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典型硕士论文

典型硕士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17 18:00:17

典型硕士论文

典型硕士论文第1篇

(1常州工学院教育与人文学院 江苏 常州 2130022

2南京中医药大学信息技术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46)

摘 要:在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分布、学位授予、研究机构和重点学科统计基础上,结合研究文献和统计报告,考察了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博、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培养计划及本科专业课程,提出分层、分型、联合的“二分一联”三维人才培养方案,是国家文化创新的重要使命和数字人文时代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 :古典文献;古籍数字化;研究生;中医医史文献;数字人文

中图分类号:G643.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12.033

0 引言

“古籍”是对古书的雅称。古籍作为宝贵文化遗产,蕴藏着无穷的知识、智慧与财富。古典文献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而新世纪以来,信息化和网络化浪潮,数字技术与人文研究的结合成了学者讨论的热门话题。

1 数字时代中国古典文献学发展问题

数字时代其实就是电子信息时代的代名词,因为电子信息的所有机器语言都是用数字代表的,所以人们将称为数字时代。

古典文献学是有关古代文化典籍的研究与整理的学科,因此与古代文化各个分支的研究都有密切的关系。我国古代并无“文献学”之名,却有文献学之实。这个“实”,就是把目录学、版本学和校雠学(校勘学)三者融为一体的学问。“文献学”的概念最早是1920年由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一书提出,但是以“中国文献学”作为一门学问立名,则创始于郑鹤声、郑鹤春1930年出版的《中国文献学概要》;至于以“古典文献”作为学科,则始于1959年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本科专业。中国古典文献学是在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等传统学科的基础上吸收了现代文献学理论和方法而形成的学科,为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历史文献以及其他涉古学科提供有关典籍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文献处理方法。而所谓“古籍数字化”,就是从利用和保护古籍的目的出发,采用计算机技术,将常见的语言文字或图形符号转化为能被计算机识别的数字符号,从而制成古籍文献书目数据库和古籍全文数据库,用以揭示古籍文献信息资源的一项系统工作。

第十一次全国国民调查结果显示,34%的网民更倾向于数字化方式的阅读。走出书斋,使学术研究有益民生,贡献社会,是人文研究的本义。

古籍数字化作为新世纪中国古典文献学科的新增长极,现阶段最核心的问题不是国家大规模投资,而是复合型高端人才培养。尽管已有学者关注到古典文献及古籍数字化学科建设,可还未与人才培养微观结合,尚缺乏一手数据的实证分析。

2 中国古典文献学本科专业课程设置

2.1 大学学科、专业、课程概念

学科有两个含义。第一种是学术的分类,指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有西方学者将学科分为纯硬科学(如物理学)、纯软科学(如人类学)、应用硬科学(如临床医学)、应用软科学(如教育学)四个领域;中华人民共和国GB-T13735-92则分成自然科学、农业科学、医药科学、工程与技术科学、人文与社会科学五个门类;第二种指高校教学、科研等的功能单位,是对高校人才培养、教师教学、科研业务隶属范围的相对界定,美国教育部CIP-2000分为17大类:交叉学科、人文学科、社会科学、理学、工学、医疗卫生、工商管理、教育学、农学、法学、建筑学、艺术学、公共管理、传播与新闻学、图书馆学、神学、职业技术;我国现为13门类: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艺术学。“学科”的含义侧重后者,但与第一个含义也有关联。

专业与课程设置的方式及其水平从根本上决定了高校的学科声誉和人才培养的质量。

2.2 古典文献本科专业课程设置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1998)文学门中国语言文学类包括汉语言文学、汉语言、对外汉语、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古典文献5个专业和中国语言文化、应用语言学2个目录外专业;2012年9月,教育部再次颁布新专业目录,中国语言文学类包括汉语言文学、汉语言、汉语国际教育(整合原对外汉语、中国语言文化、中国学三个专业)、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古典文献5个基本专业和应用语言学、秘书学2个特色专业。2005年以来,中文本科专业点快速增加(主要是对外汉语和汉语国际教育),2014年度已达1 089个(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自1983年在北京大学、杭州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和上海师范大学设置了古典文献本科专业之后,直到2005年,增加河北大学和陕西师范大学2个点,才有6个古典文献本科专业。“十一五”期间,与汉语言文学和对外汉语专业发展数量相比,“古典文献”在2007年增加中央民族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金陵科技学院3个后,近5年再无变化。

3 中国古典文献学研究生的学科专业

国家重点学科是国家根据发展战略与重大需求,择优确定并重点建设的培养创新人才、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到2007年为止,我国共组织了三次评选工作:共评选出6个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所覆盖的二级学科均为国家重点学科)、8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17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其中中国古典文献学二级国家重点学科6个(见表2)。

博士研究生培养是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制高点。20多年来,我国先后分5批批准54家单位具有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见表3)。

2006年,中国古典文献学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5个。目前有151个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其中2010年增列84个)。以郑州大学的博士点和上海师范大学硕士点为例,印证目前中国古典文献学研究生培养方案的缺失。

郑州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原与中国古代文学为同一学科,199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5年成功获得了博士学位授予权(第10批),2007年招生。其培养目标提到的博士研究生须要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应用、并掌握一门外语、能比较熟练地进行网络文献检索、熟练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并用外文撰写论文摘要等,实为博士生共同要求。专业基础课:中国古典文献学研究理论与方法、古典文献学专著研究、文化学概论;专业课:国典章制度研究、出土文献与文学思想研究、“文选学”研究、区域文化与文学研究;选修课:中国文学经典研究、文字音韵训诂之学、版本目录学、中原文学文献研究、考古学、思想史,主要与中国古代文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代哲学、中国古代史学、考古学相关,对古籍数字化课程还缺失关注。

上海师范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是:具有较坚实的古代汉语基础、古代文献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古文阅读能力,能够运用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目录学、校勘学等研究手段,进行古籍整理和古籍研究的人才。专业方向为古白话文献研究、域外汉学研究、文学文献研究、宗教文献研究、辞书文献研究等,虽强调专业外语,但无计算机类专业课程,仍较为传统。

4 中国古典文献学人才培养三维方案

中国古典文献学数字化人才的迫切需求,促使中国古典文献学科要多元化发展。

4.1 分层培养的维度

4.1.1 办好现有古典文献本科专业

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和上海师范大学作为高校首批四个古典文献本科专业,积淀很深、专业度高,应发挥优势。河北大学和陕西师范大学两个古典文献本科专业,虽然设置较晚,但依托该校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的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史,颇具实力。中央民族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金陵科技学院三个古典文献本科专业点,特色鲜明。总体而言,本科阶段还是按传统中国古典文献学的理论与方法办学为好。

4.1.2 培养中国古典文献学研究生

2011年,共有72所高校的中国古典文献学硕士点招生(只有9个本科点),本硕结构倒置,虽可广取英才,但大量生源专业基础不牢。因此,招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编辑出版、信息管理等相关专业的本科生,鼓励跨学科报考,改革考试科目,并增加技术型导师。

博士研究生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制高点,但博士、硕士的区分度还不够明显。而就中国古典文献数字化人才而言,还没有一家培养单位的中国古典文献学科招此研究方向(中医医史文献除外),学科新增长点不多,创新不足。对照国家“十二五”文化事业发展规划,当前的情况是政策鼓励、教育需要、产业要求。

4.2 分型培养的维度

研究生有学术型和专业学位等不同培养类别,一般以学术型为主。学术型研究生主要培养从事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的学术型人才,兼顾其他行业需要;专业学位研究生主要培养适应社会特定职业或岗位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应根据不同的培养目标设计与之匹配的培养方案。2012年,教育部要求专业学位研究生比例不低于30%。中国古典文献学除跨学科招生、建设双师型队伍、设置古籍数字传播或电子文献学方向之外,一个重要的改革就是制定古籍整理与数字化传播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方案,面向行业招收从业编辑人员,以提高古籍数字出版人员的学术素养。

可以借鉴相关专业中医医史文献的培养模式。首都医科大学等24所高校设有硕士点;北京、黑龙江、辽宁、湖北、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医史文献博士点招生。南京中医药大学和山东中医药大学国家重点学科更为创新,设信息化方向。

4.3 联合培养的维度

无论是高等学校与科研机构联合培养研究生试点工作专项招生计划,还是联合培养单位招生计划,尚未见中国古典文献数字化学科方向博士生,也未见与古籍数字化出版企业的联合培养。也就是说,目前可供利用的《文渊阁四库全书》、《四部丛刊》、“国学宝典”、“汉籍全文检索系统”、“中国基本古籍库”等大型电子古籍数据库开发企业,还未进入中国古典文献学高端人才培养范围,“研究生计划主管部门和招生单位要对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招生计划的学科专业结构进行认真分析,切实优化学校间、学科专业间招生结构”。

面向出版企业产学研结合,联合培养研究生,“走出书斋”,锻炼研究生的实践能力,更新知识结构,引领社会需求。大数据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能够较方便地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与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紧密结合起来,有效运用自然科学、技术科学最新成果及研究手段,从而有效推动人文社会科学内部各学科实现真正的交叉、渗透和结合,使跨学科研究不仅成为了解历史客观实际的必要,而且成为真正的可能。因此,培养方案应考虑以下内容:有研究生培养经验的学术带头人与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有坚实的科研基础并取得重要研究与实践成果;能开出古籍数字化方向的核心课程与前沿课程;拥有培养古典文献数字方向研究生所需要的文科时间创新中心和产学研基地。

5 结语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电子图书、大型数据库、图书编撰、出版和阅读出现了崭新的局面。中国古典文献学三维人才培养范式的守正出新,必将带动“古籍电子文献学”的兴起,为古典文献学增益全新的研究领域。未来,与数字出版互相补充,共同发展,共同构成现代阅读形态的两大体系。因此,学术转型不可矫枉过正,传统中国古典文献学的理论与方法,仍然是古籍数字传播的根基,仍然是中国古典文献学的学科标识。

参考文献

1 黄永年.古籍整理概论[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

2 潘树广.论古典文献学与现代文献学的交融[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4)

3 毛建军.古籍数字化的概念与内涵[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7(4)

4 达恩顿著.熊祥译.阅读的未来[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

5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第十一次全国国民调查结果公布[N].光明日报,2014-04-22

6 托尼.比彻,保罗.特罗勒尔著.唐跃勤,蒲茂华,陈洪捷译.学术部落及其领地:知识探索与学科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7 庞青山.大学学科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

典型硕士论文第2篇

关键词:档案学高等教育;中国;加拿大;比较研究;武汉大学;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

1引言

档案学高等教育担负着培养档案专业人才的重要责任,同时,档案学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也是衡量一国档案事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笔者选取了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档案与政务信息学系和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图书、档案与情报研究学院,作为中加档案学高等教育的两个典型机构进行比较研究。分析中加在档案学高等教育方面的异同与优劣,使我国档案高校明确自身优缺点,进行调整完善,以更好地适应档案事业发展的需要。

武汉大学档案学专业前身可追溯到1934年湖北私立武昌文华图书馆专科学校设立的档案管理特种教席,为我国档案学教育之滥觞。目前,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档案与政务信息学系在教学水平、科研实力、教育层次等方面,均走在全国档案学教育的前列,是中国档案学高等教育的极佳典型。1961年,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创办了图书馆学院;1981年,图书馆学院与历史学院合作开始招收档案专业硕士研究生,开了整个北美地区档案专业硕士教育的先河。1984年,图书馆学院正式更名为“图书、档案与情报研究学院”。目前,哥伦比亚大学设置了种类丰富的档案学研究生培养项目,包括档案学硕士、档案学硕士(原住民研究方向)、档案与图书馆学双硕士、哲学博士(档案学方向)等,且为档案工作人员提供进修教育,成为北美地区档案学高等教育的典范。此外,2009年,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成为iSchools联盟第31位成员,这是唯一一家来自发展中国家的成员机构,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也是该联盟的成员之一。因此,二者在档案专业成立的背景、现实科研水平等方面都具可比性。

2中加档案学高等教育现状比较

2.1培养层次。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档案学专业,培养层次分为博士、硕士、本科教育三个层次。2003年,经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批准,武汉大学建立了“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博士后流动站,招收档案学博士后高级研究人员,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档案人才教育培养体系。完整的教育体系有利于学生形成扎实的专业功底,同时,也可能由于教学内容较为集中,导致学生的知识结构范围相对狭窄。

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图书、档案与情报研究学院的档案学人才培养层次起点较高,从培养硕士研究生开始,向上延伸至博士层次。学院招收所有正规大学任意学科背景的本科毕业生进入档案专业学习,但学生成绩在本科期间至少在“B+”以上,同时,还招收外籍学生,为国外培养档案人才。

通过比较,我们可发现,两个学院在培养层次上存在较大差异。我国三个层次的培养模式,其中,以培养本科学生为主体,主要原因是我国各级档案机构数量众多,且社会整体档案意识不断增强,人才需求量大。而加拿大的档案学高等教育起点高,且可为国外培养专业人才,与加拿大总体教育水平高密不可分。

2.2培养目标。武汉大学档案学专业在不同培养层次其培养目标亦不相同:在本科阶段的教育中,要求学生“能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各种信息机构从事档案管理、信息管理和信息服务”,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技能”:在研究生阶段,则要求学生“具有独立从事研究、敦学或担任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注重学生“教学”与“科研”能力的培养。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在硕士阶段,则主要培养学生“能够高效地计划、实施和提升档案馆保存、组织和有效利用社会记录信息的能力”,注重对档案从业人员工作技能的培训;在博士培养阶段,主要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目标,“能够从理论和方法论角度丰富档案专业核心知识,通过研究创新贡献于信息学领域及其学科的发展”,意在提升档案学教育的发展水平。

通过培养目标的对比分析,我们发现,两国虽然都认为档案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但加拿大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因而,直到博士层次才主要培养学生的学术能力;而我国则始终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因而,设置了不同的培养层次来贯彻这一专业教育理念。

2.3课程设置。课程设置是反映档案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指标。为了便于比较,本文选取了两个学院档案学硕士课程进行分析,课程设置详情见下表。

武汉大学根据时展的要求不断调整教学内容,例如,设置了《电子政务原理与应用》、《数字档案馆原理与技术》等课程。学院设置了4个研究方向,包括:档案学理论与应用;电子文件管理;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档案管理现代化。研究生课程的设置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和补修课三类,应修学分不少于28学分,学科通开课不少于8—10学分,研究方向必修课不少于4学分(至少2门),其余为选修学分。

自1981年设置档案学课程以来,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紧密结合本国档案工作发展的现状,不断调整课程的设置。学院要求学生应完成48学分的课程,其中,24分为核心课程,24分为选修课程,以及一些0学分的课程和实践活动(例如参观)等,有研究兴趣的学生可以选择写毕业论文。在毕业论文的要求上,中加两国存在较大差异,在我国,完成硕士毕业论文并通过答辩,是获得硕士学位的必要条件,而加拿大则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来进行选择是否写毕业论文。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与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图书、档案与情报研究学院档案学硕士课程设置

通过两个学院硕士课程的比较,我们还可以发现,两个学院课程设置,均具有浓厚的院系背景色彩,武汉大学设置了许多与政务信息相关的课程,而哥伦比亚大学则设置了图书馆学相关课程。

2.4师资队伍。根据相关统计结果,近年来,我国档案学专业教师在数量与质量上都有了较大改善:从职称结构上来看,2000年至2008年,全国具有“正高级”职称的档案学专业教师数量逐年增加,由52人增至84人,增长约61.5%;从学历结构上看,2000年至2008年,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的档案学教师数量大幅增加,由2000年的26人增至2008年的129人,增长近4倍。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拥有较强的师资队伍,经调研,目前,档案系共有教师10名,拥有“正高”、“副高”职称的教师占整个师资队伍的80%,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60%。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除了拥有12名档案专职教师外,还拥有26位兼职教师,共29人拥有蹲士学位,占师资队伍的76%以上。兼职教师来自当地一些信息机构或大学图书馆、城市档案馆,拥有非常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通过调查,笔者发现,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师资队伍中一个非常突出的特

色——教师的国籍构成多样化,分别来自加拿大、美国、英国等,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多国文化与档案信息资源的沟通与交流。

3启示

我国档案学教育具有多层次的培养模式,有利于系统地培养档案人才,这是我国的优势。同时,也存在问题与不足,应进行一定的改革。

3.1在培养目标定位准确化的前提下,分类型培养档案专业人才。美国档案工作者协会(“SAA”)在1982年和2004年,分别开展了对档案工作者职业发展状况的调查,并根据得出的结果指导档案研究生教育和档案就业工作的开展,使美国的档案学高等教育取得r良好的教育效果,成为世界范围内档案学教育的典范。而我国与加拿大都没有档案工作机构为高校档案学教育进行类似的实际调研,并指导其制定培养目标,这是两国档案学教育的共同缺陷。

我国档案学高等教育分为本、硕、博三个层次,其中,本科教育是整个培养体系的基础,硕士、博士阶段均以培养学生科研能力为主。在本科教育阶段,教师就应指导学生明确自己的职业规划,对本科毕业后希望直接从事档案工作的学生,增加其专业技能性课程的比重,并为学生积极提供实习机会;而对有研究兴趣的学生,在本科教育的后期,就要注重他们研究能力的培养,为他们开设基础研究理论与方法的课程。不可否认,当前,我国档案学研究生大都处于导师助手的位置,在导师确定的研究课题下,负责基础性的研究工作,不具备“独立从事研究工作的能力”,显然,不符合硕士、博士阶段的培养目标,这也是制约档案学基础理论发展的瓶颈。

3.2课程设置在坚持特色化的基础上,适当增加相关学科的内容。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档案学课程体系中,特别是专业核心课程,体现了浓厚的“档案”特色,如,设置了《档案古文书学》、《档案文献管理与著录》等课程。由于其档案学专业是由图书馆学院与历史学院合作建立而成,因此,课程和培养项目的设置还体现了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该校档案与图书馆学双硕士项目中,要求学生完成档案、图书馆学两个学科的基础课程,培养学生适应文档一体化、图书与档案管理一体化工作需要的能力,使之成为“复合型”人才。

教育部档案学学科指导委员会提出我国档案学高等教育要培养“宽口径、厚基础”的“复合型”人才。档案学高等教育要真正达到此目标,必须在保证学生学到专业核心知识的同时,打通与其他相关学科的隔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我国档案学高等教育也大都依托历史学或图书馆学建立起来,长期以来,为了保证学科发展的独立性,我们过多地关注削弱甚至消除与历史学、图书馆学有关课程,今后,我们应该适当增加这些相关课程的内容,达到“厚基础”的人才要求。此外,为了适应学科、职业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还应注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如英语、计算机能力。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加强以计算机网络设备和数据库为主要内容的档案信息化基础建设,是“十二五”期间档案工作的主要任务,因此,我国档案学高等教育在培养档案专业人才,特别是培养“技能型”人才时,要着重加强学生计算机能力的培养。

典型硕士论文第3篇

▶管理类联考考试科目:

包括“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与“英语二”两科,总分300分。

(1)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卷面结构:数学、逻辑推理、写作(论证有效性分析、论说文),共三大部分。满分为200分。

(2)英语二,卷面结构:语言知识运用(即完形填空)、阅读理解第一部分四篇、阅读理解新题型、翻译(英译汉)、小作文、大作文,共六个部分。满分为100分。

分值分布:语言知识运用(完形填空)20道题10分、阅读理解(PartA)20道题40分、新题型(PartB)5道题10分、翻译(英译汉)15分、小作文10分、大作文15分。

▶考试难度

(1)综合能力:

①数学,为高中、初中、数学知识的运用。考察有相当的灵活性,体现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的组合、建构、运用能力。

②逻辑推理,包含形式推理、论证推理以及综合推理三大部分。逻辑推理题题干及选项阅读量(字数)与信息量(信息点数)较大,阅读速度与抓取关键信息能力是做好该部分的基础能力。当然,这些能力都是可以通过训练获得的。

③写作,含论证有效性分析与论说文两个部分。论证有效性分析,要求能较快地找出一段论证中的漏洞,是考察批判性思维的直接体现;论说文,良好的议论文写作能力是基础。

(2)英语二

难度与大学英语六级相近,考生在备考过程中需要打好两方面功底。一是阅读理解能力,这与考生的词汇量、逻辑思维能力直接相关。因此,应十分注意词汇量的拥有,实际上,你懂得词汇变形的意义是很有用武之地的,比如在完型填空中,直接考你背的词(原词),命题老师认为太没水准了,会给你加深难度。

其实增设难度的办法就在于单词的变形,包括词性的变化、时态的变化、单复数的变化等等,因此你手边要有一本英文词典,有事没事翻一翻,找找感觉,获得规律认识。记住,单词,考的一般不直接。

典型硕士论文第4篇

关键词: 硕士研究生焦虑交际倾向

一、引言

社会交际倾向、外语交际倾向、特质焦虑和外语课堂焦虑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在国内正式发表的文献中,针对这些构念关系的研究,笔者尚没有发现一例。为了填补学术空白,笔者同时研究以上四种构念,考查其相互间的复杂关系。研究对象确定为硕士研究生。研究问题是:硕士研究生的社会交际倾向、外语交际倾向、特质焦虑和外语课堂焦虑的相互关系如何?

二、研究方法

对象为贵州省某高校非英语专业两个完整班的88名统招硕士研究生,男26名(29.5%),女62名(70.5%)。年龄范围22~37岁,平均26.5岁。研究工具是一套综合问卷,其中包括:不愿交际量表、外语交际量表、特质焦虑量表和外语课堂焦虑量表。研究采用问卷方式。问卷在硕士研究生入校学习的第二个学期开学后将近两个月的一节英语课讲课之前进行。发问卷前,告诉学生:“请认真填写各项,回答没有对错之分,你们的真诚与否直接关系到本研究的成败!”为鼓励学生表达真实想法,问卷填写期间,任课老师暂时回避。各种量表的分析主要包括:描述统计分析、主成分分析、相关分析、平均数比较等。描述性分析主要提供平均数和标准差。这些数据有助于显示样本在各变量上的整体分布特征。成分分析可以展示各个量表测量的潜在因素。分析中采用方差最大旋转技术(varimax rotation),以便使在每个因子上载荷最大的变量数目最少化,从而易于进行解释。相关分析和平均数比较用于展示各变量及其因子之间的交互关系。

三、结果和讨论

(一)不愿交际倾向(社会交际倾向)。测量结果信度Alpha=.83。利用主成分分析可以获取两个因子“趋—避”面和“功利”面。“趋—避”面代表个人回避或者参与交际的倾向。“功利”面反映的是对待交际的态度。进一步分析表明,男性研究生对交际的否定态度在强度上超过女生,而女生对交际看得更重、更有价值、更有益处。

(二)外语交际倾向。结果信度Alpha=.82。主成分分析表明,可提取两个因子:“外语尝试”面和“外语社交”面。前者代表外语课堂语使用尝试倾向,后者代表外语课堂使用目标语交流的倾向。

(三)特质焦虑。结果信度Alpha=.85。采用方差最大旋转技术可以获取两个因子:“忧患”面和“快乐”面。“忧患”面意味着缺乏自信、忧虑重重。“快乐”面意味着安全、愉快、镇静和满足。进一步分析发现,大龄组硕士研究生特质焦虑较低,体验较多的“快乐”情绪,而小龄组的硕士研究生特质焦虑较高,体验较少的“快乐”情绪。

(四)外语课堂焦虑。测量信度Alpha=.93。利用方差最大旋转技术可以获取两个因子:“典型课堂行为焦虑”和“非典型课堂行为焦虑”。“典型课堂行为焦虑”反映的是各种各样的典型外语课堂焦虑反映;“非典型课堂行为焦虑”是指一些对于焦虑来说属于边缘性的行为反应。

(五)不愿交际倾向、外语交际倾向、特质焦虑和外语课堂焦虑。对各个量表及其对应的因子进行了交互相关分析,结果表明:1.两类交际的关系:外语交际倾向及其因子“外语尝试”面,与不愿交际倾向及其因子“趋-避”面成非常显著的负相关。表明不愿交际倾向作为一种人格特征和外语课堂行为特征是可以相互预测的。2.两类焦虑的关系:外语课堂焦虑及其因子“典型课堂行为焦虑”,和特质焦虑及其因子“快乐”面呈显著正相关,也就是说日常生活中的焦虑倾向和外语课堂上的焦虑反应是可以相互预测的。3.两类人格的关系:作为人格特征,特质焦虑和不愿交际倾向及其因子“趋-避”面存在显著正相关。对交际的趋避倾向和特质焦虑可以相互预测。4.两类外语学习心理和行为倾向的关系:外语课焦虑及其两个因子与外语交际倾向及其因子“外语尝试”面成显著负相关。外语课堂焦虑越高,课堂上进行语用尝试的倾向越低。5.人格与外语学习特征的跨范畴交叉关系:不愿交际倾向和外语课堂焦虑成非常显著正相关,但是特质焦虑和外语交际倾向关系不显著。因此,可以预期日常生活中倾向于回避交际的学生,外语课堂上会倾向于经历更多的紧张和恐惧反应。但是,以上变量的相关系数没有一个达到高相关程度(|r|≥.80),只有三个刚超过中度相关(.50≤|r|≤.80),其余都属于低相关或者弱相关。因此,如上变量之间的预测效度非常有限。

四、结语

根据所调查样本可以推论,就平均而言,硕士研究生的不愿交际倾向、外语交际倾向、特质焦虑和外语课堂焦虑都不高。不愿交际倾向具有性别差异,男性研究生对交际的否定态度在强度上超过女生,而女生对交际看得更重、更有价值、更有益处。特质焦虑具有年龄组间差异,大龄组硕士研究生消极的情绪反应平均较轻,而小龄组的硕士研究生消极情绪反应较强。外语课堂焦虑和性别及年龄的相关均不显著。不愿交际倾向、外语交际倾向、特质焦虑和外语课堂焦虑等因素之间存在复杂的交互关系。这些关系对于预测和防范不适宜的外语学习行为具有一定的教育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天剑.焦虑和效能感与口语和写作技能关系的SEM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0a(1):27-30.

典型硕士论文第5篇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财经类高校;研究生教育

1980年应中国社会科学院邀请,美国经济学家克莱因教授在北京颐和园讲授了计量经济学,为我国培养了第一批计量经济学学者。而且计量经济学于1998年7月,被教育部确定为高校经济学类各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从此,我国财经类高校对计量经济学课程越来越重视,据调查发现,98%的经济类高校和60%的管理类高校都开设了“计量经济学”课程[1]。财经类高校都很重视计量经济学的教学,而且在教学过程中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财经类高校“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但是由于财经类高校专业和学生的自身特点,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效果和该课程的发展。因此,必须对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进行教学改革。

一、硕士研究生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作者在多年的教学过程和对财经类高校计量经济学教学调研中发现,财经类研究生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学生本科专业基础差距很大

克莱因教授在《经济计量学讲义》一书中阐述:计量经济学是数学方法、统计技术和经济分析的综合。就其字义来说,计量经济学不仅是指对经济现象加以测量,而且包含根据一定的经济理论进行计算的意思。计量经济学的主要任务是以经济理论为指导,使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和工具,构建合适的计量经济模型,揭示经济发展规律,指导经济实践[2]。因此在学习计量经济学时要求学生必须具有扎实的经济学、数学、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理论知识。但是,财经类专业录取的研究生一部分属于跨专业报考,在研究生阶段只有一年时间来进行课程的学习,一年时间也只能安排一些经济管理类的基础课程,比如“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学”等基础课程。而且由于课时等原因只能对这些经济管理类基础课程知识进行粗略的讲解,这些学生根本不能系统地掌握经济管理知识。因此,在利用计量经济学分析经济问题时缺乏经济理论知识,很难对结果给出合理的解释,甚至不能构建出符合经济理论的计量经济学模型。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分硕士研究生属于文科生,由于长期受到文科知识体系的熏陶,大部分学生更加偏爱于定性的思维模式,而计量经济学课程严密的逻辑性和诸多的数学模型造成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畏惧心理,给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带来很大的困扰。

(二)学时不够,不能系统掌握课程知识

大部分财经类高校硕士研究生的计量经济学课程都放在了一年级的第二个学期开设。而且基本只开设一个学期,课时基本在50课左右。由于学生本科阶段所学课程的限制,造成大部分高校的计量经济学教学课时不能满足计量经济学知识的讲授。据调查发现,很多硕士研究生在本科阶段没有学过计量经济学初级部分相关内容,因此在进行计量经济学教学时,只能从初级计量经济学开始讲授,然后才能开始中高级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又由于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先修课程包括:西方经济学、概率论、统计学、线性代数、高等数学(微积分)等课程。通过调查还发现,有一部分学生在本科阶段没有学过统计学以及相关课程,虽然学生在考研时都考过微积分和概率论相关知识,但是其知识并不扎实,造成在讲解计量经济学课程时存在很多问题。利用50课时要完成教学大纲的要求,则不能把理论知识讲解全,也根本没有时间安排实验课教学和操作,造成学生利用计量经济学解决实际经济管理类问题的能力得不到提高。

(三)缺乏跨学科教师

讲授硕士研究生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师应该具备深厚的经济学知识、统计学基础和数学知识背景,同时还要具备计量经济学软件操作的应用能力。目前,财经类高校尤其是西部地区财经类高校从事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的教师极少具备这些素质。具体表现在:一部分财经类高校计量经济学课程开设在统计与数学学院,部分开设在经济学院,管理学院,还有部分高校把课程开设在商务学院等。开设在统计与数学学院的,主讲计量经济学的老师大部分具有理科学位,缺乏经济学的理论基础,缺乏系统的计量经济学专业训练。在计量经济学讲授时容易忽略问题本身的经济含义,学生在进行实际问题分析时造成计量经济方法和问题本质脱离。而开设在其他经济管理类学院的,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虽然主讲计量经济学课程的老师经济管理理论知识扎实,但是缺乏统计学、数学的专业知识,在讲授计量经济学课程时有些统计学知识讲授不太清楚,学生只能死记硬背那些结论,不能活学活用。因此,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需要具有综合学科背景的教师,具有跨学科背景的教师更能胜任此项工作。

(四)缺乏专业的教材

目前,适用于财经类高校硕士研究生计量经济学教学的教材并不多,而且大多数财经类高校选取教材时都用到了本学校教师编写的教材或者电子版课件,部分学校甚至都没有自己编写的教材,在研究生开课以后只能由任课教师向学生推荐一些教材,而这些教材不一定适合于各个专业的学生。

(五)合班教学没有针对性

大多数财经类高校的教师在进行硕士研究生在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时,采用统一授课的教学模式。但是不同专业对于计量经济学的课程需求不一样,统一授课不仅影响教学进度,而且也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二、硕士研究生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建议

上述问题制约了财经类高校硕士研究生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效果。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体会以及结合相关文献的观点,对财经类高校硕士研究生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进行改进。

(一)前期加强基础课程的培训

硕士研究生的计量经济学课程大部分开设在一年级第2个学期,对于本科阶段没有学过计量经济学的学生,可以在一年级第一学期旁听本科生的计量经济学(初级部分)课程,在第二学期开设计量经济学课程时就可以利用3-6小节的课时来回顾“计量经济学”的初级内容,争取到更多的学时全面进行中高级计量经济学的理论知识教学,和实验课的案例操作教学,提高学生学习计量经济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避免了基础好的学生“学不到”,基础差的学生“听不懂”的尴尬局面。

(二)紧扣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内容

硕士研究生进行计量经济学课程学习的主要目标是结合自己的专业和研究方向,利用计量经济学方法,解决自己专业研究中所出现的实际问题。基于该目标,在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内容选取和教学时,应该轻理论和方法推导,重理论和方法与实际经济管理问题的结合、重理论和方法的使用条件和应用范围、重理论和方法的软件操作、重操作结果的分析。

(三)适当增加教学课时,补充实验课教学

由于硕士研究生的计量经济学教学课时只有50学时左右,课程的理论部分勉强才能讲授完,根本没有时间进行实验课的教学。因此,可以适当增加10-15课时时间,进行实验课的教学,实验课教学主要培养学生利用eviews软件[3]或者SAS软件对实际专业知识进行计量经济学分析的能力。作者就职的高校在从事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时一直采用eviews软件,此软件操作简单、可视性极强,非常利于学生掌握。

(四)重视案例教学,构建典型案例库

为了提高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大部分财经类高校在教学过程中讲授完一段理论和方法,都会配备一些典型案例进行教学,并采用eviews软件对案例进行实际操作。但是,由于硕士研究生的专业不同则研究方向也不同,如何提高学生利用计量经济学模型和方法解决实际专业问题的能力,仅仅靠课上案例教学和学生查阅相关文献是不行的,课上所讲案例只是针对某一个或者某几个专业的问题进行的分析。因此,课下需要针对每一个专业建立相应的典型案例教学库,并定期对案例库进行维护和更新。通过案例库让每个专业的学生都能够切身体会计量经济学的重要性,增强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专业问题的能力。

(五)加强教师对外交流,提升教师教学水平

以作者本人工作的学校为例,从事计量经济学教学的老师大部分是博士或者在读博士,从事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工作也基本在5年以上,但基本都是青年教师,而且教学科研水平还处于起步阶段。我国部分高校在计量经济学的教学科研方面积累的丰厚的经验,非常值得我们这些计量经济学教学科研水平还处于起步阶段的高校去借鉴。因此,需要加强青年教师的培训和交流,多邀请国内外著名计量经济学学者、专家来对青年教师进行计量经济学前沿知识的培训,而不是几个小时的学术报告。厦门大学曾经在2005年7月邀请了五位海外著名计量经济学家开设了5天的国际计量经济学培训班,吸引了国内300余名专家和学者,受到了与会者的热烈欢迎[4]。

(六)分班教学,不同专业制定不同的大纲

由于经济类专业和管理类专业在计量经济学知识运用时,侧重点不一样,因此在硕士研究生在课程设置时,根据学科要求和学科特点,可以采取分班教学的方式进行,基本可以分为三个班,即经济专业班、管理专业班和统计专业班。采用不同的教学大纲进行教学。经济学类专业主要讲授时间序列数据、截面数据和面板数据的基本理论内容和案例分析。管理类专业比如会计学专业等主要讲授截面数据、面板数据的基本理论内容和案例分析。统计学专业学生由于本科阶段学过时间序列分析和计量经济学等专业课程,而且统计学基础扎实,因此在统计学专业教学时,可以对向量自回归模型、面板数据模型、空间面板数据模型等进行深入的讲解。总之,根据专业需求,制定相应的教学大纲进行教学活动。

三、结论

综上所述,财经类高校硕士研究生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虽然积累了一些经验,但也存在很多不足。因此,要求我们必须加快硕士研究生的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学校和学院帮助任课老师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困难,要注重师资力量的培训,须鼓励从事计量经济学教学科研的教师参与多种渠道的交流,提供必要的专业学习与培训机会。

[参考文献]

[1]李子奈.关于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的创新与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0,(1):18-22.

[2]洪永淼.计量经济学的地位、作用和局限[J].经济研究,2007,(5):139-153.

[3]刘发跃.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影响因素研究———兼论探索性实验教学方法的运用[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2,15(3):15-18.

典型硕士论文第6篇

关键词:刀具管理系统 柔性制造系统 数据库

1 前言

在实际生产中,大量的刀具需频繁地在库房与机床、刀具库房与刀具刃磨车间及机床之间交换和流动。是否能对刀具进行有效管理,不仅影响机床的使用和生产效率,也会影响加工成本。传统的靠人工在纸张上记录和管理刀具的借入、借出、归还和使用的刀具管理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目前企业产品设计和生产的需要。因此结合计算机、数据库及网络技术来建立数字化刀具管理系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1]。

2 商用刀具管理系统状况

从世界范围来看,国外在进入九十年代以来,刀具管理系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已经有一些发展比较成熟的刀具管理系统,比较典型的如TDM System(Tool Data Management System)、KATMS(Kennametal Automated Tool Management Solutions)、eTMS(Enterprise Tool Management Software )等。在国内,刀具管理系统的研究起步较晚,基本处于国外刀具管理技术的跟踪研究状态,大部分也着眼于刀具管理系统的某一方面。比如有西北工业大学,对刀具全生命周期管理进行了研究;河北科技大学也对基于Web网络平台的刀具管理系统模型做了一定的研究。比较典型的刀具管理系统软件是Smart Crib[2][3]。其常见的刀具管理系统的功能模块如表1所示。

3 刀具管理系统的理论研究状况

现代刀具管理系统的研究在传统刀具管理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企业刀具管理的具体需求,引入了刀具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思想和方法。通过对每一把刀具个体进行编码,实现了对刀具个体从采购、使用、维护到报废的全寿命管理。通过对刀具剩余寿命的预测,为生产制造工艺提供决策支持,大大丰富了刀具管理的内容,增强了计算机辅助刀具管理系统在企业的适用性,实现了刀具多环节管理与企业其他系统的信息共享和交互[1][4][5]。

刀具管理系统在柔性制造系统(FMS)中应用最广泛,FMS要实现自动化加工,必须具有刀具管理功能。通过分析FMS中刀具管理的重要性,基于遗传优化算法的FMS刀具静态调度策略实现生产前刀具的预调度,提出了计算机网络的刀具管理系统的概念,完成了嵌入式控制技术的FMS刀具管理系统的总体设计和开发,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刀具储运控制器软硬件的设计与开发,实现了对系统开发的各功能模型提出了相应的控制要求[6][7]。

通过将制造执行系统内的刀具实体信息数字化,利用Internet/Intranet在单元内部实现信息的共享预留接口,并且运用软件工程的理念和规范进行了刀具管理系统的开发与设计,可与整个企业或外部企业进行信息交流,从而实现与CAD系统、CAPP系统等企业其他应用系统的整体集成[8][9]。在开发环境和开发工具方面,现代企业以NX二次开发和数据库互联ODBC为基础,在VB或C++6.0软件环境下编程,并基于C/S构建了一套刀具管理数据库,在生产现场建立一套24小时无人化刀具管理系统[10][11][12][13][14][15]。

在确定刀具管理系统所应有的功能方面,现代企业都采用用面向对象的建模思想对刀具管理系统进行了分析与设计,运用统一建模语言(UML)对刀具数据管理系统进行建模,并进一步将这种思想运用到了加工车间,提高了刀具管理系统的实用性[16][17]。

基于工件特征的刀具管理系统引入逻辑部件和逻辑刀具的概念,提出了基于工件工艺特征的刀具选配方案,成功开发了一套数控刀具管理与选配软件,在加工过程中选择出适合加工的刀具以及给出优化的切削参数[18][19]。而文献[20]则以工艺特征为基础的智能推荐刀具系统,通过零件的工艺特征模型和刀具的特征信息模型,利用企业级模板和多层分布式应用程序结构以及共享数据库机制建立刀具信息管理系统,然后通过单条件推荐刀具进行智能匹配或通过综合多因素智能推荐刀具.

4 基于PowerMill的刀具管理系统

目前所研究的刀具管理系统都没有将所研发的系统与NC代码的编制集成,也没有实现刀具和加工工艺参数的集成,为了解决上述缺陷,本文开发了基于Powermill的刀具管理系统,包含五个模块:系统管理、刀具选取、刀具管理、刀具借还和帮助。该系统的特点是:基于刀具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刀具在刃磨后其各种参数会发生变化,然后将其视为一把新刀具重新入库,及时更新刀具库;该系统将刀具管理系统与PowerMill软件集成,对PowerMill进行二次开发,系统的刀具数据库可在PowerMill中调用,并将特定零件(模具电极、滑块等)的工艺参数(转速、进给速度等)与特定直径的刀具绑定,选定刀具后即可同时确定工艺参数,提高NC编程的效率。也可根据工艺模板单独选择刀具,然后从工艺库中读取加工工艺参数。基于模具电极加工的刀具管理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

5 结论

(1)分析了国内外常见的商用刀具管理系统的特点及功能,论述了研发刀具管理的状况,指出了目前刀具管理系统存在的缺陷。

(2)提出基于电极加工的刀具管理系统方案,在Powermill环境下,将刀具管理与NC代码的编制集成在一起,有利于提高刀具的利用率,降低加工过程中刀具的使用成本。

参考文献:

[1] 庞存晨,徐峰,吴小军.基于Web的刀具全生命周期管理信息系统研究.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10,39(15):4-13

[2] 刘洋,王成勇,宋月贤.刀具管理系统研究与应用.模具制造技术.2007,(7)

[3] Kennametal. Product Data Management Electronic Product Profile(EPP)

[4] 陈小林,孙厚芳.刀具信息建模技术研究.机械设计与制造.2009,(9):227-229

[5] 贾丽刚.FMS中刀具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开发.硕士学位论文.昆明理工大学.2008

[6] 王卫楠.FMS刀具管理优化技术研究和实验系统开发.硕士学位论文.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8

[7] 朱海荣,邓飞.FMS环境下的刀具管理系统研究.机床与液压.2009,37(12):118-143

[8] 张新聚.基于MES的刀具管理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河北工业大学.2002

[9] 李强.基于组件技术的数控刀具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现. 硕士学位论文.重庆大学.2005

[10] 贾焕英.数控加工车间刀具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开发.硕士学位论文. 大连交通大学.2008

[11] 陈立海.数控车间刀具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硕士学位论文.上海交通大学.2006

[12] 孙增明.面向DNC车间的刀具管理系统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2007

[13] 郑鹏,刘尧.基于NX二次开发的数控刀具管理与选取系统.CAD/CAM与制造业信息化.2009,(12):104-105

[14] 张敏霞.信息化制造中刀具管理系统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河北工业大学.2004

[15]丁娜仁化.VB环境下刀具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开发.机床与液压.2007.4:

193-195

[16] 郑飞.数控加工刀具全生命周期智能化管理系统的研发与应用.硕士学位论文.重庆大学.2007

[17] 刘洋.开放源代码平台下基于Web的刀具数据管理系统.硕士学位论文.广东工业大学.2007

[18] 袁美霞,高振莉.刀具管理技术研究.工具技术.2010,44(8):57-58

[19] 赵晖,闫献国.基于工件加工工艺特征的数控刀具选配系统.工艺与装备.2010,(4):100-105

[20] 刘.基于特征的刀具管理及智能推荐技术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南昌大学.2009

典型硕士论文第7篇

关键词:心理访谈,传播内容,受众类型,传播方法,传播效果

 

近年来,心理类访谈节目不断出现并渐成一种态势。央视的《心理访谈》是此类节目的开拓者和运营成功的典范,继2004年推出以来吸引着社会关注的目光。

一、传播内容分析

《心理访谈》是一档心理健康类栏目。它运用现场个案访谈的形式,嘉宾呈现自己的心理故事,主持人在中间衔接沟通,心理专家进行现场心理分析和指导,解除心理困惑,帮助嘉宾树立健康向上的心态。

随着我国社会的转型和发展,人们经济水平提高的同时,也面临越来越多的压力和心灵的困扰。而由于中国的心理学和心理学界还不够成熟,大众的需求却在增加。《心理访谈》节目的出现正好满足了这种市场需求。

从《心理访谈》的节目内容上看,多数当事人都因遇到的问题无法化解和解决,而寻

求心理的援助。硕士论文,传播方法。硕士论文,传播方法。节目的选题多样,内容丰富,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如:爱情、婚姻、家庭、青春期等等。以下笔者列举部分节目话题如下:

典型硕士论文第8篇

关键词:《汉书・楚元王传》;楚元王家族;整体性研究

《汉书・楚元王传》记载了西汉历史上一个引人注目的大家族――楚元王家族。它有着汉家宗室的血统,对整个汉代的政治、文化均产生了重大影响。楚元王家族的学术文化传统从刘交崇儒传《诗》开始,经刘富、刘辟、刘德三代的艰苦经营,继承发展了家族的学术文化传统。而该家族的第五代刘向、第六代刘歆,则对汉代的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文化方面,通过对楚元王文学家族的分析,不仅可以理解刘向、刘歆父子的家学渊源与文学传统,了解整个西汉时期学术的构成与发展,更能探究其家族在学术史上的地位与影响。在政治方面,通^对楚元王家族独特的政治地位的分析,不仅可以研究西汉时期宗室与外戚家族的政治斗争,还能对楚元王家族长期担任宗正一职的政治影响进行探究。

目前,有关楚元王家族的研究并是很多,专门对楚元王家族进行整体性研究的论文有三篇。邓骏捷的《西汉楚元王家族学术探论》①分析了楚元王家族在学术和政治上对汉代的影响,认为楚元王家族的学术文化在积极崇尚经学的前提下又有着多元的学术取向,这种学术文化的变迁从一个方面也反应了西汉学术文化的变迁。同时,该文认为楚元王家族“以学辅政”的政治色彩在西汉中后期政治斗争中发挥了惊人的作用。该文将楚元王家族与西汉各个藩王学术集团进行横向对比,得出了楚元王家族堪称西汉第一学术世家的结论。

刘向斌的《论西汉长安刘氏家族的文学创作》②主要从文学的角度对楚元王家族进行研究。该文从楚元王家族以《诗》传家而又不专一家、重视教育等方面着手,分析了楚元王家族文学创作的基础,又对楚元王家族尤其是刘向和刘歆的创作情况详细论述,并由此延伸到对整个楚元王家族的文学成就进行了评价。

徐聪文硕士论文《西汉楚元王文学家族研究》③吸收了邓俊捷和刘向斌的研究成果对楚元王家族作为一个文学家族进行了认定和评价。该文在刘向斌关于楚元王家族文学创作介绍的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考证和分析,并着重介绍了刘向刘歆的校书活动,通过分析他们的校书活动的意义及其在文学方面的贡献,以突出刘向、刘歆父子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上述论文对楚元王家族的学术传统、文学创作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结合楚元王家族对汉代政治、文化上的影响,对楚元王家族在学术史、文学史上的地位进行了明确的认定。

除此之外,有关刘向、刘歆父子研究的论文中也涉及楚元王家族整体性研究。如,张侨的硕士论文《论刘向刘歆的文学创作及其文学观》④中对楚元王家族有所提及,认为刘向刘歆父子明显受到楚元王家族的影响,好儒而又兼杂百家,融通经子文史群学。卢翠琬的硕士论文《刘歆经学思想研究》⑤、李梦芝《刘向及其著述论略》⑥、李莉的硕士论文《刘向及其文学成就》⑦和李小平的硕士论文《刘向及其文学成就》⑧分别在讨论刘向刘歆家学渊源的时候,都对楚元王家族的基本情况作出了梳理。此外,林艳苹的硕士论文《两汉经学世家考》⑨在论述其他经学世家的部分时,对楚元王世家进行了简单的论述。另外,汪春泓《论刘向、刘歆与之关系》⑩一文根据楚元王家族后人多身居“宗正”之职以及其家族在西汉中后期参与的朝廷纷争,从楚元王家族特殊的地位和立场,去观察今本《汉书》史料来源、历史记载、传主遴选等诸多方面中刘氏父子的影子,最后认为班氏之《汉书》实源自刘氏父子的蓝本。上述论文都是在所研究课题涉及到楚元王家族才对其进行简单的梳理论述,所以其研究或简易、或偏重于某一方面,难成系统。

上述研究成果对楚元王家族作出了初步的归纳与整理,对楚元王家族的整体风貌作出了概括,对楚元王家族学术传统及其文学创作有了详细的论述,对楚元王家族在学术史和文学史上的地位有了明确的认定。尽管如此,关于楚元王家族整体性研究或见于短篇论文、或作为某些论文的一部分,缺乏专门的硕、博论文或专著对其进行深入研究,足见学术界对这个家族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

研究侧重点方面,学术界多注重刘向刘歆父子的研究,而将楚元王家族仅作为其论述家学渊源的论据,实际上楚元王家族整体有着很强的研究性以及研究价值。研究内容方面,学术界多专注于该家族文学、学术等文化方面的研究,而罕有对楚元王家族作为宗室并长期担任“宗正”一职的独特政治地位进行研究,此外楚元王家族与外戚集团的政治斗争也没有专门进行讨论的。楚元王家族作为一个古代典型的政治、文化大家族理应得到相应的重视,而非像林艳苹的硕士论文《两汉经学世家考》将楚元王家族归入“其他经学世家”那样不堪。

注释:

①邓骏捷:《西汉楚元王家族学术探论》,烟台,《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一期

②刘向斌:《论西汉长安刘氏家族的文学创作》,延安,《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2期

③徐聪文:《西汉楚元王文学家族研究》,延安,延安大学硕士论文2016年6月

④张侨:《论刘向刘歆的文学创作及其文学观》,长沙,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5月

⑤卢翠琬:《刘歆经学思想研究》,福州,福建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

⑥李梦芝:《刘向及其著述论略》,天津,《历史教学》1994年第3期

⑦李莉:《刘向及其文学成就》,兰州,西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年5月

⑧李小平:《刘向及其文学成就》,北京,北京语言大学硕士论文2004年6月

⑨林艳苹:《两汉经学世家考》,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3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