也未系统揭示其内涵。

明确提出项目管理中需要加强知识管理的是Dis―terer和王众托。Disterer提出。项目是一种促进组织创新和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知识和经验都是在项目中获得的,但项目是一种临时性活动,项目结束后,项目知识和经验分散各处,因此必须加强知识管理,用以处置来自项目的知识和经验。王众托认为,项目知识是组织未来项目宝贵的经验,通过有效的知识管理手段来进行项目管理知识的识别、准备和传递,可以避免组织后续项目中重复以前的错误或者做重复的事情。以上研究充分肯定了项目知识管理的重要性,但仍未对项目知识及项目知识管理等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和梳理。

2007年李蕾在其博士论文中首次提出了PKM的概念:项目知识管理,包括项目知识获取、共享、运用和创新等基础环节,并通过知识生成、积累、交流和应用管理,复合作用于项目活动,以实现项目的价值最大化。同时,站在企业层面,项目与项目之间是连续的,前续项目积累的知识会成为后续项目的既有知识,因此项目知识管理的另一个重要任务是实现项目知识向企业知识的提升。此概念虽然表述了PKM任务及活动环节,但没有明确其主体、客体和实现工具,其概念和内涵还有待进一步充实和完善。

3 项目管理和知识管理的关系

明确项目管理与知识管理之间的关系,是PKM研究的前提和基础。在两者之间的内在关系探讨中,大多数学者的意见基本一致,即项目管理与工程管理是相互促进、相互耦合的关系。比较精辟地概括出两者之间关系的是Milton N,他认为项目工作在许多方面能为知识管理提供一个理想的框架,项目的时间限制特征允许知识在应用前、应用中、应用后不断循环,用于项目前和项目后学习的过程。项目内部本身的知识需要一个机制支持,以用来在许多跨项目中进行知识比较,对曾经是什么、现在怎样、如何改进等提出总的看法。

4 项目知识管理的特征

把握PKM的特征,是PKM理论和方法初步独立的标志。学者们比较准确、全面地归纳了PKM特征,为构建理论框架打下了研究基础。

4.1 项目知识管理是一种面向过程的管理

丁祥海提出项目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点,每个阶段都包含一系列的工作,所有工作都是由过程完成。Snider K抓住了知识流动的动态性特点,把隐性知识引入项目管理知识流程中,在项目活动中要突出关键性知识,强调经验教训的学习,为PKM的开展提供了新的思路。贾立伟提议把相关文档、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获得的经验及相关人员等按照项目实施的阶段、流程进行组织,通过知识与项目流程的结合,使项目工作变得更加高效。

4.2 根据项目生命期组织和管理知识

王众托认为在项目生命期各阶段,需要和使用的知识各具特点,并分析了各个阶段获取和使用哪些知识。这种根据项目生命期组织和管理知识的观点,与知识流程和项目进程结合的观点一脉相承,为流程设计提供了研究思路,但过于强调项目知识在各阶段的特殊性,对知识积累与传承未着笔墨。李红兵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生命期各阶段知识管理重点,并首次提出了项目知识的层次管理――个人、项目组织和企业,提议将项目知识上升为企业知识,融入企业的工作流程,为后续的项目活动所用,但对其转化过程没有论述,其具体实现方式还需要学者们继续探索。

4.3 不同参与主体和管理层级有不同的项目知识需求

钟波涛等认为,大型项目将涉及多个参与方,由于各参与方各自的职责和利益取向不同,他们收集信息进而转换为知识为自己所用的关注点也不相同。另外,一个单位内部不同管理层级也有不同的知识需求:服务于决策层的知识是融合性的;服务于管理层的知识是知识传递的中间节点,发挥着关键作用,既要领会高层的知识内涵,又要关注下层知识的提升;服务于底层的知识则具体体现在各种技能上,是整个知识管理的基础。

4.4 不同项目类型有不同的知识管理重点

Payne J等通过多个PKM实践证明,不同项目类型需要采用不同的知识管理战略,并把项目根据项目目标和实现方式归类为4种类型,为每种项目类型提供了最有价值和最无价值的知识管理实践清单。Payne J等把握了项目的共性和个性,对项目知识管理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了宏观指导。Koskinen K强调,每个项目的知识运用途径在各个场合中有很大不同,如房屋建筑项目和生产投资项目中显性知识的运用起了重要作用,研发项目以隐性知识为基础。从中可以看出,学者们开始从多样化和独特性项目之间寻找有效的知识管理实施路径。

5 项目知识管理的理论框架

PKM理论框架,主要从三个方面来构筑:①PKM活动流程及技术实现,即研究项目成员及组织如何开展知识管理活动,如何构建项目知识管理系统;②PKM的保障,即研究组织为促进PKM实施提供的保障措施和手段;③PKM的评估,评价PKM实施效果。

5.1

项目知识管理活动流程及技术实现

主要基于两个层面来开展:①项目层知识管理,主

要研究项目团队如何开展PKM活动;②组织层知识管理,主要研究长期性组织PKM流程及技术实现。

5.1.1 项目层知识管理活动

・项目知识共享。在项目团队知识管理研究中,项目知识共享最先进入学者们的研究视线。Distere等分析了项目管理中知识和经验共享的主要障碍和影响共享效果的各种因素,并提出了完善建议。王连娟2004年开始对项目团队隐性知识的管理进行了持续深入研究,研究成果包括隐性知识分类、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化、基于密切性的项目团队隐性知识管理整体框架、项目团队个体学习等,为项目知识积累与沉淀奠定了良好基础。张喜征等首次提出多方参与项目开发的知识共享问题,对多方参与者进行知识共享的优势和障碍进行分析,提出了知识编码、团队融合及综合化的知识共享策略。

・项目知识积累。Newell s等通过案例分析跨项目知识转移失败的原因,在于项目团队认为获取的知识是无用的,缺乏知识能帮助他们提高项目进程的意识,并对项目知识积累给出了建议:一方面通过发展个人交流网络抓住过程知识,而不仅是结果知识;另一方面,项目团队需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Tan H c等提议通过“现场”获取的方法进行知识积累,以防止重新发明轮子和错误重犯。这种抓住项目过程知识和总结经验教训的方法,为项目活动进程中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实现项目知识积累提供指导。

・跨项目知识转移。跨项目知识转移,最初起源于项目组织间的相互学习。Fitzek H从组织维度、人力维度、工具维度三个角度研究了项目间的学习,从内容上来分析,是跨项目知识转移的一种方式,但由于研究思路的局限,研究并不是很深人。Feo L的博士论文对跨项目知识管理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了项目知识的6个元素:组织产业、组织战略、背景知识、运作知识、产出和结果知识、影响因素知识,并构建了跨项目知识管理因果关系模型和知识转移模型。Feo L虽然认识到跨项目知识管理的重要性,但这种跨项目知识管理方式仍滞留在项目组织层面,在复杂的组织环境下,不能有效实现知识转移。

总体说来,项目层面知识管理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进展:如提出的抓住项目过程知识的方法,固化和沉淀项目管理知识,加强项目团队知识共享等,为组织的项目知识积累打下坚实的基础。然而,有些研究内容还有待加强和改善,如对项目参与者之间的知识共享研究仍不够深入;一些研究者对知识转移和知识复用这对概念没有很好辨识,致使研究过程中经常混淆;对知识管理如何与项目管理流程融合也尚未展开探讨。

5.1.2 组织层知识管理流程组织层项目知识管理的研究源于项目组织的临时性,需要把项目知识及时转化为组织知识,通过构建项目知识库为后续项目服务。PetterS提出组织开展项目知识管理时,应考虑知识管理目的、内容、对象和知识共享方式,并以此为基础开展项目知识管理活动,为组织层面项目知识管理实施提供了研究思路。廖媛红从项目文档、项目过程和组织战略三个角度构建导向型组织知识管理模型,为组织层知识管理实施提供指导,但对项目文档与项目过程之间的联系未进行阐述,导致知识形成与知识沉淀未能有效结合。知识管理流程研究主要从知识收集、知识集成、知识组织、知识存储等几方面展开。

・知识收集。知识收集就是将项目活动过程中产生的知识转化为组织知识的过程,是实现组织范围内项目知识共享和知识复用的基础。周晓华提出了项目管理中两种收集知识方法:一种是基于过程收集法,强调根据项目开展的时间顺序、完成的相关阶段和步骤,连续收集知识;另一种是基于文件收集法,即从组织的文档中收集代表性经验,通过项目组织中的管理信息系统、历史经验、各种文章中收集知识。然而,作者对项目知识通过什么程序和方法转化为组织知识没有做过多论述。

・知识集成。知识集成是将不同来源、不同层次、不同结构、不同内容的知识运用科学的方法对进行综合,实施再建构,实现知识应用和产生新知识的过程。仇元福等探讨了项目管理中的知识集成机理以及知识集成的关键,并构建了项目管理中的知识集成系统功能模型,较好地结合了知识集成过程和项目管理中知识的特点。王娟茹等从认识论和本体论的角度构建了项目管理中知识集成的SECI模型、ITOT模型,并探讨了项目管理中知识有效集成的4种机制:指示、惯例、传递和优先顺序。

・知识组织。项目知识存储到知识库之前,需要对其有效组织,使项目知识有序化、系统化和条理化,包括知识分类、知识编码等。其中,项目知识分类是知识组织的第一步,也是学者们的研究重点。对项目知识的分类,除了区分项目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外,还研究出多维的项目知识分类方法。Leseure等从企业核心竞争力和企业战略的角度对项目知识进行等级划分,把项目知识分为核心知识和临时知识。核心知识是组织内项目长期重复的知识,应用于企业所有项目,是企业的无形资产。临时知识通常是完成项目需要的特殊知识,重复利用的可能性不大,这两种知识需要采取不同的管理要求和不同的管理工具、机制。Leseure的知识等级划分思想为项目知识分类提供了思路,但在核心知识的划分上仍过于笼统,在具体应用中需要进一步细分。

・知识存储。项目知识存储就是组织在项目管理活动中产生的知识通过知识组织后,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存储到知识库的过程。兰敏充分利用项目和岗位在实践中承载知识的有利条件,提出了在建设项目管理中建立与优化知识库的新思路。从整个行业发展的宏观角度,将整个行业的知识库划分为三级:政府行业级、通用项目级和专用项目级。在整个知识库体系中,知识层层向上传递、积累、提炼,同时知识又从上到下推广、传播、应用。这种把知识库的构建从组织层次扩展到行业层次,其理论构思对跨组织项目知识共享和知识复用提供了发展思路,但作者对分散的项目知识如何集中存储到项目知识库中,没有提供实质性建议。

5.1.3 项目知识管理系统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知识管理研究的进一步推进,如何构建PKM系统,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党新明以项目过程、项目案例、项目工作区数据为类别开展PKM系统的建设,提议构建项目过程管理系统,这种设计方案贯彻了知识管理与项目流程结合的思想,但其研究内容不够具体深入。于本海等依据项目知识体系的完整性、知识管理流程合理性、连续性等构建原则构建的IT PKM系统及支持系统模型,能有效促进项目知识系统化、自动化管理以及知识整合共享,提高项目知识使用效率,但整体设计没有依据项目生命期这条主线来开展,且设计内容过于繁杂,致使知识管理系统功能将很难实现。

当然,无论是项目层还是组织层所开展的项目知识管理活动,虽然各有不同的任务和要求,但事实上又是密切联系的一个整体。一些学者的研究内容也是在这两个层面交错展开。这种层级结构可以作为后续研

究的基础,但研究内容的深度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5.2 项目知识管理保障研究

应晓磊等通过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对影响PKM的要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组织和流程支持与项目管理绩效的相关性最为显著。从中可以看出,知识管理组织和流程等保障性措施,是提高项目知识管理成效的重要手段。

王彦忠等提出三方面的保障措施来提高项目知识管理实施成效:①组织保障,包括建立知识管理战略,设置专职或兼职的知识管理机构,明确CKO职位与地位;②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项目现场知识获取的便利性,网络资源的便利性,信息化水平,知识库的建设与应用,知识门户网站的建设与应用;③制度保障,包括建立标准化的工作流程,设立顾问制度,重视项目结束阶段的总结,为知识积累和贡献分配资源,建立知识共享的激励机制等。这些保障措施和手段为组织构建良好的PKM外部环境提供了宏观指导。

5.3 项目知识管理评估研究

PKM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如何评估PKM实施效果已引起关注。李蕾从组织的PKM过程能力和基础设施能力两方面构建了项目环境下知识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并构建了评价PKM绩效的模型,采用数据包分析方法评价决策单元间的相对有效性,从而寻找相对有效的知识管理模式。通过此方法,横向比较可以通过决策单元的输入输出观察值,建立标杆;纵向比较不同时期项目管理模式的有效性。这种评价指标体系,是从组织整体来进行的,可为下阶段知识管理评估活动的开展提供研究思路,但具体的评价指标比较主观,而且层次不分明,没有反映相应权重,而且评估的内容不齐全,因此观测值是主观性反应生成的结果,结论不一定非常科学。

6 对项目知识管理研究的未来展望

通过PKM研究文献可以看出,研究内容取得了初步成果,如PKM的必要性,项目管理与知识管理的关系,PKM特征,PKM活动的层级安排,项目知识分类和分级分类存储,PKM保障机制的初步构建等,为未来PKM的研究打下一定的基础。

然而,相对于项目知识的内在价值来说,其重要性在研究中尚未完全凸现出来:①对项目知识缺乏较为明确的界定和分类。有些把项目知识等同于项目管理知识或项目文档;有些把项目知识内容肆意扩大;有些过于强化项目团队组织力、执行力、沟通能力等隐性知识,增加了项目知识的不确定性。②研究内容比较零散,缺乏PKM整体规划设计、知识集成、知识共享、隐性知识管理、知识转移和知识复用等专项内容研究较多,且有很大交叉和重复,忽视了PKM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层次性。③缺乏完整连贯的PKM实施方案。知识管理如何融入项目管理流程,知识管理活动在项目活动中的具体表现形式、融入知识管理后项目活动的变化等都未展开讨论。④面向组织的PKM研究非常有限且不系统:一方面,组织层研究非常薄弱,且基本向企业倾斜,从政府部门的角度开展PKM研究呈现空白;另一方面,组织PKM实施步骤及具体实现方式等不够系统完整。

笔者认为,未来PKM研究可以在三个层面上进一步拓展:第一层面为PKM基础理论研究;第二层面为面向项目的知识管理流程研究;第三层面为面向组织的PKM体系研究。在三个层面的研究成熟后,继而对各层面PKM评价体系展开探讨。

第一层面主要是一些基础性研究工作,对PKM的深入研究起指导作用。如项目知识的界定,应从全面而严谨的定义着手,将原有的项目文档管理发展为广泛意义上的PKM。另外,PKM战略、PKM要素、PKM总体框架等宏观性研究都有待加强。

项目管理研究生论文第4篇

关键词:项目;研究生培养;科技信息机构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研究生培养作为人才培养与知识传承的重要方式,为国防信息机构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人才,越来越受到国防科技信息机构的重视。文章基于项目视角对新时期国防科技信息领域的研究生培养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系统深入的思考,剖析国防科技信息领域现行研究生培养模式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从加强项目管理的角度提出若干改进建议。

之所以从项目的角度来分析研究生培养工作,主要是基于国防科技信息机构研究生培养的实际考虑。国防科技信息机构所招的研究生人数一般较少,培养方向和重点均有所不同,个体之间存在很强的差异性。从项目的基本特征来看,国防科技信息机构的研究生培养工作也都一一符合项目管理的基本特征(如表1所示)。

一、项目视角下国防科技信息机构的研究生培养工作剖析

首先,要明确项目的目标。国防科技信息机构的研究生培养目标可从大小两方面阐述:从大的方面讲,研究生培养是为国防科技信息领域培养和补充人才,使其掌握相应的理论基础与分析方法,为今后参加工作打下坚实基础;从小的方面讲,研究生培养要确保研究生通过规定的各种考核,顺利获得毕业证书与学位证书。两个方面的目标从本质上是相通的,小目标是大目标实现的前提,大目标是小目标的进一步深化。

其次,要在项目视角下分析研究生培养工作,离不开对“项目组织”职能发挥的探讨。当前国防科技信息机构的研究生培养一般实施行政管理与学习教育有机结合的双轨制管理模式。行政管理方面,一般设立研究生部,对研究生实施集中统一管理,负责招生、基础课程设置、课程学习考核、论文开题撰写答辩等具体事务的组织实施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在学习教育方面,一般由业务部门安排导师或以导师组的方式(一般由3名具有导师资格的专家组成),对研究生的培养方向与方案进行把关,尤其在毕业论文撰写等反映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给予具体的指导。

最后,项目在执行过程需要遵循某种工作程序。以研究生为主体,研究生培养有着明确的工作流程(如图l所示)。从招生(A)至毕业(I),期间要历经基础课学习、专业课学习、毕业论文撰写与答辩等阶段。每一阶段都有着确定的任务与目标,且都有着明确的节点(图1中菱形表示一般关键节点,三角形表示重要关键节点)。流程中每个阶段都按顺序进行,相互之间都有关联,若其中某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对目标的实现带来影响。

二、新时期国防科技信息机构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生源开放性较差,理工科优秀学生吸纳不足

在新时期下,国防科技信息领域急需大量具有理工科专业背景的优秀人才。因此,在招收研究生时应以理工科为主,但当前招生状况不乐观。研究生招生类型一般分为推免生与统招生两类。推免生方面生源较好,多为国内一流大学,但高校与专业分布较为集中,开放性较差;统招生方面生源较差,报考人数不多,理工科专业报考较少,上线人数则更少,有时甚至出现超过国家线即能被录取的情况。

原因分析:由于身份的特殊性,国防科技信息机构对外主动宣传不够。对学生而言,其信息来源多为同一学校甚至同一专业的师兄弟之间的口口相传,从而导致学校与专业分布均较为集中。国防科技信息行业属于“软科学”的研究范畴,在理工科学生心中的吸引力和认同度处于劣势位置,再加上缺乏主动宣传,进一步导致吸引力下降和认同度不高。与普通高校相比,国防科技信息机构的招生人数过少,不少理工科优秀考生会因此不敢报考,导致国防科技信息机构对理工科优秀人才的吸纳不足。

(二)课程设置不系统,授课效果不理想

由于国防科技信息机构所招研究生大多为跨专业读研,对于相应学科的基础知识掌握并不太充分。同时,又由于学校并无相应专业学科的基础课程与之相对应,在客观上就要求国防科技信息机构承担研究生的基础课程教育工作。但由于各机构属于应用型研究单位,欠缺授课经验,在课程安排上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设置了一些与本单位业务相关的基础课程,但授课内容大多局限于经验总结,缺乏数学、方法论等方面的基础课程;对于不同研究方向的研究生不加区分地安排课程,缺乏针对性;有的单位意识到自身不足,利用学校教育资源进行弥补,但缺乏统一规划,多数情况下演变成为凑够学分而去校外选课。

原因分析:尽管存在一些客观原因限制,如教育资源有限,导师同时承担繁重的科研任务,时间精力不够等,但主要原因还在于培养理念有所落后,未能与时俱进;课程设置未能充分考虑到研究生个性化培养的目标,为方便管理而采取了“一刀切”的解决方案;对基础理论与方法的培养不够重视,仅仅注重当前效益,忽略了长期效益;对外选课和专业课,缺乏针对授课效果的评估与管理机制。

(三)学位论文整体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学位论文是衡量研究生培养质量最重要的指标。国防科技信息机构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整体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主要存在以下问题:论文定位不清晰;论文缺乏理论基础,多为国外资料的综述,研究缺乏理论深度和创新性;论文选题紧扣国防科技领域发展前沿的较少,未能考虑国内需求,研究成果缺少应用价值;论文在写作手法、架构安排和语言运用上摆脱不了研究报告的影子。

原因分析:学位论文整体质量偏低有客观原因存在。不少导师思想观念陈旧,对研究报告与学位论文之间的差异没有客观清晰的认识,运用撰写研究报告的方法去指导论文撰写。当前,国防科技信息机构在定量研究方法与基础理论方面尚未形成体系,也没有开设相关课程,致使学生在理论方法方面基础薄弱,造成论文看起来仅仅是材料的堆砌,没有深度。在管理方面,不少机构现行的学位论文管理流程存在不规范、时间节点不清、缺乏中期检查等问题,并且论文评阅专家与答辩委员会成员的选取有待进一步优化,论文评阅缺乏客观性、科学性。

(四)项目组织效能未得到充分发挥

在“双轨制”管理模式下,研究生的个人素质与主观能动性是决定培养质量的核心要素。而在招生已经确定的情况下,研究生部与导师等外部组织效能的发挥是决定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但研究生部与导师、研究室之间缺乏充分的协调,“双轨制”的管理模式极易造成研究生的“三不管”现象,不利于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

原因分析:现行的“双轨制”管理模式已经证实能比较确实有效地实现研究生质量培养目标,但还需要进一步优化。导师与研究生部之间,研究生部与研究生之间,研究生部与研究室之间交流不及时不充分,是导致“三不管”现象出现的重要原因。目前,多数国防科技信息机构缺乏完善的导师评估与激励机制,再加上导师同时也要承担大量的科研任务,时间并不充裕,这样就导致了某些导师对研究生重视不够,无法充分发挥指导作用。

三、国防科技信息机构研究生培养工作的改进建议

(一)加大招生宣传力度,在明确人才需求的基础上确定优秀生源作为录取对象

若把研究生培养工作视为一个项目,那么招生就是立项的过程,尤为重要。国防科技信息机构要敢于走出去,主动宣传自己,吸引更多优秀的理工科生源投身于国防科技信息行业。招生宣传要有的放矢,从机构的人才需求出发确定相关一流学校和一流专业,宣传方法做到因学校制宜、因专业制宜。宣传时要注重宣传国防科技信息机构的特殊地位和工作价值,努力招到那些对国防科技信息工作认同度高,愿意为国防科技信息事业奉献青春的优秀学子。

(二)因人制宜,为每名研究生都设置个性化的培养方案

国防科技信息机构的研究生人数并不多,每名研究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为其设置个性化的培养方案更有利于培养质量的提高,避免“一刀切”似的培养方案。所谓个性化培养方案并不仅仅是指课程设置个性化,而是涵盖培养方向、方法、计划与目标等全方位的个性化。个性化培养方案的设置应充分发挥项目组织的效能,由研究生部负责组织引导实施,导师(组)在充分考虑研究生的专业、兴趣和能力等基础上做出具体培养方案,旨在充分发挥每名学生的潜力。通过个性化培养方案制定使得研究生在入学之初对自己就有一个十分明确的定位,初步明确了自己的研究方向,这样有充足的时间在某个领域进行深入的学习和交流,而不是直到写论文时才匆忙确定一个研究方向,结果费了好大劲,论文质量又不高。

(三)紧扣培养目标,充分利用多种资源优化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要紧扣培养目标,依据研究生个性化的培养方案予以确定。国防科技信息机构具有自身的独特优势,信息资源极其丰富,研究生的课程设置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培养研究生开阔的视野和灵活的思维。也可以改变专业基础课现有的授课模式,采用讲座的形式进行,授课内容紧跟领域发展前沿,多鼓励研究生在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上钻深吃透,关注热点,追踪前沿,多在相关领域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在课程设置时还应与高校相合作,利用高校在数学、外语、方法论等基础课程与专业基础课程的优秀资源,可以迅速且有效提升研究生专业基础的水平。

(四)重视过程控制,重点抓好关键节点的管理

与项目管理类似,研究生培养也必须重视过程控制,抓好培养流程中一些关键节点的管理。通过这些管理活动了解培养现状,及时发现问题予以纠正,通过抓好一般关键节点的管理来保证重要关键节点的管理效果。例如,对于论文答辩节点的管理依赖于前面的开题与预答辩的管理效果,若开题效果不好,则很难达到很好的答辩效果。因此,要着重抓好开题与预答辩,明确严格的时间节点,这样可以在答辩前留足时间对论文进行修改。关于答辩,着重强调答辩委员会成员的选取,由于在论文抽查采取的是大专业评委机制,而不是依据研究方向选择评委,所以,建议论文答辩委员会与之相接轨,也采取大评委会制度,选取多方面的专家参与论文评审,确保论文质量。

(五)纠正以往观念,充分发挥管理组织效用

项目管理研究生论文第5篇

【关键词】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 招生政策 课程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1-0218-02

一、研究生院主要部门职能简介

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研究生院是学术理事会和研究生委员会的管理机构,通过教职工的管理,有权行使并实施各项规定和政策。在研究生院内部,不同的办公室为研究生、教职工和其他员工提供支持,帮助他们解决各自的问题。招生办公室处理与招生相关的所有问题。奖学金办公室管理大学中奖学金的评定和管理。任命办公室负责审核所有研究生提交的学术任命申请是否符合政策规定。学位办公室负责对照基本要求,监督研究生的学业进展,收取并审批学生与选课、专业课程增加或改变、委员会成员任命与改变、及论文归档相关的所有事宜。

研究生顾问是为研究生提出学术建议的教职工人员。研究生顾问需要在学生选择学习的项目及申请增加或减少课程时帮助学生,保留被指导学生的记录并且每年审核一次项目中所有研究生的记录,在某位学生没达到获得学位所要求的进度时,需要以书面形式通知研究生院[1]。

二、招生政策

研究生院招生办公室负责监督与研究生申请及录取相关的所有事宜。研究生院设定总体招生名额。各个项目负责审查申请人并推荐最优秀的申请人入学。

伯克利招生的基础是择优录取,鼓励各个项目发展多样的学生团体。项目招生委员会应遵守研究生委员会声明“研究生招生和选择的多样性”并确保审核包括了多样的标准,避免有能力而且会在该领域中对大学做出贡献的申请人落选。

除了统一的最低录取要求,一个项目可以选择任何适用于其评价的标准作为该项目录取的标准,包括但不仅限于本科生和研究生等级分数平均分、工作经历、考试分数、推荐信、和过去成绩的证明等等[1]。

三、课程管理

1.课程设置

伯克利的课程主要包括六个级别,分别是100、200、300、400、500和600系列课程。其中100系列的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学习能力;200系列课程主要介绍学科的关键术语和核心理论;300系列的课程主要是在学生具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之后再进一步深入探讨学科领域和技能;400系列课程是实习或“个案学习”课程,强调学科知识在真实情景中的初步应用;500系列的课程主要是基于个人或小组的研究性学习,强调运用学科知识促进社会的进步;600系列的课程主要是为学生的考试而准备[2]。

2.最低分数要求

研究生院对学生的最低分数标准是:学生必须在选修研究生及更高水平课程的基础上,保持等级分数平均分至少3.0,才能保持学术信誉良好并晋级为学位候选人。一些项目可能有比研究生院要求的最低平均分3.0更高的标准。学生的等级分数平均分是按照学生在学校完成的以字母分级给分的课程计算。基本比例是:A=4,B=3,C=2,D=1,F=0。

有些课程持续时间超过一个学期,在课程未结束的学期末,教师给出的是临时成绩“过程中”等级(IP)。在结束的学期末,任课教师会向教务主任办公室提交字母等级分数并用于两个学期该课程的最终成绩。

如果一个学生的工作和表现能通过课程,但是由于不可控的情况,例如突然生病,没有完成课程,老师可以给学生未完成等级的分数(“I”)。

四、硕士学位政策

1.硕士学位计划

计划I

要求学生完成研究生或更高水平的课程最少20个单元,并完成论文。在这20单元的课程中,最少有8个单元是学生所学专业科目200系列的课程。如果学位所要求的最低课程数目多于20单元,那么单元总数的40%必须是200系列的课程。

计划II

要求学生完成研究生或更高水平的课程最少24个单元,并通过最终综合考试;或者如果研究生委员会批准,可以完成一项由项目管理的硕士科研项目。在这24单元的课程中,最少有12单元是学生所学专业科目200系列课程。

2.晋级为硕士学位候选人

计划I的学生必须在归档论文之前晋级为候选人。晋级时,需要提交个人的候选人申请并列出论文委员会成员名单。计划II的学生必须在参加综合考试之前晋级为候选人。

3.完成论文(计划I)或通过综合考试(计划II)获得学位

计划I全体论文委员会成员必须对学生论文持一致意见并在同意页上签字。如果有委员会成员对学生的论文持不同意见,委员会主席需与该委员开会讨论。在委员会成员不能达成一致或全体成员都认为论文不合格的情况下,研究生委员会的管理委员会将做最终的决定。

对于计划II的硕士学生,每个项目会决定最终综合考试的内容及形式,该考试将包括该领域硕士学位应该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该考试可以是笔试、口试也可二者结合。

五、资助政策

研究生院奖学金办公室管理奖学金相关事宜。大学发起的资金资助分为三大类: 奖学金、学术任命、贷款。奖学金办公室负责超过600项奖学金,每一项都有其独特的标准[1]。获得大学奖学金的学生需要全日制注册并在该奖学金发放的领域里努力学习,取得令人满意的学术进步并保持GPA3.0或以上。

六、结语

本文分析伯克利大学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旨在对我国国内大学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完善有所帮助。首先,在管理人员设置方面,我们可以借鉴伯克利大学的研究生顾问制,增加设置研究生顾问职位。研究生顾问的职责可以设定为:帮助学生选择课程;可以签署增加或减少课程的申请书;保留其权限内所有已入学学生的档案;向研究生院院长提供某个学生发展情况的信息等[3]。其次,在管理方面,可以看出伯克利对课程的设置层次清晰,对学生成绩的要求也很明确。过程中等级和未完成等级成绩更是给可能出现的问题预先制定好了解决方案。一旦学生出现了相关问题,可以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处理。细节之处体现出了公平的原则。伯克利大学的细节化管理及课程设置的系统性值得我国高校借鉴。最后,在考核学生学业时,晋级为硕士学位候选人是伯克利校方对学生的一次综合考查。只有晋级为硕士学位候选人的学生才有资格进入论文写作阶段或综合测试准备阶段。相比之下,我国高校研究生获得学位的过程及考核简单了许多。当然,以上的分析并不代表伯克利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是完美的,也不是要对其照搬照抄,只是希望通过简要的介绍,能对我国高校现有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进有所启发和帮助。

参考文献:

[1] [N/OL] http://berkeley.edu

[2] 熊华军.丁艳.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及其启示[J]. 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2:91

项目管理研究生论文第6篇

关键词:项目生命周期 科技成果 奖励申报 全过程管理

项目周期理论认为任何项目从开始到结束都可以概括为项目机会分析、项目规划、项目实施和项目后期处理四个部分,每一个阶段都对应着项目的实施情况和特定需求。本文结合项目周期理论,把科技成果奖励申报看成一个系统工程进行管理,建立了一套基于项目生命周期理论的科技成果奖励申报的全过程管理模式。

一、项目启动:深入一线,精选项目

科技管理人员要深入基层,到科技研究工作者工作的实验室、研究室,与他们进行座谈,对在研的研究项目进行深入、认真的考察;认真了解企业产业发展规划,把握企业产业发展方向,选择合适项目进行申报。

二、项目规划:提前布局,有的放矢

在科技奖励申报过程中,知识产权等第三方评价材料作为评价因子在评审中日益受到重视。它要求科技成果奖励管理介入项目的全过程,在立项阶段强化专利的申请与实施、要求重视成果报奖。其目的是为了鼓励创新,进一步把成果推向社会,并按照社会的要求将项目进一步提升、做大做强。这又为新项目的争取创造条件,从而实现科技成果管理的可持续性循环。

三、项目实施:精心准备,确保质量,力求完整,提高中奖率

1.推荐书填写。推荐书是科技奖励评审的基本技术文件,推荐书填写的好坏是直接影响成果能否获奖的重要因素,是科技成果报奖全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推荐书主要内容包括“项目简介”、“主要科技创新点”、“第三方评价”等。

2.附件材料准备。附件材料是申报书中所填写内容的证明文件和辅助材料,是体现报奖成果真实性的主要依据,主要包括专利论文等知识产权证明、成果鉴定证书、产品检测检验报告、推广应用证明等。提供附件材料应保证材料的齐全、真实性和权威性。

3.答辩材料的准备。答辩的内容应做到重点突出、层次分明, 形成一个比较系统的整体。对一些研究时间长、内容多的项目,要注意把每个阶段的研究成果融会贯通,突出创新点。

四、项目后期处理:及时跟踪,不断完善,争取获得更高层次的奖励

1.及时跟踪和反馈。科技奖励申报材料的上报,仅仅是报奖全过程的一个段落,还有许多工作需要去做,必须要作好奖励上报后的跟踪工作。主动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报奖成果的概况及意义水平,加深他们对项目的了解,必要时及时补充和完善报奖材料。

2.建立获奖项目的后评价体系。科技成果在获得较低层次的奖励后,要针对答辩时评审专家提出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补充和完善,争取更高层次的科技奖励。

五、总结

通过以上研究表明,科学有效的管理对提升科技成果奖励申报成功率作用巨大,运用项目生命周期理论研究科技成果奖励申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一,基于项目生命周期理论的科技成果奖励申报的全过程管理是对科技成果奖励申报的统一过程结构的描述,集成了科技成果奖励申报管理的相关流程、活动、决策、文档等要素,构筑了科技成果奖励申报管理方法的过程平台。第二,基于项目生命周期理论的科技成果奖励申报的全过程管理描述了项目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工作流程和主要任务,科技管理人员可以针对项目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特征,准确地把握各个阶段的工作重点,理顺了科技成果奖励申报的工作流程。第三,基于项目生命周期理论的科技成果奖励申报的全过程管理要求企业科技管理人员必须具有系统管理的思想。科技奖励申报管理工作应该贯穿于奖励申报的全过程。科研管理部门作为科技活动的枢纽,对组织、协调科研活动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渗透在科研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在科研管理工作中一定要有超前意识,为项目的获奖创造有利条件,提高科技成果报奖的成功率。第四,基于项目生命周期理论的科技成果奖励申报的全过程管理在科技成果管理体系中嵌入激励功能,使成果管理与员工激励协同作用。全过程管理模式使得科技人员可以全程参与到科技奖励申报,既能体现出企业对科技成果的重视,又激发科技人员进行技术研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促进企业科技进步和成果转化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潘虹.成果奖励申报工作中的若干体会[J].生命的化学,2013,33(2):31-32

[2]王义辉. 试论如何做好科技成果报奖工作[J].科技创新导报,2009(21):230

项目管理研究生论文第7篇

关键词:项目管理 质量管理 高等学校

全面质量管理(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TQM) 原是企业管理的概念,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已在企业中得到成功运用。高校科研项目管理是通过人、财、物的调集与配置、学术资源的组织与交流的系列管理活动,也具有一般管理的共性。本文试借鉴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与实践来探讨高校的科研项目管理。

1.全面质量管理理念与高校科研项目管理

60年代初,美国的费根堡姆(A.V. Feigenbaum)和朱兰(J.M. Juran)提出了全面质量管理的科学概论和理论,在美国和世界范围内很快被普通接受和应用[1]。TQM的主要特征有三个方面:一是系统性。二是全面性。三是科学性。[2]

当前,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存在“三重三轻”的问题,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工作未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系统科学指导下的管理理论和方法。项目管理借鉴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不仅基于该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行之有效性,重要的是,其基本理念符合高校科研管理要求。因此,科研项目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是非常必要的。

2.高校科研项目的全过程管理

高校科研项目的全面质量管理首先是全过程的管理。科研项目的管理包括课题的申报立项、开题论证、中期检查、结题鉴定、成果评奖、成果推广等一系列环节。根据TQM理念,科研的质量不只是来自一两个环节,而是要在整个过程中得到控制。

(1)申报立项阶段:包括科研项目来源渠道信息获取与、组织申报、立项管理等环节。科研管理部门首先要建立起获取和信息的渠道,及时掌握科研动态,并向相关对象通报。然后要积极动员申报,精心组织协调联合攻关。同时具体指导申报者做好标书,以提高课题申报质量;对申报标书要严格把关,进行预审查。课题申报后,要及时注意动态变化;课题批准立项后,要及时反馈通知申报者实施。

(2)项目实施阶段:包括开题论证、中期检查环节。课题的开题论证是课题研究的开端,可确保课题研究工作在科学有序的轨道上进行。中期检查是了解课题研究进度,确保研究工作不至于半途而废。针对不同性质类别的课题,中期检查可采取不同的形式,既可由学校层面的科研管理部门组织,也可由学院组织。

(3)结题鉴定阶段:包括结题、鉴定、知识产权保护环节。通过结题鉴定,总结和挖掘科研课题成果,发现学术尖子和科研骨干,为成果的推广应用奠定基础。

(4)推广应用阶段:科研成果来源于实践并服务于实践,课题研究成果推广应用是科研的最终目的。科研人员和科研管理部门要主动出击,为科研成果寻找市场,促使成果产业化,尽早转化为生产力。

3.高校科研项目的全员管理

高校科研项目的全面质量管理应是全员参与的管理。高校科研除了职能部门的管理,还应包括课题组成员、开题论证者、中期检查者、结题鉴定者等人员参与的管理。只有全体人员树立起“质量第一,人人有责”的管理观念,才能真正确保科研顺利开展,提高科研成果质量。高校科研的全员管理分为三个层面:

一是管理者层面:高校科研项目管理者包括科研(技)处管理人员、院系科研管理人员以及科研设备与经费管理人员。要加强管理人员的思想和业务培训,使之不断更新观念,强化服务意识,精通业务,力求成为研究型、专家型的管理者。

二是研究者层面:主要是抓好课题主持人和课题主要研究人员研究能力、研究水平的提高工作,这直接关系着科研的成败和质量。高校科研管理部门也要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为科研人员的学术交流创造条件,积极扶植培养有潜力的科技人才。

三是专家层面:包括参与立项评审、开题论证、中期检查、结题鉴定的专家以及校学术委员会成员等。高校课题涉及多个学科,要选择相应的内行参与对口管理,才能达到有效管理的目的。科研管理部门还要组织实行课题管理的专家研讨制、专家论证制和专家评审制,引领科研方向,保持学术公正,防止学术腐败。

4.高校科研项目的全因素管理

影响高校科研质量的因素是方方面面的。根据TQM理念,科研项目管理要抓好影响质量的各个因素特别是可控因素的管理工作。人是处于中心地位的因素,开展全面质量管理,必须高度重视人员素质的提高和人力资源的配置。科研管理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为科学研究提供信息,为科技管理的调控和决策服务。科研条件因素是较客观存在的,而科研氛围和政策因素就有较大的可变性。科研规章制度的制定既是全过程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也是全因素管理的重要内容。实行制度管理,既要充分体现研究工作的规范性,又要保证学术民主,保护广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科研营造健康的学术氛围,建立科学的科研考核与激励机制,制定合理的政策导向,能有效地促进科研朝良好的方向发展,产生更多更有价值的科研成果。

科研项目管理需要科学的理论来指导,需要不断创新和提高管理水平。把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引入高校科研项目管理,能促使高校更全面地考虑科研质量问题,把科研项目管理作为一个系统来对待,更加关注科研的各个环节的工作质量,更加强调参与管理的每一成员的质量意识,更加强调系统中各要素的整体优化。但是,企业管理理论的引入,并不能照搬照抄。因而在借鉴运用企业全面质量管理时,不能生搬硬套,使科研管理工作走入误区。

注:本文是上海师范大学科研项目“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及绩效研究”(编号:SK201139)的部分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龚益鸣.质量管理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

[2]王惠琴.企业TQM对高校管理的启示.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1-2

项目管理研究生论文第8篇

本文首先论述了从传统ERP到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的发展历程及未来趋势,并结合国内外咨询服务行业的现状,从国外ERP产品咨询方法入手,结合国内本地化ERP实施方法的特色,对国内外ERP实施方法的特点进行分析研究。通过调查问卷统计与论证分析,总结得出公司xSimple实施方法面临的六大问题,并据此进行总结及原因分析,进一步明确xSimple实施方法优化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其次,通过BPR/ESIA业务与流程优化的方法,将xSimple实施过程看作是一个PDCA循环的过程,将其定义为项目规划、需求定义(CRP1)、方案构建(CRP2)、系统集成(CRP3)、系统上线、维护支持六个阶段三重CRP步骤,每个阶段以SMART原则为基础,详细设定每个阶段的项目目标、方法与策略、交付成果、主要参与对象及责任人、计划完成时间。重点强调多重CRP方法对项目的过程管控,包括推行模板化实施策略,加强项目过程中的测试和验收管理,进一步保障项目质量来降低风险,并且通过良好的沟通及体系化的培训来确保项目的成功。

最后,通过对公司xSimple实施方法改进后的真实案例,进一步验证多重CRP方法的可行性及有效性,为其它公司或行业xSimple的实施方法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 xSimple 方法优化 管理方法

一、绪论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当今世界,信息化、数字化和经济全球化相互促进,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已经融入社会生活方方面面,深刻改变了企业的生产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即企业资源计划,是中国企业走向信息化的第一步。过去的十年,中国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得到了巨幅提升。企业借助先进的ERP系统搭建一个内部管理平台,帮助企业实现信息共享和效率提升。

过去一个传统大型ERP项目实施通常需要8至10个月实施周期,而今天的企业由于外部市场环境及客户个性化需求的影响,企业内部的业务流程必须快速响应,需要一个快速交付并且为企业快速实现价值的信息技术管理平台,所以如何将一个企业ERP项目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系统上线并实现客户的项目目标,并在缩短项目周期的过程中,其项目质量及风险不受实施方法和项目过程影响并且是可控的。因此ERP系统实施方法的优化将作为一个新的研究课题。

1.2研究内容与思路

本文通过介绍Corcle公司的ERP实施方法的项目规划、需求定义、方案构建、系统集成、上线切换、维护支持六个阶段,并且对每个阶段的重点工作进行分析,并从项目管理角度对项目过程控制、质量控制、风险控制三方面进行项目管理控制分析,最后将优化后的多重CRP实施方法应用于实际项目案例中进行应用与评价,从而论证Corcle公司的多重CRP方法的可行性及科学性。

二、相关理论概述

2.1 xSimple的概念及其发展

1、xSimple的概念及特征

xSimple是由美国著名的计算机技术咨询和评估集团(Garter Group Inc.)提出的一整套企业管理系统体系标准,其实质是在MRPII即企业制造资源计划(Manufacture resources Planning)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成的面向供应链(Supply Chain)的管理思想。

2、xSimple的发展历程及趋势

xSimple的发展历程,它是从最初的MIS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管理信息系统)阶段,后经历MRP系统(Material Requirement Planning,物料需求计划)阶段、MRPII阶段,再发展至现在的ERP阶段,甚至基于互联网时代的云ERP的模式,ERP的发展日趋完善。

进入xSimple阶段后,系统增加了财务、资源等多方面的功能。相较于MRPII阶段的系统,xSimple不仅将资源管理的范围从企业内部扩展到供应链范围,生产方式管理方面更是改变以往批量生产、定制生产的管理方式,更好的满足个性化市场的多样化需求。

2.2咨询公司xSimple实施方法综述

1、xSimple实施方法综述

近年来,由于咨询行业环境变化引起的市场竞争激烈及交付成本偏高,各xSimple系统咨询公司都开始研究并寻找一套能够快速交付且能保证ERP成功实施的实施方法。

狭义的xSimple实施是指从企业购买xSimple软件到正式运行或交付使用的全过程;广义的xSimple实施是指从客户正式提出需求,到选择合适的xSimple软件及实施公司,直到企业xSimple系统正式运行并达到预期实施目标及项目价值的全部活动。

三、公司xSimple实施方法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xSimple项目现状

通过调查研究和分析,目前公司提供的xSimple咨询服务有以下特征:

(1)专注于国外成熟产品的咨询服务;

(2)提供全生命周期的IT技术服务。

从整个xSimple咨询行I来看,咨询行业高中低实施商差距较大;整体资源水平下降,费率一直处于下降趋势;行业化及定制化需求,对咨询商提出更多创新及技术要求。(此处段落有删减内容)

从xSimple市场情况来看,高端市场或大客户掌握在少数咨询服务商手中;中小企业xSimple市场需求,依然潜力大;行业化及定制化需求越来越多。

3.2公司xSimple实施方法面临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根据上述的调研分析,并结合国外有成功案例支撑的方法论及公司xSimple实施项目的特点,以下这些问题是企业在实施xSimple项目中需要高度警惕、最有可能发生问题造成项目风险的重要因素。

1、目标不统一,需求不清晰

很多时候客户最初的需求往往是比较抽象的,经过一段时间的顾问引导与激发,客户对ERP系统有了一定认识和感受,就会提出新的想法和需求,甚至要求变更范围和增加功能。

2、实施策略与方法错误

实施策略与方法错误,更需要从xSimple系统实施方法入手,通常存在以下几种情形:第一点,没有采取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第二点,缺乏统筹。第三点,任务评估的错误,对项目工作量评估不充分,没有预留一定空间。第四点,盲目赶工。

3、项目过程监控不力

无论是技术方案层面,还是项目管理方法层面,项目过程监管不够,项目即使上线运行了,后续维护成本及业务优化成本都将付出巨大的代价,这就是项目过程监控不力的最终后果。

4、数据问题

数据问题是xSimple实施上线过程中比较严重的问题。xSimple系统很重要作用就是实现信息共享和系统集成,才能帮助企业提高工作效率。错误数据一旦存在于xSimple系统中,也很容易被快速传播,这时若要修复这些数据,将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和代价。

总之,我们要真正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xSimple项目的管理规范和实施方法上来进行优化与改进。

四、多重xSimple实施方法的优化设计

4.1 xSimple实施方法优化方法与思路

本章中,将用多种方法对ERP实施的全过程的六个阶段进行改进优化,主要的方法包括如下:PDCA(戴明环),BPR(业务流程重组),ESIA(Eliminate Simplify Integrate Automate)法。

1、运用BPR原则与ESIA方法来优化ERP实施方法

BPR是流程优化的原则,而ESIA是流程优化的方法。xSimple实施方法优化过程中,可以从Eliminate(清除)、Simplify(简化)、Integrate(整合)、Automate(自动化)这四个角度入手,业内称之为ESIA。

2、运用PDCA(戴明环)对xSimple实施方法进行改进

PDCA(戴明环)最初是丰田公司运用的问题解决方法,是爱德华兹.戴明在WalterShewhart提出的方法论基础上改进得到的。PDCA就是“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循环”,我们通常也称之为:戴明环法。

4.2多重xSimple实施方法的总体设计

本文提出的多重xSimple实施方法将项目实施过程定义为:项目规划、需求定义、方案构建、系统集成、上线切换、维护支持六个阶段,如图4-1中将每个阶段以SMART原则为基础,对项目每个阶段目标具体且明确(S=Specific(明确性))、执行方法且可衡量(M=Measurable(可衡量性))、任务交付且可达成性(A=Attainable(可达成性))、任务与职责分配明确(R=Relevant(相关性))、任务执行完成时效性(T=Time-bound(时限性))进行研究与分析。

同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可从管理角度将项目整个过程分解为:计划、执行、检查、行动四个步骤,即PDCA循环,如图4-2。其中:

五、结论与展望

5.1结论

本文主要从以下方面展开研究:

1.简单论述了xSimple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趋势、国内外xSimple咨询业及实施方法现状,并提出xSimple实施方法优化的必要性和科学性;

2.通过描述公司在xSimple项目上的实施特点,提出xSimple方法实施过程中具体问题并进行梳理分析,从而引入多重xSimple实施方法优化思路和方法;

3.运用BPR/EISA流程方法,并将xSimple实施过程的六个阶段看作是一个PDCA循环,将每个阶段以SMART原则为基础,设定目标、策略、交付、对象、时间要求,对xSimple实施方法进行全面优化,并在项目过程中推行模板化的思路、加强测试与验收管理,通过培训知识传递及良好的沟通,来降低项目的风险,确保xSimple实施项目能给企业带来管理上的变革及创造IT价值。

5.2展望

人类进入21世纪,移动互联网技术及其它高新科技飞速发展,我们的企业在信息化战略将有更广阔的思维和更远大的目标,信息化系统的实施方法也将朝著个性化及行业化的需求再次发生变革。

参 考 文 献

[1]汤玛士.戴文坡.ERP进阶实务[M].商周出版,2011,12.

[2]吉尔伯特.托平,菲奥娜.切尔尼亚夫斯卡.企业咨询[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4.

[3]大岛祥誉.麦肯锡工作法[M].中信出版社,2014,5.

[4]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思.库克耶.大数据时代[M].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1.

[5]Oracle Method CDM Quick Tour,Release2.0.0,February,2000.

[6]Oracle Method Application Implementation Method Handbook Release3.0.0,August, 1999.

[7]Oracle Method Project Managemnt Method Handbook Release2.6.0,March,1999.

[8]曾跃.Oracle ERP实施方法论及其在通讯企业的应用[D].硕士学位论文,西南交通大学,2004.

[9]徐宁.基于BPR的SR物流公司ERP系统构建与实施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燕山大学,2012.

[10]赵志芳.基于xSimple的业务流程优化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8.

[11]李士强.xSimple系统规划与实施[D].硕士学位论文,南京理工大学,2013.

[12]罗永胜.CZ公司xSimples实施方法体系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广东工业大学,2013.

[13]刘华.PCB行业OracleERP实施方案的改进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电子科技大学,2012.

[14]白燕梅.中小企业实施ERP过程及方法的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05.

[15]周玲.咨询公司ERP咨询项目实施风险评估与对策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西安理工大学,2007.

[16]温和.用友公司xSimple实施方法体系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11.

[17]徐学军.邹明信.xSimple实施方法论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6,7.

[18]丁正新.对我国中小企业xSimpless实施的研究[J].经管空间,2014.

[19]崔锦杰.企业成功实施xSimple的实践总结[J].信息与电脑.2014.

[20]盛如龙.ASAP实施方法论及其在奇华顿项目中的应用[D].硕士学位论文,大连理工大学,2009

[21]张玉权.xSimple实施过程控制方法及其在T集团的应用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北京邮电大学,2010

[22]汪晓华.Oracle ERP实施和估算方法的改进研究与应用[D].硕士学位论文,上海交通大学,2009

[23]史英杰.中国本土咨询业发展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大学,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