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美丽乡村建设经验总结

美丽乡村建设经验总结赏析八篇

时间:2022-05-28 19:38:09

美丽乡村建设经验总结

美丽乡村建设经验总结第1篇

花桥乡乡村建设现状

花桥乡位于浦江县西部山区,总面积4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439亩,全乡辖18个行政村,共0.95万人。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发展水平与县其他乡镇较滞后。为补齐突出短板,乡党委深度挖掘乡旅游资源,积极发展生态观光游、农家采摘游、民宿体验游、红色文化游,把绿色生态融入旅游产业,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共同增长。经调研,目前已初步具备依托美丽乡村发展美丽经济的基础。

整个美丽乡村建设的推进中存在发展瓶颈:

山区乡镇,村集体经济比较薄弱,资金短缺,后续的维护和提升难以开展,对于如何有效的把美丽资源转化为美丽经济感到无从着手。百姓在享受美丽乡村成果的同时,对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提高的意愿比较迫切。

建议:

1. 精准规划,加强对山区乡镇在美丽乡村发展的指导。在整体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时,乡镇要精准定位,明确精品线或重点村的规划、投入,全面打造和提升精品线、重点村,以点带面带动周边村庄,实行差异化定位发展,协同功能配置。

2.尽快制定山区乡镇美丽经济的发展规划。切实做到美丽乡村的规划与本地的产业发展协同推进,有效提升集体经济收入,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

美丽乡村建设经验总结第2篇

【关键词】乡村建设;实践模式;经验

总的来说,美丽乡村建设体现的是生态与经济、富民与美丽的统一,它为城乡统筹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本文试图从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的必要性、可行性、实践过程和经验总结等方面对其进行探讨。

一、美丽乡村建设对于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必要性、可行性分析

1.必要性

(1)世界农业发展至今,农业仍然是弱质产业,在市场逐利中无法与二、三产业展开竞争。要实现农业发展、农民致富的目标,一方面必须走高效、集约的农业产业化道路;另一方面,要拓展和深挖当地村镇的资源要素禀赋,并引导可用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在此过程中,美丽乡村建设的意义就是在于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实践,即通过内源的、创造性的、对农业弱质本性的改变,求得新的解决之道。在这一结构体系,农民可以不离开自己的故土,而利用农村独有的优势条件,整合农村的发展资源,并享受现代的文明成果。

(2)统筹城乡发展不仅包含了城乡教育、医疗、就业等公共服务均等化,也蕴含了制度建设、环境保护、文化传承等丰富的内容。而美丽乡村建设是将新的农村发展理念、综合性的发展思路放在聚光灯下,整合了包括农业生产经营、农村土地管理、农民人居生活、农村环境保护、农村科教文卫事业等在内的农村全方位发展举措,这更加明晰有力地促进了农村整体质量的提升,最终亦能有助于在农村实现“学有所教、老有所养、劳有所得、病有所医、住有所居”的目标。

(3)浙江人多地少,资源短缺,环境承载压力大,人均耕地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3。长期以来,乡镇企业和农村劳动力为浙江经济的崛起做出了巨大贡献。但面临经济结构转型的要求,如果仍按部就班地搞农村建设,不调整农业发展思路,从长远来看,就会容易丧失自身的发展优势和机遇。新的时期要搞好城乡统筹发展,就必须在发展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上,改造农村环境结构,搞活农村经济,积极探索符合浙江实际的绿色发展之路。这与美丽乡村的内涵是完全一致的。

2.可行性

(1)中央提出了城乡统筹发展的明确目标,但没有统一的做法要求,这为各地因地制宜地开展工作提供了机遇。每个地方都有自己不同的区位优势、地缘优势、产业优势、历史文化优势,这就给各个乡村选择符合自身特点的发展道路带来了空间。农业资源可以转化为农业资本,农村的生态环境和文化渊源同样可以转化为资本。历史经验证明,如果一味依赖工业,农村难以维系健康持续的发展;相反,如果农村利用好自身资源禀赋,向开发高效农业与生态经营倾斜,这样往往能够实现农村发展的良性循环,进而拓展农业的多种功能,走出一条全新的发展道路。

(2)浙江省人均GDP已突破1万美元,低基尼系数和健全的城乡保障制度使得浙江省的人类发展指数达到0.846,已接近发达国家标准。在二、三产业相对发达的情况下,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是历史必然选择。而且,浙江新农村建设的成果与问题并行存在:一方面,农村与社会的资金积累已经到位,足以为更高阶段、更成熟的乡村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另一方面,面临环境污染、发展低效、后劲不足等等的问题,农村发展更需要从内核层面找寻质的突破。所以,美丽乡村建设是适应于浙江发展阶段定位的现实选择。

二、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若干模式分析

浙江在经历了村庄环境整治以后,以安吉县为典型率先公布了美丽乡村建设的战略计划,并提出“规划、村容、创收、乡风”的四美要求。当前,各地在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中因地制宜地摸索出了一套适合本地发展的工作经验,形成了以下两种具有代表性的模式:

1.安吉模式

安吉县隶属浙江湖州市,位于浙江西北部,改革开放后,初期的发展依靠了一批污染企业,以致环境问题突出,被国务院列为太湖水污染治理的重点区域。美丽乡村建设计划启动以后,安吉尝试把全县作为一个大农村整体来进行布局规划,并按不同特点将所辖的行政村分为工业村、农业村,景观村、休闲村,在每个村设置一处景点,并形成了长效管理机制。从“安吉模式”的实践来看,有以下经验值得借鉴:

(1)坚持生产先行,实现“创业增收美”。农产品精加工水平是衡量一个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杆。安吉的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提高农业产品的综合利用,推进农业产业化规模扩容和效益提升。安吉从当地传统优势农业的发展视角出发,力图深挖“竹子、白茶、蚕桑”的农业产业化经济潜力,完善从生产到加工再到收购的产业链,同时借助县域经济整体品牌的优势,将这些零散的农业资源整合成高效的农业资本,从而谋取在市场推广环节的定价主动权以提高利润,实现农业生产上的跨越发展。

(2)坚持生态同步战略,率先提出生态产业化工作思路。由于区域内植被覆盖率高,且早期的粗放型发展被及时遏止,故县域内的空气、水土等均是优良等级,这就为提升农村品质和开发生态资源铺就了平台。环境治理和保护本身就匹配于美丽乡村建设的主题,在建设过程中,安吉力争使大部分村的生态指标都达到优秀,这不仅提升了农村人居环境,同时如养生疗养、农家乐旅游等绿色GDP项目也得以顺利开展,生态产业化的道路已经初见成效。

(3)坚持发展“乡村人文美”的战略,内促外延,以文化践行美丽。中华文明,浩浩汤汤纳千派,安吉凭借底蕴深厚的文化,立足于文化消费的历史性和民族性,通过不断挖掘与传承,一方面培育村民对于本村文化的认同感;另一方面,以文化吸引外来的消费。安吉经过几年的发展,已涌现出了书画村、畲族文化村、生态屋、山民博物馆等各具魅力的文化景观和文化现象,[2]有力推进了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

2.桐庐模式

桐庐县位于杭州西南部,境内多为低山丘陵,经济发展水平位于全省中游水平。近年来,该县按照全域景区化和村美民富的新要求,以普惠为基础,精品为引领,分层分类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打造了城乡统筹示范区、美丽乡村先导区、现代农村样板区、综合改革示范区。从“桐庐模式”的实践来看,有以下经验值得借鉴:

(1)从源头和细节上做好农村环境的治理工作,为美丽乡村建设打好地基。具体来看,桐庐着力于农村住房改造、清洁桐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等项目,涌现出了清莲环溪、画中芦茨等一批“美丽乡村”。同时,桐庐按照城乡环境一体化的要求,完善“村收集、镇中转、县处置”的垃圾一体化处置模式,农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处置。此外,县城实现了污水处理厂、乡镇污水处理厂(站)、行政村、农家乐和所有景区的污水治理工程全覆盖,县、乡、村三级联动的生活污水处理体系实现常态运行。

(2)以“全域景区”概念规划全县。该县率先提出了全域景区化的美丽乡村建设新理念,即依托桐庐独特的山水自然资源和人文禀赋,以景区的理念规划整个桐庐,以景点的要求建设每个镇村。桐庐全域按照“县城―中心镇―特色镇―中心村―特色村”的空间结构体系。

(3)把美丽乡村建设与发展乡村旅游相结合。一方面,该县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原则,积极发展生态高效农业、农产品深加工业;另一方面,根据“宜游则游”的原则,该县精心了设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积极营造色彩农业景观带,通过农村节庆和品牌营销相结合,推动农家乐、季节性度假养老产业快速发展。增强农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

(4)把美丽乡村建设与村民的自我发展和完善相结合。桐庐在大部分的行政村都设置了村级老年大学,为老年人免费提供教学课程,满足农村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许多村庄鼓励农村选出若干当地有表率作用的道德模范和生产模范,以培育优良的乡风。此外,村两委还定期组织村民开展结对帮扶志愿活动。诸如此类的美丽村民的实践项目,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三、当前美丽乡村建设中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1.前期规划与后期保护乏力

规划在新农村建设中居于龙头地位,改善和整治环境是美丽乡村的建设的第一步,而保护是使前期成果得以维系的重要环节。然而调研中我们发现一些重建设、轻规划轻保护的问题,包括以下三方面:一是规划滞后,规划与参与审定的人员缺乏专业知识和深入调研,造成规划偏离实际。二是上级在检查工作中对实施方案提出不同意见,影响了实施进度。三是由于村级经济薄弱和责权不明晰等原因,农村基础设施的管理保护效率很低。村中的公共设施(如绿地、乡村道路)常常出现有人建设、有人使用,却没有人管理的情况。

2.重外表、轻产业的问题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一些地区搞建设急于求成。一些村庄枉顾规划方案,仅着眼于村庄设施的改善,把修广场、建祠堂、粉刷房屋立面作为主要工作,这显然过于肤浅。像这样重外表、轻产业的美丽乡村建设方式根本无法提升当地的发展水平,更不能完成农村自我“造血”的目标,这显然违背了美丽农村建设的初衷。

3.多政府投入、少民间参与的问题

建设美丽乡村,需要大量要素资源的投入,单凭政府的力量无法完成如此庞杂的建设工程。我们发现许多村庄由于大额的前期投入而导致了数百万甚至数千万的资金缺口。面对如此大的资金缺口,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的广泛参与到美丽乡村建设中去很有必要。但实际上,广大农民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都没有被调动起来。

4.文化建设流于表面的问题

乡村的外在美主要体现在山美、水美、田美、房屋美等方面,但外在美的创造与维护却要靠农民素质的提升和乡风文明的进步,这实际上是乡村的另一种美――内在美。[3]在调研中我们发现,美丽乡村的文化建设许多只停留在表面层次,很多村庄的历史文化挖掘多流于书面形式,所谓的“乡风民俗”更多的是存在于材料和文件之中。另一方面,村两委对于美丽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存在一定程度的忽视,农民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往往被置于边缘位置。

四、关于美丽乡村建设的几点建议

美丽乡村建设作为一个全面的、综合的、统领新农村建设工作全局的系统工程,其政策要求严、利益关系多、推进标准高。因此,在建设推进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各方面的问题。

1.美丽乡村建设要实现与城乡统筹发展相对接,须重视规划和保护的基础性、统领性作用

县域内的美丽乡村建设要在全局性上做到全域规划理念,统筹精品点、精品线和精品区块布局;建设规划也要突出差异性,因地制宜,彰显地域特色和个性之美,避免千村一面。规划者要深入调研,避免走过场,撑场面的形式主义,努力把握好各类规划的定位和深度;美丽乡村建设的阶段性成果的维护,必须被视作与开发同样重要的地位。

2.推进城乡统筹任务的完成,根本在于创收富民

所以美丽乡村建设在环境、外表提升的同时,要从符合农民意愿、带给农民实惠、得到农民拥护的实事入手,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目标。在建设过程中,要着力把各村所具备的生态环境、乡土文化的优势转化为发展的显势,树立经营村庄的理念,坚持开发与经营并重,把美丽乡村建设与农村新型产业培育坚持结合起来。

3.建设美丽乡村,政府主要职责是组织和引导,真正的主体应是农民

如果仅靠政府的投入、靠几个大小项目来出成果,那就明显忽视了农民的主体性地位,也会影响建设的效果。事实上,农民有效参与可以为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提供人力和软件的保障。因此,把美丽乡村建设的主动权交到农民手中,确保农民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引导农民利用村级重大事项民主决策机制等平台,达到投工投劳、出资出智共建美好家园的目的,并实现自我管理的意义很大。

美丽乡村建设还应充分利用社会的力量参与建设,广泛动员和引导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其中。如桐庐县桐君街道君山村首创“自己的家园自己建、自己的家园自己管”,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君山模式”,在全县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吸引了大量社会资金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另外,可在各类民间组织经过评估申请后,由政府向购买服务项目,此举将有利于美丽乡村建设与农村社会发育相辅相成,政府主导与群众主体有机结合。

4.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的现代化建设中,都是一体两面的重要内容

任何一个乡村的人文内涵只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越来越深厚,要提升农民的个人精神面貌与文化层次,最便利的资源就是村庄资源。对于美丽乡村的人文资源利用,首先应突出抓好历史文化村落的保护工作,大到民宅祠堂,小到一草一木,都要加以修缮保护。第二步就是深入挖掘、整理、总结乡村的人文典故、地域风情、民俗文化等特色文化遗产,以各种形式加以编存。在此基础上着手深化推进农村人文资源的开发,对村内进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对外进行积旅游宣传。

总的来说,美丽乡村建设既是一项大战略,也是具体的农村发展实施规划,只有动员各方面力量,转变固有的发展理念,在统筹城乡的发展道路上我们才能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1]中共杭州市委.中共杭州市政府:加大统筹城乡力度 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政策望,2012年第3期

[2]柯福艳,张社梅,徐红玳.生态立县背景下山区跨越式新农村建设路径研究――以安吉中国美丽乡村建设为例.生态经济,2011年第5期

[3].文化视域中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美丽乡村建设经验总结第3篇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和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对广东“四个走在全国前列”的要求,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不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积极探索创新,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破除束缚农村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一)提早部署夯基础,扎扎实实打基础。

2012年以来,连州市委、市政府就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通过一事一议奖补政策、清洁费奖补政策和巷道硬底化奖补等帮扶政策,积极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充分发挥村党支部、村干部、理事会“三驾马车”的带头作用,多方筹集资金,发动群众大力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工作,扎实推进巷道硬底化、文化室等公共设施建设。从2014年份开始,要求各乡镇每个驻村领导在自己所驻村委会中确定1-2个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卫生条件较好的自然村作为联系点,重点开展农村环境卫生整治,以点带面,带动和促进周边村庄共同发展,为美丽乡村建设做好前期准备。

(二)优中选优推试点,多方取经理思路。

   经过各镇深入自然村进行广泛调查摸底后,遴选出环境卫生搞得最好,基础设施建设最完善的,干部群众最积极主动的,综合条件较成熟的一个自然村申报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由各镇将遴选出的村汇总报市政府审批,最终各具特色的自然村作为当年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为充分借鉴其他先进经验,连州市政府分管领导先后多次带领各镇领导干部、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等相关村的干部、理事会成员代表到保安镇熊屋村、龙坪镇曹屋村、水白塘村等先进典型村参观学习。同时,还进一步走出去,先后组织镇、村干部参观广西恭城的生态农业、阳朔的生态旅游、黄媱的古村落建设,到阳山的农村综合服务站和英德老鸭山新农村建设、叶屋村土地资源整合等先进经验。通过多方学习,使镇、村干部极大地开阔了视野,理清了思路、确定了目标。使镇村干部通过学习到的先进经验,结合当地镇实际,满腔热情地筹集资金、做好规划,热火朝天地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发展经济促和睦,盘活土地资源。

美丽乡村建设除了要打造美丽、整洁、干净、卫生、和谐的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外,更重要的是要增加农民的收入。为着力解决这一问题,深入调查研究,结合各村实际,引导村民积极想法子、找路子、集思广益,扎实抓好特色产业发展,促进增收。将具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其耕地具有地势平整,土质肥沃,有机肥料充足,灌溉方便,无污染的优越条件。近年来连州市政府加大引导力度,鼓励农民将土地经营权流转给各蔬菜公司,动员有能力,懂技术,有经验的种植大户进行规模种植,组织土地流转后的村民根据自身能力给公司打工“种菜”,形成“公司+农户”的模式,积极推广无公害蔬菜种植,极大增加了农民收入。

(四)全力打造“田园风光--古村落--绿色农业”之旅。

充分利用成功申报“部级”古村落的契机,围绕西岸镇青草洞村、丰阳镇畔水村、龙坪镇曹屋等优美的田园风光、丰富的蔬果产品,按照交通线路加以串联,形成参观链,同时与历史遗址进行整合,融入连州旅游系统,全力打造“田园风光--古村落--绿色农业”之旅,助推经济发展。

二、连州市新农村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村干部积极性不高,对政策理解不透。

村干部、理事会未能发挥积极作用,更有甚者还不清楚创建内容,部分村庄存在施工方大包大揽现象,导致村庄环境卫生迟迟未整治,甚至错过验收时机。部分村干部、理事会文化素质不高,积极性不高,对村庄建设未能够有理解到位,导致出现各种与新农村建设相违背的现象。

(二)村庄规划不够合理,没广泛征集群众意见。

村庄规划设计没有充分征求民意或者科学规划,导致部分公共设施布局不合理,甚至引起民事纠纷。

(三)施工合同签订不规范,内容不完整。

创建村庄与施工方签订合同不够规范,导致双方产生较多矛盾纠纷,有的村庄甚至换了多次的承建商。创建村庄与施工方签订的建设合同往往是简单的一页字内容,没按照合同的要求具体写清合同双方的责任和权利。

(四)新农村建设的前提条件未落实,村集体经济薄弱。

创建村庄未能落实土地整合和普惠性资金整合,导致村集体无收入可用于村中建设。目前,连州市村级集体经济普通是无经济来源的,这导致村集体无法主动的投入到村庄的建设,“等、靠、要”的思想还很存在。

(五)对群众的宣传力度不够,未制定村规民约。

村中新建的公厕、公园、文化室等公共设施务必让群众珍惜、爱护,不损坏公物,不随地制造垃圾,用后及时清理。村干部或党员在各自责任区要监督群众自觉遵守公共场所管理制度。

(六)建成后管理困难,未形成有效的长效机制。

不少村庄在验收不久后,“脏乱差”情况死灰复燃,新建的公共场所无人清理,绿化区域无人修剪,禽畜无圈养,这样的美丽乡村虚有其名。

三、新农村建设对策和建议

(一)完善制度建设,强化组织领导。

按照市有关文件精神要求,制定《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层层压实责任。建立镇党政人大班子成员包村、镇村干部包组的工作责任制,要求切实跟踪及指导落实好对所负责的创建村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等工作。此外,成立了《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督查领导小组》,定期对美丽乡村创建村的建设进度进行督查,及时查漏补缺,促进建设进度,确保完成创建任务。

(二)加强宣传力度,调动村民积极性。

美丽乡村建设负责部门要通过多种形式宣传相关的政策法规、多次召开村民代表会议、组织参观美丽乡村建设先进的地方等方式,激发村干部和党员村民对创建美丽乡村的热情,使广大村民积极主动参与到村的美丽乡村建设中,提高主观能动性及主人翁思想。

(三)发挥“三驾马车”作用,形成合力。

注重引导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和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加大与村理事会及经济社的合力作用。充分发挥农村党组织、农村党员、村干部、理事会在建设中的模范带头作用,根据党员村民居住的生活区域,将村中的环境卫生保洁划分责任区,由责任区成员进行日常监督及整洁维护。

(四)加强业务培训,提高建设成效。

切实加强对创建村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具体负责人员的业务培训。通过对上级相关政策和文件精神的解读,结合各村遇到的实际问题,为村中提出合理的建设意见和建议。对出现的共性问题共同处理,对疑难问题分类进行特殊处理,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及时向上级部门反映,寻求更好的解决办法,确保提高建设成效。

(五)严把“进出”关,确保建设质量。

严格把握各村在申请创建前的资格审查,包括村民对该项建设的积极性及参与度、乡风文明、基础设施现状等情况进行摸底备案,对符合条件的村优先纳入建设指标;通过前期摸查情况,进一步指导各村因地制宜,规划好建设项目及方案,为实施工程提供指导。在项目验收前,严格按照相关政策及文件精神,一一对照验收清单和要求,开展自查,及时发现问题整改问题,力求顺利完成验收。

(六)坚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

在扎实推进各村建设项目的同时,注重深入挖掘本村特色文化符号及乡风文明特点,充分地利用了当地资源,做到就地取材,凸显地域文化特色。

(七)实行“门前三包”,确保维护有效。

根据村庄实际情况推行垃圾卫生费制度,收取费用用于支付保洁员工资和购买垃圾桶等工具,对村内一些产生较大污染的猪场、小卖部等应视为重点的收费对象,并敦促其自觉清理产生的垃圾或污染物。

(八)建立督促机制,层层压实责任。

加大对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督促力度。为有效推进我镇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成立了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督查领导小组,定期对美丽乡村创建村进度督查,加快建设进度,确保完成创建任务。制定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层层压实责任,建立党政班子成员包村、镇村干部包组工作责任制,党政班子成员和镇干部对所负责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一定要负责跟踪落实到位。

美丽乡村建设经验总结第4篇

一、指导思想

按照新型城镇化、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区委“建设幸福村居,打造美丽乡村”的工作部署,坚持把美丽乡村建设与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和民生改善紧密结合起来,按照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的目标要求,全面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加快推进村庄规划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促进农村全面发展、农民增收致富;通过规划引导,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引导农民适度集中居住;努力保持城乡空间的不同特点,提倡“乡土、自然、生态”,保护传统文化、地域特色和乡土风情,提高城乡居民生活品质,促进生态文明和提升群众幸福感。

二、工作目标

根据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工作安排,2014年,流均镇都梁村、苏嘴镇一心村、顺河镇双墩村等3个村列入2014年省级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庄。通过一年左右的建设,使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庄的集中居住人口规模不少于300户,在全区逐步建成一批设施配套完善、生态环境优美、产业特色鲜明、社会安定和谐、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

三、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农民主体地位。按照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基本要求,发挥自下而上民主决策制度优势,尊重农民群众主体作用,顺应农民群众改善生产生活生态条件的新要求,调动农民群众建设美丽乡村积极性,让美丽乡村建设成果惠及广大农民。

二是坚持规划引导,突出地域特色。根据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趋势和乡村传统文化保护需要,科学优化村庄布点。结合资源禀赋、建设基础、产业特点、乡风民俗等,突出地域特色,体现乡村风貌,因地制宜充实完善村庄规划。

三是坚持改革创新,完善制度机制。与深化农村改革相结合,刨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深化农村产权制度、土地使用制度、乡村治理和公共服务供给保障机制改革,促进农村金融改革,完善农业政策性保障制度等。

四是坚持乡镇为主体,统筹协调推进。乡镇人民政府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的责任主体,发挥政府主导作用。要把各种在农村推进的试点、示范活动和试点村庄建设与整治有机结合起来,保证生产与生活条件同步改善,建设与管理同步推进。区相关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加强指导,密切配合,协调联动,全面推进该项工作的实施。

四、实施步骤

我区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工作从2014年7月开始,到2014年12月结束,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评审申报阶段(2014年7月20日--7月30日)

7月30日前完成动员、示范选择及汇总工作,8月5日前由区住建局、规划分局对照通知要求进行初步审核,并报区政府批准。示范村所在乡镇根据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内容编制详实的示范实施方案,并形成一式五份申报材料,由区住建、财政部门审核后报区政府审批,并于8月9日前报省住建厅、财政厅、农村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省农委申报审批。申报材料包括以下材料:乡镇申请报告;示范村实施方案,包含示范实施范围内的规划方案、整治计划,以及详细的实施项目清单、资金筹措方案、保障措施等;示范村庄申报表、示范村庄的村庄规划现状图和规划图;示范村庄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就示范村庄实施方案所形成的相关决议原件。

(二)全面实施阶段(2014年8月--2014年10月)

经省批准后,组织实施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工作。①2014年8月,完成前期项目立项、土地、建设规划等手续,以及示范村庄规划内的土建、绿化、给排水、供电、通信等施工图纸的设计、土建施工图审查及相应的预算工作。②2014年9月,完成示范村内土建、绿化、给排水,供电、通信等建设项目招标、施工许可、质量安全监督监理委托及前期“三通一平”工作。③2014年8月-2014年10月,完成示范村内的农房及村委会、卫生室、计生站、文化活动室、幼托所、便民服务中心、农资超市等公共配套设施用房全部工程建设。④2014年9月-2014年10月,完成示范村内的绿化、给排水、供电、通讯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三)检查验收阶段(2014年10月--12月)

工程实施完成后,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对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工作进行检查验收和整改。①2014年10月,乡镇自查自验。示范村所在乡镇要组织专门工作班子和技术力量对照建设标准逐项自查自检,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到位。②2014年11月,区组织初验。由区住建局会同财政、国土、规划、环保等相关部门组织初验,初验收合格后,报请区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工作领导小组对示范项目进行全面验收,形成验收综合报告,上报省、市建设主管部门,全面做好迎接省住建厅、省财政厅和省农村综改办验收的相关准备工作。③2014年12月,迎接省里验收。由区政府申请省住建厅、财政厅、农村综改办对美丽乡村建设建设示范项目进行全面验收。

五、推进措施

1、强化组织领导。成立全区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工作领导小组,由区委副书记、区长徐子佳任组长,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颜复、副区长彭凯任副组长,区农委、区住建局、财政局、国土分局、规划分局等相关部门和有关乡镇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示范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示范工作的协调、指导和督促实施工作。各相关乡镇也要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由主要负责人亲自抓、负总责,同时配备专兼职管理人员,认真组织实施好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工作,同时要选好配强以村党组织书记为重点的村级领导班子,充分发挥村级组织在实施省级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工作中的基础作用,保证该项工作的顺利实施。

2、加强部门协作。各有关乡镇和部门要通力协作,形成合力,共同抓好示范工作。乡镇是实施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工作的责任主体,区各相关部门要各司其职,齐心合力做好这项工作。区整治办负责做好示范项目的统筹协调和指导督查工作;区住建局负责做好工程项目具体实施过程中的技术指导工作;区规划分局负责指导示范村庄做好村庄规划编制及技术审查工作;区委农工部负责指导农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工作,加强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区财政局及时筹措和拨付资金,加强建设资金管理;领导小组各其他成员单位要按各自职责做好项目建设和服务工作,将公共服务资源和基础设施建设向示范村集中倾斜,优先发展配套示范村基础设施,突出加强示范村公共服务,增强示范的凝聚功能。

3、拓宽资金渠道。规范使用省财政安排的美丽乡村建设示范专项资金,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庄按每户1万元标准予以奖补。区、乡(镇)财政安排400万元,用于支持示范村建设。整合现有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专项资金,按照“渠道不乱、权限不变、优势互补、各计其功”的原则,按规定整合各类支农专项资金用于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工作。安排一定比例的“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支持示范村庄建设。积极探索实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贷款办法,为村庄规划建设示范提供信贷支持。引导和动员全社会力量积极捐助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示范。鼓励村级组织出资和项目区农民“一事一议”投资投劳进行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4、规范资金管理。严格执行《省省级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规定,对美丽乡村建设示范专项资金,实行区级报账制和直接支付制度;项目资金实行专人管理、专户储存、专账核算、专款专用,切实提高资金管理的透明度。示范设施方案与资金预算要广泛征求村民意见,建设资金预决算要在项目村范围内公示,杜绝发生截留、挪用、转移资金等问题。对虚报项目套取资金,截留、挤占和挪用专项资金的,除追回已拨资金外,还要按照有关规定,追究相关单位和责任人的责任。要加强对工程项目的绩效评价,引入群众评判机制,征求和尊重受益群众的意见。

美丽乡村建设经验总结第5篇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早在中共中央十报告就提出:“要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然而,要实现美丽中国的目标,美丽乡村建设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于是2014年中共中央政治局编制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指导全国城镇化健康发展。同时,在2015年“两会”上,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也仍然非常关注“美丽中国”建设。

而旅游产业综合性强、关联度高、拉动作用突出。旅游消费不仅能够直接拉动交通运输业等传统产业,也对新型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挥着重要促进作用,同时也能够促进文化与生态文明的建设和发展。因此,旅游产业可作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产业选择之一。而近年来乡村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许多地方还形成了有特色的发展模式,值得研究和借鉴。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新时期一大战略任务,新型城镇化的建设为美丽乡村旅游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消费市场,将促进我国美丽乡村的进一步发展。因此,立足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背景,趋利避害,探索新时代下美丽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是学界近年关注的课题。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

1、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研究动态

通过梳理相关文献,我们发现国内张广瑞、季华群等学者从旅游经营管理类型、乡村旅游的活动项目和各类实证研究等角度总结了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的不同类型。国外学者则从政府干预、开发主体、管理三个方面分析了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的类型。

2、城镇化与旅游开发的互动关系研究动态

国内学者章智涛从产业发展、空间结构和社会环境三个角度总结了城镇化与旅游业发展之间的关系。王兆峰等认为旅游业通过聚集和扩散机制推动小城镇建设发展,小城镇建设通过设施支持、消费驱动、产品创新和形象引导提高城市旅游效率。

而国外研究者PallaviMandke认为旅游可以带动城市发展,缩减贫富差距。UgoGasparino等认为无论从收入还是就业方面来衡量,旅游业日益被视为经济高速增长的潜在杠杆。

由上述分析可知,国内外学者关于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不同开发类型的研究,而对于城镇化与旅游开发的互动关系则主要对区域性影响进行探究。但同时我们发现以上研究大多集中于乡村旅游发展较为成熟的地区,且与时代背景结合不够,实施性较弱。因此,本研究旨在牢牢立足于新型城镇化的背景,围绕美丽乡村与新农村建设,选取长沙市光明村这一案例地来探究其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美丽乡村旅游开发现状与模式,以求总结案例地旅游开发与建设的经验,探究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美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以供同类地区乡村旅游发展借鉴。

二、概念与理论

(一)相关概念界定

1、旅游发展模式

所谓发展模式,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在特定的空间区域、历史阶段、发展进程中,在自己特有的历史、经济、文化等背景下,形成的在体制、结构、思维和行为方式等方面的战略路径选择。旅游发展模式是指一国或一地区在旅游发展过程中,所采取的发展方式和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表现形式和特点,具有经济性、社会性、文化性和综合性。

2、乡村旅游

国内外学术界对乡村旅游还没有完全统一的定义。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委员会(OECD,1994,P15)将乡村旅游定义为:在乡村开展的旅游,田园风味是乡村旅游的中心和独特的卖点。而国内有关乡村旅游的定义也较为混杂,但关于乡村旅游的概念都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是发生在乡村地区,二是以乡村性作为旅游吸引物,二者是缺一不可的。

综合以上认识,本研究认为乡村旅游是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人文景观为主要吸引物,以乡村为主体,城市居民为对象开展的一系列旅游活动。

3、美丽乡村

“美丽乡村”是当前国家为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点扶持和实施项目。美丽乡村的“美”,包括视觉感观之美、意境之美、内涵之美、实用之美。通过这“四美”的建设不断经营管理创新乡村之美,使美丽乡村得以可持续发展,真正形成“生态宜居、生产高效、生活美好、人文和谐”的美丽乡村。

4、新型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是以人口城镇化为核心,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以综合承载力为支撑,以体制机制为保障,产业发展、就业转移和人口集聚相统一,走以人为本、集约高效、绿色智能、以新型工业化道路带动城镇化、工业化和信息化并存,四化同步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二)新型城镇化与美丽乡村旅游发展的耦合关系

耦合理论源于物理学中的耦合模理论。耦合,物理学上指2个或者2个以上的体系或2种运动形式之间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以致联合起来的现象,或者是通过各种内在机制互为作用,形成一体化的现象。耦合被引申到其他学科,用来形象地描述那些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关系。在本研究中新型城镇化与美丽乡村旅游发展之间就存在一种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耦合关系。

1、新型城镇化与美丽乡村旅游发展相辅相成

新型城镇化下要求城市与农村城镇联动、城乡互补。而美丽乡村旅游发展就是在促进城镇联动和城乡互补,通过旅游这一方式将城乡消费对接,促进其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时,新型城镇化也为美丽乡村的旅游发展提供了人力、物力和财力。这两者的耦合关系使得双方发展相辅相成,共同进步。

2、新型城镇化与美丽乡村旅游发展互为补充

(1)新型城镇化建设能从根本上解决美丽乡村旅游发展的核心问题,而美丽乡村旅游发展核心问题的解决便是新型城镇化的最终目的。美丽乡村旅游发展问题的核心是“三农”问题。我国要实现现代化,重点、难点都在“三农”。城镇化一头连着工业化,一头连着农业农村现代化。努力提高城镇化水平,不仅可以推进工业化发展,而且可以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

(2)新型城镇化建设能从资金上解决美丽乡村旅游发展的物质保障问题,而美丽乡村旅游发展为新型城镇化的推进提供支持。

(3)新型城镇化建设能从环境上解决美丽乡村旅游发展的生态问题,而美丽乡村旅游发展为新型城镇化营造了良好的环境。新型城镇化时刻关注如何处理好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的问题,努力实现美丽中国的发展,从而促进美丽乡村旅游的发展。

3、城乡一体化的耦合关系

城乡一体化的耦合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旅游城市系统与乡村旅游发展的耦合关系,这主要体现在旅游城市系统对乡村旅游发展的带动作用;二是乡村旅游发展系统内部旅游产业与乡村系统的耦合关系,乡村的功能以旅游发展为导向,旅游发展以乡村旅游资源为依托,二者通过旅游产业发展所形成的发展效应通过政府、企业和村民的共同努力与城市的发展水平相接轨,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三、光明村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光明村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白箬铺镇,于2010年正式被评为“湖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2012年,望城区正式提出建设“现代化公园式城区”理念,光明村被列为重点示范点,将继续通过“光明村模式”发展乡村生态旅游。

(一)光明村旅游发展条件

1、区位优越,交通网络完善

光明村隶属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白箬铺镇,属于长沙大河西先导区,处在先导区金州大道现代农业产业带。先导区公交线路设立光明村站点,与市区、宁乡县城实现公交直达。

同时,国家南北交通大动脉京珠西线高速临村而过,高速公路互通,是南北方向进出长沙的重要途径。这为光明村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2、气候与自然条件良好,乡村旅游资源丰富

光明村地处湖南省省会近郊县望城县,区域内属典型的丘陵地貌,自然形态分明,景观特色较为明显。土层深厚,水质、空气质量较好。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温暖潮湿,降雨集中在春季,秋季干旱。

另外光明村的农耕文化是吸引城市游客的重要因素,城市游客在这里近距离感受田园乡村生活。金洲大道沿线风光秀丽、环境宜人,保持了原生态的田园风貌,这使得光明村的自然山水风光优良,旅游可利用资源丰富。

3、政府主导得力,政策导向明确

政府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大力加强光明村基础设施建设,从根本上改变乡村基础设施条件,为旅游项目招商和整体景观打造奠定基础;投入专项资金用于光明村旅游产业的整体规划;给予政策优惠,促进旅游业发展;搭建招商平台,引进农业合作项目,协助项目顺利落户,帮助企业尽早投产达效。

(二)光明村乡村旅游发展概况

1、发展状况

2008年9月,光明村成为全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光明村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双重机遇,于是光明村村委在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逐步改善基础设施,于2008年开园迎客。

2008年12月,光明村注册成立了全省首家土地经营专业合作社,采取村民入股、合作开发等形式对土地实行集中流转。

2012年,望城区正式提出建设“现代化公园式城区”理念,光明村被列为重点示范点,打造“五谷欢乐地,光明大观园”。

光明蝶谷是依山依湖而建的光明村品牌景区,占地面积达18ha,植被覆盖率达90%。它是以政府为主导,同村委会协调建设的景区,得到了村民的大力支持,旨在为农户创收,为本村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它是“长沙市望城区光明蝶谷素质教育基地”、“长沙市望城区科普教育基地”、“湖南省舞台艺术摄影家协会创作基地”和“蝴蝶科学技术普及场馆”。

同时,光明村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针对游客外出游玩的需求,建设游客中心、沙滩、度假酒店等旅游服务和观光设施;针对健康出行的需求,打造环山自行车赛道和游步道;设置独具特色的指示牌和指示标等等。

自开园以来,2008、2009年光明村游客数量呈现递增趋势。光明蝶谷于2014年5月1日正式开园,截止年底,接待游客近50万人次,年收入400万元左右。光明村也是湖南省优秀涉外参观点,先后接待来自巴勒斯坦、克罗地亚、日本、德国、韩国及省内外游客40多万人次。

如今,光明村将打造“湖南省乡村旅游第一品牌”作为发展目标,在“光明蝶谷”品牌下,规划结合地形环境、农业产业布局和项目引进情况,推出“五谷、八景”作为光明村乡村旅游的主要景区。以“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为旅游开发的两大核心,建设现代化生态休闲乡村旅游农庄。

2、发展特征

(1)政府规划引导

政府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光明村基础设施建设等工程,并通过政策优惠和引导,主导制订光明村旅游整体发展规划。同时,主持进行招商引资的相关事宜,为光明村的旅游发展与建设提供物质支持。

(2)借助市场力量

政府通过与现代农业企业进行合作,促进光明村旅游产业现代化,借助市场的力量,实现共赢。同时,通过对市场的深入调研与了解,把握现今市场对于乡村旅游的诉求,合理有效地发展。

(3)着力打造“两型”环保小区

村民们遵守“不拆迁,不填塘,不挖山,不砍树”这样的信条,最大程度的保护生态环境。该村人口约3546人,户数946户,67%的家庭应用绿色能源技术。

(4)注重村民参与,维护村民切身利益

采取“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让农民自主创业、自主经营、自主管理、自主发展,提高村民收入和现有生活水平。

(5)注重规划设计,营造田园式农庄

光明村委在相关企业的支持下邀请专业的规划设计团队为光明村制定整体的旅游发展规划,打造“五谷八景”。同时,设计全省首个蝴蝶主题公园,增强本村的旅游吸引力。

3、发展成效

(1)社会效益

旅游开发促进了乡村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光明村村主道沿线安装了太阳能路灯101盏;完成了莲花大塘、汤家坝、罗坨坝水系的治理;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等旅游设施建成对外开放,对本村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与此同时,环境治理稳步推进。按照新农村民居改造“青瓦灰墙、朱门木窗”的标准,第一、二期改造已完工178栋;142户农户完成庭院绿化设计;新建户用沼气池125个,电话亭5个,新装太阳能热水器52台;建设了乡村垃圾回收站和乡村废水处理净化池40个;完成5处大面积的公共绿化地,全面提高了乡村文明水平。

而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光明村始终保持着热情淳朴的民风,诚实守信、助人为乐,较好的保持了乡村传统道德规范和价值观。

(2)经济效益

通过发展旅游,村民们收入大幅提升,人均年收入已经增长一倍以上;农家乐等乡村旅游发展方式也促进了乡村就业;同时在政府的支持下,农户自主创新创业,促进了本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3)生态效益

光明村的开发建设坚持生态理念,倡导污染零排放,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人居,培育生态产业,建设了污水处理等环保设备,生活污水和垃圾得到了有效的收集和处理,自然环境得到了改善。

四、光明村旅游发展模式分析

(一)发展要素分析

1、投资模式

光明村的建设,一直以来受到各级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和支持。在投入方面,省、市、县三级共投入3700万元,集中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居民改造,带动社会投资1.4亿,村民自行投人1000多万元。为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2、主体角色

光明村利用“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农民自主,产业支撑”的“光明模式”,有效发挥政府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的主导作用,担当决策者和保障者。企业担当投资者和参与者,为其提供大量资金和支持。农民担当执行者和实践者,贯彻落实相关政策,自主经营,共同发展。

3、土地资源利用方式

在土地资源利用方面,光明村采取土地集中转让出租的方式。目前,龙聚福、天露等知名企业已进村落户开发,20余户特色农家乐己经在协会的指导下开始有序经营。

4、项目建设结构及其关系

在“光明蝶谷”品牌下,规划结合地形环境、农业产业布局和项目引进情况,策划“五谷、八景”作为光明村乡村旅游的主要景区。建设包括梅花坪、桃花谷、梨花谷、葡萄湾和枇杷湾5个小山谷在内的“五彩蝶谷”,打造包括田园牧歌、枫桥夜渡等在内的“光明八景”。将体验性项目与观赏性项目、文化性项目相结合,为游客提供多样的旅游体验。

5、休闲旅游产品开发

针对游客传统的观赏需求,推出万荷塘和梅湾景观等观赏性旅游项目;针对游客对旅游亲身体验经历的需求,结合现有现代农业产业,推出果园采摘,葡萄酒酿制以及露营、探险活动等体验性旅游项目;而针对游客新兴的科普教育需求,推出湿地生态观光和科普教育,画家村等文化性旅游项目。

同时,结合商业街、度假酒店等旅游设施,为游客提供全面的乡村休闲旅游体验。

6、休闲旅游市场定位

坚持以服务城市为主题,对接城乡消费,以临近城市的居民为目标市场,大力发展采摘式、自助式休闲农业,走城乡统筹特色的产业发展道路。

7、经营管理机构及制度

光明村在经营管理机构方面以政府统一引导、全面统筹,以合作企业和村委会为经营管理实际控制者,并结合少数农户自主经营,对整个光明村进行正规的管理。

光明村在制度管理方面,敢于创新和实践。村里率先成立了湖南省第一家工商注册的土地经营专业合作社。此外,光明村还成立了环保协会,聘请了固定保洁队伍,向村民征收“乡村环境卫生费”。

(二)发展模式提炼

由图2可知,光明村旅游发展模式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开发核心,以“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农民自主、产业支撑”为宗旨,从投资模式、主体角色、经营模式、项目建设结构及其关系、休闲旅游产品开发及定位和管理模式六个角度入手,在新型城镇化的大背景下把握城乡一体化的耦合关系,借力政府支持实现美丽乡村的建设与发展,同时通过光明村模式促进城乡对接,进一步促进新型城镇化的实现。

由图3可知,从新型城镇化与美丽乡村旅游发展的互动关系来看,新型城镇化从项目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服务设施建设、旅游产品定位、经营管理模式和两型社区建设六个方面为光明村的旅游发展提供支持,而光明村旅游发展则从旅游产业发展、旅游服务建设、旅游利益协调和旅游形象塑造四个方面对新型城镇化起促进作用,正因为二者存在着耦合关系,使得光明村的旅游发展体现出复合性。在系统耦合理论的支撑下,新型城镇化与光明村旅游发展相互促进,互为补充,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

五、结论和展望

(一)结论

光明村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通过发展旅游建设美丽乡村,形成了特有的“光明村现象”:第一,光明村模式成功的关键在于“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农民自主,产业支撑”,牢牢把握住新型城镇化与美丽乡村建设的契机,利用政策优势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第二,光明村采取“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实行土地集中流转、开发利用,大大提高了农村土地使用效率,实现农企共赢。第三,光明村始终坚持民主管理,政务公开,保证社会参与,提高村民发展乡村旅游的积极性。第四,光明村通过合理有效的旅游开发措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二)展望

本研究对本模式的应用有以下展望:首先,光明村模式虽然通过政府引导促进了当地旅游的发展,但是就旅游发展利益协调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政府、企业和村民利益分配的分歧是乡村旅游系统耦合协调发展亟待解决的障碍;其次,休闲旅游产品分支定位的不明确使得旅游品牌形象的塑造受到了一定的阻碍;最后,该模式在宣传推广方面还有待完善。

美丽乡村建设经验总结第6篇

一、总体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实施“生态立县、工业强县、旅游富县、科技兴县”战略,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按照“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素质美”的要求,完善政策、健全机制、加大投入,大力实施村庄科学规划工程、农村环境提升工程、农村产业富民工程、公共服务完善工程、农村综合改革工程“五大工程”,整体推进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形成经济繁荣、社会和谐、人民安康、生态文明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二、建设目标和任务

按照全县“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总体部置,以农村和谐社会创建为基调,以“二路三区”(二路:上松线44省道、高速公路连接线;三区:城中片区、城东片区、城西片区)建设为内容,以经营村庄为理念,以项目建设为载体,创出精品、建出特色,努力实现壮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民生活质量。开发区(街道)“美丽乡村”创建以高速公路连接线区块的深塘村、丁前村为重点精品区;上松线44省道上邵村、下邵村、村、金畈村、叶棋村为重点示范带;内白线:为商住、农家乐发展优势群,、为工业经济发展优势群为水果、蔬菜产业发展优势群;为花卉产业发展优势群;形成“美丽乡村”建设中心区。

按照精品村建设要求,利用2年时间,把四个村建设成为“美丽乡村”的精品村。其它村按照“美丽乡村”建设计划和要求利用5年时间分步实施。2011年建设重点等村,同时积极启动其它村。

三、建设内容

坚持以村为基础,发挥区域优势和产业发展优势,突出环境优美和产业发展两大重点建设内容,实施四项提升工程:一是实施环境提升工程。推行村庄绿化、庭院美化工程计划,实施村庄环境卫生保洁长效管理,实现村庄清洁优美;二是实施产业提升工程。高效农业实现品牌化、规模化,发展现代家庭工业、现代农业、农家乐、旅游休闲产业,突出产业发展是开发区(街道)创建“美丽乡村”的一项主要内容和工作任务;三是实施服务提升工程。发展完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高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水平,妥善处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种利益矛盾,建设规范化的农村新社区,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和农村社会各类服务组织;四是实施素质提升工程。积极培育有文化、能娱乐,懂技术、能就业,会经营、能发展的新型农民,加强中心村庄建设,完善中心村的服务功能,促进供水、环卫、公交、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公共服务业的发展。

四、方法与步骤

1、建设步骤:根据开发区(街道)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实际,结合全县创建目标和要求,开发区(街道)创建“美丽乡村”分两个层面展开。

第一层面:“4+6”一点两线的模式。11年争取完成四个村的创建,12年启动口八个村创建,用两年时间建成高速公路入城口“美丽乡村”精品区。

第二层面:以高速公路入城口“美丽乡村”精品区建设为示范,积极探索其他发展模式,围绕工业园区建设、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城中村改造、拆迁安置区建设等,积极寻找各自的创建优势,找准切入点,用5年时间,全面实现开发区(街道)“美丽乡村”建设目标。

2、工作方法:“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建设农村、改造农民的系统工程,是开发区(街道)当今和将来一个时期工作总抓手、大平台,开发区(街道)成立“美丽乡村”创建工作领导小组,主要领导担任组长亲自抓,整合开发区(街道)农业农村工作力量,具体负责实施创建工作。按照创建的目标内容制定“美丽乡村”建设的项目规划、工作计划,根据规划制定工作日程,明确责任。创建村的党支部、村委会工作精力都要集中到“美丽乡村”创建工作当中。年终认真做好“中国美丽乡村”的考核验收,以奖代补,根据考核结果给予创建村奖励。

五、政策措施

1、突出项目,明确建设重点。

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环境优势、城市化发展优势,在项目选择上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①以经营村庄的理念,开展产业招商,引进休闲、文化娱乐等产业项目,丰富“美丽乡村”建设内容,拓展农村发展的视野和优势;②积极与农业、环保、交通、民政、水利、林业等部门对接,争取各类基础性建设项目支持,提高农业农村发展后劲;③利用农村水利、林业、交通、电网等几十年基本建设的成果,加强基础设施的治理、整合,寻找服务于农业、惠于农民、美化农村等基础性建设项目,增强农村社会发展的优势。积极主动与各有关部门加强联系,开展项目申报、立项、实施、考核验收,取得项目的资金支持。

2、完善政策,加大扶持力度。

在开发区(街道)现有的支农、惠农资金保持不变的基础上,今年对农业农村的扶持政策进行整合和完善,把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村庄整治、农村饮用水改造等政策进行整合,统一到开发区(街道)建设“美丽乡村”扶持政策当中,与县政府和有关部门的“美丽乡村”建设项目扶持政策相配套。开发区(街道)根据县年终考核合格后到村的以奖代补总额给予1:0.5配套奖励。

3、鼓励村级集体经济发展。

通过健全资产运行机制,促进村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积极探索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新途径,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确保村级集体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落实好农村集体土地被征用后的留用地政策,大力推行“征地留用”由村集体统一规划,统一开发,村组按股分红,尝试新的集体经济管理模式。加大家庭工业、“农家乐”、老年养生、观光农业、林业等农村休闲经济产业的开发,对大力发展并取得明显成效的村,开发区(街道)在政策、资金上给予支持。

美丽乡村建设经验总结第7篇

全面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步伐

 

近年来,**县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紧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有效推动城乡一体融合发展。先后建成各种类型美丽乡村28个,万村整洁村34个,全县71.8%的农户住上了小康房。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美丽乡村建设的经验做法

(一)规划先行,统筹推进。合理编制县域村庄布局规划,根据不同特点,将全县所有村庄区分为城郊融合村、景区景点村、中心社区村、一般整治村、整合撤并村等5种类型。投入820万元,一次性编制完成了9个镇的总体规划和119个村庄整治规划。注重“多规合一”,将美丽乡村规划和其他各类规划有效衔接,使生产、生活、商贸服务等各功能区科学布局、协调配套。坚持“边远村向中心村集中、周边村向集镇集中、城郊村向县城集中”和“宜平房则平房、宜楼房则楼房”原则,有效促进了有限公共资源重点配置。

(二)健全机制,整体联动。着力加强组织领导,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坚强组织保障,探索形成了县级领导联点、帮扶单位包点、镇村合力建点的工作机制。建立完善了资金投入、长效管护、督查考核等制度,全县每年整合投入美丽乡村建设的资金达到1亿元以上,县级财政每年都要专项预算环境整治经费,每个镇也要有相应的配套资金。目前,全县基本实现了“片区有垃圾填埋场、镇镇有垃圾转运车、村村有管理组织、社社有垃圾转运斗和保洁员队伍”的“五有”目标。

(三)助农增收,夯实基础。注重强化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建成面积1.8万亩的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和281个中小型农牧循环园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达到897个,产业龙头带动蔬菜、玉米制种、番茄、肉牛、肉羊等主导产业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引领农民参与市场竞争,以完善的产业体系促进农民增收,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有力推动了水、路、房、渠、电、网、医、养、学等基础条件综合改善。

(四)综合施策,全面提升。专门研究制定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梯次建设五年规划,先后部署落实了“四改六清六治”、“百村整洁”、“五化覆盖”等行动,确保镇镇有任务、村村有行动、年年有变化。在抓好美丽乡村建设的同时,我们高度重视农民素质提升,先后累计培训农民14.3万人(次),力促传统农民向职业农民转变。通过深入开展“文明村镇”、“五星文明户”创评等活动,有效促进了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提升。

二、取得的成效

近年来,全县以新农村“四化”示范村和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为重点,大力实施生态建设、环境卫生整治、持续推进柴草清理,农村人居环境逐步改善。建成“千村美丽”示范村6个,市县级美丽乡村示范村7个,“万村整洁”村29个,建成新农村“四化”示范村30个,带动全县建成100户以上农民集中居住小区19个、133栋、4434户。

(一)注重谋划逐步推进,规划意识不断增强。全县已编制完成9个镇、119个村的村庄规划,实现了乡镇及村庄建设规划的基本覆盖。尤其是近年在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过程中,在贯彻“三集中”原则的同时,按照城市社区服务功能的要求进行基础设施规划配套,建设档次和水平不断提升。

(二)统分结合建设新居,居住条件不断改善。把整村整社推进、建设农村社区、农村危旧房改造、鼓励农民进城购房结合起来,强化对示范点的政策扶持和危困对象补助政策落实,农民群众居住条件大幅改善。新建小康住宅8713户;其中:建农民公寓楼165栋5598户,连片20户以上平房小康住宅示范点9个228户,连片20户以上二层田园式住宅示范点3个80户。累计农村小康住宅达到25022户,占全县总农户的71.8%。

(三)立足实际积极探索,示范效应不断显现。按照“三集中”和宜楼房则楼房、宜平房则平房的原则,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思路,因地制宜,积极探索,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建成了怡馨嘉苑、新城家园、六三嘉苑等一批农村新型社区,探索建设了西滩村、暖泉村等一批整村整社推进型的农村平房新建模式,起到了积极的示范带动作用。

(四)项目支撑群众参与,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把项目支持、单位帮扶、村级自筹、“一事一议”有机结合,整合各类建设项目,全面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全县各部门(单位)共向示范镇(村)集中安排水、电、路及文教卫生等惠农项目180多项、整合各类资金达5.25亿元。新(翻)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达到110个;建成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5个,新建并完善配套小区广场12个3.5万平方米,完成道路建设230公里,渠道衬砌120公里,架设路灯928盏,使农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

(五)环境治理持续推进,农村面貌不断改观。按照全县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实施方案的目标要求,进一步加大环境综合整治力度,通过“三清”、“三改”、环境卫生评比等活动,积极争取项目资金,配套完善农民集中居住区的社区服务中心、文化健身广场、卫生室、农家书屋、农民培训中心、污水处理等公共服务设施。采取项目支持、单位帮扶、群众自筹等方式,先后投入资金5447.8万元,指导帮助示范村积极开展住宅门面维修及粉刷、硬化通村社道路、衬砌渠道、架设路灯、农电网改造、村庄绿化美化和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建设,农村群众居住环境得到明显改观。

(六)施行单位部门帮扶,助推美丽乡村建设。采取县级领导联系乡镇、部门帮扶美丽乡村示范村的方法。由县上四大班子领导牵头、其他领导积极参与,每个示范村选择5个部门(单位)进行全方位联系帮扶。各联系帮扶部门(单位)先后为示范村联系协调道路建设、渠道衬砌、打井架电、美化绿化、阵地建设等建设项目50多项,直接帮钱帮物(折合现金)400多万元,为农村人居环境改善起到了积极的助推作用。

(七)加强督促检查,做好协调指导。县委农办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的要求,在示范村建设中采取每月上报进度、每季度开展实地督查、半年进行观摩检查、不定期通报等办法,狠抓示范村各项建设任务的落实。县上分管领导和农办相关领导经常深入各示范村现场指导、掌握进度、协调解决问题,推动“千村美丽”示范村建设工作的全面开展;同时,督促协调相关部门各负其责、各尽所能共同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确保各项任务全面完成。

三、美丽乡村建设的几点启示

(一)全域规划重点打造。以科学规划统筹美丽乡村建设。科学规划是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前提,规划不仅仅要重视点的打造,还要同步推进线和面的提升,规划的应该是一条线、一个面而不单单是一个点,形成点线面结合的靓丽风景。首先,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要全面涵盖在县域村庄布局规划、土地综合整治规划、中心村建设规划、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规划以及产业发展规划的规划体系,实现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思路规划化,规划项目化,项目资金化。其次,规划是重点打造而不是全面开花,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要科学研判村庄的自然环境、基础条件、所处区位等多方面因素,有重点的选择一批自然条件优越、自身特色明显、交通相对便利、区位相对较优的村进行重点打造,而不是全面开花。

(二)文化增色提升内涵。文化是一个地方最能够打动人心、嵌入记忆的符号。美丽乡村建设要把地域文化作为提升内涵的灵魂,不遗余力的进行精准定位、深入挖掘。在民居保护和文化展示中要突出原真性,实现差异性,即在民居的外部改造上严格按照地方风格和特色进行打造,同时在内部装修上融合现代生活方式,做到简约而不简陋,乡土而不老土,纯朴而不落后,实现传统风貌与现代设施有机统一。做强了文旅创意综合体,既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又丰富乡村旅游内涵。

(三)政府引导全员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线长面广,政府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要发挥好引导作用,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等各种手段,高质量的做好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配强配好村两委班子,打好里子,铺好底子。同时始终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观点,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民心工程、民生工程来打造,让农民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看到效果、得到实惠,从而调动其参与建设管理的积极性。项目实施主管部门共同对支农项目申报立项、实施、考核验收、资金拨付全面审核把关,使各类建设项目和资金优先安排给实施美丽乡村建设的示范镇村。在推进农民创业增收上,构建政策扶持、创业培训、创业服务“三位一体”的创业带就业工作机制,帮助农民创业就业、致富增收,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可喜景象。着力加强基层基础,不断完善城乡居民的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城乡一体化、服务均等化水平要明显提高。大力开展生态人居建设行动、生态环境提升行动、生态经济推进行动、生态文化培育行动,从根本上改善农民生活环境。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保护农民权益,赢得农民群众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实现稳定发展、和谐发展、健康发展。

美丽乡村建设经验总结第8篇

近年来,全省上下紧紧抓住产业发展和民生改善两大重点,强化领导,科学规划,政策支持,合力攻坚,全省农村产业不断优化,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村环境不断整洁优美,新农村建设水平全面提升。到目前,全省新农村建设的点达到3328个村,占全省行政村总数的35.8%;实现整县美化推进的县达到25个,占全省县总数的41.7%;开展环境整治的村达到8857个,占全省行政村的94.8%。全省共创建美丽乡村258个,打造15万个美丽庭院和40万个干净人家。

今后一个时期,我省新农村建设工作要继续坚持统筹推进新农村、美丽乡村建设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以抓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为基础,以新农村建设为统领,以美丽乡村建设为目标,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加快生产发展和民生改善,突出抓好农村基础设施,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努力打造宜居宜业、幸福和谐的美丽家园,努力让广大农村居民生活得更加美好。

为此,将重点抓好六项工作。一是做好规划。先规划后建设,尊重农民意愿,注重点、线、片、面结合,突出抓好县(市)域镇村体系规划、村庄规划和县(市)域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规划编制工作;二是抓好产业增收。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畜牧产业、园艺特产业、食品加工业,积极培育绿色产业、休闲产业、“互联网+”等新兴业态;三是改善农村民生。继续加强基础建设,重点推进村屯道路硬化、桥涵坚固化、边沟排水渠系化、庭院改造标准化、绿美亮一体化、公共服务配套化,切实解决好农民群众出行难、饮安全水难、开展文化生活难等各种问题;四是整治农村环境。在公路、铁路沿线等重点部位深入实施以清垃圾、清柴草、清粪堆、清院落、清沟渠、清死角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环境清洁工程,到2020年全省农村环境整治要全面达标;五是创建美丽乡村。全省每年要创建美丽乡村和魅力乡村100个左右,今后五年全省要打造美丽庭院和干净人家100万户,到2020年,全省整体推进美化的县要达到30个左右。打造美丽乡村文化品牌,增强文化底蕴;六是抓好扶贫攻坚。重点支持15个贫困县(市)80个贫困村建设,完成1500个贫困村村党组织书记培训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