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教师教学经验论文

教师教学经验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16 15:54:10

教师教学经验论文

教师教学经验论文第1篇

本人觉得,这篇文章至少在这样三个方面的问题上,富有建设性,很有启发性,需要并值得大家进一步探讨。

一、正确进行教育改革实验及其重大意义

文章解剖、分析了20世纪90年代初,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与河南安阳人民大道小学共同设计实施的主体性发展教育实验这个实例。通过解剖、分析这个个案,它比较具体地探讨了究竟怎样正确地进行教育实验改革或教育改革实验①。文章所论甚详,最主要之点是:第一,教师必须真正成为改革实验的主体(还包括学生、家长),坚决突破专家提出方案、教师认同执行、外加培训的模式。这是关键的关键。第二,坚持在现有的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实际的基础上,逐步探索,渐进改造,一开始只能有一个大致的设想,不预先设计一个确定的“完美”的课程教学体系,认为这是正待探索的。自觉防止大破大立,打乱现行学校秩序,另起炉灶。第三,理论学习研究紧紧结合实验开展,成为教师本人进行实验需要的自觉要求(所谓“我要学”,而不是“要我学”),真正积极热情,富有成效,能够持续,没有搞形式主义,因而也就无所谓负担,并创造了个人钻研、相互交流、专家讲座自然结合的形式。所举办的专家讲座,主要属于“充电”性质,提供科学发展、教育发展前沿信息、动态,以资启发,作为参考,基本上没有专为实验而硬性规定的培训……这些,不仅具有一般理论意义,而且是很有现实意义的。如果联系对照当今的某些实际情况,那么,20年前就有了这种认识并这样做,实属不易。虽然不能认为已经做得很理想,但值得好好总结经验。

这篇文章着力探讨教育改革实验这个问题。这确实把握到了当今中国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焦点。文章揭示了教育改革实验的重大意义。今天,现代教师,如果不能作为主体进行教育改革实验,就很难有效地促进其专业发展和成长。而通过教育改革实验,使一般的教育实践渗入了探究因素,由自发转化为自觉,由经验逐渐理论化。由此,具有新的形象、真正的现代教师,也就脱颖而出。安阳教育改革实验的重大成果之一,就是涌现出一大批多学科、运用多样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的教师结合组成的教师明星团队。这一经验与李吉林语文情境教学实验以及我国众多教育实验,可以相互印证。因此,教育改革实验对教师专业发展有重大意义。而且,文章也指出,除了对现代教师专业发展或成长具有重大意义而外,它还对我们自己创生新的教育思想理论,生成新的教育教学模式,特别是检验(选择、改造和发展)外国引进的教育理论等,都有重要意义。

二、现代教师专业发展的新机制及其对教师教育的启示

作者敏锐观察到并明确指出,现代教师的专业发展或专业成长,已经跟他们世世代代父祖先辈们大大不同了。古代且不论。近代以来,世界各国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或专业成长的典型模式,简单说来,就是任职前在(师范)院校专门接受教育,主要学习教育理论和学科专业知识技能,配合着一定的实践作业(教育见习、实习);然后,进入学校任职,主要的乃至唯一的在教育实践中学习,教学相长。

如今不同了。在职前理论学习和在职实践学习之间,加入了一个改革实验的环节。正如该文反复论述的,已经把实践、实验、理论三者融为一体了,教师已经一身三任,集实践者、实验者、理论研究者三种角色于一身了。这不是简单多了一个中间环节的加法问题。多了这一新的环节,改变了教师专业发展或成长的结构整体机制,起了质的变化。其具体内容,以及三者不可分割、相互作用的联系等,该文都作了论说,不必赘述。

这一新的变化或新机制的出现,发生的直接影响,就是对于教师(师范)教育的理论和实践要有新的思考。比如说,如果不在教师作为主体进行改革实验上狠下工夫,而把主要注意力倾注于今天所实行的形式上的各种教师培训,恐怕不是选择的上策,因为跟职业技术不同,教育是具有高度思想性、科学性、艺术性、创造性的工作,它所需要的品质和条件,如理性思维、人格、教养、创新教育理念的酝酿和确立等,远非一般培训所能满足和达成的。又比如说,完全抛弃现有教师(师范)教育的做法恐怕也是不妥的。职前侧重学习理论,在职侧重实践学习,还应该相对分工,而不能混淆不分。有一种意见,要求师范院校的学生应该也侧重实践学习,或曰成为“准教师”。又有一种意见,要求在职教师在理论上也应该像专业教育理论家那样。我们认为这两种意见都是不全面的。……如此等等。总之,需要很好地深入研究。

三、教育理论和实践创新的一条必由之路

这篇着重论述教育改革实验的文章,对于我们探索教育理论和实践创新的路径,也给了重要的启示。通过教育改革实验的路径,可能是现代教育理论和实践创新的一条新的必由之路。它完全符合“实践-理论-实践”的科学的认识论路线,也符合从一般到个别和从个别到一般的辩证法路线。而且,教育改革实验把理论和实践之链更加紧密、精致地贯通起来,把从一般到个别和从个别到一般这两者统一融合了。它的简化、典型化的特点,大大缩短了行程,而且增强了精确性。例如,实验总要根据一定的理论,而这是经过价值的和科学的精心选择的理论。理论要经受实践的检验,而这“实践”毋需诉诸长期、广泛的历史社会实践。它既是从一般到个别,又是从个别到一般。如此等等。由此可以得出结论:今天,真正的教育理论和实践创新必须经由教育改革实验。

当然,这需要理解其实质而不能泛化或绝对化。古往今来许多杰出的教育理论的创造,并没有经由教育改革实验(甚至教育实验还未出生)。即使未来的岁月,对诸多教育问题进行高度抽象的形而上的哲学的思考,而不诉诸实验,也是不能否定的。同时我们也不能断然说一般的教学实践下教师就不能发展成长。现实的问题是,有的论者,对于课程改革这样极其实际的事情(抱着确定的实际目标,硬碰硬的实际行动,追求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结果),在所谓的“国际视野、本土行动”口号下,主要专注于搬运国际上某种教育理论,既缺乏实践基础、又未经过实验检验得到确立,便遽然把它说成“理论创新”,而且设想一经“本土行动”,就可创新出来前所未有的课程教学模式。针对这种情况,强调真正的教育理论和实践创新必须经由教育改革实验,不算是多余的。不经过教育改革实验,其理论不仅不能转化为我们的教育实践,而且经过我们的教育改革实验的检验,能够鉴别其理论的真伪,做出正确的取舍选择。果不其然,反观十年来的课程改革,那些试图“介入”其中的“新课程理念”,即从外国搬运来的、缺乏实践基础、未经实验检验确立的所谓创新理论,经过我们的教育改革实验的检验,情况如何呢?并没有生成出什么像样的新的课程教学模式;它的真理性、适合性、可行性、有效性……都是有疑问的。这是一个很好的现实的例证。

在结束本文的时候,还想谈几点感想。第一点,这篇文章所采取的方法和体现的学风很好。它不是泛泛空论,而是善于捕捉焦点问题,解剖麻雀,切实分析具体事实,总结典型经验,从个别经验上升到一般理论。这在今天大家公认学风不怎么好的现实情况下,是很值得称道和应该提倡的。第二点,有一丝缺憾感:题不副文或名实不副。文章主要研究论述的是教育改革实验,教师专业发展只是其重大成果之一。题目主要标示教师专业发展问题,关于教育改革实验本身及其对教育理论和实践创新的重要意义等内容的研究成果,则相对淡化了;而且,即使就教师专业发展而言,文章不是一般谈论,其可贵之处在于探讨了其新的机制即重点在于机制,而题目也未能突出出来,把它遮蔽了,减弱了文章的意义。另一方面,教师专业发展问题涉及内容很广,从不同视角研究者众多。这篇文章尽管很突出,也只是其中一(个)部分,一个方面,而题目标上“我国……”这种字样,有勉强拔高、大而不当之嫌。这些,可能是作者与编辑沟通不够,共同推敲不够!科学是严格的,应该力争实事求是,但愿并相信广大读者能看得出来并予理解。第三点,提一个希望。这篇文章作为一项研究成果,还只能小心说是提出了问题,而不能轻易说解决了问题。文章所剖析的教育改革实验个案,虽然很典型,具有普遍性,但它本身并非已经完美,对它的总结研究工作更需要加强;并且毕竟只是个案,还需要研究更广泛多样的教育改革实验,才能充分说明问题并检验所得出的结论。

注释:

教师教学经验论文第2篇

1.ERP课程设置合理,理论与实践兼顾。科文学院ERP理论与实务课程属于实践教学课,利用教材、ERP软件进行理论和实践教学。其中,理论和实践课时各占总学时的一半。ERP课程开设在财务管理专业第7学期,在此学期学生已完成本科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及部分专业选修课程的学习,系统掌握了专业知识。ERP课程帮助学生实践、应用财务管理专业知识,提高职业能力和素养,完成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身份转变,促进就业。2.ERP软件选用恰当,专人管理实验室。科文学院2012年与金蝶(中国)有限公司徐州分公司合作,选用了金蝶K/3WISE作为财务管理专业ERP理论与实务教学软件。金蝶K/3WISE系统集财务管理、供应链管理、生产制造管理、供应商及客户关系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业务管理组件为一体,以成本管理为目标,计划与流程控制为主线,通过对目标责任的明确落实、有效地执行过程管理和激励,帮助企业建立人、财、物、产、供、销完整的管理体系。科文学院建立了能容纳120人的财务管理专业ERP实验室。ERP理论及实务课程在该实验室上课。财务管理专业ERP实验室和ERP沙盘实验室由科文学院实验中心专职教师负责管理,进行日常维护。3.校企合作,开展师资培训。ERP课程由母校专职教师或科文学院兼职教师担任理论与实践教学任务,教学方式以教师课堂讲授,学生上机练习为主。引入ERP软件之初,金蝶徐州分公司培训师对科文学院相关人员进行培训,介绍ERP的基本原理与框架体系及ERP系统各业务管理模板的基本教学操作等内容,保障ERP教学的开展。4.会计电算化实训课程和ERP工业企业经营沙盘引入ERP教学体系。科文学院财务管理专业ERP理论与实务课程选择供应链和生产制造模块进行学习,之所以没有选择财务管理模块,是因为科文学院财务管理专业在第5学期开设了会计电算化实训课程,该课程也在ERP实验室进行,使用金蝶K/3WISE财务管理模块。会计电算化实训课程,使学生熟练掌握金蝶K/3WISE财务管理模块操作技能,提高会计电算化工作能力。另外,科文学院引进了金蝶工业企业经营沙盘,建立了ERP实物和电子沙盘实验室,将ERP企业经营沙盘逐渐引入到ERP教学体系。

二、科文学院财务管理专业ERP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师资力量薄弱,缺乏复合型教师。独立学院由于办学条件和经费的制约,师资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其所依附的公办高校。科文学院亦是如此。而且,ERP教学过程中需要融合多学科的理论知识,需要相关教师具备丰富的跨学科的理论知识储备及实践工作经验。由于独立学院办学制约及ERP教学特点,能胜任ERP教学工作的复合型教师是少之又少。目前,科文学院ERP理论与实务课程由母校专职教师或科文学院外聘兼职教师担任理论与实践教学任务,没有自有专职任课教师,限制了ERP教学的发展。2.ERP企业经营沙盘与母校电子沙盘使用的系统不同,实验室利用率不高。科文学院虽建立了ERP企业经营沙盘实验室,但财务管理专业还未开设相关课程,大部分教学时间实验室属于闲置状态,仅在进行全国大学生沙盘模拟经营大赛培训时实验室才被使用。而且,由于母校ERP企业经营沙盘使用的是用友的电子沙盘,母校专职教师在培训时以用友的企业经营沙盘演示为主,学生使用金蝶电子沙盘时无所适从,使培训效果大打折扣。3.通用的实践案例,缺乏财务管理专业教学的针对性。首次使用K/3系统,往往需要创建一个适合企业实际情况的账套,各种财务数据、业务数据、一些辅助信息等都存放在其中。金蝶公司提供的实验资料中,包括一些以实际企业为蓝本建立的账套信息。但是这些账套是适合管理类各专业通用的企业案例,各子系统设计复杂,不适用于独立学院财务管理专业ERP教学。

三、科文学院财务管理专业ERP教学改进措施

ERP教学,对于企业、学校和学生都有很重要的意义。针对上述科文学院财务管理专业ERP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下文提出相应的可行措施,完善科文学院财务管理专业ERP教学。1.聘任专职教师,加强师资培训,成立专门的ERP教学教师队伍。为进一步提升科文学院财务管理专业ERP教学质量,首先需要招聘专业教师,完善自有专职教师队伍。在ERP教师聘任中,优先考虑具有实践工作经验的教师。他们不仅能为学生带来教材以外的新知识,还能将实践经验融入课程学习中,使课堂教学与企业实际应用场景一致。由于ERP教学需要复合型教师,所以在有了专职教师之后,学院还需组织相关培训及提供深入企业学习的机会,系统化地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实践教学能力,最终建立一支由不同专业背景老师组成的ERP教师队伍,保证ERP教学质量。2.开设ERP企业经营沙盘课程,丰富和完善ERP教学体系。将ERP企业经营沙盘课程嵌入到财务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中,在第7学期开设ERP企业经营沙盘课程,以便学生运用先修的专业知识辅助决策。自有专职教师担任ERP企业经营沙盘课程讲师及全国大学生沙盘模拟经营大赛培训师,充分利用金蝶ERP沙盘实验室,完善企业经营实战演练,进一步深化实践教学,丰富和完善ERP教学体系。3.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设计适用于独立学院财务管理专业ERP教学的实践案例,增强学生实践能力。ERP课程需要极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需要学院与企业进行密切合作,才能有针对性地培养社会和企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为完善ERP教学,科文学院需进一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1)金蝶公司与学院合作设计账套信息,包括会计电算化课程的账套和ERP理论与实务教学的账套。设计账套时,仍要注意真实性,参考具体企业。同时,要考虑到独立学院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这就要求以企业为主导,学院各专业教师参与,共同设计账套信息。合适的账套使学生在仿真的环境中有针对性地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培养了学生的职业技能,促进就业。(2)ERP教学与职业资格培训证书认证考试相结合。学院可将“全国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工程”的职业教育培训内容与ERP教学内容相结合,课程结束后,学生可自主选择“ERP财务应用师”考试。而且,学院可采用金蝶认证体系及金蝶顾问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全面ERP人才培养体系。

四、结束语

教师教学经验论文第3篇

教师进行教育科研和撰写论文,既是工作的需要,职责的要求,又是教育科研能力高低的一种体现。它不仅有利于改进教育教学工作,提高教育质量,推广先进经验,也有利于提高教师自身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进行教育教学工作。因此,教师进行教育科研和撰写教育论文不同于专业理论工作者和专业研究人员,存在着时间紧、精力少、资料不足,接触面不广的局限性。本文试从教师的特点出发,谈谈教育科研课题选择和教育论文写作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课题的选择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英国科学家J·D·内纳也说过:提出课题比解决课题更困难。这充分说明了选题的重要性。从某种意义上讲,选好一个课题,等于成功了一半。那么,如何选题呢?下面谈谈课题的来源和选题的原则。

课题的来源

教师进行教育科研和撰写论文,课题一般有以下三个来源。

1、从教育实践中选择课题

这是课题的主要来源,它包括四个方面。

(1)教育经验总结

教师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会在某些方面积累较丰富的经验,掌握一定的规律,但这些经验常常是零碎的、粗浅的。我们可以从中选题,进行专题研究,使这些经验系统化、理论化,逐渐完善,形成某种有指导意义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我们也可以用教育理论去分析、论证、评价这些教育经验,使之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从而更具有科学性、典型性。

(2)教育过程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

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矛盾、困难、问题,迫切需要分析原因,寻找对策,尽快解决。有的问题还有一定的普遍性,解决好了,不仅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有帮助,而且对其他老师也有启发和指导作用,这些问题都可以作为我们的科研课题。例如: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怎样有效地转化提高后进生等等。

(3)教育实践中的热点和有争论的问题

社会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教育改革地不断深入,常常会出现了些教育热点问题。比如:“如何克服片面升学率?”“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原因与对策”,“教师下海”,“市场经济对教育的冲击”等等。这些问题,有很强的现实性和时代特征,很值得进行研究。在教育实践工作中,教师还会对一些教育教学理论、方法产生不同的看法,进行争论。例如:“小学作文可不可以虚构?”“教师教案要不要检查”“如何对小学生进行市场经济意识的培养”等等。

(4)一些教育现象引发的思考

教师在工作实践中,每天可耳闻目睹各种教育现象,有的尽管很普通,很微小,只要有心,常常会引发我们作一些较深层次的分析和思考,找出一些有普遍意义,反映本质问题的课题来。比如,小学生喜欢告状,经常来找老师说×××同学怎么怎么,这是一种很平常的现象,但我们可以思考:为什么小学生喜欢告状?如何对待学生告状?如何引导他们正确评价别人?类似这样的现象很多,只要有心,都可以从中找到我们科研的课题。

2、从教育理论文献中发掘课题

我们经常要学习一些教育理论文献,阅读各种教育刊物,这些文章都是他人研究的成果。我们在学习阅读时,不仅要了解学习掌握别人的教育思想,观点和方法,还要结合实际进行思考,从中发掘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来。比如:别人已经研究了结果的课题,我们可以再深入研究,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和观点;对己有定论的观点、方法,可以重新实验论证;可以运用文献的理论观点来解释,论证自己的教育经验或剖析各种教育现象;还可以把文献中的一些观点方法迁移到另一方面,从而确定新的课题。

3、积极参加各个教育部门和教育刊物组织的论文评选活动

为了推动教育科研,许多教育行政部门,教育刊物经常会组织各种各样的论文评选活动,提出一些科研课题和论文题目。这些活动紧密结合当前教育实践,结合教师特点,选题范围比较集中单一,针对性强,很适宜教师进行研究和撰写论文。

二、选题的原则

1、需要性。教师科研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总结经验,改进工作,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工作质量和业务水平。因此,要选择那些紧密结合自己工作实际,对自己工作改善和业务提高有明显帮助,能帮助教育实践中的实际问题,提高教育质量的课题。

2、实用性。选择的课题要有实际价值,对搞好教育教学工作,提高教育质量,有明显的指导作用,可操作性强,容易仿效推广。那种比较空玄的纯理论性的阐述推导论证,不适宜教师去搞。

3、可能性。选择的课题必须是自己具备了进行相应研究条件的。具有这方面的理论知识;熟悉有关这一课题的情况,有较丰富的感情认识和实践体会;已经或可以获得所需要的材料、数据等等。

4、专题性。教师进行科研的课题涉及的范围不应太大,最好集中某一专题研究,容易钻深钻透。范围较大的课题,对教师来讲,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时间精力有限,难以占有众多的材料,也没有科研经费等等,不容易早出成果,甚至会中途而废。

5、典型性。所选的课题要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有一定的代表性、普遍性。研究的成果对多数教师来说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启发作用、推广价值。

三、教育论文写作的基本要求

1、理论性。要用理论统率材料,不是就事论事泛泛而谈,不是堆砌材料,谈谈体会,而是注意用理论去分析教育现象、教育过程,把感性认识、经验体会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揭示教育过程中各因素之间的有机联系,概括出一些带有规律性典型性指导性的观点和方法来。

2、科学性。材料真实、数据确凿,观点正确,说理透彻,揭示了问题的本质特征,符合教育教学的客观规律,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3、新颖性。角度新、观点新、材料新、见解新,发人所未发,见人所未见,充分运用新思想、新的成果、新的方法,揭示新的内涵。

4、逻辑性。论据充分,推理严密,因果相承,前后联系,环环紧扣,浑然一体。

5、辩证性。实事求是,辩证分析,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要防止观点偏颇和绝对化,或是全盘否定或是全盘肯定,或是贬损别人以证明自己的正确。

教师教学经验论文第4篇

一、奠基和准备

个人理论的形成一般会受教师早期生活经历的影响。它不是天生便寄存在教师头脑中的,是长期教学实践的产物。任何事物的产生发展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教师个人理论的产生也不例外,必然经过一定的奠基和过渡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师由师范生向教师角色过渡,逐步适应教学,并习得相应的教学技能与教学方法,能够自主地把握基本教学实践能力。随着教学工作独立意识的出现,教师个人能独立、自主地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能以自己的方式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表面上看,这一阶段与个人理论的产生无任何关联,但初始状态是一种沉淀劳动,是一种潜在的资本和生产力。教师的教学活动在最初阶段虽只能积累教学经验,而这一阶段的经验积累却是个人理论形成的重要前提和基础,甚至这一时期会蕴含着个人理论的雏形,只不过它还只是处于一种无意识状态而已。

这一阶段对以后个人理论产生的影响主要在于帮助教师养成良好的专业习惯和对教师职业的热爱。这种精神可以转化成一种强大的动力,为以后教师思考研究教学并形成个人理论奠定基础。邱学华老师在谈到自己早期在农村当代课老师的经历时说:“5年的农村小学教师生涯,对我来说太重要了,它是我尝试人生的起点,它确定了我一生的追求,它使我同小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它奠定了我搞教育理论研究实践的基础。”窦桂梅老师曾经在吉林市第一实验小学当了将近5年的代课教师,她先后带过音乐、数学、美术、自然常识、思想品德等课,对于一次次的换岗经历,她分外珍爱,都全身心地投入进去。二十多年过去了,回首那段岁月,她存留在心中的更多的是感激,这段经历丰富了她从教的内容,使她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提高,同时这5年的经历使她变得更深刻。就教师个人理论形成的奠基和准备时期而言,这一时期是不可用时间长短来衡量的。对于有着强烈自我发展意识和研究意识的教师来说,这只是一个熟悉教学的过渡阶段,而对于一般的教师来说,他们可能会借助奠基阶段积累的教学经验来应付余后的教学人生,永远陷入早期教学经验的窠臼无法自拔,今后的专业成长难以取得突破和进展。

二、注意和觉醒

在这一阶段,教师开始摆脱对前人做法、他人经验、教参资料和固有方式的依赖,开始有意识地根据自己对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自身优势的理解与认识设计自己的教学,思考自己的特点和定位,规划自我发展的目标和追求,对过去习惯不焉的行为进行理性的分析。“如果兴趣不是满足于只是浮光掠影地取得知识,而是指向知觉印象的铭记在心的话,那么在对那些特点作了最初摆明的浏览之后,兴趣就会再生的从那些特点的总体中把那些具有特征的特点突出出来,并首先把目光对准它们。”随着教师对自身教学兴趣和关注点的产生,其个人理论开始萌芽,教师开始有意识的探索富有自身特色的教学活动。

在这一阶段,教师的自我意识产生,开始研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独立自主的思考,形成对教学的初步认识,并主动地对教学开展研究。对个人而言,知识除了认识论水平上的“知”(把握逻辑的东西),还必须有本体论水平上的“悟”(理解、领会)。在研究的过程中,真理开始从教师内心主动地上升到清醒的觉悟,并且与清醒的觉悟相协调,理智出现了飞跃。心理学认为,个体心理的发生是一个从自身与外界事物之间的接触点开始,循着由外部和内部所给予的两个相互补充的方向,由较初级的结构逐步转化为较复杂的结构的过程。个人理论的萌芽、觉醒与教师个人的思考和研究是分不开的。韩军老师在语文教学中发现当前语文教育中存在“技术化”和“伪圣化”现象,忽视对学生真实、个性、自由精神的培育和对学生自我意识的关注,他经过自己的思考和深入研究,提出了“新语文教育”的教学理念。推动教师个人理论的觉醒除了教师主观的思考努力外,还有一些偶然因素的作用,如关键事件的推动。李吉林老师在面对低年级语文教学“单调、呆板、低效”等弊端不知所措的时候,她幸运地遇到了英语教师蒋兆一先生,并从蒋先生那里了解到了英语教学中的情境教学法和功能教学法,从而触动李吉林老师开始思考把外语情境教学移植到小学语文教学中来。这为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论的诞生创造了条件。

三、实践和内化

在这一阶段,教师将个人对教学的观点和看法付诸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提升。只有当教师具备了和意义有实际联系的某些情境的经验,他才能掌握这些符号、规则、理论的意义。诚如一位思想家所说:“理解探戈的最佳方法就是跳,而不是分析!”实践和认识、知和行不能割裂开来,思想劳作和观察劳作必须同时进行。这就需要教师持续不断地在具体实践中检验和完善这种初级形态的个人认识。“只有在实践中和对象发生内在的关系,才能在认识中和对象发生外在的关系。而只有在认识上和对象发生外在关系,观念如实地反映对象,这样才能有效地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变革对象。”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开始有意识就自己的观念、想法进行教学实验,并在实验中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自己的思想。教师通过实践形成一定的认识,然后再将这些认识用于实践,循环往复,逐步递升,最终形成了自己对教学独到的思考和认识。

李吉林老师在分析了英语和语文有着语言教学的共性之后,认为情境教学法也适用于语文教学。于是她就开始了局部的尝试。第一次她用在了《小马过河》这篇课文上,通过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描述中运用提示语。她发现孩子们非常喜欢情境的创设,语言活动进行得很热烈,学生们的思维非常活跃,教学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于是她把实验继续下去,同时不断对实验的结果进行思考,意识到情境不仅为儿童语言的发展提供了非常好的条件,而且在情境中师生关系非常融洽,于是她开始了怎样通过创设情境促进儿童语言发展的思考。她通过10年的实践和研究形成了情境教学的理论框架。李镇西老师的语文民主教育理念也经历了教育浪漫主义――教育现实主义――教育理想主义的长期探索历程。邱学华老师在对尝试教学长达40多年的实验研究中,形成了其一生中最重要的教育理念――“学生能在尝试中

学习,学生能在尝试中成功”。根据这个理念,他在实践中逐步建构了尝试教学理论。可见,在实践中探索并检验自己的个人理论是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需要教师有坚强的意志和坚持不懈的进取精神。

事实的财富并不必然就是思想的财富,“经历的时间长度并不能自动给予一个人洞察力和智慧”。教师的个人理论根植于教学实践,在反思的实践过程中,教师意识到通过实践可以使生成的理论更加系统化,同时理论又必须随时接受实践的检验,并指导自己的实践。邱学华老师正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磨练自己,反思自己而成为一位教育家的。诚如他自己所说:“我深信教育实践是教育理论的源泉,因而我始终没有离开讲台。我的新方法、新思考,都是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萌发出来的。”教师的个人理论是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发展和完善的,是教师进行长期教学实验并对实验结果不断反思、提升的结果。通过实践的反复检验与逻辑上的严格论证,教师不仅把握了教学事实的现象,而且把握了教学事实的本质,对教学实践的认识不但具有感性的表象,更具有理性的抽象。这种理性认识阶段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之上产生的,是感性认识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化,并使感性认识条理化、规律性。经过这个阶段,教师的教学认识进入了“以道观之”的层次,即教师看到的教学实践不再是一个个独立的教学现象,而是以一定的教学理论贯穿起来相互联系的整体。

四、组织和升华

在实践的基础上,生动的直观上升为抽象的概念,事实之间的联系为思维所把握,这就是从实践到理论。经过长期的教学实验,教师必然积累了丰富的认识和观念,但需要把这些观念和认识进行抽象,以一个明确的概念将这些观念和认识贯穿起来。“人能够通过一个观念的思维王国来构筑他的知觉世界;另一方面正是通过这个方法人才能给栖居于他身上的精神源源不断地输送现在被排挤开的本能的力量。这等于说:人能够把他的才能中的能量升华为精神的行动。”要表现一个事物,仅仅能够为了实际的用途而以正确的方法操纵它是不够的。我们必须对这个现象有一个总体的概念,并且从各个不同的角度看待它,以便发现它与其他对象的各种关系。这就需要教师对感官获得的材料进行抽象,否则,只会迷失于经验之中。在进行教学实验的过程中,教师总会把自己从实验中获得的认识加以总结、提炼,将自己在教学中获得的认识和观点进行组织、归纳,进而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理论体系。虽然这种理论体系因个人的能力、兴趣、禀赋在系统性、规范性等方面存有差异,但它的确反映了教师个人对于教学的认识和体会。

根据教师的能力和关注的兴趣点的不同,教师对自身个人理论的组织大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很多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将教学经验加以总结,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学法。如,靳家彦老师的以“语思统一,口书并重,内外相通,训练得法”为主要内涵的“导读法”,宁洪彬老师的“语文基础知识卡片设计教学法”,张思中老师的“适当集中、反复循环、阅读原著、因材施教”的外语教学法,张思明老师的“导学探索、自主解决”的教学法。二是在教学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教学理念就是教师对于教学活动的理性认识及理想追求。它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教学价值取向,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延续性和指向性的教学认识、教学理想的观念体系。如,窦桂梅老师的“主题教学”,李镇西老师的“语文民主教育”,魏谦翔老师的“绿色语文”,黄爱华老师的“智慧课堂”等。三是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理论体系,如邱学华老师的尝试教学理论和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理论。这两位老师的教学理论被广泛地传播和应用,已经变成了一种公共理论,达到了个人理论发展的最高境界。

教师教学经验论文第5篇

关键词:策略性知识 知识管理 方法

一、教师策略性知识的内涵

教师知识是其从事教育工作的前提条件,申继亮教授根据其功能出发,将教师的知识分为四个方面:① 即文化知识、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文化知识即教师需要具备广博的文化知识,博采众长,以实现教育的文化功能。本体性知识是指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条件性知识是指教师具有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实践性知识是指教师在面临实现有目的的教学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境知识,是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教师的策略性知识一般具有以下4点特征:1.情境性。教师的教学策略知识是在问题中产生的,并且比其它知识更能有效地解决教育教学问题。每个问题都是特殊而具体的,教师在判断教学问题的性质和结构、考虑问题相关因素、整合教学内容、选择和运用方法技术、制定计划等都很难再沿用原有的方法和策略。2.导向性。不同的教学目标、学生需要,甚至不同的时间、场合、条件的教学情境都需要不同的教学策略,以及不断地进行调整。但策略总是指向一定的目标,依据学生特定的需要并面临具体的情境而产生的。3.个性化。就知识的主体而言的,教师策略性知识是为教师个人所享有的,它与“公共知识”有所不同,是与教师个体无法分离并且难以经阅读与聆听习得的一种知识。它与教师的经验、教学观念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它一旦脱离了某个特定教师个体而成为外化的知识后或被公众所共同享用的知识时,要重新发挥策略性知识的作用就要考虑它的普适性。4.内隐性。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使用的策略,常常是“无意识的”或者是“能够意识到但不能通过言语表达的”。教师教学策略的元认知水平都很低,常常不习惯思考策略的由来、体验策略的依据和构建个人策略的体系。这种“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知识,正说明教师策略性知识的内隐性。

二、教师策略性知识的管理

策略性知识在教师的教学专业知识结构优化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而针对策略性知识的特点,为了最大程度地发挥它在促进新手教师成长、养成教师智慧方面的作用,就有必要加强对它的管理。教师策略性知识管理就是教师个人有计划地建立自己的教学策略知识体系,高效地获取和利用教学策略知识,实现教学策略知识的积累和创新,提高教学绩效和创造性,提升教师专业化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而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教师策略性知识管理的内涵十分丰富,至少应该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策略性知识管理对个人而言实质上是教师对深植于个体内部的教学策略性知识进行反思、总结、提炼,使策略性知识“浮出水面”,便于解决教学问题时提取和利用。对教师群体而言,教师策略性知识管理通过知识的共享使个人知识扩散到教师群体,为学校教师所广泛共享,从而实现教师策略性知识的创新和增值。二是教师策略性知识管理的目的不是简单的策略性知识累积或是将他人的教学策略移植到自己的课堂中,而是更侧重于将所学得的知识和技能经过个人的反思和“改良”,在教育教学场景中运用并产生新的知识,从而不断促进教师个体的专业成长。

三、教师策略性知识管理的方法

依据教师教学策略知识的特点以及个人知识管理策略,教师可以采取如下一些方法来管理教学策略知识,以促进其专业发展。包括反省札记法、经验学习法、建立教学档案、“新老结对”法等。

1.反省札记法

反省札记法就是教师个人在教学结束后,通过撰写日记、周记或日志,记录教学时的行为、相关感想、心得或某一教学事件的得与失,将教学过程作不同深度的描述与剖析,探寻、反思经验中所蕴藏的丰富的知识与意义,是教师进行策略性知识管理的重要途径。

在使用反省札记法时,要注意以下一些问题:教师的教学策略知识带有很强的情境性,每个教学策略都是和当时的情境镶嵌在一起的,教师对激发策略产生的教育教学问题、当时的所感所想、选择的方法、具体的行为等等进行系统的记录,才能使教师对自身经验有更深刻的反省,积累更多所需的策略性知识。札记中对教学策略产生的情境描述越是详尽,就越有助于自身和他人了解策略产生的条件和内涵,并且对所隐含的条件以及内涵的认识、归纳、分类和诠释。

2.经验学习法

经验学习法是当事者(教师)通过文字叙述个人所认定的一连串重要经验及发生的情景,可供他人借鉴,也可进行集体合作讨论,由经验撰写者、参与事件的发生与受到事件直接影响的人、学者专家以及经验丰富的局内人一起参加讨论,从而共同寻获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并且从历史事件得到教训,避免重蹈覆辙②。教师应主动撰写个人的经验所得,同时也积极参加他人的经验讨论会,对所获得的经验进行重构,更新自己的知识库。

3.教学档案法

教学档案法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将各种描述性资料,包括教学设计、班级活动、师生互动、教学情况,用相片、录音带、录像带或他人书面记录等形式,收集、整理成“个人档案”,作为教师建构个人知识与理论的发展轨迹。主要通过个人对档案的反省以及与同行对档案的对话,使个人的隐性知识显性化,同时也可以借助参与他人教学档案内容的观摩与讨论,快速习得好的观点、经验与做法,使他人好的个人知识内容很快地为自己拥有,这样能使许多蕴涵其中的具有高度情景性且不易言传的知识加以扩散,让个人知识发挥更大的影响力。

4.“新老结对”法

所谓“老”是指有经验的教师,“新”是指初任教师或者师范生。这种方法是指几位具有丰富经验的专家,引领新手进行学习,通过“老”教师的示范和讲解,以及新手的观察与主动学习,在一个真实的社会情境脉络下,通过彼此的社会互动,让新手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教师是“知识的主动生成者、拥有者及使用者”,教师经验是建构教学策略知识的主要成份。新手教师与专家型教师合作的形式下,通过对专家型教师教学实践的观察、模仿和专家型教师的具体指导,逐渐地体悟运作教学策略时的隐性经验,不断地掌握技能和智慧的培育方式。

注释:

①辛涛,申继亮,林崇德.从教师的知识结构看师范教育的改革[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9,(06).

②陈美玉.教师个人知识管理与专业发展.学富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2年.

参考文献:

[1]陈美玉.教师个人知识管理与专业发展.学富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2年.

[2]衷克定.教师策略性知识的成分与结构特征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04).

[3]陈向明.实践性知识: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01).

教师教学经验论文第6篇

1.毕业论文质量监控体系的建立

1.1 培养方案

医学检验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品德优良,基础扎实,技能精湛,社会认可,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医学检验应用型人才”。要求学生在毕业实习期间完成毕业论文,目的是帮助学生巩固和深化所学专业的理论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研宄和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是培养基础理论扎实,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医学检验人才的重要环节;有助于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更是医学教育中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容。围绕这个培养目标,2007年2月我校修订了医学检验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将毕业设计纳入教学计划,毕业设计时间也包含在毕业实习中。明确了重视毕业论文这一教学环节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2 实施过程与管理

1.2.1 指导教师  毕业论文是学生在实习单位完成的,指导教师由实习单位中具有中级以上专业职称,有较强科研能力和较高学术水平的教师担任。学生在进入检验专业实习后,由实习单位安排符合资格的指导教师,对论文的选题、文献资料查阅、开题、实验、数据处理、论文写作等关键环节进行指导。2006届36名学生的毕业论文由28名教师指导,2007届52名学生的毕业论文由46名教师指导。

1.2.2 选题与开题  在选题类型上,力求选择题目小、实验周期短、有一定意义的项目。在选题方式上,可由指导教师结合医院实际或结合在研的课题提出,也可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业所长提出,与指导教师协商讨论后确定题目。2届毕业论文中,选题最多的方向是临床免疫学检验,其次是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和临床微生物学检验。今年研宄分子生物学检验的论著也显著增加,说明毕业论文的研宄方向与整个检验医学的科研热点方向是一致的。

学生根据所选论文题目,查阅相关文献,写出开题报告。由所在实习医院组织开题报告论证会,对论文在一定时间、一定条件下的可行性进行论证。开题论证通过的论文题目,才能进行实验。

1.2.3 进程监控  主要采用导师监控与系部监控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导师监控主要在体现《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指导记录表》和《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评阅表》。在论文完成过程中,导师定期考核学生论文的进度及完成情况,填写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记录表。在毕业论文定稿后,由导师填写指导教师评阅表,对论文水平进行评价,导师可以根据学生完成论文情况及论文水平,决定学生的答辩资格,导师评阅分数将会按比例记入毕业论文总成绩。

系部监控主要是核实学生返校后提交的各种毕业论文相关材料。首先确定导师是否同意学生答辩;然后对实验原始数据记录进行抽查,检查学生毕业论文的真实性;检查导师对论文修改的原稿,确定论文主要是学生自己完成的;检查与学生研宄方向相近的主要参考文献,杜绝严重抄袭现象。

1.2.4 论文答辩  为保证答辩工作的正常进行,制定了毕业论文答辩工作程序:①组成答辩委员会:答辩委员会主要由系主任、各教研室主任及一些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组成,分成临床生物化学检验、临床免疫学检验、临床微生物学检验、临床检验基础及临床血液学检验5个专业组,每组5~6名专家。②答辩资格审查:将学生提交的开题报告、导师评阅表等材料进行分类、整理,根据导师评阅表确定导师是否同意学生的毕业论文提交答辩,从而确定学生答辩资格。③答辩:组织具有答辩资格的学生按学科分组进行答辩。学生先以多媒体的形式汇报论文主要结果与观点,然后由评委针对论文提问,学生答辩,最后根据论文的质量和答辩情况填写评分表。④成绩评定:毕业论文成绩的评分依据包括毕业论文指导教师评阅表和答辩评分表两部分组成。论文成绩分为5个等级:优秀≥90分、良好80~89分、中等70~79分、及格60~69分、不及格<60分。⑤答辩评优:分组答辩结束后,根据答辩成绩和指导教师评阅成绩所占的比例进行成绩计算,根据成绩等级评选出优秀论文。

2.取得的成绩

2年来88名毕业生撰写毕业论文88篇,论文涉及临床生化检验、临床免疫学检验、临床微生物学检验、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临床检验基础等专业,论文质量较高,成绩优良率达64.78%,其中8篇被评为优秀毕业论文。2006届毕业论文有7篇已在学术期刊杂志上发表。

3.存在的问题

教师教学经验论文第7篇

关键词:研究型大学;实验;经济学;教师团队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2-0019-02

以实验方式对经济学理论与现象加以验证,已经成为经济学发展与教育的主要趋势。当前欧美大学的经济学实验大致集中于以下主题:市场、决策、谈判、拍卖、协调、社会偏好、撮合和现场试验等。国内一些研究型大学凭借自身经济学科的特色与优势,也纷纷将经济学实验引入课堂。1994年,中国人民大学率先建立了国内第一个经济科学实验室,随后厦门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等国内著名高校也纷纷成立各自的实验机构。据统计,目前国内经济管理专业实验室(中心)已经超过100个,已成为体现大学经济学科研与教学水平的一大特色。研究型大学的经济学教育目标通常注重学生理论基础与科研能力的培养,通过实验起到了良好的支撑作用。但是,当前研究型大学经济学实验师资力量弱化却是不争的事实,主要表现为师资来源不稳定且有断层”风险,教师实验技能偏低,综合性、创新性实验设计能力偏弱等问题。这些问题若不解决,将制约经济学实验活动的进一步开展与教学效果的提升。

一、实验教师团队弱化的主要原因

1.实验课程设置。与其他社会科学学科一样,大部分经济学专业课程讲授勿需借助任何“实验”也可完成,而经济学实验则对课程有着较强的选择性,在各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数量比例较低。国内已经开展实验的课程如下:①专业基础教学环节的有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等。②专业方向教学环节的有进出口贸易实务、金融工程、保险精算、物流管理等。除此以外,大部分课程较难进行实验设计,或不适于开展实验。若进一步考虑到任课教师对实验接受程度与能力存在的差异,则实验教师团队来源有限并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2.教学管理支持有难度。受传统教学管理思维影响,教学管理部门对经济学专业开设实验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尤其是一些综合性理工科大学。忽视甚至有意漠视经济学的“科学”性特征,将实验视为学科发展中的“装饰品”,缺乏系统性、连续性支持。表现在:①资金支持不足;②实验课时安排难统一。

3.教师实践能力缺乏。近些年,国内部分研究型大学兴起“排名榜”、“国际认证”锦标赛等风潮,对海内外高端科研人才狂热追逐成为一把致胜的“利器”,政策导向必然偏重于新进教师在SCI、SSCI等检索论文,国家科研基金数量的贡献,力图通过短期内大力度支持提升科研实力短板,“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思想得到进一步固化。新引进的教师,尤其是许多年轻教师多为“从校门到校门”型,擅长理论问题研究,缺乏且忽视实务经验积累,难以短期内胜任一些诸如证券投资学、进出口贸易实务等课程实验的需要。而现有教师随着年龄增长,知识逐步陈旧,对快速变换的市场业务把握有一定难度,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不能妥善解决,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环节脱节。因此,相关课程实验教师断层现象已经逐步显现。

二、加强经济学实验教师团队建设途径

1.转变思想观念增强政策支持力度。第一,增加经济学实验设施资金支持。跟踪国内外著名大学经济学实验的发展趋势,结合自身科研与教学情况,厘清学生培养能力的层次,对经济学实验课程开设进行整体规划。先从条件成熟课程着手,逐步加大资金支持,形成一套规划合理、特色鲜明的经济学实验体系。第二,加强教师专业技术知识和实验教学技能培训。学校应为开展经济学实验的教师制定进修计划,参加定期与不定期培训,拓宽知识面,掌握本学科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相关的实验技能、实验理论;熟练掌握实验软件的原理、结构、性能、操作规程、安装、调试和维护方法。第三,提供必要的奖励与激励措施。对开展经济学实验效果好的教师在教学改革课题、课时费、年终考核等方面提供必要奖励,鼓励更多的教师参与课程教学实验的探索中,形成“科研与实验互动、教学与实验互动”的良性机制,为经济学专业发展提供新的支撑。

2.整合现有师资力量实现模块化教学。在当前无法改变学校既有人才引进政策基础上,需要深入挖掘现有师资资源。对现有实验师资力量加以整合,以课程团队为依托,按照模块化思想对原课程体系重新设计,打破传统“一人一课”制,尝试采用“多人一课”制。教师团队成员可根据个人研究与教学特长,承担部分模块授课任务,实验环节模块可由专人承担,既实现了师资资源的优化配置,解决部分任课教师实验经验缺乏问题,又可提升课程整体教学效果。此外,聘请校内外实业界人士承担部分模块讲解任务,分享业界最新成果,弥补现有人才引进制度不足,拓展学生的知识空间。

3.鼓励“产学研用”合作,倡导“双师型”教师培养。我国传统的封闭式的大学办学模式正在逐渐被“多方合作,共同育人”的新模式所代替。其中,“产学研用”合作成为高校创新教学模式,完善教师与学生培养体系的重要载体与平台。大学教师角色的合理定位是教学而不是教书。教师要能通过多种“产学研用”合作渠道,真正了解实际部门的运营管理,能够洞悉理论与实践的差距,用于指导学生提高实践能力,并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实训指导与训练。一个具有“产学研用”结合意识的专业教师,除了应该具备职业精神外,还必须具有把握专业领域内技术进步总体趋势的能力,把专业知识和技能有效结合传授给学生,成为真正“双师型”教师。

我国研究型大学数量多、差异大,经济学学科发展阶段更是不一而同,如何将经济学实验应用至学科发展中并无恒定模式,但也存在一定共性。当然,问题解决绝非一蹴而就,需要经过系统的、长期的转变,以整体规划为先,政策支持为本,不断探索与完善。学校应该抓住当前实验教学改革契机,打造一支高素质、多层次、有特色,对学科发展起到有力支撑的优秀实验教学团队。

参考文献:

[1]陈涛.研究型大学与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4,24(4):319-321.

[2]程勇.高等院校研究性实验教学模式探析[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2):27-29.

[3]刁爱梅.加强高校实验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09,100(2):73-74.

[4]姜长宝.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师实验教学能力及其提升途径[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9,(7):83-86.

[5]李秀芳,涂宇清,华钧,等.研究型大学经济学实验教学体系的建设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3):372-376.

教师教学经验论文第8篇

关键词:会计学科 实践教学 创新体系

一、财经院校会计学科实践教学面临的任务与挑战

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会,正式启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以下简称“质量工程”)。“质量工程”是教育部、财政部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把高等教育的工作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的战略部署,经国务院批准实施的重大本科教学改革项目,是继“211工程”、“985工程”和“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之后,直接针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而采取的具有深远意义的重要举措。提高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树立正确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观,通过改革创新,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人文精神和科学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这一“质量工程”将在2006年至2010年的五年内,分年度、分项目逐步实施,通过六个方面的建设内容,建设七大系统,最终实现九大目标。其中“质量工程”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要求大力加强实验、实习、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特别要加强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等重要环节。要求列入教学计划的各实践教学环节累计学分(学时),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一般不应少于总学分(学时)的15%,理工农医类专业一般不应少于总学分(学时)的25%。推进实验内容和实验模式改革和创新,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要加强产学研密切合作,拓宽大学生校外实践渠道,与社会、行业以及企事业单位共同建设实习、实践教学基地。要采取各种有力措施,确保学生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的时间和质量,推进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

二、财经院校会计学科实践教学水平落后的原因分析

长期以来人们的一般概念中实验能力的培养,主要对以自然科学为研究对象的理工科学生为主,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等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创新精神和实验能力的培养。随着我国对哲学社会科学教育与研究的重视,全国各高校也不约而同的展开了文科尤其是会计课程实验教学的研究与实施。但从目前实施效果上看,无论是从规模上还是水平上与理工科实验教学相比有很大差距。会计核算的实验教学大都停留在手工做账或借助会计核算软件做账的低端水平上。对学生提高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的培养益处不大。因此,很多财经类高校在推广会计课程实验教学上效果并不显著,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教学理念落后 一些学校对文科类课程实验教学的意义认识不够,将文科课程实验教学与理工科实验教学的“不同”,等同为文科课程实验的“不能”。更多的则是认识到文科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和可能性,但没有认识到实验教学的本质,只将实验教学作为课堂教科书教学的复制。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知识的传递主要靠教师对学生的灌输,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被动状态,其主动性和积极性难以发挥,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也不利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实际上不论是理工科实验还文科实验教学,其根本的教学理念是相同的,即主体教育理论与构建主义学习理论。主体教育理论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把握好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有效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学习活动就会高效且富有创造性。

(二)缺少实验教学的参照标准体系 会计课程实验教学难以开展的根本原因在于缺少分析问题的现实参照标准体系,而这些正是实验教学的最基本条件。正如在理工科实验中,如果缺少了各种度量衡等标准体系和参照系,其实验也就无从下手。因此,会计课程实验教学开展也必需从这样的基本条件人手。现实经济生活中并不缺少这些参照系和标准体系,只是需要人们去认识和总结。

(三)未建立完整的实验教学体系完整的实验教学体系应该包括:实验教学的目的、实验项目设计、实验指导手册(实验教材)、实验环境布置、实验总结与评议等若干不可缺少的环节,以及组织实验教学的实现形式等。一些学校将实验教学的某种形式,如课堂上准备若干案例讨论,模拟场景练习(模拟法庭、模拟拍卖、模拟证券交易)等,等同于实验教学的全部内容,这是对实验教学体系的错误理解。

三、财经院校会计学科实践教学实验内容选择与安排

2005年上海立信会计学院会计学科经评审被列为上海市首批重点建设的教育高地。上海市教委将对上海立信会计学院会计学教育高地每年投入和学院每年配套投入进行为期三年的建设。

(一)财经院校会计学科专业特色再认识 经过探索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对财经院校会计学科专业特色的再认识是:“突出行业特点,强调创新实践,倡导研究教学”。一是突出行业特点。在会计行业背景下,依托上海立信长江会计师事务所,拓展校外实践基地,密切与上海财政局、财政部、会计学会、注册会计师协会等会计管理机构的联系。在同会计师事务所(国际会计公司)、会计管理机构和校外实践基地的合作与交流中凸显会计专业发展的行业特点。二是强调创新实践。会计专业作为应用性学科,其发展要关注实践性,更要注重实践创新,在实践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提高,积极探索并建构“会计实践创新体系”。三是倡导研究教学。本科教育与专科或高职教育最大的区别在于大学的学科性(学术性),要在专业培养中体现会计学术性,就应该提倡研究性教学,增加专业教学的学术含量,提高会计研究水平以及专业分析与职业判断能力,培养学生专业素养,增强学生对会计知识的应用、分析和研究的能力。财务管理学科作为高地建设重点之一,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即在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上要确立人才的全面发展观,将奉献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形成“讲求诚信、知识面宽、判断力强、勇于创新”的专业培养特色。

(二)财经院校会计学科实践教学实验内容选择与安排 上海立信会计学院根据对会计学科专业特色的再认识,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验能力,会计学科实践教学实验内容安排围绕课内开设实验课和集中开设实验课两类,以及实验、实习、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四个实践教学环节展开。除课内和集中开设的实验课外,会计学科在全校带头与十数家大中型各类企业和会计师事务所签订本专科学生实习、实践和毕业设计,毕业论文指导协议。已经列入教学计划并组织开设的各实践教学环节累计学分在总学分

中的比例,在2006-2007学年教学计划中为16.5%,刚新调整结束的2007-2008学年教学计划中为17.8%。学院开设的实验课主要包括:一是同步单项实验。目前典型实验内容主要包括:《会计学基础》同步实验――编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帐簿;《财务会计》同步实验――填制银行结算凭证;《财务会计》同步实验――长期股权投资权益法的运用;《财务会计》同步实验――编制现金流量表。此项实验是为配合《会计学基础》、《财务会计》课程教学而设置,由自主实验和实验考核两部分组成,用以增加初学会计者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对会计专业的兴趣,弥补有关教材的局限性。通过实验,加深学生对会计基础理论的理解,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实验过程中,借助多媒体教学辅助软件中的“交互式引导”功能和“自动识别”功能,计算机能自动判断实验者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理解及运用情况,及时指出错误,引导学生进行更正,使其正确掌握所学理论知识,实现学生自助实验;学生还可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选择实验项目,自主选择该项目中具体实验内容,自主安排实验进度,实现学生自主实验。同时,还在会计学系部网页上开设“实践教学平台”专栏,向学生提供多媒体实验辅导课件,便于学生灵活安排时间,为自主实验创造条件。二是专业综合实验。本项实验涉及工业企业、商品流通企业和股份制房地产企业,涉及到有限责任公司和上市公司,使学生有机会接触不同行业、不同组织形式企业的会计实务,开阔眼界,积累实务操作经验,增加社会适应能力。实验中要求学生将自己置于“真实”的会计实务环境:充当不同岗位的会计人员,从事不同岗位的会计工作。实验指导教师只在学生遇到疑难问题时,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帮助,如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的关键所在,或指出解决问题的依据所在等,学生充分依靠自己的力量完成本项实验,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学生所学专业知识掌握程度及运用能力也在实验中得到了综合考查,为学生即将从事的会计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财经院校会计学科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融合与促进模式构建

为传承和发扬上海立信会计学院注重实务操作能力培养的特色,保持实验教学体系的“与时俱进”,学院进行了一些探索,由此构建的规范化实践教学体系经上海市会计教育高地项目一年多来的应用,显著地促进了实践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督导三维一体的理论与实践教学管理模式 所谓教学质量,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各要素的综合反映。因此,对教学质量的管理必须是全面的、全过程的管理。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借鉴IS0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基本原理来建立实践教学质量管理,建立了以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督导为重点的三维一体的理论与实验教学管理模式。首先,理论与实践教学质量应该符合学校的各学科、各专业培养目标及素质教育的需要,按照教学计划所确定的目标,制定出学生毕业时所应具备的实际动手能力、科学实验能力和创新意识所要求的培养标准。其次,理论与实践教学课程要在统一的教学计划下,制订出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不同阶段的实验能力设计标准及配置方案,具体体现在教学大纲中。原则上要求每门课都应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合理重组实验教学内容,鼓励独立设置实验课程,单独考核、记分,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互相配套,从而形成目的明确、层次分明,既有连续性,又有系统性的适合综合素质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体系。最后,保证实践教学质量,需要加强实验过程监督,为此学院实施了教学督导制度。形成了以教师同行评教,系级领导评教、学生评教和教学督导评教的立体多维教学督导体。

(二)软件开发企业、学校、教师三维一体的实验室开发共建发展模式 为使在院校里较强的专业理论知识过渡到信息化管理软件的应用,再过渡到企业经营的实际,通过企业经营模拟课程,反过来促进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完成一个良性循环。软件开发企业、学校、教师在管理软件实验室建设中的合作是多方面的,一是结合教学实际共同开发课程;二是结合课程的体系设计联合出版教材;三是结合企业实际共同进行一个课题的研究,这同时也为管理型实验室的建设另外开辟了一个新的方向。通过这种合作,教师了解到企业的实际应用,成为教学科研结合的专家。通过这样的模式,校企联合就把课程体系、师资培养以及人才培养模式、人才的推荐等做了综合考虑,从而打通了整个创新人:才培养平台这样一个崭新的模式。

(三)教师、学生、企业界人士三维一体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主体模式 目前大部分高校教师是一毕业就直接到高校任教,缺乏足够的实务经验,对实验和案例的分析一般仅停留在理论的深层、实践的表层,从而造成理论和实践脱节,这往往使学生感到无所适从。为克服这种缺陷,上海立信会计学院积极与制度完善、管理科学的先进企业取得联系,邀请企业界人士到课堂和学生直接讨论、交流,并派任课教师定期到企业上岗培训,然后再回归课堂。同时,在财务管理实践教学中,处于主体地位的是学生,教师通过详细解读案例背景资料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展开讨论,找出实验或案例涉及的知识点,并运用相关理论知识分析、评价、总结并形成结论。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形成一种交流、互动的立体模式。从而使教师、学生、企业界人士三者密切配合,学生既接受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又积累了实际工作的经验,从而可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