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行政管理案例分析论文

行政管理案例分析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16 15:55:59

行政管理案例分析论文

行政管理案例分析论文第1篇

关键词:高校;行政管理;案例教学;教学方法

行政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通过分析行政现象,揭示行政规律,为改进政府工作、培养国家公务员、提高行政效率服务[1]。1998年国家教育部在修订颁布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时,便将原属于法学门类政治学的行政学(二级学科)归入新增的管理学门类的一级学科公共管理“门下”,并更名为“行政管理”,行政管理专业学科隶属关系转变为:管理学(11)—公共管理类(1103)—行政管理(110301)。这一变革不仅是行政管理学科归属上的变化,而且意味着该专业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即由传统的学术型或理论型培养模式向应用型或实务型的转变,从而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对复合型、应用型行政管理人才的需求。但长期以来,中国高校的行政管理学科的教学一直处于“粗放发展型”阶段,教学过程多以课堂和书本为中心,多为老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单项注入式”教学形式。不仅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还使得该专业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出现结构性供需矛盾。一方面,许多行政管理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找不到就业单位,另一方面,许多基层单位、企业却找不到适用的行政管理人才。针对这一窘境,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把案例纳入到教学中,有的学校甚至设置了行政管理案例分析课程,通过案例教学这一桥梁,培养既有坚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又有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能适应社会需求的行政管理专业人才,提高学生就业竞争优势。但由于行政管理案例教学尚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着不少缺陷,因此,及时科学地分析其问题所在,对于进一步提高行政管理学科的教学质量十分重要。

一、行政管理学科案例教学的现实意义

首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行政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它产生于行政管理的实践,又服务于行政管理的实践。对实践高度依赖性的专业特点决定了行政管理学科教学要从实际问题出发,科学运用理论,对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解释和解决。如果单纯采取“满堂灌”的方式讲理论,会使学生感到乏味,甚至影响他们的学习兴趣。案例具体、形象、生动、有情节、吸引人,通过场景化的分析和解读,不仅能强化学生对基础理论的理解和记忆,还能有效引导他们“发问”、“思考”和“释疑”,促使其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调动他们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其次,培养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不仅代表了一种现代教学理念,更是一种操作性很强的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法不同,案例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教学过程中,一个适当的案例“以其实践性具体性和实证性的特点,沟通了行政管理理论与实践的鸿沟,在行政管理理论研究和生动的行政管理实践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2],即通过直接和间接的描述向学生提供模拟性的情境,让他们能够运用所学的理论和方法设身处地进行分析和判断案例所处的内外环境,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应对策和方法。案例教学能较好锻炼学生分析、判断、创新性思维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为他们以后的行政管理工作奠定基础。资料表明,哈佛大学两年的工商管理硕士课程,学生要接受800个案例的分析与训练,案例教学法培养了众多商界精英[3]。

最后,有助于促进行政管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实践是理论的唯一源泉,行政管理教学中的相关理论和知识来源于实践。行政管理案例往往是行政管理实践过程中的典型事例,透过案例可以发现行政管理环境的变化趋势,并能发现现有理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而推动行政管理理论的拓展和创新。另外,行政管理案例具有实践性、具体性和实证性特点,采取案例教学能有效的解决教学过程中遇到的理论与实践、一般与个别、规律性与灵活性的脱节等的问题,使学生在洞悉和掌握一般行政管理知识和理论的同时,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二、国内行政管理学科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案例教学的“三多三少”直接影响实际效果。[4]所谓“三多三少”,是指当前行政管理专业案例教学中旧案例多,新案例少;第二手案例多,第一手案例少;西方案例多,本土案例少。教学中所用案例的很大一部分是20世纪90年代上半期甚至20世纪80年代所撰写的,很难适应当今社会发展和学科发展的需要。由于国内行政管理专业案例教学起步较晚,主要通过引入西方国家的成型案例来弥补本土案例的空缺。由于中西方制度和文化背景差异较大,引入的案例大多脱离国内实际,适用性较差、针对性不强,有些案例甚至不能为学生所理解和接受,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很难满足案例教学的要求。

二是学生的主动参与性普遍较弱。案例教学中学生往往起着主角的作用,学生的参与意识越强效果就越好。但国内高校长期形成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式的教学模式使许多学生养成了被动学习的惰性,尤其是对问题讨论不愿主动参与,即使有自己的想法也羞于表达。

三是对案例教学的理解还存在一些误区。有些授课教师没能很好地把握案例教学的科学内涵,认为案例教学就是课堂上举例子来说明和论证教材理论或观点,而没有意识到案例教学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置身于模拟的行政管理环境之中,对现实中典型行政事件进行分析、判断和讨论,从中寻找问题解决的方法和途径。由于对案例教学的认识存在误区,许多老师在运用案例教学过程中不仅不善于担当引导者角色,甚至还经常会不自觉地越俎代庖,担当“演说员”角色,从而影响案例教学的实际效果

三、提高行政管理学科案例教学质量的路径

首先,转变观念、强化职责,充分发挥师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许多高校教师已习惯于“一支粉笔、一本书”的传统教学模式,担心自己的知识结构、教学方法难以适应案例教学的要求,因而对案例教学缺乏热情和动力。学生则因为习惯于传统教学模式,对由自己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对案例进行科学分析的信心不足。推进案例教学首先就必须转变传统观念,促使师生实现传统教学模式中的角色转换,发挥各自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案例教学中,教师仅是一个引导者,只需根据不同的案例类型选择不同的讨论方式,引导和控制好课堂讨论方向,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在讨论结束后对学生中的一些代表性的看法进行评述,提出自己的看法,以总结或完善案例的教学分析。案例总结要富有启发性,要能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能力得到提高。学生是案例教学的主体,经过充分的课前准备(阅读、理解、消化案例内容),模拟案例情境,扮演案例中角色,积极参加讨论,结合所学理论设身处地解决案例中问题,撰写案例分析报告,努力提高自己的分析水平。

其次,要精选案例,建设紧扣教学内容并能反映时代特点的本土化案例库。一个好的案例是一个把部分真实生活引入课堂,从而可使教师和全班学生对之进行分析和学习的工具[5]。选好案例是进行行政管理案例教学的重要前提,教师可根据自己的驾驭能力探寻适合自己的案例教学方式。比如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可试用以理论为主线贯穿案例;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可以案例为主线阐述理论。但案例选择一定要紧扣教学内容:一要紧扣已经讲过的基本原理,其最大益处就是有助于学生在基本原理的指导下去分析案例,这是一种从抽象到具体的教学方法;二要紧扣将要讲的基本原理,教师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导出将要讲的基本原理,这是一种从具体到抽象的教学方法[6]。在教学过程中,二者可以交叉使用。教师设计的案例答案要有伸缩性、可探讨性,让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得到最充分的发挥。此外,选择的案例应尽可能本土化并能反映时代特点。本土化案例大多贴近国内现实, 特别是那些知名或学生熟知的组织单位的案例,能够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也容易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案例还要反映时代特点,只有选择那些能跟上时代步伐的案例,才能通过教学实践起到促使行政管理学科知识更新、理论深化的作用。

最后,应将多元化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目前,国内高校所采取的案例教学方式主要有教师主导、学生主导、师生互动三种方式,三种方式各有所长。教师主导型案例教学模式方法只是完成了知识的外化、强化过程,而学生主导型案例教学模式方法,则以知识的内化过程为重点。教师主导型的案例教学模式方法是教学的第一阶段,其主要目的是实现知识的转化,即将教师的知识向学生的知识转化;而学生主导型的案例教学模式方法则为教学的第二阶段,其主要目的是要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即将学生知识向能力提升的转化。师生互动则集前两模式之大成,该模式中师生相互配合,学生虽为主角,但离不开老师的引导和启发。老师的铺设阶梯、因势利导、积极倾听并及时对有争议的观点进行剖析,是学生对案例问题形成共识的重要基础。这一模式中师生互为促进,双方素质都得到实际的提高,充分体现案例教学中“教”与“学”良性循环和互动相长的规律。以上三种模式是互相配合、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缺一不可,教学中如果将这三种模式有机的结合起来,效果更佳。

参考文献

[1]江超庸.行政管理学案例教程[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10.

[2]崔宪宏.行政管理学案例教学的四个关键环节[J].太原大学学报,1999,(4:)64.

[3]吴湘玲.运用案例教学法进行行政管理课程教学的探讨[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0,(12):148.

[4]麻宝斌,郝彦辉.转换教学思维,改善教学效果[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03,(3):29-33.

行政管理案例分析论文第2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行政管理学;应用

一、案例教学法在《行政管理学》教学中的价值

1、有利于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尊重人、理解人、信任人和发展人是教学工作的指归。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教”要服务于学生的“学”。然而,在传统的行政管理学教学中,教师习惯于把教科书当做唯一的教学资源,利用知识和权威操纵和主宰着课堂教学,成为居高临下的管理者,学生只能被动服从,在教学过程中充当的仅是一个存储既有教育知识的“容器”。缺乏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创新能力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启迪学生思维,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案例教学法的原则,而并非单纯的知识获取。“案例教学法”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之要求,组织学生通过对案例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教给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道理,进而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他们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的一种特定的教学方法。在案例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教师打破学生思维的惰性和定式,拓宽他们的思路,让学生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分析同一个案例;另一方面,对于学生在分析案例时闪现出的思维火花,也适时地给予指导和点拨,促使学生灵感或顿悟生成。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

把案例教学法应用于行政管理学教学中,围绕共同的教学目标,一般以小组讨论和集体学习为主要形式,要求调动每个学生参与案例的分析和讨论,给予每个学生以平等地表达自己观点的权利和自由,改变了教师在教学中唱独角戏的局面,加强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尤为重要的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能使学生接触到来自其他同学的对案例不同的视角和想法,训练了学生的换位思考能力,学会与他人分享多样化的主张和观点,养成虚心倾听他人意见的良好习惯,有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

二、关于提高案例教学法在行政管理学应用的策略

1、案例教学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是指在课堂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围绕教学目标展开的教与学的活动而形成的某种占有优势的综合的心理状态。对于学校来说,课堂教学无疑是案例教学的主阵地,而课堂教学作为师生双方“教与学”的双边互动过程,又总是无一例外地被一定的课堂氛围所包围。良好的课堂氛围对于案例教学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能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气氛之中,有效地感染和鞭策学生和睦团结、进取创新,而且能激励、鞭策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展示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促进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课堂上知识的真正建构者,成为课堂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

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是良好的课堂气氛的开始。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它贯穿于案例教学活动的全部过程,是案例教学发挥其应有效能的重要心理条件。因此,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实施案例教学的必要前提和重要保证。只有师生关系和谐了,感情融洽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之间才能更好地实现良性互动。

2、要精选案例,建设紧扣教学内容并能反映时代特点的本土化案例库

把部分真实生活引入课堂的案例是一个好的案例,从而可使教师和全班学生对之进行分析和学习的工具。选好案例是进行行政管理学案例教学的重要前提,教师可根据自己的驾驭能力探寻适合自己的案例教学方式。比如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可试用以理论为主线贯穿案例;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可以案例为主线阐述理论。但案例选择一定要紧扣教学内容:一要紧扣已经讲过的基本原理,其最大益处就是有助于学生在基本原理的指导下去分析案例,这是一种从抽象到具体的教学方法;二要紧扣将要讲的基本原理,教师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导出将要讲的基本原理,这是一种从具体到抽象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二者可以交叉使用。教师设计的案例答案要有伸缩性、可探讨性,让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得到最充分的发挥。此外,选择的案例应尽可能本土化并能反映时代特点。本土化案例大多贴近国内现实生活,特别是那些知名或学生熟知的组织单位的案例;以及新近发生的焦点民生事件等,能够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也容易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案例还要反映时代特点,只有选择那些能跟上时代步伐的案例,才能通过教学实践起到促使行政管理学科知识更新、理论深化的作用。

3、教师要做好角色转换工作

在案例教学中把案例、教师和学生三者组成三角互动关系。案例是讨论的基础,教师和学生是参与主体,教师不再是课堂的操纵者,而是案例讨论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和仲裁者。这对教师的知识和能力是一种新的挑战,教师的职责更重,工作更多,压力更大。一些学校教师习惯于“一支粉笔、一本书”的传统教学模式,对自己的知识结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经验信心不足,因而对案例教学缺乏热情和动力。要推进案例教学,首先必须转变传统观念,使教师建立新的角色意识,促使其实现角色转换。而对于授课教师来说,要在案例教学中扮演好新的角色,除了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案例教学经验,强化自己的案例教学能力之外,培训也是很重要的一条途径。如果能经常参与一些经验交流会议、案例教学观摩活动,教师的案例教学技能与水平将会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4、注重课堂的操作技巧

案例教学的重要形式和核心环节是案例的课堂讨论,教师的课堂操控技巧是案例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由于已在前期做了铺垫和准备工作,这里教师需要做的就是选择不同的讨论方式,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和探讨。此外教师还有责任对案例分析和讨论的过程实施控制,一是掌握时间,随时关注讨论的进展情况,控制讨论的节奏;二是重视启发和调动学生,巧妙提问,及时点拨,延续话题,避免冷场。三是注意对讨论内容的整体掌控,由于案例讨论课堂的开放性,学生自由发言,可能会出现节外生枝、偏离主题的现象,这时就需要老师进行调整和“纠偏”,以保证案例讨论放而不乱、活而有序。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实践性、应用性是行政管理学的特点。学科特点决定了这门课程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进而推动教学法改革的必要性,既是遵循课程教学规律的内在要求,也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形式和手段。因此,在行政管理学教学中,要依据实际情况,合理组织和优化教学过程,促进课堂教学质量与效果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行政管理案例分析论文第3篇

关键词 案例教学 行政管理专业 学生 创新能力 提升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Use of Case Teaching to Enhance Students' Innovative Capacities

of Administrative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SU Xiling, HUANG Shujing

(College of Politics and Administration,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Guilin, Guangxi 541004)

Abstract Compared to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ase has a teaching mode interactive teaching, practical teaching process, comprehensive teaching participation and equality and other aspects of teaching content. The use of case teaching, administrative professional help enhance students' awareness of innovation, knowledge-based and innovative thinking, so as to enhance its ability to innovate. From a practical point of view the administration of teaching, case teaching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and obstacles. To this end, we should start from teaching philosophy,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thods and evaluation four aspects, to improve the professional teaching, enhance the students' ability to innovate.

Key words case teaching; administrative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student; innovative ability; enhance

1 行政管理专业案例教学的理论诠释

行政管理专业案例教学,是专业教学从基础理论知识传授向实践应用过渡的前置性“接口”,是在高等学校开展对学生的职前培训。它试图通过体验式案例,使学生从感性经验中中学习和理解行政管理理论知识,认知和体验行政管理实践过程,发现和掌握行政管理的一般性规律。行政管理专业的案例教学主要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第一,教学模式的互动性。作为一种典型的启发式教学模式,案例教学可以有效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而且使得信息的传递与反馈同时进行。第二,教学过程的实践性 。案例教学主要是对教学案例进行模拟、分析和讨论,要求学生融入案例。学生作为案例事件的参与者,需要身临其境地面对实际问题并寻求答案。这就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基本知识和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第三,教学参与的平等性。 在行政管理专业案例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的角色是信息传递者、引导者、倾听者,而学生则是案例教学的主体。这样,在案例教学和案例讨论过程中,学生能够平等地参与到案例的分析与探讨之中,充分体现了体现了教师引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的结合。第四,教学内容的综合性。 案例教学涉及到众多环节和不同领域,同时也有必要借助多元化的和教学工具和分析方法,更好地达成教学效果,体现案例教学的综合性特点。

行政管理专业属于应用型专业,案例教学对本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案例教学是激发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前提。在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中,案例教学的重要作用在于,它“在行政管理理论研究与生动的行政管理实践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具有解决公共行政问题的情境感特性,有助于激发和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其次,案例教学是构筑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知识基础的重要途径。与传统教学模式相区别,行政管理专业案例教学需要学生积极去思考问题,主动去掌握相关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辅知识,并注重知识的现实性运用。最后,案例教学是培养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创新思维的有益方式。“无论对于教师还是学生来说,案例教学更具有威胁性和挑战性,因为它更为民主。”在案例教学的氛围中,学生可获得与教师平等交流的平台,并有助于激活对传统教学模式下专业知识的批判和创造性反思。这在很大程度上将有利于行政管理专业学生接受较为系统的创新思维的教育和训练,培养创新思维,启迪创新潜能,同时也取得行政管理专业案例教学的效果最大化。

2 行政管理专业案例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当前在国内深化教学改革和行政管理学科迅速发展的新形势之下,案例教学在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教学中得到了逐步引进和运用。但是总体而言,我国行政管理学科建设起步比较晚,行政管理专业案例教学仍然面临一些问题和困难,不利于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的方面,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案例教学的地位有待于进一步提升。由于中国高校对于案例教学重要价值和意义认识不够,加之高校教学模式长期形成的教师讲授灌输、学生听课记录的“填鸭式”教学路径,使得不少学生养成了被动学习的习惯。按照案例教学的要求,学生必须是一个主动参与者。而目前就学生的现状而言,在从被动接受者向积极主动参与者的转变过程中,他们尚存在一定的适应性困难,不利于良好的案例教学氛围的形成。因此,如何进一步提升案例教学的地位,科学地选择和设计行政案例,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成为行政管理专业案例教学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其次,案例教学硬件设施建设亟待加强。一方面,行政管理专业案例教学的教材建设和案例库资源建设有待于进一步强化。由于国内行政管理专业发展起步较晚,案例教学更是姗姗来迟,更多地是依靠引入西方国家的案例资源来弥补本土案例的匮乏。这些案例由于缺乏“中国语境”,因而很难引起中国学生的共鸣。而且,在实际案例教学中,教师往往中选择一些脱离学生知识储备条件的、情节过于复杂的“经典案例”,也会导致学生无从下手,进而影响其参与讨论的兴趣和案例教学的效果。另一方面,许多高校对案例教学的配套设施建设重视不够,案例教学的基础设施较薄弱,也会使行政管理专业案例教学的实际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影响教学质量。

再次,案例教学方法尚不规范。由于在行政管理专业引入案例教学仍处于摸索阶段,不少教师对案例教学的科学内涵把握和理解不够,在实际操作中存在诸多问题。这种误区和障碍主要包括:一是将案例教学等同于举例子,将案例教学等同于举例说明,缺少案例教学过程的回应性、启发性;二是案例教学与理论传授相脱节。事实上,理论传授是案例教学的支撑,学生只有在掌握一定基础概念和理论的前提下,才能对案例展开充分的分析与讨论;三是教师易陷入角色误区,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容易充当自由角色,任由学生自由讨论;或者充当讲解员的角色。总之,这些不规范的案例教学方法,严重影响了案例教学的实际效果,导致学生对参与案例教学的积极性不高,从而使得他们的创新意识不强烈,创新思维得不到良好的发展。

最后,案例教学评价体系有待优化。从教师的角度而言,现行教师的评价考核体系与教师教学方法的新旧、上课质量的优劣关系并不大,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开展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评价指标也不足。同时编写行政管理案例需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案例却不能作为研究成果。此外在对教学质量的评价方面,仍然只侧重于评价,忽略了对学科教学中创新的评价,这些因素都会导致教师缺乏推行案例教学的动力。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缺乏相应的评价考核机制,学生考试内容、成绩的评定标准等都与案例教学没有紧密的联系,加之案例教学对学生能力的要求很高,因此习惯于传统教学方法的学生容易对案例教学产生畏惧、甚至排斥的心理,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开发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3 进一步运用案例教学提升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对策

把强化提升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出发点,可以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四个方面改进行政管理专业案例教学,力求在学科教学与学生培养之间找到结合点。

首先,强化案例教学理念,营造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良好氛围。在强调行政管理专业案例教学的积极作用的同时,要积极转变行政管理专业案例教学的指导思想。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应该是一种互动关系,而案例则构成了他们沟通的平台。在以案例为基础而构筑的沟通平台上,教师和学生平等对话关系。作为案例讨论的设计者和组织者,教师的主要作用在于引导学生去思考。必须要明确,案例教学是一种以问题为中心的,以启发为途径的,学生自主性学习方式,对教与学的关系进行重新定位,是有效施行案例教学的先决条件。

其次,加强案例教学内容和设施建设,搭建有利于丰富学生知识基础的优质平台。一方面注重完善行政管理专业案例教材和案例信息库的建设。逐步建立和完善具有我国特色的行政管理案例教学库,高校也应加大对行政管理案例教材建设的支持力度,建设一批典型高质的本土化案例教材。同时,行政管理专业教师也可鼓励学生一起自主进行案例库的收集、积累和编写,尤其是具有时效性和本土化的案例,实现从被动等待案例向主动收集、整理案例资料的转变。另一方面,必须进一步加大行政管理专业案例教学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高校可以建立专项资金用于案例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包括建立一些专用的案例教学模拟教室、行政管理案例库、决策分析模拟厅、电子政务实验室等,为实践教学活动提供基地。

再次,规范案例教学方法,注重有益于拓展学生创新思维的关键环节。行政管理专业案例教学的每个环节需要规范运行,注重技巧,关键在于促进师生互动,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在案例教学课前准备阶段,教师可以事先选择合适的行政管理案例,通过有意识的引导,让学生查阅资料有所准备,消除对案例教学的心理障碍。在课堂讨论阶段,鼓励学生通过个体独立或群体合作的方式做出分析和判断,积极寻找多种解决方案。并及时对课堂讨论情况进行总结评价,对所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疑问进行信息反馈。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充当学生的引导者和监督者,言传身教地教会学生相互沟通,同时增强其说服他人的能力,为案例教学营造一个有效的课堂环境,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经过反复的学习和领会,使学生能够自然而然地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激发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培养创新的思维习惯,提升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完善案例教学评价体系,激发有助于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活力。一方面制定行政管理专业案例教学的激励机制。确保高效的行政管理专业案例教学质量,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也是必不可少的。另一方面建立行政管理专业案例教学效果测评系统。跟踪研究行政管理专业案例教学实践,建立与之配套的教学效果测评系统是十分必要的,这也有利于提高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参与案例教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基金项目:本文是广西师范大学课程与教改项目《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行政管理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小劳伦斯・E・列恩.公共管理案例教学指南[M].郄少建,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 崔宪宏.行政管理学案例教学的四个关键环节[J].太原大学学报,1999(4).

行政管理案例分析论文第4篇

我国的行政管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但行政管理学教学和研究却起步较晚。《中国行政管理》编辑部在2012年第2期《中国行政管理》上撰文指出,目前我们要力图构建中国气派的行政管理学。所谓构建中国气派的行政管理学,就是要以科学体系的完整、社会效用的显著、理论大家的权威、出类拔萃的地位,彰显中国行政管理学的气势、气概,表现出大气、壮观的景象和姿态,使我国身于世界行政管理学大国行列。因此,新时期需要构建有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学,我们就必须:一是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力求行政管理学理论的重大突破;二是加强对行政管理现实问题的研究,进一步发挥行政管理学的“指导和说明”作用;三是加强方法论研究,为实现“中国气派”找到过河的桥或船。近些年我国许多致力于行政管理学研究和教学的学者们相继出版了一系列新的行政管理学教材。这些著作紧跟时代,敢于创新,为行政管理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创造了良好的教学条件。

由群众出版社2010年8月出版的《行政管理学》就是其中之一,编著者为中央司法警官学院教授张秀玉、河北大学教授谷峰等。目前已经投入河北大学和中央司法警官学院行政管理专业本科教学使用,并发行到二十一个省、自治区和四个直辖市。通读全书,我感觉有许多新颖之处,在此想谈一谈自己对该教材的一些看法。

一、理论体系结构完整而创新

在总结其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该教材提出了自己的行政管理学理论体系。该教材全书共十五章,第一章(绪论)系统介绍了行政管理学的基本理论框架,包括行政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内容、特征,行政管理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行政管理学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学习行政管理学的意义与方法。在接下来的十四章,该书完整论述了行政管理系统及其职能活动,包括行政环境、行政职能、行政组织、行政领导、人事行政、机关行政管理、行政决策、行政执行、行政监督、财务行政、行政法制、行政道德、行政效率和行政改革。

笔者认为这个理论体系和框架结构比较系统和完整,所包括的内容也是科学的。因为这个理论体系和框架结构,把行政管理的现象和过程从宏观到微观的层次,从平面到深层的内容,从起点到未来的发展都进行了高度的概括,有助于人们对行政管理的规律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和探索。同时,该书在章节名称的推敲和内容的选择上,虽有借鉴,但更多地体现了作者的创新意图。例如,该书全十五章,分别为绪论、行政环境、行政职能、行政组织、行政领导、人事行政、机关行政管理、行政决策、行政执行、行政监督、财务行政、行政法制、行政道德、行政效率和行政改革,与目前我国主要的行政管理学教材在结构上保持了一致,但是又不雷同。在具体内容的选择上,编著还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理论融入到行政管理学内容的介绍之中:“列宁在十月革命胜利后曾指出:‘整个关键不在政权,而在于是否会管理’,‘要有成效地进行管理’(《列宁全集》第34卷第155页,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像这样引经据典、富有说服力的论述在全书中经常可以看到。

二、行政案例新颖而实用

行政管理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只有在借鉴国外行政管理学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突出应用,才有助于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学体系。该书不但介绍了国外行政管理理论研究和行政管理实践的最新进展,还在每章的结尾提供了不同的中国行政管理实践相关案例,并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问题供学生思考,有助于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行政管理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专业,其主要目标是培养具备行政学、管理学、政治学、法学等方面知识,能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管理工作以及科研工作的专门人才。同时,行政管理学研究紧跟政府行政管理实践步伐,不断地处于探索与变革当中,其内容、体系、指导思想也应不断地更新,这就要求行政管理学教学必须紧紧地抓住当代政府行政管理实践的前沿问题,不断地创新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而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仅仅掌握了基本的行政管理理论和知识,却不能很好地将管理理论和知识运用于实际,更不能了解管理工作者在具体实践中的所思所为。由此,不仅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还使得该专业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出现结构性供需矛盾。为破解这一矛盾,不少高校的行政管理专业教师不断反思传统的教学方法,逐渐发现案例分析方法的重要性,并逐渐将其纳入到实际教学中去。按照美国学者小劳伦斯.E.列恩的定义,在案例教学中所采用的案例是一个描述或基于真实事件和情景而创作的故事,它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学习者经过认真的研究和分析后会从中有所收获。具有形象性、生动性和启发性的案例教学,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提高教学效果,而且可以架起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本书中的案例都是根据近年来我国发生的实际事件改编而成,主题新颖、来源可靠、内容翔实、结构合理,密切结合本章所介绍的理论知识,能够帮助学生通过学以致用来消化吸收所学的理论知识。例如第八章“行政决策”,选取的案例是“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整改决策听证会”,取材于2005年发生在中国北京的“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事件,该事件不仅受到新闻媒体和普通公众的热烈关注,也在学术界和政府部门产生了强烈反响。本书通过描述案例,并提出以下三个问题:“1.本案例反映的是行政管理中的哪个环节的问题?2.本次案例中,听证会的召开有没有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原因何在?3.结合本案例,谈谈你对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理解。”通过层层推进的方式,由浅入深,引导学生在掌握行政听证会的作用和意义这一基础上,对中国行政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做更为深入的思考。

三、行政方法论科学而丰富

科学研究需要有科学的方法,没有科学的方法,就很难探索出真理。有的学者指出,历来中国行政管理学存在的问题之一是研究方法单一和落后。长期以来,我国社会科学对方法论问题一直重视不够,行政管理学研究在这方面所存在的问题更加突出。例如,我们重视定性分析,忽视定量研究;重视规范分析方法,忽视实证研究方法;习惯于静态描述,忽视动态分析;重视非生态的方法,忽视生态分析的方法;重视生理分析的方法,忽视心态分析的方法。

本书在方法论方面有所创新,主要是突出了以下几个方法论:一是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强调量化分析方法的运用。比如在“行政效率”一章,突出了行政效率量化的测量方法。二是在规范分析的基础上,强调实证研究。比如对每章案例的分析,就是实证研究的典型。三是静态描述和动态分析相结合。比如部分章节关于本章关键内容“历史发展”的描述,都体现了动态的发展观。四是重视生态的分析方法。比如在“行政决策”一章,在“行政决策模型”部分,就介绍了行政决策的系统论模型,该模型就是来自于行政生态学的主要理论。五是重视心态分析的方法。比如“行政道德”一章,就是侧重于行政人员心态方面的分析。因此,本书所能提供的行政管理方法论是科学而丰富的,有助于读者掌握和使用上述方法论来分析和研究相关行政管理方面的问题。

诚然,本书也不是没有不足之处,首先,本书的理论体系框架是具备了,但是其中的一些章节内容还需要充实和完善,比如行政法制、行政道德、行政效率与行政改革等章节,具体内容还可以进一步完善;其次,本书的案例在描述方面还可以进一步提高,比如“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整改决策听证会”这一案例,在案例描述上还可以采取更为引人入胜的叙述方式,甚至可以采取第一人称(张正春的视角)的描述;最后,本书在一些行政管理专业术语和国外学者的名字之后,可以标注出其英文原文,便于读者进行学习和比对。上述问题都需要编著者在以后的版本中不断改进和完善。

行政管理案例分析论文第5篇

[关键词]行政法教学;案例教学法;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

[基金项目]2019年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资助项目“我国人大代表结构优化研究”(13BFX025)

[作者简介]吴春晓(1981—),女,河南焦作人,硕士,河南检察职业学院经济管理系讲师,管理学教研室主任,主要从事宪法行政法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20)32-0271-03[收稿日期]2020-02-07

法学教育属于应用型教育,而行政法教学是法学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是法学生必须掌握的法律知识之一,因此,行政法教学质量好坏会直接影响到法学生的专业素质与能力[1-2]。但由于行政法的理论知识枯燥、难以理解,导致大部分学生对行政法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从而严重降低教学质量。而随着案例教学法在行政法教学中的进一步应用,其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帮助学生理解复杂的行政法知识。同时,案例教学法能让学生处于获得一个直观、形象的教学环境,再通过教师合理的引导,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行政法知识,从而提升其法律运用能力[3]。由此可见,案例教学法在行政法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那法学教师应如何开展案例教学呢?本文就这一问题进行讨论、分析,以促进案例教学法在行政法教学中有效开展。

一、对案例教学法的基本认识

(一)案例教学法的界定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备受教育者欢迎的教学方法,但大部分教育者对案例教学法的认识尚未统一,主要观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案例教学法是指借助案例开展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使学生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处理来掌握学科的理论知识。第二,案例教学法即为以案例为教学基础,使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学习达到预期的学习目的。第三,案例教学法又称为实例教学法,主要以案例为教学核心,并根据教学内容来指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最终实习教学任务。第四,案例教学法就是通过对某一个案例进行描述,并引导学生对这一案例的情景进行讨论。根据上述对案例教学法的不同认识,可见,他们对案例教学法的认识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差异之处。

通过对案例教学法的不断实践,本文认为案例教学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案例教学法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分析案例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以及运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第二,案例教学法所选择的案例多为针对性强的典型案例。第三,在案例教学法课堂中,要求学生对案例进行充分的讨论与分析。故对案例教学法的界定主要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科的教学目标来选择典型案例,并组织学生参与课堂讨论,以达到理论与实际相联系,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

(二)案例教学法的特点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教学方法,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方法而言,其更能维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该教学方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案例教学法具有互动性的特点,其能有效突破传统教学的单向性,使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中是双向互动的;且在对案例进行讨论分析是,教师不再是主导讲授案例,而是组织、引导学生完成案例分析,最后再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讨论,这样既能使学生对理论知识有更深的理解,又能提升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案例教学法的基础与核心是具体案例,案例的选择不仅要求真实生动,还要求能为学生营造一种情境,使学生能获得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第三,案例教学法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对案例进行分析,并解决分析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这时则要求学生自行查阅与案例相关的资料,并结合资料进行思考,最终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而这一自主学习过程,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第四,案例教学法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在学生对案例进行深入的分析时,通常会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与不同看法的同学进行争论,这不仅能提升其对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能力,还能培养其思维创新精神。

二、案例教学法在行政法教学中的作用

(一)帮助学生理解行政法理论知识

行政法知识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与实践性,且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而以往的传统教学方法,多为空讲理论,学生即使记住教师所讲授的理论知识,但也仅是停留在书本上的认识与收获,不利于学生对行政法知识的理解[5]。而案例教学法具有真实性与生动性,能让学生获得身临其境般的体验,这不仅能让学生更为直观地理解行政法知识,还能将行政法原理与实际相联系,使学生对所学的行政法知识掌握得更为透彻。若采用案例教学法,选择具有针对性的典型案例,不仅能将枯燥变化有趣,还能让学生在案例分析中了解行政法基本原则,进而更好地掌握行政法基本原则。

(二)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興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中。而行政法知识枯燥且复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极易失去兴趣;且传统的教学方法多为理论知识讲解,学生多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状态,这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十分不利。案例教学法则具有一定程度上的活现性,学生更易于接受,且形象、生动的案例能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6]。

(三)提升学生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对于行政法知识,学生不仅要了解,还需要学会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而忽视学生对于知识的运用,不利于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而案例教学法主要要求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直接参与到案例分析、讨论过程中,能让学生运用行政法原理、观点进行分析,并解决问题,从而提升他们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同时,在对案例进行归纳、讨论过程中,能锻炼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以及思维逻辑能力。此外,案例教学法中的典型案例描述,多属于一个两难的困境,能让学生置身于一个决策者的角色当中,并根据案例材料来作出自己的决定,这能让学生运用行政法理论知识的能力获得大幅度提升。

三、案例教学法在行政法教学中的应用

(一)案例的选择

对于案例教学法,案例不仅是主要教学内容,还是教学的基础,所以,行政法教学中的案例选择十分重要。教师在选择案例时,一定要清楚案例选择的基本原则,以选出符合教学实际的案例,从而体现案例教学法的价值。

1.选择具有单一性、样本性的案例。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在行政法初步教学阶段的教学内容主要为行政法基本概念的讲解,若在这一阶段为学生选择的案例较为复杂,不仅不利于学生理解教学内容,还容易导致学生产生混淆。例如,江苏省某县枫林镇的花木园艺场,是工商局批准获得法人资格的村办企业,主要经营范围为花、草、木、苗,而枫林镇政府的32号文件《关于园林绿化工程管理体制规定文件》吊销了12个园艺工程的单位营业执照,而花木园艺场的经营范围被限制。该园艺场认为这是不合理的,故到法院进行诉讼。提问学生:“法院是否能受理?为什么?”这样的案例的行政行为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与具体行政行为案例有所区别,学生难以在初学阶段会不仅难以分析该案例,还极易出现知识混淆情况。故在行政法初步教学阶段,教师要为学生选择一些典型、信息单一以及简单的案例。这样的案例需围绕教学内容的基本理论,并要求对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分析、探讨,以加深学生对法学基本理论的理解。

2.选取具有时代性的案例。行政法教学中的案例教学,教师需尽可能地为学生选择最新案例,使教学更加贴近实际生活;同时选择一些新闻时事报道的法律实践活动,以将行政法课堂与社会联系起来,并保持教学的新鲜感。这样具有时代性的案例,使得学生在进行案例分析时,感受到行政法学习并不只是在课堂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在学习中与社会紧密相连。因此,在行政立法与行政处罚法教学时,为学生选择这样具有时代性的案例,能让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理解所学知识,并提升其对社会问题的观察分析能力。

3.选取具有多样性的案例。以往行政法教学中的案例教学,多会选择司法机关所审理的案例,这样会导致案例的选择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对于大部分行政法问题,司法权无法解决,如行政执法实践、立法实践等。故在选择行政法教学案例时,教师要突破司法成案的选择局限性,应在法制实践的整个范围进行合理筛选。同时,教师还可考虑相关立法实践的程序问题、立法时机问题、权限问题、法律适用问题等案例,当学生完成对这些案例的分析,则能逐渐培养学生思考社会症结的立法完善对策的思想意识,使其能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法律,从而提升思维创新能力。此外,我国行政法律制度正处于法律建设的快速发展阶段,所以行政立法活动多具有活跃性,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案例选择仅局限于行政法律制度的讲解,这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后续学习与发展,还会影响其对未来立法活动的基本预测能力形成。基于此,对于案例的选择,教师需重视多样性,多选择一些来源于实际生活但未进行司法程序的案例,以进一步启发学生的思维,并锻炼其判断、分析案例的能力。

4.选择具有启发性、可辩性的案例。行政法教学中的案例选择,还可考虑理论界限重要与实际界限需要界定的案例,如学术界一直争论不断且有待解决的立法问题,使学生所分析的案件具有一定的启发性与可辩性。而对于这样的案例,教师需有较深的认识与体会,以在课堂中能为学生正确总结该案例,且通过对这样的案例进行分析,不仅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还能提升其辩论能力。除了考虑案例是否与教学内容相符合之外,教师还应考虑案例是否具有一定的疑难性。主要是因为,案例所提出的问题具有一定的疑难性与挑战性,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欲,使其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解决这一问题。同时,案件的分析应得出多种结论性意见,以避免模式化、单一化而固化学生的思维。

总之,案例的选择需具有针对性,且必须围绕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相符合;同时教师要考虑案例的真实性、典型性、生动性与新颖性,以确保学生通过案例分析能获得更多的行政法知识;且案例的选择需具备综合性,使学生在案例学习过程中能了解多个领域的行政法知识。

(二)案例介绍

在案例选择完成,需要求教师对案例进行介绍,提出思考题,并为学生推荐参考文献,使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行政法教学中的案例教学,单纯的理论知识讲解、传授行政法知识不再是教学的重点,其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但为了确保案例教学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进行案例分析前,教师要为学生简单介绍案例的种类、性质、内容以及对分析评价的要求,同时简单讲解与案例相关的理论知识,以帮助学生运用理论知识正确分析案例,而学生需根据教师所提出的思路题进行课下准备。

(三)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分组讨论交流

在案例分析过程中,教师需要求学生在自身角度来剖析案例,并详细阐述自己的观点,不能照搬所谓权威性的分析评价结论,应要求学生自行分析与评价案例,使其掌握正确处理与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在学生完成案例分析后,教师组织进行分组讨论,并鼓励小组之间进行相互辩論,使课堂形成一种激烈的讨论气氛,而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无须过多干涉,让学生成为案例分析讨论的主角,从而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此外,在学生讨论完成后,教师组织学生开展课堂发言、全班交流环节,这一环节中,教师不仅要激励学生积极发言,还要对学生的案例讨论进行适当的引导,以确保案例讨论能紧绕问题开展。同时要求学生的发言要有理有据,言简意赅,能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并认真倾听其他人的分析与对案例的看法,最后结合自己的看法总结出更为完善的解决方案。

(四)撰写案例分析报告与归纳总结

首先,课堂讨论结束后,教师要求学生结合讨论的实际情况撰写案例分析报告,并在报告中表达自己的见解,清楚阐述自己的理由与依据。案例分析报告的撰写不仅能让学生彻底掌握所学的行政法知识,还能提升学生的案例分析、问题解决能力。其次,案例教学法的最后环节—归纳总结,在学生的分析报告完成后,教师需对案例进行归纳总结,主要包括几个方面:第一,对学生的分析讨论情况进行点评总结,对一些好的分析意见以及独特、新颖的见解进行肯定,并指出案例讨论中的优点与缺点。第二,教师将理论与案例进行结合讲解,并提出自己的看法以及可推敲的明确结论,使学生认知案例中所涉及的相关法理。第三,给学生布置一些相关思考题,让学生运用在本次案例教学中所学到的知识与方法进行分析论证。

行政管理案例分析论文第6篇

[关键词] 公共管理; 案例研究; 主体框架; 基本要点。

一、概念、优点与可能的缺点。

案例研究的要义如下: ( 1) 案例研究是一种实证研究,它可以使研究者原汁原味地保留个案现实情况有意义的特征; ( 2) 尽管个案研究的重心在于对个案的分析和探讨,但个案研究必须服务于对母体研究对象的理解,个案可以是母体的典型实例,也可以是母体的非典型实例; ( 3) 个案研究不能停留在实例材料的详尽描述,必须要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从一定的视角出发,建构个案分析框架; ( 4)作为研究,在个案分析过程中,应当与其他同类现象、相关的理论对话,不能自说自话、把个案研究变成孤岛式研究;( 5) 个案研究并不排斥其他的研究方法,相反,它往往需要借助其他研究方法获取和分析案情资料; ( 6) 案例研究中的“个案”是关于包含有问题或疑难的真实典型事件的实际情境,可以是时间性的( 某一具体时段) 、空间性的( 社区、地区、国家) 、行动者类的( 个人、群体、组织) 、行为类的( 互动、决策、事件) ,或是综合性的。案例研究中可以只有单个案例,也可以包括一个以上甚至一组案例。

个案研究方法因以下优点而受人青睐: ( 1) 使研究对象或方向更为明确具体; ( 2) 丰富和深化作者和读者对问题的了解; ( 3) 资料获取范围相对具体,较之面上的归纳式研究和统计分析,其广度和成本比较小; ( 4) 兼具实证分析和理论演绎的双重优点,有利于研究者将实证研究与理论分析有机地结合起来。

案例研究出现以来,就伴随着各种各样的质疑和批评。批评最多的是案例研究的外在效度问题,也即是否可以归纳成为理论,并推广到其他案例研究中。批评者常常称,单案例研究论据不充分、不足以进行科学的归纳。对于这种批评,罗伯特·殷辩解道: “这些批评者实际上是在以统计调查的标准看待案例研究……统计调查依据的是‘统计性归纳’,而案例研究( 以及实验) 依据的是‘分析性归纳’。在分析性归纳中,研究者也会尽力从一系列研究结果中总结出更抽象、更具概括性的理论。”[1]不过,话说回来,有些案例研究确实存在这一问题,主要是由于无视个案的代表性程度及其方向,将个案研究的结论强行拉升成普适性的观点。其次,由于一些案例研究不注重资料获取和分析方法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使用模棱两可的论据或带着偏见进行研究,案例研究的信度常常受到质疑。对案例研究的第三种批评是,它可能会造成过于冗长的分析报告。案例研究确实需要对案例相关情况的深入探究,如果研究者只是为了案例而案例,既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又缺乏研究意识,既缺乏分析框架又不比较分析相关案例或不与相关理论对话,则难免落下材料堆砌的口实。事实上,案例研究的上述批评和不足的只是一种可能性的存在,“问题不是出在案例研究方法这一方法本身,而是有些很好的原则、技巧、步骤并没有在实际案例研究实践中得到很好的贯彻和执行。”[2]。

二、选题、立意与研究价值。

根据研究动机,案例研究的目的大致可以分为: 问题驱动式的、理论驱动式的以及混合式的。问题驱动式的案例研究旨在描述个案实际情况、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并探究问题解决方案。这类研究多以调查问题、探求对策作为研究目的,基本上属于应用性的研究。此类案例研究的实质性价值在于它所提出并试图解决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其提出的对策建议具有针对性、可行性和实用价值; 其方法论意义在于它能够而且必须满足规范化研究的四个标准: 测量工具效度、信度、内部有效性与外部有效性。测量工具效度是指针对所研究问题构造的测量工具的有效性; 信度是指其他研究者可以复制同样的研究,并预期得到同样的结果; 内部有效性是指研究证据能够支持研究结论中所阐述的现象或因果关系; 外部有效性是指研究结论具有相当高的普适性。[3]前三个标准是任何规范的社会科学研究都必须满足的。但对于第四点,笔者以为,就公共管理案例而言,由于任何个案都有其特殊性,而且有些案例并非类现象的典型案例而是特殊个案甚至反常案例,因此,不宜对外部有效性做硬性要求。是否应该符合外部有效性要求,取决于研究者的选题立意: 如果研究者立意通过对个案研究提出一般性的问题分析和对策探讨,那么,案例的选取、问题及其成因分析以及对策建议都必须具备代表性,也即外部有效性; 如果旨在展示个案的特殊性,则不必强求外部有效性,相反,应该突出个案情状、问题、成因与对策的个性。当然,大多数案例既具有类的一般特性,也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这类案例研究只需满足前三个标准,并兼具相应的外部有效性即可。

与典型的问题驱动式案例研究不同,理论驱动式个案研究的真正目的不在案例本身,而在于归纳出理论: 或是理论验证,或是理论批判,或是理论创新,抑或是兼具其中两者或全部。譬如,以美国奥斯特罗姆夫妇为代表的诸多研究者有关“公共池塘资源”治理的案例研究,都以完善、验证和支持“制度分析与发展”理论框架为目的,最终形成一个学派。以验证理论为目的的案例研究的价值在于二点: 一是为有待检验的理论提供了活生生具体的实例,此所谓材料创新。这一点要求运用具有较高效度的资料获取工具以及较高的研究信度。二是检验的理论具有前沿性和新颖性———如果案例研究用于验证的是一个已经得到公认和反复验证的理论,则没有多大意义了。

公共管理学的理论研究者更高的期望是通过个案研究对既有的理论进行批判,最好是能提出一些理论观点或新的理论框架。此类研究近似Barney Glaser 和AnselmStrauss 创造的扎根理论方法( grounded theory method) 。我们姑且称之为“扎根式案例研究”。它归纳出的理论得自研究者对观测资料所蕴含的主旨、特征和结构模型的分析。扎根式案例研究要求研究者不带预设地进入研究场景,因为担心知道其他人的结论之后可能会固化研究者的现象观察和研究思路甚至理论观点。该理论方法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 1) “将适用的事件和每个范畴进行比较”———在某个个案中出现某( 些) 有意义的范畴或术语时,就开始在其他个案中搜寻相同的现象,并将其概念化;( 2) “合并分类及其特性”———在此,研究者开始注意概念之间的联系,研究该概念的关联现象或影响因素; ( 3) “划定理论的界限”———随着概念之间关系模式的清晰化,研究者可以忽视最初关注的但又和研究显然不相关的概念,便于减少范畴类型,并使理论本身变得简练; ( 4) “组织理论”———最后,研究者必须将他的发现变成文字,和他人分享。[4]事实上,许多新理论或观点的提出往往都是以对既有理论的批判为基础的; 不少公共管理方面的理论创新就是通过近似扎根式案例研究归纳出来的。譬如,GarrettHardin( 1968) 教授提出的公用地悲剧理论,以及三十年之后,Michael Heller( 1998) 教授提出的反公用地悲剧理论,都是基于大量实例的扎根式研究而提出来的,尽管二人发表在《科学》杂志的论文并非典型的案例研究。

与扎根理论方法不同,Michael Burawoy 及其同事提出了另一种旨在理论批判和创新的个案研究方法——— “拓展式个案方法”( extended case method) 。这种案例研究定位于发现现有理论的缺陷并修改现有理论。这种方法既不同于纯粹问题导向型个案研究———只寻求对个案本身的理解和问题的解决,无意于将个案研究中的发现上升到一般性的理论观点和分析框架; 也不同于扎根理论研究———要求研究者不带预设地进入研究场景。相反,Burawoy主张研究者在进入个案研究之前要事先熟悉相关的研究文献。拓展式个案方法的核心目的既不是要创造出什么新的理论框架,也不是证明或驳斥既有理论,而是要重建、发展理论。它旨在寻找和观察与既有理论相冲突的方式和他所谓的“理论缺口和缄默”。[5]以理论批判和创新为目的的个案研究的核心价值就在于,它能通过现实存在的个案证明既有理论解释的不足甚至错误之处,并重新提出分析视角、理论解释甚至新的理论框架。这一价值的确立,需要较为严格地满足规范化的研究的前述三个标准,第四个标准可以适当放宽为某特定类型问题上的外部有效性; 任何一个标准的缺失或不足,都会招致批判甚至否定。

研究实践中,还有一类特殊的问题驱动式案例研究———理论应用式问题驱动研究。此类研究旨在应用某一个或多个理论,描述和解释案例现象,甚至提出解决对策。譬如竺乾威教授的近作采用理查德·马特兰德的政策执行理论,尤其是模糊- 冲突模型中的政治性执行模式,对我国地方政府2011 年“拉闸限电”的行为逻辑进行了深度剖析。一般而言,此类案例研究的主要价值体现在,研究者首次选择了对个案问题具有针对性和充分解释力的,或者是与以往解释不同的理论基础和分析视角———此所谓理论视角的创新。如果已有研究者运用类似的理论对同类现象进行过分析,则此类研究将无甚新意。

除了上述三类案例研究动机以外,还有一类准理论驱动式的案例研究,姑且称之为理论对话式案例研究。这类案例研究的特点是: 它既不是问题驱动式的,也不是为了验证理论、应用理论或是创新理论,而仅仅是展示对特定个案现象各种理论之间的争议。研究者通过对个案现象多维度的展示,并搭建一个对话平台,把各种相关理论观点组织起来,形成争议焦点,以展现各种观点对同一个案现象的不同解释,或对同一问题的不同态度和观点。这类案例研究的价值在于,它展示了价值多元化社会中理论观念的多样化,以及由此引发的各种理论观点的非充分性及其与相关理论观点的分歧,帮助政策制定者和理论学习者了解问题的多面性和理论的多样性。譬如,《美国政治中的道德争论: 社会调节政策八个侧面》一书的撰稿者们通过对堕胎、扶持措施( affirmativeact) 、死刑、同性恋者的权利、枪械管制等个案问题的讨论,展示了美国社会调节政策中的道德冲突; 《行政伦理两难深度案例分析》一书则通过12 个案例研究展示了中国社会对一些公共管理问题的理论对话。转贴于

三、研究构思和主体框架。

案例研究的框架构思应该服务于研究主旨和目的; 不同的研究主旨要求不同的思路框架。一般而言,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任务有三大类: ( 探索) 描述、解释和对策( 规范) ,不同的研究各有侧重或不同的任务组合。有学者根据研究目标/任务,将案例研究分为三种: ( 1) 探究型案例研究: 尝试对事物的新洞察,或尝试用新的观点去评价现象,它侧重于提出假设,它们的任务是寻找( 新) 理论; ( 2)描述型案例研究: 主要是对人、事物或情景的概况作出准确的描述。它侧重于描述事例,它们的任务是讲故事或提供图景; ( 3) 解释型案例研究: 适于对相关性或因果性的问题进行考察,它侧重于理论检验; ( 4) 评价型案例研究: 侧重于就特定事例作出判断。[6]罗伯特·殷根据案例研究的目的概括出案例研究的六种写作框架: ( 1) 线性分析式结构。这是一种撰写研究报告的标准结构。子题目顺序遵照研究的问题或项目的顺序: 以对相关文献资料的综述开头,然后概述所使用的研究方法( 如何收集和分析案例资料) ,从收集和分析的资料中得出了什么成果,以及这些成果的结论和意义。这种线性分析式结构适用于阐释性、描述性和探索性案例研究。( 2) 比较式结构。它把同一个案例重复两次以上,比较对相同案例的不同陈述或解释。这方面最好的例子是阿利森对古巴导弹危机的著名案例研究。在该书中,作者把该案例研究中的“事实”重复叙述了三遍,每次都联系不同的理论模型,而非简单的、全面的重复。( 3) 时间顺序结构,即依据时间顺序陈述案例研究的例证。这种结构在解释性案例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因为事件的因果顺序必须一件接一件以时间顺序展开。写作时需注意各个阶段的详略和匀称性问题。( 4) 理论建构式结构。这种结构里,章节的顺序依照一些理论构建的逻辑来安排。所谓逻辑,取决于特定题目或理论,但每一章或每一节都应揭示出理论论证的新颖部分。这种结构适用于阐释性和探索性案例研究,这两种研究都涉及到理论建构: 阐释性案例需要研究因果论证; 探索性案例则需要论证所提出的假设或命题的价值。( 5) 悬念式结构。与前面讲的线性分析式结构正好相反,这种案例研究写作把“答案”或结果在开头的章节里陈述,剩下的部分———引人入胜的主要部分,则用于解释这种结果的形成,以及后面章节中采用的各种阐释方法。这种结构主要适用于解释性案例研究。( 6) 无序( 混合) 结构。其章节的顺序并不是特别重要; 调整章节顺序,不会降低价值。这种结构通常用于描述性案例研究,而且常见于一些案例分析集。[7]由于公共管理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因此,纯粹描述的案例研究( 仅对案例资料情状和问题进行描述)很少,只有现象描述和成因解释的案例研究也比较少,大多数的公共管理案例研究兼具上述三项任务。公共管理案例研究论文的必备“附件”包括“引论”、“文献综述”、和“研究方法”,其常用主体框架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 1) “现状- 问题- 成因- 对策”。这种结构属于罗伯特·殷所讲的线性分析式结构,章节安排的一般顺序为“现状描述问题分析成因解释对策讨论”。它主要适用于问题驱动式的公共管理案例研究。尽管有些“八股文”的色彩,但却比较容易把握和应用。一般来说,案例材料必须贯穿这一主体框架的始终。

( 2) “理论基础- 案情介绍- 理论分析- 对策或结论”。

这种主体结构常见于问题驱动倾向明显的理论应用式公共管理案例研究。在众多相关的理论中,寻求最具针对性、最有解释力、比较有新意的理论( 视角) 是这种研究的难点。

( 3) 旨在理论批判与创新的公共管理案例研究的常见主体框架有二: ①“案例介绍- 既有理论分析及其不足甚至错误- 提出理论假设或分析框架- 新理论的应用前景或价值”; ②“案例介绍- 提出新的理论概念或预设- 比较新旧理论观点及其对案例的解释- 新理论( 观点) 的应用前景或价值”。这种研究的难点在于要能根据案例实情指出既有理论存在的不足甚至错误,并透过案例材料提出新的、较之既有理论更具竞争力的理论。

( 4) “案例介绍- 各种理论观点之间的交锋- 理论困境或出路”。这种框架比较适合于理论对话式公共管理案例研究。这种研究的难点在于构建理论对话平台,为案例所涉的各种观点提供平等的表达机会,并尽自己的知识所能为各种观点提供与案例相关的支撑性论据,以使它们能够充分地对话。

四、研究方法与注意事项。

所谓研究方法主要是指如何获取和分析处理研究所需资料的手段与工具。公共管理案例研究除了其质性特征以外,并无特殊的研究方法。可以说,只要能够有效并可信地获取个案所需资料,所有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包括一手和二手数据的获取方法、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方法,都可用于公共管理案例研究。因无专用的特殊研究方法,就不多谈了。以下主要针对初习者经常出现的不当做法,概括性地提几点公共管理案例研究写作中的注意事项。

首先是关于案例素材的处理与篇章安排。尽管案例研究强调“原汁原味”地呈现个案情况,但这并不是要求作者将所有与个案有关的资料全部写进论文。尽管对于个案素材到底应该占论文的多少篇幅没有硬性规定,但出于论文结构的匀称性、为了突出论文研究的重点等方面的考虑,一般来讲,整块式的个案素材描述不应超过论文总篇幅的三分之一,四或五分之一比较合适。特别要提醒的是,案例资料必须真实可靠———只有极个别的情况允许虚构,否则,将招致严重的规范性批评。另外,公共管理案例研究论文可以专辟一章或一节介绍案例情况( 不宜放在文章最后) ,也可化整为零掺入论文各部分,但原则上要求文章的主要部分或大多数内容中都有个案的参与。比较好的公共管理案例研究既基于案例又不完全拘泥于案例。这方面不妥的做法有二:

( 1) 脱离案例搞案例研究———专辟章节介绍完个案情况之后,文中再也找不到案例的踪影; ( 2) 拘泥于案例———全文大部分内容都是对案例情况的介绍。

其次是个案式( idiographic) 研究与通则式( nomothetic)研究间关系的处理。公共管理案例研究,无论是个案情状的描述,还是其成因的解释,抑或是管理对策分析,无疑都具有浓厚的个案性色彩。然而,大多数公共管理案例研究都具有一定程度的超越性取向,即超越个案、服务于“类”的甚至更一般的情况,但这样做时又可能被受到外部有效性的质疑。对此,我们建议: ( 1) 对于纯粹问题驱动式公共管理案例研究,研究者首先必须清楚对象案例的普遍性程度,如果案例情况较之于“类”现象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属于后者的典型实例的话,研究的目的可以有较强的通则性取向———文中可以适当程度地强调个案分析中描述的问题、分析的原因、提出的对策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如果个案的特殊性、特色性非常强,那么,案例研究应重在个案式研究,即旨在对个案情形或事件进行深入的探讨、描述、解释。至少不应该强调其普遍性———最多只可以做些引申性的思考,否则,将招致外部性有效性的批判。( 2) 就对话式的公共管理案例研究而言,因其旨在构建一个对话平台、使那些具有“类”解释意图的理论交锋,个案只是一个“托”,因此基本上不存在个案式研究与通则式研究的关系问题。( 3) 对于纯粹旨在理论批判的公共管理案例研究而言,这方面应重点注意个案分析与靶子理论之间是否具有直接的关联性,也即所研究的个案是否属于要批判的靶子理论解释范围。与此类似,理论应用式的公共管理案例研究也必须注意所选用的理论( 视角) 与靶子案例之间的关联性,换句话说,所选用的通则式理论必须对所分析的个案具有针对性的解释力。( 4) 旨在提出新的理论预设公共管理案例研究,一方面要充分注意个案研究与理论创新之间的逻辑关联,另一方面还应阐释新理论的解释范围与边界———即使个案研究充分支持创新理论,但它也仅是个案,因此,需要做些补充说明或反身性界定。

第三,公共管理案例研究初习者切记避免理论基础与案例研究脱节,出现“理论”与“个案”两张皮的现象。逻辑上讲,理论对于案例研究具有多方面的作用: ( 1) 选择要研究的案例,无论对于单案例设计,还是多案例设计; ( 2) 当进行探索性案例研究时,界定探究的对象; 当进行描述性案例研究时,定义什么是完整适当的描述; 当进行解释性案例研究时,提出竞争性的理论; ( 3) 将结论推广到其他案例。此外,理论对于建构案例分析框架也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即使是纯粹问题驱动式的公共管理案例研究,确实也应有“理论”。然而,若是所用理论与案例分析脱节、“两张皮”,或者,“理论基础”或“理论视角”仅是文中的一种摆设,在案例研究的主体部分根本找不到理论的踪影,那么,还不如没有“理论”。

最后,公共管理案例研究与写作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 1) 案例选题和研究成果必须要有价值( 详见前述) ; ( 2)案例必须“完整”( 注意案例的边界,案例证据材料要充分) ; ( 3) 应当考虑不同的观点,用案例现实或自己提出的观点与既有的相关理论对话; ( 4) 案例讨论必须具有充要的依据( 应客观地陈述出来; 应既有支持性的,也有质疑性的资料; 使读者信服研究者“熟知”其研究对象; 陈述重要证据时应做些提示,说明研究者仔细考虑过证据的效度) ;( 4) 必须以吸引读者的方式编写案例研究报告( 既要有清晰的写作风格,又要能吸引读者不断阅读下去) ; ( 5) 必须具有恰当的篇章结构( 详见前述) 。

总之,为了做好公共管理案例研究,我们不仅要全面深入了解个案情况,而且要精心选题立意; 不仅要清楚自己研究的目的和价值所在,而且要精心构思主体框架; 不仅要注意对案例素材的处理,而且要妥善处理好个案式研究与通则式研究之间的关系。行[参考文献][References]。

[1]Robert K. Yin ( 3rd Ed. ) . Case Study Research: Designand Methods. Thousand Oaks,California: Sage Publications,Inc. ,2003. p5,p37,p151 - 155.

[2]刘庆贤,肖洪钧。 案例研究方法价值提升路径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09( 6) .Liu Qingxian,Xiao Hongjun. Research on the Path toValue Promotion in Case Study Method. Contemporary Economy& Management,2009( 6) .

[3]J. S. Harrison & R. E. Freeman. Stakeholders,SocialResponsibility and Performance: Empirical Evidence andTheoretical Evidence,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9. 42( 5) ,p479 - 485.

[4]Barney Glaser & Anselm Strauss. The Discovery of GroundedTheory: Strategies for Qualitative Research. Chicago:Aldine,1967. p105 - 113.

[5]Michael Burawoy,et al. ( Eds. ) . Ethnography Unbound:Power and Resistance in the Modern Metropolis.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1. p10.

行政管理案例分析论文第7篇

【关键词】财政学;案例教学法;应用优化

哈佛医学院最早开始进行案例教学法探索,随着案例教学法在医学教育领域应用的成功,其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教育领域。我国最早开始实行案例教学法的是管理教育界。目前,案例教学法在内容、方法上日趋丰富和完善,并在各学科教学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财政学是以经济理论为基础,并将经济学理论运用于分析政府行为的一门学科,具体研究政府各种政策组合及其对宏观经济运行的影响。财政学专业课程教学的意义不仅在于培养学生的理论宽度和广度,更在于引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对具体的社会问题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判断的能力。因此,将案例教学法应用于财政学专业课程中,应该说是一种比较合适的选择。

一、案例教学法的内涵及应用意义

(一)案例教学法的内涵

案例教学法是为了达到特定教学目的,以典型案例作为教育媒介,并在授课教师的指导和策划下,通过情景模拟等方式将学生带入一个特定事件的真实情景中,并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学生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具有两个方面的重要功能:一方面,迫使学生去思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案例教学法最主要的功能在于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逼真的具体情景,使相关人员能借助案例这个平台更加有效地实现教育目标。另一方面,案例具有拓宽视野、增长知识的功能。案例中所介绍的知识往往更具有针对性和系统性,有助于学习者通过阅读来了解某一国家、地区、行业的大量背景知识。

(二)在财政学专业课程中应用案例教学法的意义

1.案例教学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财政学属于应用经济学,一方面,课程学习要求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但课程所涉及理论派系多,且各派系的理论观点存在较大的差异,往往对同一个问题的见解可能大相径庭(如对财政的概念就有国家分配论、公共需要论、社会关系论等不同的定义)。另一方面,课程的应用性又要求学生具有一定分析能力,特别是对社会问题的认识、分析和解释能力要求较高。这样一来学生不仅要掌握基础理论知识,更要具备分析能力。传统的“讲授”模式难以锻炼学生的理论分析能力,因此,通过案例教学,将学生带到具体情景中,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锻炼学生运用理论分析社会热点事件的能力。2.案例教学法有利于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因案例教学法是将学生带入模拟的具体情景中,学生在这一情景中是参与者,甚至是案例情景中的主角。教师则充当引导员的角色,引导学生展开案例讨论,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表面上看教师的担子是轻了,但实际上,在案例教学中教师“教”的作用是启发、诱导。教师想要扮演好启发、诱导角色,首先必须做好教学准备工作,包括选择恰当的案例、通过反复钻研案例材料拟定讨论题或思考题,确定案例教学的组织形式,主持好案例分析讨论,根据讨论情况进行必要的总结等。要完成好这些工作,教师不仅要掌握基本的财政理论知识,还要懂财政部门的实际工作流程、方法和内容,更要加强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从某种角度来看,不是担子轻了,而是担子更重了,教学与实际接轨了。因此,采用案例教学法对提高教师教学质量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当前财政学专业课程中应用案例教学法存在的问题

(一)将案例教学等同于实例

案例教学之所以称之为案例教学,首先在于它有被用于案例教学的“实例”。但“实例”并不等同于案例,两者是有区别的。一方面,案例必须由实例构成;另一方面,教师举例并不等同于案例教学。比如,教师从电视、网络、报刊等新闻媒体报道中摘用的有关介绍财政政策、法规以及财政运行的文章或者一段报道,虽然揭示了某些财政理论问题,但它并非专门为案例教学所写。尽管以这些资料为媒介也可以进行教学,但所达到的效果同案例教学是有差异的。案例教学所运用案例是具有特定的问题和写作规范的,案例应有标题、摘要、引言、背景介绍、主题内容、结尾,其中主题内容应由具有启发性的、可供分析和讨论的实例构成,其所运用的案例应符合案例教学的以学生为主的功能需求。目前财政学专业课程教学中,很多教师将课堂讲授时所举的零星短小例子,当作案例教学。

(二)案例素材准备不足

案例教学的成效,一定程度上受案例编写质量的影响。但我国高校财政学案例教学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也是比较难解决的问题就是案例库建设问题,大多数高校均未建立专门的、动态的财政学案例库,出版的财政学案例教材也比较少。具体表现为:一是案例资源供应不足,质量欠缺。案例的收集、整理与分析等方面相当滞后,有些甚至直接采用报纸、杂志甚至直接采用国外的实例,缺乏深入发掘新闻事件“背后的理论”。二是案例老化,与实际应用相脱离,缺乏代表性。一些财政政策是具有时效性的,这就要求案例教学所采用的案例必须紧跟时代形势。财政案例素材主要来源于新闻事件、国家、地区颁布的政策,提供的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处在一种动态变化的过程中。因此,收集具有典型意义的财政学案例,往往存在一定的困难。三是良性的案例开发机制没有建立起来。只有通过专业教师的高投入才能完成高质量的案例开发,但是我国目前未把开发案例列入科研成果,这样的科研评价机制直接导致教师缺乏案例开发的动力。同时,缺乏有效的案例开发合作机制,也导致开发出来的案例覆盖性和应用性较差。

(三)教师综合素质难以满足案例教学法需求

教师是组织案例教学的关键人,一个好的财政学教师不但要对财政理论有深入的了解,还要具备一定的实际部门工作经验或者具备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和素养,比如经常下到实际工作部门调研、实岗挂职等。另外,教师还要善于组织、调动学生参与到案例讨论中,引导学生充分表达想法。但是,由于案例教学法在我国运用的时间还不是很长,很多教师仍然习惯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不熟悉案例教学方法,而且大部分高校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实践经验,对财政理论的理解仍然局限于书本知识,缺乏理论与现实问题的融合能力。因此案例教学方法粗糙,也难以真正发挥出案例教学的功效。

(四)学生学习观念不适应案例教学法对学生学习主动性的要求

案例教学法要求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深入参与课堂学习。学生通过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交流甚至辩论来理解案例所蕴含的基本理论,学会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这就需要学生花费大量的课外时间进行延伸阅读,课前熟悉案例,否则在课堂讨论时容易陷入沉默寡言或偏题的困境。但很多本科学生特别是“二本”学校的学生习惯于被动学习的方式,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较差,满足于哑巴学习,导致案例教学课堂发言、讨论不充分,课堂沉闷,直接影响到教师教学组织的积极性和有效性,达不到既定的案例教学目标。

三、优化财政学专业课程案例教学法应用的对策建议

(一)不断加强和充实案例库建设

财政学作为研究政府经济行为的学科,必然带有国家具体财政活动的特殊性和地方特性,要使财政理论能够更好地为实际所用,它所涉及的案例就不仅需要从国家层面的角度研究、介绍财政,也需要从世界经济的角度出发,更需要结合地方经济特点来研究财政的一般规律。所以,财政学专业课程设计的案例种类就比较多,一般包含三种类型:一是理论说明型案例,主要是介绍理论和观点的背景和对理论的补充说明;二是政策介绍型案例,主要是对中外财政制度和财政政策的介绍,以及政策出台的背景、所产生的影响等;三是分析型案例,主要是对一些理论和实践问题的分析。财政案例所涉及的财政政策、法规和实务内容多,而且多变。单靠一个教师推动全国财政学案例教学的多种类案例开发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可以借鉴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组织全国高校管理学院设立以共享为目的的服务性“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的案例库建设模式,通过虚拟联合的共享模式,根据“统一规划、分散建设、公共参与、资源共享”的原则,来实现建立财政学科的教学案例资源共享、师资共享、学术成果共享、国际合作共享的共享平台,来推动我国财政学专业课程案例研究和教学案例开发,传播案例教学成果。1.探索构建“财政学专业课程教学案例资源共享中心”。建议由全国财政学教学指导委员会起草“财政学专业课程教学案例资源共享中心”(以下简称“共享中心”)章程,各高校可以自愿申请加入“共享中心”,凡是成为“共享中心”会员单位的高校每年均须承担案例资源库建设的工作任务。“共享中心”每年向会员收取一定的会费,用于维持“共享中心”的日常运作。入会会员可共享“中心”的案例,案例库应以教学案例数据库为主。2.明确“共享中心”规范案例编写的程序。“共享中心”根据“统一规范,分散开发”的原则,给各个会员高校下达案例编写任务,各个高校根据自身课程建设实际和实际教学需要,结合所在地区的情况开发原创性典型管理。案例开发按照统一规范程序进行,即按照确定主题、编写计划—实地调研收集资料—素材加工构思写作—形成案例正文、使用说明—“共享中心”确认评审入库的程序进行案例开发。

(二)努力提高教师案例教学能力

一堂效果良好的案例教学课由课前准备、课堂实施、课后评估三大环节构成,在这三个环节中,教师对案例教学的认识、能力水平可以说是起到关键作用的因素。针对教师对案例教学认识不到位、案例教学能力薄弱等问题,我们建议通过团队建设和实岗锻炼来提高教师的案例教学能力。1.组建教学团队。设立课程负责人,并由课程负责人担任团队负责人,组建一支相对稳固的案例教学团队,团队实行公开备课、共享案例、教学观摩等方式,达成教学重点、案例讨论组织形式等共识,提高团队成员的课堂组织引导和课后评估能力。2.推进实岗锻炼,提高案例教学水平。针对大多数教师“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实践经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弱的问题,建议各高校出台相应政策,鼓励教师到相关的财政部门进行实岗挂职,通过社会实践了解财政部门相关工作的实际运作情况,将理论知识与实际运用结合起来,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实际解决问题能力。

(三)构建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模式

针对目前在案例教学中学生参与度不够的现状,教师在教学活动组织过程中可以转变观念,将课堂延伸到课外,分步来组织:第一步是分组准备,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在完成一阶段教学任务后,结合教学内容选择案例,要求学生按照教师的布置和要求对案例进行课前阅读和思考,并进行个人案例分析;第二步是课堂讨论,由学生围绕该案例先进行小组内的讨论,小组讨论时组员之间可以互相启发、补充、分工协作;第三步是课后评估,在课堂讨论后,每个小组结合本案例撰写一个书面的分析报告。总之,在财政学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引入案例教学,应结合课程具体情况,选取合适案例,根据案例教学的特点,转变教学观念,通过加强合作,不断改进,探索出适合实际的财政学案例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秦强.财政学课程案例教学的探讨[J].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7)

[2]关慧,.案例教学在财政学专业中的应用[J].科教导刊,2011(4)(中)

[3]汤凤林,邱向宁.财政学课程中案例教学法的运用[J].财会月刊,2010(15)

[4]匡萍.案例教学法在《财政学》教学中的应用[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研究),2010(6)

行政管理案例分析论文第8篇

[关键词] 行政管理 课程体系 设置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对行政管理人才的需求量逐渐增大,国内高等院校逐渐开设了行政管理专业。行政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的现代行政管理理论、较高的现代行政管理素养和技能,具有较强的英语应用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分析、写作能力,熟悉国家经济规则和法律,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的行政管理人才。目前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不容乐观,原因方方面面,其中该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教学未能面向社会对行政管理人才的需求导向出发是重要原因之一,本文着重探讨课程设置与教学的合理性。

一、现有课程体系简述

本文参照国家教育部《行政管理教学规范》了大量的相关研究资料,并通过访谈、调查,多方收集相关开设本专业高校的课程设置情况,将行政管理专业现有的课程总结成以下六种情况:

第一是公共基础课程。是高校本科生必备的高等基础教育知识和技能的课程,主要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政治经济学、计算机基础、大学英语、大学生思想品德、军事理论、大学语文、体育等。

第二是专业核心课。是行政管理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主要有管理学原理、法学导论、行政学、行政法学、政治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社会学、组织行为学等。

第三是专业基基础课,是行政管理专业的必修课程,主要有中国行政制度史、地方政府学、政府经济学、行政组织学、市政学、公共政策导论、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行政伦理学、中国行政思想史、比较行政体制等。

第四是专业方法与技能课,是行政管理专业的应用方法与技能课程,主要是运筹学、行政案例研究、定量分析技术与方法、社会调查研究方法、政府绩效评估、逻辑学、人事测评与行政职业能力测试、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档案管理学、公务秘书学、公文写作与处理、电子政务与政府信息化建设、办公自动化与应用等。

第五是专业其他课程,是指除了行政管理专业的核心理论课程以及相应的专业技能外所开设的课程,主要有领导科学、行政监察学、非政府组织管理学、公共事业管理学、社区发展与社区管理等。

第六是专业拓展与素质修养课程,旨在拓宽知识领域,增强专业素质,主要有经济法学、公共关系学、企业管理基础、信息学概论、实用口才学以及其他文史哲类课程。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建设的发展,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这要求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和教学要反映和适应社会需求,现有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方法并不能体现这一社会需求。

二、现有课程体系的缺陷

1.理论性课程偏多,操作性课程含实践、实验偏少。从前面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在设置上可以看出,偏重理论性知识的灌输,而轻操作性技能的传授,比如说对行政学、管理学等理论性课程给予高度重视,但操作性课程含实践、实验等的课程的设置却相对薄弱。

2.定性课程偏多,定量课程偏少。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制设置还倚重从抽象理论到具体实际的我国治学的传统研究思路,可以看出课程体系设置上,定量类的课程较少,仅限于运筹学、政府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微观与宏观)等几门课程,

程,这就造成了我国的行政管理教育出来的好多学生不能对公共问题进行量化分析,只会搞理论,这是造成教学与实际脱节的原因之一,这客观上也影响了学生的就业。

3.政治学、管理学类课程偏多,经济类、法学类课程偏少。国内开设行政管理专业高校调查资料显示,政治学类、管理学类课程所占比重过大,而经济类、法学类课程所占的比重偏少,行政管理的大多数内容都与经济有关。这样的课程设置明显不适合我国市场经济的要求,政府部门需要大批熟悉我国法律和经济的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我国的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更要趋于满足实际需求。

4.课堂讲授类课程偏多,案例分析与讨论类课程偏少。从前面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在设置上可以看出,基础理论课的门数、学时偏多,课堂讲授类课程多为理论性课程、定性类课程,而案例分析与讨论类的课程则多为操作性课程,目前好多各高校仅开设行政案例分析这门课上,讨论类课程无论在开无论从在开课数目上,还是在学时安排上,都明显的表现为不足。

三、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完善建议

本文针对于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每门课程设置上的缺陷,提出完善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建议:

1.对于公共基础类课程,各个高校在保持原有水平基础上,还应注意以下环节。

第一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理论及形势与政策、大学体育等这些课,在教学时要避免流于形式的现象,在教学过程中多重视对培养学生素养,并设置相应的实践环节。

第二建议对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加强高等数学等课程的学习和教育,高等数学课程的开设有助于学生提高定量分析的能力,从而为学生学习定量性课程打下基础。

第三在大学英语在具体设置上和教学上,要以提高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为目的,在口语、听力、写作课的课时上分配要加大比重。

第四应增加计算机应用课程,特别应增加上机操作实践的课时。大学语文的设置要

避免流于形式,注意培养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特别是对写作能力的培养。

2.对与专业核心课程,保持现有较好的课程设置的基础上,继续完善

要突出行政法学、经济学(微观和宏观)的重要地位,设置充裕的课时以保证学生扎实地掌握其内容,并能根据理论知识具体分析行政法学案例和经济现象。同时也要注意这两门课程的具体开设时间次序,这样很重要。应视提高管理心理学在课程中的地位,授课时切忌仅限于简单的知识传授,该课程应设置一些实验环节辅助其教学。对于法学导论的设置要处理好与法律类课程的关系,对中国政治制度、社会学等课程不应设置过多课时,只需学生了解即可。对各相应开始本专业的高校不能为了突出行政管理学的专业特点,而突出行政学课程。

3.专业基础课程设置应注意以下问题

高度重视公共政策分析课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类用人单位越来越重视毕业生的综合分析(对于行政管理专业学生来说是政策分析)能力,高校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应适应时展的要求。要重视行政伦理学课程的地位,设置课程体系时,不能忽视这门课程的重要性。

对中国行政制度史、地方政府学、政府经济学、市政学的重要性相同,在课程体系的设置时,应避免区别对待。

4.专业方法与技能课程设置上,高校应重视所有这类课程的地位。

要把公务秘书实务放首位,由于社会对毕业生的公务秘书实务能力要求特别高,这就要求高校在设置课程体系时,一定要从实际出发,把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课程作为重点,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要重视行政案例的地位,增加讨论性课程的课时,以提高学生对行政事务的分析能力。高校在设置课程体系时,应视管理定量分析、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这两门课程为重中之重的课程,以适应社会需求的新变化。对于电子政务与政府信息化建设、办公自动化与应用只要做到让学生基本掌握其课程要求即可,没必要浪费过多课时。

5.专业其他课程和专业拓展与素质修养课,主要要关注与社会需求的结合度。

四、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优化策略

1.协调理论性课程和实践性课程之间的比例关系。针对高校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理论性课程和实践性课程之间比例失调的现象,在进行课程体系改革时应转变“偏重理论性知识的灌输,而轻操作性技能的传授的传统理念”,增加培养学生行政能力和应用能力的课程,同时注意某些课程具有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特征。

2.均衡定性课程和定量课程比例。高校在设置课程体系时一定要处理好定性课程和定量课程之间的关系,既要使两类课程所开设门数的比例合理,又要确保两类课程的总课时在量的分配上合理。

3.控制政治类、管理类课程总量,重视经济类、法学类课程地位。通过调查发现政治学类、管理学类课程所占比重过大,是制约课程体系发展的重要原因。

4.缩减讲授类课程课时,增加案例分析、讨论类课程课时。缩短较容易的、不重要的讲授课程的课时,但重要的讲授课程不能缩短。在增加案例分析、讨论类课程的课时同时,还要注意某些讲授类课程可以用案例分析、讨论的方式灵活授课。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