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美丽乡村建设汇报材料

美丽乡村建设汇报材料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02 15:03:41

美丽乡村建设汇报材料

美丽乡村建设汇报材料第1篇

根据上级工作部署和要求,现将区2018年村镇建设管理相关工作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 学习贯彻方面

严格贯彻执行港区工管委、上级业务部门的有关决定及文件精神,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及其他业务知识的学习。进一步提高了相关工作人员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

二、主要工作完成情况

(一)完成2017年度265户农村危房改造工作任务,进一步核实危改户信息资料,处理好群众举报、投诉或上访等问题;组织完成工程竣工评估验收、农户“一户一档”纸质材料收集及农户信息系统核实录入工作及补助资金发放等。截止2018年7月份,县级财政已拔付各级财政补助补助资金467.486万元。由于各镇不按时提交危改户信息资料,仍有部分拆除旧房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每户激励资金未发放。

(二)完成2017年“美丽广西·宜居乡村”基础便民专项活动农村改厕改厨共计6000户任务的收尾工作,组织完成工程竣工评估验收、农户“一户一档”纸质材料收集工作等。根据各镇上报改厨改厕资料,至2018年11月份,对改厨农户发放62.104万元补助,对改厕农户发放补助资金68.636万元补助资金。

(三)制订2018年度第一批100户农村危房改造任务分解方案,并报经管委同意后将任务落实到三镇,具体分解为:犀牛脚镇88户,东场镇10户,龙门港镇2户。由于三镇划回钦南区管理后,现由钦南区统一管理实施

(四)指导、督促各镇完成2017年村镇建设调查及数据汇总报送工作,并对上报的数据进行分析汇总核对,并于3月份完成上报工作。

(五)根据《自治区住房城乡建设厅关于开展全区农村公厕调查的通知》要求,部署三镇组织村委干部和驻村工作队员开展公厕调查工作,根据属地管理的原则,将调查任务细化到各镇村委,各村有专门负责的调查员,并于5月初完成了统计上报任务。

(六)针对自治区党委第七巡视组对钦州市扶贫领域机动巡视反馈问题认真进行自查自纠,通过成立整改工作领导小组、制定整改工作方案、开展联动大巡防活动等对农村危房改造等扶贫领域存在的腐败和作风问题进行逐一对照、立行整改。.

(七)认真对照市审计局对区2017年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反馈的疑点和问题进行再把关、再核实。对参加危改申报但家庭成员中有公职人员或拥有私家车、购有商品房或在村委担任干部等问题的农户,组织人员进一步核实、整改;2018年10月23日,追回了2016年不符合危改条件的犀牛脚岭脚村委苏愿领取的8000元危改补助款并存入财政专户,严守党的纪律和维护危改政策的严肃性。。

(八)积极参与精准扶贫工作及“美丽广西·宜居乡村”建设活动,并按工作分工和职责要求配合相关部门做好“脱贫摘帽”基础设施建设及“基础便民”活动等相关工作。上半年主要配合扶贫办完成2018年开发区预脱贫村贫困户住房情况调查核实工作,协助扶贫办对建房无启动资金的困难群众进行核实,取消了不符合条件的炮台洪福有、郑业等领建房奖补的资格。

(九)协同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完成“十三五”期间建档立卡贫困户、五保户、低保户、残疾人家庭户等4类重点对象的危房存量核实录入和修改完善工作;完成广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项目申报工作。

(十)配合做好上级业务部门日常督查、指导的接待工作,做好业务对接、汇报和港区工管委、局办交办的其他工作事项。

四、主要工作亮点和成效

基本完成2017年农村危房改造暨脱贫攻坚建档立卡贫困户危房改造、农村改厕改厨等村镇建设工作,为开发区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建设“美丽港区·宜居乡村”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进一步解决了开发区代管三镇期间农村困难群众的安全住房需求,对全面改善开发区农村人居环境、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重点镇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城乡一体化进程、构建和谐社会都起到了促进和推动作用。

五、主要困难和工作建议

(一)主要困难

由于三镇从2018年6月1日划回钦南区管理,对2017年改厨改厕及农村危房改造工作收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镇级相关部门反馈不够及时,资料报送积极性不高,影响后期资金发放进度。

(二)工作建议

由管委协调或上级主管部门牵头,多加强和南区相关部门协调沟通,妥善处理完成好区代管三镇期间各项收尾工作。

美丽乡村建设汇报材料第2篇

一、凝聚思想共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

一是强化思想意识。xx镇党委将此项工作纳入党建重点工作来抓,切实担负起建设美丽乡村的主体责任,精心谋划、周密部署,4月20日召开专题会议进行部署,切实抓好、抓实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开展美化绿化村屯环境专项整治活动3次,组织机关干部入村义务清扫4次,召开调度美丽乡村建设推进会5次,村级组织牢固树立建设美丽乡村的主责主业意识,各村都详细制定了环境整治工作计划,明确责任分工,带领村内党员群众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活动。充分调动基层妇联组织建设美丽乡村的积极性,党员干部主动担负工作职责,带头清扫村路、清理公共区域卫生、清除卫生死角,实行包片连户机制,以点带片,促进村屯环境整体提升。村党支部每周五定期开展活动,带领广大群众积极投身到美丽乡村建设中来。驻村工作队积极发挥组织引领作用,充分发挥派出单位资源优势,不仅带领群众在经济上脱贫,还要在环境上“脱贫”。包片领导、包村干部充分发挥带动和监督作用,带领村“两委”班子和广大群众积极参与村屯环境整治,每月开展一次督导检查和意见反馈,确保美丽乡村建设任务如期完成。

二是制定村规民约。完善村级组织规章制度,推行党员议事会、村民代表会等“三会一课”制度,充分听取农民群众建设美丽乡村的意见建议,村党组织带领村内党员群众共同研究制定符合村情的村规民约,通过村民会议讨论通过后签字上墙,规范村民公共道德行为,让村规民约变成村民的行为约束。

三是加大宣传力度。大力宣传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经验和成果,调动群众建设美丽乡村、创造幸福生活的积极性,通过在各村悬挂条幅、发放宣传单等宣传材料,积极开展“干净人家”、“美丽庭院”、“美丽农家”、“美丽村路”等载体活动,引导群众养成爱护环境的良好习惯,营造美丽乡村建设的浓厚氛围。切实转变和提升群众建设美丽乡村的思想观念。

二、强化环境整治,促进村容村貌整体提升

一是积极开展整治环境专项工作。结合爱国卫生月和中央环保督查,对村屯环境、河道和卫生死角进行了全面清理,转运垃圾400多吨,现村主干道路面及两侧和公共场所整洁干净、河道河渠内垃圾实现全部清理。通过历年来的申报项目和镇内自筹,8个村拥有垃圾箱近200个,垃圾中转站近20个,垃圾处理实现了有序化、规范化。抓好党员队伍建设,积极组织党员参加镇村组织的环境卫生和党群活动,发挥党员带头作用。各村每周五定期组织清扫活动,对房前屋后垃圾、枯枝杂草及时清除,不留死角,现各村的外来户也主动参与进来,一起维护村内卫生,保护共同的生产生活环境。

二是强化跟踪管理。坚持管治并重的原则,统筹和强化村容村貌的治理和管理,坚决避免前建后损、前清后脏、前治后乱等现象。注重和加强后续管理和跟踪服务,实施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在砂东、东明、春和3个村率先实施责任包保制,由村干部、党员、老年协会、生态卫生员、环境保洁员对村路和责任区进行包保,形成了支书路、主任路、委员路、党员路、老年协会路等特色村路和具有村屯特色的分担区标识,结合街路划分工作,一一命名挂牌,现已在全镇进行了推广落实。

三、突出目标导向,打造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通过打造干净人家、美丽庭院、美丽农家、美丽村路等活动。广泛宣传干净卫生环境的意义,突出妇女居家清扫、保持卫生的重要性,达到房屋、仓房、圈舍、厕所建设有序,柴草堆放规范合理,房前屋后绿化美化的整体要求。重点清理主干道及村路的生活垃圾,清除路边堆放的砂石、烧柴等。在村屯主干道两侧、村内空地、庭院前后有序种植花草和树木,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以打造干净人家、美丽庭院和美丽村路为基础,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集中力量开展“美丽乡村”创建,现镇内打造了xx、xx、xx三个美丽乡村示范村,以点带面带动全镇美丽乡村建设。

美丽乡村建设汇报材料第3篇

关键词:农业有机废弃物;资源化;美丽乡村建设;地位;发展策略

中国分类号:X71 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4.05.025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美丽乡村建设力度的加大,农村面貌日新月异,且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人居环境建设整体还是比较落后,不少地方脏、乱、差现象依然存在,尤其是农业生产中形成的各类有机废弃物,由于处置不当,不断侵占着土地,破坏着农村环境,成为农村环境污染的主要源头,并因此造成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严重制约着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1]。

作为一种重要的可再生资源,农业有机废弃物通过合理地资源化利用,不但可以变废为宝,为人类创造财富,而且还能有效解决其处置不当引起的各类环境污染问题。农业有机废弃物的资源化是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具体措施,是一项利国利民、意义久远的重要工作。

1 农业有机废弃物分类及废弃物资源化

1.1 农业有机废弃物分类

农业有机废弃物(agriculture wastes)俗称农业有机垃圾,主要有秸秆、落果等第一类生产性废弃物,畜禽粪便、畜栏垫料等第二类生产性废弃物,农产品加工、贮存形成的酒糟、菇渣等第三类生产性废弃物及农村居民生活排放的人粪尿和生活垃圾等第四类生产性废弃物[2]。根据有机废弃物的形态,可将其分为固态废弃物、液态废弃物和气态废弃物[3](图1),其中最主要的是固态废弃物。

1.2 农业有机废弃物资源化

目前,农业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主要途径有肥料化、能源化、材料化、基质化、饲料化和生态化。肥料化利用是我国应用最多的途径,主要有直接还田、发酵还田和加工生产复合肥等,其中直接还田最为普遍,如秸秆机械化深耕还田、覆盖还田等;能源化利用主要有发酵产生沼气、纤维素原料生产燃料乙醇、生物质热解液化制备燃料油等;材料化利用主要有生产纸板、建材、活性炭、保温材料等;基质化利用主要有通过发酵生产园艺作物有机基质、食用菌培养料、蚯蚓养殖料等;饲料化利用主要有通过青贮、氨化处理植物纤维类作饲料,通过无害化处理畜禽粪便、加工业下脚料作饲料等;生态化利用是指将农业有机废弃物作为产业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多重循环和多次转化利用,达到提高资源利用率和整体效益的方法[3],生态化是我国急需大量推广应用的高新技术。

2 农业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地位分析

2.1 美丽乡村建设

“美丽乡村”这一概念可以追溯到2005年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念[4]。2008年初,安吉县率先开展了“中国美丽乡村”建设行动,努力打造“村村优美、家家创业、人人幸福、处处和谐”为标准的现代化新农村样板,构建了全国新农村建设的“安吉模式”。

南京市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了更好地响应国家“美丽中国”建设的号召,市政府于2013年5月5日了《南京市美丽乡村建设实施纲要》,提出了“创业富民生活美、空间优化形态美、绿色发展生产美、村社宜居生态美、乡风文明和谐美”的“五美乡村”(图2)的指标,确定了5年内建设“美丽乡村示范村”具体目标及十大建设工程内容[5]。市委书记杨卫泽强调,要坚持走大都市带动新农村的一体化发展之路,走符合生态文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路,走发挥优势、凸显特色的差异化之路,以保障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有序推进[6]。

2.2 美丽乡村建设中农业有机废弃物资源化重要性分析

2.2.1 农业有机废弃物资源化是农村生态环境改善的必然要求 尽管国家和地方政府对农业有机废弃物处置工作十分重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许多地方的农村,生活垃圾、粪便处置严重滞后,养殖场随意排污情况十分普遍,作物秸秆丢弃和焚烧现象屡禁不止,这些恶劣现象造成农村大气、水体和土壤的污染,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最大障碍。而通过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比如畜禽粪便生产有机肥、秸秆栽培食用菌、生活垃圾发酵沼气等方法,可以将各类农业有机废弃物充分合理地利用起来,彻底改变当前脏、乱、差的旧面貌,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农村生态环境,最终形成绿树成荫、水清流畅、空气优良的宜居村社。

2.2.2 农业有机废弃物资源化是农业生产绿色发展的必然要求 绿色发展理念是人类对自身生产、生活方式的反省,它是一种以环境保护为目标,资源的循环利用为方法,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模式创新,是在充分考虑资源承载力和生态环境容量约束条件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绿色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经之路。

美丽乡村建设中,通过大力开展农业有机废弃物的资源化工作,使废弃物资源物尽其用,可以有效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促进高效设施、休闲旅游等农业产业的升级改造,促进农业绿色生产的进一步发展,从而最终达到农业现代化指标。

2.2.3 农业有机废弃物资源化是农民生活不断富裕的必然要求 有学者明确提出农业有机废弃物为“第四产业”的概念[7],其涉及新能源、环保、节能等多个产业,是符合发展低碳生产、集约型社会理念的新兴产业。农业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可以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更丰富的内容,为农民增收拓展渠道,从而促进农民收入稳定增长,使农民生活富裕起来,而物质生活的富裕可以保障精神生活的富有,保障农民生活向健康文明良性发展,为创建平安村、文明村等工作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 农业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发展策略

3.1 总体发展战略

农业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不仅关系到简单层面的资源再利用和保护环境安全,关系到美丽乡村建设,它还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及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紧密相关。农业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总体发展战略思路是按循环经济理论,以人为本,由废弃物的生态循环开始,逐级发展到循环农业,循环社会的“三环”递升发展[8](图3)。第一“环”是农业有机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发展模式;第二“环”是生产-生活-生态-生命(人)“四位一体”的农村发展模式;第三“环”是在前两个循环的基础上,形成具有循环社会特征的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小康社会。

3.2 主要发展思路

3.2.1 紧扣农业循环经济,着力解决突出问题 我国当前的循环农业还存在着脱节的问题,造成现有农田有机物投入缺少。农田有机质的缺乏严重制约着耕地生产力,因此农田有机质投入是我国农业增产、增汇、增效的根本需求,农业生产急需有机物质循环投入来扭转对化肥的高度依赖[9]。因此,农业有机废弃物首先应该全面开展肥料化利用工作,但肥料化利用不应局限在简单的发酵后直接还田,应全面推广各种循环模式,深度利用资源,并且要特别注意加强后续管理工作,确保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效益的发挥。比如结合美好乡村城乡一体化建设,通过科学的整体规划,利用人口密集的村庄和畜禽养殖场等处所的农业有机废弃物资源,建立中大型沼气池重点项目,形成秸秆+人畜粪便―沼肥―农业生产、秸秆―食用菌―沼肥―农业生产等循环模式,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推进美好乡村建设的步伐。

3.2.2 找准产业发展方向,注重效益分配平衡 农业有机废弃物产生于一、二、三产业,但不依附于任何产业[10]。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应该以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上升到循环经济技术体系中的产业地位才能与之相适应。但产业发展中,一定要注重效益的分配问题,一般从政府层面来分析,产业发展往往较看重的是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比重,而普通百姓则更看重经济效益的产生。农业有机废弃物资源化产业发展不能只顾当前利益,顾此失彼,急功近利,而是必须从长远的发展效益考虑,从三大效益的平衡分配考虑,有方向有目标地发展,以确保这一新兴产业健康成长。

3.3 发展保障措施

农业有机废弃物资源化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任重道远,应当持续在科研力量投入、扶持资金增加、农民意识提升、政府政策落实等方面加强保障(图4),并长期坚持,使其资源化利用途径得到实现,才能充分发挥其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作用,最终实现农业现代化目标。

3.3.1 科研力量投入 农业有机废弃物资源化经过多年的努力,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尤其是资源化利用的技术很多还不成熟,有一些仍处在理论可行性论证方面,无法与农村实际情况相吻合,与地方经济承载实力相适应[11]。因此科研技术的开发必须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以关键技术为突破口,通过加大科研力量的投入,创新研究,形成切实可行的技术工艺进行推广应用,才能让农业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取得全面发展。

3.3.2 扶持资金增加 国家及地方各级政府都十分重视农业有机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工作,在财政上也给予了很大的扶持,但要形成一个合理的体系,除了政府在资金扶持上的持续加力,还需尽快完成各种资源利用技术产业化,吸引社会资金的投入,促进农业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建立长期稳定的投入机制,从而更好地推动产业的发展,最终形成良性循环。

3.3.3 农民意识提升 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国经济得到长足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农民本身的知识水平还普遍较低,多年传承的小农意识加上长期的生活习惯,让很多人的思想还无法上升到环境保护的高度,政府应加强督促,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通过各个媒体积极宣传,提高广大农民群众对农业有机废弃物资源化的意识,让他们清晰认识到该项工作的重要性[12],自觉积极加入到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工作中。

3.3.4 政府政策落实 人类文明源自农业和农村,但农业和农村在社会生活中却被大大弱化[13],现阶段我国的农业还是一个弱质产业,需要政府部门在政策上大力支持。明确农业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发展的方向是循环经济和生态农业,并以此制定完善的政策是十分重要的工作,而政策的有效执行才是其成败的关键。恩格斯说过,一个实际行动胜过一打行动纲领。只有将政策落到实处,并坚决贯彻执行,才能保证农业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工作的有序开展,否则,再严密的政策,也只能是一纸空文。

参考文献:

[1] 骆敏,李伟娟,沈琴.论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美丽乡村建设[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3):11-12.

[2] 孙振钧,袁振宏,张夫道,等.农业废弃物资源化与农村生物质资源战略研究报告[R].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战略研究,2004.

[3] 彭靖.对我国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思考[J].生态环境学报,2009,18(2):794-798.

[4] 严建国.水利工程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地位及开发模式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9):1-4.

[5] 中共南京市委 南京市人民政府.南京市美丽乡村建设实施纲要[EB/OL].[2013-08-10].

[6] 杨卫泽.全面落实统筹为要方针打造独具魅力的都市美丽乡村 农民幸福家园[EB/OL].(2012-02-28)[2013-08-10]http:///2012/0228/95793.shtml.

[7] 孙振钧,孙永明.我国农业废弃物资源化与农村生物质能源利用的现状与发展[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6,8(1):6-13.

[8] 孙永明,李国学,张夫道,等.中国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现状与发展战略[J].农业工程学报,2005,21(8):169-173.

[9] 潘根兴,林振衡,李恋卿,等.试论我国农业和农村有机废弃物生物质碳产业化[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1,13(1):75-82.

[10] 李伟伟,刘荣章,李建华.农业循环经济与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策略[J].台湾农业探索,2006(2):36-39.

[11] 丁爱芳.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途径及策略分析――以江苏省句容市为例[J].生态经济:学术版,2012(2):271-273.

美丽乡村建设汇报材料第4篇

根据乡村振兴例会安排,对照省委、市委、县委一号文件要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按照职能职责主要完成如下工作:

一、落实粮食安全战略

认真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确保粮食生产基本稳定。开展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严守51.33万亩耕地面积目标,严守42万亩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将永久基本农田纳入数据库管理。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将集中连片、规模较好,有良好的水利与水土保持设施的耕地特别是新垦造的水田或建成的高标准农田等划入储备区,保持储备区耕地量足质优。并加大永久基本农田建设资金投入力度,规范补充耕地指标调剂管理。开展基本农田保护专项整治行动,按省市要求,对我县“非农化”现象,2020年9月10日新增违法建设用地、永久基本农田、退耕还林涉及基本农田等进行了实地核查,严格加强巡查,坚决打击非法占用基本农田从事“非农非粮”生产的行为;加大农村宅基地、农业设施用地、农产品加工用地审查力度;整治“空闲田”,畅通土地流转渠道,推广代耕代种、土地托管等服务模式。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推进耕地提质改造和水田垦造。做好提质改造和水田垦造项目的选址。严格新增耕地质量等别评定和验收。落实垦造水田的种植养护。开展耕地耕作层土壤剥离工作试点。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拆旧复垦。完成2020年度2.91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规划建设2021年度高标准农3.5万亩以上;推进全域国土综合整治项目实施。

二、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把加强规划管理作为乡村振兴的基础性工作,加快出台县乡两级战略规划,加快村庄规划和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规划编制。加强农村建房管许可管理,提高农房设计水平和建筑质量,加强农村整体风貌管控、基础设施建设、环境综合整治,建设生态质量优良、生产方式清洁、生活环境优美的美丽乡村。规划注重保护传统村落、传统建设、农业文化遗产、古树名木等,开展传统村落摸底调查,加强全县范围内传统村落维修保护。持续推进44个美丽乡村示范村、68个整治村和“五线八片”建设,启动2021年度8个省级示范村、34个整治村建设;实施以“七补齐”为主要内容的“擦亮小城镇”美丽城镇建设行动,在高枧、石城、沙坪、桂花等乡镇先行先试,重点围绕公共服务设施提档升级,打造精品亮点,总结经验。

三、推进乡村生态保护和水土修复

实施国土绿化工程。实施白寛、路口、天城等乡镇人工造林项目0.7万亩,全县精准灭荒造林地和近年来其他项目新造林地中幼林抚育20万亩。实施通道绿化,重点推进青山、白、铜钟等乡镇道路绿化提档升级400公里。推进天城镇洪下村、白镇大市村、青山镇东流村、铜钟乡佛岭村、沙坪镇庙铺村等5个国家森林乡村建设。推进雨山国家石漠公园建设,依托雨山天然石林和古瑶文化遗址以及丰富的森林资源,努力打造石漠化地区治理、生态恢复先行示范森林康养基地。实施森林资源保护行动,新增生态护林员555名,达到1555名,修建防火道100公里、生物防火道100公里、林区道路10公里;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138.67万亩,封育保护公益林4万亩;对全县1423株古树名木、826个古树群造册登记、挂牌保护。开展矿山生态修复,对11个关闭矿山进行了生态修复治理,修复治理区面积共计1211.59亩。主体灭失矿山自然复绿13家,2020年度关闭非煤矿山5家,现五家矿山已全面动工,正在进行矿山削坡排险及绿化工作。

美丽乡村建设汇报材料第5篇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讷昊莹”为你整理了这篇2020年终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整治工作情况汇报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2020年终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整治工作情况汇报

为贯彻落实关于“疫情防治为切入点,加强乡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指示批示精神,按照千村美丽万村整治行到领导小组《关于开展全省农村积存垃圾集中清理工作的通知》精神,以及鞍山市委、市政府的相关要求,我区以全面建设宜居乡村为统领,以保障农民基本生活环境为底线,以村庄环境整治为重点,以建设美丽乡村为向导,科学规划、整合投入、加强组织、全力推进,确保到2020年实现改善全区农村人居环境目标。

一、总体要求

1、坚持突出重点,统筹安排。着力解决农村居民出行、饮水、住房和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突出做好“四个结合”,即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相结合、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相结合、与推行河长制相结合。

2、坚持因地制宜,分类实施。科学确定不同地区的建设目标、重点、方法和标准,不生搬硬套、不搞一刀切。突出各村特色和风貌,按照不同村历史特点因地制宜分类建设。

3、坚持规划先行,综合治理。按照尊重传统、突出特色、符合实际、易于操作的要求制定规划,坚持山水林田路、村庄和公共服务区域综合治理、统筹兼顾、全面改善。

4、坚持典型示范,引领提升。按照生态美、设施美、人文美、环境美的要求,整合各方面力量,统筹打造4-5个宜居宜业、文明美丽示范村,以点带面,发挥引领带动作用。

5、坚持政府主导,农民参与。全面落实政府主体责任,加强领导,加大投入,强化措施。尊重农民意愿,广泛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相关业务部门和各村切实履行责任,形成工作合力。

二、行动目标

形成长效管理机制,推动“四项治理、四项建设、一个革命”,补齐宜居乡村建设短板,到2020年底各村实现干净、整洁、美丽,生活环境明显改善,各具特色的宜居示范村庄。

三、疫情期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情况

1、发动宣传。1月24日开始,我区各村开展入户宣传防疫要点,动员各户开展积存垃圾清理,同时向养殖户发放公开信100余份,利用村屯小广播、村内老党员、老干部巡逻等方式宣传新冠肺炎防治方法以及庭院卫生整治的要求,告知村民,提高防范意识,主动加强疫病防控,自觉以户为单位开展农村环境清理整治,确保户整洁、村干净。

2、集中治理。1月25日,两街根据市、区的统一部署,对各村人居环境集中清理整治,村内垃圾当日全部清运干净。千山镇对因冰冻的垃圾采用锹挖镐刨的方式全部清理干净不留死角。齐大山镇桃山村每日3次上门收运垃圾,确保垃圾箱内垃圾不堆积。

3、日产日清。集中整治后,各村垃圾日产日清,不堆积,不乱扔,垃圾箱每日两次撒放石灰消毒,垃圾运输车基本保证每日2次转运。

4、逐户消杀。在防范新冠肺炎的同时,两街组织动监人员对畜禽养殖(场)户逐户排查,发放消毒药品500余瓶,防护服200余套,口罩3000余只。对养殖圈舍周围及路口撒放用生石灰,圈舍用消毒液喷洒消毒。同时,各养殖户存栏、补栏做好登记,对进出车辆实施消杀登记。

5、面源污染治理。3月初开始,两街全面开展田间农业废弃物清理工作,重点清理田间地头的农药、种子、化肥包装袋(瓶)等农业废弃物,农膜(棚膜、地膜)和其它污染物。2019年秸秆集中收运后,耕地内除农户自留外无秸秆堆积,为春防火和秸秆禁烧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推进农村生活垃圾的治理

1、垃圾转运。新建2个垃圾转运站,集中修缮9个垃圾转运站,实现垃圾日产日清,保持环境整洁。

2、垃圾治理。 域内9支垃圾中转清运专业队伍,重点清理12条主干道以及村内支线道路干净整洁。一是对农村各类垃圾进行全面清理,解决好垃圾围村、围路、围河问题。二是清除村内道路堆放的砖、砂石以及废弃的建筑材料和杂物。三是清除主要道路两侧的杂草、杂物乱堆,拆除道路两侧的违章建筑。四是道路、铁路、农贸市场和社区周边无垃圾、无树上悬挂物,保证垃圾及时清运、环境卫生整洁。

3、河道垃圾治理。对区内8条河道每月彻底清理一次河面及河堤,确保河面与河堤清洁。清理池塘、溪流、沟渠等水体的积存、漂流垃圾、消除蚊蝇孽生地,保持水体清澈、畅通。

(二)庭院治理

建立长效保洁机制,从12条主线路向村内街巷道路延伸,建立由街道到庭院的常态化治理“四乱”。对乱搭乱建。有碍观瞻的建筑物、构筑物、临时搭建物、广告等进行及时发现及时清理。每季度组织一次农民庭院的清扫保洁,确保整齐有序,消除卫生死角。同时,引导农户庭院修整,立面修葺,引导农户建设公共绿地,房前屋后栽种瓜果、绿化庭院。最终达到“植物自然,乡土浓郁”的美丽乡村的示范村标准。

(三)推进农村生活污水的治理

10月末前,完成齐大山镇完成判甲炉小楼区域12栋240户厕所污水改造并网至污水处理厂。

(四)推进面源污染治理

1、畜禽养殖粪污治理。 2020年底前,完成域内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排放全部资源化利用,污水排污口全部封堵清除,推动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实现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5%。

2、农作物的秸秆利用。我区现有玉米种植面积5980亩,秸秆产量约3090吨。2019年开始实施秸秆市场化运作,其中,收储运2800余吨,约占秸秆总量90%,秸秆直接还田以及秸秆饲料化利用约10%,2020年继续此项工作,最终实现秸秆市场化、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100%的应用,确保域内无秸秆焚烧现象。

(五)推进村镇美化绿化建设

2020年底前,完成千山镇尾矿库生态修复,矿工路道路两侧绿化补植工作以及栽花种草,进行美化,使之与七岭子段衔接起来融为一体形成景观路。齐大山镇判甲炉桥头至陈家台村沿河绿化种植工程,预计绿化面积27000余平,栽种垂柳410棵、梓树2220棵。

(六)推进农村公共设施建设

2020年底前,完成千山镇黄岭子村1处便民中心,忠新堡村1个卫生所以及普惠式幼儿园建设使用;齐大山镇1所学校规划;完善12个村的阅览室、活动室、文化广场等配套设施。

(七)推进河道建设生态化建设

6月底前,完成判甲炉支流、千山支流、大孤山支流域内河道清淤工程,确保汛期无洪涝灾害危险,为“三坝一桥”建设衔接和玉龙新湾水景创造条件。

(八)推进乡村亮化工程建设

2020年底前,计划新安装街巷路灯500盏,基本实现各村进村主路、景观广场全面亮化。

美丽乡村建设汇报材料第6篇

现将全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进展和环境改善基本情况如下:

一、总体进展情况

(一)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垃圾治理

污水治理方面。推动全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我村每个家庭连接了下水道,统一处理污水。

垃圾治理方面。完成陈年及散落垃圾清理,建立常态化保洁运行机制。我村有四个垃圾房,每个星期有若羌环保局收走垃圾,主要表现在日常清运尚到位,给群众带来了方便。

(二) 实施厕所革命。就对“厕所革命”作出重要批示,指出,“厕所革命从小处着眼,从实处入手,这是提升旅游品质的务实之举。”最近再次批示,要求把“厕所革命”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具体工作来推进,努力补齐这块影响群众生活品质的短板。我村目前为止改厕42户170与人。给群众生活带来了无害化卫生厕所之后,已经帮助农民告别蚊蝇滋生的老式旱厕,当地肠道传染病减少46%、蛔虫病减少40%,蝇虫密度降低90%以上,有力地保障了民众的健康。

(三)美丽庭院建设。将庭院整治与脱贫攻坚工作紧密结合,共同研究、同时部署、整体推进,通过庭院整治促进经济发展,推进了美丽乡村建设。

近年来,深入开展全村环境、村容村貌综合治理,扎实开展各项庭院改造工作。我村务实真干、奋力拼搏,带动群众,以综合整治助力乡村振兴,以整治成效赢得群众信任。干净整洁的道路、葱郁笔直的林木,富民安居房政策更是让村民们真切享受到国家政策红利。我村庭院整治47户改完备,随着人居环境卫生的改善和农村庭院经济的发展,村民们对自己的庭院做了整体规划,利用闲暇时间,种植蔬菜、养殖家禽,家里生活越来越好。

二、存在问题

对照年度工作目标任务, 1至10月份全市农村人居环境建设任务完成总体情况不理想,要完成年度目标,任务艰巨。主要体现在:

(1) 农村垃圾整治成效不够理想。一是村庄环境卫生普遍存在反弹现象,部份村庄环境卫生仍然脏乱;二是农村垃圾治理常态化落实难,

(2) 部分厕所建设进展滞后。厕还有11座在建,我村有一部分人在牧区居住无法改厕。

三、下阶段工作要求

1、加快建设进度。农村污水治理、厕所革命建设均列入重要工作之一,是必须不折不扣完成的硬任务。目前距离年底不到几个月时间,时间紧、任务重,要加快工作进度,强化责任落实,确保年度任务完成。特别是美丽的庭院建设和厕所革命设施建设不仅是为民办实事项目。

2、加强业务指导。要抓紧完成我村庭院整治和改厕工作,加强对群众的业务指导。

美丽乡村建设汇报材料第7篇

走进寿东村,我们感受最深的就是街道整洁、巷陌井然、优雅清静。村口“最美寿东人”大型墙壁画上一副副灿烂的笑容,展现着乡亲们的淳朴和善良。村中一排排青瓦白墙的农舍别具特色,拓宽的主街道平整干净,街道两旁绿化带错落有致,间隔摆放的石碾、石磨、古井,以及修旧如旧的民居成为了特有的“乡村雕塑”.主路两旁颇具情调的咖啡屋、粮画作坊、农家乐小院、旧民居展馆,沿街墙壁上悬挂着各式题材的粮画作品,彰显着粮画小镇卓尔不群的品位和独具特色的文化底蕴。

小投入也可大发展

馆陶县委宣传部副部长贾春晖告诉我们说,其实这个村庄当初建设美丽乡村投入并不大。自2012年开始,该村主动作为,不等不靠,坚持少花钱、多办事,干成事后争取上级资金,村庄发展逐步进入良性循环。

三年来,他们累计投入400余万元。资金来源主要包括五部分:一是村级自筹资金。最初,村里用尽了所有集体积蓄,投入30万元建设村“两室”、扩修村内道路、建设文化广场。当时,村民并不理解。但建好后,路灯亮了,空间宽敞了,村内秧歌队、舞蹈队陆续成立,村民每天在这里活动。这一步跨越,赢得了民心,也为村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二是县级整合资金。2013年,寿东村被确定为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县级重点村。馆陶县按照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思路,统筹整合涉农资金,向重点村投入,寿东村成了受益村之一,村庄面貌进一步提升。2014年馆陶县又把寿东村作为美丽乡村创建试点,县环保局利用国家环境综合连片整治项目资金60余万元建设了垃圾中转站、投入80余万元建设了村内排污管网;县民政局投入30万元建成幸福互助院;县卫计局投入15万元实施厕所改造工程,村庄环境面貌发生了重大改观。三是引入市场机制。该村与行知教育集团合作,双方签订合作协议,由村里免费提供土地1.5亩和13间毛坯房,公司负责装修和器材购置,为村内提供优惠教育服务。幼儿园公开招聘近10名专业教师,多媒体教学设备、音乐器材以及适合不同年龄?的幼儿玩具一应俱全。如果不是引入市场机制,村里是没有实力办起来的,村里的孩子也享受不到这样优质、优惠的学前教育资源。同时,该村还与邯郸美食林集团、邮政服务公司、银行等企业合作,建设美食林超市、邮政快递服务站、咖啡屋、农家乐小院、客栈、石磨坊、银行网点等,村庄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四是吸纳社会资助。寿东村的变化越来越多地得到社会关注,也吸引了工商资本的帮扶和注入。2014年11月,邯郸金隅太行水泥有限责任公司向寿东村捐资人民币100万元,作为村庄发展基金。加上其他企业的资助,目前,村庄发展基金已有110万元。五是争取上级资金。2014年寿东村被评为省级美丽乡村,获得奖励资金100万元。目前,该村正利用这笔资金,改造占地10多亩的废弃大坑,准备建设一个汇聚各地名品、造型各异的特色秋千广场;利用原有排水坑塘,建设一个占地近20亩、集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竹池公园。同时,用好剩余的发展基金,进一步助力产业的发展。

在资金的使用上,寿东村也提出自己的思路。村里始终坚持少花钱、多办事的原则,不拆房、不砍树、不占耕地,严格按既定村庄规划来,分清轻重缓急,优先从群众最期盼、最紧迫的事情抓起,让老百姓感觉真正有用、见到实惠。为降低建设成本,村庄改造提升中,依旧建旧、修旧如旧,自始至终没有拆一间房、开一条路,实现了不花钱也办事、花小钱办大事。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项目资金实行转账管理、封闭运行,严格招投标程序,确保工程质量。为实现村庄建设可持续,村集体资金投入重点用于帮扶群众发展庭院的休闲化建设和开发绿色休闲食品、农家乐等富民创业工程,鼓励村民参与到产业发展中来。寿东村三年来的发展充分证明,走低成本的道路也可以建成美丽乡村,少投入也可以有大发展。

当粮画邂逅村庄

粮画小镇已逐渐成为寿东村的代名词,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这要得益于2014年初召开的河北省农村工作会议。随与会人员参观河北衡水音乐小镇周窝村后,县委书记谢继炯深受启发,当时就萌发了一个想法:馆陶县有着深厚的文化资源,也完全可以打造像周窝这样的一批特色文化小镇。会后,谢书记又组织县、乡、村干部一起到周窝参观学习,并提出依托文化资源,牵线文化企业与村庄合作,优势互补、共赢发展的思路,着力打造特色文化小镇。

思路确定后,计划随即付诸实施,县乡干部首先想到的就是寿东村。一方面,该村有建设基础,并且有不少在家务农妇女,孩子小,又走不出去,她们有强烈的致富愿望;另一方面,该村是省级贫困村,如何帮助农户谋到致富产业、实现脱贫,一直是县乡干部关注的问题。在谢继炯的引荐下,寿东村与粮画企业协商走到了一起。当时,工艺美术专业毕业的张海增正处于创业阶段,虽然个人享有专利技术、产品具有广阔前景,但进一步发展受到资金、土地等方面的瓶颈制约。双方很快达成了合作意向,寿东村以每亩3万元的价格,提供15亩土地给张海增,用作建设生产基地,包括粮食画生产线、粮食画开发中心、产品展示大厅、职工休闲娱乐活动区、餐厅和职工宿舍等。公司和村庄以“公司+农户+基地”的形式合作,公司负责提供原材料、技术指导和成品回收。村民在家里加工完成后,公司技术人员负责统一把关、回收,按粮画的面积、难易程度确定工资,这有效解决了村内妇女闲余时间增加收入的问题,村庄建设有了新的内涵。

粮画加工业不仅要引进来,更要在村里扎根发展,逐渐培育成带动村民增收致富的特色产业。为此,村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最初,公司为村内免费培训了3名粮画加工技术人员。后来,为方便村民就近学习,村里建设了粮画作坊。同时,制定鼓励扶持政策,凡本村从事粮画加工的,不仅免费进行培训,还免费提供一套桌椅、一套器皿。目前,寿东村粮画加工户已达到67户,每户年增收1.5万元,辐射带动周边姚庄、东浒演、西浒演、寿南、寿北、东朱庄等10多个村庄、300户群众从事粮画制作。寿东村“无中生有”培育了一个小有名气的特色手工业,成为当地农村产业发展的新“龙头”。

合作让粮画公司与寿东村实现了双赢。目前,馆陶海增粮艺有限公司已有工人120人,年生产能力达到1000幅,在唐山、太原、郑州、济南、广州、深圳设立了销售网点,产品远销加拿大、美国、德国等国家。河北日报、河北工人报、河南科技报等多家媒体对粮食画作品做了专题报道,粮画作品“胡服骑射”被河北省文史馆收藏,部分作品荣获美国印第安纳州工艺美术展银奖、河北省艺术博览会金奖、广州艺术博览会银奖。随着粮画小镇知名度的提升,如今的寿东村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城市游客前来参观游览,带动了粮画制作销售、餐饮服务等相关产业日益兴旺,一二三产实现融合互动,村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稳步提升。村内的咖啡屋,起初经营惨淡,来客寥寥无几,现在每天人员爆棚。村内的农家乐小院,起初由村集体投资,利用原有房屋改造,村里也没有人愿意经营,现在生意红火,吸引县城甚至山东冠县等地的游客来这里消费,经常需要提前预订。借助粮画这一品牌,下一步将完善配套设施,提供“吃、住、行、游、购、娱”一条龙服务,努力把寿东村打造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知名的旅游小镇。邯郸市旅游局已将寿东村纳入全市乡村旅游路线,虽然旅游收入现在还不明显,相信今后将逐步成为当地村民新的增收点。

美丽乡村建设汇报材料第8篇

“脱贫目标已经基本实现,乡村振兴任重道远,花茂村还有许多功课要做。”小偏整理了2020关于乡村振兴的心得体会作文汇总,欢迎参考借鉴。

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心得体会一

“四月春光好,正是读书时”。在春光明媚的四月,我有幸到百年名校——西安交通大学学习,五天的培训,让我受益匪浅,仿佛经历了一次文化之旅,一场视听盛宴。培训结束后,仍然回味悠长,也引发了我对于乡村振兴的一些思考……

党的报告中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而乡村振兴就是要以农村经济为基础,努力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我认为建设美丽乡村始终都离不开文化。

文化是生态宜居的守护者。说美丽乡村建设就是要“看的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乡村的青山绿水是我们耐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中国自古以来就讲究遵循自然法则而生存。继承和发扬传统的生态文明观,让人们懂得“仁民爱物”,发自内心崇尚自然,珍惜环境,才能从根本上守护住我们的青山绿水。

“乡愁”对于乡村来说是对乡土文脉和故土文化的记忆。乡愁可能是一棵长在村头的古树,可能是一间破旧的祠堂,可能是一出家乡的戏曲,还可能只是一位儿时的玩伴。这就需要加强对遗址遗迹、宗族祠堂、田野文物的开发保护,传承乡村文脉,让村民在精神上有归属感。让更多乡贤回到故土推动乡村文化的传承,建设美丽乡村。

文化是产业兴旺的金钥匙。乡村产业无论是农业还是第三产业,都需要注入文化内涵,否则就不能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我们平利是女娲故里,中国名茶之乡。当我们的茶饮产业注入文化内涵,整合品牌力量,平利的绞股蓝和绿茶也会像西湖龙井、武夷山大红袍一样名扬四海。到那时,我们卖的就不仅仅是茶而是健康和文化。

谈到乡村振兴就会想到乡村旅游。而乡村旅游的持续蓬勃发展,更要注重挖掘文化内涵。一个地方的历史积淀、气候环境、风土人情、饮食起居,风俗习惯等等构成了一个地方的地域文化,而这种文化带给人们的是不同于其他地方的精神体验。譬如,有人喜欢“大漠孤烟直”的苍凉,有人喜欢“海上生明月”的意境。我们要做的就是深入挖掘本地的地域文化,让每一个来平利旅游的客人感受到这片土地与众不同的魅力。

文化是乡风文明的约束力。“仁义礼智信、诚孝检勤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在党的报告中指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在乡村振兴中,如果我们充分发掘乡规民约、族谱家训这些道德资源,发挥身边榜样的力量。让向善向美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凝聚人心、引领道德、淳化民风,那么“路不拾遗”、“夜不闭户”、“邻里和睦”等等都会成为村民发自内心的尊崇。

农村的公共文化建设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只有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才能保障村民的基本文化权益,提高乡村文体活动质量,让广大村民在丰富的文化体验中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

《周易·贲卦·彖传》中解释文化,“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是有形的,更是无形的,它无时无刻都在影响着我们的“三观”和生活方式,要想振兴乡村,就得以文化铸魂。有了灵魂的乡村便有了生机和活力,有了青山绿水和乡愁,有了希望和未来。

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心得体会二

“脱贫目标已经基本实现,乡村振兴任重道远,花茂村还有许多功课要做。”彭龙芬表示,下一步将继续做优做强乡村旅游、特色文化产业和现代高效农业,努力将花茂村打造成致富田园、乡愁故园、兴业乐园。

(1月21日《人民日报》)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已经迈进了2019年,脱贫目标已经基本实现。“乡村振兴”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必须予以重视。不能懈怠,集中力量,努力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缩短农村与城市之间的贫富差距,改善农村相对比较落后的经济。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乡村振兴”首先要发展经济。但是发展经济同时,更要重视环保工作。发展可持续性产业链条。做好生态保护工作,在农村,要做好生活垃圾、厨余垃圾处理工作。垃圾分类处理。可回收垃圾进行回收,进行二次利用,不可回收垃圾如果皮、剩饭等容易分解的垃圾进行掩埋,让其分解发酵之后,可以当做肥料,如作为花肥等。

“乡村振兴”要重视农村精神风貌建设,移风易俗、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定期开展意识形态教育,增强乡村文明建设。例如举办文艺演出活动、跳广场舞等。这样既能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又能丰富农村精神文化业余生活。一举两得,值得推行,值得借鉴,值得发扬。

“乡村振兴”要发展好特色乡村旅游产业,我们都知道第三产业,既服务业,利润高,成本低,经济效益好。因此要想改变产业结构,就应该向第三产业,服务业靠拢,发展乡村旅游经济,一方面可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向外界宣传本土特色景观、手工艺品。是传统文化遗产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传承和保护。保持乡村原风原貌,增强人们文化自信,促进乡村振兴,使百姓安居乐业,人民幸福安康,国家繁荣富强。

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心得体会三

乡村振兴战略是同志在党的报告中提出的新战略。今年1月2日,国务院公布了20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详细阐述整个战略的内涵与实施。我有幸作为培训班的一员,亲历了整个培训过程,感觉受益匪浅、收获颇丰。在课堂上,聆听了学院教授玹玉秋、胡志宏所作的《生态文明治理的“三治”经验》、《党建+生态:红色引领推动绿色发展》的专题辅导,让我对湖州市践行两山理念、实施乡村振兴、推进乡村治理、走绿色发展之路的做法有了整体的了解和宏观的感受。现场教学,先后观摩学习了长兴县水口乡的全域“景区+农家”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南浔区和孚镇荻港村以“桑基鱼塘”为特色的传统村落—特色小镇文化旅游开发模式、双林镇向阳村“魅力水乡、美丽宜居示范村”建设模式,“中国白茶第一村”—县溪龙乡黄杜村脱贫致富的路径、“两山理念发源地”—天荒坪镇余村坚持绿色发展的过程、刘家塘村“慢生活”乡村旅游的理念、“田园鲁家”—递铺街道鲁家村“无中生有、创新发展”的过程,德清县阜溪街道五四村发展休闲农业旅游、下渚湖街道二都小镇“防风非遗文化”的开发和莫干山小镇发展郡安里(洋家乐)的做法,吴兴区仁皇街道桥西村“红色拆迁、发展集体经济”的举措,以及南太湖旅游度假区党建引领、实施生态保护、发展旅游产业的成果等等。

与同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分别是朔州、湖州的下辖县,又同是指示和肯定的县,两县、两市的发展有其相似性,发展的阶段又出现明显的差别,究竟背后的规律是什么呢?

湖州市是“两山”理念的诞生地、美丽乡村建设发源地,是全国首个地市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当全国首个省级地方标准—《省美丽乡村建设规范》正式实施后,湖州的美丽乡村建设正在从“物的新农村”向“人的新农村”转变。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的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结出丰硕的成果。此外,还有一点让感触很深,就是农村社会管理的精细化、资源开发利用的高效化、比较优势发挥的化、服务群众的细微化,体现在方方面面。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眼界决定高度,创新决定广度,思路决定出路,勇气决定举措,担当决定成效。只有“跳出看,走出朔州看朔州,对照看,对比湖州看朔州”,才能准确客观的发现我们的不足和短板。作为一名基层乡镇党委书记,如何创造性地贯彻好、落实好市委六届六次、七次全会精神,在加快实现“乡村振兴的特色区和践行“两山”理论的示范区”这一目标的过程中,想在先、走在前呢?我觉得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突破:

一是思想上要解放。要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在党纪法律范围内主动破除制约乡村发展的条条框框,为创新松绑、为发展撑腰。要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的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全方位反思以前在农村农业工作方面的不足和问题,总结好的经验和做法,探讨乡村振兴瓶颈的举措,把讨论活动变成统一思想、形成共识的过程,用讨论的成果推动乡村振兴工作的开展。要在全社会形成人人为乡村振兴想办法,不为不作为找理由的浓厚氛围,树立为干事者担当,为作为者负责的正确导向。

二是政策上要吃透。结合现场教学所去村庄,感悟最深的就是湖州人把政策用足用活了。这恰恰是我们工作的一大短板,我们的习惯做法是用政策限制,不是用政策发展。因此,一方面要加大政策法规的学习培训和宣传力度,提高执行者的业务素质和水平。另一方面要加大对政策研究的力度,提高解读政策的能力,创造性地提出贯彻落实政策的细则或举措,让政策更接地气,更服水土,而不是机械教条式的执行政策,更不能把政策变成谋取私利的工具和依据,也只有这样才能让政策变成推进乡村振兴的动力。

三是资源上要激活。这里所说资源指政策资源、社会资源和文化资源。首先政策资源。五四村、鲁家村、向阳村等已经全部完成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实现农民承包地经营权全部流转,股权化既保证了农民的土地收益,又弱化了农民个体实际地块的界限,限度地降低用地成本,化解了土地纠纷,很好地处理了农村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关系,极大地释放和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土地的规模化、集约经营。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这一政策,我们还未用足用活。其次社会资源。乡村振兴不是一部门的事,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需要统筹整合使用政府资源、统筹调动社会民间力量,引导企业资本参与。参观的乡村,村级都设有统一战线工作组,统筹调动乡贤、名人等力量助力乡村治理,这个做法真的不错,值得借鉴。第三文化资源。一是湖州的所有村都有文化礼堂,都有讲习所,都有文化长廊,都有农风家训,都有村史馆,都有农家书屋,都有老年公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随处可见深入人心,文化育人、文化兴村、耕读传家的氛围很浓。二是村级党组织尊重人才、培养人才的眼光和远见着实让我们佩服,可以说照此下去,下一轮的发展引领者仍然是湖州。三是对文化资源的挖掘也要做到极致。这次学习还有一个感受就是湖州的博物馆很多,湖笔博物馆、桑基鱼塘博物馆、荻港村名人博物馆等等。国级传统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等都做到了极致。我们的传统古村落、非遗等资源相当一部分在沉睡,未能发挥文化资源在促进经济、教化乡邻、抚育文明风尚中应有的作用。

四是责任上要担当。从鲁家村的成功案例,到向阳村党支部、村委会、村务监督委员会集体决定、共担风险,处处闪耀着为民担当、干事创业的情怀。创新发展,先行先试,需要担当,就要大力传承弘扬精神。一要有为群众为集体利益担当初心。二要有迎难而上、艰苦奋斗,不怕挫折、不怕失败,愚公移山的恒心。三要有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久久为功,利在长远,天下为公的公心。这既是对干部个人的要求,也是对各级党组织的要求。

五是党建上要加强。党群服务中心是每个参观点最突出、最显眼的标志。“为集体操心、让群众省心、请组织放心”、“村庄发展快,要靠书记带;群众生活美,要靠班子领;火车开的稳,要靠党员撑”、“党员农家乐”、“党员文明户”、“党员责任牌、责任区”、“党员请您歇歇脚、上下楼梯慢慢走”等暖心提示清晰显眼,处处体现了党员示范带头,服务群众的理念,体现了党组织在乡村振兴、乡村治理中领导核心作用。任何一个美丽乡村的建设,都离不了党组织引领、党员示范带动,只有强一个支部,才能促一个产业、活一地经济、富一方百姓。要通过党建引领,不断强化“三基建设”,激活基层党委、农村党支部内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观能动性。

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心得体会四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作出的重大决策,是统筹推进“无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大战略选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新旗帜和总抓手。(2018年15期《求是》)

国家社会历史进程告诉我们一个规律:“无商不富,无工不强,无农不稳”。农业作为一个国家最基础的产业,它发展的水平高低关系到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高低,也是决定人民幸福度和满足感的重要指标。我国农村地区老龄化严重,缺少劳动力进行生产,给农业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隐患,依靠科技创新,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可持续道路。

实现农业现代化,必然要求科技创新推动。科技进步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我国的广大农村地区,尤其是在西部地区,农业机械化水平低,农业生产人力投入过高。大力发展科技创新,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普及,打通了农村孤岛融入现代经济的通道,让偏远乡村同外部世界实现了历史性的互通。信息技术、现代物流等技术手段,有效拉近城乡之间的距离,现代医疗技术不断提升农民健康水平,新一代生物技术、新材料等的发展,为乡村真正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

实现农村现代化,必然要求人力资源的创新。人是高新科学技术实施的载体,只有农村人力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的新科技才能在农村地区真正的得到应用。强调,乡村振兴要靠人才、靠资源;创新驱动的本质是人才驱动。在农村创造一个让人才发挥才能的舞台,是我们现在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深化加大农村人才体制的改革,出台一系列的奖励措施,支持和鼓励我们的大学生、返乡农民工、成功人士回到自己的家乡进行创业,鼓励他们在我国的农村地区进行创新性的工作,能有效的激发出我国农村的内生活力。同时,也要培育一批有文化、爱科学、懂技术、敢创新的新农民,为农村生产提供高素质的劳动力,保障人力需求,也是十分必要的。

乡村振兴是一个伟大的课题,它是脱贫攻坚的升级版。成功与否,关系到我们人民的根本利益,创新发展技术,打破常规思维,树立大局观念,埋头艰苦奋斗,相信我们一定会夺取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伟大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