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传播学硕士论文

传播学硕士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16 15:55:03

传播学硕士论文

传播学硕士论文第1篇

【关键词】新闻传播学 传播学教育 985高校

新闻传播学因其研究主体的新闻传播活动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受到了各界的关注。本文根据2012年收集到的资料选取了中国不同地域的高校对中国的新闻教育发展进行分析。

具体选取办法是:在东北地区选取了吉林大学,华北地区选取了中国人民大学,西北地区选取了兰州大学,华东地区选取了复旦大学,华中地区选取了华中科技大学,华南地区选取了中山大学,西南地区选取了四川大学。以国家985建设大学为主要选取对象,旨在研究质量高、具有一定实力的传播专业来做主要分析。

一、专业发展历史

所选取的这七所高校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我国新闻传播类高校的发展现状,从它们的发展历程上看,新闻传播学专业起步较早,许多是在中文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83年,许多院校纷纷调整建系,之后逐渐成立新闻学院。(见表1)

在这些院校中除了吉林大学新闻传播学专业是在人文学部下属,其余六所院校以“新闻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或“文学与新闻学院”作为院系名称,且属于独立的二级教学单位,表明其新闻传播教育已经趋于成熟。

从所选取的院校来看,均为“985”重点高校,除了吉林大学、兰州大学和中山大学没有新闻传播学博士点外,其余院校都有着悠久的新闻教育的历史积淀,均属于较早开展新闻教育的学校。

二、新闻传播学本科教育

1998年7月教育部公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目录》中将文学学科门类中的原“新闻学类”改为“新闻传播学类”,并将其所属专业调整为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和编辑出版学4 个专业。新世纪之初又增加了传播学和媒体创意两个专业。(见表2)

三、新闻传播学硕士教育

高校恢复招生后,只有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几个院系开设有新闻学硕士点。在新闻传播学硕士的培养阶段中,绝大多数的高校均有新闻学和传播学硕士点,不同院校设置了部分相同的研究方向,说明新闻传播学硕士培养在研究方法、基本理论等方面形成了相对成熟的学术传统,初步形成了中国语境下新闻传播学科的模式。

在发展基础好的高校里,现有的新闻学和传播学硕士点中开设的研究方向较为细致。其余高校则对各个不同的研究方向进行了细分,比如在中国人民大学的传播学硕士点中就有新媒体研究,传播实务研究中含有公共、出版和广告;兰州大学结合当地的实际发展,开设了民族传播学,较好地为地方经济服务;复旦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均凭借其所处地区经济高速发展,开设了与传播技术相关的研究方向。

从表3的现有的新闻传播学硕士专业招生中,我们可以看出现行的新闻传播学硕士生教育依旧是以学术型人才为主,对于新闻传播学专业来说,应该根据社会需求的发展,向实际应用型人才的方向发展。

四、 新闻传播学博士教育

我国大陆新闻传播学博士是从1984年开始的,至今有近三十年的历史,中国人民大学和复旦大学首先招收第一批新闻传播学博士生,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家教育委员会在1997年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将新闻传播学正式设定为一级学科,下设新闻学和传播学两个二级学科。在2010年经国务院学位办评审的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培养单位有15个: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暨南大学、四川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京师范大学、南京政治学院。(见表4)

以2012年收集到的资料从现有博士培养点的区域分布上看,我国新闻传播学博士点高校分布不平衡,具体是分布在北京5个,武汉2个,上海2个,南京2个,广州、成都、厦门、杭州各1个。并且这些院校都集中在大中城市,尤其是上海、北京和武汉,全国尚有23个省(市、自治区)没有新闻传播学博士学位授权点。仅仅以上述所列学校为例,吉林大学和兰州大学没有新闻传播学博士点,这也表明我国新闻传播博士教育的地区分布不均衡。

在我国新闻传播博士教育的研究方向中,新闻传播史、新闻理论和传播理论等传统基础研究方向仍是研究主流;媒介经营管理、新媒体和符号学等前沿性学科也逐渐成为研究热点。

其余院校则结合优质资源和地缘优势开设了一批有特色的专业,如四川大学的符号学与传播学为独有,华中科技大学在传播学博士点下设置了网络新闻传播。从这里我们能看到当前的新闻传播学博士点下设研究方向要细化,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当前中国新闻传播学博士培养是学术性为主,但新闻传播学是实践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专业,博士教育应该培养一些专业素养深厚,专业技能娴熟的博士,即开展专业博士学位教育应逐步建立起来。

新闻传播学教育的发展对我国未来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完善新闻传播教育的区域分布和改变新闻传播学培养模式都是未来开展新闻传播教育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①曾建雄、曾俊、邓文艳,《新闻传播类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危机与转机——关于变革国内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层思考》,《现代传播》,2010(3)

②陈力丹,《2010年中国的新闻传播学研究》,《国际新闻界》,2011(1)

传播学硕士论文第2篇

《卫报》对英国高校的年度排名历来被学生作为选报学校的必备参考。威斯敏斯特大学2006年在媒介研究、传播和图书馆学科领域内名列第四①;2005年在媒介研究领域内名列第六②。 威斯敏斯特大学的新闻与传播学系隶属该校媒介、艺术与设计学院。与国内相比,以威斯敏斯特大学为例的英国新闻与传播学教育存在以下特点。

学科方向设置较细,细化学科方向的课程体系较完善

威斯敏斯特大学新闻与传播学系个别学科方向设置较细。如本科阶段设有医疗新闻学。医疗新闻学包括编辑(医学);特写写作(医学);适用于卫生专家的排版设计;适用于卫生专家的出版法和伦理;适用于卫生专家的专业写作;新闻的语境;医疗保健工作政治学等课程模块③。再如,硕士研究生阶段设有传播政策。该专业所包括的必修课程模块有传播政策的政治分析(必修)和学位论文专业指导;第一学期的选修课程模块包括传播的政治经济学;技术和传播政策;传播理论;传播学研究方法;学习技能;第二学期的选修课程模块包括全球化和媒介;政治传播;媒介受众;性别,暴力和政治;政治传播等④。

点评 :学科细化与学科的深入发展息息相关。与欧美国家相比,新闻与传播学教育(尤其是传播学教育)在中国发展的历史并不算久。因此,中国高校的新闻与传播学教育总的来说存在学科方向设置线条粗疏的问题。当然,随着社会需求的发展和学界研究的细化,一些细化学科正逐步被列入教学方案。譬如奥运报道、健康传播等。但是,由于这些教学方向完整体系的形成还需假以时日,因此,常出现的问题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这些被细化出来的学科方向往往跟其他早已成型的学科方向难以有明显的界线,难以突出细化学科方向个性化的东西。不过可以期待的是,不管是从横向看还是从纵向来看,中国新闻与传播学教育应该并且会朝学科细化的方向发展,横向学科细化以媒体类别(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为维度;纵向的学科细化以传播内容所属领域或学科领域(如体育新闻报道、社会新闻报道、经济新闻报道、健康传播、传播政策等)为维度。

体现出较强的社会科学特点

英国站在社会科学的视点上研究新闻和传播活动的规律,表现出较强的社会科学特点。此点可由针对新闻学本科生的课程设置略见一斑。

另外,从理论课授课内容也可以看出其较强的社会科学特点,以2006年第一学期传播学硕士课程《新闻理论》为例,该学习模块涉及战争与新闻、新闻业市场结构与新闻实践、新闻从业者为谁而工作、新闻与政治、新闻业与互联网、国际新闻流与通讯社等专题。

点评:与英国相比,中国的新闻与传播学教育尤其是新闻学教育表现出较强的人文学科特点。现今中国的新闻学教育最早借鉴于苏联。由于当时国际、国内特定的政治背景和社会背景,新闻学更多地“体现出政治与文学杂揉的特点”,“更具人文学科的特点”⑤。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尤其是90年代之前),这种新闻学教育视角与社会对新闻人才的需要基本合拍。但是, “当新闻活动越来越表现为一种文化消费活动时,以社会科学的态度对待新闻学已是一种必然选择。”⑥。站在社会科学的视点上把握新闻传播活动的规律,可以让新闻学教育更贴近现实操作。

本科生与硕士研究生教育差别较为明显

英国大学本科学制3年,硕士研究生学制1年。本科生入学前无需经过统一考试,而是一般要经历提交申请、面试、录取等程序。一般可以同时申请6所学校。威斯敏斯特大学新闻与传播学系所提供的本科生教育包括媒介学和医疗新闻学。所提供的硕士研究生教育包括传播学、传播政策、针对国际学生的新闻学研究、媒介管理,摄影新闻学、公共关系等。

本科生阶段教育理论与实践并重(甚至更重实践)。学生一般每学期要修两门理论课,两门实践课。前者包括新闻理论、传播理论、全球化、媒介消费、传播法方面的课程。后者包括印刷、在线和广播新闻、电视制作、广播制作或公共关系等。学生入校后,即可根据自己的兴趣侧重某方面的实践。譬如对电视制作感兴趣的学生,可以在实践课上学会摄影、编辑视频、制作演播室节目和制作纪录片等所需的技能。本科阶段的理论课在讲授时“多结合案例,与实践紧密相联,并不注重深入系统地介绍理论”⑦。多以教师讲授和小组讨论的形式组织课堂。

硕士研究生阶段主要是深化学生的理论积累和培养其做研究的能力。实践课的重要性下降。理论课多以专题形式组织,表现出一定的深度,如2006年第一学期传播理论这门课涉及大众传播与现代化、发展传播学、意识形态与霸权、传播与文化、法兰克福学派、政治经济学等专题。课堂组织形式除教师讲授和小组讨论外,还包括一对一与导师面谈。在与导师面谈时间内,学生可以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与老师深入探讨,老师会指导学生论文写作。

点评:国内新闻与传播学教育中出现的一个问题是本科阶段教育与硕士研究生阶段教育之间并未泾渭分明。一些在本科阶段学过的内容还会出现在硕士研究生阶段。解决此问题的一个途径也许是更准确地把握不同阶段教育的定位,拉开本科生、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距离。譬如将本科生教育定位于“怎样做”,将硕士研究生教育定位于“怎样对做进行思考”。要教好本科生“怎样做”,可能会受到一些客观条件的制约,如硬件设备。硬件设备不仅体现在量上――量不足就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能有充足的熟能生巧的机会;而且还体现在质上――媒体技术日新月异,用20世纪80年代的设备来训练21世纪的学生只能事倍功半。将本科生教育定位于“怎样做”并不意味着只培养“匠人”,而是说,这是本科生教育的基本使命。将硕士研究生教育定位于“怎样对做进行思考”,亦即侧重于引导学生学会站在理论的高度上描述现实、解释现实、预测与控制现实。

博士研究生教育程序控制严格

博士研究生学制3年。拿到学位之前,一般要经过以下程序:提交研究计划――面试――注册――身份转换――提交论文――论文答辩。入学前无需经过统一考试,但要提交研究计划。如果学校认为有导师可以指导申请者将来的研究,就会组织面试,以了解其对该研究论题的把握程度及未来的研究潜力。申请者面试通过就会被录取。正式入学后就要在导师指导下有步骤地开展研究工作。首先要大量阅读与研究论题相关的文献资料(值得一提的是,不少大学图书馆间资源共享,许多政府或社会网站上的信息完全公开,因此可供学生利用的信息资源特别丰富)。一年级第二学期初要经历注册程序,学生要准备书面材料,老师以面谈形式检查学生此前的研究成果,并提出意见和建议。二年级末要经历身份转换程序,一般需提交字数约为毕业论文1/3的报告,如果顺利通过专家小组的面试,身份就可由MPHil (Master of Philosophy ) 转为PHD候选人(PHD Candidate),如果未通过,就不能转换身份,只能修改后重新经历身份转换程序。身份转为PHD候选人后,就可正式进入论文写作阶段,接着是提交毕业论文及论文答辩⑧。由于目标清晰可见,博士研究生从入学的那一刻起就以理论突破为目的,并且有着明确的研究论题。由于导师与学生间的双向选择机制能确保学生的研究论题尽可能落在导师的研究领域(研究兴趣)范围内,所以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可以很充分地得到导师的指导意见。通过环环相扣的程序,一步步地完成始定的研究论题,可谓三年磨一剑。

点评:国内博士研究生阶段新闻与传播学教育所存在的一个问题是有些学生所选定的研究论题与导师的研究领域(研究兴趣)出现错位,以致导师在指导学生做研究时不能那么游刃有余。此问题的主要责任并不在导师,而在于导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选择机制并未能完全顺畅地运转。

留给学生主动寻求知识的时间与空间

英国高校教育每一学年包括两个学期,每学期正式上课时间为12周。2006年第一学期始自9月18日。第二学期始自1月15日。威斯敏斯特大学新闻与传播学只要求本科学生每一学期选4门课。硕士研究生的课程量要求不一,但也不算很多。以传播学硕士教育为例,要求学生在一年内修完3门核心课程和5门选修课程。公共关系硕士教育要求学生在一年内学完4门必修课和2门选修课。

点评:英国高校教育的工作量是每年24周,比中国少了近1/3。不仅如此,而且由于理论课上小组讨论和与导师面谈会占去相当多的时间,因此用于讲授的时间就更少了(每门理论课每学期约讲授十多个小时,当然也有的课会多些)。“老师只是给学生拉出一个知识框架,学生可以利用大量课余时间自己去探索、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13

必修课数量不多,选修课丰富

必修课程一般为核心课程,其在学生所修的全部课程中所占的比重并不大,每学期1-2门。以传播学硕士教育为例,必修课只有3门。可供选择的选修课则包括13门。

点评:在新闻与传播学教育中,中国不少高校的必修课所占比重较大。不过此点只能作为一个客观差异来看待,并不能说明孰优孰劣。

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方式灵活

学生修完一门课,老师都会给出评定成绩。很多老师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方式不是期末考试,而是根据学生的论文(多为理论课)、作品(多为实践课)等做出综合评价。譬如对本科阶段新闻学方向的学生来讲,老师会根据论文和设计方案来评定理论课的成绩,根据实际操作,个人和团体设计方案和分析自己工作的日记等评定实践课的成绩,没有期末考试。

点评:老师到底以何种方式评价学生学习效果,还需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每一种方式要想取得好的效果都是有条件的。

学生反馈全面

威斯敏斯特的学生在学期末会拿到一份学生反馈问卷,以调查每一教学模块(model)的教学效果。这份问卷设计得相对较为详细,不仅会涉及授课本身,而且还会涉及到教学设备、教材等。以2006年该校学生拿到的反馈问卷为例,整份问卷共分为9个部分,前6部分为客观题,后3部分为主观题。分别为组织;材料与设备;讲授(lecture);小组讨论和实践/设计;评价;综合评价;你的观点;背景信息;附加问题。每一客观题均包含五六个六级量表。

点评:教学本来就是个双向传播的过程。传播效果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反馈的情况。由于学生反馈意见的根据是自己接受教育的效果,而教学效果不光会受到课堂教学的影响,而且还会受到教学设备、试验室设备、图书馆资源等诸多外部因素的影响。因此,将这些内容包括在学生反馈问卷中会更符合实际情况。

注释:

① http://education.guardian.co.uk/universityguide2006/0,1595180,00.html

②http://education.guardian.co.uk/universityguide2005/0,,1455246,00.html

③http://www.wmin.ac.uk/mad/page-400

④http://www.wmin.ac.uk/mad/page-269

传播学硕士论文第3篇

新闻传播学因其研究主体的新闻传播活动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受到了各界的关注。本文根据2012年收集到的资料选取了中国不同地域的高校对中国的新闻教育发展进行分析。

具体选取办法是:在东北地区选取了吉林大学,华北地区选取了中国人民大学,西北地区选取了兰州大学,华东地区选取了复旦大学,华中地区选取了华中科技大学,华南地区选取了中山大学,西南地区选取了四川大学。以国家本文由收集整理985建设大学为主要选取对象,旨在研究质量高、具有一定实力的传播专业来做主要分析。

一、专业发展历史

所选取的这七所高校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我国新闻传播类高校的发展现状,从它们的发展历程上看,新闻传播学专业起步较早,许多是在中文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83年,许多院校纷纷调整建系,之后逐渐成立新闻学院。(见表1)

在这些院校中除了吉林大学新闻传播学专业是在人文学部下属,其余六所院校以“新闻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或“文学与新闻学院”作为院系名称,且属于独立的二级教学单位,表明其新闻传播教育已经趋于成熟。

从所选取的院校来看,均为“985”重点高校,除了吉林大学、兰州大学和中山大学没有新闻传播学博士点外,其余院校都有着悠久的新闻教育的历史积淀,均属于较早开展新闻教育的学校。

二、新闻传播学本科教育

1998年7月教育部公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目录》中将文学学科门类中的原“新闻学类”改为“新闻传播学类”,并将其所属专业调整为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和编辑出版学4 个专业。新世纪之初又增加了传播学和媒体创意两个专业。(见表2)

三、新闻传播学硕士教育

高校恢复招生后,只有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几个院系开设有新闻学硕士点。在新闻传播学硕士的培养阶段中,绝大多数的高校均有新闻学和传播学硕士点,不同院校设置了部分相同的研究方向,说明新闻传播学硕士培养在研究方法、基本理论等方面形成了相对成熟的学术传统,初步形成了中国语境下新闻传播学科的模式。

在发展基础好的高校里,现有的新闻学和传播学硕士点中开设的研究方向较为细致。其余高校则对各个不同的研究方向进行了细分,比如在中国人民大学的传播学硕士点中就有新媒体研究,传播实务研究中含有公共、出版和广告;兰州大学结合当地的实际发展,开设了民族传播学,较好地为地方经济服务;复旦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均凭借其所处地区经济高速发展,开设了与传播技术相关的研究方向。

从表3的现有的新闻传播学硕士专业招生中,我们可以看出现行的新闻传播学硕士生教育依旧是以学术型人才为主,对于新闻传播学专业来说,应该根据社会需求的发展,向实际应用型人才的方向发展。

四、 新闻传播学博士教育

我国大陆新闻传播学博士是从1984年开始的,至今有近三十年的历史,中国人民大学和复旦大学首先招收第一批新闻传播学博士生,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家教育委员会在1997年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将新闻传播学正式设定为一级学科,下设新闻学和传播学两个二级学科。在2010年经国务院学位办评审的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培养单位有15个: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暨南大学、四川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京师范大学、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见表4)

以2012年收集到的资料从现有博士培养点的区域分布上看,我国新闻传播学博士点高校分布不平衡,具体是分布在北京5个,武汉2个,上海2个,南京2个,广州、成都、厦门、杭州各1个。并且这些院校都集中在大中城市,尤其是上海、北京和武汉,全国尚有23个省(市、自治区)没有新闻传播学博士学位授权点。仅仅以上述所列学校为例,吉林大学和兰州大学没有新闻传播学博士点,这也表明我国新闻传播博士教育的地区分布不均衡。

在我国新闻传播博士教育的研究方向中,新闻传播史、新闻理论和传播理论等传统基础研究方向仍是研究主流;媒介经营管理、新媒体和符号学等前沿性学科也逐渐成为研究热点。

其余院校则结合优质资源和地缘优势开设了一批有特色的专业,如四川大学的符号学与传播学为独有,华中科技大学在传播学博士点下设置了网络新闻传播。从这里我们能看到当前的新闻传播学博士点下设研究方向要细化,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传播学硕士论文第4篇

关键词: 民办高校 艺术硕士 培养模式

2011年10月,包括河北传媒学院在内的五所民办高校通过教育部审批,正式获得研究生招生资格,这是我国民办高校首次获得研究生教育资格,打破了过去研究生招生由公办高校垄断的局面。相对于公办院校来说,民办高校获此招研资格,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机遇在于学校开始有资格培养高层次人才,这是对学校实力的肯定;挑战则不言而喻,民办高校的研究生培养是否正规,教育质量能否保证,就业前景如何,这些都需要用事实去证明,而建立科学有效的培养模式则是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

一、关于培养目标

在美国、英国、加拿大等西方国家,艺术硕士专业学位已经有了较长发展历史,如在美国,艺术硕士的教育宗旨一是强调实践性和应用性,二是强调艺术素养和专业理论知识的培养。与此相关,其艺术硕士学位授予的标准主要在于对学生的创作技能和艺术想象力的全面评估①。

我国目前艺术类高层次人才培养分为学术型研究生和应用型研究生两类,后者即我们所说的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术型研究生在修学期间更多地学习一些理论课程和专业研究方法,最后疲于应付毕业论文的写作和答辩,客观来说,用于艺术创作和实践的机会和时间相对很少。为了加速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艺术类人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于2005年起开始在我国建立艺术硕士(MFA)专业学位,并在《关于的说明》中明确指出:“加快培养大批高层次、应用性艺术专门人才是我们文化事业繁荣和发展的关键,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根本保证。”其中培养“高层次、应用性艺术专门人才”即是艺术硕士的培养目标。

对于首次获得招研资格的民办高校来说,应该深入思考本校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以河北传媒学院来说,MFA的培养目标要在深刻理解国家关于艺术硕士培养目标界定的基础上,将“高层次、应用性”的特点加以深化和升华。河北传媒学院将招收广播电视领域的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旨在培养出在广电领域既精通本专业理论知识又精通实际操作流程,既具有本专业需要的综合能力又熟悉相关领域知识,能够在广电行业驾驭整套制作过程的高端广电人才。

二、关于课程设置

《专业学位设置审批暂行办法》明确指出:“专业学位作为具有职业背景的一种学位,为培养特定职业高层次专门人才而设置。”艺术硕士专业学位作为专业学位中的一种,应该以此为出发点,根据与艺术类学术型硕士即文学硕士招生对象的不同和前边所述培养目标的区别确定具体的教学内容和课程。艺术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目标(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实现也取决于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课程设置直接相关。民办高校应加强专业学位硕士的课程建设,这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

首先,不可忽视理论核心课的重要作用。艺术人才的专业成才周期长,相对来说文化底子普遍薄弱,这也是在进入工作岗位后专业层次不易提高的重要原因。艺术硕士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应该为他们提供学理论知识的机会,提高理论修养,“提高他们理解作品、表现作品和把握作品风格的能力”②。由于已具有一定工作经验,学生在进行理论学习的同时更容易自觉结合自身以往经验进行整合,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进而指导实践,形成良性循环。

第二,为艺术硕士研究生提供实际案例操作课程。实际案例课程也可称之为专题课程,导师带领学生结合以往实际工作经验,吸取鲜活的教育素材,开发诸如案例分析、完成实际作品等实践课程、活动课程,就广播电视领域的实际案例进行专项研究。学生不仅解决了问题,更深化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拓宽了艺术创作视野。

第三,加强通识课程建设,培养高素质的艺术专业人才。艺术硕士涵盖音乐、戏剧、戏曲、电影、舞蹈、广播电视、艺术设计、美术等学科领域,每个学科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尤其是河北传媒学院招收的广播电视专业,与其他几门学科关系十分密切,存在共性层面,也有不同之处,学生需要全方位了解相关学科知识,精通一两门相近学科专业。另外,对于攻读艺术硕士的研究生来说,入学前大部分忙于实际工作,缺乏高层次文化素养提升的机会,遇到问题不能融会贯通,这也要求我们不能忽视通识课程的建设。“学识修养能帮助艺术家从整体提高创作的境界,文化素养直接影响艺术的表现力”③。艺术硕士阶段的通识课程与本科阶段的通识课程是以艺术为主体,对本专业门类外的其他相关专业进行学习和研究的课程,旨在提升艺术硕士研究生在艺术视野、自身文化素养等方面的综合素质。

通识课程可作为专业选修课进行设置,学生根据自身特点选择感兴趣的一两门其他专业门类的课程进行学习和研究,扩大艺术视野,与本专业融会贯通,为今后的创作开阔思路。

三、关于教学方式和方法

根据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的要求,艺术硕士教育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应围绕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而展开。课堂讲授法虽然不再是当代教学唯一的模式,但是仍有自身优势,对于理论教学,还需要安排有造诣的名师进行系统讲解,学生通过参与讨论,与实际工作经验相结合,提高自身理论修养。

对于专题类案例类课程,学生的参与尤为重要。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的教学应加强开放性和实践性,强化社会实践、科研实践等培养环节。可以采取双导师制,如可聘请校外知名的高职称高职务的广电行业专业人士担任实践课程教师或顾问,为研究生提供典型案例,指导学生进行操作。另外,应鼓励学生参与各类课题的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掌握广电领域各类工作的知识和流程。

在培养方式上,可以考虑采取校企合作的方式。河北传媒学院招收的是广播电视领域的艺术硕士研究生,这些学生大多来自省内广电行业,学校可与相关广电单位建立合作培养的关系,一方面学校为广电行业培养高层次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广电行业为我校MFA研究生提供实践基地,使他们有机会走进行业第一线,切实动手参与工作流程,双方达到共赢的目的。

四、关于毕业评价

艺术硕士研究生的毕业论文(设计)是学生通过两到三年的学习后,其专业实践能力和分析总结能力的专门展示。艺术硕士研究生的毕业评价需要建立起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的考核体系和评价标准,即必须有实际作品,毕业论文要以作品为基础进行撰写,在论文中对实践操作中的诸多问题进行归纳总结,达到理论指导实践的目的。同时,在论文指导和答辩过程中,导师应积极发现好的作品,推广到社会中转化为生产力,增强艺术硕士在专业领域内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注释:

①周映辰.中国艺术硕士-MFA-培养模式初探[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1.

传播学硕士论文第5篇

一、新闻传播学研究生教育概况

二十多年来新闻传播学教育规模的扩大和办学层次的提升对新闻传播学科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科层次的教育,据教育部高教司统计,截至2005年全国共有661个新闻学类本科专业点,其中新闻学209个,广告学232个,广播电视新闻学146个,编辑出版学50个,传播学24个;研究生层次的教育,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新闻传播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复旦大学新闻传播与媒介化社会研究基地主任童兵教授介绍,在经过十轮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审核工作后,目前全国共有新闻与传播学硕士点123个,其中新闻学60个、传播学63个;博士点19个,其中新闻学10个、传播学9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6个;另有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博士后流动站3个。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涂光晋教授、复旦大学新闻传播与媒介化社会研究中心黄旦教授、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研究中心胡正荣教授、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张金海教授、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李建伟教授根据此前的调研,分别就国内新闻学、传播学、广播电视学、广告学、编辑出版专业的研究生教育情况做了专题报告。综合各专题报告的统计,目前各专业师资情况如下表:

总体而言,各专业的师资状况呈现出高职称、高学历和年轻化的特点;在研究方向设置及专业课程设置上,普遍呈现多样化的特点,研究方向设置宽、窄不一,而且仍有扩展的趋势。调查者认为,这种趋势反映了学科建设的繁荣,但繁荣背后潜在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学科边界的模糊。例如,大部分学校将广告学专业归属于新闻传播学,但也有不少院校依托于经济、管理、文学、艺术等学科;编辑出版专业在不同院校分属于出版编辑、出版发行、文艺学、新闻传播学、纸浆造纸工程、图书馆学等;传播学的学科定位与边界不清也导致传播学科专业特性不清、课程体系缺少规范以及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含混。

二、新闻传播研究生教育的问题、建议与对策

1.关于优化学科结构

学科结构的调整是本次会议的热点和焦点,引起了代表们的热烈讨论。一种意见认为目前新闻与传播学下设两个二级学科,整体结构偏小,建议通过修订二、三级学科目录、增设二级学科以调整结构、夯实中坚力量。这样有利于进一步厘清学科边界,回应其他学科的蚕食之势,维护本学科的整体权益。胡正荣教授认为目前广播电视专业与社会的互动进一步密切,学科发展态势良好,已有几年一级学科授权单位自主设置了广播电视学博士招生方向,应当将其设置为二级学科,有利于学科内涵的建设。张金海教授、厦门大学黄星民教授等建议,将广告学提升为二级学科,既将其专业归属明确到新闻与传播学,也可为广告学的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李建伟教授、南京大学张志强教授等则认为编辑出版专业晋升为二级学科条件已成熟。

但也有些代表则认为,在优化结构的同时更应关注学术品质和学理基础的建设。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董天策教授指出,学科结构的调整应当以学科内涵和学术成就作为重要参照指标,应当着力提升学术品质和内涵。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副院长吴飞教授认为,二级学科不宜设立太多,应当考虑这些学科的学理基础。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方晓红教授认为,结构调整需要考虑学科本身的生存与发展,如果将其他部分从传播学中抽出设立二级学科,传播学可能会被架空。深圳大学传播学院院长吴予敏教授指出,传播学科本身具有跨学科性质,一方面,研究生生源的多元化是必然趋势,既面临困惑,但更重要的是提供了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机遇;另一方面,媒体工业发展趋势下,传播手段的融合性也会越来越强,因此不能只考虑为单一媒体提供人才而增设二级学科,而应当立足于发展多元传播学教育。

2.控制研究生规模

据不完全统计,当前新闻传播专业在校学生约10万,教师约1万人,教授约1000人。就发展速度和数量来看,新闻传播教育发展超常规,专业点过多过滥。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罗以澄教授介绍,自1983年以来,新闻学类专业点保持连年高速增长,几乎每五年翻一番,可以用“几何级态”来表示这种增长状态。

就本次五个学校提交的调查的报告看,新闻传播专业一位导师所带研究生的人数大约在8~24人之间,半数以上导师与研究生见面的时间难以保证。胡正荣教授介绍,“一个茶壶配若干个杯子”是对高校研究生培养中一个导师带若干弟子现象的生动描述,这种现象导致每个学生分配到的资源非常有限,严重影响了研究生教育的整体水平。而且糟糕的是,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与会人士认为,新闻传播教育规模偏大,需要控制。黄旦教授代表会议主办方建议:建立硕士点的准入与退出制度,由教育部新闻学学科教育指导委员会和学科评议组共同牵头,研究并提出切实有效的评估及检查方案。

3.关于提升教育质量

“培养目标不明确”是目前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普遍问题,“大学教育高中化,研究生教育本科化”的趋势同样出现在新闻传播专业。硕士生培养目标究竟应以研究型人才为主还是以应用型人才为主?

与会代表普遍认为面对社会发展的多元化,既应肯定研究方向开设的多样性、人才培养的个性化,同时也应注意学术规范和人才规格。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芮必锋教授认为:新闻传播教育不要被传统学科、市场和宣传部牵着鼻子走,而应培养分析能力强、有独立思考意识的人才。华中科技大学信息与传播学院院长张昆教授认为,研究生培养应存在着“一”和“多”的矛盾,即单一的培养模式和要求与多样化的生源(来自不同学科)、多元化的需求和目标之间的矛盾。西北大学杨立川教授主张,硕士生培养应定位于有较强业务能力和科研能力的一线人员,作为业界与学界的连接。

代表们普遍关注研究生规模扩张后的培养质量问题。涂光晋教授认为,应当加强对新建专业的适当检查和招生规模的适度控制。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张志强教授认为,强调研究生培养质量需要政府监管、学界指导和学校自律三个方面的力量。方晓红教授等则认为,研究生培养的规模与质量应当建立自我约束机制,过度强调自上而下的评估有可能会制约发展。罗以澄教授介绍了他在英美等国考察的情况,英美等国的专业评审基于自愿,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由专业评审委员会认定,同时努力获得社会认可。

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吴高福教授指出,目前研究生来源广泛,来自外语、文学、工科等跨学科的学生增多,而来自经济、法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其它社会科学的较少,因此应当慎重对待学制问题,加强新闻传播学基础能力与研究能力的培养。黄星民教授指出,研究生培养的学制宜灵活,不能以牺牲质量来完成时间的缩短。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白贵教授批评目前的研究生教育存在实用化的倾向,淡化了对新闻专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意识的培养。

亚洲的新闻传播教育如火如茶发展之时,英美新闻传播教育界则在思考应对正在到来的新挑战。据英国威斯敏斯特媒介研究中心Colin Sparks教授介绍,在英国不少新闻院系正在调整对策:适应瞬息万变的产业对多种技能的显著需要、适应不断变化的需求、认可多重择业的可能、适应国际学生而不是只注重国家特性、不同的学校采取不同的培养途径等等。美国马里兰大学Thomas Kunkel教授认为,在美国整个媒介大环境和新闻工业正处于转型期间:传统新闻业持续走低、可替代媒介在崛起,针对这种形势,新闻院所更关注多媒体以及获得多面向的传播技能,同时亦试图延续新闻专业主义技能与标准。香港中文大学陈韬文教授通过调查发现:从业者与学生最看重的能力依次是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广博知识。他认为当前新闻传播教育面对的问题有:信息科技冲击传媒的传统边界,社会加速变化需要适应能力强的人,全球化迅速发展需要更多拥有跨文化和跨境传播素养的人,新闻传播行业的短期需要与长期需要的矛盾:上手快与后劲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陈教授认为应当改进课程设计。

传播学硕士论文第6篇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就业方向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既能从事文化产业管理方面的理论研究,也能在宣传文化系统、文化管理部门和文化产业各个行业(如广播电视、新闻出版、旅游、艺术演出、文化贸易与投资、文博事业等)的综合管理层中,从事相关的实际工作,也能到海关、银行等部门从事国际文化贸易管理及文化投资咨询等工作。

从事行业:

毕业后主要在影视、公关、互联网等行业工作,大致如下:

1、影视/媒体/艺术/文化传播;

2、公关/市场推广/会展;

3、互联网/电子商务;

4、房地产;

5、广告;

6、教育/培训/院校;

7、金融/投资/证券;

8、新能源。

从事岗位:

毕业后主要从事文案策划、储备店长、投资经理等工作,大致如下:

1、文案策划;

2、储备店长;

3、投资经理;

4、注册监理工程师;

5、测量工程师;

6、电气工程师;

7、高级项目经理。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考研方向(专业硕士)公共管理

(专业硕士)公共管理(学科代码:125200)是管理学领域下的专业学位专业。

公共管理硕士(Master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缩写为MPA)是为适应社会公共管理现代化、科学化和专业化的要求而设立的,其培养目标是为政府部门及公共机构培养德才兼备、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的管理人才。要求毕业生成为掌握先进分析方法及技术,熟悉具体公共管理或政策领域的领导者,管理者以及其他公共服务人才。

(专业硕士)新闻与传播

此专业为专业硕士(学科代码:055200)。

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英文名称为“Master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简称MJC,是相对于学术性学位(academic degree)而言的学位类型,其目的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专业学位与学术性学位处于同一层次,培养规格各有侧重,在培养目标上有明显差异。学术性学位按学科设立,其以学术研究为导向,偏重理论和研究,培养大学教师和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而专业学位以专业实践为导向,重视实践和应用,培养在专业和专门技术上受到正规的、高水平训练的高层次人才。

新闻学

新闻学(学科代码:050301)是新闻传播学专业下设的一个二级学科,新闻学是研究新闻事业和新闻工作规律的科学。它主要研究新闻事业与社会的关系,各种新闻媒介的特性、功能及其运用,新闻事业的历史、现状及其发展规律,新闻事业的管理等。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现代新闻传播理念和国际化视野,了解中国国情,熟练掌握新闻传播技能与方法的高层次专门人才。毕业生应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具有良好的政治素养和政策水平,遵守法律、能够把握现代新闻传播职业理念,恪守新闻传播职业道德。熟练掌握新闻学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熟练的业务能力和较强的理论研究能力,能从事新闻学实务和新闻学教学、科研工作。

传播学

传播学(学科代码:050302)是新闻传播学下设的二级学科之一。它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简言之,传播学是研究人类如何运用符号进行社会信息交流的学科。传播学又称传学、传意学等。

培养目标

传播学硕士论文第7篇

【关键词】媒介融合;MJC;实践能力

国务院学位办于2010年批准设置新闻与传播硕士(MJC)专业学位,并于2011年在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48所高校开始招生。其目标是: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具有现代新闻传播理念与国际化视野,深入了解中国基本国情,熟练掌握新闻传播技能与方法的高层次、应用型新闻传播专门人才。[1]

媒介融合主要是指随着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各种媒介形态的界限逐渐变得模糊,网络融合、内容融合、终端融合以及媒介形态的融合、媒介产品的融合、组织结构和产权的融合等的新闻传播形态日益凸显。[2]其终极目标是任何人在任何地点和时间都能获取和传播任何信息。作为新闻与传播硕士高层次人才培养主阵地的高校,必须转变观念,变革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起满足媒介融合对多元化、整合性和融合化传媒应用型人才需求的培养体系。(注:为行文方便,以下用MJC代替新闻与传播硕士)

一、媒介融合对MJC培养的影响

媒介融合的快速发展,导致全媒体时代和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对新闻传播高层次人才特别是MJC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媒介融合为MJC的跨学科研究和培养提出了新要求

我国的新闻传播高等教育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传统的新闻学和传播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教育主要是为高等学校培养教师和为研究机构培养科研人才,媒体不是大多数硕士研究生就业的第一选择,其能力和素质主要是以科研素养进行评价,培养模式比较专业和单一。但是,培养的MJC是直接针对媒体就业的应用型高级人才。在媒介融合背景下,这种定位决定了人才培养的市场需求导向,即需要培养技术复合、知识结构复合和能力复合的“全能人才”。为适应这种需要,仅靠单一的某一种媒体或新闻传播单一学科的学习和研究是不行的,跨学科的研究和培养已成为必然。

2.媒介融合导致的“全民记者”现象为MJC的培养带来了新挑战

媒介融合导致各种自媒体迅速兴起,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博客、微博等自媒体传播平台,对诸多突发公共事件等进行迅速扩散和传播,其传播速度之快、传播范围之广,超过专业媒介组织精心策划的新闻报道。在“全民记者”语境下,虽然我国的传媒业特别是网络传媒业取得了大发展,但新闻媒体对人才的需求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减少了;而我国新闻传播学科的人才培养规模在扩张,不但本科毕业生进入媒体就业困难,即使是硕士研究生想进入地市级以上的媒体工作也不容易,约70%以上的新闻传播专业毕业生要进入非媒体单位就业。[3]目前高校培养的MJC有大约50%到企业等非媒体单位就业。因此,媒介融合环境下新的市场变化和市场需求,对目前MJC教育单一为媒体培养专业人才的定位提出了挑战。

3.媒介融合对MJC教和学的内容赋予了新内涵

按照MJC教指委的要求,MJC课程设置要着重提升新闻与传播实务能力和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大多数高校对MJC的培养都处于探索阶段,都在摸着石头过河。对于在媒介融合背景下,MJC应该教什么、怎么教,学生应该学什么、怎么学等问题还没有进行系统科学的内容设计。媒介融合对每一位公民的学习、生产和生活都产生着重要作用,新闻传播越是全民化,对新闻传播专业人才的要求也就越高。MJC应成为一专多能的融合型人才,具有精通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摄影、音像视频制作及各种多媒体使用的综合技能,能从理论高度认识各种新闻现象、分析新闻背后的社会根源,提出相应的建设性建议。学校要按照这一要求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MJC要按照这一理念进行学业规划,为MJC的教与学赋予新内涵。

4.媒介融合促使MJC培养教育的评价机制产生了新变化

在传统媒体时代,对新闻传播类硕士研究生培养成效的评价主要看科研和学业成绩,因为他们的毕业去向主要是高校及科研部门。但是,因近年来的大幅扩招,新闻传播类硕士研究生的就业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危机,一方面是因为当前高校及科研部门主要招收博士研究生,另一方面是因为在研究生培养中过分追求学习成绩和科研成果而导致实践能力的缺失。因此,在MJC培养过程中,一定要凸显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在评价机制上要把实践能力的高低作为重要考核指标,要把实习实践作品作为评价的重要依据,而科研成果只能作为补充和参考。

二、当前MJC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自2011年各高校开始招生以来,MJC的招生人数在大幅增加,在培养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缺乏特色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

MJC的就业是和社会需求紧密相关的,其最鲜明的特点是实践性强,社会对该专业的需求是以实用性为主,各类媒体需求的是高素质的记者、编辑、主持人、广告人、新媒体能手、媒介经营管理人才,即使是行政单位和企事业单位对MJC也要求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从总体上看,国内大部分高校培养MJC的目标定位与新闻传播学科学位研究生的定位区别不够明显,缺乏学校特色和针对性,存在着严重的理论与技能脱节、教学与实践脱节、培养教育与媒介融合的现实脱节、人才培养与媒体用人需求的脱节等问题,这与媒介融合背景下社会对复合型及融合型人才的需求相距甚远。

2.缺乏系统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

在MJC课程体系设置及培养方案的设计上,多数高校是在原来新闻传播学科学学位的基础上进行修正,有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是部分理论课程的改良,还是由原来讲授理论课的教师开课,所讲内容没有根本性的改变。同时,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比重过大,专业选修课五花八门,“因人设课”现象比较普遍。缺乏有效的公共平台课程建设和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培养方案的设计和部分高校两年制学科学位区别不大,没有把媒介融合背景下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贯穿于培养方案的始终。本科非新闻传播专业考入的部分同学在毕业时所具备的新闻传播知识和实践能力还不如新闻传播类专业毕业的本科生。多数高校还未探讨出MJC毕业需要的科学条件和标准。

3.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和考核机制

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各高校对MJC考核评价体系相对单一,主要侧重于科研能力及学术水平的考核,在校期间的评先评优等与学生利益相关的活动都要与发表学术论文挂钩。MJC培养的唯学术化,直接导致MJC把绝大部分精力用在了理论的学习及研究方面,只有较少时间从事实践性活动。然而,当前MJC所发表学术论文大多学术含量不高,真正有学术价值的文章凤毛麟角。同时,因为对实践能力的考核缺乏刚性约束,大多数MJC只要通过正常的课程考试及论文答辩,就能顺利毕业,他们缺乏压力,没有危机感,对实践能力的培养没有动力。在如何考核MJC实践能力方面,目前各高校普遍缺乏相关规定和评价标准,对各项能力的评价全凭学生自己的感觉。

4.缺乏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兼备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对MJC师资的配备,国务院学位办在MJC设置方案中明确指出:“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任教师须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重视吸收来自新闻与传播实践领域的专业人员承担专业课程教学,构建‘双师型’的师资结构。”[1]但在实际培养过程中,各高校MJC师资的配备与设置方案的要求有很大偏差。就校内专业教师而言,在具备MJC培养资格的高校中,大多为“985工程”和“211工程”高校。为了学科建设的需要,这些高校制定引进教师的条件,无论在学历上还是在科研成果上要求都非常高。比如郑州大学要求所引进的教师必须是博士研究生,且本科、硕士、博士都要在“211工程”或“985工程”高校就读。大部分教师科研能力较强,理论水平较高,但缺乏媒体工作的经历,实践能力不足。校内教师对MJC讲授的多为理论性强的知识,对实践能力的培养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对校外导师而言,虽然名义上也是MJC的兼职导师,因为所指导的学生大部分并不在导师所在部门实习,多数导师并未尽到在实践中指导的责任。

5.缺乏完备的校内实验条件和校外实践基地

新闻传播学科在实践教学方面具有工科的某些属性,各类实验室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而学校层面对新闻传播学科定位为文科,对新闻传播专业实验室建设的投资力度不够,大多数高校的实验室建设水平都满足不了培养高层次MJC人才的需要。就校外实践平台而言,多数MJC培养高校设立了校外研究生实践基地,聘任了一定数量的校外兼职硕士生指导教师,开展了良好的校媒互动,为MJC的实习实践提供了平台。比如郑州大学与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河南电视台、中原报业传媒集团、郑州电视台签订了共建协议,把这4家单位作为MJC实践基地,聘任基地有副高以上职称且较强实践能力的专家担任MJC的校外指导教师,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在操作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因就业岗位和实践基地的不一致,MJC不愿到基地实习;因基地接纳实习生的能力有限,MJC进入实践基地实习的难度较大;MJC在实践基地实习岗位缺乏轮换;基地导师缺乏指导MJC的积极性等。

三、媒介融合背景下MJC培养体系的构建路径

基于对MJC培养过程中存在问题的系统分析,本文建议从六个方面构建新的培养体系,以科学的教育体系保障对MJC的高质量培养:

1.构建实践性和品牌化的MJC培养目标

对MJC的培养,需要从战略高度重新审视其教育现状和发展趋势,真正认识到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笔者长期从事新闻传播类研究生的教育与管理工作,深感当前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危机感。新媒体领域对新闻传播人才需求大量增加,而学校针对性供给严重不足,多数学校还是按照传统的教育模式培养传统的媒体人才,而传统媒体对人才的需求在逐步萎缩,这就造成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结构性矛盾。同时,在人人都是记者的自媒体时代,传—受关系的变化也对MJC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高层次新闻传播应用型人才,MJC必须适应媒介融合的需要,其科学定位应该是:一是有较强的新闻敏感和社会责任感,正确的新闻价值观和新闻职业道德;二是满足新闻传播“全能型”人才的要求,具备良好的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摄影、摄像能力及新媒体的使用能力;三是具有高层次的专业能力,即专业化的信息筛选能力、深度报道能力和时事分析能力;四是具有不可替代的品牌优势。MJC是新兴专业人才,各高校应根据自己的办学特色和学生的不同特点,为每位MJC细化制订培养方案,提升MJC的核心竞争力和就业能力,以打造学校的教育品牌和MJC的个人品牌。

2.构建媒介融合要求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

媒介融合的快速推进,媒体制作和传输技术数字化的迅速发展,要求新闻传播人才必须成为传媒业的“多面手”和“全能人”,高校在MJC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的选择上应适应这一发展趋势。一是改革学制,对MJC进行分类培养。对于在大学本科阶段学习新闻传播类专业的学生,建议学制为两年。这类学生在本科阶段已经学习过新闻传播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以及采、写、编、评的各种课程,不宜再重复开设这类课程。让他们在媒体融合实验室接受训练,全面掌握各类媒介的知识和综合技能,重点培养他们形成立体化的知识与技能的结构体系。在大学本科阶段学习其他专业的学生,建议改为三年学制。一年级学习新闻传播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二年级和三年级的培养类同于第一类学生。二是改革课程体系设置,使每位学生都能按需选择。根据已有的课程设置方案,MJC的课程体系分为基础课程和选修课程,但这种设置不利于个性化培养。建议改为基础课程(政治、英语等)、专业课程(网络新闻传播研究、新闻采访与写作等)、行业课程(广告学研究、电视节目创意与策划等)、综合素养课程(网站设计与建构、传媒文化与礼仪等)、地方或学校特色课程(比如郑州大学可开设中原文化解读、穆青新闻理论与实践等)五大模块。这种课程体系有利于促进MJC专业技能、人文素养的综合提升。三是扩充教学内容,实现跨学科融合。新闻媒体更青睐有多种学科背景的学生。要培养一专多能的新闻杂家,高校应适当引进其他院系优秀教师为MJC进行专业知识的“精述”,向学生推荐相关的好书进行精读。四是改变传统的授课模式,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针对MJC实践性强的特点,应鼓励教师采用课堂讲授、问题研讨、论文报告、工作组式、讲座式、现场研究、模拟训练、项目驱动型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将媒界的动态、问题及实际项目纳入课程学习内容,切实锻炼MJC的实际操作能力。[4]

3.构建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兼备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在新媒体时代,媒体传播空间的无限性和传播手段的复杂性,为MJC教育提出了“双师型”的师资要求,即教师既要有业界工作经验,又要有学术研究成果。[5]据了解,国外新闻院校的教师有新闻从业经验的占70%,而我国还不到30%。近年来,高校引进教师存在严重的唯学历论,大部分年轻教师从本科读到博士,没有新闻从业经验,教学与实践相脱节。因此,在选聘教师时,应强化实践性的要求,可采取两种渠道和方法:一是降低对新进教师的学历门槛,他们不一定是博士,但是必须有在媒体不低于5年的工作经验且具备高校教师的素质和能力;二是要求在岗教师必须参加每两年不低于一个月的媒体挂职实践,特别是在一些影响力大的媒体实践。同时,要积极吸收来自新闻与传播实践领域的专业人员承担专业课程教学,以弥补校内教师实践能力不足的缺陷。对于为MJC聘任的在媒体有很强从业经验的社会导师,学校应制定科学的考核办法对他们进行考核,同时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以充分发挥社会导师在MJC实践能力提升中的主导作用。

4.构建完备的校内实习平台和校外实践基地

高校要打造和利用各种平台,强化MJC的实习实践环节。一是要充分利用院(系)实验平台。有MJC培养资格的院校,应投入足够的经费建设媒介融合实验室,涵盖平面媒体、广电媒体、网络传播、商业传播、影像传播等多个工作平台,同时将传统的实验室打通,完全模拟媒介融合基础上的现代新闻采、写、编、评、播的整个流程,要求MJC在各个环节进行模拟实战。二是要充分利用好本校的自办媒体,广泛吸收MJC参与校园媒体的运作。三是加强与校外媒体及其他用人单位的实质性合作,对MJC共管互动进行培养。四是重视研究生实习基地的建设,确保MJC愿意到基地实习,并在实习中提升自身实践能力;同时要确保实践基地愿意接收MJC实习,并在实习中有利于工作的开展,有利于培养和考察后备人才;也要确保实践基地的导师愿意并有效指导MJC的各种媒体实践和训练。

5.构建综合性多元化的评价、考核和激励机制

对MJC的评价,应侧重考核其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重点进行实践作品评价、业界实习评价、社会实践评价,同时兼顾学业成绩评价、科研成果评价和学术参与评价,在年度考核及评先评优等方面也要在指标权重的设计上体现出对实践能力的重视。在毕业成果评价上,可以是理论研究、调研报告、案例分析、毕业设计等;更鼓励MJC将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实习作品作为毕业成果,如已发表的有分量的解释性报道、调查性报道、高水平的评论作品或是中标的策划创意企划书、有质量的市场分析调研报告、被采纳的优质广告文案和平面设计作品等。在毕业答辩时,在新闻传播实践领域具有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应是答辩委员会的主体。同时,学校也要制定对MJC专业课教师、指导教师及校外导师的科学的考核办法和激励措施,以提升教师在授课、实践指导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6.构建职业理想、媒介素养和就业指导教育的有效模式

越是在媒介形态迅速改变和全媒体表现出的无序性媒介运行形势下,作为培养高层次传媒人才的MJC教育,其职业精神和职业理想教育越显得重要。高校应把“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牢固树立责任意识、提倡崇高的职业精神”等基本的职业价值理念渗透到MJC的课堂教学、实习实践中[6],将职业理想和价值教育与职业技能培养同步化、一体化。良好的媒介素养对促进MJC职业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设置独立课程,也可融入其他课程对MJC开展媒介素养教育。主要培养MJC对传媒信息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评估能力、创造能力和制作能力,重在强化批评性思维的能力。

当前,各MJC培养高校招收的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数基本上都超过科学学位人数。MJC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办学声誉,在保证MJC培养质量的情况下,各高校相关院系应全员参与MJC就业能力的提升,为MJC的就业创造一切有利条件。要有效开展就业指导教育,引导MJC根据自身特点、媒体用人要求及就业环境等影响因素制订科学的职业规划,调整就业心态,树立科学的就业观。

[本文为郑州大学研究生教育研究重点项目《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类硕士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YJSJY201110)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新闻与传播硕士设置方案[EB/OL].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http:///xwyyjsjyxx/gjjl/szfa/xwycbss/265000.shtml.

[2]孟子为.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学专业课程设置与教育变革[J].电化教育研究,2011(11).

[3]钱晓文.媒介融合对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目标的影响[J].青年记者,2012(12下).

[4]董小玉,韩丹雨.开放·实践·融合:构建西部高校新闻传播学硕士生培养体系[J].当代传播,2012(10).

[5]莫凡.全媒体时代新闻传播教育的人才需求与教育变革[J].理论导刊,2011(7).

[6]倪宁,谢天武.从两重到双跨:论媒体融合时代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中的三种关系[J].中国大学教育,2013(4).

传播学硕士论文第8篇

江西师范大学是教育部、江西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和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学校融文学、历史学、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理学、工学、教育学、艺术学等十大学科门类于一体,位于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素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美誉的江西省省会南昌,对江西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有较大影响,被江西省人民政府确定为优先发展的省属重点(师范)大学。现有瑶湖、青山湖两个校区,占地面积3500余亩,建筑面积140余万平方米,馆藏纸质文献370余万册,电子图书100余万册。瑶湖校区不设围墙,四周以一条7公里长的瑶河环抱,具有突出的生态人文特色。

学校是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和全国第一批学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现有1个学科(化学)进入ESI全球前1%的,4个博士后流动站,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26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2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36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不含一级学科覆盖点),1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予点及在职人员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现有 87 个本科专业,精品课程3门,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教学团队2个,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6种,教育部万种新教材5种;省级卓越人才培养计划项目7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0个,省级特色专业10个、品牌专业25个,省级精品课程26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5门。

从2008年起,学校在省内开始按一本线招生;本科生初次就业率稳居全省高校前茅,研究生一次性就业率稳定在92%以上。2011年,学校就业工作成功跻身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高校50强,2016年成为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学校在七十多年的办学历史中,音乐、美术、广编、体育等特殊专业一直优势明显、成绩突出。

学院简介:

音乐学院

江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始建于1947年8月,是国内最早建立的高等音乐院系之一;是江西省办学规模、办学层次、师资力量最雄厚、教学条件越的音乐学院;是培养音乐师资和音乐表演人才的重要基地和江西省音乐教育研究的中心。1998年开始招收学科教学方向研究生;“音乐学”2000年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学科,2002年评为江西省本科品牌专业,2006、2011年分别被确定为省“十一五”规划重点学科;2009年新增艺术硕士(MFA)专业学位点;2011年“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分获一级硕士学位授予权,2012年“文化艺术与传播”获批二级博士点。硕士研究生涵盖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学科教学、艺术硕士等4个专业15个方向的人才培养,是我省硕士研究生最早及类型的培养单位、博士研究生培养单位。 2015年被授予江西省文化艺术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示范类),2016年被确定为江西省高校音乐与舞蹈学学科联盟牵头学科。

学院现有:

1.“文化艺术与传播”博士点;

2.“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两个一级学科硕士点;

3.“学科教学(音乐)” “音乐(MFA)”两个专业硕士点;

4.音乐学、音乐表演、舞蹈学、播音与主持艺术、表演(戏剧影视方向)五个本科专业。

学院现有教职工117人,其中教授19人、副教授33人、博士学位9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者2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44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省音乐学科学术带头人3人,省级骨干教师4人。现有8个系(音乐学系、作曲指挥系、管弦系、钢琴系、声乐系、舞蹈系、播音与主持艺术系、戏剧表演系)、4个部(本科教学部、研究生教学部、艺术实践部、公共音乐教学部)、8个艺术演出团队(交响乐团、民族管弦乐团、舞蹈团、戏剧表演团、键盘乐团、瓷乐团、合唱团、轻音乐团)。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在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音乐表演教学与实践、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音乐美学与民族音乐、舞蹈、播音与主持艺术、戏剧文学与表演等方面成绩显著。

江西省大学生艺术团挂靠我院。我院交响乐团、民族管弦乐团自2006年起承担了八次教育部、文化部、财政部举办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足迹遍及江西省近百所高等院校和重点中学,受到广泛好评;瓷乐团参加了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的“中国红歌会”“中国俄语年”、中央电视台“音乐专题”及出访国外的交流演出,多位教师参加国际音乐节的演出;瓷乐团、舞蹈团参加了2009年中央电视台“宜春月·中华情”中秋晚会的演出;主创的大型风俗民情组歌“赣鄱谣”在国家大剧院演出;我院合唱团代表江西省参加中央电视台第十四届全国青年歌手大赛、第八届、第九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合唱比赛、中央电视台“爱国歌曲大家唱”展演晚会等,均获得优秀成绩;戏剧表演团多次代表江西省参加教育部、中央电视台等的演出及比赛并取得了优异成绩;

参加各类演出和比赛成绩斐然。在江西省第六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中,本学院囊括了各门类的一等奖项;2010年江西省首届普通高校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中,我院学生囊括了各门类的一等奖第一名;2012年在教育部主办的第七届全国高校音乐学专业本科生基本功比赛中,团体成绩名列全国前十名,参赛全部选手(三人)均获个人全能奖,并荣获个人单项奖一项;同年全国第三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中我院舞蹈《朝气蓬勃》荣获专业组全国一等奖;声乐小组唱《那一片红》获第三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表演(专业组)二等奖;2013、2014年我院教师和学生分别获得第二届、第三届全国高校廉政文化作品大赛一等奖、江西省第五届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教育部首届全国微课教学大赛三等奖、江西省高校首届微课比赛一等奖、第四届江西省大学生舞蹈大赛表演一等奖、创编一等奖,第五届江西艺术节(省声乐比赛、省钢琴比赛)摘取了各项目的一等奖;2014年获得江西省大学生艺术展演各项目一等奖,2015年获得第四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声乐专业组一等奖等……

学院将在过去所取得的成绩的基础上,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瞄准前沿,突出特色,力求精湛。在学校党委行政的正确领导下,同心同德,续写学院新篇章,再创学院新辉煌。

联系电话:0791-88507006;学院网址:yyxytw.jxnu.edu.cn/

美术学院

学院创办于1951年。作为江西美术教育的摇篮,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了60余年的办学经验,有着优良的美术教育传统。现有本科专业为美术学(包括美术教育、雕塑专业方向)、绘画(包括国画、油画专业方向)、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动画(包括动画、动漫插画专业方向)等10个专业和专业方向,有5个硕士学位授予点,其中美术学和设计学为一级学科硕士授予点,美术学专业为省级重点学科。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书法家、中央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邱振中教授受聘为学院名誉院长。学院有教职工101人,教师中相当一部分毕业于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俄罗斯国立师范大学、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等院校。教师队伍中有教授16人、副教授31人,博士11人;教育部高等学校动画、数字媒体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名,江西省赣鄱英才555工程人才2人,江西省学科带头人4人,江西省中青年骨干教师3人,全国美术家协会成员14人;历任江西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大多数是我院教师或校友担任,现任江西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2人;江西省书协副主席2人。多名教师在历届全国美展中获佳绩,入选作品45件,其中铜奖作品2件;在2014年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中,学院取得10件作品入选、其中2件作品进京(优秀作品)的优异成绩,名列江西省各高校首位。1位教师在第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中获佳作奖二等奖,这是本届兰亭奖江西省获得的等级奖,也是历届兰亭奖江西省获得的奖;先后2人中标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项目(全国师范院校);3位师生入选文化部、财政部文化产业创业创意重点人才库。2016年学院有4位教师及团队立项国家艺术基金。学院教师团队先后设计了国庆60周年首都群众*江西彩车、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江西省奥运彩车、全国第七届城市运动会体育系列图标、江西省“长期从教教师荣誉徽标(LOGO)”等优秀作品,获得业界一致好评。

学院有教学大楼3万平方米,精品课程1项,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精品课程和优质课程4项,省级专业综合试点项目1项,省高等学校品牌专业2个;江西省17个个专业艺术委员会中有10个挂靠学院。

学院有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1500余人,学生在、省级专业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譬如:冯靖壹同学在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第二届“朝圣敦煌”展览中获得优秀奖(奖),该生本科毕业就被聘为辽宁省鞍山市青年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龙友同学在校期间先后在全国“兰亭书法奖”“黄庭坚奖”和“瘗鹤铭奖”等书法大赛中获奖,并获得第十届全国书法篆刻优秀奖;任凯丽等3位同学在创意杭州工业设计大赛中获“鸿雁杯”金奖;胡家瑞等同学在第十一届“镇海杯”国际创新设计大赛中获银奖;丁绍娜同学在校期间获得多项国际国内广告设计大赛奖,该生本科毕业就被奥美广告公司(国际4A公司)录用;张欣等21位同学的19件作品入选2015年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多个美术作品展,其中2件作品获优秀奖(奖)。半个多世纪以来,学院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优秀本科毕业生和硕士研究生,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名列全省前列,是江西省高等院校美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和示范品牌。

联系电话:0791-88120622;学院网址:jxmsxy.com.cn/

传播学院

江西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创始于1985年。学院现设有新闻学、广播电视学、广告学、传播学、教育技术学、广播电视编导等六个本科专业。现有1个二级博士点(艺术与文化传播专业)、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新闻传播学专业)、1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教育技术学专业)、2个专业硕士点(新闻传播学和现代教育技术学专业)。教育技术学专业为江西省普通高校品牌专业,广告学专业为江西省普通高校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和江西高等学校综合试点改革专业。学院是江西省乃至全国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新闻传播理论研究和新闻传播业务咨询、教育技术人才培养与师资培训、教育技术理论研究和教育技术咨询服务的重要基地。

学院有专任教师45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20人、讲师18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1人;教师中有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3名,江西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5名;9名教师具有在国(境)外学习经历。近年来,学院教师科研成果丰硕,主持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课题10项、教育部人文社科课题2项、省级科研项目25项、厅级科研项目26项、横向课题7项,在专业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12部。

学院具有良好的教学设施,建有传媒实验中心一个,总资产近800万元,可以满足各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学院搭建了覆盖全媒体的实训平台,所有学生都可在平台上进行实训并得到相应的学分。学院的图书资料中心拥有中外文期刊57种,专业图书资料3万余册。

学院树立了“德育为先,素质为本;能力为重,实践为用”的办学理念,确立了“乐学善思、知行合一”的学风建设目标,构建了基于项目的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机制,形成了“以赛促学、以赛促教,赛学结合”的实践教学理念,积极探讨创新创意创业教育体系。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成绩突出,学生作品两次获得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一等奖;学生摄制的纪录片《郭庆棻》是第22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入围参加终评的22部影片之一;两位同学在第十届“科讯杯”国际大学生影视作品大赛中获“2015年度大奖”(全国只有一个)和“BIRTV纪录片奖”;一位同学在首届全国大学生经济新闻大赛中获专题报道类一等奖;一位同学在第二届全国高校廉政文化作品大赛中获网络新媒体类作品一等奖;一位同学在全国首届“中青?校媒奖学金”评选中,经过多层评审,成为全国10名获奖者之一。

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成果显著,学院开设了金牌记者实验班,与广州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开展“3+1”协同育人项目,学生进校后,可以参加相应项目选拔。《基于模拟职业化训练的新闻传播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与应用》和《以能力为主线,多向融通式的“四元六化八制”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教改成果获江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学院以学生的成才、发展和就业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注重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学院多次被评为学生工作先进单位和就业工作先进单位。

学院重视国际化办学,与美国杜克大学、澳大利亚堪培拉大学、台湾世新大学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在本科和硕士层面展开合作办学。

联系电话:0791-88120454;学院网址:cbxy.jxnu.edu.cn

报考条件:

1.符合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的报名条件及生源所在省份的普通高招相关规定;

2.考生须在本人户籍所在省的报名点参加考试,考生不得跨省报名和考试;

3.文理兼收,所学外语语种为英语;

4.报名考试费根据“赣发改收费字[2008]1547号”文件规定,即每人每专业180元。

考试方式:

专业成绩使用校考成绩的省份,该省考生必须参加我校单独组织的专业考试且取得专业合格证。专业成绩使用统考成绩的省份,该省考生按生源所在省份的要求参加相关专业考试。

考试内容:

音乐学院音乐类专业:

1.考试程序:①舞蹈学、舞蹈表演、表演(注:为戏剧影视方向培养人才)三个专业实行全程录像,回校后组织专家评委进行录像评分(分值为100);②其他专业在外省考点进行现场评分(分值占比为30%)并录像,回校后再根据现场评分成绩按招生计划1:8进行录像评分(分值占比为70%);③各专业均不考视唱练耳。

2.考试内容:

音乐学(总分100):(面试、录像)声乐、器乐、钢琴(三门任选一门);

音乐表演(总分100):(面试、录像)声乐、器乐、钢琴(三门任选一门);

播音与主持艺术(总分100):(面试、录像)即兴主持;朗诵;

表演(总分100,注:为戏剧影视方向培养人才):(录像)朗诵;才艺展示(限歌舞类);即兴表演;

舞蹈学(总分100):(录像)基本功测试、成品舞蹈(不超过3分钟);

舞蹈表演(总分100):(录像)基本功测试、成品舞蹈(不超过3分钟)。

特别提醒:舞蹈学、舞蹈表演专业身高是重要的评分依据。

美术学院美术与设计学类专业:

专业考试科目:素描100分、色彩100分。

传播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

1.专业考试为笔试,时间150分钟;

2.笔试内容及分值:①文艺常识(50分);②命题写作(100分,根据给定材料写文章;诗歌不可);③文化现象评论(50分,针对各类社会文化现象,根据所提供的相关文字素材作书面评论)。

招生计划与省份:

学院 学制 专业 学费标准 拟招生省份 招生计划 备注 音乐学院 四年制本科 音乐学 9600元/年 山西、黑龙江、湖南、河南、河北、福建 122人 其中山西、黑龙江、湖南专业使用校考成绩,其他省份专业使用该省统考成绩。 音乐表演 9600元/年 山西、黑龙江、湖南、河南、河北、浙江、福建 舞蹈学 9600元/年 山西、湖南、河南、河北 舞蹈表演 9600元/年 黑龙江、河南、河北、浙江 播音与主持艺术 9600元/年 山西、黑龙江、湖南、河南、浙江

表演

注:为戏剧影视方向培养人才

9600元/年 山西、黑龙江、湖南 美术学院 四年制本科 美术学 9600元/年 福建、甘肃、贵州、河南、江苏、山东、山西、广东、湖南、湖北、安徽、河北、浙江     238人 其中福建、甘肃、贵州、河南、江苏、山东、山西专业使用校考成绩,其他省份专业使用该省统考成绩。 绘画 9600元/年 视觉传达设计 9600元/年 环境设计 9600元/年 产品设计 9600元/年 服装与服饰设计 9600元/年 动画 9600元/年 传播学院 四年制本科 广播电视编导 9600元/年 福建、河南、湖南、山东、山西、甘肃、四川、湖北、安徽 62人 其中福建、河南、湖南、山东、山西专业使用校考成绩,其他省份专业使用该省统考成绩。

(注:①各省具体招生专业与计划,以各省招生主管部门公布的信息为准;②参加学校组织专业考试人数较多的省份将适度增加招生计划。)

录取原则:

1.音乐学、音乐表演、舞蹈学、舞蹈表演、播音与主持艺术、表演(为戏剧影视方向培养人才)专业:在符合国家普通高考政策的情况下,政审、体检及专业校考合格,高考文化成绩达到生源地所在省份划定的录取分数线,根据所报志愿,按考生校考专业成绩从高到低排序,择优录取;校考专业成绩相同的情况下,文化成绩排位在前者优先;在专业成绩和文化成绩均相同的情况下,文化成绩排位在前者优先;

2.美术学、绘画、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动画专业:在符合国家普通高考政策的情况下,政审、体检及专业校考合格,高考文化成绩达到生源所在省份划定的录取分数线,根据所报志愿,按综合分(计算方法附后)择优录取,综合分相同情况下,专业成绩高者优先;在专业成绩和文化成绩均相同的情况下,文化成绩排位在前者优先。综合分计算方法:综合分=高考文化成绩/高考总分×100×50%+校考专业成绩/校考专业总分×100×50%;

3.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在符合国家普通高考政策的情况下,政审、体检及专业校考合格,高考文化成绩达到生源所在省份划定的录取分数线,根据所报志愿,按综合分(计算方法附后)择优录取,综合分相同情况下,专业成绩高者优先;在专业成绩和文化成绩均相同的情况下,文化成绩排位在前者优先。综合分计算方法:综合分=高考文化成绩/高考总分×100×60%+校考专业成绩/校考专业总分×100×40%。

注1:以上专业未开展校考而投放计划的外省省份,则使用生源所在省份相关专业统考的专业成绩按上述原则录取;

注2:山西省考生录取时在“文化成绩达线、校考专业成绩合格”生源范围内征集志愿后仍未完成招生计划,按照在“文化成绩达线、山西省相应专业统考(联考)成绩合格”生源范围内征集志愿,直至完成计划;

注3: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规定,所有艺术类录取考生入学报到后将开展入学专业复查。

院校代码、办学地址与联系方式:

院校代码:10414

瑶湖校区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紫阳大道99号邮编:330022

青山湖校区地址:江西省南昌市北京西路437号邮编:330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