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舆情监测工作经验总结

舆情监测工作经验总结赏析八篇

时间:2022-02-03 14:59:28

舆情监测工作经验总结

舆情监测工作经验总结第1篇

互联网是网络舆情传播的基础和载体,自其诞生之日起,便表现出强进的发展势头。近年来,随着新媒体应用的日趋丰富,新的应用和传播形态不断涌现,网络新闻、BBS、博客、微博、即时通讯、社交网络等网络媒介相互交织,互相借力,构成了一个多元立体的舆论传播路径,极大地拓展了网络舆情的传播空间,多元化的舆情传播格局大大增加了舆情监测和把控的难度[18]。同时,新媒体迅速向经济、文化等多领域渗透,成为热点事件曝光的主要平台和舆论的独立源头,影响力不断增强。特别是自媒体和社交媒体,大大增强了新媒体的舆论传播功能。有调查显示,微博已成为食品安全等负面舆情曝光的主要源头和重要传播渠道。2012年上半年,浙江“杨梅膨大剂”等近10件涉及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传闻就是通过微博第一时间曝料的[5]。网民是网络舆情传播的主体,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6月底,我国网民数量已达5.3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39.9%,超出2011年世界平均水平的30.2%,我国成为世界上网民最多的国家[19-20]。在网民数量迅速攀升的同时,一方面,网民上网的娱乐化追求倾向明显降低,网络议题从日常生活琐事转向社会公共事件[21],涉及一日三餐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自然成为网民最为关注的公共话题;另一方面,网民应用互联网的角色也逐渐从信息获取者向信息制造者转变,大众麦克风时代催生了一个巨大的“网民压力集团”,政府应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的一言一行都会被高倍放大,稍有不慎就可能引起舆论讨伐。除普通网民外,意见领袖的影响力也日益不容忽视[22]。我国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时期,农产品质量安全总体安全、有保障,但一些深层次制约因素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低,生产经营方式落后,生产主体素质不高,部分生产经营者故意违法现象屡禁不止,违法手段花样翻新,传统的农兽药残留超标等问题尚未杜绝,新的违法添加等风险隐患又不断出现,给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制定、检测工作等带来很大挑战[23],同时,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体系尚不完善,基层监管力量薄弱,这些都决定了目前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仍处于多发期,安全消费矛盾凸显。从“镉大米”、“药袋苹果”、“有机食品风波”等热点舆情来看,无论是产品、生产过程还是政府监管行为,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触发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由于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具有极高的社会关注度,成为近年来媒体争相报道的热点和焦点问题,然而在网络媒体发挥舆论传播和监督功能的同时,其自身道德失范现象也层出不穷。有些媒体片面追求时效,为抢占先机不核实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以讹传讹,造成谣言传播;有些媒体为吸引眼球,断章取义,动辄冠以“致癌”、“剧毒”等字眼加以报道,加剧公众恐慌;还有些媒体为提高关注度,夸大负面新闻,把个别现象扩大化、典型化、普遍化,扩大事态影响,甚至冲击整个产业[24-25]。目前,有相当数量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为不实舆情,极大地增加了政府部门回应网络舆情的负担。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期望越来越高,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零容忍的态度愈加强烈。但客观上任何食品都没有“零风险”,由于官方风险交流机制不健全,消费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也比较薄弱,消费者在媒体的推波助澜或误导下,容易以偏概全,产生认识误区,难以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形成客观认识,消费心理敏感而脆弱,任何农产品质量安全负面信息都极易引发非理性的共鸣。“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后,尽管国家对乳制品的监管和抽查力度空前,但国内乳制品消费信心还是一蹶不振。

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监控管理现状与存在问题

随着网络舆情与现实社会的互动日益加深,网络舆论成为农产品质量安全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之相适应的政府干预机制也应运而生。近年来,在应对农产品和食品质量安全危机实践中,网络舆情监控管理工作已进行了初步探索和尝试,但与新时期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需求相比,还存在一些亟待突破的瓶颈问题。网络舆情日益上升的关注度和影响力,特别是个别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放大炒作对产业和消费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引起了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早在2008年,农业部办公厅就下发了《农业部办公厅关于积极应对互联网等有关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信息的紧急通知》,要求“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进一步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的收集、评价和处置工作”。2010年,《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管理办法(试行)》提出“省级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有关的舆情收集和分析”。2011年,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下发了《食品安全舆情处置指导意见(试行)》,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应当建立食品安全舆情监测制度,主动、密切监测舆情”,从国家层面对舆情监测提出了制度性要求。2012年,《农业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意见》再次提出“着力强化舆情监测,抓紧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监测与预警信息平台,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定期调度、分析和综合研判制度”,将强化舆情监测作为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一项重要工作纳入制度性安排。为落实舆情监测工作的制度安排,支撑实际工作中网络舆情危机的处置与应对,近年来,各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陆续启动了舆情监测工作。部级层面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监测工作向常态发展,一是指定专门机构和专人负责网络舆情信息的监测、收集、整理,确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快报(日报)制度,并深化舆情总结分析,编制舆情跟踪和重点舆情专题分析报告,帮助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人员读网,为舆情响应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支撑;二是依托新组建的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专家组,强化了专家组对网络舆情的分析研判职责,针对重大舆情不定期组织会商分析,为应急处置提供了有力的决策参考;三是安排专门经费开展网络舆情监测体制机制研究工作。地方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也纷纷将舆情监测纳入监管工作内容,如江西省成立了舆情监测小组,设置了舆情监测信息员,建立了舆情报告制度,编印舆情简报,及时上报领导和有关部门参阅[26];重庆市组建了舆情信息监测专家团队,并建立了舆情信息收集整理、跟踪巡查和干预制度;上海市在舆情监测及处置机制、信息员队伍建设和畅通舆情沟通渠道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此外,部分县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也建立了舆情监测和报告制度。随着网络舆情监测工作重视程度的上升和应急处置经验的积累,近年来网络舆情应对的时效性和有效性都明显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应对工作在实践中渐显成熟。“激素黄瓜”、“香蕉乙烯利”、“茶叶农残超标”等一系列不实网络舆情发生后,农业部门立即组织专家进行科学解释,借助权威媒体澄清事实,采取网络访谈、深度报道等多种形式正面引导舆论,有效阻断了谣言传播,有力保护了农民和产业利益。“药袋苹果”等安全隐患一经报道,有关部门迅速展开调查,界定了个案性质,防止了媒体扩大炒作,最大限度减少了产业损失。“河南瘦肉精”等安全问题被媒体曝光后,得到高度重视,迅速组织排查和督导工作,尽快查清事实,公布真相,回应社会关切,并依法开展责任追究,树立了政府部门的正面形象。虽然各级农业部门对网络舆情的重视程度有所提升,但有关舆情监测的制度要求仅在相关的文件和办法里有所提及,没有针对舆情监测系统化的制度设计和安排,各级农业主管部门舆情监控工作还处于“各自为战”的阶段,缺乏统一的规划和指导。同时,由于开展舆情监控工作的时间较短,目前尚缺乏集舆情收集、研判、处置、反馈于一体的运作机制,农业部门内部的共享机制、与其他部门之间的联动机制、与新闻媒体之间的对接机制、与消费者之间的交流机制等也尚未形成,有些地方舆情监控工作往往是仓促应急,就事论事,多以经验为主,舆情监控长效机制尚未建立。网络舆情的特点、规律和应对环境都有别于传统舆情,相对于网络舆情短时间内的快速蓬勃发展,政府部门应对网络舆情的方法和手段调整略显滞后,难以适应新的形势需要。一是监测手段不适应,传统人工监测的信息获取手段已无法满足对海量信息监测的时效性和准确性。二是分析方法不适应,对舆情信息的汇总、舆情周期的判别、舆情走势的预测和重要舆情的预警缺少必要的技术手段支撑。三是应对方式不适应,固守传统媒体、忽视网络阵地的现象仍比较普遍,对新媒体和新型舆论平台的运用较为有限,多数部门不善于适应网络环境、运用网络语言、与新闻媒体见面、与网民对话,缺乏应对舆情问题的能力和技巧,舆情发生时,难以及时缓解舆论压力,化解矛盾[27]。目前农业系统普遍没有专门机构和专业团队研究并开展网络舆情应对,特别是地方农业部门,监控力量薄弱,没有确定的机构和人员编制,现有的网络舆情人员大多是兼职,并且缺乏系统培训,缺少监控方面的专业人才和高素质的网络评论员,再加上管理薄弱,现有的人员力量难以支撑网络舆情的监测和响应工作,更难以保证舆情应对效果。同时,由于缺少资金支持,舆情监测硬件设备投入不足,软件设施开发和购置也受到限制,有人员没设备、有设备没监测手段的现象比较突出。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监控管理的对策建议

舆情监测工作经验总结第2篇

关键词:信息安全处置;舆情处置;系统平台;关键词;爬虫

1信息安全监控处置现状

目前,网络上不良信息以及舆情信息的载体多种多样,且数据量大。群众上网的频率和规模,以及网络平台上网络信息的飞速增加,可能会使得舆论传播变得大众化、无序化和分散化。面对网络上大量的舆情信息及不良信息,需要用技术上的网络分析和监控,代替大量繁琐的人工操作,协助相应部门机构及时发现网络上不良信息、敏感链接,了解网络舆情动态等问题,并需要对不良信息链接的封堵整改,对负面的舆情信息进行记录追踪预警,做到能够及时纠正网络上不良信息带来的危害影响,有效保障网络环境的健康可靠。目前对于网络信息安全的监控和处置主要分为舆情处理以及不良信息处理两个板块,对应的也是两个分开的系统:舆情监测系统、互联网信息安全处置系统平台,这两个系统都是运用了爬虫技术,但面向的处理方向不同,关键词的设置不一致,着重的应用范围也不一样。舆情偏向微博、论坛、报道三个数据板块,而不良信息处理侧重于网页内容的爬取。除此之外,对应公司在网络信息安全方面的要求,还应该对微信认证公众号以及公司指定APP上发送的文字、图片甚至视频内容进行采集检测。目前来看各系统以及工作模块通过内容的划分下,从系统平台的不互通到检测数据平台侧重不同,各个能力的运用并没有发挥到最大化,下面我们将通过分析研究,试着将能力运用最大化。

2现有信息安全监测系统功能分析

当前现有的系统能力包含:互联网信息安全处置系统、舆情监测系统、鹰眼系统、一些监测指定APP和公众号的小程序。

2.1互联网信息安全处置系统

互联网信息安全处置系统是集不良信息处置、域名备案处置、域名备案查询等功能于一体,对违规网页或涵盖不良信息网页进行处置的综合运行平台。平台根据预设的关键词库,通过网络爬虫的方法对运营商接入网站进行深层次的网络数据爬取,筛选出不违规网站:包含不良信息、未备案等。再根据人工的进一步复核确认,最后通知用户整改或者进行封堵,实现对于网络活跃网站数据的监控和对不良信息网站的严查严控。平台首页如图1所示。首页显示菜单栏、信息公告栏、常用资料下载、法律法规资料下载。可以通过爬虫任务管理,实现任务的添加、修改、删除、追溯等来实现对爬虫的更改,包括对关键词的扩充或精确、对新网站的爬取深度等。从而进一步人工审核之后,下发相应工单进行处理,完成对相关不良信息的处置。还可进一步跟踪追溯,用以提高一些工作的效率。

2.2舆情监测系统

舆情监测系统主要是为了减少和避免特定主体负面新闻报道、群体性投诉事件等给企业造成的不良影响,对此类情况及时发现和上报、有效监控和响应的系统,针对突发舆情信息和应急或专项舆情信息,采用技术手段,对信息进行收集、汇总和上报;对舆情事态发展进行跟踪、上报。主要针对的是互联网上出现的主要针对特定主体的各类业务产品及服务或企业形象的报道、评论和投诉。经过系统程序的筛查后,进行人工复核,最终汇总上报。舆情监测工作一般按照数据类型可分为:报道类、微博类、论坛类、微信类。目前对于舆情监测日常工作主要使用了两个系统,分别是舆情监测系统和鹰眼系统。舆情监测系统对舆情处理:分为微博、论坛、报道三大块;该栏目也是将系统爬虫根据设定好的关键词所抓取来的数据根据三大板块分类后陈列出来。系统模块如图2所示。图2舆情监测系统板块示意图其中,舆情情况:是将舆情处理栏目内所展示的数据经过处理后,存档保存,进行内检索的栏目;舆情统计:是将系统内已处理过并存档后,进行统计及按要求生成报表的栏目;系统设置:是系统管理员进行账号和密码,以及后端修改操作的栏目。此外还需要通过人工在百度、搜狗、360等较大的搜索引擎上进行搜索,进行有关数据的筛选。

2.3APP公众号监测平台

作为对接入网站,公众号,APP等的检测系统,有内容采集、内容分析、统一管理系统平台。内容采集主要采集网站、APP、公众号推送的文本、图片、视频等内容信息。内容分析系统通过关键词匹配、自然文本语言处理、智能图像识别、图像内容分析匹配、视频识别分析匹配等技术,高效识别色情、、广告、涉政、等多类垃圾有害文字,精准过滤推广、涉黄、涉赌、、涉政等违规图片或视频。监测系统平台还可将监测内容分为文本区、图片区等,对数据进行分区处理,以此能够更高效且清晰的对监测内容进行查看和管理。系统对APP进行定期的安全检测,若发现有包含违规信息的APP,系统后台预警并对违规违法内容取证存留,通过人工审核之后,发送相关违规信息给APP拥有单位。并通过搭建成熟内容安全检测系统平台,接入APP、公众号、网站至检测系统,实现针对文本、图片和视频等内容的违法违规安全检测,精准过滤涉黄、涉赌、推广、、涉政和其他个性化定义的违规图片的检测。实现高自动化的检测,将数据整合输出报告,规避内容风险,及时遏制内容违法违规风险,提高APP审核效率。对于网页页面,包括文本、图片采集由网页扫描任务调度、网页内容抓取等功能;对于公众号通过Web自动化工具操作Chrome浏览器自动采集获取微信公众号的内容;对于指定APP类,则是通过安卓模拟器运行APP软件自动采集获取APP内容。

3系统能力提升设想

根据以上的分析说明,可以看出不同的系统能力各有侧重的方向,能力优势也各有不同,对于已掌握的系统和能力,通过合理的分析与构想,将每个系统的能力运用范围扩展,融合各个系统优势,能力互补完善,以下是对于各系统能力可以扩展或吸收部分的分析构想。

3.1互联网信息安全处置系统

对于网络不良信息方面系统网络爬虫的爬取,目主要是对网站数据的爬取,而当前用户非常活跃的各类社交软件、论坛报道等渠道,没有很全面的涉及。互联网信息安全处置系统从目前关键词对不良信息的覆盖以及对网站的爬取范围来看,则具有成熟的能力。一方面可以将这种成熟的能力,通过扩展关键词库,或监测更多非运营商自主拨测接入的网站,但和运营商有着很大关联的其他网站等方法,来提升其他方面对于网站数据的监测。另一方面通过其他系统拥有的能力扩展,使对于不良信息的处理,不局限于网站数据,能够对活跃在网络的各种应用都能进行检测监控。

3.2舆情监测系统

通过对比分析各系统,可以看出对于网络舆情方面数据,主要依赖的两个系统,舆情数据目前最有效可靠的是舆情监测系统中对与微博板块数据的监测,对论坛博客讨论数据通过鹰眼系统生成导出。而对于各网站舆情的监控,当前更依赖于人工检索、筛选及分类。通过鹰眼系统所得数据加人工检索所得数据,导入舆情监测系统后,使数据源较为完整。即对于网站内容的检索,缺乏一个完善成熟的爬取能力。一方面可以将舆情系统对于微博舆情数据的监测情况进行分析,监测各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社交媒体中公司官方账号发出的文章数据,避免存在有害信息的情况。另一方面通过其他系统拥有的能力扩展,完善对于舆情处理的数据源,减轻人工工作负担,更精确全面。

3.3APP公众号监测平台

此类系统软件对于更侧重于对指定接入APP以及微信公众号内容数据的监测,并没有前文所提及的两个系统的深度和广度,对于大量的数据接入爬取和比对分析,存在运算能力上的不足。但此类涉及APP内容的爬取比对,以及其中对于图片视频的分析能力,可以扩展对不良信息和舆情监控的数据范围,分析扩大分析的数据范围,对于指定账号数据,APP的监控,可以做到文字数据、图片数据、视频数据的覆盖。能够很好将监测对象涉及的数据尽可能全面的覆盖分析。

4统一监测系统架构

为了对网络中的不良信息和舆情信息进行高效的抓取和识别,建立全面完善的不良信息监控系统,综合考虑现有互联网信息安全处置、舆情监测等系统的架构流程能力,系统内的抓取识别检测的技术指标、系统性能、使用范围等,进行统一信息安全监测系统的总体设计。在统一信息安全监测系统设计中,网络上信息数据的采集与处理是重点核心,统一信息安全监测系统架构的总体设计包括从网站、新浪微博、微信公众号、论坛博客以及指定APP等数据源筛选获取数据,对不良信息和网络舆情两个方面的数据分析。根据已有的系统技术,对上述多个系统能力进行参考整合利用,设计系统架构。统一信息安全监测系统的总体架构包括数据的采集、预处理、分析及结果模块。

4.1数据采集

数据采集主要是根据互联网信息安全处置系统中对于网页内容的爬取、舆情监测系统对与微博、搜索引擎、论坛等文本数据内容的获取。网页数据爬虫是系统中适应部门要求特定且高效的爬虫工具,也存在很多发展进步的方向可以探讨。现有的系统主要采取关键词库对比对的方式来定位网络上的不良信息。除了现有的处理外,我们可以进一步扩展目前现有的爬虫能力,不局限运营商现自主拨号接入网站,爬取分析更多的相关网站,设置不同的关键词集,根据不同的数据需求进行不同的采集分析,例爬取相关报道网站对舆情方向的监测。同时利用对指定APP、小程序的爬取和对于图片,视频的数据处理分析能力结合到对网页内容的分析,使得能够尽可能全面且精确得获取数据。

4.2数据预处理

数据是后续处理分析的重要基石,大量爬取的原始数据无法直接使用,需要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后才能进一步分析。对于数据的清洗、转换、特征提取等都是预处理步骤。数据清洗是对与网页上大量重复或缺失的数据进行去重处理,数据转换是对爬取出的网页数据进行类型的转换处理。针对舆情处理有时不仅需要对数据信息进行关键词的匹配定位,还需要对广泛的数据信息进行简单的筛选判断,去除一些重复性数据,并进行数据转换,特征提取。包括对有害信息的处理,也可以进一步对爬取的数据通过分析对比,而不仅限与有害网页的关键词匹配等。数据预处理还包含对于图片及视频方向的数据分析,会先进行一些视频抽帧以及图片关键信息的提取,以此来降低分析比对的运算量。

4.3分析和结果模块

对于初始比对匹配的数据,还需要进行分析查验,而这一方面现主要通过人工进行审核判断,最终列出处置清单生成报表。出于严谨性考虑,不能完全将机械运算分析代替人脑判断,但可以通过算法算例,进一步分析筛选,减轻人工工作量。并将最终结果生成固定格式的表格,方便后续的处置以及溯源等,形成不良信息的处置闭环。

4.4系统能力扩展

除了将现有能力最大化利用之外,本文还对数据处理模块进行了分析,提出一些可以进一步提升的设想。对数据的分析抓取可以不仅停留在关键词的匹配比对上,针对舆情语义分析以及话题趋势的预测分析,可以使得在大数据的基础上呈现一个较为准确的分析。通过分词模块对文本数据内容进行分词,通过分类或者聚类分析,对爬取出的舆情文本进行关键词提取,对舆情进行文本的情感分析和话题归类,还可进一步对相关话题进行热度统计分析,并提取出关键词句,更利于人工核验时能者迅速掌握舆情内容,也可针对每一个不同的需求进行定制,将关键词库模块化,就可以实现对舆情监测分析的产品化。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技术上能够分析进步的方面,如爬虫爬取模式、匹配精确度、图片深度分析、情感导向分析等方面,这里就不展开设想。建立一个统一的信息安全监测系统,再逐步完善提升能力。

5结束语

本文结合了相关背景要求,结合需求分析,通过分析现有对网络信息各监测的系统平台能力优势及侧重方面,将这些系统平台的能力相互融合扩展,业务范围扩大,形成一个功能全面,数据完善,且又具有针对性的一个综合处理系统平台。再逐步完善能力,对于现在网络发展带来的重大挑战做到主动适应。

参考文献:

[1]郑燕.基于增量学习的自适应话题追踪技术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2]胡传志,程显毅,曹小峰.网络敏感信息自适应多重过滤模型研究[J].计算机科学,2015,42(1):272-275.

[3]李可可.基于SVM的微博情感倾向性分析研究[D].中原工学院,2014.

[4]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安全研究所.人工智能安全白皮书(2018)[R].2018.

[5]宋蕾,马春光,段广晗.机器学习安全及隐私保护研究进展[J].网络与信息安全学报,2018(8).

[6]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联盟.电信网络人工智能应用白皮书(2018)[R].2018.

[7]CNNIC.CNNIC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OL].202004/t20200427_70973.htm.

[8]丁杰,徐俊刚.IPSMS:一个网络舆情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10(4):188-190.

[9]白鹤,汤迪斌,王劲林.分布式多主题网络爬虫系统的研究与实现[J].计算机工程,2009(19):13-16.

舆情监测工作经验总结第3篇

会议由国家人口计生委宣教司司长张建主持,湖北省、江苏省、上海市、四川省、青海省、江西省等六个省(市)分别在会上作了典型发言。

会议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全国人口计生工作座谈会精神,总结2011年全国人口计生宣传工作取得的进展,研究如何在新形势下大力开展全面做好人口工作的宣传倡导,进一步加强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进一步加大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工作的力度,为迎接党的十胜利召开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

崔丽在讲话中指出,2011年人口计生宣传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人口计生宣传工作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总书记4·26重要讲话精神,广泛开展全面做好人口工作的宣传倡导,各项工作扎实推进;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提高家庭发展能力的实践探索进一步深化;社会宣传环境进一步优化。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卓有成效,为全面做好人口工作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会议安排部署了2012年人口计生宣传工作的重点任务。一是要着力为党的十胜利召开营造良好氛围。各地要按照王侠主任的讲话精神和国家人口计生委2012年工作要点要求,努力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着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加大正面宣传的力度,继续优化人口计生户外宣传环境,切实加强网络舆情监测和应对工作。

舆情监测工作经验总结第4篇

【关键词】 网络舆情 品牌管理 创新

一、基于网络舆情的品牌塑造

1、品牌定位

实施品牌战略,要加强市场调查,尽量避免在饱和市场以及有垄断性品牌的行业实施品牌定位,要细分市场,设计与开发品牌内涵和核心价值,例如针对环保和健康开发绿色产品品牌,针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开发老年品牌等。网络环境下,通过网络舆情可以更广泛全面地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变化与特点,更大范围地做好产品开发前的市场调研,在不同的细分市场中寻找新的不同特性的组合,塑造具有差异优势的适宜品牌和强势品牌。企业利用搜索引擎,可以更广泛地接触潜在用户,认识当今消费者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使企业品牌与顾客保持高度一致性,打造和谐关系,使品牌迅速占领市场。企业还可以通过网络有利于顾客重复购买行为的舆情,提高并维持品牌忠诚。

2、品牌营销

在品牌的营销管理中,企业应加强品牌名称的开发与设计,以及与品牌紧密相关的色彩、字体、包装风格、宣传手册或条幅等视觉载体的设计,通过视觉符号的冲击宣传企业的品牌形象。企业要改变单一的广告传播品牌策略,重视直销、网络营销等成本较低的营销方式在品牌传播管理中的应用,将关系营销、整合营销等理念和方法与品牌营销相结合,全面提升企业的品牌价值。

基于网络舆情的品牌营销可以利用俱乐部营销、数据库营销等关系营销工具,通过网络对目标顾客一对一营销,精确有效地传播企业的品牌信息。这样可以节约大量的营销费用,同时也比大众媒介传播更迅速、更有效地在消费者心中树立形成品牌形象。基于网络舆情的品牌营销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1)主动宣传企业正面形象。企业抓住一切机会主动宣传自己是非常必要的。网络媒体拥有无可匹敌的特性和优势,传播速度快,影响面广,动感效果好,宣传成本低,企业无疑应将互联网作为宣传工作的新平台,加大网上正面宣传力度,为企业赢得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企业可以制作符号式植入或事件式嵌入广告投入网络市场,强化品牌理念,加深公众印象,扩大品牌影响力。

(2)追捧热点,制造概念。热点是一种有效的资源,企业品牌管理要学会抢占热点资源,公众在关注热点的同时也会关注到企业的品牌。非典时宣传卫生观念,地震时捐款,响应政府或行业的号召参与某些履行社会责任如环保的公益活动等这些无疑都可以增加企业的正面舆情,加深消费者对品牌的印象。

(3)精心策划“奇遇”,利用“事件行销”。虽然网络推手大部分时间是恶意炒作,但是这类纯粹受商业利益驱使的网民也可以为企业品牌管理带来利益,只要精心策划一个事件,在网络上迅速蹿红,让广大网民接触并关注品牌,达到广泛宣传的目的就可以。但是切忌欺骗消费者感情、损害消费者利益,否则就会自损品牌形象。

3、品牌延伸

品牌延伸是指企业利用其某一具有市场影响力的成功品牌的声誉,推出改良产品或新产品。但是品牌延伸不恰当,会引起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定位的模糊混乱,使消费者产生心理冲突,有可能损害原著名品牌的高品质形象。因此,企业在进行品牌延伸时,应充分考虑现有品牌的定位,考虑品牌的一致性和“兼容性”。

网络环境下,企业可以在传统品牌的基础上拓展网络品牌,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各种优势和资源,以最低的成本投入,获得最大的品牌网络扩展。企业可以建立自己的品牌网站,打造综合性网络平台,客观中性的舆情,对品牌进行全方位展示,将市场调查、品牌定位、品牌推广传播、品牌更新等传统品牌营销方法与互联网有机结合,更好地提高企业品牌质量,提升品牌价值。

此外,可以邀请消费者介入,共创品牌。网络时代,消费者更倾向于自主性和主动性消费,因此可以将消费者看作企业品牌网络的有机组成,让消费者主动融入品牌的建设当中来,通过进行网上头脑风暴,引导网络舆情,丰富品牌的内涵。企业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建立“创意风暴”品牌社群,与消费者进行持续、全面地沟通和合作,建立良好互动关系,与消费者共创富有吸引力的品牌。还可以对消费者自发形成的网络品牌社群进行舆情监测,让主动型的消费者广泛参与品牌相关活动,从而建立和维系广泛而深远的品牌忠诚关系。

二、基于网络舆情的品牌维护

1、对品牌属性的维护

企业在面对品牌质量问题的网络负面舆情时,应立即通过媒体公开道歉,召回有问题的产品,并进行相应的赔偿,赢得消费者的信任。此外,运用第三方权威机构为品牌正名,负面舆情产生后,企业很难单靠自己扭转公众的负面情绪,企业应积极邀请并配合第三方权威机构对产品检验检测,并及时公布检验检测结果,消除消费者对品牌的负面印象。

2、对品牌精神的维护

负面舆情使得消费者与品牌精神内涵发生较大的冲突,削弱了品牌与特定精神内涵的关联,影响了品牌价值。企业在面对负面舆情时,应明确自己的责任,积极应对,而不能回避或遮掩。问题出在哪里,就对哪里下手,是该整改生产流程,还是对责任人进行处理,是否需要召回产品,如何进行赔偿,都应该以实际行动证明企业勇于承担相应的责任,以获得消费者的谅解和信任,使品牌精神重新充实丰满起来。负面舆情导致的品牌危机过后,企业可以通过参加公益活动如向灾区捐赠等来强化品牌形象,使企业品牌具有诚信、社会责任感等社会价值,提高消费者对品牌的自豪感和荣誉感。

总之,企业要以诚恳、负责、积极的态度妥善处置负面舆情,采取强有力的品牌维护策略,重塑品牌积极向上的形象,保证品牌资产的保值增值。

三、建立舆情管理长效机制,强化企业品牌风险管理

1、研究网络舆情发展特点与规律,建立组织保障机制

(1)舆情监测。对于一些大型企业,可以把日常的网络舆情监测工作交给专业的公关公司负责执行。中小企业可以指派一名专职网络舆情监测员,对网络舆论信息进行有效的汇集以及整理,再针对企业的具体情况,提供舆情监测分析报告并及时反馈给管理层。同时,要动员全体职工共同参与,把舆情应对工作作为评价关注和管理舆情风险能力的重要指标,纳入部门工作考核内容,通过建立完善舆情监控责任追究办法,创新监督检查方式。根据企业行业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强专业领域的舆情监测,做到网络监测无盲点。

(2)舆情分析。作为信息化时代的企业,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公众和舆论,但网络舆情开放性很强,企业网络舆情可分为正面、中性和负面三大类。正面信息有利于树立企业的网络形象,中性信息可以作为了解企业的重要途径,而负面信息则是企业网络舆情管理的重点。根据负面信息的内容和性质,负面信息可以分为属实信息、误解信息和捏造信息。由于企业自身原因导致的负面信息,企业应该高度重视,及时处理。否则,负面信息一旦被利用放大,不仅会损害企业的品牌形象,还会给企业带来难以挽回的损失。这就需要企业在监测舆情的基础上,对负面信息进行分级分类管理,根据信息的严重程度,及时会审分析,不同的等级要注意采取不同的策略。重点针对舆情的真实度、发展趋向,网络民众的态度、意见和情绪波动情况等因素,对舆情的倾向性和未来发展趋势作出正确判断,做到舆情分析无疑点、无漏点、无偏差。

(3)舆情处置。企业应根据舆情的分析情况,启动舆情应对预案,进行舆情引导。对热点舆情,实行话题追踪,主动进行网络跟帖、回帖和发表网络评论,对敏感信息进行有效监控和预警。同时,对于不同的负面信息采取不同的处置方法。对属实的负面信息,要在第一时间主动联系人,并及时解决相关问题,保证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将舆情控制在发展的萌芽阶段。对虚假信息、误解信息,要充分利用广播、电台、政府网站等主流媒体,正面、真诚、客观、公开地给予回应。通过及时权威信息,澄清事实,对反映的问题进行正面宣传引导。同时,主动联系网站管理员或社区版主,及时删除虚假负面信息,以降低信息受众群体,减小不良影响。在有效处理突发性网络事件后,企业还需要认真做好事后总结,有效利用公关手段和社会资源,彻底消除负面影响。

2、掌握舆情应对技巧,维护企业稳定

企业在品牌经营管理过程中要加强对产品质量的监控,以顾客为本,不断提高自身服务水平。遇到负面网络舆情时运用舆情监测系统去发现危机源头,真心地为顾客去解决问题,得到顾客主动的谅解和支持。

(1)信息公开。近年来,许多网络舆情之所以造成强烈反响,信息不公开是一个重要诱发因素。因此,对网络舆情事件最好的应对办法就是说明真相、摆明事实,坚持信息公开化,消除网络谣言传播土壤。现代企业要保持长期稳定的发展,就应该勇于面对网络舆情,掌握舆情应对技巧,把握危机处置的最佳时机和应对时效,掌握信息的主动权,否则会被公众认为是逃避责任,产生新的质疑。经验表明,企业越早介入舆情事件,越有助于舆情消退。企业在信息特别是第一次信息之时,要做到全面客观,以免陷入新一轮的舆情危机。

(2)及时把握网络群体的脉搏,主动公布自己掌握的情况。运用网络平台并联合传统媒体,以及舆情事件当事人、有关学者专家等,提供全方位的真实、充分的信息服务,特别是信息披露的重点应放在迅速事情真相、及时回应公众疑问和对突发事件处置过程的说明等方面。对已经造成的问题,主动提出解决方案,勇于承担责任,使危机事件失去炒作空间,有效减弱危机的负面影响。对有利于企业的舆情,也应把握时机,制造企业与该舆情事件的连接亮点,增加企业知名度和美誉度。

(3)在出现舆情时,要重视与媒体的合作。提高危机应对过程的透明度,以解决问题作为危机公关的目的,才能变被动为主动,降低危机事件对企业声誉的破坏力。在回应过程中要有理有据,保持道歉之态,低姿态回应并合作。避免“一言堂”,多邀请第三方参与到应对的过程中,把内部舆情的管理纳入整体管理体系之中,重视使用第三方机构、第三方信源,提高企业对第三方的使用能力。

(4)处理网络舆情事件过程中,应杜绝高压手段、扭曲事实、遮蔽信息等错误方式,有针对性地做好说明和解释工作。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做好公众情绪的疏通、引导,让公众畅所欲言,把想说的话都说出来;还要重视网络意见领袖的声音,把公众各种各样的认识引导到积极、正确、健康的轨道上来,使企业转危为安,变不利为发展契机。

【参考文献】

舆情监测工作经验总结第5篇

(一)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SOM神经网络对30起旅游突发事件的数据进行聚类分析。SOM神经网络由芬兰学者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全称是自组织特征映射神经网络,它采取“胜者为王”的竞争学习算法,通过竞争、合作和权值调节来完成无监督自学习的过程。[4]1.SOM神经网络的拓扑结构。神经网络的拓扑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输入层和输出层,输入层各节点通过权值与输出层的神经元相互连接,输入层随机接受任意维度的输入模式,然后以拓扑有序的方式变换到输出层,这个变换叫做特征映射,接着在输出神经元之间完成竞争选择。2.SOM神经网络的学习过程。①初始化。确定总的学习次数T,学习速率a(t),邻域半径初始权值(t),②对初始权值和输入向量进行归一化处理③计算传感器的坐标数据与输出神经元的欧式距离:④找出最小的欧式距离,确定取胜的神经元。⑤对连接权值进行调整:⑥更新学习速率和邻域当时,返回步骤②;当学习速率a(t)下降为0或学习次数达到最大值T时,学习过程结束。

(二)数据来源及处理

微博平台在网络舆情传播平台中具有代表性,并且在数据获取的即时性和便捷性上存在明显优势。由于一般旅游突发事件的微博数量太少、可利用性很低,因此本文选用2010-2014年内,引起微博较大反响、博友激烈讨论的30起热点旅游突发事件作为研究样本(见表1)。使用新浪微博的平台开放接口自行编写程序,以旅游突发事件的关键词,抓取微博数据。通过对微博数据的预分析,发现微博集中在旅游突发事件发生后的10天之内,10天之后微博基本不再更新。为了方便对比研究,将有关旅游突发事件的第一条微博的时间作为起始时间,以3小时为一个时间段,一天分为8个时间段:0:01-3:00、3:01-6:00、6:01-9:00、9:01-12:00、12:01-15:00、15:01-18:00、18:01-21:00、21:01-0:00,10天共分为80个时间段,每隔一个时间段记录一次微博数量,同时对每个时间段内的微博数量进行累加处理,这样每个旅游突发事件下都有80个数据。

二、实证研究结果与预测

(一)基于SOM神经网络的旅游突发事件微博传播聚类研究

启用Matlab7.1的SOM神经网络工具箱,编程后,对每条80个元素的30条数据进行聚类,如表2所示。总共得到六种聚类结果,每种类型的旅游突发事件的传播态势都有明显的特征:第一聚类,旅游突发事件发生后2天内,在微博上出现短暂热议,第2-8天博文数量增长趋势迅速减慢,第9、10天内博文数量出现新的小阶梯状增长;第二聚类,博文数量的增长态势近乎直线,但是增长速度还是随着时间逐渐降低,在旅游突发事件的整个传播期内,博文数量呈现持续增长的态势;第三聚类,旅游突发事件发生后的第1-4天内博文数量迅速爆发,4天后相关博文增长速度逐渐趋于零;第四聚类,在旅游突发事件发生后的传播期内,事件一直受到博友的广泛关注,在传播期前2天内经过热议之后,博文的增长速度明显减慢,但是依然保持持续增长的状态;第五聚类,与第三聚类类似,只是博友热议期缩短到2天,2天后相关博文的增长速度逐渐趋于零;第六聚类,博文的传播态势呈现弧型,在传播期的前2天内,增长速度比较大,博文数量快速爆发,第3-4天增长速度逐渐减慢,第8-10天博文基本停止增长。

(二)旅游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传播趋势的预测

由于具有信息传播的即时性、互动性、快捷性,微博逐渐成为旅游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重要载体,政府控制舆情的传统方法的功能严重弱化。旅游突发事件的发生涉及社会公众关注的旅游目的地安全、旅游交通安全、游客权益保障等热点问题,不仅会引起微博舆论的爆发,而且错误的信息容易误导社会公众,引起恐慌,扰乱国家经济秩序。因此,实时监测微博的动态,并进行有效预测,对于政府部门采取及时、恰当的措施监管微博舆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选取第六聚类的旅游突发事件作为样本,取6个旅游突发事件的微博数据的平均值,将其作为预测数据,采用指数函数方法进行拟合并预测。选用80个数据的前70个数据作拟合,得出拟合模型,后10个数据作为预测结果检验数据。指数函数的拟合模型是:,拟合结果的相关系数是0.99435,第71到80个数据的预测曲线与实际曲线几乎完全吻合,说明模型的预测效果很好。

三、结论与讨论

(一)结论

1.遵循“黄金4小时”舆情应对模式。基于旅游突发事件在微博平台中的舆情传播态势分析,容易发现,博文数量集中在前2天内爆发,并且在前4个小时内,微博数量增长速度非常快。旅游突发事件应对模式应该从传统事件处置的“黄金24小时”缩短到新媒体环境下的“黄金4小时”报道事件。需要旅游政府、企业、景区等主体联合进行舆论应对工作,第一时间识别微博舆情的危机苗头,即时权威信息,澄清和驳斥不实信息,引导主流媒体舆论的走向。2.即时公开信息,挽回旅游地形象。不实的言论会诱发网友情绪,扰乱旅游突发事件的事态发展,损害旅游目的地的旅游形象。通过对旅游突发事件的微博传播的特征分析发现,传播期的前两天是网络舆论的爆发期,也是舆情控制的关键时期。旅游目的地政府部门和景区管理部门应该主动与媒体、博友沟通,第一时间公开透明地旅游突发事件的真相、调查结果、处置过程等信息,让媒体客观公正地评价旅游突发事件,引导网友的舆论倾向。既可以表现旅游目的地对突发事件的响应能力,又有利于旅游目的地形象的维护。3.权威信息,消除“信息污染”。事件发生后,在传播期的前两天内,突发事件往往处于发展方向不明确的状态中,在博友、媒体各方的广泛关注下,一个不实消息的传播都可能激发各方的情绪,造成舆情危机态势的蔓延。旅游目的地景区、政府部门、旅游局等官方微博应该独家权威消息,多角度介绍旅游突发事件的真相、事态进展、调查结果、善后处理等消息,消灭事件相关消息中有害的、虚假的、误导的信息元素。4.开发舆情跟踪系统,建立舆情跟踪机制。加快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对舆情监测核心技术、信息规制挖掘技术、信息理解与分类技术的攻克,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经过技术成果转化过程,将成果投入使用。旅游目的地应该建立完善的旅游突发事件的舆情监控机制,在旅游突发事件刚发生而网络舆情尚在潜伏期的时候,提高对舆情的预判能力,实现对事件舆情的动态变化进行实时跟踪监测,及时采取措施引导网络舆情和化解矛盾。

(二)讨论

舆情监测工作经验总结第6篇

一、2011年工作总结

(一)积极发动,形成“全员信息”的格局

制定了《**组织宣传工作考核奖惩办法》,将信息报送任务目标分解到科、具体到人,严格考核奖惩,一月一通报、一月一排名,并将科室以及个人的报送数量和用稿情况在部公开栏进行公开。积极挖掘党建亮点、热点,及时上报信息和通讯稿件。建立了覆盖全区的信息报送网络,每个党委指定1-2名专职信息员,定期与信息员进行当面沟通和电话联系,及时发现党建亮点,加以深度挖掘。每月进行通报,将排名情况直接邮寄各党委主要负责人。今年以来,各科室和各基层党委共报送信息通讯稿件6000多篇。

(二)深入调研,加大组织工作宣传力度

紧密结合中心工作,围绕我区组织工作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专题研究,重点将区委、区政府的工作思路与调研课题结合起来,积极挖掘党建亮点、热点,及时上报信息和通讯稿件,和**保持的经常性联系。重大活动宣传效果明显。紧紧抓住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打造“霞光红”党建品牌、换届工作等方面的宣传,编写《**组工信息》41期,组织撰写各类稿件400余篇,8万余字。今年以来,共向上级组织部门报送信息通讯稿件300余篇,在《**组工信息》、《**党建》等组织工作内刊上发稿60余篇,在**电视台《**新闻》上发表新闻稿件2篇,推广了打造“霞光红”党建品牌、开展农村规范化标杆社区选树活动、四大重点人才工程以及干部培训工作等一批典型经验。

(三)积极应对,建立网络舆情应急处置机制

及时监测网络舆情,对重点新闻网站以及一些影响较大的互动类论坛社区实行实时监控,确保专人专职专网,设置专门的网络舆情监控QQ和电话,确保舆情出现后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上报,第一时间处理。今年以来,先后收集整理网络舆情信息90余条,其中反映机关干部作风情况的8条,反映基层组织建设有关情况的23条。积极应对,做好网络舆情引导,发现网络舆情后,通过网上发帖、跟帖、撰写发表网评文章等形式,正确引导网络舆情。今年以来,发表网评文章200余篇,进行专题舆情引导7次,累计发帖跟帖800余条,切实赢得了网络问政主动权,防止恶意造谣和违法攻击成为网络舆情热点。

二、2012年工作打算

进一步强化工作措施,积极稳妥的推进组织部门对外宣传工作,明年研究室重点工作主要集中在加大问题类、建议类信息开发力度,加大组织工作宣传力度以及建立健全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等三方面。

(一)加大问题类、建议类信息开发力度

针对各地普遍存在的信息报送弱点、盲点和中组、省组对反映政策落实、活动开展、日常工作中出现的普遍问题类信息的需求,加大问题类、建议类信息开发力度,提高信息用稿率。

一是学习出思路。坚持每日读刊评刊制度,组织科室人员仔细研读党报党刊和重要文件,分析文章结构,准确把握上级工作导向,发现信息需求要点。

二是调研找思路。坚持每周调研制度,经常到基层镇街、社区、企业进行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为开发问题类、建议类信息找思路。

三是共商定思路。坚持每日信息会商制度,每天下午用半小时时间会商调研信息题目、撰写角度。对重点信息点,集体研究,优化撰写思路,对特别重要的信息点,及时邀请**组织部研究室领导实地调研,共同开发。

(二)加大组织工作宣传力度

把组织工作宣传作为树立典型、推广经验、推动创新的有效途径,展示成果、鼓舞士气、凝聚人心的重要手段,从思想上、行动上切实抓好、抓实、抓出成效。

一是抓内宣。加大组工调研信息的考核奖惩力度,充分调动部内各科室和基层党组织做好组织宣传的积极性。坚持综合文稿与工作动态相结合、部内工作与基层做法相结合,发挥《**组工信息》在反映全区组织工作中的主阵地作用。

二是扩外宣。加强与各级各类党报党刊的沟通,建立长期联系,定期不定期向刊物报送我区组织工作成果,打造一批在省、市范围内叫得响的组织工作项目。

三是强网宣。引导鼓励全体组工干部和各镇街网络宣传员积极撰写网评文章,及时发帖、跟帖,正确引导网络舆论。

四是严考核。严格调研信息工作考核奖惩制度,对全区组工信息调研工作任务进行细化和分解,将任务分解到部门,责任落实到人头。一月一通报、一月一排名,年终集中考核奖惩。对基层党委进行调研信息工作全区评比,表扬先进,激励后进。

(三)建立健全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

一是联合互动,专人负责,及时监测网络舆情。选择政治素质强、思想作风好、理论水平高、文字功底强的干部,担任网络舆情监督员,加强对重点新闻网站以及一些影响较大的互动类论坛社区等本地重点网络舆情的日常监测和汇总登记,监测突发事件动向,保证在第一时间内获得最新网络舆情。

舆情监测工作经验总结第7篇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舆情管理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hinaInternetNetworkInformationCenter,简称CNNIC)的最新《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6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31亿,普及率达到53.2%,超过全球平均水平3.1个百分点,超过亚洲平均水平7.6个百分点。全年共计新增网民4299万人,增长率为6.2%。中国网民规模已经相当于欧洲人口总量。学生群体占网民总数近三成高校成移动互联网必争之地。新媒体带来的这些变化,让社会舆论环境变得多元复杂,也让高校的舆情应对难度加大。此外,中国的社会正处在转型期,利益格局变动无常、利益主体之间的博弈,以及日益突出的社会矛盾,频繁触发社会热点舆情,特别是高等教育,更是备受社会公众与媒体的关注。大学生正处于思想最活跃的时期,容易被外界的各类舆情信息因素所影响。新形势下加强高校网络舆情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加强。

一、“变守为攻”,加强主动宣传与回应

“进攻才是最好的防守。”高校的舆情工作也是同样的道理。新媒体既然能让舆论生态变得复杂多样,同样,高校也可以利用“三微一端”传播速度快、形式生动多样、公众容易接受等特点,深入推进宣传报道和校务公开。一是运用“三微一端”加强高校正面的宣传报道。正面信息的报道能挤占、压缩负面信息的空间,引导社会舆论关注教育的正面信息,为高校营造良好舆论环境和氛围。高校可以通过大力宣传每年教育改革发展中取得的教学、科研成果;总结典型经验和成功做法;深入报道学校教书育人楷模、科研成果丰硕的科技工作者,以及品学兼优的学生典型,为学校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二是运用“三微一端”主动做好高校重大政策。高校研究制定重要政策文件和规划方案时,要向社会公众和师生征求意见;政策和规划出台后要及时准确,同时深入解读相关背景、主要内容、落实举措等。让公众和师生对学校的意图,以及政策规划的利好有全面详细的了解,避免因为不了解情况造成误解,甚至引发舆情。三是运用“三微一端”积极回应热点难点。每年自主招生、高考录取,都是高校舆情多发的时段。通过媒体报道和高校的“三微一端”的后台留言,学校可以及时发现家长、考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解疑答惑、凝心聚力。对于社会关注度高、师生普遍关心的问题,要有针对性地详细信息,澄清误解公布事实,避免拖延搪塞,引发舆情。四是运用多种形式,提升传播效果。新媒体时代,是读图时代,也是信息快餐化消费的时代。人们在上下班路上、睡觉前,通过碎片化的时间从“三微一端”上获取信息。因此,高校在“变守为攻”,主动宣传与回应时,要通过数据、图解、案例、视频、H5等网民喜闻乐见的形式以及通俗易懂的语言,对传播的信息进行解读,方便公众对信息理解,扩大范围,提升传播效果。此外,高校还可以建立协同推进机制,建好用好校内官方微博微信联盟等平台,在主动宣传、热点回应等方面整合资源、形成合力。

二、“变疏为密”,加强科学管理

应对舆情新媒体时代,信息爆炸式增长,传播速度快,真假难辨。在舆情管理方面,高校除了要有可以主动出击的“矛”,还要有防守严密的“盾”,才能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快速高效地开展舆情管理工作,这就需要有健全完善的舆情管理机制,应设立专门的人员甚至机构负责舆情监测和研判,并细化舆情应对标准,以及重大舆情的回应预案,将舆情的防范“网”织得又紧又密。首先,要坚持舆情监测及时发现问题。目前,网络和报纸是首曝舆情的主要媒介。但一般报纸都有自己的网络版,所以通过网络舆情监测基本上能达到舆情监测的目的。网络舆情监测是通过技术手段,采集互联网信息,了解社会民情,挖掘民意,本质上是一种借助于互联网平台的社会调查。高校可以在宣传部门或者成立专门的机构开展学校的舆情监测工作。一般来讲,面对大量的互联网信息,需要借助能够智能检索的舆情监测软件,但具体到某一所高校而言,有专门的人员负责对主流的新闻网站、论坛,特别是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进行人工监测就基本上能够满足舆情监测的需要。为了防止遗漏舆情,可以在高校建立机关部处和学院舆情联络人机制,通过QQ或者微信群,联络人随时向学校舆情监测部门报送涉及各单位或者是学校的舆情。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舆情监测需要日积月累不间断地的坚持,才能在第一时间发现重大舆情,及时了解、跟进事件。其次,要分析研究科学预判事件发展趋势。舆情分析研判是根据网络空间针对某一特定事件的热议程度、观点分布等,采取定性与定量分析的方法,科学预判事态发展趋势,是危机应对的基础。高校需要建立新闻宣传部门、业务部门共同参与的舆情研判机制,确保应对工作积极稳妥;可以依托新闻院系的专门人才或者团队对监测到的舆情进行持续观察分析,通过模型计算等方法,预判舆情的发展趋势,形成研判报告;并酌情报送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共同研究舆情应对策略。再次,及时应对舆情将负面影响降到最低。舆情应对是指在舆情监测和舆情分析研判的基础上,根据公开透明、快报进展等原则,综合利用多种方式,加强各部门协调运作,以达到应对主体变被动为主动、迅速减轻舆论压力、妥善处置舆情事件的目的。校可以依据红橙黄三级预警进行危机分级,制定相应的舆情分级标准,应对的原则、措施,以及应急预案;针对重大危机事件,高校可以成立舆情应对小组,协调校内各单位资源和信息,统一和规范口径,通过召开新闻会,在社会主流媒体上新闻通稿等形式,回应舆论关切,及时公布事件处理措施和最新进展,直至事件妥善解决。

三、“变生为熟”,提升管理人员媒介素养

高校要做好舆情管理工作,需要从业人员不断地提升媒介素养,不断地去了解、熟悉、掌握新媒体及其传播规律,对新媒体“变生为熟”。一要不断加强对新媒体工具的熟悉运用。作为高校舆情管理人员,经常使用“三微一端”等新媒体,才能熟悉新媒体的语言风格,了解新媒体传播规律。特别是在工作中,需要对新媒体的信息进行检索,熟悉网络用语,了解“三微一端”的关键词检索方法,才能更全面、快速地在新媒体中找到相关的信息,也才能在舆情管理中高效准确地开展舆情信息管理工作。二要开展舆情管理人员常态化培训。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以“秒”为单位,网络舆论的变化也是也瞬息万变,难以捉摸。面对重大舆情,应对工作也是分秒必争。这对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专业要求。高校要充分利用各类专家资源,对舆情管理从业人员和校内各单位的舆情联络员开展媒介素养培训,通过岗前培训、定期轮训和不定期讲座等形式,开展理论学习和专题培训,形成范围广泛、层次合理、形式多样的培训工作格局,提升舆情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三要建立案例数据库开展专门研究。

高等教育为国家输送高级人才,一直是社会和媒体关注的焦点,有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在学生、家长、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要高度重视舆情管理工作,组织从业人员开展案例研究。研究舆情应对失败的案例,从中汲取教训,找出舆情应对的漏洞和失败的原因;研究舆情应对成功案例,从中学习经验和规律,并完善应对机制和措施,以期在今后的舆情应对中取得更理想的效果。在新媒体迅猛发展的今天,科学、高效的舆情管理在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中显得尤为重要。高校应该运用新媒体主动宣传、回应舆论关切,挤占舆论空间;加大资金和人员投入,不断健全和完善舆情管理制度,科学高效地开展舆情管理工作;不断提升舆情管理人员的媒介素养,锤炼与新媒体打交道和运用新媒体的能力,提升他们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等,从而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建设。

参考文献:

[1]杨爱杰,王晶.论当前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与引导机制的优化[J].学术交流,2014(08).

[2]徐保山.高校网络舆情的把握与管理[J].新闻爱好者,2010(01).

[3]刘敏姬、李伟东.论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检测及管理应对[J].湖北社会科学,2011(10).

舆情监测工作经验总结第8篇

 

XX公司作为首都主要的电动汽车充换电运营服务单位,承担着重要的政治责任感、社会责任,确保安全稳定使命异常神圣、责任异常重大、任务异常艰巨。根据XX公司《XX建设实施意见的通知》(文号)的通知要求,结合公司实际,制定了关于全力确保从严治党安全稳定的工作方案。具体内容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精神为指导,认真落实国网公司“旗帜领航·三年登高”计划,突出政治站位,树立首善标准,坚持正向激励、风险防控与氛围营造相结合,紧密围绕“首都安全稳定年”工作部署,持续构建“强化党建引领、突出内嵌融入”的党建工作长效机制,通过抓党建促发展、确保安全稳定,为迎接建国70周年、圆满完成全年目标任务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和组织保障。

二、工作目标

以思想教育凝人心,以基层党组织聚合力,以监督执纪正风气,以宣传文化促和谐,实现各级党组织坚强有力,干部员工担当作为,确保全年不发生被上级纪委或地方纪委监察委直接查处的干部违法违纪案件、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事件、典型性或造成严重影响的行风责任事件;全年不发生意识形态工作责任追究事件,不发生影响公司形象的舆情风险事件。

三、重点任务及计划安排

重点任务1:规范决策程序,强化党组织领导作用。

工作内容:一是适应国企国资改革等新形势、新动态、新要求,做好公司法人治理制度与“三重一大”决策制度的刚性执行。二是在公司法人治理制度体系框架下,健全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核机制,规范责任分工和工作流程。三是落实公司党支部决策部署,立项督办、销项管理,强化决策服务支撑能力。

实施部门:

计划安排:

1月,规范单位“三重一大”决策流程,健全合法性审核机制,确保依法、科学、民主决策。

3月,聚焦支部工作部署、重要会议决策,建立督办任务,细化节点计划,明确责任部门、预期成效和完成时限,全面加强过程管控,保障党支部决策部署落实落地。

6月,结合国家电网公司要求,完善“三重一大”决策制度,明确议题审定、材料审核等环节标准,提升规范化决策水平。

每月,紧跟公司支部思路,聚焦公司工作重点,加强决策议题梳理,做好党支部委员会协调服务工作。

重点任务2:强化主责担当,压实党建责任。

工作内容:一是落实党建责任制要求,制定党支部党建责任清单。二是发挥党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例会作用,定期督导推进党支部抓党建促发展、确保安全稳定工作情况。

实施部门:

计划安排:

3月,落实上级党委部署,召开党建工作会,部署推进“首都安全稳定年”从严治党各项任务。

7月-8月,健全党建工作制度体系,全面落实上级党委制度要求,推进党建标准化建设。

重点任务3:突出政治建设,加强全员思想教育。

工作内容:一是高质量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二是发挥支委领学作用,组织全体党员党性教育轮训和全体员工形势任务教育,开展党课宣讲、集中学习、主题党日等活动,以严肃的党内生活引领员工思想。三是将“安全文化”作为重要主题,全面推进“旗帜领航·文化登高”行动计划。四是针对性开展队伍思想动态分析,加强研判预警和正面引导,将矛盾和风险消除在萌芽状态。

实施部门:

计划安排:

1月,将确保安全稳定纳入学习内容,制定支部学习计划。

7月,做好准备开展迎接建党98周年主题党日活动。

4月-12月,将安全稳定作为重点培训内容,组织党员培训。

每季度,围绕安全稳定要求,开展专题学习活动。

每季度,针对热点难点问题,开展队伍思想调研分析。

全年,按照中央要求,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

重点任务4:压实责任,深化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

工作内容:一是加强支部对意识形态工作的统一领导,从严落实支部领导班子意识形态工作责任,组织签订意识形态工作责任书。二是开展意识形态工作培训,强化全员品牌意识。

实施部门:

计划安排:

2月,结合北京公司品牌建设工作专业会,组织签订意识形态工作责任书。

6月,按照北京公司党委部署,编制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半年总结报告。

8月,结合建国70周年供电保障,组织开展意识形态工作应急演练。

11月,公司领导班子将意识形态工作纳入民主生活会和述职报告,接受监督评议。

重点任务6:传播引导,强化公司价值表达。

工作内容:一是策划开展庆祝建国70周年系列活动主题传播。二是充分利用《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中央权威媒体平台,宣传公司突出思想引领、突出政治站位、突出首都标准,切实担当好新时代首都供电保运行政治责任。三是加大深度报道力度,发挥资深媒体记者、研究专家等资源优势,深入挖掘公司政治供电保障、营商环境、电能替代等工作经验。四是聚焦三个争当、三种精神,讲好首都电力劳动者故事,广泛传播首都电力先锋群体形象,建立起企业、员工、利益相关方的命运共同体。

计划安排:

1月,开展公司启动安全稳定年专题报道。

2月,开展春节供电保障报道。

3月,在全国两会前开展公司服务首都经济发展、民生保障专题传播。开展全国两会供电保障专题报道。

4月,开展“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世园会重点供电保障专题宣传。

7月,开展防汛度夏供电保障宣传报道。

9月,开展建国70年电网发展成就、民生保障成效预热宣传。

10月,围绕建国70周年供电保运行保障举措、工作成效、典型事迹等开展宣传报道。

12月,开展迎峰度冬供电保障专题宣传。

实施部门:重点任务7:加强防控,巩固舆情管控全链条体系。

工作内容:一是严格落实规范舆情信息预警与应急工作制度,坚持舆情处置的横向协同与纵向联动,紧密依靠专业部门和基层站点开展信息核实和隐患处置。二是针对建国70周年供电保障、一带一路高峰论坛、防汛度夏等重点保障,开展多专业风险会商,提前制定专项舆情风险防控方案。三是完善公司舆情监测工作机制,引入外部信息监测支撑。四是加强舆情规律研究,制定对媒体信息典型口径库。五是针对重点保障开展突发事件新闻应急演练。

实施部门:

计划安排:

1月-3月,梳理历年舆情风险事件,制定对媒体信息典型口径库,形成媒体应对作业指导规范。

3月,开展全国两会专项舆情防控。

4月,开展“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世园会保电专项舆情防控。

6月,完善公司舆情信息监测工作机制,引入外部信息监测支撑,进一步细化7×24小时信息监测颗粒度。

7月,组织开展迎峰度夏专项舆情防控,提前制定工作方案,开展专项舆情监测,做好突发事件应急。

8月,组织开展建国70周年供电保障突发事件新闻应急演练。

9月,结合建国70周年供电保障,组织各部门、站点开展舆情风险隐患排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10月,开展建国70周年保运行专项舆情防控。

11月,梳理全年典型舆情案例,补充完善对媒体信息典型口径库,编制年度典型舆情案例。

12月,开展迎峰度冬专项舆情防控,提前制定工作方案,开展专项舆情监测,做好突发事件应急。

重点任务8:深化政治监督,促进政治纪律安全。

工作内容:深化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集中整治。细化标准,量化考核,严防“四风”反弹回潮,尤其是防止在安全上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促进上级和公司决策部署落地见效。

实施部门:

计划安排:

2月,推进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自查自纠工作。

3月-6月,深化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集中整治。

7月,结合北京公司年中党风廉政责任制检查,对开展公司集中整治情况回头看检查。

8-10月,常态化开展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整治工作。

11月,全面总结盘点集中整治工作情况,固化常效保障机制。

重点任务9:加强监督管控,防范业务风险。

工作内容:一是开展专项监督。采取设立举报电话、重点岗位约谈、问卷调查回访等方式,对物资采购、工程转分包、充电站验收等领域的流程规范性、制度严肃性进行重点监督和严肃查纠,坚决防止利用职权或工作便利谋取不正当利益,把关放水等影响公司安全稳定的行为。二是强化协同监管。配合调查安全责任事故涉及的人员违规违纪情况,助力公司安全稳定发展。

实施部门:

计划安排:

3月,对物资采购、工程转分包、验收等领域存在的“习惯性违章”问题进行梳理盘点。

4月,制定专项监督工作方案,明确检查责任、监督重点和背书规范。

5月-6月,适时开展专项监督行动,对物资采购、工程转分包、验收等领域的流程规范性、制度严肃性进行重点监督和严肃查纠。

根据工作需要,常态化配合开展安全责任事故涉及的人员违规违纪调查工作。

重点任务10:强化警示教育,挺起纪律规矩。

工作内容:一是开展“廉洁安全周”活动。以纪律规矩为核心,通过干部讲廉、业务说廉、全员考廉、文化促廉等方式,推动各级深刻认知物资采购、工程转分包、验收等领域吃拿卡要行为的严重危害性。二是强化约谈警示。以防止利用职权或工作便利谋取不正当利益为重点,针对领导干部和重点岗位,结合“一线工作日”等开展约谈警示,促进从业安全。

实施部门:

计划安排:

1月,根据上级公司“廉洁安全周”活动要求,制定公司“廉洁安全周”活动方案,明确开展方式、宣传内容和工作责任。

2月-3月,全面启动“廉洁安全周”活动,营造廉洁安全文化氛围。结合公司“一线工作日”“一线工作月”等活动,制定并实施领导干部约谈计划。

4月-9月,动态梳理重点岗位名录,相应开展履责约谈。

10月,全面盘点履责约谈,确保领导干部和重点岗位约谈100%完成。

(联系人:XXX;联系电话:XX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