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信息技术教师论文

信息技术教师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16 15:55:53

信息技术教师论文

信息技术教师论文第1篇

(一)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微课程用户分析河南省现有中小学4917所,按照全省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初步统计到2015年,城市(含县镇)中小学将增加到5383所,共计增加466所。河南省大约有中小学教师3万多人,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已达95%以上,因此作为基础教育领域第一线工作的广大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决定了我省整体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积极响应教育部号召,努力提升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势在必行。另一方面,中小学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又不能都离岗学习,“国培计划”、“省培计划”也不能惠及每一个人。显然,远程网络学习方式因其学习形式和学习内容多样化、个性化、灵活性,成为终身学习的最佳方式,满足了成人学习者的需求,以微课程为单位的MOOC环境应运而生。MOOC的规模大,优质学习资源多,必将成为在线学习以及网络课程的一种新型课程形态。

(二)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微课程教学目标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微课程面向中小学一线信息技术教师,也可以为在校的教育技术专业大学生提供学习参考,让他们掌握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基本知识、核心内容和教学目标,掌握以操作性、实践性和创新性为特征的学习领域,发展学生探究信息技术的兴趣,养成健康负责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提高处理信息能力,强化学生主动使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意识,积极参加信息技术各项活动,主动探究信息技术世界的奥秘。

(三)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微课程教学内容分析MOOC环境中教学内容根据中学信息技术新课标组织,按课程模块划分学习内容,共分为信息技术简介、操作系统介绍、文字处理方法、用计算机处理数据、网络基础及其应用、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作品、计算机系统中的软硬件等七个模块。

二、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微课程设计

下面根据1.3节划分的知识模块,从选择MOOC环境、设计教学视频、设计学习活动、学习过程评价设计和嵌入式学习支持设计等五个方面介绍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微课程设计。

(一)选择MOOC环境首先为微课程选择合适的平台,该平台应满足既能给学习者提供丰富的网络学习资源,又能让学习者随时自己的课程,经过对MOOC环境的分析比较,Udemy提供了一套课程平台和课程管理工具,满足本文的需求,最终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微课程采用了Udemy课程平台作为微课程的平台环境。Udemy是开放式在线教育网站,成立于2010年,该平台允许用户创建属于自己的课程。UdemyMOOC平台分为课程管理和课程制作两部分内容。Udemy中的课程管理允许者可以通过个人课程主页,按照自己计划自由规划课程的开展,每一门课程都存在于一个独立区域,在该课程学习的用户如同进入了一个专门、独立的课程区域,可以查看课程信息、讨论相关话题、进行课程内容的学习。作为一种典型的MOOC环境,课程制作功能简单易用,既能降低对教师计算机技术能力的要求,也在课程设计中给予了高度的提示。

(二)设计教学视频根据知识点内容决定采用录屏软件、手写板、数位板、电子白板、摄像机、手机、相机、PAD、PPT、“小故事”等制作手段来制作。

(三)设计学习活动学习活动包括个人学习活动、人际互动活动以及社会化联动活动。个人学习活动包括观看微课程视频、完成练习、下载相关支持材料、记录笔记(在笔记区)等内容;人际学习活动包括提问和回答(在提问区)、在本课程内与他人交流等内容;社会化联动活动包括通过邮件方式和通过微博或微信互动。

(四)学习过程评价设计学习过程评价内容包括有无评价和评价内容。

(五)嵌入式学习支持设计微课程的学习支持材料包括微课程视频、参考教材、个人笔记、课堂讨论、微博、作品展示、课程共享等内容。

三、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微课程实现

(一)微课程MOOC功能模块本文在Udemy中创建的7个微课程功能模块包括,以下分别介绍。课程提纲模块:课程者需要先创建一个基本的课程提纲,将课程分划分成几个章节,每个章节中包含几节课这类信息全部数理清楚。资源模块:课程者可以为每一节课添加包括课程资源,其中视频、音频、pdf文档、演示文稿、文本、压缩文件等一概支持。测验模块:Udemy提供了编辑测验试题,设置习题的答案,成绩反馈等功能,学习者可以同时查看自己和其他人对于这道题的完成情况。问答模块:支持URL、图片、嵌入HTML等,学习者可在这块区域随时提问或者回答别人的问题,教师也可以进行回答。笔记模块:每一节课的内容页面包含了笔记页面,学习者在学习内容的同时记录笔记。聊天模块:Udemy中设置了聊天模块,允许师生之间进行讨论。通知模块:课程者话题、课程安排或者学习要求的重要途径。

(二)微课程视频的制作微课程视频的“背景效果”、“媒体效果”、“背景音乐”等内容利用PowerPoint制作,然后利用其导出功能,生成.wmv格式的视频文件。视频旁白使用PremiereCS6录制,并在其中进行视频合成片头和片尾制作。

四、Udemy环境下创建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微课程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微课程在UmdeyMOOC环境中实现,本课程未来可以与国家微课程平台连接,并形成一定的辐射效应。五、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微课程评价机制为了评价微课程建成后的效益,以下几个参数应重点关注。

(一)参与微课程学习的人数本文的初衷是紧密结合河南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的现状和特点,以河南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课程的微课程设计为背景,充分利用高等学校教学资源丰富、技术先进等优势,探索在河南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模式,为中小学教师打造一个个性化的学习平台,使他们足不出户就能得到优质的学习资源,为河南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培训,同时为教育技术专业学生对信息技术教育发展提供一个研究案例。所以,在线人数决定了本课程的效益。

(二)微课程的互动性本文结合河南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这些潜在学习者的学习环境,适用于正式和非正式的学习环境中,所以,互动程度是评价本课程效益的一个非常关键依据,从学习者互动程度可以看出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一方面学习者能够针对微课程中的不理解的内容进行提问,在给予回答的过程中,除了教师给予回答,其他学习者也会积极回答问题,给出自己观看微课程后的建议,以促进微课程MOOC环境更好地完善。

信息技术教师论文第2篇

现代社会需要高素质人才,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更离不开教育的一个主体――高素质的教师。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最终都要通过教师的实践得以实现,因此,教师专业发展已经成为当前和今后世界各国教育界所共同关注的一大热点问题。21世纪是信息化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对教师专业化教育带来了严峻挑战和深刻变革,现代教育媒体在教学中的使用和普及,正为现代教育技术发展带来革命性的契机,而现代信息技术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更多并有效的机会,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现代信息技术促进了教师教育理念、教学方式的转变,提高的信息技术水平和科研能力,促进教师不断反思和终身学习。

信息技术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涵义

一般来说,信息技术是主要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十二五”规划中明确了战略新兴产业是国家未来重点扶持的对象,其中信息技术被确立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将被重点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分为六个方面,分别是下一代通信网络、物联网、三网融合、新型平板显示、高性能集成电路和以云计算为代表的高端软件。信息技术是实现信息化的核心手段,信息技术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综合的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互相渗透、互相作用、互相融合,将形成以智能多媒体信息服务为特征的时空大规模信息网。

目前,对教师专业化的理解存在众多分歧。大多学者主要从“教师”、“教师教育”、“专业”、“专业化”等这些角度分析“教师专业化”。中国教育学会第15次学术讨论会综述提到,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性生涯中,通过专门训练和终身学习,习得教育专业知识与技能,并在教育专业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素质,而成为一名合格的专业教育者过程。目前国内被广为认可的一种解释是:“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其基本含义是:第一,教师专业既包括学科专业性,也包括教育专业性,国家对教师任职既有规定的学历标准,也有必要的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和职业道德的要求。第二,国家有对教师资格和教师教育机构的认定制度和管理制度。第三,国家有教师教育的专门机构、专门教育内容和措施。第四,教师专业化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教师专业化既是一种认识,更是一个奋斗过程,既是一种职业资格的认定,更是一个终身学习,不断更新的自觉追求。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目前对于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化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师转变教育理念

21世纪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以计算机多媒体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异军突起,在社会各个领域广泛应用。作为引导时代新潮流的教育行业,必然首当其冲的受其影响,这就要求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要迅速更新自己的教育思想理念,从全新的视角出发,挣脱传统教学的羁绊,提高教育信息化观念,发展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促进有效教学。

2.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水平

无论在课堂,还是在教师办公室,都不难发现信息技术已经越来越成为教师教育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网上备课,寻找资料,网上教研已经成为教师每天常规工作。在论坛上,教师表达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作品,给予学生指导,创建个性化的教育天地,建立“微博“、“博客”,教师学习运用各种现代信息化手段有效的促进教学。

3.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信息化教学环境对各种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和方法能够做到兼容并蓄,是日常课堂教学有力工具。多媒体教室、多媒体网络教室、电子白版等信息化教学环境下,各种新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逐渐走入课堂。在信息化教学课堂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学生学习过程的设计者、帮助者和指导者,采取混合式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现代课堂是教师的天地,更是学生的舞台,师生交互和生生交互逐渐成为课堂的主要部分,因些教师在教学中要着重关注交互式的教学活动。

4.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不断反思

课堂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发展,而教师的教学水平只有建立在对课堂教学不断反思的基础上,才能获得实质性提高。信息技术不仅仅是一种学习工具,也是一种交流中介,它拓宽了交流的范围和空间,为教师创设了一个共同参与的、互动的、合作的、交流的平台。作为工具,例如:教师可利用现代信息化设备,对自己的授课进行录制,与其它教师进行对比,发现缺点及不足,不断反思进步。作为互动交流平台,例如:教师通过网络搜索、教育专门网站、远程教育网站、博客等等进行学习,突破学科的限制、学校的限制和地区的限制,通过信息技术和网络不断交流,不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5. 现代信息技术,提升教师教育科研能力

现代信息技术是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催化剂,为教师开展教育科研、教学改革提供了有力的工具支持。在信息技术环境下,通过电子技术、网络、远程通讯等先进的信息技术,教师可以进行教育信息的检索、处理、交流与协作,使得教学科研更加富于成效。如:利用 Google、Baidu 等搜索引擎进行信息搜集;通过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等知识数据平台以及各种开放式教育网站及远程教育资源等进行教研文献检索、资料下载;利用Exce、 SPSS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计算和整理,使科研数据处理更为高效且精确,并能准确地对研究结果进行判断和分析;通过网络进行课题的探索交流研究活动,广泛而迅速地推广、学习、交流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通过网络和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学习交流科研成果。

6.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终身学习

在现代信息社会,知识更新急剧加快,教育是一个处在不断变化之中的社会实践活动,特别是在信息社会里,整个社会信息化程度提高,人类创造的知识迅速增长,新的教育思想与理论的不断涌现,教学手段、内容、方法的推陈出新,教师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库,使自身的教育方法和新技术不断兼备,才能真正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多数研究学者认为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internet为教师及全人类的终身学习搭建了个广阔的平台,是支持学习的工具,它以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有力的工具支持学习者的学习活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搜索、整理、融合、存储、传递知识资源,促进知识交流、共享、创新,实现知识的再成、转移。

7.信息技术加快教师专业发展的进程

信息技术介入教师职前培养可以提升师范生培养的质量,信息技术介入教师职后发展可以使教师专业发展各个阶段提速,即缩短各个阶段所需要的时间,更重要的是帮助教师迅速走出“高原期”,突破最困难的瓶颈。无论哪个阶段,教师在信息技术的培训下,都能有效适应新时期的教学挑战。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信息高速公路的形成,现代远程教育网络提供了高度共享的网络资源,为社会成员提供终身学习的机会,使教师的继续教育将不受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每位教师可以随时掌握新资料、汲取新知识、利用新教材,不断补充与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采用超文本方式组织的图、文、音、像并茂,形式内容丰富的电子教材,有利于教师对知识的理解、形成系统知识的联系,使终身学习的能力在无形中得以提高;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的交流合作与社会交往的工具,使远距离学习具有双向传输的交互性能;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的知识管理工具,如 PKM2、Blog、Mybase、CyberArticle 等有利于教师进行个人的知识管理; 利用概念图(Concept Map)有利于学习的个性化,促进个人知识建构,等等。可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给教师的终身学习提供更多的机会,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途径和手段,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方式,真正实现了的自主学习,是信息时代有效的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方式。

教师专业化是当今世界教师教育改革和教师职业发展的共同趋势。它对于提高教师的专业地位与社会地位,增强教师职业的吸引力等有着积极而重要的意义。现代远程教育资源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有效途径和方式,为教师的合作互助提供了一个便利的技术平台。随着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的进一步丰富以及教师对资源更加有效的操作,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将会得到更大程度的提升。

信息技术教师论文第3篇

积分型评价是先将教师的工作细分成一系列的条目,将各条目按比例进行量化,每一条目按优良程度给出相应的分值。在实际操作中,由评价者根据教师的工作表现,对照评分标准,逐一打分并累积总分。积分法是目前最常用的教师评价方法,具有具体清晰,易于操作等优点。但由于学科专业不同及高职教育中的课程要随社会生产发展而不断更新,要全面客观地评价一个学科专业,只靠人工制定相应的分值表是非常困难的,若达不到足够的细化程度,就会变成形式主义。素质等级量表型评价是将个人素质和专业素质依照工作职责分成若干个模块,每个模块分为几个等级,根据教师的工作表现按每个模块打分定级,最后按模块的权重进行综合评定,其优点是可以更加直观地得到教师的各种能力特点和缺点,但对具体教学效果的体现不够具体。民主等级型评价是将教师的工作表现分为几个等级,由多层次的评价者对教师的教学实际活动进行相关的了解后作出的评价,包括行业专家、同行及学生等。这种方法信息采集面较广,但由于评价者的主观色彩导致评价等级失真现象比较严重。综合型评价比较全面地考虑了教师工作的特点,可以量化的工作部分分解成量化细则,量化困难的部分设定评价等级,同时引入教师自我评价部分。这种评价方法比较客观全面地反映了教师的工作效果。但一个设有很多专业的学校要实现全方位的、定期的评价,工作量相当巨大,会造成严重的人力和资金浪费。同时,由于上述评价方法都是对教师过去的工作的总结,无法对教师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合理的评估并提出相关的培养方案建议,导致学校对教师资源的不正确使用现象严重,造成了研究资源的大量浪费。教师也会刻意针对相关的评价内容和形式开展工作,一旦晋升、加薪,就高枕无忧地放松工作标准。

二、现代信息技术对教师评价系统的作用

(一)教师评价系统需要强大的数据库支持

每个教师各个学期所教授的课程是变化的,课程本身的内容和结构也随社会和科技发展变化而变化。一个学校的教师数量少则几百人,多则上千人。对在职教师合理的评价,既包括过去工作状况、现在工作状况、将来发展状况,也包括外界评价和自我评价;既包括客观采集数据,也包括系统推演数据。由于数据量大、检索困难、数据存放方法通用性差、不便于移植等原因,通过传统的人工方式发掘数据的价值为评价系统提供支持是不可能的。数据库最主要的作用是多变的业务系统提供数据支撑。数据库对海量的数据合理地存储并对相关数据时行组织。借助数据库管理系统,与各种应用程序或应用系统接口,评价系统中的不同身份的使用者可以不同角度应用各自的前台程序使用和管理数据库中的数据,专家、领导、同行、教师本人、学生同时协调共享参与评价系统。目前,参与评价系统的各方协作交流相对较弱,只是为了评价一个人而根据一些限定的条条框框进行评价,这也是评价系统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本系统由人机交互界面、数据接口处理层、专家系统推理机及数据库层组成。人机交互界面可以为专用选课及评价终端,也可以为互联网网站,也可以是移动电子设备的APP应用程序。

(二)多渠道信息终端信息采集

传统的评价系统的信息获取手段通常包括专家督学听课、同行听课、教学检查、集中调查问卷等方式。为了避免被听课时认真讲课,平时放松警惕的弊端,专家督学听课一般采用随机方式。由于专家督学资源比较有限,通常每个教师平均被听课次数不会超过总学时的10%,不可能达到全面分析教学质量的目的。同行要每个学期听课3~5次,基本是为了完成工作任务,认真执行的程度也大打折扣,评语中基本为较好类评价。对学生的集中调查问卷一个学期为两次左右,其内容有30条左右,基本为100分制评价方式。最终反馈的分数通常为90~100分之间不等,有效评价参考价值很小。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基于网络的智能信息系统已经相当普及。选课终端、网站、手机APP触手可及。评价系统的参与者可以随时通过不同的渠道访问评价系统,进行信息查询或相关评价。

三、“一专三化”法

“一专三化”法分别为一个以专家系统为评价推理的软件体系结构;实时化开放评价系统;由行业专家及心理学专家研究设计评价内容和选项,模糊和细化评价结果,尽量使评价人无法在主观上产生具有心理倾向的评价分值;对被评价者的职业状况进行全程化评价和预测,使管理者及被评价者不但对以前的工作有客观的认识,更可以理性地设计未来地职业发展规划。

(一)专家系统

该系统建立的初期,从一个比较小的系统开始,随着系统的使用过程逐步扩充为一个具有相当规划和日臻完善的评价系统。

1.设计初始知识库。

知识库的设计是本系统中的核心任务,也是专家系统构建过程中最艰巨的任务。第一步是将要评价的问题知识化,首先对课程进行分类,本系统按课程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程度分为两大类,在此基础上再根据专业进行细分。确定课程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作用,要达到的目的,应该定义的评价主要方面等。第二步是知识概念化,即将第一步中提出的知识问题概括为关键概念并确立之间的关系,如已知条件及状态和目标、数据类型、拟定的假设、控制策略等。涉及的内容包括每一门课程的核心内容确定、核心内容间的关系表达、教师的讲授方法、教学设备的使用、该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作用的连接、理论与实践的连接、知识体系的扩展等。第三步是概念形式化,根据不同的课程学科分类,确定相应的数据结构形式对知识进行组织。将概念化过程有关的关键概念、子问题及信息流特性变换为正式的表达,包括假设空间、过程模型和数据特性等。第四步是形式规则化,即使用编程语言编制评价规则,把形式化后的专家评价知识体系编程为计算机能够执行的语句。形式规则化后要确认规则化的专家评价知识体系是否合理并检验规则的有效性。

2.原型机开发。

由于学科众多,设计评价系统时完全覆盖所有的问题是非常困难的,专家评价系统具有学习功能,要充分利用其学习功能,这也是其它教师评价系统不可比拟的优势。初次设计时,将精力集中于研究主要的一小部分假设。先忽略不能十分确定的事物,将确实可信的观察结果和肯定的规则用于评价系统。如电路分析中KVL、KCL定律是整个电子信息专业中最重要的理论基础,对该课程部分讲授的评价可能有以下几种:理论讲述清晰、重点突出程度;是否讲授了足够的例题和练习;是否布置了练习作业;是否举例说明了KVL,KCL在整个学科中的作用;版书是否工整清晰;教学环节、时间分配是否合理;课堂秩序是否良好;学生出勤是否严格管理;是否进行了课程总结;关注不同基础的学生,做到全员参与;教具使用效果好;服装大方,和蔼可亲;重视培养学生优秀的思维品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KVL、KCL是否得到了应用;学生动手参与度。这些评价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确定性较强的假设,一类是确定性不强的假设,另一类是目前尚不能确定的假设。

3.知识库的改进与归纳。

初步建立原型机后要反复对推理规则及知识库进行改进试验,优化、改进、归纳出更完善的评价结果。这个过程要经过长时间的精心管理,使系统在规定的范围内接近或在某些方面超过人类专家的思维评价水平。在多数情况下,为了得到更准确详实的结论,可以采用组合观测方式。在原型机基本调试通过后,进一步把那些预测或区别能力不是很强的观测组合起来,通过观测分析结论之间的相关性及依赖关系来完善这些观测的区别能力。为了减少规则的数量和简化推理的过程,建立中间假设也是改进知识库常用的方法之一。一个有效的评价系统还要研究大量相关的产生不准确结论的事例,确定系统的修改及错误校正规则。

(二)实时化评价

本系统二十四小时开放,所有相关人员在可以在任何时间进入授权的评价数据修改及查询区域。教师、学生、听课者可以在上课时根据当时的具体授课情况打开评价界面进行相关评价项目的评价描述。课程结束后,相关人员可以进行讨论或自由探讨,如果有相应的评价信息可随时打开评价界面进行评价描述。学校已经毕业的学生在工作时会重新回忆和调用学校中的学习过程,他们的评价是对学校教学非常有意义和价值的信息。评价系统也向往届毕业生全天候开放。由于实时系统的实现,当评价者有感而发时的信息真实度和准确度要远远大于经过长时间后的统一时间信息采集,评价系统的有效性大幅度提高。

(三)细模化评价

在现行的教师评价系统中,一般常使用评价表格列出相应的评价项目,通常为固定的30个以内的问题,对不同的课程、学科和学习阶段没有明显的差别化表达,每个问题有优、良、中、及、不及格或采用百分制评分。由于这种评价方式模式固定,表面表达好坏差别明显,使评价者很容易趋向表达个人主观的态度,很难准确细微地反映被评价工作的事实状况。所谓细模化就是将相关评价问题细化并模糊化,由心理专家、教育专家及专业教师共同针对课程内容特点进行问题细化设计。(四)全程化评价评价系统不仅仅是对目前工作状态的一种评价,更应该是面向未来的一种具有前瞻预测的评价。主要作用是为教师和学校未来发展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撑,并推动教师从职业性工作走向事业性工作。通过全员参与的教师评价系统,教师本人也可以参加自评,可以清晰地了解和构建自己的事业发展蓝图,充分发挥主人翁精神。学校根据评价系统提供的支持,确定教师的发展目标和方向,根据学校发展规划向教师提供事业发展参考方案并提供培训和其它发展条件。学校和教师彻底改变了没有科学推断支持的信息沟通不畅问题,通过教师评价系统平台确切掌握了双方的需求和素质情况。

四、总结

信息技术教师论文第4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素养 农村中小学教师 高效课堂 教学的有效性

一、关于信息技术素养

信息技术素养是指教师掌握信息技术理论、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信息技术道德涵养,这三个方面的内容的具体要求为:(1)信息技术理论。这不但包括信息技术的相关理论知识,还包括教师在学习过程中的方法和习惯,还包括教师将信息技术应用到生活与学习中的问题处理和综合信息的创新。(2)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这是指在获取信息的途径上,教师能自主、合理地选择信息技术的方法,把信息技术与教学理论结合,进行课堂教学设计,优化教学过程。(3)信息技术道德涵养。教师能意识到信息对文明社会的重要性,实行信息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符合社会道德的行为。

二、高效课堂与传统课堂的比较

信息化课堂也叫高效课堂,是和传统课堂相对的。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活动,教学方式严格按照课本编排的顺序进行,学生和教师的活动总是受教案的束缚,教师不敢越出教案半步。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是完成教案。教师总是希望学生能够按照自己课前设计好的教学方案去展开教学活动,每当学生的思路与教案不吻合时,教师往往会千方百计地把学生的思路“拽”回来。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做出回答,努力引导学生得出预定答案。整个教学过程就像上紧了发条的钟表一样,什么时间讲授,什么时间提问,给学生多少时间回答问题等都设计得丝丝入扣。高效课堂是一种动态的课堂、情感的课堂,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愉快求知的殿堂,学生沉浸于教学情境之中,浮想联翩,声情并茂。因此,学生精神饱满,朝气蓬勃,激情高涨,学习渴求强烈,富有热情。课余学生又会把这种热情延伸到生活中,成为一种积极上进、勇于进取的良好品质。课堂上,学生竞相表现,展示自我,为小组争光;每一位学生不断努力,不甘落后、不断奋进,从而形成一个富有竞争、团结向上的良好班集体。

三、现阶段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现状

1.农村教师个人计算机普及率增长速度较快。在农村学校,2006年以前,教师的个人计算机占不到学校教师人数的10%,而2013年,教师的个人计算机占学校教师数的80%以上,其中中学教师个人拥有计算机的普及程度略高于小学教师。但从软件工具(用于教学)的使用效果来看,利用率并不高,只有不到1/3的计算机装有软件工具,如PhotoShop、flash、Authorware、Dreamweaver等;从学校上网条件来看,农村中小学很多没有互联网,尤其小学的情况比较严重。

2.农村中小学教师对计算机的接触相对较晚。教师虽主观上对信息技术类教学媒体的运用很好奇,但往往缺乏对教学媒体的了解,瞻前顾后,往往望而止步,生怕弄坏设备,使得其对教学媒体无法使用。造成这些的主要原因是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普遍太差、且相关培训效率低,即使有教学类资源,也无法很好地应用到教学中。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方面存在着三种态度:被动接受型、能力展示型和主动探索型,在运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往往是望而止步。

3.运用信息技术能力低,使得课程整合效率低。教师在使用先进的信息化教学时的最大的困难在技术方面,有大部分教师喜欢接受新事物,但在使用信息化教学时技术能力不够。技术能力好的教师对专业课程掌握不够,专业任课教师却信息技术能力不够,这造成适合信息化教学的课程却无法利用信息资源。这种情况在老教师身上尤为突出。

四、思索与讨论

1.实现现代化教育的物质条件是学校信息技术建设。从信息技术理论出发,学校要为学生创造一个利于学生获取各种信息的环境。这种环境主要包括教学信息(学校的信息资源和作为教学传播的教师环境),同时还要为师生提供良好信息渠道(互联网)。其中,对教学活动影响最大,最直接的是教学环境。因此,教室应该配备相关的多媒体信息设施,但是农村中小学要配备齐全的多媒体信息设备,目前困难重重。

2.农村的教师应掌握必需的理论知识。只有这样,农村的教师才能在教学中担当设计者和组织者。而对于农村中小学教师来说,大部分教师是2000年左右的中师中专,他们接触的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论知识欠缺及学校对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论培训不足,这些导致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的理论知识相当薄弱。

3.信息化教育的跟随者。随着新课程的改革,信息技术教育已经融入到教学中,而对理论和实践薄弱的农村中小教师来说,不断学习和掌握信息技术教育,是教师们的当务之急。教师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活到老学到老的道理,懒惰的教学势必被新教育所淘汰。因此,信息化教育的发展,教师的教学理念必须跟随信息化教育的发展步伐。

五、对农村中小学教师提高信息化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建议

1.加大农村中小学信息化建设的投资力度。近年来政府对农村教育的重视,信息化教育发展较快,但是农村中小学信息化教育设施还相对落后,且农村学生人数的减少,导致公用经费吃紧,因此加大农村中小学信息化技术教育工程是非常必要的。

2.加大信息化技术教育骨干的培训效率。学校要为骨干教师多提供先进教育技术培训的机会,让他们把先进的信息化技术教育带到本校,为农村中小学信息化技术教育做贡献。

3.对农村中小学教师实行高效性培训。学校应多以网络为平台,培训相关的教学成果和成功范例,骨干带头,以示范到普及,对于没有网络的学校,可以用教师互动交流形式,学习和提高兄弟学校的教学成果和成功案例,着实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整合教学意识和技能。

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是决定农村新课改课堂教学的最根本的因素。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持续不断地进行知识扩充,掌握新技能,促使信息技术素养的发展,以适应时代和教育的需求,为农村教育的发展贡献应有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黄云峰.信息素养与信息技术素养的概念界定以及信息技术教学. http://218.4.193.174:82/cnet/dynamic/presentation/net_1/itemviewer.do?unitid=10000007&id=6493,2006-08-23.

[2]张倩伟.珠江三角洲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调查与分析[J].中小学电教.2003(7).

[3]李文剑.提高信息化课堂教学有效性之反思[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6).

信息技术教师论文第5篇

关键词:师范生;信息技术素质;培养现状;改进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6-0126-03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尤其是近5~10年来,随着移动通信和互联网的发展与融合,彻底改变了近百年来创造的各类文明形式,包括文化、工业、商业、教育甚至农业。当今,以计算机辅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渗透和应用,已经引起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变革,从而引起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与学理论乃至整个教育体制的根本变革。另一方面,信息技术对学生尤其是中小学生的思想形成、做事方式和能力培养将产生重要影响。在这一变革中,教师尤其是基础教育教师的信息技术素质是关键,因为只有具有较高信息技术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一定信息技术素质、适应信息时展需要的学生。如何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素质应该是当务之急。师范生是未来的教师,因而改进师范教育,提高师范生的信息技术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现状

信息技术素质是一个含义广泛的综合性概念,是人们在信息社会获取信息、利用信息、开发信息的素养和能力,最早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波尔・泽考斯基提出并加以发展,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四个方面。

目前,师范生信息技术素质培养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提升高校教师的信息技术素质;二是提升大学生的信息技术素质;三是针对师范生的信息技术素质培养和提升。因为高校教师是师范生的教师,其信息技术素质提高,势必会对师范生信息技术素质提高有直接作用;普通大学生与师范生即便未来职业方向可能有差别,但毕竟知识层次和受教育环境基本一样,所以二者之间在信息技术素养提升方面的途径势必具有相同或可借鉴之处。因此,本文扩大范围,从高校教师、大学生和师范生在信息技术素质培养和提高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分析,归纳得到目前师范生信息技术素质培养现状,为提出改进完善策略提供依据。

海本斋[1]、胡艳春[2]论述了大学教师信息技术素质提高的途径主要是培训,这里提到的信息技术知识比较单一且层次较低,主要为计算机操作与文字处理、多媒体课件和网络知识。也就是停留在上述信息技术素质内容的信息知识方面。

桑瑜[3]通过大量样本、多维度调查了高校青年教师信息技术素质现状,信息技术知识涵盖了多媒体制作与使用、文献检索、文字处理与表格制作等方面,且涉及到信息道德范畴。显然,该项研究已将信息技术素养拓宽到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三个方面。同时,该项研究还对拓宽提升大学青年教师信息技术素质的途径提出了独到的见解,比如提出学校对信息技术素质纳入考核就是新思路,值得借鉴。

张文[4]深入分析了大学生信息技术素质的内涵和意义,并提出一系列培养措施,其中重要的是改进文献检索课和加强硬件设施建设。他认为,文献检索课应拓展到信息检索课更大的范围,并且可列入必修课序列,具有一定新意。

宗薇[5]分析了文科大学生信息技术素质提升过程的关注点,提出了两个方面值得借鉴,其一是教师的信息技术素质提升;其二是学生协作性培养对提升信息技术素质有促进作用。

熊回香[6]提出了师范生除了应掌握的基本信息技术知识外,还需要掌握程序设计基本知识和网站主页设计,显然要求过高,反而偏离了主题,有本末倒置之嫌。

王海燕[7]、刘畅等[8]分别从教育理论课和多媒体课件制作两个方面提出师范生提升信息技术素质的途径,显然这两个环节是必须的,但也是较为单一的,同时也没有新意。

从上述学界同仁研究成果来看,目前师范生甚至包括普通大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培养和提升途径仍然较窄,主要体现归纳如下:第一,信息技术素质构成仍不完善,主要是缺乏信息技术意识的培养。第二,培养途径比较单一,仍主要集中于常规理论课和多媒体课件制作。第三,没能形成完整的信息技术素质培养体系,如教师信息技术素质培养与师范生信息技术素质培养割裂,同时缺乏顶层设计,尤其是没有引入考核机制。

因此,如何通过借鉴先进、结合实际,探索改进师范生信息技术素质的培养方法,并构建完善的培养体系,以提高师范生的职业能力及其学生培养质量和水平是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二、改进对策

(一)加强顶层设计

分别从政策、教学过程和加强培训等三个方面引导并提高教师和师范生进行信息技术素质培养的积极性、主动性,并强化效果。

1.制定相关政策作为保障措施,并引入考核机制,对培养目标和方向做正确引导[9]。在学校和院系层面,通过制定职称评聘和绩效工资政策文件,将师范生信息技术素质的培养提升作为考核内容之一,还可以设置本领域的教学研究项目,势必会引起更多教师的重视,并努力从事这方面工作,多进行这方面的教学改革实践、多出相应成果;另外,作为未来从事教师职业的师范生来说,不单单具有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就可以了,更重要的则是要真正具有信息技术意识,这也是信息技术素质的重要内容。因此,需要正确引导教师着力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意识,就是要让他们将信息技术的知识、工作习惯和技能真正根植于大脑和意识中,进而在未来的教学工作中影响并引导中小学生掌握信息技术。

2.教学过程中要合理制订培养方案,设置相应课程。培养方案要将师范生信息技术素质作为一个重要内容,首先在培养目标中要有明确体现,而在实施途径和课程设置中要提出相应的具体措施。比如,要按师范生不同年级设置相应的信息技术课程,比如从大一到大四可分别开设《计算机基础知识》、《教育技术学》、《文献检索与科技论文写作》和《专业工具软件应用》等。在课堂讲授时要多给学生布置综合性作业,即要侧重于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信息技术作业,比如一节多媒体微课课件、实验报告的数据处理、调查报告的数据分析等。

3.完善教师发展机制,加强教师信息技术素质提升培训[9]。只有具有较强信息技术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该项素质的学生。因此,在学校和院系两个层面均要完善教师发展机制,将信息技术素质的培养提升作为教师发展的重要内容。同时,加强教师培训,通过常规教育教学培训、信息技术专题培训等不同内容,通过现场培训和网络培训等不同培训形式,实现教师信息技术素质的培养提升。

(二)拓宽信息技术素质提升途径

1.多样化课堂教学。首先,完善传统课堂教学内容。如上文所述,开设较为系统的信息技术类课程,如《计算机基础》、《科技论文写作与文献检索》等课程,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基本的计算机和网络基础知识、多媒体基础知识、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文献与数据搜索查询技能,为掌握和使用信息技术知识打好基础。其次,在常规专业课程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教学媒体和通信手段,挖掘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潜在优势,同时也使学生巩固理论知识,为熟练掌握信息技术技能创造条件。比如,在教学过程和课后教师可充分利用微信、微博等手段进行知识点发送、交流和布置作业等,同时也可调动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另外,教师要善于利用微课这个新的教学模式,对某些重要知识点进行集中、点对点讲授,便于学生理解掌握,还要求师范生也要逐渐学会制作微课,并将这项技能作为考试的内容之一。最后,在实验课中要鼓励学生学习使用各类工具软件处理分析数据。学生可通过工具软件的应用,对其众多的功能和便利的操作有基本认识,掌握了其处理数据的方法,必然会对信息技术产生非常直观的认识,并逐渐主动接受和学习掌握,还可培养其专业信心。通过上述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尝试,可以使学生从简单到复杂的对信息技术的认识逐步加深,并最终学会使用,还可成为其以后从事教师职业的专业技能贮备。

2.课题研究培养模式。课题研究培养模式,也可称为小硕士培养模式,是采用设定一定的课题任务为目标,通过教师指导、使学生相对独立完成课题进而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模式[10]。该模式要比一般的实验课内容多、研究目的更有深度,但又比研究生培养的内容少,所以又称为小硕士培养模式。该模式的具体步骤主要包括课题凝练与确定、学生选拔、开题、实验(课题实施)、中期考核、答辩结题等。通过该过程的训练,学生可初步掌握科学研究或技术开发的一般程序,培养动手和创新能力。在课堂实施过程中,学生还可通过使用文字处理、制作课件等办公软件,以及数据处理、科学绘图等工具软件而初步掌握信息技术知识。

3.课余竞赛与社团活动。丰富的课余竞赛与社团活动已成为当前大学生的重要生活和学习内容之一。比如,参加学生干部竞聘与日常工作、社团活动策划与日常工作,还有参加“挑战杯”、数学建模比赛、英语演讲比赛、教学技能比赛等。所有这些活动和赛事都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其组织、协调能力。同时,在这些活动的参与过程中,每个参与者势必要完成文字处理、图表制作、资料搜集与整理、课件制作、宣传招贴与海报设计、数据分析等具体工作,相应对Word、PPT、Excel、中国知网、各类搜索引擎、Origin工具软件等信息技术知识有不同程度的接触,进而促使其逐渐主动去学习和掌握。此外,对网络、微信、微博等新通讯工具的使用更是现在大学生的长项。总之,通过各类竞赛与社团活动的参与,能够使参与学生对各类信息技术知识有初步认识、被动使用到主动学习掌握的过程,无疑对其信息技术素质培养提升也是比较直接的重要途径[11]。

三、结语

经过上述师范生信息技术教育改进措施,师范生教育和师范生学习在下述三个方面得到显著提升。

1.教师从事信息技术个人能力和素质培养方面积极性大大增加,从事教学改革的主动性显著增强。尤其是青年教师,从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素质的要求中教学相长,个人也积极投身学习,掌握了必要的信息技术知识;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中提高了教学水平、学高为师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开始主动思考教学方法,积极投身教学研究和改革中。

2.师范生信息技术素质显著提升。如前所述,信息技术素质包括信息意识、知识、技能和道德,具体分别是指习惯的信息思维和信息搜索使用意识、信息技术基本理论、信息技术实际操作使用能力和对隐私、安全、伦理等信息的自觉尊重和维护。通过上述改革,师范生在这几个方面的素质无疑得到显著提升。较为常用的是通过网络对信息的自觉占有、获得和保存以及运用多媒体和现代通讯手段进行知识展示和学习的能力。

3.师范生就业和考研面试录取竞争力得到提高。师范生信息技术素质得到提升,具有了信息技术意识、掌握了信息技术技能,能够在当前的信息技术时代占得先机,与信息技术要求无缝接轨。首先,可以为就业招聘、研究生入学面试增加竞争力,比如在简历设计制作、基本办公技能展示等方面无疑具有一定的优势;其次,在后期入职后,从事教师、教育培训和其他工作,均能在多媒体使用、办公技能和网络资源使用等方面体现出优势,为后期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海本斋,任玉珍,解瑞云.高校教师信息技术素质的培养与提高[J].实验室科学,2008,(1):187-188.

[2]胡艳春.论高校教师教育信息技术素质的培养[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9,(1):37-38.

[3]桑瑜,张忠华.大学青年教师教育信息技术素质现状调查研究[J].集美大学学报,2014,15(4):9-14.

[4]张文.略论当代大学生的信息技术素质及其培养[J].现代大学教育,2002,(6):61-63.

[5]宗薇.关于培养文科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思考[J].计算机教育,2007,(12):42-45.

[6]熊回香.现代信息技术与师范学生的信息素质培养[J].教育探索,2000,(7):32-32.

[7]王海燕.在教育理论课中培养师范生职业素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25(205):55-56.

[8]刘畅,陈佳.在多媒体课件制作课程中提高师范生的教师职业素质探析[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28(1):107-108.

[9]陈一民,宋绍云.师范生信息技术能力培养实践与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15):70-72.

[10]李学峰,候珂珂.课题研究模式在本科生问题解决能力培养中的应用[J].化学教育,2015,36(22):1-4.

[11]刘兴红,张军翔,张琳.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下师范生信息技术知识与能力的提升策略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24):43-44.

The present situations and improving strategies of training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quality for normal students

LI Xue-feng

信息技术教师论文第6篇

[关键词]外语课程整合;工具论;生存论:生态论:媒介论:外语教育技术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12-0072-06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实施,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改革的要求进一步明确。新一轮改革推动了我国外语教学各阶段课程标准的确立,在此形势下,我国外语课程改革就显得更为迫切。

一 当前课程改革及外语课程标准的确立

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它集中体现了学校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因此,课程改革一直都是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和焦点。当前,课程已成为一个使用广泛而又具有多重涵义的术语,人们立足不同的立场从不同的角度在不同的层面对课程本质进行了探讨。随着文化哲学作为一种方法论基础近年来在社会科学研究中蔚然成风,人们对课程可看作是一种进入教育领域的文化这种观点已达成共识。由此,如果借用梁漱溟先生的“文化不过是人的一种生活样式”这一概念来进一步诠释课程的内涵,则可以说。课程是进入教育领域的人的生命存在及其自我活动的方式。这里的人,则无外乎教育过程中的“教师”和“学生”。那么,在被称作信息社会的21世纪,当师生的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已为信息技术所主载,基于信息技术的多媒体电脑和互联网已成为人们难以舍弃的交往平台及不可或缺的生存方式,则课程包括外语课程的改革,将信息技术整合其中也是必然所至的选择。因此,教育部在2000年主持召开的“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程,加快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从此,“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正式进入人们的视野,在教育部2010年的纲要中,又要求“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注释同前)。在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的整合中,课程作为一种教育中介,不仅要关注外语教学内容的适恰性,也要关涉到教学过程中的人的因素,从工具论的角度看,具体对教师而言,要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工具的价值体现出来;对学生而言,信息技术已然成为关键的认知工具这一地位也应凸显。从生存论的意义上说,信息技术素养将是教师在21世纪的信息时代何以为师的重要保障;信息技术素养对学生而言,则是其能在信息社会实现适者生存的必备条件。

1 外语课程标准解析

关于外语教学,普遍认为这是一门具有多种性质的综合性学科,既不能把它简单地归结为知识性或单纯的思想性教学,也不能把它作为纯粹的工具性学科或社会学科,而应是“以学科初步运用语言的交际工具性为主,兼有传授语言知识、文化生活背景知识以开阔眼界的知识性,反映思想道德素质和情感因素的思想性以及提高文化素质和培养智力的发展性的综合体(章兼中,1997)”。后现代课程观学者多尔(2000)认为,“教学内容应是一个动态多变,不确定的开放系统”。此次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要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倾向,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介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无疑,这一改革重点充分体现了动态多变、开放多元的课程理念,而应该说,只有将信息技术整合到课程中宋,才能保证教学内容的这种动态多变及不确定的开放性特征。

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为例,其总特征即为:1 突出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当今世界外语教育在课程总体目标上,已从单一的学科教育为目标转变为以全人教育为目标,从阶段性教育、升学教育转变为终身教育。2突出对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培养:《英语课程标准》在总体构建上突出对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培养,重视语言教育在智力发展和情感结构发展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3 《英语课程标准》特别体现出语言的实践性特征,语言呈现形式不以语言知识体系的描述为主线,而是以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和运用为主线。强调学生的体验性和实践性,强调任务型(task-based)、语言的输入量(language in-put)和真实语言(authentic language)实践的机会;强调课堂综合环境(language settings),教师要尽量使用目标语言(target language)教学,用好多媒体教学手段;强调开展多种课外活动,发展学生的语言学习兴趣;强调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广泛的教育资源,拓展学习渠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7)。从中不难看出,信息技术在突出语言的实践性特征中意义非浅,基于信息技术的多媒体及网络不仅为语言的输入量及真实语言实践提供了优越便捷的条件。同时通过语言的学习体现出语言教育在智力发展和情感结构发展过程中的价值,从而凸显出信息技术作为教师的教学工具和学生的认知工具的工具论意义,以及在生存论的视角对教师的职业生涯和学生的生活方式存在的影响。

二 信息技术的特点

信息技术之所以在外语课程改革中得到特别的关注,是由信息技术的特点所决定的,并且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对外语教学所产生的影响也愈为深远。

究竟什么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起源于与狭义的信息观念相关联的一些技术。所谓狭义的信息观念,是指信息表达形式的产生、处理与分发,其中有通信和计算机工程、数据处理与办公室机械工业等。信息技术定义很多,如“信息技术是指信息的收集、存储、处理、传播和应用(Zorkoczy,1985)”,“信息技术是指在信息的控制和处理中所采用的各类科学、技术和工程、管理技术及其应用,计算机及其人一机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相关联的社会、经济和文化事业(Chartrand,&Morentz,1972)”。

信息技术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 数字化。现代信息技术是数字化信息技术,现代信息革命是数字化革命,所谓信息时代就是数字化时代(李伯聪,2000),数字化的最基本特征是基于高速运算的信息转换和传输。通用的数字化符号和数字化技术是全世界计算机得以进行“对话”、“交流”和“联网”的最重要的基础。“数字化的好

处很多,最明显的就是数据压缩(Data Compression)和纠正错误(Error Correction)的功能,如果是在非常昂贵和杂音充斥的信道上传递信息,这两个功能就显得更加重要了”(Negroponte,1995)。数字化的优越性主要有:普遍性和通用性、信息传输的高速度和存储的大容量、可靠性和精确性,

2 多媒体。媒体是人们相互沟通信息的媒介物,它包括文字、数据、图象、声音和活动图像等等。信息的采集、存储、加工、传输都是通过高速运算后进行信号转换和传输,变成不同的媒体来进行,极大地提高信息形式的多样化。信息的载体形式则表现为文本、静态图象、音频、动画、视频等形态。

3 网络化。所谓网络,是指地理上分散布置的多立计算机通过通信线路互联构成的系统。网络的发展呈现的趋势表现在:网络数量不断增加,网络市场不断扩大;网络传输速度越来越快;无线数字网的兴起。网络互联的优势,使得围绕网络发展的信息技术成为当前信息技术发展的一个突出特性。网络化的优势在于实现资源的高度共享、克服时空的限制,有利于实现网络环境下的交流与合作。

4 智能化。人工智能是用人工的方法模拟人的智能。人工智能必需包括推理、学习和联想三大智能要素。人工智能以信息技术为主体,以新材料技术为基础,以生物工程技术为指导,可以实现信息处理与管理的自动化与智能化,从而为人们提供各种复杂多样的信息服务,这种需求也进一步促进了信息技术向智能化方向发展的趋势。

三 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整合的研究概述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而出现的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它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合作技能和问题解决能力,使信息技术成为学习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便于学生掌握信息的收集、检索、分析、评价、转发和利用的技能(何克抗,2002),它可以丰富学科知识、激发探索热情,创设教学情境、营造良好氛围,优化学生认知、掌握思维规律,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启发学生主动参与(黄宇星,2003)。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发达国家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计算机辅助教学发展阶段(CAI)、计算机辅助学习阶段(CAL)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阶段(IITC)(何克抗,2005)。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经历了以程序设计为主的初级阶段、以办公系列应用软件操作学习为主的“工具论”阶段和信息技术同课程整合阶段。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整合则经历了行为主义阶段、交际教学阶段和整合教学阶段(董洪学、姜非,2007)。它的意义表现在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突破时空界限以创设真实情境(孙芸。2004)。

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含义,教育技术学领域的专家学者们进行了深入探讨。南国农(2002)认为它是指将信息技术以工具的形式与课程融为一体,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教学体系各要素中,使之成为教师的教学工具、学生的认知工具、重要的教材形态和主要的教学媒体。何克抗(2005)指出它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的变革,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在实处。

外语教育工作者对于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整合的含义进行了探讨,如陈坚林(2006)认为,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的整合是基于网络生态的整合,计算机不再仅仅是辅助工具,整合后的计算机系统成为整个课程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从根本上改变了课程的本质;何培芬(2007)认为可以将其定义为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外语教学过程,以营造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的变革,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实到实处,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外语的能力。李威(2007)将其定义为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营造一种数字化学习环境的新型教学方式,并在该环境中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从而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信息素养。

四 信息技术在与外语课程整合中的角色分析

基于信息技术在外语教学中所产生的影响,同时为了考察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相整合的现状,我们首先可以从工具论的视角对信息技术以何种角色整合于外语课程进行探讨。然后再立足信息时代的大背景,针对身处其中的人的存在方式及其能力素养所遭遇的全新挑战,尝试从生存论的意义对当前信息技术如何整合于外语课程作些思考。

1 工具论的视角

随着教育信息化建设进程的加快,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我们经常看到的现象是,信息技术在教学中仅被用来作为解决教学中“重点、难点”的辅助手段,而成为支持“教师中心”、“课堂中心”、“教材中心”的播放工具,对学生知识学习造成的结果必然是,除教师的口头灌输外,又增加了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的灌输方式。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对知识的态度只能接受、接受、再接受。在知识经济即将到来的今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己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务。因此,信息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必须打破上述“三个中心”,而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在该过程中,信息技术应扮演教学工具(Teaching Tools)和认知工具(CognitiveTools)的角色,在实现知识传输的前提下,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创新能力。

教学工具即是辅助教师教学的工具。在外语教学过程,教师对知识的灵活讲授依然是非常重要的,并且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信息技术辅助教师教学,主要通过三种途径实现,即:

(1)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

在外语教学中,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目前已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目前中小学和高等学校的老师在上课过程中,利用PowerPoint等演示制作工具将教学内容做成投影片,并依此辅助教师授课。演示工具的好处是教师将授课内容在课前进行详细设计,实现对各种教学资源的整合,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以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演示工具对于讲解基本的知识点内容,如句型、语法、写作等很有帮助。对于交际型内容,可以向学生呈现一定的典型情境交流案例,以帮助学生理解在特定情境下进行语言交流的特点。因此。作为演示工具的信息技术需要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进行设计,并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况进行修改,

以实现最好的教学效果。

(2)信息技术作为交流工具

交流工具在外语教学中应用的范围非常广,作用也非常明显,主要表现在利用网络技术的支撑,如网络论坛、聊天工具等,实现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与沟通。网络技术的最大特点在于可以实现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教学单位根据需要建立教育资料库,借助校园网为课堂教学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同时,也可以为学生的在网络环境下实现自主学习提供科学现象和研究资料,有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利用网络的远程通讯功能,学生可以同远在欧美等地的外语教师进行语言会话交流,从而锻炼口语会话能力。通常情况下,虚拟学习环境(VLEs)为外语学习者提供了良好的语言交流平台,如WebCT、BlackBoard和Learning Space等。虚拟学习环境为学习者提供了一种交流环境,如学习者可以将学习情况、知识点的理解情况、所遇到的问题等到平台上去,辅导老师将针对学习者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及时辅导。在虚拟学习环境中,可以为学习者设置多种有针对性的讨论区,如答疑区、专题学习区、小组工作区、休闲区等,从而为学习者提供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学习者在这样的环境中,既可以提高口语会话能力,也可以锻炼写作表达能力。

(3)信息技术作为个别辅导工具

随着计算机硬件与软件技术的发展,大量个别化辅导性工具软件在外语教学中得到了应用,它们能够为学生的个别化学习提供辅导和帮助,如当学习者遇到较为困难的单词发音时,利用辅导性软件可以进行反复练习直至掌握发音技巧。学习者的个别性差异,如学习进度、风格、类型等,亦可以从个别辅导软件中得到适应性帮助与支持。由于个别化辅导工具具有的灵活性和适应性特点,在外语教学中能够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设计与开发个别辅导工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认知工具通常是指参与和促进学习者认知过程的计算机工具(Kommers,Jonassen,&Maces,1992),它是一种支持、引导、扩充学习者思维过程的心智或计算方式(Derry,1990),也是一种推进个体认知过程的归纳工具(Jonassen,1992),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学习而非简单地从中获取知识(Jonasson,Peck&Wilson,1999)。对学习者而言,认知工具使得处理信息的过程更加简单,但是其主要目标是使得学习者的主观努力更加有效(Jonassen,1996)。Derry和Laioie针对信息技术的核心――计算机系统提出了一个很有趣的观点(Derry &Laioie,1993),即计算机系统最恰当的角色不应该是教师或专家,而是人类大脑延伸的认知工具。因此,认知工具是由学习者控制的,而非教师控制或技术驱动。认知工具是知识简化和建构的工具,可以被应用于各种领域的各种学科。

如何将信息技术作为学生的认知工具,美国学者乔纳森(Jonassen,1995)提出:将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相对于传统意义上技术的应用来说,产生了重大的改变,作为认知工具来讲,知识不会在传播的过程中发生改变,为了将知识高效率地传递给学习者,它们将被进行精心设计。信息技术不应被教师用来对知识传授和交互的方式进行硬性规定,从而拟制了学习者的学习过程,而应该交给学习者,将其作为学习的媒体来展示与呈现他们所获取的知识,

承担了学生的认知工具这一角色的信息技术在外语教学实践中的运用主要包括如下几种形式:

(1)情境创设工具

一定的社会行为总是伴随行为发生所依赖的情境。如果要求学习者理解这种社会行为,最好的方法是创设同样的情境,让学生具有真实的情境体验,在特定的情境中理解事物本身。在外语教学中,根据教学的需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可以加强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创设教学情境最好的方法是利用多媒体技术来表现,可以利用多媒体集成工具,高效地将需要呈现的多媒体教学信息集成在一起,形成图、文、声并茂的多媒体展示软件。利用多媒体集成工具创设的社会、心理、教育、文化或自然情境,有利于激发、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2)探究工具

利用超文本(Hypertoxt)和交互界面技术,建立具有友好交互环境和符合学生联想规律的超文本信息组织结构的教学资源,有利于科学地组织教学信息、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探究精神,利用超文本技术可以非常容易地实现不同知识点(节点)之间的链接,由于节点之间具有一定语义关系,有利于学生进行知识的自我意义建构。借助超文本结构将不同的知识内容组织在一起,条理非常清晰、结构非常严谨。

(3)搜索工具。信息化社会中,学习者能否占有信息、如何占有信息和占有信息的及时程度是学习者能否成功的关键。及时发现所需信息是学习者获取及加工信息的基础与前提。在网络环境下,将信息技术作为搜索工具,是学习者发现与查询所需信息的一种良好途径。

(4)构建工具,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对知识的掌握不是由老师传授或灌输的,而是在同化、顺应、平衡的过程中,通过学习伙伴间的交流、对话、协商、讨论,运用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信息技术环境下,有助于学习者知识意义建构的工具平台非常多,如可以利用汉字输入和编辑排版工具,培养学生的信息组织、意义建构能力;利用各种学习工具,如“画图”、“音频编辑”工具,培养学生数字化创作能力等等。学生完成自己的制作以后,可以在同学间开展交流,培养他们对信息的应用能力,提高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思考、表达和信息交流能力。

2 生存论的视角

信息技术在外语课程整合中应完成从工具角色――包括教师的教学工具和学生的认知工具――的转换,成为外语课程架构的重要支柱。如此一来,信息技术在课程整合中的角色将超越以往被纯粹置于工具角色的层面,由此可以从生存论视角来审视外语教学过程中的教师和学生的存在方式。

当代生存论哲学认为,人类物质生产活动的方式、生存的类型、生存时空的展开、生存的自由与解放、生存方式的转换与更新,构成人类生存的历史,构成现实与未来承接与发展的根本链条:不同历史阶段的实践决定着不同的生存样式、内容、结构,同时也决定着人们生存的价值定位与价值取向(陈遵沂,2006)。从生存论的视角来看,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相整合并通过外语教学实践体现出来的,不仅是教师何以为师及如何去教的生涯状态,同时也是学生何以为生及怎样去学的存在方式。

对教师而言,信息技术素养可谓信息社会的教师必备的职业能力及其专业发展的重要保障。传统上,对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主要集中在专业知识及专业能力两个方面,教师的专业发展则是教师在职业过程中不断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教师专业化已成为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潮流,如美国“卡内基基金会教育与经济论坛”及“教育基金会霍尔姆斯集团教师工作组”对师范教育改革明确提出“教师工

作是一种专业,而不是单纯的一门技术:师范教育不是简单的一次性受时间约束的活动,而是一个终身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持续过程(刘微,2002)”

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不仅是教师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综合的信息技术素养更是教师在专业发展中的必要保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8年新进颁布的《教师信息与计算机技术能力标准执行指导意见》(ICT-CST)的前言中指出:“要想在一个日益复杂、信息庞杂的知识型社会中顺利地生活、学习、工作,学生和教师都必须学会有效地利用技术……在教育过程中通过不断有效地利用技术,学生就有机会掌握重要的技术能力,而帮助学生做到这点的关键人物是教室中的教师。教师要负责在教室创设环境,以为学生提供顺利运用技术进行学习及交流活动的学习机会”(UNESCO,2008)。

从生存论的视角来看,信息技术整合于外语课程之中关涉到学生何以为生及怎么去学,其意义重大。这是因为在21世纪的信息时代,学生要想成为一个具有时代意义的好学生,在学习方式上应该更胜一筹,得到更个性的发展,能够更适意地生存,创新能力的培养愈为迫切。而信息技术自身的特点即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这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1)信息技术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敏锐观察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本要求是个体对问题的思考、对事物的观察必须具有迅速、敏捷、果断的品质。主要表现在要善于捕捉时机,善于审时度势:按照信息论的观点,审时度势就是通过信息反馈来调节思维主体在认识上的偏差,以实现对客体的正确认识。正是通过信息反馈,个体才能做到审时度势,在复杂环境中顺利地完成创造和发明。

(2)信息技术有助于培养学生对问题的积极求异思想,求异就是提出问题,只有求异,才能克服原有定势的束缚,突破已有认识的局限,由已知进入未知,或把已知变为具有未知因素的待探索的事物。利用信息技术手段,采用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基于项目的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等方式,能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在问题解决过程中,鼓励学生求异思维。

(3)信息技术有助于培养学生形成个性化的知识结构能力,知识结构(Knowledge Structure)是指知识领域内事实、概念、观念、公理、定理、定律等的组合方式,可分为学科知识结构、个体知识结构、群体知识结构。优化学生创新的个性化知识结构,需要学科、个体、群体充分发挥知识的功能,保证学生有效获取新知识(顾明远,1990),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知识探究、获取环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从信息化环境中获取个性化的知识,对形成学生创新的个性化知识结构极为有利。

(4)信息技术有助于增强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将面对丰富的知识,他们需要熟悉信息技术、熟练计算机操作、具有较高的控制力和自我约束力等,对信息进行有效辨别、过滤、获取、加工、处理、吸收。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成为社会的主要特征,学生只有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才能适应信息社会的需要,从而实现生存论层面的有意义的生存。

3 媒介论视角

现代信息技术,无论是有线网络,还是无线移动,各种基于计算机的电子设备,都可以被应用于外语教学与学习。事实上,当代学生的学习内容已经远远不是媒体所承载的语言内容本身――其他各种学科亦是如此――而是一同涵盖了为学习这些内容而必备的前期基本技术操作技能,尤以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为特殊代表。所以,麦克卢汉早就断言“媒介及信息(The Medium is the Massage)(麦克卢汉,2000)”。语言本身就是表达思想的工具和媒介,同样,承载语言的书籍、屏幕、声音、图像等也天然地包含了语言的信息。和语言一样,每一种媒介都为思考、表达思想和抒感的方式提供了新的定位,从而创造出独特的话语符号。这就是麦克卢汉所说的“媒介即信息”。

信息技术在外语教学过程中无疑充当了语言知识的衍生品或者叫有机成分。是学生学习字母、单词和会话、听力时不得不掌握的知识的一部分。

五 外语教育技术的学科性探讨

由于信息技术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它在与外语课程整合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的整合的本质也就是外语教育技术应用的过程。信息技术在外语教学理论、教育学理论以及教育技术理论背景下,通过与外语课程的整合过程,逐步渗透内化为外语教育技术。因此可以这么概括:外语教育技术就是在外语教学与研究实践中,以教育信息技术为手段,以教育学原理和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外语教学过程与语言研究为主体内容和目标,通过创造、使用、管理适当的技术性的外语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以促进外语学习和改善学习绩效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活动。外语教育技术区别于外语教学和教育技术的最突出最本质的特点,是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的整合,是寓教育技术于外语教学,是嵌入了技术但又看不见技术。

外语教育技术是一种外语教学方法,是教育技术与外语教学理论相结合的一门跨学科的教学实践活动和理论探索;外语教育技术初步具有一门学科的雏形,是因为:

第一,外语教育技术有自己的发展历程和特点,影响和促进了外语教学研究:它引进了教育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改变了教学主体的相互关系,促进了教师自身的教育和发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了教学模式,提高了学习效率,

第二,外语教育技术有自己的研究内容或对象:根据多年来的研究实践,其主内容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模块: 外语教育技术理论探索,语言实验室建设,课程教材研究,多媒体及网络教学,语言教学研究,测试与评估等。

第三,外语教育技术有自己的方法论:它的研究对象是应用教育技术进行外语教育活动的基本理论、规律、方法和工具。主要分为三种,一种是定性研究方法,如访谈法、实地观察法、社会调查法;第二种是定量研究方法,包括实验研究法、语料库方法、统计法、测量法、建模方法等:第三种是综合的方法,如信息论方法以及软件开发方法等。 外语教育技术有广阔的教育实践、丰富的实物产品和熟练应用经验,有成熟的研究力量和研究成果,有新颖、独到的创新理论体系,已经成为当前外语教学的基本方法之一,并逐步发展成为中国特色的外语教学法流派,初步具备了三级学科的雏形。

六 小结

信息技术因其为外语教学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条件而在外语课程标准中得到充分体现。它与外语课程的整合将对我国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带来深刻的影响。信息技术在与外语课程相整合的过程中,从工具论的视角而言,分别承担了教师的教学工具和学生的认知工具角色;从生存论的视角,信息技术素养则关涉到信息时代的教师何以为师的职业生涯状态及学生何以为学的自我存在方式;从媒介论的视角,信息技术则是学生不得不掌握的专业知识的一部分;从教育哲学的高度来考察,信息技术是构成现代外语教学的主要媒介、工具和方法论。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的整合过程形成了具有三级学科雏形的外语教育技术学。

注:本文部分内容刊发在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论文集中,文章的撰写得到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赵建华教授的悉心指导,特此致谢!

信息技术教师论文第7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 专业发展 教师 专业素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7.187

信息技术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信息技术教师是一支年轻的队伍。信息技术新课程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和教学水平提出了多样化的要求,随之也要求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层次。目前,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程度不是很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信息技术新课程的实施。信息技术教师只有坚定不移地走专业化发展的道路,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和教育信息化高速发展的需要,为信息技术教育贡献自己应有的力量。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早在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提出《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首次以官方文件形式对教师专业化作出了明确说明,提出“应把教育工作视为专门的职业,这种职业要求教师经过严格地、持续地学习,获得并保持专门的知识和特别的技术。”上世纪80年代后,教师专业化运动的重心开始由关注教师的地位论转向关注教师的角色论、实践论的转变。可以说,时代赋予了现代教师专业发展的新内涵,在传统“专业特性”的基础上还增加了新的含义――有能力通过系统的自我研究、通过研究其他教师以及通过课堂实践中对有关理论的检验,实现专业上的自我发展,并且从更宏观的角度来审视教师专业发展。

由上可见,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指“教师自身专业素质,包括知识、技能和情意等方面的不断提升、持续发展的过程,是由非专业人员转向专业人员的过程”。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是教师成为研究型教师。在现代社会中,教师不仅是一种职业,更发展成为是一种专业。教师必须具备专业的知识、能力、经验和道德修养,并且能在实践中实现自我发展。

二、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核心内容

教师专业化发展包括学科专业知识、教育能力、职业道德三个方面。教育部明确地把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和职业道德作为教师专业化的三大标准。

(一)专业知识

信息技术教师除了要具备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外,还必须熟悉和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方面的专业知识,两者缺一不可。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新速度非常之快,与其它学科教师相比,教师必须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了解和跟踪信息技术发展的新趋势。

(二)教育能力

指来自教学实践的能力和经验,教师在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它体现了教师劳动的创造性。因此,教育能力的实质是实践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信息技术教师存在 “重技术、轻教学”的现象,比较注重技术方面的钻研,而忽视了教育知识的学习、教学能力的培养,导致在教学中存在不足。教师也需要全面发展,仅有精通的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信息技术教师要加强教育理论学习和教学业务的钻研,只有用两条腿走路,才能走的更好、更远。

(三)职业道德

包括敬业精神、服务意识、开放心态和创新意识等。信息技术方面教师除了要良好的职业道德,为人师表外,还须努力提高自身信息伦理道德的修养,尤其要模范遵守网络的道德规范,为学生树立良好榜样。

新的课程改革明确提出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教师教学生学将逐渐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这对教学而言意味着人人参与、平等对话、合作建构;对教师而言,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与学生相互理解、相互启发、教学相长;上课也不是单向度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因此,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信息技术教师自身的教学理念、信息素养、教育教学能力不断提升、持续发展的过程,信息技术教师就是在这不断提升、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实现自我的成长和发展。

三、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要性

专业发展是信息技术教师的当务之急和必由之路,具体表现在:

(一)专业成长是改变信息技术教师生存状况,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

众所周知,信息技术教师的生存状况令人担忧,在学校中往往扮演着多种角色,既是信息技术教师,又是机房管理员,电脑维修工,还要维护校园网,给其他老师制作课件,甚至还兼着学校的打字员、电工等等。以至于信息技术教师大都忙于应付这些“杂事”,而没有时间和精力做好教学工作,更谈不上专业发展,相信这是困扰许多信息技术教师的一个难题。

信息技术教师付出比别人更多,却很难得到回报和认可。虽然形成这种状况有多方面的原因,但通过教师专业发展,是改变信息技术教师生存状况,实现自我价值,赢得尊重和认可的有效途径。

(二)专业发展是时代对于信息技术教师的要求

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社会对于信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要求也越来越高。信息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教育应承担起培养这种素质的职责。信息技术教师只有走专业化发展的道路,提高自身专业素质,才有可能培养出适合信息社会的人才,这是社会对于我们的必然要求。

(三)专业发展是教学的需要

在信息时代,课堂和教师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学习到很多新的知识,在某一领域超过教师,教师的知识权威受到挑战。另一方面,新课程倡导教师角色的转换,由原来的处于中心地位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这些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要有更宽的知识面和更深入的专业知识才能适应未来教学的需要。

四、提高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1.提高专业知识:多读一些专业性的计算机方面的书,尤其是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方面的书籍,同时,也要阅读计算机方面的有关的论文,为以后的论文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使自己在计算机方面有长足的发展空间。

2.培训:经常参加市、县、镇的小学信息技术的培训,不断提高自己对信息技术教学策略的理解和运用,能过灵活运用教学策略教学。

信息技术教师论文第8篇

大体说来,信息技术教师读书,不外乎以下几种目的:一是为了解决教学中、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而读,这是一种吃快餐式的读法;二是为了自身的专业发展而读,着眼于自身素质的提高,个体成长的追求;三是闲来无事,随手而读,却也偶有所得,乐在其中。开卷有益。

您是否因为读了某一本书而使久而未决的难题豁然开朗?您是否因为读了某一本书而对自己的教学之路有了新的认识?如果您有过上面的阅读体验,您是否愿意与大家分享您的这一次读书经历?

好了,还是让老师们用自己读书的心路历程和书中精彩的篇章来为我们娓娓道来吧!

主持人:魏宁(E-mail:QQ:354986136)

题记:

信息技术教师的素养意味着他们作为专业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这种水平除了应当具备传统意义的专业特性(理解本学科的知识及其结构、掌握必要的教学技能等)之外,还必须拥有“扩展的专业特性”――有能力通过较系统的自我研究、教育教学实践研究和在实践研究中对有关理论的检验,实现专业上的自我发展。

――摘自《信息技术教师素养:结构与形成》

我一直对信息技术教师素养有疑惑,在南京师范大学李艺老师的引荐下,我结识了南京师范大学的张义兵老师。张老师赠送了我一本他主编的书《信息技术教师素养:结构与形成》,我欣喜若狂,相信这本书会帮助我加深对素养的理解。

慢慢翻开这本书,细细品味这顿精神大餐,让我豁然开朗。

书中介绍:素养一词在《辞海》中指“经常修习涵养,如艺术素养、文学素养”。根据教师职业特征,本书把素养分为了教育理论素养、信息素养、技术素养、研究素养。这些都是信息技术教师必不可少的涵养。下面谈谈我对这几个素养的认识。

登上高山之顶――教育理论素养

书中提到,“信息技术教师最大的困惑往往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技术教育’问题。”对信息技术教师来说,需要具有信息技术学科特点的理论基础来为课堂教学作支撑。书中介绍道:多元智能教学理论可以改变教师对教学和学生成就的信念,教师会用心了解每个学生的智能专长、重视学生差异,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赞赏学生的多元成就,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由于学生的智能特征各不相同,应尽可能多层次提供适应性的学习内容,尽可能涉及一些不同的智能领域,让学生享受到“智能公平”,将多元智能与课程教学统整起来。

这不禁让我想到了市优质课《设置动画效果》的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的表现棒极了,接下来就是你们大显身手的时候啦!让我们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把其他动画片也制作得更生动有趣吧。你们看,动画片可真多啊!有《李广射虎》、《林冲捧打洪教头》、《牧童和狼》等,同学们可以根据难度系数选择一个你最感兴趣的动画片,然后根据课文提示设计动画效果。设计要求是动画效果合理,顺序正确。既可以单独创作,也可以和组内成员合作完成,各位“设计师”开始行动吧!

学生制作时,大屏幕滚动播放部分优秀作品,供学生参考。

在这个环节上,教师采用与语文学科相整合的思路,提供给学生丰富的创作资源,以学生刚学的《自相矛盾》成语故事、《林冲棒打洪教头》历史故事等激发学生的制作兴趣,兼顾了学生不同的个性特征,同时也考虑到学生不同的能力差异,在课堂中充分运用了多元智能的教学理论,课堂效果很好。

也有的人认为只要上好课就行了,学不学教育理论无所谓,其实不然。就是因为有教育理论作为基础,才能轻松驾驭课堂,看来我日后还是需要汲取“理论”的营养。

饱含时代特征――信息素养

新课程对信息技术教育总目标的定位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尽管这是对学生的要求,但是对于培养学生的主力军――信息技术教师来说,则需要更高层次的信息素养。

信息能力是整个信息素养的核心。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作为中小学信息化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应该具有教学设计能力、课堂教学的组织与管理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与学生及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读罢,对比这几项要求,总结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与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有所欠缺,也许是不做班主任的缘故,对于学生的了解程度还远远不够,关爱帮助学生也做得不够,这些都明确了我的努力方向。

拥有一技之长――技术素养

信息技术教师首先应该是信息技术“工程师”;其次,信息技术教师应该能够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再次,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具备学习、创新的能力与精神,掌握新的教学、学习与研究方法,把握信息技术发展的前沿。信息技术教师应积极利用自身的技能优势,善于将新技术、新理念和新平台引入信息技术课堂,如交互式电子白板、电子网络教室平台、博客、论坛、QQ、专题网站等,有效实施信息技术手段与信息技术课程的整合。2009年9月,我参加了无锡市电教馆举办的信息技术教师的基本功比赛,技术这一项的比例占分很多,可见技术对教师的重要性。

带着问题教学――研究素养

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对信息技术教师提出了一个新的挑战:需要重新学习教育科研方法,把“教书匠”转化为适应新课程的教学科研型教师。

书中用详实的文字介绍了信息技术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方法:第一,确定研究的课题。第二,恰当选用研究方法、科学研究问题。常用的方法有调查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调查法、行动研究法,用得最多的还是行动研究法。只要有了行动,相信在研究中肯定会有收获。第三,要规范写作论文、有效发表研究成果。信息技术教师的写作可以分为四类,分别是教育感悟、教育叙事、教学案例、课题研究。我们的教育生活由无数的碎片组成,这些碎片如果不进行思考、整理,就会使自己的教学在比较低的层面上不断重复。通过写作,教师就能够有效地对经验进行反思,从碎片中提取有意义的东西并加以理解,形成经验融入教育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