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爱国主义诗词

爱国主义诗词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15 15:04:13

爱国主义诗词

爱国主义诗词第1篇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为了使初中学生能够全面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从而培养学生中华优秀传统精神,学校及教师要做好传统文化教育工作。古诗词作为体现和包含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在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可以使学生提高对传统文化和古诗词的学习兴趣,并促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个性和人格。本文主要分析了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传统文化的意义,并针对传统文化教育在古诗词教学中的体现和应用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

传统文化教育;初中语文;古诗词

虽然中华文化传承几千年,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优良的精神,但如今初中学生受到流行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影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甚少。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生想要学习和了解存在一定的难度,而初中语文中的古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充分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和韵味,因此语文教师应当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在古诗词教学中,从而在提高学生古诗词学习兴趣的同时,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1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传统文化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反映中华民族精神、风貌、智慧等总体表征,历经了上下五千年的演变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兼容了历史上多种不同的文化内容,具有凝聚性和兼容性的特征,而且其注重在现实社会中实现价值,以期起到修身、治国、平天下的作用。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需要教育学生热爱中华民族的语言和文字,并学习中华民族文学作品和作家的崇高人格和爱国情怀。如今我国主张素质教育,而中国传统文化在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方面具有鲜明的育人功能。在初中语文古诗词中,无论是作者还是诗词内容基本都体现出鲜明的爱国主义情怀,从而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如杜甫、辛弃疾等著名诗人都在诗中描写了他们对国家的热爱和关怀,体现出诗人的爱国主义精神。除了爱国主义精神外,学生还可以学习古诗词及诗人中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对人生理想的不懈追求,如诗人陶渊明仕途坎坷,但它所写的诗词却悠然自得,体现了陶渊明乐观的精神。另外很多诗词中都有关于中国传统节日和民俗文化的宣扬,目前学生对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甚少,而通过学习古诗词,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节日的内涵和意境,从而丰富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并增强学生的自豪感。

2传统文化教育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体现

初中学生由于阅历和年龄的原因,其价值观、道德观还极容易受到影响,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需要注重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爱国主义情怀作为人们最基本的情怀,语文教师需要从多方面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教育,使学生提高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尊心。我国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是从众多古诗词中精心选出的优秀作品,很多诗词都表现了丰富的爱国主义精神,如诸葛亮在《出师表》描写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充分体现了诸葛亮崇高的人格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另外杜甫、文天祥、陆游等诗人均纷纷在作品中表达了自己的爱国爱民之情,语文教师加强古诗词中传统文化的教育,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古诗词及诗人的伟大情怀。另外初中语文古诗词还提倡崇高的价值取向,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和价值观。如孟子提出“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者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德,重视正义的思想和精神,并斥责了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群体,同时告诫学生要明确义和利,不要因利而失去本心。

3传统文化教育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

3.1扩大学生古诗词学习范围:

虽然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一定的进步,但在中考制度的影响下,语文教师仍然会受到考试内容的影响,对于考试内容之外的知识讲解比较少。而一般语文考试中,很少涉及到古代文化相关知识,因此语文教师对于传统文化的介绍较少。为了让学生更加全面的理解古诗词中对传统文化,语文教师应当加强对古代文化常识的介绍,如作者的名、字、号、籍贯等。语文教师在教学《公输》时,可以向学生介绍公输是字,班是名,而公输班之所以又叫鲁班,则是指“鲁国的班”。另外教师还可以向学生讲解或组织学生自行了解古文中的宗法礼俗、音乐、年龄称谓等古代文化常识。此外语文教师还需要通过古诗词和古代文化常识引导出中国文化中的优秀传统,如教师在教学“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时,可以向学生传统“仁政”治国思想,使学生对中华传统治国策略和思想有一定的了解。

3.2培养学生对古诗词中传统文化的兴趣:

由于很多古诗词晦涩难懂,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对古诗词产生兴趣,也就无法了解中古诗词中蕴含的中华传统化。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以学生兴趣为主,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征,激发学生对古诗词文化的学习兴趣。如语文教师在教学《出师表》时,可以将教学内容与《三国演义》联系在一起。初中阶段的学生对电视、电影、小说及英雄人物比较感兴趣,而《三国演义》的电视、电影作品较多,教师可以从电视、电影的角度出发,让学生对古诗词产生兴趣。另外《三国演义》中包含诸葛亮、关羽、吕布等人物,而诸葛亮作为《出师表》的作者,教师可以从三国演义中关于诸葛亮的描写文字进行讲解,从而激发学生对诸葛亮的了解兴趣,继而对《出师表》产生兴趣。另外语文教师还需要加强学生对古诗词内涵的理解,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古诗词蕴含的意境和智慧,从而使学生逐渐对古诗词产生兴趣。《出师表》体现了诸葛亮以身许国,忠贞不二的思想,学生在理解诸葛亮的情怀后,会被诸葛亮的爱国主义精神所打动,从而投入更对的精力了解相关知识。

3.3把握古诗词精髓,加强情感体验:

传统文化教育的作用不仅是让学生了解古诗词及诗人的精神,还需要学生通过品味古诗词中的古典韵味,从而提高自身的文化气息。语文教师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朗读,通过语调、语速、节奏、重音等朗读方式,体会和品味古诗词的情感,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如语文教师在教学《渔家傲•秋思》时,需要引导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将词中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夫的艰苦生活表现出来。每一首诗词都有中心思想,语文教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需要向学生讲解作者在诗词中融入的真实情感,让学生可以体验到诗词和作者的情绪,从而使学生加深对诗词的理解。如语文教师在教学李清照的词《武陵春》时,学生可以充分感受到整篇词的忧愁之情,此时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李清照如何借助景色表达自己的忧愁之情,从而使学生在体会到诗词情感的同时,了解李清照的表现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4加强游戏、竞赛等教学形式的应用:

初中学生古代知识储存薄弱是导致学生缺乏对古代文化常识了解较少的主要原因,因此语文教师需要向学生布置课外阅读中国古典读物的任务,如《诗经》、《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另外语文教师还应当定期检查学生的阅读笔记,促使学生逐渐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比较系统的了解。另外语文教师可以通过组织竞赛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组织学生进行古诗词接龙、古代文化常识竞赛、对联比赛、经典名言默写等,从而起到巩固学生传统文化知识和传统文化思想的作用。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营造传统文化氛围,使学生徜徉在传统文化的传播海洋中,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如教师可以通过策划成语故事接龙的游戏,让学生比较轻松的游戏氛围中学习传统文化。学生在成语故事接龙过程中,不仅需要及时回答出正确的成语,还需要讲出该成语的涵义及典故由来,从而使学生提高文学素养,并加强对相关传统文化的了解。

结束语

综上所述,如今我国非常注重素质教育,因此如何在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素质成为语文教师考虑的重要问题。语文教师应当将传统文化教育与古诗词教学联系在一起,通过扩大学生古诗词学习范围和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等方式,传承中华文化的优秀精神,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作者:庞宪文 单位:浙江省天台县平桥镇中学

参考文献

[1]谢小惠.浅谈初中古诗词教学对提高初中生语文素养的作用[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01:158-160.

[2]何昕.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入[J].中国校外教育,2015,18:129.

[3]唐舒敏.品味古典诗词意蕴传承中华文化精髓———从传统文化视野谈初中语文古诗词的教育功能[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4,02:47-49.

[4]马丽丽.探讨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J].学周刊,2016,10:138-139.

[5]白丽娜.浅谈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途径[J].中国校外教育,2013,20:127.

爱国主义诗词第2篇

【关键词】中华诗词荣辱观价值观

自古以来,中国就有“诗言志,词缘情”的人文文化传统,人们用诗词来描述自己的生活,表达自己的志向,抒发自己的情感。人们的爱恨情仇、喜怒哀乐,所经所历、所思所想无不在诗词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反映,其中饱含着鲜明的荣辱价值取向和深刻的荣辱价值评价。以热爱祖国、关怀民生、崇尚科学等价值追求为主题的诗词,千百年来成为人们吟咏传诵的佳作。蕴涵在其中的荣辱观内化为人们修身养性、为人处世、建功立业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

爱国主义是中华诗词的永恒主旋律

在中国传统的道德文化中,对祖国的热爱与否是一个人最鲜明的荣辱意识,爱国主义也因此成为中华诗词一个永恒的主旋律。对祖国秀美山川的诗情描绘和对每一片土地的诗性赞美都凝聚着诗人们内心最真挚的情感。他们不管身在何时何地,始终魂牵梦萦着祖国的兴衰和安危。他们用生命践行自己的爱国壮举,用诗词表达昂扬的爱国斗志和坚定的必胜信念。

从“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到“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雄浑壮美 ;从“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韩愈《送桂州严大夫同用南字》)到“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范仲淹(《苏幕遮》)的清丽静美;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到“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预转千帆舞”(李清照《渔家傲》)的瑰丽奇美;从“为什么我的眼睛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我爱这土地》)的直抒胸臆到“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沁园春・雪》)的豪情感慨,无不是通过对祖国美好河山、壮丽景色的描绘与赞美,来寄托自己对祖国的执着之爱与眷恋之情。

而那些直抒报国之志的诗词更是浩如繁星,俯拾皆是。伟大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一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道出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对国家前途与命运苦苦求索的矢志不渝之情;陆游的“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饱含着不顾个人之否泰荣辱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与殷殷之情;文天祥的“从此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金陵驿一》)寄寓了柔婉含蓄深挚悲壮的殉国之志与家国之念;岳飞的“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满江红》)满怀着报效祖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与民族气节;林则徐的名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生死相许的赤胆忠心;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狱中题壁》)充盈着为民族振兴变法图强而慷慨赴死从容就义的坦然豁达与满腔豪情。

在抒发了强烈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的同时,他们也用诗词表达对那些损害国家民族利益行为的憎恶之情。杜牧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泊秦淮》)辛辣地讽刺了那些醉生梦死荒淫享乐不顾国家安危的官僚贵族腐朽而空虚的灵魂;林升的“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题临安邸》)尖锐地痛斥了那些苟且偷安祸国殃民不念国恨家仇的达官显贵丑恶而的行径。可见,中华诗词对爱国情怀的追求和对卖国行径的鞭笞,唤起了人们“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的强烈的荣辱感。

爱民忧民是中华诗词的优秀传统

诗人们不仅拥有深沉的爱国情感和强烈的报国之志,而且拥有兼济天下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们不顾自身命运之坎坷,无论身处顺境与逆境,始终以百姓为念,时刻以济世救民为己任,满怀着爱民、亲民、忧民的情怀,写下了大量关心百姓疾苦、抒发体恤悲悯情怀的词句,从而使爱民忧民这一以人为本的民生主题成为中华诗词的优秀传统,体现出了诗词作者强烈的服务人民的荣誉感。

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离骚》)深切地道出了对民生疾苦的哀叹和内心的忧虑,这位满怀忧患意识的爱国忧民诗人在国运不济、民生忧危面前掩面叹息的情景,震聩古今,感育人心;在关注民生的诗作中,以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白居易等的诗歌最具有代表性,其中杜甫的《三吏》、《三别》完整地反映了安史之乱期间人民所遭受的苦难,控诉了封建统治阶级及其爪牙穷兵黩武不顾百姓死活的残酷暴虐,流露出作者对遭受战乱和苦难人民的无限同情。白居易的50首《新乐府》和《秦中吟》组诗集中反映了诗人反对统治阶级的横征暴敛和巧取豪夺的思想,揭露了豪门贵族的残酷本质和贪婪本性,愤怒地控诉了统治阶级残酷榨取人民血汗的暴行,表达了对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苦难人民的深切关怀。

宋代中兴四大诗人陆游的《太息》、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杨万里的《农家叹》、尤袤的《淮民谣》等诗作也都是一些关心民生疾苦,反映百姓的赋税之累、徭役之苦和生活之痛的著名诗篇,这些作品无不鲜明地表露出作者内心深处那份关爱民生、体恤呵护下层百姓,反对欺压剥削人民的真挚情怀。于谦的“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咏煤炭》)以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了历尽千辛万苦,不畏艰难,舍己为公,救世济民的坚贞信念。当代臧克家的《有的人》采用对比手法,热情的赞颂了“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为民服务精神,指出了背离人民“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者的可悲下场。可以看出,以关爱民生为主题的诗词创作贯穿于历史发展的各个时期。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所反映出的为国为民造福百姓的角度与内容虽然各不相同,但始终没有脱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的主线。

中华诗词蕴藏着倡导科学真理的价值观

倡导科学、弘扬真理的价值观在中华诗词中也有很多体现。许多具有求真精神的诗词作者,追求对客观真理的诗性表达,或在诗词中通过对客观事物的细微描述来表达鲜明的科学意识和深邃的哲理;或直接以科学入诗,用诗诠释科学知识,揭示科学现象,阐发科学思想,倡导科学行为与科学方法;或在诗词中弘扬真理、反对愚昧落后与封建迷信,把蕴藏在科学中的“真”与诗词的“美”完美的结合起来,唤起人们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与创新精神,激发起人们科学思辨的热情,摒弃腐朽愚昧的落后思想。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就有很多诗句是观察自然、描写自然现象的作品,如《诗经・小雅》里的“十月之交,朔月卒卯,日有食之,亦孔之丑。彼月而微,此日而微”精确地记录了公元前776年九月六日出现的一次日食现象,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日食记载。在同一诗篇中,该诗还有对地壳运动的真实记录,这些诗词为后人研究日食、地震等天文地理等现象留下了宝贵的文字资料,其科学价值毋庸置疑。屈原的鸿篇巨制《天问》以超越时代的深刻与敏锐,以对自然世界与人类历史的精微观察和缜密对比为基础,运用求真的理性思辨方法,发出对宇宙形成的神话传说和传统天命观念的大胆质疑,贯穿着强烈的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体现了诗人渊博精深的科学知识、追索宇宙本源、探寻历史真相、揭秘生命本义的强烈科学精神和求真欲望,闪耀着真理与科学的光芒。

宋代的苏颂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天文学家、药物学家,同时也是中国古代和中世纪最杰出的博物学家和科学家之一,不仅在天文历法、医学医药、仪器制造等方面颇有建树,贡献卓著,而且在诗歌创作上亦有极深的造诣,其诗歌题材涉及天文历法、地理矿产、农业畜牧、水利建筑等自然科学领域,运用诗歌的形式介绍当代先进的自然现象、生产经验和科学技术。①到了清末,黄遵宪等倡导“诗界革命”,主张以近代的自然科学入诗。

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以后,社会上逐渐掀起了创作科学诗的热潮,涌现出一批科学性与艺术美和谐统一的好作品,开始形成了独立的创作群体和欣赏情趣。其中以高士其、叶永烈、刘兴诗、郭沫若、徐迟等为代表,他们以诗歌形式来表现科学题材,颂扬科学技术,倡导科学精神,号召科学创造,营造出一种“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的良好氛围。可以说,中华诗词所展现出的科学视野、科学风采对促进科技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华诗词是中国文学之滥觞,凝聚着中华民族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其独特而深厚的艺术魅力、真挚而深沉的人生感悟、生动而传神的美妙意境至今仍涤荡着人们的心灵,滋养着人们的情怀。作为一个诗的国度,中华诗词的教化作用贯穿于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发展的始终,深刻地影响着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兴亡和人生的成败。正如闻一多先生所言:“诗似乎也没有在第二个国度里,像它在这里发挥过的那样大的社会功能。在我们这里,一出世,它就是宗教,是政治,是教育,是社交,它是全面的生活。”②在当代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大环境下,在同志提出“八荣八耻”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应在中华诗词中汲取思想精华,以塑造健全人格,凝炼浩然正气,陶冶民族精神,唤起民族理性回归,培育社会主义荣辱观。(作者为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

注释

爱国主义诗词第3篇

我国历史悠久,经历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漫长时期,每个时代都有很多爱国主义文学作品产生,我们的爱国主义文学有着优良的传统,传承至今。

当然,时代不同,爱国主义的具体涵义也不同,这一点必须认识清楚,但是就坚定不移地为当时的进步事业服务,为当时的国家、朝代、民族、社会服务这一点来说,我们中华民族的许多爱国主义文学作品,一直具有它积极的教育意义。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我国最早的最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名句,是屈原对理想的不懈追求的写照。香草美人、时不我待、忠君爱国、爱憎分明、爱国主义、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这些词语可以说是他的作品所表现出了的特征。他的许多作品在历史上占据主要地位,对后世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

千秋万代永放光芒的《春望》是被誉为“诗圣”的杜甫的代表作品,其诗写道:“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首诗里的爱国主义精神特别突出。忧念时局、关心社稷、忧国忧民、哀恤民生是他作品的主要内容。他的《登高》、《旅夜抒怀》、《登岳阳楼》等作品,无不将眼前江山、胸中社稷、国家兴衰溶于其中,郁结浓缩了多少家国之恨,身世之悲。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是爱国主义诗歌吗?应该说也是,因为如果没有诗人杜牧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哪管你统治者的淫奢糜废呀!同样,批判了纵情声色、醉生梦死的颓靡世风,批判了沉溺于歌舞升平而“不知”国之将亡的统治者的“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也是典型的爱国主义诗歌。除此之外,杜牧的《阿房宫赋》,也警醒了多少明智的当权者。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典型地表现了爱国忧民的思想,多少人不会忘记他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邪?其必曰:‘先天下之优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的《渔家傲》中说:“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这是一个多么卫国的老将军形象啊,也是成百上千上万卫国将士的形象,他们为了保卫国家,不怕环境的艰苦,不怕战争的残酷,不惜年迈的身体,不顾与家人的离散,这是多么伟大的爱国精神啊。

南宋特殊的时代气候,酿造了众多的爱国人才,涌现了岳飞、陆游、辛弃疾、文天祥等等。这些人在文学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们同样忧国忧民,爱国主义这一主题在他们的文章中有很明显的位置。陆游,作为一代伟大的爱国词人,应该说在散文、诗、词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些作品都贯穿着一个主题,那就是浓浓的爱国主义精神。“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即使是在重病缠身的时候,也还想着国家的统一;即使是在将要撒手红尘的时候,也不忘了叫后人把国家统一的消息告诉他。这是何等情怀,一个没有高度的爱国思想的人,能写出这样的诗篇吗?语言虽然简洁平易,却比一些专堆积词藻的诗文高多了。《关山月》,痛斥了主和派苟且偷安,表达了广大爱国主义将士报国无门的悲愤心情和中原遗民日夜盼望恢复的愿望。极力表现年迈体衰、因国事困忧而致心劳力瘁的老诗人形象的《书愤》,穷尽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捧出了一颗对祖国赤子之心的《示儿》,这些大作无不放射出千古光辉,令后人景仰。

“不见南诗文,漫说北群空,当场只手,毕竟还我万失雄,自笑堂堂汉使,得以洋洋河水,依旧只留东。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于中应有一个半个耻城戎。万古腥膻如许,千万英灵安在,磅礴几时道?胡运何须问,赫日自当中。”刘过的这首名词以雄健的气势,赞美自己祖国的强大,极端蔑视了敌人,表现出了祖国必将战胜敌人、取得胜利的信心,字里行间表现出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岳飞是一代名将,多数时间都用在了战场上英勇杀敌,只是在空闲时写写文词,他的一些文学作品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在文学史上也有一定的地位。他的作品,尤其是词,有很高的艺术性和思想性,其中的《满江红》气势雄健、感情充沛、慷慨激昂,表现力词人痛愤国耻、渴望功业的思想感情,感染力极大。作为南宋最伟大的爱国词人辛弃疾,将一腔忠愤寄之于词,为后人留下了《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摸鱼儿?更能消》《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名篇和“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等等名句,昭泽后人。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千百年来,文天祥这凝重的句子鼓舞着无数仁人志士为祖国、为民族、为正义、为理想、为事业而英勇献身,成了中华民族的精神美德。他的《金陵驿》写道:“草合离宫转夕挥,孤云漂泊复何依!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倾吐了诗人国破家亡之痛,表明了自己决心与国(下转第141页)(上接第136页)家共存亡的坚强意志。这样的诗篇,怎能不激起后人的爱国情呢?

清代的夏完淳、龚自珍也为我们留下了壮美的诗篇。“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这是夏完淳用十七岁的金色年华印证了的誓死不屈的承诺。龚自珍的《咏史》《己亥杂诗》都是极好的作品。

近代民主革命烈士秋瑾,以强烈的爱国激情和革命斗志开启了近代爱国诗的先河,他在《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中说:“万里乘风去复来,只身东海挟春雷。忍看图画移颜色,肯使江山付劫灰!浊酒不销忧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这是从肺腑中倾斜出来的救时抱负、革命誓言,共鸣效果非同一般。

如果说古代文学中的爱国主义作品颂尽,那么,他的精髓在现当代文学中得到了继承。鲁迅是这一精神的集大成者,他的《藤野先生》写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写自己的学习经历、思想变化,他抱着救国的目的,去日本留学。在东京,他鄙弃清国留学生不学无术,在仙台学医,他想“学成后回国,医治像他父亲一样被误而死的人,作战时便去当军医”,“电影事件”终于使他悟到了国人思想的麻木,进而弃医从文,开始了“以笔做武器”的坚强斗争。他的《自嘲》说:“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令后人铭刻于心;他的《自题小像》中的“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叫莘莘志士牵挂流连。的《沁园春?长沙》《沁园春?雪》《长征》《重上井冈山》,的《梅岭三章》,余光中的《乡愁》等等,这些爱国主义名篇,树立了现当代文学的丰碑,令人受益匪浅。

爱国主义诗词第4篇

摘要:艾米莉・勃朗特是英国诗歌史上重要的抒情诗人,其代表作“追忆”被誉为表达爱情思想的巅峰之作。本文通过对这首诗歌的分析,揭示了诗人风格独特的爱情观。

关键词:艾米莉;爱情观;“追忆”

引言

艾米莉・勃朗特(1818―1848)是19世纪英国小说家、诗人,英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勃朗特三姐妹”之一。她生平创作了193首诗,被认为是英国文学史上一位天才的女诗人,这些诗歌集中体现了艾米莉对压迫和禁锢的叛逆精神,反映了她渴望自由、平等和爱情的理想。“追忆”是艾米莉的代表作,诗歌简单朴素,格律富有音乐性,感情充沛,引人入胜。诗中罗西纳・阿尔克娜女王在朱利叶斯国王被刺杀的15年后依旧诉说着对自己失去的爱人的眷恋,这种眷恋使她忘记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变成了永恒的爱的挽歌。

仔细品读“追忆”,笔者发现艾米莉在诗歌的前四节和后四节分别表达了对爱情的至死不渝和对爱情的历历在目。

一、 至死不渝的爱情

“追忆”是艾米莉一首痛诉悲切之情的悼亡诗,尽管悼念的是15年前的死者,读者仍能感受到女主人公至死不渝的爱情。整首诗歌既是悼念者对墓中死者说的一段话,又是对其自身的一段内心独白,好像在自言自语,诗中反复出现的意念是:你死了,我活着;但我没有你,还算活吗?――所以,女主人公最终表示:“既然自沉于那最神圣的痛苦”,那么对这个虚无缥缈的世界也就无所留恋了。诗歌的前四节详尽描述了悼念者“处处割愁肠”的哀伤。女主人公在前两节用反问表达了对死者的念念不忘:尽管你躺在冰冷的坟墓里,“但我怎能忘了爱你?”;当孤单寂寞时,“我怎能不想念你那颗高贵的心灵?”在接下来的两节中,诗人进一步强调了至死不渝的爱情观:十五载冬雪凄清,“我时时保持对你的忠诚!”;尽管人活着不免有杂念,“但你的身影时时盘踞在我心底!”

此外,艾米莉在“追忆”的前四节使用了大量的修辞,她的意象塑造了痛彻心扉,爱如挽歌的凄凉之美。诗歌的前两行就用委婉语(“pile”、“remove”)诉说着爱人长眠的事实,读者通过“cold”、“deep”、“far”和“dreary”对“坟墓”的修饰,可以感受到女主人公内心世界的孤独阴郁;第2节大量的元音韵使诗行缓慢行进,诗人忧愁渐渐涌上心头,心情错综复杂,例如,“Now”、“thoughts”与“mountains”,“alone”、“no”与“noble”,“hover”、“over”、“cover”、“forever”与“ever”,“northern shore”、“forever”与“more”,“northern”与“fern”,“heath”与“leaves”;第3、第4节采用“cold”、“forget”、“desires”和“hopes”等词语的重复,与前几节形成前后对照,引起了读者心中强烈的反响:女主人公经历的15个严寒的冬季形成了一个悲彻的轮回,但即使这样,忠贞的爱仍未改变,祈愿永不负你伤怀。

二、 历历在目的爱情

艾米莉的诗歌以荒原为背景,基调凄凉忧伤,笔触深沉,充满了对爱情的回忆。英国作家毛姆曾说:“只有艾米莉・勃朗特这样的诗人才能把对爱情的回忆表现得如此有力。”如此强烈的情感必定是在经历了爱的失去后才流露出的。诗人在“追忆”的后四节使用了三种艺术手法来展现女主人公在失去真爱后的至死不渝:其一,艾米丽用重复的手法(例如,“No ... has”、“All my life’s bliss”、“Then did I ...”、和 “I dare not ...”等句式的重复以及“lighten、shone”、“cherished、strengthened、fed”、“pain、anguish”和“languish、destroy”等语义上的重复)强烈地诉说着逝去的爱人对女主人公的重要影响。爱情曾像光和黎明一样给予幸福和生命,可当爱人离去后才懂得珍惜,才明白拥有的可贵,但无论如何――“我的灵魂已经和你一起死了”;其二,采用词义上的对比方法来表达失去真爱后的痛楚和坚守忠贞的孤独。诗人用了大量的反义词来达到这个目的,如“me、thee”、“perished、cherished”、“Despair、joy”和“useless passion、burning wish”等。女主人公借着对爱人的追忆表达了现在虽活着,但欢乐尽无,如同行尸走肉,痛苦而孤独;其三,艾米丽使用了多变的叙事手法。就像诗人内向,喜怒多变的性格一样,她的叙事模式也是多变的,有顺叙、引叙、倒叙等,“追忆”就是倒叙的典型代表。诗歌的第6、第7节采用了过去时态展开真正意义上的“追忆”,这里女主人公向爱人表明目前的心境,然后在第8节恢复现在时态,和第1、第2节相呼应,再次用反问句自问:“既然我只想跟你一起死,怎么可能再留意这个空虚的世界”

三、结语

艾米莉・勃朗特分别是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时期最伟大的抒情诗人,创作了大量的抒情诗歌。本文通过对艾米莉“追忆”的分析,发现了诗人风格独特的爱情观:其一,爱情是痛彻心扉、至死不渝的,即使斯人已逝,爱情仍永垂不朽;其二,艾米莉的诗歌是在痛苦的回忆中默数爱情的点滴,突显了爱情的弥足珍贵。因此,读者在欣赏时要仔细体悟这首诗歌的思想感情。(作者单位:河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刘守兰.英美名诗解读[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2]刘文荣.英美诗歌名篇研读[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9.

[3]宋启军.试论艾米莉・勃朗特诗歌的叙事艺术[J].作家杂志,2012.6.

爱国主义诗词第5篇

关键词:历史教学;诗词;历史情境;学习激情;教学小结;爱国主义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0)11-0212-01

在历史教学中要追求导入语的艺术化,教学手段的新颖化、多样化,教学过程的活动化,教学语言的形象性、趣味化,就能以趣激学,使教与学真正成为“愉快的艺术”。诗词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富含哲理,使人陶醉。诗词有着很高的史学、文学和思想价值。这就为我们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引用它们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所以古诗词对历史教学有着巨大的价值,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引用古诗词会发挥重要的作用。若能在历史教学中对古诗词进行大力挖掘,加以利用,将对学生大有裨益。

一、利用诗词导入新课,创设历史情境

用诗词导入教学能在短时间内安定学生情绪,吸引学生注意力,打开学生心扉,使学生的思维的齿轮运转起来。例如,《秦朝的统一》这一课时,我就借用了的《沁园春・雪》中的下阙诗词导入新课,歌词出现采取了配乐朗读的方式,在学生听全词的时候,我就把下阙给学生写在黑板上:“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学生听完全词后,我就用彩色粉笔把“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划出来并分别给学生作解释。在笔下的几位古代帝王,秦始皇是首当其冲,那么我们这节课就来看看秦始皇有哪些功绩值得放在首位呢?从而带学生一同走进了《秦朝的统一》这一课。例如在组织《红军不怕远征难》一课教学时,教师先说道:同学们学过主席的诗《七律・长征》吗?能背诵下来吗?学生的激情一下被调动起来,激情的背诵着。接着老师说,主席以磅礴的气势描述了人类历史上这次伟大的行程。有人说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有人说长征是无与伦比的英雄史诗,也有人说长征是――由此导入新课,就很快把学生的思绪带到了五十多年前红军长征这一特定的历史情境中,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二、新课学习中,巧用诗词,点燃学习激情,突破重难点

在新课学习过程中,巧用诗词,能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使学生积极参与历史教学活动,突破重难点。例如,学习《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一课中,介绍西城,就利用学生学过的诗句,让学生齐背《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渭城曲》,“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学生的热情一下子就被点燃,教师进而提出问题,诗中的玉门关、阳关以西和以东在和人眼中是两个不同的世界。那么玉门关、阳关和西 城有关系呢?学生很快就理解和掌握了西域的理概念。知道西城是指玉门关、阳关以西或更远的地方。“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非常形象地描绘出东汉末年由于长期战乱造成的荒寂凄凉的社会现实。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反映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佛教盛行的情况。统治阶级为巩固统治,利用佛教欺骗和麻痹广大人民,当时许多皇帝、王公、贵族和大臣都大力推崇佛教,以此出现了佛寺遍布各地,给劳动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三、利用诗词进行教学教学小结,有利于记忆所学内容

教学结束后,利用诗词总结,往往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本课所学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学习《左宗棠收复新疆》,我就用“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弟子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来总结左宗棠收复新疆,治理边疆的伟大功绩。

四、利用古诗词有助于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爱国主义诗词第6篇

    一、优秀传统文化——肥沃土壤——诗韵美

    毛泽东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不仅为他的诗词培育了肥沃的土壤,而且增添了极具审美特质的历史厚重感,呈现出无比深厚绵长的韵味,让人回味无穷,美不胜收。他非常注重对古代历史文化的吸收与创新,不仅爱读历史书籍,而且善于从中汲取丰富的历史智慧,并将它们运用到中国革命和建设之中,进而反映在他的诗词里。在《沁园春,雪》中,他把“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等历史英雄与现代“风流人物”进行对比,可谓妙笔生花,演绎得出神人化。还有“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华佗无奈小虫何”“六亿神州尽舜尧”等都与历史典故有关,而且应用得十分精妙妥帖。他还善于把历史与中国革命和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借以培育自己敏锐的洞察力,或趋利避害,或相得益彰。譬如,红军长征途中抢渡大渡河的路线恰好和当年太平天国着名将领石达开的行军路线一样,蒋介石是迫切希望红军成为“石达开第二”,但毛泽东总结了石达开失败的教训,指挥红军成功抢渡大渡河,并在《七律·长征》里用“大渡桥横铁索寒”来反映这段历史。可以说,毛泽东诗词因优秀的历史文化增光添彩,而优秀的历史文化因毛泽东诗词锦上添花。

    毛泽东还善于借鉴和创新古典文化。他特别欣赏刘禹锡诗歌中表现的不畏强暴的硬骨头精神,十分赞赏李白、李贺、王勃、苏轼、辛弃疾和汤显祖等人极具动态的情感形式和气势的作品。他在诗歌创作中也继承和发展了中国诗歌这一“言志”的传统,把触角伸向处于矛盾中的现实社会,使他的诗歌在触摸现实的魂灵中充满奋进搏击和行健有为的勃勃生机,恰是一部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的壮丽史诗。同时,他还继承和发展了古代诗歌的创作手法。他曾夸苏轼的词“气势磅礴,豪迈奔放”。但同时,他又不废婉约,突出表现在对柳永、李清照词的酷爱上。再看他的创作,如《沁园春·雪》等绝大部分都属豪放派,但也有《虞美人,枕上》这种缠绵悱侧的婉约之作。

    毛泽东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还表现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和超越上。他一生特别喜欢读屈原、杜甫、辛弃疾、陆游、文天祥、岳飞等人的爱国主义诗词。而这些作品,正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社会发展中积淀而成的爱国主义精神的主要载体。它们培育了毛泽东崇高的爱国情怀,使他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以及诗歌创作中勃发成一种爱国爱民的伟大情操。不管是在井冈山革命斗争中“唤起工农千百万”的革命激情,还是红军长征途中的“而今迈步从头越”的革命乐观情怀;无论是解放战争中“百万雄师过大江”的战斗豪情,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六亿神州尽舜尧”的人民颂歌,无一不表现出极大的爱国情怀。

    二、优秀荆楚文化——茁壮根系——诗风美

    如果说优秀传统文化是培育毛泽东伟大人格和杰出诗作的肥沃土壤,那么,年轻时代一直生活并使他从此起步走向革命道路的荆楚大地所蕴涵的丰富的荆楚文化,则成为了他诗词发育的茁壮根系。他的诗词创作,不管是在人文意识、审美情趣还是艺术风格等方面,都与荆楚文化建立起自觉的内在联系,而表现最为突出的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荆楚精神和雄奇瑰丽的荆楚文风。

    众所周知,楚文化的代表首推屈原。而毛泽东特别喜欢屈原的《离骚》等作品,对其中所包含的忧国忧民的情怀,想象浪漫的气质,文字华美的修辞十分推崇。同时,作为荆楚文化重要内容的老庄哲学和创作文风,也对毛泽东诗歌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他的诗词中,引用典故词语出于庄子的就有7首,共11处。特别是庄子在《逍遥游》所创造的鲲鹏形象,被他5次引用,成为他诗歌中鲜明的艺术形象。庄子力举“以大为美”,他所描述的审美境界和屈原“心游”无限,睥睨万物的美学观又是一致的。它们不仅体现了荆楚文化浪漫奇异的鲜明特点,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一种审美追求,也对熟读《庄子》《楚辞》而又极赋楚人气质的毛泽东的诗歌创造产生了深远影响。如“要似昆仑崩绝壁”“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等,都有倚天拔剑裁取昆仑的雄伟气魄,有帝子乘风、嫦娥起舞的瑰丽想象,尽显庄骚之神韵,从而也使他的诗歌风格独具,风韵独存,呈现出雄奇豪放的诗风,美妙无比。

    三、现代革命文化——坚挺主干——诗魂美

爱国主义诗词第7篇

1. 歌咏自然风光,表现生活情趣的风情诗

女儿采莲拽画色,船拽水动波摇天。春风笑隔荷花面,面对荷花更可怜。

这是元代女子张玉娘的《采莲曲》。这是一幅绚丽多彩的江南水乡采莲图:一群充满青春活力的采莲女子,兴高采烈地驾着彩雕画船采集莲子。这里,“画船”、“碧水”、“蓝天”、“荷花”、“莲子”以及活泼可爱的采莲女,无一不沐浴在春天金色的阳光下,无一不带着春的气息、春的芳草、春的清新。无处充满着盎然的青春生机。封建社会的妇女,并不都是“痴坐闺楼,目送夕阳”的淑女名媛,她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是异常强烈的。

东晋谢道韫有首《登山》:

峨峨东岳高,秀极冲青天。

岩中间虚宇,寂寞幽以玄。

非工复非近,云构发自然。

气象尔何然?遂令我屡迁。

逝将宅斯宇,可以尽千年。

诗中壮丽的自然景色,表现了女诗人模山落水,恬然冲淡的人格美。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前期词作中描绘自然景观的占很大比例。这些词充满浓厚的生活情趣和轻快愉悦的气氛,大一曲曲大自然的赞歌。如《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又如《怨玉孙》:

湖上生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莲子已成荷叶老,清露洗,苹花汀草,眠沙鸥鹭不回头。似已狠 ,人归早。

前者是一幅明朗生动的夏日晚游图。词人说:“沉醉不知归路”,实际上是尽兴畅游,沉醉在红花绿叶美景中,所以“日暮”、“误入”都不能使她扫兴,在“争渡、争渡”声中,又发现了新的美景 :“惊起一滩鸥鹭”。一幅胜景迎面扑来,使读者似乎看到了畅游的女子神采飞扬,乐而忘返的神态。后一首是贪墨描摹的一幅优美秋色图。虽然是“红稀香少”,但湖水风波、莲子老荷,苹花汀草,仍是一幅清淡而又迷人的景色。与前词的欢乐喧闹相比,“眠沙鸥鹭不回头”,气氛是多么宁静。这里鸥鹭、主人公与湖光山色融为一体,不啻人间仙境。“似也恨,人收早”,难怪诗人久久不愿离开。这些以自然风光为对象的山水词,显然是对大自然的创造性再现、渗透,整合着诗人生活理想和审美理想,表现诗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一切美得事物的感情。

历代诗人,不仅用诗词来表现自己对待自然、生活的态度,而且也通过自己的笔来书写生活情感。清代诗人、革命家秋瑾的《兰花》:

九畹齐载品独优,

最宜簪助美人头。

一从夫子临轩倾,

羞任凡葩斗艳俦。

诗人用屈原种兰九畹的典故,歌颂了兰花的不同流俗、清幽淡雅的品格。作者以屈子自况,以兰花自喻,反应出他崇尚高洁,孤特狷介的情态,是在令人感佩。

2. 抒发真挚情感,表达向往和追求自由幸福的抒情诗

纵观中国历代女词人的作品,多以悱恻缱绻、情恩绵绵的柔情和母爱为主。相思别离、伤情悲歌,更是诗人钟爱的传统题材。鲍会晖的《寄行人》表达了盼夫早归,同渡美好时光的情愫,表白直率,情意真诚热烈。唐代陈玉兰的《寄夫》,通过“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却无”的殷切致问,细腻的表现了诗人对丈夫的体贴入微和深沉诚眷的恋情,体现了我国妇女纯真善良的传统美德。

惜春伤逝,也是女性诗词的习见题材。米淑贞的《蝶恋花.送春》:

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犹自风前漂柳絮,随春且看归何处?

绿满山川闻杜宇,便作无情,莫也愁人意。把酒送青春不语,黄昏却下萧萧雨。

作者将春拟人化,结合柳丝、柳絮的特征来写系春、随春、送春这些无可奈何的心境变迁,步步深入的表现了词人留恋光景,伤春、怨春的人生感叹。

在以男子为中心的封建社会,妇女不过是供男子玩赏取乐的对象,她们的得幸与欠弃,决定了她们的终身命运,历代女诗人的诗作中就有被压在社会最底层的青楼女子的悲切和叹恨。

明诗《用骰子》:“一片寒微骨,翻成面面心,从此遭点污,抛掷到如今。”曲《解三醒》:“奴本是明珠擎掌,怎生的流落平康。对人前乔做娇模样,背地里泪千行,三春南国怜飘荡,一事东风没主张,添悲怆。那里有珍珠十斛,来赎云娘。”

这两首诗(曲),都出自于以色相悦于人的歌伎之手,前者的骰子喻命运。诗人抓住骰子的特点,形象而又沉痛地咏出了的不幸遭遇,倾注了自己对屈辱的卖笑生涯的满腔不平和愤懑,后一首曲,备极愁怨酸楚之情,感人肺腑。这种发自内心的悲慨与呼号,无疑将会引发对社会的批判性思考,这类诗通过对社会现象的透视,对了解封建社会的深层实质,具有一定的认识价值。

3. 反应爱情婚姻问题,表现妇女自我意识觉悟的明志诗

爱情婚姻在历代妇女诗作里,这一题材得到多角度、多方位的表现。在封建社会,低下的社会地位及陈腐的封建礼教,导致了妇女爱情生活的不幸。

西汉的班婕妤的《怨歌行》以扇子夏用冬藏为喻,表现在夫权至上的社会里女子宠辱无定的遭际,寓意深刻。唐代程长之的《狱中书情上使君》是一首完整的叙事诗。委婉低徊,如泣如诉的陈述,揭露了封建社会下层妇女备受婚姻门第观念,贫困生活以及暴徒、昏官等恶势力的摧残的可悲结局。妇女追求自身幸福却障碍重重,她们以失败告终,这是古代妇女难以改变的历史命运。再如《点絳唇》一词,揭露了封建宗法势力任意拆散恩爱夫妻的罪恶。元代薛兰英、薛兰惠姊妹的《苏台竹之词》则向我们展示了一出“痴心女子负心汉”的社会悲剧,揭示了封建社会处于无权地位的妇女无法自我保护的社会现象。

宋代诗人朱淑贞,由于婚姻不美满,一生抑郁。在《即景》诗中她这样写道:“竹摇清影罩幽窗,两两时禽噪夕阳。谢却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人初长。”竹影、鸟鸣、花谢,这一切都使的女诗人感到莫名的慵懒困顿,透露出上层妇女精神上的百无聊赖,空虚苦闷。

与上述诗作形成鲜明对比,有些诗人从生活经验的真实感受出发,在对人生意义和自身命运的思考中,走向妇女自我意识的觉醒。如元代郑云端的《美人嫁女辞》:“种花莫种官路旁,嫁女莫嫁诸侯王。种花官道人折取,嫁女王侯不久长。花落色衰人易变,离鸾破镜终成怨。不如嫁与田舍郎,白手相看不下堂。”诗人鞭挞了富家子弟朝三暮四,告诫穷人家的女子不要夤附高门,以免贻误终身。这出自肺腑的话语,是朴素自然的婚姻观的体现。

4. 触及时事,感时伤怀的政治抒情诗

中国历代女诗人的诗作,不仅有对个人生活的生动描摹,有的还把目光投向整个社会,表现出的家国之恩和兴亡之感。

蔡琰的五言《悲愤诗》产生于建安时期,是中国诗歌史上难得的反应历史的诗。全诗把叙事、抒情融为一体,像一面镜子,生动地映照出社会的动荡,胡兵的野蛮,人民的困苦,家园的荒芜。他像一曲深沉蕴藉的哀歌,抒发了作者几度生死离别的巨大的心灵哀恸。透过这一切,集中表现了作者对董卓之乱的控诉和谴责,表现了她对国家日益不堪的深广忧愤和极高的爱国热忱。

李清照在《“语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中,借古说今,表现了作者对国家祸乱的关切和悲愤。在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忧虑中,流露出诗人渴望和平安定,国家早日统一的爱国激情。她的《上枢密韩公,兵部尚书胡公并序》一诗中,反应了她对当时国家形势的分析和坚决主张和抗金复国的强烈愿望。“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首五绝堪称千古绝唱,是女诗人爱国主义思想和顽强斗争精神的集中体现。

女革命家秋瑾的诗《杞人忧、》《申江题壁》、《宝刀歌》、《日人石井君索和即用原韵》、《对酒》、《鹧鸪天》、《如此江山》、《愁赋》等,所表现出来的忧国之哀情、爱国之深情、报国之激情,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革命者。

明代陆卿子的《吟》是一首恩夫诗。诗人以祖国和名族的大义出发,鼓励远在沙场的丈夫“莫念携手欢,誓死在战场”,“男儿生汗国,妇女何足伤。”完全摆脱了一般送别相思、儿女情长的窠臼,由恩夫之情上升为报国之志,不落俗套,表现了中国妇女刚毅的性格和广阔的胸襟,洋溢着爱国主义激情。

清代女诗人柴静仪的《黄天荡咏梁氏》热情讴歌抗金女英雄梁红玉的爱国热情和豪迈气概,这不仅是对英雄的崇尚和倾慕,而且也是作者爱国主义感情的自然流露。

关心民族,揭露利弊,是女诗人诗词中现实主义精神的又一个重要方面。清代毛秀惠的《戽水谣》,描绘了一幅灾民抗旱图,让人们看到了封建社会的黑暗面。高景芳的悯农诗《输租行》,记叙了农民到官府交租的全过程,对广大农民惨遭盘剥压榨的不合理现象给予有力的揭露,对广大农民悲惨处境寄予深切的同情。

爱国主义诗词第8篇

关键词:彭斯;玫瑰;通感;象征;韵律

罗伯特•彭斯(1759 ―1796)是英国19世纪浪漫主义诗歌的先驱,是苏格兰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 又称为苏格兰著名的农民诗人。他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但他热爱劳动,对诗歌怀有浓厚的兴趣,并且非常熟悉古老的苏格兰民谣,15岁时就开始作诗。在27岁那年,为了筹集一笔旅费,他把自己平时在劳动之余写的诗收集在一起, 出版了第一本诗集《苏格兰方言诗集》(Poems, Chiefly in the Scottish Dialect),没料到这部诗集却令他一举成名。他的诗多用苏格兰方言写成,继承和发掘了民间歌谣的传统,把诗与歌紧紧结合起来,因此主旨鲜明,纯朴自然,极具乡土色彩,表现普通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朴实自然、简洁明快,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几乎首首可诵。

《一朵红红的玫瑰》这首诗出自诗人的《主要用苏格兰方言写的诗集》,是诗集中流传最广的一首诗,是诗人为在离别时送给他的恋人而写的。诗人在诗中歌颂了恋人的美丽,表达了诗人的炽热感情和对爱情的坚定决心。爱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而对爱情最简洁、最直观、最多变的表达方式无疑是诗歌。这首诗可称为彭斯爱情诗的杰作,他巧妙地应用诗歌创作的优势,以其意味悠长的底蕴、生动逼真的描绘、饱含音乐性的语言,赢得了千千万万读者的青睐,更受年轻人的喜欢,成为他们必读的爱情诗。诗中传达出的纯真爱情的伟大力量在当代社会给人们带来了不同的震撼。

一、通感的巧妙运用使意蕴生动丰厚

这首诗全诗共分四节。一开篇,诗人就用了两个经典的比喻来形容心上人的美丽动人:“啊,我爱人像红红的玫瑰,它在六月里初开;啊,我爱人像一支乐曲,美妙地演奏起来。”英国人最喜欢玫瑰,每年的六月是英国玫瑰花盛开的季节。玫瑰象征着爱情,诗人把自己的爱人比作“六月初开的玫瑰”,“一朵红红的玫瑰”,寥寥数笔就让读者看到:娇柔的玫瑰散发着缕缕清香,殷红的花瓣、晶莹的露珠在和煦的阳光下散发着七彩的光芒。这正如“我”钟爱的姑娘,她有着修长的身材、迷人的面庞,带着一丝羞怯, 散发着缕缕清香。诗人用明喻来突出爱人的年轻貌美,芳香如花,使读者享受到了一种视觉的美。紧接着,诗人又把爱人比作“一支美妙(sweetly)的乐曲”,把读者引入了另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境界:“我”的恋人是如此美丽、端庄、善解人意,与之独处就像身处一间温馨、舒适的小屋,品着浓烈醇香的美酒,聆听自己最喜爱的乐曲。

二、辅以象征与夸张手法宣告爱情的坚贞

诗的第二、三节层层递进,进一步表达诗人的炽烈爱情:“你是那么美,漂亮的姑娘,我爱你那么深切;我要爱你下去,亲爱的,一直到四海枯竭。一直到四海枯竭,亲爱的,到太阳把岩石烧裂;我要爱你下去,亲爱的,只要是生命不绝。”这一段爱情的宣言,诗人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用具体可感的岩石、海洋、太阳和沙漏来象征坚贞不渝的爱情,更用夸张的手法,以海枯石烂和万古不变的沙漏为比喻,歌颂爱情的坚贞。表达了诗人不仅渴求全心投入的爱,对爱情的永恒也同样充满了期待,更渴求“沙漏式”的相濡以沫的爱情。这火山爆发般、压倒一切的激情可谓发自肺腑,感人至深,深深地牵动着读者的心。特别对于中国的读者来说,读到这里,会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还记得在中国汉乐府中有一首诗《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还有元代著名杂剧作家王实甫的《西厢记》中写道:“这天高地厚情,直到海枯石烂时。”虽然英汉文化与风俗有许多不同之处,但在爱情的生死表白和恋人的誓言方面,具有何等的相似!可见,无论是在东方还是西方,人们都追求和向往美好纯真的爱情生活。诗人简朴、纯真的爱情观在第四节到达高潮:“再见吧――我惟一的爱人,我和你小别片刻;我要回来的,亲爱的,即使是万里相隔。”写出了“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经风雨侵蚀、岁月洗礼的爱情更显坚贞和不朽。

三、选词、韵律的别具匠心深化主题

该诗情景交融,意境优美,唤起人们追求纯真质朴的美好爱情,又给予人们强烈的艺术美享受。全诗以具体物象“玫瑰”开头,使读者感到鲜明直接;接着又通过一系列的比喻和抒情,诗歌的意境由微观转向宏观,爱情主题得到深化,以千万里的远行结尾,意境由小到大,到广,到深,虽是道离别之情,但更像是爱情的誓言。诗中的语言用词很有特点,叠字复句的运用更有无限匠心。王佐良就认为,“诗中……尤其是第八、九两行――Till a’ the seas gang dry ――的重复实是意味深长的天才之笔,因为这一重复出现在全诗的正中,划分而又衔接了两个不同的境界:前八行是你我之间的恋爱,只牵涉两人,情调热烈而轻快;后八行则将岩石、海洋和太阳都卷了进来,爱情有了一个宇宙背景,不仅空间扩大,时间上也延长了;最后又回到原来的两个人,这时爱情深化了,人生经验也丰富了……经过这样上天入地,爱情是经受得起一切考验了。”

这首诗的语言不仅产生美好的意境,更是充满音乐性的语言。luve(古体)是诗中反复出现的字眼。在短短的4个诗节中 ,我们总共可以发现7处之多。而这一复叠仿佛一串串活泼跳跃的音符,给读者创造了一种回环往复,余音绕梁的“波峰一波谷”效应,使心中蓬勃热烈的爱如同澎湃激昂的乐曲,不仅让读者感受到诗人真实的情感,而且会情不自禁地把其与自身爱的经历紧密相连,从而在诗人和读者之间搭建起一座沟通、理解的桥梁,产生强烈的共鸣。诗的开头多用短元音,给人一种相爱的甜蜜和轻快的节奏;而在结尾则使用大量的长元音,放慢了全诗的节奏,表达了恋人间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而诗中“O, my love”, “my bonnie lass”, “my dear”, “my only love”看似简单的重复,但却给全诗带来了和谐的乐感美。

四、结语

彭斯的这首《一朵红红的玫瑰》以其独有的韵味成为19世纪浪漫主义诗歌的经典之作,开了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先河,对以后的像济慈、拜伦等诗人有很大的影响。诗人用流畅悦耳的音调、质朴无华的词语和热烈真挚的情感打动了千百万恋人的心,也使得这首诗在问世之后成为人们传唱不衰的经典。特别是在当代人们对于感情日趋现实的生活中,再读这首诗时,给人一种莫名的感动,唤起了沉睡在人们内心深处对于美好爱情的憧憬。真正的爱情就应该如诗中所说,爱一个人就需要彻底的牺牲,毫无保留的给予。这里应该没有门第观念和金钱的贪欲,要的只是一颗无私、宽容、永无穷尽的爱心;这里应该没有两颗心灵激情碰撞后对日趋平淡的生活的厌倦和对责任的逃避,要的是细水长流,在未来漫长的生活中相扶相携,互体互谅。一朵火红的玫瑰,一段炽热的爱情誓言,只要心中有爱,又有哪个人不会为之感动?

参考文献

[1]蒲度戎.彭晓华主编. 英美诗歌选读[M].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0.

[2]苏煜主编.英国诗歌赏析[M]. 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

[3]徐艳萍,杨跃.东西方情诗的巧合[J].西北大学学报.2004(6) 162-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