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老人消费论文

老人消费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20 16:17:26

老人消费论文

老人消费论文第1篇

保险论文开题报告范文一:县级工伤保险业务档案归档探析

一、材料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的调整

1.待遇类材料。

一起工伤工亡事故,从发生到申报,工伤认定,医疗待遇核定,一次或多次住院、转院治疗,伤残鉴定,伤残工亡待遇核定,待遇领取全过程,往往跨越几个年度,而且材料的种类繁多。在归档时,如果强调以材料形成年度,或材料的种类来归档势必造成一起工伤工亡事故的整体材料被人为分割到了各个年度或各个种类的情况,不便于材料管理、归档和查找利用。笔者认为:参照人民法院、公安刑侦治安、审计等案件材料归档管理经验,拟采取以每一起工伤材料作为“一件”的管理办法,将每一起工伤认定事件全过程、全方面产生的各种材料分类,按固定顺序进行排列,编制页码,打印件内材料清单(样式见表一),制作封皮,按件装订。工伤保险待遇类材料的归档年度拟以《决定书》的发文年度为准,每一年中则以《决定书》的文号为件的排列顺序,每个档案盒中可存放多件,盒号每年独立编制。下一年度在归档时,对以往年度《决定书》所产生的新增材料,原则上不再附加到原有的归档材料之中去,而是以《决定书》复印件为依据,新增材料附后,装订成件入盒,件号和盒号依《决定书》所在年度顺延。工伤待遇类材料大部分的保管期限为50年,但工伤备案材料、工伤保险待遇核定材料、工伤预防费用核定材料这三种保管期限为10年,为保证同一事件材料的完整性,建议统一升级为保管期限50年。

2.财务统计类材料。

在《规定》中,征缴类有工伤保险费收款凭证、账簿、报表;待遇类中有工伤保险付款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统计报表;统计报表类中有统计报表、分析报告、月度/季度报表。对县级工伤保险管理来讲,分类方法相对复杂,保管期限众多,给材料管理造成较大不便。由于县级工伤管理部门人员较少,在现行的县级财政结算方式下,工伤保险费的收支是合二为一的,归档时也不可能分开。建议将征缴类、待遇类中的财务资料划归到统计报表类中归档,类别设置为财务统计类。

二、工伤保险业务档案归档中的规范化

1.原始资料的标准化。

一是页面的标准化。需要归档的各项原始材料,要严格以A4页面为标准,在各种材料的设计印刷过程中,应尽量避免不规范页面的产生,便于装订、编写页码、保管和查阅。二是避免复写件存档。一式几联的复写材料应将第一页设计成归档页,而不应该将其他页次作为归档页,避免因时间较长,字迹模糊褪化,失去保存价值。在参保类材料中,页面不规范的是参保人员身份证复印件和照片。一个县工伤参保人员约在1-2万人,如果均需要在归档时进行身份证复印件和照片的整理,工作量是非常大的。经办机构可以统一设计参保人员身份证、照片粘贴表,要求参保单位在上交参保材料时,规范粘贴到位。在待遇类材料中,页面不规范的原始材料主要为身份证复印件、住院诊断证明、住院发票、入院证、出院证、住院费用清单、工伤待遇结算单等材料。在待遇领取前,可以要求当事人将这些不规范材料分类粘贴到A4纸上。复写件归档不规范的主要是工伤认定审批表、事故快报表、事故调查表、询问笔录等,因此类材料第一联由市级经办机构存档,县级经办机构可将第二联作为存档联,对于复写效果不好的,在存档时应进行复印,一同存档。

2.检索工具的实用化。

业务档案的归档目录,应以便于电脑检索为首要目标。因此,归档目录没有必要按照文书档案目录的格式,而是将业务档案的关键查找要素体现出来,便于电脑检索和手工检索,提高查阅速度。对于参保类档案,关键要素是参保单位代码、单位名称。对于待遇类档案,关键要素是工伤人姓名、工伤人所在单位、认定工伤决定书文号、认定工伤时间等。归档文件的电子版可以复制到各职能股室,方便电脑检索。

保险论文开题报告范文二:养老保险对城镇老人家庭消费的影响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近年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国内需求增长缓慢和居民储蓄水平居高不下,成为我国面临的最严重的人口和经济增长问题。2010年我国政府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指出,为继续释放城乡居民消费潜力,将扩增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从而促使我国市场总体规模上升至世界前列[1]。在影响我国居民消费需求的多方因素中,养老保险是极其重要的因素之一。养老保险制度的设计是使其成为一种平衡公民生命周期内福利水平的手段,其对居民消费、居民储蓄都将产生重要影响。联合国统计资料显示,一位65岁以上老人的人均开支是年轻人的3倍。2000年,日本老年人消费占其总消费市场的24%,美国和法国的老年人消费也均占其本国总消费市场的20%左右。而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覆盖面虽然有限,但城镇老人的工资收入、赡养费、退休金等在2000年也已达4000亿元。据保守估计,我国仅退休金一项2020年将达28150亿元,2030年将达73200亿元,体现出相当可观的购买力。老人的需求和整体购买力将构成未来中国消费市场的重要部分[2]。在老年消费已开始启动并逐渐升温的情况下,老年人已成为经济生活中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老年消费给我国经济带来的促进作用非常明显。研究老年人的养老保险与其消费的关系,探索养老保险对老年消费的影响,从而有效开拓老年消费市场,对于满足老年人有效需求、提升老年人生活幸福感及促进老年产业的有序发展等都将产生重要作用。

二、文献回顾与述评

社会保障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一直受到各国学者的关注,既有理论研究也有实证分析,各自总结了一些不同的观点和结论。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最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养老消费与储蓄之间的经济关系成为学者研究的重中之重。

(一)国内文献综述

近年来,我国经济疲软、内需不足及居民的高储蓄现象已引起众多国内学者的关注。一些学者从社会保障的角度进行研究,试图解决这些问题。学者侧重于使用全国的截面数据和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主要观点是认为养老保险有助于提升居民消费、减少储蓄,进而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樊纲、王小鲁采用实证分析法,结合养老保险覆盖率、交通、城市化等因素构建了消费模型,最终的研究结论是养老保险与居民消费之间存在正相关,其对消费的影响率在0.4%左右[3]。张继海采用2002~2003年针对辽宁省居民(城镇户口)开展的家计调查数据,通过回归模型分析居民养老保险基金对其自身消费支出的影响,结果表明,养老保险基金对其消费支出有显著性正向影响,与许多学者提出的试图通过完善养老保障体制来刺激居民消费需求的政策主张相符[4]。虞斌、姚晓垒采用2001~2009年我国近30个省份的调查数据建立生命周期函数模型,实证分析了养老保险对我国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结论表明,养老保险基金对居民消费行为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即其消费支出会随着个人养老金账户数额的增加而增加[5]。李晓颖、陈梦真分别在生命周期假说的基础上构建了计量模型,定性分析养老保险与居民消费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养老保险支出对居民消费有显著性正向影响[6-7]。谷雪通过建立反馈动态模型分析指出,我国当前的养老金赤字问题将使居民平均消费率由40%持续下降至32%[8]。何立新、封进、佐藤宏采用倍差法排除了其他改革的影响,通过我国1995~1999年的城镇住户调查数据分析养老保险基金对居民家庭储蓄率的影响效应,结果也证明了养老保险与居民消费存在正相关关系[9]。蒋云赟通过代际核算方法研究我国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对居民储蓄是否存在挤出效应,结果表明,养老保险基金对居民储蓄具有不太明显的挤出效应,即对居民消费有一定的促进影响,建议通过完善我国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来促进其消费[10]。

(二)国外文献综述

随着消费函数理论的完善及研究方法的精化,国外学者在养老保险与居民消费关系的研究上也不断积累了很多研究经验,与此有关的研究多是在Modigliani提出的生命周期理论基础上开展的。大部分学者在研究过程中都得出了养老保险对居民消费有正向显著性影响的结论,也有少量学者的实证研究结果与生命周期假说不符或认为养老保险对消费的正向影响并不显著。Melvin研究了1972年美国养老金增加对消费的影响后指出,居民的消费支出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易耗品的消费,其支出会随着居民养老保险基金的积累而显著增加;另一种是非易耗品的消费,其支出与居民养老保险基金的积累无显著关系[11]。Barro曾在1974年指出,子女从老人手中获得的部分遗产会抵消养老保险基金对消费的影响效应。5年后Barro又通过16个国家的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最终的结果却表明养老保险与居民消费之间的关系不太确定,研究数据无法提供有效的证据表明养老保险与居民消费之间的关系应当如何确定[12],即Barro在前一次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补充新的数据及资料又延伸出了新的结论。Hubbard以生命周期理论为基础,通过构建居民的跨期消费模型(20岁工作—65岁退休—80岁死亡)分析了居民消费与其自身退休金、养老保险税率等变量之间的关系,指出养老保险税会因其流动性约束的存在在居民不同的消费阶段内产生不同的影响效应,即从侧面反映出养老保险基金能促进中老年居民的消费,但会抑制年轻居民的消费[13]。综上所述,国外学者在养老保险与居民消费的关系上观点还未统一,一部分学者认为养老保险对居民消费能起到显著的促进效应,另一部分学者却持相反意见,认为养老保险与居民消费之间的关系因不同因素的影响而会产生不同的关系。而国内学者主要观点是养老保险能促进居民消费。导致研究结果出现差异的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社会背景的区别。国外的研究多基于经济发达、养老保险制度发展完善的社会背景,而我国处于经济发展中且养老保险制度不完善。二是方法与数据的有效性差异。国内研究多是基于现成的小范围内的调查数据,而国外研究多是基于连续的、大型的面板数据。总体而言,国内学者在研究过程中还是借鉴了国外学者积累的理论与实证基础,从中吸取了一定的经验。但基于我国国内养老保障体系还不完善,加之我国居民的消费意识、储蓄动机与国外居民有很大差异,所以国内目前的研究成果还无法为我国今后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及居民消费水平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实证依据。

三、数据分析与模型选择

(一)数据来源

笔者所用数据为2011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CHARLS),研究目标是考察养老保险变量对城镇老人消费产生的影响效应,研究对象是50岁以上老人。考虑到调查数据中可能有部分高龄老人因无法准确回答与本问题相关的情况如家庭年收入、消费支出、养老保险费缴纳等数据,会影响实证分析结果的有效性,所以在2011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的基础上删除了部分资料不完整的样本数据。最后,根据研究需要,筛选后纳入分析的样本量为430户家庭的2579人。

(二)变量设定与模型选择

调查数据依据老年人是否在岗而分成了劳动老人和退休老人两个小样本,目的是分别考察养老保险变量对两种不同生活状态的老人的家庭消费产生的影响及其差异。其中样本1的主体是劳动老人,主要是指有工资收入来源的老人家庭(不包含个体私营户),可用样本数量为230户;样本2的主体是退休老人,主要是指已正式退休且能享受养老金的老人家庭,可用样本数量为200户。样本1选取家庭消费支出(量化为货币)作为研究的因变量Ct,包括家庭的食物消费支出、日常消费支出、耐用品等非连续性购买消费支出;选取养老保险类型、个人特征(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健康状况、受教育程度)、家庭特征(家庭资产、现金、房产价值、家庭规模)和社会特征(所在省份、城区类型)作为自变量。根据上述变量,可以建立因变量Ct与各自变量Xt(t=1,2,3,…,n)之间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为:Ct=β0+Σβ1npendn+Σβ2nagen+β3Xt+ε(1)式中β0~β3和ε都是模型中的未知参数,β0为回归常数,β1~β3为非标准化条件下的偏回归系数,ε为随机误差;pendn为一组参保类型虚拟变量,以未参保家庭为对照组,分析拥有不同养老保险家庭消费的区别;agen为一组年龄虚拟变量,以控制生命周期对家庭消费的影响;Xt为个人、家庭及社会特征,代表所有可能影响到消费的变量。样本2中被调查老人主要以退休后的养老金为收入来源,其消费模式及与养老保障的关系与劳动者有所不同,同时参考样本一中的回归结论减少了变量个数。因变量仍然为家庭消费支出(量化为货币)Ct,包括家庭的食物消费支出、日常消费支出、耐用品等非连续性购买消费支出;自变量包括养老金水平、退休类型、年龄、健康状况及家庭特征(包括家庭资产、房产价值、家庭规模)。根据上述变量设定回归方程为:Ct=β0+β1pensiont+β2retirementt+Σβ3nagen+β3healtht+β4Xt+ε(2)其中,β0~β3和ε都是模型中的未知参数,β0为回归常数,β1~β4为非标准化条件下的偏回归系数,ε为随机误差;pensiont为养老金水平;retirementt为退休类型;agen为一组年龄虚拟变量,以控制生命周期对家庭消费的影响;healtht为健康水平;Xt为家庭特征。

四、回归结果分析

(一)养老保险对劳动老人家庭消费的影响

方程(1)的回归结果如表1所示,其中模型1是加入所选全部变量后的回归结果,模型2是在剔除不显著的变量后的回归结果。第一,从回归结果可知,不同的养老保险类型对家庭消费的影响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政府和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对家庭消费的影响最明显,企业基本养老保险次之,商业及其他养老保险未通过显著性检验。与无养老保险的家庭消费相比,享受政府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家庭消费显著较高,参加商业及其他养老保险的家庭消费无明显差别。其原因可能在于劳动者认为现有的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和商业及其他养老保险待遇水平偏低,不知能否保证未来的养老消费,而政府和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保障水平。第二,年龄对劳动老人的家庭消费也有一定的影响。除年龄段在56岁~60岁老人的家庭消费显著下降外,其他年龄段变量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即未对老人家庭消费产生影响。原因可能是56岁~60岁的老人刚好处于退休前后,有大量的空闲时间从事家庭生产活动,从而减少了在外的消费活动。第三,家庭资产、家庭规模显著促进了劳动老人家庭消费支出,与之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家庭资产代表家庭收入水平,即家庭收入水平越高,家庭消费支出越多;家庭规模代表家庭成员的数量,家庭成员越多,家庭消费量越大,这与实际生活是相符合的。而健康状况与老人家庭消费支出存在负相关关系,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老人家庭消费支出,原因可能是老人健康状况不好会导致长期的医疗支出增加,相应地老人会节省日常消费支出。房产价值对老人家庭消费支出有一定的影响,但不及家庭资产和家庭规模产生的影响大,而其他变量暂对老人家庭消费支出未产生影响。

(二)养老保险对退休老人家庭消费的影响

方程(2)的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其中模型1是加入所选全部变量后的回归结果,模型2是在剔除不显著的变量后的回归结果。第一,从回归结果可知,养老金水平、家庭资产、家庭规模与退休老人家庭消费支出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即养老金水平越高、家庭资产越多、家庭规模越大,其家庭消费支出就越高。年龄、房产价值这两个变量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即未对退休老人的家庭消费支出产生影响。第二,不同的养老保险类型对家庭消费的影响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只有政府和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对家庭消费存在显著性影响,其他类型养老保险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据调查统计可知,享受政府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老人的养老金水平最高,稳定有保障,能显著促进家庭消费支出。退休类型对老人家庭消费有显著性影响,提前退休或内退的老人家庭消费高于正常退休的老人家庭消费,原因可能是提前退休和内退老人的家庭经济状况优于正常退休的老人家庭,他们在生活上更享受一些。第三,健康状况对退休老人家庭消费有显著性影响,这与劳动老人家庭消费支出相反。这与目前的社会状况是相符合的。随着夕阳产业的发展,退休老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越来越丰富,在保健、医疗项目上的选择也很多,这些都会促进退休老人家庭消费的支出。

五、基本结论与建议

(一)基本结论

第一,回归结果表明,养老保险类型、家庭资产、家庭规模及健康状况对老人家庭消费均产生了显著性影响,能促进老年家庭消费支出;部分变量如年龄、房产价值对不同类型的老人家庭消费产生的影响存在显著性差异,部分变量未对老人家庭消费产生影响。第二,年龄和房产价值主要对劳动老人的家庭消费起到了促进作用,但对退休老人的家庭消费无明显影响。这表明消费的生命周期理论目前只存在劳动期的老人身上,而退休老人仍保持传统的消费观念。第三,养老保险类型对劳动老人和退休老人家庭消费都存在显著性影响,但不同种类养老保险产生的影响又有显著差异。除政府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对老人家庭消费的促进效果较明显外,其他类型的养老保险基本对家庭消费无影响;政府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对退休老人家庭消费的影响大于其对劳动老人家庭消费的影响,即政府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确实起到了“养老保障”的作用,其他类型的养老保险的保障水平还有待提升。这种具有等级性的养老保障水平对老年家庭消费的促进作用,被保障水平低的这一阶层“稀释”掉了一部分,显示出老人家庭消费可能存在某种程度上的“退休消费困境”。

老人消费论文第2篇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居民消费

一、引言

人口老龄化又称“人口老化”。人口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口比重不断增高的过程,它表示人口年龄构成的发展趋势。

我国己成为世界上老龄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人口老龄化显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增长速度很快,规模较大;二是分布不均衡,大龄、高龄人口增长速度较快;三是给经济造成的压力大等。人口老龄化会给一国的社会发展造成诸多影响。老龄人口、少儿人口和劳动年龄人口的经济行为,如投资、储蓄、消费等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一个国家的非生产性人口比例较大,比如老年人口和少儿人口比例过大,社会经济的发展肯定会因此受到影响。

一些文献从各个角度展开了相关的研究,张东刚(2003)、李响等(2010)从生命周期假说理论和家庭储蓄需求理论出发,采用定性研究的方法,认为老年人负储蓄,老龄化会增加家庭消费水平,从而促进消费。李文星等(2008)利用中国省级面板数据,以消费率为因变量,人口抚养比为自变量,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少儿人口、老年人口抚养比和消费率关系不显著。马磊(2012)发现抚养比在纵向上通过生产、分配和消费等环节影响经济增长,在横向上通过影响供给和需求引起经济增长速度发生变化,且老年抚养比对人均消费的影响显著为正。李琳琳等(2012)却得到相反的结论,发现上海市老年人口数与居民人均消费呈负相关关系。徐达(2012)认为人口老龄化给整体经济会带来正向或负向的效用,这和具体经济条件有关,如养老水平、消费水平等。王森(2010)分析得出人均消费与人均GDP、老少比三个变量都具有增长趋势,它们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且老少比对人均消费的影响是正负交错的。综上所述,既有研究在模型中主要使用全国总消费额、国内生产总值等数据,较为宏观,不能直接反映居民日常生活的消费情况。

二、变量的选取和模型建立

(一)变量选取与样本数据

影响居民消费的因素很多,为使模型简单化而不失较强的解释力,本文只将最具代表性的几个变量引入模型。选取“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作为被解释变量,以C表示。消费性支出是指居民用于家庭日常生活的全部支出,包括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和通信、娱乐教育文化服务、其他商品和服务类。选取ODR、OGR为解释变量,ODR为老年人抚养比,OGR为老年人口增长率。ODR即老年人口数/成年人口数,通常用65岁及以上的人口数,与15~64岁的劳动年龄人口之比来表示。它从人口年龄构成的角度反映出整个社会每100个劳动年龄人口所抚养及赡养的老年人口。

此外,选取人均GDP为控制变量。本文选取1990―2013年的年度样本数据为基础进行检验。数据来源于历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各个变量的统计性描述如表1所示。

由上表可知,随着时间的增长,老年人口一直在增加,人口增长率也一直在增加,说明人口老龄化已成为社会人口的趋势。

(二)模型检验

1、单位根检验

在分析之前需要对变量做平稳性检验。常用的数据平稳性检验方法是ADF检验法,利用软件对水平值、一阶差分做ADF检验。其中检验过程中的滞后长度由Eviews6.0软件自动选取,平稳性检验结果,ADF值为6.38499,概率0.0604。因此,拒绝零假设,认为数据是平稳的。

2、相关性分析

随后对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相关分析重点研究两个个变量间线性关系的强度和方向。为了控制可能引起偏差的量,选取偏相关分析,控制人均GDP,得如下结果。

由表2分析结果可知,在控制了人均GDP之后,人均消费和老年人口抚养比的相关系数为-0.05,与老年人口增长率的相关系数为-0.025。可以看出,人均消费和人口老龄化呈负相关关系,即随着人口的老龄化,消费水平会下降。

(三)线性回归分析

为了得到更准确的相关关系,我们用Eviews进行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设定模型:

C=a+b*ODR+d*OGR+e*perGDP+μ

对该模型用OLS方法进行回归,多变量回归分析结果如下:

由结果可以得出C=914-78.16*ODR-28880.862*OGR+0.38*perGDP

由表3结果可知,人口老龄化会阻碍消费的增长,随着老年人口的增长和抚养比的增加,社会的人均消费会减少。抚养比每增加1,人均消费就会减少78.16元,老年人口每增长1%,人均消费减少2880.86元。比较t值,得出上述系数是显著的。R2为0.841267,说明拟合的程度较好,模型还有不完善之处。

三、结论与建议

通过实证模型和检验,本文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老年人抚养比、老年人口增长率和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三个变量都是一阶单整的平稳性时间序列,它们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

第二,老年人抚养比和老年人口增长率和人均消费支出存在负相关关系,说明人口结构老龄化对居民消费增长存在消极的作用。

因此我们给出如下的政策建议:

首先,增加老年人可支配收入。可支配收入影响居民消费,通过增加老年人可支配收入,促进日常消费。例如,通过增加广大民众的收入,改变社会的收入分配方式。只有收入增长速度超过CPI的增长速度,甚至超过GDP增长速度,人们才会愿意消费和积极消费。

然后,改变老年人的消费观念。随着老年人比例不断上升,社会老龄化程度日益严重,居民的消费结构也会发生变化。改变老年人固有的消费观念,在制定经济政策时要以居民的实际需求为主,指导群众理性消费。

最后,建立完善的养老保险体制。大多数居民都依赖储蓄养老,通过年轻时期的财富积累为今后的老年生活做保障,这由于目前我国的养老保险体制不够完善。所以需要通过增加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支出的扶持,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作者单位:北京工商大学)

参考文献:

[1]王森.中国人口老龄化与居民消费之间关系的实证分析――基于1978―2007年的数据[J].西北人口,2010,01:22-27.

老人消费论文第3篇

【关键词】消费观/孔子/老子/等级/无为

【正文】

中图分类号:F09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892(2001)03-0010-07

在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史研究中,对传统消费观的专题研究似不多见。这一方面固然是因为古代思想家对消费问题的系统论述较少,另一方面学者对此似缺少关注。惜其常弃而不论,本文就孔子与老子的消费观试作阐述,以期拾遗补缺。同时,用比较的方式进行研究,以揭示儒道消费观的异同。

中国传统消费思想以儒家的等级消费观为主流,孔子是其代表人物。孔子是社会等级统治论者,他主张政治上的等级统治⒕蒙系牡燃墩加杏肷钌系牡燃断选K衔擞忻种郑缁嵊械燃恫畋穑帧⒌燃毒龆ㄒ桓鋈说恼蔚匚弧⒕美婧拖炎纯觥S纱诵纬梢桓鲎陨隙碌纳缁岬燃锻持沃刃颉U攵源呵锬┢凇袄癖览只怠钡南质担鬃犹岢隽斯蠹行颍陡挥胁睿延斜鸬牡燃断压邸?BR>

礼:等级消费的社会规范

孔子消费观的核心是以“礼”的等级名分来规范社会成员的消费观念、消费行为和消费方式,所谓节用以礼。

孔子重“礼”,认为“礼”是国家的纲纪,主张“为国以礼”(注:《论语·先进》。)。“礼”讲等级名分:“君子小人物有服章,贵有常尊,贱有等威,礼不逆矣”。(注:《左传》宣公十二年。),孔子把其归结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注:《论语·为政》。)。在礼制下,社会成员依据各自的血缘宗法关系,形成贵贱有序的社会等级网络。政治上:“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注:《左传》桓公二年。);经济上:“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皂隶食职,官宰食加”。(注:《国语·晋语》。)由此可见,不同的阶级与阶层其政治地位与经济利益具有严格的等级差别。

从“礼”的等级名分规定出发,孔子主张社会成员在消费上应遵守礼制。处上者与居下者在消费行为和消费内容上都应该体现出尊卑之别。这一思想孔子在抨击鲁国执政季氏时说得十分明白:“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敦不可忍也!”(注:《论语·八佾》。)按“礼”的等级名分规定,八佾系天子的娱乐消费规格,季氏为大夫,只能享用四佾。以大夫的身份潜用八佾,违反了“礼”的等级消费规范,孔子因而很是气愤,对季氏的行为十分不满。

在孔子看来,这种等级消费规定是与人的政治地位与经济利益相一致的。由此,孔子不但对“非礼”的经济占有状况进行痛斥:“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攻之可也。’”(注:《论语·先进》。)季氏为大夫,周公系诸候,位居其下却富在其上,这就违反了“礼”的等级名分规定。冉求是孔子的学生却替季氏聚敛财富,破坏等级分配制度,孔子十分气恼。显然,季氏的这种“非礼”的消费行为和经济占有状况,直接破坏了社会等级政治秩序。所以孔子说:“禄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于大夫四世矣。”(注:《论语·季氏》。)

孔子认为等级消费秩序的确立,关键在于各级统治者必须遵循“礼”的等级名分规定,规范自身的消费行为,自觉实行等级消费。“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管事不摄,焉得俭?’然而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敦不知礼?’”(注:《论语·八佾》。)管仲是春秋时期齐国著名政治家,曾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有“尊王攘夷”之大功。对此,孔子曾倍加称颂:“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至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注:《论语·宪问》。)尽管如此,孔子对管仲“非礼”的消费行为并不赞同。认为管仲身为大夫而享用诸侯的待遇,是不知“礼”,是奢侈。在孔子看来,是“礼”而不是经济条件决定一个人的消费行为。“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注:《论语·学而》。)一个人即使富有,他的消费行为同样不能偏离“礼”的等级名分规定,其消费行为与方式要符合自己的身份。

此此相应,孔子对“失礼”的消费行为也不赞成。“子贡欲去告朔之忾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注:《论语·八佾》。)在孔子看来,告祭祖庙时省去一头羊,虽说是节俭之举,但不符合“礼”的要求,不可取。

对等级消费孔子是身体力行。“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椁。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注:《论语·先进》。)颜渊与孔子有师生之情,孔鲤与孔子有父子之爱,即便如此,孔子认为他作为“从大夫之后”,按照“礼”的等级名分规定“不可徒行也”,所以拒绝了颜渊的父亲“请子之车以为椁”的请求。同时,孔子亦不赞成厚葬颜渊。“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注:《论语·先进》。)杨树达先生按:“孔子丧颜渊若丧子。而门人不从孔子之言,厚葬颜渊,孔子之志不行。故云予不得视犹子,所以责门人也。”(注:《论语疏证·先进》。)显然,在孔子看来厚葬颜渊不光是奢俭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这样做违反了“礼”的等级名分规定。以颜渊的身份本不应享有厚葬的待遇。

仁义:等级消费的道德约束

孔子认为对物质财富和生活享受的追求是人的自发欲望,这种欲望及其追求当然不符合“礼”的等级名分规定。由此,孔子一方面主张确立社会的等级占有与等级消费秩序,对个人的物质欲望和消费行为作必要的强制性规范;另一方面又大力提倡道德约束。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日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注:《论语·里仁》。)“君子”是孔子的理想人格,简言之,即道德高尚的人。“仁”被孔子誉为一种极高的道德境界。道德约束主要表现为人通过对仁义的追求,抑制自身的自发欲望,并使自己的行为与“礼”的等级名分规定相一致。“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注:《论语·述而》。)在这里孔子把人的消费行为与道德追求结合在一起,认为合于义,至乎礼,虽苦亦乐。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孔子大力颂扬安贫乐道的“颜回精神”。“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注:《论语·雍也》。)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被孔子认为最有仁德。“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注:《论语·雍也》。)颜回虽有仁德,但无爵位,无官职,因而只能蜇居陋巷,贫苦度日。孔子认为颜回的可贵之处正在于他自觉恪守“礼”的等级名分,处贫贱不求富贵,不图享受,安贫乐道。

显然,以道德来约束自身的行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不是人人都能做得到的。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注:《论语·里仁》。)在孔子看来只有“君子”才能做到这一点。“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注:《论语·学而》。)“君子”兼有道德与阶级的双重含义。在孔子看来,统治者应该以仁义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自觉维护等级消费秩序。并以此来影响社会风气,教化民众。此所谓“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注:《论语·颜渊》。)。

宁俭:等级消费的行为准则

孔子在强调等级规范和道德约束的基础上,对具体的消费行为主张“宁俭”。“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注:《论语·八佾》。)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注:《论语·述而》。)在孔子看来奢不光是经济上支出多少的问题,更严重的是奢会刺激人的消费欲望,使人对自身的消费行为失去道德约束力,从而破坏“礼”的等级消费规范。而俭则不然,俭虽然不免显得寒伧,但它体现了消费行为上的道德约束,因而更符合“礼”的等级消费规范。

从“宁俭”出发,孔子赞成俭朴的消费方式。“衣敝媪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注:《论语·子罕》。)孔子对其学生仲由衣着俭朴而不以为耻表示首肯。“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注:《论语·子罕》。)孔子认为礼帽改用丝料来织比较省俭,大家这样作,他也同意。当然,这种俭是有限度的。如前所述,过分节俭也会损害“礼”的等级消费规范。因而,俭只是在等级消费规范下适当俭朴些,而不是有失身份的吝啬与寒酸。否则,过犹不及亦不合“礼”的本意。这一点孔子自己的生活态度与消费方式很能说明问题。

在等级消费规范上,俭与奢的区别是相对的。统治者的所谓俭,对于被统治者来说是奢。反之,下层人民的奢对于上层统治者来说是俭。因而,奢与俭是相对的,它只能在同一社会等级的消费行为中作横向比较。俭的意义亦不在于缩小不同阶级与不同阶层之间的消费水平差距,而在于调节与维护社会等级消费秩序。二

中国传统消费思想中道家的无为消费观占有重要地位,其代表人物为老子。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尊道贵德,提倡无为而治,主张小国寡民。从物极必反出发,老子认为经济发展、财富增长和社会进步所带来的必然结果是人的物欲膨胀,社会矛盾尖锐,不利于人的身心和谐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因而,在消费上他主张返朴归真,去奢从俭,甚至于实行原始耕作状态下的低消费。

道:无为消费的自然法则

老子消费思想的基本特点是无为,即以“道法自然”为依据,主张清心寡欲,去奢从俭。

老子重“道”,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注:《老子》第四十二章。)同时,“道”又是宇宙万物的法则:“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注:《老子》第二十五章。)对于“道法自然”历代学者的解释有所不同。西汉河上公注云:“道性自然,无所法也。”认为“自然”是“道”的属性,“道”以自身为法则。魏王弼注曰:“法自然者,在方而法方,在圆而法圆,于自然无所违也。”认为“道”体现了顺其自然的精神。本文认为,在老子那里“道”与万物有“母子”之分。“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注:《老子》第五十二章。)因而,从逻辑上讲“道”是不可能以万物为法则的。但是,抽象的“道”是无形的,它需要通过有形的万物来显示它的法则。因此,“道法自然”可以理解为“道性自然”,“道”的法则通过万物体现出来。同时,“道法自然”并非对万物的简单重复,而是对万物的提取、抽象和升华。亦即老子从万物中总结出来的体现“道”的精神的自然规律,它是人们行为的依据,“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注:《老子》第六十四章。)它反映了老子对客观世界的独特认识。

“道”的法则之一是有生于无。“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注:《老子》第四十章。)“道”以无为本,生育万物而听其自然。“生而弗有也,为而弗恃也,长而弗宰也,此之谓玄德”。(注:《老子》第五十一章。)“德”即“性”,在老子那里“德”体现的是自然之性,反映的是“道”的精神。老子认为人性自然,因而人不应该着眼于占有和享用财富,而要“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注:《老子》第十九章。)。由此,老子对贪欲和奢侈作了猛烈的抨击。“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食而资财有余,是谓盗夸。盗夸,非道也”。(注:《老子》第五十三章。)认为统治阶级的贪得无厌和奢侈浪费,导致田野荒芜,国库空虚,是盗贼的行径,不可能长久。

“道”的法则之二是物极必反。“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注:《老子》第五十五章。)强调客观事物都有一个兴衰的过程,任何有意识的追求都只会促使事物加速向自身的反面转化。“为之者败之,执之者失之”。(注:《老子》第六十四章。)对财富的追求和享用亦不例外。“我恒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为成事长。今舍其慈,且勇;舍其俭,且广;舍其后,且先,则死矣”。(注:《老子》第六十七章。)认为俭能丰物,奢则不能长久。此所谓“物或损之而益,益之而损”。(注:《老子》第四十二章。)故老子主张处俭去奢:“是以圣人去甚、去大、去奢。”(注:《老子》第二十九章。)提倡俭朴反对浮华:“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薄,居其实而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注:《老子》第三十八章。)

“道”的法则之三是无为无不为。“为学者日益,闻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无为,无为则无不为”。(注:《老子》第四十八章。)“道”讲无为,无为并不是消极的,它听其自然,即“恒然”(注:《老子》第五十一章。)。反对主观妄为,“妄作凶”,(注:《老子》第十六章。),因而能起到无不为的作用。“夫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而邦家滋昏。人多智慧,而奇物滋起。法物滋章,而盗贼多有。是以圣人之言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朴”。(注:《老子》第五十七章。)统治者若能无为而治,就能使民“自化”、“自正”、“自富”和“自朴”。

不欲:无为消费的心理约束

老子认为人对物质财富的追求和生活享受的渴望,是由人的欲望所致。“咎莫潜于欲得”。(注:《老子》第四十六章。)有欲即有为,它不符合“道”的法则。“道泛呵其可左右也,成功遂事而弗名有也,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则恒无欲也,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可名于大。是以圣人之能成大也,以其不为大,故能成大。”(注:《老子》第三十四章。)从“道恒无欲”出发,老子认为人应该遵循“道”的法则,效法自然,抑制自身的欲望。“道恒无名,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辱。不辱以静,天地将自正”。(注:《老子》第三十七章。)以“朴”镇“欲”,即以“道”的不欲来抑制人的有欲。“是以圣人欲不欲,而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注:《老子》第六十四章。)

同时,老子认为人性本自然,人之所以有物欲是受了奢侈品的刺激与不良生活方式的影响。“五色使人目盲,驰骋田猎使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行妨,五味使人之口爽,五音使人之耳聋。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注:《老子》第十二章。)它使人身心迷乱而耽于追求物质享受,因而“罪莫大于可欲”。(注:《老子》第四十六章。)。既如此,要抑制人的物欲自然要消除可欲之物。“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为而已,则无不治矣”(注:《老子》第三章。)。

进而,老子认为物欲与可欲之物的存在还与人的智慧相联系。“民多利器,而邦家滋昏。人多智慧,而奇物滋起”。人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奇物”,“奇物”又刺激了人的物欲,并造成新的社会矛盾。由此,老子主张“弃知”,“绝学”。“绝圣弃知,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兹。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言也,以为文末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注:《老子》第十九章。)”。人的智慧离不开学习,不学习自然无知。老子认为这不但可以消除“奇物”的出现,还使人变得俭朴,少欲和无忧。

知足:无为消费的行为准则

老子在强调消费的自然法则和心理约束的基础上,对人的消费行为提出了知足准则。“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忄+替]于欲得。故知足之足,恒足矣”(注:《老子》第四十六章。)。认为满足人消费的标准不在于物品的多少,而在于内心的知足与否,若欲壑难填,那是莫大的祸患。而知足则体现了“道”的精神。“葆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欲盈,是以能敝而不成”(注:《老子》第十五章。)。“道”不追求充盈而能不竭,就人的消费而言,知足就能“恒足矣”。

人的消费行为是以一定的经济条件为基础的,老子认为若不知足,聚敛财富,追求奢侈,其结果只会适得其反。“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注:《老子》第四十四章。)。贪欲与奢望使人不能正确对待物我关系,而知足使人不追求财富却不贫乏。“圣人无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予人,已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弗争”(注:《老子》第八十一章。)。知足,不争可以长久。

老子所强调的知足是以“实其腹”,即获取有限的生活必需品,以维持人自身的生存为主要内容的。“小邦寡民,使有十百人之器而勿用,使民重死而远徙。有舟车无所乘之,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邦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注:《老子》第八十章。)。“小邦寡民”是老子的理想国,在这近乎原始的封闭的社会里,文明被弃而不用,人们回归自然,虽然清贫简陋,却安居乐业,其乐融融。

孔子与老子同处春秋末期,这是一个动荡与变革的年代。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阶级矛盾日益尖锐,旧的政治格局、社会制度、经济关系、生活方式和传统观念,都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裂变。面对纷繁与变迁的现实,作为儒家创始人的孔子和作为道家创始人的老子,以他们富有个性的思想回应了时代的挑战。

孔子崇尚周礼,曾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注:《论语·八佾》。)他以继承与维护周礼为己任,因而对春秋以来的社会变革颇为不满,希望通过“克己复礼”来匡正社会风气,恢复昔日的社会等级制度。就消费观而言,孔子主张贵贱有序,贫富有差,消费有别。并提出了礼制规范、仁义约束和宁俭三原则。

礼制规范体现了传统的宗法贵族等级制度对社会消费的等级要求,亦是孔子所追求的理想的社会消费格局。道德约束更具有孔子的个人色彩,亦反映了儒家消费观的主要倾向。道德约束的提出与春秋末期“礼崩乐坏”,礼制规范所具有的外在强制逐渐失去作用的状况相联系的。孔子一方面继续宣扬传统的礼制规范;另一方面积极倡导仁义约束,并寄希望于以个人的道德追求来自觉规范自身的消费行为,进而恢复传统的等级消费秩序。宁俭准则的提出,既体现了道德约束的要求,也反映了孔子认为可以通过对传统消费行为的适当调节,即“损益”,来增强其在新环境下的适应性和生命力。

老子尊道贵德,崇尚自然。认为春秋以来的社会变革不过是诸侯之间的争强斗胜。而经济发展,文明进步更多的是物欲横流,奢侈成风,人心迷失。远不及上古时代社会安定,民风淳朴,身心和谐。因而,提倡返朴归真,无为而治。就消费观而言,老子主张遵循“道”的法则,清心寡欲,俭朴自持。并提出了法自然、不欲和知足的三原则。

法自然是老子消费思想的核心。老子认为万物无为自化,生生不息,体现了“道”的精神。人应该取法自然,无为处世,不为物惑,去奢从俭。反之,只会导致人心迷失和社会混乱。从而以法自然否定人对于物质与文化生活的追求以及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把人生的价值归之于身心和谐,把消费的作用定位在维持生存的需要上。从而以人的回归自然来消除不断激化的社会矛盾。其不欲、知足原则是从法自然出发,要求以心理上的不欲和观念上的知足来抑制、取代人的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对人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进行具体规范,使无为消费切实可行。

对于春秋末期以来的社会变革,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老子主张“道法自然”。多着眼于社会变革所带来的某些负面影响,都采取了向后看的态度。从这一点上讲实不足取。但这并不影响这两位哲人对人生与社会问题的深入思考,更不影响他们所创立的儒家、道家学说的巨大认识价值和鲜明的思想特色。就消费观来说,虽取向不同,旨趣各异,孔子和老子都不同程度地主张黜奢崇俭,其矛头所向主要是统治者的骄奢淫逸。孔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注:《论语·学而》。)老子曰:“人之饥也,以其取食税之多也,是以饥。百姓之不治也,以其上之有以为也,是以不治”。(注:《老子》第七十五章。)认为若不加节制必影响国计民生。其黜奢崇俭正是以此为出发点的,积极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M].中华书局,1980.

[2]许杭生.帛书老子注译与研究[M].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

老人消费论文第4篇

毕业论文答辩是我们在校最后一次与学习有关的工作,答完辩,基本上宣告你在本科阶段的学习任务已经完成。接下来,就要靠自己去社会或者读研进一步学习。

昨天晚上很晚才睡觉,具体来说,应该说是今天凌晨才睡觉。今天论文一直在修改以达到一个满意的标准。可惜一直没有办法达到。

凌晨00:30分的时候,我把论文才打印出来,然后急忙找了一些论文涉及到的知识点相关资料,到1:20的睡觉了。

早上7:10分,起床,洗头,打起精神。准备四份打印论文稿给四位答辩组老师。

7:40,到指定答辩教室。与同学聊了一会天,大家心里都很紧张。虽然知道一辩通过率比较高,但是还是小心的为好。

大约8:10分,答辩老师到达答辩教室,其中有教过我的老师。感觉之前对我印象应该不错,应该可以得到印象分。

约8:40分,答辩开始,按照公布的名单,我是第四个答辩。答辩组长公布了答辩流程:1,自我介绍1-2句话。2,阐述论文思路和结构,创新和不足。3,老师提问与提出修改意见。

第一个同学开始答辩,我仔细听了一下老师后面的提问,感觉挺难,心想,这下可能会有麻烦,很担心自己答不上来。

从第二个同学开始答辩起,我就开始组织语言,将“论文思路和结构”写在稿纸上,以免上台阐述时,语句不连贯。

之前,没有轮到时,有点紧张,离我答辩时间越来越近时,我倒轻松了。

在第三个同学答辩完的时候,我的“论文思路和结构”正好写完。

上台,首先是对老师表示感谢,然后自我介绍一句话:我是谁。

然后根据我之前写好的“论文思路和结构”阐述文章。简单说明了一下创新和不足。不过,在用准备的稿纸阐述文章内容时,我没有完全照着稿纸念,感觉照着念会影响老师对你论文熟悉度的怀疑。因此,我是用眼角余光看稿纸,以抬头状脱稿状态阐述。

首战成功,感觉内容阐述不错。

接下来就是老师提问和指正你论文中的缺点。

下面是论文答辩的记录,基本无出入。

顺便提一下,我的论文题目是:《促进网络消费和谐化对策》

 

A老师:论文第三部分总结非常好,但是与文章整体脱节。

 

答:我也考虑到了这个问题,我只是为了让文章整体更具体,内容更全面,因为分析网络消费这个问题,主要也是通过这几家网站在进行着。关于脱节部分,我会在接下来的论文修订中完善。

 

(我的修改意见:我在答辩完之后,听答辩一组同学答辩时,答辩一组李老师建议字数不要超过太多。我的文章字数超过显多,也由于此部分的确与文章整个不协调,我想把那一部分全部删除,这样,我的文章从整体来看,协调一致,而且字数仍然达到标准。不知陶老师意见如何?)

 

A老师:你的论文指导是陶老师,她也是研究消费和谐化的。(应该不属于文章问题,属于闲聊类)

 

答:是的,陶老师是研究消费方面的,我最初的论文设想,是想从这三家网站看中国网络消费的发展,后来,陶老师帮我拟定了我的这个题目,认为这样研究有现实意义。把和谐化概念引入到网络消费中,也使文章有了创新。

 

B老师:你在谈到网络消费时,为什么要写到促进网络消费文化健康?(论文问题类)

 

答:大的方面来说,中国目前网络文化仍处于一个初级阶段,网络文化也不是健康的。网络游戏、网络娱乐、网络恶搞等这些不健康的网络文化占据了中国目前的网络消费文化市场。比如,一些网络志用语甚至开始在小学生,初中生作文中出现,严重影响了正常的语文学习。网吧到处是网络游戏的广告,似乎网吧提供给我们的,就是一个玩游戏的场所,除此,再无其他用处,这些,表明,一种健康合理使用网络消文化尚未成立。网络消费文化也是如此,色情,暴力充斥,病毒甚至可以摆到网站上去销售。这些也都不是健康的网络消费文化。因此,我在本文中提出促进网络消费和谐化的对策中,把促进网络消费文化健康作为一个方面来讲。

 

C老师:1、英文文献关键词,外部性要改为名词形式。(修改意见一处)

 

2、解释外部性,举例说明下网络消费的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

答:1、谢谢老师提出的修改意见,会在接下来的修改中修改。

      2、外部性是经济主体在经济活动中对他人和社会造成的非市场化影响。

网络消费的正外部性举例;在互联网上,每个人都提供信息给别人,也可以搜集别人的信息。每个人都可以参考别人的文章,然后借鉴发表自己的文章,而自己的文章也可以被其他人所参考,成为一个知识的共享网络,使每一个人掌握的信息知识都可以免费无限扩展。

网络消费的负处部性举例:网络游戏过度是一个最明显的例子,满足了自己的需要,却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负担。

 

A老师:答辩结束了,下一位同学。

从整体来讲,感觉论文答辩过程挺简单,不过也要认真准备。如果C老师提出的外部性这种简单的名词解释我都无法回答出来,可想而知老师对你的论文的印象。

下午的时候,等全体同学全部答辩完,老师宣布结果:我们这组是23个人,有2人要进入二辩,有3人要在其余同学二辩之前交上论文修改稿。否则进二辩。通过的同学,没有宣布答辩等级。

就这样,论文答辩整个过程就结束了。

老人消费论文第5篇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老龄化 社会 的到来,将形成一个容量巨大的银色消费 市场 ,给企业带来无限的商机。分析银色消费市场的特征,开发银色消费品,采取针对的营销策略满足老年人的需要,在关爱老年人的同时,获得市场竞争优势。

1我国银色营销市场概况

市场营销理论指出,市场是人、购买力、购买欲望3个要素的有机结合。首先,市场要有具有某种需要的人,人是形成市场的基本前提。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只要有了人,就一定有市场。人口规模越大,市场越大。其次,市场要有为满足某种需要的购买力,购买力是形成市场的必要条件。再次,市场要求人们必须对某种产品具有购买欲望。我们可以借助于上述理论,从人口、购买力和购买欲望3个方面分析我国老年消费市场的容量。

银色市场人口。

银色产品包装策略。华丽精美的包装并不是老年向往的产品的特征,过于奢侈的外包装会令老年人望而却步,但这并不是说制造商不可以在产品包装上做文章。老年消费品的包装应该美观大方,容易开启,便于消费。包装上的说明应简洁明了,最好是用大号字或简单的图示来说明产品的用途和使用方法。

银色产品组合策略。一是扩大产品组合的宽度,除 保健 品外,衣食住行、 文化 娱乐等方面的消费品要大量生产。二是加大产品组合的深度,也就是使每种产品所提供的花色、品种、规格和档次等呈多样化。良好的产品组合策略除满足不同老年人消费需要,占有更大的老年 市场 份额外,还有利于合理配置企业资源,取得更大的 经济 效益。

银色消费市场的定价策略

老年人的消费特点、消费 心理 是影响老年银色消费品定价的主要因素。在老年人这一特定的消费群体中,不同的老年人对银色产品价格的认同倾向和程度并不一致。因此,在确定定价策略时,制造商要充分重视老年消费群体内部的差异性,对不同目标市场采取不同的定价策略。

薄利多销策略。目前由于我国老年人的人均收入水平低于 社会 平均收入水平,所以他们对产品价格是很敏感的,可以说物美价廉是老年人购物选择的基本标准,因此制造商应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基础上实行薄利多销的价格策略。薄利多销的定价策略不仅能使企业获得竞争优势,又可在赢利的同时提升企业形象,增加无形资产。

高价位策略。高收入的老年人对产品的需求是宁缺毋滥,他们更多看重的是产品的质量而不是产品价格。再则,“优质优价”、“一分价钱一分货”的心理,也使制造商不能仅靠物美价廉取胜。对新产品和价格需求弹性较小的产品,也可以运用高价位策略。

灵活性策略。灵活性策略的目的是打败竞争对手,更好地满足老年人的需要。灵活性策略有3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产品差别定价策略,即同一产品线的产品可根据功能、质量、外观、规格、型号的不同而制定不同的价格,以满足不同层次老年人的需要。二是产品价格组合策略。实行产品组合策略的制造商可以运用产品价格组合策略,在企业内部实现利润互补,确保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三是折扣价格策略,即在节假日选择时机实行让利打折销售,以吸引更多的老年消费者。

银色消费市场的分销策略

老年人在消费上具有分散性的特点,所以老年消费市场难以集中并形成规模,这对制造商的生产和销售构成规模障碍。老年人的消费水平参差不齐,但对产品需求的绝对量大,因此制造商应考虑扩大中间商的规模和数量。在城市,由于老年人行动不便,活动范围局限于社区,因此应采取宽渠道策略。产品零售网点应深入居民区,有条件的地区应采取广分布,小店面的连锁式分销策略和专卖策略。在 农村 ,由于老年人的收入更低,应采取短渠道分销策略,尽量减少中间环节,降低流通费用,减少老年消费者的负担。

银色消费市场的促销策略

在老年消费品的促销过程中,制造商应尽量避免运用上门推销或展览会促销的方式。老年人长期的消费经验,使他们对这些促销方式产生怀疑,常常将这些促销与假冒伪劣或冷背呆滞产品联系在一起。所以,现阶段老年消费品的促销最好选择广告策略,但在广告媒体的选择、广告主题、广告内容设计等方面缺少针对性,从而影响了促销的效果。一般老年人空闲时间多,看 电视 、看报纸的比较多,电视、报纸是比较好的广告媒体。同时不能忽略对子女的促销,子女往往更关注老年人的需求满足,而且购买力强。广告宣传的主题应突出健康、贴近生活,加强品牌的宣传和塑造。除传统的广告促销方式外,还应开展活动 营销 、体验营销、公关营销等。如可在社区组织各种科普、联谊活动,组织金婚、银婚纪念日等活动。一方面可丰富老年人的生活,赢得老年人的信任和支持,另一方面可进一步深入了解老年人的个性化需求,与老年人进行产品和品牌的交流。

参考文献

[1]樊海林.上海老年消费市场探析[j].市场与 人口 分析.1999.

老人消费论文第6篇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人均消费;老龄人口抚养比

中图分类号:F12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3-0126-02

收稿日期:2013-07-18

作者简介:刘源(1987-),男,河南南阳人,硕士研究生,从事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研究;刘壮(1989-),男,河北秦皇岛人,硕士研究生,从事产业经济学研究。

引言

老龄问题研究是一个复杂的议题,涉及诸多社会经济问题。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60岁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13.26%,显示中国老龄化速度加快[1]。目前国际上界定老龄社会的通行标准是,当一个国家65岁以上的老年人在人口总量中的比重达到7%以上或60岁以上的老年人在人口总量中的比重达到10%以上时,即可认为是老龄化社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人口总量、老年人口数量以及65岁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都在增加。截至2000年,中国的65岁人口比重已经达到总人口的7%,如果按照上述标准,说明中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并且老龄化的程度有逐步扩大的趋势。消费的主题是人,然而随着人口老龄化的程度不断加深,由于老年人生理上以及心理上的偏好变化,对于所需求的产品的特殊要求,必将引起居民消费的需求的一定程度的变化。

对于居民消费影响的研究由来已久。凯恩斯(1936)提出绝对收入假说,杜森贝利(1949)提出了相对收入假说,莫迪利安尼(1954)提出了生命周期理论,弗里德曼(1957)提出了持久收入假说,霍尔(1978)提出了理想预期生命周期理论,这些对于消费的函数的研究为我们奠定了理论基础,从而与消费相关的研究一直都是宏观经济研究最热点的领域之一。在中国早在1990年就有学者对居民的消费函数进行研究。其中厉以宁、李子奈等学者用回归分析,序列相关分析,分布滞后变量模型等数学计量方法对于居民收入与消费的关系进行研究。在这之后众多中国的经济学家(臧旭恒,1994;于永定、李军,2000;孙凤,2002;秦朵,1990;韩立岩,1998;等)都对中国的消费进行过实证分析,但从来没有经济学家将人口因素纳入到消费函数当中。究其原因,一方面原因是很难找到一个有效的、综合的变量来衡量人口的年龄结构;另一方面,由于人口年龄结构和收入水平存在多重共线性,对于拟合出的消费函数会造成一定的偏差,变量与模型的显著性检验也存在不能通过的问题。本文利用1982—2010年中国的老年人口抚养比、人均消费、和人均收入等时间序列数据,通过协整分析和回归分析研究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人口老龄化对人均消费的影响,并且对中国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引发的一系列经济问题建议。

一、实证分析

(一)数据的引入与来源

由凯恩斯(Keynes)的消费函数可知,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是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增加的多。因此有理由把收入看作消费的主要因素,本文用人均可支配收入来衡量,引入变量ay。商品的价格水平是居民消费量的直接影响因素,因此本文引用消费价格指数作为变量cpi。有经济学家认为,提高利率会增加储蓄,从而抑制消费。当利率提高时,人们认为减少目前消费,增加将来消费比较有利,从而储蓄增加,这主要体现了利率变动对储蓄的替代效应;但另一方面,利率提高会使将来的利息收入增加,会认为自己比较富有,以致增加目前消费,从而减少储蓄,这是利率对储蓄的替代效应[2]。所以,将利率也可以认为是居民消费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引入变量ir。为研究人口年龄结构对消费的影响,本文引入老龄人口抚养比r(老龄人口数/劳动力人口数)。对于收入分配、城乡人口流动趋势、人口素质的变化等显著性不高的因素归入随即干扰项。被解释变量人均消费支出用ac表示。其中,ac、ay数据来源于历年的《中国统计年鉴》,cpi、ir来源于历年的《中国金融年鉴》,r来源于《中国人口统计年鉴》。

(二)模型的构建

根据以上分析及数据,构造计量模型,为降低多重共线性、自相关等因素,压缩数据等考虑,采取对数模型:

lnact=β0+β1lnayt+β2lnrt+β3lnirt+β4lncpit+εt

“在宏观经济中一个有趣的发现是包括总消费和可支配收入在内的许多变量都遵循随机游走,突发性的振荡是永久性的”(平迪克,1999)[3]。为避免“伪回归”的出现,对于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检验是必须的,本文采用ADF(Augmented Dickey Fuller)单位根检验。本文通过Eviews5进行计量分析。其中t是趋势变量,本文中时间为(1982—2010年);原假设为H0:非平稳,即存在一个单位根。具体计量结果(见表1)。

表1 ADF的检验的结果

注:D(lnac)为lnac的一阶差分形式,其余变量同。

由表1可以看出,变量lnac、lnay、lncpi、lnir、lnr均为非平稳序列,但是相应的一阶差分形式D(lnac)、D(lnay)、D(lncpi)、D(lnir)、D(lnr)均为平稳序列,即一阶差分后五个变量通过都为一阶单整I(1)。可以看出通过OSL回归的残差的t值为-4.219438,P值为0.0028,所以拒绝H0,即残差为平稳序列。因此以上五个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其协整方程可以描述为:

lnact=2.066+1.035lnayt-1.108lnrt-0.064lnirt+0.018lncpit+εt

t 值 (4.56) (38.55) (-3.91) (-2.66) (2.30)

p值 (0.000) (0.0001) (0.0007) (0.0136)(0.0305)

其中,Adjusted R2=0.999;D.W=1.631;F=12093.58,P(F)=

0.0000

从上述结果可以看出,t检验结构均显著,R2和F统计量均显著,D.W统计量也现实出显著,可以说,模型的回归拟合程度可以对经济问题作出解释。

(三)实证结果分析

本文通过ADF单位根检验、协整分析得出人均消费、人均收入以及人口老龄化程度三者之间存在着协整且长期稳定的关系。根据模型的估计结果,我们进一步对结果进行解读。

lnr前的系数为-1.108,其经济学意义代表,人口的消费与收入呈正比关系,与老龄化的程度呈现反比例关系。这说明,伴随着老龄人口抚养比的不断提升,即老龄人口得不断增加,对于人口的消费需求起到了抑制作用。然而,这一结论与传统的生命周期理论所分析出的结果恰恰相反,传统的生命周期理论认为,总储蓄和总消费会部分地依赖于人口的年龄分布,当有更多人处于储蓄年龄时储蓄率就会上升,老年人只消费过去积累的储蓄,如果社会上的老年人比例增大,则消费倾向会提高。国内外大多数文献都支持生命周期假说,但我们的结论为人口老龄化与消费呈负相关,这与中国国情相符。

首先,中国的老年人对于子女的生活水平十分关注,为自己的子孙节衣缩食,是中国老年人的普遍观念,大多数老人会选择为子女留下更多财产。其次,中国的社会保障体制还并不完善,面对疾病与死亡的可能性,理性的老年人通常会选择节约开支,以防储蓄不足难以支付高额的医疗费用。最后,中国社会上普遍的抚养老人的方式还是家庭抚养,老年人并不愿意去养老院养老,因此,随着老龄化的不断加剧,下一代预计的赡养老人的压力加重,即将赡养老人的理性的中年人会倾向于缩减开支,增加储蓄。

二、政策建议

消费行为受到年龄、心理和个人收入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将在整个生命周期理性的分配自己的消费,加上中国并不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中国居民的消费必将趋于保守,可以预见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一步深入,中国的消费需求会进一步萎缩。面对该情况,笔者认为应该在以下几方面着手解决。第一,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只有收入水平的提高才能为居民的消费带来信心,充分发挥边际消费倾向的正效应,从而有效彻底地促进内需的增长。第二,政府应当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只有健全的保障制度,才能降低居民生活中的不确定性,从而减轻老年人口抚养比增加所带来的负效应。第三,针对不同人群的消费倾向,积极调整不同年龄结构群体的消费结构,消除由于年龄结构造成的消费死角。第四,还应注意老龄产业的规范化、标准化、产业化,形成老年人自己的消费渠道,保证老年人的消费权益。

参考文献:

[1] 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0年中国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状况[R].北京: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办公厅,2010.

老人消费论文第7篇

>> 消费社会下的视觉图像文化 浅析民法与市民社会下的私法自治 消费社会下跨界体育营销的困境与出路 消费社会下的网络文学与“文学性”问题 浅论消费社会下的广告意义建构 浅谈构建“两型”社会下的绿色消费模式 论和谐社会下消费伦理的构建 浅谈消费社会下的视觉图像文化 日用陶瓷设计与消费者审美心理 论消费社会语境下非实用性在日用品设计中的强化 风险社会下技术创新价值理性的回归 老龄化社会下的社区与老年公寓设计研究 血亲社会下的“慈孝”与集团社会下的“礼忠” 浅析宝洁公司在中国日用消费品市场成功的目标市场选择与营销活动 浅析和谐社会下的秘书文化构建 浅析经济社会下的丑文化 浅析老龄化社会下武术健身的发展 浅析风险社会下的风险刑法理论 信息社会下的建筑设计变革 浅谈老龄化社会下的产品设计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 宋真:《论设计的价值尺度》,《高等建筑教育》,2007(4)。

[4] 杨亮才、黎玲:《论风险社会之元价值》,《南华大学学报》,2008(4)。

[5] 迪人:《世界是设计的》,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

[6] (日)柳宗悦:《工艺之道》,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

老人消费论文第8篇

[关键词] 自我控制 银色产品 心理成本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规定,中国60岁以上即为老年人。2006年,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达到1.43亿,并且每年还在以3.3%的速度增加。银发市场前景广阔、潜力巨大,但近年来发展缓慢、持续低迷,因此研究银色产品的营销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自我控制

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萨勒和圣?克拉拉大学教授谢弗润等人将卡尼曼的预期理论应用于消费行为分析,提出了行为生命周期理论。该理论认为,人们在进行消费决策时,总是面临着是现在消费还是通过储蓄推迟到未来消费这样的选择。要想未来消费就必须储蓄,也就不得不牺牲眼前消费,放弃即时享受,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进行“自我控制”,用人的“意志力”来抵抗现在消费的诱惑,这当然是痛苦的。由此,也就产生了自我控制的“心理成本”。当“心理成本”较低时,人们就容易进行“自我控制”,牺牲眼前消费;当“心理成本”较高时,人们就很难进行“自我控制”,而选择眼前消费。

二、银发市场现状及其原因

官方数据表明,2006年中国城市老年人中有42.8%的人拥有存款,购买力达到6000亿之巨。到2010年,仅退休金一项就将增加到8383亿元,加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心消费”,银发市场潜力之大不言而喻。但如此巨大的银发市场却一直处于久启不动、持续低迷的状态。有学者将当前中国的老年人称为“偏爱传统的一代”。这一世代大都经历了、、、通货膨胀,以及20世纪90年代后的就业、医疗、教育等改革,这些因素使他们“重积累、轻消费,重子女、轻自己”,受传统消费观念影响极深,不敢放开消费,具有极强的“自我控制”能力和相对较低的“心理成本”。笔者认为:要想在当前情况下激活银发市场,红火夕阳产业,就必须提高老年人行使“意志力”的“心理成本”,弱化老年人的“自我控制”,使老年消费者摆脱传统消费观念的束缚,更多的关注现期消费享受。

三、弱化自我控制,激活银发市场

1.满足消费需求,迎合消费心理。(1)任何产业的兴起和发展都是由需求拉动的。在开发老年产品时,一定要从老年人的消费需求出发,注重产品实用性、方便性、保健性,开发出结构简单、性能良好、方便实用的老年产品,向老年消费者提供实际利益,满足老年人的消费需求。(2)老年人一般都规避购物风险。做老年产品的营销,企业一定要时刻注意树立自己的企业形象及品牌形象,以诚信为本,在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做好对老年顾客的各项服务。满足了老年人消费需求的银色产品,其吸引力必然加大,使老年人爱不释手,行使“意志力”的“心理成本”也就必然加大;良好的形象和周到的服务,降低了购物风险,获得了老年消费者的信赖和忠诚,自然也就弱化了“自我控制”,享用产品也就成为必然之选。

2.优化价格策略,创建物美价廉。(1)在定价上,首先要做到物美价廉。老年人大多已经闲居在家,更加关注的是货币成本,物美价廉是老年人购物选择的基本标准,且往往以对价格的信赖确立对企业的信赖。其次在实际定价时,采用尾数定价策略,将产品价格标到几角几分。一方面让老年人感觉企业定价严谨认真,价格真实可信,另一方面也让他们感觉便宜,满足其“求廉” 的心理需要。在成交时,采用去尾策略,把标价中的尾数让利给顾客,让老年顾客感觉得到了实实在在的优惠。(2)在标价时,一般不宜搞讨价还价,这样会提高老年人的精力成本,搞不好还会损害企业信誉。因此,银色产品的价格应明码标价,并且适时地实施折扣价、特价、优惠价等策略。通过以上价格策略,一方面满足了老年人物美价廉的购物标准,降低了购物的货币成本;另一方面确立了老年人对企业的信赖,降低了购物的精力成本。由此,老年消费者“自我控制”就会得到弱化。

3.拓宽营销渠道,提高消费便利。(1)采用老年用品连锁专卖店的方式,在老年人集中地区开设店铺,实现老年人的一站式购物,同时提供上门服务。(2)在商场中设立银色产品专柜,既方便老年消费者购买,也便于提供售后服务;(3)大型超市开设银色产品专柜,选派优秀的售货员回答咨询,帮助选购,提供容易携带的包装等。(4)开辟电视直销、电话购物、网上购物等,方便老年人购物。营销渠道的拓宽使老年人随处可见、可买满足自身需要又物美价廉的银色产品,提升了行使“意志力”的“心理成本”;同时又满足了老年消费者求方便、就近消费的习惯,节省了体力成本,进一步弱化了“自我控制”,也就自然会作出“银色产品带回家”的消费决策。

4.巧用促销策略,促进老年消费。(1)结合公关宣传的人员推销。通过开展老人联谊会、比赛等活动,吸引老年人的参与,宣传人员或推销人员向老年人现场散发宣传材料,耐心回答问题,耐心帮助顾客,广泛接触,充分沟通。(2)广告宣传要体现情感特点。广告宣传应抓住老年人怀旧和重感情的需求,体现尊老、敬老、爱老的主题;既不夸大其辞,又能体现产品的实际特点,还要包含对老年人不尽的关怀。

结合公关宣传的人员推销策略,拉近了距离,树立了“为老年人服务”的亲和形象;将“情”字贯穿于始终的广告宣传,动之以情,以情感人,从而以真情博得老年消费者的好感;若再配以免费试用、提供赠品等销售促进策略,“自我控制”必然弱化,购买行为随之发生。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