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软件技术毕业论文

软件技术毕业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20 16:19:24

软件技术毕业论文

软件技术毕业论文第1篇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软件技术专业;职业能力;毕业设计

1概述

目前,许多五年制高职院校对毕业设计这一环节越来越重视。学校按照自身的人才培养方案,对毕业设计的要求也是各不相同。有的学校采用实习结束后,提交相关的毕业论文作为毕业设计;有的学校要求学生结合实习岗位,针对企业在生产和管理需要解决的问题开发软件,并辅以文字介绍软件的设计思想、流程和使用方法作为毕业设计;有的学校则在毕业实习之前,通过毕业设计题库,让学生自由选择设计。不论哪种方案,其宗旨都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岗位职业能力。毕业设计是衔接学校教育与企业岗位工作的重要环节,只有了解企业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要求,设计相应的毕业设计流程,才能在毕业设计中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本文结合我校软件技术专业的特点,探索基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毕业设计方法。

2五年制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基于职业能力的课程体系

2.1五年制高职

所谓五年制高职,也称五年制大专,通过招收初中毕业生,实施五年一贯制培养模式、融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于一体的职业教育。五年制高职的前3年为中等职业教育阶段,后2年为高等职业教育阶段,围绕学生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整体设计统筹安排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达到培养高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2.2软件技术专业基于职业能力的课程体系

职业能力是指从事某个职业的多种能力的综合,即将所学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在职业活动进行类化迁移整合,形成完成一定职业任务的能力。职业能力又分为基本能力(即社会能力)、专业能力及综合能力也称核心能力。通过构建职业素质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方向核心课程三个模块,凸显“三个能力”,基于职业能力的课程体系如图1,职业素质课程模块主要培养学生具备必要的人文、身心、道德、职业等素质,培养学生与人交流、合作的社会能力;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主要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编程基础、网页设计图像处理能力及计算机维护能力等专业性的基本职业能力培养;方向核心课程模块主要培养学生具备使用当前主流开发技术完成软件开发的职业核心能力。

3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毕业设计实践

职业能力的培养是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所在,在毕业设计实践中有机融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可以使学生在毕业后快速适应企业工作并胜任相应的工作岗位,真正实现学校人才培养和企业人才需求之间的零距离对接。

3.1创新毕业设计的组织与管理,保障毕业设计环节

毕业设计的组织与管理是确保毕业设计实践有效开展的关键。首先合理安排毕业设计的时间。毕业设计一般放在学生毕业实习之前的最后一个学期,五年制高职的毕业设计可安排在第9个学期进行,利用第9学期的最后2个月开展,前2个月的时间各科目按原有教学计划进行教学。其次是指导教师确立,参照我校的教学规律,毕业实习之前的专业课教学就是方向核心课程中各项目实战课程的教学,所以指导教师也就是负责这些项目实战课程的教师,教师仍按原课表开展工作,这样指导教师可以实时了解到所带学生的进展。通过这一部署,学生每天在固定时间、固定地点集中,毕业设计的时间、场地有保障,指导老师按课表进行指导,做到对毕业设计全程监管,检查指导及时,学校的教学管理不会紊乱,促进毕业设计实践实施,也可使学生带着完成的毕业设计作品去找实习岗位,更好地展示自己的能力水平。

3.2围绕岗位职业核心能力,设置毕业设计方向

学生的职业能力和从事的岗位息息相关。通过对当地软件企业的考察、调研及人才培养方案的定位,五年制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学生就业岗位有软件程序员、软件测试员、网页设计员、软件技术支持等岗位。其中,软件程序员是主要就业岗位,程序员又细分为.Net程序员、Java程序员、PHP程序员及移动开发程序员等。不同的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有所不同,通过主要就业岗位与所需核心职业能力的分析表1可以得出,合理设置毕业设计方向,可以针对性地提升学生在相应岗位上的综合能力,所以在选择设置毕业设计方向时,也是按四个方向来实施。通过专门化的方向设置,提升和强化学生的岗位职业核心能力。

3.3构建毕业设计环节,打造学生的职业能力

结合软件技术专业主要就业岗位的特点,构建“分组与选择方向、选题与开题、项目实施、论文撰写与展板设计,毕业答辩与评价、毕业设计成果展示”这一毕业设计环节,达到充分融合软件技术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升华核心职业能力,具体内容详见表2。(1)方向选择及分组:根据毕业设计具有自主性和选择性的特点,不仅要满足学生对某个方向的兴趣爱好,又要防止学生都集中在某个方向上,可以采用先让学生选择方向,当某个方向满员时老师可以选择学生,将学生进行有效分流,完成毕业设计的第一步。(2)选题:最大限度满足学生自主选题,提高学生兴趣。对于学习基础薄弱的学生可以使用教师提供选题或项目实战课程中未完成或需要护的项目。(3)毕业设计评价:毕业设计评价从整体到量化。毕业设计评价=作品50%+毕业设计文档分25%(论文、项目任务书、毕业设计日志、展板设计图、答辩PPT)+陈述答辩25%。再对作品50%进行细化,主要由指导老师跟踪考评,围绕选题的创新和科学性,作品的可操作性及技术性等分阶段全面量化评分表,这里不再罗列。(4)毕业设计成果展示交流:一方面通过布置展厅展示学生作品,另一方面挑选优秀毕业设计作品,邀请在外实习学生回校向低年级学生开设毕业设计成果汇报,主要内容包括介绍毕业设计作品创作理念、方法和在外实习心得体会等,引导低年级学生主动探究、激发兴趣促进其职业能力的培养。

软件技术毕业论文第2篇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教学体系;工程教育;CDIO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0) 03-0120-02

Study on Innovative Training Models of Software Talents

Based on Engineering Education

Zhang Laomo,Ma Ying

(Henan Engineering College,Software College Zhengzhou,China451191)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CDIO engineering education theory is applied to two-year professional training course of software technology, through practice in school of software in Henan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the paper proposes a “3 +1” personnel training programs, built innovative project-based training model, combined with the direction of software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and operation, analysis of the general rules of talents training of innovation project, for the realization of smooth connection with software talent training and social needs provides a useful reference .

Keywords:Talent Training Mode;Practice Teaching System;Engineering Education;CDIO

当前,软件产业的应用已经涉及到社会经济的各个层面,软件产业及行业信息化对软件人才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工程型软件人才成为当务之急。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培养目标单一、培养过程脱节,高校计算机与软件人才培养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不能满足产业高速发展的需要,无法为产业的发展壮大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调整传统的基于科学教育的教学体系,将工程教育应用于软件工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实现软件工程专业基本知识学习与社会需求能力培养有机集成,培养方案要兼顾软件产业发展的新技术和行业特征,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学生成长的个性化发展,成为软件技术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

我院根据自身的特点,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创新和改革,确立以培养“工程型、创新型的软件人才”为目标,探索出了具有创新精神的工程型软件人才培养模式。

一、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融入CDIO工程教育理念

在培养方案设计的指导思想上,采纳了构思、设计、实施和运行能力综合培养(CDIO)的理念。CDIO理念是麻省理工学院、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四所国际著名工科院校创立的国际组织所提出,描述了工程教育所应遵循的培养准则,代表了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CDIO强调个人工程能力不仅应包含个人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而且还应包含终生学习、团队交流、大系统掌控等一系列能力。然而,CDIO理念描述的是各类工程专业开展高等教育所应遵循的普遍原则,而在软件工程这个特定领域中的教育模式尚处在探索阶段。以现有工作为基础,结合CDIO工程教育理念,设计了适合软件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实现构思、设计、实施和运行能力的综合培养。

河南工程学院软件学院在设计培养方案的过程中始终以构思、设计、实施和运行能力综合培养的思想为指导,将培养目标的四个层次分解到培养方案的设计中,构建了集课程设计、实践课程、实训和毕业设计一体化、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制定了兼顾深度与广度、素质与技能的课程修读原则,保证学生所获得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在具体实践课程中,鼓励教师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实践方法和手段,保证CDIO理念的贯彻;以基于导师制的学生工程创新激励机制作为教学体系的有益补充,组织工程研发小组,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开展工程创新,以加强对学生构思、设计、实施和运行综合能力的培养;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建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机制,鼓励有能力的学生自我创新、自我创业。

在基于工程教育模式的一体化教学体系中,以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为核心,构建了“3+1”人才培养模式。所谓“3+1”,即前三学期,学生以在校学习为主;第四学期,不再设置课程,为学生提供半年的实战空间。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下述方式之一完成后继学习任务:(1)进入一家企业参加实际项目研发工作,并在该企业和学校双导师的指导下完成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2)在学校参加教师主持的科研项目或者进行教学案例的研发工作,并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3)参加专业软件实训公司的培训,在该实训公司和学校导师的指导下完成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

二、构建工程教育模式下的创新实用型实践教学体系

以验证性课程设计为基础,实现第一层次的技术能力培养;以实践课程为贯穿专业课程模块的线索,实现第二层次与第三层次的个人能力及团队能力培养;以实训和毕业设计为载体,实现第四层次的构思(C)、设计(D)、实施(I)和运行(O)综合能力培养,从而形成了集课程设计、实践课程、实训和毕业设计一体化、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专业技术基础能力培养:基础实践课程

作为软件技术专业的学生,坚实的专业基础是学生今后成为优秀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者的保证,也是CDIO培养模式的基石。作为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专业课教学中强调验证性课程设计是基础理论教学不可或缺的环节。根据教学大纲,除个别理论性特别强的专业课外,其他专业课必须设置课程设计环节,且占考核评价指标的比例不得低于30%。课程设计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围绕专业课程中的知识体展开,重点培养学生的理论基础、技术基础、以及自主解决技术问题的能力。

(二)个人能力与团队能力培养:方向实践课程

在学生完成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已经具备基本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工程专业素质的基础上,将软件技术专业细分为Java软件开发、.Net软件开发、软件测试技术、网络多媒体技术四个专业方向,对学生进行模块化、方向化培养。每个方向均设方向基础课一门,方向技能课三门和方向实践课一门,方向基础课程以讲授该方向的基础专业知识为主,方向技能课则讲授该专业方向所需的设计思想、设计方法、设计工具和实现及操作和维护系统所需的程序设计语言和工具。其中方向实践课程独立于其他课程,由专门教师进行指导,并拥有独立的学时和学分。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及其在培养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参见图1。

图1基于工程教育的创新实用型实践教学体系

在专业方向课程模块设计时,采取的思路是:先确定合格的软件工程师所应拥有的知识体系,即需要达到的培养规格,接着确定实践课程涵盖的知识点和专业技能,以此为依据设计相应的实践课程内容,并进一步设计每门课程在讲授理论时所应关注的重点,从而使实践课程真正成为课程模块的核心。

(三)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工程教育项目设计

软件技术专业以CDIO的理念指导实践课程的建设,鉴于每门方向实践课程具有不同的特点,在各方向实践课程中均引入了创新工程教育项目体系,在典型的软件工程实践课程上,由教师引导,由学生收集并提出目前在社会各个领域或企业存在的应用软件技术难题和有推广价值的基础性课题,列入项目清单;经过项目管理指导组遴选的项目列表公布给学生,由3~5名学生组成项目团队来竞争申报项目,每个项目团队推举出一名成员担任项目负责人。每个项目都配有专职指导教师,进行项目的技术指导和质量检查,并对每个学生的工作情况进行考核。教师作为引导者的角色出现,能够使学生发挥出最大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保证了从构思(C)、设计(D)、实施(I)到运行(O)环节的全过程模拟。

我院积极鼓励学生创新工程项目的立项和开展,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工程能力强的学生因材施教。学院建立了一系列完整的学生工程项目和竞赛管理制度,从师资、场地、设备、经费等各方面予以支持。

在师资配置上,对于能够具有创意的学生项目,或在应用上有特殊价值的学生项目,允许学生自行联系学院教师作为项目导师,或由学院安排项目导师,其工作均计入教师工作量。

在场地和设备支持上,学院预留了学生创新实验室,配置了相应的实验设备,用于支持学生创新团队。创新实验室为学生团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和研发环境,有利于团队氛围的形成。

在经费支持上,必要情况下学院可对有价值的学生项目拨予启动经费,以支持其开展工作。

(四)CDIO综合能力培养:实训和毕业设计

积极加强实训和毕业设计,作为学生构思(C)、设计(D)、实施(I)和运行(O)综合能力培养的最后环节。鼓励毕业生进入企业实习,并以所在实习企业的实际工程项目为背景开展毕业设计。对于未能进入企业实习的毕业生,则依托教学实习基地展开工程实训,采用模拟企业文化、管理制度和工程项目的手段,为毕业生创造出实际的企业氛围。以企业实习和工程实训作为主要手段的毕业设计方案,在培养毕业生的实际工程能力的同时,还使毕业生能尽快融入实际的企业氛围,缩短就业适应周期。

(五)建立学科竞赛激励机制

河南工程学院软件学院每年均举办学生软件设计竞赛,从中选择具有潜力的项目作进一步的发展,在竞赛项目中取得一等奖的学生,在专升本时计入成绩。同时学院重视和加强学科竞赛指导队伍建设,选拔一批科研能力强、技术水平高、责任心强的教师组成学科竞赛指导小组,为学生的学科竞赛提供强有力的指导和技术支持,形成学科竞赛活动的质量保障。

三、应用情况

通过教学实践,我院在以下几个方面收到了明显的成效:

(一)调动了学生自觉学习的积极性。创新工程教育项目为理论联系实际提供了结合点。

(二)进一步缩短了学生与企业的距离。课程设计、实训项目、实习项目,多层次多样化的实践教学,特别是通过一年的工程实践,使学生达到了上手快、能力强、适应期短的企业需求。

(三)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从项目的组队、项目竞标、项目的分工合作等环节中,使同学们体验到了必须加强交流、相互帮助、团结合作才能完成任务的行业客观必然要求。

(四)增强了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在项目选题、竞标、开发和管理的全过程中,同学们必须要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要有创新意识;必须要自学很多新知识,扩大知识面,吸收新知识;必须要熟悉新的开发工具,掌握软件开发技能;必须要熟悉软件开发规范,适应软件企业的工作要求。

四、结论

在软件技术专业办学实践中,我们将CDIO工程教育理论融入到教学过程中,结合培养方案的设计和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对地方本科院校开展工程化教育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为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但是,应该看到专业方向建设还有许多未解决的问题,如何培养软件领域的领军人物,如何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如何把素质教育融合到教学过程中,值得我们继续思考和实践。

参考文献:

[1]干红华,何钦铭,陈德人,等.工程型国际化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8(13):30-34

[2]甘诚智,应用本科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商场现代化,2006(12):297-298

[3]高峰.论软件工程化教育对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J].计算机教育,2009(3):29-33

软件技术毕业论文第3篇

为适应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要求和软件产业发展对人才的迫切需要,实现我国软件人才培养的跨越式发展,推动高等教育改革,教育部和国家计划发展委员会2001年颁发了教高[2001]6号文件,批准了35所高等学校试办示范性软件学院。

学校对建设软件学院高度重视,决定以此为契机,将办好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与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目标紧密结合起来,于2001年底成立了“西北工业大学国家示范软件学院”。2004年,按照教育部关于建设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的要求,根据集成电路设计与软件工程专业的密切联系和发展趋势,为发挥软件学院办学机制和产学研合作工程教育特色优势,加快集成电路人才培养步伐,学校决定,将集成电路人才培养纳入软件学院,在原软件学院的基础上,成立了“西北工业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

二、学院建设概况

学校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学院的建设,于2002年3月,软件学院成立之初,就下发了《关于办好国家示范软件学院的决定》(校 [2002]90号)文件,明确规定了软件学院建设的办学思路、管理模式、运行机制等,在政策和资源利用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文件明确了“把软件学院建设成为一个特色鲜明的多层次、国际化、工程型软件人才培养基地”的办学目标;为办好软件学院,及时决策建设和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学校成立了以姜澄宇校长为组长的软件学院建设领导小组;五年来,学院不断在教育模式、校区建设和办学机制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和实践,形成了一定的办学特色,取得了较好的办学效果。

目前学院在读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已近1600人,截至2006年10月,已毕业学生638人,其中本科生435人,硕士研究生202人,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

三、以市场为导向,推进学院跨越式发展

1.确立了“三依托”的办学体制

学院在成立之时,基于国际化工程型软件人才培养目标和学校总体布局,确立了“三依托”的办学体制,经过五年的建设,“三依托”已得到落实,并收到了软件人才教育与区域IT产业良性互动、相互促进的效果。

(1)依托高新开发区。学院位于西安部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核心位置,依托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政策支持、国际化氛围和高新技术产业群的优势。在学院建设中,学院享受高新区在教学场地建设、聘用教师入区等诸多方面的政策优惠,并通过高新区管委会与国内外众多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

(2)依托西安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学院紧邻西安国家软件产业基地,依托西安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建立了密切的产学研合作关系。西安国家软件产业基地的骨干企业和国际化企业为软件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方便的实习条件;学院为西安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吸引国际企业、扩展骨干企业提供了人才资源。

(3)依托大学科技园。学院建在西工大国家大学科技园内,西工大国家大学科技园为学院提供了社会化后勤保障,学院为西工大国家大学科技园发展国防科技与IT产业孵化提供了人才支持。

依托西安高新技术开发区、西安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和西工大国家大学科技园,构建了与学院四位一体的国家软件人才培训基地、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和国家Linux技术培训与推广中心产学研结合平台,形成了软件工程教育与IT产业互动发展的格局和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的工程教育办学模式。

2.系统引进国际先进课程体系

学院瞄准国际先进IT技术,积极引进和借鉴世界先进教育模式和课程体系,探索软件人才培养与国际软件人才需求接轨的新途径。与国际知名大学和知名IT公司开展了具有实效的国际合作教育,成功引进了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国际先进软件工程课程体系。

卡内基・梅隆大学的软件工程专业,近10年来一直是美国和世界软件专业排名第一的大学专业。其软件工程方向的教学体系、课程和模式也一直是世界各个大学软件专业学习的样板。其系列课程引进由我院牵头,国内其他7所兄弟软件学院参与,经过一年半的艰苦谈判,于2004年10月和卡内基・梅隆大学的iCarnegie教育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全面引进了卡内基・梅隆大学SSD1-SSD10本科系列课程。这是卡内基・梅隆大学与中国高校的首次正式合作,本合作项目得到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基金会和教育部的大力支持。

目前,10门课程(SSD1~SSD10)被分别安排在我院大学本科1~4年级进行学习,如表1所示。

卡内基・梅隆大学软件工程课程体系引进两年来,主要收获如下:

(1)课程结构与内容的变化。教与学的比例发生了根本改变,SSD课程教学与实验比例为1∶2;实践能力成为考核的重点,每门SSD课程的编程练习与考试达到1000行程序代码/门以上;课程直接反映最新技术,SSD1就涉及JDK和servlets,数据结构采用template设计,软件工程使用UML进行设计与分析。

(2)在教师中产生积极影响经过课程培训的教师普遍认为该系列课程教学理念先进、涉及技术新、实用性强,争上SSD课程已在学院教师中蔚然成风,并带动了学院所有技术课程的全面改革。

(3)受到学生的欢迎。经过对100名学生的问卷调查,认为课程质量优秀和良好的比例达到80%以上;在传统相似课程和SSD课程选择上,90%以上学生选择了SSD课程;在SSD课程优点选择时,“技术实用”和“网络化支持”被排在最前面。

国际先进水平课程体系的引进,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编程经验和英文运用水平,为学生就业创造了有利条件。

3.积极推动对日软件人才培养

在国内的软件出口业务中,日本已成为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我国去年的软件外包业务有60%来自日本。日本软件企业非常看好西安丰富的人力资源,Fujitsu、NEC、NTS、FTS、NTTDATA等公司相继落户西安软件园。目前,园区的日本企业以及承接对日外包业务的企业超过50家,急需大量的对日软件开发人才。

针对以上需求,学院早在成立的第二年,就开始对日软件工程师的培训工作,2003年学院与中日IT发展中心联合培养对日软件人才,与西安森特公司合作,开展专项“对日软件工程师”培训,并成功输送12名毕业生到日本东芝、东洋、三虹公司从事软件开发工作。

2004年9月,学院在软件工程专业首次开设日语作为第一外语,开展对日软件人才培养,目前有三届近150名软件工程专业学生主修日语;同时,日语作为全院研究生第二外语。

2005年,与东芝公司就联合开展软件人才培养签署了课程建设与人才培养协议。双方合作建设对日软件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并聘用该公司两名高级技术人员为学院客座教授,由他们对学院日语作为第一外语的本科生和日语强化班研究生进行授课。

2006年开始,日本东芝公司派教授用日语主讲“软件工程”、“日本软件开发过程与管理”和“日本软件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目前,由东芝DME公司软件开发中心青山光伸社长、中村幸男中心长主讲的“日本软件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已经开始授课。

4.将工程型人才培养的理念贯穿于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

(1)基础理论与工程理念并重。基础理论是高层次工程人才的基础。软件工程培养方案紧密围绕软件工程与系统设计理论与基本原理等进行,安排了系列课程,使学生有宽泛的基础和多维的视角。同时,接近工程实际的课程的安排,使学生通过基础理论学习和开发实践加以融会贯通。

(2)工程能力培养层次递进。根据工程型人才培养模式,结合课程体系,安排了案例教学、课程编程和综合大作业,暑期自主工程实践、创新性实验环节、毕业设计项目开发各种层次、不同要求的实践环节,逐步达到工程培养目标。

(3)毕业设计。毕业设计是工程化人才培养十分重要的环节。学院根据培养层次制定了不同的毕业设计方案。

学院前几届本科生毕业设计时间按6个月安排;从2006年开始,毕业设计按8个月安排。毕业设计阶段,要求所有学生进入相关企业或校内实习基地实习。学院对毕业设计制定了严格的管理条例,对每位在企业做毕业设计的学生分别配备学院和企业两位指导教师,通过对学院指导教师的严格考核、学生开题、组织中期检查和毕业论文评阅、答辩等环节对实习过程进行管理,确保毕业设计质量。

研究生毕业设计和论文阶段最短为一年。要求所有研究生必须进入相关企业参加实际开发项目,其学位论文也必须以该项目为背景撰写。学生可进入与学院有合作协议的企业,也可在自主联系的企业完成论文。

5.积极创造国际化、工程型人才培养的环境和条件

学院自成立以来,一直将教师国际化培训放在重要位置。采取了组织教师参加国际企业的技术培训、积极引导教师参加SSD的课程培训和选派教师出国培训等多种形式提高教师的国际化教育水平。此外,学院按照《教育部、国家计委关于批准有关高等学校试办示范性软件学院的通知》(教高〔2001〕6号)文件要求,抓住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环境和政策机遇,吸引社会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投入,加大和企业进行产学研的合作力度,目前已经与国内近四十家软件企业开展了广泛的工程化教育合作。学院还积极进行独立校园的硬件建设,建立了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室、各类实验室、院内外结合的实习基地、运动场地和学生生活场地。

通过以上措施,为国际化、工程型人才培养创造了优良的办学环境和条件。

四、总结

1.国际化是软件学院的办学特色之一,学院自建院至今,经历了从原版教材使用、外籍教师聘请到国际先进软件工程系列课程引进的不断发展过程。学院的教学模式、教育水平和技术先进性都有了极大的提高。根据学院发展的需要,今后,要进一步做好扩大高水平外籍专业教师的聘请数量,提高国际合作教育的水平,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开展学生校级交流,联合培养以及开展双学位培养等工作。

2.学院已经与日本东芝、三虹等知名企业签署了课程建设与人才培养协议。今后,学院将在此基础上,深入开展对日软件人才培养工作,和日本知名软件企业合作,在日本和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分别建立工程研发中心。同时,争取在我院设立对日软件人才培养基地。

软件技术毕业论文第4篇

省属高校的软件工程专业多脱胎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在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上受限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研究生培养模式。部分高校甚至于采用同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实施无差别培养方式,这一根本性原因带来诸多问题。

1.人才培养方向目标定位不清晰

软件工程专业硕士应当仅限于软件工程师的培养。软件工程具有极强的工科属性,其人才培养,除软件工程科学硕士和计算机科学技术一样,可培 研究型人才外,专业学位应当清晰定位于培养具有软件工程必备基础知识,在软件工程某一领域具有较强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工程师。

2.师资比较缺乏,尤其是双师型师资缺乏

软件工程正式成为独立的学科时间相对较短,软件工程师资大多来源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可以胜任软件工程基础课程,但这部分教师往往缺乏工程实际经验,在教学中往往表现为重理论轻实践。省属高校十分缺乏来自软件企业一线的项目经理以上的技术管理人员充任实践课程教师。

3.培养模式陈旧,不适应国家教育部要求

由于全日制软件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2009年才在全国开展,很多高校沿用学术型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忽视了国家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要求中的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未能很好地开展专业实践教学。

4.课程设置陈旧,不适应软件企业的人才需求

大多数高校软件工程研究生课程设置大多套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未体现软件工程学科特点。原因主要是因为师资缺乏、招生规模较小,出于节约培养成本的考虑。

二、一种实用的软件工程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解决方案

四川师范大学作为四川省属高校中最早开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本科生培养的院校之一,在软件工程工程硕士培养的诸多问题上,做了一些有益探索与研究,针对性地提出了一套适合于省属高校软件工程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解决方案,希望能为同类型高校提供人才培养的借鉴。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制定,重点需要解决课程体系设置、培养流程规划与控制。对专业学位研究生而言,还需要解决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与训练这一关键问题。

1.课程体系设置

软件工程学科正式确立的两个标志性文件是2004年IEEE推出的软件工程知识体(SWEBOK)和软件工程教育知识体(SEEK)。两个文件内容相近,都包含了软件工程核心类的知识领域、基础类或前导类的知识领域,以及其他相关领域的知识。软件工程研究生的培养从原则上说应遵循上述两个文件,围绕上述知识领域进行教学。但由于这两个文件将软件工程的知识体系划分为知识点,各领域之间必然存在重复和交叠。在课程设置上无法照搬上述两个文件。以SEEK为基础,我们对软件工程的课程设置进行规划。整个课程设置被分为五个层次,分别为工程基础课程、计算机基础课程、软件工程核心课程、扩展课程和实践课程,如图1所示。课程开设顺序大体按照五个层次由低到高依次开展。其中,工程基础课程提供软件工程所需数学理论基础、外语能力培养、软件工程文档写作、论文写作基本功训练。计算机基础课程提供软件开发必须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如网络、算法和数据库知识。

相对于本科课程而言,此类课程讲授内容更深入全面。软件工程核心课程设置了高级软件工程、软件体系结构和软件测试与质量保证三门课程。高级软件工程侧重于软件分析与设计、软件工程过程、软件开发案例分析。软件体系结构侧重于结构风格、案例研究、共享信息系统、结构描述、结构的分析与评估、特定领域的软件体系结构和流行的软件体系结构等。软件测试与质量保证着重于软件质量的改进,讨论如何提高软件质量的方法。扩展课程包含系列领域知识课程,研究生可根据研究方向选择两门;软件开发工具讲授最新流行的软件开发、过程管理所需要的软件工具的使用,以实践教学为主。软件开发新技术研讨课程以讲座形式开展,教师和学生均可作为一个专题的主讲。实践课程包含校内实践、校外实践和毕业设计三个环节。

2.培养流程与实施

教育部明文规定,专业学位研究生学制原则上为两年,同时要求应届本科生进行专业实践不少于一年。一般来说,研究生在校课程学习时间应有一年左右,加上专业实践的一年,如何合理安排学习计划,在两年内完成培养环节成了一个现实的重要问题。我校以周为单位制定了四川师范大学软件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流程,如表1所示:上表规划了研究生培养中的几个关键环节,依次为报到入学、课程学习、校内实践、校外实践、开题、毕业设计、论文写作和送审答辩。第一学期研究生主要是课程学习,同时在校内导师指导下开展文献阅读和编程能力锻炼。第二学期前半学期结束理论课程的学习。后半学期和暑期开展校内实践和毕业设计开题工作。第三学期研究生到实习基地进行校外实践。从第二学期后半段和整个第三学期,学生在专业实践的同时,需完成毕业设计。从第二个寒假开始直到第四学期前六周,研究生完成毕业论文的初稿。从第七周开始,进行论文修改、、盲评和答辩工作。

从培养流程表可以看出,这种安排具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理论课程学习安排在一个半学期完成,二是实践课程分为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研究生理论课程学习任务并不重,完全可压缩到一学期半,同时可为实践提供更多时间。校内实践非常有必要。由于是省属高校学生大多能力一般,为保障学生进入企业能融入研发团队从事技术工作,必须先期培训其实践能力。这种安排时间较为紧凑,也比较合理,符合专业学位研究生侧重于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也在两年的学制内确保了研究生的实践时间不少于36周。

三、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软件开发能力是软件工程专业硕士必备的核心能力,其能力培养既是对前端课程学习效果的检验,也是后端毕业设计和就业的必然需要。我校将软件工程专业硕士实践能力培养融入了众多环节。从前期的实验型课程教学,到中期的校内实践、再到后期的校外实践和毕业设计。实验型课程教学解决软件设计开发的基础技能,校内实践解决中小规模软件设计开发能力,校外实践和毕业设计解决中大规模软件设计能力。

1.实验型课程教学

包含软件工具的使用训练、软件开发环境的搭建、软件开发案例分析和新技术研讨。软件工具的使用训练学生单个软件开发工具的使用,如项目管理软件Project、开发文档化软件Rational、软件测试工具LOADRUNNER、QTP、TD等。由于这些工具结构分散,还需进行开发环境的搭建训练。开发环境搭建训练内容一为搭建基于微软的VSTS和VisualStudio的开发平台,适合.net方向;内容二位、为搭建基于IBMRSA和Eclipse的开发平台,适合J2EE方向。软件开发案例分析中研究生将自己放在决策者的角度来思考项目所涉及到的具体问题,增强了学生的实际应对能力。新技术研讨促进学生或主动或被动地掌握了一些新兴技术,拓宽了技术领域。

2.校内软件开发实践

采用项目驱动形式开展。要求研究生必须申报各类实际的软件开发项目,如四川省苗子工程、学校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学院研究生科研创先项目。研究生可组织本科生参与项目实施,但必须任项目组长,在项目中担任核心角色,完成软件需求文档审定、软件架构设计、软件详细设计、大部分编码工作、测试方案制定等重要工作。

3.校外软件开发实践

在上述环节经历后,研究生已经掌握中小规模软件开发的基本技能,此时将研究生派到实习基地,实战参与企业软件开发项目。其实践由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负责。前期技能的培养已保证研究生胜任企业中一般性的软件开发角色。

4.毕业设计

研究生在校内和校外实践的36周中,还需要同时进行毕业设计的开题、实施。研究生可结合企业实习工作完成毕业设计。专业实践的考核分为定期汇报和实践环节结束汇报两种形式。研究生应每隔两个月集中汇报一次实习期工作心得,取得的成绩等。实践结束时在全院公开汇报,其成绩作为实践课程成绩。

四、结论

软件技术毕业论文第5篇

软件工程专业高层次应用技术和技能人才数量严重不足,同时应用技术和技能人才培养的学历层次不高不能满足企业实际需求。地方高校软件工程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教学方式方法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没有与行业就业有效对接,导致培养的人才无法满足社会生产实际需求,导致“软件工程专业毕业生无职可就,软件开发行业以及相关软件应用单位招不到满意的员工”现状普遍存在。

2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理论设计

以行业、企业实际对人才需求为引导,软件工程专业毕业生真实就业情况调查为依托,地方高校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一线教师众多教学研究成果为参考,专业教师在企业挂职学习经验体会为借鉴,围绕地方高校软件工程专业课程教学体系存在事实问题,来对地方本科院校软件工程课程体系建设进行设计建设。设计建议如下:

2.1学科建设

以专业相关的行业、企业人才的实际需求和当前使用的主流开发工具或技术为依托来不断调整专业架构,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完善人才培养目标,对专业进行合理定位,系统性调整教学方式方法,从而实现以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来引导地方本科院校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科建设。

2.2校企办学

学科建设以输出满足行业、企业需求合格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通过校企联合办学,对学生进行定向培养、训练,专业课程体系嵌入资格认证课程模块,实训课程以企业开发项目方式贯穿培养环节以达到提高专业人才的实际动手能力。

2.3师资建设

采取教师企业挂职锻炼参与企业项目研究开发,共同承接开发项目等方式锻炼提高师资队伍实战能力。教师在企业实战经历和相关经验成果带入到日常的教学环节,不仅能促进专业教师学术、科研能力提升,还能够最大程度丰富、提高专业学科建设[2]。

3三层结构课程体系建设

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以工程教育理念为指导,项目实战为背景,社会需求为导向,提高学生专业素养、理论知识体系以及实践能力为宗旨。学生完整地专业培养环节结束后具有程序设计,系统分析,软件设计、开发,项目管理,网络和移动通信终端应用开发能力。课程体系模式结构如图1所示。

3.1基础理论由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构成:①公共基础课程主要涵括地方高校各现行必修公共课程,②专业基础课程是专业课程坚实的理论基础,专业必修前导课程,是对软件工程专业基本“计算”概念理解、掌握,问题计算求解能力和构建中小规模软件系统综合能力的初步培养。

3.2专业理论以市场对人才需求为导向、行业最新前沿技术为引领、专业骨干课程为核心、专业素质全面拓展和综合素养整体提高为目标来对专业主干课程进行建设[3],主要包括以下几类课程:

3.2.1面向行业认知能力培养课程主要包括对行业、企业认知学习以及计算机专业知识学习等专业认知方面课程。一般包括行业相关法律、法规,从业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经营管理常规模式,软件项目开发流程等认知类课程。

3.2.2计算机编程与算法设计能力课程算法设计类课程主要包含离散数学、数据结构、算法分析以及数据结构课程设计等方面的课程;编程课程主要包含C语言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等传统程序设计语言课,还包括当下企业应用最为广泛的,最流行的技术前沿课程。

3.2.3软件工程专业系统分析课程系统分析能力课程主要包括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软件工程、数据库原理等系统类课程。

3.2.4系统实现与集成能力课程系统实现与集成能力方面课程主要包括网络编程、移动互联开发编程、编译技术、软件开发以及软件测试等课程[4]。

3.3实践以校企联合培养为手段,一至两学年时长为周期,贴近企业实际需求为指导,综合技能全面提高为目的来对专业学生进行实践能力培养,方式如下:

3.3.1校企共同建设实训课程以项目介入为主线,企业实际效益项目和高校产学研项目为实际授课主体。引进企业优秀项目人才或具有企业项目实战经验的教师来对专业人才展开课程实训,全面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综合素养。校企共同培养模式不但能够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知识转化生产实际速度,同时反向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知识的热情,最终提高就业竞争力[5]。

3.3.2合作企业岗位实训针对毕业学生和部分专业老师做岗位综合实训:①学生岗位实训:让学生真实参与企业项目实战,充分消化吸收前期所学理论和技能知识,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为就业夯实基础。②老师岗位实训:专业老师参与企业项目研发,并将企业项目开发经验和技术进行梳理总结、编纂成册,运用到实际日常教学环节,促进教学质量提高,有利于缩短理论转化实际成果周期。

3.3.3校企合作运用项目方式指导学生做毕业论文(设计)毕业论文(设计)是对学生的专业知识掌握程度与提升高度的一次全面的考核,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次全面的实训。但是传统的教育模式导致大多地方院校工科专业学生毕业论文流于形式,与实际脱节。通过与企业合作运用项目方式指导学生做毕业论文(设计)弱化学生对毕业论文(设计)的抵触情绪,可以进一步让学生了解行业企业实际运作规范及最新技术,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实践和技能能力的培养,为毕业后从容就业夯实基础。

4结语

软件技术毕业论文第6篇

软件职业开发人员就业市场现象目前软件开发人员就业市场存在两个突出现象:一方面合格的软件开发人员需求量不断扩大,大量的用人单位在苦于找不到合适的岗位人才的同时还必须承受自己培养的合格人才由于稀缺性所带来的人员流动性风险;另一方面每年毕业的本专业学生却由于所学知识、技能与需求脱节往往长时间找不到工作。普遍高校走的都是“通才”教育道路,人才结构缺乏层次和特点,学生能力与行业需求缺乏交集,导致越来越多的软件中端人才就业形势不容乐观。[2](P11-14)3.软件职业人才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我国现行高校教育体制仍然是以理论基础学习为主的学科体系下的应试教育,这种教育模式培养的软件人才重理论轻实践、强调单一知识的学习,忽略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高;重视个人学术能力,忽视团队协作精神,轻视开拓创新。随着信息的进步和社会的日益竞争,计算机软件行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但需要设计型、研究型的人才,而且需要综合应用型的人才;不仅需要开发型的人才,而且需要服务型、创新型的人才。社会的需要是多层次的,会其一不知其二,有理论没技术的大学毕业生无法与社会需求对接。当前我国软件人才培养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3](1)重理论轻实践。我国计算机软件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多年变化不大,只重视培养学生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忽视了实践操作能力尤其是最新IT技术操作能力的培养。并且这些课程均为理论性课程,与IT企业的具体要求还有差距。即使是成绩全部优秀的学生,如果没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具备一定的产品开发经验,也无法满足IT企业的用人要求。(2)以教师为中心。工程教育目标模糊、教师缺乏工程经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不强。现有课程体系中,教师作为主体,在理论教学中占用所有时间讲解理论知识,学生被动接受。在实验课程中,教师规定题目,给出完成思路和编程结果,学生主要重复输入代码过程。在课后习题中,教师给出题目,并在课程教学时间专门以习题课解答,学生容易出现抄袭。(3)现有工程教育培养方案设置不合理。其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培养方案设置的专业课程里,单科性课程太多,理论分析学时过多,过分注重单学科课程的理论性和知识的系统性。相反,培养学生工程综合能力的课程少,训练学生的直观判断力和工程经验、工程意识的教学环节少,强调学科知识间交叉和综合性的课程少。(4)培养方向模糊。我国一些重点高等院校以及普通专科院校的计算机专业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基本相同,培养目标类似,培养方向模糊,软硬两方面的知识兼顾,完全是“通才”教育,不能够体现专业特长。(5)教学内容落后。随着IT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大批国际流行的软件产业最新发展技术由于多种因素不能及时进入教学领域,教学内容落后,教材更新缓慢,致使学生在校学习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术已经落后过时,毕业生须接受企业再培训、再教育,才能够胜任工作。

基于双新人才计划的软件职业人才模式构建思路

该方案以“新知识、新技能”为核心,根据企事业单位对计算机软件人才的实际需求,整个培养方案分为三个阶段(初级,中级,高级)和两个部分(理论知识和项目实训)。1.理论知识先行理论知识的授予按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初级阶段)的学习是基础知识的学习,该阶段要求学生理解信息系统的定义、组成、发展模式及建设模式;了解软件的定义和组成、生命周期及软件开发的过程和质量控制原则;要求学生掌握信息化基础知识和软件开发的基础知识,熟练掌握基础语言Tur-boC的使用和实践,面向对象语言Java的使用、实践描述型语言DHTML的使用和实践及解释型语言Javascript的使用和实践;了解IT相关的专业英语,能够在翻译软件的帮助下阅读大量英文的专业性科技文献并大致了解含义;牢记软件从业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对职业发展结合自己的现状制定发展规划,熟练掌握常用软件的使用。第二阶段的学习能使学生了解软件开发、测试和实施等过程涉及的各种技能和知识,对软件技术发展的过程有清醒的认识。阅读大量的相关专业英语文献,能够独立写作英文注释和英文专业文章。具备软件专业从业人员的职业修养和素质;掌握各种实际情况下的职业技能。第三阶段的学习能使学生熟练掌握信息系统的售前、开发和售后等过程涉及到的各种技能和知识;了解需求分析、项目管理的各种技能和知识。能够独立进行专业英语的听、说、读、写。具备软件高级从业人员要求的职业修养和素质。2.项目实训的职业拓展性推动新的模式生成(1)精准的目标设置策略。突破传统的“教师规定题目,给出完成思路和编程结果,学生主要重复输入代码过程”的实训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意识。[4]学生通过参与项目的设计与开发,掌握最新的技术,了解企业的文化,熟悉企业的运行机制,能够按照企业管理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使自己毕业前具备企业人的素质。(2)趋于完善的实施方案定制。采用梯度式实训,分初级、中级、高级三个级别。实训成员由双新办的专家、学校专业核心课老师及计算机相关专业的毕业班学生,双新办专家和老师担任项目经理。六个学生为一组,每组对应一个组长和一个项目,组长负责考勤,写工作日志。实训开始先进行案例教学,给出一个典型的实用案例及完整解决方案和相关文档,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企业项目开展的流程;然后给定每个项目的需求文档、测试报告表格、代码编写规范、对话设计规范、调试用例设计规范、原型设计规范。在项目经理的监督和适当地指导下,要求学生参照事先给出的实用案例和依照企业管理的标准按时按量完成项目的实训。

总结

软件技术毕业论文第7篇

恰当的选题是做好毕业设计的必要条件和前提。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国家对高素质软件工程人才需求十分旺盛,并有逐年扩大的趋势。同时各个高校软件工程专业的招生数量也在逐年增加,从目前全国319所设有软件工程专业的学校看,2013年该专业平均招生300人左右。专业招生人数的增多给毕业设计选题带来了带来巨大挑战:一方面软件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选题要求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创新性,同时还要与行业需求相吻合;另一方面要保证选题的唯一性,不仅要避免学生之间的题目重复,还要避免与之前毕业生的题目重复,因为重复的选题会使学生产生投机的心理,导致“打酱油”现象。针对上述问题,黑龙江大学软件学院主要采取了以下几个措施:1.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对一部分在企业实习的学生采取“三位一体”的双导师指导模式。即企业项目为载体,学生为主体的模式,校内和校外导师为主导。这部分学生一般是在大三下学期暑假就已经进入企业实习,而我们每年毕业设计选题工作是在十一月末,也就是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后三到四个月的时间,学生经过企业阶段的培训,对企业的生产过程、企业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此时,学院组织校内外导师和学生共同协商,以企业项目或子项目为学生确定毕业设计选题。2.充分发挥导师的资源优势,学院大部分教师都有自己的科研课题,这些科研课题有些是直接来源于企业的横向课题,还有一些是信息技术领域的应用研究课题,我们鼓励教师从这些课题中提取出一些子项目让学生实践,作为毕业设计的选题。3.充分挖掘学生的专业技术特长和兴趣点并结合学生的择业倾向,确定最能发挥自身优势和潜能的选题。毕业设计的选题不仅要与实际需求相结合,更重要的是应该结合学生自身的技术优势和兴趣。只有学生对选题有兴趣,他们才能尽早地进入状态,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和积极主动意识。所以,选题阶段导师和学生的沟通交流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沟通导师可以了解学生的能力、兴趣和择业倾向,学生也可以对选题,有进一步的认识,对于不感兴趣的选题学生也可以通过与导师进一步的探讨进行题目的修订。

二、注重环节审查,加强过程监管

虽然“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但是如果缺乏中间环节的监管,仍然不能保证好的效果[4]。因此,为保证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我们制定了明确的质量标准、管理条例,并由院长、学术委员会、系主任和教务办主任组成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委员会,负责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组织、评定和监管,同时保证管理条例的严格落实及各个环节工作的正常进行。为健全毕业设计(论文)的监管机制,学院先后规范和完善了《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开题报告》《开题评分标准》《中期报告》《中期检查标准》《毕业设计(论文)撰写规范及模版》《毕业设计(论文)盲审表》《答辩程序和评分标准》等一系列管理办法和文档标准,使毕业设计工作在制度和规范下能顺利有效地进行。每年毕业设计工作之初,我们都要给学生开一个动员会,在会上阐明毕业设计(论文)的重要性,以及毕业设计对他们未来工作的影响,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此外,系主任还要向学生介绍学院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各阶段的工作要求和时间节点,以及各环节检查的内容、需要提交的文档,使学生在毕业设计开始时能做到心中有数。同时,我们也要求指导教师随时解答学生的问题,坚持每周开例会,检查学生的工作完成情况,并提出一些有技术含量和理论深度的问题启发他们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并与学生一起确定后续任务。此外我们组织开题检查、中期检查,对开题检查成绩后30%的学生,不但检查中期报告,还要现场检查程序。对于中期检查不合格的学生,要求限期整改,如果仍然不合格则取消答辩资格。在答辩之前,我们还要对论文进行盲审,盲审不合格的学生不允许答辩,对有异议的论文要提交学术委员会做最后论证。虽然学院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在各个环节上的审查都非常严格,但我们鼓励学生之间进行研讨交流,博采众长,相互提高,因为我们的目的不是抓出多少不合格的学生,而是想通过大学阶段最后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训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沟通交流等综合素质。

三、严把答辩关,保证毕业设计质量

软件技术毕业论文第8篇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专业研究生培养;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2008)06-0029-02

中国对日软件外包开发领域近5年以来一直以50%的增幅持续发展,会日语并懂得国际软件开发规范的中国IT人才已成为国内对日软件外包企业的最热门人才。为适应时展需要,北航软件学院把握时机,从实际现状出发,依托自身强势的品牌优势,为国家发展及学子前程量身打造特色的专业,成为中国目前唯一能提供日文应用软件开发方向硕士学位的正规教育机构,并摸索出一套以“产学研”为主体的教育培养模式。

1培养模式的设计思想

“产学研”模式是一种从实际到理论又到实际的全新教学模式,这种人才培养过程要求培养机构与生产企业进行紧密联合,从而从生产、管理的一线前沿了解最新的、最为需求的工程技术、工艺方法以及新的应用理论;同时从企业那里得到设备、项目、技术。然后,利用这些教育信息和教育资源按照企业实际的要求,通过制定课程体系、编写和研究理论联系实际的教材来培养学生,使学生得到的知识是最新的、最实用的。

在培养过程中,学生在校不但可以学习到技术,而且可以参与学校或者企业的科研项目,实现第一次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由于该专业的学生有较多机会在日企或中日合资企业实习、就业,因此在完成了系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之后,学生又有机会到国外企业中实际工作,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验,这样就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第二次结合。通过以上两次理论联系实际、工与学的结合,培养学生将来在企业工作所需的基本素质。

我们将研究生培养思路确立为“强化基础、突出实践、重在素质、面向创新”,坚持教学的基础性和科学性。具体做法是:把当前成熟的软件工程理论成果和思想,凝炼成基础课体系的核心,整合和优化专业课程体系,突出学科交叉与融合;同时加强学生现代工程技术的实践能力和外语实用能力的培养,全面提升学生素质教育质量,使学生具备自主创新的潜力。

作为对日软件开发人才的培养,日语不仅是这类人才的专业工具,而且是领会日企文化的基础。因此,我们要求毕业生:日语水平达到国际交流基金日语能力考试二级以上,且具有较强的英语能力;训练有素且深谙日本企业文化、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熟悉日文软件开发流程与规范,具有使用全日文软件开发环境、编写日文开发文档能力,可以胜任日文软件开发各个层次的实用型、复合型人才。

2基本培养模式

2.1科学设置课程体系

采用先进的工程化方法进行软件的开发和生产,是实现软件产业化的关键技术手段,这就需要培养大批软件工程领域的实用型、复合型软件工程技术和软件工程管理人才。设计科学实用的课程体系,是实现上述培养目标的基本保证。

应用领域广、技术更新快是当代软件工程技术最显著的两大特征,因此在设计对日软件开发专业的课程体系时,我们遵循了先进性、灵活性、复合性、工程性和创新性五个基本原则。

2.2实用外语教育

在日本的企业或对日外包的企业,不会日语几乎无法进行沟通,限制了发展和培养机会。通过学习日本的企业文化,学生不仅了解了中日文化差异等问题,以后在日企实习、工作中可以更快适应并融入到公司中去,而且可以全面了解日本文化和设计风格,熟练掌握软件开发技能和软件管理,这对日文应用软件开发设计有莫大的帮助。

在具体实施日语教学过程中,我们采取由中国教师教授日语语法,日籍教师教授会话和听力练习的教学方式。同时也没有放松对学生英语能力的加强,成为能掌握中、日、英3种语言的短缺人才。

3“三级”实践教学体系

3.1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核心课程

产学研合作应贯穿于学生培养的全过程中。在理论教学中,要突出理论联系实际,知识与应用的结合。例如,专业核心课程“双语软件工程规范化设计”,既包括从需求到软件设计过程中的四项主要基础技术,即需求分析、设计法、文档、和设计审查,同时还介绍了软件工程及软件开发工具、环境、工程中的成熟技术、成功与失败的案例分析、软件工程最新话题等前沿性内容,实现了在软件工程领域中的理论联系实际。课程的学习强调了与工程的结合,由日籍一线软件工程师在全日文开发环境下讲授,配备实训教材并提供日文软件实训。在教师指导下以团队形式完成一定规模的项目,实施规范化的项目分析、设计、实现、测试及维护各环节训练,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日文文档的撰写能力,培养协作交流精神。培养学生能真正掌握一门实用外语,具备良好的阅读、理解和撰写外语资料的能力和进行国际化交流的能力。对于致力于软件外包领域的专业学位获得者,应精通外语,了解外包国文化和软件工程规范。

3.2配合核心课程的系列教材

配合核心课程,我们还主编并由科学出版社等出版了软件工程所急需的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软件工程设计与实践”、“计算机日语”、“软件工程规范化设计”、“软件工程设计案例与分析”等。学术界和工业界专家对系列教材给予较好评价:“这种内容及其组织方法在我国已出版的软件工程专著和教材中不多见,此系列教材可以为我们树立应用性著作的范例。”

3.3实践教学体系

为了综合培养学生的工程技术能力,在学生毕业前还安排了三级实践性教育。学生应能满足面向产业和领域需求,具有坚实的基础理论、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创新意识,具有运用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具有独立从事软件研发,以及担负工程项目的组织与管理能力。

一级实践:用来测试学生基本掌握的编程能力及使用基础工具的能力;比如用C++来编写程序,使用Oracle数据库等;通过这级实践的同学可以进入二级实践的考核。

二级实践:通过团队协作来完成。实践项目大都来自于各个企业,在实践过程中,学生们按照日企的标准分当不同的角色,完成不同的任务,最后要在有日本资深专家的现场,用日语来讲解自己做的项目,通过二级实践的同学有资格去企业实习。

三级实践――企业实习:

(1) 与Fujitsu、NEC、RICOH等200多家日文软件开发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共建日文应用软件开发专业实习基地。NEC日本总公司、NTTdata(日本电信)、理光、富士通等公司提供专业奖学金,金额累计高达4000余万元日元/年。

(2) 学院在日本建立了30多家实习基地。

(3) 福建最大最成功的软件企业――福建富士通信息软件有限公司是北航软件学院的战略合作伙伴。学院已在福州富士通开设了该方向软件工程硕士点,于2004年12月正式开学。

(4) 与日本Kinsoft株式会社、NETCOM株式会社以及系统综研株式会社等公司组建合资企业,在学院内部建立“零距离”学生实习与就业基地。

学生通过企业的面试后直接进入企业实习,在企业中完成实际项目,同时完成自己的毕业设计或论文。

4工程技术与研究兼并的论文要求

(1) 两种类型论文特点的对比分析

工程型论文要有产品;研究型论文要有理论价值。

工程型论文强调实用性和社会效益;研究型论文则需要有关调研、问题分析、方案选择、创新验证等的严格根据和论据。

工程型论文书写格式要按国家规范;研究型论文书写格式相对自由。

(2) 两种类型兼有的论文要求

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实际应用意义和社会效益。

将以工程背景的项目,做有关调研的同类产品的对比分析、问题分析、方案选择、创新结果汇报。

将工程规范和研究书写格式进行合并。

论文选题一般应直接来源于企事业单位,具有明确的应用背景和实用价值,同时应具有先进性、一定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能体现作者综合运用本专业基础理论和专知识较好地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从事软件项目研发和管理的能力,以及创新和研究的意识。

论文一般要求结合企业实际需求选择研究题目。对这类项目,除需指定学校指导教师外,还需指定一名企业指导教师共同负责指导,由软件学院负责监督和管理。我们的研究生培养在毕业设计(论文)的环节中采用双导师制,即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以保证产学研合作教育在毕业环节上的有效实施。

论文要求结构合理,层次清楚,讨论研究论据充分,写作认真,文图标准规范,数据详实准确,软件文档符合标准规范。

5教学效果分析

北航软件学院从市场的需求出发,与国外大学和领导性的企业联合办学。为学生提供了国际化的实习和就业机会(学院已经安排了200多人出国实习/就业),吸引了大量的学生。通过对毕业生情况跟踪调查看出,我们的毕业生已分布在国内的诸多大中型企业、政府部门、科教院所、外资企业。根据我们的初步统计,2005、2006年工程硕士研究生达到了98%以上就业率,平均起薪达到了6000元/月。

参考文献

[1] 王建华. 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 提升高校服务社会能力[J]. 中国高等教育,2006,(17).

[2] 徐辉. 高等教育发展的新阶段―论大学与工业的关系[M]. 杭州大学出版社,1990.

[3] 蔡克勇. 论教学、科研和生产联合体[J]. 高等教育研究,1986,(4).

[4] 刘力. 美国产学研合作模式及成功经验[J]. 教育发展研究,2006,(7):16-22.

[5] 王庆. 校企合作:高校办学的有效途径[J]. 上海高教研究,19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