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集体备课交流材料

集体备课交流材料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07 15:05:08

集体备课交流材料

集体备课交流材料第1篇

一、集体备课必须坚持“三性原则”

一是统一性原则。集体备课的实质是同步教学,具体实施中,教学目标、教学进度、作业训练、资料使用、检测评估等必须统一。特别是教学进度和目标检测,一旦失去了统一,就不能在集体讨论中获得正确的信息,及时矫正教学实践。

二是超前性原则。分配撰写备课提纲的任务和提供备课提纲要有一定的超前性,任课教师的提纲准备任务在制订学期教学计划时一并分配,便于教师早做准备,如收集资料,钻研大纲和教材。备课提纲的讨论一般要超前一周。

三是完整性原则。划定备课任务应考虑到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保持其内容的完整性。一般依据教材的单元或章节来划分比较合适,切忌人为地将教材割裂开来。如苏教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九年级)是以“整合优化单元、专题、名著推荐与阅读”三个板块来编排教材的,集体备课时,教师务必要认真钻研教材,针对学生实际,精心选择教法。尤其要切实处理好单篇课文学习与单元综合性学习的关系,课文文化内涵、表达情感与加强语文基础训练的关系,形成性学习与终结性学习的关系,教师必要的引导与学生自主独立学习的关系,准确把握教材与灵活运用教辅资料的关系。

二、集体备课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

一是正确处理好个人钻研与集体讨论的关系。集体备课,不仅仅是集中讨论,还应该是集中讨论与个人钻研相结合的形式。如果仅仅只是依靠听中心发言人的说课,讨论是不会成功的。只有发动全组成员认真钻研大纲和教材,讨论的时候才可能各抒己见。集中讨论时,备课组长除了要善于引导,把大家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外,还要善于总结,概括大家的长处,指导中心发言人整理备课提纲。如我校七年级文科组采用的集体备课程序是这样的:中心设计人提供教学设计书讨论稿交备课组进行交流;备课组内的每一位成员对教学设计书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中心设计人根据大家交流讨论的结果修改设计书,然后再将修改后的设计书分发给备课组成员作为该次教学内容的执行书。这样的操作程序,保证了集体备课的实效,发挥了个人与集体的智慧,使每一位教师做到“心中有底”进课堂,把新课程理念和精神落实到课堂的实际教学中。这样的集体备课,既有教案教法的整合,又有教学思想的交流;既有集体智慧的结晶,又有个性火花的迸发。这样的集体备课,对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对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都提供了保障。

二是正确处理好备课与试讲的关系。备课是讲课的基础,讲课以备课提纲为指导。集体备课之后,由一人或几人进行试教,每次试教后及时组织评课。备的内容统一,教的风格可以百花齐放,方法可以各有不同。如我校各备课组在学期初就将本学期需要备课的内容分配给中心设计人;中心设计人按单元或章节进行备课,并提供教学设计书交集体进行讨论;中心设计人按修改后的教学内容执行书试着上一节观摩课;备课组成员对试讲的课程进行评教,试讲者也对试讲的课程进行反思,修正不足。通过试上,备课组成员也了解到,在正式上课时,什么环节该让学生自主学习,什么节点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体现出教学风格的多样化。

三是正确处理好骨干领路与培养新教师的关系。可以采取“青蓝结对”的方法,让骨干教师帮助新教师挑好担子。如我校充分发挥学校内部优秀教师的作用,让他们与青年教师结对,每一位青年教师由一位经验丰富的教师做指导教师,并将帮扶效果纳入指导教师的年终考核。这样,在外因的促使和内因的需求作用下,双方就会主动协调配合,自觉研究备课,相互听课,一起解决问题。另外就是开展集体备课。我校规定,工作未满三年的新教师每学期必须做一次中心发言人。于是,新教师就会主动查阅资料、钻研教材、研究学生、请教学习,说出自己的教学思路、方法和建议,再通过上课、评课,找出优缺点。这样,新教师在教学中就会少走弯路,能够更快更好地成长,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集体备课交流材料第2篇

关键词:历史 课堂教学 有效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的有效性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学论专家余文森教授作过很通俗的解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学业上有收获,懂了、会了,产生兴趣了,问题就是这么简单明了。”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主要靠课堂教学来实现,我们只有保证每一堂历史课是有效的,才能保证整个高中历史学科教学是有效的。那么,如何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做好备课,尤其是做好集体备课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的教师应当是用他的终生来备课的”。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许多从教多年的老教师,虽然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教了多遍,熟能成诵,仍然一丝不苟的备好每一节课,力求常教常新。课前准备充分与否,会直接导致课堂效率和教学的成功与否。如果教师对教材理解不透彻,忽视了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忽视了教学资源在建构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将最终导致课堂教学低效的现象。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做好备课,尤其是做好集体备课。为了确保做好课前准备工作,我校自2004年实施新课程以来,一直坚持集体备课制度。每周一次,由备课组长负责,实行考勤制度。每次集体备课活动,主要以课堂教学反思和课堂教学设计研讨为主,教学反思以反思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重点;每次集体备课做到有中心发言人,中心发言人主要以学科骨干为主,中心发言人备课材料提倡教案、学案一体化。中心发言人备课材料必须有电子文档或者打印的文字发言稿。中心发言人应认真梳理和总结下一周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并逐一细化,内容要尽可能全面,要紧扣教材并根据我校学生实际有所拓展。中心发言人应认真设计每一节课的教学流程,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精心设计教学细节,特别是新知识点的导入、教学重难点的深化和复习、小结等,要体现创新性、可操作性。集体讨论后,集体备课材料由中心发言人修改、补充后,由备课组长安排统一使用。集体备课坚持“四定”、“五备”、“四统一”。即: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备教材、备课标、备教法、备学法、备教学手段;学目标要求、学重点、统一训练反馈、学进度。备教材,新课标强调“因材施教”,而不是教教材,因此,我校要求在编写课堂教学设计预案时,要理解教材,要研究教材中每个教学活动的内容及内涵,研究教材中探究性活动之间的相互联系,如果教师在没有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就动脑设计预案,那么设计的预案将偏离教学目标,从而人为造成课堂教学的“高能低效”。备学法是实现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只有全面掌握了学生的现状,才会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充分体现出来,一堂课学生要有所发展。首先要明白学生的起点在何处,有哪些已有的知识,有哪些已会的技能,在备课组中,主要明确学生的共性情况,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的起点也不相同,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还应体现教学设计的个性化特色。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实施有意的影响;才能为学生搭建合适的台阶,使学生在原有的认知基础上有所发展。备材料即课前的材料准备情况,材料准备太多,一下子呈现,学生的思维广度扩散了,但学生的思维深度就会大打折扣;材料太少,太简单,学生的思维就会容易定势。因此,建构有结构的材料来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十分必要的。

二、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孔子也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能主动、愉快地学习,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历史是人类过去的实践活动,在现实世界中不能重演。历史知识这种过去性特点,决定了学生对其理解、掌握、巩固的难度,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传统教学中,为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更多的是依靠教师本人通过语言的生动讲解和展示历史图片来实现。但历史是一本生动的、活的教材,仅靠讲述和图片展示是很难想象到气势恢弘的历史场面和美妙绝伦的艺术珍品的,而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凭借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将文字、声音、图形、动画、图片视频等综合为一体化,将已逝去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真实地”或“近似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枯燥、不易理解的历史概念、历史材料变得更直观、具体、形象,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从而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例如在讲“‘’的十年”这一章内容,如果我们只是单纯依靠课本提供的有限的文字和图片资料,由教师进行分析、讲述,学生的学习兴趣肯定大打折扣。而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就可选用“”有关照片、图片和视频等直观性材料,制成多媒体课件,将红卫兵运动的狂热、上海一月夺权的混乱、全国大动乱、九一三事件、四五运动等触目惊心的历史情景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就会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加深他们对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民族悲剧的认识和理解,大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的积极思维。又如,我在讲授“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这一内容时,通过播放闻一多的《七子之歌》(片段)和中英香港、中葡澳门政权交接仪式时的录像片来导入新课。当时,学生们看到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嘹亮的国歌声中徐徐升起时,无不为香港、澳门的回归而欢欣鼓舞和自豪。可见,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是超越传统媒体的局限,提供一个情境平台,行之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强化了学生的注意力,通过精彩的画面,让学生走进历史,重温了历史事件,这样历史课堂气氛变得活跃,为历史教学目标的完成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创造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保证师生间的交流

教学实践证明,教学氛围的民主、平等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师生之间的交往关系。交往状态是反映历史学习状态的一个重要标志,良好的师生交往状态体现在教学中,就是教师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积极参加课堂活动,在班、组内能够与他人进行有效地合作,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实现平等的交流。但良好的交往状态需要教师的调控与学生的配合。

新课程下的师生互动,是师生基于互相尊重、信任和平等的立场,通过言谈和倾听而进行的双向沟通、共同学习的过程。它强调师生人格的平等,师生之间只有价值的平等,而没有高低、强弱之分,在对话中,教师与学生是作为有生命的、具有平等地位的人相遇,互相尊重彼此的独特个性,只有这样,师生才能达到有效互动。我认为,在师生活动中应注意以下两个问题。首先互动不是简单的回答,真正的师生互动,指的是蕴含教育性的相互倾听和言说,它不仅表现为提问和回答,还表现为交流与探讨、独白与倾听、欣赏与评价。其次互动的目的并不是要达成一致,互动并不是消除差异、排除异己,而是为了更好的理解和珍视差异。观点的不同,说明问题的复杂性,说明有互动的必要和可能。

新课程下的生生有效互动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生生互动的实现并不是脱离教师知导的乱动。对教师来说,主要有两方面的任务:一是创设生生互动的环境和平台;二是积极充当互动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和指导者。在创造生生互动的环境和平台方面,我们学校尝试了学案导学法,成效非常大,通过学案导学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学生的自学行为,把学生由观众席彻底推向表演舞台。而作为发挥指导左右的教师,也不是简化教师的备课,而是要求教师更加充分的备课,既要对教学的重点、难点准确把握,又要对学生情况充分了解。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甘当配角,耐心倾听,适当引导,多关心,多鼓励。

四、调控学生情绪

在现实的学习压力下,一些学生常常会因为情绪不稳而在学习成绩上出现大幅波动,面对学生存在的许多心理问题,作为教师,应随时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和情感体验,着力培养他们积极的情绪状态,使他们逐步养成活泼、开朗、乐观的良好个性心理品质,在课堂上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调控。

1.发挥历史课的情感体验功能。历史课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体验素材,教师应充分发掘这些材料,为素质教育提供心理学的理论支持,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属于隐性知识,只能通过实践活动或具体案例分析在感受中习得,教学设计上教师要给予学生相应的体验和感悟空间,应尽可能给学生提供观察和思考的机会,引导学生有所思、有所感、有所悟。例如,我在讲必修三“希腊先哲的精神觉醒”时,苏格拉底的思想蕴含了丰富的人文主义精神,我设计了如下的探究题:苏格拉底真善美的表现形式是什么?如何看待自己的重要性?他的观点对你有何启发?教师还可以补充苏格拉底的教学法,即诘问法。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明确“知识即美德”的观点,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追求知识的主动性。

2.优化课堂教学的情绪氛围。我经常从这三个方面入手优化课题的情绪氛围,首先讲究教学语言的艺术性,教师幽默的语言、合理的速度、恰如其分的点拨、得体的举止会使学生在学习上如沐春风,形成良好的情绪感受;其次讲究教学组织过程的艺术性,课堂上,教师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思维速度、交往方式的差异性,合理安排教学容量和课堂节奏,让学生体验到学有所成的喜悦;再次讲究评价的科学性,教师科学运用课堂评价,可以有效调控学生的情绪,教师要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积极参与历史体验,要重视学生的成功,同时对评测的结果,要多鼓励,少批评,对学生的点滴进步都要给予及时的肯定评价和表扬。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在最佳情绪状态下获取有效学习成果。

参考文献:

[1]姬秉新,李秩勇,赵亚夫.理解与实践高中历史新课程――与高中历史教师的对话[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2月.

集体备课交流材料第3篇

主题:围绕学校学科开放展示活动和强化学生口语训练,开展相关学科活动。

工作目标:开展富有学科特色的活动,以小课题研究促进教学中的问题研究。

工作任务:

一.加强教学常规环节解决问题的意识,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1.集体备课:根据分析我校各年段学生实际情况,结合组内确立的各学年段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思路,备课组长切实承担起责任,掌握第一手材料,协调分配好前后各班的教学进度,责任分配明确,指导好青年教师和新调转教师的备课,专人保存好相关资料(前后班分开)。教研组长将每月深入一个备课组参加集体备课。

2.听课交流:(1)备课组长保证每月对组内的青年教师和新来的教师及重点班级听课,并做好交流与指导,促进年级整体推进。(2)青年徒弟教师与新来教师保证每周新课前必须听师父或老教师的课,从教学内容的把握、教法的使用和班级学生管理与监控等方面具体学习,并在期末交一份总结。(3)组长下到各年级做好重点教师的重点跟踪听课(青年徒弟教师与新来教师)和初三听课,及时发现问题。(4)按时参加&“理科四杯赛&”的听评课活动。

3.会课研讨:本学期学科组会课研讨活动将以年级为单位,有备课组长协调组织,推出参加会课的人员名单和讲课日期(时间集中在期中考试之后的一个月内)。

4.材料上交:(1)备课组计划、总结(2)假期优秀作业展的照片材料和部分原件。(3)各种那个学生活动的方案、总结(获奖名单)、过程照片(4)学科习题资源库电子稿,经备课组长检查整理后上交(试卷要有命题人及审题人,严把质量)(5)期末由周阔把参与会课教师的教学设计和反思电子稿收上来。每项内容均要包括前十与后十班。

5.参与学校小课题研究,即问题研究,并在期末考试之后组织研究成果交流与推广。

二.以学科开放展示为载体,促进教学交流和学生活动的开展。

本学期将与教科研课题结题仪式为载体,进行大规模、高层次、全方位的学科开放与展示,借以展示我校英语学科的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模式和学生素养。

教师活动:1.以年级备课组为单位组织的青年教师会课(原则是30岁以下和转来未满三年教师),备课组长确定讲课人员名单和会课时间,并负责协调同年组的教师的窜课和听评课;做课教师上交教学设计和课后反思。

集体备课交流材料第4篇

调查发现,一些学校、教师对集体备课的大方向不明确,他们只是指望通过集体备课解决具体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每一次集体备课几乎都是一成不变的活动形式:下周的课(或下面的几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什么,教学重点难点是什么,如何设计教学过程,选择怎样的例题或习题,怎样进行作业与考试……几乎所有的活动都是在围绕教学内容与教学细节进行。这本无可厚非,甚至是非常必要的,但从下面的理由看,集体备课仅有这些也许就显得不够了。

在新课程背景下,形成自己的教学文化应当是一所学校努力发展的方向;积极探索、逐步构建并形成自己的学科教学特色,应当成为开展校本教研活动的重要目标。学校原有的教学文化底蕴、办学理念、办学特色是什么,在此基础上的改革发展方向又是什么;学校的每个学科要努力形成怎样的教学特色,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目标如何确定;为了实现长远的发展规划而需要分解的阶段目标又是什么,如何实施……这些都应是开展集体备课活动所要明了的。

与此同时,相对于集体备课的长远规划,学科组平时的集体备课过程则应是实实在在的、具体的——将集体备课的长远目标、内容细化分解,紧紧围绕当前教学内容,切合当前教学实际,发现并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学校要将学科教学的长远发展规划与当前工作重点、教师专业成长与实际教学需求结合起来,使集体备课活动每一阶段有研究探讨的重点,既扎实有效、务实具体,又抬头看路,始终瞄准努力的大方向。

二、分工备课多,合作交流少

集体备课应当是平等、民主、互助、开放的交流活动过程。集体备课,人人都是主角,但分T又应有所不同:教研组长(备课组长)要组织活动的全过程,学科带头人要充分发挥专业引领示范作用,研讨时中心发言人(也称主备人)作中心发言,提供相关材料,设计并提出富有探究意义的研讨问题。所有的教师积极参与,各抒己见。在探索的过程中,教师达成共识,形成实施教学的基本思路、提升自己的水平。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根据自身实际(本人、学生、教学内容等)进行“二次”备课。同时,要力戒以下两种走向极端的做法:

第一,一人备课,大家“享受”。将备课的任务全压在学科带头人身上:每次集体备课都由他们作“一言堂”的中心发言,他们拥有“霸语权”,其他教师则没有“话语权”;由学科带头人提供现成的“样板”教案,其他教师坐享其成,一成不变地到课堂上去“执行”;有的学校甚至完全将集体备课代替了教师个人的独立思考。这种做法看似发挥学科带头人的作用,减轻教师的备课负担,避免了青年教师可能要走的“弯路”,实则是一人备课,大家“受害”。首先,受害的是普通教师,他们与学科带头人缺乏交流与反思,相互交流学习提高失去了基础,集体备课也就失去了“集体”的意义;普通教师被动“接受”,积极主动的思考少了,个人探索合作交流的机会没了,拿来的“成果”终究不是“自己”的东西。通过集体备课促进教师自身专业化成长也将成为一句空话。其次,受害的是学生,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学生,教是为了学生的学而教,离开了学生的实际,再好的教案也只能是纸上谈兵。一套教学方案不可能适用所有的老师、所有的班级,这样的做法只能带来事与愿违的后果。

第二,“分工”备课,资源“共享”。将某一时段的教学内容(或模块或章节)按一定形式“瓜分”,提前分配给教研组(或备课组)的教师备课,大家“凑”在一块,形成“完整”的备课。这一时段(章节或内容)的备课用你的,你准备材料、作中心发言,提出教学建议;下一时段(章节或内容)用我的,我作重点讲解,给定教学设想;下次再用他的……一些人美其名曰“人人备课,资源共享”:集中兵力,各个击破,重点突出,难点分化,教师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去分头“攻关”。这种认识和做法也是不可取的。其一,学科带头人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一个教研组(备课组)教师之间的基础条件、教学经历、业务水平、发展潜力是存在差异的。他们虽然在集体备课活动中要互相学习,共同提高,但担当的角色应是不同的。相对而言,优秀的教师应承担起指导、引领、示范、带动、把关的作用。其二,人人担当“主备人”,将教学内容“瓜分”,集体备课变成分工备课、分别备课,会打破教学内容、教学思路的完整性。教材中的模块和章节都有各自完整的知识、思想体系。每位教师对教材的认识与把握往往是不同的,教师之间各自为战显然对于从整体高度把握教材、把握教学是不利的。从着眼长远的视角看,如此做法对于形成并主动构建学科教学的特色也是不利的。

三、备教材多,备学生少

当前,集体备课还是较多地关注了教材而忽视了学生;关注教材又主要体现在对知识点的分析和落实上。例如,就某一教学内容(或章节)而言,教师大都比较关心:与传统教材相比,新教材有怎样的变化,是新增内容还是传统内容;知识点的教学要求是高是低,“理解”还是“了解”,“掌握”还是“熟练运用”;高考对该内容的知识考查要求是怎样的,常见题目类型有哪些,教学如何达到考试的要求?选择哪些例题习题;课程标准、教学参考书规定几课时授完?能讲完吗……集体备课似乎一切都是在为了教师的“教”,对于学生的“学情”却置若罔闻,熟视无睹。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根本宗旨。不去深入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不去关注学生的学习基础,不去研究我们教学的对象,再“好”的备课,也只能是“空中楼阁”。试想,当我们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倾向、情感态度不甚了了,甚至连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学习某一内容的知识基础都不能做到了然于胸,怎么可能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实际的教学方案来?

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是教学活动的起点。集体备课要备学生:调查学生学习基础与已有经验,分析学生的学习心理与情感倾向,研究学生的学习过程特点,商讨教学过程设计与实施方案……只有这样,集体备课才有较强的针对性,才能够做到备课是基于学生的“学”,为了学生的“学”。

四、备讲法多,备学法少

目前,无论是集体备课,还是教师的教案书写,关注的重点依然是课堂上的“讲”:内容如何讲得清楚,题目如何讲得精彩,重点怎样强调到位,语言怎样力求优美,先讲什么,后讲什么……一切似乎都是在为教师课堂上的“完美表演”而准备。

例如,笔者参加了一所学校高一数学备课组的集体备课,课题为“函数的概念”。先是学科带头人作中心发言,他首先谈了自己对函数概念的理解,对函数概念的“变量说”和“对应说”进行对比分析,指出“函数的概念”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然后就是具体的教学建议,特别强调要讲清“对定义域中的‘任意一个值’都有‘唯一的值’与它对应。”并设计出了一组强化题目,给出了讲解的方法……在学科带头人发言之后,全体教师也都围绕这一议题谈体会,说打算(课堂上“讲”的设想),却几乎没有涉及学生学习方法指导的设计——如何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问题情境,总体上要把握哪些“有利”的“契机”,教师又该作怎样的角色转换与定位。显而易见,这样的研讨与交流固然深化了教师对教学内容(特别是知识点落实)的认识,完善了教师对教法的设计,为“讲课”作了充分的准备,但仅有这些是远远不够的。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指出:“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是高中数学课程追求的基本理念。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对概念、结论和技能的记忆、模仿和接受,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口因此,设计数学课堂教学活动过程,创设问题情境,把握“有利时机”,适时角色转换,促进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习,进而培养和发展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是备课的重要环节,也是集体备课的重要内容。

著名数学家张景中说:“好的老师,就应当向学生展示数学思维的美妙。”“数学教学的改革电不能只着眼于讲什么,不讲什么,先讲什么,后讲什么,教师应该下功夫研究在课本之外有没有与众不同的、更好的表达方式,不但要教学生算,更要教学生想。”备教师的“讲”固然重要,但归根到底,“讲”是为了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讲”是为了“少讲”,“讲”是为了“不讲”。

五、备课前预设多,备课后反思少

一些教师认为,备课主要是解决怎样“教”的问题,并把形成教学思路与实施方案看作是集体备课的主要目的,意味着活动的终结。因此学习课程标准,研究教材内容,设计教学过程,选择练习作业……成为每次集体备课的主旋律。而对于教学实践过程中的反思、教后“回头看”、教师之间的相互观摩与评判、教学的得失总结却涉及的较少。

诚然,课前精心的教学设计是非常必要的。虽然这只是一个预设,但却是执行教学行动的“指南”,是达到理想与精彩“生成”的基础,因此集体备课前预设也是顺理成章的。但“预设”不可能预料到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所有情况。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只要学生的思维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他们就有自己的思考,自己的见解。课堂教学的实践表明,思想开放、思维敏捷、好奇心强的学生的思考时常闪烁着创新思维的火花,而且不可能总是走在教师事前“预设”的轨道上。教学过程中也就会时常发生一些出乎教师意料之外的“事件”。面对此情此景,教师会有怎样的反应?他可能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凭借自己的教学机智,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顺势推进学生的学习;他可能将学生的思维强行拉回到自己的思路上,这当然是毫无益处的;他可能处于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好端端的“设想”遭遇到了挫折!“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预设”与“生成”之间的撞击,无疑会引发教师深深的思考:为什么会这样,课前预设有何不足?教学过程有什么不当?今后应该怎样调整,有什么教训和经验值得总结汲取……这分明是来自“身临其境”的“当事人”的真切感悟。这种感悟,既亲切自然、弥足珍贵,又稍纵即逝,及时地总结交流是十分有意义的。那么,在随后的集体备课时,就上一次的备课及其教学实施过程回顾反思(比如采取课后说课的形式),就显得十分必要了:回顾教学设计形成的轨迹,联系课堂教学过程的点点滴滴,交流各自在“突发事件”面前的“应对策略”,感触各自的困惑与迷茫,反思存在的不足,共享成功的经验……

在当前大力推行校本教研活动的背景下,集体备课的重要性已为我们所认识,但在实施集体备课的过程中,我们还存在着一些偏差和不足。我们要认真思考、积极实践、努力探索集体备课的有效实施策略,将校本教研推向更高水平。“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应当成为我们的追求,也是我们的责任。

集体备课交流材料第5篇

关键词:服装专业 理实一体化 具体教学

为了实现培养企业急需、具有基本专业理论知识和熟练操作技能、适应生产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于2009年起开始实行了一体化的教学改革。服装专业作为笔者学院重点发展的专业,是第一批进行一体化教学改革的,经过几个学期的实践,笔者对一体化教学研究与开发总结了一点体会。

一、理实一体化教学概述

一体化教学,就是为了使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结合,将理论教学与生产实习交叉进行的一种教学模式。其内涵主要是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和教学模式,根据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重新整合教学资源,体现以能力教育为主的特点。以锻炼学生的能力为根本,实现从原来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如何“教给”学生,向现在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如何“教会”学生的转变。教学大纲的编写要以培养目标为中心,从以课堂为中心向以“一体化”实训室为中心的转变。以“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实行理论与实习的“一体化”教学,改变学生被动听讲的局面,让学生“动”起来,在技能训练中掌握理论,在理论学习中提升操作技能,形成“用知识去实践,在实践中学知识”的教学模式。

二、一体化课程开发的步骤

1.工作任务的选定

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的关键是教学内容的选取和序化,即工作任务(项目)的选定。选择一个合适、真实的工作任务,可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提高学习效率,特别是一些具有前沿的工作任务。如:在服装设计课程教学中,选取“根据2013年春夏流行趋势,设计工贸夏令营服装”这样的典型工作任务的布置,可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服装设计的兴趣,明确学习的目的。

如:任务――服装款式设计

(1)典型工作任务。

①任务描述。在服装企业,服装款式设计一般在设计部门由设计助理、设计师配合完成,主要包括服装细部款式设计、下装款式设计、上装款式设计三个基本方向。接到任务后,设计师先对所要完成的任务进行分析,根据任务具体内容进行任务处理,将具体的设计任务交付给设计助理。设计助理接收任务后进行流行趋势的调研,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根据设计师提出的具体要求进行服装细部款式设计、下装款式设计、上装款式设计,画出设计图稿,寻找适当的面、辅料。设计助理完成设计任务后将设计图稿交给设计师进行确认。设计师有确定款式的权利。大家在此过程中共同讨论解决问题的建议,并做详细记录,最后将设计图稿全部移交技术人员,并办理相关移交手续。在工作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安全作业,遵守“5S”的工作要求。

②工作分析。工作对象:接任务书,明确每个款式设计任务要达到的效果;收集服装款式流行资料;款式草稿设计;画出完整款式设计图稿;修改设计稿;款式展示、评价;审核、定稿;整理现场,填写设备使用记录。工具:绘画铅笔、彩色铅笔;材料:橡皮、专用绘画纸、水彩、水分颜料、卡纸、双面胶;设备:电脑、课桌、展示台板等。资料:《服装款式设计基础》《时装设计快速表现》《时装之苑》等时尚杂志。

③工作方法:与人沟通的方法;有效的市场流行趋势调研的方法;查阅书籍、资料、网络资料信息的技巧;设计款式的方法;面辅料选用方法。劳动组织方式:个人独立完成服装细部设计、上装款式设计、下装款式设计,绘制准确平面设计图;设计师把握小组设计,组织设计助理工作;小组合作,收集资料;设计助理独立准备好所有工具材料,完成设计任务。

④工作要求:明确任务具体效果;小组合作完成资料的收集、整理和讨论、分析;款式草图的设计要符合要求和潮流;在绘制款式图作业过程中要比较并不断学习、调整,争取款式图美观、准确;修改款式图时要合理地取舍,准确定位;展示和评价要有效、有力。

(2)代表性工作任务。任务名称任务描述:

①服装细部款式设计设计师助理根据设计师所定风格进行具体定位,收集相关的服装细部部件咨询进行参考,设计领子、袖子、口袋、皱褶等平面款式图稿并进行配料、辅料的选择,交予设计师审稿、定稿。接到任务后,设计助理事先准备好用于实施任务的工具、设备和材料,然后按照服装具体的定位,通过市场调查,报刊及网络时尚资料查询、整理咨询、根据流行资讯进行借鉴性设计的程序进行。

②上装款式设计设计助理根据设计师要求风格进行具体定位,收集相关的上装咨询进行参考,设计衬衣、西装、夹克、大衣等平面款式图稿并找寻适当的面辅料交予设计师审稿、定稿。市场调研完成后,设计师助理利用工具、设备、材料和相关咨询,按照企业和客户要求实施上装设计的任务。任务结束后办理相关移交手续,交予纸样师进行纸样制作。

③下装款式设计设计助理团队根据设计师要求风格进行具体定位,收集相关的下装咨询进行参考,设计绘制各类裤子、半截裙等平面款式图稿,并选用适当的面辅料,交予设计师审稿、定稿。任务结束后整个团队进行样衣试穿和修改。任务结束后办理相关移交手续,交予纸样师进行纸样制作。

2.教学资料的选定

教学资料包括传统意义上的课本,现代意义上的教材和学材。传统意义上的课本应视为师生相对固定的参考书;教材是教师自行开发的,融教师教学内容与教学策略于一体的教师用工作页;学材是教师自行开发的,融学生学习内容与学习策略于一体的学生用工作页。教师用工作页包括理论工作页、实践工作页、教学评分页等;学材不是完整的,留白处是供学生思考、理解后自己填充的。教师用工作页实际上是学生用工作页的标准答案。教材、学材、教学媒体、教学方式构成了现代意义上的教案。

3.教学设备的选定

教学设备包括教学场地、相应的虚拟仿真软件、电教设备、必需的实验演示系统、实物操作系统。

4.教学方式的选定

教学方式一体化的原则是用知识去实践,在实践中学知识。要想实现这一原则,就要求精选教学任务。从任务中引出教学目标,使学生产生学习知识的兴趣。一项好的任务要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融入任务中,使任务有利于学生个性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师课前熟悉任务内容,对任务进行深入研究,并准备好任务讨论可能涉及的有关知识。

集体备课交流材料第6篇

曾经有人说“科组建设是学校教学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志,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我非常有同感。但我觉得这句话应该细化一点。我认为备课组建设更加具有基础性和重要性。因为备课组是学校教学的一个最基础的组织,与实际教学最接近。只有抓好备课组建设,教学常规的落实才会真正落到实处。抓好了一个备课组,其实也就抓好了一个年级的一门学科教学。它建设的成功与否,关系到很多方面:包括教师的教学能力水平、课堂教学质量、新教师的成长、以及整个备课组老师教学水平的共同提高。因此,搞好备课组的建设非常重要。

作为一名备课组长,我在工作的过程中,积累了许多有用的经验。主要有二个方面:一是做好备课组的日常组建工作,抓好常规的备课组活动;二是抓好团队建设,协调同组教。三是搞好集体备课,抓好资源共享、智慧共享。四是组织好新老教师的教学经验交流,做好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我认为这几点非常重要。

一、坚持以精神建设为先

要求备课组的全体老师要以“严谨、踏实、热情、负责”的精神参与各项备课组的工作和活动,按时参加备课组活动,对备课组分工的工作要责无旁贷,认真完成。团队建设要成功,团队精神要发扬。要求所有老师发挥互相帮助、互相交流学习的心态参与备课组活动。工作上,要以对学生发展高度负责的态度,落实教学常规工作,提高教学质量。这样,一个充满教学和工作热情的备课组才能形成,一个团结奉献的团队才会成立。

二、严格要求,互相监督,互相帮助促进。

在备课组工作中,以严格要求,互相促进为基本原则。老师必须按照组内规定,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要以集体利益和学生学习为先,充分发挥自己在备课组当中的作用。在活动内容与方式上,各备课组每周一次集体备课。必须强调的是,每周一次的备课组活动,一定要扎实开展,而不能流于形式。组内成员要集思广益,研究学生,研究新课程,发扬团队精神,共同提高学科教学水平。集体备课时,要集体总结上周教学情况,商讨下周教学进度与内容。规定下周内容的主备课人。然后由本周内容的主讲人主讲每一课时的教学安排与重点、难点。其他教师补充。最后形成讲话稿,与集体备课记录一起交教务处存档。同时,每一课、每一章节都要求有电子教案,在文件库里备份留存;各备课组要定期举行组内公开课,加大听课、评课力度。在管理上,由备课组组长担任负责人,每次备课组集体备课均要求参加教师签名。在履行基本工作的前提下,好要做到新老教师结合,以老带新的培养工作。每次备课组都要给予新老师更多的机会发挥他们的能力作用,对日常教学给予各种帮助和经验教授。对新老师的不足之处给予及时的提醒和意见,促进他们的成长。

三.抓好教学常规,集体备课,增强质量意识

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因此,集体备课要做到教学目的明确,教学过程流畅,要突出重点、分解难点。要从学生如何“学”入手,认真用好教材,选择教法,更新手段。用充分运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来弥补自己知识上的不足,用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采用多种形式呈现知识。学生作业要精选,要以质取胜,避免重复、低效乃至无效的劳动,努力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作业要及时批阅,注重信息的反馈和及时矫正。备课组要精编讲义,齐心协力编印我校的参考资料集体备课是发挥群体优势,提高备课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落实教学常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必要措施。本学期:集体备课解决的问题:

1、备学生:通过集体备课,以及与上届初三学生的对比,各位老师更进一步了解了本届学生的优势和劣势、本届英语学科的优势和劣势,以及班级内的学生间的差距、年级中班级间的差距等,有利于有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并挖潜。

2、备教材:通过集体备课、轮流说课、其他老师补充等使各位老师更准确地把握教材、灵活运用教材,真正落实“用教材去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教学指导思想。

3、备方法:通过相互间的教学交流,不断地改善教法,努力使自己的教法适合自己的学生,从而使学生获得有效的学习方法,少走弯路。

4、备计划:教学计划、口语操练计划、培优补差计划、活动计划等都是集体智慧的结合。

5、备考试:每次命题都紧紧把握《课标》,考查学生的语言技能、语言知识、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学科活动

1、共同研究有效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水平的各项措施,备课组要开展了相关的研讨活动。

集体备课交流材料第7篇

要想使高汤美味,首先要精心挑选原材料,同样要想使导学案发挥最大功效,首先要精心编制高质量的导学案,导学案的编写必须遵循学生的主体性原则、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生活化原则、探究性原则,那么编制高三复习型导学案时有哪些注意点呢?

一、集体备课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集体备课是集中教师智慧攻坚克难的过程,因此备课组必须制定好复习计划,分配好时间,统一进度,分工轮流编制。备课组全体教师一定要积极参加集体备课,定时间、定地点、定主备课者。确定备课内容后,主备课者提出备课提纲,包括备重点、备难点、备教法、备作业,同时其他教师要交流自己备课的思路、设计等,主备课者根据各位教师的观点,编制导学案,最后发给组内教师讨论,完成定案。全组教师通过集体备课可以集思广益、互相借鉴、共同进步,同时还要不断总结调整,编制出适合本校学生学情的高质量的导学案。

二、精挑细选

回顾2011年江苏政治高考卷的考题,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无不涉及到相关教材的主干知识,同时又富含当年的时代气息,又是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结合点,例如最后一个综合探究题取材于时政热点“人口普查”有关中国的“养老”问题,答案中涉及的书本知识有:文化对人的影响,影响消费的因素,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政府的宗旨、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思想道德建设等,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也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有利于提高学生尊老爱老助老的社会意识。大部分学生在答题时还是感到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这就需要我们高三政治老师在设计导学案时要兼顾考点、热点、情感态度价值观,“导学案”设计重点突出一个“导”字,引导学生去主动学习,自我探索,在深入思考中发现疑点,强化思维活动模式、因此高三导学案的基本结构就包括了:学标导航、知识导学、问题导读、热点导引、典例导析、典题导练、学后导思,彻底杜绝学案的剪贴化、简单化和习题化倾向。当然这些结构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灵活调整。

1.知识点要精细化、层次化

考纲和考试说明是命题的依据,也是备考的依据。政治学科考查要求注重基础和能力、价值观导向,考查学生的学科素养、逻辑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每堂课都要严格按照考纲的知识点来安排学习目标,突出重点、难点,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课时的合理安排,这样就可以避免浪费高三学生宝贵的复习时间。

2.材料要时事化、探究化

今年政治试卷把握时代脉搏,热点时事背景贯穿全卷,如世界粮食问题、互联网网站管理问题、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关系问题、财税问题、贸易中困扰中国的铁矿石价格问题、食品安全问题、政府职能建设问题、党建问题、民族问题、中国南海维权问题、“红歌”现象,等等,立足于学生生活经验,着眼于考生发展需要,考核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将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在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设置新问题,着重考查考生对新材料新情境的分析与解读能力。因此作为教师要“围绕知识找材料”“围绕材料找(命题)角度”,把知识情境化、问题化,“死”去“活”来,“死活”都要。要过“找”关,就要研究考纲、教材中的重点、难点、易错点;日常检测中发现的知识缺陷与漏洞,研究相关考点在高考中的地位、被考查过的状况,研究时事政治、研究党和国家的重要方针政策,找教材与材料的结合点,精心挑选材料、精心设计问题。

3.例题典型化、创新化

今年政治试卷的命题方式活泼多样,作为一线教师要多做、多研究历年的高考真题,提升自己的解题能力,在编写学案时,把题目自己先做一遍,在“海选”中“精选”,精练精讲,通过做各种各样的题,提高学生运用知识、掌握各种解题思路、锻炼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保证不同的题型学生都能接触,各种解题方法都能掌握,力争在解题的规范性、技巧性上多拿分。每年的试卷都有一定的继承,也有一定的创新,所以教师不仅要研究本省的例题,还要多研究山东、广东、上海、海南等地的高考例卷,注意变式训练,并尝试自己编制题目。

三、因课而异

课堂是生动的,学生是生动的,不同的课型、不同的学生,导学案的编写也要根据不同的任务阶段有灵活的变通。传统意义上的政治复习一般是先从“基础知识复习课”开始,夯实基础,重视对课本教学内容的整合与重组,找到知识之间的联系,多设计表格、框架图等,把一章章一节节的知识之间的联系找到,追求的是从局部到全局,从全局中把握局部。这种课型要适当留时间巩固知识。在“热点专题课”上要取得好的复习效果,围绕热点主线设置背景材料,组织各种题型,对同一热点,可以从不同角度用多种题型“串烧”进行分析思考,训练学生思考的广度和深度,这种课型要多给学生思考探究的时间,同时导学案的设计相对简单,热点导读、知识导引、问题导练、学后导思。

四、反思优化

教师在课后要及时反思,针对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状况、学生的学习状态等,用作下次集中备课交流时的补充;在使用导学案的过程中要不断和学生交流,或做书面调查,以便了解学生对导学案的看法和各自的使用心得,教师通过整理后及时在备课组内交流反馈,这有利于教师真正立足于“学生的需要”,不断提高导学案的使用实效。

集体备课交流材料第8篇

我们老师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备课观念。信息技术是高一的必修课,实行新课改后占有一定的学分,还要进行统一的水平测试。因此,我们应当努力上好每一课。这就要在备课上多下工夫,把备课观念由“写教案”转变为“全身心地去备课”,从而把握课堂教学的效能。要想紧跟新课程改革的步伐,更好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大面积提升教学质量,我们每位教师都应认真对待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的第一个环节,就是由主备课人选定课题。主备课人的任务是首先熟悉教材,分析教材、分析学情、制定出教学中的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和方法、情感与价值观三个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讲述自己的教学方法,最后设计教学流程,从这几个方面来进行讲述。为书写教案充分准备,充分挖掘和分析教材,并通过各种手段搜集各种有用信息,在备教材、备教法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最后书写教案。根据信息技术这一学科的特点,还可以在本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一些相关内容的补充,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在集体备课中,大家畅所欲言,就本课的各个部分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导入新课部分,要选出最新颖、独特且能吸引学生的方案,并用材料加以辅助。教学重点部分,首先由主备课人陈述自己的见解,其他人分别发言,要求发言必须符合教学大纲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况,同时要把相应的教法、学法融入材料分析之中。最后,总结出既能阐释清楚课本观点,又能使学生容易接受的教法和学法。教学难点部分,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要求,集大家的智慧于一体,分析出一种既不脱离书本又使学生通俗易懂的教法和学法。能力目标方面,通过讨论,参与者普遍认可通过双自主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要重视对选材、教法、教学用具的分析与研究。选材方面,一定要突出新、特、优。教法方面,一定要突破政治教材枯燥无味的局限性,争取做到思想性、趣味性、知识性、科学性相统一。

在集体备课中,我们每个人都注重了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同时,要用欣赏的目光来评价同学,学会赞美别人。在集体备课时,注重教学过程的研究,让学生了解获取知识的方法,从被动学习转变为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经历知识获取的过程,得到属于自己的真正的知识。在集体备课过程中,我们还要注重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建立,让课堂成为师生交流最有效的平台。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也能学习到许多知识。同时,还要注重教学手段的提高,善于利用现代教育教学资源,提高我们的教学效果。

在集体备课时,我们特别要注意导入,注重创设情景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为,一个好的导入等于成功了一半。这证明了课堂导入的重要性。在集体备课中,我们每一位教师还可以互助合作,大力开展教师之间的互助活动,充分发挥每一个教师的积极作用。在实践中,要更加注意彼此间的交流与合作,使教师在自我反思的基础上,可以互相诉说困惑、提出问题、展示案例、阐释设想,在各抒己见、共同分析讨论的基础上,产生灵感,达成共识,升华认识。这样,集体备课就真正实现了新老教师的“传帮带”与资源共享的发展目标,从根本上提高信息技术学科整体的教学水平和集体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