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高校财务分析论文

高校财务分析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20 16:16:02

高校财务分析论文

高校财务分析论文第1篇

优化高校资源配置。高校管理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将各种不同的高校资源,通过内部化来节约交易成本,优化配置资产结构,从而发挥规模经营效益。如何发挥这一效益,需要借助于各种管理机制与手段,其中财务预算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财务预算能将高校资源加以整合优化,使资源浪费最小化而利用效率最大化。

支持高校战略管理。高校管理最为核心的是财务战略管理,它是对高校未来走向进行规划,具有前瞻性和综合性特征。财务预算本质上是对未来的一种管理,它通过规划未来的发展指导现在的实践,因而具有战略性,对高校战略起着全方位的支持作用。

协调高校经营管理。在高校经营管理过程中,高校各个部门之间及各部门与高校整体之间,存在着非常紧密的联系,这些联系往往又直接或间接决定着高校整体利益与各部门及教工个人的局部利益,这就要求为了完成高校整体目标和任务,各部门必须紧密配合,相互协调,统筹兼顾,合理安排,共同完成各自的任务,继而完成高校的总体目标。正是从这一层面来看,财务预算是一种制度化的程序,它通过制度的运行来代替管理,是一种制度管理。

调动全员参与管理。财务预算不是单一部门或单一个人的管理行为,财务预算过程涉及方方面面,涉及高校的各个部门及所有员工,那种将财务预算视为部门管理或权威管理的想法都是不正确的。管理的对象是人,但管理的主体同样是人,如何调动全方位的积极性,不是凭一句口号,而是必须付诸实施。财务预算通过设置各项定量指标,使教工的需要与高校的目标联系起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将高校管理作为人人自发的一种管理。

考核高校部门业绩。财务预算为考核各部门及教工工作业绩提供了依据。高校各职能部门都根据预算的要求,有目的、有步骤的安排日常工作,组织教学科研活动,通过实际成果与预算目标对比,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促使各部门及教工对差异及时采取措施,解决问题,完成任务。

加强高校财务控制。财务预算是一种控制机制,它将预算主体和预算单位的行为调和到“自我约束”与“自我激励”层面上,预算作为一根“标杆”,使得预算执行主体都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么,如何努力去完成预算,预算完成与否如何与其自身绩效挂钩等等,从而起到一种自我约束与自我激励相对等的作用。同时,对于财务预算主体,也有了明确的依据来考核执行主体,从而控制高校管理的运行过程,并保证结果的实现。

高校财务预算的方法

高校财务预算采用的方法是零基预算,所谓零基预算是指高校在编制预计支出预算时,不考虑以往会计期间发生的费用项目和费用数额,而是以所有的预算支出均为零为出发点,一切从实际需要与可能出发,逐项审议预算期内各项费用的内容及开支标准是否合理,在综合平衡的基础上编制费用预算的一种方法。

零基预算的主要特点。可以促进高校合理有效地进行资源分配,将有限的资金充分利用;可以充分发挥各级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各预算管理部门精打细算,量力而行,合理使用资金,提高资金的利用效果;由于这种方法一切从零开始,对费用一视同仁,有利于高校面向未来发展考虑预算问题;这种方法一切从零出发,预算时需要完成大量的基础工作,势必带来极大的工作量,而且也需要比较长的编制时间。

零基预算的编制程序。高校内部各有关部门根据高校的总体目标,对每一项业务说明其性质、目的,以零为基础,详细提出各项业务所需要的开支或费用;组成预算委员会,该预算委员会对各部门提出的预算方案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划分不可避免项目和可避免项目、不可延缓项目和可延缓项目,确定各项目的轻重缓急和开支标准;结合可动用的资金来源分配资金,落实预算。

零基预算的编制方法。在立足现在,面向未来,创新思维,实施零基预算编制时:第一,高校党委和行政应初步确定预算年度的人员编制和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第二,高校各部门根据学校预算年度的人员编制和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从实际需要与可能出发,提出预算期内各项费用的内容、理由及其开支标准。第三,高校财务处按预算项目,汇总各部门上报的各项费用支出。第四,预算委员会根据高校的总体目标,审查每项费用对实现总体目标的意义和效果,并在“费用—绩效”分析的基础上,将各项费用按优先次序划分为A、B、C三类,即:必保、需要、更好。第五,预算委员会审定资金来源与可能,按照已认定的各项费用优先次序来安排资金。对赤字项目则建立滚动项目库,按重要性排序,视财力按顺序分步专项落实。第六,编制出高校年度预算收入和预算支出报表,实现收支平衡。

高校财务预算的执行

加强预算执行的控制。财务部门、审计部门和各预算单位要强化预算全过程管理,切实保证预算的约束力和严肃性。一是管理的重心要落在预算的执行上。严格预算管理的经济责任制,各预算单位经费使用必须按预算规定的项目执行,不得突破预算额度;财务部门应实时监控各单位预算执行,以规范和监督校内各种经济活动有序进行,对预算执行情况年终由财务处汇总分析做出评价,对重大经费项目由审计部门参与考核,并对其合理性和效益性做出评价。二是强化管理,特别要强化内部审计监督。财务部门应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财务收支检查和专项检查工作;审计、纪检、监察部门应建立起对财务部门、财务人员和全体教职工的内部综合监督机制,加强内部审计,强化审计责任意识。

建立考核和奖惩机制。建立考核和奖惩机制是严格执行预算的有效手段,高校每年应根据预算收支的项目、部门、重要性制订与预算执行相配套的考核和奖惩办法,实施每月考核、年终奖惩制度。对超预算收入和节约预算支出给予表彰奖励;对未完成预算收入和超预算支出给予批评惩处;对未完成预算支出项目应视未完成工作任务给予通报;同时将考核和奖惩的结果与行政考核、部门评优、下年度预算挂钩。通过考核与奖惩的结合,维护高校预算的严肃性和有效性,充分调动内部各方面预算管理的积极性,更好地做好高校预算管理工作。

畅通信息传递与反馈。建立一套上下互动、层层畅通的预算执行信息传递与反馈系统是预算执行管理的有效手段。高校应结合学校实际建立财务预算信息管理系统,利用计算机网络下达部门预算、部门用款申请预算、核准报销减少预算,实时监控部门的预算计划及执行情况。通过网络信息传递与反馈,一是可以提高机关作风和办事效率,二是可以大大提高管理水平,三是可以杜绝超计划或无计划用款现象,四是领导、财务部门和各预算单位能够随时掌握分析学校、部门的财务情况。这样高校的预算计划和执行,可以及时预警、禁止和总结,可以实施阳光操作与绩效分析,从而更好地做好高校财务预算的执行。

高校财务预算的绩效分析

本文借鉴企业财务分析方法,结合高校实际,从高校财务预算的目的出发,有针对性地对高校财务预算的绩效分析作如下探讨。

(一)高校财务预算绩效分析体系

对高校财务预算进行绩效分析,首先应研究高校财务预算绩效分析体系,研究高校财务预算绩效分析体系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程,不同于企业。企业以经济效益为目标追求股东财富最大化,建立了一套以变现能力比率、资产管理比率、负债比率和盈利能力比率为主的财务分析指标体系。高等学校以教学、科研为目标,追求高校多维度效益,很难建立完整、系统的高校财务预算绩效分析体系,但是,高校必须实施财务预算管理,而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的目的十分明确,因此,根据高校财务预算的目的建立高校财务预算绩效分析体系,是最直接和简便的。分析高校财务预算的目的

,可建立如下高校财务预算绩效分析体系,

(二)财务预算绩效分析指标的计算

根据绩效分析的六大类十五项指标体系,各项分析指标可用以下方法计算。

1.资源利用率。高校资源利用率主要包括两类资源利用率。一是教学资源利用率,根据高校占地面积、建筑面积、师资数量、实验设施等硬件条件,计算出在校学生规模,根据在校生规模可以计算出应有预算收入,将应有预算收入和实际预算收入比较,就是教学资源利用率。

教学资源利用率=实际预算收入÷应有预算收入×100%

二是科研资源利用率,根据高校师资和设备能力可预测出科研服务收入,将实际科研服务收入与预算收入比较,就是科研资源利用率。

科研资源利用率=决算科研收入÷预算科研收入×100%

2.战略目标实现率。战略目标实现率从财务角度可理解为重点收入项目和重点支出项目实现率两类。

重点收入项目实现率=重点收入项目实现额÷重点收入项目预算额×100%

重点支出项目实现率=重点支出项目支出额÷重点支出项目预算额×100%

3.部门贡献率。部门贡献率是指部门实现预算收入的比率,另外根据部门贡献率还可以计算部门贡献差异率。

部门贡献率=部门实际预算收入÷部门预计预算收入×100%

部门贡献差异率=甲部门贡献率-乙部门贡献率

4.全员劳动产酬率。全员劳动产酬率包括预计劳动生产率、实际劳动生产率和劳动报酬率三个指标。

预计劳动生产率=应有预算收入÷全校平均教职工人数

实际劳动生产率=实际预算收入÷全校平均教职工人数

劳动报酬率=实际人员经费支出÷全校平均教职工人数

5.部门投入产出率。部门投入产出率是指按部门人员编制或学生数核定的预算支出与实际支出、完成事业的比率,包括部门预算使用率、事业完成率和部门投入产出率三个指标。

部门预算使用率=部门实际使用预算÷部门预算支出×100%

部门事业完成率=完成事业项目数÷核定事业项目数

部门投入产出率=部门事业完成率÷部门预算使用率

6.财务预算执行率。财务预算执行率包括预算收入执行率、预算支出执行率和生均培养成本率。

预算收入执行率=实际预算收入÷预计预算收入×100%

预算支出执行率=实际预算支出÷预计预算支出×100%

生均培养成本率=实际预算支出÷全校平均学生人数

(三)财务预算绩效分析指标的评价

某高校某年基本情况如表2所示,财务预算决算资料如表3所示。

高校财务分析论文第2篇

【关键词】 模糊评价; 财务风险; 预警模型

一、引言

财务风险是由于各种难以预料或无法控制的因素作用,使实际收益与预计收益发生背离,从而蒙受经济损失的可能性,财务风险具有不确定性的特征。高校财务风险是高校运营过程中因资金运动而面临的风险,主要是债务风险。目前高校对财务风险预警分析主要有三种方法:判别分析法、回归分析法、人工神经网络方 法。这三种方法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缺乏动态流量分析和理论指导。高校财务风险预警应将定量方法和定性方法结合起来,提高预警准确度,而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正好具备这种优点,可以对财务风险状况作出全面评价。本文拟借助模糊综合评价理论构建高校财务预警模型,以有效预测财务风险,防范高校财务危机。

二、模糊综合评价理论

模糊综合评价理论是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L.AZdah教授于1965年提出的,模糊综合评价是综合事物的多种属性和各种因素影响而作出的总体评判,它应用了模糊数学变化原理,具有模糊性、定量性和层次性的特征。

模糊综合评价的基本原理是以关键影响因素为着手点,确定被评价对象若干等级的评价集合和指标权重,对各指标作出模糊评价,确定隶属函数,形成判断矩阵, 将其与权重矩阵进行模糊运算,得到定量综合评价结果。模糊综合评价通过各项评价指标衡量评价对象,建立评价标准等级,对评价值评分结果进行汇总分析,按模 糊数学的隶属原则进行指标取值量化。

模糊理论是处理模糊性的一种不确定性数学理论,由于高校财务风险具有不确定性和评价困难的特点,将模糊综合评价理论应用于风险预警分析中,通过模糊性数学模型,运用科学评价手段,结合矩阵对财务风险进行预警,可以为高校领导层提供科学、准确的决策依据。

三、高校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建立

模糊评价的核心问题是对多指标进行综合处理,建立指标分级体系,以确保评价模型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本文根据高校发展的特点,结合定量与定性分析,从高校偿债能力、支付能力、财务资金管理能力三方面提出了高校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运用5个预警指标综合反映高校财务风险大小和财务危机程度,有效地监控高校财务状况。

1.债务负担率u1=年末债务总额/当年总收入

该指标可以直接衡量学校偿还债务的能力、承担财务风险的程度。指标值越高,债务压力越大,财务风险越大。

2.现实支付比率u2=(年末银行存款+年末现金)/月平均支出额

现实支付比率u2反映学校财务潜力,指标值越高,财务风险越小。

3.支出收入比率u3=总支出/总收入

支出收入比率u3反映学校财务运营情况,分析学校当年预算支出的平衡关系,是反映学校隐性负债状况的重要指标。指标值>1,说明学校该年度出现赤字,动用了历年结余弥补赤字,财务运转出现困难。指标值≤1,说明学校财务运转正常。

4.自有净资金占货币资金比率u4=(年末事业基金-投资基金+年末专用基金-留本基金)/(年末银行存款+年末现金)

该指标比率u4比重越大,表明学校可支配的自有资金越多,财务风险越小;反之,当该指标值小到一定程度时,则表明学校财务有了潜在的危险。在财务状况较稳定的情况下,该指标值通常在54%至60%之间。

5.自有资金动用比率u5=(应收及暂付款中非正常周转垫款+年末对外投资+借出款)/(年末事业基金+年末专用基金-留本基金)

自有资金动用比率u5应在100%内,根据相关理论分析,为了保证自有资金动用的安全限度,比率u5值一般不要超过20%。

四、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

(一)模糊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

1.构造判断矩阵

在建立递阶层次结构体系后,根据上下层次之间的隶属关系,构造判断矩阵。即以上一层某元素为准则,它对下一层各元素有支配关系,通过两两成对比较该层各元素对上一层元素的相对重要性,并赋予一定的分值。其方法一般采用表1中的标度法。

设对于某一准则X,几个比较元素构成了一个两两判断矩阵:

U=(uij)n*n

式中uij为元素ui与uj相对于X的重要性的比例标度,bij=1。

2.一致性检验

由于判断矩阵是人为赋予的,故需进行一致性检验,即评价判断矩阵的可靠性。其计算步骤如下:

(1)计算随机一致性指标CI

式中:λmax为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n为判断矩阵的阶数。

(2)计算一致性比率CR

CR=CI/RI

式中:RI为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由表2可查得。

当CR≤0.1时,认为判断矩阵的一致性可以接受;当CR>0.1时,应对判断矩阵作适当修正。

3.权重的组合计算

本文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将定量与定性分析有机结合,这种方法评价过程简单,评价时间短,能在短期内提高预测的精确度。通过判断矩阵计算得出各元素相对重要度后建立权重向量,计算上述指标在目标U中的比重,结果见表3。

(二)模型的构建

1.确定评价因素集和评语集

本文构建的高校财务风险指标评价体系选取5个预警指标:债务负担率、现实支付比率、支出收入比率、自有净资金占货币资金比率和自有资金动用比率。因此:

评价指标集即因素集为U={u1,u2,u3,u4,u5}

评语集为V={v1,v2,v3,v4,v5}

其中V={20(最差),40(较差),60(一般),80(较好),100(最好)}。

2.建立综合评价矩阵

要评价高校财务风险,可从因素集和评语集入手,因素论域和评语论域之间的模糊关系可用评价矩阵来表示:R=r11…r1n… … …rm1…rmn

其中rij=R(ui,vj)表示从因素ui着眼某事物被评为vj的隶属程度,也就是rij为因素ui对等级vj的隶属度,因而矩阵R的第i行Ri=(ri1,ri2,…,rin)为第i个因素ui的单因素评价,它就是V上的模糊子集。

为求模糊矩阵,需要根据待评高校的指标数据,对每一个评价指标ui(i=1,2,…,6)分别构造出它隶属于v1(最差),v2(较差),v3(一般),v4(较好),v5(最好)的隶属函数v1 i,v2 i,v3 i,v4 i,v5 i。

3.评价结果

在财务风险评价过程中,按照风险类型,将财务风险划分为5个预警等级,将其划分为严重、较大、中等、较小和无风险5种类型。警戒线可按照这5个等级进行确定。如表4所示:

高校决策群可以根据综合评价中的结果对应相关风险等级按照警戒线的提示,及时调整财务管理策略。通过财务风险模糊综合评价预警模型可减少潜在财务风险,有效防范财务危机,增强高校财务运作能力,促进高等教育事业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文华.高校财务风险模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探讨[J].财会通讯,2009(1):53-54.

高校财务分析论文第3篇

1.财务管理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基于“3+1”人才培养模式

2.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评价体系研究——基于《基础会计》

3.财务管理本科专业模块化人才培养方案探索——以合肥学院为例

4.后现代教育理论:财务管理本科教育的新视角

5.基于目标起点论的财务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研究 

6.优化财务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实践与思考

7.国外教材在财务管理本科教学中的应用

8.财务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目标体系的构建及实施

9.应用型财务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

10.应用型财务管理本科专业《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探析

11.财务管理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课程体系优化研究

12.把握财务管理本科教育特点 加强实践性环节教学

13.财务管理本科课程标准建设的思考

14.论《公司金融》与《财务管理》本科教学差异——内容侧重和教学法的选择

15.德国应用技术大学之经验对我国应用型财务管理本科教育的启示

16.能力导向的财务管理本科教材设计研究

17.应用型财务管理本科专业教材建设探索

18.我国高校财务管理本科实践教学研究综述

19.财务管理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探讨

20.关于财务管理本科课程体系设置的探讨

21.财务管理本科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

22.财务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考核与应用型人才培养问题研究

23.案例教学在财务管理本科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24.应用型财务管理本科《货币银行学》教学研究

25.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四证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为例

26.应用型财务管理本科《财务管理》课程设置合理性探索

27.财务管理本科“目标导向”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28.财务管理本科专业培养财务技能应用型人才研究

29.吉林省财务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0.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专业基础课设置——以海口经济学院西方经济学和企业管理学为例

31.应用型新建本科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综合改革的逻辑

32.本科财务管理教学的困境与出路

33.新形势下地方院校财务管理本科专业发展定位的SWOT分析

34.财务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35.财务管理本科双语教学环境下的案例教学研究

36.财务管理本科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路径探析

37.对本科财务管理专业教学的几点思考

38.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39.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40.财务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设置分析 

41.应用型财务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研究

42.我国财务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的比较研究

43.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职业能力培养框架的构建——基于Dural System教育教学模式

44.财务管理本科教学的案例教学探讨

45.应用型财务管理本科专业培养与教学

46.财务管理本科专业建设的核心问题

47.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48.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模块化课程改革与实践

49.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析

50.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  

51.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的几点设想

52.应用型财务管理本科课程研究

53.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54.地方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的思考

55.加强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思考

56.高校财务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优化的构想

57.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58.本科阶段财务管理教学改革探讨——基于课堂内外的分析

59.关于构建民办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 

60.财务管理本科课程内容的优化

61.地方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基于校企合作视角

62.“零距离”特征的应用型财务管理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与探索

63.地方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64.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特色建设探析

65.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理性分析

66.浅谈本科阶段财务管理专业体系的建设

67.我国高校财务管理本科专业建设的思考

68.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课程结构体系研究

69.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讨——以财务管理专业为例

70.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设置研究

71.基于就业能力导向下地方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协同改革研究

72.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教材若干问题研究

73.《财务管理案例》课程的本科教学调查——来自某师范学院的调查数据

74.关于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探讨——基于对长三角地区企业的调查分析

75.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下财务管理课程标准建设

76.高职与应用型本科“3+2”分段培养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研究

77.财务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考核方法改革探究

78.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有效途径研究

79.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创新性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

80.本科院校财务管理教学改革探索

81.转型背景下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几点思考 

82.案例教学法在本科财务管理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及对策研究

83.地方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学生胜任能力框架构建与评价研究

84.新建本科院校财务管理规范化探讨

85.从高等教育国际化谈本科财务管理教学改革

86.提高本科财务管理教学质量思考

87.论财务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88.高等院校财务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研究

89.新建本科院校财务管理创新研究

90.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建设思考

91.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教学误区与创新研究

92.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创新型实践教学初探

93.民办本科院校《高级财务管理》教学体系改革——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94.虚拟班:民办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精英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浙江树人大学为例

95.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96.珠三角地区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研究

97.高职本科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构想

98.本科传统教学模式特征与教学方法改革研究——以《财务管理》课程为例

高校财务分析论文第4篇

关键词 案例分析 任务驱动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7.02.047

Abstract Based on our existing "Advanced financial management" course teaching mode is not perfect, the course group put forward "case analysis + task driven teaching model, and this model to achieve the goal, implementation points and innovation points are to explore the implementation,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raining of financial management specialty in our university and realize the cultivation of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and ability strong composite financial management talents.

Keywords case analysis; task driven; teaching mode

“高级财务管理”课程目前是我校财务管理专业本科生的核心专业课程,曾经是会计学、会计学(注册会计师方向)的主要必修课程。我校2000年取得会计学硕士授予权时,即设立了财务理论与方法研究方向,培养财务管理方向研究生;2003年开始在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招收财务理论与实务方向博士研究生;2004年开始招收财务管理专业本科生;2012年取得了财务管理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的招生资格,财务管理学科建设有序推进。在课程建设的脉络发展方面,自20世纪70年代起,我校在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本科中较早开设“工业企业财务管理”、“企业财务学”等课程,其中涉及的财务管理专题等内容为本课程的形成提供了雏形。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校为研究生单独开设的“财务管理专题”、“会计与财务前沿问题研究”等课程,为本课程建设积累了丰富经验。1993年开始招收会计学本科专业后,“高级财务管理”课程一直作为会计学专业的主干必修课程由几位教授讲授,2004年取得财务管理本科专业招生资格后,“高级财务管理”作为财务管理专业的核心必修课得到进一步的重视。

基于上述良好的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氛,我校“高级财务管理”课程自开设至建设成为校级一类课程(2011年)、校级精品课程(2014年)以来,在提高学生理论素养和专业认知的能力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现有的“高级财务管理”教学模式尚不能称之为完善,其现状可从以下方面分析:第一,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要求。“高级财务管理”一般是在第七学期开设,教学课程开始走向“高、专、深”的特征与研究生教学内容存在一定的交叉重叠、难以理清。第二,实践课时太少,案例教学亟待加强。目前“高级财务管理”课程以课堂理论授课为主,面对资本市场复杂多变的现实状况,缺乏对相关知识技能的实际操作。第三,教学方式单一,缺乏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的运用。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传授的单一教学模式,难以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研究探索能力。针对我校现有“高级财务管理”教学模式存在的缺陷,课程组提出了“案例分析+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并在教学实践中加以应用。具体做法如下:

1 教学模式拟达到的目标

1.1 完善课程内容体系

作为本教学模式构建的基础,课程内容的合理设置是前提。针对我校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组首先界定了本专业主干课程的内容边界和深浅程度,在“财务管理”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进行财务管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在“国际财务管理”中主要强调跨国企业在财务管理领域的特殊风险与特殊问题,在“高级财务管理”中更加强调对学生应用财务管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在对本课程教学目标定位的基础上,再将课程具体授课内容分为公司治理篇、筹资运作篇、资本运作篇、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业绩评价等六个模块,教学模块的设计使得“高级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内容更加紧凑,重点更加突出。

1.2 构建促进学生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径

通过课堂教师案例授课、课后学生完成驱动任务的模式完成每个模块的学习。具体地,在课堂授课中教师通过相关案例引出基础理论和知识点,在案例分析中提升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拓展;进而将学生所要掌握的理论知识及实践技能隐含在课后的任务布置中,学生通过查阅文献、实地调查、软件分析等手段解决问题;再次回到课堂通过学生分组汇报、教师点评(总结、提炼)实现学生从掌握理论――应用知识――提高能力的良性循环。

1.3 开拓在专业课程中强化对学生的科研训练之路

本科生的科研训练是个系统工程,通过在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强化科研训练是有效途径之一。本模式拟通过案例教学、实训教学等有目的的训练方式,拟部分地解决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存在的问题,即选题不能体现专业知识的深度、广度,写作内容空洞、缺乏实质性的数据分析的问题。

2 教学模式的实施

按照设计思路,从以下方面对现有教学过程进行了整合、改进(图1):

2.1 教学内容的模块化设计

课程组基于我校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从本课程在财务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的定位出发,通过借鉴内地知名财经院校的先进做法,对我校“高级财务管理”课程的内容体系进行了模块化设置,包括公司治理篇、筹资运作篇、资本运作篇、企业集团管理篇、业绩评价篇,并将每个模块的教学内容按“基础理论”、“实务内容”、“案例分析”设为三个层次。以业绩评价篇为例,通过教师课堂讲授及学生课后文献阅读的方式掌握业绩评价理论;通过课堂上对已有公司或企业的业绩评价进行案例分析掌握业绩评价方法;最后要求学生课下分组自行完成根据上市公司相关数据进行有效的业绩评价。

2.2 案例教学及讨论

本教学模式的要旨之一在于通过教师的课堂授课运用相关案例引出教学内容所涉及的基础理论和每个模块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点。因此,课程组在充分讨论了“案例教学”的教学目的后,根据每个教学模块的内容组织设计了相关案例。案例资料的来源一是课程组成员主持完成的2009年石河子大学立项教材“高级财务管理案例分析教程”,案例资料的来源二是根据资本市场经典案例由课程组成员自编的“高级财务管理案例集”,并及时、经常性地更新案例集。同时,针对案例准备好问题,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思考、探讨、总结,最后教师再归纳点评。

2.3 驱动任务的设置

本模式最重要的环节是学生自主性地完成“任务”,只有通过“任务”的完成,才能真正帮助学生实现从掌握理论- 应用知识- 提高能力的良性循环。因此,我们的思路是,根据模块内容和教学目标,设定若干项难易程度不同的、适当的任务贯穿教学的始终,使学生清楚学习结束自己能做什么,通过知识的学习完成任务,达到教学目目标。

任务形式一是要求完成实验任务。课程组根据模块内容编写了包括冲突下的收益分配、并购动机及并绩效分析等材料的实验大纲及实验指导书。以公司治理篇中某公司冲突下的收益分配政策选择为例,具体内容如下:(1)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股利分配中的有关规定、股利理论和股利分配政策等问题及冲突下股利分配的变异。(2)实验基础。学生在实验前应掌握股利分配的种类、股利分配的影响因素、股利分配程序等相关内容。(3)实验内容。通过案例资料,了解:第一,我国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与支付方式。第二,长期高额现金股利发放的动机及在我国资本市场中的示范意义。第三,股利政策与股东价值最大化之间的关系与合理路径。

任务形式二是要求完成课程论文。通过各模块以案例分析对理论知识的讲解和课程结课后课程论文的写作,一方面让学生对某专题领域的学术前沿动态有一定的了解,帮助学生日后对毕业设计(论文)进行选题,另一方面,课程论文的设计、完成要借助于统计软件,同时训练了学生的综合实践技能。

3 教学模式的创新点

(1)理论联系实际紧密。通过本教学模式的引入,“高级财务管理”课程不仅介绍国外的经典理论,吸收财务管理前沿观点,更注重通过中国资本市场的上市公司案例将这些知识放置于中国特有转型经济制度背景下进行教学,突出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理念。同时,尽可能将新疆及兵团本土案例引入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2)坚持理论导读、案例讨论与课程论文三结合。通过教师课堂讲授及学生课后文献阅读的方式掌握各教学模块涉及的诸如理论、并购动机理论等经典理论文献,通过引用中国特殊制度背景下资本市场典型案例剖析上市公司财务行为,通过学生参与课堂案例讨论、独立或分组完成实验报告等实训任务,完成从现象到理论再到实务最后升华对理论的认知。

(3)构建较为完善的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整个教学模式的完成过程涉及到案例讨论、实地调查、文献梳理等多种教学及实践方法,使得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构建对知识点的认知体系。

总之,从长远效果看,本教学模式的探索实施使得我校财务管理专业教学体系日趋完善,进而使财务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更加满足财务管理学科专业理论知识与实务操作技能的紧密结合的要求,最终提高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实现培养综合素质能力较强的复合型财务管理人才的目标。从近期效果看,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及设定“任务”的完成,综合能力得到训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明显提高,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在选题方面、质量方面均有较大进步。

参考文献

[1] 李广.高级财务管理课程内容体系构建探析[J].商业会计,2016(9).

[2] 袁玲,杨元贵,强锦.探析《高级财务管理》课程内容体系的构建[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5).

高校财务分析论文第5篇

关键词:公办高校;民办高校;财务运作模式;异同

中图分类号:G4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2

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是当今时代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两者任何一方出现问题都会严重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脚步,因此要两者兼顾,全面分析两者的财务运行模式上的异同,指出其问题,使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的财务运行模式更加完善健全,从而加快教育在社会经济中的发展步伐。

一、公办高校与民办高校的性质

公办高校:所谓的公办高校实际上就是部分建设资金由国家筹资,与高校共同建立的,得到国家允许,获得国家认可的高校,公立高校因为是由国家支持建立,具有一定的权威性,校内易形成良好的学风,此外,公立高校在很久之前就已成立,已经有一定的文化底蕴,同时也得到了社会的高度认可。

民办高校:民办高校的建立也要在经过国家批准的基础上才能建立,但是它与公办高校不同的是,它的建设资金并不是国家赞助,而是由高校自身进行合作融资,在进行管理时在不违反国家规定的情况下,民办高校有自身的一套管理体系以及学费收取的标准。

二、公办高校与民办高校财务运行模式的理论依据异同分析

1.公办高校与民办高校的理论依据相同点

公办高校与民办高校的理论依据相同点在于两种模式学校的开办都需要遵循《会计法》及《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的相关规定。

2.公办高校与民办高校的理论依据不同点

公办高校在财政运行中,不论是会计核算还是财务处理, 都要遵守由财政部统一制定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但是在民办高校就没有那么严谨的制度约束力,虽然在民办高校中也需要按照国家规定的《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来进行财务工作的开展,但是依然存在一些管理制度不太完善的民办学校,按照自身的制度来进行财务管理核算,而非过多依附于《企业会计准则》,两者相对而言,公办高校的财务管理制度更加规范,更加严谨。

三、公办高校与民办高校财务运行模式的会计制度异同分析

1.公办高校的会计制度分析

①公办高校会计制度的内容

现今的公办高校在会计核算时,大都利用收付实现制来进行财务的核算,这种制度的运行模式简而言之就是当天收到的实际款项,统计时被作为当天的财务收入,假如是当期办理的业务,但是并没有受到其支付给高校财务部门的款项,这样的情况就不作为当期款项来统计,也就是说当期收取的一切费用要与实际收取的费用相等。

②公办高校会计制度的优点

公办高校采用这样的会计制度,极大的简化了工作人员的财务工作,使整个操作程序更加简单,数据更加明了,因为在这种会计制度下,只需要核算当期的实际收取费用,减轻了财务核算人员的任务量,数据的简单化减少了工作中的误差,有利于公办高校的财务运行。

③公办高校会计制度的弊端

这种会计制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简化了财务核算人员的工作,但是只记录当天的财务状况,信息量较小,高校不能全面把握会计核算过程中的收入及费用,统计的数据也不能确切的表现出高校运营的固定资产,不利于高校合理安排资金。

2.民办高校的会计制度分析

①民办高校会计制度的内容

民办高校会计制度的内容与公办高校的会计制度存在一定的差异,民办高校在财务运行中是以权责发生制作为会计核算的标准,而公办高校则是收付实现制,另外,公办高校以当期的实际收取费用为基础,而民办高校则以收到的所有款项作为当期收入,而不管是否收到实际费用,此外还有一点不同的是及时当期收到款项并且已入账,但若不适于当期的收入依然不作为当期收入来算。

②民办高校会计制度的优点

民办高校会计制度以权责发生制作为财务运转的准则,因为它记录的是当期收入的所有款项及费用,所以在数据上可以清楚明了的看出当期收入费用的财务状况,从而进行各会计间的比较,总结出对高校有用的财务数据,另外,运用此制度还真实的反映出高校的固定财务运行资金的状况,让高校及时了解自身的财务运行状况。

③民办高校会计制度的弊端

民办高校的权责发生制虽然有诸多优点,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弊端。权责发生制能及时清楚的看出自身的财务状况,但从损益表方面来看的化,会影响高校对其自身财务状况的认识,原因在于损益表所呈现的收入及费用,它在资产负债表中被分裂开来,反映了现金收支及债权债务,高校看到债权债务表会对其自身形成作物的认识因此,在实行权责发生制的同时也要吸纳公办高校的收付实现制中的优点,将现金流量表及财务状况变动表加入会计制度的运行中,这样高校的整个财务状况就会一览无余,非常方便。

四、公办高校与民办高校财务运行模式的管理制度异同分析

1.公办高校与民办高校管理制度的不同点

①民办高校资金业绩考核体制较为健全及关注点不同

从公办高校与民办高校的管理制度上来看,两者虽都在管理方式上运用了资金业绩考核体制,但公办高校相对于民办高校而言,实施的力度不够强,因此资金业绩考核体制在民办高校中更为健全。另外还存在的原因是由于民办高校的性质决定的,民办高校建立的目的在传授教育的同时带有盈利的目的,对资金财务的管理也是较为重视,它直接关系着民办高校的开办进程及规模,这也是完善资金业绩考核体制的一个主要原因。然而公办学校是由国家部分筹资建立起来的,侧重点不在于盈利,它更关注的是对学生的全方面培养以及如何进行伟大的科研事业,所以在财务的管理制度上较为松懈,其实这种想法或者做法是片面的,虽然学校的主要职责是教育学生,向学生传授知识,以达到培养人才的目的,但是在培养人才的基础上也应该搞好自身的财务状况,因为财务是支撑高校长期开办及发展的重点,完善资金业绩考核体制,切实按照财务管理制度来执行,从而促进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

②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的管理人员对财务的控制意识不同

公办高校在财务运行管理中是以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为基础的,但是部分公办高校在执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之时并没有严格要求管理人员,还存在一定的自,这样会导致一些不必要的资金流出,而民办学校更加注重盈利,所以在财务管理上相对较为严格,严格把控管理人员的工作,就现在而言,虽然民办学校在预算上的管理体系还不够完善,但其内部的管理人员对财务的控制意识却很强。

2.公办高校与民办高校管理制度的相同点

①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都建立了财务预算体系

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都建立了财务预算体系,但可以说都不甚完善,就民办学校而言,民办高校比较注重结果,注重盈利,因此在财务预算的工作上并没有认真负责的实施此体系,没有认识到预算在整个财务运行管理中的重要性。而拿公办高校来讲,虽然相对民办高校而言它的财务预算更为完善一点,它遵循有预算才有开支的规定,在财务管理中对财务预算还是较为重视的,通过资金的存放以及支付形式的变革,公办高校正将被动的预算工作转变为主动的预算,逐渐认识到了预算的重要性,它的转变一步步促进着财务管理体系的完善。

②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都缺乏科学完善的财务分析体系

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两者在财务运行管理中,只是进行简单的预算及当期的收入费用情况,对财务分析体系却没有重视起来。其实财务分析体系是十分重要的,它对于财务中出现的问题或差错可以及时的做出分析,找出其中诱因,可以及时的查看财务运行的具体状况,因此财务分析体系是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两者都需要加强的,两者应引起重视,尽快完善财务分析体系,使整个财务管理更加规范化,精确化。

五、总结

总而言之,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各有其特点,两者的侧重点不同,通过上文对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两者之间的理论依据、会计制度、以及管理制度等方面的对比所得:公办学校较为注重对学生的培养,遵循国家规定的制度,而民办学校在培养人才的同时也兼顾盈利。两者各有千秋,它们的异同使教育体系趋于多样化,适应了现展的时代潮流。

参考文献:

[1]邹鑫.民办教育投资的收入、成本分析[J].四川有色金属,2009,8(04):143-144.

[2]刘经纬.财政资金收支制度研究—从部属高校财务管理角度探讨[J].财经问题研究,2008,7(32):305-306.

[3]张云.建设现代大学制度视野下的公办高校财务治理研究[J].学术研究,2010,11(08):98-99.

高校财务分析论文第6篇

关键词:管理会计;高校财务管理;应用

管理会计是会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国内经济的转型升级,我国的会计行业同样面临转型,由原来的以财务会计为主导向管理会计转型。新时代新背景下,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步步深入,高校财务管理的改革也迫在眉睫。各高校要积极在财务管理工作中推广管理会计,加强防范财务风险的能力,合理配置资源,为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使其获得良性的发展。

1.高校财务管理存在的不足

1.1制度缺陷

高校财务管理在体系和体制方面存在很大的缺陷。我国对高等教育极其重视,每年花费大量资金投入建设和发展。然而,高校并没有将资金的使用和投入实行严格的预算控制,导致资金所有者缺位。由于缺乏相关的管理监督机制,高校对于资金的使用也没有完全落到实处。同时,高校不以营利为目的,没有核算盈利和亏损,具有一定的财务弹性,没有真正发挥高校的财务管理功能,对高校资产的管理和监督有所缺失。

1.2缺乏较完善的评估指标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国家对高等教育投入资金和花费的心血越来越多,师资力量,教学资源,办学规模也越来越壮大。相应地,对于财务数据的计算和财务评价体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高校财务部门制定出一套可靠、务实、系统的评估标准,以适应财务管理发展的需求。在此之前,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已有一套评估标准,但它远远不能满足现如今财务管理发展的需要,影响高校财务管理的水平和效率。

1.3运行机制不健全

目前,高校财务管理体制存在诸多问题,在相关管理部门中存在相对集中的权力分配。财务部门并不能从实际上解决财务问题,而是将管理权力交由部分高层领导者手中,这样势必造成矛盾的产生,这种现象不利于财务管理的顺利进行,阻碍了财务管理体系和机制的完善。此外,在财权分配中,高校的校长负责制没有把责任义务具体化。最终,相应的经济责任制不能发挥其作用,形同虚设。

2.在高校财务管理中应用管理会计的必要性

2.1增强竞争力

由于财务管理在运行体制方面出现的诸多问题,在高校财务管理中应用管理会计就显得尤为重要。将管理会计应用到高校财务管理中,是为了满足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及财务管理发展的需要。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相互联系但又有区别,二者绝不是完全割据的,更不是相互对立的。将管理会计引入财务管理,在完善财务管理的同时,提高了高校内部的竞争力和凝聚力。管理会计在财务管理的基础上,衡量财务管理各项指标,为管理者进行决策提供有效的财务信息,实现高校的财务管理和控制规划。

2.2有助于高校管理和决策

伴随着国家经济的突飞猛进,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不断加快和深入。在高校的管理活动中,应将管理会计运用其中,例如对学校引入教学设备,引进科研技术等活动,运用管理会计指标进行评价和判断。在财务预算中,高校可以合理运用管理会计,对未来的发展进行分析和规划,加强会计核算,从而找到较好的实施方案,帮助高校进行决策,以促进办学教育水平提高和质量提升。

2.3保证高校财务正常运行

管理会计在很大程度上大大缩减了企业的投资成本,为企业的正常运行提供保证,将管理会计运用在高校财务管理,相当于把企业运营的经验方法带到高校财务的管理中。从某种角度来看,高校也可以理解为一个企业,高校也需要资金,需要管理运行,所以,将企业的运营方式和经验应用到高校财务管理中,作为经验借鉴未尝不可。在此基础上,高校应加大管理会计的推广力度,为学校节约成本,规避风险,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校更好更快地发展。

2.4便于对下属部门进行评估

管理会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监督作用,可以全面监督控制整个学校的运行体制。管理会计建立一个比较完整的监管系统,对高校成本开支进行合理的分析和评估。在整个系统中,管理会计还可以统筹安排,对相关收支、成本的数据进行准确的分析,从而为高校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有助于推进学校的监督管理工作。

3.高校财务管理中管理会计的具体应用

3.1高校投资决策方面

一个高校的运行模式是为了降低投资成本和风险。高校投资决策是由货币的时间价值和投资的风险价值决定的,货币的时间价值指货币在不同的时点,货币的价值也不相同。投资都是具有一定风险的,要想将投资的风险降到最低,就要估算投资的风险价值。正确协调风险和价值之间的关系,做到冷静地分析当前投资风险,制定一系列相关的价值评估指标,从而使风险降到最低,使投资收益尽可能达到最大化。

3.2高校预算管理方面

管理会计在高校财务管理的应用中,很重要的一方面是对资金进行预算管理。然而,当前的高校预算管理却存在很大的问题,首先,预算管理机制不完善,很多高校在资金的投入上花费很多的心血,却不能够充分利用资金,忽视资金的合理预算,导致后期资金不能充分利用,没有实现良好的资金利用率,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资金的浪费。再者,预算管理方法的不完善,资金使用缺乏一定的约束力。此外,高校财务需要对收入和支出进行预算,收入预算即指高校获得的投入资金,支出预算指高校在一年内所花的费用,包括学校运营的支出,建设工程的支出等等。高校要学会运用管理会计的知识,学会合理统筹安排收入和支出预算,并对其加以分析和核算,最终为学校提供行之有效的建议,将预算管理真正落到实处。

3.3本量利分析的运用

在管理会计中,本量利分析方法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本量利分析是成本、业务量和利润三者依存关系分析的简称,它是指在成本习性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数学模型和图式,对成本、利润、业务量与单价等因素之间的依存关系进行具体的分析,研究其变动的规律性,以便为企业进行经营决策和目标控制提供有效信息的一种方法。高校财务部门则可以根据相关数据资料,确定基本模型,计算出目标利润,将管理会计中的本量利分析方法用于财务管理之中。

3.4战略管理会计的应用战略

管理会计注重的是使用战略性的眼光,敏锐地探查市场的变化规律。战略管理会计在管理会计的基础上更进一步,以多元化的、长远的视角来审视高校财务管理工作,深入分析高校内外部财务状况,为高校提供更多的财务信息。战略管理会计与普通的管理会计相比较,它的意义更加重大深远,也更具有挑战性。

4.管理会计的推广途径

4.1建立管理会计信息系统

在高校推广管理会计的应用,要采用适合的途径。管理会计以数学计算分析为前提,并涉及诸多模型和数学公式,这在手工方式下是很难实现的,高校财务管理中引入了管理会计,相应地,就要将信息化引入管理会计,建立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以便与高校的发展以及财务管理相适应。当然,管理会计信息系统需要经过不断的实践和检验,才能发展、完善、成熟,才能推动我国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发展进程。

4.2培养专业的管理会计人员

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应该有长远的眼光和先进的领导理念。目前我国高校在管理会计方面尚未成熟,应该招聘吸收有着过硬专业知识的管理会计人员,为高校财务管理工作注入新鲜血液。此外,高校也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利用多种形式,对现有财务人员进行培训,由传统会计向“管理型”会计转变,培养一支有着先进管理理念,创新精神的专业的管理会计人员队伍。

4.3完善管理会计理论

管理会计在高校财务管理中应用的前提条件是一系列的管理会计理论。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实践需要理论来支撑。目前,我国管理会计理论尚存在诸多问题,很多方面需要改进和完善。在完善管理会计理论的过程中,需要结合高校自身的特点,深入分析和理解相关理论,并做出相应调整。与此同时,高校相关部门领导应起到带头作用,带领广大教师投身管理会计实践,积极参与管理会计理论的修订和完善。

4.4协调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者之间的关系

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两者相互联系,高校应协调好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之间的关系。借鉴并吸取国外管理会计的经验和教训,在推进财务管理发展的同时,及时总结,制定出一套适合我国国情和高校财务管理的管理会计理论,促进两者的共同发展。

总结

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息息相关,管理会计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高校对于管理会计推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应重点把握,认真对待,制定出有效的对策,实现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的共同发展。将管理会计运用于高校财务管理是一项长期工作,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促进高校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伦宗健,付秋颖.管理会计在高校财务管理中的应用[J].会计之友,2016(13):70-72.

[2]叶显楚.论述管理会计在高校财务管理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2017(07):125-126.

高校财务分析论文第7篇

关键词 高校 财务管理 策略

中图分类号:F810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伴随高校改革的逐步深入,高校财务管理也跟随面临从未有过的新趋向,作为高校管理主要构成部分,原有高校财务管理制度已逐渐出现其停滞性和不适应性,约束高校革新,持续朝着纵深方向推进。本论文结合高校财务工作实际情况,对高校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如何加强财务管理策略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分析。

一、高校财务管理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相对于我国高校的规模和扩张速度,高校现有财务管理已出现了明显滞后的现象。高校的财务制度与扩招之前相比几乎没有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固定资产管理不严格。

不少高校普遍存在以下现象,包括固定资产验收不负责任,保管维护不力,违章处理不严;固定资产入帐、销帐不及时,入帐价值不正确,形成大量帐外资产,让固定资产有实无帐、帐实不符:有些部门竞相购买办公现代化设置,产生较高办公成本、设置运用率低等情况,最终致使固定资产管理松懈和无序。

(二)预算管理制度不完善。

在传统预算管理途径下,我国高校存在诸多错误认识,一是学校预算管理是按上级审批确定预算目标编制出一套预算报表。对预算执行状况和进度无法及时实行跟踪和分析,并编制预算调节表。二是高校预算管理中预算目标确定、编制、考评均由财务部门来进行 三是高校中普遍运用不科学的基数和增长预算编制办法,预算目标和实际脱节。

(三)财务会计重核算、轻管理、缺分析。

高等学校当前的财务处机构均设置财务科(计财科、会计科),但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 高校财务会计依然沿袭传统“报账型会计模式”,习惯记账、算账、报账,尽管能对内和对外提供相关基本信息,但只限于历史数据和信息诠释,仅注重事后督导,而忽视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和事后分析。财务管理仅停滞在财务数据核算上,而无法深入实行财务分析、效益核查和奖惩兑现。

(四)财务分析作业较薄弱。

不少高校对财务剖析仅体现在一定期间收支状况和资金结存状况,而对资金结构、状态、支出、效益很少分析,以至不能科学核查学校整体和各系部门资金运用成效。

(五)财务监督制度不完备,监督方法较落后。

在财务监督方法上,有些高校只限对会计原始凭证审核把关,对各种专项投资等无法实行可行性论证,盲目上马,对工程施工过程缺乏监督跟踪,最终损害了国家和学校利益,助长不正之风蔓延。

二、加强高校财务管理策略

(一)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提升设备使用效率。

要加强对固定资产购买、调拨、使用、报损、报废等各阶段实行管理制约。要统筹安置固定资产购置,以免反复购置,充分运用已有设置,提升现有设置运用率。对固定资产应进行双重监管,即单位会计根据当前体制实行总括记帐管理,运用固定资产责任部门,进行责任管理,并明确责任期、固定资产完好率、运用率考核指标。强化固定资产日常管理工作,明确责任,注重固定资产预算,掌握采购、验收、保管中不接触岗位互相分离制度。

(二)合理编制预算,强化预算制约和监管。

高校在制定年度经费预算时,必须坚持量入为出、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的原则,制定科学合理的日常公用经费定额标准。收入预算必须做到既要积极又要稳妥。支出预算要坚持统筹兼顾、保证重点、勤俭节约的原则。对经常性支出要适度从紧,建设性专项支出的预算要量力而行,高校要集中财力优先保障发展目标中急待解决的问题。注重预算执行过程中的严肃性和强化监督职能,对经学校审定的预算,原则上不予调整,强调预算管理从“重分配”到“重管理”过渡。

(三)建立财务和会计双轨制监管途径。

任何单位会计均要涵盖财务和管理会计两个部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为能适应这一要求,可将当前会计机构实行分立和改组,让一部分会计人员从日常会计核算业务中脱离,专心从事财务管理工作,对学校会计信息实行分析和评价,为学校策略者提供询问和合理化意见,为提升资金运用效益、减少办学成本、降低投资风险,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四)切实强化财务分析潜力。

一是强化对预算分析,推动高校强化预算管理。在编制预算前,定要弄好上期预算实行情况剖析,应对各项财务收支活动采取分析,以便考核和评价预算指标执行情况。二是加强对成本核算分析,推动高校办学成效提高。将非教学工作所占学校资源与成本进行核算,合理计提这些成本,并将其返回教学领域,提升办学费用自筹能力,完备办学和师生生活条件,提升办学成效;可优化资源配置,减少滥用私占和不合理运用现象,有效制约资源浪费,加快学校革新进程。

(五)创建有效内部制约系统和体制。

高校内部财务管理制度是高校财务部门开展财务工作,加强财务管理、监督的直接依据。高校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事业单位财务规划》、《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高等学校财务制度》以及其他有关财经法规的规定,并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及时制定或修订各种学校内部财务制度,建立和完善统一领导、集中管理和分级管理相结合的高校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作用,增加高校的收入,控制支出,节约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遏止腐败行为,调动教职工积极性、创造性,促进高校自身建设和发展。

三、结束语

在高校财务管理中,理财的核心作用和龙头地位已越来越突出,财务管理已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会计,它是对办学过程中所需资金的筹集、投放、运用、分配以及贯穿于全过程的决策谋划、预算控制、分析考核等进行全面管理,因此切实提高高校财务管理水平,对高校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作者单位:九江学院学生资助管理中心)

参考文献:

[1]孙晓.高校财务管理中的问题及完善[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0年06期.

高校财务分析论文第8篇

关键词 应用型人才培养 财务管理 教学改革

近几年来,伴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高职教育已经进入了一个大众化的模式当中,高职学校的办学体制也日趋多元化。随着党中央“人才强国”战略决策的与实施,高职院校开始全面推进教学的改革与创新,而“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就是当中的一个改革重点。财务管理作为高职院校经管类主干课程之一,也应跟随着这股改革的浪潮,推进教学模式的革新,以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一、财务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21世纪的今天,高职院校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进行定位,在培养财务管理专业人才时,面向基层和生产第一线,着重学生灵活就业能力的提升,让学生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不断强化自身的能力,以满足日后的就业发展需要。结合现代社会对财务管理应用型人才的需要,高职院校可以把其目标确定为培养适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综合全面发展,且兼备经济、管理、金融等方面知识和能力,能对复杂的边财务管理环境有较强适应性的从事财务和金融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二、高职院校财务管理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模式单一,成效不明显

由于受到学校环境条件的禁锢,使得部分从事财务管理教学工作的教师自身教育理念与时代脱节,所沿用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都过于陈旧。课堂整体缺乏互动性,师生之间缺乏密切的交流与沟通,这样一来,财务管理课就变成了一门普通的文化理论课,难以达到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要求,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脱离了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个性,不仅无法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甚至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学生的叛逆心理,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造成财务管理教学水平停滞不前。

(二)教学特色不够明确,与时代脱轨

一般来说,为了与其他的高等院校区分开来,高职院校需要结合自身发展实际打造特色的财务管理教学模式,以吸引更多的学生,促进高职院校的发展。然而,就我国目前的高职院校财务管理教学实际来看,教学特色并不明确,过分借鉴高校教学模式,对于社会上关于财务管理的话题以及需求关注力度不足,导致所选择的教学内容与时展脱轨,无法满足财务管理教学的发展需要。

(三)教学目标不确切,脱离学生实际

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就目前的高职院校财务管理教学实际来看,所指定的财务管理教学目标并不明确,没有自己的准确定位,在开展教学活动的实践过程中,过于重视学生理论知识的教授,而忽略了学生问题分析以及问题解决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导致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出现偏差,教学质量日渐低下,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并不明显。

三、基于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财务管理教学改革措施

(一)加强教材建设,开发符合学生特点的教材

传统的财务管理教材缺乏对高职院校办学层次的准确定位,一部分重点教材、推荐教材也不全适合高职学生使用。再加上,市场上流通的可以供高职院校选择并适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财务管理教材并不多,如何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出发,开发符合学生特点的教材将显得十分重要。为此,从我国高职院校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最好由教育主管部门牵头,组织相关一线教学的财务管理老师开发,以免引发分散、水平低下、标准不统一问题。与此同时,负责教材开发的教师还应采取相应的规范标准,充分考虑到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及社会的实际需求,在保证理论知识基本够用的基础上,增添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内容或板块,如:专题知识讲座、财务案例解析等。

(二)采用案例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案例教学法,是实践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一种有效教学方式。针对财务管理教学特点,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案例,通过案例的讲解或组织学生进行案例讨论,教师从旁做好引导工作,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让学生由具体案例接触到基础理论的理解,从基础到深层次的知识,逐步掌握,逐步接受。以帮助学生在学习、讨论、分析的过程中,掌握财务管理知识与技能,并能积极自主探索,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为此,教师在授课时,可以尽可能地引入一些实际生活中真实存在的案例,把这些典型案例和理论知识融合起来进行讲授,通过分析典型的财务管理案例,能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掌握财务管理理论的实际应用。

(三)拓宽教学手段,增加网络新媒体学习阵地

新媒体为高职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阵地,基于新媒体的财务管理教学是一种创新型的教育模式,是信息科技与现代化财务管理教学的有效结合,它能够有效地把网络信息资源融合到财务管理教学中,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把学生带入一个全新的世界。譬如:教师可以在利用基于网络平台的新媒体技术,开发财务管理网络教学平台,把教学课件、练习题目、教学案例等资料放到网络平台上,既实现资源的共享又为学生预习、复习、讨论提供方便。此外,教师还可以在网络平台上设立问题咨询单元,学生可以在这个单元模块上相互咨询和交流,对于一些有疑问的内容,可以拿出来相互讨论。以多维度、多层次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让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清晰明了。

(四)多元化探索、增加实践教学环节

财务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课程,所谓“学以致用”,财务管理创新教学,意在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帮助学生把课堂中所学到的知识迁移到现实生活中,并运用到解决实践问题的实践之中。高职院校应增加财务管理实践教学比重,如:深入企业进行调研、聘请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开展讲座、开展财务管理实践专题探讨、课堂上增加案例讨论、增加财务管理实训课学时等,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接触到企业财务管理的实际。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利用寒暑假时间,让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尽可能多地接触实际操作和管理业务,让学生在实习中吸取经验、总结经验,在经验中获得进步,从而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四、结语

为适应社会发展潮流,相关教学工作者,只有立足财务管理教学现状,以社会发展需求为基点,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革新教学理念,不断对财务管理教学进行改革与创新,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才能达到促进高职院校财务管理教学质量提升的目的,才能为社会输送更多的应用型人才。

(作者单位为四川航天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冯文龙,胡世强,王黎,杨平.财务管理案例教学新模式探讨[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