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舆情信息工作计划

舆情信息工作计划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08 15:26:44

舆情信息工作计划

舆情信息工作计划第1篇

颜陈

在这个众声喧哗的网络社交新时代,信息公开和制度透明逐渐成为社会共识。民众对社会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已经成为决策者制定政策和改进管理的重要依据。一言以蔽之,网络已然全面渗透人类社会发展和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是党政机构,还是企事业单位,在科学决策时都不能忽视社情民意的存在。由此,网络舆情服务具有着广阔的市场空间,在传统媒体转型的当下,舆情业因之成为新兴的产业形态。

2012年初,荆楚网成立了专门的舆情服务机构,依托自身的信息平台优势,职业从事舆情监测预警、分析研判、引导处置、系统研发及舆情培训等工作,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进步等方面推波助力,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目前,舆情行业正在不断细分,为了适应舆情全产业链的发展需求,荆楚网舆情团队拟通过更深入、更专业、更科学的舆情管理,创造更多更大的市场机遇与规模。本文从荆楚网的舆情服务理念出发,结合舆情研究方向和服务现状,对行业发展趋势进行梳理和分析,以期进一步推动舆情服务行业的规范有序发展。

一、当前舆情主要研究方向及应用

(1)理论研究,把握社会脉搏。

舆情研究是一个多学科的交叉领域,这就需要舆情研究者遵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一解决问题”的研究之路,灵活自如地进行学科交叉研究,将视角放在系统探究网络舆情行为及其影响因素方面,阐释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规律和作用机制,努力帮助作为舆情客体的政府、企事业单位了解新媒体特性及网络舆情的结构性特点,动态解释舆情主客体之间的互动,适应舆情新常态。

网络舆情理论研究最终的落脚点,是为现实舆情工作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荆楚网舆情团队通过对网络舆情基础理论和应用实践的研究,从理论上深入理解网络舆情的内涵、特点,切实分析网络舆情的应对现状,积极探索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路径选择。荆楚网舆情团队在网络舆情和政府治理,网络媒体的“舆情功能”以及网络舆情的形成和变动等重要理论问题上均有突破和发展,尤其是从理论层面对网络舆情信息工作的程序和方法进行了设想和构建,通过网络舆情研究带动了舆情基础理论研究。比如:《地方政府如何走出“中国式危机公关”误区?》、《舆论生态中的“水葫芦现象”透视》等成果先后发表在《领导科学》、《网络传播》等中文核心期刊上,在业界有一定影响。

(2)实务研究,创新工作方法。

移动互联时代,网络形态发展趋势复杂多变,舆论场阵地转换频繁。研究并掌握微博,微信和移动终端使用者的特点,善于总结出网络舆情变化的一般规律,才能更精准地把握舆情演绎途径,也才谈得上去应对引导舆情。荆楚网舆情团队从舆情监测取样、分析、研判和应对等角度人手,结合省内舆情案例,探讨如何对网络舆情进行科学的监测与研判。从合作单位的角度而言,实务研究协助其创新工作方法,及时回应公众的合理诉求;从公众的角度而言,实务研究协助合作单位与线下数据对接,使得民意研判更精准。

网络舆情实务研究的目的,是推动政府治理和企业管理迈上新台阶,实现从被动应对到主动研究和管理,从感性决策到理性决策。荆楚网作为“楚天第一网”,肩负党网职责,对于舆论环境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加之舆情团队学科背景多元,有着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能够灵活地设置研究课题,进行实务分析。在高强度的舆情操练中,团队特有的实战敏锐性与研究方法的科学运用相结合,能够更好的发现舆情背后的本质问题,从而为合作单位提出更多的合理化建议。

(3)应用研究,提供智力支持。

科学的网络舆情治理工作,必须将技术、应用、管理三个层面有机融合,以技术方法保证舆情数据源的准确性,采用基于舆情网络特性的分析方法提高实际研判水平,最终为管理层面制定应对引导策略提供参考,实现政府网络舆情治理能力的整体提升。荆楚网舆情团队在系统及平台建设的应用研究与分析方面,做了一些卓有成效的工作。

2013年5月下旬,荆楚网与上海新动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展开协作,启动了湖北党政舆情处置考评系统的研发工作。双方组建了“党政舆情处置考评系统”项目组,由系统设计、技术运维等专业人士构成。在该考评系统的研究和实践中,荆楚网舆情团队针对传统党政舆情评估难以定量化,评定因素片面、不够精确的特点,以“舆情三级评估指标体系”为基础,对党政舆情处置采用综合评判的网络舆情指数计算方法。在全面评估网络、事件、网民、情感、互动传播、影响等要素的同时,兼顾时间、广度、数量、语义等因素,实现了党政舆情安全态势的客观评估,量化得出“党政舆情处置考评体系”,实现了对党政舆情的全环节覆盖和“保姆式”跟踪服务。目前,系统已经进入System Teating阶段,舆情系统工作平台即将面世。

二、目前舆情产品形态及技术特征

1.监测预警定向推送。

监测是舆情服务的基础,一般以软件实现为主,人工干预为辅。一些政府、企业往往因为无法及时有效地获知网络信息,对自身在舆论场的形象知之不详,与网民沟通时昏招迭出、进退失据,导致自身公信力和形象受到损害。基于客户的需求,荆楚网舆情分析师可以运用自主研发的舆情监测系统,实现对互联网信息以及平面媒体电子版的定点采集与离线实时分析、研判、表达,定期监测涉及政企机构的舆情,分析研判舆情发展规律,并通过即时通讯工具、固定电话、移动设备、短信等多种方式,第一时间告知客户。同时,随时提交舆情发展数据统计和趋势说明,为舆论引导或管理提供信息源,尽可能避免或控制网络舆论中出现不良信息。

目前,荆楚网以舆情监测为服务龙头,初步对省内公安、司法、食药、卫计等单位提供相关服务,并涵盖了相互关联的媒介公关、宣传策划、品牌推广、危机管理等全产业链服务,初步形成规模效益优势。

2.引导处置专业稳妥。

必须指出,社会对舆情服务的认识普遍存在偏差,将舆情服务等同于控负删帖,一些党政部门还把舆情服务看作是与主流媒体建立联系,帮助他们监控和处理负面信息的重要渠道,没有真正认识到舆情服务的核心价值。从荆楚网舆情团队数年来的引导处置实践来看,舆情服务的核心价值在于对有效数据、信息进行科学筛选、量化统计和分析研判,并就如何应对提出科学的咨询和建议。

在舆情实际工作中,荆楚网舆情团队根据合作单位宣传工作或敏感事件的需要,先后参与省内多起舆情事件引导处置。比如:襄阳老河口校园踩踏事件、黄石中心医院医闹事件、蕲春麻武高速群体事件等,协助地方党政单位对互联网环境中存在的虚假、恶意的不良资讯,通过合理合法的手段进行处置以及必要的引导。此外,还可运用新闻代码分析与嵌入技术实时稀释负面信息,减少负面信息传播机率,在最短的时间内将真实的、正面的、权威的信息传播到上百万个网络传播载体上,扭转舆论被动态势。

3.舆情报告翔实严谨。

大数据时代,信息题量大、速度快、模态多、价值密度低,数据过滤、清洗和可视化呈现难度加大。从信息的呈现角度来说,采集获取数据只是体现数据价值的初级阶段,对数据进行归纳分析、研判趋势,给出具有操作性的合理化建议才是服务的核心。—份优秀的舆情报告,不仅要看到庞大数据背后的简单特征,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复杂数据找到背后的意义关联。惟其如此,报告提炼的观点才会站得住脚,给客户提供稳妥可靠的智力支持。

经过市场的洗礼,荆楚网舆情团队基本摸准政府运作和企业管理的规律,可以按照合作单位需求和要求,对数据进行采集、挖掘、遴选和整理,制作专业分析报告,针对问题和现象提供可行的处理建议或引导策略,协助做好舆论引导和危机公关工作。比如,2014年7月,荆楚网舆情团队应湖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邀请,针对“宜昌麻雀吃大米撑死事件”提交了专业的分析报告,这份报告说理翔实、论证严谨,被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内参全文转发,湖北省局亦将此文印成白皮书下发至所有县局。

4.舆情系统智能高效。

在海量的网络信息环境下,人们面临的问题不是信息匮乏,而是信息过载和信息噪音。目前,普通搜索引擎基于

关键词 得到的信息冗余度过高,很多不相关的信息仅仅因为含有指定的

关键词 被作为结果返回,并且没有建立规则进行相似度清洗和有效合理的筛选,从而导致用户对事件难以做到全面的把握。荆楚网舆情团队认识到,客户关注的重心已从搜索采集的信息序化变为分析为主的信息转化。这就给整合了网络信息搜集、语义情感分析和风险预警等智能功能的网络舆情系统带来的机遇。

网络舆情系统的关键技术包括热点话题的自动发现技术以及观点的抽取,观点倾向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技术。2015年初,荆楚网与烽火科技联合研发的“掌舆”舆情可视化系统正式上线,该系统可以通过特定的数据采集、智能过滤、语义分析等技术为客户高效聚焦监测内容,提供实时的互联网舆情监测。该产品和服务主要面向负责公共事务、公共安全领域的公检法、军队和政府职能部门,以及公众高度关注的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

5.舆情培训提质升级。

网络舆情市场的火爆催生了网络舆情人才培训的火热。目前,国家统计局社情民意调查中心与地方组织合办舆情培训,工信部电子情报所也开设网络舆情分析师培训。荆楚网舆情团队也针对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就网络危机公关及媒体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舆论监测与引导,政府官员媒介素养,网络舆情的监测、研判处置与评估及监测技术应用,品牌的推广与维护等进行培训。在社会转型阵痛期和风险全球化共振的语境下,通过强化培训可以提高受训单位风险管理和危机应对能力,掌握网络舆情的传播特性、规律。

舆情信息获取的速度和质量依赖于舆情系统技术和舆情队伍素质。2012年至今,荆楚网舆情团队针对全省舆情从业人员,采取“走出去”方式,联合当地党委政府、主管单位,联合办班,进行专业化的舆情强化培训,传授舆情管理的专业知识、掌握网络舆情理论及工作体系,确立和推进网络舆情的工作体系和处理机制,撰写舆情分析报告等,已先后组织100余场舆情专场培训,受训人员涵盖湖北省各级党政机构,显著提升了受训人员网络舆情的搜集分析能力、应对能力及引导掌控能力。

三、舆情服务趋势展望

(1)专业化服务,细分市场群。

舆情服务是小众市场,但市场潜力巨大。尽管当前存在无序竞争、良莠不齐等行业乱象,但规范化、专业化、品质化是舆情业务“升级换代”的主流方向。舆情产品的市场细分有赖于服务的专业程度,但在具体路径上会有所差异。比如:IT、金融、房地产等行业的深度研究报告,依托于新闻网站的舆情刊物,意见领袖藉公信力引领的粉丝经济,党政机构的舆情系列培训,诸如拓尔思、军犬、鹰击等舆情监测系统的商业模式,危机公关类型的引导处置服务,利用多媒体进行形象修复的正面策划等。

(2)多元化传播,延伸产业链。

做好舆情服务业相关产业链的引导,是舆情服务走向行业化和服务化的必由之路。如楚天尚漫推出的动画版舆情就是丰富产品形态、延伸产业链的有益尝试。目前来看,新闻网站与舆情服务已水乳交融,依托网站平台提供信息增值服务,通过自身渠道对决策施以影响,参与舆情引导处置打造专业形象,将是新闻网站类舆情机构拓展市场、实现多元化传播的主要途径。同时,新闻网站可通过搭建舆情学者、意见领袖、普通网民和政府官员沟通的平台,进一步延伸舆情服务的产业链条,深化产品层次,实现多元化传播。

(3)移动化转型,抢占客户端。

随着互联网及其应用向着移动、多终端整合、微众即时互动、个性化方向发展,作为互联网信息集成、智能整合分析的舆情系统理应与之匹配。比如,荆楚网与烽火科技联合研发的“掌舆”舆情系统针对县处级以上领导职务舆情,已经呈现云处理、APP平台化、个性化、移动化、情感化、语义智能化等特征。从对社会言论的简单关注,到能够反映社情民意,进而提供整体的决策信息支持,荆楚网舆情的移动化转型,就是想以事件为分析维度,在大数据的基础上实现人、事、职务信息、组织舆情等多维度交叉分析、关联分析,积极抢占客户端。

(4)智库化发展,主导新趋势。

随着舆情市场的发展,附加更高智力因素的产品形态和服务形态将会出现。比如,运用大数据手段对政经动向新闻信息进行深入分析,为投资者提供经济决策参考,或者帮地方政府准备实施的重大项目进行舆情风险评估等,都将成为舆情服务的重要内容。2014年7月,荆楚网舆情团队应黄冈某镇邀请,对该镇创建全国文明小镇进行总体策划。该服务已经超越传统舆情服务范畴,上升到了智库服务层面。另有部分合作单位希望创新宣传或者定向策划,这就需要舆情团队发挥“智囊团”和“行业智库”优势,提供相应服务。从简单应对向深度研判转变,从被动的引导处置向主动的策划宣传跨越,舆情服务在升级换代的过程中逐渐呈现出“智库趋势”。

舆情信息工作计划第2篇

关键词:安全生产;网络舆情;工作摆位;应用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708(2015)150-0199-02 DOI:10.16607/ki.1674-6708.2015.21.122

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后,安全生产工作紧密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转轨进入新常态发展。安全生产网络舆情工作作为有力推进领导妥善进行安全生产决策,加强政府信息公开,高效开展安全生产新闻宣传活动、科学实施网络舆论引导管理的重要举措和必要信息技术支撑,应与安全生产各项工作紧密结合,做到观念上适应,认识上到位,方法上对路,工作上得力。

1正确处理好网络舆情工作摆位问题

安全生产网络舆情工作从顶层设计层面主动适应安全生产新常态,进行新摆位、新谋划、新思考,努力构建舆情工作新常态。

1.1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安全生产网络舆情工作的核心职责和立身之本。舆情工作始终围绕安全生产中心工作,“想高层领导所想、急安全生产所需”,以不断优化安全生产舆情工作、提升安全生产宣教水平与舆情应对处置引导能力为宗旨,进一步明确舆情角色功能定位与服务责任要求,集中精力抓好重点工作,做到服从全局、服务全局,努力形成合力,实现舆情工作与安全生产工作协调统一有序发展。

1.2服务决策、推进发展

服务领导决策、推进稳定发展是网络舆情工作实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有力抓手和关键载体。深化发挥舆情联系群众、汇聚民意、增进互动交往的桥梁作用。突出重点,把握热点,找准难点,深入分析网络舆情走势,主动研究一些政策性、导向性问题,加大舆情分析研判力度,从舆情角度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对策建议,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科学决策机制,提高安全生产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增强安全生产工作服务意识、安全监管监察服务能力和效果。

1.3服务基层、深化落实

网络舆情工作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效果重点体现在基层、落实在基层。坚持“身子往下探、眼睛往下看”,将重点应放在最具全局性、领导最关心的重大决策和部署的监督落实上,放在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的督查落实上。深度开发应用安全生产舆情信息技术,建设完善安全生产大舆情体系,着力为安全生产领域各层级、各部门、各主体提供更广泛、综合、立体化的舆情服务,有效推动决策顺利实施,使问题及时得到反馈、解决。

2明确舆情监测方向与重点任务

明确今后安全生产网络舆情工作重点监测方向与任务,确保在重大事件、重要时段、重点工作的各个环节,提供有针对性的、“雪中送炭”式的舆情分析服务。第一,紧密围绕安全生产中心工作大局,进一步强化对安全生产重大工作部署、重要会议、重要政策措施出台、重大活动事件等的舆论反馈。第二,重点关注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的工作精神、指导要求与决策部署,以及、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关于安全生产的重要讲话、重点论述。第三,重点关注煤矿、道路交通、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等安全生产重点行业领域的新闻报道,特别是相关事故、事件的评论观点,并根据安全生产季节性特点,对相关领域高发、易发事故进行关注与预警。第四,坚持把别人的事故当成自己的事故,把过去的事故当成今天的事故,把小事故当成大事故,把隐患当成事故的理念,重点关注国外安全生产行业领域有一定典型性意义和舆论影响的重大及以上事故,国内有典型意义和警示教育作用的舆论影响较大事故、重大涉险事件,媒体曝光的安全生产隐患、事故苗头、未及时发现整改的问题、事故瞒报漏报迟报、职业健康危机等负面信息。第五,重点关注安全生产监管监察基层工作与先进人物报道。加大反映安全生产专项执法检查活动及其成效。第六,重点关注在经济形势多变的当下,可能影响安全生产的人(如腐败问题)、机(如采购保养失职问题)、环境(如地理环境对安全生产影响)等方面信息。第七,重点关注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在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政府机构改革,简政放权,提高政府服务意识和办事效率,加大信息公开与财务审计透明力度等方面信息。特别注意及时监测反映涉及到安全监管监察人员、机构、机制等的信息。第八,重点关注围绕安全生产行业发展、安全生产科技提升、安全生产格局定位等衍生出的一系列安全生产周边话题。第九,重点关注国内外其他行业领域、系统部门进行安全规划、安全管理、安全运维、安全评价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先进做法理念。第十,重点体现专业媒体、业内专家和一些有思想的理性网民有关安全生产的重要言论与创新观点。加大反映民众在安全文化宣传、知识普及中的困惑、疑问和误解,为安全生产宣传工作提供线索。

3进一步规范建设健全网络舆情工作机制、体系

进一步规范建设健全网络舆情工作机制、体系是将安全生产网络舆情工作顶层设计理念落地生根的必要阶段和关键步骤。

3.1进一步提升专题舆情监测分析水平

通过合理、有效的组织分工,实施“定岗、定人、定责”的信息监测分析方案,科学落实人机7*24小时值班值守制度。从信息的监测分析、监测时间段分配与衔接、数据统计归类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全流程、全要素的细化、标准化,以加强对专题舆情的持续跟踪监测与汇总分析,力求最大限度的实现无缝化闭环运作管理,做到无论是在任务交接、人员轮转,还是具体执行监测分析任务等方面都保持高度的前后一致、连贯有序,确保零误差。

3.2探索创新外媒信息监测分析机制

鉴于国家互联网管理的相关规定,安全生产舆情监测分析目前无法涵盖外媒信息。面对在国内外都产生重大舆论影响的安全生产事件,着力于主动探索创新外媒舆情监测分析机制。一是依托安全生产舆情系统平台,监测检索由中文主流媒体综合报道的相关外文消息。二是充分发挥现有舆情分析人员力量,加强外媒信息的监测分析,将英文媒体报道及时翻译汇总制作成舆情报告。三是积极寻求与第三方合作共建。主动联系在外媒监测方面有优势的媒体单位,在明确需求的前提下,利用其丰富的外媒信息数据资源,制作舆情报告。

3.3开展安全生产行业领域网络舆情工作规范研究

为深化发展舆情综合应用服务,在充分借鉴吸收其他行业舆情监测分析业务发展成果和先进经验的基础上,从全流程、全系统、全人员管理的高度统一研究安全生产行业领域网络舆情工作行业标准、指导思想、实施规范、要求细则等,为今后整合统筹全国安全生产大舆情建设做好技术与理论储备。

3.4开展安全生产大舆情体系建设

针对目前安全生产网络舆情工作对上服务能力强,对下服务能力弱;各级安全监管监察机构对于舆情工作的认识水平参差不齐,未能形成“全国一盘棋”的舆情工作格局,应努力围绕安全生产新常态、新要求,加强安全生产大舆情体系建设。继续深化对全国安全生产网络舆情整体性、系统性、联动性与信息化、标准化建设研究,按照各地安全生产网络舆情工作开展的情况和具体实际,推行舆情试点,在试点过程中逐步探索成熟高效的合作模式和市场拓展模式。借助主流新媒体与其他舆情技术力量,加大对安全生产系统新闻发言人、安全生产记者和通讯员、网络评论员等的专业培训力度,努力培养一支“日常工作用得上、重大事件顶得上、关键时刻靠得上”的舆情工作力量。

4加大舆情信息资源增值利用力度

充分利用大数据集成分析、云计算与云存储、信息可视化、移动互联等先进技术手段和发展理念,进一步深入探索开发安全生产网络舆情信息高效转化及综合利用价值,建立安全生产舆情信息案例库,建设发展安全生产舆情创新应用工作研究机制体系,实现对安全监管监察工作最有效的技术支撑保障。

4.1坚持市场导向,改革创新引领

充分发挥市场优化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打破行业性、区域性和经营性壁垒,加快吸收转化其他舆情监测分析服务机构的先进经验、成果、理念,在安全生产行业领域推广运用自主研发的安全生产网络舆情监测分析服务标准体系,通过试点示范、引入第三方服务等手段,创新合作服务模式,切实激发和提升安全生产网络舆情监测分析技术服务的核心竞争力与内生动力。

4.2坚持产用互动,协调发展

全面深化网络舆情信息技术在安全生产监管监察行业领域的深度应用,促进安全监管监察工作管理水平和质量效益的双重提升;增强新媒体舆论环境下安全生产工作应对网络问政的思想理论水平和实际应用能力,实现网络舆情信息技术应用与安全科学发展的融合互动、协调发展。

4.3坚持多方参与,协力推进

在严格贯彻执行安全生产网络舆情工作总体发展思路和规划部署的基础上,加强与国务院信息办、新闻办、其他相关部委、信息管理机构、研究院校单位、行业协会和第三方服务提供商等的沟通交流、合作联系,创新舆情工作机制,以己之所需,采众家之长,全面统筹协调、合理发挥利用,着力构建多方参与、紧密配合、协力推进的安全生产网络舆情创新发展体系。

5结论

安全生产新常态下,网络舆情工作应持之以恒做好技术与信息支撑保障服务,加快自适应调整转变,加大改革创新发展,最大限度确保创新成果及转化应用能及时有效地体现到日常舆情监测分析工作中来。不仅在舆情信息监测方面日臻完善,还能进一步增强舆情监测分析研判能力,加强舆情成果展现可视化、具象化、直观化技术应用,做到安全生产网络舆情信息服务有据可查、有根可溯,有本可依,最终实现安全生产网络舆情线上线下应急处置与保障服务协调有序联动。

参考文献

[1]喻国明.中国社会舆情年度报告(2012).人民日报出版社.

[2]邵培仁,等.媒介舆论学.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舆情信息工作计划第3篇

关键词:舆情演化;情感分析;微博;短文本

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00(2015)005-0131-04

作者简介:何天翔(1988-),男,四川广安人,西南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情感分析、文本分类;张晖(1972-) ,男,安徽宿松人,博士,西南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数据挖掘、知识工程;李波(1977-),男,四川绵阳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信息过滤、信息安全;杨春明(1980-),男,云南华坪县人,硕士,西南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文本挖掘、知识工程;赵旭剑(1984-),男 ,四川绵阳人 ,博士,西南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中文信息处理、web信息检索。

0 引言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及普及,网络逐渐实现了社会化,发挥着强大的舆情表达和传递功能。网民可在互联网上围绕社会中的各种现象及问题表达观点、态度、意见和情绪。对舆情信息进行情感分析,有助于把握网民舆论的态度,对商业智能、信息预测、舆情分析、政府决策均具有重要价值[1-3]。情感分析旨在研究人们针对实体、人物、事件、主题及其属性的主观意见和情感,是一个对带有情感色彩的主观性文本进行分析、处理、归纳和推理的过程[1]。因此,将情感分析应用在网络舆情中可以很好地监控以及预测网络舆情,帮助相关部门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节省大量的人力、财力,同时也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冲突。

1 相关工作

目前,关于网络舆情演化的研究主要基于LDA模型。单斌等[5]提出了话题演化的两个方面:内容演化和强度演化,总结了基于LDA话题模型的话题演化方法。林萍等[6]基于网络舆情事件时间性强、话题与时间关联度单一的特征,选择特定的新闻报道建立文本集,基于LDA模型抽取话题,使用后离散时间型话题模型思路分析话题热度变化,用先离散时间型话题模型思路分析话题内容迁移。此思路能够较全面体现话题演化路径,为网络舆情事件分析提供了有效途径。部分研究将情感分析应用在舆情演化方面。黄卫东等[2]提出了一种基于概率潜在语义分析(PLSA)的网络舆情话题情感分析方法,该方法不仅可以描述同一个子话题随时间的情感演化过程,还可以描述话题情感随子话题维度和内容的演变情况。为解决微博文本呈现的不完整性、稀疏性及碎片化等特性,李岩等[7]设计了基于短文本聚类及用户评论情感分析的微博舆情系统。

将时间因素结合话题模型建模是话题演化分析的主要方法,已有方法主要包括:①先根据时间段离散化文档,再分别建立话题模的方法,例如动态话题模型(Dynamic Topic Model,DTM),将时间作为随机变量加入到模型中,从而得到关于时间变化的话题模型[8];②先整体建立话题模型,再分析话题在离散时间段上的变化方法。如Griffiths、Thomas L等忽略时间信息,对所有文档建模,然后根据话题在时间上的状态,描述话题在时间上的强度[9];③将时间作为隐含变量引入话题模型的方法,例如连续时间话题演化模型 ( Topic Over Time,TOT),将时间戳作为隐含话题的观测量,避免了对时间粒度的选择[10]。

在先离散后建模的方法中,有效地将文档按照时间段离散化进行深入分析,从而改进此类话题演化方法的分析效果。传统的舆情演化分析较少考虑情感在时间片分的影响,本文将文本的情感值作为特征对微博数据进行时间分片,使用DTM模型对分片后的数据进行话题演化分析,对照仅考虑文本相似度分片以及随机分片的话题演化结果,验证情感值在微博的话题演化分析中的作用。

2 基于情感分析的网络舆情演化分析

2.1 短文本情感值计算

网络舆情与传统媒体不同,其演化和网民对舆情的关注、讨论相互影响,相互推进。对网络舆情中的短文本进行情感值计算需要考虑网络文本的特征:①文本较短且不规范;②时效性;③歧义性。本文利用同义词林等语料对分词后的词语在权重和特征上进行扩展,利用式(1)进行情感值计算:

S(f)=neg*degree*Wf(f)(1)

其中,S(f)表示特征f的情感值;Wf(f)是特征的权重;neg表示特征是否有修饰否定词,如果前面出现否定词,neg=-1,否则neg=1;degree表示修饰特征程度副词,如果特征没有程度副词修饰,degree=1,否则按照表1所示对dgree进行赋值。

2.2 基于情感分析的网络舆情分析

分析方法主要包括两个步骤:①文档按照离散时间段进行分片;②对分片后的文档采用DTM模型进行演化分析。

基于情感值的时间分片,考虑将情感值作为分片的特征。首先,计算两条数据情感值差的绝对值,然后降序排列时间点,以此类推找到满足需求的时间点,对于时间点较为靠近的,计算其平均值当作一个时间点;然后,继续在排序时间点中加入新的节点继续计算,直到满足条件为止。具体流程如下所示:

2.3 实验结果及分析

本文选择新浪微博中“单独二胎”话题进行实验数据的采集,得到50 721条“单独二胎”主题下的数据,详细数据由下表2所示。

实验过程中,过滤掉信息不全和雷同数据,最终得到29 807条数据。利用2.3中的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得到分片时间点,本文将数据按照5片和10片两种情况进行分片。为了验证基于情感分析来进行时间点划分的有效性,本文同时利用基于相似度和随机方法对数据进行了划分。具体分片结果如表3、表4所示。

首先,统计出微博数据在时间序列上按照天为单位的热度变化,作为舆情演化整体趋势的基线,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关于“单独二胎”的微博从2012年8月13日开始出现,随着时间的推移,数据不断增加,在2013年11月10日和11月15日有激增的趋势,在2013年11月16日和11月19日达到了峰值。图1展示了此舆情话题的整体发展趋势。

采用前述基于情感分析的网络舆情演化分析方法,分别基于情感值、相似度和随机时间划分,在时间划分点处进行主题相关的关键词热度值分析,如图2~图4所示。

对比图2、图3、图4可以看出,舆情随着时间推移,热度在不断增强,整体趋势一致,从图3、图4中可以看到基于相似度分片的第一时间点在11月15日,随机分片的第一时间点在11月12日,而图2中第一时间点在11月6日。从图1中可以看出,11月10日微博数量有明显增长的趋势,由此可以看出,在分片粒度较大的情况下,基于情感值的方法可以较早发现舆情。

最后,将数据划分为10片中的基于情感值、基于相似度和随机分片的关键词热度采用基于情感分析的网络舆情演化分析方法进行了分析,如图5~图7所示。

图5、图6基本一致,在(2013年)11/18处,基于相似度分片的有两个点,而图1显示,此点处在11/17到11/19的上升中间阶段,这与图5基于情感值分片所展示的一致。从图7中可以看出,随机分片的后6个点都集中在11/19后,分片结果不能正确显示舆情发展。在11/20和在11/21处,基于情感值分片的热度没有下降,与舆情发展不符,基于相似度分片的与舆情趋势一致,此处可以理解为针对“单独二胎”话题,网民持有不同意见,于是情感波动较大,所以出现了热度上升情况。由此可以看出,在细粒度分片中,基于情感值分片和基于相似度分片的分片结果都与舆情演化趋势一致,随机分片则不能反映舆情演化趋势。

3 结语

本文将情感分析应用在网络舆情演化分析中,将文本情感值作为依据对数据进行时间分片。为了验证情感分析在舆情演化中的作用,以真实的微博数据作为实验数据,对比了基于文本相似度分片和随机分片。同时,本文分析了3种方法在粗粒度(5)分片和细粒度(10)分片的实验结果。实验结果表明,基于情感值分片的时间划分有助于更好地拟合网络舆情的发展趋势。然而实验中基于情感值的时间分片方法仅仅考虑了情感因素,较为简单,因此对效果有一定的影响。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在舆情演化分析中时间分片阶段,可以将文本相似度与情感结合起来作为特征进行时间段划分,这样可以提高时间段划分的准确率。下一步研究将着眼于多维度数据时间段划分,为后续的舆情演化分析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赵妍妍,秦兵,刘挺.文本情感分析[J].Journal of Software,2010,Vol.21(No.8):1938-1848.

[2] 黄卫东,陈凌云.网络舆情话题情感演化研究[J].情报杂志,2014,(1):103-107.

[3] 顾明毅,周忍伟.网络舆情及社会性网络信息传播模式[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9(5):67-73,109.

[4] 崔斌.社会网络综述[J].计算机学会通讯,2011,7(10):16-19.

[5] 单斌,李芳.基于LDA话题演化研究方法综述[J].中文信息学报,2010.43-49

[6] 林萍,黄卫东等.基于LDA模型的网络舆情事件话题演化分析[J].情报杂志,2013(3):22

[7] 李岩,韩斌,赵剑.基于短文本及情感分析的微博舆情分析[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13(12):240-243.

[8] DAVID M,BLEI JOHN D,LAFFERTY.Dynamic topic models[C].Proceedings of the 2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chine Learning.2006:113-120.

[9] GRIFFITHS,THOMAS L,STEYVERS,MARK.Finding scientific topics,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C].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01,2004:5228-5235.

舆情信息工作计划第4篇

为进一步加强信息报道工作,树立街道办事处良好的对外形象,为街道全面建设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经街道办事处研究,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客观、准确、及时、实事求是的宣传报道原则,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服务于街道的中心工作,大力宣传街道各项工作中取得的新经验、新举措、新典型,推动小河文化,为街道经济社会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持。

二、报送办法

街道党政办公室负责信息报道工作,负责信息收集、整理、筛选、报送和用稿情况统计等工作,重大信息原则上由党政办统一口子上报。各科室、各社区要落实信息员,负责提供线索,撰写信息。信息报送实行分类报送:

1、舆情信息的上报。舆情信息以社区为主进行收集,党政办汇总整理后统一上报。各社区要在社区党员、社区小组长、群众代表中聘请舆情信息员,及时收集社会舆情,提炼社会各界群众对国内国外发生大事的反映,包括对社会热点、难点、疑点问题的态度,整理后及时上报。

2、网站信息的报送。区门户网站、街道子网站、党政信息网的信息,由各科室、社区信息员按信息规范要求发至党政办OA邮箱,由党政办公室统一负责加载上传。各社区子网站信息更新工作由社区信息员自行负责,并做好信息的保密审查工作。

3、区委办、区府办党政信息上报。党政信息每日简报上开辟情况交流、基层视窗等栏目,主要刊登街道整体或线上工作的特色经验做法,由党政办负责上报。各科室要及时总结各线工作经验,提炼特色,各社区要及时总结社区建设创新点,重点工作推动性的做法,积极向党政办供稿。

4、紧急信息的上报。由街道党政办负责向区委办、区府办报送,街道安监部门、综治科等科室要及时做好紧急信息的上报工作,向线上领导汇报的同时,向街道党政办提供紧急信息,以便及时向区委、区府上报。

5、各类报刊、电视台的信息报道。由党政办综合组稿报送或各科室、社区自行投稿。各科室、社区信息员要积极联系各大媒体,主动报道本单位的重大项目建设、特色活动开展情况、宣传典型事迹、人物或工作经验。

三、通报考核制度

街道对信息报道进行定期考核,实行通报和奖励。按季度和年度对科室、社区进行信息报道工作的通报和考核。考评结果网上公开通报,在街道子网站的公示栏内。信息报道考核纳入年终考核,年终实行评优和奖励。(评分标准见附件)

(一)科室考核标准

1、季度达标考核:季度的达标分值为30分(党政办为100分),达标的科室奖励300元,每季结算。

2、年终达标考核:完成情况和各科室的年度综合考核挂钩,达到75%(含)以上的,即年终总分在90分(含)以上,党政办为300分(含)以上为合格。

3、先进评比和奖励:设立宣传报道先进科室和先进个人奖项。宣传报道先进科室在达标基础上,根据总分超标率进行排名,获奖情况计入科室年度考核中的加分因素。先进个人(党政办除外)根据报道量计分,排名前三的分别奖800元、500元、300元,党政办信息员参加区先进个人评比。

(二)社区考核标准。

1、年度达标考核:社区年度考核达标分为200分,完成情况和各社区的年度目标考核挂钩。

2、先进评比和奖励:设立宣传报道先进社区和先进个人奖项。宣传报道先进社区在达标基础上,根据总分排名产生,前三名得一二三等奖,分别奖励800元、500元、300元。先进个人根据报道量计分,排名前三的分别奖500元、300元、200元。

四、工作要求

(一)要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加大信息报道工作的力度。各科室、社区要精心选拔政治素质高、工作认真负责、文字功底较好的工作人员兼任信息员的同时,要注重工作人员整体宣传意识、文字水平的提高。要重视此项工作,要有善于宣传自己、及时宣传的意识,要不断增强新闻宣传工作的敏锐性,以虚促实,虚实结合,充分发挥好宣传作用,促进各项工作的发展。

(二)要抓住重点,突出时效,提高上稿率和社会影响力。要把街道的特色工作、典型经验及时地进行宣传,特别是对实施的一些重点工作加强宣传以促进工作的开展。采写信息要与做好工作相结合,以工作的前瞻性和创造性出信息,以敏锐的眼光及时捕捉信息。要注重信息的时效性、新闻性和指导性,信息要实事求是,禁止弄虚作假,严重失实、造成恶劣影响的要追究责任。要坚持报刊、电台、电视报道为主攻方向,力争上大报、争头题为突破口,力促街道报道工作再上新台阶。

舆情信息工作计划第5篇

[关键词]战争;新闻;舆论战;信息化

在立体化信息化时代,新闻舆论战,就是在信息化战争条件下,通过现代大众传媒,有计划地向受众传递经过选择的信息和材料,阻断、瓦解和反击敌方的宣传攻势,从而影响受众的情感、动机、主观判断和行为选择,主导新闻舆论,影响民意归属,改变双方整体力量对比。我们的作战对手早已把心理战、舆论战写入了作战纲要。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应对强敌打赢未来信息化战争,必须高度重视新闻舆论战的研究和应用。

一、新闻舆论战的作用

受信息浪潮的冲击和影响,传统战争的界限已被打破,在信息化战争中,新闻舆论战从战争的后台走向了前台,从战争的侧应者成为左右战局、主宰胜负的一支重要力量。这是因为信息化战争的着眼点既注重武力征服,更重视精神征服。而新闻媒体作为传播政治主张、思想文化等意识形态的主要载体,决定了它必然成为巩固战争成果、实现精神征服的有效途径。其主要作用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争取国际、国内舆论的支持,激起我方将士的爱国热情。为了实现各自的战略目标,交战双方总是首先通过新闻媒体,有计划、有步骤地策划新闻,引导舆论,揭露或驳斥对方丑恶嘴脸,宣传我方正义主张,以争取国际舆论同情,营造一个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以便得到更多的国际支持和帮助,为最终通过战争手段实现国家利益奠定广泛的舆论基础。显然,战争的正义性与否十分关键,孙子对其解释为:“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就是指战争是否受人民的拥护。新闻媒介的任务就是制造出战争正义性的氛围,激发出国际国内民众相同的心理,这样,政府的政策在推行中才能得到有效的支持。

二是最大限度地瓦解敌方国民意志,摧毁敌人斗志。新闻舆论之所以是进行精神征服的有效手段,首先在于,新闻舆论可以通过渲染夸大敌国内部的民族、宗教及不同社会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制造社会动乱,使国家分崩离析,民众离心离德。其次通过对敌对国政权核心人物的丑化宣传、在舆论上支持不同政见者、渲染政权内部矛盾等多种方式,破坏对领导层的信任,动摇民众对政权的支持,激化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第三,新闻舆论可以通过渲染夸大敌对国政治、思想、文化、社会及心理上的“弱点”,掠其心志,动摇敌方的士气和民众心理,摧毁其思想价值观念,使其产生民族自卑感,丧失凝聚力。伊拉克战争中,美国在第一时间把 “指哪打哪” 轰炸现场呈现在伊军民面前,对敌投放大批量的“舆论炸弹”,显现敌军的弱小,以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三是扰乱敌方作战决心,左右战局发展。随着间谍卫星、地面传感器等先进的侦察、监控设备的广泛使用,新闻媒体对战场信息全方位、大批量同步传播,使得战局的每一点变化,都会引起参战军队、国家乃至整个国际社会的密切关注,从而做出各种有利或不利于战局发展的决策和判断,新闻舆论战因此具有了左右战局发展的重要地位。适当地利用新闻媒介的公开性,有计划、有目的地张扬造假,可以使敌方陷入真假难辨、决心难定的困境。在战略层面上,通过新闻舆论对己方虚虚实实的战争决心、战略意图、作战样式等大力宣传,进行有效的战争威慑,可以使敌对国在战与不战、何时应战、出兵何地等事关战略全局的重大问题上难定决心,从而贻误战机。在战役战术层面上,通过新闻舆论散布假情报、假新闻,隐真示假,混淆视听,进行新闻欺诈,心理蒙蔽,干扰敌方决策者对形势的分析、判断,可以达到将其引向情报误区。

二、新闻舆论战的任务

在信息化战争中,运用传统方式和高科技手段夺取制新闻舆论传播权是十分重要的。战时新闻舆论战的任务,在不同的作战阶段,面对不同的作战形势,根据作战双方在各种战役战斗中的不同状态反映等等,有不同的侧重点。就我军而言,在信息化战争中,新闻舆论战的主要任务有以下几点:

一是紧贴战争需要,鼓舞我军斗志。通过新闻宣传使官兵迅速准确地领会上级作战意图,绝对服从中央军委的统一指挥。战时新闻舆论的对内宣传工作必须紧紧抓住使官兵充分认识到党的领导的无比英明和中央军委指挥的无比正确这一主题上。开战前,千方百计地从国际法律、法规和惯例中寻找依据,以相应的国际法律条款和国际惯例来证明自己的“正义性”,并从民族利益角度入手,维护祖国统一,打击分裂势力,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来激励官兵为祖国的统一大业而不惜一切代价的雄心壮志。开战后,深入到最激烈的战役战斗中去,广泛捕捉新闻素材,准确运用新闻由头,用活生生的事实,最直接的视线、最靠前的镜头、最生动的角度、最真切的感情,记录振奋人心的作战实况,极大地鼓舞我军官兵的斗志,强化官兵对党的领导的信赖和对军委指挥的信任。

二是广泛获取敌方宣传信息,系统研究。在未来、反侵略战争中,如伊拉克和利比亚战争一样,敌对势力定将竭尽所能地向我开展军事欺诈和谣言攻势,向我发动新闻宣传进攻,或混淆视听,或掩盖图谋,或无中生有恶语中伤,或炒作新闻诱人上当。而且,随着高技术的拓展,敌对势力发动新闻舆论战的战术水平也随之提高。这就要求我们在搜寻敌方新闻宣传信息时,一定要具有广泛性和系统性,不能仅从一则敌情中去分析,而是要对敌方大量的舆论信息进行系统的分类研究,不仅要注意获取其主流新闻媒体的信息,而且要十分警惕敌对势力利用一些似乎“不介入战争”、“不关心战事”的行业性或团体性信息媒体玩弄舆论战阴谋,警惕敌对势力搭乘中立国家和集团的新闻媒体向我发动新闻宣传进攻。在现代高技术战争中,尤其要十分警惕敌对势力运用国际互联网通信卫星、网络、电视向我发动舆论战进攻,一旦发现其宣传阴谋的蛛丝马迹,立即将其完全曝光。

三是跟踪敌人的宣传阴谋,深刻分析。只有对于来自敌方(甚至是中立国家和集团)的舆论战信息进行认真的分析和研究,才能迅速准确地识破敌人的宣传阴谋。这就必须在分析研究敌人的宣传阴谋时,就发现的问题,跟踪研究,穷追不舍,直到使敌人的舆论战阴谋暴露无遗。要达到这一目标,必须深刻分析,既要准确分析敌方新闻宣传信息的真实性,从微观上对其信息的真实性进行准确考证,判断其是否无中生有胡编乱造,又要从宏观上对信息的真实程度进行思考,判断其是否用局部的事例误导人们管中窥豹。同时要系统分析敌方舆论战信息的欺诈性,将不同的新闻信息划归为不同的类别,对每一个类别的信息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尤其是对背景相似、来源相近的信息,一定要进行系统分析,从中发现敌人在这些信息中所包藏的图谋。

四是发现敌人的宣传阴谋,择机有力揭露。当我们准确地发现了敌人的舆论战阴谋后,就要组织有力的新闻舆论战反攻。在反攻中,要依据党和国家政治、外交斗争策略和我军作战的实际需要,充分讲究时机的适当性和战术的灵活性。有时,需要迅速、准确、单刀直入地把敌人的阴谋揭露出来,给敌人的新闻舆论欺诈行为以当头一棒,使人们看清敌人的“鬼把戏”而破产,使其无计可施;有时,则需要故意让敌人的“雕虫小技”继续表演一番,等到火候适宜再将其拉到台前示众;有时,虽然已经识破了敌人新闻宣传的阴谋,但不仅故意不予曝光和反击,而且还要故意装出“我已经上当受骗”的假象,让敌人自以为是地继续表演下去,使敌人的阴谋完全被我们的对策所控制,最终使敌人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三、提高新闻舆论战能力的途径

在信息化战争中,新闻舆论战的组织实施具有相当的复杂性。信息化战争越来越呈现出公开性和透明性。经济全球化,传播国际化,使得任何一场战争都日趋国际化,各国的媒体对战争一方做出正义或非正义的不同判断,使战场舆论出现莫衷一是、错综复杂的局面。这就要求我军必须充分认识到这种局面给新闻舆论战组织实施带来难度,炼就特殊的新闻舆论战本领,最大限度地利用舆论为战争服务。

(一)面对信息化战争“突如其来”的特点,我军必须着眼斗争准备,做好新闻舆论战的知识和技能的储备。现代高新技术在军事传播领域的日益发展和普及,未来战争在不可预知的时间“突如其来”, 使舆论战成为“整体战”、快捷“思想反应战”的一个重要内容。这就要求我军在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面前,随时做好斗争准备,艰苦地进行知识储备和技能操作上的准备。一是要强化新闻舆论战意识,做好全面的思想储备。按照“兵贵神速”的要求,“以博为主,以专为辅,突出急用,突出共性。”的原则,重视各方面素材的搜集,建立自己的新闻资料、数据库,为高速“新闻快反”能力打好基础。针对信息化战争传播手段的日益现代化,我军新闻舆论战人员必须做到“一专多能”, “能上天观察,可下海采访”;“站起来能拍,坐下来会写”。不仅善于运用声音输入、手写输入和键盘输入等多种文本输入方式,把新闻信息以最快速度传送到媒体,而且善于现场录音、录像,通过电脑网络及时传送,通过电子邮件等方式进行实时的新闻采访,还可通过网络进行可视化的“面对面”采访。所以说,着眼战时立足平时,多方准备,扩大“知识内存”成为必不可少。

(二) 面对信息化战争“瞬间万变”的特点,我军必须深刻洞察,全面提高新闻舆论战创新能力。未来战争具有突发性、剧烈性与针对性的特点。瞬间万变的战争特点,决定我军新闻舆论战人员在“冲锋陷阵”中,确立创新理念,在谋新求变,洞察秋毫,辨明利弊上有所作为。首先思想观念上,要突出“思想重围”,忍痛割弃陈旧观念,在如何“借势借力,征服人心”上多方思量,不仅善于运用我方媒体力量,也充分借助友方、中间新闻媒体的力量,更可借敌方媒体“借力打力”、“为我所用”。在内容形式上以人们喜闻乐见的式样传播给受众,尝试网络媒体的传播样式,杜绝那种八股式的军事报道。在传播内容上要隐真示假,达到“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效果。在传播方式上要善于借鉴,更要善于超越自我。可以借助“第四媒体”网络载体远程访问、第五媒体手机“短信”,甚至借助广告文宣等,避其短而用所长。在装备保障上可设置采编一体车。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将文字传送、电视编辑、网络传输等集于一体,还可设置新闻110热线,信息留言录音,在战场上进行快速行动,以利“冲锋陷阵”与“抢滩登陆”,保证军事信息传播“传得快、传得远、听得清”。

舆情信息工作计划第6篇

关键词:公安机关;网络舆情;引导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07.066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5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6.6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8.8%,较2014年底提升了0.9个百分点。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94亿,较2014年12月增加3679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由2014年年底的85.8%提升至88.9%。”网络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表达观点和意见、参政议政已经对政府进行监督的首要渠道,网络舆情应对已经成为考验政府治理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公安机关作为政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权力行使的特殊性,已经成为以新媒体为主的各种媒介和社会公众重点关注的对象。然而,由于当前公安机关涉警舆情导控机制不健全,处理方法不当,涉警舆情危机事件时有发生,如“6・28贵州瓮安事件”、“昆明火车站案”、“黑龙江庆安枪击案”等,已经给当地公安机关的形象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对公安机关来说,如何在新媒体时代正确引导涉警舆情已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一项重要任务。

1 公安机关网络舆情引导机制建设的基本情况

(1)部门设置和职责划分。地方公安机关对网络涉警舆情的应对主要有指挥中心和公共信息网络安全监察部门负责。指挥中心通过直属部门、职能部门等收集、整理和通报舆情信息,对重大舆情信息在分类的基础上向舆情危机应对小组领导和上级机关报告。公共信息网络安全监察部门负责对网络上有害、不实、负面的信息进行技术性封堵或删除,同时查处网络违法犯罪分子并调查取证。除此之外,在公安部《公安机关处置突发敏感案(事)件舆论引导工作规范》的规定下,各级公安机关结合实际工作从指挥中心、网安部门抽调人员,成立专门的网络舆情工作小组,具体职责是通过专职人员搜集网络舆情信息,跟踪、分析和汇总已经发生的网络涉警舆情危机事件,及时向指挥中心汇报相关网络舆情发展动向。

(2)舆情信息搜集渠道。从源头上划分,公安机关的网络舆情搜集渠道可分为两种:媒体和论坛。媒体渠道主要是从传统新闻媒体的网络载体以及大型门户网站上筛选和甄别涉警网络信息,如网易、新浪、腾讯等平台的信息;论坛渠道主要是从互动性网络交流平台获取网络涉警舆情信息,例如网页论坛、QQ、微博、微信等信息传播媒介。地方公安机关的网络信息搜集同样兼顾人工监测和技术监测两种渠道,强调基层公安机关和不同职能部门的网络舆情信息汇总。除此之外,公安机关也关注境外媒体和网络对国内网络涉警舆情信息的搜集与汇总,分析可能产生的舆情危机,提前做出应对预案。

(3)舆情信息的处置手段与措施。公安机关应对网络涉警舆情危机主要依靠网络舆情封堵和网络舆情宣传两种手段。公共信息网络安全监察处负责开展网络安全防范、打击网络犯罪等工作,同时通过技术手段对网络上出现的不实、负面或有害信息进行删除,对再次出现的恶性、谣言性质的信息进行技术性封堵。指挥中心协调指导宣传处开展网络舆情宣传手段,利用官方网络平台(如官方网站、官方微博、官方微信等)权威信息,积极与网民交流互动,防止或消除网络谣言对公安机关形象造成的负面影响。目前,各地公安机关自上而下基本上都建立的对外门户网站、微博和微信。

在处置措施方面,公安机关已经采取的应对措施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第一,建立快速反应机制。针对网络上已经出现的网络舆情,属地公安部门应在第一时间做出回应,同时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和民警进行事件的调查、证据的收集以及责任的认定,如果事件已经危及社会秩序,要以处置事件为先,进而根据处置情况通过官方渠道向社会进行通报,与民众进行沟通,以争取民众的支持;第二,及时报送信息。网络舆情信息的搜集除了网安部门及指挥中心的网络搜集途径外,还通过各职能部门对所遇到的涉警舆情信息的上报反馈,最终由涉警舆情处置小组汇总、分析并作出决策,部署应对策略。涉及多部门之间的联动,由上级公安机关统筹协调。第三,通过官方平台信息。对取得的调查结果,由宣传部门通过官方新闻通稿或召开新闻会的形式对外公开。新闻通稿可以是传统媒介,也可以是新媒体;不同部门的对外发言要统一信息口径。

(4)舆情引导的成效。近年来,随着网络舆情处置经验的积累与不断摸索,各地公安机关在网络舆情处置方面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如制定了系统的规范性指导文件、建立了专门的机构和人员队伍、网络舆情应对平台越来越多、应对措施越来越合理、新闻发言人制度越来越完善等,这些措施对于引导网络舆论和维护社会秩序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公安机关通过官方平台的权威信息也得到了公众的认可,公安机关的工作也得到了社会公众的支持。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网络公众对于网络舆情信息处置中的强制性封堵表现出强烈的反感情绪,这也导致某些网上有害信息或不实言论非但没有减少,反而越删越多,公众对公安机关的信任和理解也在不断降低。

2 当前网络涉警舆情引导机制存在的问题

通过分析各地公安机关网络舆情引导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当前公安机关网络舆情引导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对网络舆情引导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一方面表现为对网络新媒体缺乏足够的重视和利用。当前,全国大部分公安机关都开设有微博和微信平台,但其内容更新速度较慢,部分微博、微信建设基本上流于形式。大部分公安机关依然靠旧观念、旧思路来处置舆情危机,面对新闻媒体或网络公众的质询,也多采用沉默或被动应付的态度来应对,最终导致舆情危机的进一步恶化。另一方面表现为网络舆情应对手段重管控、轻引导。一味强调通过的技术手段对负面网络信息进行强制性删除,不但难以在情感上获取社会公众的理解和支持,而且也会造成对公众自由表达权和知情权的侵犯,最终造成社会公众的不信任,影响公安机关的威信。对舆论引导作用的低估是当前公安机关网络舆情处置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之一。

(2)缺乏高效的舆情信息研判机制。在实际工作中,各级公安机关舆情信息研判较为滞后。对于基层公安机关而言,对舆情信息的收集、汇总工作大多无专人负责、流于形式,致使上级公安机关无法对敏感事件及时分析判断,导致危机发生。对于上级公安机关而言,涉警信息批转给下级后,由于工作环节多,加之没有具体、有针对性的处置工作细则,造成信息处置无章法且不及时,错失了舆情处置的最佳时机。另一方面,公安机关信息研判也缺乏足够的敏锐性。对涉警舆情危机的苗头没有做到及时预警,导致涉警舆情危机形成后才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丧失了涉警舆情处置的主动权。近几年发生的各种事件中,往往因为危机在形成时缺少有效的收集、分析、研判,不能及时的对事态做出全面、客观的判断,在涉警负面信息已经在互联网炒热并高度发酵后,相关公安机关才出面澄清,造成无法大量挽回的损失。

(3)缺乏专业的舆情引导机构,专业队伍建设落后。按照公安部《公安机关处置突发敏感案(事)件舆论引导工作规范》的规定,县级以上公安机关需要建立专门的涉警舆情处置小组,而当前我国公安机关在相应的层级并未有专门的机构设置,在人员配备上也往往以兼职为主,队伍专业素质不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个别领导干部和民警应对媒体的基本常识和经验缺乏,面对媒体时往往过分紧张,反应迟钝,被动应付;或是与媒体交往时姿态和策略把握不准,过分热情或过于冷漠,导致双方地位陷入“不平等”的误区;二是欠缺在新闻舆论引导方面的系统教育和培训,纪律意识不强,公关细则不清楚,在新闻口径未统一的前提下擅自接受媒体采访,造成工作局面的被动;三是通讯(网评)员队伍专业素质低下,责任心不强,不能在第一时间针对网络涉警危机信息做出专业回应,新闻宣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欠缺。

3 完善公安机关网络舆情引导机制的策略

(1)加强网络舆情引导队伍专业化建设。在树立了正确的指导思想的前提下,公安机关应选拔一批具有警察公共关系业务知识、较强组织性和业务水平的民警,成立网络舆情引导专门工作队伍,为开展针对不同的负面舆情应对工作做好人才准备。网络舆情责任人应当承担起正确引导的义务,在监测网站信息的同时,设置一些较为明显的提示、标语等,提高网民的个人责任感。在日常工作中,有针对性的对网络责任人队伍进行素材写作、计算机操作技能、网上涉警舆情处置、网络安全等多方面系统培训,使这些人员能够全面、熟练地掌握应对网络涉警舆情的工作技能,从而建立一支高效、高水平的队伍。同时,要借助第三方力量,让网络各领域有较大影响力人员成为铁路公安舆情信息导控的补充力量。

舆情信息工作计划第7篇

[关键词]网络舆情;监测;指标体系

DOI:10.3969/i.issn.1008—0821.2012.05.001

[中图分类号]C9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2)05—0004—04

截止2011年12月中国网民达到5.13亿,手机网民3.56亿,网站229.6万,网络普及率达38.3%,较2010年增长20%。随着群众参政热情的不断提高,公民意识日益强化,越来越多的人们通过网络关注社会焦点、热点,发表言论,形成网络舆情。网络的迅速发展与推广,为社会各阶层的人们提供了广阔、自由的交流平台。但网络的自由性和难以控制性使得网络言论泛滥、良莠不齐,不仅扰乱了正常的网络秩序,并衍生了其他负面影响。

戴嫒等(2008)在《基于网络舆情安全的信息挖掘及评估指标体系研究》中,将“舆情”这一通过社会层面定性描述的概念与“网络”这一通过技术层面定量表征的概念有机地契合,构建了4个维度的网络舆情信息的安全评估指标体系。曾润喜(2010)在《网络舆情突发事件预警指标体系构建》中在向专家发放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警源、警兆、警情三类因素和现象的网络舆情突发事件预警指标体系,并对影响这一指标体系的因素和现象进行排序,确定了影响权重。张一文等人在《非常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热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研究中,通过权重计算明确各个指标影响力大小及舆情涨落的深层次影响原因,进而建立指标体系来衡量和评价非常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热度。兰月新(2011)在《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安全评估指标体系构建》中加入了直观度评价,细化网民倾向度指标,增加了国内外扩散指标。众学者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出发进行指标体系的考量设计,在指标构建时更加关注其可操作性,但对网络舆情以不同方式的传播及其可信度高低所造成影响的速度和危害程度加以区分的较少。

因此,本文在研究专家的观点和我国目前网络舆情现状的基础上,加入传播方式、视听化程度、内容详略度指标对此进行考评,进一步对指标体系构建加以完善,以便尽早发现网络舆情中存在的异常现象,统计各指标项的状态和综合分析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迅速做出科学的舆情评估,从而为政府决策提供导向支持,将网络舆情引发的危害控制在最小限度。

1 网络舆情演变过程

网络舆情演变遵从传播学基本规律,如图1表示,其演变可分为:萌芽显现期、迅速扩散期、规模爆发期、波动消退期。在萌芽显现期,网络舆情已经初步形成,在事件当事人、意见领袖的带动下,部分不明真相或具有相同利益的群体开始关注事件,并参与讨论,发表意见。在这一阶段,爆发特征不明显,但是如果及时介入处理事件,问题可以得到合理解决。在迅速扩散期,“围观”网民激增,短时间内会有大量舆情言论产生,有关信息通过各种网络媒介快速传播,形成网络聚集,如果在这一阶段政府没有及时发现并采取有效措施,其网络舆论压力便会骤增,并可能造成现实社会的不良影响,政府工作被动,降低政府威信力。在第三个阶段规模爆发期,网络聚集的速度减缓,传播范围和获知人群已形成相当规模,在这一阶段的处理难度较大,甚至已经造成了较大的社会危害,政府需要采取大量措施来挽救事态,弥补损失。波动消退期是网络舆情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在政府工作的指引下,以及人们对事件的逐渐淡忘和理性分析,危机程度降低,关注人数减少,事件淡化。但是这一阶段同样不容忽视,如果在这一阶段政府处理不力,出现新的事件或信息,重新激起网民情绪,就有可能造成衍生网络舆情的兴起,其规模和激烈程度可能比之前更强。

英国著名危机管理专家迈克尔·里杰斯特说过,预防是解决突发公共事件的最好方法。网络舆情监测预警主要针对第一阶段,在事态大规模爆发前收集数据,统计分析,形成报告从而起到提前预警作用。在后3个阶段实行事态动态监控管理,实时了解情况变化,随时根据出现的新情况制定措施。

2 网络舆情监测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网络舆情涉及数据量多,波动性强,构建监测指标体系应当兼顾所设立指标的科学合理和实际操作,遵循如下原则:

2.1可行性原则

即能依据指标通过定量分析和科学运算所监测的数据,对网络舆情的态势做出正确评估,利用当前的技术手段和理论水平能够达到指标所要求的监测预警条件。

2.2全面性原则

所设指标应当能够全面反映网络舆情的情况,指标设置不完善,就会存在监控漏洞,特别是能突出表现网络舆情特征的指标,要赋予较高权重,切勿遗漏。

2.3动态性原则

对网络舆情监测预警不能单纯从静态指标出发,只关注网络舆情的过去状态和当下情况,更要着眼于容易发生突变或转折的部分,从而以动态角度关注舆情态势,总结网络舆情变化发展规律。

2.4科学性原则

所谓科学性,指所选择的监测指标,要真正反映网络舆情的实质特征和发展趋势,而不能仅是对各类数据进行简单收集汇总,需要具有层次性和综合性,既能单独作为指标就某方面情况进行反馈,又能作为系统整体,反映总体特征趋势。

2.5相对稳定性原则

虽然我们在进行指标选择的时候着眼于其动态性,试图把握网络舆情发展规律,但不能忽视稳定性,单纯的变化数据很难预测和把握,立足于网络舆情特征的相对稳定来选择指标,能有效提高监测预警准确性。

3 网络舆情监测指标体系构架及其使用说明

3.1指标体系基本结构

本文在研究网络舆情发展规律,把握网络舆情本质特征的基础上,结合众学者的研究成果,根据层次分析法将网络舆情监测指标体系划分成为4个维度的指标:传播扩散、主体、内容要素、舆情受众。同时,在选择指标的时候,笔者尽可能使同一层次指标具有独立性,力图较为科学的展现网络舆情的真实规律,兼顾动态指标和静态指标,以不间断的方式对网络舆情进行监测和预警,构建表1所述指标体系。

3.1.1传播扩散

信息传输分享的必经环节。网络舆情不经各种网络平台进行传播形不成网络舆情,更不会衍生其他影响或危害。而多样的网络传输平台使用率和影响度的不同也突出了传播扩散方面的研究价值。

3.1.2主体

网络舆情的传播者、鼓吹者,他们将所见所闻的资料信息通过文字、声像等方式进行,对事件进行带有个人倾向性的评价。主体的活跃度越高,影响力越大,其引起网络舆情的规模就可能越大。主体的态度倾向,很大程度引导,甚至左右其他受众的态度倾向。

3.1.3内容要素

这项指标旨在反映舆情基本情况,是量化考察的主要指标。内容指标分设了5个二级指标,主题内容、主题词热度、主题敏感度、视听化程度和内容详略度,从内容角度考察舆情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传播能力。

3.1.4舆情受众

指网络舆情的接受者,是网络舆情的参与人群和行为主体,大量的舆情受众受教育程度不同,社会地位和生活环境千差万别,因而对社会的态度和对发生事件的反应也不尽相同。受众的心理活动主观性强,无法通过定量分析的方法进行测算,但是能够将不同态度倾向做加权分析,进行评分登记,来呈现一个区域和群体的总体认知方向。

根据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可表示为如图2的网络舆情传播关系与监测环节。

3.2指标应用性说明

本文在一级指标的基础上,结合各自特征进行细化,设置14个二级指标,细化末级指标,作为最直接的数据。在此将末级指标融合到二级指标中进行论述。以体现二级指标的监测方式和末级指标的作用。

3.2.1传播扩散

根据网络舆情的时空扩散性,此项指标又下分为持续时间、地理范围、传播方式3个子指标。

(1)持续时间

指网络舆情对事件关注的时间跨度,同时也包括网络舆情发展的各个阶段的时间长度。通过第一条信息发出到事件结束为整个过程的持续时间。

(2)地理范围

指网络舆情影响在现实中的地理位置跨度和集中度。通过对IP、IP地址的登记标记,可以得知网络舆情的波及范围。集中度的监测是为了发现不同区域的网民对事件的关注程度,做好重点区域的准备。

(3)传播方式

指网络舆情通过何种网络媒介进行信息的传输。通过统计BBS、微博、论坛、交友平台在信息总量中所占的比例来得出需重点监测的网络媒介。如今,网络交流的平台越来越多,观测重点的网络媒介,能够提高监测的效率,也能提高提取数据的代表性。从诸多事件从论坛中最先爆料、“甬温线”事故第一条求救信息是通过微博发出,微博使用人数大幅度上升,人人网等交友平台成为各种信息传播的重要中转站,应认识到,选择合适的网络媒介进行监测的重要性。

3.2.2主体

舆隋主体是舆情的发起者和带动人,对主体身份的研究,应考虑其身份、影响力、活跃度、意见倾向。

(1)主体身份

可分为当事人、知情人、围观者,以不同身份出现的主体言论的可信度不同,对网民的影响程度不同。

(2)影响力

按其网络影响力和引导能力,分为意见领袖(最早是由拉扎菲尔德等提出的,是指在信息传递和人际互动过程中少数具有影响力、活动力的人)和普通网民,分别赋予不同权重,进行加权分析。可以把中文文本中人名实体化的自动化抽取方法应用到网络舆情信息抽取中,对那些新闻人物、焦点人物进行自动抽取。

(3)活跃度

反映在发帖量、回复量上,可通过统计一定时间内发帖量、回复量得到体现活跃度的数据。活跃度=(发帖量+回复量)/时间。

(4)意见倾向

可分为支持、反对、中立,为便利量化统计,可分别赋值1、0、-1。

3.2.3内容要素

(1)主题内容

主题内容体现的是舆情关注的事项属于哪一领域,可划分为社会热点、政治经济、宗教民族、个人隐私等方面。抽取舆情的关键信息,进行网页净化,去除与舆情主题信息无关的噪音每项内容的社会影响度和关注度都有所不同,应区分不同权重。

(2)主题词热度

该项指标可通过搜索量、转发量、浏览量、评论量监测。监测到的上述4个量值越大,则主题的热度越高。搜索量可通过对各大搜索引擎的关键词搜索次数来获取,转发量、浏览量、评论量可通过各大网站的统计软件获得,4个量的总量则为该主题的热度值。

(3)视听化程度

所谓视听化程度,即网络舆情主体所上传和宣传的信息的图像、视频、音频在事件报道中所占的比例。CNNIC统计显示网络视频使用规模较上一年增加14.6%,达到3.25亿,使用率提升至63.4%。视听资料是对事件真实情况最直观的表现,更能激起人们的共鸣,容易在短时间内吸引更多人观看、转发、评价。对此项指标可通过标题关键词和文件格式加以监测。

(4)内容详略度

内容详略度指标的添加需考虑当信息传输的来源清晰可靠性,详细程度越高,细节披露越多,人们就越容易相信它是正确的,在群体性思维的影响下引起网络轰动。反之,此项网络信息的影响、危害性和预警层级也会相对较低。详略度的测量通过文本长度、图片连贯性和声像数量可获得。图片连惯性指相关图片以组图形式出现,能更清晰的反映事件的连贯程度。

3.2.4舆情受众

(1)态度倾向

舆情受众的态度倾向为支持、反对、中立。利用框架技术对描述进行不同侧面的敏感要素抽取,构成敏感要素集,作为一种分类体系,在报道中找出包含这些要素的关键句,并根据分句提供的信息结构、立场概念库等进行倾向性计算。

(2)关注人数

指对事件关注的人的总量。通过统计独立访问者人数,可得出访问人数;对访问量的测算,得出访问人次。独立访问率=访问人数/访问人次。

在网络舆情指标体系中的各项指标,按照其影响程度的不同,应当在专家讨论研究(德尔菲法)和随机调查下赋予不同的权重,以反应较为普遍的大众心理。通过数据抓取,建立模型,科学运算,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定量分析。

4 网络舆情监测预警模型

预警等级实际上是相关指标、警情状况及发生数量、出现周期性规律之间的关系和反映。网络舆情监测预警模型是基于指标体系所检测、汇总、综合分析的数据,结合社会反映所进行的预先报警。所需报警的内容涉及网络环境、人员动态、地理位置,不仅要反映一次事件的警报情况,还要存在评分标记的环节,来确定易波动人群和事件多发地区。并结合地理信息系统和公安信息系统,整合成为综合性应用平台,以更为高效迅速的方式化解社会矛盾,解决存在问题。李雯静等将预警区分为:蓝色祥和区(良好区),绿色安全区(正常区),橙色警戒区(基本安全区)和红色警戒区(不安全区)。笔者认为应在此基础上结合网络舆情发展态势,对预警的危险区域进一步划分。如图3所示,即蓝色祥和区(良好),绿色安全区(正常),黄色预警区(安全隐患),橙色警报区(不安全),红色警戒区(危险)。根据所要监测预警时间段内,所统计舆情主题下信息的数量及变化率,根据实际警情状况设定A~E5级阈值,用危机警度向有关部门发出危机警报,假设超出了这个阈值,则发出相应的舆情预警信号。并要在地理信息系统上进行颜色标示,进行数据报警。综合反映该事件的舆情状况,和一定时期内某区域舆情的波动程度,呈现统计规律和某类事件爆发率。

舆情信息工作计划第8篇

[关键词] 高校 舆情 危机 预警

当前,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各项改革不断深化和细化、社会生活日趋多样化、社会矛盾更为复杂化的今天,高校师生员工的思想和感情及其表达方式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舆情危机便随之开始发生,并以其突发性、胁迫性、紧急性、社会性等对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声誉等产生较大影响,甚至有时产生连带反应,对整个社会产生影响。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作为社会“晴雨表”和“风向标”的高校应将舆情危机预警作为日常管理中的一项重要职能和工作,对可能发生的各种舆情危机事先有一个充分的估计和研判,提前做好应急处理准备,积极化解风险,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学校的负面影响,维护学校安全与稳定,更好地促进学校各项事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一、高校舆情危机预警的内涵

“预警”一词起源于军事领域,原指通过预警来提前发现、分析和来判断敌人的进攻信号,并把这种进攻信号的威胁程度报告给指挥部门,以提前采取应对措施。即预先警告。后来这一概念被逐步应用到政治、经济、社会、自然等多个领域。而本文所探讨的预警主要是指的舆情预警机制的建立,即学校根据师生员工思想状态、思想反映、思想变化及舆情危机出现的约束性条件、发展趋势和演变规律等作出科学的估计和研判,提前及时采取相应策略,增强防范和处理的主动性与针对性,防止或消除不良影响。换一句话说就是指由能快速、准确地昭示风险前兆,并能及时提供警示的机构、制度、网络、举措等构成的预警系统,或者说是及时发现、解决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的机制和制度。其作用在于超前预测、提前反馈、及时布置、防风险于未然,打信息安全的主动仗。舆情危机预警有两层含义:一是预测高校师生员工员可能会发生的倾向问题并加以防范,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并将存在的苗头性问题有效解决或者说对可能或对已经存在的思想偏差给予必要的警示、督导和纠正,促其注意防范、修正偏差:二是对师生员工出现的思想问题和行为给予及时善意提醒、有效指导、有益启发教育和必要规范,将舆情危机控制初始状态。由于学校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将面临诸多不确定的因素,因此,只有了解和掌握师生员工思想情绪和反映,及时预防、控制和纠正偏差,才能避免和尽早消除舆情危机,为学校提供发展动力。舆情危机预警机制的核心思想是在问题有发生的倾向,或者已经暴露出一点苗头的时候就要采取有力措施,防范问题发生,把问题解决于萌芽状态之中。尤其是舆情危机作为一种风险,发生与否具有典型的不确定性,所以,只要风险存在,就要采取适当的措施加以防范。同时,对于存在的苗头性问题,则要准确分析评判其发展态势,对可能产生的危害后果给予足够的重视,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二、建立高校舆情危机预警机制的原则

1、以人为本

学校的主体是师生员工,因此要从师生员工的利益出发,把保障师生员工的正常生活和工作、学习、安全、思想不受到干扰作为首要任务,最大限度地减少舆情危机对师生员工生命的影响和危害,尽可能地收集到预警所需要的舆情信息,充分保证收集的全面性,确保舆情危机预警功能的准确性,保证学校的正常教学、管理秩序不受破坏。

2、统筹协调

要保证有关学校改革发展、师生员工利益,意义深远、影响广泛、关注度高的重要舆情信息的真实性与唯一性,高校要全面调动多方面的参与热情,建立统一的管理机构,形成舆情危机预警机制的多元化、立体化与网络化。其次,舆情危机的突发性决定危机发生前,不一定是一个部门可单独预测的,需要来自不同部门、机构的联合与协调努力,建立起纵向垂直协调管理和横向相互交流、信息资源充分共享的覆盖全校的舆情危机预警网络,保证全校的统一指挥和调度。

3、上下联动

舆情危机预警对于学校整体来说关系着学校的稳定与发展,对于管理决策者来说关系着战略思想与意图的顺利实现,对于广大师生员工来说关系着每个人的各种利益。因此这一机制的建立需要上至学校党委、下至师生员工的广泛参与,同时要得到合理的组织与协调,按照条块结合、资源整合和降低成本的要求,充分利用和有效发挥现有资源的作用,保证各部门间的联系顺畅和协同作战。

4、分级预警

根据学校舆情危机的产生原因、时间特性、影响范围、严重程度、危机类型不同,结合以人为本、统筹协调、分级管理、上下联动原则,坚持舆情危机公关的分级预警。通过这一原则实现舆情危机公关的适时性、有效性、科学性,保证资源利用效率的最优化,每个环节的细致化。

5、讲求策略

根据舆情危机的特性,舆情危机预警要讲求策略:一是对危机要防患于未然,并将危机影响最小化。二是要在危机发生之前就作出响应和恢复计划。对师生员工进行危机处理的培训,以预见可能出现的危机及其冲击。三是在危机情景出现时,及时出击,在尽可能的时限内发现危机苗头。四是当危机紧迫,冲击在即,需要面面俱到,不能忽略任一方面。

三、高校舆情危机预警机制构建

高校舆情危机预警机制的构建按照以上原则,立足于提前“预报”,在形成组织体系的基础上,着力建立科学灵敏的舆情收集、分析研究判、预防监控的工作机制,以便做到早发现、早解决存在或潜在的问题。

1、组织体系

建立舆情危机预警管理工作领导小组,长期从事舆情的分析、研究、预警与公关工作。领导小组拥有在任何危机情境下果断行动的知识和技能,以增强向心力。小组成员要有远见,灵活,熟知学校、学生和学校所在市区的情况。领导小组和成员要有充分的预见性和合作精神,能够在较大压力下保持正确的判断能力和实施正确决策的能力。小组成员包括学校主要领导和可以迅速联系到的学校核心部门负责人。小组成员根据需要还可以扩展到思想政治教育专家、心理咨询专家、医学专家、在学生中有威望的专家教授、教师等。由于高校属于知识分子聚集地,舆情危机预警涉及的范围和领域具有复杂性、专业性、广泛性的特点,需要不同层面的专家发挥作用。因此应该不断地加强专家队伍建设,健全专家咨询机制,真正发挥专家在决策咨询中的作用,形成“领导指导有力、师生广泛参与、防范严密到位、处置快捷高效”的舆情危机应急管理工作网络。形成强大的整体工作合力,舆情危机应急管理工作网络中的小组成员的广

泛性能够保证危机计划的各个方面尤其是信息沟通渠道畅通得以实现,从而使得高校决策通过管理工作网络获得更多的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撑,并在师生员工及媒体等的关心和支持下使舆情危机预警、决策、应对和管理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

2、工作机制

(1)舆情收集机制。舆情收集是舆情危机预警机制的基础,只有掌握真实、全面的信息,才能作出准确的分析、判断,才能及时发现存在的苗头性的问题,并对即将要发生的问题作出准确的预警,因此,建立舆情收集机制关键在于畅通信息收集渠道,完善舆情收集网络,及时发现高校舆情危机管理中的盲点、失控点、危险点。要结合高校实际,紧紧抓住重点环节和关键岗位来收集信息。通过建立舆情信息员制度,设置舆情直报点,广泛收集信息,进行汇总。当前,高校校园网越来越成为师生员工表达心声、愿望、诉求的重要阵地,舆情信息员要及时收集网上重要舆情,及时准确地围绕舆情中一些带倾向性的问题、思想理论领域的动向以及师生员工普遍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汇集。当然,舆情收集要有一定的针对性,特是要紧紧围绕高校中师生员工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例如,职称、招生、就业、医疗、住房等方面收集信息。其次要明确舆情信息工作。对突发事件信息工作,实行“统一口径,集中管理”,要确定比较合适的发言人,发言人一定要思维敏捷、反应迅速、有较强地语言表达能力和亲和力,全面了解学校情况,参与舆情危机预警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的各种会议,对正在发生的舆情危机有着全面而深刻的了解,对舆情危机预警和公关的工作取向有清晰而完整的把握,从而将正确的信息通过主渠道及时传递给大众,提高师生的认同程度,以增强凝聚力,搭建学校与学生、家长、社会沟通的最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