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网络建设论文

网络建设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13 11:18:06

网络建设论文

网络建设论文第1篇

关键词:互联网;网络营销;存在问题;建设途径

互联网作为现今中国发展最为迅速的产业之一,拥有令世界惊奇的市场扩张速度。2008年12月31日,中国网民数量达2.98亿,而2009年4月18日,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在博鳌论坛中表示,根据CNNIC统计数字显示,中国网民数量达3.16亿。数据表明,互联网无疑已经成为一个巨大的市场,并且这个市场还在不断的扩大。

当互联网成为一个巨大的市场,网络营销自然随之发展。2009年4月18日,据CNNIC统计数字显示,中文网站数量达287.8万个。这表明,越来越多人盯上了互联网这一存在巨大市场的产业,也有越来越多的传统行业开始利用互联网进行营销,期望用互联网为自己的企业创造价值。

一、网络营销的涵义、手段及功能

网络营销的产生是随着Internet的产生和发展而产生的新的营销方式。广义角度的网络营销是指以互联网为主要手段进行的、为达到一定营销目标的营销活动。从狭义角度,网络营销是企业整体营销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之上、借助于互联网特性来实现一定营销目标的一种营销手段。

网络营销手段很多,我国的企业在的具体应用方面注重采用以下的形式:

网络广告。网络广告是大部分企业都在利用,但又不甚重视的一种网络营销手段。真正要让网络广告发挥应有的作用还是应该在网络广告内容本身,以及网络广告的策略上多做文章。

会员制营销。会员制营销已经被证实为电子商务网站的有效营销手段,国外许多网络零售型网站都实施了会员制计划,几乎已经覆盖了所有行业,国内的会员制营销还处在发展初期,时代珠峰公司、西单电子商务公司网络商场都采用了这种营销思想。

搜索引擎注册与排名。搜索引擎注册与排名是最经典、也是最常用的网络营销方法之一,是人们发现新网站的基本方法。

交换链接。交换链接又称互惠链接,即分别在自己的网站上放置对方网站的logo或网站名称并设置对方网站的链接,使得用户可以从合作网站中发现自己的网站,达到互相推广的目的。

病毒性营销。病毒性营销是通过用户的口碑宣传网络,使信息像病毒一样传播和扩散,利用快速复制的方式传向众多受众。要利用网络的时效性和经济性,引导“病毒”的传播,最终实现企业的营销目标。

网络商店。当前,很多企业基本都已建立了自己的企业网站,企业应把网络商店作为企业网站的一种有效的补充,以此进一步提升企业形象、增加销售效果。

营销网络是一个整体的网络,是一种系统化营销运作方式,面对21世纪复杂的市场态势,营销网络的运作方式已经成为决胜市场的关键。营销网络这种整合的营销方式,具有多方面的功能:产品分销功能、营销传播功能、信息采集功能。服务功能。

二、我国网络营销过程中的问题

我国是1994年才加入互联网的,可以说网络营销我们尚处在起步阶段,存在诸多问题,需着力加以解决。

观念不端正。从企业层面上:对网络营销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其网络营销很大程度上停留在网络广告和网络促销上面;从消费者层面来看:网络购物中,消费者只能从企业提供的商品图象和文字中获取有限的信息,使消费者对网上商品的质量存在疑虑。另外,网上购物也使部分消费者失去了上街闲逛购物的乐趣。传统的“眼见为实”、“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等购物习惯在一定程度上对消费者的网络购物产生了影响。

法规不健全。网络营销与传统营销最大的不同是经营者与消费者不直接见面,这将会引发一系列相应的法律问题:购买者得到的商品与选购的商品不一致,网上欺诈,经营者被无理拒付,网络交易的安全性受到黑客的威胁等。

网络支付有漏洞。根据调查,有52%的网络用户认为,目前网上购物的最大问题是没有安全方便的网上付款方式。目前,我国网络支付的技术手段尚不成熟,安全通用的电子货币尚处于研制认证阶段,在目前信用卡消费未占主导的情况下,网络分销成了一种“网上订货网下负款”,这种四不象交易方式极大地影响了网络分销的效率。

信用难保证。目前我国的社会化体系还不健全,使得企业与消费者都对网络营销存在疑虑。对企业而言,认为网络营销刚刚发展起来,条件还不成熟,现在就开始网络营销会面临教大的风险。同时对我国消费者缺乏信心,担心有些网民利用伪造身份订购商品扰乱企业的正常营业;对消费者而言,担心企业欺诈消费者的血汗钱。同时担心企业使用假冒伪劣商品,坑害消费者。

三、加快网络营销建设的若干思考

网络营销是21世纪最具吸引力的事情之一,它作为信息技术的产物,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企业应该积极推动网络营销的进程。

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企业应在政府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同时利用国际网络中的先进技术、优秀人才、良好的组织和管理模式以及灵活的机制等,建立和完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特别是市场营销信息系统,在观念、组织、资金、技术、法律法规等条件的允许下,开展网络营销活动,带动企业网络营销活动的开展。

积极探讨适合企业自身的网络营销方式。目前我国网络营销的发展还不完善,营销策略缺乏系统研究,仍不符合大多企业的个性需求,实施过程也过于繁杂,系统工程建设质量缺乏保障。因此网络营销应根据企业自身情况,积极摸索、探讨与企业相应的网络营销方式以满足企业开展网络营销的要求。

规范网上付款。网上付款是目前限制我国网络营销发展的瓶颈之一。针对目前的问题,可设想银行、金融机构在供需双方之间同时发挥资金划拨和信用担保两种作用。银行介入要求加快金融电子化进程,金融电子化要求配合国家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和金融体制改革,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以及方便企业和个人交易为目标。消费者或需求者可通过信用卡或其他方法将资金转移到相应银行;供应方在相同的银行中开设帐户以领取货款,银行对供应方负有信用评估和监督责任,其评估结果和监督情况应显示在订货单上。银行在网络上应有相应网页,供消费者随时查询,该设想的优点是需求方的信用卡密码只传递给银行,减少泄露风险;供应方面收到资金通知单后再发货,减少了收不到货款的风险。最后,银行监督可促进供应方完善管理,提高信用度。

健全配送系统。目前网络营销的配送系统即和物流,主要由邮局、运输公司等完成。为解决上述问题可设想一种信息化配送系统,即利用成熟的Iternet或Internet的技术,以货物运输权利为标的采用国际通行竞价的交易方式,按价格优先、时间优先、系统资源优先的原则,由计算机自动撮合成交,完成异地和远期运输合约。供应者可通过Internet或Intranet与配送系统相联。

重视网络营销人才的培养。网络营销需要既有网络知识又有营销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企业应该从资本决定论向人才决定论转变,把企业的竞争定位为人才的竞争。同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来保证人才对企业资源的合理运用,并明确这种合理运用将为企业带来更高的效益。

参考文献:

1.白学峰创新营销五模式[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3年12月版

2.褚福灵网络营销基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9月

网络建设论文第2篇

网络舆论一般情况下能正确反映普通大众的呼声,合理反映民意,作为一种“普遍的、无形的和强制的力量”来监督人民法院,促进司法过程实现前所未有的公开透明。但与此同时,网络舆论具有情绪化、非理性化和工具化等内在缺陷,对我国司法公信力的建设构成了负面影响和挑战。

(一)个别人民法院、法官的违法违纪或不文明行为、个别案件审判或执行存在错误或瑕疵引发网络舆论聚焦放大,损害了司法公信力如2010年5月网络上热议的山东省潍坊市坊子区法官收黑钱被偷拍的新闻以及《山东法官收黑钱院长千里来善后》的网络视频,引起全国媒体包括中央电视台在内的各大传媒、网站密集报道。法官收钱办案的消息和评论形成了强大的舆论风暴,给人民法院和法官的形象造成极大损害,降低了司法公信力。又如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人民法院2009年审结的“协警临时性案”,本是一起并不复杂的案件。辩护律师所持的“临时性的即意犯罪”的意见并非法律用语,却被判决书引用并采纳。该案件在网络上引发广泛争议,网民质疑“以临时性为借口换减轻刑罚”。“临时性的即意犯罪”被演绎为“临时性”后蹿红网络,使人民法院成为舆论的漩涡,最后演变为一场网民质疑司法公信力的“盛会”。尽管上述行为和判决是个别现象,部分网民以偏概全,向人民法院猛抛“板砖”,强烈质疑司法公正,损害了人民法院的司法公信力。

(二)网络舆论进行“网络审判”,部分当事人利用网络舆论干扰司法审判活动,冲击了司法公信力社会转型期的我国,社会阶层分化、利益主体多元化,各种矛盾、纠纷交织。在网络时代,由于传播速度快、公众参与面广等特点,人民法院作为解决纠纷的机关,受到前所未有的瞩目。网络舆论对司法活动越俎代庖的现象并不鲜见。有的网站、网民片面理解言论自由,滥用监督权,不了解甚至不尊重司法活动的基本程序,对人民法院未终审的案件随意发表评论,引导社会舆论,给人民法院的公正审判施加了影响和压力。有的网站记者没有摆正舆论监督者的位置,有意无意地站到一方当事人的立场,发表片面观点、极端言论。有的网络媒体追求“眼球经济”,在案件还未判决之前,就给犯罪嫌疑人冠上“贪官”、“罪犯”、“罪不容诛”之类的帽子。案件的证据和事实都未经过人民法院庭审质证和认定,网络媒体即进行分析、评论,作出“判决”,得出结论,对人民法院提出质疑、责难、挑战,从而引发民众的各种联想、猜测,伴之产生的不满甚至愤怒就通过网络这个平台释放出来,形成强大的舆论,进行“网络审判”,把人民法院推向风口浪尖。近几年发生的许霆案、彭宇案、张明宝案、河南公路天价收费案等之所以短时间内引起广泛关注,其实就是网络舆论推动的结果。部分当事人认为“上诉不如上访,上访不如上网”,他们受到不公正待遇后,希望借助强大的网络力量改变现状,争取到对自己有利的支持。有的在网上发泄不满、捕风捉影地抹黑法官,有的歪曲事实攻讦人民法院司法不公,有的盗网络舆论监督之名,行破坏和干预独立审判之实,在网络上大发不实之词,试图引起网上共鸣,让“案件变成事件”,借助网络舆论风扰司法裁判和执行。部分网民置身事外,很少质疑网络信息的真实性,他们未全面了解客观情况,也不进行理性思辨,仅凭主观臆断发表意见,带有严重的感彩。他们面对现代陌生人社会的生活压力,对传统道德有着一种“田园牧歌”式的幻想,往往站在道德捍卫者的角度对案件进行评价和道德批判。更可怕的是,司法活动有时会被“网络黑社会”介入,如中央电视台在2009年12月19日《经济半小时》节目曝光了“网络黑社会”现象,报道中一位网络公关公司营销总监说:“期待当代包青天评判,话题的矛盾性都是非常强的,相当于在网络上造出了舆论,逼到一个风口浪尖上,国家不得不判,我做到的是让2.2亿网民全知道这事,五万元短平快,300家论坛是最核心最积累人气的地方,50%网民在上面。”面对网络舆论洪流,人民法院很难排除干扰,独善其身,保持中立,唯法是尊,判案时常面临两难境地:屈从大众思维、网络民意,则可能背离法律,有损法治原则;不遵从大众思维、网络民意,则可能遭受网民围攻,降低司法裁判的大众接受度和社会公信力。

(三)不当网络舆论对司法公正造成损害,削弱了司法公信力“没有程序正义就没有实体正义”,即程序的正义是保障结果正确的前提。实体正义之“正义”更侧重于“真实”,而程序正义之“正义”则更侧重于“正当”。程序的独立价值体现于过程之中,与结果没有必然的关系。人们会尽可能地选择那些有利于发现结果真实的程序,但因为结果的真实只是一种主观的相对的真实,所以它更要受过程的价值的制约。诉讼程序是一个封闭的法律程序,其信息来源渠道受当事人举证责任、不告不理等法律规则的限制。法官判案的过程是审查、判断在诉讼程序中提出的有限信息和证据的过程,未进入诉讼程序的信息、证据不应当成为法官裁判的依据。裁判的公正性首先体现的是程序正义,而非实体正义。网络舆论则偏重于追求事实真相,如网络舆论的信息来源较诉讼程序中产生的信息更全面,网络舆论比司法裁判可能更能体现实体正义。当网络媒体对个案大肆制造舆论、左右舆论、诱导舆论,调动起社会大众的情绪,形成强大的社会公意合流时,就会对人民法院审判形成巨大冲击,实际上就把人民法院和法官推向了社会的对立面。网络舆论对于案件的强势、主观的报道和宣传实际上是对案件的“预审”,从而加剧司法判决与法律准则之间的背离,也进一步削弱司法的公信力,加剧司法权的边缘化。

二、人民法院应对网络舆情的现状及不足

人民法院长期以来对于如何运用传媒资源塑造公正形象缺乏经验、能力和训练,存在着不少问题。部分法院领导观念陈旧,习惯于“捂盖子”、“遮丑”,将媒体监督定性在正面报道的层面上。他们媒体意识淡漠,不掌握传媒新闻传播的规律,也未全面了解新媒体、新环境、新特点,未能充分认识到网络传媒作为“社会排气阀”具有宣泄民众情感、舒缓心理压力的正面作用,一概排斥网络监督,更不知如何将网络“为我所用”,疏民意解民怨。在发生网络涉法舆情危机时,他们往往消极被动,应对媒体能力不足,欠缺经验技巧,有时会引起媒体、民众对司法公正的猜疑,最后造成人民法院在舆论上处于被动地位,损及司法公信力。部分法院应对网络舆情危机不利,存在以下不足:1.舆情危机处置机制不健全,不能适时果断地处理危机。对新兴的网络舆情缺乏有效手段。对网络不实言论,主要采取删帖了事,很少对事实进行澄清。有些问题早已解决,但反映问题的材料一直在网络中转帖。2.不善于和网络新媒体沟通,不能有效借助网络管理部门的力量平息舆情,也难以发挥主流媒体的引导作用。比如,在2009年十大影响性诉讼案件中,人民法院没有及时建立起传媒沟通的良好机制,对出现在诉讼前或诉讼中所发生的冲突问题,没有及时与传媒保持互动。司法机关大都经历过从被动解释到不得不积极应对的发展过程,不善于对事件的成因与发展做出预判,不善于利用大众传媒、借用案件开展宣传法制的工作,反倒被各种民怨之声、破坏司法权威之声占据了一定的“上风”。3.缺乏网络舆情危机意识以及处置网络舆情危机的经验和技巧,容易导致枝节横生,衍生新的网络热点。同时对网络舆情危机的收集和分析工作也明显滞后,造成危机事件处置的被动。人民法院设立的网站、微博不符合信息时代要求,难以满足民众的司法需求。全国的各级人民法院基本建立了网站,开通官方微博的人民法院数量逐年递增。但与数以千计的公安微博相比,法院微博显得势单力薄。在新浪网政务微博中,司法部门的微博在影响力前200名的政府机构职能部门微博中只占1.5%,不如公安机关的56.4%。人民法院已经建成的多数网站、微博存在一些问题:网站、微博建设流于形式,只满足于网站、微博的建成;版面设计缺乏职业特色,没有形成亮点;网站、微博更新不及时,内容陈旧;网站、微博信息内容偏离了公众的需要,缺乏公众所急需的有针对性的法律服务,缺乏主动与网友的实质交流互动,缺乏亲和力;微博建而不用现象严重,未能发挥微博的便捷、灵活、迅速功能,增进与网民的沟通交流;微博管理处于混乱状态,科学化、常态化、规范化程度不高。大多数法院微博侧重“自我形象展示”,而对社会关注的审判执行、队伍建设等热点、难点问题披露少,通过微博积极回应公众关切少,通过微博解决实际问题少。大部分法院网站点击率极低、微博粉丝少,网民关注度不高。

三、应对网络舆情,提高司法公信力建设

人民法院除了做好公正司法、提高法官的素质和司法能力、保持司法廉洁、注重诉讼调解、大力加强法院文化、作风建设等常规工作之外,还应依据网络舆论的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强司法公信力建设。

(一)在处理网络舆论关注的“公案”时应吸纳合理民意,避免“网络审判”案件审理过程不是机械过程,法官也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天外来客”,认定事实、适用法律时不可能闭目塞听,应积极回应网络舆论,吸纳其中的合理成分,争取裁判结果能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正如我国宋朝的胡石壁所言:“法意、人情,实同一体,循人情而违法意,不可也,守法意而拂人情,亦不可也。权衡两者之间,使上不违于法意,下不拂于人情,则通行而无弊矣。”对于网络舆论关注的个案,人民法院应科学分析、客观对待网络舆情,尊重人情民意、民间智慧、生活逻辑。但同时不被“网络民意”牵着鼻子走,违背法律原则、一味妥协退让,让位于“网络审判”。人民法院审理案件时应秉承“法律的归法律,道德的归道德”的立场,坚守“正当程序”的法治要求,对网络民意进行适当的区隔,借助网民的事实发现与观点论辩,依据法律事实,选择适用法律规则,并以严密的逻辑推理,运用适当的司法方法,得出裁判结论。司法过程中,人民法院要利用各种手段引导网络舆论,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说服民众接受判决,提升司法公信力。

(二)完善司法公开制度,设立网络发言人,做好网络直播庭审、裁判文书上网工作“正义不仅应当实现,而且要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加以实现。”网络受众之所以容易对审判过程及判决结果产生各种怀疑,很多时候源于信息的不通畅,来自主流媒体的正规信息得不到有效的传播。主动增强司法透明度,及时把真实信息传播到普通受众,保障民众对人民法院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可以有效遏制网络流言的产生和传播。人民法院应设立网络新闻发言人,整合各类司法信息资源,以视频、文字、图片等多种形式,在互联网上新闻及司法信息,并就社会公众关心的问题、利益诉求,通过网络新闻平台和网络舆论监督回复专栏,以“网络新闻发言人”的名义采取发帖、跟帖的形式及时予以答复。答复时应避免大话空话和模糊辞令,减少网民猜疑。力图做到对网民的回复“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应”,努力维护和打造人民法院尊重民意、对民众负责的良好公众形象。选择部分案件进行网络庭审直播,将审理过程公开化、透明化,直播时可以当庭宣判,对网民进行法治教育,引导民众,培养民众的法律、程序、规则意识。裁判文书是人民法院的工作成果和司法公信力的载体,应该在网络上予以公布,接受网民的检视和评价,消除网民的疑问和误解,平息网络谣言,取信于民。

(三)采取司法便民措施,加强网站建设,设立网络诉讼服务中心,开设符合时代要求的法院微博人民法院要用网络的办法解决网络出现的问题,不惜人力物力财力,精心打造网站,在法院与民意之间架起一座“金桥”,了解民意、传达民意、疏导民意和吸纳民意。摒弃“保密才有助于稳定”的观念,在网络上公开可以公开的司法信息,及时更新网站内容。要经过不懈努力,把法院网站建成本辖区内网民信赖、喜闻乐见的网络媒体,为司法网络舆论引导提供强有力的发力平台,掌握网络舆论宣传阵地的主动权,正确引导网上舆论。在网站上应设立网络诉讼服务中心,为民众提供全方位的司法服务。网民在网络诉讼服务中心可以查阅法院快讯、开庭信息、拍卖公告及结果公示、送达公告,法律法规、诉讼指南、诉讼文书格式。服务中心可以为当事人提供网上立案、网上、材料收转、案件查询、约见法官、委托鉴定、申请判后答疑、网上阅卷、查阅诉讼收费计算方法等各项便民服务。服务中心也可以设置资深法官工作室、人民调解工作室、连线社区等栏目为民排忧解难,并接受网上违法违纪举报、审判作风监督、申请司法救助等,使网民接受便利服务的同时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满足公众日益增强的司法需要。人民法院应开通贴近时代脉搏的微博,占领这块重要的公共舆论阵地,找准自己的位置和发出自己的声音。法院微博不能盲目跟风、流于形式,要将其真正打造成促进司法公开的重要工具以及法院提供便民服务的有效平台,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和举措,真诚吸纳民意和面对批评,破除有碍微博发展的作秀风。法院微博应做到兼顾信息的权威性、准确性和司法活动的特殊性。法院应建立健全一整套关于微博运行管理方面的制度规范,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和技术支持,提高运用现代传媒的能力,推动落实司法民主公开的长效机制。摆脱“司法未处理就不能发言”等机械教条观念的束缚。善于互动,增强语言的亲和力和感染力,紧密联系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司法需求,用浅显易懂的语言“翻译”各类专业的法律术语,让更多的群众参与到法院微博的信息交流中来。要能宽容不同的声音,在沟通中实现求同存异,除涉及人身攻击的帖子外,轻易不要删帖。

网络建设论文第3篇

(一)高校网络文化调查情况

1.大学生上网情况调查。

为了进一步加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增强学生网络德育意识,丰富校园网络文化资源,随机对高校10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是当代大学生上网查资料和看新闻的占多数,游戏、交友、聊天、音乐、视频的学生不到五成。由此可见,大多数的大学生喜欢利用网络学习。

2.大学生综合门户网站栏目的喜欢比例。

依然对这100名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学生喜欢的网站是时事论坛、热点追踪、考试资讯和就业考研资讯等专栏。

3.目前高校网络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中出现的以下几种问题值得深思。根据对学生进行调查,反馈出来学生认为网络文化建设中的主要问题是: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较弱,缺乏专业网络技术技巧, 学 生网络自律性和自建意识较弱,网络管理和舆论队伍不健全,网络互动平台太少,网络文化含金量太低,网络德育论坛少……

(二)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现状

1.栏目设置完备。

当前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中的栏目设置都比较完备,一般都有“学校概况”“管理机构”“院系设置”“招生栏目”“考研通道”“学生管理”“名家讲台”“心理咨询”“新闻视点”等栏目。各高校的网站基本能够满足不同专业的信息交流、教学教研、思想政治、校内信息共享等需求。

2.内容丰富,实用性强。

学校的网站由于栏目设置较多,内容丰富,充分发挥了媒体的即时性、互动性、全面性等特点,栏目集教学、管理、教师、学生生活为一体,信息量大,尤其是新闻、公告等栏目的点击率最高,成为广大师生及时了解和掌握学校动态的平台。有的高校还链接了图书馆,可以直接在网络上寻找自己喜欢的资料、有的还开设了校长信箱、书记信箱等栏目,让网络成为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交流平台,方便快捷,实用性强。图书馆的中、英文数据库、自建数据库和试用数据库这四个数据库系统较大地满足了师生的需要,书刊检索、信息通报又方便了受众办理手续。另外,通过图书馆链接的世界各地资料库和多种报刊数据资料库也让大家查阅十分快捷和方便。

3.德育渗透不到位。

不少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德育渗透不到位,有的只是在首页中出现了校训、校徽等可以用来展示高校特色和精神的办学精髓。但是在二级网站上的德育渗透就很少了。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中仍有很多需要提升的空间和开创新栏目的必要。

4.学校网络硬件设施建设方面,投入明显不足。

网络文化建设的物质条件是电脑,电脑是更新最快的电子产品,任何学校都不可能及时更换。所以就可能出现部分电脑设备陈旧、网络信号不好、网站不稳定、网速过慢等打不开网页的情况。经常打不开网页,势必影响师生上校园网的心情,这给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带来很多负面影响,导致学生不善于利用校园网络下载资料的情况。

5.校园网络的管理有待加强。

学校在创建校园网络的时候,充分考虑了网站的实用性和创新性。网站所涉及到的内容多、信息量大,这就需要一批技术过硬的专业的管理人才,才能甄别来自于各方面的信息,从而不断地进行更新和创新。由于网络互动需要管理人员的参与,尽管互动效果好,但是由于人力不足,管理能力有限,还不能开设更多的互动。另外,学生希望开设更多的新颖的栏目,拓宽交流空间,缓解精神压力的渴求也还难以在短时间内满足。从事网络工作的专职人员太少,很多学院都是兼职管理员。网络管理工作的负荷重、工作量大,而且专业知识和业务都不够扎实,网络管理责任、分工也不是很细化,这些都是影响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因素。

二、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优化

(一)基于校训,创设更多特色网页

自从有了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就成为一个学校的标志,是一个学校的品牌,更是办学理念的彰显。因此,大力发展校园文化建设,努力构建具有历史传承、时代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体系对于良好校风、教风、学风的形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校训就是校园精神的提炼,反应了师生共同的理想和奋斗目标、精神信念、文化传统、学术风范。校训是德育的综合体现,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灵魂,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因此,高校在制定校训的时候必须要全方位地考虑自己的思想定位、办学目标等方面的问题,综合提炼出能够充分体现办学特色的校训。高校的首页设计要清爽简洁,重点突出,浏览方便,设计合理。通常校训作为学校办学的宗旨都会出现在页面上,附上一些具有代表性能够宣传学校的图片,首页中能轻松的点击到第二级网页。第一级网页的创办,德育思想都以其独特性而贯穿于整个页面。第二级网站的德育往往是现在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一个薄弱环节,各栏目组应该根据自己栏目的特点,设置相应的德育思想。比如学生会的“团结、拼搏、合作、诚信”等可以作为德育的核心内容;教师栏目多以“师德师风”为主题的德育内容来设计;教育科研以学校的长足发展理念来作为德育内容……总之,每一级网站都应该充满浓郁的德育气息,充分体现出大学教育的特色、个性和专业化的发展。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在网页的任何地方接触到德育的熏陶。另外,校徽也是每个学校德育精神内涵的集中体现,所以在网站的某个醒目的地方,都应该出现校徽,让学生看到亲切的校徽能够精神倍增,努力学习。

(二)学校应加大投资,尽量满足学生的要求

比如开设“德育讲堂”、“道德底线”、“我身边的行为”等栏目,尽量让学生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入手,收集德育故事,用自己的方式讲出来,或者展开评论。如果发现了身边德育使者,应该及时让他的故事传播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让学生吸取成长的正能量。如果发现了身边不道德的事情,也可以第一时间到网络上,让学生以之为镜,反观自己的内心世界,是不是也曾有过类似的想法,或者已经实施过行动。这些举措,都是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教育的好方法。学生通过参与互动,可以让他们获取成长有用的价值观,为成为高尚的人而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网站内容应新颖独特,实用性强

现在的各高校都很注重网站的实用性和方便性,所以网站内容一般都会涉及到对师生便利的公告、消息、教研平台、互动平台等栏目。在一些点击率高的栏目更应该加强德育思想的渗透。比如可以每天换一句赋有哲思的至理名言,或者在醒目的位置传递着拼搏、诚信、奋斗、明理等德育精髓。让学生在不经意中得到教育,受到熏陶。如果做到了,学生们一定可以变得更为理智,大学生活会因为精神食粮的充足而更为有意义。高等教育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我校也处于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在进行网络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应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努力开设具有历史沉淀、时代特色和学校独特的校园文化体系。这样的体系对形成良好的校风、拼搏的学风,对增强师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促进师生全面良性发展,提高育人质量和办学水平都有很重要的作用。也才能让学院具有有别于其他大学的优势资源,这样,网络文化建设的目标就达到了。

(四)加大投入,优化网管

网络文化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各高校应该加大投入,加强培训,让责任心强、业务素质好的专业人员来对网络进行管理和维护。管理上去了,网站的更新就快了。所以,学校应该提供给网络文化建设人力、物力、财力的大力支持,为营造健康、向上、优质的网络文化做好坚强的后盾。

三、结语

网络建设论文第4篇

论文摘要:网络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新载体和新途径,校园网络文化已成为繁荣校园文化的一块重要阵地,2011年我院将实施校本部改造工程和启动实施数字化校园建设工程,在这种形势下,如何加强我院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和管理,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领网络阵地,已经成为我院校园文化建设非常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   

前言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校的校园网络建设已日趋完善,校园网络文化已成为繁荣校园文化的一块重要的阵地。为了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互联网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的重要指示精神,我院应进一步加强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与管理。 

2011年我院将实施校本部改造工程和启动实施数字化校园建设工程,这为我院进一步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可以进一步根据我院的办学理念和特色在上面描绘最美的图景,进一步扎实我院的思想政治工作。因此我院要利用这一契机,充分认识在校园进一步加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促进我院学生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真正使校园网络成为传播先进文化、弘扬校园主流文化的阵地、推动素质教育的平台、师生信息沟通的桥梁和获取各类知识信息资源的宝库。 

一、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在构建我院和谐校园中发挥的作用 

(一)传承和创新作用 

在传承、融合传统文化及原有校园文化的基础上创新校园网络文化,不断站在高职教育改革的前沿阵地,吸取新思想、新理论、新技能,将我院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思想阵地与高校文化和谐的重要平台,进一步提高我院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二)教育作用 

校园网的建设使学生可以在网络中自由地释放自己,放飞心情,娱乐身心,实现内心的和谐及人与校园之间的和谐,从而为构建我院和谐校园提供有力的思想保障,可以进一步加强我校的稳定。 

(三)协调作用 

校园网络文化可以通过说明和阐释重要信息的意义、提供权威的意见、协调社会各方面之间的关系等形式,使我院内外各种社会关系实现沟通和协调,达到校园文化中各个方面的和谐。 

(四)监测和促进作用 

校园网络可以及时、准确地向广大师生通报发生的涉及公众利益和国家利益的重大事项。通过网络传播新闻信息这张晴雨表来消除周围信息的不确定性的同时,更能利用网络同外部进行广泛交流,获取大量的信息,从而为我院校园文化注入浓郁的时代气息。 

二、校园网路文化对校园文化的冲击影响 

校园网络文化对校园文化的冲击影响已成不争的事实,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网络文化还缺乏一种必要的社会约束机制,网上活动的隐蔽性大,有的学生整天沉溺于网络而厌恶现实、思想消沉、对什么都无所谓,“游戏”人生,色情、暴力信息等不道德行为和黑客攻击、诈骗、等犯罪行为,对学生形成良好道德品质,产生强大的冲击,造成学生的思想迷惘进而会影响我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 

三、利用校园网络繁荣我院校园文化可以采取的板块模式 

1.教育、资讯板块 

教育、高校资讯板块是给广大师生了解当今高职教育综合信息的窗口。在校区改造网络建设时可以主要开设高职教育资讯、校园采风、热点问题专题等栏目。及时准确地采编国内新近的高职教育热点,报道与大学生息息相关的各类信息。 

2.师生交流板块 

师生交流板块是加强师德建设的窗口。主要可以开设名师风采、名师导航、教学成果展等栏目,通过交流板块便于广大学生走近名师,对话名师,励志成为惠三农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 

3.网上理论学习板块 

网上学习板块可以给广大学生提供加强理论学习的窗口。在校区改造网络建设时可以设置理论热点、理论学习征文、网上党训班等栏目。便于我校学生随时通过网络加强对党的方针政策及政治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和理解,从而可以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思想觉悟。 

4.展示风采活动板块 

展示风采活动板块是给广大学生提供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窗口。在校区改造网络建设时可以设置青青校园、校园之星、学生组织、技能竞技节等栏目。便于我校广大学生广泛了解校园学习和生活,展示我院学生的青春风采,参与和促进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去,从而可以进一步打造我院校园特色品牌文化活动。 

5.贴心服务板块 

贴心服务板块是给我院广大学生服务的窗口。在校区改造校园网络建设时可以设置专升本、专转本及专接本、心理知识、创业就业、勤工助学、志愿者服务等栏目。为广大学生在学习、生活等多方面遇到的问题和困难释疑解惑,提供实际的帮助。 

6.辅导员之家板块 

辅导员之家板块是加强我院学生工作队伍的窗口。在校区改造网络建设时该板块可以设置队伍建设、工作交流、辅导员风采等栏目,从而可以为我院辅导员搭建一个相互学习与交流的广阔平台。 

四、对我院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一些建议 

1.建设一支强有力的综合素质高的网络教育师资队伍 

加强我院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迫切需要培养一支政治素养高、熟悉我院思想政治工作、熟悉网络技术专兼职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这样可以充分起到引导者和把关人的角色,利用网络化的教育手段,获取和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对网上不良信息进行过滤或清除,引导学生利用正确有益的信息,发挥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时性、主动性和服务性。 

2.要做好网上管理和监控工作 

一是要根据学校工作需要建设和管理,真正把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格局进行认真规划和部署,努力做到职责明确,责任到人,对校园网络文化进行依法管理和行政管理。二是在管理工作中要坚持正确的网络思想教育方向,强化管理意识,加强检查和监控,促进宣传思想教育的有序性,防止不良信息进入,为我院校园网络营造良好文化氛围。 

3.要实效性虚实结合加强网络文化阵地建设 

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作为思想教育的一种新的载体和方式,其形式相对现实活动而言是虚拟的,但其教育的对象和内容是实在的。开展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要注重以丰富多彩的内容和新颖的形式来吸引学生的广泛参与,立足于学生素质的提高,我院必须充分运用网络手段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野、以正确、积极、健康的交互信息建设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防止和抵制各种消极舆论、落后文化、腐朽思想乃至自由化思潮对学生的影响和渗透。 

4.要时效性地增强网上与网下结合 

要网上与网下结合,增强时效性的育人功能。我院在校园网络建设时只有把传统德育与网络德育结合起来,网上与网下相统一,注意突出特色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形成相互补充、有机结合的良性机制,才能使校园网络文化焕发新的活力,真正成为推动素质教育的平台。 

结束语 

我院是一所百年名校,校园文化底蕴深厚,这是学院师生员工在长期实践中共同创造的一切物质、行为和精神成果的总和,它在学院发展中具有的重要意义,我院校区改造时应将传统校园文化和网路校园文化有机融合,进一步发扬我院的品牌校园文化,使校园网络文化成为思想教育的主阵地,有效提高我院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参考文献: 

[1]黄文玲.高校网络文化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持续发展[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4,(1). 

[2]李卫红.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不断开创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的新局面[j].思想教育导论导刊,2008,(1). 

网络建设论文第5篇

作为信息技术与文化产业深度结合的产物网络文化产业,在具有市场化、现代性特点的同时,还天然具有开放性、动态性的特点,这些特点要求社会以创新性前瞻性的制度建设视角来关注他,如此,使网络文化法规自身及其建设具有战略预见性,紧跟时代。借以更好的引导、促进网络文化产业的发展。网络文化法规是指涵盖网络文化产业的产业政策、管理制度、相关法律条文与规范的宽泛综合称谓,而网络文化法规建设则是指有关该类产业法规制定、试行、重建完善、运行等环节的法规保障具体历程。在实践中,它既可以是一部产业法律制度的运作历程,也可能指一个部门具体管理法规的创新路径。世纪之交以来,我国网络文化产业在与社会互动中,紧扣国家发展战略、时代特点,积极回应社会需求,在与国际同行业相比较而存在、相竞争而发展的过程中,为助推和扶持我国网络文化产业的发展获得长远进步,我国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部门已经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有关网络文化产业的制度规范、国家政策、地方或部门法规。这些法规,零零总总、卷轶浩繁。其共同特点在于,他们在对我国网络文化产业全局中某一专项问题或某一地区网络文化产业的整体发展做出制度安排和规范管理的同时,无一不是洋溢着引导、扶持、推动、包容的制度情怀和人文精神。对于我国网络文化产业法规建设之制度关怀情怀和人文精神的理性把握与考察,可以从下列哲理因素及路径来展开。

(一)时代与社会因素

技术与社会互动相关原理表明,社会需求是技术进步至关重要的因素,网络文化产业作为与网络相结合的文化产业,应该回应时局的召唤紧扣时代的脉搏;作为与文化相结合的网络(技术)应回应社会的需求。从技术与社会互动原理看,发展网络文化产业的对策及政策着眼点只能是看社会效益、有无社会需求及如何激发社会需求,作为社会及社会文化的一部分,从网络文化产业与社会互动的视角来考察,他的发展,不应是一个单一的线条式的历程图式而应是和社会彼此影响交互前行的双链图式。社会对于网络文化的发展,有意无意之间会施加诸多的影响。而有关网络文化产业发展的社会因素是比较复杂的,实际社会事务也是多头绪的。化解这些事务与社会影响因素则既需要理论探索,也需要付出艰辛的实践努力。如,一方面从政府和社会综合的群体层面来讲,努力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积极培育和繁荣健全多样的文化消费市场、普及国民的网络知识和技术等等,这些事关网络文化产业发展的社会事业与事务性工作都是相当繁杂、需要花费相当力气和心血才能干好的,而且要干出成绩和起色更是要历经千辛万苦、动员方方面面;另一方面,从国民的个体层面来看,“要把群众潜在的文化消费需求激发起来,培育居民网络文化消费习惯!提高网络文化消费水平”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因为勤劳节俭、重生产轻消费是千百年来每一个中国农民传统的持家美德。所以网络文化法规假设的制度策略在程序和思想路线上,应该首先是扶持、促进和帮助,然后才是观察、评价和管理、精约、提高。当今时代,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在综合国力的比拼中,文化软实力和文化霸权的因素日益占有重要地位,在当前我国的文化软实力较之西方,尤其欧美,他们还占据明显的优势。然而我国作为传统的文明古国,中华之大,魅力无穷,文化资源却相对丰富。自古是人杰地灵,名胜古迹、历史文脉文人骚客、山川河流,无不应作为我们和西方文化软实力的较量中,可以凭借的资源。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在文化霸权的较量中,这东风就是机会和平台。现在,这机会来了。作为文化一部分和重要表现形式的我国网络文化产业理应在国际文化霸权的比拼中为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做出应有的贡献。“文化部在2012年颁布的‘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倍增计划中提出,在‘十二五’期间,我国的文化产业增加值至少要翻一番,其中网络文化产业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产业自身特点

从网络文化产业数字内容的特点看,数字娱乐业及网文产品具有即时性娱乐性、非传统性、起点高、市场化程度高。由于这些特点,网络文化产业,具有一开始和市场紧密联系的可能性,不像传统文化产业,从发端时就要和行业规范、行业权威、产业机制、产业体制不断互动、不断磨合、不断碰撞,因而少了羁绊,少了规约。这是网络文化产业发展轨迹的一般特点,自然适用我国网文产业发展过程的起始阶段。那么,在直观上,网络文化产业的发展所需的环境与社会政策条件,应该只求养眼性、注目率,不需要过高的市场准入条件,针对其规范政策不宜过细切过严密、过繁琐,只要大的政治思想、政治方向合格、有市场、有效益就应助推、鼓励其发展。网络文化产业与传统各产业甚至传统文化产业自身相比,包括传统文化产业在内的传统各产业具有各自严格的产业独立性,互不贯通性、彼此制约性等。如,各行各业各自独立的运营范围、运营方式招揽顾客特点等,人们对各传统产业甚至传统文化产业内部各行当如,戏剧、说书、电影等的业态独立性的特点有着许多大众式的哲理认识“隔行如隔山”“、行行有状元”、“传统文化产业的产业价值链独立运行,互不交叉,如广播、电视、报纸等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在各自的流通环节运行。网络的跨媒介传播,打破了传统业态间的束缚,贯通了传统文化产业的价值链,推动了文化产业的生产、传播和消费。网络与文化的结合诞生出一个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而网络文化产业作为信息技术与文化产业的结合,具有表现平台的高技术性和新兴性可以借助网络信息技术的跨媒体特点使网络文化产业具有的跨业态性、贯通性。这使得他在各产业间和文化产业内部各业态之间具有较强的整合性、包容性。这个特点,也自然需要一个包容、开阔的制度空间来对待网络文化产业。人们常讲,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的因素第一,强调的就是人才对一件事物发展成长的极端重要性。从网络文化产业的自身特点看,他属于知识密集性、技术密集性产业,甚至具有高科技产业的特点,从业人员自然应该以专业技术人才为主体;“据统计,目前我国网络文化产业的从业人员只有2万余人,其中高端人才仅占5%有经验的专业人才的缺乏,已经成为制约整个网络文化产业继续发展的瓶颈”。从现实我国网络文化产业人才储备与产品产出质与量的客观现状看,“(我国)网络文化产业起步较晚,国内外高素质的动漫与网络游戏设计、研发、制作等方面的人才和企业落户(中国)的少”。我国该产业相关人才及其储备相对于产业发展的现实需求来说缺口很大。这主要是因为,发展网络文化产业所需要的人才与其他产业明显不同,这个产业的发展需要的是特殊的复合型的、多层次、高水平人才,首先网络文化产业所具有的时代性、全球化和市场化特点,要求这支人才队伍必须是具有产业战略预见性、紧跟时代特点紧扣时代要求的战略管理专家,如此,才能快速应对国际产业行情与动向、并分析相关资料、处理危机,这些专业人才还必须具备基本的信息网络技术和创意内容知识。因而,这三个行业方面兼具的高素质懂行专家实属凤毛麟角,即便是擅长和精通其中某两方面、甚至某一方面的专业人才也极为稀缺和难得。市场实际情况也表明,“网络动漫培训市场的火爆从侧面反映了相关人才的奇缺。兼通多个行业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是网络文化产业教育界面临的难题”。现时的网络文化产业法规、政策的制定和建设只能是从扶持、支撑和助推的角度出发,才能有利于当前我国网络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各种实际难题。

(三)哲理透视

作为新兴产业它的发展必然具有新生事物发展的哲学特征,因而,新生事物在量的扩张既是事物发展进程中首要的特征,也是客观必然性的要求。为提高和增强我国网络文化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我国网络文化产业法规政策的制定策略,在现实性上应是以鼓励、推动为主,设限规约为辅。从网络文化产业要素构成的内在逻辑关系看,文化是内容,网络是形式、条件;文化是本质,网络是表象和表现平台、技术。二者结合的基本哲学关系应为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扩展关系,也可以是,内容和平台、条件的关系,现实性上就是中国文化与科技相结合以求适应时代快速发展的关系。因此在此视角下我国网络文化产业法规建设必须着眼于扶持推动。

二、结语

网络建设论文第6篇

论文摘要:校园网络文化是弘扬先进文化的阵地,是推动素质教育的平台,是师生信息交流的桥梁,是教育资源的宝库;校园网络文化应在加强网络硬件、软件、网站、队伍、学科等建设中不断发展。

大学校园网络的普及与发展,极大地改变着高校师生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同时由此形成的网络文化也正迅猛无息地影响着他们,尤其是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精神世界。因此,在高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校园网络文化的功能极其重要性,采取得力有效措施,加快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并促进其健康发展。

一、网络文化对校园传统文化的冲击

1,校园网络文化改变着大学的传统办学理念。高校信息网络文化的迅猛发展,急剧改变着大学的传统办学理念。在大学追求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实现人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发展这一新型理念上,在大学实现多元化交流与发展,以普及和提高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培养全球化发展所需要的专门人才和多能型人才目标上,在创新信息开发者、知识传播者和学习者共同联贯平等互动的开放式管理模式上,在创建多向选择的、无时空限制的,以个性化为主的协作型教学模式上,校园网络文化起到了和正在起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推动作用,折射出了现代大学办学的新理念、新思维。

2.校园网络文化改变着校园的学习环境和手段。对现代网络技术、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使传统的教学模式开始发生空前转变,火柴盒式的教室教育正在被四周没有墙壁的可移动的开放式教育所逐渐替代。根据教学需要,师生可以进行多种开工的有利于教学双方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开放式教学组合,从而打破那种僵化的限制教师与学生活动自由的传统教学格局。总之,网络化对学习环境和手段的改变,将会逐渐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班级授课模式,而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个性化教学为模式的新教学格局将会逐步形成。

3.校园主流文化面临着网络文化的威胁。网络文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在带给人类文明的同时也带来威胁。它的虚拟性特征既给人以创造,又产生虚假,会直接影响着青年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其交互性特征既传播信息文明,又充斥生产信息垃圾,暴力、迷信、色情充斥网络,严重污染了网络文化环境,校园精神文明环境受到严惩威胁;其开放性特征既给你广阔自由.又带来失律失范二如果不能正确认识校园网络文化的功能,不积极地加强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就势必会影响大学校园信息化、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进程。

二、校园网络文化的功能

网络不只是一个技术概念,它同时具有更为广泛的社会文化概念。网络文化就其所依附的载体来说,它是一种理性化的数字文化,从内容到形式都迥异于传统文化。校园网络文化在兼有技术与社会文化双重内涵的同时,还被赋予了教育的本质含义。在未来的信息化校园中,网络文化价值的影响力将会大大提高,校园传统文化将会在与网络文化的冲突、对抗中,根据自身的需要吸收、事例网络文化的优秀成分,从而形成网络时代的新的校园文化格局。此时的网络文化,已将其特殊性融人校园文化的普遍性之中,网络文化的特殊价值将会吸收校园文化的普遍价值并得到广大师生的认同,汇人校园主流讲文明文化中。

1.校园网络是弘扬校园主流文化的阵地。校园主流文化是先进思想文化的体现。随着校园网的不断建成和信息化高速公路的不断延伸,计算机网络在思想文化的传播中越来越显示出其独特的重要性,它已成为先进文化传播和精神讲文明建设的阵地。尤其在思想文化敏感性高的大学校园,如果先进的主流的思想文化不去占领这块阵地,落后的腐朽的思想文化就必然会去占领。因此,大学的教育者、管理者和网络文化工作者,应该牢牢掌握校园}tJ络文化传播的主动权,传播马克思主义,传播社会主义,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使校园网络真正成为传播先进文化、主流文化的阵地。

2.校园网络是推动素质教育的平台。网络文化在教育功能上担负着与传统文化截然不同的使命。传统文化教育观以狭隘的功利目的为出发点,强调学生的死智能、死技术的价值实现,而忽视了以创新为核心的全面素质的培养。网络文化的本质特征要求其教育的功能是科学性、人文性、技术性、情感性、个性性、创新性的多维整合,要求把人的自由、和谐、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终极目的。因此,充分利用网络文化的优势特征,积极推进高校的全面素质教育,是网络化大学校园的使命二大学应不失时机地利用网络的虚拟性特征提供的超大文化容,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利用网络的交互性特点所具有的实时交互操作方式,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和信息资源生产能力,以提高信息消费与生产的素质;利用网络的开放性特征,提高学生及时获取大量有效信息的能力;利用网络自由性特征带来的文化行为自由,培养学生的网上自律意识,从而使学生的全面素质得到提高。

3、校园网络是师生信息沟通的桥梁。校园计算机网络的延伸,在组织与师生、教工与学生,党校与院系、院系与院系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师生通过网络可直接获取校党政和职能部门的办学思想、政策、规章制度。同时可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校方和职能部门能够及时听取师生反映的信息,掌握师生的思想动态。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自由选择点击名师和品牌课程.进行学术探讨、思想交流、知识获取;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信息引导、点拨、启发、释疑、解惑、传道受业。

4.校园网络是获取各类知识信息资源的宝库。校园网络是高校信息资源的依托,同时也是信息资源的中心,它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集校内各类信息资源于一体,并与用户连连接起来,为用户搜寻、选择、利用信息资源提供社会化服务。校园网作为高校的信息源,既要为师生提供网络文献信息服务.又要不断地吸纳产生新的信息.即对校内各职能部门在业务活动中产生的职能信息、资料信息、院系的教学科研成果信息、学科建设、专业改造、课程设置改革、招生、分配、师资需求等各类信息.要有专门机构进行搜集整理.并使之集成化、网络化.以形成各类信息资源数据库.为用户服务。这是网络文化既传播信息又生产信息特征的要求.也是校园网络文化自身的教育特征的要求。

三、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

网络文化是文化发展进步的新态、新趋势。校园网络文化是大学革命的新表征。因此,不能因为网络文化的种种弊端就忽视、回避、甚至否定网络文化的建设发展,而是要以积极的净态迎接新文化的挑战。应在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的基础上,从思想、队伍、软件、硬件、学科等方面人手.以多种形式推进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1.提高对校园网络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是高等教育深化改革.大学作为人类文化、知识传承和发展的基本基地.在信息时代,加强加快以网络化、数字化为主要支撑的信息化校园建设,是大学走上可持续发展的可行方式。校园网络使校园内部的各种信息资源得到共享,并不失时机地增加各种新的信息资源,开拓高校更为广阔的办学空间,将会始终成为推动远程教育和终生学习体系发展的核心动力。因此,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不仅仅是“网络讲文明工程”建设和社会主义先进思想文化建设的需要,而且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要,是大学革命的需要。因此,加强校园网络工程建设,使校园网络文化进人积极健康的轨道,依然是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当务之急。

2.要加强对校园网络文化进行依法管理是和行政管理。依法管理主要指校园网的管理和建设要严格遵守国家关于网络管理的法律规定;行政管理主要指高校自向在校园网建设中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结合教育教育特点和大学生自身特点,制定可行的网络管理的规章制度,使校园网的管理运行有章可循。运用法律政策和德政管理手段.减少校园网络的不文明现象。

网络建设论文第7篇

1网络课程建设的意义

1.1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网络课程需要精心设计,可按项目、案例等形式进行组装,搬到网上,学生可以全学,也可以学一部分,在课程的实践环节中进行“做中学,学中做”,摸索、模仿、创新并集成新的珍珠项链,能满足不同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1.2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新技术、信息技术使职业教育发生了明显的变革。产业要升级、企业要创新,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要能适应社会的需求。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网络课程建设提供了便利。移动4G上网、智能手机运用、使得Internent更容易与传统“+”在一起形成创新,改变老师教和学生学的模式。网络课程使学生能在线、移动进行学习,使生生沟通、师生沟通不受时空限制。国外的星星之火如可汗学院、mooc、spoc等范例点燃了教育改革之火,给职业教育以启迪。星星之火像时尚风潮一样,起到了风向标的作用。

2网络课程建设的实施

建设的网络课程体系应能顶天立地,顶天就是要产教融合,将最新的生产技术、职业岗位要求与教学内容对接。立地就是要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个性,培养学习兴趣,注重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培养。2.1搭建技术平台。《生理学》网络课程以超星公司提供的泛雅平台作为网络平台。该平台能提供统一的用户接口,普通教师可以方便登录,将PPT、视频、教案、习题库等资源上传至平台,也可以利用平台提供的图书资源形成新的教学课件或资源。购置泛雅平台要考虑平台的通用性,一般以国家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所需平台要求为蓝本,依次考虑省级、校级通用性。2.2搭建师资平台。2.2.1建立协作教学团队。建立的教学团队在课程规划分析、课程教学设计、单元教学设计、搜集和编辑无知识产权纠纷素材、组装上传课程资源都有专人负责,全体成员以学生为本,切实履行服务职责,共同协作创新地开展网络课程建设,并集成既能体现课程特色又能启迪学生的珍珠项链。搭建师资平台,学校要提供政策,如借鉴浙江大学“薪酬优先、经费优先、职称导向”的政策[1]。2.2.2注重因材施教。在开展网络课程建设时,教师要主动转变教育理念,做服务学生的勤勉引导者,要从教学相长的角度考虑课程建设,即通过网络课程建设努力培养学生获得专业知识与技能,同时从中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并要具有多元质量观,关注学生个性,因材施教,重视学生能力、素质、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等能力的全面发展,如上海市数学教学研究会潘小明老师的公开课就是善于抓住学生,让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典型[2,3]。并在教学设计的大框架下由学生积极参与并集珍珠项链,从中收获知识,迸发创新。2.3注重资源建设。网络课程资源建设是为教学服务的,建设资源时要进行整体设计,明确课程的能力目标、单元能力目标,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实践教学,明确学习任务,不断提升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项目任务的执行能力。2.3.1上网资源。包括课程标准、教学任务、教学课件、习题、教学微课、实验资源、辅助资源等,见图1。此外,要建立课程网站的导航,链接习题指导、在线测试、互动论坛、扩展阅读资源等。图1《生理学》网络课程资源2.3.2考核评价每一章节学习后要自查自纠,评价是否偏离了以能力为本的教学理念、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高涨;并对每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总结,不断更新。督促学生按时、按进度做好随堂练习、单元测试,提高平时成绩比例,提高平时成绩的区分度,改变不利于学生自主能力培养的期末一考定成绩的考核模式。

3《生理学》网络课程的使用效果

3.1驱动学生预习兴趣。学生可以事先预先需要学习的知识点,带着疑惑进课堂,在课堂上进行疑难问题的讨论。有些问题,不一定要教师具体解答,有的学生可能早已琢磨出答案,可请他们上台讲解,为其他学生答疑,不断提高学生自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2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一些难度不大的实验通过视频、教师示范操作步骤和实验要点后由学生自行进行练习,一些难度较大的实验可以引进模拟实验软件进行虚拟实验。以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3.3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在网络课程教学中,师生可以在论坛上自由讨论、交流。教师适时地提出讨论话题,学生开展自由讨论。当学生遇到疑难问题时,通过“师生交流”向教师咨询或与“互动论坛”上其他学生进行讨论。在交流中引入《生理学》最新科研动态,吸引学生参加课外科研实践活动。3.4拓展学生学习内容开发第二课堂,提供丰富的《生理学》扩展阅读资源,方便有需求学生的阅读。链接专业机构的网站、精品课程网站、方便学生找到更多有用的资源,如有趣的生理故事、生动的视频动画等。

总之,《生理学》网络课程建设在培养人才方面要做到以学生为本,教师使用网络课程时务必做好导学服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升综合素养,使之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陆国栋.如何打造真正的大学课程[J].中国大学教学,2016(02):10-13.

[2]潘小明.数学核心问题的设计与教学[J].当代教育家,2015(09):48-49.

网络建设论文第8篇

论文摘要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受到了全党、全国人民的支持和拥护。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回答了我们国家如何发展、怎样发展、发展什么以及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等问题,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党执政理念、执政方式的升华,是党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认识的一次飞跃。检察机关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应当站在现代科学技术前沿,充分运用计算机和网络信息平台来服务检察工作,发展检察事业。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计算机和Internet网络技术的普遍运用,促进了人类社会的高速发展,带来了翻天覆地的社会变化。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受到了全党、全国人民的支持和拥护。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回答了我们国家如何发展、怎样发展、发展什么以及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等问题,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党执政理念、执政方式的升华,是党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认识的一次飞跃。检察机关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应当站在现代科学技术前沿,充分运用计算机和网络信息平台来服务检察工作,发展检察事业。

为保证检察信息化建设能规范、有序、高效地进行,检察机关必须严格贯彻执行最高人民检察院制定的“统一规划、统一技术标准、统一规范、统一应用软件、统一管理”的建设原则。在建设中要立足本院实际,以经济、实用、高效为原则:

一是组建小型实用的局域网。根据本院实际和信息化经费筹集的情况,确定本院局域网规模。对于服务器、交换机在投入上最大限度的做到高配置。从而保证局域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局域网建成后,就结束了单机办公的历史,搭建了网络化办公的平台,为局域网内资源的共享、信息的快速传递创造了基础条件。

二是购置实用的检察业务办公系统软件,实现办公办案自动化。检察业务及办公系统软件基本的功能包括三个方面。一方面是业务系统,以各项检察业务为中心,体现批捕、、法纪、监所、反贪、控申等办案业务流程,所有个案信息由办案人员输入后,按照职责权限自动流转给相应的负责人,由负责人做出相应的处理或决定。另一方面是办公系统,将各类办公公文处理、各种规章制度、信息、情况均放在局域网上,通过浏览器进行网上公文写作、批示、阅读。从而实现办案、办公信息的流程化、信息化、无纸化、现代化。最后是专项功能的应用软件,提高检察机关的信息化建设程度。购置法律法规检索系统,实现法律法规的便捷查询;购置多媒体示证系统,强化公诉人出庭示证效果;购置举报自动受理系统,实现举报受理自动接听、自动应答、提供咨询、自动录音和24小时无人值守;购置建设审讯数字录像监控系统,实现审讯过程的实时录像、录像信息局域网内实时传送、监控微机实时显示,录像资料的数字化形式硬盘存储。

三是引进人才,加大检察人员技术培训,提高检察人员计算机普遍应用层次。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长期的工作实际使我们比较注重法律专业人才的引进,而技术人才特别是计算机专业技术才相对缺乏。针对这一实际情况,把引进计算机专业技术人才列入计划,对引进的专门技术人员定期的进行专业技术知识培训以跟上发展的步伐,同时还要对引进的专门技术人员进行检察业务培训使之在开展工作时切合实际,成为复合型人才。

并要在本系统内经常性组织一些针对检察技术应用的专项培训,及时更新软件应用和网络知识,培养广大检察人员的计算机操作应用能力,培养一批自己的“土专家”,以更好的将网络技术与检察业务工作的实际结合起来,为科技强检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四是在内部网络管理中,充分利用人员分级与网络加密技术,将检察机关各级人员按业务工作不同分类,并设立其对应的管理权限,通过网络加密系统,进行信息控制、管理和数据保护。如:将人员可以分为检察管理层、检察官、检察事务人员三个层级。其中检察管理层部分是核心,实行严格的身份认证,形成金字塔型管理架构,实现分级使用,各行其责。

五是检察信息的共享,一种是在安全状态下在Internet网上的信息公布,一种是在内部网的信息。在对外网络,除法律特别规定外,只要不涉及到国家秘密、案件机密和影响诉讼正常进行的,加强检务公开工作,把检察机关一个时期的重大部署、重要工作和各业务部门所办理的重大案件的情况予以公布,使人民群众进一步能了解检察机关工作性质、工作内容、工作成绩,并通过有效途径参与监督。另一方面,由于信息的交互式流动,能够实现组织内部及组织外的监督机制。信息的交互式流动、执法公开、透明会消除公众与检察机关、检察机关干警与内部组织的信息结构壁垒,通过信息的反馈和汇集可以自发地产生互为监督的机制,这种机制时刻提醒决策者和案件承办人严格按照案件管理流程,运用最大的理性进行决策和依法办案,降低诉讼成本,提高工作效率。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检察机关可以向社会公众提供充分透明的“阳光服务”,在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同时,即提高了自身案件质量,又提高了为社会公众服务质量。

六是运用科技,加大检务公开力度。依托软硬件条件,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在互联网上建设检察机关的因特网网站,扩大检务宣传。通过因特网进行检务宣传、在线法律咨询,设立电子信箱,接受群众举报等等,这些都是利用先进信息通讯手段开拓检察业务的新途径的做法,它必将扩大检察机关在社会上的影响。

在信息时代这场社会生产方式和观念的根本性变革中,检察机关应抓住机遇,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对检察机关整体发展将产生深刻的影响。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大报告精神,进一步深化科学发展观,继续加大检察信息化建设力度,牢牢把握信息化这个创新发展的主战场,推动检察工作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何弘:《计算机安全理论基础》,西安出版社,2000年版

[2]袁津生:《计算机网络安全基础》,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