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软件实施工程师总结

软件实施工程师总结赏析八篇

时间:2022-11-18 02:32:52

软件实施工程师总结

软件实施工程师总结第1篇

关键词:CMMI;软件人才培养;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4-0233-02

1、前 言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给我国带来了大量的服务外包业务,给软件企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特别是中小规模的软件企业。软件企业在承接软件外包业务时,面临软件的工程规范和技术规范及软件质量管理等人才短缺的困境。我国软件人才的现状如下:

(1)层次结构。按国际的管理模式和成功经验公认的最合理的人才搭配比为1(高):5(中):50(低),常称为“金字塔”。从我国统计数据来看,现在软件人才的结构呈“橄榄型”,非常急需两端人才,能进行项目研究和管理的领军人物,及训练有素的编码和测试蓝领。同时,每年各种软件专业毕业的研究生、本科生、大专生数量很大,但就业率和对口率较低,其中,中端人才的低端化使用导致软件行业基础人才不稳固,而高职类低端人才因缺乏训练而入职难,这其中不乏培养失衡等多种问题。

(2)质量结构。我国当前的教育模式下,难以培养大量掌握符合国际标准的软件工程规范和技术规范的编码人才;也难以培养既掌握软件开发技术、又熟悉软件过程管理的中层项目管理人才;更难以培养能紧跟世界前沿技术动态和趋势、熟悉软件工程管理、具有行业应用知识的专业化、复合化、国际化的顶层人才。也未能给软件从业人员提供一条明确、可望的职业成长路径。

2008年后,各地方政府推出了实施CMMI(能力成熟度模型集成)的鼓励政策后,激发了中小软件企业参与CMMI评估的热情。通过CMMI评估,可不断吸取国外的成功经验,这不仅是企业发展壮大、在同行竞争中取胜的重要因素,也是提高软件企业资质和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2、CMMI简介

CMMI由卡耐基,梅隆软件工程学院提出,源自美国政府和军工软件企业的一些成功实践,融合了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为软件企业的过程改进提供了标准,为软件企业的项目管理提供了方向。CMMI是对于软件组织在定义、实现、度量、控制和改善其软件过程的进程中各个发展阶段的描述,它通过5个不断进化的层次级别来评定软件生产的历史与现状,帮助组织探索一个保证软件产品质量、缩短开发周期、提高工作效率的软件工程模式与标准规范。

美国、日本等国家的软件企业先后掀起了质量热潮,质量控制小组遍及全国,不断积累和分享过程改进的经验。印度在实施CMMI方面也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其软件业借助规范的管理进入国际市场,并逐步发展壮大。我国软件业在不断吸取国外的成功经验,参照CMMI规范,结合中国及企业现实,努力探索规范有效的软件开发过程,企业通过实施CMMI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促进了规范化管理、提高了项目控制能力和产品质量等。

3、CMMI在软件综合实训中的实施

3.1应用思想

软件过程是人员密集和设计密集的作业过程:若缺乏有素训练,就难以建立起支持实现成功软件过程的基础,软件质量的提高亦将难以取得成效。企业通过CIVIMI评估工作优化了企业开发流程,改善现有的工作方法,从无序的混沌过程向训练有素的成熟过程演进,这涉及到团队的每一个成员。

软件及外包企业实施项目过程管理和质量全程监控,需要员工能快速融入相应的管理模式中。软件专业毕业的学生若要到实施CMMI的团队中工作,他们缺乏要在什么样的过程管理中如何去开发一个项目的能力,不明确工程化、工业化和标准化开发的工作内容、工作方法、工作过程又是怎样的。学生需要教师引导思考工程化、项目化管理等相关问题,按照“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来学习”新职业教育理念,将学习目标和和工作目标有机地结合在一下起,由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工作任务”,在“工作过程”中理解和应用CMMI的核心思想,解决工程化、工业化和标准化开发问题,在软件开发和项目管理过程中成长。

3.2实施内容

针对高职生的认知水平,学生不具备需求分析与系统设计的能力,工作按CMMI3的过程要求,删除需求开发、技术预研、系统设计、决策分析等过程,但强调需求变更的控制过程,由教师模拟客户在适当时机提出不同的变更,变更后的需求、设计等的修改工作由学生完成,逐渐培养其分析和设计的能力。

学生用二个月的时间完成一个信息管理系统,如OA系统、供应链系统、ERP系统等,教师提供需求定义、概要设计、数据库设计、项目编码规范、技术解决方案和CMMI的相关模板等文档,并提供需求变更等软件开发和项目管理过程真实的情景。

综合实训班级共30名学生,分成3组,每组10人,5名开发工程师和5名测试工程师,再在每个组中安排学生兼任配置管理员、质量保证工程师、度量分析师、需求分析师、系统设计师、界面设计师、数据库管理员、项目实施工程师岗位的工作,教师担任各组的项目经理。

3.3重点环节

应用CMMI于综合实训中,强调过程监控与管理,规范的项目管理体系和科学的课程实训方案保障了综合实训的质量。

(1)项目策划与监控。

让学生学会任务进度的分解、工作量的估计、项目计划的制订、按计划实施项目并周期性跟踪实施情况、保证项目顺利进行。具体包括:团队共同选择生命周期,定义项目过程,对项目组成员进行分工,明确岗位和各自的职责;项目经理根据项目范围制定产品的任务进度分解,根据产品规模进行工作量估计;按分工岗位分别制订项目支撑的软件测试计划书,项目经理整合《计划书》;各成员正确填写《工作日志》,项目经理填写《工作周报》等,收集进度、工作量等数据,分析项目状况,纠正问题和控制偏差,周期性地跟踪项目计划的各种数据从而实施监控。

(2)项目支撑。

让学生学会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进行配置管理、度量分析、同行评审及质量保证,规范开发过程。具体包括:配置管理员制订配置计划,维护项目的配置管理系统,分配权限和标识整个产品生命周期的配置项和版本等,控制配置项的变更,提交《配置状态报告》等;度量分析工程师制订度量分析计划,定期采集数据填写《度量数据采集表》等,协助项目经理进行综合度量分析,填写《项目总结报告》,对定量化的过程加以理解、评估;质量保证工程师制订质量保证计划,进行各阶段的产品评审,执行过程检查评审,与项目经理一起组织同行评审,建立并维护质量保证记录,跟踪不符合问题及处理情况,直至解决,提交《质量保证周报》等。

(3)系统实现与软件测试。

让学生按规范化的方法进行软件产品开发,验证产品的功能是否达到了设计要求。具体包括:软件开发工程师熟悉项目编码规范和技术解决方案等,并搭建开发环境,根据需求与设计文档进行编码,编写单元测试用例,对已实现

的产品进行单元测试,尽可能多和早地发现并解决问题,并编写《用户使用手册》;测试工程师编写《系统测试用例》,执行测试工作,填写《BUG票》和《测试汇总表》,修复后再进行回归测试确认,保证产品的质量,最后完成《测试报告》。

(4)需求变更控制。

让学生认识在项目开发过程中需求管理的重要性,需求变更时如何进行项目的各项管理,在保证客户需求的前提下并保证项目的质量和进度。具体包括:教师模拟客户代表提出需求变更,在客户与开发方之间建立对需求的共同理解,需求分析师填写《变更申请单》,更新需求文档,项目经理组织项目组进行需求变更评审;依据更新的需求文档,团队各成员对后续设计、开发、测试等工作产品进行相应的变更,并维护《需求跟踪矩阵》,保证需求与相关工作产品的一致性。

3.4考核与评价

按形成性考核模式对学生的工作过程和工作成果进行考核,在考核中不仅是要求完成任务,更注重的是在每个阶段学生有效的提升个人能力,教师将进行针对性辅导。每个阶段活动95%学生达到合格标准后,再进入下一个阶段的实施,直至项目完成。考核与评价以自评和互评为主,项目教师在各阶段帮助学生进行总结,通过总结,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管理能力,培养职业化意识。

3.5实施成效

通过结合CMMI进行软件综合实训,学生掌握工作的流程和方法,能认同和融入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方式,树立项目意识、质量意识和工期意识,增强团队间的沟通及协作能力,能养成良好的工作规范、工作习惯、工作作风和工作意识,并且在工作的过程中有掌握不断更新技术的学习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质,增强了就业竞争能力,缩短企业的培训时间和成本,学生进入企业顶岗实习后就业,能更快的融入到企业的团队工作中。

4、软件人才培养的思考

要将学生培养成为训练有素的准员工,进入企业后能与团队共同持续地进行软件过程改进,以适应软件企业所面对的动态环境。在人才培养机制上还应深化校企合作,注意处理两方面问题。

(1)学校不能对“企业培训最后一公里”过度依赖,从而增加学生学习成本、政府扶持成本、企业用人风险,也难以系统培养适用的高素质人才。学校需要改变与企业的合作模式,以“工作过程导向”改造专业和改革课程,采用多种方式,让学生在校学习过程中实践锻炼,逐渐积累软件开发、项目管理、质量控制的经验,提高实战能力。

(2)企业应提供行业知识和项目经验,帮助培养师资、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体系、安排学生实习,真正实现学校、企业的互联互动,探索产学研用结合的工程教育新模式,做到学校与企业的无缝链接、相互渗透,创造学校、学生和企业多赢的局面。

由此可见,在软件专业按照“工作过程导向”模式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根据职业能力的阶梯性和学习规律的渐进性,学习过程从软件的单元设计到项目开发,最后到项目管理。而第五学期的校内综合实训和第六学期的企业顶岗实习,学生通过CMMI的项目管理模式下的软件开发积累经验,有利于实现学校到企业的无缝衔接。

参考文献:

[1]2009软件人才(成都)需求分析报告[R],成都信息化办公室,2009,(4)

[2]史秋实,论剑中国软件外包振兴之道[EB/OL],http://chinaso-urcmg.mofcom.省略/content2,jsp?id=58860,2009

[3]张万军,储善忠,基于CMMI的软件工程教程[M],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1-5

软件实施工程师总结第2篇

关键词:软件工程;实践教学;项目驱动;团队协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32-7700-03

软件工程是由软件开发实践和相关管理学理论发展而来的一门工程学科,主要研究如何利用工程化思想来进行软件开发、管理和维护,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时效性、实践性等特点,是计算机软件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其教学目标除了要让学生掌握计算机软件项目从开发过程到管理维护的基础理论和一般过程之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把科学的管理方法和优质的开发技术结合起来,采用工程化的原理、技术和方法进行软件的开发和维护,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和职业素养,为日后的就业和实际工程研发打下良好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工程性”和“实践性”是软件工程课程最大的特点,如何将理论知识转化为综合应用能力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目标,培养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在于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实践教学质量的高低也将直接影响到学生今后的就业。因此,软件工程课程应该把实践教学放在重要位置[1]。那么,在高等院校中,如何组织和开展软件工程实践教学,如何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面向就业市场,突出学生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能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和社会需要,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非常紧迫的重要课题。

1 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校软件工程教学大都存在着 “说”的多、“做”的少的问题,在课程教材方面,内容陈旧,重理论、轻实践,只强调软件工程的基本理论,而忽视了实践应用和管理维护的重要性,脱离市场和行业的实际情况,难以培养出具有良好的软件开发技能的学生。虽然有些教材也有大量案例来对相关理论做支撑,但由于缺乏实用性、时效性和综合性,案例之间没有连贯性,很难让学生对软件项目的整个开发和管理过程以及各个环节的任务和实施方法进行全面和深入的了解。在教学方法方面,很多院校还是采取传统的以教师讲为主,学生听为辅,教师布置并指导学生完成相关课程内容的实验,学生基本上没有主动性,处于一种被灌输的被动接受状态,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缺乏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缺乏创新和实践应用能力,难以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在课堂教学方面,虽然也引入了项目教学和情境教学,但仍然沿用了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学生难以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而且项目教学也仅仅是处于一种离散式的“项目教学”方式,案例之间没有连贯性,甚至毫不相干,最终导致教学内容发散,无法保证教学过程的整体性和连贯性,使学生无法对项目开发和管理过程有一个整体性的理解。在教学效果上,由于上软件工程课程的学生几乎没有参与过软件开发的具体过程,没有软件开发经验,教学难度本来就大,而目前很多院校软件工程课程教学,又过分注重基本概念和理论,教学内容理论多、实践少,缺乏具体的、能贯穿整个软件工程过程的案例分析,学生“听”的多,“做”的少,理论与实践脱节,对课程中讲述的开发模型、分析和设计方法等内容很难深刻理解和掌握[2]。导致学生普遍感到这门课内容抽象,枯燥无味,无实际用途,进而失去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甚至不愿意来上这门课。

这些问题直接导致了学生的就业问题。虽然就业市场对中高级软件人才的需求量很大,并随着计算机软件产业的快速发展在逐年增加,但还会出现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培养模式问题,采用传统的理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来进行计算机软件教学,无法体现软件工程的“工程性”,没有形成软件企业特性的实战教学模式,培养出的学生实践能力差,综合应用能力匮乏,脱离于软件产业界中工程应用方面的实际需求,难以快速融入到现代软件企业中,出现了“毕业生就业难,企业找人才难”的怪现象。因此,在就业形势每况愈下的大环境下,计算机软件专业如何有效开展软件工程教学,如何立足就业市场,培养出能适应市场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是我们应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2 改进措施

实践教学是对学生工程应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进行培养的重要方法和途径 [3]。软件工程教学要面向就业,以学生能力培养为导向,以项目开发为主线展开教学,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主要负责提供真实的项目开发“情境”、提出各阶段的具体目标及要求、讲解所需理论和技术,启发和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项目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明白“要做什么”、“能做什么”、“怎么做”。这种教学法的主要特点是始终以项目中的任务展开教学,既注重项目的开发和管理过程,又注重最终的实践结果。通过教师指导和学生讨论,让学生完全融入到任务完成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学习,以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协作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目标。

为达到课程教学目标,可以选取一个能贯穿课程始终的实际工程项目,并把项目按软件工程过程划分成若干阶段任务,然后把相关的知识点融入到这些阶段任务中去,从项目开发的前期准备到系统分析和实现过程以及最后的系统维护,随着课程进展布置任务,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项目开发的实践过程中。同时,引入团队协作和考核评估体系,模拟软件企业的做法,对每个团队在每个阶段的工作通过上台演示、提问答辩、评价对比等方式进行评价打分并作为课程期末成绩的评定依据,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团队荣誉感。

具体改革措施可以从以下四方面进行:

1) 项目选题

由于计算机软件产业发展迅速,所以软件工程教学必须时刻关注主流的开发技术和开发方法,以此来决定课程内容的设计。项目的选择直接决定着实践教学的质量,这就要求,要以来自软件行业或工程领域中具备较强的综合性、实践性、时效性等特点的实际软件项目为题,通过一个能贯穿整个课程的始终的具体项目,将软件生命周期从系统分析、系统设计到最终的系统实施和维护的整个过程的各阶段讲透彻,使学生能全面地、系统地理解和掌握整个软件工程的全过程以及当前流行和开发方法和开发技术,这样有利于学生建构系统而完整的知识体系。

2) 团队建设

软件产业非常强调“团队”,计算机软件的开发离不开团队合作。团队协作作为软件人才的基本素质,在软件工程教学的一开始,就应先普及团队建设和团队协作以及团队管理方面的知识,使学生了解团队在软件项目开发过程中的重要性,同时,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知识和能力弄清自己在团队中的定位以此来提高各成员在团队中的协作能力。

项目选题完成后,可以按照项目开发的实际需求,将学生组建成若干软件工程开发团队。由于高校教学与企业生产有着显著差异,不能生搬硬套,可以在保证项目开发过程完整且团队分工和主要职责相同的前提下,进行适当调整,具体如表1 所示。

1) 能力互补。团队成员不能随便拼凑,在知识结构和个人能力特长等方面应能够互补,团队角色要完整,既要有擅长界面设计的,又要有善于编码的,还要有擅长管理的和文档编写的。

2) 职责清晰。团队成员的职责要清晰,工作要规范,既要注重工作效率的提高又要注重职业素质的培养,团队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要对团队的整体目标负责,只有依靠团队的共同努力才能保证项目的成功。

3) 教学过程管理

软件工程实践教学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整个教学过程是一个阶梯式逐步渐增的过程,课程有总目标,每一阶段又有具体的阶段目标,针对该目标,教师先进行案例演示,勾起学生兴趣,然后进行案例分析和相关理论讲解,再由学生进行实践,最后学生和教师再一起进行阶段成果验收和总结,之后就进入下一阶段,如此逐步递进,直到课程总目标全部完成为止。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1) 任务分解、建立目标

首先,教师要将贯穿于整个学期的一个大型项目分解为:学期总目标、阶段目标、课时目标。学期总目标是指通过完成一个大型项目使学生掌握软件项目开发的基本理论、实施过程、管理方法和开发技术,由于覆盖的知识量大,要完成该目标需要较长时间的讲授和实践。阶段目标是指在完成学期总目标时,根据工作量和时间限制将其划分为若干阶段,并通过对这些阶段具体目标的实施来体现学期总目标,通常花费较少的时间即可完成。课堂目标是将每阶段的任务和目标再进行分解,使得能够在若干课时内完成。

2) 理论讲解、案例分析

有了阶段具体目标和要求后,按照阶段任务需要,教师可以先讲解基础理论,阶段目标的实现方法和所需技术,并通过一些能激发学生兴趣的典型案例的演示和分析,一步步引导学生,让学生知道“要做什么”、“怎么做”,弄清“哪些通过已有知识可以做”、“哪些需要进一步学习才能做”,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操作欲。

3) 教师引导、学生实践

目标和要求提出后,在教师引导下,组织团队讨论,明确任务目标,制定任务实施计划,并根据团队成员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分工,然后开始练习,让学生在练中学、学中悟。对于练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可以先由团队内部讨论解决,解决不了的可以进行团队之间的相互讨论和学习,仍解决不了的,再由教师进行辅导。对于一些共性问题,还可由教师进行统一示范,集中解决。

在学生练习过程中,对于方法独特、技术突出的学生,老师要给予表扬和加分,来进一步激励学生的斗志和学习积极性,还可让其上台演示,给其他学生一些启发。对于积极性差、表现落后的学生,教师要给与鼓励和支持,引导其向积极方向发展。

4) 阶段总结、评价验收

按要求,每个团队都要按照软件工程理论组织自己的工程开发,并且建立关键开发的过程管理。为防止某些学生“跟着混”,从而造成学生成绩两极分化,对于软件开发的各个里程碑,将组织学生进行技术评审。对于学习能力差的学生或操作有疏漏的学生要采取教师鼓励引导和团队成员帮扶双管齐下的策略,使其能跟上教学进度,全面掌握知识点,达到教学要求,实现教学目标。

通过阶段总结和评价验收,教师可以较为准确地了解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对任务的完成情况,及时地、有针对性地对教学的进度、内容和难易程度等进行适当调整,以保证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4) 课程考核

评估体系是保障实践教学质量的基础和驱动力,可以从学生的专业技能、综合应用能力和职业素养等多个方面入手,既要进行团队评估,又要进行个人评估,既要有阶段评估,又要有终结评估。具体的做法是:在每个阶段,都要对学生团队在项目进度、编码和文档质量、团队协作和遇到的问题以及问题的解决情况等方面进行检查和评价。在课程结束时,模拟软件企业的做法来组织项目验收会,要求每个团队都要上台从团队分工情况、项目总体的完成情况、采用的技术、创新点和优势及存在问题和不足等面对项目成果进行汇报,然后对项目成果实现的各项功能进行现场操作演示,并对老师的提问进行答辩。然后根据课程目标和考评体系要求对团队进行绩效考核,对团队成员量化评分。对于答辩良好者还可另设附加分。这种考核方式不仅能对团队和成员进行全面的能力考核,而且能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汇报技能。

3 对教师能力的要求

由于软件工程实践教学的“工程性”和“实践性”特征,要求任课教师既要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开发经验丰富,又要熟知当下软件项目设计的新技术和新标准。为达到教学目标,授课教师不仅要能“讲课”,还要能“开发”,这样才能确保授课项目能得到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能得到很好地实现。因此,对于讲授软件工程实践教学的授课教师的选择,最好是独立承担过或是与软件企业合作过实际软件工程项目的教师,如有条件,也可直接从软件企业聘请一线的软件工程师参与教学活动或是兼职教师。

4 结束语

软件工程是一门随软件产业不断发展而变化、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软件工程专业人才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实践教学。

本文对当前软件工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结合软件工程课程的特点,提出了一个从项目选题、团队建设、教学过程管理到课程考核的软件工程实践教学改革方案,希望能对软件工程实践教学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徐怡.任务驱动的软件工程教学模式研究[J].教改教法,2013(252):78-79.

软件实施工程师总结第3篇

一、应用型本科会计电算化课程传统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

应用型本科院校为了强调应用性,部分高校仍然沿用“会计电算化”课程名称,重点本科院校则多讲授“会计信息系统”课程,二者理论深度略有些区别。

(一)教学模式单一。传统的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理论教学的课时占总课时的比重较大,学生学习了较多的在实际工作中并不常用的理论知识,对实践操作的掌握不足;而在实践教学环节主要是通过操作软件演示企业的财务流程,学生根据教师的演示“照葫芦画瓢”,把教师演示的内容重复操作一遍,在这种实践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比较被动,学习的积极性也不高,不能训练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学生不能充分了解企业的业务流程,也不能理解财务软件给企业带来的效益,教学效果不明显。

(二)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存在差异。传统的教学方式下通常由一个学生操作完软件的所有流程,而在实际工作中,非常重视权限设置及分岗操作,软件的操作强调权限分工,体现不相容职责相分离。这些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此外,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仅仅对软件的操作部分进行演示讲解,而对于会计日常工作的重要环节――会计档案的打印与保管往往未予涉及。

(三)教学资料单一。主要体现在教学软件的单一,以及教材的单一。传统教学模式由于课时、机房软件等的限制,通常使用一款软件进行演示讲解,高校中大多会选择金蝶KIS、金蝶K/3或者用友U8。在教材的选择上,也多是基于上述三款软件的操作步骤说明,与其说是教材,不如说是软件的操作说明书。随着财务软件市场的竞争加剧,以及用户需求的提升,市场上出现的常见软件有数十种,学生在课堂上无法了解它们的功能以及适用企业的范围。由于传统的课程教育缺乏对创新能力的培养,如果学生在工作中使用的财务软件不是教学时使用的软件,遇到问题时就会束手无策。

(四)教师缺乏实践知识。会计电算化课程是理论和实践结合非常紧密的课程,需要教师具备管理学、软件技术、会计学、财务管理等学科的综合知识,同时还需要具有企业财务软件实施、使用的实践经验。而在高校中,具有以上综合素质的教师非常少,在教学过程中或多或少地存在知识或经验的短板,这种短板最终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基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一)课程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相结合。教育部《关于做好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中指出,高校需要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专业教学过程中,积极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提高创业能力。然而目前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着教育理念滞后、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密、与实践脱节等问题。在专业性较强的会计学专业中,这个问题更加突出。会计电算化课程作为会计学专业中理论与实践结合非常紧密的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与创新创业教育脱节的现象较为严重。

基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在于如何将课程与创新创业能力相结合,将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融入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鼓励创新,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其创业能力。

(二)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创新思维。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被动地学习,学习热情不高,认真学习的学生往往得到教师的重视,而那些思维活跃,具有创新思维的学生通常没有为教师所关注。在这种模式下,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不强,寻找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创新创业的思维方式也不能充分地被开发出来。

在基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模式下,教学的整个过程都鼓励创新。在财务软件概述阶段,学生分组创办虚拟企业,通过调研选择适合企业的财务软件,在这个阶段需要学生对自己所关注的行业进行充分的调查和了解,了解企业的财务需求,并对市场上出现的财务软件进行分析,找到符合企业需要的财务软件,并撰写企业应用某款财务软件的可行性分析,进一步提出实施方案。在软件的使用阶段,学生根据自己选择的行业特征,通过调研和整理资料,整理出企业常见的三十笔经济业务,这时,每组学生的会计业务各不相同,教师对经济业务的合理性以及在财务软件中的实现情况进行评价。

(三)教师身份从“教师”转变为“导师”。教师不再根据某一款软件进行灌输式教学,只讲解财务软件的特点、设计原理,引导学生根据感兴趣的行业特点,以及企业的实际需要选择适合的财务软件。在软件的实际应用阶段,教师也不再按照教学资料,将设计好的经济业务录入到财务软件当中,而是讲解实际经济业务是如何在财务软件中实现的,以及不同的经济业务在财务软件中实现的技巧,学生根据调研整理出虚拟企业的常见经济业务,根据业务特点,用不同的方法录入到自己选定的财务软件中。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教师只教授原理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自主选择软件,以及学习软件的处理方法,真正实现了从“教师”向“导师”身份的转变。

三、基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体系构建

(一)教学目标的构建。基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目标包括技能目标、团队协调及沟通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等。教师通过传统的教学方法讲授原理,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解,实际练习掌握财务软件操作的基本技能。然后对所有的学生进行分组,引导其创办自己的虚拟企业,每个学生在企业中进行分工协作,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调和沟通能力。为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学生应根据企业的实际业务学习软件的操作方法,了解在创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财务问题,并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案。

基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目标更加注重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主要表现在学生在了解会计信息化原理的基础上,能够根据不同企业的实际需求,选择适合企业的财务软件,并撰写财务软件实施的可行性分析报告;根据不同企业的会计业务,选择合适的操作方法,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编制适合企业管理需要的各种财务报表。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任何的任务选择都没有标准答案,这样可以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创新的潜能;为得出更加合理的财务分析,学生需要进行大量的调查研究,在整个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

(二)教学模式的构建。在“讲授――内化吸收――实践”的教学模式下,把整个教学分成概述、总账系统、固定资产系统、工资管理系统、应收应付系统、报表系统几个教学单元,每个教学单元分成三个部分,分别为教师讲授,基于某款软件的操作进行内化吸收,学生创办自己的虚拟企业进行实践。下面以概述以及总账系统两个教学单元为例,对“讲授――内化吸收――实践”的教学模式进行分析。如表1所示。

在概述教学单元,在讲授阶段,教师只讲授财务软件的基本原理,和市场上多数财务软件的特点和使用技巧;内化吸收阶段,学生在课后通过网络以及调研收集各个财务软件的对比信息,掌握市场上多数软件的功能特点;在创业实践阶段,学生分组组成自己的创业团队,根据企业特点以及会计流程选择适合自己企业的财务软件,形成书面的财务软件实施可行性报告。

在总账系统教学单元,在讲授阶段,教师讲授会计信息化如何解决总账系统的准确性和效率性问题、设计的原理以及常见的操作问题;内化吸收阶段,学生根据自己选择的软件,将教材的案例进行录入,掌握基本的操作流程;在创业实践阶段,学生根据自己创办企业的特点,通过调研分析,总结出该行业中常规的三十个会计分录,并通过软件汇总出各种报表,这些分录没有统一的要求,教师仅对其合理性、可行性进行评判。学生在实际使用软件时肯定会出现一些疑问,教师通常不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告诉学生解决问题的途径,以充分锻炼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考核体系的构建。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根据学生对软件的操作进行考核,往往针对某一款软件的特定业务进行考核,在这种考核模式下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更不利于锻炼学生在实际中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新的教学模式下,充分鼓励学生创新,鼓励学生提出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并自行找到解决方案。

如表2所示,新的考核评价体系不再强调特定的软件录入相对固定的业务,而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虚拟成立自己的企业,根据企业的特点选择适合的财务软件。在软件的实施阶段,教师根据学生提交的实施方案判断创办企业特点的描述是否恰当,软件选择是否合理,实施方案是否合理;在企业的日常经营阶段,学生模拟企业的运营,根据调查和分析,列出同类型企业常规的三十个分录,并通过软件进行会计处理,教师根据软件操作日志,判断学生日常使用软件是否规范,日常软件操作是否正确;在期末归档时,学生根据会计档案管理规定,打印会计凭证,粘贴原始凭证以及打印相应的会计账簿进行归档,教师根据学生提交的会计档案,判断会计档案是否符合规定;每个行业都有自身的特点,在特殊?I务的处理阶段,考核学生是如何提出问题并找到解决方案的。

软件实施工程师总结第4篇

关键词:软件工程  教学改进  实践

中图分类号:

1、 引言 

提起软件,在当今社会人们并不陌生,正是由于软件的发展,使计算机应用逐步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使各行各业都发生很大的变化。这同时也促进人们对软件的品种、数量、功能和质量等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然而,软件的规模越大、越复杂,人们的软件开发能力越显得力不从心。于是,人们开始重视软件开发过程、方法、工具和环境的研究,软件工程应运而生。

“软件工程”主要介绍软件工程的基本原理、开发方法和开发工具,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初步掌握开发1个软件项目所使用的方法和工具,以及“软件工程”的发展过程和发展趋势,为进行软件开发打下1个良好的基础。

2、 课程特点

1。 课程综合性强。

软件工程与其他计算机课程,如程序设计语言、数据结构、编译原理、数据库以及操作系统等课程都是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在1定程度上说,软件工程讨论的是在实际开发当中综合运用这些课程中讲过的理论和方法,将这些课程的理论和方法放在1个统1的目标下,这个目标就是在有限的时间及预算条件下,开发出高质量的令用户满意的软件。

2。 课程内容不断更新。

软件工程课程的教学培养目标应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使课程培养的学生真正能够在软件行业中发挥作用。因此,在授课时,我们不能拘泥于教材内容的限制。在讲解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的同时,介绍1些新方法、新技术。这样,有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和培养创新意识与开发能力,使他们走向社会后不至落伍。

3。 课程的实践性强。

软件工程是1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是各种开发经验的总结与提炼。在学习过程中不但应注重概念、原理、方法和技术的掌握,更应注重方法、技术的实际应用。学习软件工程必须投身于软件开发的实践,才能真正领悟软件工程的精髓。

实际教学当中,这门课的教学效果往往不是很理想,教师觉得这门课教起来较困难,学生学习中多数也觉得枯燥无味,很难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或获得较强的实践能力等预期目的。如何改善?结合软件工程的课程特点,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进《软件工程》的教学质量。

三、软件工程教学改进的内容和方法

1。 教学过程引入实际案例

软件工程课程涉及面很广,如果不结合实际工程项目进行教学,很难把教学内容教授给学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案例,将复杂抽象的概念用具体生动的实例进行诠释,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授课时教师可结合1个“学校教材购销系统”实例,给学生介绍具体的开发过程和方法。

另外,学校还可邀请领域内有实际经验的资深程序员,针对软件工程中具体理论和方法在实际开发中的应用,在课堂上和学生进行面对面讲座,深入浅出地作讲解。这样,学生可以更加熟悉、掌握软件开发的过程。

2。 组织课堂讨论,形成教学互动

我国有句名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是教学活动的核心,教师要利用合适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心理和参与意识,改变传统的教师高高在上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有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

比如在讲授需求分析这章内容时,可结合“学校教材购销系统”这个案例,要求学生按照软件工程教学的思想和方法认真做好需求分析。在实施过程中,首先由学生独立思考,给出解决方案。然后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各自解决方案的优劣,并进行综合。最后由老师进行总结和评价,指出该案例所涉及的理论知识及其应用方法,就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这样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可使学生进1步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的方法和步骤,使抽象的知识变得看得见,用得着,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信。

3。 加强实践环节

从本质上看,软件工程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是其他相关课程难以比拟的。因此,必须结合设计项目和实际应用加以施教,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在把握教学进度的同时,必须及早安排好课程设计,让学生同步开展课程设计。这样,理论课讲完了,课程设计也基本结束,学生们能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加深对软件工程知识难点、重点的理解,进1步深刻理解软件过程和系统消化理论知识,训练项目设计的思路,锻炼实际开发能力,培养严格规范的项目开发方法和步骤,体验文档编写整理、阶段性评审总结以及软件测试等各个方面的工作流程,直接培养了学生从事实际开发的能力。

四、结束语

在教学中,我们还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总之,通过不断改进教学,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掌握知识,运用所学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1]史济民等。软件工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2

软件实施工程师总结第5篇

由于初来乍到什么都不懂,听着老师课堂的教学,几天后来逐渐熟悉了cad这门软件。因为我平时对cad软件方面训练比较少,导致使用起来很生疏,所以我在开学后在认真学习cad这软件,在别人已经放假回家时,我独自在为我的前途努力拼搏,因为我相信,付出的努力总会有回报,风雨过后总会有彩虹!

第一次接触这个专业似乎什么都不懂,幸好老师对我们学生都很好,我们学生遇到有不懂的地方,不能独自解决的问题,去请教老师,总能得到悉心的指导。有什么不满意的可以说出来大家一起讨论,发言自己的观点。

第一次上建筑制图这门课程时候,老师进行了简单的教学,并没有给我留下过多的任务,先让我们熟悉一下环境,了解了一下如何操作软件,什么是施工图制作,这让我们有很多空余时间可以自己学习。

学校安排在一门课程的目的就是使我们能懂得施工图的规范和作图的技巧,使未来就业的时候能够更好的开展工作。课程的要求我们对cad这个软件达到熟悉的程度,熟悉软件的面板的各个功能,以及快捷键的使用,这样子才可以做出更标准的施工图方案。

通过这门课程我认识到施工图的难度,我在这门课程学到很多

1如何正确使用cad命令,大大减少了画图的时间

2知道如何看一张施工图,里面的符号代表些啥

3 知道了人体工学的一些知识

以下是我的总结

增强业务能力,提高设计水平

对于今年刚刚入学的我来说,从事施工图设计工作是机遇也是挑战。之后多看优秀的施工图,和练习软件操作,从而将对于施工图设计的认识上升到更高层次的水平。

通过做这些工作,对景观工程的认识逐步提高,与各配合专业的连接与协作更加全面,设计进度时间安排更加合理。逐步提高完善自己的专业技能,领会设计工作的核心。

二、加强学习,不断提高

通过实践,使我认识到自己的学识、能力和阅历还很欠缺,所以在工作和学习中不能掉以轻心,要更加投入,不断学习,向书本学习、向周围的领导学习,向同事学习,这期间我自学各类规范图集,阅读大量优秀设计项目,这样下来感觉自己还是有了一定的进步。

软件实施工程师总结第6篇

【摘 要】 本文在分析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建筑结构设计软件应用》课程教学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提出了改进对策,以期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 建筑结构设计软件应用;课程教学;现状;问题;改进对策

目前,各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均开设了设计软件应用相关课程,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及任务是通过介绍设计软件进行建筑结构设计的方法和过程,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专业问题的实践能力,为毕业设计和工作就业打下坚实的技能基础。

一、关于《建筑结构设计软件应用》课程教学现状的探讨

按照培养计划,《建筑结构设计软件应用》课程一般安排在本科第7学期,学时32课时,其中包涵了理论授课和上机操作。授课过程,一是主要向学生介绍当前国内常用的建筑结构设计辅助软件的类型和特点;二是以实际工程为例,课堂演示设计程序中常用模块基本命令以及操作方法;三是依照课堂教学进度,及时安排学生上机操作,熟悉各模块的使用方法和结构设计流程。通过近几年的教学,笔者发现并总结了几点影响教学效果以及亟待改进的问题。

1、教师本身缺乏丰富工程经验

由于工作性质的原因,教师实际工程设计经验欠缺是较普遍现象,有些教师只能依靠教材中的实例,以及规范中所涉及到的专业知识,相对死板地讲解软件的操作方式,与实际工程结合效果不佳,许多实际工程问题以及设计经验和技巧,无法在课堂中体现。从某种程度来说,只是简单地充当了软件流程演示的角色,这个过程很大程度上无法调动和提高学生对学习软件的积极性和重视程度,使得教学效果差强人意。

2、学生对设计过程了解不够深入,软件操作、理论知识和专业间协作的综合能力不理想

学生掌握专业理论知识的程度参差不齐,灵活运用程度欠佳。有些学生学习专业课过程中,只是教条地学完一门课,参加课程考核后,即认为达到要求,并未对所学课程与前导课程或者同时开设课程之间的关系加以思考和梳理。课堂上,教师在演示软件设计过程中,会频繁提到专业课程中的相关知识,发现有些学生无法给予教师相应的反馈,有些不知所云。在涉及到专业间协作问题时,学生无法在大脑中形成较完善的设计体系。

3、课时少、就业压力以及准备考研等因素造成学生对课程的不重视

由于软件应用这门课涉及到的专业知识较多,因此若要在课堂教学中面面俱到,较难实现,这就需要学生课下花时间去独立练习,但在本科第7学期,学生正面临着就业与考研的压力,大多数学生无法保证软件的学习时间,甚至课堂出勤也会受到影响。

4、软件版本更新快,教学软件不能及时配套

随着行业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实际工程的需要,建筑行业的设计规范、规程和图集在不断修订,建筑材料、建筑体系在日益改进,建筑工程对辅助设计软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设计软件更新速度加快,更新后的软件在功能和操作上都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为了能够让学生尽可能地提前接触、了解和学习新的软件,这就需要相关的教学内容不断更新;同时,教材和学生上机所操作的软件更新均较为滞后,这也使得教学效果不够理想。

5、评价方式单一

传统的考核方式是机试和笔试的综合考试,由于考试时间有限,一般考试题目较单一,只是关于基本操作命令的应用,尽管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学生的初步掌握情况,但并不能将学生的真实设计思路体现出来。

二、关于课程教学方法及过程的探讨

根据我国土木行业的发展趋势,行I环境对大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均提出新的要求。许多用人单位需要的是有一定实践工作经验、具备计算机熟练操作能力等方面的人才,他们希望毕业生进入工作岗位后,在较短时间内就能够胜任职位,尽快为单位创造效益,因此,为缩短学生的岗位磨合期,笔者认为《建筑结构设计软件应用》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着重加强学生对设计过程的认识,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教学内容

(1)教学内容与工作岗位结合,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提前使学生进入职业工作状态,以用人单位的岗位要求为标准,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结构设计的技能。在实际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一般包含方案阶段、计算分析阶段和施工图阶段三个设计阶段。其中,方案阶段较为容易被忽视,很多学生认为“方案花太多时间不值得,计算分析阶段,是纠错阶段,如果此时发现方案不可行,大不了回头重新修改方案”,他们往往会出现花费更多时间,走更多弯路的情况。如果一个设计者能够正确综合运用专业知识来精心制定方案,会使得整个设计过程更加通畅、合理、快速、高效。另外针对设计结果的优化也是一个重点和难点,重点在于它对结构受力的合理性,材料性能的使用率以及结构造价的经济性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难点在于它需要设计者有较丰富的工作经验,专业知识掌握扎实,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强。基于上述分析,教师如若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如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结构设计中,引导学生如何去判断计算结果的正确性和合理性,将会很大程度上提高该门课程的教学质量,也会提高学生对其他专业课程的理解和认识。

(2)掌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多尝试,多探索。课时的长短客观上制约了教学内容的拓展和面面俱到,因此教师须在有限课时内有所侧重。笔者认为,各类设计程序中,模块较多,若逐一演示,反而会降低学生对待软件学习的积极性,这些模块虽针对不同设计对象和设计条件使用,但教师重点演示一到两个模块,学生认真练习,便可达到触类旁通。另一个方面,教师应多采取启发性教学,引导学生运用不同模块去分析同一问题,或者变换条件、变化方法和思路来分析同一对象,反复多次进行软件操作,分析计算结果,对比数据,总结不同条件,不同方法、不同方案的利与弊。经过上述训练,除提高学生对于软件的操作熟练能力外,所学知识必将会升华,学生的独立设计分析工作能力会大大提高,就业竞争力自然提升。

2、教学方法

(1)教师备课。为达到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自身的学习质量首先要保证。第一步,钻研教材和辅导书。教师首先要基于设计过程,深入理解分析教材,只有结合教学内容,对规范条文修订所引起设计内容和方法的改变以及软件操作版本升级引起的软件界面、操作步骤的变化等问题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把新规范做了哪些修改、规范修改对现使用软件有怎样的影响、使用操作中应该注意些什么等问题在课堂上给学生讲清楚,才能弥补教材更新滞后对教学产生的不利影响。第二步,多与设计院专业设计人员沟通,为了避免“纸上谈兵”、“理论脱离实际”,教师应多参与到实际工程的设计过程中,随时了解和掌握目前实际工程中处理问题的常用方法和技巧。

(2)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建筑结构设计软件应用》课程以知识应用和动手能力为主线,以上机课时和毕业设计电算校核为依托,以“工程实例+任务要求”为模式,结合假期学生的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环节不能被教师和学生所忽视,一个完整的实践教学环节须要学生清楚自己的任务是什么,如何完成任务,教师应把握好该环节,基于设计过程,运用工程实例去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其动手能力。

(3)利用网络建立师生学习平台。利用网络平台,建立学习讨论群,随时了解学生的疑惑和需求,与学生及时沟通相关专业问题,并上传资料供学生参阅和学习。

三、关于课程考核方式的探讨

课程考核应为多种形式的综合考核体系,定量与定性考评相结合、结论与过程考u相结合,教师考评与学生考评相结合。该课程可由阶段考核(占总成绩20%),计算书及施工图考核(占总成绩20%)和考试考核(占总成绩60%)三部分构成。这三部分贯穿于教学过程当中。

1、阶段考核

该考核由四部分构成:方案确定+分析计算+施工图绘制。以小组为单元,小组间相互提问的形式,先由设计小组介绍方案思路,展示模型并讲解计算结果的合理性,并提出可以进一步优化的内容;接下来由其他小组来提问,最后由教师点评和打分。该阶段主要考核学生对于设计方案的把握和模型优化的意识。施工图审查阶段,考核学生对计算结果和图中问题的处理能力。

2、计算书及结构施工图考核

该阶段各小组应进一步完成施工图,并形成完整的结构设计计算书,教师根据计算书与图纸的完整性和正确性给出成绩。

3、考试考核

考试考核是较为传统的考核手段,也是评价学习效果最为成熟的一种方式。但该考核方式时间性和局限性均较强,为了避免出现高分低能的情况,《建筑结构设计软件应用》课程的考核中,考试考核只作为课程考核的一个部分较为合理。

四、结语

《建筑结构设计软件应用》课程是一门应用型极强的专业技能课,为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应打破传统先学习命令,再学习简单应用的教学方法,应基于实际工程的设计过程,调动学生参与其中,使学生真正体验作为一名结构设计人员的工作状态,培养学生的工作技能,提高学生处理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焦玮.《结构设计软件应用》教学的实践和思考[J].高教论坛,2013.11.70-72.

[2] 陶莉.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结构设计软件PKPM》实践性课程的探讨[J].硅谷,2010.05.172-173.

[3] 朱凯伦.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的培养――计算机应用软件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223-226.

软件实施工程师总结第7篇

关键词:多模式融合;软件工程;翻转课堂

1本项教学改革背景

软件技术和产业的飞速发展进步,为我国经济注入了强大的推动力量,信息产业的人才需求量也在逐年扩大。据有关部门统计,未来五年,我国信息化人才总需求量高达1500—2000万人,其中“软件开发”、“网络工程”等人才的缺口最为突出[1]。以软件开发为例,职位数排名前五的职位依次是:软件工程师,高级软件工程师,网页设计,互联网软件开发工程师和网络推广专员。高校作为社会所需人才的培养基地,承担着培养大批合格软件人才的职责,满足软件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为此,很多高校开设了多门软件技术方法课程,其中的核心课程包括软件工程,这门课程训练学生从工程化的角度认识软件开发和维护,通过实践理解和运用工程化的软件开发原理、技术和方法,在软件课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软件工程课程的特点是知识体系庞大,内容丰富,同时又与产业和应用联系密切,实践性很强。目前,大部分高校采用理论讲授上机练习的形式开展该课程,课程结构设置倾向于教师讲授,未给实践教学以足够的重视,学生参与软件工程项目机会很少[2]。即便是课堂讲授,有限的学时也难以展开或深入。大部分学生虽然学习过几门程序语言和一些软件专业课程,但基本上都没有经历过软件项目开发,普遍感到软件工程笼统抽象,很难真正理解其中的精髓。因此,如何改变软件工程课程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切实培养学生的工程设计开发软件系统的能力,已经成为高校软件专业教改的重点热点之一。在多年的教学实践探索中,我们学习借鉴了多种新型教学方法的优点,包括Workshop&Teamwork教学法[3]、任务驱动的项目案例教学法[4,5]、情境教学法[6]、翻转课堂法[7]等,展开深入研究,将它们进行融合和合理改进,应用到软件工程教学中,提出了多模式融合的软件工程教学策略,结果表明,该教学模式收到了好的效果。

2多模式融合的软件工程教学策略

2.1多种新型教学方法融合应用

2.1.1Workshop&TeamworkWorkshop直译为工作坊、创作室、专题研讨会或实验班,是一种由几个人组成小组(Teamwork),进行密集讨论的集会,运用群体压力和有效的指导来完成复杂而具有挑战性的工作[2]。Workshop&Teamwork教学法以教师引领启发、学生分组学习和共同探讨问题为核心,通过充分的沟通交流实现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的培养,对于理解、领悟软件工程中抽象的理论及框架等概念模型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它偏重于短期强化的专业训练,适合软件工程这样的短学制理论课程部分,通过充分调动参与者的积极性,在短期内高效率地完成教学任务。

2.1.2任务驱动的案例项目任务驱动教学法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3]。任务驱动法中的任务可以表现为案例(Case)或项目(Project)的形式。案例通常是能够突出体现一个或多个知识点、技能点的范例,在例子中设置问题或困难的情境,没有特定的解决之道,教师扮演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以求得解决方案。项目往往是综合性的案例,涉及本课程的大量知识技能点甚至融合了多门课程的知识。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独立处理项目,自我组织信息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实施、过程管理和最终评价,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

2.1.3情境教学情境教学法的主要理论依据是情感和认知相互作用和认识的直观原理,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引起学生积极的、健康的情感体验,直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进行的、快乐的事情[6]。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

2.1.4翻转课堂法翻转课堂是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教师不再占用课堂的时间来讲授信息,这些信息学生在课后通过观看课程视频、电子书、与他人讨论、查阅参考资料等自主学习活动来掌握。课堂内的宝贵时间,学生能够更专注于主动的基于项目的学习,共同研究解决面临的问题,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教师也能有更多的时间与每个学生交流,掌握学生的进度和缺欠,以便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指导和辅导[7]。

2.2课程规划

软件工程课程系统地介绍软件开发的过程、方法和工具的基本概念及需求分析、软件设计、编码风格、软件测试的工程化方法,涉及计算机科学、数学、经济学、法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多学科,具有理论深、涉及面广、实践性强的特点。针对这些特点,我们设计了以Workshop&Teamwork为基本组织形式,采取翻转课堂的部分做法,将学习内容分解为课外自学部分和课内学习部分,课前由学生独立或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知识的自我获取和掌握,课堂上开展任务驱动下的案例/项目的互动分析讨论,经常引入模拟工作场景的情境学习,课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总结归纳提高,答疑解惑,并开展综合实验。在课程开始时即规定考核方式,最终成绩由四部分组成:课前自学+练习占20%,课堂学习占30%,综合项目(含开展过程和最终答辩)占20%,期末笔试占30%。前三项均为过程性评价,占最终成绩的70%,体现了对实践环节和参与度的重视。在过程性评价中采取个人自评(20%)、小组互评(20%)和教师评分(60%),含多个评估项目如学习态度、参与积极度、任务完成程度、创新性等,能够较为全面和充分地反映学生的个体能力、合作能力和整体表现情况,激励和督促学生平时积极学习,避免了以往仅考笔试的临时冲刺,或者团队中的平均主义现象,真正达到了学习过程就是学习结果的目的。

2.3小组活动的组织和实施

根据Workshop&Teamwork教学法中对案例及情境的需要,我们对软件工程课程教学计划进行总体规划和任务分解。通过收集整理具有代表性软件工程实例,创建若干对应课程相关章节内容的相应工程教学项目及工作情境,内容包括任务的名称、目的、需要解决的问题、项目需求的背景等相关资料。这些工作资料的收集和准备,是实现小组学习的关键。课堂任务的设计与选取强调以下几点:任务的相对独立性和开放性;任务是某项知识的学习和应用;将各子任务的完成贯穿到教学的各个阶段;每个具体任务既要覆盖一定范围的相关知识的运用,题目又不应过大,应相对独立,便于项目学习的实施。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团队5-7人,选出一名团队负责人,教学活动将以小组形式,在负责人的主持下,在课内外展开和完成。每名学生在团队中有明确分工,不再是一个旁观者,而是分别担任客户、项目经理、系统分析员、程序员、测试员和评审人员角色等不同角色,完成特定任务,在不同的任务中,实行角色轮换,保证每个成员对所有角色有所体验。小组学习的基本流程是:呈现任务分析任务完成任务总结评价,四个步骤所包含的具体环节如下:呈现任务:创设情节、引起注意、提出任务;分析任务:针对问题、明确思路、提示重点;完成任务:自主探索、领会意图、解决任务;总结评价:检查结果、发现不足、总结经验。在课堂上,教师提出一个待解决的案例问题,每个团队独立提出问题解决方案,各团队对多种解决途径进行讨论,改进不足。在课外,每个团队自由选择或由教师给出一个要开发的实际项目作为案例。团队成员分别扮演各种角色分工,讨论问题解决方案。以案例为核心,围绕需解决的问题展开讨论及工作。小组中的每个人都应当畅所欲言,充分交流,团队负责人负责活动的开展,人员的组织和激励,要求每个成员认真努力,主动参与,及时纠正和避免“南郭先生”现象。教师对学员的实际表现进行考察、点评以便有针对性地提供咨询意见。

2.4案例项目的开展

近年来,软件工程学科发生了巨大变化,从传统的结构化技术到面向对象技术,继而发展到基于构件和面向服务的技术;出现了平台网络化、方法对象化、系统构件化、开发工程化、过程规范化、生产规模化的态势;软件开发过程、工具和方法等方面有了重要的发展。为了及时反映技术和理论的进展,在案例和项目的来源方面,我们改变了以往主要由教师设计的做法,通过学院与广州、深圳、佛山等多家技术企业和技术机构的校企合作机制,从企业引入了大量的实际产品和项目,根据课程内容和进度,分解和改变成多个小案例和小、中、大型实训项目。为顺应移动互联网发展潮流,我们精选了移动互联网和游戏开发技术中的软件工程实践案例,在课程中介绍这些项目的设计和开发经验,鼓励学生探索;精准医疗是目前医疗发展的新方向,精准软件的设计和开发与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等新兴技术密切相关,我们就把纷繁的资源整理成较为系统的格式,提供给学生课外学习,从而使得课程内容紧紧贴合蓬勃发展的医疗应用实际。这些做法不仅解决了案例项目来源单一、数量不足的问题,而且避免了闭门造车,使得学生能够接触到一手的软件产品的分析、设计中的问题,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和岗位情境价值,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和表现欲。软件工程中的案例为小例子,较容易为学生接受和理解,能够在15分钟左右的时段内获得结果,不仅在流程上相对完整,而且在课时上便于掌控。项目则更加复杂,综合性更强,往往在学习完软件工程的一个独立阶段之后提出,检验学生综合运用原理和方法的能力,涉及的时间段也比较长,教师在课堂出提出项目要求,学生开展分析,获得初步的需求规格说明,而项目的设计、分工实现和测试、维护等主要放在课外展开,以获得充分的时间保证。在课程结束时,学生课内外产生的设计和分析成果就构成一个完整的项目工程,利于总结、比较和提高。随着软件工程的案例项目数量不断增加,内容不断丰富,为了便于管理、检索和更新,目前已经建立了教学案例项目库,包括课堂案例50多个,各类实践项目30多个,使得课堂内容和训练内容得到大大充实,训练素材和学习过程的质量也明显提高。

2.5真实情境的教学运用

在软件工程课堂上,我们组织学生以小组(Teamwork)形式讨论案例和项目中的疑难,提出案例和项目的解决之道并加以迭代修正,获得最终解决方案,组织软件开发和实施过程,就是对软件工程岗位的情境模拟,在其中引入了讨论情境、辩论情境、商议情境、多种媒体表现情境等,给学生以耳目一新的感受,活跃的课堂气氛,竞争与合作并存,使得学生全力投入,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的活动。例如,在开展学校医药费管理系统项目的需求分析时,教师提出问题:哪些干系人参与该项目的需求获取?学生小组经过讨论,给出了各自的结果。大多数小组认为,编程人员应当作为干系人参加需求分析活动,只有编写程序的人才知道某些功能是否能够实现。而实际情况则是,技术团队在前面的可行性分析中就已经证实了技术可行性,不必重复可行性分析。经过比较讨论,同学们强化了需求分析重要性的意识。又如,在软件测试环节,很多学生认为单元测试是编程者个人的事情,无需其他技术人员测试。为了验证同学们的想法,我们设置了如下情境:编写一个方法A,输入任意日期,输出该日期所对应的星期几,然后分别由编写团队和其他团队来测试代码有无bug;在学生已经完成的学校医药费管理系统1.0版本中随机选出了几个模块(编号为B1-B4),分别由编写团队和其他团队来进行测试。经过20分钟的测试,所获得结果如下表。虽然以上只是小样本实验结果,但学生已经在情境学习中深刻认识到了单元测试中其他技术人员介入的必要性,同时还验证了一个测试原理:检出错误的代码段比其他代码段更容易发现新的错误。学生对相关内容有了更深的领悟。

2.6翻转课堂向课外延伸

软件工程教学要想充分利用课内时间,使得学生在有限的学时中消化案例,理解项目,很有必要借用翻转课堂的课前自学普及型知识、课上讨论关键性要点、课后自我训练升华提高的策略。

2.6.1课前布置任务:教师铺路学生自学要实现学生的课前自学,前提是教师充分重视课前准备工作。教师首先根据课程总体教学目标划分一系列的单元子目标,再根据子目标细化成具体任务。具体任务要适应学习者的水平,符合其课外自主学习的特点,任务难度适中,学生能够独立完成,或以小组形式自学完成。教师根据细化的任务和学习者的实际情况,制作相应的学习资料,以满足学习者的基础知识储备。例如,在总体设计环节,我们将学习内容分解为5个小单元,包括软件总体设计的概念和目标、软件体系结构与风格、总体设计的原则、总体设计的方法和工具、总体设计的应用,每个小单元里包括PPT、案例、思考题、阅读链接。学生在完成了这5个小单元的自学后,初步掌握了总体设计的基原理方法,未能解决的疑问将作为上课时集中讨论的主题。

2.6.2课堂教学活动:解决疑难重点问题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任务完成情况的汇报、测评以及后续任务的布置等教学活动。通过组内交流和组间答疑,尽量使更多的问题由学生自行解决。例如,在总体设计学习中,A小组提出,设计软件时没有必要先确定体系结构风格,应当顺其自然。B小组发表了反对的意见,认为很多项目开发符合特定类型,事先设计好体系风格,有助于采用成熟的方案进行设计,少走弯路。通过讨论大家认识到:复杂系统采用面向对象方式设计比传统结构能够更准备地表示数据之间的关系,提高重用性和可维护性;过滤器类型的软件不必考虑交互性,可以采用管道风格设计;如果业务处理以数据为中心,则可以采用仓库体系结构,等等。教师对学生课堂表现进行考评,综合前期任务的实施情况,制定后续任务。

2.6.3课后自我训练:巩固归纳升华提高教师根据本堂课的学习目标和知识要点,设计课后小练习,交给学生个人独立完成,设计课后综合性练习,交给学生以小组形式独立完成。学生可以将自己的练习结果和思路到网络群组中共享,分享经验,共享发现的新工具、新技术,互相帮助攻克困难。需要教师及时关注跟进,了解学生的练习情况,并及时进行辅导、提示和解答,从而保证学生在课后能够及时进行巩固练习,复习归纳。另一方面,学生中涌现的新点子、新材料,产出的优秀作品,教师可以及时收入素材库,作为今后教学的辅助材料。

3结语

近几年来,我们不断摸索尝试以小组为单位的任务驱动下的案例/项目教学新模式,在合适的环节开展情境教学,吸收翻转课堂的优点做法,以实际案例和项目为主题,以实现任务为模块学习目标,学生课外自学、开展小组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案、团队合作与竞争等,完全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讲授方式,使抽象的概念和工程原理经过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实践而变得实际起来,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主要表现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课程由原来干瘪无味变得鲜活生动,学生们戏称“软工课堂热,发言抢答忙”,学习观念得以改变,学生的自学能力、查阅文献的能力、分析软件系统和设计系统的能力、编程和测试的实战能力都得到了较大提高。学生通过大量案例和项目的实践学习,感受到了软件工程课程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提高了运用软件工程先进思想和方法设计开发软件项目的信心和愿望。对于教师来说,开发具有新技术、新思想的教学案例,才可能教好学生,因此,新的教学模式既给予了教师适度的压力,又提高了教师学习运用软件工程思想方法和技术的动力。运用新教学模式时我们也看到了存在的一些问题:随着软件工程技术和思想的发展,学习内容越来越庞大,如何在保留经典和引入新潮之间做好平衡,如何有效地过滤相对过时的内容,尚未有一个明确的原则和解决思路;软件类部分课程具有一定的重叠性,相关的课程是否可以合并,减少重复环节?我们将不断学习,不断实践,改进和完善软件工程教学模式,切实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动手能力,为社会培养更多合格的软件工程人才。

参考文献:

[1]全面解析我国2015年IT行业发展与就业前景.

[2]毛燕琴.软件工程专业案例启发式教学实践框架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5(7):22-24.

[3]吴建斌,陈中育,叶荣华,等.软件工程类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索[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3(5):119-121.

[4]熊祥光.项目驱动的校企合作及做中学教改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5(14):49-51.

[5]王文发,武忠远,许淳.地方高校软件工程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的探索与实践——以延安大学为例[J].高等理科教育,2016(12):114-119.

软件实施工程师总结第8篇

关键词: 毕业生跟踪调查;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软件工程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4)07-56-03

Abstract: To deal with the dilemma that the university graduates are hard to get right jobs and software companies are hard to discover ideal employees in recent years, a survey on the information of graduates' jobs, employers and feedback is launched through distributing and collecting electronic questionnaires. Those graduates are the first group who are cultivated under "the plan for educating and training outstanding engineers" (PETOE) in our college. Based on systematic analysis of the information, the disadvantages and shortcomings of existing curriculum and course reform are discussed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future.

Key words: tracking survey on graduates; PETOE; software engineering

0 引言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的高等教育飞速发展,本科毕业生数量也迅速增加,软件类人才培养也逐渐从精英教育走向了大众化阶段。与此同时,毕业生就业难与软件企业人才短缺的矛盾逐渐突显。一方面,毕业生的就业形势相当严峻,2013年更被称为“最难就业年”,就业人数将近700万,其中软件类(含计算机类)毕业生约占了23%[1];另一方面,用人单位难以招到适应不断变化市场需求的高水平人才,毕业生质量与企业、社会期望值之间出现了较大差距。

解决上述矛盾的重要途径之一是跟踪调查学生走向社会的工作表现和持续发展状况,调整、改革高校教学体系及模式。近年来,国内高等院校逐渐重视开展毕业生的跟踪调查与反馈工作。通过了解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工作表现、对学校学习经历评价及招聘企业人才需求情况等信息,反思、完善和改革人才培养体系、培养方案、教学模式以及就业指导工作模式[2]。本文以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学院为例,通过对2013届按照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培养的50余名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所获得的数据信息,结合本校实际,反思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可改进之处,为制定科学、高效的卓越工程师培养策略奠定基础,从而更好地为培养符合市场需要的高层次软件人才提供服务。

1 毕业生跟踪调查对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重要性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2010年由教育部联合相关部门和行业协会提出,要求各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工程技术人才,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该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中国成功加入华盛顿协议组织也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

高校作为落实“卓越计划”的主体,需认真领会和深刻理解卓越计划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总体思路和基本原则,更重要的是需结合自身实际条件和优势,制定“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和措施,细化培养目标和培养标准,积极开展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改革[3]。目前参与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各大高校基本上都提出了符合本校办学定位的专业培养方案的总体思路,在实现培养目标和培养标准的过程中融合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完善、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满足“累计1年时间在企业学习”的硬性要求同时制定灵活的培养模式[4]。譬如,清华大学展开了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我校“信息安全”专业对原有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进行了重点整合,将原有课程整合缩减至5门,另增开课程4门,总学时数由384学时调整至192学时;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的本科采取了“学校培养+校企交叉+校企双指导”的三阶段培养方案。

衡量上述各种具体培养要求、措施、目标、标准以及改革内容是否成功,有效的核心标志之一就是学生就业情况及其后期发展情况。毕业生的就业率、月收入和工作满意度等信息可以从一定程度上揭示大学生的综合能力水平和未来发展潜力。从某种意义来说,学生是高校推向市场的“拳头产品”,用人单位是这些产品的“用户”。“产品”质量是否有保障,“用户”才有最深刻的体会,才最有发言权。只有不断听取用户意见,不断改进,才能确保“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因此,做好学生就业及其后期发展情况的跟踪调查,才能推动高校不断完善卓越计划的落实,纠正试行阶段暴露出来的各种问题。

2 软件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以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为例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从1980年开始培养软件工程本科人才,2003年正式设立软件工程本科专业。目前,该专业为国家特色专业、浙江省重点专业、浙江省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为了进一步促进软件工程专业发展,全面提升学生工程素质,即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2011年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率先在软件工程学院开始试点软件工程专业的“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计划”。要求学生在校内经过软件工程通用工程基础技术知识和核心技术知识的学习并具备相关能力后,进入企业进行高级工程技术知识及技能学习和培训,并参加企业实际软件项目的开发,培养方案示意图如图1所示。具体内容介绍如下。

⑴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对进入“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学习的学生,将遵照贯穿8个级别4种工程应用能力培养要求的工程型人才培养方案(如图1所示)。学生在校内2年完成前2种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后,按“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学习1年完成第3种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最后进入企业完成第4种能力的培养。可以看出,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主要承担“高级工程能力”和“工程实施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企业宣讲课程和就业规划课程来帮助学生确定今后学习和发展的方向,进而安排学生参与企业实际软件项目完成专业实践和毕业设计。

⑵ 加强专业师资建设

软件人才是工程实用型,需要教师既有一定的学术造诣,又具有大量的项目实践经验或企业工作经验。因此,我校进一步加强“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在选派青年教师到国内外IT企业顶岗实践和轮训的同时,积极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到校担任兼职教师或传授真实案例和实际工程经验,已逐步建立并完善企业教师的师资库并鼓励相关企业承担学校专业课程及实训工作。

⑶ 深化改革课程体系

我校软件专业课程改革的总体思路是:扎实专业基础,突出工程实践能力,复合知识领域结构;强化专业核心基础课程和高级工程能力的培养,突出企业实战能力。在当前软件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基础之上,着重体现工程教学中的CDIO模式,聘请行业专家及资深工程师讲座;引入“MOOC”等先进教学方式,鼓励开展研究式教学、讨论式教学、以问题为导向的PBL教学、CDIO式教学及团队模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5]。

⑷ 采用“校企深度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模式

积极探索校企深度合作的空间,着重于人才培养、科研开发等多方位的共赢合作模式。以培养软件人才为目标,学校优先选择占据行业领导地位的公司作为合作方(如华为、塔塔等),吸收资深工程师参与指导制定专业发展规划、专业培养目标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甚至直接作为教学师资参与专业技能教学;同时将企业待解决实际项目转化为“实验班”的课程设计题目或综合设计题目。企业接收完成专业课程学习以及基本技能培训的学生直接顶岗实习。

3 “卓越计划”毕业生的跟踪分析

3.1 调查对象和方法

为全面、准确、及时地分析了解“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在高校的落实结果,了解用人单位对软件工程专业改革的满意度以及深化教学改革的意见与建议,为其他同类学校准确定位、深化改革与创新软件类人才培养提供参考,我们对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学院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结果进行跟踪调查。调查对象是该学院第一批按照上述计划培养的毕业生,共发出52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50份,回收率为96%。本次调查主要以问卷为主,辅之以面谈、Email咨询等方式。

3.2 调查数据分析

我们从学生就业单位信息、就业单位需求、毕业生个人反馈三方面来进行梳理分析现有教学方案、培养方案等卓越计划改革内容的不足。

⑴ 学生就业单位

此次调查的50名毕业生,44人就职于主营软件开发销售、系统集成的软件类公司,4人就职于在线网络社交平台或电子商务平台的技术部门,2人服务于保险业。也就是说,96%的毕业生在毕业后会继续从事软件开发维护相关的工作。这从一定程度上证明了按照卓越工程师计划拟定的现有培养方案和课程安排在培养学生兴趣、增强学生专业技能方面发挥了较好的作用。此外,在毕业生就职的30家软件类公司中,14家单位的员工少于50人,13家单位的员工数在50~300之间,3家单位的人数超过了300人。可以看出,毕业生所就职的大部分是中小型软件公司。这也符合软件行业特点。除了微软、IBM、华为等极少数的龙头企业,大部分软件公司的规模并不庞大。我们的调查结果反馈的另外一个重要信息是,大部分软件公司对招聘对象的学历和工作经验的要求并不高,求职者具备大学本科学历即可,并不硬性需要相关的职业证书。因此,在未来的教学过程中,应确保学生顺利完成大学基础课程,而并不需要强调或引导学生参加太多的职业证书考试。

⑵ 就业单位需求

从50份有效问卷返回的结果来看,目前用人单位技术最注重也相对急需的技术(能)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JAVA语言、办公软件应用和ORACLE数据库应用,如图2所示。除此之外,动态网站开发以及企业级网络软件应用与维护也是各单位相对比较看重的毕业生技能,问卷勾选的份数分别达到了16和14。不难看出,若软件工程专业本科生在校期间尽可能地熟练掌握日常的办公软件应用并掌握用Java等开发语言构建、推广、维护动态Web网站的基本技术,他们在就业时将更占优势。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经常碰到以下的问题:本科生在大三或大四阶段仍不能熟练使用Excel绘制基本图形或完成基本统计功能,也不会使用Outlook、Foxmail等邮件客户端工具收发Email;他们课程提交的项目作品虽然能够实现系统的基本功能,但往往不够规范、难以维护和二次开发。学生暴露出来的这些问题远离用人单位的需求,也直接影响了学生自身的就业和后续发展。因此,在后期完善“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方案和课程改革时,针对这些问题进一步强化培养学生相关技术(能)就变得极为重要。

⑶ 现有培养计划及改革反馈

如上所述,“卓越人才计划”强调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注重提升工程教育人才的培养质量。本学院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着重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也通过与华为、塔塔、网新等众多企业合作,安排学生在企业实习,强化学生实际实践能力。如图3所示,根据求职期间及就业之后的“第一手”经验,36%的毕业生认为学校还需加强基础理论的学习,30%的毕业生认为需加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25%的毕业生认为需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只有个别同学认为需增强人文知识学习和科研能力培养。大部分毕业生在“信息反馈”一栏中明确提出“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是学校应该改进的重中之重”。这与国家“卓越人才计划”的培养思路是基本吻合的,也表明,我们还需在未来的教学培养中深化培养方案和课程改革,更突出 “卓越人才计划”的实践能力培养要求。如某位毕业生认为虽然目前学校社团较多,但和专业及就业挂钩的社团很少,建议多组建一些专业性社团,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并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类比赛,或开展专业知识类的勤工助学项目,让学生在项目实践中提升各方面的素质。

此外,根据50位毕业生的自身体会,软件类公司更为看重的学生素质是其持续学习的能力,其次是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日常较为注重的学习成绩恰恰反而是排在最后一位,如图4所示。这也是软件工程专业本身所决定的。一方面,软件、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日益更新,在校期间的课程内容不能完全跟上技术的潮流,需要学生自己学会跟踪学习新技术的能力;另一方面,实际软件问题千奇百怪,层出不穷,没有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更需要学生具备一定解决问题的能力。

3.3 启示

此次的跟踪结果表明,我院现有的“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及其具体方案措施在加强学生专业兴趣、增强学生专业能力起到了较好的作用,能为用人单位提供了具备基本职业素养和能力的软件人才。在未来工作中还需进一步强调和注意的有以下几点。

⑴ 必需确保学生顺利完成大学阶段所有课程并获得学历、学位证书,这是学生入职的必要条件。

⑵ 必须加强培养学生办公软件的使用技能,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专业素质,满足企业规范化人才需要。

⑶ 争取为学生创造更多参与实际项目的机会,加强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这也是“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重心所在。

⑷ 进一步加强学生跟踪学习的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适应软件快速更新升级,以及实际开发应用过程中问题不断的特点。

4 结束语

毕业生跟踪调查对做好软件工程人才培养,尤其是“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在软件工程专业的落实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从学生就职单位性质、单位需求与学生反馈三方面对现有“卓越计划”及其具体方案进行讨论分析,根据毕业生的切身体会挖掘现有软件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期为更好地落实“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培养卓越软件工程师提供科学有效的对策。

参考文献:

[1] 王宁.浅析计算机专业应届本科毕业生就业形势及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2013.4:1-2

[2] 魏燕.高校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系统的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2.

[3] 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校工作方案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5:3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