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科学实践活动论文

科学实践活动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16 15:55:03

科学实践活动论文

科学实践活动论文第1篇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0-0156-03

当前,我国大多数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在教学中都存在着忽视实践教学环节的倾向与现象,然而,社会形势发展要求高校必须加强文科课程的实践教学。目前,国内对文科课程实践教学的探讨大多集中于实践性总结而鲜有理论性分析,其结论往往缺乏一定的普适性。本文将就文科课程实践教学可以采取的四种基本模式进行探索,以期推动这一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一、文科课程开展实践教学的内在合理性

文科课程进行实践教学的内在合理性是教学活动得以进行的逻辑起点。

1.这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我国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前,我国高校的大学生在课堂上尤其是在文科课堂教学上接受的还只是基础性的理论知识教育,尽管这一部分十分重要,但毕竟不是高等教育的全部内容。人才的培养及其健康成长最终要在自身的不断努力和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实现,必须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际相联系。

2.这是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客观需要。高等教育中的素质教育与基础教育中的要求有所不同,它更多的是强调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践技能的掌握。文科课程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授,也是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追求知识真理的精神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技能,实践教学环节肩负重任。同时,借助于实践教学环节,学生在对社会的深入了解与认识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所以,只有通过实践教学环节,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实践技能,培养理论知识扎实、实践技能娴熟、思想政治素质合格的优秀人才。

3.这是高素质人才发展的必然趋势。科技的快速进步、经济生活的多元化、社会关系的复杂化必然要求高素质人才是既具备渊博的知识素养,又具有较强的实践技能。近年来,人才市场不仅注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与考试成绩,且更加注重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背多分”与“高分低能”式的毕业生已经没有了需求市场。而知识面广、文理兼通、适应性强、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毕业生则在社会上广受欢迎。因此,社会对人才的这种需求转变要求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仅要一如既往地重视对学生进行基础性知识理论的传授,更要加强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

4.这是文科课程教学的特点。人文学科知识来源于知识创造者的社会时代背景和独特经历,来源于现实生活。它包含着一定的行动需求,需要人们去理解、去行动、去实践,通过实地调查和亲身体验来内化知识。因此,文科课程的实践教学是学生内化个体知识经验的重要途径。

在当前的国内高校中,尽管文科课程开展实践教学体现了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性、时展的紧迫性、学科教学的内在需求性和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性,但是实践教学的开展现状却不尽人意,普遍存有如下问题:一是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在我国,重视纯粹理论知识的学习,而视实际的操作技能为“奇技淫巧”,并嗤之以鼻,这是长期影响国民教育的传统观念,并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对文科课程教学实践环节的忽视。二是实践教学管理制度不完善。具体表现在对文科课程教学实践环节的设置上随意性强;在实践教学的监督评价机制上建设滞后甚至缺失;在设施设备方面管理混乱,流失损坏现象突出;在经费支持上严重不足,收支不清;等等。三是实践教学模式单一,流于形式。大多文科课程的实践教学在实施模式上单一呆板,在实施过程上应付了事。四是实践教学成效甚微。以上诸多因素最终导致多数高校的文科课程实践教学没有落到实处。学生难以从实践教学中提高其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难以从中真正得到锻炼。可见,文科课程实践教学的效果不仅直接影响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还影响到毕业生未来生活境况与发展,进而影响国民素质的提高。

二、高校文科课程实践教学的基本模式

目前,国内高校设置的文科课程众多。各门课程在课程性质、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组织形式、考核方式等方面都有所不同。总的来看,以研究内容和教学目的为标准,众多的文科课程大致可分为思想教育性课程、思维训练性课程、操作应用性课程、社会研究性课程四大类。其中,思想教育性课程研究的是人在思想道德方面发展的规律,其设置的主要目的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及政治觉悟等方面的教育。思维训练性课程主要研究人的思维活动规律,其教学目的是通过对思维规律的学习与掌握,进一步提高人的思维能力。操作应用性课程主要研究如何从社会生活现象中总结概括出各种知识理论以及如何进一步将之运用于社会实际,其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和训练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的操作能力。社会研究性课程在内容上主要是研究社会中的某些现象产生和发展的内在规律,其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对社会现象进行正确分析和理解的能力。这种划分意味着不同类别文科课程的教学在实践教学模式与措施上存在差异。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就是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本文中的文科课程教学实践主要指把理论知识形态存在的主观思想观念联系于客观现实世界的物质活动形式,其实质在于以一种感性的活动形式运用理论知识,进而在运用中深化理论知识。故此,课程教学的实践环节开展必须依赖人的各种感性认识形式,并表现为各种感性活动。人有眼、耳、口、鼻、舌、身等感觉器官,主要有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等感觉形式。与此相应,文科课程教学的实践活动有必要充分调动人的上述感官,并以几类感觉形式把理论知识与客观的物质世界联系起来。

因此,实践教学活动可设计为视觉、听觉、味觉和触觉等几类基本模式。其中,视觉模式可以有参观、实地考察、影音资料观看等形式;听觉模式可以有访谈、倾听等形式;味觉模式有鼻闻和口尝等形式;触觉模式有身触与手摸等形式。需要注意的是,在设计实际的实践教学方案时,视觉、听觉、味觉和触觉四类感觉形式的区分仅仅是相对的,不可能被单独地运用,而常常是复合性地运用,只不过某种形式占主导而已。例如,参观考察形式的实践活动以视觉为主而以听觉和触觉为辅,访谈与倾听形式的实践活动则以听觉为主而以视觉为辅,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三、高校文科课程实践教学的具体策略

根据高校文科课程性质的划分与课程目标,本文认为在展开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有所侧重地采取以下具体措施:

1.思想教育性课程的实践教学策略。在当前国内高校的课程设置中,思想教育性课程主要包括“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等公共课程,也包括如伦理学、美学等专业性课程。由于该类课程的教学目的是根据社会发展规律以及人的思想道德发展实际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及政治觉悟等方面的教育,以培养其高尚的道德情操、正确的政治立场、敏锐的政治觉悟,最终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所以,其实践教学的实施原则是,紧密联系社会现实,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感官,对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这类课程的实践教学一般可采取以下具体措施:

一是主题性的讨论、辩论与演讲。这既可以培养学生动手进行资料查阅、搜集与分析概括能力,又可以锻炼其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声情并茂的论辩与演讲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听觉性的感性认识,对其服之以理,动之以情。二是影音资料展播。影音资料借助于现代化的设备与手段,在有限的课堂时空范围内,通过对课堂之外的声音与画面的展示和再现而对学生进行视觉、听觉上的强烈冲击与震撼,充分调动其情感,增强其感性认识,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三是实地参观与调研。这主要是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深入社会生活实际,通过身临其境与耳闻目睹,以现实世界的客观存在进一步验证理论知识,最终达到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知识、更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更深刻地受教育的目的。四是现实模拟。现实模拟是在课内或课外以现有理论知识为依据,将之模仿式地运用于现实生活,使学生从模仿活动中进一步验证和深化理论知识,并使自身受到教育。五是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指导学生在课外将已有的理论知识运用在现实生活中的综合活动,这最能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

2.思维训练性课程的实践教学策略。思维训练性课程主要研究人的思维活动规律,通过对思维规律的学习与掌握,进一步提高人的思维能力,如哲学、逻辑学之类的课程。因此,该类课程实践教学的基本目的是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其灵活的思维能力、较强的逻辑概括与抽象能力。一般而言,此类课程的实践教学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一是专题讨论与辩论活动。这要求学生以某问题为核心通过口头表达的方式,把自己的思维过程及其结果逻辑清楚地展现出来。它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快速反应、语言表达等能力。二是案例性实践。该实践形式的突出优点是能够让学生走近社会生活,在近乎亲身体验式的活动场景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在实战中训练其思维能力,提高其思维水平。

3.操作应用性课程的实践教学策略。操作应用性课程主要研究如何从社会生活现象中总结概括出各种知识理论以及如何进一步将之运用于社会实际,其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和训练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的操作能力。该类课程包括的范围较为广泛,应用性专业的大部分课程均属此类,具体涉及法学专业、管理专业、新闻传播专业、旅游专业、经济贸易专业、市场营销专业、师范教育专业、语言学专业等。具体而言可采取以下一些措施:

一是小组项目活动。教师设计相关的具体活动场景,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过程,以项目的形式在理论知识的运用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实现让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基本目标以及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与协作能力。二是课堂实验。在课堂教学中以现代仪器设备为技术手段,对专业知识理论进行检测与验证,以便深刻巩固理论知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需要,部分文科课程也需要开设相应的实验课,如市场营销、电子商务、技术经济学、质量管理、运营管理、心理分析与咨询等课程。三是见习试做与实习实训。让学习者自己动手尝试性地进行操作与练习,即亲自参与到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去。见习试做与实习实训不仅对师范教育类课程的实践教学适用,而且也适用于教育学、心理学等应用性较强的其他课程。四是现身说法与经验交流。即邀请对相关理论知识具有丰富经验的人士讲述经验得失,为学生的实践活动提供借鉴与启示,让学生从与讲述者的交流中获得感性认识,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五是体验性活动。这是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某些实践活动,在亲身体验中实现对理论知识的具体运用。这种实践方式较适于语言类课程和艺术专业类课程的实践教学。

科学实践活动论文第2篇

尤海军 大安市乐胜乡古城学校

摘要:在素质教育中,语文实践性学习成为了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语文课程的人文实践性凸显无论在教材编写还是在课堂

教学还是在课程评价中都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多样的语文人文性实践活动体系被开发开始设计并呈现在各版本的教材中。但

却没有明确提出构建小学语文人文性实践活动体系设计体系。我们认为,语文人文性实践活动是直接为语文实践性学习服务的课程内

容,那么其体系设计建设也必须遵循其内涵与必要性出发。

关键词:语文;人文性实践;设计;构建

一、小学语文人文性实践活动体系设计的内涵

小学语文人文性实践活动体系设计有其特定的阶段性要求,

小学,特定对象,人文性实践活动体系,单一的语文人文性实践

活动是构成人文性实践活动体系的基础,也是人文性实践活动体

系设计的重要元素,人文性实践活动体系不仅重视对于单—语文

人文性实践活动的设计,但它更重视的是各个实践活动之间的整

体联系,它们共同服务于一个目标,于多样中体现统一。另外,

小学语文人文性实践活动体系作为一种应用性的实践,它能够具

体体现语文活动课程理论和语文实践性学习方式理论的实际运

用,应该为当代语文教育新理论与师生教学实践之间架起一座桥

梁,那么其结果应该是可操作性的行动方案。

二、小学语文人文性实践活动体系设计的必要性

(一)语文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全面来临,社会各界对于教育的重视程

度正在日益加深,同时,崇尚国学的风潮在国内再度掀起,也带

动了教育界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关注。小学语文人文性实践活动

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我国教

育部颁发的“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语文课程的设计应当结合

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和语文教育的特点,保护学生的求知欲和好

奇心, 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 从而激发学生积极进取的学习意识,

并通过人文性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加深对语文学科

的理解。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能够通过人文性实践活动的设计来

更加全面、充分的展示语文学科的内涵,鼓励学生发表独特的见

解,帮助学生全面提高个人素质,以达到语文教育促进学生价值

整体发展的最终目的。

(二)培养学生主动实践的重要途径

语文实践式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

高语文素养,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当前不少学生

不明确学习语文的重要性,认为学语文没意思,比如一提作文就

头疼,还有学生认为已学过语文,早会了,为此听语文课当然提

不起精神。伴随着这种认识、态度、情绪、言行等的相互体验而

形成对语文学科的排斥的心理状态。而小学语文人文性实践活动

体系设计将能够帮助学生培养主动实践兴趣与方法,切实促进学

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三、当前小学语文人文性实践活动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教育思想上轻视实践教学是小学语文实践活动顺利进行

和有效落实的最大障碍。进行小学语文人文性实践活动教学是一

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对于各大教育机构和广大教育工作者来

说,需要面临的首要挑战就是克服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从教育

思想上重视实践教学。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理念里,小学学生是被动接受知识

的,没有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这造成太多的教师多用填鸭式的教

学模式,使得学生的个人创造性难以发挥,造成了孩子对所学知

识的兴趣极大的缺失,自主学习能力持续下降,变成了死记硬背

的机器。虽然在新课改的要求中明确要求教师应该采取活泼生动

的教学手段来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但在现实教学中,仍然

有很大部分的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思想固化,没有摆正自身的

位置,教师,应当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导航者和辅助者,而不

是主宰者。由于长期受到传统固化教育思想的影响,不少小学学

校存在着只注重课本知识的传授,对实践能力培养轻描淡写或重

视不够,对学生也只是重视学习的结果,轻视学习的过程。从而

在教育教学的思想意识上,把理论教学和理论教学管理放在首

位,而轻视实践教学和时间教学的管理。

四、小学语文人文性实践活动体系的建立

(一)理论与时间相结合的原则:我们知道,任何涉及活动

都是从理论认识上的一种新的实践过程。小学语文课程实践系统

的设计也有其坚实的理论基础。首先是上文所述的语文活动课程

理论和语文实践性学习理论。我们开始在中小学语文的人类实践

活动安排的考虑,并认为中国人文实践系统设计教学的需要,他

们是小学语文课程实践系统的设计出发点。其次是小学生身心发

展的理论和语文能力形成和发展的理论。小学语文课程实践系统

的设计必须考虑的计划安排和实施过程符合小学生的学习心理

特点,与法律的认知发展和技能形成一致的。教学系统设计理论

和教材编写的理论。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它还具有科学的范畴及

其理论基础,掌握设计理论是小学语文课程实践的系统设计的重

要前提。

(二)学科性原则:语文人文性实践活动在活动内容上具有

实践性,在学习方法上具有多样性,在学习功能上具有整合性。

特别是活动内容应能正确处理好语文教学中各种矛盾关系,对语

文教学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时新世纪是素质教育的时代,是

创新教育的时代,对于语文学科的教学应该进行深入的改革与学

科性方向的再度明确。在这个背景下,继续贯彻过去流行的语文

教学原则,已不能适应新世纪语文教学的需要,我们有必要对现

有的语文教学原则进行适时的审思。如现行各版本的语文教材中

的语文实践活动尽管主题各异,形式有别,但都把培养学生表达

能力作为重要的活动目标。这就从根本上抓住人文性实践活动的

语文实践属性,体现了现代人文价值观。

通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在小学语文人文性实践活动体系设

计的构建方面,客观上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不得不引起我

们的重视。 在语文实践活动设计的过程中, 教师应做到坚持原则,

具体实施,良好反馈等细节方面的问题,并持之以恒。总之,在

素质教育体系下,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语文人文性实践活动在小学

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此基础上,实现语文课程与专业课程的

协调发展,是开展语文教育教学改革,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可行

思路。

参考文献:

[1]张中原,徐林样.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篇[M].江苏教育出版

社,2007.

[2]孔凡成.情境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J].教育评论,2005,1.

科学实践活动论文第3篇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是我党的重大举措,我局是第一批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单位。在局党委的直接领导和市委学习实践活动指导组的帮助指导下,结合我局实际,紧紧围绕“践行科学发展观,努力打造中国朝鲜族民族文化城”的主题和“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总体要求,认真按照市委的部署和《市文化新闻出版和体育局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方案》的要求,扎实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圆满完成了第一阶段“学习培训”、“深入调研”、“解放思想讨论”三个环节的工作任务。现将学习实践活动第一阶段工作总结如下:

一、学习实践活动的基本情况

全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以来,党委坚持把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严格按照市委的安排部署,认真做好学习调研阶段的各项工作,确保了学习实践活动扎实深入开展。

1.加强组织领导,精心安排部署。

局领导对全局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高度重视。3月27日,召开了全局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会,学习了尹成龙书记在全市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上的讲话精神,并做了动员讲话。为了加强对学习实践活动的组织领导,成立了学习活动领导小组及领导小组办公室,组长由局长(党委书记)担任。在紧密结合工作实际的基础上,制定并经党委会议讨论通过了全局学习实践活动实施方案,并报市委学习活动领导小组备案。实施方案对各阶段的目标和任务进行了细化和量化。全局党员干部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和良好的精神状态,积极投入到学习实践活动之中。

2.采取多种形式,做好学习培训。

我局把理论学习作为学习调研阶段的基本环节来抓,教育引导党员干部进一步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精神实质、深刻内涵的认识和理解,努力在吃透精神、领会实质、武装头脑、提高认识上下功夫。先后组织全体党员干部集中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科学发展观论述》、《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总书记中央领导同志有关重要讲话及其他相关学习资料。并观看了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黄泰岩作了题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吉林经济科学发展”的专题辅导电教片。大家在认真参加党委统一组织的集中学习同时,坚持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学习文件与撰写读书笔记相结合,学习讨论与集中交流相结合,努力提高学习效果。学后每一位党员干部都写出心得体会并相互交流。

3.明确主题,做好专题调研。

我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实际工作,开展了以“科学发展、改善民生、努力打造中国朝鲜族民族文化城”为题目的专题调研活动,通过调查问卷、召开座谈会、走访谈心等形式展开调研,充分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并对意见和建议进行分类梳理,主要有七个方面的建议,同时在调研活动中发现了五个问题,其中两个问题已经基本解决,其它三个问题,经局党委研究制定了解决问题的处理办法,结合国家对文化事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了一套较为科学的适应新时期全市文化事业与建设的新思路和新举措。实实在在地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落到实处,用科学发展观来分析现状,指导工作,解决问题。

4.开展“深入解放思想,推动科学发展”的学习讨论。

为了进一步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我局通过专题学习和讨论会等形式,深入开展了“深入解放思想,推动科学发展”的学习与实践。

全局党员干部充分认识到解放思想的重要性,明确必须深入解放思想,才能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推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事业的科学发展。只有继续深入解放思想,才能很好地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新情况和新问题,不断开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新局面。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深入解放思想就是把科学发展观作为解放思想的标准,把全党的思想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在转变观念中明确发展方向,切实解决好“为谁发展,怎样发展,实现什么样发展”等问题。深入解放思想,就是要全面准确地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凡是不符合、不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切观念、理论、体制、机制、政策和措施,都应当突破,逐步地消除和克服。

5、合理安排时间,各项工作统筹兼顾。

我局在做好常规性各项工作的同时,确保践行科学发展观学习活动的顺利完成。局党委把学习活动与业务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用科学发展观来武装党员干部的头脑,把学习实践活动作为推动各项工作的强大动力,妥善安排时间,统筹规划,正确处理好学习实践活动与做好各项工作的关系,努力确保了中心工作与学习调研活动“两不误”。

二、主要成效

通过开展学习培训和解放思想大讨论,大家充分认识到,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关头,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举措,对我局当前 所面临的新形势、新机遇,对促进全市文化事业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通过学习讨论全局干部解放了思想,拓展了思路,强化了责任意识和使命感。学习讨论中,大家一致表示,要紧跟市委的部署,以高度的政治热情和责任感,投入于学习实践活动,进一步增强党性党风锻炼,进一步解放思想,在全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查找差距,争创一流,为全市文化体育事业科学发展作出新贡献。(内容在丰富一些)

三、存在问题

科学实践活动论文第4篇

关键词: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4-0071-02

一、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内涵

创新能力就是创造新的思想,将新的思想付诸实践创造一个新的事物的能力,是运用知识和理论,在科学、艺术、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包含创新思维能力、非智力因素、创新实践能力三个要素,其中创新思维能力是创新能力的关键[1]。实践能力只有从教育学、心理学和哲学三个方面综合考虑才能把握其实质内涵,即运用已经掌握的理论知识、时间技能去分析解决生活、社会实践、工作中实际问题所具备的生理特征及心理特征。由此可知,把实践能力理解成“动手能力”或某一技能是对实践能力的片面理解[2]。

二、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特征

创新能力具有两个特征:综合独特性和结构优化性。综合独特性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结构优化性是一种深层或深度的有机结合,能发挥出意想不到的创新功能。实践能力具有四个方面特征:实践性、情境性、综合性和外显性。实践性是实践能力的核心特征。实践能力孕育于实践活动并只有通过生活、生产实践活动才能表现出来;情境性源于实践能力以“现实问题解决”为特征,而现实问题具有特定的情景;综合性表现为现实问题本身是综合的,其解决也是综合能力的表现;外显性特征表现在实践能力是通过生活、生产实践活动表现出来的,其发展水平也要通过主体实践行为来判断3]。

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因素有很多,表现形式很多,并且结构复杂。只有从多个角度和多层面来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才能科学准确地反映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遵循科学性、全面性、可操作性原则,根据近年来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培养的实际情况,比如教学实验、生产实习、毕业设计、以及全国性、地区性的各类科技竞赛,构建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四、提高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1.理论教学体制改革。①教学模式改革。从教师方面,改变传统灌输型教学模式,打破传统的单向理论知识传播过程的方法,开展启发式、探究式、开放式教学模式,活跃课堂学生积极讨论氛围,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从学生方面,鼓励学生课堂讨论,丰富课堂教学模式,采取一定措施鼓励学生利用现代信息化知识,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本专业当前技术发展趋势,存在问题,研究热点等,倡导学生不唯书、不唯上,敢于质疑,形成对事物主动思考的质疑能力,培养创新意识。②考核评价体系改革。考核评价体系包括对教师的考核评价、对学生的考核评价两个方面。从教师考核评价方面,考核包括授课模式、授课方案、技术前沿、课堂氛围等,变革目前我校“督导制”的传统督导方式,督导不仅仅督导教师是否严格按照教学计划、教案、大纲、讲义等进行课堂教学,更应该督导理论性创新式教学模式,实践性教学的综合性和学生的动手参与性。从学生考核评价方面,教育离不开考试,不论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都要有一套考评体系,关键问题是“如何考评,考评内容、考评形式”等。改变传统记忆、背诵考试模式,鼓励将理论知识综合运用于生产实践问题的解决之中;改变考试题型和考试形式,试卷达到书本上“找不到标准答案”的水平,从而也避免了考试过程中学生作弊的问题。

2.实践教学体制改革。实践教学包括实验教学、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以实践教学改革为基础,强化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在实验教学环节,开发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教学内容。在生产实习教学环节,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在课程设计教学环节,围绕某一门课程及相关先修课程知识,对学生进行较全面的工程设计训练,培养学生在课程设计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的设计思想,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初步能力。毕业设计(论文)是对大学生本科四年学习成绩的集中检验,也是对学生在综合素质、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的考察。科研项目是生产实践和工程中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针对性。将毕业设计与科研项目向结合,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并能够使学生掌握科研的思维方式,对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会有较大帮助。

3.科研活动体制改革。科研活动对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是直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其活动内容十分丰富。高等学校以院系为单位创建大学生创新基地平台,出台政策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科研项目的申请和研究,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全国性、地区性的各类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同时,鼓励教师将优秀学生融入自己的科研团队,参与科研项目研究,在教学体制改革中融入一种科研创新体制。

4.社会实践活动体制改革。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实践活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奉献社会、社会责任感、能力培养、品格培养等各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上具有其他教育形式所不能替代的特殊功能和作用。社会是一个大舞台,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形式、实践内容应该更广泛,包括社会调查、科学研究、生产实习等各个方面和领域,坚持与时俱进,强化资源意识,不断拓宽实践内容的设置领域,有效增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数量,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参与率。

5.保障措施。为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在现代新形势下继承我校的光荣传统,应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培养保障措施”,构建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培养体系。①理论教学考评体系,学习离不开考试,考试形式和内容是一根“指挥棒”,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和“记忆型”考试形式,出台教学效果和考试考评细则,从政策、制度上转变目前的教学模式,形成有利于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培养的一种教学体制。②实践教学考评体系,根据实践教学内容和形式,出台政策制度,鼓励开放性实验教学、工作性生产实习、创新性课程设计、实践性毕业设计,形成一种“不怕失败、鼓励创新”的实践教学体制。③科研创新活动考评体系,科研活动是一种长期性创新实践活动,也要对尚未取得成果的科研活动进行一定形式的表彰鼓励,更能形成创新实践活动的开展,鼓励大学生的积极参与。④社会实践活动考评体系,社会是一个大舞台,社会实践形式、内容丰富多样,只要有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我们都应该提倡和鼓励,并出台政策制度,给予一定的鼓励。

参考文献:

[1]张玉华,付士远.创新教育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J].教书育人,2007,(10):38-39.

[2]仇静莉,许海元.高校素质教育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76-79.

科学实践活动论文第5篇

一、学习实践活动学习调研阶段工作开展情况

自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以来,公司党委以高度认真负责的态度,精心研究部署,狠抓工作落实,采取开展“十个一”活动,确保学习实践活动做到“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

一是组织召开一次动员大会。公司总经理__主持,党委书记__*做动员报告,市委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第九检查指导组和协调指导办公室以及市局领导参加会议并给予了指导,公司全体党员干部参加,全面启动公司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二是开设一批学习宣传专栏。全面宣传学习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要求、实施步骤、市局级公司党委学习实践活动主题和载体等,为学习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三是每周开展一次中心组学习讨论活动。制定党委中心组学习活动安排,并组织学书记在改革开放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精神,以及中纪委十七届三次全会精神与《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深入学习时间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干部学习文件选编》等规定篇目,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研究工作,解决问题。

四是组织开展好一次“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公司党委精心研究部署,制定了《关于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的安排意见》,确定了八个方面的讨论题目,由各党总支、支部结合工作实际分别确定讨论题目,并且组织开展讨论,发动党员干部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工作,一心一意谋发展。

五是开展一次征求意见活动。印发《征求意见表》30份,充分征求各方面党员干部职工对企业的意见建议,并进行梳理汇总,有针对性的研究解决。

六是举办一次学习实践活动辅导讲座。邀请市委党校*教授为全体党员干部作了题为《解放思想,指导实践,推进工作》的辅导讲座,进一步明确了学习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拓展了党员干部的工作思路和创新意识。

七是开展一次企业文化管理以及公司远景调研活动。重点对泾阳基地和马腾空园林式粮库建设展开调研,以公司学习实践活动主题和载体为依据,确定了《打造一流现代粮食物流基地,构建新型储备粮油保障体系》的研讨题目,并组织专人开展调研,为公司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并向上级有关部门上报相关资金报告,争取上级部门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

八是解决一些影响公司科学发展的重大问题。就长期以来困扰公司发展的__公司的欠款问题,如何建立充分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的薪酬改革问题,影响公司长远发展的企业文化建设问题等,分别提出解决方案并迅速展开工作。

九是在公司内部“oa”网上开辟一个“学习论坛”。全面系统的公司学习实践活动有关文件资料和干部职工学习工作的心得体会,并展开讨论,引发学习实践活动深入开展。

十是开展一次监督检查活动。各党总支、支部积极行动,成立相应机构,制定《实施方案》,组织开展学习讨论,结合储备粮管理、清仓查库、粮食移库、项目建设和党员干部作风建设等开展工作,做到“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

二、学习实践活动学习研讨阶段工作经验

(一)公司党委高度重视,认真研究部署,党政班子齐抓共管,逐级建立工作机构,层层发动组织学习,采取有力措施积极贯彻落实,确保了学习实践活动有序顺利进行。

(二)明确了一个活动载体。即明确了“积极践行科学发展,保障国家储备粮油安全,加快__基地和__园林式地下仓粮库建设”这一活动载体。紧密围绕这一活动载体深入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使全体党员干部更加明确了公司科学发展的目标任务。

(三)做到了“四个坚持”和“四个进步”。即坚持解放思想,坚持实践特色,坚持群众路线,坚持注重实效。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提升能力,进一步解决问题,进一步深化改革。

(四)做到了“四个结合”。即:把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与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市委的重大决策部署紧密结合起来;与贯彻落实市粮食局“2111”发展战略,加快泾阳基地建设,推进西安粮食事业大发展结合起来;与提高现代企业管理水平,确保国家储备粮油安全,发挥国有粮食企业主渠道保障作用,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紧密结合起来;与解决党性、党风、党纪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加强我公司党员干部作风建设结合起来,努力把实践特色贯穿活动全过程。

(五)做到了“四对照四查找”和“三查三看”。公司领导要做到“四对照、四查找”,即对照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认真查找在运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对照兄弟单位先进的发展经验,认真查找我公司在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中存在的差距;对照工作实际,认真查找我公司的发展思路、发展战略、体

制机制和工作举措等方面是否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对照职工群众的新期待,认真查找事关群众根本利益的突出问题是否得到了及时有效解决。党员干部做到“三查三看”,即查思想,看科学发展意识是否明显增强;查工作,看科学发展能力是否明显提高;查作风,看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实效是否明显。(六)紧密结合实际,狠抓制度建设。通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进一步规范储备粮管理、干部队伍管理、季度重点工作监督检查、财产物资管理等各项工作,出台了《储备粮规范化管理制度汇编》、《公司季度重点工作考核办法》、《加强物资内控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了《公司中层干部管理办法》、《公司劳动纪律管理规定》等规章制度,使公司各项工作由制度化、规范化管理逐步向精细化管理买进,进一步提升公司内部管理水平。

三、学习实践活动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继续组织开展好“解放思想大讨论”座谈会,发动党员干部为公司科学发展建言献策。

(二)进一步丰富“oa”网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学习论坛”,引发学习实践活动进一步深入开展。

(三)组织开展一次大讲堂活动,公司领导以联系点为单位进行一次辅导讲座。

(四)开展一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答题测试活动,对第一阶段党员干部学习情况进行一次检验。

(五)继续抓紧抓好对泾阳基地建设、马腾空园林式粮库建设、薪酬制度改革、企业文化建设等重点工作的调研和规划建设,深化改革,加快发展。

科学实践活动论文第6篇

一、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基本做法

在县委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的正确领导下,在县委学习实践活动指导检查组的精心指导下,局党组把学习实践活动工作放在重要位置,细化“规定动作”,突出“自选动作”,强化措施、狠抓落实。重点抓了以下七个环节的工作: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职责。全县学习实践活动动员大会结束后,局党组在第一时间集体研究了活动的总体安排和工作部署。3月23日召开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文化系统全体党员干部、群众代表、市、县人大代表、县委指导检查组、离退休老党员参加了动员大会,党组书记、局长虞家乐代表党组作了动员报告。会后,局机关成立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由党组书记、局长虞家乐任组长,纪检组长吴宗成、副局长吴宗卫任副组长。局办公室主任项留德、文管办主任徐海松等同志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吴宗成、吴宗卫二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项留德同志兼任活动办副主任。具体做好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方案制定、活动记录、宣传报道、联络衔接等工作。

(二)认真组织学习,深入开展讨论。组织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中央领导同志重要讲话和科学发展观读本等,围绕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主题开展了学习交流。在深入学习的基础上,组织开展大讨论文化系统全体党员干部联系思想和工作实际,交流如何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认识、新体会,加强文化系统效能建设的好建议、好意见。在学习调研阶段,共组织集中学习15次(班子成员集中学习4次);举办及参加专题讲座2次,参加党员干部80人次;组织思想解放讨论6次,参与讨论党员干部180人次。

(三)坚持群众路线,广泛征求意见。根据县委的部署和要求,文化系统围绕“推进科学发展,建设*文化强县”,结合文化特色工作实际,明确实施科学发展观主题目标,确立活动载体,提出“围绕一个主题”,即以服务科学发展为主题,“实现一个目标”,即以促进文化事业发展为目标,抓好“四项工作”,即抓队伍、提素质;抓宣传、造氛围;抓服务、促效益;抓基层、保和谐;“促进整体提高”,即促进文化事业蒸蒸日上。根据确定的目标和我局还应着力解决哪些问题下发了征求意见表,通过信函、座谈会、走访的形式征求意见,共征求到各类意见和建议四大类30条,我们及时对收集调查到的意见、建议进行认真研究分析,为下步阶段查找和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指明了方向,提供了依据。

(四)营造氛围,加强宣传工作。为扩大学习实践活动的影响,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强化宣传工作力度,利用宣传橱窗、网站、横幅标语等媒体大力宣传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在学习调研阶段,我局悬挂横幅2条,建立党支部学习园地4个,刊登了学习实践活动文字信息和各项活动、专题文艺演出图片资料。坚持及时向活动办和指导检查组报送了活动信息和图片资料,随时汇报了活动开展情况。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传活动,使参学党员干部职工及时了解学习实践活动动态,加深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和理解,扩大了活动影响力。

(五)精心组织实施,开好专题民主生活会。在全县学习实践活动转入分析检查阶段工作会议召开后,我局迅速按照县委的统一部署,制定工作方案,召开动员大会,对分析检查各项工作进行部署,进一步明确工作任务和方法步骤,县委指导检查组对分析检查阶段各环节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我局紧紧围绕“服务科学发展,促进*文化强县”这一目标,认真开好专题民主生活会。班子成员之间广泛开展了谈心交心活动,坚持从党性的高度、大局的高度,深入进行自我剖析,认真撰写发言提纲。7月1日,局机关领导班子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开展了批评与自我批评,做到不怕亮丑、不怕揭短,互相促进、共同提高,保证了专题民主生活会的质量,县委指导检查组对民主生活会作了充分肯定和评价。

(六)深入检查剖析,形成分析检查报告。形成领导班子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分析检查报告,是分析检查阶段的中心环节。我系统充分运用第一阶段理论学习、调查研究、思想解放大讨论、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的成果,组织力量对局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进行了认真撰写。初稿形成后,局党组召开专题会议讨论研究,对如何撰写和修改完善分析检查报告提出了具体意见,形成了征求意见稿。我局对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认真组织评议,广泛征求党员、群众意见,发放《局机关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群众评议表》160份,回收160份,满意率为98%以上。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党组分析检查报告进行修改完善,并经党组会议讨论定稿,充分反映了群众意愿,体现了集体智慧,保证了分析检查报告的高质量。

(七)坚持边查边改,快速有力解决问题。我局始终把解决突出问题作为学习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紧密结合起来,紧紧围绕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做到边查边改。一是加大网吧市场管理。我局文化稽查大队或与有关部门经常在县城及乡下进行全方位监督检查,目的是:取消黑网吧,杜绝未成年人进入网吧及超时经营,我们的整改措施是:加大执法检查力度,实行实名上网;加大监控力度。尽最大努力满足家长的愿望。二是加大图书馆升级改造工程力度。为了方便广大群众到图书馆阅览图书、查阅资料,我局争取上级有关部门加大投入,提升硬件设施水平,为申报二级图书馆作好了充分的准备,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二、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主要收获

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大家深刻的认识到,科学发展观理论基础深厚、思想内涵丰富、内在逻辑严密、理论框架清晰,县文化事业工作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全面展开。经过广大党员干部职工上下共同努力,我局学习实践活动有序有力有效开展,取得了良好成效。

一是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在强化思维意识上形成共识。大家深刻认识到,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是同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文化事业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做到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因而,必须持之以恒地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更新观念,指导实践,推进工作。

二是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加强自身建设上形成共识。大家普遍觉得,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是要有一个具备落实科学发展能力,富有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的领导班子和一支适应形势任务要求的高素质文化骨干。为此,要切实加强能力建设,不断提高班子和队伍的整体素质,造就一支坚定不移走科学发展道路的班子和队伍。也只有这样,才能为践行科学发展观、实现文化事业科学发展提供坚实有力的组织保障和人才支持。

三是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理念,在党建发展思路上形成共识。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只有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在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的条件下,逐步理顺各方面的经济社会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更加健康有序,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不断增强。只有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和谐创业、和谐安邦、和谐兴国的伟大使命。

四是树立统筹兼顾的理念,在工作方法上形成共识。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坚持统筹兼顾,就是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整个系统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就是要服从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服从于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总揽全局,兼顾不同利益群体的需求,实现服务与效果的统一,促进文化事业协调发展。

五是树立求真务实的理念,在工作作风上形成共识。要大力倡导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做到既敢于探索、勇于创新,又脚踏实地、埋头苦干。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第一线,围绕文化发展的重点问题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开展调查研究,找出、找准问题的症结所在,研究探索新形势下促进文化事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拿出破解难题的实际措施。

三、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新认识

在从理论上进一步提高对科学发展观认识的基础上,结合全县文化工作实际,我们深刻的认识到,只有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促进文化事业大发展,为加快建设*文化强县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四、下一步打算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是一项长期的政治任务。下一步,我们将采取切实有效的举措,巩固和扩大这次学习实践活动的成果,把科学发展观贯彻于文化事业的各方面。

(一)坚持不懈地强化理论武装,把学习科学发展观不断引向深入。我们将不断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全面加强全体党员干部思想政治建设。一是不断加深对科学发展观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的理解。二是继续推动思想解放,以纪念建国六十周年为契机,通过举办系列纪念活动,进一步推动思想解放,做到解放思想永不停步。三是学以致用,努力把学习实践活动的成果转化为运用科学发展观谋划文化事业的新思路和解决文化事业实际问题的新举措,努力推动文化的大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科学实践活动论文第7篇

关键词:实践;认识论;权力;解释学

Abstract: Kuhn realized a revolution in the theory of science. The essence of this revolution is replacing representism’s conception of science with practical one. Through interpreting the relation between epistemelogy, power and practice, discussing the construction of knowledge and its relation with context, the paper constitute a valid platform for re-understanding science.

Key words: practice; epistemelogy; power; hermenutics

科学技术在二十世纪的飞速发展对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很大程度上体现于自然科学在理智与实践上所取得的成就。由于自然科学的发展而兴起的技术创新的应用已使地球表面发生了质的变化,同时也使我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变革。

这些重大的转变无疑会引发众多对科学知识及其本性的反思。事实上,对知识的反思早在亚里士多德就已经开始了。亚氏将他的工具论分为分析和论辩。在分析篇中,他创导了普遍性证明的逻辑手段,并将这种知识确立为分析的、确定的和普遍有效的;但同时他也为我们留下了“修辞学”与“论辩篇”(“topica”,指有立场的论辩),以这种方式确立的知识是一种实践的知识,即“实践智慧”(phronesis),它是通过商谈和论辩而达成的一致。我们称前者是know that的知识,后者是know how的知识。

笛卡尔以后的近代哲学家都在试图为know that的知识奠立牢固的基础。这一对阿基米德点的笛卡尔焦虑引发了基础主义(foundationalism)的哲学探讨,与此相关的合理性话语(discourse)几乎支配了之后所有为科学奠基的哲学思考。20世纪初兴起的实证主义、新康德主义、约定论、逻辑原子论和胡塞尔的现象学正是沿此思路发展的。这些学派的盛衰很大程度上受到数学和自然科学,诸如非欧几何、相对论、量子理论等发展的推动,并最终促成了逻辑经验主义这一20世纪初英美科学哲学的公认观点。

但是,由于奎因对其两个教条的批评,逻辑经验主义走向了衰落。这一批评在后期维特根斯坦的自我批判和“语言游戏”理论,以及波普尔对归纳逻辑的批判中得到进一步加强。1960年前后,皮特温奇(Peter Winch)出版了他的社会科学著作,伽达默尔出版了关于哲学解释学的著作,意义的确证观念和说明的普遍法则(covering-law)的观念均受到社会科学家和人文学者的挑战。在他们看来,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中的理解具有不可或缺的解释学维度。这一论点很快就为许多科学史家和科学哲学家应用到自然科学中。1962年,库恩出版了其划时代著作《科学革命的结构》。在这本在科学哲学界引起巨大反响的书中,库恩以范式为中心展开其观点,将历史和概念的相对性引入了对科学的理解,从而标志了对科学的理解已经从know that转向了know how——实践的知识。引入“实践”问题,可以说是库恩区别于以往科学哲学的显著特征,也是他对当代科学论转向的一大贡献。然而,真正的实践论转向并非库恩一人所为,而是一个由诸多思潮共同汇集而成的潮流。其中有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论、言语行为论和解释学,以及稍后兴起的新实用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等。之后更为激进的社会建构论者、文化建构论者、众多解释学家和人类学家正是在这一转向的基础上谈论科学的。

其实,实践的科学观念并非什么新东西,它有着十分悠久的传统。实践的观点在欧洲大陆哲学中一直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黑格尔早就提出过替代康德先验论的辩证法。根据辩证法,知识失去了其无时间性的特性,并在辩证过程中不断生成、被中介和进化。马克思在“费尔巴哈论纲”中进一步明确声明,以往的哲学都试图解释世界,而新的实践论哲学则以改造世界为宗旨,该宗旨要求我们把科学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来理解。之后,在尼采主义者那里,实践则更明确地作为权力的形式表现在对知识的理解中,因为只有实践才具有支配的力量,而支配就意味着权力的介入,从而有效地拒斥了逻各斯中心主义和知识、真理或合理性的基础。20世纪以后,实践的观念在大陆哲学中非但没有削弱,反而得到了进一步增强。作为尼采的后继者,海德格尔告别了胡塞尔的科学主义迷梦。在其后期的实践解释学中,他将科学知识看作是历史地形成的,并根植于语言体系中的世界观结构,即将科学知识实践地纳入我们的生活世界中来理解。

本文所涉及的实践问题,既与历史上的实践概念有联系,又具有当代语言学转向所赋予它的新的含义。在亚里士多德那里,所谓的“实践哲学”(Philosophia Practica)就已经超越了伦理学的范围,而进入政治学、经济学等实际问题的领域,“实践智慧”则是我们面对具体问题做出明智决断与妥贴应对的能力。马克思对实践的强调是想弥合近代认识论在自然的本质与人类历史的本质之间所造成的断裂。在这之后,尼采与福科等人则力图展现一个通过权力而不断打造的新的世界。而60年代以来的库恩、哈金、戴维森、罗蒂以及拉托尔等人则是在反表象主义的意义上重新引入实践概念。这个概念首先体现了言语行为论的成果。正如奥斯汀所说:“说话就是做事”,话语能引发行为,并能产生效果,说话获得他人的实际认同才叫有效。其次,实践是一个参与的概念,是科学家、工程师们置身于科学实验室、田野等场所构造科学事实的行动(action)本身。另外,实践的概念也体现了一种解释学的观念。正如海德格尔所强调的那样,对行为的理解只能通过行为者对自身的不断追问来进行,因而,理解行为必须在一定的情境中才能实现;理解行为与理解整体的情境之间的循环是必要的和合理的。在此意义上加以改造的实践概念,为我们在表象主义之外寻找到了一条重新理解科学的途径。

在传统的经验主义认识论中,知识就是世界的表象。科学作为“被大量书写的常识性知识”,是我们用来描述世界的手段。科学哲学的任务是为成功的描述做出解释、说明和辩护。科学的成功通常是这样完成的:先观察对象,记录其相关特征,进而检验其理论表述,随之对那些与观察不符的理论进行修改或替换。当然,科学的表象主义模式无疑也包含着这样的可能性:世界的存在方式与我们对其的表象是有差距的。正因为世界独立于我们对它的表象,我们的表象也可能并未正确地描述世界,因此,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目标就是用不断积累的经验事实来弥合这一差距。

从这里我们可以引出两点结论,这两点结论事实上对这种表象主义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一是,用于获得和积累经验事实的观察必须是中立的、客观的或无偏见的,否则这些经验事实就不可能为理论提供独立的、唯一合法的检验标准。可是这种“中立的”观察者毕竟是理论上的抽象。任何实际的观察者都做不到这一点,他们多少要受到历史、文化情境的制约。从这个意义上说,表象主义是一种“无主体”的哲学。二是,除了在主体间的交往中征得他人的认同外,一个人凭什么说自己感觉到的东西是真实的?在这里,表象主义封闭了自己,很难摆脱唯我论,至少是卡尔纳普所谓的“方法论唯我论”的困境。

如果转换一下思路,我们也许会提这样的问题:科学研究实际上是如何进行的?其目的何在?如何达到目的?科学研究的成就如何得到公认?等等。当这么思考时,我们已经转换了看待科学的视角。事实上,并非所有有关自然世界的真理都有科学的意义,都能引起科学家的兴趣。科学史上,有多少正确的,已经证实的观点被人遗忘,悄然消失,不是因为它们是错误的,而只是由于对当下的科学事业来说显得不那么重要罢了。试想一下,哪一种规划是值得实施的?什么样的结果和效果是值得重视的?哪些实验和计算工作是必需的?何种设备和技能是必需具备的?什么样的成果才值得推广、出版?“除非我们了解了科学家是如何区分什么是值得去知道,值得去做,值得运用,值得考虑的,什么是无关紧要,无用的和无意义的,否则我们将不可能真正理解科学。”[1]

如果科学不再被看作是客观世界的表象,而是一系列实践过程的集合,又会怎样呢?首先,你不必再为证明或者证实一个命题而颇费苦心,因为科学是一个尚未被给定,或者说是正在形成中的东西。与之相关,科学本质上是一种能产生效果的施行过程。其次,这个过程不只是某一个体或抽象的类主体的实践,而是不同文化群体公共地参与的社会行为。对这样一种科学实践的研究与其说是哲学中的知识论问题,不如说是与社会建构论、文化建构论、乃至与权力相关的政治学(福科与法兰克福社会批判)密切相关的问题。可以说,正是引入了实践,才使我们摆脱了纯粹思辨的束缚,使科学论进入一个更广阔,更富有成效的研究领域。

用实践的观点如何看待认识论问题?早在黑格尔与马克思那里就已提出,认识论不是独立于本体论,而是与本体论相一致,联接二者的纽带就是实践。在他们的理解中,本体论不是世界本身是什么或存在着什么,而是存在着的感性的人具有改变对象的物质力量,这使认识论与本体论得到统一。因而,马克思指出,实践不仅是一种认识世界的能力,更是改造世界的能力。确切地说,认识与改造是同时进行的,认识就是改造。马克思的实践观是一种感性的活动、物质的力量,是力的较量和碰撞,体现了认识主体与对象间的力量对比。而实证主义的问题就在于将本体论与认识论割裂开来,从而在认识主体与对象间建起了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

在尼采、福科、法兰克福学派以及劳斯那里,实践则体现为权力问题。认识论也是与权力相一致的。劳斯将构造科学现象、生成科学知识的实验室理解为一个权力关系场。他认为,实验室小世界是一个精心布置的空间:有工作台空间、材料处理空间、设备运行空间、储藏空间等,这种被分割的空间使得其中发生的事件被监视与跟踪成为可能。在福科的军营、监狱、学校、医院等规训机构中,人们被监视、封闭、隔离和分割。这两者存在着许多相似之处。从而“实验室里对现象的构造、操作和控制的策略必须被视为贯穿现代社会的权力网络的一部分,使科学知识得以可能生成的实验室活动也直接包含着对人的强制(约束)形式。”[2]鉴于权力在实验室里所发挥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劳斯将权力刻画为场本身的特征,而不是场中的事物或其关系的特征,这一点与福科的“权力之网”是一脉相承的。在劳斯看来,既然对实验室中权力的说明不能脱离人们的行为与实践,那么说实践包含着权力关系,权力对实践有极大影响,也就是说“实践以一种重要的方式塑造并限制着特定社会情境中的人们可能行动的场”[3]。总的来说,一方面,权力本身只有付诸于实践,才能显示出力量,才能控制与改造外在事物,按照马克思的说法,“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4],而这也正是尼采权力意志哲学的本意所在。另一方面,对权力的任何言说与讨论,仅停留在说的阶段是不完整与不充分的,只有身体力行,对权力的充分诠释才是可能的。

在实践的科学观中,实践的解释并非只是对科学知识做出辩护与奠基,而是通过实践本身来实际地构成知识。因为只有实践才直接相关于知识的发生,我们不可能脱离知识的发生来构成独立的辩护理论,发生本身已经包含辩护了。前边我们提到了“know-how”,这很重要。早在希腊时代,人们就已经明白,所谓“episteme”(知识或科学)就是,知道X意味着知道如何把X做出来,当时的工匠,乃至诗人只有在干活时才显示出知识。同样,在马克思及其尼采、福科、海德格尔等人的理解中,对知识的认识就意味着改造、权力的较量,或对自身的追问。

正因为如此,我们对知识的考察不应只看到那些文本的,业已形成的知识,而应该回到知识实际发生的情境中去构造并理解知识。在1975-1977年期间,拉托尔(Bruno Latour)和沃尔加(Steve Woolgar)着手尝试这样的工作。他们直接参与萨克生物学研究所的研究活动,亲自体验构造科学事实的全过程,并采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来描述并分析科研活动的实情。他们发现科学知识与其说是自然规律的表象,不如说是通过科学家之间相互协商,通过说服政府和企业获得经费资助等一些微不足道的活动过程构成的。[5]1987年,拉托尔出版了《行动中的科学:如何通过社会追踪科学家和工程师》,在该书中,他带着读者直接跟随科学家本人进入科学研究的实验室中去。发现科学领域并非一片圣土,这里的争论比在其它日常生活中的争论有过之而无不及。持不同观点的人经常引经据典,旁征博引,甚至列出一大堆数据、资料和文献,以达到说服对方的目的。正如拉托尔所描述的:“当我们从‘日常生活’进入科学行为,从街上的行人到实验室人员,从政治学到专家意见,我们不是从嘈杂走向安宁,从激情走向理性,从热烈走向冷静。我们是从争论走向了更为激烈的争论。”[6]只要我们仔细想想那些铺天盖地的科学论文、不可计数的文献资料,就会发现这样的争论和说服行为在科学中是极为普遍的,更不用说科学家和工程师在实验室中所进行的磋商行为,以及两个反对的实验室之间为证明一个截然相反的结论所做的一切辩论了。科学事实就在论辩、说服、协商这样一些“行动”过程中呈现出来了。

行动中的科学有哪些特点呢?首先,它是一项集体参与的行为。参与科学活动的主体既包括科学家和研究者,也包括科学研究的对象、仪器设备以及以往的科学研究成果,甚至还包括学生、投资者等。因此,主体并非传统意义上进行科学研究的科学家共同体,所研究的客观世界也不是被看作与主体对立的客体。相反,这里的主体是一个扩大了的共同主体,在这个共同主体中,所有参与研究的人与物都被纳入其中。其次,科学不再被理解为对客观世界的表象,而是所有参与者——共同主体通过彼此之间的相互磋商和谈判在情境中共同构造出来的。最后,行动中的科学是一个不断重构的过程。科学永远处于进行中,处于一种不断变化并持续重构的情境之中。

说到底,科学不是描述和观察世界的方式,而是操纵并介入世界的方式。科学家不是对所看到的东西作中立的记录,而是以感兴趣的方式直接介入科学实践的活动。因此,我们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只有在特定的情境中才能实现,科学知识的性质直接取决于构成它们的情境条件的性质。我们知道,在解释学中,若想揭示个体的行为,必须揭示使这种行为成为可能的整体情境;反过来,对整体情境的揭示也须通过个体的行为进行。这就是“解释学循环”。因此,认识论问题同时也是解释学问题。解释学是欧洲大陆哲学发展的,但却对英美哲学,尤其70年代以后产生了重要影响。库恩就是最早在科学哲学中提及解释学的哲学家之一,他曾说:“不管自觉不自觉,他们(历史学家们)都在运用解释学方法,但是对我来说,解释学的发现不仅使历史更重要,最直接的还是对我的科学观的决定作用。”[7]

然而,这里所提的解释学概念与狄尔泰意义上不同。在狄尔泰眼里,解释学的方法只适合于人文科学,或精神科学,但不适用于自然科学。因为人文科学所研究的社会、文化行为本身就具有反思性,但是我们显然不能指望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也具有这样的特性。其实,作为实践的科学并不是单纯的研究对象,或与认识相割裂的本体。正如前面所论述的,它是本体论与认识论的统一,因而本身就具有反思性。海德格尔将这种解释学称为“实践解释学”,关注的是事情的发生,或者行为所引发的现状的变化。

刚才已经提到作为实践的科学与人文科学一样,本身就具有反思性,因为我们在通过实践活动改造对象的同时,也在反思这种行为的合理性。这是科学的实践活动与其它躯体(body)活动的重要区别,也是科学之所以成为典范的原因。现在的问题是,科学实践活动如何在情境中加以理解和解释?它与整体情境的关系如何?

首先,在实践的解释中,解释不是别的,而是解释的行为本身。事物是什么,如何存在,这些都是通过我们对周围事物的处理而揭示出来的。参与世界的行为本身就是对世界会成为什么,以及事物在世界中如何存在的解释。从而,我们理解世界的情境不再是“信念之网”,而是“生活形式”,用海德格尔的话说是“在世(being-in-the-world)的方式”。情境,即生活形式是我们所不能选择的,我们只有,并且必然已参与其中了。例如,在燃烧理论中,拉瓦锡抛弃了传统的燃素说而选择了氧化说,但是实验所用的材料、操作程序以及表达新学说所用的语言等都是他从前人那里承袭下来的,“生活形式”对拉瓦锡实验来说不再是假设,而是别无选择的前提。[8]

其次,解释的情境并不是既定的,而是随着实践活动的变化而不断变迁的。“情境是不断变动更新的,我们找它却无法找到,因为它处于不断扩展、变迁与修正之中。”[9]事实上,情境不是一种理论,也并非外在于实践活动而存在,它本身就是由各种科学实践活动构造出来的。因而,一旦构成情境的这些要素发生变化,整体情境也就随之改变。劳斯将这种科学的实践活动比作“叙事”。叙事就是讲故事,作为故事的讲述者,我们总是已经被置于故事之中了,我们讲述的是一个包括讲述者在内的故事。因此从根本上说它是一种“共同叙事”(common narrative),我们总是依赖于与他人共同构成的情境来叙述他人,同时也是其他人所讲述的故事中的角色。在互相讲述中,我们与他人一起构成并共享这个新的情境。[10]

第三,情境不仅是变迁的,而且还是重构的,是“持续重构” (continual reconstruction)的过程。叙事并不是已经完成的(completed)行为,而是正在进行中的(ongoing)。“我们与各种正在进行着的故事生活在一起,这是我们能够讲述它们的情境条件,或者是做其它任何可称之为行为之事的情境条件。”[11]科学的实践活动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不断对自身进行反思与批判,同时也包含对自身的辩护。正是批判与辩护的统一,使我们不致简单地认可,并委身于一种既成的情境,而是不断地重构它们。这样一来,科学知识就不存在确凿无误的意义,意义也始终处在重构和不断形成的过程之中。“科学知识的可理解性、意义和合法化均源自于它们所属的不断重构着的,由持续的科学研究这种社会实践所提供的叙事情境。”[12]也正因如此,科学研究才能吸纳来自各个方面的反思和批判,并对自身进行反思和批判,从而更具开放性。

从上述三点可以看到,我们对我们所生活的世界的理解已经不是一套信念或对象的规律,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认知”,而是内在于我们身体中的全部技能(即实践的知识),只有将我们、实践的对象以及物质环境一起置于一个实践的解释的情境中加以构造,才可能更为全面地理解科学、理解世界,同时我们的解释性行为也才是可理解的。另一方面,实践知识的获得同样也不是通过学习和使用规则或依据信念行事,而是通过库恩所说的范例的学习。这样所获得的技能或实践知识才具有创造性,具有向外延伸和发展的可能性。一个牙牙学语的小孩,之所以能从所教会的单个的词句中衍生出无穷多的句子,既不在于先天的深层结构,也不在于一个被给定了的文化与历史的语境,而是由于他们一开始就已经实践地参与了生活。同样,只有实践地解释并参与科学,科学对我们才是开放的,其自身才具有不断发展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 [2] [10] [11] [12] Joseph Rouse: “The Narrative Reconstruction of Science”, in: Inquiry, Vol.33, 1990, 186,183-185,181.

[3] J.Habermas:“交往能力的预备性考察”,in: Theorie der Gesellschaft oder SOZIALTECHNOLOGIE:Was leistet die Systemforschung? Suhrkamp verlag Frankfurt am Main , 1971, 118,120.

[4] Joseph Rouse: Knowledge and Power,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87, 53.

[5] Bruno Latour and Steve Woolgar: Laboratory Life, London: Sage, 1979.

[6] Bruno Latour: Science in Action, Open University. Press, 1987, 30.

[7] T. S. 库恩:《必要的张力》,纪树立等译,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V页。

科学实践活动论文第8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按照市委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总体要求和阶段部署,紧紧围绕《中共*市建设局委员会关于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实施方案》,紧扣“实践科学打基础,攻坚克难搞建设,优化服务促发展”这一实践载体,把宣传报道工作贯穿于活动始终,明确主题、突出重点,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党员,坚持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广泛宣传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重大意义、目标要求和主要原则,突出宣传学习实践活动每个阶段取得新进展、新举措、新经验、新作为、新成效,为我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有力推动我市城乡建设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宣传重点

1、宣传学习实践活动的重要意义、主要精神、重大部署和重要活动。大力宣传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宣传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重要意义和重大战略部署;宣传我局贯彻落实市委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和重要活动。

2、宣传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工作的各项工作要求。认真宣传学习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目标要求、主要原则、方法步骤和措施要求;做好各党支部有关学习实践活动重要会议、座谈会、专题报告会、讨论会、宣讲活动、调研活动、总结会等的宣传报道;及时通过媒体和简报宣传报道我局学习实践活动的重要部署和各项工作要求。

3、宣传学习实践活动的先进典型和活动进展情况。深入挖掘和宣传我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先进典型,及时宣传局属各党支部(总支)和广大党员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提高思想认识、解决突出问题、创新体制机制、促进科学发展创造的好经验、好做法,在努力找准学习实践活动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等方面取得的实际效果,在坚持解放思想、突出实践特色、贯彻群众路线、正面教育为主等方面进行的有益探索,宣传我局学习实践活动进展情况和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4、宣传学习实践活动取得的实际效果。要充分宣传广大党员干部认真学习文件文献、着力转变思想观念、更新发展理念,对事关本单位科学发展重大问题形成共识等方面的实际效果;宣传找准群众反映强烈,影响和制约本单位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以及党性党风党纪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等方面的实际效果;宣传推进改革创新、完善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和形成长效机制等方面所取得的实际效果,宣传广大干部群众对学习实践活动的积极评价。

三、宣传活动安排:

1、开设专栏。在《*建设》简报开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专栏,贯穿学习实践活动始终。主要报道学习实践活动的工作要求、进展情况、重要动态、典型经验,展示学习实践活动的成果。

2、信息报道。局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向市委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报送我局深入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工作动态。各单位党支部要及时将开展活动采取的有效措施、好经验、好做法、典型事例以及进展情况,以电子文档的形式上报局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电子邮箱:*联系电话:*)。

3、典型挖掘。挖掘、总结各单位在活动中涌现出的先进集体和个人典型,集中进行宣传报道。通过对内宣传,发挥典型引路、示范带动作用;通过对外宣传,充分反映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亮点。

4、网络宣传。在城建网随时刊载我局学习实践活动动态信息、政策文件及理论文章等,同时通过城建网等媒体组织开展“我为*献一计”金点子征集活动,组织开展思想解放大讨论活动。有条件的单位也要积极发挥本单位网站的作用,生动快捷地做好学习实践活动的网络宣传工作。

5、社会宣传。积极协调市电视台、市报社等新闻媒体对我局各个阶段活动开展情况进行及时宣传报道,扩大社会影响力。同时各单位要加强活动的环境布置,通过悬挂标语口号、利用黑板报、宣传栏等形式进行宣传,营造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环境氛围。

四、宣传工作要求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工作的宣传工作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政策性和指导性,局属各党支部(总支)要高度重视,按照要求切实抓好有关宣传工作。

1、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各单位要确定一名分管领导分工负责学习实践活动的宣传工作,并要单位一把手亲自把关,确保学习实践活动宣传有声有色。

2、要切实加强信息报

送工作。要通过信息报送及时反映活动开展情况,重点反映创新举措、工作特色及好的经验做法。各单位要明确专人负责宣传报道和信息报送工作,提高宣传的及时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