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美丽乡村建设概念

美丽乡村建设概念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10-15 15:33:5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美丽乡村建设概念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美丽乡村建设概念

第1篇

关键词 因地制宜 挖掘特色 提升产业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背景概述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党的十报告第一次提出“美丽中国”的全新概念,强调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明确提出了包括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五位一体”社会主义建设总布局。这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抉择,是在发展理念和发展实践上的重大创新。建设美丽中国,不仅需要建设美丽城市,更需要建设美丽乡村。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什么样的乡村才是美丽乡村?如何建设、保护美丽乡村?

美丽乡村的内涵

“美丽乡村”核心在“美丽”二字。建设美丽乡村应该是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物质与文化、生产与生活同步提升的有机过程。美丽乡村既要求“外在美”,也要求“内在美”—既应该具有优良的生态环境,整洁的村容村貌,合理的空间布局,也应该具有完善的配套服务体系,较强的经济基础以及和谐的社会风尚。早在2008年,浙江省安吉县就正式提出“中国美丽乡村”计划,出台《建设“中国美丽乡村”行动纲要》,提出10年左右时间,把安吉县打造成为中国最美丽乡村。实践证明,安吉县美丽乡村建设不但改善了农村的生态与景观,还打造出了一批知名的农产品品牌,带动了农村生态旅游的发展,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加,为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探索出了一条创新的发展道路。安吉进行的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已成为中国新农村建设的鲜活样本。 “十二五”期间,受安吉县“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成功影响,浙江省制定了《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该计划主要围绕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的目标要求展开,以深化提升“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建设为载体,努力建设一批全国一流的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而十“美丽中国”全新概念的提出,不仅强化了美丽乡村建设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也丰富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内涵。

村庄规划的现实意义

无论是安吉美丽乡村建设的成功示范还是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的全面展开,都需要以科学的规划作为前提。正如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所讲的,没有规划的村庄整治,就是瞎整治;不编制规划的村庄建设,就等于乱建设。多年来,城市规划师们虽然也一直致力于村庄规划模式的研究和探索,但编制的村庄规划大多仍陷入照搬城市规划模式、脱离农村实际、对村庄特色挖掘不够,规划过程缺乏互动、规划成果指导性和实施性较差的尴尬境地。那么在当前美丽乡村建设要求的条件下,如何实现村庄规划编制模式的创新和突破呢?

以余姚市村庄规划编制为例

4.1总体概况

余姚地处美丽富庶的长三角南翼、宁绍平原中部,东接宁波,西临绍兴,与上海隔海相望。全市辖14个镇、1个乡、6个街道,265个行政村,行政区域面积1527平方公里。依据《余姚市域村庄布局规划》,余姚市城镇规划区外有166个村庄,其中40个中心村,105个基层村,21个逐步撤并迁移村。从规划编制情况看,40个中心村中,有36个村庄已编制过村庄规划。

4.2编制阶段

余姚市的村庄规划编制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和层次,第一个阶段是从2003年浙江省启动 “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在此背景下余姚市掀起了第一轮村庄规划编制和村庄整治的热潮,并在此后的几年时间里,根据当时的编制导则要求,各个乡镇组织编制了大批的村庄规划。此阶段的村庄规划对村庄建设发挥了一定的指导作用,在一系列村庄建设和整治行动的开展下,余姚市涌现了一批全国、浙江省、宁波市等不同层次的整治示范村、文明村。同时此阶段编制的村庄规划也存在一系列问题,如规划成果中虽然增加了整治规划的内容,但整治对象基本停留在建筑整治,图纸表达也仅限于新建、拆除和整治建筑的分类,缺少具体的整治改造方式的引导。同时由于缺乏对资金、投资估算等现实问题的考虑,致使有些规划中拆除新建建筑过多,增加了实施的难度。另外由于此阶段的规划大多忽视对村庄产业发展的引导,致使村庄的造血功能不足,缺乏持续发展的动力。

第二个阶段为2011年开始浙江省实施美丽乡村建设行动,余姚市根据省、市开展幸福美丽乡村建设的实施意见的要求,开展了新一轮的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此阶段的村庄规划编制以培育中心村、挖掘打造特色村、创建省、市级“美丽乡村”示范为目标,期间完成了 “美丽乡村”——梨洲街道金冠村、鹿亭乡中村以及大隐镇芝林村等一批美丽乡村的村庄规划编制,并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同时为了贯彻落实《宁波市新一轮关于推进相对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若干意见》的主要精神,2011年,完成了首批山区15个村庄的整治提升规划。此阶段编制的村庄规划内容更加全面,不仅完善了宏观方面的引导,也加强了微观方面的控制。如强化了村庄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将村庄产业发展作为重要的内容予以规划引导。同时对整治内容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如分为建筑整治、道路整治以及绿化整治等几个方面。较以前的村庄规划相比,规划的科学性和指导性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在与具体整治项目的结合、以及对村庄特色挖掘方面仍有待进一步加强高。

第三个阶段为余姚市实施美丽乡村幸福家园精品村建设工程,为推进这一工程实施,从2012年年底余姚市启动了30个村的村庄规划编制工作。

4.3新一轮村庄规划编制的启示

为了真正将规划落到实处,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在总结以前村庄规划经验的基础上,余姚市制定了《余姚市村庄建设规划编制导则》。该导则确定了村庄规划编制的任务、技术线路和主要内容,并突出强化五个特点:

(1)重视前期调研,抓住主要问题。要求规划设计人员要在深入细致调研的基础上,了解村庄实际情况和村民真实需求,并针对村庄存在的实际问题展开规划编制。具体调研方式可采取实地踏勘、入户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等多种方式。

根据现状资源禀赋条件以及上位规划要求,余姚的村庄大致可为新村建设(中心村)、村落改造和古村保护等三种类型,对不同类型的村庄应加强相关内容的调研:如古村保护型村庄规划需加强村庄历史文化、整体风貌、空间肌理、 现状建筑使用等情况的调查;新村建设型村庄(中心村)应重点调查村庄的产业情况、人口规模、公共服务设施及基础设施配置情况;村落改造型村庄应重点加强村庄环境现状、产业发展等情况的调研。

(2)强化因地制宜,深入挖掘特色。村落最大的特征就是与地域、地貌相融与自然特征的和谐,在规划中应根据村庄不同的地理区位,地形特点,因地制宜地规划,选择适宜的建筑形式和布局方式。除此之外,还要注重村庄的特色塑造,余姚秦时置县,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建城历史,文化底蕴非常丰厚,不仅是史前文化、姚江文化、红色文化等三大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拥有种类繁多、璀璨耀眼的民俗民间文化。因此在规划过程中要求设计者要充分了解每个村庄的历史沿革,民俗风情,挖掘整理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找准村庄的文化脉络,确定文化品位,形成特色文化。另外将村庄的特色文化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通过精心组织,合理策划,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文化旅游产业,推进农村经济的转型和快速发展。除了特色文化外余姚还有许多特色农业资源,如杨梅、柿子、榨菜、蜜梨、水产养殖等,这些资源都以村庄为载体,规划中通过科学引导,强化特色,增强村庄的品牌性和归属性。

(3)完善基础设施,健全服务体系。目前余姚的大部分村庄都配有卫生室,文化站,活动场地等基本的公共服务设施,能满足农民一些基本的日常生活需求。但有些村庄作为中心村,设施配置仅限于满足自身需求,缺乏对周边村落的服务和集聚功能。在市政基础设施配置方面一些村庄的给水、排污、垃圾处理设施尚不完善,影响了村民的生产和生活。因此本次村庄规划要求强化给排水等市政管管网的布置,并要求按照中心村和一般村的不同分级落实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以适应村庄长远发展的需求。

(4)深化整治内容,制定项目和时序。新一轮的村庄规划应避免大拆大建,应以整治为主。而规划真正要便于实施者实施,应加强整治内容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本次规划要求整治规划围绕人居环境改善提升工程展开。具体包括建筑改造、绿化建设、道路、市政管网等基础设施整治等内容。方案可结合每个村庄的实际情况,针对性的确定整治重点。整治提升的重点区域可选择村庄的主要景观节点、通道以及展现村庄面貌的主要界面和核心区块,并结合每个点、每条线以及每个区块的实际情况提出针对性的环境提升方案,深度需要达到详细设计方案的深度。同时要求规划要与整治项目相结合,做到统筹安排。在静态的规划中体现动态的建设目标。详细制定近期建设项目年度计划表,编制科学可行的预算方案,明确项目名称,建设规模,投资估算,资金来源,实施计划等关键内容,便于规划的有续落实。

(5)广泛征求意见,强化民众参与。村庄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为村民在居住上、生产上以及文化需求上提供良好的空间设施和环境,是让农民过上幸福的生活,让他们有一种幸福感,因此在规划编制过程中,要通过简单易懂的方式广泛征求村民的意见,倾听他们的诉求,尊重他们的意愿,要他们参与到规划编制的各个阶段。只有这样才能使民众真正了解认同村庄规划,才能激发实施主体实施规划的热情和积极性,才能真正实现村庄规划为村庄、为村民服务的目的。

结语

第2篇

培训班指出,美丽乡村的文化品牌建设,事关农业的强盛,直接关乎农村的美丽,更与农民文化生活息息相关。

一是美丽乡村文化品牌建设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巨大生命力。放眼世界,无论是工业企业还是农产品加工业,文化品牌建设无不成为企业家们最为关注的核心元素之一,这也是企业做大做强的必然途径。同样的,农业的发展强大也一定要注重文化品牌的打造,美丽乡村文化品牌打造是农业文化品牌的落脚点。我省的一些名特优产品、24节气农耕文化、农产品的地理标识、渔猎文化等,都是农业文化的一部分。所以,美丽乡村文化品牌建设是一个大概念,不能完全局限在环境建设上,更应该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直接影响“三农”全局。

二是文化品牌建设是美丽乡村的灵魂所在。文化品牌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灵魂,失去了这个魂,根就会断,新生代人们就会出现对农村文化的传承断层。近年来,中央提出物的新农村与人的新农村同步推进,要各美其美,全面发展。人的新农村建设本质上就是要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生态建设、法制建设和提高职业农民综合素质。因此,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打造美丽乡村文化品牌就成为了新农村建设的题中应有之意,也是建设美丽乡村的当务之急。

三是美丽乡村文化品牌建设是农民增收致富重要源泉。2015年“十一”期间,我省旅游总收入为59.45亿元,排名全国第14位,同期的山东省排名第1,旅游总收入为392亿元,我省仅为山东省的15%,差距显而易见。有资料显示,我省乡村旅游在整个旅游收入中的占比也非常小。江苏、浙江两省,建设的美丽乡村都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品牌,有江南十八怪景之一,有十里桂花长廊,有薰衣草基地,有茶山,有红楼稻香村、有孝村,有洋家乐等,每年每村接待的游客不下十几万,农民每户房产收入、经营收入都非常可观。我省是国家生态建设示范省,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尤其是乡村旅游理应做大做强。由此可见,美丽乡村文化品牌的打造与挖掘,大有可为,理应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直接推动力。

在打造新农村建设文化品牌的活动中,要特别大力宣传吉林特有文化,积极展示东北关东文化,注重挖掘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12类。一是吉林省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主要是我省特有的集安高句丽文化、叶赫和乌拉街等满族文化、延边州朝鲜族文化、松原伯都那文化、伊通萨满文化、前郭蒙古族文化、敦化渤海国、农安辽塔、珲春敬信镇土字牌晚清文化,梨树蔡家柳条边、伯都那乡2250年古井,还有松原古城、农安辽塔等。二是吉林省革命烈士和红色旅游文化。杨靖宇、马占山、陈瀚章、张笑天等一批抗日英雄和文化名人,四平战役纪念馆、临江四保临江战役纪念馆、靖宇杨靖宇牺牲地纪念馆、通化杨靖宇烈士纪念馆、珲春张古峰战役纪念馆等。三是吉林省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集安好太王碑和将军坟、敦化六顶山古墓群、吉林文庙、长春文庙、四平叶赫部城址、梨树偏脸城城址、杨靖宇烈士陵园等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朝鲜族农乐舞、朝鲜族食品、朝鲜族跷跷板、荡秋千,蒙古族马头琴音乐,朝鲜族洞箫音乐、东丰农民画、东辽葫芦画、长白山根雕、白山石砚等。四是吉林省特有的关东文化。东北四大怪,吉林二人转、东北大秧歌、查干湖冬捕、长白山森林号子等。五是中华神话传说。大禹治水、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夸父逐日。我省的辽河源头传说、长白山人参故事、于凤至家族故事、大布苏传说、卧龙泉传说等。六是国学精粹。比如:弟子规、三字经、论语、千字文等。七是成语故事和寓言故事。画蛇添足、草船借箭、三顾茅庐、一诺千金、刻舟求剑、郑人置履、盲人摸象等。八是中华孝文化。新、旧二十四孝,家训、祖教、校风、家谱。九是世界和中国历史人物、伟人等。十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十一是自然知识、健康知识、法律知识、科学知识等一些常识。十二是激励人们积极向上的警句和格言、漫画、图画,还有摄影书法等。上述这些,只是新农村建设文化品牌打造的一部分,现实生活中还能发现许许多多的科技、知识、文化、实践类的东西,供宣传和弘扬。总之,丰富农村文化,潜力巨大,空间巨大,可以大有作为。

挖掘和打造我省美丽乡村文化品牌,至少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加强以后的工作。

一是要注重美丽乡村文化品牌的挖掘与保护。东北文化其实质就是一部农耕文化史,每一个美丽传说、历史故事、民俗,都没有离开这片黑土地,都凝聚着我们祖先在这片土地上的汗水与结晶,这些精神同时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善良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可惜的是,有一些文化已经离我们越来越久远,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不断加快,这些文化被丢弃、被失忆。各级新农村办和农民画家朋友们要多上心、多留意、多收集、多整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努力把新农村文化建设搞得丰富多彩、积极向上。

二是要加大对美丽乡村文化品牌的宣传力度。对美丽乡村文化品牌的宣传,省新农村办在今后工作中要对各地进行调度,既要看宣传的次数,还要看宣传的平台,更要看宣传的效果。各地也可以与省新农村办积极合作,通过省办与省级和国家级媒体加强联系,对各地美丽乡村的文化品牌加大宣传。中央电视台在敦化市雁鸣湖镇小山村拍摄的《美丽乡村》,不日将在国家媒体播放,必将极大促进该地旅游业的发展。这些年我省在国家媒体播放的电视剧《插树岭》、《种啥得啥》、《圣水湖畔》、《走在阳光路上》等,都极大的提高了当地的知名度,促进了当地旅游业发展,也极大促进当地农民增收致富。

三是要深入落实百名文化专家进百村打造文化品牌活动。今年,省新农村办下发了百名文化专家进百村打造文化品牌活动方案,要求省、市、县三级每个地方都要聘请学识渊博、知名度高、影响力大、热爱新农村事业的文化专家3~5人,选择具有代表性的2~3个美丽乡村,集中挖掘整理当地村落文化和民俗文化,结合现代文化建设,丰富和完善乡村文化内容,打造美丽乡村文化品牌,全省集中打造美丽乡村文化品牌村100个。这项工作,经过各地积极努力工作,实际打造的文化品牌村就达到300多个,明年各地还计划打造文化品牌村300多个,同时还保护挖掘了一大批古井、古树和古迹。

四是要加强文化专家与新农村办工作联络和合作。这次培训班主要目标是发挥各位文化专家的聪明才智,丰富全省各地新农村建设文化内容,使全省新农村建设文化品牌打造的更加深入、更加扎实、更富有成效。大家要继续努力,坚持不懈的把这一合作深入开展下去,为推进全省新农村建设做出贡献。

培训班指出,要扎实做好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补助项目申报审批工作。按照省里统一安排,2016年省里继续安排1.8亿元专项资金支持建设435个省级新农村重点村。2015年12月1日,省农委制定了《吉林省2016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补助项目申报指南》(吉农综发〔2015〕11号),并以正式文件下发到各地组织实施。

第3篇

党的十报告中提出的“美丽中国”概念表达了政府治理环境的决心。环境问题的治理、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有赖于制度体系的创新和重构,而“美丽中国”正是这样一种有益的探索。

“美丽中国”不是空中楼阁

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的人均GDP已经越过了6000美元。但是光鲜的经济发展背后,是周而复始的雾霾天气和触目惊心的水源污染。您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我国的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气候变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遏制。在全国范围内生态环境依然是“局部领域有所好转,总体状况仍在恶化”的状态。生态产品、生态服务、生态权益之于当下的中国,已然是奢侈品。人们对这类奢侈品的需求会随着收入水平的上升而迅速递增。在生态经济学中,这被称作“生态需求递增规律”。

可以说,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态环境质量需求与政府、社会不尽理想的生态环境质量供给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

您认为该如何破解这一矛盾?

■当下的困局确实不容乐观。在这种严峻形势下,必须在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的同时,遵循自然发展规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供给和生态环境的持续性改善。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而美丽中国建设,正是缓解资源短缺、改善生态质量、控制环境污染、应对气候变暖的紧迫要求。

目前,舆论对于“美丽中国”仍抱有疑虑,认为这仅仅是一种概念的炒作,甚至只是空中楼阁。您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在我看来,美丽中国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具有非常坚实的实践基础。早在2008年,浙江省安吉县就正式提出“中国美丽乡村计划”,打算用10年左右的时间把安吉县打造成中国最美丽的乡村,使之成为继“中国竹乡”、首个“中国生态县”之后的第三张国家级名片。

同时,在安吉县等成功实践的基础上,《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2011—2015年)》出台。可以说,“美丽中国”概念是十报告中富有“浙江元素”的词汇。此后,美丽乡村建设之风吹遍神州大地,广东、海南、福建、天津等地纷纷开始创建美丽乡村。其实,生态省市县建设、生态文明市建设、环保模范城市建设、低碳城市建设、森林城市建设、宜居城市建设、卫生城市建设等诸多美丽区域建设,都是美丽中国建设的坚实基础。

“天人和谐”的生态文明

您如何解读“美丽中国”?

■在我看来,美丽中国建设包括其有形部分与无形部分。其有形部分包括发达的生态产业、绿色的消费模式、永续的资源保障、优美的生态环境与舒适的生态人居。在有形之美的背后,则是无形之美,也就是生态文化、生态哲学、生态理念等。

在发展生态产业方面,浙江省历来走在前列,如杭州市在发展动漫产业、东阳市在发展影视产业方面已经为其他地区树立了成功的范例。也正因此,有人提出,政府需当机立断,只有关闭传统型的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产业,才能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以及生态产业的发展。您对此怎么看?

■在我看来,发达的生态产业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存量经济与传统产业要循环化、绿色化,走循环发展与绿色发展之路。对于纺织产业、石化产业、医药产业、钢铁产业、建材产业等资源投入多、废弃物排放多的产业,依然是经济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不能简单地“放弃”,而是要科学地“扬弃”,努力使之减量化、再使用、再资源化。二是增量经济与新兴产业要高新化、轻型化,走技术创新与文化创新之路。

刚才您提到了绿色消费模式。但从实际来看,目前,国人的不理性消费行为常常见诸报端。对此,您认为绿色消费应该怎么引导?

■绿色的消费模式的养成,既需要通过意识形态、舆论引导、学校教育、社团力量等,使得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意识真正“内化”;又需要通过政府的约束性政策和激励性政策、社区的垃圾分拣等管理手段,使得消费者“不得不”绿色消费以及“何乐不为”绿色消费。

众所周知,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在美丽中国建设中强调了永续的资源保障、优美的生态环境与舒适的生态人居。那么,您认为该如何同时兼顾这三者呢?

■人类社会经历了“人不敌天”的史前文明阶段、“天人合一”的农业文明阶段、“人定胜天”的工业文明阶段,现在正在转向“天人和谐”的生态文明阶段。舒适的生态人居是“天人和谐”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极其重要的内容,也是最容易被人民感知的部分。无论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还是在美丽城市建设中,都必须把生态人居、低碳建筑、绿色能源等天人和谐的理念贯穿于居住小区及其周边环境的总体规划、建筑设计、小区建设、建筑使用、社区管理等各个环节,让人民深切体会到人居之美、建筑之美、自然之美和生活之美。

实现制度的有效对接

您为我们勾勒了一副“美丽中国”的图景,那么落实到具体实践层面,应该怎么做?

■建设美丽中国的主要障碍在于科学技术和制度建设的相对落后,因此,建设美丽中国的根本出路在于科学技术自主创新和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在美丽中国建设中,既不可能沿袭资源型国家的路子,又不可能沿袭依附型国家的路子,更不可能沿袭殖民型国家的路子,唯一的选择是走创新型国家的路子。我们必须大力推进自主创新战略,在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等领域加大资源投入力度、人才培养力度和科技开发力度。真正扭转“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高产出、低效益”的局面,实现“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的目标。

在生态科技创新方面必须注重三个层次的工作:一是在对传统的技术观进行反思的基础上禁止或控制有害于生态环境的技术;二是基于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现实,开发和使用生态环境修复的技术;三是立足于长远大力开发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技术,实现源头控制的目标。总之,通过科学技术自主创新,要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科学之美、技术之美、创新之美。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提出是党的十报告的亮点之一,作为一种制度建设,您觉得该如何构建才能有效呢?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不是单一的制度,而是制度体系。一是要大力加强总量控制制度、产业准入制度、环境标准制度等别无选择的强制性制度建设;二是要大力加强资源环境税收制度、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排污权交易制度、水权交易制度、碳权交易制度等权衡利弊的选择性制度建设;三是要大力加强意识形态、舆论引导、学校教育等道德教化的引导性制度建设。在制度建设中既要有约束性制度,遏制非绿色的、非循环的、非低碳的发展方式;又要有激励性制度,倡导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不同的制度之间既存在替代性关系,例如环境税制度与排污权制度,要根据成本收益比较选择最佳制度。与此同时,不同的制度之间也存在互补性关系,例如排污权总量控制制度与排污权交易制度,要根据制度匹配性原则实现制度的有效对接。

第4篇

创新探索,擘画特色小镇新布局

特色小镇的概念,最早兴起于浙江。随着2016年7月住建部、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10月底国家发改委《关于加快美丽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指导意见》,打造特色小镇正成为各地城镇建设的首选项。

在江苏大地,特色小镇建设也悄然拉开序幕。我省计划通过“十三五”的努力,加大重点镇和特色镇的培育力度,到2020年形成100个富有活力的重点中心镇和100个地域特色鲜明的特色镇。南京市更是率先行动,提出到2020年力争建成30个产业富有特色、文化独具韵味、生态充满魅力的市级特色小镇,并鼓励建设一批区级特色小镇。

始终在“特色”上求索的江宁人,对建设特色小镇这一重要战略决策反应敏锐,率先提出打造特色小镇的新目标、新追求。当地的产业优势、资源优势、环境优势和文化优势,无疑是江宁创建特色小镇的有利法宝。从江宁目前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来看,推动特色小镇建设正是江宁实现经济增长、美丽乡村升级、产业转型以及新型城镇化的必由之路。

在江宁的规划中,特色小镇不是行政区划单元上的“镇”,也不同于产业园区、风景区的“区”,而是打造“产、城、人、文”四位一体有机结合的重要功能平台。翻开江宁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名单,13个特色小镇各具风采:未来网络小镇、吉山软件小镇等6个为产业提升类小镇;汤山温泉养生小镇、牛首山文化小镇等3个为文化创意类小镇;大塘金香草小镇、石塘互联网小镇等4个为生态休旅类小镇。错位发展的定位,让每个小镇都特色鲜明,即便主攻同一产业,也遵循差异定位、细分领域,避免丧失独特性。“这批特色小镇大都已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我们要做的就是放大特色,求精不贪大、求美不追高、求好不图快。”江宁区发改局郑光科长介绍说。

聚焦特色,引领特色小镇新发展

特色是小镇的核心元素,好的创意、资金、人才在这里充分碰撞,传统特色在这里积淀、上色、放大,新的元素在这里孕育、孵化、生长,如此才能实现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形态小而美、机制新而活。找准特色、凸显特色、放大特色,正是江宁打造特色小镇的关键点。

按照江宁区的统一规划,每个特色小镇区域面积控制在3平方公里左右,核心区域控制在1平方公里左右。因此,如何在有限空间凸显特色成为江宁特色小镇建设的重中之重。江宁在推进特色小镇建设时把产业发展放在了第一位,13个特色小镇都不是新开辟的地方,而是围绕原有产业进行提档升级或者转型调整,深度挖掘原有的旅游功能、环境优势、资源优势,并将其转化为产业优势。南京未来网络小镇依托紫金(江宁)产业基础优势,主攻未来网络、智能制造等产业;东山汽车文化小镇围绕汽车4S园主攻汽车文化、驾车体验、重大赛事等产业;禄口皮草小镇依托皮草历史经典文化主攻皮草研发生产销售及重大活动承办;汤山温泉养生小镇围绕“温泉+”主题,突出“旅游度假”和“健康养生”核心产业;吉山软件小镇结合紫金(吉山)软件产业基础重点发展移动互联和信息安全等。找准特色为江宁打造特色小镇提供了坚实的产业支撑。

找准特色、凸显特色之后,便是放大特色、融合发展。曾在建设美丽乡村过程中大放异彩的石塘村,如今正在新一轮特色小镇建设中潜心疾行――瞄准互联网小镇目标,建设“南京版乌镇”。2015年11月,首届“i创杯”江苏省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在石塘村举行,吸引了全省近千名互联网创客来参会。目前,石塘村已成为江苏省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的永久赛址,两届大赛后一批获奖项目也落户石塘。江宁区横溪街道办事处旅游办公室主任李飞告诉记者:“借助‘i创杯’大赛,让石塘的生态特色融入了互联网的基因。”美丽乡村搭上互联网“快车”,既是石塘美丽乡村转型升级的内生需求,也是“美丽乡村+互联网”融合发展的创新探索。

聚焦特色无疑是各个特色小镇建设的主攻方向,而体制机制的改革也是小城镇特色发展的应有之义。江宁在用地、财政、金融等多方面给予支持:一方面鼓励特色小镇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实施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促进土地集约高效利用,对转型升级项目优先安排土地指标;另一方面设专项资金,各类资金向特色小镇建设倾斜。在政策红利驱动下,特色小镇建设被看作投资领域的一片蓝海,社会资本纷纷加入。石塘人家与联想集团的牵手、汤山温泉与苏豪集团的联姻、禄口皮草与中铁集团的合作,最大限度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企业家创造力,逐步形成多方参与、良性互动的现代城镇治理模式。

放大效应,开启特色小镇新境界

江宁特色小镇建设的号角已经吹响,未来网络小镇、禄口皮草小镇、方山梦想小镇、大塘金香草小镇、黄龙岘茶文化小镇5家已完成核心区域概念性规划编制,吉山软件小镇、空港枢纽小镇等8家已实现了控制性详细规划全覆盖。这些创建中的特色小镇,既集聚了人才、资本、技术等高端要素,又能让这些要素充分融合,在宜居宜业的小空间里产生化学反应,释放创新动能。特色小镇的“溢出效应”正在江宁大地逐步显现。

新型城镇化的破题良策。江宁特色小镇选址于城乡结合之处,在规划建设过程中,以专业化、特色化、集约化、国际化、社区化、生态化“七个化”为特征,贯彻了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要求,既云集市场主体,又强化生活功能配套与自然环境美化,是人性化、小尺度的新型城市空间,符合创新创业人才和现代都市人的生产生活追求。江宁特色小镇的建设发展,也有效吸引南京主城区企业、人才、居民向小镇集聚,缓解主城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和矛盾。

发展旅游经济的新引擎。传统旅游景点只满足了消费者单方面的需求,比如美景、美食,而江宁特色小镇将文化、休闲、旅游、产业紧密结合,对当地的旅游是一种全新的催化。汤山温泉养生小镇正是在全域旅游背景下规划打造,以“温泉”为特质,以“养生”为内涵,采用“温泉+”的创新发展模式,推动温泉与健康养生、旅游度假、文化创意、运动游乐等功能嫁接互融,形成多链条、高融合的新型温泉产业圈。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平台支撑。江宁区统计显示,仅2015年就有300多名大学生回到乡村创业。“双创”风起,小镇里形成了富有吸引力的创业创新生态,越来越多怀揣梦想的年轻人返乡创业。在谷里大塘金香草谷,“幸福众创驿站”创业项目就吸引了不少年轻情侣的目光。这个项目产品名为“亲爱的”APP,通过线上、线下融合为年轻客户群提供特色手工定制产品、特色求婚服务、以婚恋为主题的短途游等服务,策划运营该项目正是4名90后年轻人。

第5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美丽庭院;庭院经济;生态文化;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09001202

1 引言

随着美丽中国概念的提出,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旅游全域化发展[1~3],人们对农家庭院绿化及环境美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重视。美丽庭院建设如一夜春风吹遍神州大地,成为中国农村的一种时尚。农家美丽庭院建设以农户为主体,是中国广阔农村新天地生态文明的象征,对促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性工程持续健康发展意义深远。

2 建设背景

2014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指导意见》,提出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整治村庄环境。到2020年,农村人居环境基本实现干净、整洁、便捷,建成一批各具特色的美丽宜居村庄。由此,美丽庭院创建工作在全国各地蓬勃展开。吉林省将美丽庭院和干净人家创建工作合二为一,将其作为以农户为单元的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重要载体,结合吉林省实际,从完善农村农户的基础设施入手,科学布局,实施农家庭院净化、洁化、美化,总结提出了首个省级美丽庭院创建标准[4]。2015年以来,浙江省淳安县结合富丽乡村建设和生态功能区示范区建设,抓点做样,以赛助创,美丽庭院创建工作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效,一大批农家庭院完成了旧貌换新颜的蜕变,既是山乡生态文化的美丽画面,又是农村庭院经济的特色基地,还是乡村旅游的基础项目。

3 重要节点

在我国,任何一项建设活动,几乎都离不开宣传发动、政策引导、抓好载体等环节,在农家美丽庭院建设中,其创建标准与建设特色是重要节点。

3.1 美丽庭院的创建标准

农户房前屋后或被建筑物包围的场地通称为农家庭院,农家庭院是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和谐的一种情愫表达。农家美丽庭院建设工作注重家园内外整洁、绿化装饰与家风文明,融整洁美、环保美、创意美、家风美、人文美于一体。

(1)整洁美。屋内窗明几净,庭院整洁美观,物品堆放整齐,门前屋后及房屋周边无垃圾,备有垃圾桶,分类到位。无有碍观瞻的构筑物、墙体。

(2)环保美。庭院装扮本着就地取材、废物利用的原则,不铺张浪费,体现乡土气息。庭院绿化面积占庭院面积的30%以上。

(3)创意美。对庭院进行以植物为主的组织、改善、渲染空间设计,有条件的可叠山理水建游憩园、水景园、小品。花卉选择摆放视觉优美,注重乔灌木合理搭配,屋内布置摆放相应植物。

(4)家风美。庭院布置和院墙美化结合书法、绘画、雕刻等形式,提炼家规、家训和家风故事,汇聚正能量,传播好风尚。

(5)人文美。庭院布置具有乡土气息、传统文化和农家特色,与周边景致环境相协调。庭院所在农户应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遵守社会公德,无违法乱纪行为。

3.2 美丽庭院的建设特色

美丽庭院的建设要把特色放在重要位置,建设美丽庭院,经过探索实践,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营模式,使农家富有生C与诗意,使新农村更加出彩。

(1)美丽庭院的建设突显生态景观与绿色文化特色。我国人民对于庭院的美化有着优良的传统,特别是农村住宅有较大的院落,大部分地区群众都有在房前屋后栽植花卉、瓜果、树木的习俗。农家庭院的美化绿化,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农村外在形象的体现,而且可以反映出当地农村的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在某种程度上还反映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浙江省淳安县通过美丽庭院的建设彰显了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传承,将其与“五水共治”有机结合,运用环保材料,大比重的绿化,农耕器具的利用与展示,丰富了农村业余生活。

(2)美丽庭院的建设突显庭院经济与产业发展特色。在切实抓好农村特色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基础上,以改善农村环境为目标,加快秀美、富裕、幸福、和谐、活力乡村建设。把美丽庭院的建设与农家乐、旅游产业、美丽乡村有机结合起来,实行资源共享、设施配套、产业联动。建设美丽庭院,发展区块民宿,让游客游在乡村,吃在农家乐,玩在庭院,住在农家。使美丽庭院成为增加农民经济收入新渠道,使社会效益带动经济效益,经济效益反哺美丽庭院,促进美丽庭院的提档升级。值得一提的是,浙江省淳安县开创了美丽庭院的建设与中药材等富民产业发展有机结合新模式。如淳安县临岐镇百姓有多年种植、经销中药材的优势,有若干企业良好的基础,是“中药名镇”。中药材以山茱萸、黄精、三叶青、前胡、白芨、覆盘子、石菖蒲等地道药材为主,其中掌叶覆盘子占全国中药材市场交易量的一半,白花前胡的价格是全国药材市场价格的风向标。中药材产业富民效应显著。美丽庭院的建设成为中药材产业又一载体,当地农民将中药材栽至庭院,将其作为中药材的鲜活样品,围绕品质、信誉、服务和物流打造市场,线上与线下相结合,以中药为题材的美丽庭院的建设丰富了中药材产业的想象空间,涵盖了产业和文化多个方面。

4 发展愿景

农家庭院是我们共同拥有和赖以生存发展的家园,努力营造庭院内外清新、整洁、优美的环境是共同的愿望与追求,也是我们共同的义务和责任。在总结成绩的基础上,需要积极巩固成果,不断提升品质,丰富文化内涵,使美丽庭院创建惠及千家万户,促进生态文明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

(1)美丽庭院成为新热点。美丽庭院创建契合了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建设美丽乡村以及新兴康养产业发展的时代主题,触动了乐在农家的兴奋点,引起了全社会热爱“三农”,建设记得住乡愁的新农村者的极大共鸣和积极参与支持,提升了家庭道德文明建设水平,带动了一批具有幸福感的农游结合产业发展。基层创建的生动实践表明,美丽庭院创建,不仅仅体现了庭院整洁外在美,其更加深邃的意义体现在人的思想素质的提升,体现在村风民风的文明和谐,体现在建成小康社会的喜悦中。

(2)坚持以人为本。在农家美丽庭院建设中融入良好的家风、家训,倡导文明、绿色的生活方式,从细微处入手,如家庭成员仪表整洁卫生、举止端庄,科学养生养心养老,村民身体、身心健康,使农家庭院这样一个天然的基层细胞成为大众向往的宜人宜居宜业,文明和谐美丽的好地方。

(3)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农家美丽庭院建设结合创新创业,富村富民,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特色工贸和家庭手工来等致富项目,大力包装、推介康美理念和康养项目,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让农家美丽庭院建设既有“面子”,更有“里子”,既有“颜值”,更有“气质”,既有“当下”,更有“未来”,从农家美丽庭院建设中得到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成就感。

参考文献:

[1]徐高福.千岛湖森林健康经营实证研究[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15~18.

[2]余启新,徐高福,王昌鲜,等.风景游憩林的可持续经营探究――以千岛湖国家森林公园为例[J].绿色科技,2016(7):4~7.

第6篇

以乡村旅游为背景,运用信息设计的方法,研究乡村旅游信息视觉化设计的流程,在社会需求分析和数据库建立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乡村旅游信息的筛选与整合及视觉转化与表现,为提高乡村旅游信息化程度,推广宣传旅游资源,为新农村走向信息型城市综合体的转变提供有力保障。

关键词:

乡村旅游 信息视觉化 设计流程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观念的变化,乡村旅游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重要选择。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信息的传递打破了更多的时空障碍,其传播方式和途径发生的量的超越和质的改变。信息视觉化设计将一系列信息数据转化成视觉图表或图标,使繁复的信息更有效地传递给信息受众,以实现“用视觉去思考”的最终目的,实现信息的高效有序传播。

一、研究背景

旅游产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乡村旅游作为新兴的旅游产业,成为政府关注的焦点,因其明显的特色和多样的性能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成为社会热点。2006年我国把旅游主题确定为乡村旅游年,这更加凸显了乡村旅游的重要性。2014年出台了《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中提到,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开发一批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产品;推动乡村旅游与新型城镇化有机结合,建设一批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规范乡村旅游开发建设,完善乡村旅游服务体系。党的十发出建设“美丽中国”的号召,充分利用美好乡村建设成果,经营美好乡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是实现十建设美丽中国的基础。紧密联系十建设美丽乡村的号召,以乡村旅游推动新农村的建设,实现乡村旅游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双赢。

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人们生活方式和观念的转变,使得乡村旅游市场日趋活跃,对乡村旅游的需求日趋增长,人们对乡村旅游提出了新的要求。旅游信息视觉化设计是区域旅游发展和区域形象塑造的重要载体,该研究可提高乡村旅游信息化程度,更好地宣传和推广旅游资源,扩大影响,在区域范围内,结合信息时代的发展和要求,为新农村走向信息型城市综合体的转变提供有力保障。同时,为其他区域乡村旅游发展提供现实参照,还可为区域内其他产业的信息视觉化设计提供示范。

二、乡村旅游信息视觉化

(一)乡村旅游

我国的乡村旅游活动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主要是出于政治目的的接待活动。真正意义上乡村旅游的兴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乡村旅游是在乡村地区开展的旅游活动,即旅游开发的行为发生在乡村地区既包括以乡村事物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也包括以非乡村事物,如观光资源、温泉和宗教场所传统资源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乡村旅游是城市与荒野间连续体内人们文化特点的旅游。乡村旅游最大的吸引力是与城市不同的环境,最大的优势在于可以与生态旅游结合起来,形成乡村旅游自身的特点,主要的客源市场是都市居民,是以农业文化景观、农村生态环境、农事生产活动以及传统的民族风情为资源,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特产、度假于一体的旅游活动。

(二)信息视觉化

信息视觉化是对大容量信息整合、归纳,从而进行视觉设计的―种方法,其本质是从抽象数据到视觉化结构的映射,是交互式的视觉展示。信息视觉化的目的不仅仅是视觉化的一种手段,最终是要实现从视觉化中进行数据挖掘,为决策服务。乡村旅游信息视觉化是旅游信息呈现的独特途径和形式,是对信息架构运用艺术化、视觉化的方法和手段,是实现清晰的信息传达、有效沟通及使用。

三、乡村旅游信息视觉化设计流程

乡村旅游信息视觉化以市场调研为依据,实施社会需求的分析,以数据库的建立为基础,通过信息筛选与整合,利用视觉转换与表现来实现。

(一)社会需求分析

社会需求分析是人们借助各种途径了解和掌握并分析相关信息的能力。社会需求分析的质量和水平,是信息视觉化设计的前提,也是信息视觉化设计的驱动力,其水平直接影响整体水平。社会需求分析主要借助一系列的市场调查和信息收集来完成,通过实地调查、问卷调查以及大量文献信息、电子信息、网络信息的收集整理。

乡村旅游的社会需求分析主要涉及到两个方面:一是社会需要哪些乡村旅游信息视觉化,或者说哪些乡村旅游信息可以通过视觉化,以提高人们旅游的方便快捷,这就关系到乡村旅游数据库的建立以及信息的筛选与整合;二是社会需要怎样的乡村旅游视觉信息,即通过对乡村旅游信息的视觉化设计能否实现积极准确的引导人们,提高乡村旅游的服务,影响人们旅游中的出行、游玩、休闲,甚至影响人们的旅游决策,这涉及到信息的视觉转化及表现。

(二)数据库建立

信息是人们传达意思的内容。信息由一系列有效数据组成,数据是信息的原始形态。通过这种数据按一定程序经过电子计算机处理、加工才能产生有助于实现特定目的的信息。数据是信息的载体,信息是数据的内容。数据库的建立主要是对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并实行统一有效的管理和利用。想要对什么信息进行视觉设计,就决定了要收集怎样的数据类型,即这些数据是数量的、序列的、范围的还是什么等,最重要的是要弄清这些数据与我们想要表达的信息是否存在本质的联系。

乡村旅游信息视觉化,通过视觉传达设计的相关原理把信息视觉化、符号化、图表化,使信息更方便、快捷地传达。乡村旅游数据库包含乡村旅游的方方面面,主要分为两大块,即乡村旅游消费者信息和产品信息。消费者信息涉及到三个方面:一是消费者旅游动机,一般来讲划分为三种(农事活动为主――回归乡村、休闲度假旅游、村寨景色为依托的环境旅游――生态绿色的乡村旅游、农村文化风俗为目的的旅游――体现为旧地重游、实践学习的旅游形式);二是消费者消费意向水平;三是消费者喜好。产品信息涉及到五个方面:一是属性:根据消费者乡村旅游动机,目前的乡村旅游产品的主要类型有:休闲旅游(农家乐、渔家乐)、观光旅游(观光农业、科技观光、古村落观光)、收获品尝(采摘节、垂钓)、学习体验(夏令营旅游)、运动休闲(温泉、高尔夫球、攀岩)、以及复合产品等;二是规模:占地多大、客容量多大、同时可接纳住宿、就餐人数等。三是特色优势;四是位置和交通;五是价格。以上信息数据,可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形成一个乡村旅游信息平台。

(三)信息筛选与整合

信息的筛选和整合是将已经收集到的信息依据设计的目的,选择有用的、有代表性的信息进行归纳整理,是一个由繁到简的筛选过程。毫无保留地将全部信息呈现给读者是不合理的,也是没有意义的。在信息网络时『弋,我们不是缺乏信息,而是如何使我们更方便地获得有价值的信息。通过各种途径得到的信息还需要加以分析、解释并表达,信息筛选和整合的质量严重影响信息结构及视觉化设计的整体效果,建立明确、合理、清晰的信息关系是信息筛选和整合的关键。

乡村旅游涉及到的信息包括很多:旅游位置、景点特色、消费水平、条件、行程等;在信息筛选与整合的过程中,首先要设定涉及目标,突出中心概念;其次要对已经收集的信息进行认真的筛选,去粗取精,保留最有价值的信息,或者说受众最感兴趣的乡村旅游信息,比如:乡村旅游景点分布、景点特色、线路等。通过对乡村旅游现状的调研,分析其旅游资源、客源信息、线路信息、交通信息等,通过对信息的筛选和与整合设计,使得信息的传达更明晰有效。

(四)视觉转化与表现

信息视觉转化与表现是指将信息形式转化为视觉形式并合理表达,即信息内容的视觉转化与表达。信息是抽象的,如何对信息进行视觉转化和表现是信息视觉化的核心。信息通过视觉转化使信息传达更方便、准确、更易识别,因而更有魅力和价值。乡村旅游信息的视觉转化主要通过视觉信息图形(图标)、视觉信息图表、视觉信息地图三种形式表现。

1.视觉信息图形(图标)

康德说:“绘画、雕塑甚至还包括建筑和园艺,只要是属于美术的视觉艺术,最重要的一环就是图样的造型,因为造型能够给人带来愉快的形状去奠定趣味的基础。”图通常表达一定的视觉内容所要传达的信息,而形是一定内容上的适合形式,具有形式美的表现力,图形所要表达的必定是具有内容的美的形式。乡村旅游信息涉及到旅游主客体的方方面面,如何使旅行者在繁杂的信息中快速、准确地锁定所需信息,视觉信息图形(图标)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比如将乡村旅游的特征、旅游项目、客容量等通过图形(图标)的方式表现出来,使得人们能更加快捷地捕捉信息,为决策服务。

2.视觉信息图表

视觉信息图表是以数据为依据而设计出来的,表现事物的客观内容、信息含量大,视觉信息图表是科技与艺术的结合,其内涵也远远超过语言所能表达的范围。理查德・乌尔曼首次提出“视觉信息图表”的概念,他将视觉信息图表设计看作是一种构造信息结构的方式,认为信息结构设计师的根本任务是设计对信息的表达,即信息结构设计师应该能够提取复杂环境和信息中的内核并将其以清晰、美观的方式呈现给受众。作为一种视觉语言传达方式,将文本形象化、时空层次化、信息秩序化,通过对图像、文字、符号、色彩等视觉元素的综合运用来处理一些单靠文本或数据很难解释的信息间的相对关系,并试图通过视觉语言提高信息传达的感染力、丰富性及交流的效率。

乡村旅游视觉信息图表不限于常用的数据图表,它所涵盖范围更大,它将乡村旅游信息量化,将视觉审美艺术与准确的乡村旅游数字文本信息结合在一起,用适当的视觉语言将数字与数字间的关系有效地组织和归纳,形成既生动又容易识别的图表格式,使人们以最少的时间消耗和最大的趣味性去阅读乡村旅游的信息,帮助读者理解过于乏味的描述性文字。

3.视觉信息地图

视觉信息地图的设计关键在于让人们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所要到达的目的地,因此,信息地图是一种做减法的设计。视觉信息地图是人们认识和了解事物的重要资料。乡村旅游信息地图可解决区域范围类旅游的信息传递。主要有乡村旅游区域分布视觉信息地图、乡村旅游交通线路地图、旅游项目特色地图等。日益发展的乡村旅游业使得人们对乡村旅游的选择更加多样化,如何通过乡村旅游信息地图一目了然的找到目的地才是一张好的视觉信息地图的标准。

四、结语

第7篇

美丽中国在休闲

大家也在探讨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美丽中国,美丽中国是党的“十”报告里提出一个新的概念。第一是怎么理解美丽中国,第二是怎么落实,落实点应该在哪儿,最重要的是要达到什么目的。

所以我提一个说法叫美丽中国休闲版,美丽中国的目的就是让老百姓有一个好环境,好环境的目的就是过好日子,如果离开休闲,这种日子永远不会好,哪怕人均收入达到几万美元,如果不闲照样不行。这是一个命题,是一个发展目标,也是一个构造环境的重要抓手。说到底这不单是生态环境的问题,是生态文明的建设。

农业社会,与之对应的是少数人的漫游。工业社会,与之对应的是多数人的观光。后工业化社会,与之对应的是全体人的全面休闲。这就是社会阶段性的变化。“闲”是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休”就是多样化的安排,“休闲”就是对自由时间的多样化安排。休闲的概念远远大于观光,甚至大于旅游。几千年以来,我们一直在追求家园,而当代社会工业化发展、城市化膨胀,只能有家不可能有园,我们在城里蜗居,能有房子就不错了,还追求园?可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从乡村过来的,在乡村才能形成家园的概念,这样就需要转换,就是在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休闲就在构造新园,只不过这个新园形成了空间的分离,但是质量提高了,比如公共园林。所以休闲生活,通过大园弥补小家,质量弥补距离,来全面实现。

美丽中国美丽在哪,我们如果没有园,还谈什么生活?但是现实我们不可能有园,构想未来的生活状态,或者想一想下一步的生活环境,美丽中国应该是什么样?我们生活状态应该是什么样?就是通过城乡化一体化实现一种家园梦想。第二是生态,这首先就是环保,先规划小动物的生存空间,再规划人的生活空间。进一步是森林,这是追求一种生物多样性和多元化。第四是文化,文化一方面是传统文化,另一个方面是现代文化,传统文化要追求经典,现代文化要追求时尚。第五是艺术,美就是生活,这里面既包括人的艺术,也包括艺术的人。第六是创造,构建新的产业体系和新的发展基础。第七是休闲。第八是运动,运动是天性,这种天性应该进入生活,在这种方面我们的创造性是最差的。第九是健康,既包括生理的、也包括心理的也包括社会。第十是情感,摆脱网络丰富情感。第十一是邻里,在现代的城市生活中,生活距离很近,但是情感距离极远,我们几乎没有邻里的感觉,国外现在有一个研究,一个居住社区,最佳距离是173米,在173米这个距离之内可以看到人,超过173米只能看到影子,为什么他们研究达到这么个深度,追求的就是这种邻里关系,这才能达到一种情感的融合。第十二是立体,我们应该生活在一个立体空间之内,这是一个立体的绿化,也是一个立体的产业。第十三是幸福,主旋律,终极目标,最终需要我们深入体验。我们要理解美丽中国,至少这十三个方面都应该能够感受到,而不简单只是有一个好的自然环境,我们的自然环境再好,也永远赶不上美国,赶不上欧洲,这就是人口的压力。

我们追求的就应该是一个全体深入的体验和理解,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淡化景区、淡化开放是新要求,强化景区自然强化景观,把视觉作为第一要求甚至是唯一要求。而在新的市场需求之下,要求是全方位的,是综合感受,是眼耳鼻舌身心神的全面体验。另一方面,一流的观光资源已经全面开发,再强调景区则会不断加大开发力度,多花钱,办不好事。很多东西我们应该转化,比如转化成历史文化体验区、休闲游戏区、生态旅游区、旅游度假区、专项旅游区、特色娱乐区等,现在景区的一顶帽子大家戴,觉得不戴这顶帽子就不行,这是一种错误的导向,对应多元化的需求,我们必须要有多样化的产品。

美丽中国,我们第一个理解就是美丽和自然,我觉得这两者只是我们的外部环境,再进一步应该是美好心态,美好生活。先生有一句话,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就意味着美丽中国首先要有个性化,现在我很担心美丽中国又变成一个风景,变成一场运动。整齐化的思维方式和整齐化的建设方式,如果美丽中国是这样建设方式、思维方式,中国永远不会美丽,所以第一是个性化,第二是多元化,在这个基础上达到城乡一体化。

第8篇

关键词:美丽乡村;乡村社区;乡村旅游

0引言

2013年提出"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美丽乡村"的要求,在生态旅游理念的推动和国际乡村旅游的示范和引导下,我国一些地区的旅游市场开始向乡村拓展,并且发展迅速。但在乡村旅游发展的同时,往往会影响到乡村社区的生产与生活。

1 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是以乡野农村的风光和活动为吸引物,以城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满足旅游者娱乐、求知和回归自然等方面需求为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是集"食宿行游购娱"于一体的生态游游。乡村旅游同时也作为阻止农业衰退和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手段和平衡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渠道。

1.1 乡村旅游的影响

乡村旅游不仅是乡村地区复兴的有效手段,还能产生一系列的正面社会效应,如创造就业机会、提高农民收入、抵消乡村地区的人口外迁、促进城乡文化交流、帮助遗产保护、增加基础设施供给等。但与此同时也给乡村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如交通拥堵、物价上涨、垃圾污染、生活方式改变等。在我国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乡村地区的旅游一直被看作乡村经济发展的"万能药"受到推崇,但乡村旅游并不能解决乡村社区面临的所有问题。

1.2 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目前的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着许多的问题。首先,乡村旅游产品类型特色不鲜明,形式单一,内容简单。辅助的旅游产品包括蔬果采摘、野菜品尝、乡间垂钓等,各地差异小,个性不突出,不能体现地域特色,不能满足现代城市游客的个性化需求。因此,导致游客在乡村逗留时间短,消费低,重游率低等问题。其次,乡村的接待能力有限,方式单一,设施简陋。此外,乡村旅游的季节性强,对气候依赖大,旺季游客量大,降低了旅游接待的服务质量和自然景点的质量,对环境的破坏也较严重。而淡季的游客了了,旅游设施闲置。

2 乡村社区

乡村社区是与城市社区相对的概念,指居住于乡村地域的农户、企业、地方政府等相关主体在农村生产生活中所形成共同体。乡村社区同样具有经济、政治、文化、乡村社会管理和整治等功能。与城市社区相比,乡村社区具有人口密度低,规模小,社会结构单一等特征,是相对封闭和保守的社区。乡村社区大多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越是落后的乡村,这种特征就越明显。

3 乡村旅游对乡村社区的影响

我国乡村的发展是以促进乡村社区发展为目标,将农业、农民和乡村发展高度结合起来,使旅游业成为乡村重要的产业和社区经济内容,使农民从旅游业中直接获利。然而在乡村旅游的发展中,城市物质文化对于乡村社区的影响不容忽视。

3.1 乡村旅游对乡村社区经济的影响

乡村旅游能够增加经济收入和就业机会,优化农业结构,实现多元化发展。通过乡村旅游的高水平开发建设,推动农村城镇化建设进程,改善乡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的生态意识和乡村传统文化的恢复和保护观念。同时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如拉大农民之间的贫富差距,导致商品涨价,进而提高当地居民生活消费。在乡村旅游的发展中,旅游业与农业的比例难以把握,在比例失衡的情况下,将会导致乡村居民重视旅游业的投入而忽视了农业发展。旅游业的发展必然与农业竞争资源和空间,对农业发展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

3.2 乡村旅游对乡村社区文化的影响

乡村旅游的发展有利于发扬乡村地区的传统文化,使其获得新的价值体现,唤起当地居民对文化的关注。在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应该深入发掘其文化底蕴,保持乡村文化的本质属性。乡村性是乡村旅游的本源,发掘乡村传统文化成为发展乡村旅游的必要手段,然而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外界文化逐渐渗透,削弱了乡村文化的特性,进而影响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

3.3 乡村旅游对乡村社区环境的影响

乡村旅游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是利用与被利用、发展与限制的关系。首先,乡村旅游的发展带来了乡村经济实力的增强,刺激对旅游环境的投资和改善。但由于利益的驱使,管理和开发不善,环境恶化、资源破坏、文化传统变质或消亡,损害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其次,由于环境保护的需要,旅游规模和方式受到限制,同样也难以给当地居民带来收入的增长。当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由于乡村旅游开发中过分追求短期效益,造成环境的恶化、资源的损耗,从而损害了乡村旅游业发展的基础。

3.4 乡村旅游对乡村社区生活的影响

乡村旅游的发展也带动了乡村社区生活的改善,最显著的就是促进了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文化教育的发展。吸引其他企业参与投资,对当地的基础设施、经济环境等都有所提高。农民劳动文化素质和技术熟练程度,以及劳动力供应能力也都有所提高,为乡村地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契机。

4 实例分析

4.1楼观旅游存在的问题

楼观镇的现状建设用地比较分散,缺乏公共设施和商业服务设施,市政基础设施也不完整,虽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科研、旅游价值,但开发水平较低,季节性强,旅游产品开发不足,品牌建设成效不大,旅游接待设施呈两极化差异。秦岭25度坡已成为猕猴桃产业基地,难以进行征地拆迁。现状农业与旅游业缺乏结合,协调性不强。旅游业大多局限在平原地区的道文化展示区内,山区的旅游资源由于受到多个管理部门的共同管制,开发难度大,许多旅游资源得不到利用。

4.2 乡村旅游对楼观镇经济的影响

楼观镇以猕猴桃产业为支柱产业,并且已经成为全国优势产业。村民在支柱产业的带领下,有良好的收入,对旅游开发的积极性不大。但是在合理规划的基础上,可以将部分产量低下,土地资源不良的地区用于旅游业的开发配建,不仅能充分利用土地,更能解决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将特色农业和民俗乡村旅游综合开发,实现农业的多元化发展,以旅游业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提高楼观镇经济的多元发展。

4.3 乡村旅游对楼观镇文化的影响

楼观镇以道文化为主题,乡村旅游的发展对道文化的传播提供动力支持,并促进与乡村文化的相互渗透。增强了楼观人民的文化自豪感,恢复乡村传统文化的活力。但不可避免的是乡村旅游也会对楼观文化带来一些弊端。乡村旅游的发展会冲击道文化的宗教氛围,一些粗制滥造肆意复制旅游景点无法传承道文化的内涵,反而成为旅游产品的销售场所,严重影响旅游环境。

4.4 乡村旅游对楼观镇社区的影响

楼观新镇在乡村旅游发展的趋势下建设完成,试图为村民打造更加优美舒适的乡村居住社区。但规划并未结合实际情况,距离村民的土地较远,不便于下地劳作,生活模式也与原先相差甚远,老人和儿童搬迁到新镇居住,但轻壮年仍然留在原地,导致新镇入住率极低,缺乏生活气息。

楼观镇原有公共基础设施、商业服务设施相对落后,发展乡村旅游一方面可以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外资,对当地的自然环境、基础设施、经济环境等都有所提高。另一方面还能加强各级政府对楼观的关注度,提高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通过基础设施的建设将村民向新镇引导,将原有宅基地建设成为农家乐、乡村别墅等旅游配套设施。一方面能保证当地村民的根本利益,增加居民收入,提高村民的文化素养和生活水平。另一方面能规范旅游业的开发和建设,减少冲突。

5 结语

乡村旅游对乡村社区的影响是多层次、多角度的。总体来看,乡村旅游对乡村社区的积极影响大过于消极影响。在经济和乡村生活方面,正面影响占主导,对乡村社区经济结构的转变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功能显著,提高政府的关注度,提供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支持,而且能产生资金的吸引力。环境方面,则是消极影响大于积极影响,过度开发和不合理的规划都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远期会影响到乡村旅游的发展。乡村旅游对乡村文化的影响更为复杂,旅游对"乡村性"破坏和乡村文化的冲击不可避免,乡村文化是乡村旅游的核心吸引力,"乡村性"的缺失会更为明显的限制乡村旅游的发展。乡村旅游的开发,应注重文化内涵的挖掘和传承,综合衡量乡村旅游发展也生态环境之间的发展与限制,保证乡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姚治国,苏勤,陆恒芹等.国外乡村旅游研究透视[J].经济地理,2007,27(6):1046-1050.

[2]王瑞花,张兵,尹弘.国外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初探[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5(2):73-76.

[3]王隽妮.乡村旅游对乡村社区的影响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硕士论文,2010.