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传播学专业毕业论文

传播学专业毕业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4-13 17:13:47

传播学专业毕业论文

传播学专业毕业论文第1篇

一、我国高校传播学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分析

如今,高等院校传播学本科专业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开设在最初的综合性院校,一些单科类院校,比如师范类、理工类、财经类、农林类等院校也都陆续开设了传播学专业。各级各类院校的传播学专业,是否能够结合自身地域、文化、经济等方面发展的特点,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设置,是笔者非常关注的问题。传播学专业的学生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方面的知识能力:一是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二是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只有实现二者的融合,同时做好两个方面的教学工作,才能使培养的人才既“上手快”,又“有后劲”。要完成这一目标,就需要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来支撑。

(一)理论层面课程设置

在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下设机构中,并没有成立单独的针对传播学专业的教学指导委员会,因此,关于传播学专业本科阶段的主干课程也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定。笔者对一些有代表性的院校的课程设置进行了收集整理(见表1)。

1.学理性课程。笔者对上述高校中学理性课程名称出现不止一次的课程作了统计。从中不难看出,几所高校不约而同地开设了“传播学概论”这门课程;“新闻学概论”和“传播学研究方法”这两门课程开设的比例也超过了半数;另外还有2门课程,开设比例达到了40%。除此以外,武汉大学和中国农业大学还开设了“新闻史类”的课程;复旦大学和深圳大学增添了“新媒体类”的课程。

2.术理性课程。笔者对上述高校中术理性课程名称出现不止一次的课程作了统计,80%的高校开设了“新闻采访与写作”这门课程(其中包括分开设置“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的高校);“传播伦理与法规”和“媒介经营与管理”课程设置情况也超过了半数;“广告创意及策划”类的课程有40%。

(二)应用层面课程设置

相对于理论层面的课程设置有一定的共同性而言,各个高校传播学本科专业的应用层面课程设置则差异较大,这是由不同高校各自传播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所决定的。侧重的方向不同,所开设的应用层面的课程自然会大不相同。但是,笔者通过统计对比,根据其各自侧重的不同方向,各个高校都尽可能地提供了其专业方向相对完善的课程组合,在这一点上仍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见表2)。从表2中我们不难发现,在各个高校传播学本科专业的应用层面课程设置中,开设率较高的集中在以下几门课程:网络技术基础、网页设计与制作、多媒体应用技术、电视摄像、电视节目制作、动画制作等。上述课程都可以归纳到两个方向的范畴中,一个是广播电视方向;另一个是网络方向。其余的课程设置,则重复性不大。笔者认为这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决定的,不同级别的学校其学生未来发展的定位是不同的;另一方面则是学校类别和教师学缘结构决定的,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类教师资源,突出特色办学,也是各校传播学专业追求的目标。

二、吉林农业大学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实践探索

吉林农业大学作为广义上的单科类院校,其传播学专业从2004年开始正式招生以来,至今已有4届本科毕业生。从这4届毕业生的去向来看,每年都会有3‘~5人考取研究生,其余的则会就业,就业去向又主要集中在各级电视台、广播电台、广告公司、企业宣传部门等单位。虽然2006年学校针对课程设置中不尽合理的地方进行了修订,但整个课程体系仍是以广播电视传播为主要培养方向,修订也主要集中在课程开设顺序及个别选修课的调整。因此,目前学生的毕业去向选择面仍过窄,无形之中也增加了其与其他高校相关专业毕业生的竞争激烈程度,提高了就业难度。针对上述问题以及七年来在实践教学中得到的反馈,我们对2011年新的课程设置进行了探索f生的改革。

(一)划分专业方向

吉林农业大学作为省属院校,其传播学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并不一定要面面俱到,在顺应时展的前提下,如何形成自身特色是我们一直关注并思考的问题。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新媒体已日益成为公众的资讯工具,未来即将发展成为公众主要的资讯工具。因此传播学专业的未来发展方向也应关注,甚至专注于新媒体,这已赢得了很多同仁的共识。因此,我们经过反复论证,决定在新的课程体系中设定两个专业发展方向:“广播电视方向”和“网络与新媒体方向”。学生在大二下学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发展方向的模块课程。

(二)完善课程体系

现有的课程体系主要是以广播电视的课程为主,并没有涵盖传播学专业应有的知识范畴,也没有整合和利用农业大学特有的资源。按照上述高年级分设两个专业发展方向的构想,我们必须精简广播电视的课程,增加网络与新媒体的课程,加大跨院系的选修课程的数量,并填补一些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开阔学生视野,使其具备更大的发展潜力。

1.专业基础课。在专业基础课中,我们选定了5门学理性课程,其中“传播学概论”和“广播电视概论”为原方案中课程予以保留,新增“新媒体概论”“新闻学史论”和“传播学研究方法”3门课程。其中“新媒体概论”作为与“广播电视概论”相对应的专业方向发展的概论性课程,可为学生选择专业方向提供参考;“新闻学史论”有助于打牢学生的专业基础,具备长远发展的潜质,同时它也是一些高校传播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课程;“传播学研究方法”作为研究方法类课程,也是一个专业课程设置中所必需的。另外,传播学专业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语言与文字功底,原培养方案中我们在低年级开设了“中国古典文学”和“中国现当代文学”两门课程,由于新方案要在低年级增补一些理论课程,考虑到学时的限制,我们决定将上述两门课程整合为“中国文学赏析”这一门课程来开设。同时,为了充分利用校内资源,突出自身办学特色,我们开设了“农业科技概论”这门课程,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打好基础。

2.专业主干课。我们对原有方案基础课之外的专业课程作了梳理,把一些术理性课程以及两个专业方向都需要涉及的应用型课程作为主干课开设。其中,“数码摄影”强调数字化的拍摄和后期处理;“电视摄像与照明”是原方案“电视摄像”和“电视照明”两门课程整合后开设的课程;新添加的“文案策划与写作”课程旨在加强学生的文案策划与写作表达能力;“媒介经营与管理”也填补了原课程体系中媒介管理类课程的空白;其余课程,即平面设计、非线性编辑、新闻采访与写作、媒介经营与管理、广告创意与制作、编辑出版、媒体政策与法规则是两个专业方向都要涉及的原方案课程,予以保留。

3.专业方向选修课。(1)广播电视方向。对于广播电视方向课的设置,相对较为明确。根据原有方案的实施情况,结合学生的反馈,我们决定在广播电视方向设置“广播节目制作”(由原方案的“录音技术”和“播音与主持”整合)、“影视后期包装”(由原方案的“影视合成”和“影视动画”整合)、“农业科教片与专题片创作”(新增),其余课程为原方案课程,包括影视语言、电视节目制作、影视作品解析、栏目与节目策划。(2)网络与新媒体方向。对于网络与新媒体方向,国内成型的课程设置还很难找到,大家还都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其实,新媒体只是一个新的平台,其包含的内容几乎无所不在,主要包括资讯、娱乐、商务和社交。从传播学的专业特点来看,我们应该重点关注资讯方面的内容。结合现有的硬件设施和师资状况,并考虑学生未来的发展,我们购买了大量的相关教材,反复讨论,并逐一落实开课教师,充分兼顾了教师和学生的利益。最终决定在网络与新媒体方向开设7门选修课程:网络传播概论、网络技术基础、多媒体技术及应用、网络新闻编辑、网页设计与制作、数字媒体、农业新媒体运营。整个该方向课程中,除“网页设计与制作”为原方案课程以外,其余课程都是新开设的。

三、关于单科类院校传播学专业人才培养未来发展的设想

(一)专业联合培养很多媒体行业的负责人表示:他们更需要传播学之外专业的毕业生,究其原因只有一点,学生的内容制造能力不足。针对这一现象,我们不妨尝试在本校非传播学专业的大三学生中进行二次招生,由其入学时的专业(比如农学等)负责培养学生的内容制造基础能力,由传播学专业培育学生从事媒体工作所必需的媒体和运营能力。这也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突出办学特性、提升人才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二)行业辅助培训深入媒体,按照专业人才培养规律循序渐进,开展确保质量的毕业生产实习,是传播学培养合格毕业生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目前,虽然各级院校都注意开展学生的教学实习与毕业生产实习,但具体的实习质量、规模以及整个实习的标准都参差不齐,没有统一的科学要求。如果能够通过各地各级政府部门,筛选指定若干媒体部门作为毕业生入行前的培训机构,而不仅仅是作为一个不管不问的定点实习单位,按照行业规范对学生实施一年左右的入行培训,那么对于统一行业人才教育标准,增强各级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意识,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传播学专业毕业论文第2篇

关键词:媒介融合时代;地方高校;广播电视学专业;全程式培养

广播电视学专业的特点是实践性强、综合化程度高、技术业务革新快,[1]而实践能力是评价媒体从业人员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准。地方高校在培养广播电视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在教学中以理论知识学习为主,实践动手能力不强成为众多地方高校广播电视学专业毕业生的通病。[2]按照全程式教育理念,从学生入学到毕业的不同阶段,多渠道搭建符合学生实践能力发展的实践载体,并建立相应的实践能力培养保障体系,能有效培养出适应媒介融合时代要求的广播电视学专业人才。

一、广播电视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全程式培养的内涵

广播电视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首先应包括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媒介融合时代的到来,对全媒体新闻从业者的呼声越来越高。在对广播电视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中,如果只是在某些课程中设置了一些实验和实践环节,学生获得的实践能力必然是碎片式的,不能融会贯通,无法满足媒介融合时代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新要求。为了真正做到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的融合,实践能力培养4年不间断,根据学生从大学入学到毕业的不同阶段以及学生实践能力发展的一般规律,多渠道搭建实践载体,并建立相应的实践能力培养保障体系,构建全程式实践能力培养模式,能更好地促进广播电视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全程式培养模式中,学生的实践能力由浅入深,从单一走向综合。学生在平时课程学习、实验和实训中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这些作业往往是碎片化的、粗糙的。随着学生学习的不断深入,实践能力的逐步提高,学生对作业进行精心的加工和再创作,使其更加成熟、丰富,成为作品,再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修改、完善,成为产品,最后根据市场的需求,使其成为具有价值的商品。在“作业—作品—产品—商品”的转化中,学生实践成果的质量有了很大的提升。

二、广播电视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实践载体

(一)学校自办媒体:

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平台传统的广播电视媒体专业化程度高、制播要求高,能接收的实习生数量非常有限。根据媒介融合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培养媒介融合人才,学校先后创办了网络视频制作部、《守望报》和“择优网”三大学生实践平台,主要用于广播电视学专业大二学生的实践教学。三大实践平台分别着眼于不同的实践领域,《守望报》作为传统纸质媒体,主要培养学生新闻策划、新闻采访、新闻写作和报纸排版等方面的能力。“校园新闻聚焦”主要培养学生视频新闻的策划、采访、拍摄、剪辑等能力,让学生能与电视台新闻栏目实现无缝对接。“择优网”则融合纸媒和电视媒体的特点,发挥新媒体的优势,通过网络、手机的推送,让学生通过实践掌握网络媒体的运维。

(二)广电节和记者节:

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熔炉广播电视学专业每年举办广电文化艺术节和记者节活动,充分利用“两节”培养学生的专业情感和实践能力。“两节”的所有活动都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将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将实践中获得的感悟和成果充分展示出来。广播电视学专业实践方向较多,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某一实践方向重点发展。“两节”让不同实践方向的学生都能够参与、展示。在实践过程中,小组成员彼此联系,相互帮助、相互信任,发挥了各自的潜能,实现了自身的价值。通过“两节”提炼出一批富有价值的实践作品,成为广播电视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熔炉。

(三)以赛促训:

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推进器专业比赛是一种高层次的实践活动,通过各级各类专业比赛,学生与全省乃至全国各地广播电视学专业的学生同台竞技,有利于学生认清自身的优势与不足,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学校要鼓励学生参加专业比赛,尽量让更多的学生走出去。地方高校广播电视学专业的学生在校内开展专业实践活动往往缺乏开阔的视野,“走出去”的学生通过现场比赛、观摩其他高校的优秀作品、与其他高校学生面对面交流,会受到很大的启发,相互取长补短,也能发现自身的不足,从而激发其内在的潜能。专业比赛也有助于教师思考、定位实践教学,促进了实践教学改革,提高了实践效果。

(四)以作品代替论文的毕业设计:

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新举措传统的广播电视学专业毕业论文(设计)环节以论文为主。由于本科生专业理论素养还不高,缺乏对问题的独立分析能力,鲜有独到的见解,所以理论性过强的毕业论文缺少实际价值,与广播电视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有偏差。为提高广播电视学专业的应用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广播电视学专业应进行毕业论文改革,将微电影、新闻作品、三维动画、摄影作品等作为学生毕业设计内容。毕业设计要求学生最终提交的毕业设计材料包括作品成品、设计方案和设计脚本。小组完成的作品,要求每个成员按照分工的不同,撰写一份自己承担部分的工作思路和反思。

三、广播电视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保障体系

为保障学生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学院建立了“实验室开放制”“实践活动导师制”和“两级主体、多种方式”评价体系。实验室通过“全天、定时、预约”三种形式向学生开放,通过实验室的三种开放形式,学生能够充分利用第二课堂进行实践锻炼。学校为每个广播电视学专业的学生配备了两位实践导师,即校内实践指导教师和校外实践指导教师。在评价方式上,改变传统的以单一考试为主要依据的评价方式,采用考试、考查、实践活动、观察等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参考文献:

[1]欧黔.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在实践中培养人才——广播电视新闻学实践教学探索[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9(5):90-93.

传播学专业毕业论文第3篇

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在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的基础上,把工作重心转移到了提高教学质量上来。提高高校新闻传播类课程的教学质量,除了教育经费的投入、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等环节外。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尤其重要。依笔者所见,授课方式、实践教学方式、考试方式、毕业论文(设计)方式等早就应该改革了。

首先,改革授课方式。我国大学的新闻传播类课程的授课长期采用“满堂灌”方式,即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教师是主动者,学生是被动者。教师往往给出问题的结论,而学生很少提问题。一堂课下来,教师累的要命,学生的思维则几近僵化,没有了个人的思考空间和机会,结果,无论是课下做作业还是期末考试答卷成了千第一律的雷同,离开教师讲授的内容就不会回答问题了。这种方式由来已久,上世纪80年代初我当学生的时候我的教师是这样,现在我当教师都20年了仍然是这样。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一切事物都在变、都在改,可是大学的这种授课方式丝毫没变。就笔者曾担任过的新闻传播类的基础课《中国古代文学简史》来说,学时设置要么68要么51,因采用“满堂灌”式,课后即使让学生赏析一首小诗,大多数学生要么不知从何下手,要么不得要领。大学授课方式,应该是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判断、去思考,也可以学生提问,教师答疑,总之应该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的讲授只起一个启发和引导作用,特别是这类专业。操作性较强,更应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因此,应该缩短教师的讲授时间。改变“满堂灌”方式,相应增加学生的自学时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怎样去改?再就《中国古代文学简史》来说,可采用教师、学生平分学时的方式进行,即教师在课堂讲述占一半学时。学生自己思考完成单元作业(小论文)占一半学时。这种方式可以用两种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方法完成,一是设置一位教师完成这门课。讲完一个单元即指导学生进图书馆自己动手查阅资料完成一份课程作业,题目可自选,也可由教师来定;另一种方法是一门课程可设置二位教师来担任,即在学时不变的情况下,一位教师负责讲授理论,另一位教师负责辅导学生完成单元作业(小论文)。这样坚持下来,每讲授完一门课程至少可以做三份以上的单元作业练习,而在做作业阅读资料的过程中,课本上的客观性内容也得到了掌握。这种方式不仅仅使学生受到理论启发,而且从动手到动脑都得到了锻炼。对知识的掌握也会更加牢固。它不仅适用于文史哲等课程,而对于新闻传播类这样的操作性强的专业更加实用,从而相应解决了学生自学时间少、上图书馆时间少、自主思考时间少的矛盾。

其次,改革传统的实践教学方式。在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的观念影响下,高校的新闻传播类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仍然不得完善,不但教学设施差,教室安排紧,而且教育手段、教学方式单一,致使实践教学有名无实,形同虚设。单就实习这一环节来说,目前,基本以这样二种方式进行:一是“放任自流”式,即学生自行联系实习单位,待实习期满后随便开具一张加盖公章的实习合格评语,回校敷衍一份实习报告交差了事。这种方式往往是学生以实习的名义走出去,要么回了家。要么找一个毫不相关的公司打工挣钱去了,此方式又被人称为“放羊”式;再一种方式是“走马观花”式。这一方式虽然由教师带队集中实习,但由于受时间、场地和经费的限制。多数情况下只能是随便走几家与专业相关的单位,请业界人士介绍一下业内情况,之后结合课堂教学写出实习感想、见闻或体会,算是完成了实习报告。以上二种方式显然达不到实习目的。尽管有的学校实行了校企联合实习法,又由于学生人数众多,无论是哪个企业若同时满足几十个甚或上百个人的实习要求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这样的实习也很难按要求进行下去。实践教学是高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是使学生成为一个复合型人才,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内在要求,笔者认为,高校丝毫不能忽视实践教学。

目前,高校新闻传播类专业的实践教学应该在更新观念、加大经费投入、逐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的同时,积极推进实践教学方式的改革。试提出以下思路:

第一,实行实习教学指导教师制、小团体集中实习法。学生入学后,一旦进入实习阶段,即在本专业内选择实习指导教师,其选择办法可依毕业论文导师制方法进行。指导教师一旦被选定即全程负责相应的学生的在校四年的各个实习环节。每个环节均由指导教师带队进行小团体集中实习,专业相同实习学时与日期相同。实习指导与毕业论文指导可为一位教师,即二个环节均由一位教师负责到底。这样既利于师生互相了解,教师责任明确,责任心增强,而且小团体进行,便于操作,可避免上述不良现象的发生。管理上,对教师可课酬制,可津贴制,实习业绩还可与工作考评、职称评审等挂钩;学生根据规范化要求,写出实习报告,记人平时成绩,为撰写毕业论文奠定基础。

第二,与改变“满堂灌”讲授方式相适应,构建模块式课程结构,改变实践教学学时过少的状况,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资料室、图书馆、实验室以及与专业相关的企事业单位进行自主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应加强外语教学、案例教学以及多媒体技术、信息技术的应用,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及早进入实践教学环节,把实践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第三,积极开展讨论式、小团队科研项目式等教学方式,通过举办各种论坛以及与媒体合办节目等,让学生呼吸到本专业的最新知识空气,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引导他们开展丰富的知识点和思想的交流,提高其学习的自主性和独立思考能力。这样一来,或许有助于提高这类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实践教学的目的。

再次,改革课程考试计分方式和内容设置方式。高校的课程考试是检验学生的学业和能力的重要环节。高校传统的课程考试计分方式一般分为二部分,即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平时成绩所占分值往往为20%~30%。期末成绩占80%或70%,其内容不外乎填空、选择、名词解释、简答、简析和论述等,新闻传播类专业的课程考试也是如此。这种考试方式和内容设置方式存在两大弊病,一是学生平时可以不学习,期

转贴于论文联盟

末考试时临阵磨枪便可以及格,没有学习动力;二是简析、论述之类的题目要么由教师的讲义死记硬背而来,要么不得要领。不着边际,总之没有学生的独立思考在内。这种方式既不利于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也不能很好地锻炼他们的创新思考能力,起不到应有的效果。据了解,对于这种传统的考试方式,此前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曾做过改革。这所学校将学生学期课程总成绩的分值平均分配在了平时和期末,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各占50%。平时成绩包括出勤率、平时作业、课堂表现、平时测验、期中考试等。就此,笔者受其启发提出两点想法:其一,如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将传统的课程考试计分方式改为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各占50%;其二,重新设置期末考试的试卷内容,即在保持原来考场答题时间长短不变的情况下,试卷的设置只出现“填空”“名词解释”之类的客观性内容,不再设置分析、论述类的主观性题目,其目的不是不考核这类内容,而是将其纳入平时成绩中计分。平时成绩的评定依据除了出勤率、课堂表现等外,主要结合教师讲授中的单元作业练习(小论文)给出,这样一来不仅客观性内容面广、比重大了,学生平时不得不拿出一定的精力去尽力掌握书本上的客观性知识,而且就主观性内容来说,在教师的辅导下,随着课程的进展完成单元作业练习(小论文),学生自然会重视起来,他们再不至于仅仅死背硬记教师的讲义,或者不得要领、不着边际了。这样既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对课程内容的全面掌握,又锻炼了他们动手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还避免了平时偷懒、期末临时抱佛脚的现象。

传播学专业毕业论文第4篇

表面繁荣难掩质量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广电媒介发展异常迅猛,对播音与主持人才需求旺盛。另一方面,受播音员、主持人明星效应和学生升学压力的影响,报考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以下简称播音专业)的人数呈旺长势头。在双重的强劲需求拉动下,播音专业成为我国中等以上学校扩张规模的大热门。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开办播音专业的学校已经达150多所(另一种说法是170多所),每年招生人数达万余人。①

但是这种繁荣只是表面现象,实际情况是,学生质量不高,不能满足要求。据笔者对几所学校的调查,播音专业学生文化素质普遍低下,专业素质也好不到哪儿去,毕业时普通话达不到一级甲等、发声状况跟常人没多大区别的不在少数。严格讲,多数学生达不到上岗要求。今年春节过后,某省人民广播电台台长亲自带队到几所高校招聘播音员,结果空手而回。

问题背后存在多重原因

办学条件差。播音专业对硬件设施和师资队伍等办学条件要求较高,但现实中,资金和专业师资对学校来说都是稀缺资源。现有开办播音专业的学校绝大多数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办学条件。有的学校长期没有上播音小课的专用教室,没有视、听、录、摄、演、控等播音实验设备和场所;有的缺少合格的专职教师,地处地市的学校甚至连水平高一些的兼职教师也难以聘到;有的培养计划、课程体系随意安排,有什么老师就开什么课,等等。

生源质量差。播音专业作为艺术类专业,高考文化课录取分数线比普通专业的分数线低一些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目前两个分数线相差40%之多,直接导致播音专业学生的文化素质过低。进行专业考试、降低文化课分数线,本来是要让那些文化素质稍低但专业素质较高的人才获得脱颖而出的机会。但是在专业考试过程中,各学校为了保证落实招生计划,往往会降低分数多发专业合格证,加上专业考试的腐败漏洞较大,就使大量专业素质差的学生进入了播音专业。

教学管理差。许多学校由于办学理念、硬件设施和师资队伍都有问题,直接导致教学和管理不到位。特别是不少民办高校(包括公办高校创办的“三本”学校)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招生规模动辄数百(播音专业的基本教学模式是小课辅导,1个老师最多带10名学生),而在硬件设施和师资队伍方面又吝于投资,管理松懈,教学粗放,加之生源质量低下,其毕业生质量不堪想象。播音员、主持人成才不易,育才更难,播音专业的教育教学是一项精品工程,需要精雕细刻。

三管齐下以求规范提高

专业开办。大众传媒作为引导舆论、传播知识的社会公器,对采、编、播人才的素质要求极高。那么,作为培养传媒人才主渠道的学校,自然需要较高的办学层次来保证其毕业生的质量。现实中,医学、法学等特殊专业对学校的层次和水平都有较高要求,传媒专业也应如此。但是我国开办播音专业的政策较宽,以致形成了公办高校和民办高校,本科院校和大、中专学校,普通高校和成人教育一齐上的局面。这几类学校的层次和水平差距很大,怎么能保证毕业生质量没有大的差距呢?

而且,目前我国播音专业毕业生的总体规模已经供大于求。根据国家广电总局人事教育司的统计,截至2003年底,全国播音员、主持人有22600人(岗位),就总体情况来说,中央、省及省辖市广播电视机构的播音主持岗位基本饱和。②就算市县两级广电媒介还缺乏播音员、主持人,加上社会各界对播音主持人才的需求,每年也不可能新增1万多个播音主持岗位。

鉴于此,国家应当对开办播音专业设置较高的门槛,限定公办普通本科院校方可开办播音专业,实行准精英教育。公办一本、二本院校在生源质量、办学条件、教学管理水平方面的差距相对较小,毕业生的质量差距也较小。其他类型的学校无论是生源质量还是办学水平都比较低,不宜开办播音专业。这绝对不是搞身份歧视,而是实事求是。

目前全国开办播音专业的公办普通本科院校有60多所,按每所学校每年招收50名学生计算,每年将有3000名毕业生,在数量上完全能够满足各方面的需要,且用人单位有充分的选择余地,何况从其他渠道还会涌现出不少优秀的播音主持人才。

不符合条件的学校停办播音专业以后,办学资源可以相对集中,这样又可以进一步提高播音专业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招生考试。可以做如下调整。①专业考试以省级为单位实行统考,堵塞漏洞,把不具备培养潜力的考生堵在大门外面,让心存侥幸、企图走捷径的人断掉念头。②适当提高播音专业文化课分数线,保证考生的文化素质达到播音主持和新闻采编工作的要求,引导考生重视文化课的学习。③公办普通本科院校普通专业的学生具有良好的文化素质,他们中间对播音主持既有天赋又有兴趣的不乏其人,可是由于高考没有参加播音专业考试,这些学生无法转到播音专业学习。因此,建议允许公办本科普通院校从普通专业的在校生中选拔有天赋的学生转入播音专业学习。转专业学生的学费也随之调整。④省级教育管理部门要根据各学校播音专业的办学条件制定合理的招生计划,使学校不能随意扩招,更不能滥招。由于分数线提高,有的学校有的年份可能完不成招生计划,因此应允许招生计划在专业之间和年度之间进行调剂,但决不能放宽录取条件。

教学管理。中央和省两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对已开办播音专业的学校加强管理和指导:制定全国性的播音专业学科发展规划;出台指导性文件,明确播音专业的基本办学条件、培养模式和教学方式;在未来几年里,至少每年召开一次部级或省级播音专业教育工作会议,讨论并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各学校的办学水平;对现有开办播音专业的学校进行评估考核,认真审查各学校的资质,达不到条件的限期整改,整改不力的取消其招生资格。

参考文献:

1.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与主持艺术学院:《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播音与主持艺术教育专业委员会(筹)第一届理事会召开》,中国传媒大学新闻网,2005年6月3日。

2.毕一鸣:《播音主持人艺术专业教育忧思录》,新华日报网,2004年8月17日。

传播学专业毕业论文第5篇

暨南大学是中国第一所国立华侨学府,创办于1906年,是目前全国境外生最多的大学。暨南大学直属国务院侨办领导,1996年成为国家重点建设的“211工程”综合性大学。学校设有25个学院,55个系,170个研究机构和84个实验室,86个本科专业。具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15个,具有二级学科授权的博士学位授予点4个;具有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38个,具有二级学科授权的硕士学位授予点5个。历暨南大学的教师队伍中曾有过马寅初,郑振铎、梁实秋、王亚南、周谷城、钱钟书、周建人、夏衍、许德珩、胡愈之、严济慈、楚图南、黄宾虹、潘天寿等一大批学者。现今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有专任教师1869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6人,博士生导师434人,教授501人,副教授670人。截至2013年4月,有各类学生44369人,在校研究生10354人(其中,博士研究生1164人、硕士研究生7851人,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1339人),在校全日制本科生18737人。在校的华侨、港澳台和外国学生11124人。建校至今,暨南大学共培养了来自世界五大洲137个国家和香港、澳门、台湾3个地区的各类人才20余万人,堪称桃李满天下。

二、学院概况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成立于2001年,其前身是1946年在上海时期成立的新闻系,是全国创办最早的三家新闻院系之一,具有雄厚的学科基础和专业实力,被誉为华南地区“新闻学术重镇,媒体精英摇篮”。学院具有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下设新闻学、传播学、广告学、广播电视学、传媒经济学5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具有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硕士点,下设新闻学、传播学、广告学、广播电视学、传媒经济学5个二级学科硕士点,2013年新增口语传播硕士研究生方向,具有广东地区的新闻与传播硕士(MJC)专业学位点和新闻传播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院现有专任教师60人,其士生导师13人,教授21人,副教授20人。截至2013年12月,学院共有在读研究生806人,其中,博士研究生60人,硕士研究生506人,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240人;全日制本科生1110人,其中港澳台及海外本科生占学生总数的48%。学院目前设有新闻学、广告学、广播电视学、网络与新媒体(2014年开始招生)、播音与主持艺术5个本科专业,已形成本(双学位)-硕-博-博士后高级专门人才完整的培养体系。近年来先后获批媒体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特色专业、广东省重点学科、广东省重点专业、广东省特色专业、广东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广东省一级学科优势重点学科,2012年全国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排名并列第8-9位,与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共建的实习基地被评为大学生实践基地。学院注重对外交流与合作,目前与中央和广东各大传媒集团建立了30多个实习基地和战略合作关系,并与美国、马来西亚、澳门等国家和地区的相关院系建立了良好的合作交流关系。

三、专业介绍

1.专业概况

暨南大学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创办于2009年,现有专任教师15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2人,王泰兴、杨继红教授被聘为我院口语传播研究方向硕士导师,聘请了4名业界资深专家为客座教授。本专业目前在读学生为114人。依托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雄厚的新闻传播学学科基础和专业实力,本专业突出出镜记者和新闻主播的专业培养特色,着力打造课程实验、媒体实习和社会实践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的成绩:本专业学生在2009-2013年共获得市级以上专业竞赛奖51项,其中奖15项,省级奖25项,市级奖11项。本专业首届27名毕业生凭籍自身突出的专业能力和优秀的综合素质,获得了良好的就业和深造的机会:1名毕业生在中央媒体、10名在省级媒体就业,其余毕业生均在政府企事业单位就业;2名毕业生获得暨南大学推荐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资格,2名毕业生分别被英国莱斯特大学和英国利兹大学录取攻读硕士研究生。

2.培养目标

为海内外各级媒体培养具有良好的政治、业务素质,能使用普通话、粤语、英语等语言进行播音主持工作的新闻主播、节目主持人、出镜记者,并能胜任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新闻宣传或公关部门的相关工作的高级口语传播专业人才。

3.主要课程

新闻学概论、语言学概论、广播电视概论、大众传播学、播音导论、广播节目制作、电视节目制作、语音基础、播音发声学、播音创作基础、广播节目主持、电视节目主持、出镜记者实务、文艺作品演播、新闻采访与写作等。

四、招生计划

招生语种

学制

层次

招生人数

招生范围

普通话

四年

本科

22

全国

粤 语

四年

本科

12

广东

说明:

(1)本专业文理兼招,公共外语教学为英语语种,请非英语语种考生慎重报考;

传播学专业毕业论文第6篇

关键词:新闻教育 传媒教育 转向 改革

传媒业发展出现新趋势。当今世界正经历着复杂而深刻的变革,经济全球化、全球信息化、传播技术新型化以及世界文化多样性与共通共融,为世界传媒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前景。当今传媒业正在朝内容融合、技术融合、终端融合的方向迈进,传媒业已进入以信息化为核心的新媒体传播时代、媒介化时代,正如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媒介系主任查理・H・贝克特指出的,当代社会已经进入“网络化的新闻时代”,尽管文化、经济的模式各不相同,不同国家不同区域的新闻媒体却都转型到新型新闻业。这种转变不仅意味着内容、商业模式以及公众领域新闻从业状态的改变,记者的角色也从信息把关人变成了社会进步车轮的推动者。①可以说,新闻业已不像过去那样单纯一块,新闻与公关、广告、宣传、创意、文化产业越来越难以泾渭分明,其“大传播化”已不可避免。

传媒业人才市场出现新变化。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各媒体招收毕业生,一般首选的是新闻传播专业学生,即所谓“科班出身”,不得已才招收文、史、哲专业的学生。新世纪以来,随着传媒业的快速专业化、数字化、融合化,传媒业招收的毕业生趋向其他专业背景的毕业生越来越多,尤以金融、经济、法学、管理、电脑等专业的学生受欢迎。比如,中国三大财经报――《第一财经日报》(上海)、《经济观察报》(山东)、《21世纪经济报道》(广东)5年来只招收不到10名新闻传播专业学生。其余95%均为金融、经济、法学等专业。②笔者了解到的一些省级电视媒体也有这种倾向,说明传媒市场并不在于是不是传媒类专业毕业,只要是在技术上、实践能力上、策划、运营上或某一其他专业领域有一定能力或有过人之处,都在可以考虑招聘之列。

而另一方面,新媒体(网络、手机、车载电视等)及公司公关、广告部门则需要大量的专业传媒人才。从人才规格上,媒体人才要求更加“复合化”。不仅要懂新闻、懂传播,更要懂另外一门专业知识才能写出深度的新闻报道。在传媒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媒体从业者还必须懂得包括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在内的现代信息技术,懂得媒介融合时代的融合新闻业务。此外,在传媒日益产业化的时候,他也必须懂一些媒介营销的知识。正如湖南大学2007级新闻专业的任庆龙、王硕、赵、陈晴鹤、郝梦、陈力石完成的《湖南省新闻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调查报告》所指出的那样,现在媒介最想要的是“既能跑动又有思想的记者,既能管版又能管人的大编辑,既懂媒体又懂经营媒体的管理者,既懂传统媒体又懂新媒体的跨媒体人才”。

现有的新闻教育仍然囿于传统之中,并没有随着传媒业的发展和人才市场的变化而有所改变。我国目前新闻传播高等教育仍然有“千校一面”、“千院一面”之嫌。具体表现为:

理念的错位。这主要表现在新闻人才的培养定位方面,往往重视理论,而忽略了传媒业务方面的训练。这一方面固然与我国早期新闻教育源于几所有名的研究型大学的定位有关,另一方面主要是我国现行的新闻教育理念还是一种超然于社会现实之上且与传媒业现实背离而过于理想化的教育思维。如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介绍》中对新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是:“培养具备系统的新闻理论知识与技能、宽广的文化与科学知识,熟悉我国新闻、宣传政策法规,能在新闻、出版和宣传部门从事编辑、记者与管理等工作的新闻学高级专门人才。”而对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定位则是:“本专业培养具备广播电视新闻学基本理论和宽广的文化科学知识,能在广播电视及其他宣传部门,从事编辑、采访、节目主持与管理等工作的新闻传播学高级专门人才。”在数字报刊、博客(还有微博)、播客、音频、视频、网络游戏等网络媒体无处不在的今天,这两个专业中关于专业知识的规定和就业方向的规定明显过窄。以此理念设置教育知识体系框架将明显跟不上时代的需要。

新闻教育模式落后于传媒市场。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新闻类专业的课程还停留在传统媒体时代的科目设置上,没有及时地更新,没有顺应当今数字传媒的需求,显得内容陈旧。近20多年来,高校的新闻教育与宣传几乎等同,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无不在这一理论指导下进行,如新闻学课程分为政治理论、新闻理论、新闻业务、选修课等4类,而教材内容几十年不做大的变动,其内容与现实明显脱节,造成新闻传播系的课堂无法解释最新的新闻传播现象的问题。即便是业务训练,大多数新闻传播院系的课程还是以传统的采编业务为主,特别是以报纸的采编为重。如《新闻编辑学》至今还只是限于报刊编辑,处在报学思维窠臼之中,相距新媒体甚远。而对于媒介经营、媒介管理、媒介产业、媒介市场运作、媒介资本运营等课程设置则寥寥无几。

理论与实践脱节。当前新闻教育中明显存在着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的问题,对此,美国西北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比尔克尔有一个形象的比喻:“病人不会让一个从来没有进过手术室的教授培养的外科医生来动手术。长期以来美国最好的新闻学院与新闻媒体第一线的专家们的关系非常密切,就跟医学院的教授跟各大医院的专家们的关系那样重要。”③

传媒理论教育需要不断地用实践去补充它的理论。而目前填鸭式、学院式的教学远远不能适应这个变化多端的市场的需求。而有限的校内实训、实验也往往课时较少,只不过是蜻蜓点水。尽管有些学生也可以在校内媒体做一些实践,但是参加的学生毕竟只是少数,况且学校媒体与社会媒体的运作机制存在很大的差异性,所处的社会环境也大相径庭。

所以,传媒业的发展导致媒体人才要求更加“复合化”,不仅要懂新闻、懂传播,还要懂经营、懂政治。所以再提“新闻教育”就显得有些狭窄,新闻教育应该在新的传媒业语境之下转型为“传媒教育”或“传媒业教育”。这就有必要对传统的新闻教育进行改革,“应以‘大传播’为教学改革方向”、“新媒体及媒介融合教育是传媒业教育发展方向”、“与国际接轨是教学改革的方向”等。④

首先,新闻教育转向传媒教育应与数字时代对接。在一个遭遇诸多挑战、媒介生态剧烈嬗变的时代,什么技能是传媒类专业学生的立足之本,如何凸显传媒教育的科班优势,这是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台湾政治大学传播学院院长钟蔚文对未来的新闻学子提出了“八个力”的期待,就很有价值,也很有启发性:第一是与时俱变的趋势力,第二是学会创造而非抄袭的创造力,第三是具备资讯搜集、分析、诠释、呈现的根本力,第四是设计力,第五是整合不同媒体、不同行业的整合力,第六是用新颖、讲故事的方式说出来,让人感动的故事力,第七是能把想法变成真正可行方案的行动力,第八是团队力。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院长张国良认为,随着新技术在媒介领域的扩散和广为应用,媒介融合已不是“做不做”的问题,而是“怎么做”的问题。他认为学科间的藩篱应当拆除,在核心课程各有特色的同时,保持学科间相互交流和学习的状态,有助于学科间的融合和共同发展。美国富尔顿加州州立大学传播学院院长里克・普伦认为,专业和非专业之间的壁垒已经轰然倒塌,新闻传播教育应当更广泛地培养记者、更多更优秀的博主。⑤

现实网络化、多媒体化及数字化的全新新闻信息传播环境,就要求传媒工作者必须具有熟练使用因特网、多媒体等新媒介的能力;能够借助因特网、多媒体进行采访;可以运用多媒体、超文本结构传播新闻;对海量信息具有比较强的过滤能力。而目前的新闻教育则忽视了对学生现代传媒技能的培养。这就要求传媒教育必须在教学内容上做出较大调整,及时跟上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培养出能适应数字网络时代要求的媒体从业人员。目前国内只有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少数高校建有网络实验室,注重对学生进行全新传播环境的竞争技能训练,其他很多新闻传播院系对现代媒体教育仍停留在纸上谈兵层面,实验室里仍旧摆设着那些即将成为“文物”的模拟采编设备。这自然会使传媒类专业的学生缺乏对传媒业的整体感觉和全局把握。

其次,新闻教育内容向传媒教育内容转向。办传媒教育要改变报学思维的认知模式,与时俱进地设计新的课程体系,让学生所学的内容能与时代合拍,与社会适应。课程改革的方向是必修课的通识化和选修课的专业化。必修课应当贯彻大跨度、大传播、大新闻的学科交叉理念,打破传统的文理工分野的局限,建立信息技术类、人文通识类和新闻传播类三大模块合理配置的格局。在选修课方面,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课程模块组合,将不同专业类课程进行打包,学生可根据需求进行自助餐式“点菜”。

再次,进行传媒教育的教学方法改革。这一点主要是就教学外在方式而言。教无定法,一切应以学生善学、乐学、好学、学有所得、学能所用为旨归;以达到激发思维、增强能力,提升素质的目的。

随着媒体业日新月异的发展,传统的填鸭式、学院式的教学模式已完全不能适应传媒教育。我们应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实际上,许多大学都已在积极探索尝试。如案例教学法就是一种传媒教育所喜欢采用的形式。有的教师以案例为核心,提出“三多三提高”的教学模式,即采用多案例、多提问、多讨论的方式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动手能力,从而达到改变教学方式、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改善师生关系的目的。

当然在具体改革教学方法时,也要提防纯粹以实践教学、实务教学为主导,而忽略理论修养与认知的倾向。否则对传媒类专业的教学效果而言,会出现和存在人才低端化的走向。毕竟传媒教育的理想是培养高水平的文化创新阶层和文化传播阶层,并保证未来一代传媒人应有的文化精英地位,如果我们在实践教学和实务教学中不注重人文素养的教育和理论的熏陶与指引,那么我们培养的一批又一批的传媒从业者,也有可能大多是低端意义上的“媒介工人”。(本文获湖南省2008年普通高校教学改革研究立项课题《数字时代与大传媒视域中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范式研究》资助)

注 释:

①⑤曹继军、林溪声:《新闻教育转型情势紧迫》,《光明日报》,2009-11-12。

②引自教育部新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新闻传播学学科发展战略报告》,2008年。

③李希光:《新闻学核心》,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2年版。

④杜骏飞:《新闻传播教育向何处去?》,香港:《传播与社会学刊》,2009(1)。

传播学专业毕业论文第7篇

艺术学院成立于2002年,设音乐系、美术与设计系、舞蹈系和艺术实验中心,设有1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和5个本科专业。现有在校生700多人,有专兼职教师50多人,其中高级职称14人、硕士博士学位教师20人。学院设有民族美术创作研究所、民族音乐表演研究所、民族音乐创作研究所、西南少数民族建筑及装饰艺术研究所和书法文化研究所。学院教学条件完善,拥有适应专业发展、设备先进的标准专业录音棚、摄影棚、表演排练厅、琴房、独立音乐厅、艺术设计工作室、构造与模型实验室、装饰艺术品实验室等专业教学实验场所。学院重视基础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与多家文化机构、设计公司建立人才培养合作关系,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能力、一专多能的应用型、复合型的高级艺术人才,学生参加各类专业竞赛和国内外大型文艺展演等艺术实践活动,屡创佳绩,成果丰硕。学生综合素质好,就业竞争力强,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

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学校在原有艺术类专业建设的基础上,于2014年3月组建了传媒学院,设有播音与主持艺术、广播电视编导、编辑出版学、传播学4个本科专业和影视文艺理论与创作1个硕士点。现有在校生900多人,有专兼职教师50多人,其中高级职称15人,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教师25人。学院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特色专业,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是校级重点学科,编辑出版学专业是学校十大特色专业。学院教学条件完善,建有广播电视实验教学中心和新闻出版实验教学中心,设有电视演播实验室、摄影摄像实验室、录音实验室、非线性编辑实验室、数字传媒实验室和编辑出版实验室等6个专业实验室。学院与广西日报传媒集团、广西电视台等多个校外媒体单位建立实践教学基地,是广西电视播音主持理论研究基地。学院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遍布中央电台电视台、各省市电台电视台及各大出版社、日报社等媒体单位。

专业介绍

环境设计 本科,学制四年,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本专业培养具备环境艺术设计与创作、教学和研究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具有较高设计实践能力和项目开拓创新能力的专门人才。毕业后可面向各类设计公司、企事业单位和建筑装饰装修行业,从事环境项目设计、环境设计项目策划与管理、工程实践等方面的工作,也可从事艺术设计教育、研究等工作。主要课程:设计造型基础、构成基础、计算机辅助设计、现代设计史、中外建筑史、人体工程学、工程制图与透视、手绘效果图技法表现、空间构成、建筑设计初步、居住空间设计、家具与陈计设计、园林景观设计、商业展示设计、办公空间设计、构造与模型、材料与施工图、装饰装修工程预算等。

视觉传达设计 本科,学制四年,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本专业培养具备视觉传达设计与策划、设计教学和设计研究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具有把握设计市场方向和较强开拓创新能力的专门人才。毕业后能在教育、出版行业、品牌形象设计行业、文化传媒公司、电视台等企事业机构从事企业形象设计、品牌形象包装、广告设计、展示设计、产品市场推广与策划等相关工作,或从事设计研究、教学与设计管理等工作。主要课程:现代设计史、现代平面设计史、装饰造型、设计素描、装饰色彩、构成研究、设计应用软件、字体设计、网页设计与制作、包装设计、影视广告创意、标志与VI设计、设计项目策划、图形创意、摄影技术、民族民间元素与当代设计等。

美术学 本科,学制四年,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本专业培养掌握美术学的基本方法理论、知识和创作表达技能,能在文化艺术传播领域、美术教育领域、设计行业、出版行业、博物馆、文化馆等企事业机构,从事艺术管理、美术创作、美术研究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主要课程:中外美术史、现当代艺术研究、美术概论、造型基础、工笔画、水墨画研究、中国画创作、民间民族美术、材料技法研究、油画创作、摄影技术等。

音乐表演(声乐方向) 本科,学制四年,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本专业培养具备声乐教育、表演基本理论与技能,具有较强艺术实践能力和创作能力,能在文艺团体、各类院校和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音乐教学及文化宣传工作、音乐表演、群众艺术活动的专门人才。主要课程:演唱、乐理、视唱练耳、和声、民族民间音乐、中外音乐欣赏、歌曲创作、形体表演、合唱与指挥常识、电脑音乐制作基础、中外音乐史等。

音乐表演(器乐方向) 本科,学制四年,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本专业培养具有器乐教育、表演基本理论与技能,具有较强艺术实践能力和创作能力,能够在本专业领域从事表演、专业理论研究与教学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毕业后能在文艺团体、文化事业单位从事演奏、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主要课程:演奏、合奏(重奏)、室内乐、少数民族特色乐器演奏、中国音乐史、西方音乐史、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概论、视唱练耳、曲式与作品分析、和声等。

舞蹈学 本科,学制四年,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本专业培养具有舞蹈教学、表演及编导、中外舞蹈史、舞蹈理论知识等研究和艺术实践能力的专门人才。毕业后能在艺术团体、企事业单位、大中专学校、电视台及相关的艺术部门从事舞蹈表演、编导、艺术指导以及教学、科研工作。主要课程:舞蹈概论、中外舞蹈史、舞蹈赏析、舞蹈教学法、编舞技法、芭蕾舞、古典舞、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现代舞、中国少数民族民间舞蹈、东南亚舞蹈、舞蹈剧目课、拉丁舞等。

播音与主持艺术 本科,学制四年,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本专业采用小班课堂教学模式、专业级设备、标准化演播室、特色化训练方式。培养目标:具备广播电视新闻传播、语言文学以及艺术、美学等多学科知识与能力,具有较高的政治水平、理论修养和艺术鉴赏等能力。能够在广播电台、电视台、艺术院校、影视部门、文艺团体和企事业单位从事广播电视播音与节目主持、配音、文艺表演、新闻采编以及教学科研活动的专门人才。主要课程:普通话语音和播音发声、播音创作基础、广播播音与主持、电视播音与主持、节目主持人概论、文艺作品演播、广播电视即兴口语表达、影视配音、影视表演、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新闻采编、艺术概论、传播学概论、中外文学、演讲与辩论以及摄影摄像技术、形体训练、影视化妆等。

广播电视编导 本科,学制四年,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本专业培养掌握广播电视节目编导、策划、创作、制作等方面的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文化素养、广播影视艺术策划编导能力,能在广播电影电视系统、行政企事业单位和其他部门从事广播电视节目编导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主要课程:传播学、艺术概论、广播电视概论、新闻学概论、新闻采写、视听语言、摄影摄像技术与应用、非线性编辑技术与应用、广播电视节目策划与制作、影视作品分析、影视文学创作、纪录片创作等。

2015年艺术类各专业拟招生人数一览表

学院名称

专业名称

拟招生

人数

学费

(元/年)

考试科目

招生地区

备注

艺术学院

环境设计

60

12000

素描、色彩

 

广西、河北、山西、山东、河南

1.请考生务必注意我校在各省公布的校考考点和考试时间。

2.招生人数视招生省区报考的人数略有变化,以考生填报志愿时各省公布的招生计划数为准。

3.学费以物价部门核定为准。

视觉传达设计

60

12000

美术学

25

12000

音乐表演

(声乐方向)

20

12000

演唱曲目、视唱、听音模唱

广西、河北、河南、湖南、山西、山东

音乐表演

(器乐方向)

20

12000

演奏、视唱

舞蹈学

30

12000

剧目、基本功测试、舞蹈动作模仿

广西、河北、河南、湖南、山西、山东

传媒学院

播音与主持艺术

80

12000

普通话语音、

综合专业素质、

才艺展示

广西、河北、河南、山西、湖南、黑龙江

广播电视编导

80

12000

综合知识、故事写作、影视作品分析

广西、河北、河南、山西、湖南、黑龙江

合计

375

 

 

 

考试科目(校考)

一、美术设计类(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美术学):1.素描(时间3小时); 2.色彩(时间3小时)。满分200分,素描、色彩各100分。考试工具:铅笔、碳笔、颜料由考生自备,用八开纸(统一发放)。

二、音乐表演(声乐方向):1.演唱曲目(3分钟内);2.视唱(2分钟内);3. 听音模唱(2分钟内)。满分200分,其中:演唱曲目100分×1.4系数,视唱100分×0.3系数,听音模唱100分×0.3系数。

三、音乐表演(器乐方向):1.演奏(5分钟以内);2.视唱练耳(3分钟以内)。满分200分,其中:演奏100分×1.4系数,视唱练耳100分×0.6系数。考试用具:除钢琴以外,其余乐器自备。

四、舞蹈学:1.剧目(舞种不限,3分钟);2.基本功测试;3.舞蹈动作模仿。满分200分,其中:剧目100分×1.0系数,基本功测试100分×0.6系数,舞蹈动作模仿100分×0.4系数。考试用具:伴奏音乐、表演道具、演奏乐器(除钢琴)等自备。考场配备播放音乐的CD设备。

五、播音与主持艺术:1.普通话语音;2.综合专业素质;3.才艺展示。考试内容:自备稿件(3分钟内);指定稿件、即兴话题(3分钟内);才艺展示(如声乐、舞蹈、器乐、小品等,2分钟内)。满分750分,其中:普通话语音100分×2.5系数,综合专业素质100分×3.5系数,才艺展示100分×1.5系数。考试用具:才艺表演道具、音乐伴奏、乐器自备。考场配备播放音乐的CD设备。

六、广播电视编导:1.综合知识;2.故事写作;3.影视作品分析。满分300分,其中:综合知识100分×0.6系数,故事写作100分×1.2系数,影视作品分析100分×1.2系数。考试时间180分钟(影视作品分析90分钟,综合知识+故事写作90分钟)。

学校根据各专业的特点和要求确定校考各专业的合格标准,确定合格人数不超过我校在各省艺术类各专业招生计划的4倍。公布时间约在2015年4月,公布网址:zs.gxun.edu.cn/。

录取规则

一、2015年全国普通高考文化成绩达到各专业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

二、2015年我校校考成绩合格,同时,有联考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必须联考合格;

三、美术学、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音乐表演(声乐方向)、音乐表演(器乐方向)、舞蹈学专业,按校考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同等条件下参考相关科目成绩和专业素质;

四、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以校考成绩和全国普通高考文化成绩综合排名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综合成绩=校考成绩×70%+全国普通高考文化成绩×30%;

五、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以校考成绩和全国普通高考文化成绩综合排名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综合成绩=校考成绩×60%+全国普通高考文化成绩×40%;

六、音乐表演(声乐方向)、音乐表演(器乐方向)、舞蹈学、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要求:男性身高170cm以上,女性身高160cm以上,专业素质条件突出者可适当放宽身高要求。

七、无色盲、色弱、夜盲,考虑一定的男女比例。

招生咨询电话:0771-3260410(广西民族大学招生就业处招生科)

0771-3260759(广西民族大学艺术学院办公室)

0771-3267064(广西民族大学传媒学院办公室)

传播学专业毕业论文第8篇

从1918年北京大学设立“新闻研究会”、徐宝璜先生为北大学生讲授《新闻学》算起,中国的新闻教育已有近九十年历史。1949年前的30年里,全国共开办过59个新闻教育机构,但规模不大,在校学生人数最多时不超过400人,共培养出毕业生不到3000人。新中国成立后,新闻学教育事业进入了新时期,在1952-1955、1958-1960出现了两次高潮。后,新闻学教育恢复正常秩序并迎来了大发展的春天。传播学也渐渐传入中国。据统计,1994年前全国新闻学类专业点共有66个,1995-1999年共增加58个专业点;2000-2004年共增加335个;而截至2005年6月,全国新闻学类专业点共计661个,即广告学232个,新闻学209个,广播电视新闻学146个,编辑出版学50个,传播学24个。

中国新闻传播教育的急速升温,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理性的思考,也不乏盲目的跟风,办学质量也参差不齐。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师资、教材、设备等办学条件严重不足。

二、新闻传播学教育的问题

创办历史较早、实力雄厚的院校,新闻传播教育是比较成功的。但是一些院校的新闻传播教育却存在着不少问题,急需寻找解决的对策。

1.供过于求

新闻学专业点超常规发展带来了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一方面,新闻媒体对毕业生需求有限,另一方面,毕业生人数却在急剧增长。全国新闻学专业的在校生人数约在130,000人以上,平均每年毕业约32,000人,显然供过于求。我国新闻媒体目前的数量大体上为:报纸约2200多种,期刊约8000多种,广播电台、电视台、有线电视台各约1000家。近3-5年国家新闻总署的方针是“控制规模、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增进效益”,这意味着新闻媒体在一段时间内将维持现有规模,不会有大的增长,并将致力于新闻报道质量的提高,因而对新闻人才的需求将是有限的。中央及多数省市新闻媒体已经组建了一支以中青年为主、学历较高、知识结构较合理的队伍;对能从事一般记者、编辑工作的本科毕业生,需求量已接近饱和;而为提高报道质量,在招聘人才时倾向于多元化,不再局限于招收新闻学类专业毕业生。

2.实践机会少、理论功底薄,毕业生质量不高

新闻学是一门实践性、技术性强的学科,参加媒体实践,到媒体实习更是一项必不可少的锻炼机会。但随着新闻专业学生呈几何级数增长,我国的新闻媒体也不能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

我国新闻传播学教育速度和数量上去了,质量却不尽人意。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陈旧,到报社“没有两年上不了路”。“新闻学教育中存在着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的问题,一些新闻与传播学院培养的人不会写有新闻的新闻,只会写无新闻的‘新闻’。”也有媒体领导认为,新闻院校培养的学生敏感和工作适应性强,但后劲明显不足,“写小而浅的东西可以,写大而深的报道则不行。”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平时吃的是“快餐”,理论功底单薄,中文写作功底不厚。

另外,学生个性发展不足。表现在能采写的多,会编辑、组版、画版的少;擅长写社会新闻的多,能写好深度报道、时政新闻、经济新闻、问题新闻、专刊新闻的少;懂得发行、品牌推广、广告经营的尤其少。

3.课程设置、学生知识结构与市场需求的偏差

目前新闻院校的专业课程设置大多是基础理论课,都是“书本加概念”的抽象学习。从新闻实践性强的特点来看,这明显存在着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而课程设置的狭窄、落后,必然导致新闻专业学生的知识单薄、结构单一、视野不开阔、新闻敏感性差、动手能力差。这与注重具备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时代显然是格格不入的。

新闻院校培养的毕业生媒体不需要,媒体需要的新闻院校又培养不了。背离市场需求的教育模式增加了毕业生就业困难。新闻媒体急需媒体经营管理人才,而建国后新闻院校集中力量培养编辑人才,却长期忽视了也需要培养经营人才,几乎没有高校设置过媒体经营管理类专业。

另外,新闻媒体紧缺复合型人才,即不仅掌握新闻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同时还具备另一门学科的基本知识。因为新闻媒体的专版、专刊、专题节目除了要求增大信息量以外,更需要对各行业的情况和问题有深层次的分析和评论。遗憾的是,由于新闻院校难以提供,新闻媒体在招揽人才时只好留出部分名额给其他学科的毕业生。

4.研究生培养的问题

目前,全国新闻院系共有硕士点约80个、博士点约20个,相对于661个专业点而言,硕士点和博士点显得太少。主要问题有: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内容没有拉开档次;博士点少,博士生导师负担过重。博士生导师学术造诣比较深,在研究方向上各有专长,但一位导师要带多达20名博士生,质量究竟能有多少保证,实在令人堪忧。博士学位论文的要求是很高的,学术上应该有所创新或者在某方面能填补空白。一位导师三年内能否就自己擅长的领域提出20个有创新意义的论题,并指导博士生去高质量地完成是值得怀疑的。

5.师资奇缺及浪费

随着新闻传播专业点的超常规发展,一些匆匆上马的专业中,特别是地方本科院校,有不少连基本的主要专业课程都开不出,有的学校甚至只有一、两位专业教师主持专业教学,或者有许多教师根本没有新闻专业知识,更不用提理论和经验都丰富的专业教师了。这就造成教学质量不可避免地打折扣。这也是近年新闻专业学生滞销的一个重要原因。

另一方面,全国新闻学和传播学共有教授约260人,除了有博士点的学校共有博士生导师以外,约有200位教授因不在博士点而不能招收博士生。他们的学术潜力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十分可惜。在西方国家,只要是教授、有专长,就具备了招收博士生的条件和资格。

6.对新闻教育的认识落后及投入过低

由于一些教育主管对新闻教育的本质认识有偏差,把新闻教育当作一般的文科教育,认为不需要多少投入就可以办学。教师有本子和笔就可以备课,粉笔加黑板就可以讲课。这是一种典型的“短、平、快”的“快餐”教育,也许这是很多新闻学生工作后劲不足的重要原因。

三、策略研究

1.控制办学规模,提高教学质量

应该提请教育主管部门充分重视新闻教育事业目前的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当务之急就是控制数量的超常规发展,严格审批申请程序。对不具备办学条件的专业点,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或者暂停招生,或者坚决停办。

另外,新闻类专业的布局也应该力求合理。一般不宜在同一城市举办过多的新闻专业,以便集中师资、设备和优势,真正办好新闻专业,避免重复浪费。

2.提高毕业生质量

因为社会需求不大,今后应该停止招收大专层次的新闻学生。而历史悠久、办学经验丰富、师资力量强大的新闻院系,可以考虑调整培养目标,转向以培养研究生为主,本科生为辅,多输送高层次人才。

可以考虑引进MBA的案例教学法用于新闻传播教育,因为现在进入高校的学生基本上都是高中毕业以后直接进入大学的,对社会的了解甚少,一味地灌输概念会比较抽象。

新闻教育还应该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奠定其人文素养,进行中文、政治、经济、法律等相关的跨学科教育,培养“通才、杂家、复核型人才”;同时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加强道德素养教育、责任意识、爱民意识,培养学生养成爱思考、重调研、讲真话的职业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第一节专业课开始,就要培养学生的记者角色意识。学生的仪表、胆识、口头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快速反应能力、博闻强记能力都是未来记者必备的素质和能力。

3.根据市场需求调整课程设置

应该适当调整不同院校新闻专业的定位,增强新闻专业教育的针对性。目前全国高校新闻传播院系有综合、财经、政法、体育、外交等各类大学办的,这些院校应该发挥自己的优势,培养有特色的新闻传播人才,以适应新闻媒体对各类专业人才的需求。例如,财经院校开办的新闻传播专业培养目标就应定位在财经新闻媒体的需要上。这种媒体需要的人才既应具备新闻传播技能和理论,又要掌握财经专业知识。

除此之外,既要注重新闻专业课程的教学,又要鼓励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重视非新闻专业包括文学、哲学、法律、经济、心理学、历史学甚至自然科学各相关学科的知识教育,对于提高新闻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扩大未来新闻工作者知识面和业务后劲无疑是有益的。要做到这一点需要避免以下两种失衡的课程设置:一是新闻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比例过低;二是只重视新闻学专业课程而忽略甚至无视相关课程。“记者应是杂家,编辑须是通才”,这是对新闻工作者的要求,也是对新闻传播教育的要求。

另外,可以成立媒体经营管理专业、网络传播、品牌推广等新专业。可以坚持双学位制、主副修制,或者试办硕博连读班、招收非新闻专业的本科毕业生成立硕士班,探索一条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最佳途径。

4.提高研究生层次办学能力

研究生段的教学内容应该和本科段拉开挡次,应该对硕士生、博士生的培养方案重新审定。另外,可以适当增加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博士点。有专家建言:只要是具备国务院学位办制定的博士点条件和标准,就不应该人为地在数量上加以限制。

5.优化师资结构

新闻传播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要求教师具有专业知识的同时,最好还要有从事新闻实践的经验。新闻记者、编辑在采访第一现场的生动故事、在把关第一现场的化险为夷的智慧和“化腐朽为神奇”的技能最能打动和感染学生。因此可以聘请、引进既有厚实专业知识、又有新闻实践经验的采编人员为教师,以提高学生的感性新闻业务知识,同时邀请在线总编、台长来校讲学、讲座,给在校新闻学生介绍当前新闻战线的新现象,更新新闻理论,改变新闻传播教学与实践脱节的现状,弥补师资力量的不足。

调查显示,美国大学的新闻学院中,只有17% 的教授没当过记者;而80%的教授认为新闻从业经验是聘任新闻教育工作者的一个先决条件,并坚决主张把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记者聘为教授。这些有经验的新闻记者的研究成果包括对新闻学和新闻媒体深刻批评的著作,对新闻教学和工作都极具指导意义。长期以来,传媒业高度发达的美国新闻界领袖人物坚信,成功的新闻学教育模式应该是贴近专业知识、远离脱离现实的纯学术性的问题。

我国新闻学非博士点的200位教授,可以向所在院校提出招收博士生的申请,通过有关标准的应该准许招收博士生。这样有利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潜力,有力于减轻博士生过分集中的博导的沉重负担。另外,在研究生招生扩张之前就应该做好增加导师的工作。

6.树立高投入的教育观点

廉价办新闻教育的观念早已过时,因陋就简的新闻教育观已经明显落伍于现代的新闻传播事业。事实上,新闻教育也如医学院的教育,需要一流的设备、器材。传统的报学专业,已经采用电子排版、激光照排,而广播电视专业的摄录编播各个教学环节都需要重装备和高消耗。培养动手能力的新闻业务课程如采、写、编、评、摄,都需要注重实践教学。因此,办新闻教育,必须有“高投入”的观念,必须有足够的经费投入、一定的实验手段,所以必须加强实验基地的建设。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学生才能掌握实战的技术与本领,这样才能培养高素质、高质量、适应社会需求的新闻传播人才。高校可以考虑给新闻院系更多的办学自,使之能够以更多的途径实现开源,获取社会资金投入到新闻传播学科的建设中去。

7.加强新闻专业教育的新鲜性

尽量使用最新版本的教材,以免知识老化、观念滞后,不适应媒体的发展和市场的需要,更无益于学生的培养。

教学内容也要经常更新:一是最新的新闻学专著、学术期刊上的新观点、新成果、新问题,应该及时地补充进教学内容;二是教学中涉及的案例要使用最新的热点新闻、典型报道,在新闻采、编、评、策划、制作等方面的新经验、新思路,因为具有及时性、新鲜性、生动性都会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手段要创新。新闻专业教育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对静态知识进行动态加工,对动态知识进行分层分析,使抽象问题具体化,使枯燥单调的知识趣味化。专业课程的教学都可以有效地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来提高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