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生态课堂论文

生态课堂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20 16:17:38

生态课堂论文

生态课堂论文第1篇

生态外语教学审视和构建微观层次的课堂教学系统,是把它作为一个复杂系统来看待的,既要求从整体上把握课堂教学系统中教师、学生、教材、课程、教学方法、教学设备等要素之间的相互关联,又要注重课堂教学系统的协同进化,进而达到教学效果的整体涌现。也就是说,生态外语教学要求生态课堂必须是有机整体的、动态演化的课堂情境。正是生态外语教学这些特点和要求,使得在现实的英语教学实践中,构建真正意义上的生态课堂,需要关注的系统层次、要素关联、环境影响等方面较为复杂,进而使大学英语生态课堂构建面临从认知到机制的现实问题,主要表现在。

1.理论认知的缺失

在当前的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英语课堂还较多地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还处在一个相对固定的关系中,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动力,教学效果差强人意,而面对这种状况,教师往往去指责学生在学习动机、态度、策略、方法中存在的问题,而忽视从一个更大的环境影响中、相关关联中去寻求原因。大学英语教学中,生态课堂的构建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从事英语教学工作的教师没有从理论上认识到课堂是其实一个生态系统,从而无法克服教学中出现的效果不理想的“怪圈”。也正是对于生态课堂理论认识上的不清楚,给生态外语教学的深入推进带来了较大的思想障碍。

2.教学方法定位不准

回顾英语教学的历程,教学实践中创造和运用了诸如听说法、任务法、情景法、交际法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这些方法在教学中都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有关教学方法的探讨更多的是脱离了教与学的具体环境与条件,并且在教学现实中,多样化教学方法的大量出现使得教师往往陷入方法选择和运用的难题,这主要是与我们对每一种方法的定位把握不准,对方法进化理念的理解不深直接相关。还有就是在采用教学方法的思维上,总是运用简单的、线性的思维方式,强调以一种方法取代另一种方法,寻找一劳永逸的确定方法。这些都给构建大学英语生态课堂的方法体系带来了制约。

3.进化机制的缺乏

在实际英语教学中,遵循的还是一般的单向的过程机制。也就是把英语课堂教学只是作为根据教学大纲落实课程内容的过程,而课程内容的落实又仅仅是作为权威的教师向学生单向传授知识,客观上抑制了课堂中诸因素的互动与课堂教学本身的发展,甚至破坏了课堂的自然生态,使原本活生生的课堂失去了活力。而这正是缺乏使课堂达到协同进化的有效机制保障的结果。高效进化机制的缺乏,使得我们无法很好解决课堂中各种因素相互作用所带来的不可预见性的内容,进而导致课堂生态失衡,产生意想不到的消极后果。

二、大学英语生态课堂构建的对策

根据生态外语教学对英语生态课堂构建的内在要求,结合大学英语教学实际中面临的生态课堂构建难题,要做到把英语教学课堂作为一个生态系统来对待,真正构建起英语教学的生态课堂,需要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树立生态外语课堂教学观

构建大学英语的生态课堂,首要的就是树立生态外语课堂教学观。生态外语课堂教学观在审视外语课堂教学的本质时,展现了广阔的视野和深刻地剖析,为大学英语教学提供了一些全新的观念。树立生态外语课堂教学观,强调师生与外在环境的互动;关注课堂教学中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多种因素,并把正确处理因素之间关系作为构建生态课堂教学的关键一环;始终坚持以动态和发展的眼光看待英语课堂教学,等等。这些观念的树立,有助于我们克服传统英语课堂教学的弊端,为构建生态课堂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2.注重生态课堂环境创设

外语学习是学习者的知识和经验与自然、物质、社会与人文等环境互动的过程。生态课堂特别注重环境的影响,犹如生态环境对于整个人类生存的意义,这也是生态外语教学情境性特征的现实表现。所以,在构建生态课堂时,要特别注重课堂环境创设。当前,在英语教学实际中,就是要营造师生、生生等民主、和谐的人文环境,与计算机等信息化技术手段融合的虚拟应用环境,以及真正为了语言理解、语言交际能力培养的学校、社会等外部环境。

3.整合多样化教学方法体系

生态课堂构建体现在教学方法上,表现出典型的“后方法时代”的方法论特征,这就要求在教学方法方面要提倡多元化,强调方法的动态演化、方法之间的非线性作用。这也就意味着,生态课堂的方法构建上,要把握生态原则,要以课堂教学中的关系、效果为关键,统摄教学中其它因素,从总体上整合包含多样化教学方法的方法体系。在方法体系的整合中,注意把握每种方法的“生态位”,确立每一种教学方法的自身价值,并在不断丰富整合中实现方法体系的创新。

4.建立生态课堂协同进化机制

生态课堂论文第2篇

生态教育就是我们常说的教育生态化、教育生态学化、绿色教育、生态化教育,这种新的教育思想是在新的教育背景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下形成的。生态教育有着极其广泛的内涵。它既包含家庭教育,又包括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其教育对象是我们社会中的每一个公民,它是一种全民性教育;教育内容包括生态知识、生态文化、生态安全、生态价值、生态哲学等。生态教育既是自然性教育,也是社会性教育;既是共生式教育,也是个体式教育。它是终身教育,也是一种全民性的可持续发展的和谐教育。

二、中学英语课堂教学生态化的必要性分析

不可否认,随着新课程改革在全国各地的深入开展,从总体上看,我国的中学英语课堂较之以往发生了很大变化,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进一步加强,学生学习主动性明显提高,教学质量得到很大程度改善,教学成果显著。但是,目前我国的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与不足,严重阻碍着课堂教学质量与学生学习效果的进一步提高,更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有研究发现,“当前,影响和阻碍中学英语课堂教学质量提高的主要问题有填鸭式,陈旧式,应试式,厌教式,厌学式,母语式”,并进一步指出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教师还是习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学校跟着考试的指挥棒走;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任务过重。”同时,也有中学英语教师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历,就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常见问题及其对策进行了探讨。李红梅老师指出,目前初中英语课堂中的常见问题主要体现在学生心理压力加大、学生学习中受母语的影响较大、教师对学生的心理辅导不够、英语听说教学跟不上要求和教师采用的教学模式不适应学生的学习几个方面。通过自身的课堂教学实践、对课堂现场教学的观察以及其他各方面的调查,笔者对目前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归纳如下:第一,教师过分注重讲授法而忽视其他教学方法。讲授法是我国传统的教学方法,也是目前我国中小学最常用最主要的教学方法之一。凭借这种教学方法,教师能够在短时间内按照一定的体系和步骤,借助各种教学手段,通过内容丰富且具有说服力的讲授,向学生传授较多的知识信息,教学效率较高。但是,该方法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单向性的思想交流或信息传输方式,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美国近代教育家约翰•杜威在其所著《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指出,“当教师从事直接的教学活动时,他需要精通教材,注意力应该集中在学生的态度和学生的反应上。”

“教师不应注意教材本身,而应注意教材和学生当前的需要和能力之间的相互作用。”教师不能始终只关注所要教授的系统知识,而忽略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的知识只有在学生彻底掌握了它并能够很好地加以利用时才具有知识本身所具有的价值。因此,过多依赖讲授法而忽略其它有效的教学方法,势必忽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进而影响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与热情,极不利于学生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发展。第二,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不强。迁移是指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甚至方法和态度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影响。以官能心理学为基础的形式训练理论认为,人的心智是由各种官能,如注意力、记忆力、推理力等组成的,这些官能可以像肌肉一样通过训练而得到发展与加强。如果一种官能在某种学习情境中得到改造,就可以在与该官能有关的所有情境中自动地起作用,从而表现出迁移的效应。在有效的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积极地掌握和应用迁移的规律,有助于学生积极接收和掌握英语知识经验,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效率与整个英语课堂教学质量。然而,许多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由于受汉语的影响较大,不能很好地发挥出迁移在其英语学习中的积极作用。第三,学生学习动机不足,这是最主要的原因。在提倡素质教育,主张培养“全人”的今天,由于各种原因,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并非因为主动“要学”,更多的是由于“被迫”的原因,如家长之间的攀比心理、升学考试的压力等,进而导致目前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一种“应试教育”模式。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根据学习动机影响学生学业成就的不同,将学习动机分为:认知的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与附属的内驱力。并进一步指出,认知的内驱力是在要求理解和掌握知识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指学生渴望认知、理解和掌握知识,以及陈述和解决问题的倾向与欲望。简言之,即一种求知的需要。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在通过胜任某些活动而获得尊敬的需要基础上产生的,其目标是获得某种地位与尊重。而附属的内驱力是在希望获得他人关心、认可、友谊与支持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其目标是获得他人的赞许与认可。很明显,后两种动机都是外部动机,而第一种动机才是真正的内部动机,是有意义学习中最重要的一种动机。“学习动机不仅影响学生学习努力的程度,而且影响学生学习的方法。由于对知识的兴趣而激发的内在学习动机,将影响学生追求学习质量,而不是表面的成绩。出于外因所诱发的外部动机,学生可能追求表面的成绩而不求甚解。”

三、中学英语生态化课堂的特征与功能

针对目前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阻碍学生有效学习与发展的种种问题与障碍,积极有效的解决方法之一就是打造生态化的课堂。那么,何为生态化的课堂呢?黄俊官研究指出,“生态课堂是一种把学生、教师、学习内容、方法、环境和学习评价看成一个教学的生态系统,并以此来建立一种整体的、多样的、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课堂形式,是一种符合学生的生理特征和学习习性的课堂形态。”也有学者认为,“生态课堂是以生态学的视野关注课堂中的每一个生态因子,既有生物又有非生物,既有物质的又有精神的,既有动态也有静态的,这些因子相互依赖、和谐共生形成教学氛围。”换句话说,生态课堂是以生态教育理念贯穿课堂教学始终,以科学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生理及心理特征,使课堂成为一个完整的有机统一体,以实现教师和学生共同和谐发展的课堂。中学英语生态化课堂的特征又有哪些呢?第一,自然性。“自然”的本来含义是指“天然,非人为的”,也就是一切事物本来的样子。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卢梭在其著作《爱弥儿》中指出,“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教育要顺应儿童的天性,顺应他们的自然本性。

大自然是天然生成的,自然性是天然存在于我们自身的。生态化的中学英语课堂因自然而充满活力,学生因自然而更加自主。在这样足够自然、自主的英语课堂中,学生身上的自然因素得到最大限度的尊重,他们身上的各种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他们的思维不断得到训练,个体不断得到发展,其价值也不断得到体现。第二,系统性。这即是生态化课堂的整体性特征。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资源等各因素缺一不可,否则整个生态课堂便不复存在。也就是说,在生态课堂中,各个因素作为整体的形象在进行活动。在整个英语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考虑各个因素及其相互作用,要从整体的角度来设置英语课程;要注重学生在英语听、说、读、写等方面能力的全面发展;要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而非仅仅是个别所谓“优等生”的发展。只有着眼于整体,才能充分发挥英语课堂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展现英语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及其主观能动性,实现各要素之间的协调发展。第三,平衡性。生态化英语课堂中的平衡理念,是指在良好的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资源等各要素之间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它们相互协调与适应,互相作用,最终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中学英语生态课堂,借助于生态学的理念,将英语教学中各个因素看成自然中缺一不可的组成部分,它们彼此联系,相互调试,相互作用。当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各个因素达到这种良好的平衡状态,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建立,教师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积极引导学生,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及身心的平衡发展。第四,可持续发展性。生态课堂是平衡的课堂。其实,这里的“平衡”本身已经包含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只有当各个要素相互调试与适应,以此达到一种相对的平衡状态,可持续发展才有可能。没有平衡,绝无可持续发展。教师和学生作为英语课堂中的教学主体,与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等其他组成部分互相协调、互相适应、互相作用,构成一个有效的良性循环系统,进而促进整个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可持续发展。生态化课堂主要包括课堂生态主体与课堂生态环境两个部分。

在有效的生态化课堂中,它们互相联系,互相作用,其中任何一个部分的缺失与不完善,都将对整个课堂质量产生巨大的影响。课堂生态主体既包括教师,又包括学生,他们一起构成了课堂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研究指出,从课程教材、班级人际关系、班级学习风气以及班级管理制度四个维度来看,生态化课堂的功能主要体现在滋养、环境参照、动力促进和制度规范四个方面:第一,课程教材是课堂生态主体成长的教学生态资源。生态化课堂的滋养功能主要是指教师作为教学生态资源的组织者、加工者、转化者,通过对其重组、加工、处理,培养学生将客体性知识逐渐内化为主体性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形成关于外部世界的独特认识,保持与外界的动态平衡,进一步获得生成性知识,促进其身心发展。第二,班级人际关系和班级群体是课堂生态主体成长的社会性环境。生态化课堂中,以班级人际关系或者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为基础的班级群体一经形成,便成为相对稳定的“生态群落”。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学习生活在这样的“生态群落”中得到实现。不同的班级群体对学生身心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总之,那些积极正面的班级群体能够促进学生健康的身心发展,而那些消极负面的班级群体阻碍学生健康的身心发展。第三,班级学习风气是课堂生态主体成长的环境动力,其实质是班级成员的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上的具体反映。一旦形成班风,便具有相对持久性和稳定性。不同层次的班级学风对于学生的学习、生活,进而对于学生的成长具有不同的动力促进作用。第四,班级管理制度是课堂生态主体成长的规范性环境。形成班级管理制度的模式对于能否发挥这种规范性作用具有一定的作用。如“教师指导—学生协商制定模式”比“教师制定—学生执行模式”更能创造民主宽容的管理氛围,教师和学生自觉有效执行,更能体现师生在班级管理制度面前的平等,更能体现学生在班级管理制度面前的主体地位,学生学会与他人平等交流、合作、生活等,离教育的理想目标更为接近。生态化的英语课堂,就是一个和谐的“生物圈”。在这里,全面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着力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与热情。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学会思考的能力,让他们享受到思考的乐趣,进而回归到学习的本质,思考不仅有利于习得“是什么”,更有利于学会“为什么”以及“怎么做”。不仅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整个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教师的教学要回归生活,特别是贴近学生的社会生活。要全面更新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采用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模式,更加注重学生能力的发展。在这样一种动态的和谐的课堂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开放的、包容的、和谐的、全面的。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资源等构成一个生态化的有机统一体,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将得到全面实现,师生的各个方面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与发展。

四、中学英语课堂生态化的实施策略

生态化课堂是以人为本、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是师生平等对话、宽容相待、民主交往的课堂,是实现课堂生态主体双方全面和谐发展的课堂。有教育专家指出,“课堂是生命的家园和乐园,是让生命充盈着灵气、智慧、活力、激情和探险的地方。生命一旦缺少了活力与探险,它将枯萎、凋零。课堂应该是充满游戏精神的,同时也是快乐的。那种没有孩子们的语言、动作、思考、情感、态度和欢悦的地方不能算作课堂。”课堂生态化不仅仅是一种教育理念,更是一种教育价值追求,一种教学实践模式。生态化的课堂应当成为我们的理想追求。结合当前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具体实践以及素质教育的发展目标,构建中学英语生态化的课堂理当成为我们的重中之重。

(一)以生为本———实现自由、全面发展

教师、学生、教学生态资源与教学生态环境是构成生态化课堂必不可少的四个因素,其中,学生是核心因素。生态课堂要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任何方式的教学,都离不开学生的参与,没有学生,就没有教学。只有当学生将教学中所传授的东西逐渐理解、掌握,并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才能谈得上是有效的教学。约翰.杜威指出,“现在,我们教育中将引起的改变是重心的转移。这是一种变革,一种革命,是哥白尼在天文学中从地球中心转移到太阳中心一类的革命。在这里,儿童变成了太阳,教育的一切措施要围绕他们而组织起来”。其主张以儿童、以学生为中心,以此来取代传统的“教师中心”。自然地,中学英语教学必须将学生作为整个课堂的中心,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热情与潜能,提高学生的智力与能力水平,实现其身心自由、和谐、全面的发展。

(二)以师作导———促使其专业成长、自主发展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逐渐认识到,教学是一门专门化、专业化的工作,因此,教师专业化发展日益成为当代教育改革的中心问题之一,成为当代教育发展一个新的热点话题。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对象,对于养成学生良好行为起着不可估量的示范作用。生态化的英语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学生和教师都是课堂活动中的主体。更为重要的是,作为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导师、引路人,教师要更多地担负起其在整个课堂教学中主导作用发挥的责任。生态化的教师专业发展,指“教师发展其专业知识和能力并不全然依靠自己,而会向他人(如校外专家或其同事)学到许多”。教师要实现其专业、自主发展,最理想的方式便是通过合作。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全面开放、互动,互相交流、互相讨论,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在英语课堂中,作为“平等中的首席”的教师,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的同时,与学生、其他教师积极交往合作,互相沟通,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与探索来提高其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与专业情感,促使其专业成长、自主发展。

(三)以教学生态资源、环境为依托———建设和谐、民主课堂

生态课堂论文第3篇

英语生态教学的理念是完善以人为本的教学的一种教学理论。英语生态教学强调英语课堂是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其中学生是这个体系的主体,教师作为指导者存在,课堂则是教师与学生教、学的主要活动场所。这三个部分在英语生态教学理念中存在一定的关系,即相互发展、互相约束、互相监督,从而促进英语网络教学课堂有序进行,完成英语生态教学的任务,即提高教学质量、完成教学课堂任务、培养优秀人才。英语生态教学课堂具体要求教师在课堂上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利用先进的辅助教学技术,构建和谐、利于互相学习、持久发展的开放学习课堂。这就要求在网络教育环境下,教师要处理好生态课堂上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维护英语生态课堂的和谐、健康发展,充分发挥网络教育的力量,丰富英语生态课堂。

二、网络教育与英语教学生态课堂存在的矛盾

英语教学生态课堂理论强调英语课堂的一个有机的教育整体,整体中各部分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相互之间都具有一定的矛盾。处理好英语教学生态课堂各部分间的矛盾,是英语网络教学课堂是否成功具有重要意义。

(一)英语教学环境与教师之间存在的矛盾

英语网络教学环境改变了以往的教学环境,为英语教学环境提供了更加宽广的教学空间。英语网络教学环境给师生提供一个比较开放的教学环境,可以方便、有效地为英语课堂增加有益的学习内容;其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丰富学生学习知识,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但是技术要求较高的网络教育给老师带来一些问题:首先,教师需要具备有操作网络技术的能力。这给习惯传统英语教学的老师带来一些困难,一些英语教师没有掌握网络技术的知识技术。教师具备的简单的计算机技术既不能够很好地把握网络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灵活的应用,也不能够及时处理好网络教育在英语教学中出现的状况。这就很影响英语教学的效率、质量,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二)英语教学环境与学生之间的矛盾

在网络教学环境下,英语教学生态课堂的目的是以学生为主体,处理好生态教学课堂对学生学习英语的关系,为学生创造一个符合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学习、乐于学习的环境;并且学生在生态英语教学环境中能够有足够的时间、空间、机会去培养自己的英语水平、兴趣爱好,增加自身的竞争力。但是学生未能够适应以学生为主的网络教学生态课堂,不能够抓住机会做英语教学生态课堂上的主体,并且不能够充分使用网络教育的资源,提高自身的英语水平和语言应用能力。同时,学生不能恰当应当英语网络教育环境,制定科学使用网络资源、自主学习的计划,从而也很难形成独立的学习方案;并且网络教育环境给学生提供了海量的英语学习资料,而学生对于过多的资源出现素手无策的情况,没有学会如何删选符合自己学习英语的资料。学生未能自如地借助资源过多、技术要求较高的英语网络教学环境完成自主学习,使得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不能够很好地应用到英语教学中。

(三)教师和学生之间存在的矛盾

网络教学环境下,英语生态课堂中强调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课堂的指导者;要求教师在英语网络教学课堂上作为指导者,指导学生学习英语的方向,并且大胆地让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热情;学生则学会在教师的指导下,主观地积极地学习,并为提高教学质量,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英语水平。但是在英语生态课堂上,师生之间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矛盾。有些教师有时忽略学生是教学课堂的主体的观念,采用教课式的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则没有获得独立的学习机会;一些教师则未能适当地掌握指导者这个职责,过于放任学生自主学习,而未有方向性地指导学生学习英语的进度;而在网络教学环境下,师生之间缺乏出语言之外的互动,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师生之间的想法不是一致的。在网络教学环境下,师生之间的矛盾会影响英语教学的质量、效率,同时也影响师生之间培养积极向上的学习情感,最终也会影响学生学习成果。

三、优化英语网络教学生态课堂

在网络教学环境下,师生之间、环境与教师、环境与学生之间存在着需要解决的矛盾。正确处理好这些矛盾,才能够有效地优化英语网络教学生态课堂。

(一)提高师资力量,优化网络教学环境

在网络教学环境下,合理处理好教师与英语教学环境之间的关系,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英语生态课堂的和谐发展。在经济、技术不断发展,各学校不仅需要提高网络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使用,而且也需要培养具备比较全面的计算机技术、知识的教师。学校的双向加强投入,不仅为英语教学生态课堂提供了坚实的硬件基础,而且也为其提供了高素质的教师。这给英语教学生态课的教学质量、效率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因此,学校需要增加网络设备的投资,并且开设网络多媒体教学的培训课,有计划地安排培训教师的计算机技术的课程,以最快、最高效率地完成教师计算机技能的培训。在开展培训时,要根据教师自身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培训计算机技能培训课程,例如:计算机理论知识、操作能力比较薄弱的教师参加初级培训班,培养其的基础理论知识以及技能,通过初级考试之后再参加中级培训;而具备计算机理论知识而缺乏操作技能的教师参加中级培训班,培养其对计算机操作技术以及使用多媒体教学的能力,并且培训教师利用计算机资源设计英语教学课件,以丰富其的教学内容;而对于具有较高计算机水平的教师,则侧重培训其合理结合网络技术和英语教学内容。总之,开展教师计算机知识、技能的培训课程,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培养高素质教师,让其更好地完成英语教学生态课堂的任务。

(二)教师侧重指导教学,培养浓郁的学习环境

在网路教学生态环境下,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学生独立自主学习英语,正确指导学生学习英语的方向;并且指导学生在应对网络教学环境,引导学生学会利用网络教学资料,培养学生学会有计划、有策略地使用网络提供的英语学习资料,同时也增加学生的主体的意识,减少学生对网络教学的倦怠感。教师做为指导者,为学生创造适合英语学习的环境,和谐处理英语教学环境与学生之间的矛盾。首先,教师需要做好课前网络课件,制定好课堂的教学内容、任务,指引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能力、习惯等制定符合自己的学习计划。教师也可以构建学生测评系统,记录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效果,并且根据测评结果分析学生学习英语需要改进的地方。

(三)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

在英语网络教学环境下,师生是英语生态课堂的主要活动者。要想维护好英语网络教学生态环境的和谐,处理好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必要的工作。处理好师生之间的关系,一定程度上优化了英语教学生态课堂,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语言互动,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培养师生之间的感情,对于教师来说,首先需要善于观察学生学习英语的情况,如果学生在学习遇到困难,采用恰当的指导帮助,例如:老师可以点拨学生、心理交谈或者帮助学生找到解决困难的突破口。其次,教师在设计英语网络教学时,要善于收集学生学习英语的建议,恰当融入学生想要学习英语的内容,并且设计英语课堂的学生互动环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之中。

(四)创造开放的英语网络教学课堂

英语网络教学课堂的开发性就是要与课堂外在的资源(如:计算机、课外英语资料等)交换有用的信息资源,才能不断地优化生态课堂,提高教学质量。首先,教师在英语生态课堂上不仅要教授学生课本上的知识,而且也需要利用网络提供的英语信息资料完成英语教学。其次,教师要充分利用先进的网络教学技术、开放的讨论式的教学方式并且给学生创造一个开放的学习空间,对学生进行英语学习上的指导。最后,教师还需要对开放式的教学做教学评估,注重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及英语语言的应用,全面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

(五)创建持久发展的英语网络教学课堂

英语网络教学课堂的持久发展,需要科学的全面的教学质量。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全方位地做好英语教学,提高学生英语的听力、书写、语言表达、翻译等的能力,切记不可侧重培养学生个别方面的能力。这样全方位的英语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可为英语网络教学课堂的持久发展提供了依靠。同时,英语网络教学课堂也需要以学生为主,实现人本教育。

四、总结

生态课堂论文第4篇

关键词:高效课堂;学习兴趣;生态思想

一、生态课堂的两大特征

所谓的生态,指的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一种互相尊重的关系,

指的是课堂各要素之间和谐共进的关系。课堂作为学生的主要学习场所,应该处于一个动态的发展变化中,生态课堂指的是促进教师和学生及其他要素和谐发展的场所。生态课堂有几个主要特征:

1.生态课堂是能够让学生轻松高效学习的课堂

生态课堂是循序渐进的,其整个构建过程就是从最初的不平衡――平衡的一个动态变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完成了从简单到复杂的知识认识,学生和教师之间得到了共同的进步,最

终有助于实现轻松学习、高效学习的课堂目标。

2.生态课堂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课堂

生态课堂上,教师尊重作为生命个体的学生,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实施教学,让学生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同时,生态课堂注重教学互动,尊重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让学生在各种趣味性的教学活动中完成学习任务,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

二、从多维角度解读生态课堂的理论支撑

1.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生态思想

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中,对于物质作用与变化的理论给生态课堂提供了本质论,生态课堂中的各种信息与物质的交换,学生学习过程中认知和情感的形成,就是物质作用与变化的过程。马克思主义还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论,这一理论对生态课堂尊重学生个体生命,关注学生个体的发展有重要指导意义,指出生态课堂并非单纯的知识传授课堂,更是促进学生人格完善的课堂。

2.科学发展观理论中的生态思想

科学发展观最核心的观点就是以人为本促发展,将科学发展观理论应用到生态课堂的构建中,就是要坚持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切入点,同时,要把学生的发展当作课堂第一要务。它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科学发展观主张协调发展,给生态课堂提供了支撑,生态课堂构建中要注重学生知识、能力和情感等方面的协调发展,避免只关注学生成绩,忽略学生道德和情感教育。

3.生态心理学理论对生态课堂的支撑

生态心理学理论是以生态哲学为基础的,它主张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强调人与环境的协调统一,这种理论对生态课堂上教师、学生与课堂环境之间的交互关系有指导意义,能够促进和谐生态课堂的构建。

要深入理解生态课堂的内涵,必须要对传统课堂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本文就是在此基础上,多维度分析了生态课堂的内涵和特征。

参考文献:

[1]洪.论“天人合一”思想下的生态课堂观[J].铜仁学院学报,2010(3).

生态课堂论文第5篇

教育场所,生态课堂也是教育生态中最主要的组成形式。本文论述了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生态课堂的概念和原则,提出了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生态课堂的特点,以此为基础构建高校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的生态课堂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生态课堂 电子技术 教学

一、电子技术教学生态课堂概述

生态课堂是适合于学习型共同体发展的课堂。生态课堂的内涵包含了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制度规范生态三个方面,要对生态课堂的内涵有一个充分的了解,以达到建设学习型共同体课堂的目的。

课堂的自然生态环境,即是指课堂教学所处的教学地点环境、气候条件等等,是影响课堂的物质生态环境;课堂社会生态环境,是指与课堂有关的文化环境、经济环境等等,这其中包括家庭、社会以及教育团体等等,它对受教育的动机和重视程度有着很大的影响,是影响教育的外部因素;课堂规范生态环境,是指在整个课堂中所形成的有关课堂教育的态度、风气,即特有的教育价值观和教育文化,规范环境与课堂所在地区和民族的风尚、习俗、道德、信仰、价值观等有密切的关系。

二、电子技术教学生态课堂模式的主要特点

生态课堂模式,从字面上看,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生”是指可以发育的物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发展长大;“生”又是“学生”;“态”指形状、样子;那么,“生态”也可理解为“可以发育的物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发展成长的样子”。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模式追求的就是这样一种课堂教学环境:即让生命实体在良好的课堂时空条件下自然地、和谐地、自由地生长发展。

在电子技术教学上把握“宽”、“新”、“用”:“宽”是指有较宽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加宽教材知识面,着重对学生认识能力的培养。如:教材中增加了运算放大器应用(PID调节器)、电力电子技术应用(交流调压、无源逆变)等内容。“新”是指引入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如介绍VMOS器件、中大规模集成电路,检测与传感技术、可编程控制等内容。“用”是指强化应用,理论:联系实际,着重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

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生态课堂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学生失去了自然生态中生物平等地位,把原本需要感受、理解、思考、感悟和体验的、复杂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变成了简单的输入和输出过程,使学生成为学习的机器、装知识的容器,忽视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违反了学生的生理特性和学习规律。

三、生态课堂在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1.构建学生学习的生态课堂。在电子技术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有信心,充分相信学生的潜能,要把课堂教育的全部价值归结到学生身上,于此同时积极地把学生学习的主观意识和客观活动,以及社会规范的要求与学生的独立天性统一起来,形成良好的生态课堂环境。

2.重视课本知识的精选。新课程的电子技术教学课堂教学,不能再是把课本当做教科书,教师讲教材、学生学教材、考试教材,而应该转变为把教材当做范例并结合课本精选知识教学与学生,只有学生喜欢学习并乐于接受教学的内容,重要课堂教学才是有生命的,这样的课堂才会充满灵动与热情的生态景象。

3.构建常规化的课堂讨论。民主参与的课堂氛围是灵动与创造的必要条件,是学生、教师参与新课程、发展新课程的重要路径,是充满原创意义的。基于语言的讨论、基于感悟的讨论、基于学习的讨论,是学生学习内在需求的表现。犹如让每一片绿叶都发生光合作用一样,把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第一资源,这对生态课堂的建设无疑具有核心的意义。

4.重视学生课堂学习的体验与感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同样是新课程的目标之一,重视学生的体验与感悟,就是把感悟作为学习的基础。感悟是人的生命拓展的重要标志,是学生主体对外部知识、信息的深层内化,是头脑对新事物的重新组合、选择和建构,因而是人对自己的挑战和创新,是学生未来学习与生活的核心基础。为此,电子技术教学生态课堂过程必须尽量减少对学生学习时间的占领,把学习的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生产”知识,这样的知识才会浸润着学生的血脉,这样的知识才是有生命的,这样的知识才具有持久的创新力。

5.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应体现启发性和创新性。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模式,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改变以往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转变为积极主动的去学习知识。其次,充分发挥网络教育手段的作用,通过网络对学生学习进行解疑以及进行虚拟实验等等,可以解决人员多、器材不足等问题,提高教学效果。最后,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比如一些半导体器件可通过实物展示,一些单元电路可用实验演示的手段进行验证,这样也会对提高教学成果有很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鉴.课堂研究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2]吴鼎福.教育生态学[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生态课堂论文第6篇

论文摘 要: 本文针对小学数学动态生成课堂构建的问题,着重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思考:构建动态性生成课堂的意义;构建动态生成课堂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构建动态性生成课堂的具体路径。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教师教学理念的不断革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观念得以自然回归,广大数学教师越来越呼唤和重视数学课堂“动态生成的构建”。那么,在当前的数学教学中如何构建动态生成的课堂呢?

一、构建动态性生成课堂的意义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围绕着一致的目标,以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为中心的教学活动。课堂教学的有效生成是教师、学生和课程文本的交流、碰撞与对话的过程,是课程的意义重建的过程,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自主体验、感悟和创新的过程。

构建多元变化的动态性生成课堂对于当前的数学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构建动态性生成课堂有助于实现对学生生命个性的关注和张扬;(2)构建动态性生成课堂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构建动态生成课堂对教师的素质要求

(一)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教师科研素质。

实践表明,加强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有助于提高教师的理论基础和自我研究能力。要想构建动态生成的课堂,广大教师应积极学习课改《纲要》、《数学课程标准》,深入解读与“动态生成”教学有关的理论书籍和论文,并认真做好有关业务学习笔记。在加强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还应注重与实践的联系。教师可定期上一节有关“动态生成”的实验教学课,并做好反思总结工作,从而促进自身理论的内化、吸收,以及实践教学能力的提升。

(二)调整好相应的教学心态。

1.对待预设,要有坦然的心态。要想形成预设的坦然心态,教师就应重视课前备课。课前备课包括“短期备课”与“长期备课”。所谓“短备课”即备好一个课题或一个单元的课;所谓“长期备课”即不断加强知识积累,不断优化自己的智力结构,从而让自身所具有的新知识、新思想像潺潺小溪不停地流淌,充实思想的江河,为“短期备课”的成功提供铺垫。

2.对待课堂应着力关注与期待。对待数学课堂,我们应着力关注与期待。在平时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珍视儿童生活的教育价值,把儿童的直接经验、生活世界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通过丰富和深化学生的生活经验,促进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加强学生各种学习能力的培养。所谓“期待”意味着教师能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善用从容的心态对待自己所从事的教学工作,相信等待学生学习中“柳暗花明”的到来。

三、构建动态性生成课堂的具体路径

(一)精心课堂预设。

所谓“预设”,是指教师在教学前对课程教学所做的设计,或“预先设定”,或“预先设计”。实践证明,要想构建动态生成的数学课堂,必须课前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预设。这其中包括对学情的了解,也包括对教学目标的“弹性定位”。正如特级教师徐斌所言,“没有备课时的全面考虑与周密设计,哪有课堂上的有效引领与动态生成;没有上课前的胸有成竹,哪有课堂中的游刃有余”。

1.充分了解学情。《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也是学习资源开发的客体和对象。因此,在课前备课的过程之中,教师必须对学生的学情进行深入分析,如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学生间的个性差异、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解决问题的策略等,从而为学习目标的制定提供参考。例如,教学“圆柱的体积”一节内容时,我在考虑到有的学生可能已经知道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的基础上,进行课前的精心预设:(1)对于计算公式已知的学生,着力引导其进一步确认并追溯公式的来源;(2)对计算公式未知的学生,着力引导其自主探索。在具体教学实施时,课堂教学生成按照原先的预设顺利产生。

2.弹性预设目标。教学目标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点。其支配着教学全过程并规定教与学的方向,并关系到一堂课成功与失败的重要因素。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有经验的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往往只是微微打开一个通往一望无际的科学世界的窗口,而把某些东西有意地留下不讲。”因此,在平时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应重视教学目标的弹性预设,积极为学生创设一个主动探究的自由思维空间,从而更好地为学生打开数学课堂精彩的生成之门。例如,教学“圆的认识”一节内容时,我要求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利用身边的工具”在纸上画一个圆,而没有具体限制用什么样的工具,如此则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开放的自主发挥的探究空间。在活动中,学生充分发挥了想象,有的用圆规画;有的圆形物体的底面印;有的用素描的方法从正方形中描出一个圆……在此基础上,我再引导学生讨论所画圆的选用工具、方法及其与圆有关的知识。

(二)灵活调控课堂。

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在面向“21世纪的新基础教育”报告中关于课堂教学“动态生成性”的问题集中强调指出:“一个真实的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及多种因素间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由于参加教育活动有诸多复杂的因素,因此教育过程的发展有多种可能性存在,教育过程的推进就是在多种可能性中作出选择,使新的状态不断生成,并影响下一步发展的过程。”我们的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再优秀的教师也不能做到“一切尽在掌握中”。在动态变化的课堂教学中,当学生的回答偏离了原先的预设时,教师就要根据实际情况对原先静态的预设方案灵活调控,从而形成动态的、富有灵活性的实施方案。例如,我在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时,出示题目:一个梯形上底是2米,下底是5米,高是2米,求梯形的面积。正确的列式过程为:(4+6)×2÷2=10(平方米),可一位学生却将算式列为4+6=10(平方米)。虽然算式结果是正确的,但其计算过程却是错误的。面对这一富有价值的错误资源,我没有立即打断学生的回答为其纠正,而是鼓励其自己的想法。在充分肯定学生“独特见解”的基础上,通过师生讨论,学生认识到:应用题中的列式是不能简略的,因为这样是不符合题意的,但在具体计算时是可以简便运算的,从而及时、深刻地纠正了学生在应用题解答中的这一“错误”概念。

参考文献

[1]沈坤华.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思考[N].教育信息报,2004.

[2]唐爱华.课堂可以预约出精彩[N].现代教育报,2004.

生态课堂论文第7篇

[关键词]多模态;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师生互动形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4634(2012)02-0096-04

国家教育部办公厅2004年下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改革要求(试行)》明确规定:“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培养大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是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所在,而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形成必须在使用英语的过程中获得,即“互动”的过程中得以实现。课堂互动为英语学习者提供了大量参与讨论的机会,并为其提供了大量的可理解性的输入和输出可能,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现代外语课堂教学不仅仅利用单一的口头交际模式,而是两种或者多种模式同时进行的多模态课堂教学。在这种多模态的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方式更加多样,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1 多模态外语课堂教学

1.1 多模态与多模态话语分析

人们在具体的社会情境中,总是运用多种多样的符号资源完成意义建构,这些符号资源就构成了多模态(multimodality)。Baldry&Thibault和O'Halloran也认为多模态指语篇中使用的多种符号资源,包括口语和笔语、图像、空间以及其他可以用来构建语篇的资源。Scollon&LeVine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出发,认为多模态指交际时所采用的多种模式,例如言语、色彩、味道、图像等。顾日国老师从人机互动中受启发,认为人类通过感官与外界互动,用单个感官叫单模态,多个叫多模态。Norris的理解是,社会互动是多模态的,除了言语交际,还有其他非言语交际方式,例如手势、姿势等。综合看来,依据人体感官和传统习惯可将多模态粗略分为:口语、笔语、图画、音乐、非言语的发声、嗅觉、味觉和触觉以及传统意义上的非言语信息等。

多模态话语指运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通过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进行交际的现象。传统的话语分析局限于单一的言语信息。多模态话语分析打破了单一言语信息的框框,转向更开阔的视野,把言语信息和非言语信息交际纳入分析框架。多模态话语分析可以理解为多模态交际分析。

1.2 多模态外语课堂教学的理论基础及内涵

多模态话语最合适的理论模式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社会符号学理论。Halliday把语言看做一个社会符号系统(social semiotic),即一个表义系统。语言外的其他表义系统还有绘画、雕刻、音乐、舞蹈等,这些表义系统与语言共同实现社会意义。这种观点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社会符号学理论的基础,为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基于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在外语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通过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利用不同媒体(语言媒体和非语言媒体)进行多模态课堂教学。即:进行多种形式的师生交际或互动,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提高外语课堂教学成效。

2 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2.1 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本质

“互动”是两个或更多的人相互交流思想感情、传递信息并对双方都产生影响的过程。师生互动是指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发生的各种形式、各种性质、各种程度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它是教师、学生各自人际互动系统中的一种特殊和主要的形式。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首先是存在于师生间,在师生间发生的一种人际互动,其互动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并且师生双方在互动中是同等重要、互为主体的;其次,师生互动是一种交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师生互动不是教师对学生或学生对教师的单向、线性的影响,而是师生间的双向、交互的影响。同时,师生问的这种交互作用和影响又不是一次性的或间断的,而是一个链状、循环的连续过程,师生正是在这样一个连续的动态过程中不断交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再次,师生互动包括师生问的一切相互作用。总的说来,师生互动从本质上讲,是一个包括发生在多情景中的,具有多种形式、多种内容的互动体系。真正的师生互动,如图1和图2所示。

图1表示“启动一反应一评价(Initiation-Re-sponse-Evaluation,IRE)”式师生互动:指教师启动师生互动后学生做出反应,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反应给予评价。

有时在教师对学生的反应做出应答后,学生还会再继续做出反应,师生之间如此不断交流,如图2所示。

图2表示“启动-反应-跟踪(Initiation-Re-sponse-Follow-Up,IRF)”式师生互动。IRF有两种形式:一是教师启动师生互动后学生做出反应,教师给予学生评价,并继续提出问题供学生回答或讨论;另一种是教师或学生任何一方启动师生互动后,对方做出反应,然后一方根据另一方的反应发表自己的看法。

2.2 良好的师生互动对外语教学的影响

随着互动理论的出现,语言学家们发现,良好的课堂师生互动有助于语言学习与发展。许多研究表明,课堂互动通过影响课堂气氛、课堂中的反馈以及学生的参与程度,进而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

1)良好的师生互动有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课堂教学成效。良好的师生互动改变了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具有平等民主的特点,营造出一个生动、活泼、愉快的语言学习和使用的课堂氛围,在融洽的氛围中师生不仅进行理性的交流,而且进行情感的交融,不仅有语言知识的运用和交际能力的培养,还有包括文化、习俗、思维习惯、审美情趣在内的异国风情的体验和认识。在这个过程中师生教学相长,相互呼应,相互协作,相互促进,大大提高教学成效。

2)良好的师生互动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师生互动英语教学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是受教育者,而且是学习的主人,需要他们课前自觉准备,课堂积极思考,充分调动他们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3)良好的师生互动有助于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英语课堂师生互动具有交际性。在各种课堂交际活动中,学生不仅获取信息,而且要表达自我的观点和看法。在师生互动中学习语言,运用语言,掌握语言,培养和提高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2.3 我国高校大学英语课堂互动状况

1)有效的师生互动较少。由于多媒体的使用以及大学英语课堂人数较多、信息量大等实际情况,课堂上教师忙于展示课件,学生忙着抄写课件上的内容,很少进行师生互动。即使有时教师提出问题,可是未能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成了教师自问自答,很难达到互动效果。

2)非言语行为互动缺乏。课堂中多进行言语互动如讲解、讨论、提问、回答等。非言语互动如面部表情和眼神、手势语和体态语、声调、音质、音量、语速、节奏等较少。

3)互动形式单一。老师和个体、老师和全体学生的互动为主,老师和小组互动所占比重小。师生互动中“控制一服从”为主要行为模式,相互切磋型的互动较少。同时,由教师发起的互动占绝大多数,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不高。

3 多模态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形式

3.1 听觉模态中的师生互动形式

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听说能力是口头交流的基本能力,是通过人的发声器官发出人的听觉系统可以识别的听觉模态符号,所以听觉模态是大学英语课堂中最重要的模态,主导课堂教学进程。现代化英语课堂中的听觉模态符号不仅包括人发出的听觉模态符号,还包括其他一些听觉模态符号。在听觉模态中,语言和声音是主要的交际手段和符号资源。英语课堂上应充分运用听觉模态进行有效的师生互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成效。

1)运用语言手段进行师生互动。英语课堂上多运用语言进行师生互动。这种通过言语进行的师生互动贯穿在整个英语课堂中,在导入新课时,老师提出和本单元相关的话题,学生讨论后以口头方式做出反应,教师进行评价或对此话题进一步展开讨论。在对背景知识的介绍、课文分析、语言点学习以及课后作业讲解时都常用语言进行师生互动。

2)运用声音符号进行师生互动。英语课堂上可利用的声音符号有:音乐、教师课件中的声音等。在导入新课时,老师播放和本单元有关的音乐,学生跟唱或对歌曲内容进行谈论或对歌曲中的关键词语进行填空等;在对背景知识的介绍和课文分析时,除老师讲解的声音外可适当插入电子音频、电影对白等地道的发音、表达。学生在享受优美的听觉盛宴时,能够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轻松学习,大大提高学习兴趣。

3.2 视觉模态中的师生互动形式

视觉模态也是英语课堂上常用的一种模态。视觉模态是对听觉模态的强化,使听觉信息更加清晰、准确;是对听觉信息的补充,弥补听觉缺失的或听话者没有完全接受的信息。英语课堂上利用视觉模态进行师生互动表现如下。

1)运用文字符号进行师生互动。英语课堂上教师常把讲述的重点、难点通过PPT或黑板展示给学生,学生记录、理解并对有关问题进行探讨。如对课文结构及难句的分析,重点、难点词汇的学习等。通过文字互动,帮助学生理解掌握重点、难点,巩固所学知识。

2)运用图像符号进行师生互动。英语课堂上老师除展示文字外,还常运用图画、实物及多媒体播放的画面、动画等进行师生互动。讲解新课时教师可让学生观看图画或短片、对此进行谈论,然后导入新课。讲解课文时可插入相关视频、动画,使讲解生动、形象,易于理解,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语言、运用语言。

3.3 其它模态中的师生互动形式

在英语课堂中除运用听觉和视觉模态外,还可利用其它模态进行师生互动。

1)运用非言语行为互动。课堂教学中的非语言交际至关重要,对语言交际起到特殊的辅助作用。非言语行为包括面部表情、手势、身姿等。外语课堂上师生应通过这些行为传递信息和交流情感进行互动。学生对所讲内容是否感兴趣及理解程度常通过面部表情反映出来。如感兴趣并积极思考时,双目炯炯有神,直视老师、PPT、黑板;反之,眼神呆滞、左右张望、心不在焉。教师据此调整讲课进程,改变教学方法。学生也常根据老师的表情调整自己的行为。如老师微笑表示满意、赞许、肯定等;皱眉、绷脸则表示不高兴、疑惑等。课堂上教师也用一些手势、身姿和学生交流。如用不同手势示意学生到讲台前、坐下、安静或继续回答问题等;用点头对学生的回答表示“高兴”或“肯定”,用摇头表示“否定”或“不赞成”;拍拍肩膀以示鼓励、友好,学生用点头表示赞许或呼应。

2)运用嗅觉等其它模态进行互动。除了听觉模态、视觉模态外,人的其他感知系统还包括嗅觉、触觉、味觉模态。这些模态在外语课堂教学中运用的频率较低,但在特定的情景中如适当运用可使课堂更加生动、形象。如:涉及到鲜花的词汇和内容时,可让学生通过嗅觉感官感知鲜花的芳香,从而帮助意义传递;在课堂中模拟真实情景表演时如握手、拥抱、拍肩或需用手触摸感知事物时,会运用触觉模态;在涉及饮料饮品的内容时,可通过味觉模态来感知。

生态课堂论文第8篇

一、艺体类大学英语课堂生态化系统的失衡

1.课堂生态主体与课堂生态环境的失衡目前的艺体类大学英语课堂班额过大,以哈尔滨师范大学为例,英语课堂基本在七八十人左右,无形中使学生生态主体生理和心理上的压力增加。与此同时,学生对于英语课堂的参与度及热情大大降低,阻碍了教师以传授知识为本,以师生课堂有效沟通为辅的教学模式的实施。这就违背了教育生态理论中的耐度定律和最适度原则。

2.应试教育与生命个体全面发展失衡现如今大学英语教学乃至整个大学教学环境素质教育化不明显,如评判学生英语成绩的方式方法仅有期末考试和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所谓“分数”,在学生的心中占据了主导地位。而艺体类学生往往英语基础不好,由此出现了学生为了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而用生硬无效的方法应付考试的现象。从而忽视了教育过程中的真实价值,忽略了学生潜在语言能力及应用的培养,阻碍了学生语言能力的全面发展,其弊端显著。

3.教与学的失衡基于大学英语课堂的应试教育,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味单方面灌输知识点,而艺体类学生大多性格外向开朗,好说爱动,入学成绩较低,英语基础差,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不高,导致艺体类学生对应试教学模式更加排斥。从而使教师成为英语课堂教学的主角,把学生作为填塞物强行填塞,并不主动地吸收强行填塞的课本理论文化知识,造成了学生语言能力的缺失。由此出现了一大批应试教育的产物即所谓高分低能的学生,也就是语言能力极其薄弱却能在考试中取得绝佳成绩的“好学生”。

4.课内学习与课外运用的失衡过度强调课堂内课本知识的学习,忽略课堂之外运用语言进行有效交际环境的创造,不能充分提供外语学习者所需要的适宜语言运用发展的条件,结果导致课内学习与课外语言运用的失调。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工具,必须在一种适宜的语言环境中,促使语言学习者进行有效的运用,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而现如今,高校的大学英语课堂闭塞独立,单纯依靠教师运用书本及传统上课模式传授理论知识,而忽略了与外界沟通及运用语言工具进行实际交流的学习初衷,大大削弱了艺体类学生的学习热情及欲望。

二、课堂生态平衡设计与建构

课堂教学作为一个微观的教育生态系统,同时也有其复杂性及特殊性。以下是运用教育生态学原理,针对影响艺体类大学英语课堂生态的物理环境、人文环境提出的具体方法。

1.课堂环境生态化即营造和谐的课堂生态环境艺体类大学生上英语课的场所都是课堂,而减少英语课学生人数势在必行。要想达到理想的上课效果,学生人数应控制20—30人左右。教室布置、桌椅摆放应尽可能随意舒适,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利用语言工具,在课堂上进行口语练习、话题讨论。从而充分激发艺体生学习英语的热情,促使英语课堂参与者之间有效互动、教师和参与者互动,更好地为课堂传授知识者和知识接受者搭建沟通的桥梁。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工具,需要教师制订语音或听力教学计划,并提供更多的实际练习口语听力的场所,应尽可能地给学生创造在语音室上课的条件,语音室播放的语音清晰、视频生动,有助于学生接受,这样才能保证课堂环境的生态化,从而为艺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提高英语水平提供保证。

2.降低应试教育在英语课堂评价系统中的作用艺体学生的英语基础薄弱,往往单词量小,语法基础不好,具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基于每个学生,即每个生态主体的个体差异,在教授艺体生英语之前,大学英语教师应该制订严格规范的教学计划,设计合理的教学进度。对于成绩的评定,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和课堂实际表现,制定有效的评定学生成绩的标准体系。帮助学生进行自主评价和相互评价。英语教师不应该只把学生的卷面成绩作为评定学生最终成绩的依据,同时还要加强对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团队配合能力、创造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等的评价,使学生充分参与课堂评价系统,在对自己和其他同学的评价过程中,充分认知自身的能力及优缺点,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英语课堂。艺体生多年苦练自己的艺术专业,忽略了文化课的学习。他们也同样有学好英语的强烈愿望,若能够在一种客观的课堂评价系统中认知自己的成绩,会大大激发艺体生的学习欲望和学习热情,从而增强学生英语学习的自信心。这样在某种程度上就激发了艺体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真正做到阶段性评价与期末终结性评价的有机结合,逐步促进艺体生英语学习能力的全面发展。

3.教学内容多样化艺体类学生思维敏锐,性格活泼,这就要求英语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环境,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参与到课堂中去,从而激发并保持学习的兴趣与动机。在课堂活动的安排上,教师应该根据艺体生的实际,多安排一些激发学生参与的教学环节,如分组讨论、单词竞赛、角色扮演、小组英文剧等,在学生练习英文的过程中,给他们充分表现的机会,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和自身的潜力。对于艺体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改变传统教学内容及模式,给学生更多参与课堂的机会,如部分时间给学生自己来讲解固定板块的内容,做每日英语报告或总结每课的知识点。这样不但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无形中也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构建可持续发展的英语课堂外语学习者能力构架中包含很多生态因子,诸如听、说、读、写、译等能力。若任何一个因子不能发挥有效的功能,作用于彼此之间的生态因子就会受到牵制,使整个学习的状态达不到理想的标准和要求。近年来,随着跨文化交际学的兴起及国际一体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可以给学生提供走出国门的机会,真切地置身于英语国家,感受英语文化及风俗习惯,更有利于学生把英语作为工具来进行实际交流和运用。在英语课中,融入最实用丰富有趣的文化知识,使学生课堂学到的实际课本知识与实际运用知识相互结合,从而把晦涩无味的书本知识与实际语言所需要的文化风俗习惯结合起来。在语言能力生态因子的多重影响与作用下,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及能力不断提高发展,语言素质也会持续增强,大学英语教学就可以稳健有效地发展,从而通过高校英语课堂培养出更多的适合时展,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国际化人才。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