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数学课程标准

数学课程标准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07 15:04:09

数学课程标准

数学课程标准第1篇

【关键词】新课标;转变;学习方式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1-0289-02

二十一世纪人类社会正步入一个以“智力资源占有、配置、知识的生产、分配、使用为最重要因素的经济时代”,多媒体和网络技术飞速发展,培养适应新时代的人才尤为重要。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与社会的发展不相适应,应试教育体制使得全社会都在为“分数”而奋斗。家长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使孩子获得高分数;学校追求高升学率使教师奋战在“题海”,“补课”之中,教学以“一言堂”、“真鸭式”为主要方式;学生学习方式单一、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很少有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教学只注重书本知识,运算和推理技能的传授,忽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的培养。为此,新一轮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数学课程改革对数学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教师必须更新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学生必须转变原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索,交流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从而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因此,对于我们工作在教学一线的教师来说,应尽快适应新课标的要求,积极主动的做好教师的教法与学生的学法的同步转变。

1 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会学习首先要学会阅读”。阅读对于数学的学习同样必要。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将教材中的内容掰开了、揉碎了讲给学生听,忽视了学生“阅读”。现代教育提倡从学会到会学,提倡“终身学习”。因此,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基本前提是学会阅读自学。

首先要学会阅读教材。新教材的每一章节内容为学生阅读自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最初我先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再回答问题,掌握知识点。随着阅读能力的提高,接着让学生独立阅读,思考教材中的问题,然后总结归纳出重点知识,进一步提高自学能力。接下来,我结合教材特点及教材所编录的数学史料,数学与文化等要求学生认真阅读,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近年来,各式各样的阅读理解题已经成为中考热点。适当地进行一些阅读理解的训练,既能打消学生对“数学阅读无用”的想法,又为中考打下基础。

2 质疑

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教会学生质疑,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途径。首先教师要创设一个民主的、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给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让他们想尽一切办法去解决,不要打消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比如:在求证多边形内角和公式为(n-2)×180°时,我提供了一种证法,即从n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引出(n-3)条对角线,它们n边形分成(n-2)个三角形,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n-2)×180°。学生在此基础上又提出如下问题:把一个多边形分成几个三角形,还有其他分法吗?由新的分法能得出多边形内角各公式吗?于是,我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讨论、探究,学生很快得出另外两种证法。接着又有同学提出问题:让点O动起来,在其它位置能否把多边形也分割成三角形呢?能否得到多边形内角和公式?我肯定了这些想法,鼓励学生课下进行讨论。

3 探究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教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因此,教师要根据具体的学习内容,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创设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研讨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掌握探究的方法,体验探究的乐趣。比如:在学习“平面镶嵌”这一节内容时,先让学生观察教室地面砖的铺设情况,总结出平面镶嵌的概念,在探究平面镶嵌的条件时,我设计了如下的问题:

(1)剪正三角形、正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正八边形中的一种正多边形镶嵌,哪个图形能镶嵌成一个平面图案?

(2)剪出一些形状、大小相同的三角形纸板,拼起来能否镶嵌成一个平面图案?

(3)剪一些形状、大小相同的四边形纸板,拼起来能否镶嵌成一个平面图案?观察探究实验的结果,得出多边形能镶嵌成一个平面图案的条件;1)拼接在同一个点的各角的和恰好等于360度。2)相邻的多边形有公共边。最后,让学生进行简单的镶嵌设计,使所学知识得到巩固和运用。

4 实践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力求使学生体验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数学与日常生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促使学生逐步形成和发展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因此,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动手实践,亲身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发展学生创造力,使其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学完《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后,我指导学生亲身实践,体验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的过程。首先,学生分小组针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设计调查问卷,亲自到学校、街道及公共场所进行问卷调查,收集数据。然后运用计算机整理数据,得出结论及相应的措施。最后,全班进行交流,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

5 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第2篇

一、新课程对数学教学过程的阐释

1.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过程的核心要素是师生互动和交流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真诚交流。新课程标准认为数学教学过程中不能与学生交心的老师不是最好的老师。成功的教育是非显露痕迹的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是充满爱心的教育。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真诚交流意味着教师对学生的殷切期望和由衷赞美。教师期望每一个学生都能学好,由衷地赞美学生的成功。善于发现并培养学生的特长,对学生已经取得或正在取得的进步和成绩给予及时、充分的肯定,从而激发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和进取心,不断将教师的外在要求内化为学生自己的内在要求,实现学生在已有基础上的不断发展。

2.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过程是多种要素的有机结合体

新课程标准认为教材是数学教学过程的重要介质,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依据课程标准,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充分利用包括教科书、校本资源在内的多样化课程资源,拓展学生的发展空间。

“教”为了“学”。在新课程下,数学教学过程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途径,它突出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是数学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新课程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选择课程资源、组织教学活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以及参与研制开发学校课程等方面,必须围绕素质教育这个中心,同时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新课程标准下还要求教师学习、探索和积极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师德素养和专业水平。

3.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过程的完美实现在于教师与学生的充分理解和信任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在讲到某些重、难点时,由于对学生学习潜力估计不足,教师包办代替的多,讲道理占用了学生大量宝贵的学习时间。因此,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做到“目中无人”,把自己视为教学的指导者、促进者和帮助者,是“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而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基于此,课堂上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形式,以小组成员合作性活动为主体。学生在小组内相互讨论、评价、倾听、激励,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群体磨合后的智慧,这必将大大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新课程改革的滚滚浪潮中,新的课程改革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我们经常看到课堂上教师巧设情境、精编活动,孩子们主动探究、各抒己见,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但我们自认为鲜活的课堂中却隐藏着诸多顾此失彼的教学现象,这值得大家反思。

二、新课程标准下对数学教学过程的反思

1.注重学生的学习方式,忽视教材的教学要求

课程改革一个很重要的方向就是改变或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们的课堂变了,不再沉闷、死气沉沉,学生不仅积极动手操作,自主探究,还热烈地与同学交流。看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但很可能一堂课下来,孩子们不知道这节课主要学习了什么,掌握了什么,最终的感受是这节课很热闹。究其原因是我们的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只考虑到了引导学生如何使用提供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而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把准教材的教学要求。具体地说就是忽略了本节课的重、难点是什么,关键是什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掌握什么知识,达到什么目的,对于这些,教师没有思考过,或者没有认真思考过。

2.注重动手操作,忽视点拔指导

新课程把学生的生活及其个人知识、直接经验作为课程内容,尊重“儿童的生活经验”。强调的是问题意识,引进了许多现代社会生活和科技知识。如数学课程标准就明确将学习内容分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和综合应用”四个领域。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这些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3.注重讨论交流、汇报。忽视多元评价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评价应是多元、发展的。从指导思想来看,课程评价是为了“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而考试与测验是为了“选择合适教育的儿童”。从评价对象和范围看,新课程评价突破了学习结果评价的单一范畴。从评价的方法及技术上看,它不是定量分析,而是发展到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新的课程评价鼓励个人思考,运用学生成长档案袋、小论文、答辩等多元化的评价形式。

数学课程标准第3篇

恩格斯早在一百多年以前就指出,“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这也是《标准》开篇的第一句话,并进一步指出“数学是刻画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科学语言和有效工具。”近年来对这一定义的讨论层出不穷,许多人认为这仅仅是对数学的生硬刻画,现代数学的研究早就超出了“数”与“形”的范畴,因此这一定义有了“过时”之嫌。造成这种看法的原因是过去我们对数学的认识的单一性,仅仅重视数学的科学价值,强调它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的属性。随着理论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对数学本质的认识又多了许多新的层面和角度,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因此很多人怀疑过去我们对数学的定义,但是,无论如何,数学首要和基本的对象是数量的,而一切事物都离不开“数”和“形”这个侧面,也正是这个原因,数学成为了诸如物理、力学、天文、化学、生物等科学的基础。《标准》没有摈弃这个最基础的概念,这是对数学的其它的各个层面,各个角度的认识和生长点,决定了《标准》对数学的认识是建立在科学的态度基础上的。

2.着眼于育人,从文化角度认识数学

数学文化观最早由西方学者提出,它是由人类文化学和西方数学哲学的发展推动而形成的,关于它的讨论也很多。人类文化学把文化看成3个层面:(1)文化的精神层面,它包含心理、工具、思维、观察等,(2)文化的社会层面,它包含规则、”风俗,生活制度等。(3)文化的物质层面,它包含生产工具、生活工具、技艺和操作方法等,不难看出,数学渗透于文化的各个层面,成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从数学自身来看,数学文化观使传统的数学哲学开始注重数学自身的构造性之外的属性,改变了把数学看作一种静态的、绝对的理论构造的逻辑体系的数学观,强调数学具有广泛的社会实践性,因此,数学文化观不仅对数学哲学和数学史,更为重•要的是为数学教育提供了一种新的理念,教育是传递人类文化和文明的重要手段,那么数学教育理所当然是数学这一文化的传递手段,并且在传递这种文化的过程中,要对文化进行选择和组织,而在学校,文化的选择更多地表现在课程与教材的设置上,因此,《标准》对数学文化观的重视和强调有其必然性。

3.面向大众,面向未来,勇挑普及公民素质之重担

基于对数学文化观的强调之上,《标准》指出“数学素质是公民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涉及面之广泛可想而知。可见,《标准》今日所认识的数学,已经不仅仅是长久以来人们所认为的纯而又纯的学科数学,而是面向全体大众,与每一个人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学,关于了解公民的基本数学的要求的调查研究很多,由国家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中所提供的比较研究具有代表性(详见《解读》),其结果表明,当今社会,数学与人们日常生活的联系可谓元处不在,数学在现代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它已经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从每日的天气预报到个人的投资方式(购买股票、购房、保险),从旅游到房屋的布局和装修,从每天的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给人们的各种各样的信息,都与数学有着密切联系,这对数学课程提出了非常现实的要求:我们应该教什么样的数学给未来的公民?

数学课程标准第4篇

一、依据说课的基本特点,阐述清楚整体教学的思维流程

1.说理性

说课者在说课时,不仅要说出“怎样教”,还要说清“为什么这样教”,要让听者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2.科学性

课堂教学要求教师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用科学的方法解决教学问题。教师必须遵循教学原则去设计教学程序,教材的处理、挖掘及传达程序,应具有科学性、逻辑性和思想性。

3.完美性

教师要学习先进的教改经验和教学方法,学习有关教育理论,充实说课理论依据。特别是对于教材的处理、教法的选择、板书的设计、语言的推敲,要比以往备课更为精心,教学结构更趋合理。

4.预见性

说课者要对所教学生的知识技能、能力水平、学习态度、思想状况、心理特点、非智力因素等方面的差异进行分析,说出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和解决的办法。

对于说课,除了要研究课堂教学中的“教什么”“怎么教”等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技术问题外,还要研究“为什么这样教”的教学理论问题。说课所写的课稿,只需对教学方案作纲目式、摘要式、论理性的述说,课堂上对学生展现说明的问题可少说或者不说(如例题的演示等),所述说的内容也不应都在课堂上重现,反对课堂上导演式的说教方式。

二、掌握说课的基本要素,阐述清楚数学教学内容关键之处

在新课程标准下,小学数学说课应赋予其新的内容和结构,提倡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路。说课一般包括说教材、说教学方法、说教学程序、说练习和板书、说评价分析五个部分。

1.说教材

说教材是说课首先要涉及的要素。因为说教材的过程是说课教师说明自己根据教材、教学大纲和教学参考书,分析教材某一内容及其设置的依据,以及这一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和编排依据。

2.说教法学法

教法和学法可以分别叙述,可以合在一起进行说明,还可以穿插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说课。这是改进数学课堂教学的主要方面。

3.说教学程序

这就要从选择什么教学方法来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如何训练学习获得知识,以及为什么这样教这几方面进行说课。

4.说练习和板书

这就是要谈谈教师是如何安排练习作业的。诸如从内容上围绕重点、巩固新知;从层次上逐层深化、拾级而上;从数量上适度、适量、紧凑等。板书是教学内容的浓缩和集中反映。板书要醒目突出,具有内在合理性,要让人体察到教学的“序”,这就有必要在说课中予以陈述。

5.说评价分析

这一内容是针对教师教学元认知的能力要求而提出的。它能更好地反映教师认识教学、反思教学能力和提高教师对教学的评价能力 ,是说课本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我们在说课时一定要阐述清楚数学的教学内容。以“小数的性质”一课为例,我们可按照上述的说课流程要说清楚如下的内容:(1)教材所处的地位。本节课是系统学习小数的开始,为后面学习小数四则计算做了必要的准备,起铺垫作用。(2)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对小数的性质这一概念的理解是本节课的难点,小数性质的应用是本节的重点。(3)教学目标。识记并理解小数的性质,根据需要把小数化简或是把整数改写成指定数位的小数。我们如果将上述内容阐述清楚,也就抓住了该说课的教学内容。说课旨在强化教师教学的理性思考,督促教师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它是促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密切联系教育理论,提高自身业务能力的一种教研活动。

三、注意说课的语言运用,体现教者的业务素养

说课是教师教学基本功和业务素养的具体展现。教师除了注意上述两个方面外,还应该注意说课时的语言运用。我们在说课时,在语言方面应注意以下要求:

1.独白语言

说课时,我们用的大部分是独白语言。切忌自始至终一个腔调地念稿或背讲稿。教师要用足够高的音量,使在场的每个学生都听得清清楚楚;语速要适当,语调的轻重缓急要恰如其分,让学生从你的独白语言中体会出说课内容的变化。具体地说,要做到:教材分析要简明;理论根据要充分;教学方法、学习方法要清楚;教学目的要分条款一一叙述;教学重点、难点则用重音来强调。

2.教学语言

数学课程标准第5篇

关键词: 新课标; 数学; 探究课; 问题

中图分类号: G6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7-0191-01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在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该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新理念强调学生在活动中学习,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和推理能力。

数学探究课不同于研究性学习课程,但却有与之相同的立足点,都是立足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一种主动探索式的学习。只是“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以研究问题为目的,没有教材和大纲,从问题的提出、资料的获得,到走出校门、走上社会的验证,都由学生自己完成。而数学“探究课”是遵循教材、遵循新课标,基本上在课堂内完成的学习过程。它以学生熟悉或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引入学习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通过自己探索与合作交流,形成新知识(包括归纳法则与方法、描述概念等)。这里要求教师给学生提供自由、民主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敢想、敢说,毫无拘束地参与教学活动。对学生发表的意见,即使是幼稚荒诞的意见,都应延迟评价。用开放性的而不是只有唯一正确答案的问题提出,引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想象力,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利用一个个问题的解决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并在此过程中领会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以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变化的鱼》一节课的教学为例。课前,我把本节课的引例“将(0,0),(5,4),(3,0),(5,1),(5,-1),(3,0),(4,-2),(0,0)各点标在坐标系中,用线段依次连接,观察得到的图形,你觉得像什么?”留作预习作业,一开课,师生共同评价预习作业,达成共识:所得图形像一条鱼。

我说:“我们已经知道,点的坐标的变化,会引起图形形状、大小和位置的变化。那么在这个问题中,如果各点的纵坐标保持不变,横坐标分别变成原来2倍,再将所得的点用线段依次连接起来,所得的图案与原来图案相比有什么变化?”

学生开始动起来了,通过动手画图、观察、分析、归纳得出“各点的纵坐标不变,横坐标分别乘2,整个图案被横向拉长为原来的2倍。”进而,我又问:

“纵坐标保持不变,横坐标分别变成原来1/2呢?”

经过学生又一次探索,归纳得出“各点的纵坐标不变,横坐标分别乘1/2,整个图案被横向缩短为原来的一半。”

这时,我告诉学生:“关于刚才大家发现的这一结论,老师有一个口诀,大家听一听是否合理:横倍分,纵不变,横向拉长或缩短。”

学生异口同声的说妙叫好。图形的变换之妙与口诀的韵律之美极大的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同学们一下子情绪高涨,大胆想像,主动探究,得出了伸缩变换的另外两个结论,并将其口诀化:纵倍分,横不变,纵向拉长或缩短;横倍分,纵倍分,整体放缩莫粗心。看着同学们驾驭着思维的航线,张开想像的翅膀,大胆、主动的探索创新,我欣喜万分!于是,我打破常规的教学模式,创设了一种开放式的探索情境,进一步问学生:“你能发现图形上点的坐标的变化还会引起图形的哪些变化吗?”这时,同学们积极的动起来了,三、四个人合作,在经历了想像——交流——动手操作——观察——分析(再交流)的过程,层层深入,成功的探究出另外的三种变换:平移变换、轴对称变换、中心对称变换,而且用口诀做了刻画:

纵不变,横增减,左右平移别走远;

横不变,纵增减,上下平移别走远。

纵不变,横相反,沿着纵轴翻一翻;

横不变,纵相反,沿着横轴翻一翻。

横相反,纵相反,绕着原点转半圈。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成功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课堂是学生活动的乐园。在我的指导下,我这帮可爱的学生们不但探究出了坐标的变化引起图形的伸缩变换、平移变换和轴对称变换,而且轻松地的得出了中心对称变换,不但顺利地实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的,而且达到了新课标提出的“适当引入中心对称”的要求。的确,学生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一个鲜活的、有思想、有自主能力的人。他们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经验、灵感、兴致和思考参与数学活动,获取新知识。

一堂好课,不仅是让学生学会某个知识点,掌握一定的知识与技能,而更应该是一个创新思维的起点,一根创新神经的启动。我经常告诉学生:“课堂是你的,数学课本是你的,三角板、量角器、圆规等这些学具也是你的,这节课的学习任务也是你的。老师和同学都是你的助手,想学到更多的知识就要靠你自己。”这样,在课堂上,学生始终处于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他们经过自主探索,“再创造”了数学知识,其成功后的喜悦定然也能激励他们再去“再创造”新的数学知识。

数学“探究课”不同于传统教学,它是一种发展性、主体性、动态性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比如:

(1)学生问题:学生的性格各有不同。在讨论、交流过程中,性格开朗、头脑灵活、爱表达自己想法的同学,得到锻炼的机会会很多,表达能力也提高很快,思维越来越灵活。但有些性格比较内向、不爱讲话,或基础知识较差、反映较慢的同学,就得不到很多的锻炼机会,会越来越不出声,上课只是看热闹,会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

(2)教学进度问题:由于数学“探究课”上,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思路,随时给予恰当的辅导,辅导范围除了教材内容外,往往会因为解决问题的需要而进行调整。这样教师事先拟定好的教学计划就会被打乱,经常会拖延教学进度,感到课时很紧张。

(3)教材的问题:教材中出现的实际例子有些比较难,直接让学生自己阅读、理解很困难,需要铺垫一些简单的问题。例如,以北师大版七年级(上)第五章第五节P168页打折销售问题的例子为例,最开始学生对什么是“成本”、“标价”、“利润”、“折扣”等名词都不是很理解,一下子让他们理解这么多的问题,会感到很困难。需要铺垫一些单一问题的引例,如:小明到服装店花了188元买了一件衣服。这件衣服是按标价打八折售出的。问这件衣服标价是多少?

(4)家庭作业问题:数学探究课的作业,多数是思考问题或动手操作问题,而这些问题往往是与下堂课有衔接的问题(教材上也是这样的问题多),很多时候不会落到作业本上,有些不自觉的学生就会偷懒。

记得有人说过:“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其实面对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探究课也不例外。任何一堂课,当进行课后反思的时候,总会觉得有一些不足和遗憾,而教师的教学艺术水平正是在不断解决不足和遗憾的过程中得到了提升。相信只要我们不懈的努力,认真研究和解决好教学实践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教学业务水平一定会不断提高,课程改革一定会结出丰硕的果实。

参考文献:

数学课程标准第6篇

关键词:浅谈;新课程标准实施;探讨;数学教学过程

【中图分类号】G633.6

1.引言

2001年教育部启动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2003年启动的高中课程改革,试图以课程为突破口来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1]。2005年,中小学各起始年级原则上都推广了新课程标准[2]。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而非单一的知识传授),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而非师生之间的单线单向的知识信息传输)。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思考、探索、交流,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2.教师要转变观念,调整自己的角色

在传统的教育方式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的管理者,是简单的教书匠;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要更新观念,调整自己的角色,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要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帮助者。在教学中由主角转变为学生的指导者和配合者。

在观念上,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数学教育观,切实转变教育思想,时刻以提高学生素质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在数学新课程教学中,应充分体现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以实现新课程目标为最高宗旨。使学生在学习中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和应用技能。

例如:《平行线的性质》这一节课,就可以通过精心地设计问题,给学生提供交流的时间和空间。

[案例节选](性质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这一部分:

师:由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那么同旁内角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是不是也相等呢?(稍停一会)有人回答。

生:(少数)相等。

生:(部分)不相等。

生:产生争议。(显出预想的混乱)

师:请大家任意画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并找出一对同旁内角,把它们剪下来,比较一下它们有什么关系。

生:动手实验,并积极交流各自的发现。

师:巡视并适时提示或参与学生的讨论。提问学生,同旁内角是否相等?

生:不相等。

师:那么它们之间有没有什么关系呢?

生:(极少数)它们互补。

生:(大多数)用怀疑的眼神看着他们。

师:他们说的到底对不对呢?先请大家将刚才所得的一对同旁内角拼接在一起,看它们是不是平角,然后看你们各自实验的结果有无不同之处。

生:积极动手,并很快形成互相交流的局面。

师:(注意观察学生交流时流露出的略显惊异的神情)你们发现有规律没有?得出的结果相同吗?

生:异口同声的回答:它们互补。

师:请每位同学用自己的语言将所得的结果参照前面结论的格式叙述出来。

生:各自用自己的语言表述结果(课堂气氛较浓)。

师:让部分学生表述结果。

生:(有的表述得较好,有的较差,很完整的人不是很多。)

师:每一位同学都表现的不错,下面看课本上所给出结论的描述形式。

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

简称: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在上述案例中,我启发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感受知识的产生背景和形成过程,对知识的理论形成有直观的感受,并着眼于在这一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合作交流意识,同时提高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语言概述能力,较好地实现了设计问题,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的教学设想。

3.创设情境,引入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之一。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倡“问题情境―建立模型─求解─应用”的教学模式,其中把设置问题情境放在首位,要求教师创设出知识发生的背景,将学生引入情境之中发现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就成为培养学生兴趣的乐园,满足学生求知欲的大平台。设计问题一定要注重实际,要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要与所学知识密切联系,不能牵强而不求实效,它是为下一个教学环节作准备的。

教师要学会创设教学情境,创设的情境必须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教科书上的知识转化为问题,把生活实际与数学知识的运用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探究,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以讲故事、直观演示、对话表演、操作实验、多媒体投影等形式出现,然后让学生观察、操作、猜测、交流、质疑,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内在需要,把枯燥无味的数学学习变成一种学习的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使他们越学越想学,越学越爱学。

例如;在讲授“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时,可自制圆形纸板,进行运动实验,让学生首先从“形”的角度认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然后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探索两圆的位置关系反映到“数”上有何特征。

再比如说:在讲授“利息的计算”这节课时,有条件的话可以先让学生去银行调查利率,也可以实际操作,让学生仔细观察自己家里的存单。上课时,教师再出示一张定期存单,让学生仔细观察,提出相关问题。从而引导出本金、利息、利率的概念。

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组织教学,做到和蔼可亲、循循善诱。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使学生以愉快的心境去学习、思考,从而获取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4.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目前,中学数学教学使用的方法有很多,如:图像法、讲解法、自学辅导法、启发式诱导法、探究法、数形结合法等等。要求教师要做到灵活运用,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重视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从实践效果看,这些方法在某个阶段,对某部分学生,结合某部分内容确实有事半功倍效果。例如:在学习初中代数教材“列方程解应用题”时,所选例题多数采用了图示法,引导学生从图形上发现数量关系,找出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又如,在讲授二次不等式的解集时,结合二次函数图像来理解和记忆,总结归纳出解集在“两根之间”、“两根之外”的规律,可利用“数形结合”教学法,从而比较顺利地完成新旧知识之间的过渡。

但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到这些方法都不是万能的,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说:如果教材内容多数是逻辑上分散的数学定义和公理等,采用自学辅导法较为适宜;对于教材中的一般公式、定理等采用问题探索法较好;对于教材中理论性较强的难点,一般采用讲解法较好。

参考文献

[1]毕恩明,路书红.关于素质教育实施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8(18):1-4.

数学课程标准第7篇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新理念 合作交流

新课程改革要求数学教师具备新的教学理念,对数学课堂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不断反思,进而改革与创新,力争使自己的数学课堂充满活力,使课堂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乐园.那么,新课程标准下如何践行新课程理念,有效实施初中数学教学呢?笔者结合多次的培训学习和多年的教学经验,得到了以下的感悟和体会.

一、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数学教学形式

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形式是让教师少讲、精讲,让学生乐学、好学,是教师和学生一起探究新知识,一起体验、分享教与学的快乐,然后双方将自己的感悟写在反思栏中,及时改进不足,力求达到更加完美的教学过程.教师要做到少讲、精讲,并不是说教师完全不讲,让学生自学,而是要求教师讲重点、难点和关键点,要求教师把握准每节课的知识点,同时还要熟悉学生的基础,灵活地设置每节课的精讲起点,以便每一位学生都能很好地接受新知识.教师注意了讲课的技巧,才能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专心听讲,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 趣,让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二、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数学教学应注重六个方面

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数学教学不再只重视学生学习的结果,更注重教学方法、教学创新、学生个性、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还要加强师生间的合作交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思想品德教育,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1.注重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过程实质上是学生体验数学的过程.学好数学是学好各门功课的基础.数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包含了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和一切现象.在解释这些现象时,我们要用到数学思维和数学方法,特别是对于现实生活中车轮为什么设计成圆的;如何计算商品盈利和亏损等问题,都可以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尽情体验,帮助学生学习应有的知识与技能.同时,引导学生体验数学之美,如:等边三角形具有轴对称美;平行四边形具有中心对称美;等等,这些事物都使学生产生美感,他们会铭记于心,并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运用在班级文化建设中,而且发挥得淋漓尽致.教师在上数学课时,不能简单地提出公式、定义、定理,让学生死记硬背、埋头苦干,试想这样的一节数学课学生能不学得焦头烂额吗?久而久之,学生肯定会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课堂上,教师不要强行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要将知识问题化,将问题趣味化,并把问题分解给不同层次的学生,让他们先尝试自己解决,如果解决不了,再合作交流或请教老师.这样,全班学生都参与了教学过程,心情愉悦地学习了数学知识,师生共同体验了数学课的快乐.

2.注重教学创新

教育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无常法,学无定法.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也要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社会在进步,教法在改革,以前的“教师问,学生答”“满堂灌”的现象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教师引领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教学的创新要求师生都要具有扎实的数学基本功.

3.注重学生个性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一切以人为本,关注每一位学生,绝不能歧视后进生,也不能偏爱尖子生.教师要善于从不同角度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闪光点,对学生要少批评、多鼓励、多表扬,不要抑制学生的个性.教师要善于发展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让全体学生在课堂上都能体现自己的价值.

4.注重数学思想和方法

初中数学教学中经常运用的数学思想主要有数形结合思想、类比思想等.对于有关数轴的计算与化简问题、函数问题、几何问题等,可采用数形结合思想,先根据题意画出图形,然后再结合图形分析问题. 在 学习一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时, 可类比正比例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在学习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性质时 ,可类比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等.教师应让学生真正理解数学思想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使学生达到融会贯通的学习效果.学生在掌握了主要的数学思想后,解题时还要灵活地采用一些解题方法,如:在解高次方程和多元方程时巧用换元法;在求函数解析式时采用待定系数法;在做找规律题时通常采用归纳法等.这些最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一定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

5.注重思想品德教育,强调合作交流

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不再是以前的传统教学,不再强调“三苦精神”,即班主任“苦抓”,教师“苦教”,学生“苦学”,而是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他们思想积极上进,爱祖国、爱父母、爱老师、爱班级、爱学习,从内心真正明白学习的重要性,明白学习不是为了老师、家长,而是为了自己.对待问题学生,教师不能一味地批评和体罚,应耐心地去引导他们,让他们知道学习的重要性,端正态度,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学生间的合作交流.这样,学生可在合作中交流,在交流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6.注重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数学课程标准第8篇

学习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范文1学习《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学习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XX年版)》后,让我们感触很深,受益匪浅。通过这次学习活动,让我对新课标有了更全面的了解与认识。下面谈谈我的一些收获和体会:

1、与20XX年版相比,数学课程标准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到实施建议都更加准确、规范、明了和全面。新修订课标呈现了几大变化,如基本理念“三句”变“两句”, “6条”改“5条” ,这样的改动有更深的意义和更广的内涵,落脚点是数学教育而不是数学内容,有更强的时代精神和要求,突出了教育的公平、教育的优质、教育的均衡、教育的和谐; 又如“双基”变“四基”, 本质是培养学生的思维形式和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智慧和创造力,这一变化对数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数学教师必须为儿童的学习和个人发展提供了最基本的数学基础、数学准备和发展方向,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使人人获得良好的数学素养,不同的人在数学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变化让我们每一位老师感到任重而道远。再者,核心概念的关键词由“六个”变“十个”,这些核心概念相当于目标的一些要素,它们非常重要,彼此之间是密切联系的,上面连着目标,下面联系着内容,反应了数学最要紧的东西,最本质的东西。

2、《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以全新的观点将小学数学内容归纳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学习领域,特别突出地强调了6个学习内容的核心概念: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和推理能力。

3、通过新课标的解读,使我感受到教师的人生,应该有创新精神。年年春草绿,年年草不同。而我们的学生亦是如此,因为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所以教育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我们应因材施教,目的是为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每一个学生主动地、活泼地发展。在组织教学中把整体教学、分组教学与个别教学结合起来;在教育过程中,贯彻个别对待的原则,讲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学生们像一朵朵稚嫩的小花苗儿,但每一颗都有与众不同的可人之处。因此便更需要我们用不同的方法去浇灌、呵护,才得以使他们健康成长。

4、新课程的改革要求教师的教学重点不再是知识本身,而是如何使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成功、感受快乐;课堂上关注的不再是教师讲得是否精彩,而是学生是否学得有趣,同时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自觉不自觉地学会学习。而教师始终只是一个引导者、一个促进者,引导和促进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寻找答案,让学生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过程中,快乐地学习。

总而言之,新课程理念下要把握好数学教学的特点,尽可能多为学生创造动口、动脑、动手的机会,让他们更多地参与教学,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会得到不断加强,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创新能力一定会得到全面发展,这不仅对学生有益,对我们的国家和民族都将是一件意义深远的事情。

学习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范文2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通过这次学习,不仅使我对新课标的新理念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其中的教学片段及专家的讲解给了我极其深刻的印象,使我感受到新课程洋溢着时代的气息,体现着素质教育的理念,令人耳目一新。

而这次教育课程的改革,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让学生享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因此,本人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就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了如下几方面的思考。

一、教材内容呈现的方式更符合儿童的特点。

新教材图文并茂,以图为主,生动有趣,呈现方式丰富而开放。由原来教师的教本转变为学生的学本,更似儿童喜爱的课外读物,深受小朋友的喜欢。如:开篇的篇首语以往纯粹是用文字的形式来介绍内容,是写给成人和教师看的。而新教材是采用了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人物“淘气”、“笑笑”、“智慧老人”及“机灵狗”的对话,提出第一册的学习主题“数学就在你的身边”。使小朋友对教材产生了亲切感。再如:本册教材分为9个单元,单元的标题明示了所学的知识内容,如:“生活中的数”、“加减法”、“分类”、“位置与顺序”、“认识钟表”等。各单元中每一节的标题都具有情境性与活动性,如:“快乐的家园”、“玩具”、“小猫钓鱼”、“飞行表演”、“搭积木”、“分苹果”、“乘车”等。同时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配以各种活泼、精美的插图。小朋友们被这些有趣的课题和漂亮的插图深深吸引着,对数学书简直是爱不释手。

新教材突破了以往的教材以例题为中心的呈现方式,在教材中不安排例题,而只是提供一定的情境图,通过说一说、做一做、数一数、比一比等数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和体验数学,体现了数学学习是学生经历数学活动过程的课程新理念。

二、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

提倡算法多样化是《课程标准》关于计算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课程标准》认为:“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的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化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新教材无论是10以内的加减法还是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教材都没有明显的算法倾向,主张各种算法具有平等的地位,充分体现了算法多样化的思想。例如:第七单元中的“有几瓶牛奶”,教材提供了情境图:一只牛奶箱里装有5瓶牛奶,另一只牛奶箱里装有9瓶牛奶。在解决两只牛奶箱里共有几瓶牛奶时,教材没有用一种统一的模式,而是安排了三种思考方法:(1)、一瓶一瓶地加„„,9,10,11,12,13,14;(2)、把5分成1和4,9+1=10,10+4=14;(3)、把9分成4和5,5+5=10,10+4=14。再如“有几棵树”、“买铅笔”等教材都安排了不同的思考方法。 教材安排同一问题不同的算法,并不是倡导学生去掌握每一种算法,它是指群体算法的多样化。同时它也不代表解决这些问题就只有这几种算法,而是通过这些算法的展示,说明在解决问题时,存在着各种不同的算法,学生通过互相交流、比较出各种算法的特点,并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

三、教材重新整合知识内容,体现数学学习内容之间、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以及学科之间的联系。

过去的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缺乏整合。新教材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对学习内容进行重新研究和整合。如新教材整合了加减法的关系,在教材中做到有合有分:5以内的加减法是分开安排的,6到10的加减法是合起来安排的,这样的“合”有助于学生对同一个情境提出不同的加减问题,感受加减法之间的联系。又如:学生生活在三维空间,所以新教材几何内容从“认识物体”开始,而不是先认识“平面图形”,这也有利于学生利用生活经验来建立空间观念。再如:统计的重心放在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让学生体验统计的必要性,加强了数学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教材在创设数学活动的主题或情境时,非常注意渗透思想品德的教育,如:“欢迎新同学”、“给在田间劳动的叔叔、阿姨送水”、“送盲人过街”、“修理椅子”等。教材还设计了“数学故事”、“数学游戏”、“小调查”、“实践活动”等小栏目,这些小栏目既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让学生通过讲数学故事、玩数学游戏等,增强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与综合。

四、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教材很好地体现了这一课标,教材除了安排一些必要的陈述性的学习内容外,创设了许多以学生所经历的事例为情境。如:踢足球、乘车、送水、跳绳、分苹果、踢毽子、搭积木、买铅笔等,这些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从而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同时教材提供了大量的便于学生开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以及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的素材。通过数学问题的探索性、题材形式的多样性、信息呈现的选择性与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性,以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习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范文3小学数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今天再次学习《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使我领悟到了教学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因此,本人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再学习,有以下的认识:

一、备课:变“备教材”为“备学生”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备教的方法很多,备学生的学习方法少。老师注意到自身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如语言应简明扼要、准确、生动等),注意到实验操作应规范、熟练,注意到文字的表达(如板书编写有序、图示清晰、工整等),也注意对学生的组织管理,但对学生的学考虑不够。老师的备课要探讨学生如何学,要根据不同的内容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指导如何进行预习、听课、记笔记、做复习、做作业等;要考虑到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及总结归纳能力的培养。一位老师教学水平的高低,不仅仅表现他对知识的传授,更主要表现在他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上课:变“走教案”为“生成性课堂”

教学过程是一个极具变化发展的动态生成的过程,其间必然有许多非预期的因素,即便教师对学情考虑再充分,也有“无法预知”的场景发生,尤其当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都充分发挥时,实际的教育过程远远要比预定的、计划中的过程生动、活泼、丰富得多。教师要利用好即时生成性因素,展示自己灵活的教学机智,不能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教案”。要促成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教师要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如果我们的课堂还是师道尊严,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回答,不予理睬,或马上表现出不高兴,不耐烦,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定大打折扣, 因而要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生气,师生关系一定要开放,教师要在教学中真正建立人格平等、真诚合作的民主关系。同时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的一言一行,在教与学的平台上,做到教学相长,因学而教,树立随时捕捉教学机会的意识,就必定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活泼有趣,更加充满生机,也更能展示教师的无穷魅力。课堂提问注意开放性。开放性的提问,没有统一的思维模式与现成答案,学生回答完全是根据自已的理解回答。答案一定会是丰富多彩,这可以作为我们教师的教学资源。教师根据这些答案给予肯定、或给予引导,使学生的思想认识在教师的肯定或引导中得到提高。要促进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还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智慧,教师对教育过程的高超把握就是对这种动态生成的把握。

三、变“权威教学”为“共同探讨”

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我们教师的职能和作用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即要求传统的居高临下的教师地位在课堂教学中将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教师站在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过去由教师控制的教学活动的那种沉闷和严肃要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真诚和激情。因而,教师的职能不再仅仅是传递、训导、教育,而要更多地去激励、帮助、参谋;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以知识传递为纽带,而是以情感交流为纽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满仓库,而是要点燃火炬。学生学习的灵感不是在静如止水的深思中产生,而多是在积极发言中,相互辩论中突然闪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被压抑,本有的学习灵感有时就会消遁。

四、变“教师说”为“学生多说”

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理解数学概念或通过数量关系,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从而掌握最基础的知识,这个思维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有利于及时纠正学生思维过程的缺陷,对全班学生也有指导意义。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组织学生讲。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只满足于学生说出是与非,或是多少,至于说话是否完整,说话的顺序如何,教师不太注意。这样无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数学教师要鼓励、指导学生发表见解,并有顺序地讲述自己的思维过程,并让尽量多的学生能有讲的机会,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说的结果,也要重视学生说的质量,这样坚持下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