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大三学生测评自我总结

大三学生测评自我总结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02 15:03:42

大三学生测评自我总结

大三学生测评自我总结第1篇

关键词:高职高专;学生体质测试;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3-0023-03

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健康水平是学校体育最主要的任务。2002年,教育部、体育总局印发了《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标准(试行方案)》(以下简称《健康标准》)及《学生体质健康测试(试行方案)实施办法》。《健康标准》测试的目的是为了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的“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合作”的精神;进一步了解学生健康状况,提高学生的体质,为学校开展体育工作提供指导性意见;促进学生积极地参加体育锻炼,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习惯,提高自我保健能力和体质健康水平;认真上好体育课,增强学生体质,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是全国百所示范性高职高专院校之一,在广东省也是名列前茅的大专院校,在全国高职高专中具有典型代表性。笔者采用对学生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等方面进行体质测试的方法,对该校学生做了体质调查,旨在了解高职高专学生的健康状况,并将测试结果与国家大学生体质测试标准之间的差距进行比较分析,从中找出影响高职高专学生体质健康的主要因素,为正确指导学生体育锻炼方式提供依据,确保学校体育教学健康持续发展。

研究对象、内容及方法

(一)研究对象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2006~2008级各专业的在校生(成人教育与培训班学生除外),具体如表1所示。

(二)研究内容

结合学校实际情况,三届学生均测试身高、体重、肺活量、台阶测试、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6项。统计抽查样本的体质测试数据(身高和体重、肺活量、握力、台阶试验、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求出平均值作为我校大学生体质测试结果,并与三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结果相关项目数据进行比较分析。

(三)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 《健康标准》、统计学及有关体质健康调研的论文和期刊为本次统计分析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测试法 对2006~2008级学生进行体质指标测量,包括形态指标(身高和体重)、机能指标(台阶试验、肺活量)和素质指标(立定跳远、握力体重指数〈男〉、坐位体前屈〈女〉) 6项指标。测试仪器为教育部权威部门认定的电子测试仪器(尤西姆公司生产)。测评指标及权重评价从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三个方面进行,其中,身高和体重用来评价身体形态(权重值为0.1O);肺活量(权重值为0.20)、台阶试验(权重值为0.30)用来评价身体机能;立定跳远(权重值为0.20)、男生握力体重指数(权重值为0.20)、女生坐位体前屈(权重值为0.20)用来评价身体素质,具体如表2所示。

统计分析法 将2008~200年测试的2006~2008级学生的体质指标测试结果,依照《健康标准》及2007年3月颁布的新标准进行统计分析,具体如图1所示。

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身体形态的指标测试统计结果与分析

身高是反映人体纵向发育的指标,也是直接反映人体形态的指标;体重是直接反映人体的骨骼、肌肉、脂肪及内脏器官发育状况的指标。进行身高、体重测量,能够直接反映学生的生长发育水平,评价大学生的身体匀称程度和营养状况。

从三个年级学生的身高体重评价表中可见(如表3~5所示),虽然我校超重与肥胖的学生较少,但体重正常的学生仅占总人数的1/4~1/5,半数以上的学生体重偏低,且与男生相比,体重偏低的女生比例稍高;同时,有16%~24%不等的男女学生处于体重偏低、营养不良的状况。

(二)身体机能的指标测试统计结果与分析

身体机能是人体组织器官和各系统表现出的生命活动能力,台阶指数是一项简易评价心血管机能水平高低的指标,指数越大,心血管功能越好。肺活量指数是相对于体重的肺活量数,反映肺的容积和扩张能力,能比较客观地评价人体肺功能的优劣,是评价人体呼吸系统机能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

台阶试验统计(表6、7)显示三个年级的男女生处于良好与及格的人数比例均超过75%,不及格人数不超过2%。其中,2008级不及格人数比例最低,及格以上的人数比例高于其他两个年级,2006级男女生测试优秀人数相对较多,2007级男生与2008级女生测试良好人数较高,这说明参加测试的我校学生整体上具有良好的心肺功能。

相对台阶试验统计而言,肺活量评价的统计结果(表8、9)比较喜人,三个年级学生优秀人数比例均超过60%,其中,2006级男生优秀人数最多(占72.1%),2008级女生优秀人数最多(占79.5%),2008级男女生及格以上的人数比例总体上均好于2006级和2007 级。2008年进行体质测试时,正值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增加耐力素质项目练习与期末考核),测试结果充分说明了这次体育教学改革对学生身体机能产生的积极影响。

(三)身体素质的指标测试结果统计与分析

学生体质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自身身体素质的优劣,身体素质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后天的体育锻炼意识、锻炼程度所决定的,一般而言,锻炼意识强的学生身体素质自然较好。进行立定跳远、握力、体前屈测量是对大学生上下肢肌肉力量、身体协调能力及身体发育水平和谐度的评价。

立定跳远测量人体下肢肌群的爆发力能力。握力体重指数(男)、体前屈(女)是对人体下肢肌肉力量和身体协调能力的测试。该项测试结果(表10~13)分析如下:2006~2008级男女生这两项测试的及格、良好人数比例均表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女生立定跳远测试略不明显),其中,男女生立定跳远及格人数比例分别从85.2%和64.8%,下降到30.3%和20.3%;从比例分布可知,立定跳远项目测试显示2006、2007级学生大部分处于及格边缘,而2008级男女生不及格人数分别为60.3%和38.3%;男女生立定跳远、握力体重指数(男)、体前屈(女)优秀人数比例略有上升趋势,女生立定跳远项目最为显著,由9.2%增长至31.1%,但总体优秀人数比例偏少。

以上身体素质测试统计数据说明,三届在校生的上下肢力量素质现状不容乐观,整体优秀人数偏少,且三个年级学生该项素质有明显下滑迹象,其中,2008级男女生的立定跳远成绩为测试所有项目中最差的一项。这提示我们在体育课堂教学及课外活动中应加强学生上下肢力量练习,加强练习方法的讲授。

(四)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结果总评评价分析

分析我校学生体质测试结果总体评价表(表14~16)可知,我校三个年级学生不及格人数比例一直保持在3%以下,尤其是2008级有进一步减少的趋势;测试结果令人喜悦,但三个年级均表现出及格人数增多,良好人数减少的趋势,2008级男生表现最为明显,与2006级相比,良好人数由78.3%下降至37.3%,及格人数由13.2%提高到58.5%;与男生相比,2008级女生这种趋势不太明显,但优秀人数比例较往届有所提高。

综上所述,我校学生身体形态普遍体重较轻,超重及肥胖人数少,但体重正常人数也偏少;身体机能测试结果显示,多数学生耐力水平处于及格及良好层次,肺活量指标为整个测试中结果最优的一项,男女生优秀人数比例分别达到72.1%和68.2%;力量素质指标是测试中最差的一项,男女生不及格人数分别占60.3%和38.3%;测试结果总体呈正态分布特征,大部分学生处于及格与良好范围,三个年级的女生均好于男生,2008级学生整体得分水平有下降趋势,其主要原因是力量素质测试数据普遍偏低。

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从身高及标准体重总评价统计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我校学生超重及肥胖人数少,身体形态普遍处于较低体重范围,随年级变化趋势不明显;男女生中营养不良人数比例均超过15%,体重正常范围人数偏少。

2.从身体机能的指标测试统计结果可以看出,我校学生表现出普遍较好的心肺功能。台阶测试结果呈正态分布,多数学生处于及格与良好范围,肺活量测试结果优秀人数较多(较其他项目测试而言),且两项测试不及格人数比例均不超过3%,无明显随年级变化趋势。

3.身体素质的指标测试统计结果显示,三个年级学生普遍力量素质偏弱,其中,2008级女生立定跳远1/3以上人数不及格,男生不及格人数占60.3%,握力测试(男)与体前屈(女)相对好些,但此项测试显示出整体下降趋势,2008级表现尤为明显,女生的测试结果普遍优于男生。

4.从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结果总评评价结果上看,总体呈正态分布特征,大部分学生处于及格与良好范围,及格人数增加,良好人数减少,三个年级女生的情况均好于男生(优秀及良好人数较男生多,不及格人数较男生少),2008级学生整体得分水平有下降趋势,其主要原因是力量素质测试的数据普遍偏低。

(二)建议

1.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学生对主动参加体育锻炼重要性的认识。要加强对体育与健康关系的宣传和引导,指导大学生强化体育参与意识,不断吸取健身知识,理解体育锻炼的价值与意义;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把体育运动作为生活内容的一部分,增强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

2.在我校体育课程改革方面,建议加强一年级体育必修课程中身体素质练习内容的比重,尤其是上下肢力量练习,可通过体育游戏的形式安排并控制运动负荷与运动量。尽可能地在允许的范围内开设体育俱乐部,使尽可能多的学生在二年级以后继续以体育课外活动的形式参与体育锻炼,达到以体育运动强身健体的目的。

3.不合理的膳食生活习惯、错误的健康观念及审美观是导致部分学生营养不良或体重较轻的主要原因,因此,建议学校应对学生开展膳食营养与健康方面的理论知识讲座,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

4.加强对体质测试的重视,建立体质健康档案制度,以学年为单位,向学校和体育部提供体质测试的原始数据和统计分析数据,并将测试数据与分析结果汇总成分析表格或结论性的总结报告,以使学校领导和教师了解每一学年度全校学生体质健康的基本情况,为学校及时了解与关注全校学生身体健康的总体状况提供相关的统计数据,为学校的教育改革服务。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S].2002.

[2]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国家学生体质标准[S].2007.

[3]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解读编委会.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4]张明立.常用体育统计方法[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86.

[5]邢文华.体质测量与评价[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85.

[6]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

[7]韩晔.大学生体质健康与心理健康相关性研究[J].体育学刊,2008,15(5):61-63.

[8]杨贵仁.《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9]马蕲,刘昊.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标准》选测项目分析[J].体育学刊,2006,13(5):142-144.

[10]王林,彭军武.《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测试指标的可行性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2):256-258.

[11]王锐,王宗平.对《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的诠释与探究[J].体育学刊,2004,(5):90.

[12]陈晓荣.对我国高校体育现状及未来发展对策的思考[J].上海体院学报,2003,(1).

大三学生测评自我总结第2篇

关键词:学习段评估;教师的评估;学习性评估

“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估,并对成绩进行记录和报告不仅是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学生个人经历的重要且必要的成分。”[1]为了确保评估能够反映现代教育的重要成果,体现公平性、可靠性,发挥其促进学习的积极作用,学习段评估(assessment of learning,也有学者译作“对学习的 评价”及“学习的评估”)在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发展起来。本文从缘起、原理和方法三个方面对其展开论述,以期对当前我国学生的学习评估改革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为教师进行评估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学习段评估兴起的背景

学习段评估缘起于传统总结性评估的不足、评估“用户”们的观点以及教师的评估的优势。

研究者对总结性评估的批判主要集中在外部测试的使用,尤其是对基于单一的测试结果评价学生、教师、学校等外部“高利害”测试表示了担忧。早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研究者就已获得大量的研究证据,表明频繁的“高利害”测试对课程和教学会产生负面影响,并且逐渐意识到测试和考试的低可靠性。[2]21世纪初期,英国评估改革小组(the Assessment Reform Group)就相关文献进行了系统性综述,结果不仅发现测试对学生的学习动机有不良影响,而且进一步确认了测试对教师和教学的负面影响。[3]具体表现为:第一,当通过测试具有高利害性时,教师就会采取知识传递的教学风格,这种风格有利于那些喜欢通过程式化掌握信息的方式的学习的学生,却不利于偏爱创造性学习方式的学生。第二,外部测试对课程有限制性的影响,这会导致测试时只关注科目内容,而牺牲了学生的创造性、个性及社会性发展。第三,“高利害”测试通常会导致学生将大量的时间用于练习测试,高度关注学生的测试表现,而忽略其它成就。第四,教师能有效地训练学生通过测试,即使当学生没有掌握测试预期测量的理解能力或高阶思维能力的情况下,学生也能通过考试。第五,教师自身进行的评估也主要关注评估的终结,而不是评估的学习促进功能。据此,很明显,基于纯粹外部测试的总结性评估导致实际教学内容(即测试题目所体现的内容)与当今多变性、技术性世界对学生获取和评价信息、理解性学习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素养要求之间的不匹配性,窄化了学习观。同时,也抑制了学习性评估在实践中的运用和发展,阻碍了评估对学习的改善功能。

评估信息的使用者――家长、学生、教师、高等教育机构和雇主对总结性评估的看法在一定程度上对其发展走向具有重要的影响。研究表明,家长更关心评估信息能帮助儿童取得更大的进步,而不是其排名。同时,他们希望总结性评估能涵括更为广泛的学习成果,并认为教师实施的总结性评估更有利于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和自尊的发展。[4]学生一方面认为,总结性评估是必要的,另一方面,他们又关心多样化的学习经验,要求评估内容的多样性。而且,他们指出,教师的判断存在偏见,但是清晰的评估标准和教师们之间的合作可以减少该类偏见,重要的是,教师进行的总结性评估能为学生提供自我评估的机会,发展自主学习能力。[5]教师非常关注总结性评估内容的全面性,而不只是方便于测试的内容,并且认为,有效的评估实践要能为学生提供评估自身学习的机会,发展独立学习能力。然而,教师既不信任其他教师的判断,也不信任测试分数,因为存在为了通过考试而强化训练的嫌疑。[6]高等教育机构和雇主指出,他们用以选拔学生的依据不只是学生已取得的测试成就,还需要有关学生是否有能力进行学习和对学习负责的信息,以便他们能从将来的学习或培训中获得收益,坚持学习。当然,高等教育机构也不信任教师的评估,因为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入学机会会自行夸张分数。[7]上述评估信息用户们的较为一致的观点就是,希望总结性评估能涵括更多的学习成果,不能只依靠测试这种评估方式,并要求发挥总结性评估改进学习的用处。而且,教师进行的总结性评估有其有利的一面,但存在信度问题,然而,却也有改进的办法。

通常认为,评价服务于某一目的的评估的有效性有四个指标:效度、信度、影响和资源。对于任何评估而言,其首要的特质是有效性,即确实评估了其预期评估的内容。其次,评估必须提供可靠的资料数据,尤其是对于“高利害”评估而言。而且,鉴于教育系统成分的相互依赖性,还要考虑评估对系统内其它要素的影响。当然,评估的成本也是必须考虑的因素,要考虑成本与收益的适度平衡,有的评估可能要耗费大量的金钱和师生的时间。根据这四个特质,对通过教师进行的总结性评估和通过测试进行的总结性评估进行比较,发现前者的优势要明显强于后者。具体比较情况见表1。[8]

能反映课程的完整的目标;没有考试的焦虑以及不用进行测试训练,学生可在常规学习中展示其所能;效度取决于教学中提供的机会。

被认为不可靠和存在偏见;所做判断要求调解;经过适当的培训能够达到与测试相似的可靠水平。

反映和加强所教学的内容;能运用学习性评估的证据;为学生提供自我评估的机会。

因为额外的责任,可能增加教师的负担;培训和调节要素;较少的外部测试意味着更少使用商业测试;学生的学习时间增加;教师的时间从准备测试中解放出来。

通过测试的总结性评估

全部目标的一个样本;被评估的目标的一个样本;确保基于同样的试题和任务对所有的学生做出判断。

抽样意味着有很大比例的学生会被归错类;需要一定的外部任务或测试确保学校之间比较的自信。

导致训练测试的内容,教学测试技巧,引发课堂评估的终结性氛围;学校确保所有的学生都学习认证机构规定的具体内容。

占用大量的教学和学习时间;学校实施外部测试需要大量的成本;分离了评估者和教师的角色。

基于上述研究结论,英国的哈伦(Wynne Harlen)对传统的终结性评估进行了改造,创生了评估的新形态――“学习段评估”(assessment of learning)。学习段评估认为,应该将教师的判断也用作对学生学习进行报告和认证的基础,以确保对外部测试的信心。同时,将学习性评估(assessment for learning,即以促进学生的学习为目的)融入其中,这既实现了学习段评估促进学习的功能,又迎合了当今教育改革的意图:加强真实情境中的学习和评估。这消解了测试的消极影响,迎合了评估信息用户们的需要,充分发挥了教师的评估的优势。当前,英国、中国香港、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等国家和地区都在践行学习段评估理念,尤其是在英国,几乎各教育阶段的、高利害或低利害的评估中都将教师的评估整合其中。

二、学习段评估的原理和方法

自学习段评估理念提出以来,对其进行了不同的定义。新西兰教育督察办公室(The Education Review Office)认为,学习段评估就是在规定的时间(given time)总结和报告学生成就的过程,其中,应该给教师、学校管理者、家长和学生提供有关学生进步和成就的可靠和合理的信息。[9]这是一个较为宽泛的定义,如果将其脱离具体的学习段评估背景,会使人误认为这就是传统的总结性评估。加拿大曼尼托巴省协同其他地区合作开发了“加拿大西北部教育合作草案”,明确提出运用学习段评估。他们认为,学习段评估是一种用来确认学生的所知、展示他们是否实现了课程成果、证实他们的能力、并且就学生将来的安置做出决定的策略,并向家长、其他教育者、学生自身、雇主等提供成就证据。[10]这个定义将学习段评估看作是一种策略,基本明确了评估内容,既有知识、也包括技能、能力等,这有别于传统的总结性评估对知识的关注。但是,这个定义没有完全体现学习段评估的特质,且操作性不强,教师难于实施。

据此,可以给学习段评估下一个更为具体、全面的描述性定义。学习段评估,是依据课程标准中的宏观目标以及与宏观目标相一致的具体课时目标,综合运用包括测试在内的多种手段收集有关学生学习成果的证据,并根据课程表现标准和学生标准分别对其进行分析和解释。一方面,实现其在特定的时间总结学生成就的目的,以向家长、教师、学生、学校管理者、雇主等报告学生达成的学业水平,其中,教师的判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另一方面,实现其及时改善学习的目的。总之,从传统总结性评估到学习段评估的概念进化,体现了从“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择优筛选”到“为每个学生的学习负责”的“全民问责”的评估改革走向。

(一)学习段评估的两大目的

学习段评估兼具鉴别、报告学生学业成就和促进学生学习两大目的。这两大目的彼此交融,不可分割。

1.鉴别、报告学生学业成就

该目的有时亦称为“认证目的”,着眼于通过多种手段、尤其强调运用教师的判断检测学生是否达到了一定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宽泛的目标要求,进而将此结果报告给家长、教师、学生、高等教育机构和雇主等,以此证明学生的学业水平。

2.促进学生学习

学习段评估与教师进行的学习性评估相结合,开发了清晰、具体的课时目标以及相关的评估标准,这有利于学生明确努力的方向和目标,并根据评估标准完成学习任务,判断已取得的学习成就。同时,这也有助于教师把握学生学习图景,及时解释评估结果,提供描述性反馈,从而帮助学生明确下一步的学习计划,这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励其付出更多的学习努力,让学生相信通过自身的努力可以取得学业上的进步,进而形成能力成长型的心理动机。同时,学习段评估也给学生提供了参与自我评估、同伴评估的机会,有利于深化其对学习目标、评估标准的认识,提升其对学习过程的自我认识、自我监控和自我调节能力。最后,学习段评估要求学生和教师合作,从学习性评估中挑选合适的证据用于报告学习成就,这可以深化学生对一般性评估标准的理解,掌控总体性学习目标,最终促使学生将评估信息看作是一种学习助益,而非一种标示优劣的标签。

(二)学习段评估的过程和特点

1.学习段评估的过程

学习段评估体现了新的评估理念,实施时应理解并运用其中的关键环节,才能发挥其应有的效能,实现上述两个目的。关于学习段评估的过程,见图1。[11]

根据图1,可以看出学习段评估包括四个环节:通过测试、任务或常规教学活动,生成证据;挑选、总结证据;根据课程标准,判断成就;报告成就。

第一个环节:通过测试、任务或教学活动,生成证据。与传统的总结性评估的唯一测试证据来源不同,在学习段评估中,学业成就判断的证据来源于测试、序列常规教学活动或特定任务。其中,一定的测试和特定的任务可保证评估的信度,这仍然是学习段评估所需要的。同时,教师的常规教学活动也是证据来源,它可以提高评估的效度,学生也因此参与评估。教师和学生首先理解、掌握一般性学习目标(例如,发展调查技能),将其分解为许多具体的课时目标,并据此设计学习活动,实现课时目标,从而最终达成总体性目标。同时,教师将学习性评估融入日常教学,设计评估标准和任务,通过多种方法进行学习评估,或将评估活动与学习活动整合起来,互为彼此;学生也进行自我评估和同伴评估,从而生成了全面的学习成就证据,如知识和技能性目标、情感性目标、问题解决和其它高阶思维技能等。一方面,教师和学生借助学习性评估,利用这些证据,实现具体课时目标;另一方面,有些证据将被师生挑选出来,用文件夹收集好,用于特定时间段的成就报告。

第二个环节:挑选、总结证据。在学习段评估中,用来报告成就的证据所涉及的是一般性学习目标,而非具体的某一学习目标。在报告成就的规定时间,教师和学生从第一个评估环节生成的、源于常规教学活动的证据中挑选出最适合于报告成就的证据,并采取一定的方式,就有关学生一般性目标的发展情况,对这些证据进行总结。在此需要注意的是,从与具体学习目标相关的判断到与一般学习目标相关的判断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判断相加的过程。

第三个环节:解释证据,判断成就。为了确保教师的评估的信度,需要根据适用于所有学生的评估标准对挑选、总结出来的证据进行解释,从而做出基于标准的判断。而如果教师受具体学生的情况影响,按照学生参照标准进行解释,则会造成偏见。因此,需要采取某些有效的方法对教师的成就判断进行一定的调节。最后,报告成就。

2.学习段评估的特点

基于上述分析,可以概括出学习段评估的主要特点。第一,学习段评估以教师的判断为基础或以外部测试为基础或以两者的结合为基础,而不像传统的总结性评估只借助测试获得的证据对学业成就进行判断,在确保信度的同时,也提高了评估的效度。第二,学习段评估并不是作为常规学习的一部分的循环活动,只是在需要对成就进行报告时才进行评估。传统的总结性评估相当频繁,几乎每个教学单元或每周结束时都要进行,这给教与学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而学习段评估只在规定的时间进行,其中的“段”为某一课程结束时,或学年结束时,或中考和高考时,其它时间尽量借助评估促进学习。第三,学习段评估既实现了总结、报告学习的目的,又实现了促进学习的目的,这与传统的总结性评估将鉴别和选拔作为唯一目的不同,它迎合了所有的评估都有促进学习的功能的理念。第四,学习段评估与学习性评估相结合,为学生提供了自我评估的机会,这是有效的评估的一个重要标准。而在传统的总结性评估中,学生几乎被置身于评估之外。第五,学习段评估与宽泛目标的成就相关,这些目标通常以一般化的术语进行表述。

(三)学习段评估的机制和方法

深入理解学习段评估的过程和特点,发现其蕴藏着两个关键机制:教师的评估和学习性评估。

1.教师的评估

所谓教师的评估指的是,教师有计划、系统地收集证据,并基于他们的专业判断,对他们的学生的学习成就做出推断,并在规定的时间报告成就。此处,收集证据的方式的“系统性”远不及测试的要求严密,其证据来源于常规学习、项目报告、具体的作业、实地任务或展示等。而且,教师的评估局限于对自己的学生的评估。[12]然而,虽然教师的评估的效度要优于测试和考试的效度,但在某些情况下,与测试和考试的信度相比,其评估信度较低。而且,任务(即证据来源)和标准(证据据此转化为等级、分数)的具体化程度是影响其信度的两个主要因素。影响方式是,通过具体程度不同的任务和标准相结合形成的不同评估方法来影响其信度,评估方法不同,效度和信度也不同。据此,可以通过教师的评估方法来提升评估信度,并确保效度。

将任务和标准两个维度结合,可形成1、2、3、4四大领域的评估方法,具体见图2。

首先,关于教师的评估的效度与评估方法的关系。对于教师的评估而言,评估任务的具体化程度是将其包含在评估系统的核心原因,任务越具体,评估中能体现的学习成果越少,教师的评估就失去了其效度意义。而且,如果没有限制完成任务的条件,只是将教室转化为考试场所,并因此失去了教师评估时使用常规学习活动的优势,那么具体化任务也没有任何意义。在领域1和领域2的评估方法中,任务被高度具体化,效度取决于选择评估项目设计时制定的任务以及标准与任务的匹配度,而不是教师。在领域3的评估方法中,任务和标准都具有一般化,教师虽然控制证据的来源,但是,由于标准的非具体性,造成了教师选择任务的困境。然而,在领域4中,具体化的标准能帮助教师选择评估任务,实现评估的高效度。因此,领域4的评估方法能够有效地保证教师的评估的效度。

其次,关于教师的评估的信度与评估方法的关系。领域1的评估方法的任务和标准都高度具体化,这种评估方法可以提供可靠的数据资料。但是,此时,教师担当的角色是管理和实施他人制定的评估工具,也即实施外部测试,而非自己在进行学习段评估。在领域3评估方法中,任务和标准都不具体,采用这类评估方法,其评估信度特别低。如,最初在Vermont和Texas实施的档案袋系统即属于此领域的方法,教师自由选择置于档案袋中的内容,并根据一定目标的实现程度,评价学业。这种低信度归因于任务和借用一般化术语表述的标准之间缺乏匹配性,以及教师运用标准的不一致性。因此,人们试图通过具体化任务的手段(领域2)来提高其信度,但这仍然无法将信度提高到足以用来报告个体成就的水平,而且,这种方法有可能会导致教师和学生只关注那些规定的任务的风险。然而,在领域4的评估方法中,标准非常细致、具体,而任务却极为一般、宽泛。运用此领域内的评估方法进行评估,其信度特别高。“主题轮廓”是其中一种具体的方式。其它的研究也证实,当标准被具体化时,教师就可以做出高信度的判断。因此,领域4的评估方法有利于教师的评估的高信度。

由此,领域4中的评估方法,即评估标准的高度具体、清晰和任务的一般化能为教师的评估的信度和效度提供基本的保证,是教师进行学习段评估的基本方法。因此,用于进行学习段评估的方法不仅有传统的测试或考试,教师可以根据领域4中有关对标准和任务的要求,创生出许多具体的评估方法,用于评估学习产品和学习过程,如,展览品、表现、展示、表演、档案袋等。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具体的评估标准只为可靠的教师的评估提供了潜能,其仍可能会产生偏见。这主要是缘于教师可能对评估标准理解不透彻,或标准本身不够清晰,致使其将与学生表现无关的信息等因素考虑在内,从而影响了评估的信度。因此,需要对教师的评估进行调节。调节的原则是,让教师在评估过程中承担更多的责任,以及给予教师更多的机会对评估过程和评估产品进行调节。当前,评估调节的主要方式有:调整分数,教师协议,运用范例,开发实践团体。然而,实践中运用最多的是教师个体使用范例对自身的评估进行调节,以提高评估的信度。

2.学习性评估

学习段评估要实现促进学习的目的,理论上而言,这需要追问两个问题:用于报告成就的证据能被用来帮助学习吗?用于帮助学习的证据能被用来报告成就吗?

首先,第一个问题:用于报告成就的证据能被用来帮助学习吗?传统的用于报告成就的证据通常来源于测试,一般以分数或等级的形式呈现结果,信息极具笼统性,而且也无法及时获得。而能起到帮助学习的作用的证据需具备细致性、及时性。于是,布莱克等提出了以下总结性评估的形成性使用的方法:运用测试题目使学生巩固理解和帮助复习;让学生参与设置试卷问题;让学生给自己和他人的测试打分等。[13]然而,这些情况只发生于教师控制的评估中。当然,教师也可以通过和学生讨论已评分的试卷的方式使用外部测试,或从评估成绩中看出学生能力发展的变化,并据此制定下学期的教学计划。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引下,学会利用评估的结果进行反思。但是,在实践中,这几乎不会发生,实际上也很少发生,因为这种评估通常都发生于某一个学段结束时,距离下一次的教学和学习或许还有一段时间,教师可能并不会真正根据评估结果设计教学,学生也已经不在校园,无法及时反思、利用。即使教师运用测试对学习进行反馈,也有严重的局限性,会出现“为了测试而教”的危险,以及以频繁收集的用以报告成就的证据代替用以帮助学习的证据。

英国评估改革小组提出的学习性评估的十个原则为判断评估是否具有帮助学习的功能提供了标准:它是关注学生怎样学习吗?它是结构性的吗?它能激发动机吗?它能促进对目标和标准的理解吗?它能帮助学生知道如何改善吗?它能发展自我评估的能力吗?它意识到所有的教育成就吗?[14]显然,服务于报告成就的证据无法满足这些标准,当然,也就无法达成帮助学习的目的。

其次,第二个问题:用于帮助学习的证据能被用来报告成就吗?用于帮助学习的证据主要源自课堂上常规的持续性活动,是有关于学生个体的具体课时目标的成就,对证据进行解释并做出判断的标准则是学生参照和与具体目标相关的标准参照。而用以报告成就的证据则与宏观的学习目标相关,对其进行解释并做出判断则必须基于与这些宏观学习目标相关联的、适用于所有学生的标准。但是,具体课时目标与宏观目标之间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可以根据学生具体课时目标的达成情况来推测其一般性目标的实现度。据此,只要对用做帮助学生学习的证据进行适度总结,并基于用于所有学生的标准,对其进行重新解释,那么,此证据也可用以总结、报告成就。也就是说,用于帮助学习的证据能被用来报告成就。

在学习段评估中,实现将用于促进学习的证据来报告成就的思路就是,将学习性评估与学习段评估相结合,平时进行学习性评估,需要对学习成就进行总结、报告时,再进行学习段评估。在实践中的具体操作过程见图3。[15]

用于总结、报告成就的证据和促进学习的证据都来源于序列相关的学习活动,即图表中的a、b、c、d等。学习活动左边的箭头表示来源于活动的证据与具体的课时目标之间的关系,学习性评估循环使用这些证据帮助学习,以便达成具体的课时目标。学生在学习性评估循环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他们需要理解学习目标和质量标准的操作性意义,以便进行自我评估和同伴评估;教师也会及时提出针对个体学生的反馈建议,改进教学计划。据此实现评估改进学习的作用。

学习活动右边的箭头表示将证据用于报告成就。但是,并不是所有来源于学习活动的证据都将用于总结、报告成就,教师和学生将共同从学习性评估生成的证据中挑选出最适合的证据,然后,对其进行综合思考和概括,才能用于报告成就。挑选的方法为:基于评估标准与成就水平的对应性,通过检视学生学业成就最有可能达到、明显不能达到、明显能达到的水平的相应评估标准,就能挑选出最佳证据。这个过程给学生提供了参与评估的机会,他们逐渐理解了那些与具体课时目标具有内在统一性的宽泛目标,同时,也有助于深化其对具体学习目标的理解,从而促进他们的学习。由于挑选证据的目的是为了体现成就报告时学生达到的水平,而不是说明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学生取得的进步,因此,需要对挑选证据的过程和结果进行一定的调节,以防止因为将与评估标准无关的信息考虑在内而造成对标准进行不同的解释或偏见。

3.证据双重使用的案例。[16]在8年级学生的科学课堂上,学生正在学习不同的材料传递热能的情况。在一段时间,他们在调查被用于制作物体表层的不同材料的隔离特点,教师提供给他们金属容器,他们将水放在该容器内,并用布将该容器外部包裹好。将温度计置于水中,用来测量这个装有水的容器的温度变化。但是,要设计这个调查,需要做出几个决定,如:放入容器内的水的起始温度为多少?在温暖的实验室而不是在寒冷的室外进行这个调查能获得有用的结果吗?如何确保比较是公平的?做出这些决定需要学生运用有关传导的知识、知道热能传递的其它方式,还需要学生明白如何进行公正的比较。

在他们进行计划时,教师引导他们注意设计调查时应该关注他们资料收藏夹中收藏的一份材料,这是在他们的前期讨论中产生的。当学生计划和实施他们的调查时,教师观察他们的行动,并且倾听他们的讨论,偶尔也会要求小组学生解释他们做某事的理由。在就他们的发现进行报告的阶段,教师有更多的机会收集证据,并将其用于帮助学生理解热能是如何传递的,以及发展学生的探究技能。

因此,在上课期间,教师会通过提问、通过要求学生给出论述和行动的正当理由、通过要求学生解释调查计划的某一部分如何帮助其实现目标来回应其所听到的和看到的,以引起对所做决定的再次思考。换句话说,教师正在使用证据帮助学生学习。教师也会对学生所要求的帮助做好记录,以便在随后的学习中能进一步跟踪。

在学年结束时,必须对学生取得的成就进行报告,此时,教师审查那些来自本节课以及其它科学课的证据。教师对来自具体活动的证据进行整合、总结、思考,以便对每个学生的一般性概念和探究技能的发展水平形成一个总体性判断。在对此进行准备的时候,教师给学生时间检查他们各自的资料夹,就如何收集和使用证据获得结论以及结果的解释,要求学生对他们后面的调查和以前的调查进行比较,然后,挑选出最好的学习例子。

通过提供课堂时间给学生挑选证据,教师就能和个体学生进行交谈,以确保他们理解了挑选证据的标准,并正确地使用。然后,教师对照标准(criteria,描述性的)检查这些证据,这些标准对应着相应的成就报告水平(standard,判断性的)。最后,部门领导对这个结果进行审查。在部门调节会议上,对作为样本的三个学生所收集的证据进行了讨论。

三、对我国评估制度改革的启示

在真正直面英国等国家教育界声势浩大的学业评估转向时,不难看出,转向所带来的主要冲击在于评估理念,但这种冲击似乎并没有产生预期的效果。这种结果与预期的偏离主要源于根深蒂固的竞争性评估目的的存在,无论是基于常模参照,还是基于标准参照,无论是以考试为手段,还是以日常作业为途径,评估都带有竞争性的特质。在竞争性评估体制下,反馈直接指向的是等级性学习成果,而不是学习过程,对评估信度的高度重视致使自我评估和同伴评估无法实施,评估设计的窄化和为了测试的教学将注意力抽离了对学习者的进步的关注,通过事先设置的奖励来激发学习者动机的方法与基于社会建构主义理论的学习性评估理念相违背,竞争性评估的巨大资源需求也很可能会挤压用于学习性评估的资源。由此,遮蔽了教师的评估和学习性评估功能的正常发挥,难于从根本上实现评估促进学习的目的。但无论如何,英国的学生学习评估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很多经验值得我们吸纳、借鉴。

第一,倡导学习性评估理念,借助评估改善学生的学习。评估的最终目的应是促进学生的学习,而不是获得有关学生学业成就判断的结果。根据布莱克和威廉等人对形成性评估的研究结果,英国评估改革小组提出了学习性评估思想,利用评估促进学习,认为评估领域的未来应该是“为了学习的评估”,而不是“对学习的评估”。基于此评估思想,哈伦等人提出的学习段评估理念,即以促进学习为主要目的,只在必要时对学生的学业进行认证和报告。此评估理念关注学生全方位学业成就的发展,重视学生能力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它重视学生内部动机的养成,发展学生的自我调节学习能力,形成自主学习观念。就我国目前的学习评估现状来看,总结性评估相当频繁,“月考”现象严重,而且,评估方式还是以考试为主。然而,这只是对学生的学业成就进行判断,评估的目的在于得到一个评分,而不是促进学生的学习。而且,评估内容只能关注学生对事实性知识的掌握、学生的知识广度和结果的可比性,而无法顾及其它的学习成果,如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其它高阶思维能力,这是我国需要进一步予以改善的地方。

第二,将教师的评估纳入学生学业成就认证和报告的体系内,将总结性评估与教师的日常教学相结合。通过对比教师进行的总结性评估和通过测试进行的总结性评估,英国研究者发现前者的总体性优势要强于后者,而且前者的不足也可以通过评估方法、专家调节、教师培训等方式得以补救,据此,将教师的评估也用作学生学业成就的报告。学习段评估理念采纳了此做法,为了向各评估信息的使用者报告学业成就,用于获取证据的方式不仅有测试和考试,还有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通过各种方式,如表演、展示等收集的有关学生各个方面的学习证据,两者结合起来共同用于报告学生的学业成就,以使评估更为公平、合理、全面。反观我国用于报告学生学业成就的评估,还是以通过考试收集的证据为主导进行判断。虽然,自新课改以来,各个学科课程标准中都提出鼓励教师在课堂上采用各种方式进行学习评估,但是,一方面,基于教师和学生本身的评估素养,实践中很难真正实施,而且,课程标准中的评估实施只是以建议的形式呈现,只是一个理念,缺乏操作性;另一方面,即使教师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了学习评估,也没将其评估结果纳入学生学业成就的报告中。对此,我们需要给予一定的关注,进行适当的调整,在一定的程度上使用教师的评估,以实现真正的评估公平和可信。

参考文献:

[1]Harlen,W..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ssessment for formative and summative purpose[M]// Gardner,J.Assessment and learning.London:Sage,2006b.

[2]Satterly,D..Quality in external assessment[M]//Harlen,W.Enhancing Quality in Assessment.London:Paul Chapman.1994.

大三学生测评自我总结第3篇

学前末期到学龄初期是儿童全面发展的重大转折期,做好儿童情绪与社会性方面的准备对其顺利完成幼小衔接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内在学龄前儿童入学准备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缺乏评估儿童在该领域入学准备的针对性测评工具。本研究旨在编制出适合我国学龄前儿童使用的情绪与社会性发展水平测评工具,从人际交往、道德品质、自我意识、情绪情感、社会适应五个层面入手,制定准备入学儿童情绪与社会性发展水平评估量表,并筛选出在该领域入学准备不足的儿童。同时利用SPSS统计软件包对量表进行信效度分析,发现量表设计比较合理,可以作为评定儿童情绪与社会性发展水平的测量工具。

[关键词]入学准备;情绪与社会性;发展水平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15)02-0114-05

0引言

幼小衔接一直是我国基础教育研究关注的热点问题,教育部强调幼儿园要为幼儿接受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做好全面的、启蒙性的准备。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朱智贤教授指出:“对儿童个体发展而言,儿童发展相邻阶段既是相互区别的,也是相互联系的。”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强调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实现教育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

幼儿园大班儿童即将由幼儿园步入小学教育阶段,开始接受更为正规和全面的教学活动。中国目前幼小分开设置的学制形式使两个时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存在明显差异,教育环境的转变导致教学方法、作息时间、生活习惯等方面都发生了极大转变,教师和家长普遍反映儿童进入小学后在学习和社会性方面出现适应不良问题。入学前的准备状况决定了儿童对小学生活的态度和期望,也与儿童接受小学教育的能力以及未来学业成就密不可分。因此,为帮助处于转折期的儿童加快适应小学生活,顺利度过衔接期,迫切需要加强社会各界对儿童入学准备的关注及研究,幼儿园、家庭和社会通力合作,为儿童的长久发展奠定基础。

儿童自出生起即成为社会人,标志着其社会性发展的开始。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加,儿童的情绪与社会性需要也愈来愈强烈,尤其是步入小学教育阶段后,学习取代游戏成为儿童的主导活动,更重要的是,除幼儿园及家庭外,儿童逐步扩大活动范围,更多参与社会活动,加快了从自然人过渡到社会人的步伐。因此,儿童情绪与社会性发展水平是指儿童在新环境影响下,所习得的适应社会的个性品质和行为规范,具备塑造社会所需角色的技能以及掌握社会认可的行为方式的能力水平。学前末期到学龄初期是儿童情绪与社会性发展水平全面发展的重大转折期,做好儿童情绪与社会性方面的准备对其今后顺利完成幼小衔接具有重要意义。

针对上述问题,近年来国内涌现诸多相关研究,但主要集中在课程设置的衔接上,某些幼儿园为适应部分家长的错误需求,甚至出现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这种过于注重知识传授而忽略儿童情绪与社会性培养的教育方式,不仅严重地违背了儿童身心全面协调发展的特点和早期教育的基本规律,还会引起儿童部分领域发展的失调,尤其是无法满足儿童情绪与社会性发展的需要[1]。此外,错误的教育观念使家长在入学准备上过于重视基础知识储备,缺少专业性指导,使入学准备的相关研究对儿童情绪与社会性领域的发展关注较少,更缺乏全面科学、可操作化的干预指导措施。某些领域的过度开发不仅使儿童入学准备发展水平不均衡,还会对儿童身体和心智的健康发展产生不良干扰,以致影响其今后的社会性发展甚至学业成绩。幼小过渡期的儿童由于阶段的差异会造成经验衔接上的不连续,需要父母参与幼小衔接的规划,而情绪和社会性水平也是预测其今后学业成就的重要指标,因此需加强对儿童情绪与社会性领域入学准备的研究。

开展对儿童情绪与社会性发展水平的测量与评价是入学准备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而要开展测量与评价工作,首先要解决测评工具的问题。目前国外有大量的测评工具用于儿童入学准备的测试,但已有大多数测验所针对的年龄范围较大,涵盖内容主要集中在语言、认知领域。同时,中国与国外文化、价值观和教育方式的差异性迫切要求开发本土化的测评工具,而现有的国外测量工具不能有效满足我国儿童教育实践和心理研究领域的需求。

为此,本研究结合中国的文化背景和国内外已有的儿童社会性发展量表,参照美国国家教育目标委员会(National Education Goals Panel,NEGP)提出的五领域模型[2],结合我国儿童入学准备的实际发展情况,编制了准备入学儿童情绪与社会性发展水平测评系列工具,以期为家长和幼儿园教师提供准确了解儿童目前情绪与社会性领域入学准备状况的专门测评工具。编制的量表要求家长和教师对题目中陈述的儿童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表现或某种能力进行等级评估,同时参考系列测评活动等个体测验评估工具对幼儿园大班儿童的情绪与社会性水平进行测评,及时发现其入学准备方面的不足并加以干预疏导。

1研究过程

为遵从儿童全面发展的特点和早期教育的基本规律,坚持教育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实现儿童终身发展的最终目的,本研究通过与幼儿园和小学一线教师进行课题研讨的形式,充分了解幼儿园在各方面尤其是社会领域方面的教育目标和小学的行为规范要求[3],以及处于幼小转折期的儿童在进入小学后出现的适应不良问题。

从教师角度获得关于学龄前儿童入学准备的大量信息后,随机选取一年级新生家长进行访谈调查了解儿童入学适应情况,在获取大量访谈资料后,参阅和借鉴国内外已有的关于儿童社会性发展和入学准备的研究成果以及成熟的评估工具[4,5],在总结本人研究经验的基础上,最终确定了准备入学儿童情绪与社会性发展水平测评工具的5个层面(人际交往、道德品质、自我意识、情绪情感、社会适应),旨在依据系列测评工具了解儿童在该领域的整体发展状态,并筛选出在该领域入学准备不足的儿童,就其存在的不足之处提供针对性帮助,促使其实现幼小衔接的良好过渡。

以往的此类研究通常采用单方评价的方式,由于父母和教师评判的主观性以及带班老师评定儿童缺乏准确性等原因,测评可能出现一定偏差,从而使问卷的信效度受到一定影响。本研究在考察儿童在情绪与社会性领域发展的相关信息时,采用的是家长及教师双方评定的方式,避免了一定的片面性。同时,本研究突破了以往成人评定的方式,加入系列测评活动和主试评定,采用个别实测的方式直接对准备入学儿童的内在的情绪调节能力和外在的社会适应行为进行评定。最后对两个测评得分进行相关分析,比较不同测评模式的得分相关度,以供效度检验。

1.1研究对象

随机选取西安市三所幼儿园中160名5~7岁大班儿童,向其家长和老师发放情绪与社会性领域入学准备水平评估量表,同时依据系列测评活动,采用个别实测的方式对儿童进行一对一测评。

1.2研究方法

1) 文献分析法。通过查阅中国知网数据库、图书馆的相关书籍来了解准备入学儿童情绪与社会性发展水平的相关概念和界定,整理和分析已有的文献资料,获得以往关于儿童入学准备以及情绪与社会性的研究成果。

2)访谈法。研究通过对幼儿园家长的访谈了解西安市儿童在情绪与社会性领域入学准备的现状、有关促进儿童社会性和情绪发展的家庭资源及家庭活动状况以及家园合作交流情况等,为调查问卷的设计提供参考。

3) 问卷调查法。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家庭及幼儿园入学准备现状及特点以及家庭入学准备工作需求情况。

4) 测验法。采用成人等级评定的方式对幼儿园家长及教师进行调查,获得成人对儿童情绪与社会性发展水平的评价,同时采用系列测评活动对幼儿园大班的儿童进行情绪与社会性领域入学准备水平个别测试,考察儿童在该领域的综合能力。

1.3研究工具

1) 情绪与社会性领域入学准备水平评估量表。情绪与社会性领域入学准备水平评估量表由儿童的家长和教师共同填写,以成人对儿童的评价为依据,用于评估儿童在情绪与社会性领域的入学准备水平。量表包含两个分量表:家长评估量表和教师评估量表,量表包括 90项条目,其中家长评估量表包括65项条目,教师评估量表包括26项条目。该量表由家长和教师(班主任)根据儿童过去的相关表现对儿童进行评定,分别从家长和教师的角度测查儿童在人际交往(分为交往意愿、交往能力、交往技巧三个因子)、道德品质(分为文明礼貌、尊重接纳和遵从规则三个因子)、自我意识(分为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调节三个因子)、情绪和情感(分为情绪状态、情绪表现和情绪感受力三个因子)、社会适应(分为新事物适应和初步归属感两个因子)五个方面的入学准备情况水平。量表条目采用四级评分法:0(不符合),1(极少符合),2(较符合),3(完全符合)。

2) 儿童情绪与社会性发展水平系列测评活动。本研究通过儿童情绪和社会性发展水平系列测评活动,对其分别进行个别施测并计分。系列测评活动采用图片和故事法,向儿童呈现图片或主试以讲故事的方法向被试描述图片情景,并由主试向儿童提问。系列测评活动包括5个问题类型共25道题目,其中包括三类故事情景和两类附加任务。故事情景分为:一是关于人际交往,二是关于道德品质,三是关于情绪情感。故事提问部分采取问答式的测验形式,要求儿童针对问题情境,尽可能多地提出解决策略。这三类情景并不能全面反映儿童情绪与社会性的发展,因此增加两类附加任务。附加任务一是自我意识测试,考察儿童在实验设计中的自我体验、自我控制及自我认知。附加任务二是社会适应测试,考察儿童在模拟情境中的适应能力及集体归属感表现。测试时主试记录被试的回答并进行编码,编码整体上分为三类:积极、中性、消极。计分标准为积极项目每个记为2分,中性项目每个记为1分,消极项目每个记为0分。同时在测试过程中增加主试评定,考察儿童在测验过程中是否自然大方、是否配合主试工作、能否坚持完成测评、能否理解活动内容、能否清楚表达意思五项内容。

2研究结果

本研究严格根据量表编制步骤初步形成测验量表,请教师填写情绪与社会性领域入学准备水平教师评估量表,请家长填写情绪与社会性领域入学准备水平家长评估量表,并通过3次小样本试测,对不理想的项目进行修订,同时删除区分度不高的题项,以检验并确保量表的信度和效度,下文的结果及分析都是针对修改后最终保留的项目进行的。同期采用个别施测的方式开展系列测评活动,直接对准备入学儿童内在的情绪调节能力和外在的社会适应行为进行评定。计算测验结果得到测评活动项目的难度和区分度、信度和效度指标,去除资料填写不全者,获得有效样本155份。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资料进行统计描述及量表的信度与效度分析,结果显示,样本的选择符合统计学要求,量表回收率和有效率较高。因此,本研究的结果具有代表性。

2.1《情绪与社会性领域入学准备水平评估量表》的项目分析

1) 评估量表的项目区分度分析。(1)使用皮尔逊积差相关计算题总相关考察项目鉴别力。使用皮尔逊积差相关分析量表各条目与总分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家长评估量表除了人际第5项(与量表总分的相关系数为0.203*)和道德第4项(与量表总分的相关系数为0.196*)与量表总分在0.05水平上相关显著,其他各项都达到了 0.01 的显著性水平(与量表总分的相关系数为0.316**~0.918**),教师评估量表各项与量表总分都在0.01水平上显著相关(与量表总分的相关系数为0.349**~0.945**)。这也再次验证了量表中的项目具备较好的鉴别力。(2)使用高低分组独立样本T检验考察项目区分度。在进行项目分析时,分别将家长和教师评估量表中所有填答项目的得分累加,按量表总得分由高至低进行排序,从最高分开始往下取样本总数的27%作为高分组,从最低分开始往上取样本总数的 27%作为低分组。用SPSS19.0对测试数据进行项目分析,采用独立样本 T 检验来检验高低分两组被试在各题项平均分上的差异显著性,对家长和教师评估量表所有题项进行区分度分析。结果发现,两个评估量表高低分组的各个题目都达到了0.05的显著性水平,表明评估量表题目具备良好的区分度。

2.2评估量表的信度检验

使用内部一致性系数(克隆巴赫)计算量表的同质性信度。本研究采用 Cronbach的α系数对量表的内部一致性进行了考察,家长评估量表(共65题)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59,教师评估量表(共25题)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61,两量表5个维度各个层面的同质性信度如表1、表2。

对量表的所有项目进行内部一致性分析结果表明,家长和教师评估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0.8,说明量表的信度很好,整体上不需要进行修改,每个项目都可以保留。研究中家长评估量表五个层面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53~0.908,教师评估量表五个层面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683~0.829,提示量表各项目间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

2.3评估量表的效度检验

1) 使用文献分析法结合专家咨询检验量表内容效度。本研究查阅大量入学准备和情绪社会性等与选题相关的文献资料,借鉴和吸收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以及成熟的评估工具,在编制和修改量表时结合对幼儿园以及小学一线教师的访谈、对家长的开放式问卷调查所收集的信息,后期经过学前教育和心理学领域学者、一线教师的修改和审查,有效保证了量表的内容效度。

2) 分析两种不同类型测评得分的相关验证量表效度。本研究以家长评估量表各层面及总分与教师评估量表的得分及系列测评活动个别施测得分作相关分析,根据表3、表4可知,家长评估量表各个层面及总分与教师评估量表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除人际交往和道德品质与系列测评活动得分的相关系数不显著外,测评活动与家长评估量表其他层面以及总分均在0.01水平上显著相关。此外,教师评估量表各个层面及总分与家长评估量表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除情绪情感层面与系列测评活动得分的相关系数不显著外,教师评估量表其他层面及总分与测评活动得分显著相关。

3) 采用各层面之间的相关系数矩阵检验量表结构效度。本研究通过对儿童情绪与社会性发展水平家长及教师评估量表各维度之间及与总分之间的相关进行计算得出,家长评估量表各层面之间的相关系数在0.392~0.621之间,教师评估量表各层面之间的相关系数在0.116~0.632之间,基本能保证量表各层面之间的相对独立性,而且量表各层面与总分之间的相关较高并达到了显著水平,因而量表具有较好的效度,见表5、表6。

3结束语

准备入学儿童情绪与社会性发展水平家长测评工具的编制是依照一定的理论参考,结合我国儿童的实际发展情况编制的评价量表。量表采用成人等级评定的方式,获得家长和教师对儿童在该领域发展水平的成人评价。本研究在量表初编完成后选取少量样本进行试测,对不理想的项目进行修订,同时删除区分度不高的题项,使量表达到预期的研究目的。同时采用系列测评活动对幼儿园大班的儿童进行情绪与社会性领域入学准备水平个别测试,计算家长和教师评估量表与系列测评活动观察结果之间的相关,从外部检验量表效度,考察测评工具的信效度。

本研究利用SPSS19.0统计软件包对采集数据进行分析,家长和教师评估量表各条目与总分均显著相关,量表高低分组的各个题目都达到了0.05的显著性水平,表明评估量表题目具备良好的鉴别力。对最终保留的90个项目进行内部一致性信度检验,结果显示可能因为层面中的项目数偏少且反映儿童不同方面的发展水平,除教师评估量表道德品质层面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偏低外,总量表Cronbach的α系数>0.8,所编制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处于可接受范围内,可以作为评定儿童情绪与社会性研究的测量工具。

通过分析量表各层面及总分之间的相关系数,结果显示量表的各个层面具有中等程度的相关(在0.1~0.65之间),同时各层面和量表总分的相关在0.5~0.9之间,说明量表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量表回收率和有效率高,单方评价量表的局限性要求对儿童情绪与社会性发展水平的评估应从多方面开展,使用教师评估量表能够提供更多客观信息,将教师评估量表与家长评估量表相结合,可提高评判的准确性。同时,系列测评活动的实际观察结果显示,评估量表和测评活动的得分具有显著相关性,因此,评估量表的结果具有代表性,可以将其作为评定准备入学儿童情绪与社会性发展水平的测量工具,也能够作为相关人员了解和进一步研究儿童的统一工具,填补了目前我国在学龄前儿童入学准备领域的空白。

参考文献

[1] 暴占光,张向葵.儿童入学准备的访谈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05,(5):35-39.

[2] Gredler,GR.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assessment and intervention:what the future holds[J].Psychology in the Schools,2000,37(1):73-79.

[3] 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3.

[4] 王惠珊,张建端,黄小娜,等.中国城市幼儿情绪及社会性发展量表标准化的信度和效度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9,(3):271-274.

[5] 钱志亮,丁攀攀.《儿童入学成熟水平诊断量表》 的研制[J].学前教育研究,2010,(2):41-45.

Preparation of preschoolers emotional and

social development level of assessment tools

YANG Yu-ji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Xi′an,Shaanxi710062,China)

大三学生测评自我总结第4篇

Abstract: College students' career planning has the vital significance to university life, even the whole life. At present, college students lack of their own career planning at college and university, lack of professional and rational self-understanding and positioning. There are a lot of problems in career planning. By using existing college students' career planning theory and practice, the paper gives full play to students' career planning evaluation system function, combining normative research and positive research, qualitative research and quantitative research, starting from the reality, makes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n all kinds of phenomen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timely summary, inductive reasoning and puts forward some operable sugges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to guiding the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diversity.

关键词: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影响因素;对策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career planning;influence factors;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3-0202-04

1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内涵及价值

职业生涯,是指一个人一生的工作经历,特别是职业、职位的变动及工作理想实现的整个过程。职业生涯规划则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而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以下简称:大学生职涯规划)则表现为,大学生对自己的独特性和职业社会环境的评估基础上,形成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的价值观念而设计的“对未来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思考、考量和未来整套行动方案。”

根据萨柏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大学生处于职业生涯的探索阶段,且正好跨越了该阶段的过度期(18—22岁)和试验承诺期(22—24岁)的两个时期。在这两个时期,大学生的个体能力迅速提高,职业兴趣趋于稳定,逐步形成了对未来职业生涯的预期;而完成了职业学习和职业准备,大学生毕业后则会走上初次就业岗位,正式开始职业生涯。故此,在实验承诺期内,许多大学生往往需要就自己的未来职业生涯做出关键性的决策。所以,大学期间是职业生涯规划的黄金阶段,对大学生个人的未来职业走向和职业发展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

2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总体测评分析

我们以江苏科技大学为例,对大学生职涯规划的现状进行分析与探究。本次调研主要是基于吉讯大学版的职业生涯规划测评系统,通过对大学生测评信息的分析与挖掘,及时了解、适时指导大学生多样性发展的方向与可能,探究大学生职涯规划的主要影响因素等。

江苏科技大学2011级本科学生中,共有1592人注册职业生涯规划测评系统(吉讯大学版),其中包含了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电子信息学院等共十三个学院的学生。

通过学生的问答卷,测评系统数据给出了江苏科技大学11级本科注册学生在职涯规划三个方面(了解自我、了解职业信息、行动力度)上的基本现状。学生在了解自我、了解职业信息和行动力度三个维度上的平均分分别是8.3、6.3和6.5(各维度总分为10分,学生平均分越高说明在该方面表现越好)。数据表明该群体学生在自我性格、兴趣等对自身的了解和认知方面还是比较准确的,但在职业信息获取和对职业的认识上还存在明显的不足,而且作为思想的执行者——行动力度也急需加强。

3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项目测评分析

大三学生测评自我总结第5篇

一、更新观念,全面考查

英语学科本身具有工具性和语言能动性的特点,它决定了测试工作不仅要考查学生对英语知识掌握的情况,更重要的是要检查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目前的考查形式单一,重语言知识,轻能力考查;重书面答题,轻听力测试及口语表达。这导致教师上课重语言知识的讲解分析,轻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训练。学生英语试题做了一堆又一堆,可结果是多数听不懂、说不出,这显然不符合《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

新《大纲》明确指出:“考试、考查不仅要进行书面检查,而且要有口试和听力测试”。口试、听力与笔试相结合,能使传统的以考查知识为主转移到以考查能力为主上来。为此,我们多次组织教师学习领会《大纲》的精神,把测试方法的改革作为专题讲行研究。大家一致认为:测试工作是一支无形的“指挥棒”,无论是对学生的学习,还是对教师的课堂教学都起着导向的作用。因此,我们在部分市(地)县中学的阶段性测试中,增加口试和听力测试,并以此对课堂教学进行评价。

二、改革命题,体现“交际”

《大纲》对教学目的提出了新的要求,即“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使学生获得英语基础知识和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因此,无论是笔试还是听力、口语测试,都应把着眼点放在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交际能力”两个方面。我们首先从笔试的内容和形式的改革入手,并充分发挥听力、口语测试的重要作用,使之相互补充。具体做法是:

(一)书面测试的命题

书面测试在考查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我们仍把笔试作为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重要手段,但对测试题型作了适当调整:

1.加大了“选择题”和“判断题”的比例。这两类题的比例分别由原来的15%和10%增加到30%和20%,考查内容主要体现“语言基础知识”、“习惯搭配”和“情景会话”等。

2.增加“阅读理解”。过去,“阅读理解”只在二、三年级的试题中才有。通过对《大纲》和教材的领会,加之课堂教学方法的转变和学生四会能力的提高,第一学期末,我们在笔试中增加了“阅读试题”。第二学期期末考试的阅读短文已达200个词,从卷面反映的情况看,学生的适应能力比较强,得分率在80%以上。

3.增加“看图写话”。“看图写话”是教材中的功能项目,从补全对话或填词的形式逐步过渡到根据情景创造性地运用语言,考查的难度不断提高。

4.删减“句型转换”、“汉英互译”和“完成句子”试题。统编教材是以语法项目为主要脉络来组织和安排教学内容的,测试重点突出的是孤立的句型转换和汉英之间的直接对译。为了打破旧模式,删减了“句型转换”、“汉英互译”和“完成句子”试题。对教材中出现的语法知识,则通过选择和判断题来检测。

(二)听力测试的命题

根据教材对听力训练的要求,听力测试主要反映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1)综合听力水平;(2)理解反应水平。考查题型主要有:(1)回答问题;(2)判断正误;(3)选择正确答案;(4)听写等。

听力测试的难易度开始控制在中等略下水平,选择的内容也以课本原文和听力材料中的原文为主,适当增加了一些课外或自编内容,这样使学生能够最大限度地放松自己,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随着年级的增高和良好习惯的形成,逐渐增加难度,加快速度。

(三)口语测试的命题及评价

口语测试的命题应以《大纲》对不同年级的不同要求为标准。起始阶段着重“看图问答”、“交际功能项目”和“语音语调”的考查。测试题型有:朗读(课文、短文、句子等);看图回答问题;看图说话;情景对话;师生自由问答;专题讨论等。

口语测试命题及考查都比较容易,但评价起来确有一定难度。目前,虽然口语测试评分的办法很多,但无论哪一种形式都很难做到科学、客观。如主考人忙于“会话”,顾不及评价、打分;不同的主考人对不同错误的敏感度以及主考人的情绪、周围环境等都可能影响评价结果,甚至连学生的讲话习惯、动作、像貌都可能影响评价结果。对此,我们采取以下几种方法予以补救:

(1)成立考评小组。由两至三名教师组成口语评价小组,考前拟定详细的评分标准,并分别找出上中下三个档次的三名学生做演习,验证评分标准后,再进行正式考试。考试时,由一名教师负责考查,其余教师评分,然后将所有评分相加,最终得出平均分。

(2)抽样考查时,对主观性较强的题型,如自由会话等进行录音,以便进行复查校正,减少评分的主观性。

(3)分等级评分。把学生口试成绩按“优秀”、“良好”、“一般”、“较差”、“差”五个等级进行分类,再根据等级评定分数。

(4)确定最低分数线。考虑到试题难易度以中等略下水平为准这一特点,我们采取了确定最低起分点的办法来缩小分差,尽量减少印象分。例如,口语满分为20分,每次进行三大项目:①朗读5分;②问答5分;③功能测试10分。这三项的起分点分别为2.5分、2.5分和4分,以减少随意性。

(5)采取考题评价的办法。大面积考查时,采取组织专题评价的办法,统一评价尺度。教师分成三组,分别负责“问答”、“功能项目”、“朗读”三个项目的考查,学生则分别到三个“考场”进行测试,然后汇总。

当然,口语评价方法无论怎么严密,与笔试相比,差距还是很大,且很麻烦。但是,这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我们要着手去实施,切实把口试纳入英语教学活动中去,使之成为全面改革英语教学工作的组成部分,这样才能真正完成英语教学任务。

三、强化管理,形成制度

1.健全组织:为使考试改革工作顺利进行,成立省、市、县、校四级考试命题评价小组,共同研究教材,集体命题,制定实施评价标准。

2.切实加强听力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抓好课堂教学改革,确保完成课堂任务的前提下,增加听力训练。学生课内外听音每周不少于60分钟,其中60%的时间用于巩固课上所学的内容;40%的时间用于预习下周课程内容,并要求教师对任课班级进行辅导、指导、检查,建立“听力训练记录”,并组织专人进行评比。

3.发挥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测试中的作用:针对磁带复制量大,放音效果不好等问题,我们积极创造条件,试用调频无线麦克传送,调频广播接收的方法,使学生能更清晰地听清试题,收到了满意的效果。

测试工作的全面改革,促进了课堂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和大面积教学质量的提高。我们曾对坚持测试改革和只考笔试的学校做了对比,结果是坚持测试的学校学生仅用了45分钟就答完了90分钟的试题,且平均分高出8.65分,优秀率高出12.43%,及格率高出11.32%。分差分别为6.3比15.1分。实践使我们体会到:口语、听力测试不仅能推动课堂教学改革,而且对学生的反应和笔语能力的提高都有好处,同时也最大限度地缩小了两极分化。测试方法的改革也促进了教师的思想转变及业务能力的提高,从而全面提高了教学质量。

实践证明,我省部分地区的测试改革是成功的,成效是显著的。省教委已下发文件,拟在96年中考加试听力测试,这将促进我省外语教改。我们要不断总结经验,勇于创新,大胆实践,使测试改革进一步得到完善,使我省的英语教学更上一层楼。

附:黑龙江省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英语学科测试方法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严格执行义务教育初中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努力完成教材所规定的教学内容和要求,全面提高学生使用英语的能力,全面检查课堂教学效果,现对英语学科的测试做如下规定:

一、考核原则:考试与考查相结合,期中、期末与平时相结合,任课教师测评与学校统一测试相结合。

二、考核形式与比例:考核包括笔试、口试、听力测试三个部分,其比例分别为66%、14%、20%(试题分值分别为100分,20分,30分)。

三、考核办法:

(一)笔试:期中、期末由学校统一编印笔试试卷,满分为100分。难易度以中等学生英语水平为准,学校组织全体学生参加,统一阅卷,考试时间不超过90分钟,平时笔试由学年组自行安排。

(二)听力测试:期中、期末同笔试同时进行,学校统一编印听力测试试卷及灌制录音磁带,满分为30分。难易度以中等学生听力水平为准,全体学生参加,学校统一阅卷,考试时间不超过20分钟。平时听力测试由任课教师自行安排。听力测试应以教材为主,可适当增加一部分难易度相当于教材内容的实用英语。听力测试试题题型主要有:(1)听音回答问题;(2)听音选择正确答案;(3)听写等。

(三)口试:

1.口语考查分两部分进行:(1)教师平时对全班学生进行考核评定打分,满分为20分,记入期中、期末学生考试总分,其考核内容、时间、形式由任课教师自行安排;(2)期中、期末学校组织部分英语教师统一对全校各班进行抽样测评,确定班级的总体口语水平,并由此限定该班的口语最高分数及班级的口语平均分。

2.口试内容及形式:口语测试内容以教材为主,并适当增加一些日常用语及简单的情景对话;口试形式有:师生情景对话、自编对话、抽签选拔朗读课文,抽签选拔朗读短文并回答问题等。

3.测试办法:

(1)推荐式:各班选派5-10名成绩优良的学生参加测试;

(2)分组抽样:各班将学生按每组5-10名分成若干小组,并于考试前上报学校,学校将任意抽选一组参加测试;

(3)自由抽样:学校指派专人到各班随意抽选5-10人参加测试;

(4)统一测试:学校组织三个考评小组(①朗读;②问答;③功能测试),对全校学生进行测试;

大三学生测评自我总结第6篇

关键词:人员测评理论与方法;实践教学;三段一体化;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武辉芳(1980-),女,河南西平人,河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系,讲师。(河南 开封 475004)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大学第十二批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人员测评理论与方法》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研究与创新实践探索”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1-0165-02

人力资源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一种重要的特殊的经济资源,其重要性已经凸显。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对人力资源的获取与利用越来越追求高效性和匹配性。人员测评已经成为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必不可少而又十分重要的一项活动。我国大致有200所院校开设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大多数院校把“人员测评理论与方法”作为一门为培养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而设置的核心必修课程。

实践育人,是将教育与实践结合起来的主要形式,是将教育规律与人才成长规律联系起来的着力点。然而,实践育人特别是实践教学目前依然是高校人才培养的薄弱环节。实践教学是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的一种教学活动,是课堂教学的深化。[1]如何缩短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之间的距离,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成为授课教师应该重视和认真思考的问题。因此,通过实践教学创新,构建基于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

一、“人员测评理论与方法”课程的内容及特点

1.课程内容

从课程内容分析,该课程涵盖“测什么”、“如何测”以及“对测评结果的分析”三大块。“测什么”解决的是测评的对象问题,即测评人的素质,建构人员测评标准体系;“如何测”解决的是测评的方法问题,心理测试、面试和评价中心是现代人员测评的三种主要方法;“对测评的结果进行分析”是指对测得的数据建立常模,并进行测评质量的检测,主要是从测评结果的可靠性、有效性和测评项目的适合度、区分度等方面进行分析。课程内容的重点是“如何测”,这三部分内容联系紧密,环环相扣。

2.课程特点

从“人员测评理论与方法”课程特点分析,该课程是一门实践性、技术性、实用性都很强的学科。实践性强主要体现在人员测评的核心就是测评方法的设计与运用,心理测验、面试和评价中心都体现了实践性强的特点;技术性强主要体现在测评者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测评的信度、效度、适合度、区别度等;实用性强主要体现在人才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知识社会,如何准确快捷地甄选优秀人才成为企业管理的重心,人员测评因为在人力资源管理各个环节发挥的重要作用而备受肯定。

二、“人员测评理论与方法”课程实践教学创新的意义

教学理念、模式、方法和手段的探索与创新对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和高教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传统的“教师灌输式”课堂讲授虽然能够让学生获得人员测评基本概念、原理等陈述性知识,实验操作可以使学生获得人员测评流程、主要方法等程序性知识。但教师只注重理论方面的灌输,习惯用既定的现成的文化知识充斥学生的大脑,很少考虑到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已经越来越难以满足高素质人才培养,尤其是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需要,因此必须进行实践教学模式创新,建立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实践教学模式。

“人员测评理论与方法”课程实践教学创新的意义就在于建立一种基于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能力培养导向下的实践教学模式,必须以各种具体的、可操作的、具有实践特征的教学方法为实施手段,使学生在实践中领悟、掌握知识、技能和能力。

三、基于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的设计

实施实践教学模式创新,建构基于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三段一体化”的分级实践教学模式,如表1所示。“三段一体化”分级实践教学模式的结构由基础能力、综合能力和应用能力组成,每个能力层次下分若干个实践项目。其特点是以实践能力训练为主线,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逐步靠近培养目标的实践环节体系。[2]授课教师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阶段的能力差异,由浅入深、由简单到综合地安排课程内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3]

1.基础能力层次

基础能力层次,实践教学内容采用上机实验形式,旨在保证所有学生能顺利完成课程所规定的所有上机实验教学环节,加强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并培养他们的专业实践技能,激发其创新潜力。在基础能力培养层次,学院购买了适用的人员测评软件,结合课程理论,在实验室调用实践中需要的经典的测评工具,让学生多接触、分析和理解测验的设计、构成和数据分析全部过程,明白各问卷所测项目内容、掌握其操作流程及计分,并对操作过程和结果进行相关记录、分析和总结。

授课教师根据人员测评课程的内容来设计该模块的内容,包括人员测评系统操作演练、16PF人格测验、霍兰德职业性向测验、MMPI、人员心理健康测验、情商测验等实验内容,选取一些信度和效度都比较高的量表进行上机测验,以帮助学生识别和操作这些量表。[4]通过实验教学把一些信度和效度比较高的代表性量表带到学生面前,让学生亲自操作,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授课内容的理解,熟悉人员测评软件及其应用,为未来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实验教学要求学生解读测评量表,撰写实验报告书,一方面促进学生对课本知识的学习、理解和应用,另一方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知识的深度和广度。通过实验教学,学生逐步实现解读和模仿经典测验,进而自行设计小测验工具,为更好地胜任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综合能力层次

综合能力层次,以学生参与竞赛、案例讨论、情境模拟为主要手段,变被动创新为主动创新,对学生进行更深入地培养和训练。在综合能力培养层次上,可以通过采取竞赛和情境模拟两个模块,让学生亲身完成整个测评活动,包括设计测评方案、组织实施测评活动、完成测评报告、总结测评结果,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竞赛就是利用人人都有展示自我的心理,构建一种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的竞赛机制。通过开展竞赛,使学生在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和情感体验中参与课堂学习,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5]开展竞赛的流程主要包括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升华阶段。准备阶段的任务主要是发动思想、学生分组、制定竞赛规则以及确定竞赛题目;实施阶段的任务主要是组织具体的竞赛活动;升华阶段的任务是检验和反馈。以模拟面试为例,准备阶段由教师提前告知学生目的及要求,然后分组,根据班级实际人数,以40人为例,可以分为5个小组,小组成员自行安排角色,原则上被试不少于4人,主试不少于3人,小组自行设计面试程序、面试题目、面试评价表;实施阶段由抽签产生小组次序,评委由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师及测评专家担任,评委不少于5人,采用提前设计好的评价表给各小组进行评分,最后把5个小组的成绩进行汇总,求其平均分,产生小组名次;升华阶段由评委教师对评分过程进行介绍,各小组学生亲身参与,体验成就感,发现学习的不足和需要改进之处。

情景模拟就是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个类似于特定场景的情景,学生扮演某种角色,亲身体验如何使用人员测评理论和方法,理论联系实际,更好地将形成的外部学习诱因转化为激励进取地理解专业知识、掌握相关测评技能,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增强学生的实践技能。以无领导小组讨论的情景模拟为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实施。准备阶段的主要任务包括分组、主试设计测评标准体系和题目;实施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主试组织和实施无领导小组讨论、被试参与无领导小组讨论、教师对无领导小组的情景模拟实施的观察等;总结阶段的主要任务包括各小组结合操作体验,就测评标准体系和测评题目的设计、测评分数的统计解释、测评流程的标准化程度等方面做总结性发言。

3.应用能力层次

应用能力层次,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研究内容自主设立研究项目,或参与教师科研项目,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在应用能力培养层次上,可以通过实施项目的形式在高校教师的指导下,结合承担的科研课题,让大学生参与课题研究全过程,培养学生从实际中运用和掌握理论知识的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可操作性。目前我国部分大学如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在加强本科生科研实践能力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并取得了一定成绩,在一定程度上对培养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产生了积极影响。[6]可以学习和借鉴这些大学已经取得的经验,鼓励具有较强基础理论知识和创新能力的学生与具有一定科研能力和指导经验的教师按一定比例联合申报人员测评相关科研项目,共同参与到具有实际应用背景的科研活动中,让学生在科研实践活动中学会运用相关人员测评理论知识,提高其实践应用能力。例如,教师申请了校内基金项目“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研究”,选拔具有较强理论基础的学生参与到教师的项目研究中,利用所学到的人员测评理论知识共同研究和完成,切实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四、结语

实施实践教学改革和创新,构建“三段一体化”分级实践教学模式,就是把教师的关注从以教师为主导的知识传授过程转移到以学生为主导的能力构建过程,这不仅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综合素质。但是也要认识到,实践教学改革和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任重而道远,教师应该不断优化实践教学内容,改革实践教学的手段和方法,以此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田耘.基于能力培养的管理学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探索与实践,2011,(6):73-76.

[2]张欢欢,等.实践教学体系研究文献综述[J].文教资料,2013,

(1):114.

[3]施菊华.构建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实践教学体系的思考[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7):443.

[4]曾捷英.《人员素质测评》实验教学模式构建与研究[J].榆林学院学报,2011,(6):74.

大三学生测评自我总结第7篇

一、思想认识到位,组织有力

我办高度重视考核工作,切实把考核工作作为加强干部教育、管理和监督,促进信息化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表彰先进、鼓励创新、鼓舞士气、激励奉献的有效措施,我办按照《xxxx关于做好全区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2008年度考核工作的通知》(xxxx发[2009]2号)文件精神,制定了实施意见,成立了考核领导小组,由分管办公室工作的副主任具体组织实施考核测评工作。

二、认真开展绩效考核,不走形式

1、xxxx年2月10日,召开全体工作人员大会,组织学习《中共成都市温江区组织部成都市温江区人事局关于做好全区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xxxx年度考核工作的通知》。对我办考核测评工作进行安排,发放《公务员年度考核登记表》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年度考核登记表》,要求每位同志按照“三个代表”和“十七大”精神要求对照检查,对自己的学习和工作和职责进行认真回顾和总结,找准问题,明确奋斗方向,如实填写《登记表》。

2、2009年2月16日,信息化办公室党支部组织全体人员开展了绩效考核专题会议。

一是领导班子成员进行述职,向大家汇报自己履行职责情况;二是单位其他人员根据各自的责任分工自我剖析,认真总结工作中的成绩,同时查找了自己在工作、学习、生活中存在的不足,明确今后努力方向,认真写好个人总结材料,每位同志实事求是作出评议,单位参加评议率达100%。三是充分开展群众评议,充分讨论每位同志08年各方面的表现,在提出优点的同时指出了不足之处,帮助同志明确努力方向,在工作中改正不足。四是采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进行民主测评,推选出xxxx年领导班子成员年度考核优秀等次一名、公务员年度考核优秀等次一名。五是召开信息化办公室考核领导小组考评会议,综合民主测评情况,提出考评等次意见。

三、公示绩效考核结果,公正公开

《领导班子成员年度考核民主测评表》和《xxxx区xxxx年度考核民主测评表》填写完毕,现场进行统计,由单位综合科统计,考核领导小组组长监督,民主评议测评结果当场公布。

大三学生测评自我总结第8篇

【关键词】异常心理 筛查 团体心理辅导 心理约谈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069-02

一、新生心理普测情况

为贯彻《教育部卫生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精神,准确了解和掌握高校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进一步做好新生的心理建档及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我校为切实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在每年的10月份,校学生处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会组织各学院进行新生心理健康普测工作。

测试方法为网络机试,由学院统一安排,由心理辅导老师和心理联络员带领,以班为单位,集体参加测评。共选用两个测评软件,分别是大学生人格问卷(UPI)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

大学生人格问卷(UPI)是University Personality Inventory的简称。UPI的主要功能是为了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而编制的大学生精神健康调查表。UPI 主要以大学新生为对象,入学时作为精神卫生状况实态调查而使用,以了解学生中神经症、心身症、精神分裂症以及其他各种学生的烦恼、迷惘、不满、冲突等状况的简易的问卷。UPI有三类筛选标准,我们一般按前两类筛选:第一类筛选标准:满足下列条件之一者应归为第一类:(一) UPI总分在25分(包括25分)以上者;(二) 第25题(“想轻生”)做肯定选择者; (三) 辅助题中同时至少有两题做肯定选择者;(四) 明确提出咨询要求者;第二类筛选标准:满足下列条件之一者应归为第二类:(一) UPI总分在20分至25分(包括20分,不包括25分)之间者;(二) 第8题(“自己的过去和家庭是不幸的”),16题(“常常失眠”),26题(“对任何事情都没兴趣”)中有一题做肯定选择者;(三) 辅助题中只有一题作肯定选择者;根据上述筛查标准,一般可筛查出异常人数约占新生总数的5%左右。

症状自评量表(SCL-90):由德若伽提斯编制于1975年,本量表共有90个项目,包含有较广泛的精神症状学内容,从感觉、情感、思维、意识、行为直至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均有涉及,并有10项因子分别反应10个方面的心理症状情况。正是由于本量表内容大,反应症状丰富,较能准确描述参评人员的自觉症状的特点,所以这一量表是高校新生心理健康普测的必选项目之一。

按全国常模结果,总分超过160分,或阳性项目数超过43项,或任一因子超过两分,可考虑阳性筛选。每年筛选出的异常人数比率是10%左右。

二、异常心理筛查所面临的实际问题

1.测评问卷的局限性

我们不能完全依赖心理测评量表,但是测评量表结果还是能够信赖的,可以作为我们对异常心理学生进行进一步筛查的参考依据。从测评结束到进行约谈中间经历的时间周期比较长,学生的心理状态又会发生新的变化;并且测量分低的同学也是有可能存在心理问题的,所以只依据测评量表的结果还是不够的,还要根据班主任、班长、舍长及其他同学们的观察来汇报班级心理健康状况。

而且,缺少本土化的测评问卷,我们所用的测评问卷都是从国外引进的,虽然经过修订,但是对于完全适用还存在较大争议,且常模未能及时更新,如,scl-90量表自从1986年修订过常模之后,至今都未再更新过。台湾学者杨国枢认为,中国人在做问卷测验时,有着不可忽视的与西方人不同的反应心向。例如,社会赞许心向(按照社会的期望作答)、默认心向(答“是”或“赞成”的倾向比答“否”或“不赞成”的倾向要强)、“中庸”心向(倾向于选择折衷的、中间的答案)[1]。

2.缺少专职心理辅导老师

如今,测试软件中的“异常”分值设置偏低,还有少部分同学不认真答题,导致测评软件中显示异常的人数偏多;再加上由于抗拒、逃避或者其他原因未参加集中测评和测评无效的同学,也会纳入异常心理名单进入第二轮的筛查。而且,高校中普遍存在专职心理辅导老师人数不够,一人兼多项工作的现象,所以,在短时间内如何快速、准确、科学地进行异常心理筛查工作就成为了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

三、异常心理筛查方案探索

以我学院为例,每年由心理测评软件测出的异常人数占新生总人数的 10%左右, 对于心理辅导员来讲,能快速、科学地筛查是一项艰巨的任务,经过几年的实践,笔者总结出一套异常心理筛查的方法:第一步,通过心理测评软件确定异常学生名单;第二步,把第一步确定的名单、无效测评的和未参加测评的名单都列入异常心理筛查团体辅导的对象,进行第二轮筛查,确定需要约谈的名单,一般占据异常人数的54%左右 ;最后一步,再通过一对一的心理约谈确定最终的异常心理学生名单,并制定相应的辅导方案,且将约谈学生分为三类:需要重点关注、一般关注和不需要关注。同时,为所有测出异常的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定期跟踪回访。

1.异常心理筛查团体辅导

为减少学生的阻抗现象,团体心理辅导的题目拟定为《探索内心世界,迎接彩虹明天》,时间约180分钟,中间休息10分钟,机动调整15分钟;由各院的心理老师作为团队的带领人,学生人数为30-40人,共分为3到4组,每组由经验丰富的三年级心理联络员任组长,并作详细记录,团体结束后把每组的学生表现及其建议写一份书面报告,汇报给团体总带领人,由学院心理老师确定最终的约谈名单。

意象对话技术是朱建军教授在19世纪 90 年代初在精神分析和心理动力学理论基础上创立发展起来的一种心理咨询和治疗技术。这一技术创造性地吸取了自由联想技术、释梦技术、催眠技术、人本主义心理学、东方文化思想等。它通过诱导来访者做想象,深入来访者的潜意识的意象中调节和改变来访者的意象,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2]。房子就是一个人的“心房”,通过意象对话“看房子”的材质、新旧、光线是否充足、洁净程度、窗户情况、内部摆设等,可以看到一个人的当下的心理状况,如内心开放自、我接纳程度、人际交往、内心冲突等。为进一步筛查学生的异常心理状况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和依据。

房树人测验(House-Tree-Person Test,HTP)是一种心理投射绘画测验。它要求被试在一张纸上画出房子、树和人,通过对绘画特征、绘画过程等的分析解释,来探索被试的人格特征。房子是家庭的象征,投射被试对现实或理想层面家庭关系的态度、情感和观念。树象征人的成长,投射被试无意识的自我形象和心理能量。人则反映被试意识层面的自我形象[3]。由于房树人测验简单、易操作,不仅能够收集到学生真实信息、起到心理诊断的作用还能促进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探索、释放负面情绪,内心整合的作用。作为心理测评软件的补充,为进一步的心理约谈工作提供了更加丰富的素材

2.心理约谈

心理约谈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一项实效性较强的基础工作,与日常咨询被动等待学生来访不同,心理约谈是咨询师或心理辅导员主动邀约通过初步测量软件筛查和团体心理辅导评估之后的疑似心理异常的学生,通过观察约谈学生的言行、询问适应状况、了解成长史等,评估约谈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给出约谈报告,以判定关注等级,是否需要以及如何进行心理干预。心理约谈采用提前预约,一对一访谈的形式,访谈时间大约为20-25分钟时间,其中,有12-15分钟时间由约谈学生来讲述,心理辅导老师可从约谈学生的语速、语调,表情、动作等多方面来观察,约谈内容可围绕学生适应状况、心理测量的高分选项、房树人和看房子的解读等。其中,特别关注有自杀意念的学生,及时干预。约谈之后要形成约谈报告,及时向上级领导汇报,并做好保密和相关资料存档工作。

四、结论

综上所述,在高校新生异常心理心理筛查中运用团体心理辅导和约谈相结合的办法具有以下优势:(一)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形式灵活多样,易被学生接受,可减少阻抗;(二)团体心理辅导中的意象对话――看房子和房树人投射测验可以作为心理测评的辅助筛查工具,弥补测评量表的不足,为心理约谈收集到更多学生信息,便于鉴别诊断,使得心理约谈内容丰富,速度快捷;同时,在约谈中对房树人和看房子的内容进行适度解释,即可以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又可以帮助学生自我探索、自我成长;(三)除了起到筛查和诊断的作用,还能让学生在团体心理活动中释放负面情绪,找到社会支持;(四)可以让学生了解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多面性,有利于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和工作的开展。因此,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燕 房树人投射测验在新生心理普查中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