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人才开发论文

人才开发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16 15:55:56

人才开发论文

人才开发论文第1篇

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农村信用社加大了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整体素质较以前有很大提高。但和国有商业银行相比,和外资银行相比,差距还在拉大。目前农村信用社人力资源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员整体素质偏低。一是职工年龄普遍较大。据对某县调查,30岁以下的年轻员工只占职工总数的29%,其中40-50岁的中老年员工占60%左右。衡量一个金融企业后没有发展后劲,职工的平均年龄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信用社职工的平均年龄较高,就决定了农信社未来可利用的人力资源面临匮乏。二是文化水平普遍偏低。某县农信社共有员工781人,其中真正是全日制脱产的本科毕业生只有3人,大专生32人。有的档案上虽然填报的是本科或大专,但有许多是党校、函授、夜大获得的证书,实际水平非常一般。三是中高级职称人数较少。该县农信社获高级职称的只有一人,中级职称的130人,其占比远远低于专业银行。四是微机人材、写作人才更为缺乏,专业人才占比也大大低于专业银行。五是高级管理人才学历低、起点低、水平低,不适应现代金融业管理的内在要求。六是缺乏专门的理论研究人才,对各项业务的发展变化趋势缺乏前瞻性、预见性、预测性。

二、人才结构不合理。合理的人才结构应是“椭圆形”或“圆形”,即以高级管理机构为圆心,以各项金融方针政策为半径画一个圆或椭圆,内中的绝大面积是一般员工。但目前的现状是倒“金字塔”型。在一个县的范围内,用非所学、学非所用或不适合当内勤的偏偏当内勤、不适合当外勤的偏偏当外勤,这种现象比较突出。

三、管理手段落后。管理方法陈旧,特别是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大锅饭,事实上的终身制普遍存在,冗员较多,人浮于事的现象十分突出,加上劳动力市场僵化,择业机会不平等,导致人才资源的浪费严重,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劳动者潜能的发挥,客观上阻挠了农信社经营效益的提高。

四、人才资源流失严重。近几年,农信社的高素质人才也加入了社会人才大流动的潮流,有的考上了公务员,有的考上了注册会计师、审计师、税务师,有的考上了研究生,这些人才一般都要跳槽。即使有的高素质人才没有这“师”那“师”的头衔,也正在被邮政储蓄银行、村镇银行、外资银行或其他专业银行高薪“挖走”。

五、员工凝聚力不强。近几年,教师、国家公务员、党政机关干部、企事业单位和其他部门普遍增加了工资,而信用社员工的工资还在原地踏步,基本上是上个世纪的水平,多数基层信用社员工的工资只有几百元,无论是纵向比或是横向比,工资都是下等水平。因此信用社员工对农信社丧失了向心力,缺乏职业情谊,对自己的发展前景信心不足。一旦人心涣散,企业的命运也就危在旦夕了。

六、用人机制弊端较多。在有的县联社,“一长独大”十分明显,表面上“三长”健全,相互制衡,实际上仍然是一把手说了算,监事会形同虚设,监事长实际上是一把手的传声筒,根本发回不了监督作用。没有制约的权力,在用人上必然会出现“用人唯亲”、“用人唯钱”、“用人唯权”,后果是裙带成风,近亲繁殖,埋没了真才实学的人,提拔了溜须拍马的人,重用了送钱送礼的人。由于风气不正,人心不服,加剧了高素质人才的流失。

人才开发论文第2篇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构建中职软件开发专业的课程体系,是指根据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具体职业岗位需求为依据,由工作过程中的典型工作任务出发逐步梳理出专业课程,再经过合理安排,让学生在完整工作过程中学习,以适应社会企业对软件人才的要求。具体过程是遵循软件人才的工作过程,从工作岗位出发,对工作岗位对应的具体岗位进行工作任务分析,寻找出典型工作任务,然后转换成行动领域,再将行动领域转换为学习领域,最后根据学习领域确定专业核心课程。

1、进行企业调研

主要是对软件开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以及目前企业对软件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进行调研,掌握软件技术人员所需的岗位核心能力及要求。

2、培养目标的确定

通过前期对企业的走访调研,明确了中职软件开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是面向软件开发以及相关的IT信息企业,以软件开发技术在IT信息行业中的应用,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工作态度及行为规范,能够在相应的IT企业及需要相关的企事业单位从事软件项目开发、网页美工、软件项目销售、软件培训以及软件的实施和维护等工作,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初中级技术人才。

3、岗位需求及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典型工作任务是指描述一项工作行为,它反映职业工作的内容和形式。结合前期企业调研的岗位需求、相应的职业以及企业的业务方向,发挥合作企业、行业专家对课程改革的指导作用,邀请行业专家以研讨会、头脑风暴等形式,集中分析相应职业岗位所需的典型工作任务模块,进而对工作任务模块所需的知识、技能和态度进行分析,初步构建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课程体系。中职软件开发专业的主要岗位需求有:程序员、PHP程序员、JAVA程序员、网页美工、软件销售及培训、软件实施及维护。

4、行动领域和学习领域分析

根据工作岗位的能力需求以及典型工作任务的内容,笔者对相应的行动领域进行了分析,并且进行了归类重组:

(1)程序员、php程序员、Java程序员的工作任务有一定的相同性,如都要进行数据库的设计和创建、软件开发相关文档编辑以及服务器的搭建和配置等;他们的不同之处在于服务的业务方向(如有的做网站、有的是做管理系统软件等)、编程语言以及开发平台和环境不一样,如:php主要应用于中小型网站的开发,主要应用于web应用程序、企业级应用程序开发,而Java在web应用程序、企业级应用程序开发以及移动服务应用程序开发均有较多的应用。

(2)网页美工人员体现在行动领域上主要是进行网页设计与制作以及网站的编辑。

(3)软件销售与培训员体现在行动领域上主要是与客户交流、沟通,进行软件的销售以及对软件进行安装、使用的培训。

(4)软件实施及维护员体现在行动领域上主要就是软件的实施与维护。围绕着行动领域和岗位能力要求,笔者整合出了相应的学习领域,再由学习领域的分析,分析得出相应的课程设置。

5、贯穿教学过程工作项目的选取

(1)选定工作项目的方法

①选择的项目内容要分学期循序渐进,由小项目到大项目,由简单项目到复杂项目,最终使学生通过对项目的开发实践,能够达到不同岗位的能力需求。

②每个学期制定一或两个段考终极目标项目,完成项目所需的主要技术能力主要呈现在其中一或两门专业核心课程中,而其它的知识技能经分解后需要由其他的专业基础课及文化课中来支撑。

③结合企业需求,邀请企业专家对选定项目进行研究论证。

(2)明确工作项目经过对岗位能力及学习课程进一步分析和研究,结合企业专家提供的实践意见,笔者整合出了6个项目(班级网站、内容管理系统、在线学习网站、OA系统、商业网站、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作为贯穿教学过程的目标工作项目,并确定相应的目标(三维目标)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6、工作项目与课程之间的关系分析

明确了贯穿教学过程中的工作项目以及其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后,笔者进一步分析了与工作项目相关专业课程及文化课程的关系,并把课程划分为呈现课程和支撑课程,同时划分了每个支撑课程所需要的知识模块。

7、贯穿项目知识模块重组

依托行业企业,根据岗位的职业标准和行业标准,结合贯穿项目的目标以及相关的知识模块要求,分别重新整合呈现课程、支撑课程的知识模块,并根据整合的知识模块重新制定课程标准。

(1)呈现课程的知识模块重组每个学期的呈现课程,主要围绕着贯穿项目进行相应的教学,课程的最终目标是要实现相应的贯穿项目,而为了实现贯穿项目的过程中,对需要完成的专业知识模块则通过其它的子项目或是子任务的形式进行完成,而子项目或是子任务之间也是一种循序渐进的关系;对于项目需要的其它知识模块,则在其所支撑的专业基础课或是文化课上按模块进行补缺。

(2)支撑课程的知识模块重组

①专业支撑课程专业支撑课程主要是围绕着其所支撑的贯穿项目所需知识模块进行,项目所需要的专业基础知识整合在一年级的专业支撑课程完成,表现方式也主要是以有递进关系的子项目或是子任务的形式进行。

②文化课支撑课程文化课支撑课程主要是围绕着其所支撑贯穿项目所需其它知识模块进行,需要的知识模块主要是根据贯穿项目所需的知识进行相应的整合后进行重组,再根据所包括的知识模块量,确定其实施的学期跨度,比如英语,根据需要,把两年需要的英文知识模块融合在一年级全部实现,而语文,所涉及的知识模块量较大,那么就把所需的知识模块在四个学期学期分别实现;表现方式主要是以体现模块知识的子任务形式进行。

8、制定课程标准

根据重组的知识模块及贯穿的工作项目制定相应的课程标准,内容包括确定课程性质、设计思路、课程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课程结构(课程结构主要包括学习模块名、学习内容、实现的专业能力、主要教学方法、教学场所与设备要求、学时等)、课程考核评价方式。

9、制定相应的教学实施方案

根据相应的课程体系、工作项目、课程标准等制定一个可行的教学实施方案。

二、软件开发工作室的创建

为了让学生积极更多项目实践经验、零距离的接触社会企业需求、运营模式和企业环境氛围等,可以工作室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软件项目的设计开发,即在软件开发工作室中,通过校企合作及其它途径,承接企业的真实需求项目,以软件专业的学生及老师为开发团队,组织师生进行软件项目的设计、开发、实施及维护等。项目开发主要是以、JAVA平台的为主,在工作室分.NET和JAVA开发小组。工作室的负责教师应该由在企业实践过的专业课教师或者是由有一定实战经验的企业人员兼职担任,只有熟悉企业运作及相关企业文化的教师通过言传身教,才能使学生对企业的更深;同时要求教师把办公的地点移到工作室,并且担任项目总经理的角色,使得教师能够全身心投入到生产教学中,在工作室的运营中,教师不仅要“擅长专业教学、精通教育教学科研”,同时还要“熟练地进行市场经营、会从事或者指导商品生产、懂得现代管理”。结合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层次给学生分配不同的岗位;按照软件项目的开发过程明确不同的岗位(项目经理、项目组长、界面设计、数据库设计、代码编写、项目测试、项目维护、文案等),实现流水线生产的软件开发模式。在工作室中,主要以项目作为引领,为学生制定长、中、短期的工作任务以及学习目标,学生在任务及目标的驱动下,通过自学、学长指导、教师解答、团队交流等形式进行新知识的学习。

三、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应用

行动导向教学法主要是以学生为主,着重培养学生的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个性能力、专业能力为培养目标;在“项目一贯制”的实施过程中,以项目为引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混合使用任务驱动、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和方式,引导学生通过以真实企业的员工身份进行项目的实训、开发等,使学生不断提高职业道德修养、学会学习、主动学习,不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个性能力及专业能力的水平。行动导向教学法在使用过程中均使用资讯、计划、决策、实施、反馈、迁移六大过程。

四、“项目”教学资源库的开发

充分利用工作室的条件,组织学生、老师分析整理真实项目开发过程中的文档、程序资料等,并根据软件方向的课程体系,对项目进行教学化的开发,搭建软件项目的教学资源库平台,总结出一套适合开发的快速上手实训手册,开发校本教材,为后期的教学实训提供更丰富的资源及更有效的途径。

五、多元化评价的实施

人才开发论文第3篇

同志们:

根据会议安排,受姜平部长的委托,下面,我代表中国*•青年人才论坛组委会,总结20*中国*•青年人才论坛工作情况,部署20*中国*•青年人才论坛主要工作任务。

一、关于20*中国青年人才论坛的工作情况

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20*年1月至7月,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团市委举办了20*中国*•青年人才论坛活动。论坛以“统筹城乡发展,扩大改革开放”为主题,广聚英才,荟萃智慧,研讨发展,取得了圆满成功。与前两届论坛相比,参与范围更广,活动形式更新,活动成果更丰,社会影响更大,得到各级领导的高度评价和社会的广泛认同。主要呈现出以下6个特点:

一是组织领导坚强有力。市领导高度重视论坛工作,熙来书记亲自出席主论坛,会见优秀论文作者,并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鸿举市长、光国主任、元席,事忠部长、敬业书记、存根部长、慕冰副市长、小军副市长、月明副市长等市领导出席了主论坛或分论坛活动,指导论坛活动的开展。存根部长作为论坛组委会主任,亲自审定论坛方案,组织研究论坛工作,多次对论坛活动作出重要指示,为论坛的健康发展把关定向。根据论坛工作的需要,为了充分发挥论坛组委会的统筹协调职能,使论坛活动更好服务全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增加市发改委、市科委、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为成员单位,充实了论坛组委会力量。57个分论坛也都成立了高规格的领导机构,市纪检监察系统、市工商系统、市金融系统分论坛和团市委海外分论坛的组委会主任均由单位主要领导担任。

二是参与范围大幅拓展。本届论坛共吸引市内外6.3万名青年人才报名参加,收到论文2.63万篇,合理化建议意见3.7万条,活动受众达401万人次。增设了纪检、工商、统计及海外分论坛,报名参加论坛人数、提交论文数和活动受众人数,较前两届有明显增加。特别是海外分论坛,吸引了2174名外籍青年和海外留学生报名参加,收到118篇来自美国、加拿大、英国等27个国家的外籍青年和海外留学生提交的论文,成为本届论坛的一大亮点,较好地实现了青年人才论坛依托*、面向全国、跨出国门的目标,为促进*大开放大发展凝聚了一大批青年才俊和旺盛人气。

三是舆论宣传广泛深入。论坛组委会办公室编印了3期中英文版《青年人才论坛》,开通了中英文版的中国*•青年人才论坛官方网站,更新了青年人才论坛专题网页,登陆网站和网页的人数达10万余人次;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人民网、新华网等中央新闻媒体,定期推出深度宣传报道;在*日报、*电视台、*广播电台,开设了论坛活动宣传专栏;在主城区车站、码头,制作了65块户外宣传广告;在解放碑、观音桥、三峡广场等商业步行街,滚动播放论坛活动宣传片。通过全方位、多渠道、立体式的宣传活动,在全社会营造了关心论坛、支持论坛、参与论坛的浓烈氛围。

四是组织形式丰富多彩。主论坛组织了现场演讲、交流互动、专家点评等活动,增强了活动的互动性和实效性。各分论坛结合本地区和本行业实际,因地制宜举办了网上论坛、征文比赛、现场演讲、人才交流、现场招聘、技能大赛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比如,江北区把选手现场演讲与观众民主测评相结合,提高了论坛选拔优秀人才的公信度;沙坪坝区开设了“海外人员”子论坛,使青年人才论坛活动实现跨领域、跨系统、跨国界;北碚区开设了“干部大讲坛”、“经济发展论坛”;市工商局开设了局机关、“一圈”、“两翼”3个子论坛等,丰富了论坛活动形式。

五是成果转化力度加大。各分论坛根据《中国*•青年人才论坛评选表彰试行办法》的规定,积极探索论坛成果转化途径。比如,璧山县制定四个“一定”办法,即人才论坛涌现出来的优秀人才在干部选拔任用人员中要占一定比例,在列入后备干部或者重点培养对象人员中要占一定比例,在组织培训或外出考察人员中要占一定比例,在社会团体等组织优先推荐对象人员中要占一定比例;丰都县提出“四个一批”的思路,即利用届中调整推荐提拔一批,利用“三峡之光”和“西部之光”计划选送进修一批,对表现突出的在聘用职称时推荐一批,利用公开选拔、公开招录、公开招聘等机会录(聘)用一批;江津区推出了“四个联动”的举措,即与“51115”人才工程联动,与建立人才工作联系点联动,与优秀人才培训基地联动,与发挥高级专家人才作用联动等。在人才成果转化方面,本届论坛遴选出的优秀人才,被列为结对联系培养对象的867人,被纳入人才库管理的3275人,列为后备干部或重点培养对象的962人,被提拔任用、工作调动和晋级晋职的418人,以其它形式转化的573人。在智力成果转化方面,57个分论坛组委会将收到论文的建议意见进行了梳理,并向本地区的党政领导或本行业相关单位作了反馈;主论坛将分论坛推荐的275篇优秀论文汇编成册,并将优秀论文提出的政策建议报市委、市政府领导参阅,推荐有关部门负责人阅研,扩大了论坛智力成果共享范围。本届论坛征集的37630条意见和建议,到目前,得到各级领导批示的247条,报送主管部门获得反馈意见或得到采纳的524条,被有关单位组织论证或立项的491条,通过其它途径转化的4624条,这些建议和意见有效推动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

六是论坛机制逐步完善。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团市委出台了《中国*•青年人才论坛评选表彰试行办法》,明确提出在公开招录、公开招聘、公开选拔和机关中层领导干部竞争上岗工作中,对论坛活动中涌现出来的优秀青年人才予以政策倾斜,为论坛实现科学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建立了论坛组委会办公室定期议事制度,坚持每月召开1次办公室主任(扩大)会议,推动论坛日常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建立了重要建议意见办理回复制度,将论文中提出的重要观点、创新思路和工作建议,通过人大议案、政府建议、政协提案等形式,送交相关单位,推动工作,促进发展。开展了分论坛督导工作,由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团市委分管领导带队,深入各分论坛,就机构设置、工作力量、活动方案、经费保障、成果转化等内容,实地开展督导,确保各分论坛活动稳步推进、健康发展。

20*中国*•青年人才论坛的圆满成功,得益于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得益于组委会各成员单位的密切配合,得益于各分论坛的共同努力,得益于广大青年人才的积极参与。借此机会,我代表论坛组委会,对给予论坛活动大力支持的各有关单位和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关于20*中国*•青年人才论坛的主要工作

按照中国*•青年人才论坛组委会的统一安排,20*中国*•青年人才论坛于20*年11月至20*年6月间举行。为谋划好新一届青年人才论坛,今年8月以来,在存根部长的领导下,论坛组委会办公室先后组织开展了中国*•青年人才论坛品牌化问题研究,向全社会广泛征集20*中国*•青年人才论坛的主题和论题,召开了一系列调研座谈会,听取了有关专家和各分论坛组委会负责同志对举办20*中国*•青年人才论坛的建议意见。在此基础上,论坛组委会办公室研究起草了《20*中国*•青年人才论坛方案》,印发了《关于举办20*中国*•青年人才论坛的通知》。各分论坛组委会要按照《通知》要求,结合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市委三届三次全委会精神,结合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认真抓好落实。

(一)突出论坛主题。20*中国*•青年人才论坛,要认真贯彻落实“314”总体部署,围绕“科学发展与内陆开放”这一主题,组织各区县(自治县)、各行业、各单位的优秀青年人才,市外、海外的高层次青年专家,从建设宜居*、畅通*、森林*、平安*、健康*等方面,着重研讨在大开放大发展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问题;完善城市功能,加快统筹发展,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问题;以市场体系建设为依托,加快建设长江上游商贸物流中心问题;完善“两翼”共同发展体制机制问题;打造服务外包软环境,加快建设服务外包示范区问题;统筹全市旅游资源开发利用问题;推进农村新一轮改革与发展问题等等,为党委、政府和各有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二)明确重点环节。要严格按照论坛活动的时限要求进行精心安排,做到任务明确、进度明确、责任明确,重点抓好组织发动、论文评审、成果转化、舆论宣传等环节的工作。在组织发动阶段,要广泛调研、精心策划活动方案,全面推进筹备工作。同时,广泛宣传,动员广大青年人才积极参与论坛活动。在分论坛举办阶段,要提前向组委会办公室报送举办时间,精心组织实施分论坛活动,以科学有效的方法推荐优秀青年人才参加主论坛活动。在成果转化阶段,要认真总结分论坛工作,切实做好成果统计。需要强调的是,为了便于组委会全面了解论坛活动进展情况,要坚持定期情况报送制度。论坛启动时,要及时将活动方案报论坛组委会办公室;分论坛举办期间,随时报送活动开展情况;分论坛结束后,及时上报总结报告及成果转化情况。

(三)创新活动形式。各分论坛要不断创新论坛举办形式,突出论坛活动特色。在组织方式上,坚持上下联动、左右互动、层层遴选的原则,继续采取“1+X”的形式有序推进。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团市委负责举办主论坛活动。分论坛包括区域性分论坛和行业性分论坛。分论坛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立若干子论坛。40个区域性分论坛由各区县(自治县)党委组织部、政府人事局、团委负责举办。行业性分论坛共设18个,分系统举办,分别由市纪委、市委宣传部、市委政法委、市直机关党工委、市教委、市科委、市交委、市农委、市商委、市卫生局、市国资委、市地税局、市统计局、市工商局、市林业局、市金融办、市工商联、市青联负责组织实施。在活动形式上,在保证庄重、严肃的前提下,提倡丰富多彩,充分展示青年人才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

(四)促进成果转化。全面贯彻落实《中国*•青年人才论坛评选表彰试行办法》,积极探索青年人才资源开发新机制,不断拓展青年人才工作新空间,大胆开辟青年人才队伍建设新途径。对论坛中涌现出来的青年才俊,要分层次培养和使用,让青年人才展示才华有机会、发展创业有舞台,最终把举办论坛的过程,变成发现、培养、使用优秀人才的过程。要加大论坛优秀人才的培养力度,建立青年人才论坛优秀人才结对联系培养制度,对活动中脱颖而出的优秀青年人才,按照分级管理原则,由各个行业、各个地区的党政领导进行结对联系;要成立获奖人员联谊会,组织优秀人才赴市外开展国情考察或赴国(境)外研修学习。要完善重要政策建议办理回复制度,坚持智力成果和人才成果并重并用,切实将论坛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人才开发论文第4篇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办发﹝2005﹞9号文件精神,充分展示我国老年人才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中国老科协和中国老年学学会决定联合主办第五届老年人才论坛。论坛由清华大学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中国老年学学会老年人才开发委员会承办。面向全国老科技工作者的中国老年人才论坛,将荟萃全国各行各业的老年人才精英,他们“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积极参加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在调查研究、建言献策、服务“三农”、科普宣传以及在企业自主创新等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老年人才论坛已于2005年、2006年、2008年、2010年成功举办了四届。第五届中国老年人才论坛拟于2012年11月上旬召开。

一、论坛主题

研究、探讨、交流在当前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自主创新的大形势下,如何通过个人自我的努力、组织队伍的建设、政策措施的支持等方面的加强和改善,进一步发挥好老年人才的作用。

二、参会人员

1.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老科协负责人及会员代表,中国老科协各分会、各直属企事业单位老科协负责人及会员代表;

2.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老年学学会负责人及会员代表;

3.热心从事老年学和老年科技事业的积极分子。

三、会议时间、地点、规模

2012年11月上旬在安徽省黄山市召开,会议规模150人。

四、论文征集

第五届论坛拟向全国征集100~120篇论文汇编成册,交由部级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论文文章内容包括老年人才作用发挥的经验介绍;先进老年人物及事迹报道;老年人才组织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服务社会、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方面的实践与经验;发挥老年人才作用需要制定的政策措施等。

论文的统一格式为:字数在5000字以下,摘要300字以下,3~4个关键字;要求在回执上写明作者的姓名、性别、年龄、单位、职务、准确的联系地址(单位或家庭)、邮编、电话、手机、电子信箱,如有委托联系人请特别注明;请提供文字稿和电子文档;文字稿统一用A4幅面,标题用4号黑体,作者名用5号黑体,正文用5号宋体,附注和引用的参考书目用小5号宋体;注意在论文首页左上角以黑体字标注“五届论坛论文”(5号字)。

请各老科协组织和各省老年学学会做好参会人员和论文的推荐工作。参会人员和提交论文请填写回执,推荐报名和交稿截止日期为2012年7月30日。

联 系 人:于诗南

通讯地址:北京市清华大学熊知行楼(老年活动中心)

邮政编码:100084

收 件 人:清华大学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

联系电话:13911899371 010-62797398 010-62783980

人才开发论文第5篇

中国期刊投稿热线,欢迎投稿,投稿信箱1630158@163.com 所有投稿论文我们会在2个工作日之内给予办理审稿,并通过电子信箱通知您具体的论文审稿及发表情况,来信咨询者当天回信,敬请查收。本站提供专业的服务和论文写作服务,省级、部级、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摘要】各单位领导和人才管理部门应进一步转变观念,努力扩大选才视野,坚持客观、民主、竞争的原则,坚持德才兼备、唯才是举,德看主流、才看素质选贤用能,知人善任,不断地为实施焦作职工医学院发展战略培养输送一大批合

【关键词】各单位领导和人才管理部门 应进一步转变观念 努力扩大选才视野 坚持客观、民主、竞争的原则 坚持德才兼备

【本页关键词】写作辅导 写作网 写 中国写作网

【正文】建立完善的教育培训机制要深化对我院各种类型、各种层次人才的成才规律的认识,根据不同的人才开发对象、开发重点、培养方向,积极探索新的教育培训机制和方法,走以内培为主、外引为辅的路子。制订科学的培训规划。有步骤、分层次地对员工进行全方位、前瞻性、系统性培训,使培训活动做到制度化、规范化。优化培训内容。既重视业务技能培训,又强化理论知识学习,既搞好学历教育,又搞好能力培养。同时,大力培养人才的综合素质和适应能力。完善培训开发体系。按照学院制度的要求,建立健全职称、职业资格考核、鉴定和评聘制度;实行“培训———鉴定———使用———待遇”一体化的方针;全面实施“持证上岗”制度、职称考评认可资格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制度、执业资格证书制度等。对专业教师人才要合理使用,承认他们的价值,将他们的培训效果与工作绩效作为晋升的依据。构筑终身学习体系,创建学习型学院。鼓励员工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终身学习,立足岗位,不断“充电”,自学成才,把个人追求融入到学院发展战略目标之中,形成“树形象、创一流、比贡献”的学院风尚。(2)建立有效的励才留才机制要采取多种形式激励人才,推行实绩导向、贡献导向的激励政策,激发人才的积极性,增强学院对人才的凝聚力,做到以发展来吸引人,以事业来促进人,以工作来培养人,以待遇来激励人,以校园文化来塑造人。树立按劳分配、效率优先的思想,使分配向关键岗位、关键人才倾斜,打破分配上的大锅饭,拉开优秀人才与一般人员的收入差距,让人才在经济上、政治上得到应有的回报。建立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方式,引导人才把个人价值取向与学院发展紧密结合,形成学院努力培养人才、人才积极为学院作贡献的良性循怀。重视和满足人才的特殊需求,积极创造条件,实行特殊的人才福利政策,解决人才的实际问题。5.加强领导,推动人才培养培养人才,选贤用能,知人善任,是领导者最主要的管理职能之一。领导者集选人、用人职责于一身,人才培养效果、使用效能的好坏,与领导干部识才、用才的艺术直接相关。因此,应探索建立领导干部人才培养责任制,把对人才使用的好坏作为领导者业绩考核的依据之一,给予应有的激励和约束。各单位领导和人才管理部门应进一步转变观念,努力扩大选才视野,坚持客观、民主、竞争的原则,坚持德才兼备、唯才是举,德看主流、才看素质选贤用能,知人善任,不断地为实施焦作职工医学院发展战略培养输送一大批合

【文章来源】/article/43/6392.Html

【本站说明】中国期刊投稿热线:专业致力于期刊论文写作和发表服务。提供毕业论文、学术论文的写作发表服务;省级、部级、核心期刊以及写作辅导。 “以信誉求生存 以效率求发展”。愿本站真诚、快捷、优质的服务,为您的学习、工作提供便利条件!自05年建立以来已经为上千客户提供了、论文写作方面的服务,同时建立了自己的网络信誉体系,我们将会继续把信誉、效率、发展放在首位,为您提供更完善的服务。

联系电话: 13081601539

客服编辑QQ:860280178

论文投稿电子邮件: 1630158@163.com

投稿邮件标题格式:投稿刊物名 论文题目

如:《现代商业》 论我国金融改革及其未来发展

声明:

本站期刊绝对正规合法

并带双刊号(CN,ISSN),保证让您轻松晋升

人才开发论文第6篇

一、大学毕业论文培养要以创新人才为目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迅猛发展,成就斐然。但也应看到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即现在的大学热衷于招生规模的扩大但人才培养的质量重视不够。2005年钱学森先生在病榻上向温家宝同志进言:“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老科学家认为这是很大的问题。紧接着数学大师丘成桐教授对中国大学教育存在的问题也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以目前中国的本科教育模式,不可能培养出一流人才”。两位科学家的话值得我们反思。近些年来我们为什么培养不出大师?我们的培养模式有没有问题,问题在哪里?我们现在的培养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一定程度上还可能扼杀大学生有待开发的创新潜质。毕业论文作为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普遍存在着重视不够、指导不力、抄袭严重、质量下降的问题,这不能不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培养创新人型人才,首先必须要有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在本科生培养目标的12项标准设计中就包含了创新型人才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具有清楚地思维、表达和写作的能力;具有以批评的方式系统地推理的能力;具有形成概念和问题的能力;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具有敢于创新及独立工作的能力;具有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具有判断什么意味着彻底理解某种东西的能力;具有辨识重要的东西与琐碎的东西、持久的东西与短暂的东西的能力;熟悉不同的思维方式;具有某一领域知识的深度;具有观察不同学科、文化、理念相关之处的能力;具有一生求学不止的能力。毕业论文教学模式就是要围绕这个培养目标去设计、去开展。只有这样,毕业论文这一重要教学环节才不至流于形式,达到应该达到的目的,取得应有的成效。 

二、精心设计毕业论文前的基础训练 

培养创新人才,毕业论文教学要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应围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合理安排毕业论文写作前的教学培训,确保毕业论文的质量。 

一是合理安排毕业论文前的培训课程。如文献检索,前沿知识讨论等,使学生从一入校就学习有关论文写作与文献检索方面的有关课程,了解如何选题、搜集资料、引证论据等论文写作的各个环节。 

二是增设选修课,如论文写作、专业软件使用、科研方法等,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写作基础知识,培养写作兴趣。 

三是增加已有课程的研究性内涵,如专业外语、双语课程的资料翻译,专业课程的参考文献阅读等,使学生提高文献阅读、外文翻译能力,营造一个良好的研究氛围。 

四是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引入研究性因素。介绍专业课程的前沿动态,拓展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分析经典结论的形成过程,有意识地向学生传授科学思想与方法。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可以安排学生写专题总结、文献阅读体会、课堂论文、调查报告等形式的作业,引导学生有目的的阅读专业书刊,激发学生通过阅读,增长知识,探究问题,逐渐完成由单纯学习知识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的转变。 

五是改革命题和考试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试课可以增加开放式题型比例,考查课可以撰写专题论文,使学生把主要精力从过去死记硬背教科书上的知识转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上来,真正做到融会贯通,学以致用。 

三、严格毕业论文操作规程 

制定毕业论文操作规程,从毕业论文动员开始到论文答辩全过程,规定每个阶段的大致进度、具体要求和指导老师、学生应该完成的工作任务。 

(一)合理安排毕业论文时间 

大学生毕业论文安排在第七学期为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大学生写毕业论文和应聘工作的矛盾,便于大学生集中精力和时间投入毕业论文写作。召开毕业论文工作动员大会,学院院长或系主任做动员,强调毕业论文工作的重要意义,要求学生端正态度,提高认识,认真对待。请本院知名教授介绍毕业论文写作方法以及应该注意的问题,提高学员的写作技巧,不走弯路或少走弯路。 

(二)严格把好论文选题及写作关 

严格把好选题关。毕业论文选题工作至关重要,它不仅关系到毕业论文质量,还关系到人才培养战略的实现。要根据各学院学科的实际情况,确定选题原则;选题要求既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同时要注意与实践以及学生的就业要求相结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业能力。要实行“一人一题,双向选择”,要求所有毕业论文选题都有明确的目的和要求。 

严格把好开题报告和论文提纲关。要求学生在广泛阅读、搜集与论文写作有关的大量理论材料和事实材料的基础上,拟定好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包括开题报告名称、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指导思想、研究的目标和假设、研究的基本内容、研究方法和资料获取途径等,提交指导老师审定。指导老师审定后,进行论文的构思,撰写论文提纲。

严格把好论文撰写和修改关。一旦论文提纲确定好后,学生要进一步对搜集的资料加以归纳整理,同时要针对性的开展社会调查,反复推敲论文所要解决的理论和实际问题,运用所学专业知识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在写作时精力要高度集中,一气呵成。初稿形成以后,要反复进行修改,以达到自己满意为止。论文初稿形成后,提交给指导老师审阅,根据指导老师意见,再作修改,直到定稿。 

(三)严格把好毕业论文答辩关 

毕业论文答辩是考察学生对所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是毕业论文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一要制定答辩工作规程,规范答辩程序,确定评分方式。二是严格审查答辩资格。详细检查学生答辩材料是否齐全,应具有任务书、开题报告、阶段检查表、中期检查报告、指导与评阅书,指导老师评阅批注的论文初稿一本、论文终稿二本。只有材料齐全才有资格参加答辩。三是实行答辩回避制度。答辩分组进行,指导老师不参与所指导学生的答辩。四是评定论文成绩。根据指导老师评定成绩、评审老师评定成绩、毕业论文答辩成绩等因素综合评定论文成绩。 

四、加强毕业论文质量监督管理 

高校及管理部门要加强大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监督管理,采取各种措施确保大学生毕业论文质量。 

(一)各高校要成立毕业论文领导小组 

各高校要成立以分管校长为组长的大学生毕业论文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校教务处,从宏观上加强管理和指导,研究和制定毕业论文的有关政策措施。院(系)要成立大学生毕业论文指导小组,由分管院长担任组长,负责本院(系)毕业论文指导工作,具体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总结、宣传和推广先进经验,推动毕业论文质量的不断提高。 

(二)认真实行毕业论文导师负责制 

加强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工作。实行导师负责制,明确指导教师的职责,增强责任意识,使指导教师充分认识到论文指导同教学科研一样重要。从毕业论文的选题、学生与导师的双选、开题报告、论文撰写、论文答辩的全过程,指导教师要全程指导和严格把关。毕业论文的题目要提交给学生,教师根据自己的研究领域或特长选定一些毕业论文题目交给学生选择,题目一旦确定原则上不得变动。同时抓好开题答辩工作。论文工作阶段学生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研究探索,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应有文字记录并妥善保存;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利用QQ、电子邮件的方式随时进行指导。为保证论文的质量和进度,院(系)组织毕业论文的中期检查。教师要认真评阅大学生毕业论文,重点发现是否学生自己完成,是否抄袭,有条件时应用学术不端检测系统进行检查,对抄袭严重的,作不及格处理。学校要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毕业论文,请相关专家评审,考核并记录教师的工作态度和工作质量。毕业生离校前要填写“指导教师工作评价表”,对各自指导教师的指导工作进行逐项评价打分。综合各方面因素,对每个论文指导教师的指导工作进行一个总体评价,评价结果作为教师评优、晋升、奖励的重要依据之一。 

(三)采取毕业论文质量多元评价体系 

人才开发论文第7篇

大家好!

今天,我们召开****市宣传系统专家、知名人士、优秀人才迎春座谈会,在这里与大家一起座谈,交流思想,听取大家对我市宣传思想工作和文化事业建设与发展的设想和意见,将极好地推动我们今后工作的顺利开展。首先,我谨代表市委、代表市委宣传部,对大家在过去一年中对宣传文化事业发展所付出的辛勤劳动表示由衷的感谢!也为大家在过去的一年中所取得的成绩表示祝贺。刚才,苗青同志介绍了去年我市宣传思想工作的情况和今后工作的计划,各位专家的发言也给了我很多启发。下面,我就结合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宣传文化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认清宣传思想工作面临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抓住机遇,扎实工作

20****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和****精神、加快推进我市现代化大都市建设的重要一年。新的一年,我市宣传文化工作既面临极为有利的条件,又承担着繁重的任务。面对新的更高要求,我们必须认真学习贯彻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正确分析和把握宣传思想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扎实地开展工作。

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是党中央召开的一次具有全局意义的重要会议,等中央领导同志发表了重要讲话。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高度,深刻分析了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充分肯定了****以来宣传思想工作的成绩和经验,精辟阐述了新世纪新阶段宣传思想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明确提出了宣传思想工作面临的主要课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抓好的工作,强调要切实加强和改善党对宣传思想工作的领导,对宣传思想战线的同志寄予殷切希望,为宣传思想工作指明了方向。面对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面对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日益增强,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外国文化产品、文化资本及价值观念的更大挑战,如何结合实际贯彻落实中央的精神,始终保持政治上清醒和坚定,善于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始终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我们要认真研究当前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落实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工作的新措施、新任务,不断增强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凝聚力、感召力和控制力,强化全市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才能保证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始终不渝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市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现代化大都市的关键时期。市委八届二次会议对推进现代化大都市建设作出了全面而重大的部署,为我们做好工作提供了更宽广的舞台。市委八届二次全会强调要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坚持开拓进取、稳中求快,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强管理、有效增长,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工作思路,大力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突出抓好生产力骨干项目、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生态环境的建设,努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切实加强党的建设、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认真做好关系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不断提高城乡人民的生活水平,保持社会政治稳定,把****现代化大都市建设推向新阶段。在全面推进现代化大都市建设的过程中,我们的工作使命光荣,任务很重,要求更高,我们只有把整个工作放到全市现代化大都市建设的大局中去思考、去把握、去部署,通过深入扎实的工作,才能使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思想深入人心,使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深入人心,推动****现代化大都市建设的思路深入人心,从而更好地把全市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万众一心把现代化大都市建设推向新阶段。

建设文化强市和文化体制改革的明确目标和重大任务,为我们做好工作提供了更好的契机。全市文化工作会议深刻阐述了文化建设在现代化大都市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明确提出文化强市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的指导原则、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为我们做好工作拓展了空间,提供了更有力的政策支持。同时也要看到,宣传文化领域的改革发展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文化强市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的任务既繁重又艰巨。如何按照全市文化工作会议的要求,始终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新时代****人精神,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深入扎实地做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步伐,不断增强我市文化的总体实力和竞争力,是宣传思想战线的重大责任。

二、坚持理论武装工作,把学习宣传贯彻科学发展观新高潮不断引向深入

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党员、教育全市人民,为现代化大都市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和思想保证,是党的思想理论工作的首要任务,必须切实抓紧抓好。

我们要立足实践,加强和改进理论研究和宣传,增强理论工作的说服力和战斗力。同志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是我们推动实践创新的根本指针,又是我们深化理论探索的崭新起点。”实践在发展,理论也在发展。要坚持以改革发展稳定中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时间和新的发展,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要努力繁荣哲学社会科学,鼓励广大理论工作者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化大都市的总目标和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重点,勇于探索,积极研究解决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努力推出一批具有较强针对性、指导性、创新性的理论成果。要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的重要作用,加强对学习、研究、运用邓小平理论和科学发展观的成果的宣传推广。紧密结合干部群众的思想实际和生产生活实际,善于用事实说话、用群众熟悉的语言和群众喜闻乐见的方搞好宣传教育,进一步营造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浓厚氛围,推动科学发展观不断转化为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投身现代化大都市建设、创造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的巨大力量。

三、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为全面推进现代化大都市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要坚持团结稳定鼓劲和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唱响住旋律,打好主动仗,在全社会形成和发展积极健康的主流舆论。精心组织好推进改革进程中的宣传舆论工作,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改革措施,要做好宣传解释工作,引导广大群众正确对待改革中利益关系的调整,自觉维护安定团结的局面。要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认真贯彻中央对外工作方针,配合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全面客观地向世界介绍我市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新面貌,介绍我市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新成绩,让世界更好地了解****,努力为加快推进现代化大都市建设营造良好的外部舆论环境。要注意发挥党的重要喉舌作用,在宣传舆论工作中担负起重要责任,要努力改进宣传的方式方法,改进国内外重大突发事件以及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的新闻报道,改进热点引导和舆论监督,及时准确地传播信息,积极有效地引导舆论,增强宣传效果,不断提高舆论引导水平。

四、努力发展文化事业,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是建设现代化大都市的重要内容,是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要充分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真贯彻省市文化工作会议精神,加快推进城市文化建设,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全社会的文化生活质量。

****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蕴深厚。近年来一批理论专著和文艺作品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中国音乐“金钟奖”永久落户****,****城市文化品位进一步提升。对****文化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我们要有正确的认识和判断,要充分认识到****文化建设的优势,整合各方资源,开拓创新,按照统筹发展、协调推进的原则,扎实推进文化建设,精心打造文化名城。要充分挖掘岭南文化中心地、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近现代中国革命策源地和改革开放前沿地的文化资源,凸现****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实施精品战略,推动文化创新,创作生产一批具有岭南文化特色和体现时代风貌的优秀文化产品,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服务。按照《****市文化建设规划纲要(20****--2010)》以及各项专项规划,加快建设一批体现****历史文化传统、具有岭南特色、反映时代气息的标志性文化设施,形成城市文化的新亮点。大力推动文化与经济的融合,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依靠科技进步促进演艺、电影、音像、传媒、报刊、出版发行、广播电视、信息咨询、会展、旅游、体育等特色和优势文化产业的发展,组建有实力的文化企业集团。积极引导外资、民营企业投资经营文化产业,培育和发展有一定影响的文化支柱产业,形成一批在国内有影响的文化品牌,促进文化产业的结构升级,使之成为我市新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推进基层文化建设,丰富和活跃群众文化生活,从而使****这座文化名城在全国、全世界更具魅力。

五、增强人才意识,加强文化队伍建设和文化人才培养

发展先进文化的要求,最终还是取决于人的因素,取决于我们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日前,党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了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等中央领导同志在会议上发表了重要讲话。总书记强调指出,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全党同志必须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把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作为党和国家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抓紧抓好,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大力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重要保证。

我们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人都可以成才、以人为本的科学人才观,正确认识和理解党管人才原则,准确把握做好人才工作的根本要求、根本任务、根本目的和根本原则,把思想统一到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上来。通过宣传教育,动员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关心和支持人才工作,努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一是要在人才工作中建立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竞争机制、扶持机制、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鼓励人们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参与终身学习,构建终身教育体系,鼓励和支持优秀人才为我市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现代化大都市献计献策。二是要关心人、理解人,做好为人才成长服务的工作。各级领导和管理部门要加强与专家、人才的沟通与联系,在学习上、工作上、生活上多心、爱护他们,积极为他们排忧解难,提供优质服务,使他们能够集中精力投身科研、创造中去。三是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全面提高宣传思想战线人才队伍的素质。在座的各位专家、各位优秀人才,都是我们宣传文化战线的宝贵财富,都是我们宣传文化事业的骄傲,在以往的工作别是在去年的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成绩,作出了巨大贡献,如在中国第二届舞台美术展中,****舞美设计师王履玮同志获得“个人组织奖”和“作品大奖”,舞台化妆师方国良同志获得“作品大奖”;作家张梅同志获得全国最有权威的青年文学奖之一的第九届“庄重文文学奖”和第二届“女性文学奖”;还有不少专家和优秀人才都在各自的岗位上也做出了突出的成绩。建设文化强市,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任务更加艰巨和繁重,还有赖于在座各位专家和优秀人才的继续支持和努力,特别是在我市宣传文化系统人才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需要大家群策群力,推动整个工作的进一步前进。首先要自觉加强思想政治建设,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刻苦学习、勤于思考、严谨朴实的学风和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的精神。其次要加强业务建设,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专业水平,努力适应新形势,学习新知识,加强实践锻炼,使自己成为宣传思想战线独当一面的领军人物和学科带头人。再次要加强作风建设,保持良好的职业操守,甘于清苦,耐得寂寞,孜孜不息,潜心以求。老专家们要做好“传帮带”工作,指导和帮助年轻专业人员迅速成长;青年人才也要虚心向老专家们学习,在工作实践中经受磨练,踏踏实实开展工作。我们还要摒弃“文人相轻”、门户之见的陋习,打造文人相亲、文人相敬、言传身教、相互交流的良好氛围,共同推动宣传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

各位专家、同志们,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宣传文化工作任务艰巨、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振奋精神,扎实工作,开拓进取,为加快推进我市现代化大都市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人才开发论文第8篇

当时对这一问题的研讨则大多停留在“加强高师音乐专业的师范性”这一理论认识的层面,其立论当然无可厚非。但是在“师范性”的阐述上往往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甚至某些论证还将培养学生“上讲台”和“上舞台”俨然对立起来。由于我在中师长期工作过,后又到高师任教。因此,对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各种技能要求和高师音乐专业教学的现状都比较了解,有一定的发言权。于是开始对这一问题进行一些基础性的理论思考。当我从人才学的文献资料中发现了关于“专才”和“通才”的论述和讨论后,深受启发。我认为就高师音乐专业的性质而言,其目标就是培养音乐方面的“通才”,简言之,就是需要造就出既能够唱歌,又能够弹琴;既懂音乐理论,又懂教学方法;既能够上好音乐课,又能够组织和指导课外音乐活动……的全面发展型的音乐人才。诚然,就单项音乐技艺而言,高师音乐专业不能够和音乐院校的各专业比技能和水平,但是就综合音乐能力而言,音乐院校则远远落后于高师音乐专业。我将这些论据融入“通才”论点,撰写了《通才教育─高师音乐专业改革的目标》一文。

1988年11月,第三届国民音乐教育改革研讨会在广东肇庆召开。我在会上宣读了刚刚修改完成的《通才教育──高师音乐专业改革的目标》,结果引起了截然不同的两种反响。一方面,与会的中小学音乐教师、音乐教研员和行政领导,认为我的发言切中时弊,意见中肯,参加会议的教育部领导还找工作人员要去了我的发言稿。而另一方面,多数高师音乐专业的老师则感到通才教育影响学生专长的发挥,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针对这一不同学术观点的争论,《中国音乐教育》杂志于1989年第3期开辟了“争鸣”专栏,同时发表了我的《通才教育──高师音乐专业改革的目标》和李博文老师的《我的观点》两文,以期展开讨论。

关于通才音乐教育争论的主要焦点是“多能”与“一专”的关系,即二者是以哪个为主导的问题。我的文章明确地提出了“多能一专”的人才培养模式,否定了当时流行的“一专多能”的观点。因为高师音乐专业的办学目标是培养合格的中学音乐师资,而中学音乐课程的内容是通过歌唱、欣赏、器乐等综合性质的音乐审美教育造就一代全面发展的新人。如果将“一专”放在首位,那势必影响多种技能的学习和掌握。具体地说,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必须培养学生具有声乐、钢琴、指挥、作曲等方面的艺术表现技能技巧,要掌握乐理、和声、曲式和作品分析、配器、民族音乐理论、音乐史、音乐美学、音乐教育学等方面的知识。此外,还应该会演奏一至两种乐器、熟悉各种常用乐器的性能和演奏知识等。这些必须掌握的多方面的才能,正是通才教育基本要求的具体体现,它是高师音乐专业必须坚持的办学方向。在此基础上,再通过“主修”渠道,根据学生个人的爱好,发挥他们某一方面的特长。这种在“多能”基础上的“一专”既体现了“因材施教”的育人原则,又有利于学生个人专业技能的提高和发展,可以说具有“锦上添花”之功效。

现在回想起来,我当时提出“多能一专”的论点,还有一个潜在的动力因素,就是体现了我个人几十年成长经验的理性总结。在漫长的中师执教期间,由于工作需要,我必须弥补在大学学习期间留下的知识技能缺陷,坚持边学边教,边教边学,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较全面地掌握了声乐、钢琴、伴奏、作曲指挥等方面的教学技能,在理论方面也胜任了乐理与视唱练耳、音乐欣赏等内容的教学,此外,我还给学生排练过合唱,排演过话剧,举办过二胡讲座,给学校修理过风琴……这实际上就走的是“多能”道路。但是,这些技能大都掌握得很浅薄,很多方面都是“半瓶醋”。因为从事这些课内外的技能活动,都是为了工作需要,边干边学,自然谈不上“专”,但是通过“多能”的实践,扩大了我的知识面,扩展了我思考问题的视野,对于我音乐理论研究方面的“一专”,无疑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因为在音乐艺术领域,虽然有技术与理论两大系统,但是它们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这样才能够构建起枝繁叶茂的音乐百花园。就我个人来说,如果没有二三十年的“万金油”式的音乐教学实践,就不可能写出《音乐审美教育》一书中指导实践的章节。因此,我的亲身体验是高师音乐专业人才的培养,在“多能”基础上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再确立“一专”的发展方向,既符合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实际需要,也有利于个人专长的更好培育和发挥。

在问题讨论的过程中,我反复地思索了对通才音乐教育的反面意见,仔细考量了“一专多能”的合理内核及其局限性,感到我们的争论还是停留在“专”与“能”的浅表层次,缺乏以高瞻远瞩的学术视野来审视高师音乐人才培养的智能结构,有必要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论研究,以推动讨论的深入。因此,我又以《再论音乐通才教育》为题撰文,从高师音乐人才培养的本体因素、外部因素和他山之石三个方面论证了音乐通才教育的合理性与必要性。不久,这篇文章在《中国音乐教育》杂志1992年第3期得以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